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教案(通用9篇)
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2)参与类比推理的过程,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孟德尔分离定律,有哪位同学能够回忆出来? 学生: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很好。这就是说配子中只含有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那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成对的等位基因是如何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的呢? 教师显示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
教师:我们知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结果配子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都存在分离现象:等位基因分离和同源染色体分离;配子中只有原来的一半:配子只含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和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教师:没错。基因与染色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师生互动] 1.萨顿的假说
教师:有同学看了这一节的标题以后会想,“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将分离定律念一遍,看看这样替换是否有问题。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没有问题。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师: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对于这个问题,由同学们自己去探究。现在如果我们把课本P等位基因标在同源染色体上看看结果如何? 学生画图
教师:经过画图,同学们可发现基因和染色体有何相似的地方? 学生:精原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但配子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也只是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
教师:根据画图和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简述情况进行引导、补充、肯定和鼓励,并逐个显示基因与染色体的4点平行关系。
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能够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叫做类比推理。在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方面,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萨顿做出了与大家完全一样的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有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推理,我们一样能得出与伟大遗传学家一样的结论。那是否就可以认为我们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呢?其实,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如何用实验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是怎么做的。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师:摩尔根一开始对待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和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抱不相信、怀疑的态度,他认为以上两个学说是主观的臆测。认真钻研,设计实验,寻找证据解决疑点。摩尔根实验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果蝇。教师显示果蝇的照片,并简要介绍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的优点。教师: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就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并利用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做了如下的杂交实验。
教师显示课本P29“图2-8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并简要介绍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白眼性状是隐性性状吗?若是,如何判断?果蝇的红眼、白眼遗传表现符合什么定律?
学生:白眼是隐性,亲本雌性红眼果蝇和雄性白眼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全部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因为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
教师:摩尔根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什么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可能与什么染色体遗传有关?
学生: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教师:摩尔根设想:若控制白眼的基因(a)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你能写出雌雄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型吗?你能根据假说写出摩尔根从亲代→F1代果蝇杂交遗传图解吗?
学生展示: 雌性红眼:XA XA , XA Xa 雄性红眼:XAY 雌性白眼: Xa Xa 雄性白眼:XaY 教师:从图解可以看出,摩尔根等人的设想可以合理地解释。但能否就说以上的解释是正确的呢?
学生:不能。还需要通过测交实验加以证明。
教师:没错。后来摩尔根他们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解释。正是他们的工作,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教师: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后,人们又在思考: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4对,但被人们研究过的基因就达数百个;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23对,但携带的基因大约有几万个。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
教师:没错。摩尔根与其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
教师显示课本P30“图2-11 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教师结合课本图解简单介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成果。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如可引导学生分析等位基因是如何并在何时分离的,或组织学生将两对等位基因标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画出遗传图解,解释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相关知识的枢纽,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深刻地阐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物质、结构和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教材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课后习题
1.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在其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基因AA分开发生在 A.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B.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C.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 D.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解析:基因AA是随着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答案:C 2.假设某动物精原细胞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该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可表示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和基因变化的是图2-2-2中的
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2条染色体,2条染色体基因相同。答案:B 3.果蝇白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下列哪组杂交子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A.白♀╳白♂
B.杂合红♀╳红♂ C.白♀╳红♂
D.杂合红♀╳白♂
解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C组所产生后代,雌性全部为红眼,雄性则全部为白眼。答案:C 板书: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基因在 染色体上 ”是人教 版高中必 修2《遗传与 进化》第2章第2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基因 和染色体 的关系”展 开 ,但其根本 落脚点是 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其中不断贯穿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 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生物学的重 点和难点 内容 ,最终得出 “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的结论,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本节教材内容是课标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素材。根据本校学生 学情 ,设置适宜 的问题 ,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 带着思考投入课堂之中。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2能力目标 : 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 ,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通过学习本节 , 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在“问题探讨”中的图片,回顾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将教材P7分离定律中遗传因子名替换成同源染色体,学生朗读,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回顾减数分裂知识,通过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导入新课。
3.2萨顿的假说。引导学生阅读 ,理解类比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简介萨顿的发现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列出的两道推理题。利用多媒体师生之间以对话方式展示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完成“思考与讨论”,在染色体上标注基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类比推理法,亲自实践萨顿假说的发现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3.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对萨顿的假说持怀疑态度,琢磨着设计一个实验。设疑:摩尔根用什么做实验材料呢?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信息,多媒体展示果蝇图片。简介摩尔根发现并饲养了一只白眼雄果蝇的科学故事。以问题串形式展开提问:果蝇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 引导学生观察果蝇杂交试验图解,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该图解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若符合请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是什么? 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比,在F2中你发现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 是否与性别有关? 指导阅读P29第二段内容,观察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介绍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指导正确书写果蝇的基因型,共同分析果蝇杂交实验图解。设疑:如果你是摩尔根,那么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根据孟德尔杂交实验解释的验证,此处也需要设计实验验证,你能想到用什么实验验证吗?如何设计该实验?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回答果蝇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并作答。学生尝试书写测交实验图解,板书展示书写过程,进行生生互评。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
基因既然在染色体上, 那么一条染色体上是不是只有一个基因? 人的体细胞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大约几万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引导学生观察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的图片,阅读教材。
学生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理解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再次体会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在通往成功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归纳,培养构建新知识的能力,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感受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科学精神。
3.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让学生尝试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结合学生的讲述,以多媒体展示细胞减数分裂图,说明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辅助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指导学生阅读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标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键词语,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细胞减数分裂图,理清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和分析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内容,突破学习重难点,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的永无止境。
3.4及时总结 ,巩固训练。师生一起以科学史的发展为线索进行归纳和总结。完成教材技能训练(根据时间随机进行),仔细阅读并思考。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时训练,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4.教学反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可以将学生已经学习的孟德尔的两个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大多数老师可能在引導学生分析出了果蝇眼色的显隐性及其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之后,就出示了课本上摩尔根的假说内容,接着就用该假说来解释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最后,再用1次测交即用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测交来对假说进行验证。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科学家艰难探索的思维过程毫无体验,而且测交还不全面。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应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情感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课件呈现遗传定律中基因型为Dd、YyRr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图像,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和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产生配子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有分离与自由组合的现象。
本节内容以“基因在染色体上”为一条主线贯穿两种科学思维方法,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其中类比推理法需要学生理解,从而认识到用它提出的观点具有不确定性。而假说演绎通过再次运用可以达到加深理解的作用。让学生分析摩尔根三个果蝇遗传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体会得出科学结论的不易。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一节课也许不能完成所有的内容,如果事先设计好一个导学案,可能效果会更好。
(作者单位 安徽省和县第二中学高二生物组)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篇4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说明科学家是先通过类比推理,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后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最好实验验证,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
学情分析:
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位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类比推理法在课本中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常常无形之中用到,所以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具有可行性,但是具体收集依据和分析时,教师最好引导学生,以此降低难度。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于假说演绎法虽然说已经了解了,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要及时灵活的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是怎样思考的,这实际上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再次巩固了假说演绎法,并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尝试独立灵活运用此方法的,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新课程标准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加大主体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重走科学家的探索思路,体验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能力的方法,同时也是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科学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发现。
2、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通过摩尔根的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学生务实的科学作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方法
采用导入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理念,重点突出两点:一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萨顿和摩尔根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缜密思考的研究方法。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根据学案要求进行分组,给小组回答问题提供评价标准,由学生主动探究讲授本节课的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探究科学之旅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本次教学中,首先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了预习作业,按照作业要求给学生分成指定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推举中心发言人。老师设计导学案,学生会按照导学案的要求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不足之处:学生反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
2、课堂教学情况:学生首先按分好的小组做好,每10个人为一个小组。桌子围在一起,学生面朝黑板。教师做好导学要求,将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
第一小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总结:第一组发言人能准确地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替换为染色体完成此题。学生能在黑板准确画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图像。
第二组:对比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两者共同的地方?(提出萨顿假设)
小结(完成表格)
? 染色体 基因 在体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存在 ------------存在 来源 一个来自-----、一个来自------- 一个来自-----、一个来自------- 配子中的数目 是体细胞的--------- 是体细胞的---------- 传递中的性质 ? ? 在上图中,请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来解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总结:因为学生经过提前预习,所以本小组有两位同学将此题完整答对。学生虽然答对了,对于两者的平行依据应当还没有清晰直观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用ppt课件及时给出下图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第三组: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总结:此问题是考察学生技能的问题,本小组多数同学能总结出假说演绎法以及选对了实验材料。
第四组:用孟德尔的方法去分析摩尔根的实验,还有那些现象是解释不了的?摩尔根当时提出了什么问题,做出了什么假设?(介绍果蝇染色体)
总结:该小组能回答此问题有些缓慢,语言表达不太流畅。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分析,学生独立探讨的难度较大,老师结合ppt,边讲解边和全班学生一起探讨。
【师】与孟德尔实验作类比,讲解摩尔根实验。比较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实验过程。
P?红眼(雌) × 白眼(雄)
↓
F1 ? 红眼
?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 1
【生】推测摩尔根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实验比较。
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摘要
本节教学以科学发现史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亲身”参与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基因
染色体
摩尔根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 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但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所以本节课未完全采用教材编排,而是将摩尔根的另外两个果蝇实验给出让学生分析、归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结论得出的严谨性。2 教学目标
2.1 知识 说出细胞学和遗传学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两大遗传规律的实质。
2.2 能力
结合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尝试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素养。3 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孟德尔规律的现代解释。
3.2 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教学过程
4.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以后,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基因在细胞中究竟有没有物质基础,孟德尔所假设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实体?如果是,又存在于细胞中什么位置?通过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学习知道了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的传递规律,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学习知道了染色体在形成配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教师简要介绍萨顿的实验研究,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萨顿,请结合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有关内容,你能否发现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评价修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最终提出萨顿假说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介绍类比推理的方法和其他实例,加深学生对此方法的理解。
4.2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萨顿假说的得出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但类比推理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萨顿假说的证实最早是摩尔根及其同事通过果蝇实验来完成的。教师简介摩尔根,突出其在求学期间养成的科学素养:“一切都要经过实验”、“实验结果更胜于权威们的观点”。引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规律和萨顿假说的怀疑。
4.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学生回忆孟德尔杂交试验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总结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4.2.2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1909年,摩尔根偶然在培养的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一只他称为“例外”的白眼雄果蝇,他牢牢抓住了这个“例外”,用它做了一系列精巧设计的实验,其中三个实验是最能说明问题的:①.将这只白眼雄蝇和它的红眼正常姊妹杂交,F1都是红眼,而F2中白眼果蝇大量出现,但只限于雄蝇,结果见图一: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在这个实验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隐性的白眼性状只在雄蝇中出现,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孟德尔分离定律所能解释的,大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②.他把实验1中所得到的F1雌蝇(红眼)和最初那只白眼雄蝇进行回交,结果见图二:
学生分析得出:这是典型的孟德尔测交比,红眼:白眼=1:1,雌蝇:雄蝇=1:1,结果不仅证明红眼雌蝇是杂合子,而且其中同样出现了白眼性状,因而同时也证明了原来那只白眼雄蝇是一个带隐性基因的纯合子。但解释这种遗传现象的钥匙,却是从下一个实验找到的。③.他将实验2中的白眼雌蝇和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纯种的红眼雄蝇杂交,结果见图三:
由实验3可知,F1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更令人兴奋的是F2的结果和实验2所得的F1完全相同,说明不论是最初获得的那只白眼雄蝇还是实验2和实验3中得到的白眼雄蝇都是带有隐性基因的纯合子。
综合上述3个实验,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3的F1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得到以下结果:实验2亲本雌性果蝇为杂合子,说明基因在雌果蝇中成对出现;实验3中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出现隐性性状,说明雄性果蝇中基因只能是成单存在(若成对存在,则雄性果蝇一定是杂合子,而杂合子一定表现处显性性状)。教师提出疑问: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的现象,这是在遗传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单纯依靠遗传学自身的知识难以解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4.2.3 介绍果蝇性染色体,学生分析白眼性状基因存在位置 介绍细胞学对性染色体的研究成果,将上述性状与性别的遗传现象与性染色体遗传相联系。出示雄性果蝇一对性染色体图(见图四),介绍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让学生分析、得出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只能存在于X染色体上(实验2雌蝇中存在白眼性状,白眼性状基因不可能存在于Y染色体上;由实验3中可知雄蝇中基因只能成单存在,白眼性状基因不可能存在与同源区段上)。
4.2.3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每种生物的基因数量远远多于这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显然,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摩尔根及其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5.2 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2.5.2染色体变异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指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核心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组概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细胞内的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学生已经学过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和基因重组”,本节课的内容染色体变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续。由于它还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节中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和掌握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基本类型。(2)理解染色体数目变异。
(3)掌握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4)掌握单倍体和二倍体,多倍体的区别。2.目标解析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基本类型指的是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4种类型:缺失、重复、倒位、相互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2)染色体数目变异指的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和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3)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指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判断方法可以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基因型来判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来推算。
(4)掌握单倍体和二倍体,多倍体的区别。指的是单倍体有配子直接发育成个体的生物,二倍体和多倍体都是由合子发育而来,单倍体可以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染色体组的概念不能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问题的认 1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识尚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由浅入深,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其中关键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事例,举一反三,并辅以适当的习题讲解。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染色体结构变异及染色体组概念知识讲解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动画和课本中示意图。因为使用示意图讲解,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化的特点和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认知有关染色体变异导致的相关性状的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问题1 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三个主要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既能复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又能引导学生回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同时导出新课内容。师生活动:
(1)分析事例1和事例2,说明代表哪种类型的可遗传变异?(2)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3)基因能够发生突变,染色体能不能发生变异?
问题2 什么是染色体变异?
设计意图:结合多媒体事例3和事例4,回归课本,引入染色体变异新内容,同时让学生自己思考染色体变异能从哪些方面发生变异各有哪些类型。师生活动:
(1)染色体变异分为哪两种类型?(2)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哪些类型?
(3)为什么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会不会引起生物的变异呢?(5)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类?
题例1: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①染色体 某一片断(上图1); ②染色体 某一片断(上图2); ③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 1800(上图3);
④染色体的某一片断 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上图4)。
例题2: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
变式练习:由于某种原因,某生物体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几个或者少了几个基因,这种遗传物质的变化属于()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C)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D)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问题3:什么是染色体组?
设计意图:染色体数目变化中,染色体数目可以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此问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理解做铺垫。师生活动:
(1)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有几对同源染色体?(2)Ⅱ号和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和Ⅳ号呢?(3)雄果蝇产生的精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4)这些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5)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6)如何判断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
例题3:某生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8条,下图表示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A B C D
变式练习: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问题4:什么是单倍体?
设计意图:根据染色体组来定义单倍体和二倍体及多倍体;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师生活动:
(1)能不能说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单倍体?如果不能,试举一反例。(2)能不能认为人类的精子和卵细胞是单倍体?为什么?(不能,精子和卵细胞不是体细胞)(3)果蝇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为几倍体?(4)雄蜂由配子发育而来,为几倍体?
例题: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A、单倍体的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B、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后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 C、单倍体高度不孕,不发生性状分离 D、单倍体育种免去了费时的杂交程序
变式练习: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所得到的无子番茄是()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单倍体
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目标检测】
1、如图:为一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果蝇为________性果蝇;
(2)它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对,________对等位基因,(3)1和3是_________染色体,B和b是_______基因,W和B是________基因。果蝇体细胞中共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4)图中不可表示果蝇哪一类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A.受精卵 B.精原细胞 C.体细胞 D.卵原细胞
2、下列细胞中,属于果蝇配子并能形成受精卵的是()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教学设计
主备人: 邬前希
2011年4月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乙与丁 D.丙与丁
3、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小结】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缺失
2、重复
3、倒位
4、移接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2、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三)染色体组
A、染色体组的概念 B、染色体组的特点
C、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判别的方法
(四)单倍体的概念
巧判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篇7
1.探究某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1.1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基本思路:选用表现型为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与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雄性个体杂交,根据自带性状表现是否与性别相关联加以判定。
(1)如果雄性子代中有显性性状,那么可判定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
(2)如果雄性子代中有隐性性状,那么可判定基因应在X染色体上。
例(福建高考题,节选):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下。
(1)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2)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试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需要常染色体遗传的杂交结果与伴X遗传的杂交结果不一致才能判断。可选用杂交组合为:裂翅(♂)×非裂翅(♀),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子代裂翅有雌性个体也有雄性个体;若是伴X遗传,裂翅只有雌性个体。也可选用组合:裂翅(♀)×裂翅(♂),若是常染色体遗传,后代非裂翅有雌性个体也有雄性个体,若是伴X遗传,子代非裂翅只有雄性个体。
答案:(1) 如图所示:
(2)裂翅(♂)×非裂翅(♀)[或裂翅(♀)×裂翅(♂)]
例:已知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呈显性,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现有若干红眼和白眼的雌雄果蝇。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证明这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请设计实验方案:
亲本的表现型: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及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①子代中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全部为白眼,则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子代中雌雄果蝇全部为红眼,则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子代中雌、雄果蝇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则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2若不知性状的显隐性
基本思路:已知雌雄个体均为纯合子,用正交和反交来证明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例: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
答案:取直毛雌雄果蝇与非直毛雌雄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即直毛♀×非直毛♂,非直毛♀×直毛♂)。若正交后代表现型与反交后代表现型相同,则控制该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交后代表现型与反交后代表现型不相同,则控制该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探究控制某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基本思路: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的F1,F1自交(若是动物则是雌雄个体杂交)得F2。若F2出现四种表现型,其分离比为9∶3∶3∶1(或F1与隐性个体杂交得F2,若F2出现四种表现型,其分离比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控制某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反之,则不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例:现有一批纯种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的果蝇,已知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为显性,长翅对残翅为显性,请设计实验探究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第一步:取纯种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得到F1。
第二步:让F1中雌雄个体交配(或让F1与黑身残翅果蝇测交)。
第三步: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如果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且比例为9∶3∶3∶1(或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且比例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反之,则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探究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基本思路:选择多只隐性雌性个体分别与多只显性雄性个体进行交配。
例:科学家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纯种果蝇若干,请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
答案:所给材料都是纯种果蝇,可选用截毛(隐性)雌性个体与刚毛(显性)雄性个体交配。若子代雌、雄性个体都为刚毛(显性),则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若后代雌性个体为刚毛(显性),雄性个体为截毛(隐性),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遗传图解如下:XbXb×XBYB→ XBXb XbYB ;XbXb ×
XBY→XBXb XbY。
4.探究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基本思路:在已知显隐性的前提下,以纯合显性性状个体作父本,隐性性状个体作母本,然后让子代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子代表现型及表现型与性别的关系。
由以上可知,当F2中雌雄个体均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当F2中雄性个体都为显性性状,雌性个体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个体各占一半,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例:已知果蝇的灰身(A)和黄身(a)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一只黄身雌果蝇,为确定控制A、a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这只雌果蝇和纯合的灰身雄果蝇杂交,得到子一代(F1)。
(1)如果F1 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则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
(2)如果F1不能判断,则将F1雌雄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F2)。若F2的表现型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答案:(1)雌果蝇均为灰身,雄果蝇均为黄身
(2)①灰身果蝇和黄身果蝇比例为3∶1,且与性别无关
②雄果蝇只有灰身性状,雌果蝇既有灰身性状也有黄身性状
除了用上述方法判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还可以通过遗传系谱图判断,在这里不再展开叙述。
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因是如何表达为性状的?这是本章学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可以说是执行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合成来实现的。因此,本节集中讲述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可以说是本章的重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二、教学设计思路
引子
问题探讨:
当我们认识到基因的本质后,能不能利用这一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呢?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学生讨论、争论)50秒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30秒学生可能会想到,需要使恐龙DNA上的基因表达出来,表现恐龙的特性。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基因的表达”。
引导学生看第4章的章图。请学生阅读章图中的文字和图解,询问学生看懂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
提出问题: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 分析推理1 问题情境:
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两者如何联系起来的呢?推测有一种物质能够作为传达DNA信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RNA。
↓ 分析推理2 问题情境:
为什么RNA适于做DNA的信使呢? 解决问题的途径:
1.比较RNA与DNA结构的不同;(列表比较)2.比较三种RNA的功能;(列表比较)
3.解读DNA遗传信息的过程(即从DNA到mRNA的过程)。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小结: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称为遗传信息的转录。
↓
分析推理3 问题情境:
mRNA的信息如何用于合成蛋白质? 解决问题的途径:
1.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思考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密码子;总结密码子的特点,学会查密码子表,了解推算密码子的数量和种类的方法。3.翻译蛋白质的过程。
小结: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
↓
总结:基因的表达是在细胞中完成的。DNA分子、RNA分子、氨基酸分子、核糖体和线粒体等众多的细胞器一道,合作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在组成蛋白质的肽链合成后,肽链就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被运送到各自的岗位,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项职责。
↓
问题探讨:大家现在再来探讨恐龙能否复活的问题。首先,恐龙的基因是如何表达的?基因表达需要什么条件?通过探讨,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案设计
导入:当我们认识到基因的本质后,能不能利用这一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呢?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学生讨论、争论)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讨论、争论,看图,形成新的问题。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基因的表达”。引导学生看第4章的章图。请学生阅读章图中的文字和图解,询问学生看懂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活动] 学生甲: 学生乙:
(学生可能会想到,需要使恐龙DNA上的基因表达出来,表现恐龙的特性。)提出问题: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分析推理1)
问题情境: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两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你能得出什么样的推论? [学生活动] 学生:
老师:推测有一种物质能够作为传达DNA信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RNA。问题情境: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呢?(分析推理2)提示:
1、核糖与脱氧核糖的结构比较。
2、RNA与DNA的化学组成比较。(可设置问题:RNA只有一种吗?也可以不设置问题教师直接讲解)
3、三种RNA的结构及功能。(DNA→mRNA)DNA→mRNA的过程我们将之称为转录。什么叫转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3的第四自然段和图4-4,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转录的定义:(2)转录的场所:(4)转录的原料:(5)转录的条件:(6)转录时的碱基配对: 教师设计现场互动(略)。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结合图解和FLASH:解读DNA信息的转录过程。问题:
1.DNA→RNA如何转录,特点是什么? 生物必修(3)转录的模板:
高中生物必修二
2.转录的单位是什么?
3.转录与复制过程有何异同?(可列表比较)
教师小结:转录的概念: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称为遗传信息的转录。问题情境:
转录得到的RNA仍是碱基序列,而不是蛋白质。那么,RNA上的碱基序列如何能变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呢?mRNA如何将信息翻译成蛋白质?(分析推理3)
1.学习遗传密码破译的推测过程。2.查密码子表,分析密码子的特点:(1)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特定的氨基酸;(2)有的氨基酸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密码子;(3)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3.再次比较三种RNA的功能。
4.比较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5.讲述图解:翻译蛋白质的过程。
(思考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学会查密码子表,并了解推算密码子的数量和种类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途径:弄清以下问题: 1.氨基酸如何进入核糖体; 2.核糖体移动的方向; 3.翻译的位点; 4.肽链如何形成;
5.翻译与转录、复制过程的异同点。
总结:基因的表达过程是在细胞中完成的。DNA分子、RNA分子、氨基酸分子和核糖体,线粒体等众多细胞器一道,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组成蛋白质的肽链合成后,就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被运送到各自的岗位,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项职责。问题探讨:
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教案 篇9
在上一讲的内容里,我们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观察与分析图形之间的变化规律,
在这一讲中,主要介绍如何分析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例1观察分析下面各列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空。
(1)5,9,13,17,();
(2)10,12,16,22,();
(3)1,4,9,16,();
(4)2,4,8,16,();
8
(5)4,5,7,11,19,()。
分析与解分析一列数的变化规律,一般是顺序对这列数中相邻的几个数进行相同的四
则运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中找到规律。
(1)依次用后一个数减去相邻的前一个数,差都是4,所以应填21;
(2)依次用后一个数减去相邻的前一个数,它们的差依次为:2,4,6,那么下
一个差便应该是8,所以应填30;
(3)由于1=1×1,4=2×2,9=3×3,16=4×4,所以下一个数应为5×5,填
25;
(4)因为2=2,4=2×2,8=2×2×2,16=2×2×2×2,因此下一个数应为5
个2相乘,填32。也可以这样分析: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相邻前面数的2倍,
所以空白处填16×2=32。
(5)由于5-4=1,7-5=2,11-7=4,19-11=8,观察1,2,4,8这列数,
一个数的2倍便是它后面的数,所以8后面应是16,而19+16=35,所以应填35。
对于一列数的变化规律的分析,经常是对这列数进行某种运算,然后依次将运算
结果写下来,组成新的一列数,转而考察新的这列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原来那列
数的变化规律。
例2观察下面各数列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1)7,14,10,12,14,9,19,5,______,______;
9
(2)7,8,10,______,22,38;
(3)5,14,41,122,______;
(4)1,2,3,5,8,13,21,______;
(5)1,2,2,4,8,32,______。
分析与解(1)表面上看这列数规律不明显,那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只局限于“相邻的
两个数”之间,仅对这两个数依次进行计算、比较结果。现在我们隔着看,将这列数
分成两列数,即
7,10,14,19,______;
14,12,9,5______。
第一列数7,10,14,19,它们相邻两数之差依次为3,4,5,所以下一个数应为:
19+6=25;而第二列数14,12,9,5,相邻两个数的差(大数减小数)依次为2,3,
4,所以第二列数中下一个数应为:5-5=0。
因此,两个空格中的数依次为25、0;
(2)“空项”出现在一列数的中间比出现在这列数的最后分析规律要困难一些,
因为这列数在“空项”处断开,则我们分析这列数的变化规律时,往往也在此断开,
不易往下进行。解这类题的步骤一般是将“空项”两边的几个数的规律先各自找出来,
然后再在“空项”处试验填数,看看此数填进去后,能否使前后两边数的规律统一起
来。
10
在这列数中,前面三个数中相邻的两数之差为1,2,后面的两数之差为16,如果
插进去一个数,将会又产生两个差,即1,2,______,______,16,不难看出这两个
空分别填4,8,就使差所构成的这列数1,2,4,8,16规律统一,而10+4=14,14
+8=22,所以应填14;
(3)观察相邻两数,发现5×3-1=14,14×3-1=41,41×3-1=122,也就
是说前一个数的3倍比后一个数多1。所以应填365;
(4)前面两个数之和等于相邻后面的数,如1+2=3,2+3=5,3+5=8,5+8
=13,8+13=21,所以应填34;
(5)前面两个数之积等于相邻后面的数,如1×2=2,2×2=4,2×4=8,4×8
=32,所以应填256。
例3观察下面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出各题中所缺的数:
(1)26 7 11 4
44()1 4
35
5
6 4
11
(2)2 6 1 3
310 2 5
4()3 1
1 114 6
分析与解(1)填这种题中所缺的数,要注意联系行与行、列与列之间数的规律。观
察这三行数,发现第三行的2倍正好等于第一行与第二行的和。因此,空格处填5×2
-7=3;
(2)观察这四列数之间数的规律,发现第一列,第三列,第四列数的和等于第二
列。因此,空格处应填4+3+1=8。
例4在下列各图中填出所缺的数:
(1)如图1:
(2)如图2:
(3)如图3:
12
(4)如图4:
分析与解(1)作这种题一般先看一个图形中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看其他图形中
的数是否也有这个关系,最后使几个图形中的关系统一,便找到了规律。
注意到圆中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积,因此第一个空白处应填(13+8)
÷3=7,第二个空白处应填7×2-5=9;
(2)用外边三个三角形内的数去凑中心三角形内的数,实际上,外边三个三角形
内的数的积等于中心三角形内的数的2倍,因此,空白处应填4×3×6÷2=36;
(3)注意图中“拖拉机”的后轮(圆)与“拖拉机”之间有空隙,所以用其他三
个数进行运算,设法使结果等于“后轮”中的数。规律是:两个三角形中的数之差(大
数减小数)与正方形中的数相乘,结果应等于圆内的数。所以空白处应填(5-4)×3
=3;
(4)设法用三个小圆内的数进行运算,使结果等于大圆的数。规律是:三个小圆
内数的和等于大圆内数的一半。所以空白处应填(5+6+9)×2=40。
13
通过对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下面几点:
1.对一列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一般的思考步骤是:顺序对这列数中相邻的几个数
进行同样的某种四则运算,将它们的运算结果依次写下来组成新的一列数(通常这列
数的变化规律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这列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从而了解原来那列数
的变化规律。
2.有时要将一列数分成两列数,分别考察它们各自的变化规律。
3.对于几列数组成一组数变化规律的分析,需要同学们灵活地思考,规律没有一
成不变的,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方法接着分析。
4.对于找到的规律,那么它应该适合这列数中的所有数,不能只适用于前面几个
数,而不适合于这列数中的其他数。
5.对于那些分布于某些图形中的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往往与这些数在图形中
的特殊位置有关,这是我们解这类题的入手点。
练习二
1.观察下面各列数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1)64,48,40,36,34,______;
(2)4,7,9,11,14,15,19,______;
【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2 染色体变异 教学设计 教案05-18
染色体教学反思10-15
小班美术教案 染色游戏10-26
1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_教学设计_教案10-20
《染色游戏》教学设计12-09
IL-2基因05-29
Her-2基因11-30
染色体结构08-19
胎儿染色体异常08-18
染色体畸变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