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问题论文

2024-08-23

事故问题论文(精选12篇)

事故问题论文 篇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建筑施工工地数量急剧增多;建筑施工队伍迅速膨胀。建筑业因设计多样化, 施工复杂化、建筑市场多元化、高空作业多和职工整体素质较低等特点, 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不确定性, 施工过程、施工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 因而潜在的安全隐患增多, 若处置不当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1 近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现状

(1) 建筑施工事故起数。2003~2007年期间我国建筑施工事故情况总体呈下降态势:事故总量下降;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三级事故起数及其死亡人数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较大, 事故死亡人数仍在千人以上;下降幅度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不稳定性。总的来看, 我国建筑业的规模在不断增大, 但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得到一定的控制。

(2) 建筑施工事故类型。2003~2007年期间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类型仍以“五大伤害”为主, 主要是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等, 平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6.275%, 18.5%, 11.685%, 6.95%, 6.635%, 总计约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0%左右, 其中又以高处坠落事故为主, 占事故总数近50%。

(3) 建筑施工事故高发部位。2003~2007年期间;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发生部位为: (1) 洞口和临边作业; (2) 各类脚手架上作业; (3) 安装、拆卸塔吊作业; (4) 安装、拆除龙门架 (井字架) 物料提升机作业等, 其死亡人数比例平均分别占18.26%、12.2%、10.15%、8.49%, 总计约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49%。

2 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成因分析

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造成事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但根本原因在于管理系统的缺陷和失效【1】。

(1) 主管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一些建设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 根本不懂安全工作却要领导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 以致只能应付任务, 造成所管辖范围的安全工作滞后于质量管理和资质管理;而有些建筑企业的领导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位置, 看不到安全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度不落实, 甚至还有的领导认为“建筑施工死人不可避免”, 片面强调妨碍建筑施工安全的客观原因, 忽视或开脱自己的主管原因和责任。

(2) 有关部门安全监管不力。按照现行的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建设主管部门都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 但由于专职监管人员少、监督覆盖面小、监管力度不够、责任不落实:与有关部门沟通不力, 事故处理不当, 造成了很多同类事故, 在同一个地区经常发生, 发生后又不能及时结案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和教育;部分建设主管部门虽然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 但还未能落实在行动上。如有多起事故没有按照建筑市场的规定办理建筑施工手续, 照样施工, 对此建设主管部门有监管不到位的责任;对开发区、高教园区的工程、村镇建设工程以及房屋拆除工程管理体制不顺, 存在监管盲区。

(3) 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重效益、轻安全, 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 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一些建设单位, 包括有些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 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 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忽视安全生产管理;部分监理单位对应负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 对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及时作出应有处理, 安全生产监理责任未能真正落实到位。

(4) 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实践证明, 安全状况仅仅依靠外部法律制度强压的被动做法, 其效果有限, 要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必须借助市场经济杠杆的巨大调节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动建筑业主体真正自发追求良好安全业绩的动力。由于建筑市场安全制约机制不健全, 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重视安全业绩, 有关安全的强制保险制度不完善, 违规处罚力度较轻等原因, 市场经济杠杆对我国建筑企业安全业绩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调节作用。而由于保险法制不健全, 没有权威及真实的安全业绩纪录, 建筑企业安全状况无法判断, 保险公司不敢过多涉足建筑市场, 直接导致建筑保险市场发展缓慢, 保险险种单一, 保费高昂, 理赔困难, 大多数建筑企业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5) 工程项目安全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 多是低价中标, 所以普遍存在片面强调工程造价低, 或资金不到位、拖欠工程款等现象, 在压缩各项费用支出时首先压缩安全支出, 致使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偏低, 安全设施陈旧、老化, 操作人员的自身防护用品缺乏【2】, 使工程施工过程充满事故隐患。一些管理人员抱着侥幸的心理, 对一些施工项目没有实施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致使安全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

(6) 岗前安全教育不到位。企业对使用的职员教育培训不到位, 甚至放任不管, 招来即用, 而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文化程度低, 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不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的伤亡者也是这部分人。

3 减少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对策建议

要有效减少建筑施工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不能仅靠事故善后工作, 而更关键的是做好预防措施, 防患于未然!

(1) 以人为本。提高参与建筑施工的各级人员安全素质, 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问题。人员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认知、安全觉悟、安全知识水平、安全技术水平等, 尤其要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教育。

(2) 物质保证。要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投入, 安全投入包括:先进的机械、安全防护用品、设施及安全教育培训等, 实施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减少甚至消除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因子, 使安全生产状况得到真正改善。

(3) 法律手段。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安全生产, 实现安全生产制度化、规范化, 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各级各部门各类相关人员和责任单位都有守法的义务, 又有维护法律的权利。只有各相关单位、人员按程序、按规范、按法律办事, 才能实现安全生产, 减少事故。

(4) 激励机制。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 都同他们利益有关。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过程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安全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摘要:文章就中国近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现状、主要成因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以期能给同行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建筑施工,事故,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丹宇.试谈建筑事故的防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7 (1) :147

[2]贺子龙.建筑事故成因及构成要件探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6, 16 (1) :3

事故问题论文 篇2

马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近年来,因汽车交通事故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大幅度上升,目前法院处理交通事故责任赔偿的依据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由于该法规对有关责任问题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审判实践中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做法不一。本文对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有关问题发表些意见。

一、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正确认定

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据此,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是交通事故责任者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1]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性质是过失推定责任,认定该责任应当考察以下几个构成条件:

(一)汽车道路交通事故须在特定的道路上发生

按照我国有关法规的规定,只有发生在道路上的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才构成交通事故责任。这里所称的道路专指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2]不包括乡、镇、村自行修建的道路和自然通车形成的道路。[3]因此,只有发生在法定意义道路上的损害赔偿责任才是交通事故责任,除此以外,铁路道口、渡口、机关大院、农村场院及其公共院内的路,均不属于交通事故中所称的道路,发生于上的损害赔偿也不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二)受害人因交通事故受有损害

(三)加害人(驾驶人)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存有过失

按照《办法》第2条的规定,构成侵权行为法上的交通事故责任,仅以加害人主观上的过失为限。如何认定驾驶人的过失呢?我们认为,应采用过失推定的方法。具体讲,要考察驾驶人的行为是否违反了保护他人的法律、法规,如果驾驶人的行为违反了保护他人的法律、法规,则推定其有过失,驾驶人如欲免除责任则须举证证明自己无过失(不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法规)。将违反保护他人法律的行为推定为过失,实际上是法律上的过失推定,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行为人违反法定的特殊义务而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之中。从过错推定的理论来看,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之所以被推定为有过失,正是因为行为人违反了法定的特殊义务,而不是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任何人不得致他人损害的一般义务。既然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已经违反了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事实上造成了对他人的损害,故无需由原告就过错举证。

(四)过失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相当因果关系

相当因果关系一般是指“若无该行为,通常不会发生该损害的场合”和“若有该行为,通常会发生该损害的场合”。[4]史尚宽先生人为,一般有发生同种结果之可能者,其条件与其结果为有相当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实际上是把一切被认为可能引起损害发生的行为都认为是原因,并认为各个行为在原因力上是等同的。[5]驾驶人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应推定其有过失,但其过失行为如果与损害的发生并无相当因果关系,则不发生赔偿责任。那么,是否只有当肇事车辆直接接触被害人身体时方认为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对此,日本理论界认为肇事车辆与受害人人身直接接触(包括衣服)方能认为过失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我国台湾地区对此问题的限制为宽,曾隆兴先生认为,在通常情形,车辆如未碰触被害人身体者,自不构成过失。惟如驾驶车辆过于紧迫通过被害人身边,被害人因而惊慌失措,跌倒受伤死亡者,有时仍应负过失之责。[6]而日本实务界也采与台湾相同之立场,例如,日本判决谓:于侵权行为,认定车辆之行驶与行人之受伤之间有相当因果关系,通常须车辆直接接触被害人,或车辆中突出之物体接触被害人,但亦非仅限于此。亦即虽未直接接触被害人,但如车辆之运行反于被害人预测之常轨,致行人失去避免危险方法,以致跌倒受伤害时,则

车辆之驾驶与行人受伤之间,自有相当因果关系。[7]我们认为,以上述标准认定相当因果关系未免失之过严,无法正确认定虽非直接接触被害人身体但却直接致其损害的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在认定相当因果关系问题上,不应拘泥于人车接触说,否则对受害人保护将十分不利,例如甲车碰撞乙车致乙车中乘客丙受伤,如果严格按人车接触说认定因果关系,则甲车未与丙接触,不存在交通事故责任中所说的相当因果关系,那么,甲车对丙所承担的仅是一般过失侵权责任,此时丙的举证责任将加重,甲则不负举证责任。但事实上,甲车乃是利用乙车为工具致丙受伤,因此对交通事故中相当因果关系,应作扩大理解,不应仅限于人车接触。

二、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特殊责任承担方式之一:替代责任

《办法》第31条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在赔偿损失后,可以向驾驶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费用,此为代负责任(替代责任)的规定。对英美法中,雇用人对其受雇人于从事职务时,因侵权行为致他人遭受损害应负赔偿责任,台湾学者将其称为代负责任,大陆学者将其称为雇用者责任;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则将此种责任定义为雇用人侵权责任。

现代社会,汽车所有人亲自驾车从事事务者,不在少数,但对企事业组织而言,常雇用雇员驾驶汽车从事业务。如果受雇人执行职务时,不法侵害他人法益,此时若拘泥于理论令雇员承担赔偿责任,由于雇员财力通常较为薄弱,受害人极难获得赔偿。而企事业组织因雇员之服务而受有利益,自应负担损害,此为交通事故责任中确立代负责任的根据所在。机动车的所有人(下称雇用者)代负责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雇用者与驾驶人之间是否存在雇用关系

如何认定雇用关系的存在,有人认为,应当考察雇用人与驾驶人之间是否存在着劳动合同关系、委托合同关系、雇佣合同关系,同时要考察驾驶人是否受有报酬,符合上述条件者,可认为雇用关系的存在。我们认为,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中的雇用关系的认定,应以雇用者与驾驶人之间客观上有实质的选任、监督关系为限,不应局限于是否存在书面合同和受有报酬,凡事实上为他人驾车提供劳务者,不问有无合同、报酬,均为受雇人。即使所谓“临时工”、“一时的帮手”、“半工半读”的学生等,只要这些人与正规的从业人员一样,客观上接受雇用者之指挥、监督,即应当承认他们与雇用者之间有雇用关系。如果仅有合同关系,而无选任、监督关系,就不存在受雇人责任。例如,甲乘出租车,甲与司机存在合同关系,但因不具有选任、监督关系,无责任之存在。

实务中,如果出借之司机造成他人损害,责任由谁承担?例如,甲建筑公司租用乙搅拌站的司机丙,但丙之工资仍由乙公司支付,搅拌机之养护、维修亦由乙公司负责。一日,丙驾车由此土地赴彼工地途中撞伤行人丁,丁请求赔偿,甲公司与乙搅拌站互相推诿,拒绝承担雇主责任。我们认为,出借之受雇人在执行职务期间侵害第三人时,究应由原雇用人或临时雇用人负责,应依以下标准认定:1.在损害发生时,谁监督或控制受雇人行为;2.雇用人究为谁的利益在执行职务。本文中,丙驾车从此工地赴彼工地,显系受甲公司指示、监督,乙搅拌站虽为其支付工资,但对其已失去指示、控制,丙已失去其为乙站的雇用人的负格,难以确认搅拌站对其有雇主之责;况且,丙从此工地赴彼工地,显系为甲公司之利益执行任务,基于受益者承担责任的原则,甲应承担雇用人责任。当然,当采用上述二标准无法决定谁承担雇用人责任时,则可基于保护受害人利益之原则,衡平各方利益,判令一般雇用人与临时雇用人负连带责任。

(二)是否是“因某事业”而雇用他人

此所谓“因某事业”,不以该事业的营利性为必要,非营利性的、非连续性的乃至无偿的事业均包含于内。

(三)是否是在执行职务范围内

损害与驾驶人所从事的职务之间有相当的关联,雇用人方承担责任。执行职务范围的认定是一个难题,我们认为,界定执行职务范围的总的标准,是与雇用人所命执行的职务相关联的一切事项。当然,由于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是复杂的,因此决定驾驶人的职务范围,除遵循上述总的标准外,还应考虑下述各种因素:1.职务的时间或地点。如果驾车肇事行为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是在授权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并且有为雇用人服务的目的,可认为是职务行为。2.职务上给予机会的行为。如果驾驶人利用职务给的机会而实施侵权行为,该行为确与职务有内在的关联,则应认定为属于职务范围。3.故意行为。驾驶人执行职务故意加损害与他人,如果其行为与职务有内在关联,即使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私利,也应认定为职务范围。4.嬉乐及绕道行为。驾驶人分明从事公事,借机处理自己私事,导致交通事故损害发生,雇用人应否负责?应考察驾驶人的行为是否与其职务有关联及是否纯为个人利益两方面因素。例如,甲驾车送货,绕道回家探望父母,途中将人撞伤。因探望父母是私事,与职务无关,雇用人自不负责。

(四)驾驶人违章致第三人损害

就某一案件,如从上述各方面考察符合条件者,可认定雇用人的代负责任。有疑问的是,驾驶入执行职务发生侵权行为,雇用人能否举证证明自己对驾驶入的选任及其事业的监督已尽相当的注意,或即使已尽相当的注意损害仍会发生而主张免除自己的代负责任?这涉及到雇用人责任的归责问题。由于我国法律对雇用人代负责任未加规定,而《办法》中也未规定代负责任人的免责事由,因此我们认为,雇用人责任应采无过失责任。即:只要驾驶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雇用人即应承担代负责任。

与审判实践有关的另一问题是,如何理解《办法》第31条规定的代负责任的承担?此种责任是否是连带责任?如不是连带责任,为什么《办法》又规定代负单位有权向驾驶员追偿部分或全部费用。实践中的做法是,于此情形,均将雇用单位与肇事的驾驶员列为共同被告,并判决双方互相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做法固然在诉讼上比较便利,国外立法也有先例,然而我们认为此法不妥。原因是:1.从《办法》的规定看,对于代付责任发生的情形,强调由雇用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只有在其赔偿损失后,方能向驾驶员追偿。这说明,代付责任的义务主体只能是雇用人,驾驶员不是代负责任的责任主体。而雇用人赔偿损失后,对驾驶员享有的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由于请求权基础不同,二者很难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代负责任不是连带责任。2.从有关司法解释角度讲,将两者列为共同被告并判令其承担连带责任也缺乏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条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用的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此条规定完全可以类推适用于驾驶员执行职务致他人损害的场合。3.有人认为代付责任是不真正连带债务,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妥当。所谓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各个债务人就各自立场在客观上就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自独立负有全部履行的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部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构成条件是:(1)多数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债权人负有不同的债务。(2)债权人对数个债务人均享有分别独立的请求权。(3)数个债务偶然联系在一起。(4)数个债务人的给付内容为同一或基本上是相同的。(5)在多数情况下不真正连带债务有终局责任人。将《办法》第31条与上述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构成条件相比较,很显然,在机动车肇事代负责任中,受害人对雇用人和驾驶员并不享有分别独立的请求权,驾驶员对受害人也不负有债务,因此代付责任不是不真正连带债务。

我们认为,《办法》第31条规定的代负责任,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是一种法定的责任。这种责任的特点就是雇用人作为债务主体清偿全部债务,而真正的侵权人驾驶员并不是

代付责任的主体,也不负有赔偿受害人的义务,在机动车肇事代付责任纠纷中,被告只能是雇用单位。

三、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特殊责任承担方式之二:垫付责任

《办法》第31条还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此种责任是一种垫付责任,垫付责任的法律特征是:

(一)垫付责任的发生以驾驶员负有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为前提,而且此种责任仅限于金钱给付责任

(二)垫付责任的承担须以驾驶员无力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为前提

垫付责任类似于一般保证责任,垫付责任人对受害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只有当驾驶员即实际侵害人资力不济,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垫付责任人方承担垫付责任。实践中为了减少诉累,受害人多将驾驶员与垫付责任人列为共同被告。但应注意,虽然二者均为被告,但应明确,只有在查明驾驶员无力承担责任时,方能判决垫付人承担垫付责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垫付责任是一种填补责任,补足驾驶员无力承担之部分,以减轻受害人的损失,其既不是为减轻驾驶员的责任,也不是惩罚垫付责任人,而是一种衡平利益的责任。

(三)垫付责任的承担以驾驶员与垫付责任人具有特定的关系为前提

由于垫付责任人不是真正的侵权行为人,由其承担民事责任只是为了减轻受害人的损失,因此此责任的承担应严加限制,仅限于发生在具有特定关系的主体之间。按照《办法》

第31条的规定,垫付责任的主体只能是驾驶员的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关于此点,实践中应注意:

1.驾驶员所在单位与机动车的所有人非为同一人时诉讼地位如何?驾驶员甲的所在单位是乙公司,而汽车的所有权人是丙厂,甲驾车撞伤丁后无力赔偿,于此情形,谁应承当垫付责任?单从《办法》第31条的规定看,丁应先从乙公司和丙厂中择一而诉,一旦被诉人也无力承担,则另行起诉另一人。这样会导致丁需起诉两次,法院就同一事实审理两次,于诉讼上并不经济。我们认为,于此情形,乙公司和丙厂实际上对丁承担的乃是不真正连带债务,乙公司和丙厂均负有独立承担垫付责任的义务。为诉讼上的便利,可将乙公司和丙厂列为共同被告,但判决中载明:乙公司或丙厂均负有独立承担垫付责任的义务,其中一人清偿后,另一人的义务便免除,实践中有的法院判决驾驶员所在单位和车辆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我们认为并不妥当。

2.如何认定驾驶员的所在单位?甲是乙大学的讲师,甲个人拥有一辆轿车,一日,甲驾车撞伤丙,甲无力赔偿,乙大学是否承担垫付责任?此类问题在实践中多有发生,究其原因,乃是近年来汽车已进入千家万户,个人拥有量日见增多。如上案所述,与汽车无任何关系的单位,仅因肇事人是其单位的一员,单位应否承担垫付责任?就《办法》字面上理解,其将驾驶员所在单位与车辆所有人并列,显然车辆所有人并非驾驶员所在单位,因此,似可得出结论:上述情形,乙大学应承担垫付责任。但此种垫付责任承担的合理性却十分令人怀疑,仅因肇事人是其员工,就令其承担垫付责任,难致公允。因此,对此条作下列扩张解释较为妥当:驾驶员驾驶单位车辆非执行职务致他人损害,无力赔付时,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车辆的所有人承担垫付责任。驾驶员驾驶私人车辆致害,其所在单位不承担垫付责任。就此问题看,《办法》第31条的规定确有检讨的必要,应当予以修正或由有权机关作出有权解释。

(四)垫付责任只能发生在执行职务之外

如果交通事故发生在执行职务期间,那么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将承担代负责任,而非垫付责任。

(五)垫付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由于垫付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只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此种责任时,方发生垫付责任的承担,不能扩大适用。

(六)垫付责任是一种代偿责任

承担垫付责任的人有权向侵权行为人追偿全部或部分费用。

注释:

[1]杨立新:{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5页。

[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2条、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1992年12月1日法发“992)39号《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案

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2条的规定。

[3]参见公安部1991年8月5日公交管[1991)96号《关于道路外交通事故主管与处理问题的答复扎

[4]加藤一郎:《侵权行为》1974年增补版,第154页

[5]史尚宽:《债法总论》,(台)1978年版,第163页。

[6]曾隆兴:《损害赔偿法论》,(台)第481页。

事故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Matlab软件,同命不同价,逐差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196-01

首先,我国不同省市农村和城镇之间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用逐差法可以求得最近几年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均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并以此作为我国各省市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

其次,以我国各省市2009年城镇和农村人均年收入的数据为标准,并假设赔偿年限为20年,算出2009年我国各省市城镇和农村交通事故死亡赔偿的金额,并且以M(M≥2009)作为年份,计算出未来一定年限内我国各省市城镇和农村交通事故死亡赔偿的金额。

最后对交通道路事故中体现出的“同命不同价”现象进行分析。

1我国不同省市农村和城镇之间收入存在较大差异

1.1不同省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实现,重点、难点在提高人民收入。要实现农村稳定,农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前提条件就是要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者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的农民收入有着很大不同,另一方面,经济改革使得地区之间、农民内部之问的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1.2不同省市居民收入差距增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9%以上的高速增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3.6倍。但同时收入差距也迅速擴大我国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1988年不是很大,到1992年开始拉大并加速,虽然城镇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从2001年后开始出现收敛迹象,但绝对差距依然呈现扩大之势。从六大区域来看,我国城镇人均收入一直保持最高的东南沿海和最低的东北四省与大西北、华北地区动态变化相似,1988年差距仅为462.677元,1992年为956.15元,1996年扩大到2718.649元,四年扩大了2倍,2002年为4069.899元,2004年则拉大到了4519.67元,是1988年的9.768倍。从省际之间来看,省际最高的广东、上海和最低的内蒙古、甘肃、山西,绝对差距由1988年的824.72元扩大到1992年的1981.78元,1996年为4824.54元2002年为7305.72元,到2004年进一步拉大到了8006.96元,是1988年的9.708倍。1988年到2004年不同区域威廉逊系数动态变化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威廉逊系数0.264是1988年0.185的1.4倍,其中2000年威廉逊系数最大,说明该年区域收入差距达到最大,2000年后开始下降,一直到2004年均呈现下降之势。

2用逐差法求解我国2000年-2009年全国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

设Yi表示第i年城镇或农村人均年收入,Xn表示用逐差法求的的5组年平均增长率,X表示5组年平均增长率的平均值。

则逐差法公式为

Xn=(Yi-Y(i-5))/(5*Y(i-5))(n=1,2,3,4,5;i=(2009,2008,2008,2006,2005)

X=Xn/5

根据表1,可以计算出城镇和农村人均年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14.8%和12.9%。

3求解全国各省市城镇和乡村道路死亡赔偿标准

设M为年份,且M≥2009

La为2009年a省或市城镇平均年收入

Ka为2009年a省或市农村平均年收入

Ha为第M年a省或市城镇平均年收入

Ga为第M年a省或市农村平均年收入

则:

Ha=【(M-2009)*14.8%+1】*La

Ga=【(M-2009)*12.9%+1】*Ka

设Fa为第M年a省或市城镇道路交通死亡赔偿标准

Da为第M年a省或市乡村道路交通死亡赔偿标准

以20年为赔偿标准,则

Fa=Ha*20

Da=Ga*20

由此可得到全国各省市城镇和乡村道路死亡赔偿标准

4对道路交通赔偿的评论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道路交通死亡赔偿体现出明显的“同命不同价”现象,所谓的“同命不同价”拷问了法律的公平,让“生命权”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生命从词义上讲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但法律学上的生命,并不是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命,而仅指自然人的生命。它是人体维持其生存的基本的物质活动能力,是人的最高的人格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人格价值,是人的第一尊严。因此,生命权就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生命的概念突显了生命权对人的意义,可以说生命权是自然人最重要的权利,离开了生命权,其他的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因此,生命权应该受到最为严密的法律保护。当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这一类事实时,法律能否给以生命权完善的救济不仅直接反映了该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科学与否,更直接体现了该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否。

参考文献

[1]周义仓,赫孝良.数学建模实验(第二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陈贵明,张明照,戚红雨,张宝俊.应用Matlab建模与仿真.科学出版社.

[3]徐显明.法理学教程.中国法政大学出版社.

泄漏事故引出的管理问题 篇4

近些年,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频发, 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大量损失。1998年3月5日, 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由于排污阀上的法兰密封垫片失效, 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 堵漏失败后, 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 在配电室达到爆炸极限浓度遇上火花, 发生多次空间爆炸。事故导致12人死亡, 30人受伤。2006年12月4日, 抚顺液化气有限公司150多t液化石油气泄漏, 形成3万m3的雾状气体, 笼罩在6 km2的土地上, 这里有15家企业、数百户居民。所幸处理及时得当, 没有引起爆炸。下面描述的是一起笔者亲身经历的事故。

事故发生

2004年3月29日, 某公司天然气分离厂进行检修作业, 当天上午10时25分承揽检修作业的人员尹某和文某在现场没有业主监护人的情况下, 误拆了某一球罐进料管道上的温度计。由于该温度计没有温井套, 温度计表头突然打出, 导致13.7t液化石油气泄漏。

这是一起严重的违章作业事故。事故发生后, 当地消防队伍迅速进入现场, 通过降压堵漏工作, 及时有效地排除了险情, 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据了解, 当时球罐内液面高为6.3m, 液化石油气储量为273t, 而1t液化石油气的爆炸当量相当于10t TNT (三硝基甲苯, 一种烈性炸药) , 如果当时发生火灾爆炸, 其后果不堪设想。

事故隐患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作业人员误拆了一支没有温井套的温度计, 导致液化石油气泄漏。任何事故的发生, 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通过对这起事故的深入分析, 笔者发现了一些隐患问题:

按常规, 储罐的温度计都应设温井套, 为什么该温度计没有这样设计?将温度计安装在储罐第一道阀门与储罐之间, 为何不将其安装在两个阀门之间?

有现场管理经验的人员, 应该有能力发现这样明显的隐患。但检查出来的隐患为什么没有及时去整改呢?即便暂时不整改, 为什么不在温度计上作好“禁止拆卸”的警告标志?

既然知道该温度计设计存在缺陷, 检修时, 签发作业许可证的人员应该很明白, 那是“是非”之处, 应该告诉检修人员危险所在, 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在没有业主现场监护人员的情况下, 检修人员私自拆掉了本不应该拆掉的温度计, 监护人到哪里去了?

出现漏气事故后, 如果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有必要的堵漏工具, 问题会这么严重吗?

这些问题一下暴露出来, 归根到底还是管理上存在问题。如果我们在日常管理中, 能做好以上任何一项工作, 掐断事故链中的任意一环, 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故。

处置措施

面对事故, 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提高警惕, 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本质安全从源头上抓起

本质安全化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系统中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 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 或者设备、设施的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故障——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 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 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 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事实证明, 本质安全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 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比如:在此次事故中, 设计并安装温井套, 无论何时将温度计拆下, 也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将温度计装在两个阀门之间, 出现泄漏后, 关闭两端阀门, 也可避免如此事故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 运用本质安全的思想来分析问题, 可以较好地防范事故的发生, 比如:

在高处作业时, 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布置好安全密目网;即便人员从高处掉落, 也能避免事故发生。

动火作业时尽可能不要在危险爆炸区域进行。能拆卸的管线、法兰、零配件等应在非防爆区进行焊接。

在食堂或卫生间加装防滑地砖, 可大大地减少操作工人摔伤的几率。

在槽车收发油系统中安装静电联锁控制装置, 如果电阻过大 (或未连接好) , 系统便会自动停止发油。

使用防爆工具, 即使有油品、液化气泄漏, 也不会引起火花, 发生爆炸事故。

“本质安全化”, 它像是一个救生圈, 不会游泳的人即使掉在水中, 也不怕淹溺。所以安全管理工作者也需要树立此观念, 并将其作为指导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准则。

对风险做好辨识、评价与控制

许多事故的发生, 都是由于操作人员对危险性认识不足, 茫茫然而“行”之造成。如果我们每个人, 对每项作业都能清楚地认识其风险所在, 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 那么许多事故便可以避免。此次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既然需要许可证才能作业, 可知该项作业存在较大风险, 但风险在哪儿呢?操作人员就不清楚了。我们可以摸拟此次作业, 通过人员、机械、环境、管理几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 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如下表所示。

危险辨识与评价工作, 它像一个得力的助手, 只要你重用它, 它便能给你出谋划策, 助你一臂之力, 让事故没有“出头之日”。建议所有安全管理者, 不要怕“麻烦”, 应当重视并合理运用这一方法, 当“安全规定”变为“自然要求”“事后管理”变为“事前控制”时, 安全工作也就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闭环管理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不容置凝, 安全检查是发现问题、解决事故隐患, 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许多企业每年检查次数众多, 有上级检查、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公司检查、班组检查、季度检查、年终检查、月检、周检、日检、节假日检查, 检查形式也堪称多样化。这么多的检查, 是否真正有效, 关键还是落实问题, 解决问题。根据著名的墨菲定律, 只要客观上存在某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不管可能性有多小, 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 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因此, 上述事故的发生, 有其必然性。

许多企业正是这样, 只停留在发现问题的框框里, 检查“雷声”大, 动作迅速;落实“雨点”小, 一拖再拖。终于有一天出了问题, 才后悔“当初确实不应该”。对于这种脱节的现象,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闭环管理。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程序, 包括以下内容:

编制安全检查表, 组织实施安全检查;

发现隐患, 向被检查单位发放《不符合通知单》;

督促隐患单位按期完成整改;不能按期完成的, 检查组应书面向其上级领导汇报, 由上级领导组织相关人员, 讨论解决方法;

保存所有记录。

闭环管理, 它像一把解决安全问题的钥匙, 每一个安全管理者持有这把钥匙后, 正确使用, 总能打开安全的大门。

编写程序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按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生产经营单位应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针对液化石油气企业, 还应配置必要的堵漏工具、管道卡具、防火战斗服、液下水封装置等。上述事故发生后, 该公司缺少专项的应急预案, 缺少堵漏工具, 缺少与媒体、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应对措施, 从多个方面暴露了问题, 足以说明该公司应急系统不完善, 平时应急准备不足。

医疗事故鉴定相关问题分析 篇5

为医学会。分析论证我国的医疗鉴定结论证明能力与证明力,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完善建议。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医疗过失鉴定;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证据能力;证明力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3-0220-0

5analysis of related problems of medical malpractice identification.cai xiao-xia.the law co,southeast uni—

versity,nanjing 21009~jiangsu

【abstract】the concept of “assessment result of medical malpractice” should be replaced by the concept of

“medical negligence assessment”. i1le author thinks the forensic organizations in medical lawsuits should be integrated

as medical association.in this paper,evidence ability and strength of medical malpractice identification was an alyzed and

the related legislation proposal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medical malpractice identification;medical negligence identification;evidence abili~;evidence

strength

一、“医疗事故鉴定”概念的重新厘定

(一)对“医疗事故”概念的质疑

多年来,医疗事故及医疗事故鉴定概念沿用至

今很少有人对其提出质疑。在实践中对此概念的释

义更是五花八门。笔者认为,多年来沿用的“医疗事

故”称谓应当置换为“医疗过失”。国务院1987年颁

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医疗事故”概念强

调其后果要件:造成患者“死亡、严重残疾和严重功

能障碍”。强调后果的严重性。该定义符合事故本身的汉语意义及习惯。而国务院2002年4月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的后果要件

是: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并且只是将其作为医疗侵

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而医疗行为构成侵权责任的更为重要的要件是:医疗行为有过失、医疗过失与

人身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同时。后果要件是卫生行

政部门关注的问题。“事故”概念体现了结果状态。而

民事诉讼侵权责任的追究关注的是主观要件,在医

疗侵权案件中。判断医疗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失,过失概念体现的是心理状态。因而以更具法学术语

特点的“医疗过失”取代“医疗事故”合乎法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将“医疗事故”的称谓

置换为“医疗过失”。相应地“医疗事故鉴定”的称谓

置换为“医疗过失鉴定”。

(二)“医疗过失鉴定”概念的提出

笔者尝试将医疗过失鉴定定义为:医疗过失鉴

定,是指医学会医疗鉴定机构。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或

法院的指定,依据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

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技术或

者专门知识对医疗纠纷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

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定义明确医学会的法定鉴定机构地位;明确了鉴定启动者即可以是

申请人(即患方或医方),也可以是法院;鉴定的内容

[作者简介] 蔡晓霞(1969一),女,江苏六合人,东南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医事法、民事诉讼法。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06sjb820006)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3期)

就是依据各项医疗规范,运用医学科学技术对专门

性问题做出判断。①

二、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的统一

(一)关于医学会鉴定资格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

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

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

事故问题论文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初中体育教学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工作中的重点,因为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也给日常的体育教学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未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灌输相关的知识,随机应变才能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一、初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问题

1.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

体育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应该端正自身的思想,将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充分地了解体育器材、运动场地以及体育项目等是否适合学生现阶段的锻炼学习。但是一般的体育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以及详细的动作知识等,致使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2.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风险

初中生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活泼好动,对教师讲授的安全知识没有充分体会,对力度的把握不到位,致使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摔倒、擦伤甚至骨折等安全事故。

二、预防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措施

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比较普遍的,这也是困扰初中教育安全进行的重要因素,而要想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以便全方位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师生必须树立安全意识

(1)教师方面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定期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全面的安全知识讲座,以便将最新、最有效的安全事故防范知识教授给学生。教师也应该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学生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对教师讲授的关于安全的知识认真地理解,在平常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认真履行。体育老师在讲授相关动作的时候应该认真观看,仔细掌握诀窍,将练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对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预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体育教学的备课要科学合理

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充分地了解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评估,对不合理的项目和环节予以删除。教材的选取、器材的安排等都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身体素质情况,在上课之前必须仔细地检查教学使用的器材,如有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排除,器材的使用过程应该按照说明书的规定进行,以防在使用的过程中受伤等。

(2)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充分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很多的初中生对于课前活动不够重视,各个关节没有活动开,接着就开始进行强度比较大的活动,从而对关节的磨损比较严重,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课前的准备活动应该具有新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间接地达到预期目的。而在进行特殊项目的活动中,应该将全身能够发力的关节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头、颈、腰以及手脚关节等,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

3.做好课中组织工作

(1)合理安排教学

初中生对各种体育锻炼来自兴趣,而在进行练习时难度比较大,需要时间比较长的活动内容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感到有压力和信心不足,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专心地进行动作和技巧的学习,从而难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的时候应该科学合理,教学的内容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学进度要循序渐进,对于难度比较大和动作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做好认真的辅导,从而使得学生不至于失去学习的信心。除此之外,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有着舒展身心、促进身体机能的成长等作用。

(2)教学内容应该将安全放在关键位置

教学内容在讲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项目活动时也应该将安全放在关键位置,因为只有安全的项目活动才能够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所以教学的内容对于高难度、高风险的项目活动应该安排得少一些,与此同时也应该在学生体检之后对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好评估,以便更加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综合以上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预防问题的探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存在,并且从各个环节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保护学生的身体避免受伤害,保证体育教学工作安全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季爱民.初中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种类和预防[J].武魂,2013(05):108.

基于煤矿安全事故问题探析 篇7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煤矿安全的重视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虽然我国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与企业等一直在极力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但每年全国各地仍然有不少的人员死伤于此类事故中, 给众多家庭带来痛苦, 更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探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仍然是当下十分重要的话题。

2 煤矿安全事故问题发生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

我国矿难频发,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我国复杂多变的自然地质条件。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山地面积广阔, 土质层的情况也十分复杂, 因此我国的矿井地下作业都存在着十分大的风险, 同时, 我国的煤炭都是瓦斯矿脉, 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作都处于井下, 多种因素综合起来就更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给井下工作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根据有关部分的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现存的各个煤矿中, 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矿井都有瓦斯爆炸的风险, 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矿井存在自然的危险,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矿井存在粉尘爆炸的风险, 危险系数极其普遍且十分的高。本身安全隐患的存在再加上煤炭层的环境复杂, 使得煤矿开采的工作如履薄冰, 步履维艰, 想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率的进行煤矿开采困难重重。

2.2 社会因素

一系列社会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对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安全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我国在煤炭安全问题上的监管不足, 这一点可以从以往频发的事故中总结探寻出规律, 即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落后的行政体制不合拍, 这就导致了在管理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诸如企业缺乏安全意识、政府领导管理不坚决、安全生产检查成为作秀等情况。另外, 地方保护主义的加深和执法腐败的社会现状也是加重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有关部门的部分行政人员不作为或乱作为, 在执法过程中进行权力寻租为自身创造经济利益而忽视人民的生命安全, 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而为不合格的煤矿打掩护等等, 这一系列的政治因素成为了煤矿事故频发的最深刻也最为本质的原因所在。

2.3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方面主要是人才短缺和人才队伍质量较低。由于煤矿开采工作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就是人这个因素, 一切工作所使用的大型机器需要人的控制、所有调控规范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由人来设定、全部安全隐患的预测和解决也由人来完成, 因此人也成为了煤矿安全保障工作中最核心的要点。煤矿开采工作是一项具有很高危险性和复杂性的工作, 工作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十分的复杂, 此外, 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要求大, 劳作时间也很久, 但是目前的煤矿队伍中, 人们的安全意识有的还依旧淡薄, 操作技术不到位、矿井设计不合理、开采程序不合格等等都直接的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和频率, 因此, 各项因素综合起来要求培养一支更加强劲的人才队伍, 为更安全更有效的完成煤矿开采工作奠定基础。

3 解决煤矿事故的主要对策探析

3.1 解决自然因素造成的煤矿事故的对策

我国固有的自然条件固然不能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来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 提高施工安全水平。例如加强地下环境监测, 实时监控事故因素的发生或潜在发生的几率与情况, 从而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 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大力提高技术水平, 打造更加安全的地下施工环境, 改善空气流通环境和井下工程强度, 减少瓦斯爆炸和塌方的危险, 保障井下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3.2 解决社会因素造成的煤矿事故的对策

要想解决外部社会因素造成的煤矿安全问题, 首要的是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加强行政监管的决心和力度, 用强制力的法律政策督促企业实行国家相关的安全规定, 促使政府相关领导真正理解安全生产的内涵并加强监管与控制。提高各级政府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 不能因为个人的政绩和荣誉而牺牲群众的利益和安全, 严厉打击官商勾结的不正风气, 加强基层生产环境调查与反馈, 防止地方政府为一己私利而为不法商人保驾护航。加速完善安全事故责任归属制度, 以负激励督促相关部门更加关注煤矿安全问题, 避免事故的发生, 并在事故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的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员, 解决责任归属问题, 及时对伤者家属进行赔付和安抚, 防止群众心情激愤造成动乱, 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3.3 解决人的因素造成的煤矿事故的对策

在煤矿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逐步培养更强的员工团队, 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自救意识, 在预防事故发生的同时加强事故应对教育, 以防危险真正来临时手足无措而造成更多不必要的伤害。同时, 要加强对于人才队伍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养, 不断提高队伍的工作实力, 改善施工技术条件, 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稳步提高产能。同时, 给予员工团队更多的参与管理机会与建言权利也有助于员工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自我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煤炭事故频发的各方面的原因的分析, 并提出了针对各因素的对策, 进一步的明确了日后煤炭工作发展的方向和注意事项, 对于加强煤炭安全生产, 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中, 应当更加注重相关规范制度的建立、施工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立, 从而更加安全更加科学的开采煤炭,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宏广, 王爱国.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原因浅析[J].煤矿安全2013 (43) :83-85.

[2]姚静泽.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13) :8-11.

[3]于秀宝, 姜文昌.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原因系统分析与对策[J].2013 (42) :64-66.

[4]王超鹏.解析煤矿安全事故原因与预控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J].2013 (12) :24-26.

[5]赵文霞, 潘博.执法成本、政企合谋与煤矿安全——基于中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实证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13-15.

亡人火灾事故现场勘验问题探讨 篇8

1亡人火灾统计范围和调查原则

1.1亡人火灾的统计范围

按照GA 185-2014.3.5《火灾损失统计方法》规定, 在火灾扑救起7日内,人员因火灾或灭火救援中的烧灼、 烟熏、砸压、辐射、碰撞、坠落、爆炸、触电等原因导致的死亡应纳入火灾损失统计范围。

1.2调查原则

亡人火灾认定必须建立在证据充分、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在调查过程中坚持及时、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 按照《火灾事故 调查规定》、《火灾原因 认定暂行 规则》、 《火灾现场勘验规则》、《火灾原因调查指南》进行调查。

2火灾现场亡人特征和现象

2.1火烧尸体特征

(1)尸体表象特征。火灾中致死人员生前一般会有逃生迹象,尸体多呈 现手抱头、四肢蜷缩 状态。衣物残片:在火势不太严重的火场中,死者身上往往留有衣着残片,根据衣物残片或其他不易燃烧的物品可以帮助认定死者身源。同时,残存衣着覆盖部位的皮肤热损伤较轻, 甚至没有热损伤的痕迹,这对判断烧死者当时的体位很有帮助。皮肤颜色:因火灾烧死的尸体(除炭化外)可见不同深度的烧伤(红斑、水疱、焦痂、炭化),典型的生前烧伤可伴有明显的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和坏死改变,肉眼可见水肿周围有5~20mm的红色区域。在有毛发的部位,毛发受热皱缩、卷曲,尖端呈黑褐色,脆性增加或完全被烧毁。眼部:在火场中由于烟雾刺激,受害人往往反射性紧闭双目,死后可在外眼角形成未被烟雾炭末熏黑的 “鹅爪状”改变,称为外眼角皱褶,角膜表面和睑结膜囊内也无烟灰和炭末沉积,睫毛被皮肤包裹,仅尖端烧焦,火灾前死亡则反之。嘴部:被火烧死尸体舌头伸出唇外和齿列之间,由于发生喉头水肿,尸体口鼻腔有炭末。死后焚尸多嘴巴微张,舌头外露抵在两唇之间,口鼻腔及气管无炭末。但有一种情形应引起调查人员的重视,在火场中的尸体即使是刑事案件中的先杀后烧,往往在尸体上仍有一些轻微的生理反应,如手臂弯曲、生殖器直挺等, 甚至在他的喉管内还能检测出微量的烟尘,这是由于被害人在遇害后没有完全死亡,尚有轻微的呼吸,犯罪嫌疑人放火焚尸造成的。所以,对尸体的表面观察一定要综合分析判断。血迹:由于人在烧死以后很少出血,所以在现场勘查时要仔细检查尸体下部的衣物、被褥、地面上是否有血迹,包括亡人火灾现场周围的立面及上方有无血迹喷溅的痕迹。

(2)尸体内部特征。火灾中死亡人员食道内壁和胃内可查见炭末、烟灰,有的还能在十二指肠内发现烟灰、 炭末,说明死者在火场中有过吞咽行为,比呼吸道的炭沉积更具有价值。心血多呈鲜红色流动状,心外膜下可见点状出血,左心室内膜下可有出血点,心肌光泽减退,呈灰红色或土黄色。火灾现场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并随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各器官,因此生前烧死者内脏多呈鲜红色或樱红色。烧伤致死者常有脑水肿,肉眼观硬脑膜紧张,脑回增宽,小脑扁桃体疝形成,有时发生海马钩回疝;蛛网膜、脑实质充血、水肿,血管壁血浆浸润, 有时发生纤维素样坏死,砖红色或暗红色,松软,如为火灾前死亡则无以上特征。烧伤对肾的损害特别严重,除血液循环障碍外,肾实质变化也很明显。

对于同归于尽的死亡方式,放火者尸体一般烧伤、烧损程度小于现场其他人,存活时间较其他人长,一般前两节气管内有烟痕,且放火者气管内烟痕最深。

不论尸表烧损程度如何,火场中尸体仍有剖验的意义,因内脏常保留较好,解剖时还可采取组织和血液,检测一氧化碳、酒精或其他毒物。

2.2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的鉴别

在火灾现场发现的尸体须注意鉴别生前烧死还是死后焚尸,主要依据有无局部和全身的生活反应。

(1)烧伤局部有无生活反应。烧死者烧伤及边缘组织充血、水肿、出血;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浆渗出,形成水疱,水疱内含蛋白、白细胞等;创面形成痂皮;创缘有炎症反应是生前烧死的有力证据。死后烧伤,组织多无生活反应,创口无充血、出血、水肿,无炎症细胞浸润,无水疱形成。

(2)呼吸道变化。火灾中烧死者可发生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和休克肺的改变,同时若伴有一氧化碳中毒,使血液呈鲜红色或樱红色,内脏和尸斑呈樱红色。死后焚尸无生活反应,烟灰炭末沉着最多达口鼻部,不会发生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及休克肺改变。

(3)火灾中烧死者出于保护心理,使死者表现出一些特征性的反射性保护姿势,如:外眼角皱褶、角膜和结膜囊内无烟灰和炭末及睫毛征候等现象。

(4)对严重毁损炭化的尸体,主要通过骨骼结构破坏情况进行判断。识别骨骼 残片骨折 较简单有 效的方法 是,将烧骨的残片拼接复原,根据骨裂的走向,对骨折的情况及骨骼解剖特征进行判断。受热骨折类型有纵行、 横行、横断直行、横断弯行等,沿骨纹发育的横断骨折呈斑片状、分层簇状,是受热形成的典型骨折。两者区别如表1所示。

3尸体烧伤痕迹证明作用

3.1证明火灾性质

亡人火灾发生后,依照《公安机关消防刑侦部门火灾调查工作协作规定》,需要火灾调查人员和刑事技术人员对现场共同进行勘验,并还原现场。火场中火前死亡的尸体特征是判断案件性质的重要依据,尸体能够证明是意外引起火灾造成事故,还是人为故意造成的火灾事故, 对确定火灾性质、分析火灾原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证明火灾发生时的人员状态和位置

火灾中死亡者大多背向火势蔓延方向,尸体的位置远离起火点,尸体多呈现抱头卷曲状,外眼角起皱、眼睑裂内可见炭灰或口鼻、气管内有烟灰炭末等征象,躯体多位于出口部位,头部一般朝向出口方向,有逃生迹象,火灾前死亡则无此现象;但是通过伪造现场,令人失去逃生能力,尸体呈现烧死现象除外。若原始现场尸体有平躺呈放松状态、尸体颈部有勒索等暴力损伤、口鼻内无烟灰炭末等征象,这与死亡人对任何事都无反应的特征相符, 可初步推断尸体系死后被烧。

4亡人火灾勘验注意事项

4.1火灾现场保护工作是做好勘验的前提

火灾现场勘验工作中,现场保护是这一工作的前提, 火灾现场属于二次破坏现场,火灾现场中引发火灾的原因痕迹物证是火灾现场保护的重点,若是现场保护工作不到位,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极易使物证痕迹丢失,导致认定起火原因、起火部位 及起火点 与实际情 况不符。 因此,火灾发生后,火场保护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4.2现场勘验要从“点勘验”到“面勘验”转变

有些火灾过火面积非常大(如山林火灾、大体量仓库库房火灾),起火时间往往是在深夜,火灾现场没有目击证人和视频监控证实火灾现场相关情况,起火时间和起火部位难以确定,调查难度很大。这时就要继续扩大范围,从任何可能收集到火灾相关证据的地点开展勘查,而这个“任何地点”,可能是实际地理位置,也可能是虚拟的位置,包括视频信息(监控录像 记录的起 火点见图1所示、道路卡口监控见图2所示)、手机基站信息(见图3所示)、人员流动轨迹等各类系统信息,通过对这些“地点” 的勘验,让所有的“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面”,实现信息整合,此时消防部门应当及时提请当地公安机关调集刑侦及相关部门提前介入,迅速查看火情,通过外围走访排查,探明火灾性质,通过协调 配合全方 位展开调 查活动,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相关火灾线索,确定起火点和可疑人员。

4.3法医对尸体的检验

火灾中的 尸体不一 定都是燃 烧和火灾 直接作用 致死,法医尸体检验的 任务是确 定死亡原 因,推测死亡 时间,判断死亡 性质,做出他杀、自杀、意外死亡 的意见鉴 定。有时还会出现死亡方式不明的鉴定,根据案件的需要,法医会对致伤物、损伤时间、损伤与疾病的关系、中毒与疾病的关系等其他问题进行鉴定。火灾中受高温作用烧损的尸体,法医可以根据外生殖器、骨盆、颅骨骨性、牙齿的生长和磨损程度、残存的四肢、血型、个体特征以及尸体上的饰物、印记等对尸体身份进行鉴别;尸体检验发现的内外部特征和火灾调查人员的调查结果可以互相补充、相互验证,为亡人火灾的定性打下基础。

4.4现场分析要综合各方面材料

火灾现场分析的内容有:(1)分析判断火灾性质;(2) 相互印证调查询问与现场勘验所收集证据;(3)根据火灾调查收集的证据推断判定起火时间、起火点、起火经过、 起火原因和行为人违法行为等火灾事实;(4)综合分析判定所认定的火灾 事实是否 做到了事 实清楚以 及证据确 实、充分。火灾的起火时间、起火点、起火物和引火源等各个因素都不是孤立的,在火灾蔓延的过程中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和相互作 用,缺一不可,组成了火 灾事实的 全部。因此,从火灾事实逆向推理引起火灾的各个因素,使调查中已查明的 各个起火 要素与火 灾现场整 体联系起 来,达到认识发生火灾产生原因的目的。

4.5与公安刑侦部门积极进行沟通协调

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消防刑侦部门火灾调查工作协作规定》的要求,有人员死亡的火灾、具有放火嫌疑的火灾以及具有较大影响的火灾,公安机关消防、刑侦部门应负责实施现场勘验、调查走访、分析起火原因等,尸体检验依据《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规定,由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出具尸体检验鉴定文书。与一般的刑事案件现场相比,由于火灾现场的前期火灾扑救时的破坏性和后期现场的复杂性以及参与调查人员的水平原因,消防部门和刑侦部门在亡人放火嫌疑案件上存在诸多意见, 往往引起争议。一是对消防移送的具有放火嫌疑的亡人火灾案件,刑事侦查部门往往不受理,也不按照相关规定出具任何意见和材料;二是法医有时以各种理由拒绝对尸体进行检验,使尸体的证明作用大打折扣;三是刑侦部门移交材料不全。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消防部门在工作中要做到一切从工作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公安部各项规定执行,发挥各自职能提高办案效率,为最后火灾案件的定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语

关于煤矿机电事故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9

关键词:煤炭,机电事故,原因,预防

据统计, 煤炭生产发生的事故中, 40% 的事故和煤矿机电有关, 机电设备的使用,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煤炭生产过程进行地顺利与否。

1 煤矿机电事故特点分析

煤炭生产是庞大而复杂的, 使用的煤矿机械设备也非常多。在煤炭生产中, 一旦发生机电事故, 一般都具有涉及范围较广, 事故发生随机性较强, 事故重复发生性强的特点, 很多情况下还会造成人身伤害。随着煤炭生产对于产率和产量要求的不断增强, 机电设备使用的数量越来越多, 设备运转的周期越来越长, 这些都使得机电设备的事故率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成为煤矿生产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新的特点。

2 煤炭机电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2. 1 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工作责任心不强

在目前的煤炭生产中, 从事一线生产, 操作机电设备的工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对于机电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难以完全掌握, 加之部分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不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造成机电设备误操作情况时有发生, 给煤矿机电设备使用埋下了不小的安全隐患。这种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机电事故本应可以避免, 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 2 机电设备老化问题严重, 更新速度缓慢

随着国家对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强, 煤炭生产中机电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时间较以前大为延长。这种情况下, 煤炭企业本应加大资金投入, 对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换, 对运转的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但是一些煤炭企业长期养成了重产出轻投入的习惯, 在机电设备更换和维护保养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造成煤矿机电设备的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严重威胁到了煤炭的生产。

2. 3 检修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 很多煤炭企业对于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 没有专业和专职的维护管理人员, 由于重视程度不高, 人员配备上就存在不足, 在进行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时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更有一些企业在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不进行设备的检修维护管理, 造成设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大受影响, 给煤炭生产埋下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2. 4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国家2015 年出台的关于《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中明确规定, 每个煤矿矿井都应至少建有17 种基本机电管理制度。该项规定的出台是对煤矿机电设备正常使用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很多企业没有按照这个规定来做, 建立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全, 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这些都为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无据可依, 无人监管的情况, 给煤炭生产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3 预防煤矿机电事故的措施和建议

3. 1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煤炭生产中机电设备的使用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指导, 相应的监督工作也需要在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开展。针对目前煤炭生产中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情况, 相关部门应该从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快制度出相应健全的规章制度, 使得煤炭生产中机电设备的操作、煤炭生产过程中对于设备使用监督等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 从而确保煤炭生产顺利地进行, 满足国家经济生产对于煤炭行业的要求。

3. 2 提高煤炭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

煤炭生产工人是煤炭生产的直接参与者, 其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负责操作机电设备。目前很多煤炭生产第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都不满足煤炭生产的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做出努力。一方面可以给从事生产的工人提供培训和与先进生产单位交流的机会, 使其在培训和交流过程中自身的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一方面可以引进高素质人才, 使其补充到生产队伍中去, 在自身完成工作的情况下带动周围水平低的工作人员提升自身实力, 实现煤炭生产工人队伍素质整体的提高。

3. 3 加大煤矿机电设备的资金投入

针对目前煤矿机电设备老化问题凸显、更新速度较慢的情况, 需要加大机电设备的资金投入, 对于已经老化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 对于运转的设备进行良好的保养, 从而确保煤炭生产不因设备老化而停滞。

3. 4 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监督管理

煤矿机电设备工作环境一般比较恶劣, 设备使用频率较高, 使用的时间较长, 如若不对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保养, 那么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必将遭受极大的影响。而目前很多煤炭企业都抱有重产量轻投入的思想, 对于设备维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才可以顺利地完成相关的工作。所以, 在以后的工作当中, 一方面需要鼓励煤炭企业对机电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保养, 另外一方面需要对其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 从而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达到预定的效果。

4 结论

煤炭生产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在煤炭生产中, 保证煤炭质量的前提下, 加大煤炭生产能力, 这就需要在煤炭生产中投入更多的机电设备。煤矿机电设备数量和种类的增多, 必然会加剧机电事故发生的概率, 我们需要对现有机电设备故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对非偶然因素造成的机电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 从而保证煤炭生产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恩成.煤矿机电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6.

[2]邢进忠.煤矿机电事故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机电信息, 2012, 3.

[3]王基峰.新形势下煤矿机电事故预防对策研究[J].华东科技 (学术版) , 2013, 7.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探析 篇10

教育部颁布并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为《办法》) 第二条规定:“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适用本办法。”根据这一规定, 我认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之的事在高校实施, 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的教育教学设施, 生活设施内, 大学生遭受人身伤害或致他人伤害的事故。特点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是特定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 是指通过学籍登记的在校学生。民办学校或公立学校以及独立学院的寄宿制和走读制的学生。第三人, 是指除了在校的大学生以外的因自己的侵权行为而给大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自然人。2.时间是特定的。高校伤害事故时间的特定性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哪些时间内自身受伤害或是致他人伤害而构成伤害事故。3.地点是特定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地点范围是指大学生在哪些地域或空间内自身遭受伤害或是致人伤害而构成伤害事故。4.主观方面是特定的。校园伤害事故主观方面可能是故意或过失, 还包括没有过错方的意外事件。

二、处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存在的问题

(一) 立法方面

目前还没有一套完美处理方法和可依的法律规定, 所以导致了大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的民事责任不明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法通则》与《侵权责任法》这些法律都没有涉及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更无事故中校方民事法律责任承担的具体规定并未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及责任承担进行单独规定。同时《侵权责任法》与《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仅指在教育机构中的中小学生即未成年人, 但是没有提到在高校中的成年大学生。

(二) 关于政府责任问题

学校的安全工作是涉及到比较多面, 只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保证学校安全, 避免伤害事故频发是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与有关部门, 还有家庭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我国执行的校园伤害的立法体系不够全面, 尤其是政府责任方面。我以为各级政府部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责任主体。因此,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在学校安全方面的责任应该是在立法中明确规定。

三、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规制

(一) 学校应履行必要的救助义务

首先, 积极主动对待, 及时通知和主动汇报。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 必要时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其次、保证证据的及时定性和正确性, 好好配合公安和司法部门提供事实依据。学校要保证校园环境的良好和安全。要定期检查学校的设备, 设施, 场地。调整学校管理制度, 应加强法制管理, 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二) 确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校方民事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1.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的第二款《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 第7条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第8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 在学生伤害事故之中, 无论是学校承担责任还是承担赔偿责任, 关键都必须是在高校存在错过, 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校方的侵权责任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过错推定原则。依我国《民法通则》第126条的规定“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并建筑物上的搁置物, 悬挂物等发生倒塌, 脱落而造成他人损害的, 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承担应该的责任。但是能证明自己无过错之外。如果高校由于校内建筑物或建筑物上的搁置物, 悬挂物等突然倒塌, 如校内枯树枝突然折断, 此时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2.特殊的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 127条和133条的规定, 也有关法律, 司法解释来看, 明确的规定适用无过错原则有下面的几种行为。这些是, 机动车事故, 高度危险作业, 产品质量责任, 动物致害, 环境污染, 工伤事故。如果在高校具有教育, 管理和保护的职责的范围内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属于上述特殊侵权类型。那么就应当适用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3.明确规定学校免责的范围

对高校来说, 免责条件主要包括一下内容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指的是只有于人的行为之外, 并且没受当事人的决心支配与转移力量。还有包括有些自然现象 (比如台风, 地震) 与有些社会现象。意外事件, 学校即使迟到了合理注意的相应职责也难以预见到事故的发生。因此, 当意外事件发生而学校没有过错, 可以免除学校责任。

(三) 制定高校学生校园伤害责任保险制

大学生伤害事故之中, 最难的问题是怎么定赔偿金额。有些学生伤害事故频发的情况下, 学校不能承担巨额的赔偿费用。处理这个问题, 许多国家 (如德国, 日本, 加拿大等) 执行侵权赔偿的社会化, 将学生在校内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纳入保险范围内。这样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法律纠纷。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可以吸取比较发达国家的借助保险制度。

四、结语

全社会高度重视高校安全问题, 应该建立全面的合作体系, 同时, 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同时, 大胆的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措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一夜完美的校园管理体系。

摘要:高校学生的伤害事故引发的法律问题具有独特性,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 我国对于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有些问题仍然被忽略, 还存在缺点和争议。因此, 健全高校的管理模式,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是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2]李爱春.高校学生事故归责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5) .

事故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精神损害;修理费;停运损失;价值贬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迅速攀升,交通事故日益增加,造成大量的人身财产损害,因原先的相关立法规定不明确,最高院于2012年颁布《解释》对一些问题进行明确。

一、被害人是否可以在交通肇事罪刑事审判中提出精神损害抚慰金

根据最高院颁布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被害人因犯罪遭受的精神损害而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或者单独提出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均不予受理。但根据2012年最高院的《解释》,明确规定,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可选择在交强险里优先得到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付。根据我国法理新法优先于旧法的适用原则。在交通肇事犯罪的刑事审判中,可以提出精神损害抚慰金附带民事的诉讼请求,也可单独提出民事诉讼。

二、关于修理费的赔偿问题

这儿的“修理”的相当于侵权行为法上恢复原状。根据最高院的《解释》,受害人有权要求肇事方赔偿车辆维修费用,但是《解释》未就维理费的赔偿条件和标准进行说明,地方法院判决不一。关于赔偿条件,我国的审判实践和外国的立法经验主要体现在,赔偿的修理费用应坚持可能且合理的标准,可能是指事故中损坏的汽车应具有修复的可能,如果从物理状态上无法修复,则为不可能。合理则是指损坏的车辆的修理费用不能超过车祸前该车辆的价值,超过即为不合理。在可能和合理的情况下,因车子太旧等原因,受害人有可能不愿意修理,只要修理费,想换新车。我国法律未做规定,受害人是否可以通过评估车损价值,不修理车子直接从交强险里拿到修理费,相当于金钱赔偿。关于赔偿标准问题,相关法律也未明文规定,在审判实践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见,第一种意见是以保险公司核准的损失作为赔偿依据,作为负有赔偿责任的交强险公司,会在定损时,减少维修项目,降低维修费用,其定损的金额应经受害人同意也可。第二种意见是根据受害人实际的维修支出作为赔偿依据,这种依据存在的问题是受害人可能过度维修,增加不合理的维修,如保险公司能提供证据剔除其不合理维修部分的金额,双方认可余下维修金额,也可作为赔偿的依据。第三种意见是以独立的第三方鉴定维修费作为赔偿依据。独立的具有鉴定资格的第三方的鉴定机构相对客观,作为定损标准较为合理。

三、营运车辆停运期间的损失赔偿

2012的《解释》规定从事营运的受害人可提出停运期间的损失赔偿,但未明确规定赔偿的具体范围,以及标准确定等方面的法律实务问题。现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从法律实务方面,一般从每天纯收人以及每天固定不变的成本和每天可以变化的成本。每天固定成本主要是指公路運输管理费、工商管理费和保险费等各种税费,可变的成本为油费、人工费、折旧费和过路过桥费等。每天的纯利润等于每天的营业额减去每天固定成本再减去每天可变成本。用每天的纯利润乘以停运的天数就得出停运损失。有人认为固定成本应定为营运损失的一部分,笔者认为这不合理,因为固定成本是纯利润的必须成本,两者只能主张一种,不能同时主张。

四、非营运受害人因车辆遭受损坏而产生使用中断的费用赔偿

根据2012年的《解释》,使用中断可以得到赔偿,但具体赔偿范围未明确规定,在审判实践中,主要是指租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费用,但是使用中断损失必须与受害人的车辆遭受到损坏构成因果关系。中断损失必须是满足受害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因为受损车辆是宝马车辆,就要求中断损失按宝马车的租价来计算,法院一般不支持。赔偿的标准为每天的必不可少的公共交通费或租车费乘以中断使用的天数即为中断损失的赔偿费用。

五、关于维修后损坏车辆的价值贬值问题

损坏的车辆经过维修后,很难恢复到受损前的实际价值,车辆价值造成贬损,但目前我国立法在此方面是一片空白,有待明确,目前世界上只有意大利等少数国家立法支持车辆价值贬损赔偿,绝大多数国家不予支持。从侵权责任法的原理来看,恢复原状就是要恢复到遭受损失之前的状态,根据我国目前相关法律,维修后的车辆从性能,整体结构上与受损前是有差距的,低于受损前的价值,即价值贬损,也就是没有完全恢复到受损前的原状,如果法院不支持损坏车辆的价值贬损的赔偿,不符合公平合理的民法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侵权责任法恢复原状的要求,实际是一种偷工减料式的恢复原状。在我国审判实践中,有的法院支持,有的不支持。同时应注意过渡赔偿问题。另一方面,许多法院以贬损价值难以精确计算不予支持,但贬损价值计算和是否支持是两个问题,不能因为难以计算就否定损坏车辆的贬损价值。

六、关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第三者责任商业保险和侵权责任人的赔偿顺序

在《解释》第十六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首先,交强险优先支付。因交强险的目的是在交通事故发生时,为使受害人的损失部分得到及时有效救济,损失得到补足。其次,剩下不足部分由商业三者险按照约定支付,有效的分散被保险人的交通风险。最后,剩余部分由侵权责任人承担。

参考文献:

[1]郭左践主编.《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3]金慧明.《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中的受害第三人研究》[J].《中国商界》2009年第7期

[4]钟良生.《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人民司法.应用》2011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事故问题论文 篇12

关键词:企业事故,隐患治理,对策分析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企业生产环节,企业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已经沦落到了不被察觉的地步,所以,企业事故发生的根源源于隐患是广泛认同的理念共识。企业隐患排查问题的治理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和基本途径,也是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措施,因此,总结分析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对策是减少企业事故,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1 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问题的状况:

由于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效率的一再提高,企业事故隐患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自2007年开始,国家分批次的对我国企业事故隐患排查问题颁布了明文规定。要求全国各地的有关部门要积极响应,开展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企业事故隐患排查问题治理的专项活动,进一步的规范了企业安全生产隐患问题的治理,完善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机制,有效的遏制了企业事故隐患的发生,促进了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我国企业事故隐患排查问题的治理工作的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我国经济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主要表现为个别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利益,轻安全生产意识,使隐患问题的排查工作的效率低下,导致企业隐患的持续存在。

3 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问题的原因:

3.1 企业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片面,走马观花:

由于企业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隐患排查问题,片面的重经济,轻安全生产最终将导致企业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仅仅流于形式,对规范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

3.2 企业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的制度不健全:

在有关部门的监督引导下,我国企业积极地响应,制定了一系列企业隐患的排查治理制度,但制度中没有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不闭环,等致命的薄弱环节。又有不少的企业员工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足为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问题工作承担责任,导致安全管理人员只能阶段性、选择性的排查。

4 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政府监管和惩戒力度

地方政府对隐患监管存在力量上的不足,可以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和安全服务机构对企业实行二不两直的检查,不通知,不开会,直接深入现场,直接询问基层人员。通过这样的概率检查,给企业形成监管压力,促使企业日常重视隐患,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追踪系统,促使企业重视隐患治理工作。

4.2 落实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

企业在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时,要明确的分工到个人,明确其责任主体。国家《安全生产法》第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其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并明确提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在安全生产领域,企业的员工们不仅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更是承受事故隐患的第一当事人,所以,企业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人人有责,从而更好的为企业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4.3 建立健全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近几年,由于我国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也都面临着转型升级,优化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取长补短。在企业新发展的形势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的特点,将企业隐患排查工作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确立长期有效的事故隐患排查机制,建立隐患排查追踪制度,建立隐患整改绩效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隐患排查治理能全面、科学、及时,能够为更好的开展企业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打下夯实的根基。

4.4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员工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企业生产中的从业人员是出于生产作业活动的第一线,是企业事故的第一当事者,为了事故发生时降低生命财产的损失,我国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法规的标准要求,针对自身特点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员工培训教育,掌握安全生产的技术和方法,具备员工岗位的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员工对企业隐患排查的积极性,培养员工发现“隐患等于发现财富,治理隐患等于创造财富”的思想,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

4.5 企业主要负责人确保隐患排查治理资金投入

安全生产法有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确保安全投入,加强对企业安全投入的监督和管理,并报相关部门备案,隐患排查治理的费用从安全生产投入中列支,对于没有安全投入的企业,加大检查和督促,确保隐患整改资金的落实和到位。

5 结语

在这个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新时代下,随着对生产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事故隐患会不断地存在企业生产中。通过建立健全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提高员工隐患排查治理能力、,确保隐患排查资金的有效保证,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隐患发现和治理的能力,为人民和社会做出贡献。希望通过本文对企业事故隐患的认识和分析及提出相应对策,能够为未来的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对我国企业事故隐患的治理起到很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雷来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学之友,2011,19:103-105.

[2]王雷.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问题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2015,12:46-47.

上一篇:生态护坡技术分析下一篇:放射性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