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问题论文

2024-06-26

染色问题论文(精选11篇)

染色问题论文 篇1

黄牛软面革生产中,染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它不仅赋予皮革各种绚丽多姿的色彩,还对皮革的加脂方法与加脂效果、涂饰方法与涂饰效果等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2]。在要求重染轻涂的黄牛软面革生产中,这种影响更为显著。染色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色泽不饱满和染色不均匀,弥补染色工序中产生的这两种缺陷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涂饰,而凃层过厚就会带来毛孔不清晰、塑料感强、革身变硬等质量问题,但若为了提高皮革的色泽饱满度而增加染料的用量,又会因染料的吸收率降低而导致染色废水的色度过重,增加处理难度。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制革废水的色度过重已经成为很大的环境问题。而要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要调整好染色工序本身的工艺参数,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染色前的复鞣、中和以及染色后的加脂、涂饰等互相关联的工序之间的平衡关系。 作者结合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复鞣和染色工序为重点,选取其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对黄牛软面革的复鞣、染色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硏究,并就它们相互之间的多重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浅述了皮革染色生产中的技术关键。

1 试验部分

1.1 主要设备和仪器

GSD-35型不锈钢四联比色转鼓,江苏省无锡市新达轻工机械有限公司;GSD-80型热泵循环不锈钢控温对比试验转鼓,江苏省无锡市新达轻工机械有限公司;酸度计 S20 pH计, 德国梅特勒-托利多公司;BS110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公司。

1.2 主要试验材料与试剂

黑色阴离子染料,天津染料化学第二厂;黑色金属络合染料,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KS-1(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河南开封树脂厂;GW-1(改性戊二醛),天津南华皮革化工有限公司;铬鞣剂 CHROMISAL B,德国朗盛公司;L-6 氨基树脂复鞣剂,济南力厚化工有限公司;FR 丙烯酸树脂复鞣剂,济南力厚化工有限公司;R1(软性树脂),天津南华皮革化工有限公司;黄牛软面蓝湿革,天津隆庆金兴制革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案

染色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染色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部位差,提高对比性,沿黄牛软面蓝湿革背脊线对称线取样,进行平行实验。

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各种复鞣剂、染料、加脂剂以及主要涂饰材料均选用国内外知名公司的产品,这些产品均已被国内皮革生产厂家普遍接受。试验色泽均为黑色。

1.3.1 染色前的复鞣与中和

设计不同的复鞣方案(编号:FR-X)进行试验,复鞣后用统一的配方进行染色、加脂(酸性黑和直接黑各为削匀皮重的1%,加脂剂TRUPON SWS和TRUPON OS各3%),考察不同复鞣剂对色泽饱满度的影响。试验过程如下:

蓝湿革经过削匀、称重、水洗后进行复鞣。

液比:1.5,温度(40±2)℃;

复鞣剂种类:见表1。

流水洗30min,用碳酸氢铵中和至pH值为6,进行染色、加脂。试验结果见表1。

结果评价:均采用目测法进行,色泽饱满度和匀染效果采用5分制进行打分。

1.3.2 染色试验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CHROMISAL B和改性戊二醛联合复鞣的方案(编号:FR-6)作为复鞣的定型工艺,进行染色试验,并重点考察温度和液比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1.3.2.1 液比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试验方案一(编号YB-1)

液比:2.0,温度(48±2)℃。

2%染料(酸性黑和直接黑各为削匀皮重的1%),转动30 min,停30 min,转动30 min;16%加脂剂(TRUPON SWS和TRUPON OS各8%),转动60 min,加1.5%甲酸,转动20 min,使pH值达到4.0±0.1,流水洗30 min。

试验方案二(编号YB-2)

液比:0.6,温度(48±2)℃。

2%染料(酸性黑和直接黑各为削匀皮质量的1%)和16%加脂剂(TRUPON SWS和TRUPON OS各8%),转动30 min,停30 min,转动30 min,扩大液比至2.0,温度(48±2)℃,转动60 min;加1.5%甲酸,转动20 min,使pH值达到4.0±0.1;流水洗30 min。试验结果见表2。

结果评价:均采用目测法进行,色泽饱满度和匀染效果采用5分制进行打分。

1.3.2.2 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以编号为YB-1的实验方案为对比方案,考察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试验方案一(编号WD-1)

液比:2.0, 温度: 常温

2%染料(酸性黑和直接黑各为削匀皮质量的 1%),转动30 min,停30 min,转动30 min;16%加脂剂(TRUPON SWS和TRUPON OS各8%),转动60 min,加1.5%甲酸, 转动20 min,使pH值达到4.0±0.1,流水洗30 min。

试验方案二(编号WD-2)

先常温,后升温。

液比:0.6,温度: 常温

2%染料(酸性黑和直接黑各为削匀皮质量的1%),16%加脂剂(TRUPON SWS和TRUPON OS各8%),转动30 min,停30 min,转动30 min,扩大液比至2.0,升温至(48±2)℃,转动60 min,加1.5%甲酸, 转动20 min,使pH值达到4.0±0.1,流水洗30 min。试验结果见表3。

结果评价:均采用目测法进行,色泽饱满度和匀染效果采用5分制进行打分。

1.3.2.3 喷染对提高染色效果的作用

为了提高染料的利用率,降低染色废水的色度,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对鼓染与喷染相结合的染色方法进行了研究。

试验方案(编号GR-PR)

液比:0.6~0.8,温度(48±2)℃

0.8%染料(约为正常用量的三分之一),转30~35 min,使染色皮革吃透染料, 吃净染料,保证水清无色(如果水中有色则加0.2%~0.3%甲酸固定就可以达到水中无色的要求)。

加2%R1软性树脂, 转15 min, 加2%加脂剂,转30 min,出鼓,静置6~8 h,干燥至水分40%~45%,静置24 h以上,然后进行喷染,喷染配方为:

10%金属络合染料100份

平平加0.02份

JFC 4份

水200份

静置12 h,称重;水分50%~52%,然后进行固色。液比:1.2~1.5,温度(60±2)℃,转10 min,加0.1%~0.2%甲酸转10 min,水中无色进行常规转鼓加脂。

2 结果与讨论

2.1 复鞣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复鞣是现代制革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工序,是提高皮革丰满、柔软性的重要手段[3,4,5,6,7,8,9]。但使用大量的阴离子复鞣剂进行复鞣,势必影响到阴离子染料的染色效果。本实验以皮革的色泽饱满度、匀染效果以及染色废水的色度为检验指标,综合考察了铬复鞣剂、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丙烯酸树脂复鞣剂、戊二醛和改性戊二醛、氨基树脂等常见复鞣剂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其结果见表1。

从表1的试验结果来看,复鞣剂的种类对染色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这主要与复鞣剂的电荷性质有关。CHROMISAL B为阳离子型铬鞣剂,用它进行复鞣,坯革的正电性加强,用阴离子染料进行染色时,染料分子容易与革纤维结合,成品革的色泽比较饱满,染色废水的色度较低,但匀染性差。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系阴离子性比较强的复鞣剂,虽然它对提高成品革的丰满度有明显的作用,但该复鞣剂的匀染性较差。改性戊二醛主要与皮纤维的氨基产生共价交联,降低了坯革的氨基含量,因而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阴离子染料与皮纤维的结合,所以,单独用戊二醛复鞣,虽然有助于提高匀染性,但成品革的丰满度要差一些。氨基树脂属于弱阳离子型复鞣剂,带有一定量的正电荷,对提高成品革的色泽饱满度有一定的作用,但匀染效果不尽人意。

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使用任何单一的复鞣剂进行复鞣,都很难得到革身丰满柔软且染色效果又好的综合效果。通过试验,最终确定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CHROMISAL B和改性戊二醛联合复鞣”的方案,作为定型的复鞣方案。

2.2 染色工艺参数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除染料本身的性能以外,染色工艺本身的工艺参数对染色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液比和温度,就其对染色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的试验结果来看,液比和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当坯革的复鞣、中和以及加脂方案确定以后,染色效果主要取决于染色工序本身,液比和温度也就成为继染料之外的主要影响因素。

虽然用目测的方法来评价液比和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有些困难,但从染色废水色度来看它们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染色的一般规律,染料上染皮革一般可分为吸附、扩散和固着三个阶段[10]。在这三个阶段中,染料的扩散速度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液比小,染料的浓度梯度增大,其扩散必然加快;温度升高,增大了染料分子或染料微粒的动能,也有助于染料的扩散[11]。在染色前期,由于染料的浓度较高,染料分子从染液中移向皮革表面的能力比较强,同时与皮革纤维的结合能力也较强,这时应尽量减缓染料与皮革的上染速率,采取低温是比较有效的措施。

试验表明,采取先低温、后升温,先小液比、后扩大液比的染色工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初期采用低温、小液比,可以促使染料分子向皮革内部扩散,而在后期扩大液比和升高温度,则有利于固色和加脂。

2.3 先鼓染后喷染的染色效果

表4列出了喷染对染色的作用结果。

结果评价:均采用目测法进行,色泽饱满度和匀染效果采用5分制进行打分。

通过表4试验可以看出,采用先鼓染、后喷染的染色技术,在鼓染时,皮革便将染料基本吸收干净。如果水中有染料明显地存在,即加0.2%~0.3℅甲酸固定,就可以达到基本无色的要求。这样能够减少30℅染料用量,消除大量染料的污染。

3 黄牛软面革的喷染在大生产上的技术关键

目前,在黄牛软面革生产过程中,制革行业普遍采用的染色方法是转鼓染色。由于黄牛皮特定的组织结构和部位差,给转鼓匀染造成了很大困难,结果是国内黄牛软面革大部分涂层厚,毛孔不清晰,染料用量大,排放大量污水污染环境。针对这一问题, 近几年来对喷染方法在黄牛软面革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生产实践。对喷染方法在黄牛软面革生产实践中所要注重的工艺技术的理解和体会,仅供制革同仁参考。

3.1 工艺设计的确定

经过大量试验后,确定了如下的喷染工艺。

正常转鼓生产过程中,取中和、水洗后的黄牛软面革,首先把转鼓染色的染料用量定在常量的三分之一。液比0.6~0.8,内温45~48 ℃,转30~35 min,使染色皮革吃透染料, 吃净染料,保证水清无色(如果水有色则加0.2℅~0.3℅甲酸固定就可以达到水中无色的要求) 。加入2℅软性树脂, 转15 min, 在软性树脂渗透皮革纤维内部后加2℅油,转30 min,出鼓、静置6~8 h,干燥。干燥水分控制在45℅~50℅,静置24 h以上。树脂在皮革纤维内部形成一个树脂膜后使部位差减少,然后进行喷染。喷染后静置12 h以上, 称重;水分50%~52%,然后进行固色。液比:1.2~1.5,温度(60±2)℃,转10 min,加0.1%~0.2%甲酸转10 min,水中无色。进行正常转鼓加油等生产过程。

3.2 树脂选用

对国内外丙烯酸树脂中的填充树脂和软性树脂进行了此方法比较,制成的黄牛软面革在树脂采用上的差异见表5。

结果评价:均采用目测法进行,色泽饱满度和匀染效果采用5分制进行打分。

树脂选用结论:填充树脂和软性树脂进行了此方法比较后,在匀染效果和部位差、 耐光性、 饱满度、 成革涂层、部位差上明显优于正常染色方法,但是填充树脂成膜后皮革手感差, 毛孔清晰度差, 染色鲜艳度差,应采用软性树脂。经过试验,国内外企业生产的丙烯酸树脂中的软性树脂都能使用,只是适当调整用量的大小。

3.3 喷染配方

配制10%金属络合染料100份

平平加0.02份

水200份

JFC 4份

将平平加、JFC和水混合再加入配制10%金属络合染料。

3.4 喷染方法

采用喷枪将调整好的色液喷染在皮革纤维内部形成一个树脂膜后使部位差减少的皮革表面上,色液自然向皮纤维内部逐渐渗透、扩散,和皮革纤维结合,这种结合很牢固,是一种半干加工染色过程。

3.4.1 手工操作:

将调整好的色液喷染在皮革表面上,边腹部喷350 ml/㎡,皮心部喷450 ml/㎡。

3.4.2 用通过式喷:

边腹部喷450 ml/㎡,皮心部喷550 ml/㎡。

4 结 论

4.1 采用多种复鞣剂联合复鞣,是兼顾皮革丰满柔软度和染色效果的重要前提。使用任何单一的复鞣剂进行复鞣,都很难得到革身丰满柔软且染色效果又好的综合效果,经试验确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CHROMISAL B和改性戊二醛联合复鞣为最佳方案。

4.2 采取先低温、后升温,先小液比、后扩大液比的染色工艺。染色初期采用低温、小液比,可以促使染料分子向皮革内部扩散,而在染色后期扩大液比和升高温度,则有利于加酸固色和加脂。

4.3 采用先鼓染后喷染的染色方法,能够在减少30%染料用量下保证匀染效果。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制革废水的色度过重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工艺技术问题。而要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要调整好染色工序本身的工艺参数,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染色的工艺方法以及染色后的加脂、涂饰等互相关联的工序,以消除大量染料的污染[12]。

摘要:以染色效果和染色废水色度为评价标准,对比研究了几种常用的复鞣剂以及染色工艺参数对黄牛软面革染色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鼓染和喷染相结合的清洁化染色工艺,并浅述了皮革匀染的技术关键。

关键词:黄牛软面革,染色,制革

参考文献

[1]张建东.山羊鞋面革匀染工艺[J].中国皮革,1992,21(6):23.

[2]成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制革化学及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2:365-423.

[3]杨南,张晓镭,张宇,等.丙烯酸树脂类复鞣剂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西部皮革,2006,28(4):30-32

[4]彭颖,李志强,程海明,等.染色复鞣剂的合成与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4,14(2):34-36.

[5]吕亮.丙烯酸类两亲复鞣加脂剂的研制[J].皮革化工[J],1999,16(3):9-11.

[6]杨惊,沈一丁.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化工时刊,2004,18(12):12-15.

[7]程宝箴,付丽红,刘树栋,等.绵羊型山羊服装革加工技术的研究[J].中国皮革,1995,24(10):20-25.

[8]程宝箴,张铭让,李彦春,等.高碱度铬鞣剂的研究(Ⅱ)高碱度铬鞣剂在鞣制及复鞣中的应用[J].中国皮革,2002,31(5):10-13.

[9]国拥军.XQ-1型改性戊二醛鞣制性能的研究[J],中国皮革,1993,22(1):22-24.

[10]陈立军,张心亚,黄洪,等.高效清洁的皮革染色方法[J].中国皮革,2005,34(17):40-42.

[11]卢行芳.皮革染整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1-156.

[12]张建东.生产羊皮革的喷染技术措施[J]西部皮革,2008,30(8):9-10.

染色问题论文 篇2

实验目的及意义

1.1了解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

1.2

掌握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基本原理以及染色方法

1.3

熟悉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的读片知识

实验方法及步骤

2.1

石蜡切片制作及HE染色步骤

2.1.1取材与固定:

从人或动物新鲜尸体上取下组织块(一般厚度不超过0.5厘米)投入预先配好的固定液中(10%福尔马林)使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变性凝固,以防止细胞死后的自溶或细菌的分解,从而保持细胞本来的形态结构。

2.1.2脱水透明:

一般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酒精作脱水剂,逐渐脱去组织块中的水份。再将组织块置于既溶于酒精,又溶于石蜡的透明剂二甲苯中透明,以二甲苯替换出组织块的中酒精,才能浸蜡包埋。

2.1.3浸蜡包埋:

将已透明的组织块置于已溶化的石蜡中,放入溶蜡箱保温。待石蜡完全浸入组织块后进行包埋:先制备好容器(如折叠一小纸盒),倒入已溶化的石蜡,迅速夹取已浸透石蜡的组织块放入其中。冷却凝固成块即成。包埋好的组织块变硬,才能在切片机上切成很薄的切片。

2.1.4切片前的准备工作:

先将包埋的每块组织周围过多的石蜡切去,四周留约2mm的石蜡块,块两边必须切成平行的直线。将玻片擦洗干净后均匀涂抹薄薄的一层蛋白甘油,放置冰箱备用。

2.1.5切片与贴片:

将预冷的蜡块固定于切片机上,调节切片厚度为6微米,切成薄片。切下的薄片往往皱折,放到加热的水中烫平,再贴到载玻片上,放45℃恒温箱中烘干。

2.1.6

脱蜡至水

二甲苯Ⅰ20分钟,二甲苯Ⅱ20分钟,无水乙醇3分钟,95%酒精3分钟,80%酒精3分钟,70%酒精3分钟,自来水洗5分钟,依次按上述顺序加入相应试剂并作用相应时间。

2.1.7染色:

苏木素液7分钟,自来水洗5分钟,1%盐酸溶液分化30秒,自来水洗5分钟,1%氨水返蓝10秒,自来水洗20分钟,95%酒精3分钟,1%伊红酒精溶液2分钟,依次按上述顺序加入相应试剂并作用相应时间。

2.1.8脱水和透明:

95%酒精2分钟,无水酒精Ⅰ2分钟,无水酒精Ⅱ2分钟,二甲苯Ⅰ5分钟,二甲苯Ⅱ5分钟,依次按上述顺序加入相应试剂并作用相应时间。

2.1.9封固:

将已透明的切片滴上中性树胶,盖上盖玻片封固,放入37℃烘箱。

2.2

SABC

染色步骤

2.2.1脱蜡至水:

二甲苯Ⅰ20分钟,二甲苯Ⅱ15分钟,100%酒精2分钟,95%酒精2分钟,80%酒精2分钟,70%酒精2分钟,依次按上述顺序加入相应试剂并作用相应时间。

2.2.2流水冲洗5分钟(水流要小)

2.2.3用蒸馏水配置新鲜的3%双氧水(30%双氧水1:9配制,配100ml),室温封闭15分钟,注意避光。

2.2.4蒸馏水洗5分钟,重复2次。

2.2.5热抗原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盐酸盐缓冲液中,置微波炉内高火5分钟,低火20分钟,完后自然冷却。

2.2.6取出切片放入染色缸中PBS洗5分钟,重复3次。

2.2.7取出切片放入湿盒中,滴加5%BSA封闭液(覆盖满组织为宜),室温20分钟。

2.2.8甩去多余液体(擦去周围的流痕),滴加一抗(覆盖满组织为宜)注:阴性对照滴加PBS,放入4℃冰箱过夜。

2.2.9放入染色缸中PBS洗5分钟,重复3次。

2.2.10取出放入湿盒中滴加二抗(覆盖满组织为宜),室温30分钟。

2.2.11取出置染色缸中PBS洗5分钟,重复3次。放回湿盒中加SABC(覆盖满组织为宜),室温30分钟。

2.2.12取出置染色缸中PBS洗5分钟,重复3次。

2.2.13

DAB显色,取一试管加1ml单蒸水,B、C、A试剂按顺序各一滴加入试管中混匀,滴加于切片上,观察是否终止显色。

2.2.14终止显色用单蒸水洗5分钟,重复2次。

2.2.15苏木素衬染1分钟,流水冲洗5分钟。

2.2.16脱水透明,70%酒精3分钟,80%酒精2分钟,90%酒精2分钟,95%酒精2分钟,95%酒精Ⅱ2分钟,100%酒精Ⅰ2分钟,100%酒精Ⅱ2分钟,100%酒精Ⅲ2分钟二甲苯Ⅰ8分钟,二甲苯Ⅱ5分钟,依次按上述顺序加入相应试剂并作用相应时间。

2.2.17中性树胶封片,放入37℃烘箱。

实验结果

3.1

HE

染色结果

IB

IB

B

A

A

IB:

狂犬病毒包涵体(内基氏(Negri)小体)

图1

狂犬病毒感染后脑组织病变

HE染色

A:

小脑浦肯野细胞内包涵体x400;

B:

脑神经元内多处包涵体x400

狂犬病的病理变化在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神经元退变,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殖以及特征包涵体形成。狂犬病毒包涵体又称为内基体,直径

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主要出现在大脑海马区及小脑,其他部位也可见,在病变神经元胞浆内成圆形或卵圆形,苏木素一伊红染色脑组织切片中呈嗜酸性反应,病变神经元可含包涵体。大脑海马区神经元和小脑浦肯野细胞胞浆内检出狂犬病病毒包涵体,伴脑组织淤血、水肿。神经元变性.

CP

D

C

B

A

CP:

豆状囊尾蚴虫卵的壳

图2

肝脏与肾脏的病变

HE染色

A:

豆状囊尾蚴在肝脏形成包囊x200;

B:

脑神经元内多处包涵体x400

C:肾小管结构模糊,破坏x200;

D:

肾小管上皮从基底膜脱落x400

囊尾蚴感染后肝脏的病理变化可分为一般性变化和特征性变化两种。一般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与间质性肝炎。颗粒变性:表现为肝细胞肿大,肝细胞中有蛋白性颗粒,肝窦隙变小。水泡变性:肝脏细胞肿大,细胞质有些溶解,较为透亮,但细胞核的位置多无改变,肝窦隙变小。脂肪变性:有程度不等的脂肪滴。脂肪变性和颗粒变性常见于同一肝脏。间质病变:表现为程度不等的间质性肝炎,在汇管区或小叶间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静脉扩张。小叶间胆管都有程度不等的增生,其数量增加。胆管上皮增生,单层变成两层甚至复层,胆管黏膜上皮变厚,胆管周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呈慢性胆管炎与胆管周围炎。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肝组织形成肉芽肿。可能是幼虫移行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后在局部发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幼虫移行造成肝细胞坏死和少量出血,接着局部上皮样细胞增生,其间有异物巨细胞以及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这些中性粒细胞大多在结节外侧分布,在肉芽肿外围是结缔组织构成的包囊,包囊内分布着许多空壳样结构以及均质红染的椭圆形的虫卵。

肾脏的病变主要集中在大量的肾小管上皮从基底膜上脱落,肾小球囊腔变大,肾小球萎缩变小,血管球数目减少,肾小囊囊壁增厚。由于没有见到明显的炎性细胞的浸润,主要变现肾小管的病变,所以推断可能是肾病。而引起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临床的升汞急性中毒便会引起相应的病变。

C

B

A

图3

肺脏形成的霉菌结节

HE染色

A:

肺泡结构大面积的消失x80;

B:

霉菌结节的炎性反应带x200

C:肺脏的霉菌结节x400

肺脏的病理变化:肺细支气管及其周围小叶内都可看到很多肉芽肿。肉芽肿的中心含有细胞崩解物一嗜酸性坏死块占据,其周围为淋巴球、组织球等单核细胞。再往外,还可看到多核巨细胞及其上皮细胞。结节则可波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肺

小叶,使其固有结构完全遭到破坏。较小的结节是由上皮样细胞、巨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不等的假性嗜伊红细胞和排列疏松的网状结构构成,巨细胞的位置不定,有的在结节中心,有的偏向边沿,数量和核的多少也不等。大的结节内细胞成分与小结节相同,但在排列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中心多为干酪样坏死区,外围是核巨细胞构成的细胞带,最外层是淋巴样细胞、成纤维细胞所形成的包膜。同样结节中也有数量不等的假性嗜伊红细胞和不规则排列的纤维素。结界中有时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但没有发现很明显的淡染的菌丝体,可能是由于组织过厚,细胞成分过多,颜色过深,将菌丝体遮盖了,故难于发现。

3.2

SABC

染色结果

B

A

D

C

图4

Ki67蛋白在乳腺上皮的表达(SABC染色)

A:

乳腺组织Ki67阴性(核内)x400;B:

乳腺组织Ki67阴性(核内)x100

C:

乳腺组织Ki67阳性(核内)x400;

D:

乳腺组织Ki67阴性(核内)x200

Ki67抗原是1983年由Gerdes等发现在增殖细胞中表达的一种核抗原,也是目前较为肯定的核增殖标志物。Ki67是一个标记细胞增殖状况的常用指标,尤其经常用于反映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状况。Ki67在正常乳腺组织有表达,但在从正常乳腺或是纤维腺瘤及增生上皮来的样本显示,ki67表达的水平极低。Ki67高表达与乳腺癌恶性程度成正相关,Ki67在细胞核内的定位形式复杂又有特异性,并随细胞周期改变。Ki67作为一种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增殖细胞核蛋白,只与增生细胞核反应,无组织特异性,是一个界定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有价值的标记物。Ki67能准确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与多种肿瘤的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除细胞周期的G0期外,在每个有丝分裂期都可检测到Ki67,尤以M期为最高,可直接、敏感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能较全面地反映增殖细胞的数量。其高阳性表达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高。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Ki67与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部分学者认为Ki67表达与乳腺癌肿瘤临床分期有关,即分期越晚,Ki67阳性率越高。Ki67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比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能力密切相关,是乳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Ki67表达阳性的乳腺癌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大,细胞增殖活跃,肿瘤生长速度快侵袭性大,转移的机会高,预后差。Ki67高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小结

4.1石蜡切片制作的体会

石蜡切片是组织学常规制片技术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石蜡切片不仅用于观察正常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也是病理学和法医学等学科用以研究、观察及判断细胞组织的形态变化的主要方法,而且也已相当广泛地用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下面就按照实验步骤,谈一下我的一些体会。

4.1.1取材应根据要求选取材料来源及部位。

4.1.2固定用适当的化学药液(固定液)浸渍切成小块组织材料,并选择合适固定液量以及固定时间。

4.1.3.脱水透明,固定后的组织材料需除去留在组织内的固定液及其结晶沉淀,否则会影响以后的染色效果。脱水时间长短应根据组织厚度,组织较薄或小,脱水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组织会出现过硬或过脆的现象;组织厚度大时相对要求时间长些。透明时要注意:①

要保证最后一级纯酒精的浓度,使组织彻底脱水,否则在二甲苯内就不能得到完全透明。②

切片从纯酒精取出后进入二甲苯时,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在阴天,空气湿度较大时,因纯酒精吸水性较强,致使切片进入二甲苯时其表面出现雾状而使切片透明不良。

4.1.4浸蜡要掌握时间,过短石蜡没有完全渗入组织中,会出现组织过软,切片困难。过长会造成组织硬脆,切片也难。组织包埋时要掌握好标本切面,选择较完整平坦面为切面,切面朝下。小标本包埋速度应快,否则易造成组织块与

周围石蜡的脱裂,包埋好的蜡块放置4℃冰箱中过夜,便于切片。

4.1.5切片

包埋好的蜡块用刀片修成规整的方形或长方形,切片刀要求锋利且无缺口,切片自行卷起多由切片刀不锋利所致。刀有缺口时,易造成断裂、破碎和不完整。切片时组织块固定不牢时,切片上常形成横纹及切片厚薄不均。因此刀放置的要有合适的夹角。为保证切片的完整性,对于组织结构致密的组织如淋巴结等应适当薄切以防细胞成分叠加,影响观察效果。遇到硬化过度的肝、脾、脑等组织时应轻轻切削,以防组织由于震动产生空洞现象。

4.1.6贴片与烤片,用蛋白甘油作为粘附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涂抹薄层蛋白甘油,防止蛋白甘油吸附过多,在染色时出现脱片现象。

4.2应用HE染色的体会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它是最常用的普通染色方法。苏木精(hematoxylin)是阳离子染料,将细胞核内的嗜碱性物质染成蓝紫色。伊红(eosin)是阴离子染料,将细胞质和胶原纤维等染成粉红色。虽然HE染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染色方法,但对于不同的组织,其脱水,染色,透明等步骤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很多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摸索。

下面就按照实验步骤,谈一下我的一些体会。

4.2.1染色时调节pH值很重要。如果组织块在福尔马林中固定时间长,组织酸化而影响细胞核着色。因此,要在自来水中冲洗时间长一些或在饱和碳酸锂水溶液

中处理10-30min,这样可以使细胞核着色较深。染伊红时胞浆着色不佳,可在伊红溶液中滴加1-2滴冰醋酸。

4.2.2苏木精染色后,分色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在显微镜下进行。一般以细胞核染色比较清晰,细胞质等基本无色为宜。如发现过染,可以延长分色时间,若染色太浅,则应重新进行染色后再分色,总之必需分色至细胞核清晰而背景基本无色才能往下进行。

4.2.3切片经酒精脱水后,入二甲苯时可出现白色不透明状态,此为脱水不彻底,应将切片退回无水酒精,更换酒精、二甲苯,以求彻底脱水与透明。

4.2.4在染色过程中不要让切片干燥,以免切片收缩、变形,影响神经元形态。

4.2.5切片从二甲苯取出或进入二甲苯前,切片周边均应擦干净或吸干多余水分。

4.2.6最后封固时,要用中性树脂,防止日后褪色,盖片要选大于组织块的面积,如漏出一部分不久将会褪色,所用树脂浓度要适当,树脂封固时不能有气泡。

4.3应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体会

SABC(Strept

Actividin-Biotin

Complex)法是一种显示组织和细胞中抗原分布的简便而敏感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由于该方法中的链霉亲和素的等电点接近中性(pH=6.0-6.5),对组织和细胞的吸附性特别低,因而具有较低的背景。它的步骤与其他免疫组化染色基本相似,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尽管SABC法操作简便,敏感性强,但是,在操作中仍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得到可信度高的结果。

下面就按照实验步骤,谈一下我的一些体会。

4.3.1试验前要先做好标记,以防滴加试剂时出现混乱。

4.3.2切片常规脱蜡至水:二甲苯虽然可以反复使用,但次数不宜多。乙醇的浓度是从高到低,与脱水时相反。

4.3.3灭活内源性酶:使用30%双氧水和蒸馏水按1:9的溶剂比混合较为理想。

4.3.4抗原修复:由于Ki67蛋白在细胞核内表达,可进行热修复抗原。

4.3.5正常犊牛血清封闭:封闭时应该注意室温与时间的相对关系。室温低,时间就要长一些,反之亦然。另外,保持反应池湿润是重要的一环,否则,前功尽弃。后面的步骤也是如此。

4.3.6一抗的浓度:这需要自行探索,虽然试剂公司给出了参考浓度,但仍然要探索出恰当的浓度,任何取巧的念头都是得不偿失的。孵育时间与温度:抗原抗体充分反应是得到可靠结果的关键。因此,控制温度与时间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由于室温控制较为困难,可放在4℃冰箱过夜(≥18h)

4.3.7滴加BSA、一抗、二抗、SABC等要以覆盖满组织为宜。

4.3.8所有的反应均应在湿盒中进行,PBS洗切片时要将组织完全浸润在液体中。

4.3.9DAB显色镜下控时:DAB浓度应该比推荐的要低一些,这样可以便于控制反应时间以及在合适的时候中止反应。同时注意,使用后残余的DAB应妥善处理,而不是随便倒入下水道,因为它可能有致癌性。

4.3.10脱水透明:脱水乙醇的浓度由低到高,有一个较准确判断脱水成功与否的办法是:观察透明后盛二甲苯容器的壁,若发现白色雾状现象,则说明脱水不成功,应再次脱水。透明时间不要太长,1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4.3.11封片:封片时,中性树脂量宜少,同时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4.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4.4.1要设立对照,以及做好记录,以便于在问题产生时查找原因。

4.4.2注意时间与温度的相对关系,留心试验过程,优化试验结果。

4.4.3要提前准备:例如各种浓度的乙醇要提前准备好,孵育设备提前开机等,都要考虑周到,否则会影响实验的进程,甚至影响实验的结果。

4.4.4准备一份操作流程图,按部就班做实验,同时也有利于查找失败的原因.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动物医学院

染色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 CerbB-2;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人工操作;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0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CerbB-2 application in automat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manual operation. Methods 34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mmunized samples for the study, using CerbB-2 antibod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comparative test results using automat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manual two kinds of aspects,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methods. Results CerbB-2 used in automatic and manual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process, manual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background light, strong specificity, there are edge effects, uneven coloring, poor positive positioning and automatic immunity staining clear background, strong specificity, no edge effects, color uniformity, and the positive positioning accuracy compared with manual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have obvious advantages. Conclusion CerbB-2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n automatic and manual applications, automated immunohistochemistry overall benefit more excellent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prompt automatic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athology.

Keywords:CerbB-2; Automatic Immunohistochemistry; Manual Operati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免疫组化技术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鉴别诊断的一种现代化科学手段,在评估肿瘤预后及耐药监测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人工操作过程中,操作者个体手法、天气、环境、方法及时间等不可控制因素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从而难以取得稳定的结果。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的应用弥补了人工操作的不足,利于测定结果标准化,近些年来一些医院病理科也逐步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1]。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次研究分别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和人工操作对检测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试验结果,以此分析和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病理科收集的乳腺癌免疫化组病例标本(包括手术切除标本和活检小标本)共34例,均由Fish确定为++以上的病例,标本均为4μm的石蜡切片。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与设备 Benchmark GX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CerbB-2均由迈新公司提供,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其余试剂均由罗氏公司提供,人工操作试剂全由迈新公司提供。

1.2.2 检测方法 每份标本切2张,厚3μm,分A、B组,65℃烤片1h。A组用BenchMark GX进行染色,一次20张玻片。具体操作如下:①打开电脑和机器,双击“ventana”,点击“PROTOCOLS”,选好染色方案,录入病理号,打印标签,将玻片贴好标签,放入机器的玻片操控台;②装上DAB试剂盒(由北京诺博莱科技有限公司供应)、苏木素(由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靛蓝试剂瓶(由徐州诚裕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供应);③检查1号液(脱蜡清洗缓冲液)、2号液(封盖清洗缓冲LCS)、3号液(氯化钠柠檬酸钠清洗缓冲液)、4号液(清洗缓冲液)、5号液(细胞前处理清洗缓冲液)试剂量是否足够,废液瓶低水位。上述5种溶液均购于美国Fisher;④点击“Run”,填好玻片数,确定即可开始运行;⑤程序结束后,收齐玻片,用含少量洗洁精的自来水清洗玻片,再用自来水洗干净,常规脱水、透明封片。B组用人工操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常规脱蜡,柠檬酸盐微波热修复,Envision二步法,复染,镜下观察。

2 结果

切片染色结果显示:与手工免疫组化染色相比较,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背景清晰,无边缘效应,着色均匀,且阳性定位准确,优势明显。对比情况详见表1及图1。

3 讨论

近些年来,免疫组化技术因其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中具有较高特异性、敏感性而受到重视,其深入研究和推广运用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依据。但是随着免疫组化技术应用范围的拓延,及其它诊断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免疫组化标准化问题难以解决成为了阻碍其临床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2-3]。既往多数研究资料表明,免疫组化技术的实验结果极易受操作者个体手法、温度、天气、环境、方法及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从而出现试验误差,质量控制难以保证,且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劣势明显[4-5]。

本次研究以常用诊断用抗体CerbB-2为一抗,分别采用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和人工操作两种方面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手工免疫组化染色具有背景浅、较强特异性、有边缘效应、着色不均、阳性定位不准确的特点,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背景清晰、特异性较强、无边缘效应、着色均匀,且阳性定位准确,两者结果比较,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优势明显,与肖刚等学者研究结果一致[6]。提示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优势显著,标准化程度优良,可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临床。

笔者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将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的优势予以归纳总结。①Benchmark GX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可由一台微主机附带多台子机[7-8],设定标准化的染色流程,全自动运行,并可过夜处理,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②Benchmark GX全自动免疫组化机采用了独立温控技术,使每一个项目均可实现个性化的染色方案(同一轮染色可采用不同的抗原修复/一抗时间/温度等);③Benchmark GX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采用喷射式清洗技术,使每次清洗非常彻底,减少了非特异性着色。并且使用了液体封盖膜技术及空气涡流混匀技术,使试剂均匀的分布到整张玻片上,又因油膜的覆盖防止了试剂蒸发而干片的可能,从而减少了背景着色,提升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④它使用了环保型脱蜡液和LCS,不使用二甲苯等有毒试剂,极大减少对人体的伤害;⑤Benchmark GX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除可进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还可进行多种实验方案,如:ISH、DISH、FITC。由此可见,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和人工染色相比较,前者运用优势更为显著;⑥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切片染色结果无边缘效果、着色均匀。

近些年来,随着病理检测要求的提升,临床病理学对于病理检测结果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0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明确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质量体系,明确了临床病理诊断和疾病鉴别中的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化要求。提升免疫组化技术的准确性和标准化对于CerbB-2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和人工操作中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与手工免疫组化染色相比较,CerbB-2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运用,染色背景清晰,无边缘效应,着色均匀,阳性定位准确,且较之于人工操作,具有省时省力及操作简便的优点,优势明显。在病理学界倡导标准化及质量控制的社会环境下,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可作为临床病理诊断方法得以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华,宋兴华,莫明聪,等.中药健乳灵对乳腺不典型增生大鼠CerbB-2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01):23-26.

[2]董芳莉,张雪.徕卡全自动免疫组化机和手工免疫组化的对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9):141-142.

[3]杨艳丽.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与手工的对比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07):84-85.

[4]王文勇,黄晓峰,王映梅,等.免疫组化技术标准化的探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08):927-929.

[5]黄利,华晓萍,张媛.抗原修复基于Roche免疫组化染色机对p-stat3、Vimentin阳性表达效果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06):205-207.

[6]肖刚,孙东良,刘志英,等.不同CerbB-2、ER表达乳腺癌组织中XIAP、Smac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2):4150-4152.

[7]王秋苹.免疫组化手工法与自动染色机法的比较[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10):662-663.

[8]张富琴,张玉兰,南海燕,等.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的应用体会[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12):799.

染色体变异问题的教学策略探究 篇4

一、《染色体的变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染色体的变异》是高中生物的必修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节中的一项目重点内容。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而遗传性状是通过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而改变的, 是后续课程“人类遗传病”的基础, 这部分知识在整个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近几年各地高考卷, 结合《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 不难发现染色体变异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高, 更加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 将这部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整合资源, 设计合理有效地教学环节

1. 精心设计环节, 保证教学质量

有效的课堂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感官兴趣和情感, 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带着最佳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①巧引故事, 妙趣横生

高中生不喜欢死板的条条框框, 喜欢新奇的故事。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穿插些小故事, 不仅能缓解严肃的课堂气氛, 还能使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兴趣。本节的开篇, 可以从“猫叫综合征”入手, 教师讲述患儿的症状:哭声轻、音调高, 听起来很像猫叫, 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通过视频展示医生对猫叫综合症患者的染色体结构分析, 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探究欲望。讲解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向染色体数目变异过度时, 通过展示江苏最矮大学生“豌豆姑娘”的励志故事, 分析特纳氏综合征的染色体组成与正常人之间的比较, 自然的激发起学生探究欲望。

②多角度辐射教学内容, 开拓视野

采用多的案例, 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真正优质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染色体变异这节课, 我们以“果蝇”这一案例为主线, 辐射出人类和植物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实例, 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感知, 深入理解。如人类猫叫综合症, 患者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其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果蝇A染色体abc&def, 如果少一个b, 变为acdef, 其表现为正常翅变为残缺翅等。

通过实例, 全面整体的反应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性状的改变, 让学生有整体理解。教师巧妙的规划实例, 多角度的分析问题, 给学生带来全面的感知。

2. 生物学基础概念的教学

在高中生物中, 有很多基础概念。《染色体变异》这节课中, 概念抽象难理解。比如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等, 这些枯燥、空洞、不易理解的基础概念在知识结构中占据主干地位, 如何才能将概念性知识讲细讲透, 便于学生理解呢?

①深入浅出, 多联系生活实际

以果蝇为例, 果蝇有8 条染色体, 那么什么是染色体组呢?它是怎么构成的呢?介绍染色体组概念时, 拿出一副扑克牌, 把所有的黑桃花色的扑克牌挑出来, 这就是一组;所有的红桃花色的扑克牌选出来, 这又形成一组。死记硬背式的概念传授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必须善于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话题或实例, 找出它们与抽象概念的共同点, 这样就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易懂了。

②概念图式, 理清联系

概念图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建立事物的联系。让学生利用概念图策略来探究和标识逻辑关系, 从而完成概念架构。因此, 《染色体变异》一节中, 概念图能把较难理解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完美的体现出来。

3. 实践参与, 体验过程

生物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通过实验, 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养成科学严禁的态度。可见, 适当设置生物实验, 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染色体变异》中教学中设置实验环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来获得多倍体。做好本节课的实验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①加深理解、巩固基础

生物课程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比较复杂, 单纯依靠语言传播, 学生很难理解透彻, 通过亲自实验, 反复练习, 既提高动手能力, 还能对基本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②生物实验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完成一项生物实验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各种仪器和理解观察等基本技能。有时一项复杂的生物实验, 可能会失败很多次后才能取得成功。生物实验既有利于当下的学习任务要求, 也能为今后各个领域的拓展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染色加工篇 篇5

聚酯纤维由于疏水性、结晶性高,纤维结构也很致密,所以染料分子不容易扩散到纤维中,显示难染性。上世纪50年代刚开发时,主要采用载体染色法。首先要把被称为载体的对聚酯纤维显示亲和性的有机化合物吸附在聚酯纤维上,在降低纤维的玻璃化转变点后,用分散染料在常压100摄氏度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但载体染色有安全性、臭气、耐光牢度降低等问题。为此,后来开发出了温度在130摄氏度左右时能染色的高温高压染色机,起因于载体的问题也被解决了。以后高温高压染色法快速替代载体染色法,现在已经成为主流。

聚酯纤维的染色方面,布状的液流染色比纱线状的筒子染色压倒性地多。以优化染色工程为目标,上世纪70年代开发了快速液流染色机,接着推行低浴比化、开发气流染色机等设备。

该纤维与棉或人造丝混纺后织造面料的情况很多,作为对这种面料的染色法,上世纪50年代由杜邦公司开发了热溶染色法。用分散染料的分散液进行浸轧、干燥后,在200摄氏度左右的条件下连续进行干热处理,把染料升华、上色。这种染色法适合大批量生产,过去在日本也广泛被采用,但随着每批加工数量的减少,现在用这种染色法的案例渐渐减少了。

采用能与阳离子染料粒子结合的磺酸基的阳离子可染型聚酯纤维,具有柔软的手感和优异的鲜明性,也可以与标准聚酯纤维混纺后进行异色染色。

34 尼龙、PP纤维的染色

用于服装的尼龙纤维有尼龙6和尼龙66。这两种尼龙纤维是聚酰胺纤维,与羊毛或蚕丝性能相似,因此用酸性染料等染料进行染色。其中,尼龙6比尼龙66更容易上色。

尼龙的氨基末端(成为酸性染料的上染位置)数量仅有羊毛的1/10至1/20,在深色染色时效果不大好。配上酸性染料进行染色时,在使用的染料之间发生阻染现象,容易出现染斑,因此,需要挑选相容性好的染料。深色染色时,羊毛一般使用铬媒染料,而尼龙使用残浴中的残留六价铬的情况较多,但其处理成本高,一般不太使用。对尼龙进行中深色染色时,为了提高洗涤等的湿润牢度,使用丹宁/吐酒石、或合成丹宁进行菲克斯处理。

尼龙除了普通服装用途以外,也可以用于丝袜、厚裤袜、地毯等。其中,丝袜等淡色染色产品因注重均染性而选用分散染料。地毯由于汽车内部装饰用途需要更好的光牢度,因而选用酸性染料与铬、钴等金属配位得到的酸性金属络合染料。对于具有难染性的PP纤维,过去开发出了酸性染料可染型氨基改性纤维,但现在采用了把颜料分散在纺丝前的树脂中然后进行熔融纺丝的原液着色法。

染色问题论文 篇6

2011年4月, 《消费主张》报道上海浦东区的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主食专柜销售的盛禄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 生产日期随意更改, 且存在将过期馒头重新加工、更改日期继续销售等违法行为。记者在调查时还发现, 该公司不仅随意更改日期, 而且还使用山梨酸钾、甜蜜素等我国法律明文禁止在主食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对于添加剂的量也完全由工作人员凭经验去掌握, 毫无规范操作性可言。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尚未平息, 浙江温州市工商部门又在龙湾区状元镇发现一家黑作坊, 违法使用柠檬黄、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制作不含玉米的“玉米馒头”。据悉, 该作坊在3月22日至4月14日的24天里, 总计卖出馒头约19.48万个, 其中流向学校的近1.1万个。

二、“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折射出的问题

鲜亮的外表, 纷乱的现象, 糟糕的本质。作为我国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染色馒头”可以算得上是研究标本。抽丝剥茧, 从染色馒头看中国食品安全, 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隐藏着的许多问题。

1. 法律上存在诸多问题

通观《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 它们都着重强调行政监管、食品质量认证等, 在对不法商贩的惩罚、消费者的诉权、赔偿问题以及过期食品如何处理的方面却着墨不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金威慑力不足。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 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价格一般不高并且为了十倍的赔偿到外地找生产商索赔的做法也不可行, 而销售者也往往会以不知情为由, 抗辩消费者行使十倍的赔偿权使赔偿一事成为空中楼阁。更引人深思的是, 该条规定中不完全包括制售掺假掺杂食品。

(2) 法律未对过期食品处理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在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里, 每天有近三万个“回炉馒头”流向市场。过期的馒头如果表面发霉该怎么处理?如果没有发霉变质, 又该如何确认和处理?过期馒头是否可以用于重新制作?对此, 我们既没有看到行规, 也没有看到相关法规对其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过期食品, 虽然《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四十条、八十五条有相关条文, 但都只是笼统的规定“禁止经营过期食品”或表明“应及时处理”, 并没有明确怎样进行处理, 由谁监督。

(3) 消费者难以得到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虽然规定了“双倍赔偿”制度,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践中要同时满足规定的三个条件是比较困难的, 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 消费者要证明经营者具有欺诈的故意就十分困难。这使得消费者难以得到相应的赔偿, 而经营者在很多情况下逃脱了“双倍赔偿”的惩罚。

2. 政府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1) 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太低。在我国众多的食品生产企业中, 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式企业 (如“染色馒头”事件中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仅有8名员工) 。超过一成的企业没有营业执照, 半数以上的企业不具备食品检验检疫能力。这些企业规模小、投入成本低、分散、管理混乱, 已成为职能部门的监管的死结。如果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 这些企业根本就无法生存。可是由于体制上存在的漏洞, 这些小企业便成了漏网之鱼。

(2) 监察工作松懈, 力度太弱。在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中有记者了解到,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为了逃避检查专门想出一套对策。据办公室人员称:“馒头一般一个月抽查一次, 他们来检查, 我们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 不让他们去车间, 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 不让他们进去。”监管部门已经养成了“坐在办公室里看样品”或者走走过场的习惯。此外, 馒头作为主食, 天天都有人买, 而监察部门一个月才抽查一次。如此松懈的监察工作、软弱的监察力度, 在客观上为不法商贩提供了可趁之机。

3. 媒体监督和报道机制不够完善

(1) 地方媒体未能及时监督和报道。“染色馒头”事件是由央视的《消费主张》栏目最初进行曝光的, 明明发生在上海的事情却要中央的媒体曝光。我们不得不思量——为什么做这事的媒体大多是中央或在全国有影响的大都市媒体, 而数量最多的地方级媒体却无大作为呢?这难道不能反映出媒体在监督报道方面的欠缺之处吗?

(2) 没有同步报道相关的科学信息。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 政府、媒体和企业还没有完全地配合好。比如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 媒体在报道时仅仅关注事件本身的进展, 而忽略了向群众传递相关的科学安全的信息。得不到确切、科学的信息造成群众惶恐不安, 从而谣言四起, 使整个食品行业乃至社会出现动荡。

4. 道德文化建设上的缺失

在“染色馒头”事件中, 盛禄食品有限公司被发现向馒头中添加山梨酸钾、甜蜜素等添加剂。根据相关规定, 发酵面制品可使用的添加剂中不包括山梨酸钾, 而允许添加甜蜜素的食品种类也不包括发酵面制品。但为了降低成本, 生产者大多冒险去使用违法的添加剂。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 使用1克甜蜜素制作食品, 可达到使用300克白糖的甜度, 而每公斤甜蜜素的价格仅为15元左右。相比近来身价猛涨、每公斤卖到7元的白糖, 其“性价比”的“优势”十分明显。商人重利轻信的行为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 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法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之原因分析

(1) 从立法角度看, 未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制衡作用

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数量多, 且以分散经营为特点, 监管部门的人力财力有限,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制衡作用。消费者奖励举报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与不安全食品行为,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食品安全法 (征求意见稿) 》第9条第2款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 但《食品安全法》删除了《食品安全法 (征求意见稿) 》有关奖励举报人的规定, 这足以说明立法者对消费者的制衡作用认识不足。

(2) 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不足。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没有对食品安全做广义的理解, 而是做了狭义的界定。根据该法相关规定:“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如果从狭义上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 那么掺假掺杂食品只要对人体无害, 食品监管部门就不应该对该掺假掺杂行为进行监管。比如肉食品经营者往肉里注入无毒无害的饮用水等。但这显然是不对的, 因为这些食品经营者都是通过掺假掺杂谋取暴利, 让消费者蒙受损失。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未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从而在立法上造成了一定的漏洞。

(3) 政府更倾向于行政处罚。目前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四多四少”现象 (违法犯罪实际发生的多而受到法律处罚的少;案件受到行政处罚的多而受到刑事处罚的少;一般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处罚的多而主犯受到处罚的少;判处罚金没有执行的多而已执行的少) 特别是监督中, 以行政罚款替代刑事处罚, 不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也是使违法者心存侥幸, 肆无忌惮的原因之一。相较于不法商人敢于冒着触犯刑罚的风险获取的高额利润而言, 行政处罚的力度显然过低, 达不到震慑的效果。

2. 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之原因分析

(1) 多部门治理反而越治越乱。2008年大部制改革之后, 政府明确了食品监管分工。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几大部门按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实行分段管理, 承担不同环节的监督职责。从多个环节进行多重保障似乎是件好事,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执法部门过多却难免会出现职责交叉和权力真空地带。“我们常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九龙治水’, 为什么?这在经济学上存在着‘搭便车’的尴尬。”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锫说, “食品的监管部门众多, 每个监管环节都会认为, 我这里没管住, 自然会有别的部门来管;反过来, 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 食品安全不出问题反让其他部门‘搭便车’”, 当出现事情后, 各个部门互相推诿、观望, 因此最后由“人人有责”变成“人人无责”。

(2) 将监管部门的经费和收费罚款相结合的供养机制不合理。现行体制下, 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例如, 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基层监管问题:“现在的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 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 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 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 这样的监管能没漏洞吗?”这样的监管机制容易使监管部门与违规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从而导致不是“监管为民”而是“监管为利”的局面, 加速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与诚信的缺失。

3. 媒体监督和报道机制建设不全之原因分析

(1) 地方媒体的监督意识不强, 不愿或不敢监督。地方媒体平时也有监督, 但多数是对环境的脏乱差、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一般性的商业欺诈活动等进行监督和报道。而地方媒体若是主动曝光本地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 既怕得罪企业更怕惹得当地政府不满。直至出了大问题时, 才发现是异地媒体的监督起了作用。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上海的染色馒头要北京的媒体来揭发, 河北的三鹿奶粉要上海的媒体来揭发。再者, 地方媒体的记者“人微言轻”, 得不到相应的安全保护, 怕惹麻烦, 因而更不敢进行这种监督。

(2) 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目前中国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 群众了解食品安全信息主要是通过媒体,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尚不如人意, 但也绝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这种错误印象的根源在于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以至于在报道过程中传递给群众的信息也是有失偏颇的。

例如, “染色馒头”是用了政府批准的添加剂“柠檬黄”来生产假玉米馒头, 以此欺骗消费者。大部分媒体在报道时均加上了柠檬黄长期食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但其实柠檬黄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食品、药品着色剂。柠檬黄加在馒头中是非法的但加在汽水中却是合法的。由于媒体的报道, 柠檬黄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留下深刻的不良印象, 被划在有毒物质的范畴中。

4. 道德文化建设上的缺失之原因分析

诚信的缺失是根源。诚信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内在保障, 社会监督是促进企业诚信的外部约束。只有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当前市场上, 同类产品价格的互相压低导致了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很多企业忘记了道德底线, 忘记了诚信之本, 不惜铤而走险, 以造假、售假谋求利润。此外, 部分企业也缺乏应有的自律意识。在实际生活中, 滥用添加剂、销售假冒伪劣的食品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 环境差、卫生不达标并且人员流动性大, 缺乏基本的自律意识, 这些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

食品安全存在的种种问题, 其背后是对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等方面严重的危害。它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据统计, 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4万人, 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 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预计应当至少在20-40万人。且如果不解决, 不仅直接影响经营商的经济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1. 针对法律存在诸多问题之对策

(1) 正确界定食品安全的概念。我们对食品安全概念的正确理解应当从质量安全与防止欺诈两方面考虑。就质量安全而言, 既包括生产安全, 也包括经营安全。就防止欺诈而言, 既包括物有所值, 也包括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

(2) 加大惩罚力度, 设立多种形式的处罚。对违法企业应及时采取惩罚措施, 吊销营业执照后对受罚者的详细情况留底, 防止其换地重新开业。提高行政处罚的罚款的金额。在对违规企业的刑事处罚上, 刑法应提高相关犯罪的最低法定刑及罚金刑的数额, 以起到对绝大多数犯罪者或企图犯罪者具有强大威慑力的作用。

(3) 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我们可以建立并发展群众举报奖励机制, 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 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 让不良分子如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地, 从而便于监管部门整顿、管理以及净化整个食品市场。

2. 针对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之对策

(1) 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结束多部门管理的监管局面。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目前主要采取多部门联合监管为主、按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然而, 目前“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已证明根本不能履行好监管职责。破除这种职权交叉的体制已经势在必行, 所以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 结束“分而治之”的局面, 进一步完善监管责任体系, 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提高监管效率和力度。

(2) 加强对基层监管部门人力、物力和经费的保障力度。此项对策的目的在于让罚款与监管部门的经费和工资等利益脱钩, 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事实证明, 绝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基层, 也应当由基层出面解决并加以控制。我个人建议, 应当将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经费保障落实情况等作为检查和问责的重点, 加强对基层监管部门人力、物力和经费的保障力度。

3. 针对媒体监督和报道机制不完善之对策

(1) 地方媒体要勇于站在舆论监督的最前沿。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 维护社会的稳定, 有责任、有良心的媒体都要盯紧食品安全问题, 看好群众菜篮子。地方媒体成千上万家, 数量大、覆盖面广……他们的触角完全可以伸入到城乡的各个角落中。地方媒体要勇于站在舆论监督的最前沿, 只有这成千上万只“眼睛”都盯紧食品生产企业, 才能及早发现食品生产中的不法行为, 使人们躲避危险, 让不法分子早日受到惩罚。

(2) 对记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管理, 既要传播信息也要传播科学的知识。我们应当要求对记者要进行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专业化培训, 在宏观上建立起科学而又明确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还应要求媒体在传播相关食品信息的同时也给受众传达相关的食品知识。例如, 针对人们普遍认为食品添加剂不利于健康的观点, 有报道指出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 22类、1812种食品添加剂被纳入国家允许使用名单中并明确了使用原则和范围, 这就增加了受众的科学知识, 以正确的宣传提高了食品的安全可信度。

4. 针对道德文化建设缺失之对策

食品安全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 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监管和重罚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 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的最后防线就是道德和良心。我们要让人们以讲道德为荣, 以不讲道德为耻。因此, 我们希望企业界牢记:天无道则无成, 人无道则无行, 企无道则无利。而且, 我们可以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醒企业加强自律意识和诚信经营的理念, 塑造良好的信誉, 重建食品行业的信用体系。

五、结语

染色问题论文 篇7

织物染色是提高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的关键行业, 也是纺织行业技术水平发展的综合体现。传统的配色过程是由专门的配色人员, 首先凭借经验估算染料混合比例, 然后根据比例打小样, 目测核样, 反复修正配方, 再重新打样、核样, 逐次逼近, 直到小样同标样相比目测色差按有关色卡达标为止。传统的配色过程工作量大, 费时费料, 而且还会受到配色人员心理以及生理因素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各种计算机配色方法和技术。计算机配色是采用现代色度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 通过光学仪器获取颜色样本的光学信息, 由计算机给出最佳染色配方的一种新技术[1], 是计算机和色度学的综合运用。计算机配色系统可以在允许的的色差范围内, 从配方数据库中迅速、精确的挑选出相对质优价廉的染色配方, 这样降低了染色原料的消耗, 避免了传统配色方法的繁琐和不精确因素, 提高了管理和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2 Kubelka-Munk理论

Kubelka-Munk理论, 即光在完全不透明介质中的吸收和散射理论, 是计算机配色的基础理论[2]。Kubelka-Munk理论在1931年提出, 1958年开始应用于纺织印染行业, 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印刷行业。

Kubelka-Munk理论认为所有配色系统都基于一个实现特殊功能的光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将单个染料的浓度与染料在使用中的一些可测特性相关联, 并且可以描述染料在混合时的光学行为。Kubelka-Munk理论是证明染料的吸收和散射系数适用加性原理的理论[3]。设K为膜层总的吸收系数, S为膜层总的散射系数, 各染料的单位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分别设为K1, K2, …, Kn和S1, S2, …, Sn, 基质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为Kt和St, 则有

c1, c2, …, cn为组成膜层的n种染料的浓度, 这是Kubelka-Munk二常数理论。

3 基于染色能力系数的织物染色配色算法

Kubelka-Munk理论证明了染料的吸收和散射系数适用加性原理。从Kubelka-Munk理论得到启示, 单色染料的C、M和Y值和样本颜色的C、M和Y值应该存在相应的对应关系[4,5]。

假设:以三种染料配色为例, 在染料种类确定的情况下, 一种样本颜色只有唯一配方可以配出, 即一种样本颜色只能由三种染料唯一确定浓度下配得。

在以上假设的情况下, 建立数学模型, 染料的C、M和Y值和样本颜色的C、M和Y值的关系式为:

其中C、M和Y表示样本颜色的CMY值, C1、M1、Y1、C2、M2、Y2、C3、M3、Y3分别表示参加配色的三种染料相应浓度下的CMY值, a11、a21、a31、a12、a22、a32、a13、a23和a33为三种染料在相应浓度下分别对应C、M和Y的染色能力系数。由于染料在不同浓度下颜色的CMY值不同, 所以在不同浓度下的染色能力系数也是不同的。染料颜色的CMY值与染料浓度之间存在比较有规律的函数关系。

配色过程实际上是确定染料配方的过程, 即使用什么浓度的染料, 以什么比例混合, 可以得到样本颜色。在 (3) 式中, 样本颜色的C、M、Y值是已知的, 只要确定了C1、M1、Y1、C2、M2、Y2、C3、M3、Y3和a11、a21、a31、a12、a22、a32、a13、a23、a33的值, 根据单色染料配色规律, 可以确定染料的浓度, 这样就确定了三种染料配色的配方。

将解决数学模型 (3) 的问题转化成一个单目标多变量无约束优化问题:

其中C1、M1、Y1为染料A浓度为X1时的CMY值,

a1、a4、a7为相应的染色能力系数;

C2、M2、Y2为染料B浓度为X2时的CMY值,

a2、a5、a8为相应的染色能力系数;

C3、M3、Y3为染料C浓度为X3时的CMY值,

a3、a6、a9为相应的染色能力系数。

解决这个单目标多变量无约束优化问题, 有很多优化方法可以选择, 本文使用迭代搜索的方式。

(1) 设置三种染料A、B和C的浓度的迭代范围, 初始浓度为

再设一个评价值F, 使

(2) 根据单色染料配色规律, 由浓度值XA、XB和XC求得相应的C1、M1、Y1、C2、M2、Y2、C3、M3、Y3的值。

(3) 将C1、M1、Y1、C2、M2、Y2、C3、M3、Y3代入式 (4) , 则原最优化问题变为一个新的最优化问题:

(4) 使用单纯形法求解单目标多变量无约束最优化问题 (9) , 求得a1、a2、a3、a4、a5、a6、a7、a8、a9。

(5) 将a1、a2、a3、a4、a5、a6、a7、a8、a9再代入 (10) 式, 求得函数值f。

(6) 如果

并记录此时的浓度值

如果

则不作处理。

(7) 使

α, β, γ为迭代步长, 然后重复执行 (2) ~ (7) , 直到迭代完整个范围。

4 结论

使用极品中三元的染料3BS、3RS和FBN, 在不同浓度下进行染色配色实验, 该实验在以下几方面容易产生误差:

(1) 测量。实验中需要的浓度值、CMY值等的测量, 由于测量工具、测量人员等的关系, 测量结果不可能绝对准确, 只能近似, 因此会产生测量误差。

(2) 数学模型。基于染色能力系数的三拼色数学模型是在假设一种样本颜色只能由三种染料唯一确定浓度下配得建立的, 这只能近似的描述问题, 忽略了一些实际情况, 因而会产生模型误差。

(3) 计算。计算过程中, 一些参数值是无限循环小数, 只能四舍五入近似表示, 因此产生舍入误差。例如在总结单色染料配色规律时, 函数的参数只能近似表示, 这样在迭代过程中使用这些函数计算必然会产生误差。

(4) 优化方法的选择。本实验在迭代过程中对迭代范围、初始浓度值、迭代步长等参数的选择, 会影响迭代的效率和速率, 也会影响最后结果的精度。例如, 参照经验取值, 浓度在0.5以下的可以适当缩减迭代范围和迭代步长, 这样得到结果的误差较小;浓度在0.5以上的要放大迭代范围和迭代步长, 才能保证迭代速率, 但是迭代效率也相应降低, 得到结果的误差较大。

参考文献

[1]董振理.测色及电子计算机配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

[2]王喜昌, 华臻, 官严军, 宋东草.基于线形数据库的色差权重因子计算机配色[J].光学学报, 2004, (9) :1224-1228.

[3]张秉森, 刘晓洁.神经网络在计算机配色中的应用[J].印染, 2005, 18:29-31) .

[4]Louis W.Adams, Jr.Using symmetry to understand the attributes of color[J].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8, 33 (1) :27-44.

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与生殖异常 篇8

1 临床资料

近3年来我院就诊的门诊病人, 共3596例 (其中男49例, 女46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自然流产、胚胎停育、不孕不育和不良妊娠史。采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 G显带 (必要时做C带处理) 油镜下计数25个中期分裂相, 画图分析3个核型, 异常核型加大计数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各标本间率的差异。

2 结果

在3596例染色体核型分析中, 检出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95例, 占受检人群的2.64%, 其中男49例, 女46例;这些个体临床表现为生殖异常, 如反复流产、胚胎停育、不孕不育及无精症;有的还有生育21三体、癫痫儿、畸形儿、低智商儿、先心儿、先天无肛门儿等不良孕产史, 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与临床表现及其与生殖异常间关系分别见表1及表2。

3 讨论

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主要包括1、9、16号染色体长臂次缢痕的变异和D/G组染色体短臂的变异。

3.1 次缢痕的变异

1、9、16号染色体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次缢痕区, 亦称结构异染色质区, 近年来, 关于结构异染色质区的变异是否会产生临床效应一直受到争议, 观点不一, 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正常多态现象, 对个体无明显影响, 亦有学者研究认为它具有一定临床效应。人类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区几乎全是由不含编码的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 由于该DNA序列为染色体上不活跃的遗传物质, 处于固缩状态, 无表达功能, 故其增减一般不会产生明显效应, 但有报道[1]认为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异染色质区是易发生自发和诱发断裂的部位, 它的增加或减少可能影响到染色体主缢痕区的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CKC) , 减数分裂时引起染色体不分离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流产。唐冬生[2]等曾报到1、9、16号染色体的长臂次缢痕增长的异态类型引起早期生殖障碍发生率高达50%以上;本调查检出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的变异76例, 占总受检人群的2.11% (76/3596) , 远远高于肖晓素等[3]报道中的0.35% (χ2=23.05, P<0.005) 和农正祥[4]的0.54% (x2=11.64, P<0.005) , 这可能与所分析的病例来源不同有关。上述所检测的受检者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院生殖健康中心门诊, 他们主要因生殖异常来我院就诊, 这是否给我们以提示:在生殖异常群体中次缢痕变异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这有待病例的进一步累积和证实。本文所检出的95例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 1、9、16号次缢痕的变异占80% (76/95) , 与陈宝江等[5]报道中的79.16%很接近 (X2=0.020, P>0.1) 。在这76例异态中, 1qh+占次缢痕的44.74%, 9q±占18.42%, 16qh+占36.84%, 其中孕3个月内自然流产及胚胎停育等早期生殖障碍现象的发生率为55.26% (42/76) , 流产3次及3次以上的有20例, 占流产总人数的47.62% (20/42) ;在配子形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 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非同源染色体又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从而产生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形成生物个体的多样性;常染色体次缢痕的变异可能会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 容易引发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困难, 形成不平衡配子从而导致流产或胚胎死亡等早期生殖障碍现象的发生。这些异态中不孕不育的发生率为22.36% (17/76) , 这些个体临床表现主要为少精、弱精和无精、闭经等, 其中1例社会性别为男性, 皮肤细腻、不孕症患者, 临床怀疑为克氏综合征而就诊, 经检查其染色体核型为46, XY, 9qh-;另一例社会性别为男性, 身高165cm, 因第二性征发育不良, 声音细伴无精症前来就诊, 其染色体核型为46, XY, 16qh+;可能由于常染色体次缢痕的变异导致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不平衡配子不能受精而致不孕不育, 亦可能由于位置效应导致剂量效应发生了改变, 从而引发了某些临床效应的改变, 比如少精、弱精甚至无精等症状。本调查当中有11.84% (9/76) 的个体临床表现为子代异常, 其中生育先心儿的有2例, 生育21三体、低智儿、先天视网膜破裂儿、肾综儿、耳闭塞儿及耳聋儿各1例, 还有1例核型为46, XX, 1qh+的女性, 其夫染色体核型为46, XY, 22ps-, 他们曾生育一核型为46, XX, t (2;12) , 22ps-胎儿。上述调查结果显示, 常染色体长臂次缢痕变异并非象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不会产生临床效应, 它的增减一般不会对个体造成表型上的明显影响, 但它与生殖异常之间的关系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2 D/G组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

D/G组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是否会产生临床效应, 目前也有争议, 细胞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阐明[6], 人类核糖体基因 (r RNA基因) 集中于D/G组染色体的短臂, 组成所谓核仁组织区 (NOR) , 它们共同参与间期细胞核的核仁的形成。唐冬生等[7]认为r RNA基因在人体细胞中含有300多个拷贝, 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代谢时期, 其rRNA基因表达水平不一致, 即rRNA含量不一, rRNA基因的部分增减对细胞代谢等功能不会造成影响, 但它可能影响细胞分裂导致早期胚胎发育障碍, 在细胞分裂时造成同源染色体配对困难, 导致胚胎发育障碍引起流产, 死胎或不育。陈宝江等[5]报道的25例短臂增加的D/G组染色体中, 有17例因流产就诊, 其他都有不良孕产史及不孕等症状;肖晓素等[3]发现33例D/G组染色体短臂增加的患者均表现自然流产和不孕, 推测可能由于D/G组染色体短臂增长使染色体不分离, 形成染色体异常的配子或合子, 最终导致流产、不孕或生育畸形。本文检出19例D/G组短臂增长, 以15p+最常见, 占52.63%, 其他D/G组染色体短臂变异发生频率较低;在这些病例中, 发生孕早期自然流产及胚胎停育的有10例 (52.63%) , 不孕不育3例 (15.79%) , 以及子代异常4例 (21.05%) 。由此可见, D/G组染色体短臂增加也可引起一定比例的流产、死胎等生殖障碍现象。

上述调查研究进一步印证了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与自然流产及胚胎停育、不孕不育等生殖异常有密切联系, 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得忽略这一重要现象, 建议有必要对于不明原因反复流产等生殖异常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测, 以便及早查明原因, 进行婚育指导;为了防止患儿出生, 对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携带者在妊娠时做好产前诊断同样十分重要;相信随着人们对异染色质变异的日益关注和研究的深入, 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更清晰的了解到异染色质变异的临床效应。

摘要:目的 观察人类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与生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常规技术方法 制备外周血染色体, 经G显带 (对可疑异染色质做C显带) 之后油镜下进行核型分析, 并详细记录所检病例的临床表现或生殖情况。结果 在我院近3年来就诊的3596例遗传咨询者中检出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95例, 占2.64%, 其中自然流产及胚胎停育53例 (55.79%) , 不孕不育21例 (22.10%) , 子代异常11例 (11.58%) , 表型或智商异常7例 (7.37%) 以及正常3例 (3.2%) 。结论 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可能是引起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常染色体,异染色质变异,生殖异常

参考文献

[1]蔡永林, 郑裕明, 汤敏中, 等.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J].中国优生与遗杂志, 2005, 13 (4) :11~12.

[2]唐冬生, 李晓杰, 陈志华, 等.染色体异态性与早期生殖障碍[J].生殖与避孕, 2003, 23 (1) :33~35.

[3]肖晓素, 王勇强, 杨媛慧, 等.遗传咨询者染色体多态与临床效应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 12 (4) :65~66.

染色问题论文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材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病理科活检及手术切除的20例蜡块标本, 包括大网膜、胃、肠、肝脏、胆囊、子宫、甲状腺及乳房组织, 每份标本均常规取材2份, 1份使用传统HE染色法 (研究组) , 另1份使用环保型染色套液染色法 (对照组) 。

1.1.2 试剂

环保型染色套液由哈尔滨格林标本技术开发公司研制并生产;传统型HE染色试剂包括乙醇、甲醛、石蜡、二甲苯、含汞苏木精等。

1.2 研究方法

1.2.1 传统HE染色法

(1) 将所取的蜡块标本进行切片; (2) 切片后经二甲苯Ⅰ、Ⅱ、Ⅲ各处理4 min; (3) 用不同梯度适宜浓度的乙醇进行处理并流水冲洗; (4) 依照特殊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染色; (5) 再用适宜浓度梯度的乙醇进行脱水; (6) 除水透明液处理2 min; (7) 再经二甲苯Ⅰ、Ⅱ进行透明处理2 min; (8) 最后用专用封片胶封片。

1.2.2 环保型染色套液染色法

(1) 将所取的蜡块标本进行切片; (2) 切片后经脱蜡液Ⅰ、Ⅱ各处理4 min; (3) 用不同梯度适宜浓度的乙醇进行处理并流水冲洗; (4) 依照特殊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染色; (5) 再用适宜浓度梯度的乙醇进行脱水; (6) 除水透明液处理2 min; (7) 透明液Ⅰ、Ⅱ各处理2 min; (8) 最后用专用封片胶封片。

2 结果

比较2组各种病理组织切片的染色结果发现, 采用环保型染色套液进行染色, 色彩鲜艳, 核浆对比分明、染色渗透力强、染色速度快, 组织结构清晰, 与传统HE染色有类似的效果。以子宫平滑肌和大网膜为例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染色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升温的同时, 我国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 包括病理实验室在内的各种实验室的环保问题已经受到了高度重视。传统的HE染色制片方法虽然简单方便并且广泛用于临床, 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是传统HE染色法中使用的甲醛、二甲苯等对人和环境都具有高度危害性[2]。因此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稳定、经济且无毒害的替代染色试剂, 已成为广大病理实验室、病理技术工作者的迫切需求。

传统HE染色方法中所用的甲醛、二甲苯、含汞苏木精等主要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途径引起相关组织黏膜不同程度损伤, 长期接触还可以诱发癌症[3]。而且这些有毒试剂在终末处理时若直接排放则会对环境造成深远影响, 若专业回收则需耗费大量成本。因此替代试剂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关文献报道, 虽然近几年国内外也出现了一些替代试剂如Van-elear环保透明剂等, 但是由于其染色效果欠佳且价格贵等, 使得目前我国多数实验室仍是沿用传统染色试剂[4]。

格林标本公司研制并生产的环保型染色套液的推出受到了许多病理实验室学者的高度关注。本研究发现, 采用环保型染色套液进行染色, 色彩鲜艳, 核浆对比分明、染色渗透力强、染色速度快, 组织结构清晰, 与传统HE染色结果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大网膜与子宫平滑肌组织染色的效果要优于传统HE染色法。表明, 环保型染色套液是一种安全、可靠、稳定、经济且无毒害可以完全替代传统试剂的“绿色试剂”。

与传统HE染色试剂相比, 环保型染色套液具有如下优点: (1) 科学环保, 高效省力; (2) 低碳减排, 节省试剂; (3) 可以使染液程序标准化。

综上所述, 环保型染色套液应用于常规病理组织染色中具有实用价值和创新价值, 不但染色效果可靠稳定, 而且环保无公害, 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甲醛、二甲苯作为常规病理组织的染色试剂,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玉旺, 朱红艳, 李琳, 等.GS环保试剂在病理制片技术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1, 18 (4) :312-313.

[2]郭宝强, 窦文聪, 郭影芳, 等.环保型病理GS染色套液与传统HE染液的比较[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 29 (11) :1264-1266.

[3]龙建洲.异丙醇替代二甲苯在组织透明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2) :161-162.

染色加工篇 篇10

73 溅射镀膜加工

溅射镀膜加工相对于等离子处理法等化学气相沉积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被分类于物理气相沉积法(PVC: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的干式过程,其膜形成是粒子状原料附着在试料上,是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方法。

溅射镀膜加工工序:(1)把膜粘住的试料与薄膜原料(目标对象)放在近旁。(2)使整体系统成真空,针对试料与目标对象之间加电压。(3)电子及离子高速移动,离子撞目标对象。(4)高速移动的离子撞气体分子后,分子的电子被弹飞,然后成离子。(5)撞目标对象的离子把目标对象的粒子弹飞(溅射镀膜现象)。(6)被弹出的原料粒子撞、贴在试料上并形成薄膜。

溅射成膜法的特征:(1)薄膜的原料粒子能量很大,形成对试料的附着力强大的薄膜。(2)合金类及化合物等在不改变原料组成比例的条件下可以成膜。(3)用蒸镀加工法也很难进行加工的高融点原料也可以成膜。(4)薄膜厚度可以根据处理时间进行高精度的控制。(5)通过采用反应性气体,可以进行氧化物、氮化物的成膜加工。(6)大面积也可以进行均匀的成膜加工。(7)把试料放在目标对象的场所,由此可以进行刻蚀。(8)成膜速度根据方式有所不同,但普遍较慢。

应用案例包括,农业领域通过二氧化硅溅射镀膜加工形成的防雾性聚酯薄膜,聚酯制家具;汽车内饰材料用途领域通过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溅射镀膜加工形成的防污性资材等。

74 透湿防水加工

透湿防水加工是具有透气性及透湿性,同时具有优异的防水性的加工,在运动用途、雨衣等用途方面,作为能减轻闷热感的加工法被采用并实用化。有无数的比水蒸气分子(约0.0004μ径)大,比雨滴(约100~2000μ径)小的0.2~3μ径的微孔的表面被膜剂用来赋予其透湿、防水性。要求性能是透湿性2000g/m2/24h以上、耐水压1000~2000mm以上、透气性0.1cc/cm2/sec以上、拒水性90(喷雾式)以上等。

透湿防水加工有三种方法:

(1)用PTFE、多孔质覆膜的叠层加工法:透湿性、防水耐久性优异,兼具防风性的材料。

(2)用聚氨酯类树脂的涂层加工法:包括形成无孔质膜(利用分子级别的聚氨酯树脂软段部分能让水蒸气透过但不易让水透过的性质)的干式涂层,以及通过从涂层部位抽出部分,在面料表面直接形成多孔质膜的湿式涂层。性能方面稍微不如PTFE。作为湿式法,用水溶性聚氨酯的环保型号已经上市。

(3)给超高密度织物进行的高度拒水加工法:虽然防水性能方面稍差,但能充分发挥其优异的风格。

染色问题论文 篇11

一、染色文化及植物染色的发展历史

色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旧石器时期, 考古专家就发掘了染有红色氧化铁粉末和涂有红色颜料的石珠、鱼骨、兽牙等装饰品, 这成为了中国染色起源的依据。最早的染色纺织品是出土于河南郑州青台村遗址 (3 5 0 0 B C -3300BC) 的浅绛色罗残片。夏朝时期, 人们已经学会培育蓝草的方法并开始采用蓝草进行染色。商周时期, 丝绸业得到发展, 周王祭祀先帝时就穿着栀子染的黄色祭服, 民间已有专门的染匠从事丝帛染色。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植物染色工艺的成熟而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生产制度。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 我国古人在先秦时就已经掌握了媒染工艺的原理。南北朝时期, 由于染料种植规模的扩大, 有些染料甚至可以储备使用。隋唐时期, 植物染色工艺更加成熟, 媒染工艺技术和染料得以继承与发展, 使得纺织品色彩表现力更为丰富。明清时期, 我国的植物染色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许多染色产品出口国外。

直至20 世纪初, 由于机械设备、现代印染技术以及合成染料相继传入我国, 天然植物染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只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在传承这一近乎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技法, 传统植物染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直至今日, 环境保护被世人高度重视, 由于合成化学染剂对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植物染色才得重新被提及和重视, 世人又开始关注植物染色的意义和价值。

二、传统染色的种类、材料及色相

在我国传统染色领域, 染材的种类主要包括矿物颜料、动物染料以及植物染料这三大类。在这些传统染料中, 植物染料的应用尤为广泛。

矿物质颜料在我国古代染色和绘画领域被普遍应用。在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彩绘进行分析之后发现, 其瑰丽的色彩均是采用矿物质颜料这一天然材料绘制而成, 说明矿物质颜料对我国古代染色文化具有历史性意义。在矿物质颜料的色相提取中, 红色的应用最为广泛, 赭石、朱砂、铅丹都是中国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早期红色着色颜料。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丝织品上就出现了朱砂绘制的红色花纹。这说明汉代天然矿物质颜料就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服装纺织品上, 矿物质颜料也可以与服装实现有机的结合。

动物染料在中国传统染色文化中也较为常见。以贝紫为例, 古代中国对贝紫的应用很早, 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东海则有紫, 鱼盐也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中国古人一直称贝紫染色为“恶紫臭”, 这是因为其是利用尿与蜂蜜来发酵的一种建筑染料, 有特殊臭味。紫色在中国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尤为喜欢紫色, 我国许多的朝代都以紫色作为高贵的象征。

五倍子又名百虫仓, 为同翅木蚜虫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虫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及其同属其他植物的嫩叶或叶柄, 刺伤而生成一种囊状聚生物虫瘿。五倍子在染色过程中可使纺织纤维呈蓝黑色, 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动物染料, 在时下的染色领域, 五倍子还被作为提取蓝黑色乃至黑色的首选染材。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纺织服装面料中, 植物染料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染材, 即草木染。据《唐六典》与《丝绣笔记》记载:“凡染, 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 有以茎实, 有以根皮, 出有方土, 采以时月。”下面, 笔者根据色相的不同, 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染色材料及其发展历史。

红色在我国古代运用得最为广泛,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茜草、苏木乃至红花中均可提取红色素。茜草根为红黄色, 可提取红色素和黄色素, 从商周时期开始至今一直在使用。茜草既可以直接提取进行染色, 也可以添加媒染剂进行染色。笔者经试验发现, 其自然的提取物对纺织品的染色较浅, 呈粉红色, 而借助媒染剂染出来的颜色较暗。茜草也可作为中药材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苏木则可直接提取染出较暗的颜色, 也是我国重要的红色系染料。不过, 苏木的最大特点是其可借助不同的媒染剂产生不同的色相, 这也使苏木的色彩表现力极为丰富。所以, 在时下的服装设计中, 苏木仍然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染材被使用和创作。红花具有红花红色素和红花黄色素。笔者通过试验发现, 红花在第一次浸染的过程中提取出的是红花黄色素, 这种黄色素亦可作为染料进行染色。经过过滤后的红花需再次放入温水中, 加入碱便可提取出红花红色素, 被提取的红色素在对纺织面料浸染后呈现出的颜色有鲜艳、明亮的特点。

黄色主要是从栀子、槐花、姜黄等材料中提取的。栀子可直接进行提取, 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黄色系染材, 用栀子染出来的纺织面料呈现黄色中泛些许红色的特点。姜黄则是一种传统的药材, 有消炎杀菌的效果, 姜黄是从其根茎提取色素的, 具有强烈的辛香味。黄色在中国传统的服色制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为自隋代开始便把黄色作为帝王的常服, 后又逐渐成为了帝王皇族的专属颜色。

蓝色的色素主要提取于蓝草。经蓝草发酵而成的靛蓝泥则成为提取蓝色的染剂, 而含有靛蓝的植物主要有蓼蓝、菘蓝、马蓝和水蓝。靛蓝是一种具有三千年历史的还原染料, 可以说是植物染料中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一种。在战国时期就有名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今, 蓝染工艺在我们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然被广泛普及和应用, 这也有利于传承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技法。

三、传统染色工艺在现代植物染色中的沿袭、传承

中国传统染色文化中染色技术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染色效果的不同可以把染色工艺大致分为两大类:单色染色工艺和套色染色工艺。

单色染色工艺一般可分为直接染色和媒染染色。直接染色不经过任何的加工处理, 是直接对纤维或织物上染的染色工艺, 其提取方法简单而且被提取出的颜色明快、艳丽。这种单色染色浸染工艺在我国传统的染色工艺中极具代表性, 因其在操作上方便、简单, 所以现今许多的植物染色仍传承了这项技法。媒染染色是将植物染料与不同金属媒染剂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不同颜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我国从先秦时期就掌握了媒染工艺的原理。植物染料通过借助媒染剂可以使颜色表现力更加丰富, 有些媒染剂甚至可以达到固色的效果。媒染大致可分为先媒染法、后媒染法、同媒染法、交替媒染法以及复合染法。而在我国江南地区也可以将媒染法分为单次媒染和多次媒染两种。顾名思义, 单次与多次的区别就在于放入媒染剂种类的不同以及染色次数的不同, 这种不同会让植物染料产生更多与众不同的色彩。

套色染是中国传统植物染色中主要的工艺之一, 这是由于天然染料所提取出的色素的成分不只是同一或单独的, 而且在染料提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颜色都可以从三原色中混合得到, 这便产生了套色染色工艺。传统的套色染色工艺大致可分为:先用靛蓝套色法、后用靛蓝套色法、用两种染草和媒染剂染色套色法。套色法的运用使植物染色的颜色呈现得更为多元化, 套色法的混合套色模式对现代纺织面料的色彩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经套色法研究配比出的固定套色模式在时下仍然被继承和应用。

四、植物染色给现代服装设计的启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得到极大地改变。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 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高度重视起来, 人们已经不再仅仅追求时尚的设计品味, 而是更加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色彩从古至今一直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艺术、绘画乃至现代设计产生深远影响。色彩可以表现人对于某种事物的感受, 经过植物染色后的服装设计作品也可以抒发设计师们的设计情感。经茜草浸染的红色面料淡雅中透出些许热情, 经栀子浸染的黄色面料轻松中表现出些许愉悦。时下的人们所要追求的色彩感觉是自然、简约的, 而这些感觉采用植物染色来表现似乎更为精彩。笔者认为, 作为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秉承自然、环保的设计理念, 并将传统植物染色工艺带入到服装设计作品中, 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于服装设计而言, 不同的植物染材在不同的面料材质上将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与晕染效果, 这给予设计师以极大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情感。通过植物染色的服装面料色彩浸染力更为丰富, 图案也更为随性, 这种深浅不一、丰富多变的艺术效果也可以拓展个人的思维和设计理念, 从而实现服装款式的创新。在对考古发掘出的古代服饰品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后, 笔者认为, 那些历经千年的植物染色纺织面料中的斑驳, 也能够给予设计师们无限灵感。因为, 经历时间洗礼后的染色织品, 必将展现它更为与众不同的魅力。时下, 植物染色也不仅仅局限于服装领域, 包括家纺、植物染发等不同领域也都在尝试植物染色工艺。

对于植物染色本身而言, 还可以选用中药材作为染材, 其对人体健康有益, 有的染材甚至可以食用, 这些都是区别于一般化学染剂的不同之处。许多纺织品在经过化学的染色技术处理过后对人体产生了伤害, 而植物染色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植物染色的色彩表现力丰富, 所呈现的色彩种类也更为多样, 其必将成为未来服装界的流行趋势。

天然植物染色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最为传统的手工艺技法之一,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在时下的服装设计领域, 植物染色又一次被重新提起, 也许是因为它的理念, 也许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将其继承和发扬。因为在这些瑰丽的色彩背后, 表达出来的是悠久的中华文化, 呈现出来的是绚烂的中国传统染色文化。对于从事服装设计的我们而言, 应该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 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的研究之中, 而应更加注重亲身参与植物染色的实践过程, 进而感受植物染色所带来的快乐, 感悟中国传统染色文化给服装设计带来的不寻常意义。

参考文献

[1][韩]金成.染作江南春水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三角函数分解下一篇:公路工程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