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解决对策(共12篇)
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
1 网络审计的局限
1.1 非法篡改数据, 不留痕迹
无纸化交易和财务处理自动化, 使得各类信息存储在磁盘或光盘上, 舞弊者可以非法修改或删除原始数据, 而不留有篡改的痕迹, 使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1.2 计算机黑客和病毒侵入
计算机黑客和病毒不受时空限制地威胁着网络化企业的安全, 有时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黑客出于各种动机, 欺骗性地进入目标网络系统, 窃取重要的数据资料和商业秘密, 破坏关键数据, 使网络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1.3 电子商务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 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 但目前在法律、会计上对交易双方身份的确认有不完善之处。更重要的是, 交易的货币结算一般是以数字货币与网上虚拟银行方式进行, 数字货币的出现也产生了许多通过网络进行的金融犯罪和各种舞弊行为。因此, 如何保证电子商务的真实性、收支结算的安全性成为电子商务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克服网络审计局限的对策
2.1 应用审计软件, 对相关网络系统进行实时跟踪
首先, 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 并利用专用的审计对比软件, 将存放于数据库不同地址的同一种数据进行自动比较, 以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 并对有差异的文件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其次, 对被审计单位的自动检测数据库软件和恢复软件进行审查和评价;再次, 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异常贸易, 通过网络进行预警提示, 以降低审计风险。
2.2 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审计
在网络中运行的信息安全性 (即可靠性) 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首先, 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 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 但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 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其次, 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 以确认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再次, 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容错处理机制, 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作深入的了解, 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 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2.3 加强内部控制测试, 降低控制风险
从手工会计发展到网络会计, 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内部控制审计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网络财务环境下内部控制更强调防止发生错误功能, 审计人员可将控制风险定在最高水平制定工作计划, 再展开审计测试工作。内部控制测试应着重检查各种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网络使用是否授权、操作日志是否建立、检查数据是否备份、应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等。
2.4 树立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 提高人员素质
网络审计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 因此首先要树立审计人员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其次, 网络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 审计人员必须定期接受相关业务培训和在职教育, 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降低审计风险。
2.5 加强网络审计立法
网络审计立法是保障网络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有必要加快网络审计立法工作的力度和进度, 使人们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 都需要立法来加以明确, 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另外, 对于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应遵从其规定, 不适应的需进行修改和完善。
3 实行网络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3.1 针对“无纸化”
(1) 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提出审计要求, 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 除应保证会计数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 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
(2) 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 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 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 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 以达到审计目的;
(3) 借助于最新研究开发的跟踪软件等。
3.2 由于网络审计内容和范围的扩大, 因而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于审计内容, 注意原有审计业务的深度发展, 考虑更深层次的审计要求, 如无形资产的计算机软件的审计等。
(2) 注意对系统的审计, 尤其要考虑以下事项:①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②审查系统本身是否合规合法;③对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④审查是否健全了机房管理制度。
(3) 由于网络中更多公众的参与, 还应关注相关公众的审计。
3.3 针对网络审计对人才的挑战, 一般可以尝试以下解决方法
(1) 系统学习审计风险方面的理论知识, 掌握新的审计方法。重视从审计立项到审计结论的每一个步骤, 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使每一个环节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
(2) 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入世后, 审计监督的重点应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 重视管理方面和社会效益的审计,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 并促使其快速成长。
(3) 树立竞争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条件下, 科学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 应提高审计人员对信息经济的认识, 树立面向经济的竞争观念。
参考文献
[1]董艳玲.网络经济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2]王爽.浅谈网络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数码世界, 2005, (13) .
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2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农村建设中应遵守的保护境的原则,并提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农村局势的稳定和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现状。
1、化肥污染: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是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而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污染。
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严重污染土壤。田地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3、塑料薄膜污染: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农田土壤带来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农膜,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4、空气污染: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利用秸秆气化可解决这一难题,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通过农作物秸秆缺氧燃烧,产出以含一氧化碳、甲烷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气体,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送往千家万户,使用起来有些类似于城市的管道煤气。
5工厂污染:.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7.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三·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
四,总结。
总之,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其制约瓶颈,如要打破此发展僵局,农村的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从简单的自然环境的治理,更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尽我们的最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3]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4]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5]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6]卢德裕.农村生态环境严竣的现状和对策。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3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轰轰烈烈的展开,教师感受到的是几分欢乐几分忧。信息技术可以理解为科技的前沿,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可以带领我们感悟大千世界;学生甚为喜欢。为之而变的,上课地点由满载桌椅的教室到了满载电脑的机房;一张张浮于桌上的笑脸渐渐隐于显示器下;于是乎,叽叽喳喳的隐形声音时而浮于耳边。
二、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堂纪律
1、什么是信息技术课堂纪律
什么是课堂纪律?有人称“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就是指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情况,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不良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
2、影响课堂纪律的因素有哪些?
课堂纪律的形成涉及到四个因素,它们是教师、集体、任务和学生。在四个因素中,集体和学生受教师影响或指导,任务是由教师设计的,很明显,教师这个因素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其他三个因素。因此,教师是影响课堂纪律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堂纪律。
三 、课堂记录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部原因及其分类
为方便描述,按照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的分类:
1、教学内容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玩游戏,上网,却不喜欢听课;……
2、教学软硬件引起的纪律问题: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不能一人一机;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机器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没有教师机或教师机上没有电子教室软件;没有投影设备;……
3、教学方式方法引起的纪律问题: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的“乱”,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部分学生做其他事;课堂比较吵,乱……;学生互评自评,出现敷衍现象,比如全是一个分数,或是全是满分等;……
4、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起点不统一,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
5、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应该玩的,对于作业敷衍塞责,不如抓紧时间玩游戏;……
6、针对学习环境引起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的绝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完成的,和教室相比存在着更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其他因素,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四 、解决问题的对策
按照上文中对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问题的分类,针对不同原因,下面具体分析如何解决
1、针对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指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基础等相关情况。比如在开学初,建议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是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二是指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机。
3、针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从教学方式入手,一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地讲解与演示。
4、针对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二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
5、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转变学生的观念,学生改变信息技术课=轻松课,信息技术课=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6、针对学习环境引起的问题
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定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机房的封闭性比较好,又由于机房内的设备及装潢容易散发有毒气体,可能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有所损害。又比如机房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可以玩游戏、可以上网等等。以玩游戏为例,教师不能对学生玩游戏的现象视若罔闻,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建议采取如下的措施:
“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等方法疏导学生,淡化他们的游戏情结。”“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下载、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科学地探索游戏,把“玩”的兴趣转移到“研究”的兴趣上来。比如,通过介绍游戏中采用的不同的技术,介绍学生了解最新的图形处理技术,显卡的相关知识,游戏智能判断算法的思考,效果非常不错
从上述不同的解决对策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哪种解决对策,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所以,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解决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最关键因素是教师。
最后,是我们给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建议:
(1)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
(2)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都要抓,不能只注重技术而忽视了其他两方面;
(3) 分享交流协作,一个都不能少。与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与本校老师的交流,与其他学校老师的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进行有益的协作,共同进步。
五、信息技术课堂未来走向
论述地质找矿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4
1 地质找矿工作中面临的形势
1.1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充足的矿产资源作为保障。
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消耗量是比较大的, 因此这对于我国资源比较紧张的现状而言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为了更好的保障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有效的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也显得非常的重要。目前我国能源的储藏量在持续的减少, 矿产的产量与消耗量无法持平, 再加上部分矿产企业的不合理开采这些都加剧了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难度。
1.2 我国缺乏完善的地质找矿工作系统。
地质找矿工作相应的监管机制虽然得到了改进, 但是依然存在些许的不足, 在地质找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方法与技术上的改进, 这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实践中进行完善,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我国的找矿工作正面临着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大融合与全球化的趋势对于我国可用资源的消耗量也在持续的增加, 并且部分珍惜资源的价格也在上涨, 这对于各矿产公司而言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 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就显得更加的必要, 这也是保障社会生产的重要途径。
1.4 地质找矿工作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
地质找矿工作效率的提升需要技术人员的支持, 在当前复杂的找矿形势下, 充分的发挥出现有物探技术的优势显得尤为的重要, 这也是促进相关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对于地质找矿工作人员的训练与培训也在有计划的进行中, 只有综合素质较强的技术团队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我国地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于市场分析不明确。
矿产资源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力是在逐渐增加的, 但是人民群众对于矿产资源意识上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这样就极大的影响了矿产资源的价值的实现。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在快速的上涨, 需要加强对于群众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意识的宣传。
2.2 过度依赖于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矿业权市场的建筑与地质队伍体制的改革成为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两条主线, 地质找矿工作开始逐渐依赖于市场配置资源。由于地质找矿工作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 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从而造成地质找矿工作的混乱局面。
2.3 对矿业权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矿产资源具有产权关系, 一旦产权关系混乱就容易造成经济和社会的混乱局面, 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对矿业权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a.矿业权的发放不能按照预定方向发展, 一些取得矿业权的企业没有有效进行地质找矿工作;b.对于获取矿业权的对象资格没有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考虑。
2.4 地质找矿队伍缺乏稳定性。
地质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 并且利用一般的技术方法很难实现地质找矿工作的突破, 因此需要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地质找矿队伍。但是由于地质找矿工作的技术性较强, 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 因此专业的地质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再加上人员流失严重, 使得地质找矿队伍缺乏稳定性。
3 提高地质找矿工作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3.1 加大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 加大政府在矿产资源勘探上的投资力度, 充分调动社会投资人及国有地勘单位和地方的积极性,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地质找矿工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突破的良好局面。矿产资源和其他资产一样具有产权关系, 科学设置探矿权, 并明确探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提高矿产企业的入行门槛, 矿业权的发放按照地质找矿的发展方向进行预定, 国家承担起地质找矿、开采的主要工作, 从国家经济角度出发, 将小部分的矿产经营权限寻找矿产对象, 引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得矿业权的矿产企业与国家的矿产能源开发战略保持一条心, 进行有效的地质找矿工作。
3.2 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需要积极推进地质科技的进步,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 进一步培育地质科技创新体系, 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 加强地质矿产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的网络。大力加强地质类学科建设, 加大对地质类教育宣传力度及财政投入, 合理安排地质类学生招生规模, 积极发展地质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工继续教育。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 制定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加快地质人才开发,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青年科技专家和青年科技骨干。
3.3 提高地质工作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地质工作的有效性是有较大影响的, 通过对各地区的地质状况的有效分析, 制定出相应的资源开发计划和策略, 以此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各地区的领导也需要对辖区内的资源分布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在具体的资源开发中加强监督与管理。通过对现有地质找矿政策进行分析, 不断的进行细化,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规范化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现存的矿产企业需要加大管理力度, 并科学的加以指导, 确保这些矿产企业有序的运行。对于重要资源的开采与管理需要加倍重视, 可以适当的提高珍惜资源的开采权的发放标准。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不断的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对于职业道德的培养也需要予以重视, 在地质找矿工作条件较差的情况下, 加强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的有序进行, 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
4 结论
地质找矿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可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 同时也能很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虽然当前出现了些许不利的因素, 但是我们可以坚信通过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有力的市场管理与政府的调控、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的自我提升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 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齐鸣.对地质找矿工作几个问题的看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 (9) .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丰富产业组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细化社会专业分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企业已成长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据《2008年中国企业发展报告》,我国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其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2%、56%、40%和60%左右,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5%,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构成了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的比例却相当不协调: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数额不超过总贷款额20%,并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严重失衡,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占比高达间接融资占比高达98%,直接融资却不足2%。
一、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问题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信用、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这是导致融资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1)中小企业自身反映信息严重不对称,面临信用缺失问题。
一般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公开,长期对外做假帐,更有甚者,他们设立几套账,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对中小企业信誉产生极坏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是融资难的最根本原因,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还款信用不足。由于企业受理者自身素质不高和发展眼光所限,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为中小企业树立了不好的形象,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偏高,银行更不愿意放贷。
第二,企业商誉意识差、商业信用缺失。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信用关联方,大量的商业往来都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
第三,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生产信用缺失。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符合体系或认证,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采用非法生产方式,欺诈消费者,造成了生产信用缺失。
总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它们的信用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中小企业信用的普遍缺失造成了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低下,恶劣的信用环境反过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担保难、抵押难、融资难。
(2)中小企业缺少长期发展规划,缺乏自身收益留存和积累。
中小企业缺乏内部积累能力,使得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满足其内源融资。即使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及其内部分配体制的调整,企业可支配的盈余逐渐增大,但投入大再生产的资金却甚少。企业在利润分配的过程中,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自身积累意识淡薄,利润分配账户的余额几乎为零。很少有企业顾及长远利益,从长足发展角度自留资金以备扩大生产、研发新产品中资金所需。
(3)受资产、经营规模较小所限,存在较高经营风险。
一些银行人员根据日常管理信息估计,我国有近30%的私营中小企业,近60%
在4.5年内破产消失。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状况,使向其放款的银行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此外,贷款偿还的高违约率也是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远远高于大企业的违约率。如此等等,均增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4)缺少充足的资产抵押。
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在抵押贷款的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中小企业普遍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抵押贷款的难度较大。
2.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从总体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I我国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服务体系方面的原因
(1)有关加强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2)定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设置不健全。
(3)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Ⅱ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原因
(1)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各类银行监管严格,各类银行自身对风险控制要求较高,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其经营机制客观上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2)银行实施信贷审批集权制,从操作流程上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质量,加强了内控机制建设,普遍实行集权式的信贷怜理模式,强化了总行一级的法人地位,大部分县、市基层行的贷款权、承兑权等被上收或部分上收。(3)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从金融机构的设置来看,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
Ⅲ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方面
(1)在正式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上市资格。
(2)私人资本市场不够活跃,缺乏私人投资者。
Ⅳ担保机构尚不健全,运作机制尚存在一些问题。
Ⅴ缺少融资品种的创新以及缺乏必要的融资工具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1.中小企业自身的加强改进措施
(1)完善企业制度、加强内部份理(2)注重推进技术创新、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3)树立营造企业文化,广泛吸引各类型人才。(4)加强企业高符素质建设,培养企业家诚信品质及怜理才能(5)树立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意识
2.我国国家层面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改革举措
Ⅰ信用担保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1)我国信用担保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信用担保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服务已开始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活动,信用担保具有以下特点:
信用担保介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同资产责任保证相结合的中介服务活动。通过担保人提供担保,来提高被担保人的资信等级。另外,由于担保人是被担保人潜在的债权人和资产所有人,因此,担保人有权对被担保
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甚至参与其经营管理活动。由于担保的介入,使得原本在商业银行与企业两者之间发生的贷款关系变成了商业银行、企业与担保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担保公司的介入分散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了更高的保证,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使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变得通畅起来。目前,我国的担保公司与机构具有如下特点:它们大都获得了政府的积极支持,由各级政府发起,资金上大部分卞要由财政出资或由地方政府控股:
担保资金投资渠道上也日益多元化,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这样做既避免了加重财政负担,也为预防政府以出资者身份干预正常担保业务创造了条件;运作方式上,以“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经营原则,以实施反担保等措施严格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担保公司运作的主要目的都在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信用担保手段为中小企业服务,着力去解决它们发展中所遇到的融资难问题。
(2)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首先,加强风险控制担保机构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行业,要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
第一,为了控制担保风险,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应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给银行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能有效地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协作配合,是分散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
第二,建立担保资金的后续补给制度。由于担保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以及担保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担保损失,建立担保机构担保资金的后续补充制度对担保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
第三,实施再担保。从国际经验来看,实施再担保是分散担保机构风险的有效措施。在日本,先是担保公司给企业贷款担保,然后是保险公司再为担保公司的这笔贷款进行保险。目前,我国组建的信用担保体系缺少后者,使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过大。若建立二级信用担保体系,则可以极大地增强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
其次,规范信用担保体系的运行
根据国际经验,专业担保机构应按照合理规范的保险体系运行。
第一,关于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的责任比例,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担保机构约占70%一80%,银行约占20%一30%。
第二,关于担保倍数,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一般是10倍左右。结合我国具体实情,我国担保机构的担保倍数一般在10倍以内。但是我国目前有些担保机构只放大1一3倍,这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融资效应。
第三,关于损失理赔。坏账处理是信用担保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一旦发生坏账,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应明确理赔程序和实施细节。双方要积极配合,通过契约形式来处理发生的坏账,这样对于保护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关于中小企业退出问题。在对中小企业扶持一段时间后,担保机构应规范合理地及时退出企业,以便给更多的企业提供帮助。
Ⅱ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应对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税种设计及税收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引导等方面的税收扶持和调节,改革和完善现行所得税和
增值税,调整税制结构,优化税收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走出资金困境。
(1)优化税制结构
首先,应建立一个公平、合理、高效的所得税制。其次,要处理好流转税和所得税两者的结构关系。同时可以完善税收体系,更好的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2)加大中小企业创业期的税收扶持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解决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影响巨大。
(3)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企业能否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4)加大产业、产品结构的调节力度产品、产业调整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是政府对市场调节的一种纠正,企业自身很难自觉地、有意识的自发进行。(5)优化税收环境
高效的税收制度更多是依赖于税务当局与纳税人的合作,而不是仅仅加强立法处罚。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应充分履行税法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长期来看,税务当局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比纠正纳税人的不纳税行为更为重要。很多国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如澳大利亚。最近几年,澳大利亚税务当局把注意力主要放在鼓励纳税人自觉纳税方面,鼓励纳税人一开始就遵章纳税,同时以纳税人为中心,积极寻求途径帮助纳税人正确纳税。这种做法对于建立一个规范、公平的税收环境很有帮助,已成为澳大利亚成功的税改经验。
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税改的成功经验,强化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并制定相关的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为纳税人排忧解难,提供优质的税务服务:同时提高税收征收水平,改善征管手段,规范执法,积极营造一个适合规范经营的税收环境。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规范和清理税外收费,增加收费政策的透明度,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使中小企业能明确预计自己的税费成本,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外部环境。
Ⅲ国家在法律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当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建立完善包括中小企业的技术促进法、中小企业的税收鼓励法、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法、中小企业的政府辅导法等等。在诸多法律领域,我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统一完善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
中小企业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人力资源的提高与更新,在中小企业中建立完善的辅导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是政府刻不容缓的大事。
(2)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颁布《中小企业银行法》并明确规定,设置中小企业银行,确定对中小企业有效的信用制度,使中小企业者能顺利进行自主的经济活动,谋求提高其经济地位。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建立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持
当今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的创新,主要依靠发展高科技产业。所
谓高科技产业主要是指技术密集或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其特点是直接来自科学或与科学密切相关、严格依赖高水平的制造技术和科学化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发展的高速度。我国应改革人事制度,解决科技人员创办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经济、职称、户口等方面遇到的障碍,并制订统一有效的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
Ⅳ.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与优化
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应当选择最能反映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有预测和分析价值的变量。虽然中小企业是企业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但是其评价内容应与一般企业相类似,因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从一般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演绎而得。
Ⅴ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金融创新
1.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
不同的中小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不同、经营理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这就需要银行不但创新出更多金融工具来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同时加强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下面就介绍一些主要的金融创新工具。
(1)担保方式创新
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固有特征,应以替代的方式解决担保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又适应了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以下是几种替代性担保方式:
a、变企业担保为个人担保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经营者和所有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因此将对企业的信贷转化为对个人的信贷基本上是一致的。个人信贷侧重于考察顾客的品格、声望、学历水平、金融历史记录、收入流和负债能力等,担保审查相对容易。从国外金融实践来看,此类担保主体的替代对激励客户还带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精简贷款手续,提高银行对融资需求的反应速度和贷款效率。
b、群体担保
由于族群关系、社区关系的存在,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往往存在一个关系相对密切的家族、宗族群体,由这些群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能有效减少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
c、强制存入保证金
金融机构可以要求贷款申请者事前参加储蓄计划(作为保证金),定期存入一 定现金,并且在贷款未清偿前,不得退出储蓄计划。这实际上是一种替代性的担保措施,这类强制储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督促还贷的作用。
d、发展政策性担保体系
由政府牵头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担保公司,当中小企业符合政策扶持要求、需要融资、但担保物不足时,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以保障中小企业能够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
(2)动产融资工具创新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足够的不动产向银行中请抵押贷款,于是动产融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径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动产融资就是指贷款人以各种动产为担保物从银行获得各种资金支持和行为。从国外融资业的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来看,中小企业的动产融资将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a、金融租赁
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设备购买企业向租赁公司进行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然后向供应商购买相应设备,租赁公司将设备租给企业使用,承租人按期缴纳租金的一种以“融物”代替“融资“的形式。这实质是企业通过暂时出让资产所有权作为抵押而获得信贷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b、存货融资
存货融资也是动产融资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没有优势,但通常拥有大量易变现的存货等流动资产。存货融资以存货作为获得贷款的担保物,若企业违约,银行可将其存货出售。
c、应收帐款融资
中小企业还可以将应收帐款作为担保以获得贷款(又称作保理业务)。这类贷款种类较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是各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d、仓单抵押融资
仓单作为一种有实物产品做后盾的流通工具,在一些工业化国家成为一种融资工具,因为它可以进行交易、买卖、互换、用作借款的抵押品或用于金融衍生工具。
e、知识产权担保融资
知识产权如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专利权和商标权等也可以用于设定担保,进行融资。
2.提供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应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根据调查,中小企业所需要金融产品一般时间较短,基本建设贷款项目也较少,所以应结合其营业周期提供短期信贷产品,一旦企业经营资金周转过来,马上督促其还贷,这样资金不宜挪用,风险可控性强。银行符合此类特点并经常使用的产品有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商业银行还应当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的现金流状况、支付频率,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及还款方式。国外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推出了形式多样的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额度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和承诺贷款等。
林地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6
关键词 林地管理;问题;对策;广西象州县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6-031-03
象州地处广西省中部偏南盆地内缘,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雨量充沛,县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水文状况、地质地貌情况良好。象州境内主要河流资源丰富,包括流经县境西部的红水河,隶属珠江水系的柳江,县内大小水库分布较多,有利于象州林业经济的发展。从象州森林资源分布看,该县土地总面积为192673.7 hm2,森林面积为68889.5 hm2,林业用地面积为75910.2 hm2,占本区土地面积的42.4%,森林覆盖率在达40%以上。象州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及林地占用率比例较高,但在林业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管理问题。
1 林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滞后,征占用林地无序
林地管理规划滞后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各种建设用地、养殖业用地范围不断向低丘山地转移,各类项目对土地面积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区域内林地面积及林业用地面积不断萎缩。从林地征用过程看,各种非法占有林地的问题比较突出。象州县区内很多在建项目和重点工程往往不遵守审批核审手续,未经申报就直接占用林地开工建设;很多开矿、采石项目临时征用林地,并未接受林业部门的整体规划,往往是不批也占用使用。同时,很多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在申报林地使用额度时,往往存在少批多占的现象,将很多附属性工程或配套工程不列入主体项目进行申报核准。这种无序性林地占用直接影响到象州林业管理规划的实施程度,同时也直接造成林地面积的无序性浪费。
1.2 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监管不力
林地管理无序,监察处罚滞后等问题也十分严峻,林业管理问题并不是仅仅涉及到林业管理部门,同时也涉及到地方政府其他部门,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导致林业监督管理困难重重。地方政府为吸引资金发展本区域经济,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许多政策及行为上的便利,例如一些区域重点项目存在非法、滥用林地等问题,相关部门也未能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导致林业管理上存在处罚监管困境。同时,我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凡是未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非法占用林地,并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1 m2 10~30元的罚款。森林法实施条例从政策本身为林业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公众的林业管理意识淡薄,林业管理部门收集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导致林业监管存在执行困境。同时,在林业监管过程中,由于部分项目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面干涉监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些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多以补办手续、少缴罚款等形式进行处理。
1.3 林地管理面积认定、取证困难
从非法占用林地的基本特征看,当前林地占用多为民营集体林地,其具体的使用项目、用途较多,各种非法转让、出租、强占林地、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些违法主体多与政府相关部门有联系,事前未经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批,就强制占用、使用区域林地资源,也有部分主体在租用林地过程中直接忽略政府审批过程,私下进行林地转让交易,例如,个别取得采矿权的企业未报当地林业管理部门核准,私下将依法开采矿产资源权层层转包或倒卖,不能严格按照林地使用及采矿转包合同进行手续办理,造成林地管理责任主体不清,林地管理面积认定困难等问题。除林地使用责任主体不清以外,很多非法占用主体对林地进行滥砍乱伐,私自改变林地使用途径,导致林业管理当局很难准确核实立木株数、蓄积。违法主体的责任追究过程中也添加了很多其他利益关系的干涉行为,相关责任单位之间相互推诿,严重影响林业管理部门的调查程序及取证落实过程。
1.4 开发随意,林地资源被蚕食
林业管理问题突出也与公众林业管理意识淡薄相关。从林业管理实践中看,当前公众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地方政府也存在林业管理不重视现象。在积极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林业资源2项目标的实现中,个别政府部门倾向于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甚至将经济发展凌驾于国家法律法规之上,对有利于该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容忍较多,无形中默许了很多违规占地、用地行为。另一方面,一些群众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保护意识,不了解森林用地的基本法律规程,将集体的林地使用权以较低的补偿价格转让给项目建设单位,并不报县级林业机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开发商随意开发的违规行为,导致区域林业资源不断被滥用蚕食。
2 林地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 加强学习宣传,提高林地重要性认识
加强林业管理力度。首先,要积极提升政府部门及公众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相关主体对林地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依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资源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发展思路。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提升群众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的林地保护意识,以群众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提升全区对林业保护的重视程度,并要求普通公众加入到林业监管进程中来,发动群众积极监管违规林地管理的行为。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责任机制,加强领导,从区域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理顺林业、土地、矿产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达成区域发展共识。林业部门作为林业管理的主控机构,应该做好年度的林业管理规划工作,明确年度区域林业用地范围及数量,对于林业用地审批要科学、合理。
2.2 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加强林业管理制度保证,具体落实监管责任,保证林业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按照国家《森林法实施条例》,积极完善区域林地预审制度,将林地占用审查纳入区域经济开发的前置环节进行审批立项,将林地使用预审作为林业管理部门核实相关林业信息的基础环节。严格按照实施法规定,允许林地经营主体在其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但是,若要修筑其他工程设施,需要将林地转为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建设用地预审、审批手续。同时,林业管理当局要依法建立林地台账管理制度,定期对区域内的林地使用情况及用途等进行数据维护及动态调整,在林业主管部门的预审基础上,实现对地方林地使用、拟使用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便于林业监察管理及林业规划。同时,在林业用地管理中实施专家审批制度,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林地规划程序及用地审批流程。
2.3 林地管理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严格管理
从象州县乃至全国林地管理都存在乱占林地、私挖乱采和毁林开垦这3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识别并不能单纯依靠林业管理部门的调查、调研力度,从林业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看,部门工作人员数量不多,在依法管理意识上也存在较多问题,这都直接影响到林业监管成效。坚持林地管理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依靠群众加强林业监管力度。林业部门受人员、信息等方面的局限,在获取林业监管信息方面的成本较大、监管力度不够,充分发动民间力量,提升群众的监管参与性,可以有效地提升林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有效性。同时,要有效提升林业管理部门日常监管的有效性,对违法占用林地者进行严厉依法打击,加强日常监管执行行为。林业管理部门自身也要不断提升林业监管、审查的频率,做到定期对辖区内的林地使用、占用情况进行稽查,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依法追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地非法流失。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7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国家政策支持及指导力度不够
近年来, 国家对高等院校的发展高度重视, 对校企合作模式也十分支持, 并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 陆续开展了各项试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完整、权威的校企合作制度, 对于校企合作的指导力度也相对不够。现阶段国家对于校企合作没有宏观的保护政策, 企业的投资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在很多合作项目上, 教育部门、企业的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之间不能充分协调, 也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前景。
2. 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认识
目前, 很多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并没有从学生的根本立场出发, 而是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开设更多的合作课程, 从根本上忽略了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个体发展。毕业后, 企业不管学生的专业对不对口, 首先进行顶岗实习, 以此来解决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认识, 只注重当前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从根本上参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这已经成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的障碍。
3.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前, 校企合作中, 学校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环境, 而企业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环境。这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停留在浅层, 对学校的专业化建设并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企业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缺乏重视, 没有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也没有从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出发, 这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制约了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
1. 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
要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政府部门就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的改革, 促使其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去。要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双方应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 实行校企合作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合理的制度, 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 还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是强有力的监督, 而且比任何评价方式都具有客观性。政府部门可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对于不按规定办事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来健全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
2. 完善政策法规
目前, 很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都是口头上的协议, 具有很大的弹性, 对双方都没有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合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双方就会互相指责。因此,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双方共同制订校企合作方案, 确保校企双方的合作性更稳定、更明确。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要达成一致的认识, 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而不是简单地签订合作协议, 要在合作中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要明确规定企业要对学校提出需要的人才类型, 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顺利进行。
3. 制订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进驻企业
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往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甚了解, 随着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 学校必须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争取到更多的主动权, 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同时, 企业也要加大资金投入, 允许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 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相关的解决策略, 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4. 校企合作, 共建适合企业和学校发展的专业课程
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因此, 在校企合作中, 学校要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建适合企业和学校发展的专业课程。在高校的课程改革中, 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课程, 而不是仅以合作企业为依据。在国家制订标准的基础上, 也可以适当偏重于合作企业所涉及的技术。只有共建这样的课程, 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立足一个行业, 突出一个企业”的要求, 才能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总之, 我国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学校和企业就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多管齐下,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院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 对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初探 篇8
1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而言, 我们却是以牺牲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成为当代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1.1 大气污染
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二氧化硫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颗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1.2 水环境污染
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 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全国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 江河湖库的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工业发达的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较突出。主要淡水湖泊水库氮、磷污染面广, 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较严重。
1.3 固体废弃物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其排放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主要的污染源都来源与城市企业与居民日常生活中, 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1.4 植被破坏严重
农林业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体现, 森林的占有率是体现一个城市生态是否完整的政要体现。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十分重视植树造林活动, 但是还是存在过度砍伐, 植被破坏严重, 森林面积减少, 沙漠化严重, 过度放牧等现象, 造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极大的考验。
2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必须协调发展, 这是人类从发展经济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尽管中国当前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但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水平较低, 参与缺乏主动性, 而且公众环保参与行为的政治含量较低, 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缺乏。
2.1 培养国民环境意识
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不高, 究其原因就是国民的环境意识不高[1]。要想培养国民的环境意识,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要逐步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要向民众公开当前环境的真实情况, 从来引起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度。 (2) 要逐步培养国民的环保责任。让每个人都将保护环境当作一个应尽的义务来做, 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3) 通过各种措施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来,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手段, 组织一些公益活动, 建立完善的举报和奖励制度, 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2.2 健全环境保护法规
法律法规是约束国民行为的最佳手段。在环保方面, 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来对企业和民众进行约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逐步健全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加快制定相关生态环境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要采取果断措施, 加大处罚力度。 (2) 政府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执法体系, 加强监督, 对一些重点污染企业要进行集中整治, 对于破坏环境的建设项目或者旅游活动, 要进行强力制止, 加大环境的执法力度。 (3) 民众要对政府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建立举报和沟通机制, 政府要积极应对民众反馈的情况, 二者之间相互配合, 对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查处, 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多重保护。
2.3 制定环境保护税制
环境保护税制是保障生态环境的措施, 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能够使得产生污染源的企业或者个人有意识的去治理, 对于城市中的一些生活垃圾采取收费的方式, 提高居民的关注度, 对于企业产生的污染, 要推进治理工作, 强化出发机制, 采取谁污染多, 谁补偿的原则, 提高企业的关注度。针对清洁能源, 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 对无污染能源的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加大投入力度, 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 降低税收, 配合企业进行新能源技术的推广, 培育良好的环境保护市场。
2.4 强化循环经济, 走可持续化道路
在经济发展中, 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高社会发展的速度, 要把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2]。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其物质循环流动的方式, 不仅能大幅度地减少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消耗, 而且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在发的过程中能够基本不产生废弃物, 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倡导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削减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国家应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是环境治理的根本战略决策, 推行循环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控制政策, 有利于“资源-废弃物”的循环转换。
3 结束语
总之, 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只要我们按照辩证思维的方法,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在实践中不短的探索总结和提高认识水平, 就能够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2.
新闻图片的造假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9
关键词:图片,传播,真实性
18世纪, 摄影术在法国诞生, 在当时的人们眼中,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1880年, 美国的霍根经过不懈努力, 成功地将牛顿拍摄的《户棚区》用照相铜版法复印到《纽约每月画报》上, [1]这是人类新闻史上首次在报刊上用真实的图片报道新闻, 标志着新闻摄影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正式诞生。
一、当下图片新闻的优劣势
(一) 图片新闻的积极意义
过去的纯文字新闻, 总给受众一种枯燥的感觉, 而图片新闻的可读性却大大加强。图片新闻给读者带来的感官形象化, 也促使其观赏性相应提高, 因而图片新闻的出现也在无形中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就报纸或杂志的观赏性来看, 具有“五步三秒效应”的《北京青年报》可谓独树一帜, 其“崇尚”大图片的浓墨重彩的版面设计方式所呈现出来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很好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 而“五步三秒效应”也凸显了新闻图片对吸引受众的重要性。[2]
(二) 图片新闻带来的危机
郑州大学新闻学院延百亮教授在强调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时说:“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照片可以作为文献长久地发挥社会功能, 甚至年代越久, 越显得宝贵, 其生命力是不朽的。然而, 这种照片必须建立在事实依据之上。”[3]由此可见,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有多么重要。然而, 真实性作为新闻摄影的一种“软素质”, 却没有被很好地把握。近年来由新闻照片造假而引发的事件接连不断, 使媒体的公信力急剧下降。
随着photoshop软件技术的日益精进, 照片已不再是真实的代言。2006年, 摄影记者刘为强发表的一篇名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稿件, 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年度最佳新闻图片铜奖。然而, 两年后在一个知名论坛上一篇名为《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突然质疑该作品造假。后经多方查证, 该图片确系造假, 而后刘为强本人也承认该图片确实是一幅photoshop合成图片。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伊拉克战争中有媒体曾经刊登过过这样一幅图片, 一个美国士兵拿着一个水壶在给一个被俘虏的伊拉克士兵喂水喝。看到这样一副画面, 我们不免会觉得美国士兵是多么“人性化”。但是不久之后有人发布了原始的照片, 原来在报纸上刊登出来的图片左侧还有另外一部分:一个美国士兵拿枪指着伊拉克士兵的脑袋。而刊登出来的那一部分照片则是运用photoshop技术将这一部分删减掉了。这样一来, 原始图片和刊登出来的图片所代表的两重含义就判若云泥了。私下里无恶不作的美国士兵被刊登到公众面前之后却是满脸的仁义道德, 图片编辑的这种行径, 完全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应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因此, 如果说文字是无形的武器, 那么图片也不遑多让。
二、如何定位图片新闻的发展
(一) 继续发扬图片新闻的优势
(1) 吸引受众。图片新闻不仅让新闻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也使新闻内容的真实度大大提高。《北京青年报》用独树一帜的大图片排版方式吸引了大批读者, 在保证图片质量的前提下, 这种传播方式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2) 监督作用。几年前的“表哥”落马事件为国家驱除了一股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足以让我们领略到了图片新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因此, 图片新闻对于纯文字新闻的优势不言而喻, 如果想继续保持甚至更深层次地发挥图片新闻的优势, 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在对待每一张图片时都要用心, 这直接决定了图片新闻在未来能走多远。
(二) 从“人”做起
(1) 新闻从业人员。对于摄影记者而言, 必须要保持新闻图片的高度纯洁性, 在把握拍摄的真实关时应该做到画面四真: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照相机具有记录现实的功能, 可以真实地再现事物的形态, 也正因为如此, 图片新闻才兼具了纯文字新闻和美术作品所不具备的特性。我们应该牢记, 摄影师不是导演, 在拍摄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照片时, 任何人都不应该用导演的作风去摆布事件现场, 否则害人害己。在2004年第47届世界摄影比赛中, 邱焰的“荷赛奖”造假案便是最好的例证。
(2) 媒体组织。各新闻媒体间应该达成共识, 不约而同地在行业内制定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制度。例如, 2008年, 在“藏羚羊”照片造假案过后, 各部门达成一致, 出台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关于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有关措施》, 这一举措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媒体组织的举措直接影响和约束新闻从业人员, 因而媒体组织才是实际上的真正“把关人”。
三、结语
图片新闻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 但其重要性已经不用赘述。然而, 在图片新闻盛行不久之时, 就已经引发了各种问题, 这肯定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当然, 在很多情况下, 图片还是会受到受众的信赖, 图片新闻依然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形式。总而言之, 图片是把双刃剑, 我们如何使用这把剑, 将决定图片新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盛希贵.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 (第一版) [M].中南大学出版社.
[2]王帏.北青报版式设计“狂飙突进”浓眉大眼表达新闻[EB/OL].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10/15071062.html.2014-5-10.
论会计诚信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0
会计是对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作出预测, 参与决策, 实行监督, 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作为会计工作者, 诚信则为其安身立命之本。会计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个字:“真”, 会计的衰亡也是一个字:“假”!如果会计失之诚信, 弄虚作假, 欺诈舞弊, 会计得以存在的基础就会随之崩塌, 会计业的生命力也就随之完结。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立信, 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 也就没有会计。”
二、会计诚信的含义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信, 会计行为作为企业行为的一部分, 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 会计诚信作为企业诚信的一部分, 也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虚假会计信息的社会危害也日益严重。
三、会计诚信存在的问题
1. 假名目繁多。
主要表现为账外设账、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账外设账的最大问题就是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及时, 为腐败、偷税漏税等各种违法犯罪提供有利条件。假账真算与真账假算则一是不按规定进行收入确认, 利润虚假。二是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不真实。该列的成本、费用挂账不列, 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 不该提的变相提取, 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2. 道德意识不强, 职业素质不高。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过分追求物质利益,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泛滥;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工作责任心不强;违反财经纪律,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利益的驱使, 包括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各方面的信任, 由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会计则会因造假获得加薪、升迁、奖励等利益。
四、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 社会职业道德观念薄弱造成会计诚信的缺失。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但具体到某些行业, 道德操守的履行情况并不乐观。会计诚信缺失所引发的明显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如造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弄虚作假的法人行为, 挪用公款、贪污、侵占等个人行为, 就是一些具体表现。职业道德观念弱化, 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一个潜在原因, 它的真正危害在于, 违法心安理得, 犯罪成为“边缘化”。2005年, 国资委对169家中央企业资产清查, 总的资产损失达数千亿元。可以说是“暗箱操作”、“自买自卖”、“贱买贱卖”等手段导致了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其中, 会计诚信缺失负有相当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内部控制的监督缺失造成会计诚信的缺失。
内部监督体制在制度设置方面较为完善, 以公司为例, 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负责监督企业的战略业务的执行;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 负责监督管理阶层的具体业务执行, 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经理的具体业务执行情况, 经理负责监督企业的日常具体业务的执行。股东大会由于开会的时间间隔较长, 对董事会的监督基本处于缺失的状态;董事会中由于存在“一股独大”现象, 其他的董事形同虚设, 无法发挥监督职能;监事会由于监督制度不完整, 也无法发挥正常的监督作用。公司监督机制的缺失, 使得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 随意更改财务信息, 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层, 这造成管理者聘请审计机构审计监督自己的行为, 并决定着审计人员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 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和“上帝”。这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土壤。
3. 会计法规不完善造成会计诚信的缺失。
会计法规是指导会计工作的基础, 是会计工作的规范, 会计规范的完善为会计工作创造客观、公正的竞争环境。现阶段, 我国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 为会计信息的失真留下空间, 是造成会计信息失实的主要原因。如关于会计估计、会计差错的处理方法, 存在一定的可操作性, 即不同的会计人员的操作方法不同, 获得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不同。另外, 会计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造成会计处理的技术方法不同, 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如对于网络经济业务, 国家的会计规范体系中没有完善的会计处理方法体系, 未能规范性地指导该类业务的会计账务处理, 导致同样的企业发生同样的业务, 会计信息质量不同。
4. 法律实施的缺陷, 失信打击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立法方面的缺陷, 再加上司法方面的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预,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的现象有时较为严重, 执法环境令人担忧, 法院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 造假者没有及时的得到应有的惩罚, 造成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相关违法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失信创造的利益远大于因此而产生的成本, 这极大的助长了造假者的气焰。
五、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解决对策
1.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提高相关人员的诚信意识。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就要使会计人员认识到, 诚实守信是世界会计行业的准入证。世界会计大会上, 许多国际会计界的权威人士倡议全球合力推动会计师提高诚信。会计诚信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会计人员高尚道德的系统工程, 这个系统工程在教育对象上不应仅着眼于会计人员诚信品质的提高, 还应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等相关人员
2.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在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 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及相关工作必须授权批准;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了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评估系统, 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 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外部监管。
3. 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 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超前的分析, 使会计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在有关准则及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增加各方对准则及制度的认同。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合理确定“重要性”的范围, 不能由上市公司自愿选择。尽快制定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纲要和实施细则, 为会计的诚信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 严格执行诚信法规, 加大处罚力度。
对失信者的打击力度不够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 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规, 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真正坚持“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方针,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只要企业的失信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 就要公正地加以审理和查处。
总之, 在岗会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 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做到依法办事、爱岗敬业、搞好服务,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不唯上, 不唯情, 做好“内当家”, 坚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以重塑会计诚信。总之,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 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 诚信更是每个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孟凡利.会计基础知识,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勇.大力推进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中国农业会计, 2003
[3].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 2002
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1
关键词 房产面积测绘;解决对策;房屋面积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200-01
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房产面积测量行业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房屋面积的测绘工作和结果将会对购房者的经济利益造成直接的影响。房产面积测绘工作的全过程都应符合相关的规定,提高测绘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为房产产籍和产权管理单位处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纠纷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房屋面积测绘的相关问题
1)外墙测绘点为房屋内部的地平面之上的1.00 m左右,房屋的各个侧墙要进行两次以上的独立测量,从而为测量结果的复核提供方便。测量时应使用手持测绘设备,对测量所得数据做四舍五入处理,保留两位小数。
2)能够进行面积测绘的房屋要满足以下条件,包括房屋层高在2.20 m以上,从而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结构稳固,建筑物能够永久存在;有围护结构;有上盖。
3)整套房屋的层高是指房屋上下两楼面之间,或者地面与楼面之间,或屋顶至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屋顶平台与楼面之间的高度也属房屋的层高,但是平台和房屋顶面的隔热层厚度都不应计算在层高之内;对于斜面的屋顶来说,如果房屋是瓦顶结构,则为地面至搁瓦的木板上2.20 m之间的距离;如果房屋是混合结构,则为地面至屋顶上2.05 m之间的距离。
4)对于在《房产测量规范》颁布实施以前,已经完成测绘,并认定了房屋面积的建筑,如果存在任何异议并有复核要求的,在复核时要执行原测绘规范。
5)在计算房屋面积时,建筑面积的基本计算原则为《房产测量规范》中第八条关于房屋面积测绘的规定。
6)公用共有面积的分摊和处理方法,以及公用建筑部分的分摊方式应参考《房产测量规范》中附录B的相关规定。
2 房产面积测绘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1)墙面突出部分的面积计算方式。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通常会因结构的需要而在下面建设一段独立的且与墙体连接的承重柱,在有承重柱的建筑测绘中,我国目前主要的测绘方法为:不管柱子占用多大的面积,都要计入该柱所在房屋内的建筑面积之中,这说明承重柱的面积也要分摊其他各项公用面积。这种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承重结构的建筑目的在于满足整个建筑物的设计要求,而并非由一户所有。根据国际通用的《房产测量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房屋的建筑面积包括套内阳台的建筑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和套内使用面积三个部分所组成。因此,这种将承重柱计算为房屋面积的测绘计算方式是不合理的,应将其作为公摊面积计算。
2)伸缩缝的测绘。《房产测量规范》中对于伸缩缝的规定为:如果有伸缩缝的房屋与室内直接连通,则伸缩缝可以视为建筑面积。对于这一规定,通常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伸缩缝与房屋室内相互连通,则可以将伸缩缝视为房屋的建筑面积,而不必考虑伸缩缝的宽度。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伸缩缝与房屋室内相互连接,则可将伸缩缝的通行部分计算为房屋面积,其余部分不计算在内。通常伸缩缝的面积与整个建筑物的面积相比是较小的,如果只单独计算伸缩缝的通行部分,其计算范围也只是门口面积较小的一部分,由于面积较小,通常无法十分准确地计算其大小,且计算方法十分繁琐。因此,如果伸缩缝是通行的,在计算时要全部算入房屋面积,虽然有人认为伸缩缝除通行部分以外都是没有用的,但其余部分也都具有伸缩缝的相应功能,因而应计算在内。
3)复式结构的面积计算。房屋的层数指房屋的地面与楼板之间所划定的层数。有些测绘将复式结构中的上层作为自然层数,这种测绘方式引起了一些探讨:这种计算方式将会扩大管道井、垃圾道、电梯井以及户外楼梯的面积,这也会增大复式结构房屋所有者的公共分摊部分的面积,这种因结构而导致的垃圾道、梯间等面积的无形扩大的计算方式不十分合理。
随着我国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建筑也在结构和形式方面有所创新,更加注重建筑物的新颖、美观和独特,因此,建筑商为满足人们对于美观的需要,设计出了越来越多的复式斜屋顶建筑,这也增加了房屋面积测绘的难度。斜顶房屋面积的测绘方法为:斜顶结构的房屋面积为屋顶高度的2.2 m以上部分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总和。斜顶房屋至天面或屋顶上有另一个可供居住或贮藏物品的永久使用的斜顶房屋。
对于简单的斜顶结构房屋,可以直接截取2.20 m以上部分,这种计算方法较为准确和方便,但对于有“老虎窗”的斜顶房屋来说,计算方法却有所区别,对于这种结构的房屋来所,只有窗顶部分能够达到2.20 m,两侧部分通常达不到这种高度,因此计算会出现偏差,且由于结构复杂,测绘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这种结构的房屋,该计算方式是不合理的。
4)公共面积分摊到不同楼层或功能区的价差问题。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和商品住宅市场的发展,房屋产权关系也变得日趋复杂,逐渐由单一的产权转化为了多元产权结构。所以,公共面积的分摊和计价矛盾也变得愈加尖锐。例如,建筑物的地下室的单位价格通常会比较低,与地上部分相差较大,但当地下室作为公共面积被不同的楼层和不同功能区所分摊时,地下室的销售价格也会随着楼层和功能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同时由住宅和摊位共同分摊地下室面积,则同一地下室会因分摊方式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价差,由此可见,这种不合理的计价方式会极大地损害放房屋所有者的基本权益,且这种损害方式又非常隐蔽,因此,如何从面积计算出发来有效解决公摊面积的突出矛盾这一课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3 总结
综上所述,上述是房产面积测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以及笔者根据实际经验所提出的相应解决对策。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科技的不断创新,在房屋建设的造型设计方面也会有所更新和发展,这就为房产面积测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加大了房产面积测绘的难度,测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日益增加,因此,各个房产测绘单位,要根据我国所颁布的《房产测量规范》的相关规定,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测绘方法,不断积累丰富的实际测绘经验,从而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新的途径和方法,最终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闻宇.新形势下房产测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283.
[2]贾敏.关于房产面积测算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236.
[3]张伟.房产面积测绘相关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0,19:237.
[4]苏国权.深度探讨房产面积测绘技术及测算问题解决方案[J].科技资讯,2010,26:55.
探究移动医疗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2
1 移动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
近年来,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疗单位均以开展并普及了信息化建设,临床医师与护士现主要采用的移动医疗技术包括:电子病历、PACS、RAS等,并逐渐满足了临床工作中的基本需求[3]。但在移动医疗应用的期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有部分医院的临床科室工作站数量较少,物理位置较为偏远,这就使得医护工作者在病历及医嘱方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无法保障工作效率。另外,临床医师在对患者病情进行读取期间,也未能做到将医嘱、化验以及检验结果准确快速的录入其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患者的临床诊治时间。
2 移动医疗实施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移动医疗技术在临床各科室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随之产生,并引起了院内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一是在无线网络设备安全易出现问题以及无线网络施工中存在的架设问题,而是手中持工作站产生的安全问题:
1) 无线网络安全目前各个科室中无线网络的搭建方式主要以病房、医生及护士工作站的上面架设AP,再汇聚到交换机上,而交换机则由光纤及核心机房无线控制器相互连接而成。但由于无线网络主要是依靠无线电波来完成数据的交换,这就无法避免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4]。包括医院内的实体墙壁、大型医疗器械等均可作为无线电波传播上的阻碍,从而对其工作性能造成影响。另外,由于无线网络设备的互访过程中需要提供MAC地址来实现,且无线网络中的SSID需公开广播,这就使得任何人均可对网络访问代码有获取的可能,并对院内无线网络进行访问,从而对院内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2)手持工作站安全目前手持工作站的使用面尚未广泛,相对狭窄,仅可通过手持PDA或平板电脑来完成基本的诊疗工作。而手持工作站的职能则在于帮助交换机与无线信号完成数据的传输与交换,这就无法避免手持工作站可能会和其他网络产生连接的可能,从而为医院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带来影响,甚至可能造成重要信息资料外泄等情况。另外,若有第三方软件安装到手持工作站中,不仅可对机器处理数据的速度产生影响,同时增加了病毒侵入的危险[5]。
3 针对移动医疗网络安全问题制定的解决对策
1) 移动医疗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在对移动医疗的网络基础进行构建时,需针对院内及科室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测量客户端与AP之间的距离等,以此确保无线信号发挥较强的传输能力。由于无线局域网工作中主要以微波信号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容易造成因传输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出现信息数据丢失的情况,包括实体墙壁、大型医疗器械或其他障碍物等[6]。因此,在对WLAN进行架设之前,需尽量将AP与工作站终端之间的障碍,从而保证无线信号的传播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同时维护了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另外,由于无线网络访问密码比较容易破解,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必要时可建立授权机制及身份确认机制以确保访问无线网络的安全性[7]。此外,负责移动医疗网络的工作人员可采用手动隐藏SSID的方法,并设置仅允许MAC列表中的终端设备进行访问,从而避免一些外来的终端设备连接至院内的无线网络中,保证了医院信息的安全性。2) 手持工作站安全解决方案不仅需加强院内管理工作,同时需指派专人负责每日的设备进行回收并做到登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可在手持工作站中安装合适的杀毒软件,避免病毒入侵对无线网络信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同时可选择安全性较高的第三方软件将IP地址与MAC地址进行绑定[8]。
4 移动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优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医院电子信息化发展中的必然趋势逐渐开始以移动医疗为主,并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这就使得移动医疗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门诊科室中,同时带动了整个医疗行业信息化进入到新的领域之中。移动医疗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1) 医生在对各个科室进行查房时,可通过手持工作站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同时及时给予可靠的诊断项目或治疗措施,在缩短工作流程的同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9]。2) 各个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可根据手持工作站了解到患者个体化的诊治情况,在给予药物治疗时可立即给予现场核对,不仅做好了备份工作,同时有效降低了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 对院内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减少了对院内资源的浪费,提升了整个医院的工作服务质量。
5 移动医疗技术在日后工作中的展望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移动医疗技术得到了多方位的完善与进步,并做到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良好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了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负担,患者患者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8]。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革及深入发展,解决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势在必行,从而达到推动整个医疗事业发展的目的[10]。
6 小结
将移动医疗应用于医疗行业中虽然为临床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其中存在的通信安全问题仍需要引起重视,若我们可对无线网络构建以及移动医疗所面临的问题给予解决,则有助于找出移动医疗在临床工作范围内更加深层次的应用。在移动医疗技术应用期间,对其中突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预防及管理,做到将移动医疗与现有的网络环境紧密连接起来,从而发挥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最大作用,在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摘要:移动医疗逐渐被引入到各个医院中,并应用于相关临床科室中,此项技术不仅为各个临床科室中的工作流程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从根本上提高了科室内的工作效率。所谓移动医疗主要是指通过利用如PDA、移动工作站等移动通信设备,借助无线局域网与互联网领域达到提供医疗服务信息的目的但移动理疗在为医院的建设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其中也存在着诸多安全相关问题尚待解决。作者针对目前存在于移动医疗工作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此展开讨论以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
【问题及解决对策】推荐阅读:
城市垃圾问题及解决对策11-25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06-07
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6-17
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06-19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7-16
实习医生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09-29
我国军人退役安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05-29
浅谈网络会计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07-30
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07-08
烟草网上订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调研报告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