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缺陷论文

2024-06-19

事故缺陷论文(精选10篇)

事故缺陷论文 篇1

一个小小缺陷往往会成为引起配电设备不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甚至引起重大设备损坏及人身伤亡事故, 下面结合两个案例谈一下影响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 案例1:客户线路绝缘老化引起单相线路接地

2014年3月28日, 某供电所辖区内的北留旺村3台区一客户反映三相电动机缺一相电运行, 供电所专业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查看。

1.1 现场调查情况

该户为三相非居民用户, 在家中三相开关未合闸时使用0.4 k V验电笔验电发现缺一相电, 合上闸则中性线带电。使用万用表测量时三相对中性线电压基本正常, 三相相电压为:232, 233, 226 V, 基本正常, 三相线电压在400 V左右。开关未合上时, 测量开关下口中性线对三相分别带有60 V电压。

1.2 故障排查过程

工作人员在该用户家中进行详细检查, 未发现异常, 顺用户接户线到低压主干线路至变压器低压侧, 也未发现线路有接地故障。使用0.4 k V低压验电笔测量变压器低压侧工作中性线、接地线带有电压。用钳形电流表测得中性线电流为20 A, 应该是三相负荷不平衡造成中性线带有电流并有电压, 同时测得JP柜外壳带电 (该台区为2013年新增, 低压配电装置采用JP柜供电, JP柜外壳、变压器外壳、中性点在同一个接地极上接地) 。用万用表测得JP柜外壳对地带有217 V电压, JP柜低压出线相电压为233, 232, 228 V, 三相线电压400 V左右, 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什么原因造成中性线有电压及JP柜外壳带有电压呢?首先, 低压三相负荷不平衡会造成中线点偏移而引起中性线带电。通过JP柜内电流表测得三相电流为40, 30, 33 A, 三相不平衡度为25%, 中性线电流为8.2A, 不会产生如此大的电压, 排除此类故障。其次, JP柜内布线有破损会造成JP柜外壳带电压。经过检查发现, 柜内布线完好, 未发现有破损的地方, 也就不存在漏电的地方。第三, 根据验电笔测得U相无电压, 万用表测得U相带有电压, 判断线路上U相应该有接地, 使得U相与中性线等电位, 造成中性线带有电压、JP柜外壳带电压。由于该台区低压线路是最近刚刚改造的线路, 4根导线全部采用绝缘导线, 顺线路检查主干线路、分支线路、接户线, 未发现有接地故障点, 排除公用线路的接地故障, 判定故障可能发生在用户电能表后线路部分。

为缩小排查范围, 先拉开其中JP柜东边一路断路器, 测JP柜外壳对地仍然带有电压, 东路排除;合上东路断路器, 拉开西边一路断路器后, JP柜外壳对地电压消失;两路都拉开, JP柜外壳电压也消失, 说明西路线路有接地故障。将西路所带表计箱内总开关全部断开, 两个人逐个将该线路上所有表计箱总开关合上, 另外两个人在JP柜处随时测量外壳对地电压, 通过对讲机联系测量情况, 结果在送到第5个表计箱时, JP柜外壳出现了对地电压。于是将该表箱所有用户开关全部断开, 逐户进行送电。当送上某户电后, JP柜外壳对地电压出现, 对该户进户线线路进行检查, 发现该户进户线的2根线在敷设时搭在了天然气管道的支架上, 由于长时间摩擦, 再加上导线老化, 造成导线绝缘破损, 导线铝芯与铁支架接触, 相线通过大地与中性线构成回路, 使得另一路上的中性线与L1相电位相同, 使用验电笔测量该相没有电压。排查处理完该户接地故障, 把其他几户送上电后, 线路正常, 没有再出现中性线带电、JP柜外壳带电的现象。

经分析, 由于该相电流能够通过中性线正常回到变压器中性点, 造成使用万用表测量时电压正常。同时大量剩余电流通过故障点经大地流回变压器中性点构成回路, 三相负荷严重不平衡造成中性线、中性点带有电压, 断开用户开关后测量中性线对各相电压为60V, 与三相负荷不平衡时的中性线对地电压值相等。

2 案例2: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相线接地故障

2014年5月的一天, 某供电所辖区内大峪镇西北涧沟村居民反映, 该村部分村民家中中性线带电, 相线对地电压380 V, 部分村民家中有用电设备烧毁现象。接到反映, 技术人员马上赶到现场进行核查并及时处理。

2.1 现场调查情况

使用万用表在该村1台区中性点接地体上测量对地电压178 V, 相线对中性线电压380 V。

2.2 故障排查过程

该台区使用2组隔离开关控制2路低压出线, 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低压线路全部采用绝缘导线, 未发现相线接地故障点。分别断开2路隔离开关, 中性线依然带有电压。现场询问客户, 客户反映该村4台区也有中性线带电现象, 于是安排人员到4台区进行检查。经测量, 4台区中性线也带有电压。随后对2个台区的低压线路、接户线进行检查, 也未发现故障点。当打开4台区 (采用国家电网公司典型设计组装的变压器台区) JP柜开关侧门锁时打不开, 使用绝缘操作杆用力打开后, 发现JP柜的门锁棍脱落到了分路开关杠杆闸的U相刀片上, 并且熔化粘在一起, 造成变压器的U相实接地。将该锁棍清理掉后, 重新测量2个台区的中性线对地电压、相线对地电压, 均正常。

为何4台区U相实接地中性线带电会殃及到1台区呢?于是对低压线路重新进行检查, 结果在2个台区的双电源杆处发现, 2个台区在此杆都装有重复接地, 两接地线电杆处有接触, 4台区的中性线通过有接触的重复接地与1台区的中性线有关联, 造成其中一个台区中性线带有电压殃及到了另一个台区。工作人员将2个台区停电, 并将2根接地线分开, 分别在电杆两侧固定牢固, 故障得以排除。

3 防范措施

3.1 加强安全用电宣传, 增强客户安全用电意识

深入农村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让老百姓了解家用电器、线路的使用寿命、安全隐患带来的危害等相关知识。属于农村居民自有产权部分线路运行时间长达十几年, 大部分还是农网改造时期的线路, 导线细、运行时间长、老化严重, 造成部分绝缘脱落, 线芯外露, 安全隐患随处可见。通过宣传让广大客户知道这些安全隐患带来的不利影响, 可以促使其聘请专业电工帮助更换已经老化严重的线路, 做到安装规范、安全可靠, 减少因安装不规范造成相线接地故障的发生。

3.2 安装剩余电流三级保护

与区政府、镇政府、村委会三级联动, 出台农村三级安全用电政府文件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运行管理办法》。在每个村的超市、村委会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积极推动客户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当线路因绝缘破损而出现相线接地时,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能及时动作跳闸, 切断故障线路, 既可以避免居民的电能量损失, 又减少了家用电器的损坏, 同时减少了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荷严重不平衡运行时间, 提高了安全用电水平, 减少了低压线路损耗。

3.3 加强素质培训, 增强责任意识

学习《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相关技术规程, 施工过程按照规程要求规范施工。施工前、施工过程中、施工后随时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安全运行的技术标准, 对安全隐患及时处理, 不留后遗症。在工程施工结束时清理现场, 恢复设备的原始状态, 保证做到施工前与施工后的设备状况一致, 保持现场一致, 发现设备缺陷及时消除后方可送电。

3.4 定期开展设备大检查, 排除设备运行隐患

对低压线路全部采用绝缘导线, 中性线加装重复接地装置, 尤其是双电源杆的重复接地避免装设在同一基杆塔上。必须装在同一基杆塔上时, 接地线要在电杆两侧安装且不得有接触, 这样不至于串联到其他台区而影响其他台区的正常运行。每年开展接地电阻的测量工作, 不满足规程要求的及时处理直至合格后方可运行。加强低压线路、接户线、表计箱等用电设备的巡视检查, 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随时监测变压器三相负荷的变化情况, 对三相负荷严重不平衡的台区及时深入到现场检查, 发现线路运行隐患及时处理, 确保变压器健康安全运行。

事故缺陷论文 篇2

输入:工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输出:质量缺陷及质量事故部位处理完毕后满足设计要求

2.流程目标:确保项目在工程阶段出现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时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修复后

达到设计要求。

3.涉及部门

主要负责部门: 项目部

主要参与部门: 工程管理中心、成本管理中心、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外联中心 4.控制要点

发现质量问题后区分质量缺陷及质量事故,然后依流程处理

5.特定政策

6.流程说明

6.1 在工程实施阶段,项目部会同监理单位首先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区分质量缺陷

或质量事故;

6.2 若为质量缺陷,则由施工单位编制质量缺陷修补方案,由监理单位及项目部审批

后施工单位进行修补,并做详细记录;

6.3 若为质量事故,首先分清楚现场发生安全事故,若发生安全事故,第一时间上报

工程管理中心总监及总经理;

6.4 区分质量事故为一般事故或重大质量事故;

6.5 若为一般质量事故,则施工单位编制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由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

审批同意后,施工单位对事故部位进行处理,然后做详细记录;

6.6 若为严重质量事故,则请设计人员现场踏勘,由设计单位出具重大质量事故处理

方案,并由施工单位进行修补。

质量缺陷修补及质量事故处理流程

事故缺陷论文 篇3

【关键词】钻孔桩;施工对策;缺陷处理

0.概述

钻孔桩基础施工简便、操作易掌握、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无论在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大型建设,还是在各类房屋及民用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钻孔桩是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利用机械钻进形成桩孔,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1.钻孔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处理

1.1偏斜孔钻机安装时

支撑不好、桩孔地质构造不均匀等因素引起钻机整体或钻头在钻孔过程中发生偏斜,导致出现偏孔。

1.1.1钻机倾斜引起的,应先移开钻机,检查钻孔壁情况,如果钻孔壁比较稳定,则应加固施工范围内的地基或加大钻机的支撑面积并重新安装钻机恢复施工;钻孔壁随时有坍塌可能的,应将钻孔回填至原地面,待地层静置稳定后重新开始钻孔。

1.1.2地质构造不均匀引起的,先分析岩层的走向,采用适当的回填材料将钻孔回填至计算确定的高程处,静置一段时间后恢复施工。孔中心偏差小于20㎝的,静置1~2h后可以继续钻孔。孔中心偏差大于20㎝的,应根据情况静置2h甚至更长的时间待地层沉积稳定后恢复钻孔施工。穿过倾斜岩层过程中,应采用自重较大的复合式牙轮钻、冲击钻,以慢速钻孔。

1.2护筒脱落

出现护筒脱落应立即停止钻孔,将钻机移开,采取相应措施处理。由于地面流水引起的可先排除流水,在原地面上填一层黏土使地面干燥、不渗漏,重新安装护筒恢复钻孔施工。

1.3卡钻钻孔经过岩层分界面时

相邻岩层强度差别较大、操作中未及时根据地质情况调整钻头的行程等原因引起“卡钻”现象。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

1.3.1由于“探头石”引起的卡钻现象,可适当往下放钻头,而后,强力快速往上提,使“探头石”受瞬间冲击缩回,从而顺利提起钻头。

1.3.2因钻头穿过岩层突变处导致的卡钻,优先采用水下爆破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整体岩层中此方法容易奏效,砂土地层中不宜采取此方法处理。

1.3.3由于机械故障导致钻头在浓泥浆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的钻头无法提升现象,应采取插入高压水管置换泥浆的方法进行处理。

1.4缩孔缩孔是在饱和性粘土、淤泥质黏土

其原因是此类地层含水高、塑性大,钻头经过后钻孔壁回缩,从而导致钻孔的直径小于设计的桩直径。

1.5掉钻

由于机械故障、钢丝绳断裂、孔壁坍塌等因素造成钻头落入孔底的现象通常称“掉钻”。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实施打捞。

2.水下混土灌注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2.1封底失败

由于首批混凝土数量过小、孔底的沉碴厚度大等原因导致首批混疑土灌注入孔后,未实现水下混凝土封底的现象称为封底失败。封底失败后,应立即暂停灌注,及时对孔内已灌注的混凝土清理清理。

2.1.1地层稳定性较好的,应采取导管内安装高压风管进行二次清孔的方法将已灌注的混凝土清理干净,重新请示监理检查,符合规范要求后可以重新开始水下混凝土灌注。

2.1.2地层稳定性差或高压清孔的方法不能奏效则应及时拆除导管、拔除钢筋笼、将钻机安装到位,将未灌注混土部分钻孔回填,待地层沉积稳定后用冲击钻清除已灌注的混凝土,达到孔底设计标高后,请示监理单位检查合格后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2.2卡管因混凝土和易性差

混凝土中含有大块度骨料或受潮凝固的水泥块、灌注混凝土冲击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统称为“卡管”。

2.2.1由于混凝土质量造成的导管堵塞,可以少量(根据堵管前测量及计算的导管埋深结果在保证导管最小安全埋深确定)提升导管而后快速下落的方法或加大一次性灌注混凝土数量而后快速提升再迅速下放,以冲击疏通导管的方法进行处理。

2.2.2由于混凝土冲击力不足造成的,应及时加长上部导管的长度,而后,以一次性较大量混凝土冲击灌注达到疏通导管的目的。

2.2.3采取“二次封底法”进行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将导管插入已灌注混凝土中0.5~0.8m,而后按照水下封底的操作方法实施二次封底。

以上几种方法处理不能奏效应立即停止,认定为已断桩。

2.3断桩

由于灌注中提升导管失误、混凝土供应中断(下雨、停电、机械故障等)或导管漏水等原因导致导管中已灌注的混凝土与导管的混凝土隔断,无法继续灌注的现象通称为断桩。在灌注过程中认定发生断桩事故后,应立即停止继续灌注,提拔导管和钢筋笼,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2.4钢筋笼上浮

由于钢筋笼的加固不可靠或灌注过程中操作因素带来的钻孔桩钢筋移位现象统称钢筋笼上浮。发现钢筋笼上浮,应立即暂停灌注,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2.4.1对于钢筋笼上浮在1倍直径以下的,可以在采取有效防止上浮的措施后继续灌注。悬吊钢筋焊缝脱范的,应及时补焊;悬吊钢筋弯曲的情况应增加钢管支撑。

2.4.2钢筋笼上浮比较严重的必须拔出钢筋笼,比照断桩进行处理。

3.灌注成桩后发现的质量缺陷的处理

3.1桩全长小于设计要求

这种缺陷可分为两类:处理桩并没有后,混凝土顶面高程小于设计要求、钻孔底部沉积的虚碴在清孔时未清理干净导致桩全长小于设计、嵌人基岩深度小于设计尺寸。针对具体情况分別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3.1.1桩顶高程小于设计要求的原因是混凝土灌注终孔时控制失误。基坑开挖后进行钻孔桩的接长。接长施工前,先清理干净混凝土以上的浮碴和松散混凝土等,将顶面人工凿修平整。而后,在护筒防护下开挖接长部分的桩孔。接长部分桩孔直径应大于设计钻孔桩直径40㎝,深度从平整后混凝土面向下不小于接长部分桩孔直径的一倍。开挖后,将原灌注的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灌注混凝土至设计位置。接长部分混凝土的接合面必须做好混凝土的接茬处理。

3.1.2因钻孔桩底部沉积物未清理干净造成的桩全长小于设计现象处理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的前提下,采取钻孔桩底部压浆或者高压注浆处理。

3.2桩体混凝土不连续由于灌注过程

发生的的孔壁局部坍塌的杂物等侵入混凝土、混凝土和易性差等因素在桩体形成夹层导致钻孔桩混凝土不连续。对于此类问题,应积极与设计单位协调采取合理措施处理。

3.2.1对于钻孔桩底部混凝土夹碴的处理,采取桩底部压浆或者高压注浆方法处理。

3.2.2桩体的少量夹层或不连续,用小型冲钻钻一系列小直径的孔进行置换清理泥浆和杂物(钻孔直径60~75㎜,桩中心一个孔,其余3~4个孔分布在以桩中心为圆心,直径为450㎜左右的圆周上)。清理后,进行高压注浆处理。

3.2.3对于夹层较严重的,在钻孔桩中心处钻一个直径75㎜孔控时缺陷范围。而后,以钻孔桩中心为圆心,采用冲击钻钻直径80~100㎝的孔,而后人工入孔清理,清理结束后,灌注高强混凝土。

4.结语

随着施工工艺的更新,相继出现了钻孔后灌浆桩、钻孔扩底桩等新工艺、新技术,为钻孔桩基础的应用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机加缺陷所引起的损坏事故 篇4

日常生产生活中, 机械零件或部件的损坏事故时常发生。而损坏事故的调查, 至少具有如下两点重要的意义:

(1) 弄清事故原因, 研究和制定预防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

(2) 处理损坏事故的过程中, 有时会激发人的灵感, 使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受到许多启发, 例如:通过研究锅炉钢板和锅炉钢管的时效所引起的损坏事故, 使作者对金属的偏析过程及腐蚀过程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机械产品的损坏事故, 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能是材质不合格, 也可能是热处理的缺陷, 还可能是加工工艺的问题, 等等;既可能是单一的某个原因, 也可能是几个甚至多个原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能一概而论,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机械零件发生损坏, 我们首先会想到:材质是否正确?组织是否合乎要求?有时确实就是材质或组织的问题。但机械加工的缺陷, 如切削条痕与划伤, 磨削热与磨削裂纹, 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可能且重要的原因。

机械加工过程中, 由于刀具或者加工参数的选择不当, 极易产生一些缺陷。尤其是现在数控机床的大量使用, 大速度、高效率的加工手段的普及, 如果某个环节安排不当, 很可能会在零件表面造成缺陷。作为由于机械加工原因所造成的缺陷, 可以区分为切削条痕和切削热。条痕与划伤是机械的表面损伤, 会作为缺口而起作用, 像这样的缺口, 在使用中易引起应力集中, 特别是在受冲击载荷和交变载荷时, 很快就会发生破坏。同样, 使用不够锋利的刀具加工时, 也产生表面损伤给予同样的影响。另外, 当粗磨加工时, 如果砂轮压力过强, 受磨削的表面被加热, 使得材料退火, 相变, 甚至开始发生初期熔化。特别是淬火零件对像这样发生的应力很敏感, 立即受到影响, 产生磨削裂纹。这种裂纹专门发生在与磨削方向相垂直处, 或者呈网状, 而其深度最大可达1个毫米。在含碳量高的钢或者过度渗碳具有网状渗碳体的渗碳层, 特别容易发生裂纹, 温度达到奥氏体区域的场合, 特别是大的零件, 与被加热的表面相比, 低温部分的体积大, 则发生淬火;已经淬火的部分, 则晶粒度发生变化或重新发生淬火, 这种场合的组织表面形成细小的针状马氏体, 内部经过回火或者退火组织的部分过渡到没有组织变化的中心部分, 这样的场合产生裂纹的危险最大, 原因在于除纯热应力以外, 还有与马氏体相变相联系而产生的相变应力。

1 切削条痕与划伤

某根经过车削加工的轴的外侧表面, 上面似乎有表面缺陷, 车工认为是材料的问题, 然而金相学检查结果显示, 材料并没有问题;观察组织, 在表面粗糙处也并未真的存在缺陷, 而是发现:似乎有的表面缺陷, 实际是由于使用不锋利的车刀引起表面层的塑性变形和撕裂的痕迹。

某病人的小腿骨上作为钉子固定骨整形而使用的销钉, 使用2~3个月后发生脆性断裂, 使得再一次发生骨折。事故原因分析时, 最初以为是销钉的材质不合格, 其实不然。这个骨整形用销钉是用由奥氏体镍铬锰钢拉制的圆钢制作的, 抗拉强度1200N/mm2 (采用短试样测试) , 延伸率17%, 完全合格, 后来检查证实:断裂的发生是由短的圆周方向的磨削条痕而引起和促成的。

因为活塞冲撞汽缸盖, 140匹马力的某发动机出了故障, 拆卸时发现活塞销有3处小裂纹。这种场合活塞销的破坏是故障事故的原因, 或者是其结果, 有必要予以证实。并且, 活塞的破坏是否缘于激烈的冲撞?仔细观察活塞销的裂纹情况, 发现这3处裂纹分布在不同的横截面, 从纵向的孔发生, 而孔的内表面分布有粗的切削条痕, 销的破坏正是由于孔内粗的切削条痕所导致的疲劳裂纹的形成。之后, 疲劳裂纹顺着切削条痕的方向传播。根据这样的结果可知, 活塞的破坏不是由于激烈的冲撞, 而是孔内表面的粗的切削条痕起到了缺口的作用, 形成了应力集中, 切削条痕受到交变载荷的多次作用而产生裂纹并扩展, 最终造成了活塞的破坏。

2 磨削热及磨削裂纹

某模锻制作的连杆用砂轮去除上模和下模的接缝处的飞边时, 完全是由于疏忽, 将连杆的边也一起加以了磨削, 结果使得连杆从与主应力方向垂直的切削条痕处产生了疲劳裂纹。工作时间约1000小时后, 连杆发生了断裂。观察组织发现:在磨削处的下边, 有薄的马氏体层形成, 这是由于粗磨加工发生高温而产生的。

磨削裂纹, 往往会被错看成为烧裂。但一般来说, 磨削裂纹和烧裂是容易区别的。含碳为1%的铬-钨合金工具钢制造的直径Ф225毫米厚度30毫米的淬火压力板的表面发生裂纹。使用者以为淬火压力板的表面发生的裂纹是淬火裂纹, 其实是磨削裂纹。有下列依据:

(1) 磁粉探伤检查的结果, 在几个贯穿裂纹的旁边, 看到多数封闭的细小裂纹。

(2) 这些裂纹, 如果是淬裂, 应该在镗孔处发生, 但实际裂纹发生在淬火应力不是特别高的表面的任意地方。

(3) 裂纹并不深。

(4) 破坏面的粒度细如天鹅绒, 因而说明淬火温度并不过高。

根据以上几点, 说明淬火压力板上的裂纹是磨削裂纹, 而不是淬火裂纹。

3 结束语

以上通过对几个零件损坏实例的分析和研究, 找到了各自损坏的真实原因。对于机械产品的损坏事故, 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能是材质不合格, 也可能是热处理的缺陷, 还可能是加工工艺的问题, 等等, 既可能是单一的某个原因, 也可能是几个甚至多个原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能一概而论,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机械零件发生损坏, 我们首先会想到:材质是否正确?组织是否合乎要求?有时确实就是材质或组织的问题。但机械加工的缺陷, 如切削条痕与划伤, 磨削热与磨削裂纹, 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可能且重要的原因。

摘要:文章针对机械加工的缺陷对产品的损坏进行了探讨, 条痕与划伤会作为缺口而起作用, 在使用中易引起应力集中, 特别是在受冲击载荷和交变载荷时, 很快就会发生破坏;粗磨加工时, 如果砂轮压力过强, 易产生大量的磨削热甚至磨削裂纹。机械加工的缺陷, 如切削条痕与划伤, 磨削热与磨削裂纹, 也是导致机械零件损坏不可忽视的一个可能且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机加缺陷,损坏,切削条痕,磨削热,磨削裂纹

参考文献

[1]李志方.机械零件和钢铁事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215-219.[1]李志方.机械零件和钢铁事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215-219.

[2]邓昭铭.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66-167.[2]邓昭铭.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66-167.

事故缺陷论文 篇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也带来了频繁的交通事故。所谓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35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办法》第37条规定医疗费的赔偿计算标准为:按照医院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结案后确需继续治疗的,按照治疗必需的费用给付。根据这些规定,当受害人在结案后需要继续治疗甚至终身治疗(比如被撞成精神病)时,侵权方怎样支付继续治疗费存在明显的法律缺陷。

首先,规定医疗费须“凭据支付”,没有指出结案后继续治疗费可不凭据支付,这就使继续治疗费的支付方式陷入单一,即只能在医院收取费用后取得单据,才能凭据要求侵权方支付。而医院通常对病人按月收费,这样便造成受害方只能按月向侵权方索要继续治疗费,如此就会引发以下问题:

1、按月支付,当侵权方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支付时怎样保障受害方的合法权益?比如由公民承担责任的,当该公民早正治疗的受害人死亡时;由法人承担责任的,当法人破产、停产、期满终止等不能履行赔偿义务时。如果受害方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则又违反了《民法通则》第123条和《办法》第35条的规定。

2、当侵权方能履行却不按期甚至不履行其赔偿义务时,受害方将只能不断地采取诉讼或申请强制执行的方式来实现权利,这样既会形成讼累又不切合实际。

其次,鉴于按月或按段支付方式存在上述缺陷,在实践中,很多法院判令侵害方一次性支付继续治疗费给受害人,但这样又引发下述问题:

1、医疗费应“凭据支付”,对尚未发生的费用其医疗单据又从何而来?而无单据则违反《办法》第37条的规定;

2、医疗费按“治疗必需的费用”支付。但“必需”的标准怎样确定,并无明确的规定。

事故缺陷论文 篇6

关键词:焊接,铆接,应力,热影响区

在焊接作业中,常常产生一些缺陷。诸如焊芯和焊剂会导致缺陷,还有其他的很多因素,比如:焊缝边缘被污染,预热太轻微,熔透不充分,焊嘴送进不良,构件配置不适当,热影响区被硬化,也都会导致缺陷的出现。此外,钢中的碳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气的气孔,焊条的涂层产生的氢气气孔,也形成缺陷。在焊接易氧化合金元素的钢时,由于过热和过烧,容易形成氧化物系夹杂物。此外,在焊缝的断裂面上看到的氢称为白点,对于容易淬火的钢来说,在周围飞散的焊接火花作用下,就可能淬上火,从而成为损坏事故的原因。

1 连接缺陷,焊缝根部缺陷和熔透缺口

某拉杆发生了断裂,原先是锻件轧支钢棒相互焊接在一起的。研究后查明是由于过少造成焊接区不致密,在断裂面上,有蓝色的回火痕迹,显示了蓝脆性特征。观察金相组织,为焊缝附近的组织为过热组织,并混有一些氧化物。

另一个缺陷的事例是某焊接的高压管道发生断裂,利用X射线透射,发现焊接根部有缺陷,金相检查显示,以此焊接根部为起点发生了裂纹。对根部的连接缺陷进行深度腐蚀,查明是氧化物系熔渣。

某换气装置的叶轮在承受交变载荷时,受尖锐熔透缺口的影响,发生了破坏。在叶轮上侧正面薄板部的凸缘上,发生了许多初期裂纹,裂纹是以叶轮叶片入口侧边缘的焊缝为起点,向内侧发生的。对初期裂纹进行了强制破坏,结果裂纹显示出和疲劳裂纹相同的断裂面。金相检查的结果表明,此裂纹是以熔透缺口部为起点而发生的。

2 焊接裂纹

焊接裂纹是许多损坏事故的原因。特别是在气焊薄钢板和薄壁管时,在焊缝附近会出现这种裂纹。从形式上来分类,这种裂纹属于晶界裂纹,它往往发生在1200度的钢的固相线稍下的温度,含硫量高的钢特别容易发生这种裂纹。

某自行车架子是用无缝钢管焊接的。在焊接以后,对许多架子进行了磁粉探伤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可以肯定有的管子的接头附近有裂纹。通过金相分析,裂纹中混有由氧化物构成的埋入物,裂纹的表面有氧化和脱碳,这是典型的热裂纹。

另一个焊接裂纹的事例发生在壁厚3.5,直径70的管接头上。焊接是在水平位置进行的。这时,将相向侧面的两处进行定位焊以后,从此定位部中间的下侧位置起焊接管子的半周,然后,与之对称地再从下向上焊接管子的剩下的半周。最后,焊接始点和中点,也就是在圆周的上下两处,每半圈的焊道的端部稍有重叠。X射线透射检查时,通常在最初留下的焊道一侧的最后焊口弧坑附近。金相分析,裂纹区是细晶粒的铁素体组织,而稍微离开接缝的地方,由于焊接时的过热,出现粗晶粒的魏氏组织。管材具有明显的条状组织,这种组织在焊缝附近消失了,变成了裂纹区域中的伸长的硫化物系夹杂物。其一部分固溶,再冷却时,再次析出在奥氏体晶界。裂纹就发生在这种有物质析出而弱化了的晶界处。

3 热影响区硬化和焊接裂纹的敏感性

焊接裂纹敏感性的性质,经常出现在电弧焊焊厚断面的构件时。这种损坏事故的特征是以焊接金属的硬化或焊缝附近的热影响区的硬化为起因。在这些区域内,在焊接区冷却时很快产生细的晶内裂纹,或者,在以后的工作载荷作用下产生细的晶内裂纹。根据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易淬火硬化的钢,具有焊接裂纹敏感性。某锰合金钢,机械强度较高,但是在焊接厚壁构件时,由于其焊接裂纹敏感性的原因,焊接是很不容易达到高质量的。通常,为了适应壁厚而缓慢冷却焊接接头,烟焊接边缘的表面区,都应完全地预热到100度到300度之间。

4 热处理引起的缺陷

焊接后进行回火或软化退火,会消除或减少应力。但是,如果加热温度在500到700度的范围内,作为焊接厚壁压力容器材料而使用的钒合金钢,则在软化退火后析出微细分布的炭化物或碳的硫化物。其结果是焊接接头变脆。因此,在使用这些钢焊接的压力容器,应该在500度以下的温度进行热处理以消除应力。

热处理时,造成表面脱碳也是一种事故。由于表面层脱碳,表面层的硬度,耐磨性,脆硬性,尤其是扭转疲劳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明显下降,塑性值却不会降低。在淬火时,脱碳层内,相变提前发生,内应力生成,导致变形或裂纹。比如,属于奥氏体系列的锰钢,其工具和结构钢表面脱碳后,因为局部马氏体的生成,导致产生组织应力而变脆。随之往往发生开裂破坏。

脱碳引起破坏的事例如下:某汽车板簧经过调质,抗拉强度是1270兆帕,使用中发生了损坏。损坏是在断面小的地方,形成了许多疲劳裂纹,大部分疲劳裂纹从板簧上侧开始产生,金相组织观察,板簧心部是很好的细针装组织,没有铁素体,但是板簧表面有明显脱碳。再没有别的缺陷。由于断面很小,所以尽管是在负荷不高的情况下,也导致了板簧的损坏。

某汽车用经渗碳淬火的锥齿轮,行驶不到一千公里就显著磨损。在齿轮圆锥部的端面发生破坏,而且,磨损全部发生在一边。金相组织观察,磨损处含碳量严重不足,是渗碳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热处理淬火后硬度不达标,因此,渗碳不足与脱碳是非常相近的两种情况,都会降低硬度,降低耐磨性,从而缩短零件的寿命。

5 钎焊缺陷

承受拉应力———外力引起的应力或内应力———的钢,如果与固溶于铁的铜,锡,锌等金属溶液接触,则会由于金属侵入钢的晶界而产生裂纹。这被成为钎焊裂纹或钎焊脆性。某自行车的车梁,在进行硬钎焊之前,进行了冷弯和冷成型,因此,内部产生了拉伸内应力,因此,用来制造车梁的管子在硬钎焊之前,应进行消除应力退火。

6 铆接缺陷

某输送煤气的叶轮的外侧园盘,其铆孔发生了裂纹。用磁粉探伤检查,裂纹沿径向扩展。换言之,是在垂直于主应力的方向扩展,观察金相组织发现,铆钉孔的周围由于被加热而发生了组织的变化,在组织变化的领域内看到了裂纹,但是,裂纹没有向这个领域消失的地方扩展,所以,裂纹产生的原因是相变应力。

7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六种缺陷的逐一讨论,基本包括了焊接和铆接时常见的损坏事故的一些现象,原因及对策,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波.机械制造[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83-90.

事故缺陷论文 篇7

关键词:避险车道,事故分析,设计

近年来发生里多起避险车道没有起到避险作用的案例。这与车辆超速、超载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但也和设计中没有正确选用避险车道设计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避险车道作为挽救车辆刹车失灵事故的重要措施, 大都能起到使失控车辆从主线分流的作用, 从而保证了主线其他车辆的安全;但是有些并没有保证驶入避险车道驾驶员的安全, 从刮蹭、货物散落等轻微事故到驾驶员致残或死亡等严重事故时有发生。设计界虽做了大量的学术专题研究, 但由于国内暂无强制性设计标准, 设计指标鱼龙混杂, 也是造成设计缺陷的主要原因。本论述通过一些事故图片资料分析总结避险车道的设计缺陷, 望相关设计人员引以为戒。

1 未重视引道的设置

避险车道设置的关键在于失控车辆能够顺利进入。在我国, 避险车道的引道往往得不到设计人员的重视, 一些避险车道甚至没有设置引道。见图1所示, 为某公路避险车道处未设置引道, 避险车道前方有明显的陷穴, 造成司机未能进入避险车道而导致事故。

引道起着连接主线与避险车道的作用, 可以给失控车辆驾驶员提供充分的反应时间、足够的空间沿引道安全地驶入避险车道, 减少因车辆失控给驾驶员带来的极度恐惧, 而不致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引道的设置, 应保证准备使用避险车道的驾驶员在引道的起点清晰地看到避险车道的全部线形, 时隐时现的避险车道会给驾驶员不安全的感觉, 往往会使驾驶员避开避险车道, 而遗憾地错过救生的机会。引道的设计长度需考虑失控车辆驾驶员的判断反应及调整方向的时间, 避免因引道长度过短而加剧司机的紧张情绪, 避险车道引道设计按照行驶里程需要9s行程, 时速140km/h考虑, 则视距长度不应小于350m。根据美国多年的研究:多车道的避险车道引道的长度不应小于310m。

2 避险车道平面位置不合理

避险车道平面的合理程度决定着整项设计的成败, 大多设计由于地形地质等条件所限, 位置往往较难取定。位置的好坏决定了视距的好坏和平面夹角的设置, 一些避险车道由于与主线平面夹角不合理, 或者避险车道视距不满足要求 (见图2) , 造成失灵车辆不能正常进入避险车道。从而发生碰撞事故甚至翻车。

在选址过程中应注意, 避险车道一般宜设置在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右侧视距良好的路段, 在车辆高速行驶时不能安全转弯的主线平曲线之前或人口稠密区之前;入口在较小半径的曲线上时应尽量以切线方式从主线切出, 在直线或大半径曲线上时, 进入避险车道的驶入角不应过大, 避免侧翻, 主线应设置醒目标志, 确保失控车辆安全、顺利驶入。禁止在右转弯曲线上设置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是为失控车辆设计的, 因此它的平面线形应是直线, 我国某些山区公路的避险车道采用小半径曲线, 设计人员有可能参照出口匝道设计的线形, 失控车辆是不能适应曲线线形的, 在这种线形条件下, 车辆有可能沿着曲线切线方向冲出避险车道, 造成翻车事故。

避险车道与行车道夹角应取3°~5°为宜。避险车道的设置还要综合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 主要结合地形和废方处理等, 尽量减少填挖的工程量。

3 避险车道长度的过短

失控车辆冲出避险车道是避险车道的常见事故, 见图3中车辆冲出了避险车道, 有些车辆甚至直接冲出掉到底部, 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对于此类事故, 失控车辆在预定的制动车道上未能停车, 造成事故的原因较多, 通常首先考虑是由避险车道长度太短造成。

避险车道的长度应按汽车的制动性能计算, 制动减速时, 制动力P的方向与汽车运动方向相反, 另外, 由于制动时速度减小很快, 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所以汽车制动平衡方程式得出:

undefined

a为制动减速度, ψ为道路阻力系数, φ为路面与轮胎之间的附着系数。

进一步得出汽车的制动距离

undefinedVdV,

用V表达此公式并积分, 得:

undefined

式中, 取滚动阻力系数R=φ+f。参数值见表1。i为坡度, 上坡去正值。

4 减速材料的铺筑不合理

一些事故中由于铺筑材料较薄未达到减速的目的;另有的则由于铺筑材料过度太快, 加之纵坡太陡等原因, 造成一些拖挂车前车抱死, 而拖车未能停止摧毁前车甚至翻车的事故。见图4所示为一起拖车摧毁车头而导致翻车的事故。这类事故的发生也是一些司机担心不敢驶入避险车道的原因。

铺筑材料应采用的材料必须无杂质、不易压实并且具有较高的滚动阻力系数。如采用集料, 其应是圆型、均质, 无细料。粒径为1~2.5cm最佳。同时要加强养护, 要保证不定期对制动砂床进行翻松养护, 避免砂砾层板结硬化。下雪天应最好覆盖 塑料薄膜或草袋, 以免砂砾表面结冰, 影响其缓能效果。

制动砂床具有一定深度, 是保证材料完全发挥其滚动阻力的必要条件。料坑深度一般为80~100cm。紧急车道始端30~60m内。为使车辆有一个对减速度的适应过程, 料坑深度由10cm过度到全深。

5 避险车道宽度的取定

虽然在短时间内一辆或多辆失控车辆进入避险车道的几率很小, 设计者往往不会考虑。但设计时仍应考虑雨雪天气等恶劣环境影响及小概率事件发生。见图5所示, 2008年2月23日18时, 渝C19223大货车和渝BA6079货车时隔10min先后因刹车失灵, 驶进G210线K2719+750处右侧避险车道, 两部车辆均无大的损坏, 车上4人无伤亡。

因此, 设计时需考虑, 有时在短时间内发生两辆或更多的车辆同时需要紧急避险车道, 车道宽度应足以容纳一辆以上的车辆。避险车道宽度应取8~12m。

6 结束语

一条完善的避险车道应当由避险车道引道、避险车道、服务车道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避险车道应具有两个作用:使失控车辆从主线中分流, 避免对主线车辆的干扰;失控车辆在避险车道上, 在安全的减速度下平稳地停车, 不应出现人员受伤、车辆严重损害的现象。设计时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综合考虑各因素, 设计出真正有安全保障的车辆“防弹衣”。

参考文献

[1]JTG/T D20-2009.公路路线设计细则 (总校稿) [S], 2009.

[2]周志强.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及技术标准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 2005.

事故缺陷论文 篇8

高压电动机的控制电缆在石化企业中随处可见, 发生故障的概率也比较大, 但通常不会因为控制电缆短路引发整个生产装置停车的恶性事故, 而某煤化工企业恰恰发生了一起因高压电动机的控制电缆短路最终导致整个生产装置停车的重大事故。

某煤化工企业净化变电所为无人变电所, 其10KV一次系统图如图一所示, 母联开关装有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简称“备自投”, 其自投时间0.5秒, 该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方式为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母联开关热备用, 备自投打到“自动”位, 10KV电动机回路都装有低电压保护跳闸, 延时跳闸时限为0.5秒, 下面对2012年上半年发生一起事故进行分析。

1.1 事故现象

事故发生时该变电所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正常运行方式, 净化装置正满负荷生产, 10KVⅠ、Ⅱ段上都有高压电动机在运行。突然净化变电所的上一级变电所 (220KV总变电站) 值班员发现监控电脑画面上显示“净化35KV2#变纵差保护装置失电”、“10KV I、II段电容器低电压”及“母线绝缘异常动作”等报警, 立即检查监控电脑画面各10KV母线段参数, 发现净化变电所10KVI、II段母线电压无指示, 其它变电所10KV母线段电压、电流正常。220KV总变电站值班员立即前去净化变电所检查, 发现10KV I段指针式电压表指示为零, 1#进线5321中压柜保护装置电流有显示, I段所有中压柜上的指示灯指示正常, I段所有高压电动机的断路器处于跳闸状态, 而10KV II段指针式电压表指示为零, 各开关柜的继电保护装置显示屏均黑屏, 高压柜上所有指示灯均不亮, 值班员误认为10KVⅡ段失电, 为能尽快恢复供电, 使用机械操作机构强行断开10 KVⅡ段进线开关5322, 导致Ⅱ段所有高压电动机失电至此整个事故造成净化装置所有高压电动机跳车, 0.4KV系统晃电, 部分低压电动机跳车, 生产装置被迫停车。

1.2 原因分析

事后经检查发现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10KVⅡ段中压柜上有一台高压电动机的控制电缆短路, 该电机的部分控制回路如图二所示, 当连接现场指示灯和按钮的控制电缆短路时, 由于短路电流过大造成QF1开关及直流小母线+KM-KM的上级开关同时跳闸, 导致10KVⅡ段中压柜的直流小母线+KM-KM失电, 因为所有10KVⅡ段中压柜上的继电保护装置都像高压电动机的继电保护装置F一样, 其电源开关QF2接在10KVⅡ段中压柜直流小母线+KM-KM上, 从而导致所有继电保护装置失电黑屏。

同时由于10KVⅠ、Ⅱ段母线的PT并列装置F (施耐德PT并列装置型号为P-OPU01) 安装在10KVⅡ段中压柜的隔离柜中, 如图三所示, 其控制电源也接在10KVⅡ段中压柜直流小母线+KM-KM上, , 当10KVⅡ段中压柜直流小母线+KM-KM失电时, 继电器PT1J、PT2J失电, 其常开接点PT1J-1、2、3、4和PT2J-1、2、3、4打开 (见图四) , 电压小母线ⅠYMa、b、c和ⅡYMa、b、c均失电。

在电压小母线ⅠYMa、b、c和ⅡYMa、b、c失电的情况下, 高压电动机的继电保护装置本应按PT断线闭锁处理而不发低电压跳闸命令, 但由于高压电动机的继电保护装置采用的是施耐德P127系列继电保护装置, 其PT断线闭锁投入有一延时设置, 出厂设置默认0.5秒, 而低电压保护跳闸延时定值设置也是0.5秒, 所以当10KVⅠ段中压柜的电压小母线ⅠYMa、b、c失电时, Ⅰ段中压柜上的高压电动机因低电压保护而跳闸, 而当10KVⅡ段中压柜的电压小母线ⅡYMa、b、c失电时, 因其上的直流小母线+KM-KM也失电, 继电保护装置因失电无法发出跳闸命令, 高压电动机的跳闸线圈也因失电不能动作, 所以10KVⅡ段中压柜上的高压电动机仍在运行, 当值班员拉开10 KVⅡ段进线开关5322时, 电动机因一次失电而停止运行, 生产装置也因高压电动机全部停止运行而停车。

从以上分析来看, 这次事故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存在很多的偶然性, 只要去除其中的一种因数, 事故都不会发生, 首先如果控制电缆不短路, 就不会导致直流控制开关跳闸, 如果继电保护装置的电源与断路器跳合闸回路的电源分开, 就不会造成中压柜的电压小母线失电和值班员的错误判断, 如果高压电动机的继电保护装置定值设置正确, 也不会使部分高压电动机因低电压保护跳闸。

1.3 整改措施

从前面事故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必须采取这样一系列整改措施:对所有高压电动机的控制电缆进行检查, 凡是因施工不当损坏外皮的电缆必须视情况进行更换或用绝缘胶带包裹, 切断事故的发生源。对直流系统上下级开关容量匹配情况进行检查, 将不匹配的开关进行更换, 这样在即使发生短路的情况下, 上下级开关同时跳闸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将断路器跳合闸回路的直流控制电源与继电保护装置的直流电源分开, 就能避免继电保护装置轻易失去电源, 为我们正确判断故障现象提供可靠依据。对高压电动机的保护定值重新核定, 将PT断线闭锁投入延时由出厂设置默认的0.5秒改为0.2秒, 这样PT断线闭锁将比低电压跳闸先投入, 也就不再发生因PT故障或其它情况引发电动机因继电保护装置低电压误动作而跳闸的事故发生。最后要加强对值班人员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 使其在处理事故时能准确判断设备故障原因, 避免事故扩大, 并尽快恢复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 定值误投跳闸引起整个生产装置停车的恶性事故分析

10KV电缆单相接地在石化企业中比较常见, 发生故障的概率也比较大, 但通常10KV系统为不接地系统, 发生单相接地后只发信号不跳闸, 通常不会因为单相接地短路引发整个生产装置停车的恶性事故, 而某煤化工企业恰恰发生了一起因10KV变压器馈线单相接地短路最终导致整个生产装置停车的重大事故。

2.1 事故现象

MTO变电所的供电系统图如图五所示, 其10KV母线Ⅰ、Ⅱ段分别由上级变电所三循变电所的10KV母线ⅠⅡ段通过电缆供电, 母联开关装有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简称“备自投”, 其自投时间0.5秒。事故发生时该变电所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正常运行方式, 10KV母线Ⅰ、Ⅱ段分列运行, 母联开关热备用, 备自投处于投入状态。突然MTO变电所发生全所失电的事故, 前往MTO变电所查看, 发现MTO变电所的10KV备自投已经动作, 进线开关7321已经跳闸, 母联开关7320已经合闸, 再前往三循变电所, 发现三循变电所供MTO变电所的1、2#电源开关6309和6316皆因“接地保护”而跳闸。

2.2 原因分析

从直观上分析MTO变电所10KV系统肯定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对MTO变电所10KVⅠ段上的每个回路进行检查, 果然发现接于MTO变电所10KVⅠ段母线上的一个施工用变压器回路发了“零序过流保护”信号, 查看其保护定值设置为零序电流3A、3秒作用于信号, 从施工现场反馈的信息得知, 给施工用变压器供电的高压电缆在施工过程中被挖坏, 造成高压电缆A相接地。电缆被挖坏的原因是电缆埋地深度不够, 敷设时其上未铺沙盖砖, 地面上的电缆标志也因施工破坏而缺失, 施工挖掘机挖桩基时误挖到电缆。再对三循变电所内给MTO变电所供电的10KV1#电源开关6309和2#电源开关6316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检查, 发现保护定值设置为零序电流3A、3秒作用于跳闸, 因此当施工用变压器高压电缆A相接地时, 变压器的单相接地保护由于作用于信号并未跳闸, M T O变电所内的10KV1#进线7121开关没有设置接地保护, 因此三循变电所供MTO变电所10KV的1#电源开关6309因接地保护跳闸, 造成MTO变电所的10KVⅠ段失电。失电后, MTO变电所的10KV母联备自投动作, 开关7121跳闸、7120合闸, 将接地故障点接至三循变电所供MTO变电所2#电源开关, 造成开关6316因同样原因跳闸, M T O变电所的10KVⅡ段也失电, 至此MTO变电所全所停电。

2.3 整改措施

针对给变压器供电的高压电缆施工不规范的问题, 严格按照GB50168-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 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即可。而对10KV系统发生接地时是作用于跳闸还是只发信号应该谨慎决策, 因为该10KV系统属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当发生单相完全接地时故障相对地电压为零, 另两相对地电压上升为系统的线电压, 系统线电压的对称性未发生变化, 系统中产生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的大小等于系统正常时的相电压, 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 有可能使故障由单相接地演变为两相接地短路, 造成设备停运。同时, 随着电缆出线增多, 10kV配电网络中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将急剧增加, 当系统电容电流大于10A后将带来一系列危害, 具体表现为:当发生间歇弧光接地时, 可能引起高达3.5倍相电压的弧光过电压, 引起多处绝缘薄弱的地方放电击穿和设备瞬间损坏;产生铁磁谐振过电压, 发生电压互感器烧毁事故和熔断器的频繁熔断;电弧不能自灭, 很可能破坏周围的绝缘, 发展成相间短路, 造成停电或损坏设备的事故。因此在编制零序电流保护定值时, 如果经过计算单相接地时零序电流大于10A, 继电保护装置肯定动作于跳闸。当单相接地时零序电流小于10A, 保护装置或动作于跳闸或动作于信号。一般情况下, 与生产无关的外供回路采用动作于跳闸, 当发生接地时直接跳闸能快速断开故障点, 保证生产装置的安全。而重要负荷或整个生产装置的供电只能动作于信号, 当发生接地时必须在短时间内 (通常在2小时内) 将重要负荷转移或查出哪条回路接地将其拉断, 从而消除系统接地保障生产的继续进行。经过计算Ic=0.1×UP×L式中:UP━电网线电压 (kV) , L━电缆长度 (km) MTO变电所10 kV电缆的长度约为km, 所以单相接地电容电流Ic=0.1×10×4.077=4.077A<10A。

终上所述, 必须将施工用变压器回路的零序电流保护定值修改为“3A、3秒作用于跳闸”, 而将三循变电所内给MTO变电所供电的10KV1#电源开关6309和2#电源开关6316零序电流保护定值修改为“3A、3秒作用于信号”。

3 充油式变压器因重瓦斯继电器误动跳闸事故分析

3.1 事故经过

2012年的冬天, 某化工装置10KV变电所有一台全密封变压器因气温下降而油位降低, 为防止变压器因重瓦斯继电器误动作而跳闸, 决定对变压器补充一些变压器油。工作前维护人员开出了一张第二种工作票, 安全措施一栏中注明“变压器不停电, 将变压器重瓦斯跳闸改投信号”。运行人员将变压器高压柜上“重瓦斯跳闸”压板改为“重瓦斯信号”后许可了工作票中的工作内容。维护人员在加注变压器油的过程中, 变压器高压侧开关跳闸, 尽管低压侧备自投装置动作, 但仍造成变压器所带负荷短时失电, 生产发生波动。

3.2 原因分析

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的控制原理图见图六, 在对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柜的检查中发现:继电保护装置F上显示“重瓦斯信号”同时继电器K86动作后自保持, 从而断定在加注变压器油的过程中因油流冲击, 重瓦斯继电器误动作, 其接点WSJ1闭合, 继电器KA2得电导致继电器K86得电闭锁, 断路器跳闸线圈得电, 断路器跳闸。从图中不难看出高压柜上的“重瓦斯跳闸信号压板”根本起不到重瓦斯是投跳闸还是信号的选择作用, 要想重瓦斯跳闸退出, 只有退出“重瓦斯中继扩展压板”, 运行人员被“重瓦斯跳闸信号压板”所误导, 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3.3 整改措施

取消“重瓦斯跳闸信号压板”, 将“重瓦斯中继扩展压板”改为“重瓦斯跳闸压板”。

4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几起因继电保护缺陷而导致的全厂停电的恶性事故, 阐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排除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通过本文的简要论述, 表述了继电保护在电气系统及工厂生产中的重要性, 希望对同类化工装置的继电保护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避免不必要的停车停产损失。

摘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反映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而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 其基本作用是:按指定分区实时地检测各种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 快速及时地采取故障隔离或告警信号等措施, 以求最大限度地维持系统的稳定、保持供电的连续性、保障人身的安全、防止或减轻设备的损坏。而继电保护设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继电保护动作的准确性, 继电保护定值整定的不合理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 进而会影响生产装置的安全运行。下面就几起继电保护缺陷导致的保护装置误动和拒动的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继电保护,整定计算,PT断线闭锁,停车事故,故障分析

参考文献

[1]为群, 陶然.《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二次回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事故缺陷论文 篇9

关键词:油气储运长输,安装缺陷,事故处理

近年来,我国以西气东输为代表的油气输送管线工程有了极大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的提高,具有技术水平高、口径大、距离长、压力大等特点的长输管道也越来越多。管道施工的质量是长输管道工程能否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施工质量和应对事故的方法对管道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管道施工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和应对方法,以确保长输管道工程顺利完工和投产。

1 焊接问题

1.1 焊工管理问题

焊接工作在长输管线工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然而目前很多施工现场的焊接工作者,大多技能不完善、职业素质低。从事长输管线安装的焊工必须经过严格审查,作为合格的焊接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是最基本的条件,经过正规考试取得相关技术证书,并且对于中断受监察工作六个月以上的焊工,需要重新考试获得受监察工作者的资格。在正式开始施工时,有关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焊工档案表,记录焊工基本信息,并为焊工编制编号,在其进行焊接的每一处标上相应编号、完成日期、钢印号等,便于日后进行质量问题的考察工作。相关单位对于每一位焊工焊接质量检测问题,可以以季度为周期统计合格率,此种方式方便单位管理人员了解所有员工焊接技术,有利于有组织的进行不同程度的技能培训。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对提升焊接员工技术,保证焊接质量有很大帮助,是保证管道焊接质量的基础[1]。

1.2 焊接设备的管理问题

有关单位的施工现场过于混乱,企业内部也不曾对焊接设备进行系统管理和保养,导致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设备故障的问题,但由于工程赶工需要,功能不完善的设备也被迫使用,这不仅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新设备。相关单位应指派专人管理、维护、保养焊接设备,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每个设备的产地、型号、名称、编号、生产日期、使用日期、保养次数等,另外应详细记录不同员工使用同一设备的时间,以及设备使用后是否出现故障等。制定操作流程和维护保养规定,保证下达到每一位员工手中,并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1.3 焊接材料管理的问题

原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正确使用焊接材料对节省成本、保证质量和工程进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购买原材料时,应严格审查是否符合标准,焊材是否具有生产厂家的质量证明书等,对于材料的存放环境也有一定要求,焊材库房的湿度低于60%,应尽量保持干燥。在摆放时以类进行区分,做好出入库记录[2]。

1.4 确认坡口

由于长输管道材料一般为业主提供,很多相关单位放松对坡口处的检查,只保证施工过程中没有损害到已加工后的坡口,然而很多材料加工后并没有进行细致的清理,很多凹凸不平处都应进行打磨,否则很容易影响安装质量。

2 管道缺陷处理方法

在长输管线施工中,除了焊接方面存在相对明显的问题,管道也偶尔出现泄露、爆管等问题,目前解决管道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停输更换管道

在发现有问题的管道后,相对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停输并将有问题的管段切除,换上新的管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管道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天然气管道气源单一,因此在进行此种修复工作时,难免对其他下游住户产生影响,因此此种方式虽然简单,却并不常用。

2.2 不停输带压封堵维修

此种维修技术的原理是,在发生故障的管道两端,以带压开孔技术连接一段旁通管道,使天然气可以从旁通管道流出,然后使用带压封堵技术将有问题的管道封堵,进行内部抢修。此种修补方式不会影响天然气的正常流通,应用范围较广,但其技术复杂、成本高,而且目前国内能够完美实施此种技术的相关单位少之又少,而且此种维修方式需要带压焊接技术做支撑,有一定的危险系数,因此在选择此种维修方式时,应全面考虑所有影响因素,再决定是否采用此种技术。

2.3 焊接修复

焊接修复的方法众多,通常采用返修补焊、堆焊、弧形板或者焊接钢套筒方式进行管道修复。此种方式同样存在一定风险,因为管道内不断流动的低温气流对焊接热度影响很大,导致管道内焊接效果远不如常温环境,而且使用的是带压焊接技术,因此更容易导致烧穿或裂纹。在进行正式施工前,一定要对管道进行全方位考察,制定相对有效的焊接方案[3]。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油气长输管道的安装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焊接方面。长输管道的安装质量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为了改善此种现象,相关单位在日后的施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安装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新节.长输天然气管道安装过程中的焊接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7)14:216.

[2]谢汉民,滕如庆,史朝阳.天然气长输管道安装焊接[J].现代焊接,2016,04:(10)31-36.

事故缺陷论文 篇10

1 工程缺陷事故的原因

1.1 对工程场地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1) 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在工程开工之前,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勘察建筑施工地带的条件, 尤其是对土质结构进行全面的勘察, 如果在勘查过程中, 工程师没有按照规定进行, 例如地基钻孔的深度不够等, 这样就不能够使工程师全面了解地基土质结构的实际情况。或者在进行取土或者各项试验中出现失误, 也极有可能给建筑工程带来安全隐患。

(2)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在勘察地质过程中, 应该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并不是固守陈规的一直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勘察, 例如在勘查过程中, 并没有发现其中埋藏的古井等, 这种情况极容易造成建筑结构的不稳定, 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3) 没有按规定进行勘察工作。这种情况虽然很少但绝不是没有, 尤其是在一些乡镇地区。

1.2 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计算错误

(1) 设计方案不合理。在进行勘察地质之后, 设计人员通常会针对各种情况进行设计图纸。然而在设计过程中, 如果设计师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建筑结构的构造等进行设计, 这样就极容易造成建筑物稳定程度不够, 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设计计算错误。在设计过程中, 施工人员需要对于建筑结构的荷载力进行精确的计算, 对地基和基础工程的施工进行合理的布局, 以及对地基的沉降变形进行精确的计算, 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达到设计的要求, 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

1.3 施工质量造成的事故

在建筑工程开工之前, 设计人员必须要对施工单位进行交底工作, 并且需要施工人员了解图纸的设计理念以及要求, 从而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基础工程的布局、尺寸、标高等各个方面达到设计的要求, 然后再有监管单位对施工进行严格的监管, 防止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

1.4 环境条件改变所造成

由于地下或深坑工程施工中, 建筑物周围地面堆载引起地基附加应力增加而导致沉降进一步发展。

2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常见类型

2.1 地基失稳

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不足而引起地基整体失稳破坏。具体形式有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冲切剪切破坏, 其结果是建筑物倒塌或破坏。

2.2 地基变形造成的工程事故

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 当建筑物的沉降量、倾斜、局部倾斜、不均匀沉降超过地基变形允许值时, 必然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 严重时会导致地基失稳破坏。

2.3 地下水渗流造成的事故

渗流造成潜蚀, 在地基土中形成土洞、溶洞, 使土体结构改变以及流砂、管涌等导致地基破坏。

2.4 土坡滑动造成事故

指建造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脚附近的建筑物因坡上加载、坡脚取土、雨水渗流等等, 使土坡滑动而产生破坏。

2.5 地震引起的事故

主要与地震烈度、场地效应、基础型式、上部结构的体型、结构型式、刚度等因素有关。

2.6 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由于对特殊土地基的工程性质缺乏了解而导致的事故不在少数。常见的特殊土包括: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盐渍土等。

3 地基与基础事故预防

3.1 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根

据建筑场地特点, 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务, 工程勘察报告要能反映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3.2 要做到精心设计、施工

在全面、正确了解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进行地基处理, 形成人工地, 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 正确估计施工后的沉降。还要做到按设计资料和施工规范的要求精心施工。

4 地基与基础的加固方法

4.1 置换

用物理性质较好的岩土材料置换天然地基中的部分或全部软弱土体或不良土体, 形成双层地基或者复合地基, 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 减少沉降的目的。具体方法有:换土垫层法、挤淤置换法、褥垫法、振冲置换法、沉管碎石桩法、强夯置换法、砂桩法、石灰桩法、超轻质料填土方等。

4.2 排水固结

排水固结是指土体在一定荷载作用下固结, 孔隙比减小, 强度提高, 以达到提高承载力, 减少沉降目的。具体方法有加载预压法、超载预压法、砂井法、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联合作用, 降低地下水位等。

结束语

目前, 由于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数不胜数, 这不仅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上述, 我们对于基础工程以及地基的缺陷事故进行了主要分析, 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了预防, 一方面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了建筑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是极为重要的, 它的施工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质量,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施工不当或者其他外界的原因导致建筑工程不够稳定, 从而给建筑结构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甚至会使建筑坍塌, 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的缺陷事故进行主要分析, 简要概述了其预防措施, 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地基结构,地基施工,基础工程,事故缺陷,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洪生, 唐明越.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预防[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9) .[1]李洪生, 唐明越.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预防[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9) .

[2]丰燕, 邹存宇, 孙佳奇.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预防[J].才智, 2011 (7) .[2]丰燕, 邹存宇, 孙佳奇.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预防[J].才智, 2011 (7) .

[3]徐海航.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与预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4.[3]徐海航.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与预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4.

[4]邱海军, 秦春霞, 倪国葳.探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质量问题[J].科技资讯, 2010, 1.[4]邱海军, 秦春霞, 倪国葳.探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质量问题[J].科技资讯, 2010, 1.

上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下一篇:小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