问题对策及建议

2024-11-18

问题对策及建议(精选12篇)

问题对策及建议 篇1

2011年小米M1横空出世, 其高性价比模式给中国手机市场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小米公司成功的饥饿销售策略以及同行业中少有的轻资产模式也为国产手机行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但是, 风光的外表依然不能掩盖小米科技存在的缺陷, 在受到内外双重压力的背景下, 小米手机怎样才能走得更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小米手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层问题

高层管理人员中, 作为创业公司, 7个联合创始人分别来自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等5个不同的地方。这些公司所做的事、做事的风格、流程, 甚至气质都大为不同, 这对以后的企业定位和发展路线的制定较为不利。同时在其高管中, 缺乏市场, 营销, 人力等专业人士, 高层构建结构不合理。市场定位和营销等问题, 多靠雷军一人定夺, 这种情况下, 雷军本人的误区和盲点可能会使企业犯重大错误, 不利于企业决策的制定。

(二) 市场定位不准确

小米手机问世时, 就以“发烧友手机”自称, , 也许只是为了引出一个噱头, 引导媒体的宣传和消费者的关注, 从而扩大知名度的目的, 但它有可能把手机一个简单的产品复杂化了, 会让部分用户望而却步。再者, 产品的研发采用了“发烧”用户参与的模式,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小米貌似想通过这种方式取悦于用户, 但是有可能适得其反。这只是一部分“发烧”小众用户, 他们的需求就算是真实的, 也未必符合更大范围用户的需求。

(三) 缺乏稳定的供货渠道和生产线

作为新创企业, 小米手机缺乏严密的“生态系统结构”。目前小米手机生产是由富士康代工的, 而且目前只有一条生产线, 生产力严重不足, 手机发货量逐步递减。同时, 小米自身没有零配件生产, 这样一来, 一方面在小米手机的零配件供应成本上不会有任何优惠, 另一方面, 也没有稳定且连续的供货渠道。

(四) 实体销售模式的缺失和售后缺陷

小米目前还只有网络营销一种销售方式, 虽然网络直销很大的节省了小米的销售成本。但是, 同时也导致其丧失了一部分消费者。在中国人的消费观念里,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的思想还是占据一定份额的。对于这部分消费者, 无法接触到实物的销售方式, 是得不到肯定和信任的。另外, 售后外包导致售后服务不到位, 维修困难, 同时由于小米之家以及签约售后点分布不均, 有些购买者不得不通过快递的方式进行维修, 大大延长了返修时间, 降低客户满意度。

二、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筹资对策

小米的产能、售后等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小米最可能最有效的筹资方式有以下几种:创始人的内部融资、与运营商合作获得利润分成和定制费用、继续获取风险投资。

创始人内部投资并不难获得, 小米作为一个新兴手机厂商, 其发展第一步可谓走得非常成功。火爆的在线订购量, 好评不断的品牌口碑, 以及其可以大力发展的机遇, 都可以使得小米内部的投资人, 有信心继续为其注入资金血液。关于与运营商合作获得利润分成和定制费用, 就目前小米M1已销售的235万部构成来看, 100万为联通定制机, 20万为电信定制机, 两者之和占据总销售量的58.5%。运营商要付给小米科技的首先是手机的定制费用, 再者定制机出售所获利润将按协议比例返还给小米科技。这样一来, 大批定制机的出现, 将会给小米手机带来大量的利润。

(二) 运营商合作模式

在进入3G以及未来的4G时代的中国手机市场中, 运营商的作用将会被进一步的强化, 只有通过运营商提供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 智能手机上的各种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与运营商紧密合作的能力, 将成为手机厂商关键制胜因素之一。发售运营商定制手机将成为手机终端厂商占领市场、打开局面的一条捷径, 尤其对于小米这样拥有高人气的手机行业的新进入者来说, 与运营商合作推出定制手机将是趁热打铁的最佳方式之一。

(三) 分级完善小米之家

小米可以从每年的利润获取中, 拿出一定的资金, 逐步完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小米之家, 对主要的一线城市, 应根据合理区位选择, 扩充小米之家数量, 保证大型一线城市中消费者的利益;对于中部地区, 首先要保证每个省区有一家, 之后再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策。其次, 除了小米之家外, 全国还分布着许多小米第三方维修点,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第三方维修点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都较低, 小米之家应该加强对第三方维修点的筛选和监管, 对维修人员加强培训, 明确维修过程中收费项目的价格, 防止出现乱收费的现象。最后, 小米若采用与运营商合作的方式, 发售合约机, 则该在三大运营商各个城市的运营点中, 增加针对小米手机的维修服务, 负责各运营商的合约机的维修。

(四) 管理层配置完善

在小米逐步进入一个较为平稳的运行状态的背景下, 小米应该着手解决自身高层人员配置不完善、不平衡问题。伴随着人员的扩充, 对于现有管理层部门的分工应做出进一步的细化, 在保证技术研发团队规模的同时, 为市场营销、人力、财务等部门调拨一定的人力物力。

摘要:小米手机以轻资产模式为国产手机行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但其软硬件问题、管理层问题、资金问题、售后问题、产能问题等, 都将严重阻碍小米继续前进的脚步。本文浅层次地分析了小米公司存在的部分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希望可以有助于实践。

关键词:小米手机,硬件处理器,管理层,售后缺陷

参考文献

[1]苇丽华, 庚淑荣.小米手机营销策略和模式[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12

[2]马继华.小米手机“微创新”初获成功[J].通信世界, 2011.43

[3]王辉.向小米手机学什么?[J].中国电信业, 2011.12

问题对策及建议 篇2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及其改革发展也成为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组成部分之一,舞蹈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暴露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现状的剖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舞蹈教学;高职院校;主要问题;建议对策

舞蹈教学是一门集理论教授与实践训练于一体的现代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专业性的舞蹈人员。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相较于普通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型技能的培训,更多地关注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即将舞蹈表现与舞蹈表演作为教学重点。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只有在全面认识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设置及开设的基础上才能深入解读这些问题的产生及危害,进而提出可行性的有效举措。

一、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设置及舞蹈课程的开设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指向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相较于普通高校,其教育教学侧重点放在实践方面。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在高职院校开设舞蹈专业有利于发挥这一院校本质属性优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和舞蹈表演能力。当前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多划分在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之下,具体的专业划分又有民族舞、现代舞等等,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全球化语境下舞蹈事业发展的纷呈多彩。另外,在一些院校开设有舞蹈选修课程,面对全校学生开放,这一类课程在内容上教授得较为基础,属于基本的艺术素养范畴,主要作为通识性课程,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无论是作为专业课程还是通识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要结合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开展舞蹈教育教学,实现既有的教育教学目标。“舞蹈是以培养‘美’作为己任的.一门艺术,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不仅要有对美的欣赏和感知能力,还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这种能力进行培养,这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1],简单地说,既要教会学生什么是美,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感知美、鉴赏美,懂得美是什么样的,如何表现出美并能够对眼前的美作出赏析、评价。舞蹈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所包含的门类繁多,不同舞蹈门类的风格及具体表现形式又迥乎不同,而且不同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又有天壤之别,这都对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换个角度也为舞蹈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无限可能。

二、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舞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当前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舞蹈专业人员在进入社会后远不能满足岗位对其专业的要求,这是继续高职院校舞蹈教育教学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高职院校本身在教育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任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之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共同造成了当前舞蹈教学问题的出现,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及教育任务等方面还没有从传统教育观和学生观中解放出来,对舞蹈课程其本身的理解太过表面,未能领会其精髓。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表演的艺术,这就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中将其设置为单纯的实践课程、缺少理论教授,于是在具体的舞蹈教学过程中“过分的注重表演的形式部分”“过分关注学习表演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等关注力度相对较差,导致学生的学习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态势”[2],总的指导方向与发展理念都存在偏差,这就必然导致舞蹈教学实践走偏,出现只会跳而不懂跳的怪圈,舞蹈教学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实行。其次,舞蹈教学内容的老套和教学形式的死板也成为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之一,常常导致“高职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既违背素质教育及生本教育的要求,又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割裂,反映出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滞后性”。[3]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常常照本宣科,只就以往教学中涉及的舞蹈类型和舞蹈套路进行讲授说明,缺少主动探求、创新新时期舞蹈内容的精神和意识,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如舞蹈教学场所狭窄、场所设备陈旧或短缺等等,这都成为限制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发展的客观条件,而受教育经费和教育计划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由此资金设备上的短缺就对舞蹈教学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最后,阻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养,学生对于舞蹈的感知、鉴赏能力,既要有舞蹈表现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虽然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但良好技能的发挥必须由个人素养做支撑,学校教育既要教书,也要育人。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完善的问题,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广泛征求教师、学生的意见,主动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更新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让考察考核成为督促学生学习、进步的有效手段和促进因素,而不是学分任务、学业负担。建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学生引入到考核评价工作中来:“构建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将平时训练过程中的疑问与进步,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流,从而发现不足,取得长远的进步,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合理地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实现自我评价”[6];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或学期末的考核检查工作中来,不仅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的考试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能够真实、有效地获得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结果。

三、结语

为全面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舞蹈鉴赏及舞蹈表现能力,高职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优化,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要就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进行创新;同时也要更新现行的舞蹈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舞蹈学习中承担起其主体角色。各方面通力合作,推进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发展,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知识宽厚、专业技能扎实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燕.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J].艺术评鉴,(8):90-91.

[2]岳喜宁.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6,29(2):405.

[3]郑东.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创新性探析[J].文艺生活旬刊,2016(4):240-241.

[4]郑疆.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7):95+97.

[5]李景.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3(1):120-121.

[6]赵鑫.以学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新丝路(下旬),2016(10):126.

量刑建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量刑建议;量刑辩护;量刑程序

量刑规范化改革是新中国刑事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规范司法行为,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促进公正廉洁司法,提高法院公信力和权威具有重大意义。在量刑规范化改革过程中,量刑建议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何改正这些问题,使量刑建议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摆在各级检察机关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量刑建议概念

量刑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在提起公诉时按照被告人所犯罪名、危害社会的程度、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依据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对其应当受到的刑事处罚提出的刑罚意见。

二、量刑建议的作用

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符合我国司法改革方向,在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维护了被告人的合法利益。被告人对自己的罪行可能判处的刑罚十分关注,而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未经判决,被告人是不可能知道其所判处的刑罚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被告人的知情权,使其不能很好地行使辩护权。而通过推行检察机关量刑建议这一制度后,被告人获得了事先知情权,也能够对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予以辩驳。事实是“不辩不明,越辩越明”,被告人获得充足时间和充分准备为自己进行辩护。

二是提高了诉讼效益。在庭审过程中,由于控辩双方未就量刑问题进行很好地辩论,各自陈述理由,致使有些被告人对判处的刑罚无心理准备,进而对一些事实和证据进行狡辩。如果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議权,对量刑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被告人就可能因对量刑幅度的默认而对某些事实和证据不再进行辩解。同时,通过公诉人对量刑幅度的分析,被告人对法院的最后判决和量刑,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很好地把握是否行使上诉权,有效地减少被告人滥用上诉、申诉的权利,从而提高了诉讼效益。

三是促进了法官审案中立。如果检察机关不行使量刑建议权,控辩双方不对此进行控辩对抗,容易给人以“法院与检察院共同对付被告人”之嫌。因此,检察机关推行量刑建议制度,可以使法官在“定罪量刑”上处于中立地位,也只有保持法官的完整中立地位,才有利于司法的公正。

三、我国量刑建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量刑建议在中国实践中还主要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方式不统一

目前,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主要存在三种方式:一是,概括性量刑建议,即在起诉书中指出量刑时应当使用的刑法条款。二是,相对性量刑建议,即在法定刑的幅度内压缩量刑空间,提出一个较小的量刑幅度。三是,绝对性量刑建议,即在法定刑幅度内提出一个绝对刑种和刑期。各检察机关在提出量刑建议时,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

(二)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形式不统一

实际中,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在起诉书中提出;第二种是单独制作量刑建议书,随案移送;第三种是在庭审中发表的公诉意见中提出。具体按照哪种形式,各地检察机关做法也不一。

(三)量刑建议究竟是建议还是监督,各司法机关认识不统一

某些法官认为,检察机关可以参与量刑程序,比如对犯罪嫌疑人所具有的法定量刑情节提出从轻、减轻或从重、加重的建议,审判人员考虑上述建议,根据量刑规则作出宣告刑。某些检察官和学者认为,量刑建议虽然只是检察机关的量刑请求权,供法庭参考,并无法律上的强制力,但是法院如果不打算采纳公诉人的量刑建议,就应当有足够的理由和依据,并且能够经得住本院审委会、上级院的监督。如果法院的判决在量刑上与量刑建议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其理由在检察机关看来并不充分,那么检察机关就可以依法行使审判监督的职权,向法院提出抗诉,实际上,量刑建议权不仅仅是建议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检察院对法院量刑程序的一种制约和监督。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统一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

四、完善量刑建议的措施及相关建议

(一)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应规范化

检察机关实施量刑建议权必须规范化,这一方面强化了检察机关对法院裁判的监督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检察机关在庭审活动中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公诉职能。

(1)提出量刑建议的方式规范化。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应采用相对性量刑建议的方式。采用相对性量刑建议,既可以较明确的提出量刑建议,体现公诉意志,又可以摆脱干扰法院审判职能的嫌疑,把握法律监督的主动权,更可以避免法院最终判决与量刑建议不符、使检察机关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发生。

(2)提出量刑建议的程序规范化。检察机关采用何种方式提出量刑建议,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如果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因为公诉人一般不出庭,所以应在起诉书中提出量刑建议。如果是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法庭辩论开始、公诉人发表公诉意见时提出量刑建议,此时,量刑建议立足于法庭调查的证据之上,具备更强的说服力,也更客观、更公正。这种情况下,公诉人就应当制做单独的量刑建议书,随案移送。

(二)量刑建议规范化的相关建议

(1)各司法机关统一认识。虽然量刑建议在试点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少人对量刑建议还存在诸多顾虑,如量刑建议是否有干涉法院审判之嫌;推行量刑建议会不会引起法官的反感;法官不采纳量刑建议是否会造成公诉机关处以尴尬境地;量刑建议能否保证统一的参考标准;量刑建议是否会加大公诉工作负荷,降低诉讼效率等等。因此,检察机关和法院都应当明确认识。一是,转变传统观念,克服“重定罪轻量刑”的思想,充分认识到量刑建议对强化审判监督、防止法官滥用量刑权、促进量刑公开公正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定罪请求与量刑请求之间的联系,全面行使法律赋予的定罪请求权和量刑建议权双重公诉职能。二是,充分认识到量刑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抗诉形式的不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针对人民法院判决和审判活动实行监督的方式主要为事后监督。虽然量刑建议只是一种建议权,仅为裁判提供参考,但通过高质量的、持续性的提出量刑建议可以达到监督法院裁判的作用,甚至可以达到抗诉不能实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检察官指控的具体罪名对法院无严格约束力一样,法院可以变更指控的罪名,同时法院也不受检察官具体量刑建议的约束。量刑建议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建议,主要是代表检察机关向法院提出自己关于量刑问题的主张,也为辩护方进行辩护提供明确的对象,最终定罪、处以刑罚属于国家审判权的范畴,应当由法官、合议庭,依据控辩双方的意见,根据犯罪事实和证据,依据刑法作出最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可以说,量刑建议是检察机关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启动审判、提供防御对象的独特法律作用,但最终对法官没有约束力,最终定罪量刑应由法官依法确定。

nlc202309031551

(2)量刑科学化是量刑规范化的基础。无标准则无规范。要实现量刑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科学的量刑标准。概言之,就是要将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进一步细化,将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空间进一步分隔,把自由裁量的空间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控制在社会公众的可接受范围内。

一般来说,量刑建议应当按照三个步骤确定:第一,确定基准刑。这是实现具体量刑标准设定的前提和基础。基准刑要根据犯罪行为构成的罪名确定,是基本犯罪数额或者情节所对应的刑罚量。第二,确定案件中的法定量刑情节。然后按照“减轻先于从重,从重先于从轻”的规则,在基准刑的基础上加减量刑幅度来确定量刑建议的幅度。第三,确定案件中的酌定量刑情节,为每个情节确定从轻或者从重的量刑幅度,然后根据第二步确定的刑罚幅度加减量刑,最终确定量刑建议的刑罚幅度。

(3)做好量刑建议与抗诉工作的衔接。量刑建议在遭到否定时如何救济,亦是量刑建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刑建议规范化对判决结果形成评价作用,为抗诉工作奠定了基础。对于法院没有采纳的量刑建议,要认真审查其不采纳的原因和理由,及时坚决的提起抗诉,切实履行审判监督职能;未达到抗诉标准的,要及时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其纠正。

检察机关应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三项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强化法律监督職能,创新公诉工作机制,巩固创一流水平。全面推进量刑建议,充分的行使量刑建议权,一方面促使量刑活动的诉讼化、公开化,促进量刑公平与公正,着力解决矛盾焦点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量刑不公、量刑失衡等问题,有效化解诸多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全面发挥量刑建议中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等各项功能,促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规范量刑自由裁量权,强化依法办案,减少司法腐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同时充分利用量刑建议制度,促进被告人认罪、悔罪和当事人息诉服判,使量刑建议向修复社会关系、预防和减少犯罪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延伸职能、深化内涵。量刑建议规范化也对公诉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合理、具体、明确的量刑建议,要求公诉人必须全面掌握案件情况,熟悉法律、司法解释和刑事政策,并了解相关案件。在斟酌量刑建议时,既要维护量刑标准的统一性,又要体现量刑的个别化,以确保量刑制度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参考文献:

[1]黎伟文,卢传新.《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研究》.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2期.

[2]赵廷光.《论量刑原则与量刑公正—关于修改完善我国量刑原则的立法建议》.载《法学家》,2007年第4期.

[3]李玉萍.《我国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设计与构建》.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问题对策及建议 篇4

1 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判定

(1) 严重或一般质量问题性质判定。新“三包”规定了严重质量问题、一般质量问题定义, 但有些质量问题性质难以判定, 如气门调整锁母松动导致气门间隙过大, 引起发动机启动困难、功率输出下降、冒黑烟等故障现象, 此现象符合严重质量问题定义, 但因该故障处理能用随机工具通过调整气门间隙来解决而不成为质量问题。一般生产者规定, 柴油机工作50 h后要保养, 有的保养内容包括要调整气门间隙, 对超过50 h发生此类故障而农机户未进行调整气门间隙的, 生产者认定该故障不属于质量问题。严重质量问题比一般质量问题的“三包”责任要大得多, 恰当的质量问题定性对生产者和农机户都很重要。

(2) 质量问题与农机户使用或处置不当的性质判定。按新“三包”规定, 农机户未正确使用维护造成损坏的或发生故障后处置不当造成故障原因无法做出技术鉴定的可不承担“三包”责任。实践中, 出现很难判定是质量问题还是农机户原因的案例, 当新机手面对实践经验丰富的修理者, 农机户可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一台全新联合收割机在下田工作不到半天时间就出现发动机抱轴的故障, “三包”修理者推定是机油量不达标引起的抱轴而不予“三包”, 原因是用户很老实的告知因刚工作发现有冒黑烟而加过一点机油, 据此推定用户原因引起机油不达标, 不属“三包”范围, 用户反驳不了, 只能认可是自己责任。该案例中疑点, 加机油不代表机油量已在最低标准以下, 是用户的一种简单应对措施, 新车机油加注应符合标准且该机无外漏现象, 机油不达标会引起抱轴但不是抱轴的唯一原因, 用户在使用前未检查机油量是否符合要求。这类难于判定真实原因的故障, 问题性质的最终判定决定生产者还是农机户承担修理责任。

(3) 处理质量问题的“三包”权限分割。不少农机的发动机“三包”由发动机生产者负责、变速箱“三包”由变速箱生产者负责、轮胎“三包”由轮胎生产者负责等, 整机生产者负责其他部分, “三包”权限分割要求农机户对故障要有一个判断来决定由谁来进行“三包”, 否则会出现整机厂的“三包”人员到了就走, 因为他无“三包”处理权限。“三包”权限分割还会引起相互扯皮的情况, 如联合收割机发动机进出水管开裂漏水, 引起发动机故障, 发动机厂“三包”人员称该水管是收割机厂安装的, 收割机厂的“三包”人员称是发动机厂的问题而相互扯皮, 农机户不知道该由谁“三包”。“三包”权限分割还存在于生产者与特约“三包”维修部门之间, 特约“三包”维修部门要服从生产者售后服务部门指挥, 出于利益, 特约“三包”维修部门有时将不利于自己的问题不列入“三包”范围。

(4) 隐性质量问题。某品牌拖拉机在工作3年后发现拖拉机无力, 加机油口冒烟等故障现象, 拆检发现凸轮轴中间部分的凸轮磨损异常, 对应挺柱的接触面也异常磨损, 拆下凸轮轴发现3个凸轮轴衬套的中间一个衬套竟然未安装, 经调查确认该机从未拆装过凸轮轴, 很明显这是出厂时就存在的质量问题, 但此时“三包”期早已过了。这种明显的质量问题由于在“三包”期内未发现, 最终要农机户承担所有损失, 并非个例。

(5) “三包”处理过程不规范问题。经常发现“三包”凭证中无用户联、用户联不提供给农机户、“三包”凭证不填写或不规范填写等问题。很多农机户也没有这方面的维权意识, 当符合退换货或损失补偿等条件时, 往往拿不出修理记录这类重要凭证, 最终只能再次选择自费修理。如发动机输出功率不足、收割机损失率高、收割机易堵塞等, 当修理者找不出故障原因时, “三包”服务很有可能不填写“三包”凭证, 当解决该质量问题时可能己维修过多次。

(6) 疑难质量问题验证时间长的问题。某品牌拖拉机在“三包”期内作业时出现差速器总成内十字轴断裂、行星齿轮打坏等故障, 拆检发现无行星齿轮垫片, “三包”处理后又出现同样故障, 这时该拖拉机已超过“三包”有效期, 通过经销商协商后生产者才同意“三包”特别处理更换损坏零部件, 该机在下个季节是否出现同样故障还需要验证。另一个案例是拖拉机在使用两个季节后保养时都发现放出机油中有水, 但均未查出有水原因, 生产者承诺延长一个作业季“三包”期, 但该季节过后机油中仍有少量水珠, 这时生产者不承认有质量问题, 农机户也因提不出质量问题的举证, 因基本不影响使用, 最后不了了之。

(7) 生产者扩大易损件和其他零部件范围来减少“三包”质量问题。生产者往往将轴承、油封、电器仪表、油料、油嘴偶件等列入易损件, 曲轴、汽门、喷油泵总成等列入其他零部件, 易损件“三包”期很短或无“三包”期, 其他零部件“三包”期一般在3~6个月, 相对整机“三包”期缩水很多, 在实际包修过程中, 轴承、油封一类虽价格不高, 但修理费用可能较高。生产者扩大易损件或其他零部件范围, 可减轻质量问题产生的费用支出, 但增加了农机户的费用支出。

(8) 质量问题引起的损失赔偿问题。新“三包”规定, “三包”有效期内销售者应赔偿因质量问题给农机用户造成的损失。质量问题基本多发生在作业时, 对季节性农机来说一天的作业直接损失就可能较大, 还有作业延迟引起的潜在损失。但实际“三包”处理过程中很少有农机户得到损失赔偿, 原因一是损失评估量化困难。二是赔偿主体是销售者, 销售者从生产者得到补偿程序较复杂困难。三是农机户的赔偿意识淡薄。

2 对策建议

(1) 列入购置补贴的农机应该先进适用、可靠性高。可靠性不高的农机产品不应列入政府补贴目录, 对实践检验可靠性低的农机产品应及时退出补贴目录, 并应公示, 以避免在某地退出后到其他地方进入补贴。列入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产品可通过可靠性试验、农机户反馈等评定可靠性等级 (星级) , 采取高可靠性农机产品优先补贴、高标准补贴政策, 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2) 修改“三包”规定。“三包”规定中一是要延长“三包”有效期或包修期, 通过提高“三包”责任来促使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二是明确产品质量问题定义, 明确只要符合严重质量问题定义的就按严重质量问题处理, 或只定义“三包”质量问题、严重性能故障二个概念。三是明确质量问题应该包修, 易损件或其他零部件在超出本身“三包”期但在整机“三包”期内发生质量问题应免费修理, 农机户最多承担零部件购置费用。四是扩大主要零部件范围、取消其他零部件、缩小易损件范围。同时制定主要农机产品“三包”主要零部件、易损件种类范围的国家标准, 规范生产者对主要零部件及易损件的界定。

(3) 引进司法鉴定。对质量问题性质、是否用户原因、隐性质量问题已超出“三包”期、“三包”权限分割引起的扯皮、需紧急处理或有争议的农机产品质量问题等, 通过司法鉴定来判定, 避免“三包”处理最终权限主要在有利害关系的生产者上这一不公平因素, 解决生产者为减少售后服务支出将有些质量问题列入非“三包”范围等矛盾。司法鉴定对“三包”定性有权威性, 如上述凸轮轴中衬套未安装引起的故障, 经司法鉴定确认是出厂时未安装, 虽然“三包”期已过, 一样可认定生产者承担“三包”责任。司法鉴定可借用地方农机主管或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来承担执行。

(4) 生产者着力提高产品质量, “三包”政策为农机户着想。产品质量是根本, 通过加强研发、选购高质量的零部件和提高装配水平等来优化产品质量, 通过提高质量来真实降低售后服务的支出。生产者还应为修理者提供技术支撑、“三包”配件快速到位等服务。

(5) 销售者应选择质量好、“三包”服务好的农机产品销售给用户, 独立或与农机培训部门合作, 做好农机户培训工作, 避免因操作或处置不当引起的质量问题。修理者应严格规范修理规范, 提高修理质量, 规范“三包”程序, 认真填写维修记录, 确保农机户持有真实的“三包”处理凭证。农机户要提高自身维权意识。

公司员工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篇5

所谓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员工辞职是员工的权利,但由于对企业有害,企业一般要设法控制和挽留,至少要避免这种现象经常发生。按照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来划分,一种流失是员工与企业彻底脱离工资关系或者说员工与企业脱离任何法律承认的契约关系的过程,如辞职、自动离职;另一种流失是指员工虽然未与企业结束契约关系,但客观上已经构成离开企业的事实的行为过程,如主动型在职失业。其中前两种在翔宇公司存在相对普遍,这种流失状态既增加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度,也加大了生产部门的管理难度,不利于公司进行有效的品质管控,不利于生产技术熟练积累,进而影响公司生产效能。员工流失从各个方面危害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来讲员工流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即群体性、时段性和趋利性。

1.群体性 员工流失往往发生在以下这些人员群体:新兴行业需求量大的,思维活跃的,专业不对口的,对企业不满的,业务管理精英,对未来职业生涯不明晰的,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和人际关系不好的。而部分员工对于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于找到下家的毫无顾虑更加剧了员工的主动性流失。

2.时段性 员工流失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一般说来,薪水结算及奖金分配后,春节过后,学历层次提高后,职称提高或者个人流动资本进一步提高后,最容易发生员工流失。临近年关甚是如此。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这一理念应该落到实处,空喊口号没有实际意义。可以考虑结存部分奖金用于开年上班发放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3.趋利性 员工流失总是趋向于个人利益和个人目标。这些员工可分为追求物质型、追求环境型和追求稳定型。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目标比较明确,追求物质利益表现明显,而这一批人也能吃苦耐劳,自愿加班,便于管理。这类人群只要提供相对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就能留住。而对于有一定学历或者专业技能的员工来说,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工作氛围和可预期的职业前景都是重要的个人目标。这类员工往往思维活跃,敢于创新,虽然在务实肯干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只要能统一于被认可的有强大感召力的企业文化,就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员工流失的原因,未将最适合的人才聘用或是被选用的人才职业道德(或品德)不佳,这也是导致员工日后离开企业的原因之一。公司现在尚未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暂时是由行政部兼管。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人力需求的增多,尤其是合适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多,一个专业的选材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选材部门除可以为公司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资源,还可以在一开始就将不适合公司企业文化的应聘者拒之门外,从而规避用人风险和减少员工流失。4.不注重员工的发展与培训。一个有上进心的员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常常会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发展前景,如果企业不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员工就会考虑作出新的选择。很多企业创业之初,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都比不上对手企业,但他能够吸引和留住一批忠实员工,靠的就是掌门人给广大员工勾画出来的美好蓝图。华为在08交换机研发成功之前,曾一度徘徊在破产边缘。创业时期的华为人下至卫生保洁员,上至总裁任正非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任正非这种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精神使得最初的华为人愿意相信那个所谓的明天。企业培训是提高企业战斗力的又一把利刃,世界500强企业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的费用无一例外的占到公司收入的很大比重。现在商业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优秀人才的竞争,一个关键人才的得失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的兴衰。对于企业员工的持续培训必然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企业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员工流失的成本

一、员工流失的直接成本:

1.员工招聘成本主要包括:招聘准备工作,筛选简历,面试成本,录用准备成本,办理录用手续等成本。

2.培训成本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准备,培训资料,培训管理成本等。

3.内部员工填补空缺成本主要包括:内部员工填补空缺成本,需要额外加班的成本,主管人员协调完成空缺岗位工作的成本等。

4.新员工适应工作岗位期间所付出的成本。员工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上,要有一个适应期,而在这个期间,公司仍需支付工资,这无疑增大了公司成本。

二、员工流失的间接成本:

1.人员流失使团队士气涣散的成本

员工离职会引起的其他员工多米诺骨牌式离职,因为员工离职之前会有一个考虑和斟酌的过程,在此期间,员工不可避免地要找同事进行商量,从而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心理。据有关机构估算,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照此计算的话,如果企业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10%×3=30%的企业员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员工离职率为20%,则有20%×3=60%的企业员工正在找工作。试想企业员工整天都在忙于找工作并处于观望迷惘状态,那么这种现象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成本将会有多大? 2.人员流失造成企业后备力量不足的成本

频繁的人员流动,使企业今后在选拔中层管理人员时面临后继缺人的困境,进而使企业如果从中层中选拔高级人才,会出现无法从内部填充中层岗位空缺,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影响到企业人才梯队建设。

3.人员流失造成企业核心机密泄露的成本 这些核心机密泄露包括技术的泄密、客户资源的流失、经营管理思想的再利用等等。如果这些离职员工带走的资料和信息流入到竞争对手,后果将更加严重,可能直接威胁到公司的生存。比如,一个关键技术职位上人员流失的同时也带走了关键技术,这个关键技术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很可能会使企业一蹶不振。

4.人员流失造成企业声誉被破坏的成本

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流动频繁,一方面,离开企业的员工,自然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有些自我的评价,并且大多数是对企业负面的评价;另一方面,企业内外人员会对企业的这种现象有些猜忌和传言。这些评价、猜忌和传言会逐渐破坏企业名声。人们在选择加入企业时,总能会打听到关于企业的一些情况,这使企业面临着很难再次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如此巨大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各种人员流失成本,或许真的有很多企业领导者还未意识到人员流失成本这个问题,或许有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人员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但苦不堪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心的问题。

减少员工流失的对策 企业的发展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的流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措施,稳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具体来说,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选人和用人制度 企业需要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就注意选择道德素养比较高的员工,对于那些一年换一个公司甚至几个公司的员工,务必要谨慎录用。同时,企业应选择那些潜力、价值观与公司制度和文化相一致,能够维护公司声誉并完善公司品格的人。每个公司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就像埃德华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所说:“我们要有个性的人,和我们同心同德,与公司文化协调一致,我们要的是白头偕老,像一桩美满的婚姻一样。”

二、创新薪酬的分配模式 在任何企业,薪酬都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薪酬不仅是雇员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还能满足人们自我肯定的需要。因此,制定有效的报酬系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招聘时的吸引力。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员工,国内外已有了一些较成熟的薪酬发放理论及实践,如期权、红利、股权发放、员工持股等方法。应该看到,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贯彻这样的一个原则:为公司作出的贡献越大,其得到的实际报酬就要越高,又想马儿跑得好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依据这样的原则,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改善自己薪酬的分配模式。超产奖这一方式的运用也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在获得成功检验之后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确定下来。前面提到的年终分红或者叫做新春红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减员工流失的状况。管理人员按比例投入购买公司设备既可以减轻公司资金压力,提高管理人员收益性分配,也可以增强管理人员的主人翁心态,强化管理人员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甚至可以运用期权分配,股权发放和员工持股的激励方法。这些方法已经在无数大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证明。

三、构建公平公正的企业内部环境 公平是每个员工都希望企业具备的基本特点之一,公平可以使员工踏实工作,相信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相信自身价值在企业能有公正的评价,相信所有员工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公平:

1.报酬系统的公平。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大多数人积极性的政策,充分体现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突出投入产出的效率原则。同时,正激励手段的使用应多于作为负激励手段的惩罚,奖罚分明以及重奖有突出贡献者。

2.绩效考核的公平。要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评。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定性考核和定量测定,并做到真实具体。对每个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建立各种监督机制,以保证考核工作的公正和公开。通过深入各个部门的学习调研,深刻地感觉到公司现在的各项考核基本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导向、约束和促进作用。可以责成人力资源部门(行政部暂代)制定可行方案,切实推进。

3.选拔机会的公平。为了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在员工的选拔任用上,应做到文凭和水平兼顾、专业和专长兼顾、现有能力与潜在能力兼顾。把员工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去考核,为各类人员提供公平的竞争舞台。

当然,公平还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企业管理若能在各方面都做到公平与公正,将大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从而为企业不遗余力地奉献才智。

四、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确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整个企业高层必须有一种意识,即人是最重要的资产,员工们是值得信任的,需要被尊重和参与工作决策。当人得到充分信任时,往往能较高水平地发挥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如果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树立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形成了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外在表现形式,那么这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延续,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

五、拓展员工的职业生涯,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方向 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致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还要在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愿望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科学、动态的员工生涯规划,有效地为员工提供多个发展渠道和学习深造的机会,设置多条平等竞争的升迁阶梯,使员工切实感到自己在企业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希望。例如,惠普公司在因特网上为员工提供技能和需要自评工具,帮助员工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这是该公司员工流失率远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减少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员工的正常流动无疑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增加企业活力、激励人才竞争、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就企业来说,人才的流失、员工忠诚的下降,又会给经营发展战略、企业形象造成重大的损失,有时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一般来说,员工的流动率应该控制在5%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员工的流动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是超过5%就意味着公司在某个方面存在问题,就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障碍。员工的流失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已经要发生的员工离职,企业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员工离职给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离职并不意味着背叛。企业对于员工的离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目前很多企业认为员工离职就是一种背叛,基于这种观点,企业对于离职的员工常常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度,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极为错误的,它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1.不利于离职员工和继任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接。任何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对于其所从事的工作总是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这些东西对于继任者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如果出现敌对的情绪的话,必然带来员工的不满情绪,于是在交接工作时,离职的员工就会采取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态度,仅仅进行一些表面上的交接工作,这显然不利于继任者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2.加大员工离职后对企业的负面评价。对于已经对公司不满的离职员工来说,这种敌对的情绪会进一步加大其不满,对于一些修养较高的员工来说,在以后提及该企业的时候可能不会说什么有损企业声誉的话,但是对于很多员工来说,会说些什么就是可想而知了。长此以往,企业的社会声誉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3.如果矛盾激化的话,还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诉讼。目前的很多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都存在着违法的地方,如果激化矛盾,离职的员工就可能一气之下,将企业告上法庭,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减少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企业管理者需要端正态度,正确面对员工离职。企业管理者要有大的气度,不要把离职的员工作为敌人对待,只有具备这个态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基于这种处理的原则,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和离职员工进行一次诚恳地对话,了解一下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并真诚的请员工给公司提一些意见和建议。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有效地削弱员工对公司的不满情绪,还可以从离职的员工那里得到一些平时得不到的信息,发现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于一个即将离职的员工来说,他可以比较大胆的说出平时不愿意说的事情,这些东西往往直接的击中企业管理的弊端,对于完善管理不无裨益。至于由谁来进行这次对话,建议由企业的管理者直接进行最好。

2.请员工妥善处理好工作交接事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敌对情绪或者敌对情绪被淡化以后,绝大多数员工能够认真地交接好工作,甚至“扶上马,送一程”,这显然对于工作的正常延续具有极大的帮助。

3.为离职的员工组织一次欢送活动或赠送一件小礼物,这个仪式可大可小,规格可高可低,礼物可轻可重,但是其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于一个重情重义的企业,既是在以前的工作中存在着不满情绪,也会在这样的一个仪式中化解掉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基本上可以将员工离职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而且可以给其他员工展现公司温情、大度、以人为本的形象,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大有好处。

以上所述,试图从什么是员工流失,为什么会有员工流失,为什么要控制员工流失,怎么样控制员工流失,怎么样减少不可控的员工流失给公司带来的损失这五个方面对公司员工流失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企业对于员工的流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绝大多数人是不喜欢变化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一般不会考虑更换工作,所以员工流失总是有原因的,虽然员工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前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员工的个人道德素质的因素,但是作为企业这个主体,对员工的流失有着更多的责任。

1.薪酬分配模式落后。应该说,这是人员流失的很重要的原因。显然,薪酬待遇问题是员工决定是否离职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薪酬待遇高,可以抵消其它很多方面的不足。

2.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及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可以给员工提供一个比较愉快、舒心的工作环境,可以构建一个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会让员工对这个环境产生留恋心理,反之,如果一个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公司整体缺乏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也会影响到员工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进而产生离职的念头。一般来说企业文化的受众多为有一定学历的或者有一定职业理想的员工,在一般加工工厂员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企业文化管理确实很难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公司掌门人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任用公司内部合适人选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内部选人熟悉情况,便于结合公司实际,且具有操作上的可持续性)。切实让企业文化这一管理利器更好地为公司发展服务。

问题对策及建议 篇6

【关键词】农业;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资金是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项目又是资金的载体和反映。资金规模决定项目建设规模,资金管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与其它专项资金相比,农业专项资金在使用管理上还具有政策性强、点多面广线长、收效缓慢等特点。现结合我县农业项目建设实际,概括一些资金管理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个人见解。

一、農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立项不科学

一些农业项目在立项时,不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市场实际和项目的效益情况,一味地争取资金,盲目申报建设项目。项目资金到位后,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而盲目上马,受益群众积极性不高,项目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甚至损失浪费。

2.项目管理不规范

个别单位只考虑争取项目资金,忽视项目前期调研、可行性等基础工作,等到项目实施中才发现项目无法按计划执行,又不履行计划调整程序,自行随意调整计划批复内容,造成项目实施与计划批复内容不符。一些项目工程未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项目决算高估冒算,少建多报、工程量缩水,项目质量低,工程监理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再者上级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往往重视项目建成时的验收,忽视项目后期的维修管护,造成项目使用寿命短,群众真正受益少。如沼气池、集雨水窖、农村人畜饮水等工程,部分工程仅使用一年后就无法正常使用,究其原因在于后期维护措施不到位,项目实施单位重建设、轻管护,资金使用效益差。

3.自筹资金比例相对过高

目前许多农业项目资金由三部分组成,即上级财政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按照《河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大部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远高于规定的筹资筹劳控制上限。目前多数村级组织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投入。农村大多数劳动力出门打工或外出做生意,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筹集资金基本无人响应,投工投劳也是心有而力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在群众自筹方面弄虚作假,编造账目、凭证以应付项目检查验收,毫无实际意义。

4.项目多头管理

从目前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看,涉及财政、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单位。这些部门多头管理容易出现如下问题:一是同一类型项目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投入的情况,部门之间缺乏勾通,缺乏统筹整合和集中实施的效能,甚至有个别地方和单位以同一项目建设内容套取财政资金,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二是监督单位各行其事,效果不明显。各项目实施都有主管部门监督,同时还接受发改、审计、财政等监督,但这些部门各行其事,多头多次检查,检查内容交叉重合,既给项目单位造成较大负担又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出现。

二、强化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以制度为基础,规范资金使用行为

制度使人知可为不可为,明能行不能行,健全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是规范资金使用行为的基础。农业项目前期要建立和完善 “项目库”和“竞争立项”制度;项目建设中要严格实行“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县级报账(核销)制”;项目竣工要实行全面检查验收制和工程决算、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制;项目移交使用后,建立健全“管护制”、项目绩效评价制等。

2.以人为根本,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人是制度的执行者,没有业务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人去执行制度,再健全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一是加强业务学习,科学理财。财政干部要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专题培训、业余自学、以老带新、实战锻炼、岗位轮换等,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学习如何在各种形势下去看待解决问题。二是强化思想教育,依法理财。所谓人才,就是要先做“人”再成“才”。要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强化法制观念、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正确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财政事业服务。

3.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资金管理质量

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有了业务精、素质强的人才,良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会让资金管理使用事半功倍。

(1)关口前移,强化监督,推进资金跟踪管理。一般情况下资金管理仅在项目实施到一定程度需报账时方介入到项目中,明显滞后。因此,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必须关口前移,向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效果延深,采用跟踪监督管理的方式,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坚持做到立项之初应着手审查项目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看是否存在重复投资,有无未经科学论证随意确定建设项目的情况;招投标过程中有无违规指定中标人、违规转包和借用他人资质情况;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深入乡镇、农户及项目实施地进行检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2)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积极开展绩效评价,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延伸,要逐步建立以落实政策为重点,以规范资金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

村校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7

1.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毕业生, 一般优先选择大城市学校, 然后是中小城市学校、县镇学校, 最后是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校际间作出选择, 教师往往也不倾向于选择处于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在农村中小学执教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偏远地区学校向乡镇学校流动、由乡镇学校向县城学校流动的倾向。由此造成在村校任教的教师平均年龄都偏大, 特别突出的村校教师平均年龄达47岁以上, 50岁以上的占1/3以上, 临近退休年龄者多, 好些学校近几年退休的占1/3以上。

2.部分学科专职教师缺编明显。近年来, 就业的大学生一般没到村校去, 原在村校的部分优秀者又外流, 目前在山区偏远村校任教的大多是“土著居民”, 多是民办教师与代课教师出身, 没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难以胜任某些学科的教学, 80%以上村校没有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专职教师, 相关学科无法正常开课, 学校成为“语数低级专科学校”,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难度较大, 素质教育很难实施, 学生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

3.校本研训的力度亟须加强。受观念、学识与精力的制约, 大多数村校存在对“科研兴校、科研育师”的理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许多村校连校级课题都没有, 教师没有形成通过校本研训得到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从听课、备课与教学反思看, 教师主动去建构的少, 为接受检查做形式的多, 让常规教研流于形式, 由此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从而减少了学生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4.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欠缺。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一般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置的, 但村校的班级数量往往超过师生比的计划数, 按师生比看似超编, 事实上按班级数又缺编严重。在小型村校尤其是偏远村校, 任课教师大多是一人包班, 个别的甚至是复式班。在教师的精力与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 绝大多数村校不够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 学生缺乏生气, 学校缺乏生机,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特长发展受到制约。

5.少部分教师上课无准备。根据近期相关文献资料, 从听推门课、随机抽查任课教师的备课本看, 有些教师授课时拿的是《特级教师教案设计》之类的书, 有些教师连备课本也没有, 少部分教师上课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把握不住, 教学层次不分明, 像是无准备之课。一节课下来, 学生收获不大, 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又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内涵发展———办好村校的对策建议

办好村校, 解决上述问题刻不容缓。要办好村校, 应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 政策支撑

1. 教师数量支撑。

《纲要》在“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中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 (职称) 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 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中规定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据此, 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音、体、美、英教师数量, 在1~3年内达到城郊与农村中心小学每科有两名以上的专职教师。教师来源可从下列四条渠道:一是公招, 将每年公招大学生任教的名额中, 增大音体美英教师的数量与比例;二是在每年的特岗教师公选中, 尽量向音体美英学科教师少的学校倾斜;三是考调, 在每年的考试调动中, 加大音体美英教师数量;四是将有音体美英特长的又还在村校任语数课的教师整合编排, 发挥特长。通过教师数量的充实与整合编排, 解决音体美英教师普遍缺乏的问题, 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目标的实现。

2. 教师编制支撑。

《纲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规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在“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中要求“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 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据此, 可统筹使用增加的编制, 适当增加到完小1~2名教师, 解决充实教师数量问题, 保证包班教师一天至少有一节课的休息时间, 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3. 考核评估支撑。

职称量化考评与学校工作年度考核时, 要增大音体美英学科的系数与权重, 促进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促进各学科教师间公平享受教育成果。

4. 评职表彰支撑。

一方面,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充分利用职务 (职称) 评聘杠杆, 鼓励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逆向流动”, 从城市反哺农村, 从中心校反哺完全小学与村校;另一方面, 可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评优晋职、骨干评选、优秀表彰等向偏远山区教师倾斜。

5. 校长队伍建设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校教育是否均衡, 关键是校长在学校管理水平上的均衡, 决定于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责任心以及区域意识、资源利用及开发意识。教育工委、教委可在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流动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 对在学校内涵发展与村校管理上卓有成效的校长予以奖励任用, 对在学校内涵发展与村校管理上没什么作为或不主动作为的校长予以降职任用或不用。

(二) 制度保障

1.“三进”制度。

“三进”即进课堂、进常规、进活动, 调研时要听推门课、查常规、观课程及课时的开设与活动课程的开展。委领导、委机关中层干部与县级小学专职学科教研员, 要深入村校, 委领导一年听课1~2节, 中层干部一年听课4节以上, 县级小学专职学科教研员每期听课4节以上。

2.“交流”制度。

借鉴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 我们可以让城区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到乡镇学校甚至村校挂职锻炼一学期或一学年, 让城区真正有教学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与乡镇学校的教师开展一年以上的岗位轮换, 让他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优秀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地渗透到每个农村教师的工作中, 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事前应制定好统一的考核标准, 届期满, 经教委考核合格才能返回原单位, 如不合格, 则继续, 直到合格为止。对其合格者, 在评职晋级、提拔表彰等方面优先倾斜。

3.“走教”制度。

中心校的专职音体美英教师除任中心校的相应课程教学外, 还要包片或包校担任该学科的教学任务, 明确其责权利, 在考核教绩的同时, 应在工作量、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等考核时予以特殊倾斜或较大权重的奖励加分。

4.“草根研究”制度。

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两方面结合在一起, 形成村校的“草根研究”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必须明确两项:一项是“微型课题研究”, 即村校至少应该有围绕学科教学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级课题, 如能有县级课题则更佳, 围绕课题载体凝聚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二是“六认真”的进一步实化, 听课要有自我重构的内容, 不能只听不思, 要撰写具有实用性的备课教案, 而不是教案在一边, 上课时只用教本或用买的现成的“教案优化设计”之类的书。为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 中心校还应适当的投入, 为其订阅适量的书刊。

5. 职称指标“二维分类”投放制度。

职称评定是最牵动教师神经的事, 用得好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稍不注意也有可能甚至是极大地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据此, 中心校根据县级文件精神, 因校制宜地建立起“二维分类”投放职称指标的制度。一维是学科类别如分成语数类与非语数类, 另一维是地域类别如中心校类与非中心校类。“二维”结合, 统筹安排, 让全校的教师都有看头、有奔头、有劲头。

(三) 师资建设

教育的均衡, 核心是师资问题。师资水平相当了, 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就容易实现了。

1. 在生活工作上激活教师成长。

一是生活上关心。要真诚关心村校教师的生活, 不失时机地与他们谈心, 走访他们的家庭, 从心理上给予组织温暖, 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的人文关怀, 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二是工作上关照。对村校人数相对较少的班级, 有些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 可以整合不同年级在一起上大课, 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这样既让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得到了保证, 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教师也减少了劳动的时间量, 可以有休息的时间。

2. 在校本研修中扶持教师成长。

一是启动读书工程。学校出资为每个教研组征订1份学科专业期刊, 让他们在有限的时空内能快速汲取新知, 定期检查和批改他们的读书心得。二是开展基础实用培训。如, 培训录音机的使用、影碟机的使用、音乐识谱、学生课间操、教具制作、教室布置、黑板报等。三是共享与反思。中心校各年级的骨干教师在综合本年级教师的集体备课智慧后, 提前将半学期的教案下发, 让教师在此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写个案, 在此基础上展开个人反思。四是定期检测与竞赛。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教师进行小学教材教法考试和毕业试题的检测, 同时进行“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专项教育教学技能竞赛。

3. 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专门的学习, 而在于教学实践。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实效性的帮助, 能有效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以下方式可供参考:一是固定兼课解决薄弱问题。对村校薄弱学科如音体美英等的教学, 由中心校派专职教师到村校常年固定兼课, 并带一个在该科有潜质有兴趣的老师作徒弟, 这样既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 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举两得。二是专题培训解决普遍问题。中心校根据村校教师的普遍问题, 确定培训专题, 针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 如, 举办讲座解决理论问题, 组织观摩解决操作问题等。三是指定献课解决个别问题。针对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必须解决的教学问题, 中心校指定骨干教师准备好这方面的课, 定向送到班级, 示范献课。■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浅析检察建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向发案单位指出存在问题并要求限期整改的建议性文书, 它在犯罪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 具有“亡羊补牢”的事后补救作用

发案单位出现贪污贿赂等犯罪行为固然是一件坏事, 但检察机关在办理过程中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发案单位提出建议, 使发案单位的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成员能够及时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吸取沉痛教训, 并及时进行整改,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二) 具有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预防违法犯罪作用

正所谓“旁观者清”, 检察机关在办案中, 通过预防调查, 对犯罪分子思想演变的轨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对单位在体制、机制及管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通过检察建议, 检察机关及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发案单位及其上级机关, 使其更加明确自身或下级单位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明晰容易发生犯罪的薄弱环节, 促使其认真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 查漏补缺, 建章立制,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产生预防效果。

(三) 具有警示、教育作用

检察建议以人民检察院的名义统一向外制发, 其法律的严肃性可以使发案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认识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帮助其认清引发犯罪的薄弱环节, 同时向存在犯罪隐患的其他单位提出的检察建议, 达到警醒的目的, 同时引起受建议单位对职务犯罪危害性的认识, 警示、教育他们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 强化预防意识, 提高对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视, 积极采取防范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四) 具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用

人民检察院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 结合执法办案, 针对被建议单位在制度或管理问题上存在可能引发犯罪的问题和隐患, 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预防对策, 促进其严格文明执法、自觉遵守贯彻各项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 尤其是对于妨碍法律正确实施的情况及时纠正,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检察建议法律地位不明确, 执行力不强

检察建议缺少法律的明确规定, 缺乏法定的执行效力。检察建议在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中仅在《检察官法》有关奖励条款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关于处理违法所得的相应条款中提到。有关检察建议的主要适用范围, 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 只是由检察机关内部工作规范或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出预防犯罪工作意见中提出。相关的法律、司法解释与工作规范都没有规定检察建议的法定效力, 特别是就“建议”本身的“词义”来看, 仅是“向领导或集体提出自己的主张”, 至于“主张”是否被采纳则没有刚性要求。虽然很多学者论述了检察建议在效力上有其权威性、法律性、法定性, 但是缺乏法律上的依据。特别是在非诉讼活动中适用范围最广的针对预防犯罪方面的检察建议, 没有在相关立法中确立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其执行效力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 检察建议行文方式不规范, 权威性不高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法律文书中规定了检察建议书的文书样式, 赋予检察建议以法律文书的权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检察机关对检察建议书的规范样式不够重视, 行文样式随意, 甚至有的以部门名义发文;有的检察机关规定检察建议“口头”和“书面”方式并用, 降低了检察建议的权威性;有的检察机关对发送方式不够重视, 如有的用普通信函发送, 至于有没有送达到受文单位缺乏相关回执手续;有的没有抄送上级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 受建议方在采纳检察建议中缺少上级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的监管等等。这些情况影响到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应有的作用, 影响到检察建议乃至检察机关的权威。

(三) 缺少针对类案的检察建议

通过类案分析对特定领域提出综合性的检察建议, 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 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而从近两年我院发送的检察建议看, 主要还是针对个案, 即在办理某一个或者某一系列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向发案单位提出的建议, 缺少围绕热点问题, 在进行系统、整体性的思考、研究犯罪规律基础上, 向有关部门发送的检察建议。

(四) 检察建议回复制度不完善, 跟踪监督不及时, 实效性不强

有的检察建议发出后, 承办人员未能与受建议方充分沟通交换意见, 督促、协助其整改落实不够及时, 没有建立健全检察建议跟踪监督回访制度, 检察建议发出后有没有得到落实, 就不再过问了。有的即便是进行了回访, 受建议方也是草草完成回复、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或者整改情况没有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检察机关;有的检察机关对检察建议的回访监督工作没有明确责任部门, 往往是主办部门完成了检察建议的起草工作, 发文部门负责检察建议的发文工作, 跟踪监督回访由哪个部门去做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出现了起草部门与发文部门相互推诿或互不通气的问题, 这样检察建议从形式上是完成了工作任务, 但是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这样不仅造成了有限的司法资源的浪费, 也使检察建议失去了实际意义, 同时, 还会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

三、对策及建议

(一) 推进检察建议的立法, 提高权威性

目前, 检察建议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外部来看, 地方人大对检察建议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从内部来说, 检察机关自身已在规范此项工作。所以, 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 加强理论和立法研究, 积极推动更高层次的检察建议立法。对检察建议单独制定法律, 目前看来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调研和参考全国各地加强法律监督工作决议的基础上, 在条件成熟时, 出台全国性的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 或者对法律监督工作单独进行立法, 确立检察建议的法律监督属性, 并在其中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建议工作的职责、开展调查的权力以及被建议单位的配合义务等。

(二) 进一步完善检察建议制度

1. 完善检察建议的制作程序。

检察机关明确检察建议制作的审批程序, 由办案或职务犯罪预防人员针对案情实际和调查的情况, 起草检察建议书, 分管领导召集本部门有关人员讨论审核, 送检察长审定, 最终以检察院的名义发布。

2. 创新检察建议送达方式。

检察建议可以以多种形式传达给被监督单位, 避免发送形式单一、僵化。可以实行书面检察建议发送后置。在发出书面的检察建议之前, 检察机关可以电话联系被建议单位, 口头建议, 或者以函电的方式与之协调沟通, 取得理解, 征求被监督单位的意见或建议, 然后挂号寄送书面文书。

3. 规范检察建议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检察建议管理制度, 落实检察建议备案登记制度, 使检察建议程序化、规范化。首先由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统一管理。检察建议的提出要建立立项审批制度, 对是否需要提出、怎么提出、怎么落实等问题由检察长严格审批把关, 预防部门统一行文编号, 报院办公室备案, 统一使用院名, 加盖院章, 这样可防止编号重复, 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情况, 既维护了检察机关的权威, 又体现出非诉讼法律文书的严肃性。自侦部门对在办案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漏洞和问题较为熟悉, 便于理性分析, 这方面的带有预防性质的检察建议宜由自侦部门制作, 预防部门统一编号, 并参与其后的法制教育、跟踪回访等环节。其他业务部门发出的预防性质以外的检察建议书, 由预防部门统一编号报院办公室备案即可。其次, 对于检察建议的送达程序宜由各制作部门具体实施, 并回复预防部门备案。预防部门要收集整理检察建议、被建议单位的基本情况、回访及建议落实情况、联系方式等材料。整理完毕后移交院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归档保存。

4. 建立考评机制。

对检察建议工作实行考评, 将检察建议与干警个人业绩评定考核挂钩, 实行量化管理, 既要保证数量, 又要保证质量, 尤其对社会影响大、效益明显的建议精品要大力推介, 引进激励机制, 实行重奖。同时, 将落实检察建议情况作为被建议单位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情况一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 确保办案与预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 强化检察建议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在制发检察建议前应权衡利弊, 充分考虑发出后可能产生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利用侦查、审查中发现和查证的事实, 深入了解被建议单位的行业规范、工作流程, 剖析发案的深层次原因, 建议的内容要一针见血, 言之有理、有据, 避免检察建议模式化。同时检察建议不仅要指出存在漏洞, 而且还要指出是什么环节存在漏洞, 存在什么样的漏洞、如何整改, 同时还要了解的具体情况, 听取被建议单位的意见。这才能引起收文单位的重视, 便于其执行、落实。

(四) 强化跟踪监督

检察建议发出后, 承办人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检察建议的落实、采纳情况。对检察建议置之不理超过一定期限或拒不接受检察建议的, 应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或机关反映。如果接受单位对检察建议中的事实、整改意见提出异议时, 发出检察建议的检察机关, 应对有关问题重新核实。如检察长发现本院或上级检察院发现下级检察院提出的检察建议不当时, 应责令撤销, 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

参考文献

[1]杨书文.检察建议基本问题研究[J].人民检察, 2005, (17) .

[2]周其华.检察机关不应行使撤销刑事案件建议权[J].人民检察, 2005, (17) .

[3]李小东.检察建议的实证考察与法理省思[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4]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检察建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检察, 2008, (18) .

[5]朱春莉.检察建议的实践运用与规范[J].人民检察, 2009, (6) .

榜样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篇9

榜样可使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人格化,其所具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等历来都被教育界所重视,榜样教育也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但现今的榜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榜样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榜样确立的逻辑错位及形象选择的丰富度、层次感不足

学校德育中,榜样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影响、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力量的影响等[1]。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往往成为学校判断和确立榜样形象的主要标准,然后再通过教材或教师等途径呈现给学生。这种判定与确立,多源于确立者的主观意志,属于由外至内的逻辑,即期望通过外在的呈现使学生产生内部的变化。这种逻辑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学生个体的认同和需求往往考虑不足。虽然近年来已注意尽量贴近生活,但在榜样的选择上,大多仍是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有特定的道德和职业特征,一般是获得成功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形象的丰富度与层次感比较缺乏,使得学生感觉被动,并产生距离感,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2. 榜样事迹内涵挖掘不足及教育方法手段的形式化

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为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举办报告会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就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及榜样学习的虚假化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内在原因之一。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就学校等实施主体而言,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藉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或累积功绩而形式化教育的现象。在对榜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量化评判,甚至出现造假的现象。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在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榜样时,也不乏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事迹被记录或受益而虚假作态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对一些真正以榜样精神为出发点实施道德行为的学生的嘲笑与排斥,影响到整个学生群体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氛围。再者,我国的道德榜样所代表的往往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由于在榜样教育活动的短暂或形式化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和体悟,难以实现向长期本质性道德情感的转化。他们或者出于自身道德迷茫状态所带来的被动认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不脱离主流文化,通常会选择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虚假认同,形成一种在活动中有行为参与但无心理介入的虚假道德现象,形成了榜样学习的虚假化,而这种虚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榜样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造成恶性循环。

4. 明星偶像趋于主流及传统榜样教育的边缘化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处于心理逐渐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在自我认识和自我确认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在心理困惑和矛盾中,他们会逐渐转移对亲人的依恋,但由于以上所分析的榜样教育的方法手段形式化、榜样教育的功利化等原因,传统的榜样教育并不能有效实现这一心理转移。而当今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学生在这种“准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心理认同就上升至偶像崇拜。我们的传统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并存,却很少重叠,结果传统的榜样教育由中心主流逐渐趋于边缘化,而明星偶像则逐渐趋于主流。

5. 传统的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相悖

我国榜样事迹的选择往往为“有病不看”、“不回家过节”、“不顾家人”、“死后出名”[2]等,所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突出宣传个人的献身精神,这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榜样精神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下尤其如此。但在现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中,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传统的榜样精神和价值观的宣传措辞或主题,与当前流行的生命价值理论出现相悖,甚至被误解为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蔑视,必须加以修正改变。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心理认同,即凡是榜样都会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及自身的健康于不顾,都是有伤不治有病不医,大多都以残缺的或不健康的身体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去做,才是光荣的和道德高尚的。这种错误的心理认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三、为榜样教育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1. 采取“由内至外”的榜样确立逻辑

榜样教育是通过外部所呈现榜样的激励作用来实现对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唤醒、调整、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我国学校德育榜样的确立标准似乎符合这一教育原理。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是道德形成的内因,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付诸道德行动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榜样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呈现,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和内在选择,其对个体的唤醒、激励和调整等功能才有可能达成。因此,应将学生主体的真正内在所需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确立。

2. 榜样形象选择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榜样形象应该如何选择?首先,在现代社会急剧多变与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学生要不断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和构建,需要榜样形象的立体性和多样性。其次,学生个体接受榜样影响的深浅程度,往往受自身年龄特征、生活境遇、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层次等影响,需要榜样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第三,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处在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榜样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在同一阶段中的不同个体,由于身心及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对榜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默认和行为体现,也需要榜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因此,在选择榜样形象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从“由内到外”的逻辑出发,从不同年龄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类型等方面选取榜样,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3. 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深度挖掘榜样内涵

对榜样进行内涵挖掘,不仅仅要了解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达到个体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整合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德行动,榜样学习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性的品格,才会真正实现长期的本质性的道德发展的可能。因此,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在行动中自我认知、自我领悟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榜样教育中的各类活动都只是一个活动载体,这些活动实效性如何,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入,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否则榜样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场景性的。表面化的行为判断,必然带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将教育形式丰富化和实质化,超越形象上的教育发动,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

4. 正确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减少榜样教育和学习的功利化因素

“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3]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此,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的学习虚假化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或者虚假认同。

5. 实施“偶像—榜样”教育,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

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的进行道德教育。有学者提出建立“偶像—榜样”教育[4,5],并对此类教育的特点内涵、心理机制、指导原则和特殊性等一一进行了分析,力图解答许久以来关于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相冲突的难题,也提供了实施的具体方法。这一提议近年已开始实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6. 重视生命价值教育,达到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和谐

生命是最珍贵的,追求学生生命的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健康安全的生活则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如果以所宣传的榜样奉献精神为准绳,所有人尤其是学生都以舍弃生命或健康而为国家做贡献为荣,那对国家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想象和不可估量的。学生的成长需要健康,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学校培养出的是健康的人才。因此,在榜样教育过程中,不应以生命和健康的奉献为宣传主旨,应该提倡生命价值的崇高,并强调生命健康和完整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以最健康的身心去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可用甘愿牺牲生命健康之类的措辞去鼓励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2]檀满仓.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师,2006.(7)

[3]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

[4]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部门预算编制改革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10

一、部门预算的概念及内容

(一) 部门预算的概念

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 经财政部门审核, 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 (本文提到的部门预算收入均包括部门或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 和支出的预算, 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 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 预算从各部门编起;部门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 预算管理也以部门为依托;对“部门”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 “部门”必须是和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 (部门下属单位由部门统一汇总) 。

(二) 部门预算的基本原则

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支出的第一道工序, 是整个预算支出管理的基础。部门预算必须支持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可靠性和公开性五项原则。 (1) 完整性原则:是指预算包括政府各部门全部收支, 反映政府各部门全部财务活动。 (2) 统一性原则:是指预算收支按照统一的要求计算和编制。 (3) 年度性原则:是指部门预算要按年度编制。 (4) 可靠性原则:是指预算数计算编制必须真实、准确、可靠。 (5) 公开性原则: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预算案必须经过立法机构审议通过后才能生效。

(三) 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

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六要素:一是组织形式, 实行部门预算。部门预算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 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二是编制内容, 实行综合预算。部门预算作为一个综合预算, 既包括各部门及下级单位的各类预算资金, 完整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类资金全貌。三是编制方法, 采用“零基预算”法。预算的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 摈弃“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 每年按照相关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四是资金管理,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部门各项资金和财务要统一归口到内部财务机构管理, 财政部门内部的各项财政性资金也要实行统一账户管理。五是运作程序, 实行标准周期预算。一个标准预算管理周期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三个阶段构成。六是执行和监督, 强化预算约束力。要求将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变更、决算、监督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 建立多层次的预算监督体系。

二、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 部门预算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国从2000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经多年的积极探索, 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初步实现了预算编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一是预算编制形式上, 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部门的一般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外资金收支和其他收支已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 保证了部门预算的完整。二是预算编制方法上, 实行了“零基预算”。基本上打破了过去基数加增长的作法, 全面推行“零基预算”, 对基本支出逐年核定。三是预算编制程序上, 规范了编制流程。目前预算编制流程一般包括部门上报预算建议数、财政审核下达预算控制数、部门调整上报预算数、财政下达部门预算数四个阶段, 将以前自上而下的预算代编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逐级汇总申报方式。四是预算编制方式上, 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中的工资性支出, 按照编制和标准核定;公用经费分类分档核定。项目支出通过项目库申报、审核管理。五是在预算管理手段上, 采用了预算编报信息系统。大部分省市采用了北京太极华清公司的部门预算编报软件, 预算编制、审核、上报均通过软件系统进行。

(二) 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问题

部门预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预算管理体制、预算法制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现行部门预算改革与构建科学、规范、先进的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预算支出定额不尽完善。部门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预算定额标准。目前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的地区均制定了一些预算编制定额, 但从预算执行情况看, 已有的预算定额均是一个相对偏低的“紧定额”, 紧定额必然导致“频追加”。同时预算定额存在定额核算标准单一的问题, 大部分是单纯以人员核定的价值定额, 物业管理费等物耗定额没有得到体现。另外, 对项目经费预算一般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二是部门预算内容不完整。目前部门预算的内容还不完整, 对一些专项资金如基建支出及产业发展类资金并没有纳入预算管理, 只是从形式上将总数并入部门预算;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还没有完全与预算内资金安排有机结合, 没有形成真正的部门综合预算。三是预算编审时间及预算年度设计不尽合理。预算编审时间较短, 一般每年的8月到11月为预算编报期, 在这期间预算编制要经过各部门与财政部门两次报送与下达, 工作量大且很集中, 期间还要进行当年的部门决算工作, 时间很紧张。同时部门预算还存在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 预算法规定每年的财政预算须经各级人大审批同意后执行, 由于人大会一般在3月份召开, 这就意味着每年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处于预算执行“真空”期, 财政部门一般在此期间仅预拨基本支出预算。四是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还不够规范。项目预算实行项目库管理, 对规范预算编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从实际运行来看, 与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进入项目库的大多是一些经常性经费项目, 很多财政重点投入项目由于财政部门不能很快确定预算数, 因此难以安排具体项目。五是财政配套改革不到位。按照公共财政框架设计, 预算编制只是一个源头环节, 预算执行等环节也应有配套改革, 如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对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这一载体, 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 然而目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还不到位, 直接支付量较小, 支付流程比较复杂。政府统一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及满足自身需要, 以法定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国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 国内大都推行了政府采购, 然而现行政府采购不规范, 工作效率低, 而且相关规章制度也不健全。

三、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

预算管理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细化的过程, 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统一采购等部门预算的配套改革措施滞后的问题, 应由政府及财政部门在预算支出改革的宏观设计中予以重视, 使各项配套改革措施齐头并进, 相互协调, 发挥各自的作用, 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对于部门预算模式中存在的诸如预算范围和内容涵盖不全、预算标准周期的运用、部门预算数据测算简单、缺乏对预算支出效益分析等问题, 要认真总结分析现行部门预算运转的实际状况, 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 通过改进和完善现行部门预算模式来予以解决。

(一) 确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定额

预算定额是预算编制的基础, 预算定额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影响到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因此, 对预算定额的核定要结合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合理确定。财政部门要对预算单位分类支出情况进行普查, 详细了解各单位支出结构和水平, 分门别类制定预算定额标准, 同时要考虑办公楼物业管理费等物耗定额, 建立完善包括项目定额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二) 重新界定部门预算的适用范围和内容

部门预算是全面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活动的预算。财政部门要准确合理界定部门预算的适用范围, 使用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可纳入, 其他一些属于经营性收费的单位应交还给市场, 让其自主经营, 由行业主管部门规范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 按照公共财政的理念, 政府财政性资金应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不再参与市场经营活动, 应重点保证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

(三) 推行标准预算周期制度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应制定标准预算周期。结合国内工作实际, 笔者以为预算周期可设定为24个月, 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决算三个阶段构成。上年4月至12月为预算编制阶段, 主要任务是编制年度预算, 报政府审定, 送人大会批准后下达各部门;当年1月至12月为预算执行阶段, 根据人大批准的预算按进度实施;次年1月至3月为财政决算阶段, 主要是对财政财务进行决算,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消除预算审批与执行上的时间差, 应将预算年度由目前的历年制改为跨年制。鉴于人大会一般在每年3月份召开, 因此预算年度可考虑从4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3月31日结束, 使预算年度与人大会审批预算草案的期限相衔接, 保证政府在新的预算年度一开始就可执行被批准的预算, 从而有效避免预算执行的“真空期”。

(四) 健全财政预算编制管理机构

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要求, 借鉴国外经验, 可以设置专门负责预算编制的机构, 如市一级政府可设置预算编审中心 (有些省市已经成立了此类机构) , 隶属于市一级财政局管理。

预算编审中心主要职责:建立预算基础数据库, 将预算单位的人员、财务、资金、设备等基础资料和动态变化情况建立计算机档案;研究制定预算开支标准, 代编各部门人员工资等基本支出预算, 审核各部门年度预算, 汇总编制预算草案;建立预算项目库制度, 逐步编制1-3年滚动项目预算;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政策咨询等。

财政局主要职责:研究制定财政预算政策;组织预算编报工作, 汇总上报总预算草案, 负责预算支付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 、预算调整、预算执行分析、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五) 探索符合实际的预算编制方式方法

在预算编制上, 应广泛地采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所谓“零基预算”, 就是下年预算安排摒弃上年的预算基数, 全部按照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财力情况重新安排核定各部门预算数。所谓“绩效预算”, 就是以项目绩效为目标, 以成本为基础而编制的预算。即政府各部门先编制有关事业计划或工程计划, 通过计算每项计划的成本和效益, 择优将项目列入预算。对效益分析既要关注经济效益, 更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促进政府资金流向更富有成效的项目,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好的效益。

(六)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外经验和国内各地的实践表明, 尽管部门预算有其优势, 但如果没有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配套改革, 其优势就难以发挥。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解决了由于资金分配交叉造成难以整体控制的问题, 可使财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克服财政资金被挤占和挪用, 保证预算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通过国库集中支付, 也可促进各部门预算编制的细化。当前国库支付改革制度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是确定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内容;二是对支付内容进行分类, 设定不同的支付规则和方式;三是简化优化国库支付程序;四是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 明晰各环节支付责任;五是建立新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可提高部门预算执行准确性和效率, 增强采购透明度,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一是应适当扩大采购范围;二是结合实际选择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灵活采购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三加强政府采购与供应商的管理, 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规范及年检等评审制度;四是加快完善政府采购地方法规、规章制度;五是建立对政府采购的审计检查制度。

参考文献

[1]马海涛主编.财政学概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张弘力著编.公共预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叶振鹏张馨.公共财政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4]财政部预算司编.零基预算.经济科学出版社.

[5]徐志.对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现存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财贸经济》.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11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对策

一、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成因

(一)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1、依赖自筹资金。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依靠自筹资金发展的小微企业约占65%,25%左右的依靠银行贷款发展的小微企业约占25%,剩余的小微企业发展资金来自民间。这一融资特点导致小微企业发展受阻,没有充足的资本和灵活的现金流。在这种情况下,小微企业主没有实力扎住良好的商机,实现现有规模的经营都存在压力,想要扩大规模甚至实现企业转型,更是难上加难。

2、银行为小微企业主要融资来源。随着大中型企业融资业务的饱和,越来越多的银行转战小微企业市场,随着政策号召和倾斜,各大银行推出创新型小微企业产品以迎合企业需求,帮助了一批小微企业,但是还远远没有满足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1、小微企业自身缺陷。我国小微企业“家族式管理”居多,大多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制企业。其特点基本为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效益不高,会计核算随意性大,缺乏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有效地财务监督制度,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难以准确判断其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这种情况下,信贷机构难以评估企业真实情况,信贷风险较大。

2、融资渠道狭窄。(1)股权融资难以实现。在我国,创业板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平台,是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也有助于实现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2)债权融资可行度低。在我国,小微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现融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门槛高”和“成本高”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两大主要障碍。即便小微企业有此融资意向,由于企业自身力量薄弱,难以达到证券法规定的发行标准,证监会很难批准单个小微企业发行债券的申请。

3、法律法规不完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已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意见,但在实施过程中其促进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多数小微企业主反应帮助并不大。

二、小微企业案例

红枫种苗一家花卉苗木种植企业,主要业务为苗木、特种植物新品种、花卉的研发、种植、销售等某。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研发人员及多项自有专利、科技成果、植物新品种权,研发及植物新品种培育需大量资金投入。

红枫种苗为专业知识集成化单位,主要依靠专业技术,固定资产少,账面可计无形资产少、前期投入较大,从研发到产出周期较长,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研发无法进行进行,企业将无核心竞争力,企业将无法生存与发展。公司前期为家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有效地财务监督制度,信息不对称。

三、小微企业融资对策

(一)推进自身建设

1、强化内部控制,完善监督制度。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企业制度不健全的特点,企业应着手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营信息,最大程度地降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另一反面,重视外部审计,确保第三方的独立性审计监督,有效监管下的财务信息更具说服力。

2、加强信用建设。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树立信用意识、保持良好的还款意愿、保证自身的还款能力是切实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核心所在。

3、有效利用内源资金。最传统和成本最低的内源融资是盈利留存。作为内源融资,留存盈利的成本低、风险小、方便、自主,留存盈利可以通过向股东配股来实现。因为企业在幼稚期和成长期规模较小,赢利能力较低,获取银行等外部融资渠道的资金困难较大,这就要求企业对利润进行有效分配,在不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对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留存盈余成为小微企业融资中的首选。

(二)完善融资渠道

1、关注国家政策,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及资本市场有利措施。

2、充分利用民间资本。(1)设立小微企业管理机构。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小微企业研究和关注政府新的政策动向,小微企业缺乏针对性扶持,使其走了很多弯路,机会成本随之增加。我国政府应纵观国际形势,借鉴各国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2)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针对小微企业实力较弱,资金需求量较小的特点,可采取商业担保、政策担保和互助担保并行运转模式。政策性担保机构应重视担保对象的确定,有针对性的扶持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小微企业,而不是为所有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地方政府应与金融机构合作,按行业将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相互担保的信用担保联盟。

3、信贷模式创新。(1)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模式。从本质上来看,信贷市场失灵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缺口的“罪魁祸首”。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融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也需要投放,但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和较高的成本抑制了信贷资金的市场配置。我国可以借鉴“KfW一中小企业银行模式”,成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为难以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支持。 KfW是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成立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机构,主要向中小企业发放贴息的长期贷款和小额信贷。(2)推进国有大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国内外实践证明大银行完全可以根据小微企业融资特点,改造信贷业务流程,拓展小微企业信贷市场。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根据标准化、流程化原则,设计出“信贷工厂”模式,重构中小企业贷款流程。2013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印发《中国建设银行小微企业评分卡信贷业务暂行规定》,试点推出小微企业评分卡信贷业务。这一举措是对小企业贷款业务模式的重大创新与探索,对适应经济“小额化”、“标准化”转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债权融资。债券融资作为与股票融资并驾齐驱的直接融资手段,但各项指标和对企业的要求较高,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帮助并不大。因此应通过重新修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将小微企业纳入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范围中去,并逐步调整并放开

利率管制,可适当地允许借债企业根据自身信用状况和财务能力制定适合的利率,同时增加债券品种,完善转让流通机制,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同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三)政策建议

1、财税政策支持。(1)加强立法工作。通过多层次的立法从各个维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支持。形成持续稳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对具体执行过程中的规范化、公平性提供法律保证,促进小微企业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合理、持续安排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制度规范,有效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切实落实小微企业融资的各项扶持政策。(2)提升政策受益的普惠性。以机会均等的更为公平方式对待小微企业群体,避免政策实施中的差别待遇。同时,为避免逆向选择行为的机会主义行为.加强事后的审计监督,对诈取国家财政支持资金、违规使用资金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民事刑事处罚,震慑投机企业。(3)加强政策组织协调工作,降低企业受益成本。进一步强化财税支持政策在各部门之问的组织协调工作,打通制约政策业务开展的各种瓶颈,简化审批流程,减少企业落实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阻碍,确保政策落实的及时性。

2、信贷政策管理。(1)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政府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对银行的贷款计划进行管理,下达小微企业贷款量的指标性任务。(2)建立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增加财政拨款,扩充补偿资金量;扩大补偿范围,切实发挥贴补资金实效;。(3)保障银行收贷。对于收贷难度大的不良贷款,政府要帮助银行清收,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协助企业与银行的沟通,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尽快收回贷款;

四、启示与建议

小微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是当今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目前形势,应从内外部两个方面给予完善。就小微企业内部而言,推进管理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做到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促进企业发张的必经之路;坚持诚信精神,树立信用意识,凭借良好的信誉赢得外部融资支持。

参考文献:

[1]潘功胜.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J].中国金融,2013,(1)

[2]孙义.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中小企业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2,(2)

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篇12

不安全的食品在人体上可以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及后果, 例如:引起营养不良、诱发慢性病, 严重时会导致中毒。食堂是人们吃饭的主要场所, 食品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从近几年的调查数据中得知, 集体食堂中中毒人数所占比例达到了40%, 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食堂是人口聚集地, 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从当前来看, 食堂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食堂餐饮服务商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现有企事业当中的食堂一般不再单独地雇佣厨师等服务型的人员, 而是委托餐饮服务商提供集体食堂的服务工作, 从原材料的采办到食品的加工, 都是由餐饮服务商统一完成的。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投入、降低成本, 直接将食堂外包给不具有经营许可证或卫生许可证的经营者, 这样会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 目前我国的餐饮服务商大多数属于个体商户, 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控制好食品安全, 将会给食堂的安全埋下较大的隐患。

第二, 食堂食品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食堂的管理人员在采购食品材料时普遍存在着采购渠道混乱的现象, 卫生状况很难保证。一些餐饮服务商不去指定的采购地点进行采购, 而是采取以次充好的方式, 甚至采购一些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材料, 严重威胁食品的安全。同时, 为了使食品获得更好的口感, 往往添加食品添加剂, 或使用地沟油等威胁人们健康的材料, 这样情况下会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第三, 食堂食品加工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要确保食堂食品的质量, 必须在严把材料采购关的基础上保证加工环节的安全性。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很多食堂的承包商并没有严格监督食品的加工环节, 且加工的环境卫生较差, 地面油腻, 室内通风不畅, 很难达到卫生安全标准。此外, 食品材料的储存环境不达标, 经常存在着生食和熟食混放以及食品在不适合的温度下长久存放的现象, 这些都会使食物变质, 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出现安全问题。对于餐具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做的不到位, 也容易使细菌在餐具中残留, 极易出现卫生状况。

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食堂食品的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食堂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策略。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管理

要想有效地解决食堂食品安全问题, 就需要先从意识角度出发, 提升相关人员的食品安全思想认识, 使其从根本上提升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重视程度, 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当前来看, 食堂食品安全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是思路不够清晰, 相关人员不指导如何抓、如何管, 针对这一问题, 管理人员就需要和食堂员工进行讨论, 并与就餐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了解就餐人员的实际需求, 更好地改进当前的不足。

谨慎选择食堂承包服务商

在选择承包商方面, 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就餐人员的用餐安全问题, 也是企业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这就要求在选择承包商时, 一定要对其证件和资质进行认真严格审查, 防止出现无证上岗的现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较为有名的连锁服务商。如果成本有限, 则可以选择小型的食堂服务商, 但一定要对其法律证照进行审核, 并在今后的合作当中请专门的人员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严把食品材料采购关和加工关

材料的安全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因此, 一定要加强监督, 严把材料采购关, 让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不能再次进入食品当中。具体来讲, 可以对采购的材料进行有害物质的检测, 并不定期对材料进行抽查, 防止以次充好现象的出现。在采购材料时, 最好选择大型供应商, 这样质量能有所保障, 且要多渠道地了解供货商, 并了解市场行情, 有效控制材料的质量。

在食品加工环节, 一定要确保卫生状况。食品要进行分类储存, 温度要把握好, 严禁将生食和熟食同时储存。要确保厨房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对厨房卫生定期清扫, 对食堂中的用餐碗筷也要定期清洁, 防止细菌残留。同时, 需要有专门人员对食品加工环节进行监督, 抽查食品的质量, 如果存在问题要及时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 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管理, 形成系统化的食堂食品安全管控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要将就餐人员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从食谱、采购、烹饪到验收环节都需要层层把关, 专人负责, 深化制度管理, 落实责任制, 让食堂就餐人员吃到健康且放心的食品。

结语

上一篇:金融增长下一篇:断层滞后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