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特点论文

2024-10-12

事故特点论文(精选10篇)

事故特点论文 篇1

农业生产上, 因农资产品质量、农田环境污染、农事操作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各类事故时有发生。这类事故发生后, 人们需要弄清事故的成因, 以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总结经验教训和追究事故责任。

然而, 目前农业事故鉴定技术尚未独成体系, 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较少见到, 国家农业部虽然出台了《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 但文中并没有提及具体的鉴定技术。笔者在乡镇农技站工作20余年, 积累了较丰富的农业事故鉴定经验, 现对其加以归纳和总结, 并冠之“农业事故鉴定技术”, 以与普通的田间诊断技术相区别。

1 农业生产事故的分类

根据事故的成因, 可以将生产上常见的农业事故分为4类:一是农资质量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种害、药害和肥害3种。种害常见的有:种子发芽率低, 种子纯度差;药害常见的是农药中含有致害物质;肥害常见的是肥料中有害物超标。二是管理不当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品种不适宜当地种植;未适时播种;未及时灌溉或排水;未采取相应的保温保湿措施;农药品种、浓度、防治时间选择不当;施药风向、间隔期选择不对等。三是灾害天气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包括:高温热害、低温冷害 (冻害) 、旱害、涝害等。四是环境污染类事故。这类事故主要是由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造成, 因光照、尘土等造成只是偶有发生[1,2]。

2 各类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实例

2.1 农资质量类事故

农资质量类事故的特点:受害面积大、户数多, 受害农户呈散状分布。2001年涓桥镇七一村的一位农民在某农资店购买了Ⅱ优501中籼杂交种, 该品种长至分蘖期时出现异常, 植株皱缩。而农资店主却称售出的逾500 kgⅡ优501均未出现这类问题, 因此不是种子问题。本起事故发生户数少, 受害户呈点状分布, 不符合农资质量类事故的特点, 所以店主的判断自然正确。

2.2 管理不当类事故

管理不当类事故的特点:受害田块为个别现象, 受害农户呈零星状分布。2003年驻驾村一农民反映其棉种出苗不好, 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笔者到现场查看, 发现该户棉苗营养钵摆放高低不平, 出苗质量参差不齐, 便认定事故是由于薄膜平铺在高低不平的营养钵上, 遇雨天后, 雨水在薄膜上积水成潭, 将膜下的营养钵压板, 致使出苗困难。根据事故发生的特点化解了农户的疑虑。

2.3 灾害天气类事故

灾害天气类事故的特点:受害面积很大、区域性强, 受害品种呈覆盖状分布, 同时伴有不良天气发生。2012年刘街村4户农民种植的协优728发生严重穗颈瘟, 减产严重, 要求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认为刘街村种植品种多达20余个, 唯独协优728发生严重穗颈瘟, 认为是品种问题, 而不是气候原因所致, 不在理赔范围之列, 决定不予理赔。笔者鉴定时认为, 协优728属国审品种, 且适宜在安徽全省种植。其发病呈覆盖状, 应为气候原因所致。其之所以发病比其他品种重, 是因为在破口期恰巧遇上了连阴雨天气。假若破口期没有遇上的连阴雨天气, 这种情况将不会发生。从历年情况看, 协优728的穗颈瘟并不是十分严重。基于笔者这样的鉴定, 保险公司后来对这4户的损失进行了理赔。

2.4 环境污染类事故

环境污染类事故特点:这类事故又分多种, 其特点也各不相同。一是大气污染的特点。受害作物分布与风向一致, 受害部位为新叶幼嫩部分, 根部未直接受害。附近有排放废气的企业, 靠近企业的作物受害较轻 (灯下黑现象) 。二是水污染的特点。受害作物分布具有流域性, 越是靠近水源的农作物受害越重, 受害部位是根部, 附近有排放污水的企业。三是光照污染的特点。影响范围受光源限制, 主要影响作物的生育进程。四是尘土污染的特点。覆盖在作物表面, 使作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3,4]。

3 农业生产事故鉴定方法

3.1 调查咨询, 现场察看

通过调查了解和现场察看, 掌握事故是如何发生、是否发展蔓延、如何发展蔓延、个体的受害部位和症状特点等全面情况, 初步判定事故的原因。种植Ⅱ优501中籼的杂交种出现植株皱缩的农户的田块中同时种植了另一个水稻品种桂朝2号, 但其长势良好, 因而认定是Ⅱ优501种子有问题, 但出售Ⅱ优501种子的农资店店主却认为秧苗皱缩可能是矮缩病造成的。农户不相信从而产生了纠纷, 笔者被委派调查此事原因, 笔者根据受害受害秧苗症状, 认为应是除草剂危害, 但一时又无法解释同一块田里为什么另一个品种长势良好。直到笔者来到受害田实地调查, 发现桂朝2号秧苗比Ⅱ优501秧苗高出约3 cm, 才明白由于该农民施用除草剂时, 秧田水较深, 致使Ⅱ优501秧心被淹, 产生药害。而桂朝2号因秧苗较高, 秧心未能淹到, 自然没有发生药害。

3.2 辅助验证, 科学鉴定

对于初步判定的结果, 若能够用化验方法或试验方法进行验证, 应尽量验证。对于笔者的鉴定结果, 上述事例中的农民仍是将信将疑。为了打消那位农民的疑虑, 笔者提意用试验方法进行验证:用土埂围几株桂朝2号秧苗, 将水放到秧心以上, 再施以同样除草剂, 观察这几株桂朝2号秧苗是不是也出现类似症状。那位农民同意了笔者提议, 试验结果表明笔者的鉴定结果是正确的。

3.3 尊重事实, 科学补救

农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提出的补救方案, 不仅要做到及时, 也要十分地谨慎, 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2005年贵池区发生了严重的稻飞虱为害, 进入9月下旬, 不少单晚稻田出现了早衰和青枯现象。当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防治措施, 包括叶面喷肥、放水养根等。笔者观察分析认为, 单晚出现早衰和青枯症状的原因是由于第四 (5) 代稻飞虱集聚在水稻叶鞘上为害所致, 这些稻株不单是营养组织遭受了稻飞虱的大量摄食, 而且输导组织也遭到了稻飞虱的严重破坏, 一切的防治措施必将徒劳无益, 只能增加农民负担。于是提议:对已出现早衰和青枯症状的田块, 应放弃防治措施, 尽量提前收割。

摘要:根据农业生产事故的分类, 介绍了各类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实例, 并总结了农业生产事故的鉴定方法, 以期为农业生产事故的鉴定与补救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产事故,分类,特点,鉴定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振华, 夏中卫.农业生产事故纠纷调解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3) :13-15.

[2]朱跃成, 郑跃钱.农业生产事故的原因、特点及防处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1) :217-220.

[3]朱祚亮, 来武新, 曾先玉, 等.农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防止对策[J].湖北植保, 2010 (2) :35-36.

[4]朱祚亮, 曹诗红, 廖贵新, 等.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纠纷调解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2) :374, 378.

事故特点论文 篇2

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以宝贵的生命为代价的,事后的究责的确重要,但对那些逝者已无力回天,有多少官员被处分,有多少官员被革职等等只能成为新闻媒体的噱头,更重要的是这些以流血为代价的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在当今这个发展快捷而又纷繁复杂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几乎存在于任何时期的任何地方,有着各自的诱发原因,且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1、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与人为疏忽等主观原因相结合,以人为主观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主。由于近年来地壳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程度加剧,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如发生在2008年年初的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大面积冰灾。冰灾刚过,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2009年年初,当人们在冰灾过后等着抗洪的时候,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袭击我国十多个省、区、市。除了这些影响重大而深远的自然灾害外,2007年5月23发生在重庆开县的雷击事件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此外,短暂的冰雹、狂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各地时有发生。面对大自然这种突袭,人类的力量显得渺小而无助。唯一能做的是通过气象和科研预测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事后的积极补救来减小灾害引发的损失。天灾难免,但人祸可避。如交通事故:2008年4月28日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山东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脱线,与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初步认定事故系列车超速所致。其次,如矿难和山体坍塌等,有的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到位,有的是因为安全教育不到位。再次,如轰动一时的“齐二药”假药案和三鹿问题奶“三聚氰胺”事件。这些都是由人为的原因故意或疏忽引起,且已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要问题源。

2、人为主观原因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发生的行业和场所具有一定的特定性,行业自律和部门监管的不足成主要原因。无论是从上述不久前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例来看还是从以往的历史记录来看,人为主观原因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呈现出特定的行业性。如矿难多发生于找矿和采矿的过程中,特别是以煤矿为代表的采矿业以及其他地质勘探行业。此类行业获利多,利润率高,但与此同时安全标准和安全规格要求都比较高,对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虽然近年来国家严厉打击小煤窑等非法开采和严抓安全设施和标准检查,然而,受暴利的驱使,小煤窑小金矿等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死灰复燃,因而,各地的小矿场,小煤窑所在地的爆炸声、坍塌声、呼救声“声声入耳”。

其次,交通运输行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严重的行业。交通运输业由于乘客多,运输工具的速度快,交通工具的安全隐患多,因而也特别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小的如汽车相撞,大的如沉船、火车脱轨、飞机失事等,此类事故多发生在交通航线上。此外,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是食品行业和与健康相密切联系的医药卫生行业。食品行业由于涉及人群广,进入门槛低,影响程度深等特点,往往成为黑心小商贩及大的食品公司的潜在威胁。大的如“三聚氰胺”事件,小的如快餐店食品中毒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没有固定的场所,多与消费者所在地有关。

最后,一些普通的公共场所也成了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如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酒店、旅馆等住宿场所,电影院,公园等休闲场所,商场和超市等购物场所。这些场所由于人多地杂,往往容易受火灾、踩踏等原因影响而诱发公共安全问题。如2008年9月20日23时许发生在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舞王俱乐部的特大火灾,2009年上午9时15分左右重庆涪陵商家促销时发生踩踏事故,上述事故发生的行业特点告诉我们,这些公共安全的事故多因缺乏自律和监管不足而引起。

3、公共安全事故导致的损失不断扩大,自然灾害诱发的公共安全事故损失尤其难以估量,事前有效预防和事后及时抢救成关键。

每一次公共安全事故都是以生命的伤亡为代价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时有发生,伤亡成了每次事故发生后的既定事实,而伤亡人数的多少成了每次事故后的关注焦点。发生在2008年4月的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经济损失难以准确统计。公共安全事故不但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样也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而深圳“舞王”大火造成44人死亡、64人受伤的严重后果。相对于这些人为原因诱发的公共安全事故,因自然灾害诱发的公共安全事故损失尤为严重。2008年发生的5.12大地震据不完全统计,遇难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379人。相对于这些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有形损失,生态破坏和人文环境等无形损失则难以用数字形容,因地震造成的各类损失可以堪称是国殇。面对由于人为原因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事前的有效预防是成为减少损失的最经济途径,而对于由自然灾害诱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事后的及时抢救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安全事故的防控对策值得探讨

不管是自然灾害诱发的还是人为原因诱发的公共安全事故,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的原因。而如何预防和控制则成了公共安全问题的关键。

1、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社会制度系统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权力和利益之争的过程中,忽视公共安全、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的现象仍然存在,因而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集中,给公共安全的防范提出了挑战。据了解,我国的城市化率目前已达到30.4%,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但我国城市遭受灾害威胁的形势十分严峻。相关资料表明,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和76%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带。在此严峻形式下,公共安全教育特别是在城市就更不可缺少。

加强公共安教育,一是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和实际计算,安全宣传的投入产出比是1:5,是一项高效益的投资项目。

二是要组建专门机构,加强对城市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为政府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三是要创新安全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打动人心的宣传,以提高人民大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奠定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四是要制定激励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安全文化建设队伍中来,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安全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五是要制定区域和部门安全文化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安全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在解决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六是要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人本”文化,是注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的文化。总之,要通过公共安全教育使每一位公民都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应急知识。

2、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将安全责任分配细化、安全责任主体具体化。公共安全问题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向公民提供的服务。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安全问题,大致可以划分为生产领域的公共安全问题和非生产领域的公共安全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说的就是风险意识,要对各类公共安全事故易发和高发行业进行风险管理。公共安全作为公共产品,同其它的公共产品一样存在着风险管理,如何使公共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化、程序化是政府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食品、医药等安全事故高发的生产领域,加强行业自律是根本。要充分认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于安全事故频发的采矿业,要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将煤矿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排查治理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加紧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是生产安全的重点工作。

3、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我国目前在公共安全建设领域的立法,总的来说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对公共安全建设的制度设计,所以目前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建设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一些关于公共安全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规还没有出台,有关公共安全的立法适用范围较窄或者层次比较低,仅适用于个别领域的保障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占绝大多数。迄今为止,还没有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层面出台一部《公共安全法》,或者是保障公共安全得以实现的《紧急状态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另外,还有许多公共安全建设领域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反恐怖主义活动所要求的《反恐怖法》。

在处理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也缺少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已经制定出台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中,公共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体制也比较分散,部门主义色彩比较重。如根据现行《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法律,在发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危及公共安全时,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应对处理,形成了公共安全建设组织保障体制错综复杂的局面。此外,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共安全的级别认定也不到位,还缺少关于确认公共安全的国家标准,由此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束手无策。这些法制方面的不足都有待完善。在此基础上,要依法治理安全事故责任人。目前,我国《刑法》分则第二章从第一百一十四条到第一百三十九条专章规定了危害公共安全罪,但这些条款在日常的执法活动中还有待司法解释的具体化,以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从而形成有法可依,安全法治的局面。

4、加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与普通的单一的应急服务系统是不同的,应该说,公共安全系统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安全问题,包括:人、财产、公共设施等。公共安全系统完全包括应急系统的内容,但却是个更综合、涉及面更广泛的体系。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的内容应该有:危险评估和规划;预防准备(预案措施);快速反应即应急服务;恢复重建。

旅游业特点及其伤害事故的影响 篇3

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安全。旅游安全事故的客观存在,除了直接冲击旅游业外,还将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国际关系,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一、旅游业的特点和产业效应

旅游业不是物质生产部门,它不像工业部门或农业部门,通过采掘天然物质财富,对原料进行加工或者通过种植、畜牧等生产活动为社会提供各种工业或农副产品;旅游业又不同于一般商业部门,通过商品购销活动,把社会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旅游业是向旅游者的旅行和游览提供旅游品和服务的行业。提供旅游服务的过程就是旅游商品的生产过程,也是旅游商品的消费过程。

旅游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综合性。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综合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首先,旅游业是行、游、住、食、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它通过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以达到盈利的目的,而旅游者的需要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满足旅游者的多需要,这一纽带把众多不同类型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各自提供能满足旅游者某一方面需要的产品,共同作为旅游供给,向旅游者提供综合性服务。

其次,旅游业所提供的旅游商品是多种成份、多种项目的综合体。旅游商品的三个构成部分本身(以物化劳动表现的旅游商品、以活劳动表现的旅游商品和完全不包括劳动消耗的自然吸引物),既有有形的物质成份,又有无形的社会与精神成份。

最后,旅游业的发展受众多部门的共同作用。这些部门既包括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特质资料生产部门,又包括一些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又包括一些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文教、卫生、海关等。

2、敏感性。旅游业的敏感性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

内部条件是指旅游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旅游业相关的多种部门与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协调,这一条件源泉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

外部条件是指各种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因为一国家地区发展旅游业必然是以各种经济以及非经济的环境为背景的,这些非旅游业所能控制的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旅游供给和需求,从而使旅游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和地区内有很大的波动性。例如,自然因素中的地震、火灾;政治因素中国内政局动荡、国家或地区间的战争、瘟疫等都会导致旅游业的大幅度滑坡。

中新网纽约2002年9月20日消息:纽约世贸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以来,美国旅游业遭到空前重创,外围游客急剧减少,旅游计划大量取消。

据国际先驱报一篇题为“海湾战火炙烤中东旅游,旅游圣地黄金季节颗粒无收”的报道,埃及和土耳其(当时中国在中东开通的仅有两个旅游目的地国家)受战争影响,中国游客明显下滑,这两个旅游胜地正面临在黄金季节颗粒无收的窘境。位于欧亚交汇处的土耳其,一直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之一,但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给准备迎接当年旅游区旺季到来的旅游业者当头一棒。美英联军开始空袭伊拉克的当天,在地中海沿岸的旅游胜地安塔利亚,抵达这里的欧美旅游者人数聚减了50%。与此同时,伊拉克战争重创埃及旅游业。尽管战争爆发仅20天,但埃及各大旅游点已是门可罗雀。据有关部门估算,埃及当年的旅游收入将因此损失20亿美元。

中华网2003年的一次报道,由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被定为非典肺炎疫区,国家旅游局当时发布禁旅公告,国内各地的旅行社对签约客户实行全额退款。中国康辉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晓君告诉记者,当年的五一黄金周,与往年相比,由于这个事件的影响,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保守估计,应该100万左右,也可能比这个数字更大。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的各旅行社在新的五一黄金周期间旅游线路安排中,把所有新马泰的旅游方向全部删除。据了解,对国内大多数旅行社来说,东南亚旅游市场往往占到出境游的五成份额以上,所以取消新马泰旅游路线,对出境旅游市场打击很大。

另外,旅游属于一种高层次消费,需求弹性很大。影响旅游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微小波动,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对旅游需求发生作用,使其对一国或地区旅游产品的需求发生大幅度的波动,从而增加了旅游业的不稳定性。由此可见,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不能过分的依赖旅游业,旅游业的敏感性使之不适合作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支柱。

3、涉外性或國际性。无论是本国居民到其他国家的出境旅游,还是外国旅游者来本国的入境旅游,都赋予旅游业涉外性的特点。

同出口一般物质产品相比,旅游业有其独特的创汇优势。首先,旅游产品的换汇率较高;其次,旅游出口一般不受一般的贸易限制,旅游目的地国还可立即得到外汇。而且,在旅游出口中,买方常采用现付或预付的方式结算。旅游业的这些外汇优势,使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普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在国际旅游中,旅游者往往会遇到诸如两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货币、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等相冲突的问题,需要办理签证、边检、出入关、货币兑换等一系列手续,这些都是旅游业涉外性的表现。现代旅游业,实质上是国际性的产业,它对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垄断性与竞争性。一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天然赋予紧密相关。在旅游业构成的三要素,即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中,旅游资源大体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有些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是某一地区所独有的,如我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地中海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等等,这些都是人工无法取代的,任何模仿都是非常困难,甚至是徒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具有垄断性。另外,也有一些非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如许多国家拥有山林资源、滨海资源、雪资源都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开发。这些非垄断的领域,由于面对相对的客源市场,就会形成较为激烈的竞争。

二、旅游伤害事故对旅游业的冲击

1、旅游伤害事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入境旅游者每年在7000万人次以上,我国已步入旅游大国的行列。国内旅游业发展也很快,游客每年达7亿人次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已开始成为寻常百姓人家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应该指出的是:

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产业,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旅游业经不起风吹草动,哪怕是仅仅露出危险的苗头,也会使得旅游者望而却步,使旅游业受到打击。

旅游安全事故的客观存在,在整个旅游环境中,必将引发经济、生态和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即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作用将这种消极影响加以扩散和放大。因此旅游伤害事故不仅直接冲击旅游企业和脆弱地区旅游业,还将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国际关系。1994年3月,浙江“千岛湖事件”曾经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旅游形象,300多个预定到杭州或千岛湖的旅游团队因此而取消、减员或改道,一度造成浙江旅游业的衰退。

旅游安全的重要性不在于其事故数量的大小,而在于此行业的特性和特殊地位。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旅游安全既是旅游活动的保障,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2、旅游安全表现形态分析。旅游业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形态:(1)犯罪,(2)交通事故,(3)火灾和爆炸,(4)疾病(或中毒),(5)其他意外事故。表现形态往往相互交叉,并在旅游活动的各一并节交替或同时出现,例如,某些交通事故、火灾和爆炸就是由犯罪行为引起。考虑到研究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旅游安全表现形态可分为食、住、游购娱六类,并列举出个案加以具体化,其中犯罪不作为旅游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旅游餐饮事故。中毒、疾病、旅途劳累、旅游异地性导致“水土不服”和客观存在的食品卫生问题等可能诱发旅游者的疾病或导致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食物中毒。据卫生部门统计:

1999年全国发生各类食物中毒85起,有4638人中毒,86人死亡;

1998年9月9日,泉州国内旅交会,泉州某星级饭店因提供不新鲜“土笋冻”,而造成30多位客人肠道感染;

2001年5月3日,浙江某一旅游团前往昆明——九寨沟旅游,途中在饭店饮食后,集体出现呕吐、发烧、腹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2004年8月25日,四川成都的旅行团在澳门凼仔一酒店用晚餐后,17人相继出现头晕、腹泻症状,发生食物中毒。

2004年8月7日,从广州到三亚旅游的13名游客,在三亚湾路某酒店海景中餐厅用餐时,因食用不干净食物导致中毒,肚子胀痛、腹泻,四肢无力、头昏眼花等症状。

②旅游住宿事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在宾馆内,一次性造成50人以上死亡的大火大约400起,死亡3000多人,火灾(或爆炸)往往造成严重的后续反应如基础设施破坏、财产损失等,造成整个旅游经济系统的紊乱。

1991年2月25日凌晨,大火突降连云港云华宾馆,睡梦中的旅客出于求生的本能,东窜西藏, 可浓烟烈火已封住了退路,消防通道已被封死。烈焰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一切,转眼间14名生灵魂飞魄散,其中参加《沂、沐、泗河道史》评审会的12名治水专家亦客死他乡。

1997年1月29日凌晨4时15分左右,长沙燕山酒家发生特大火灾,40名旅客魂归故里,89人受伤。

这些火灾造成旅客大量死亡的原因,大都是旅客们经过白天的车马劳累,尽兴游玩后,很快就进入温柔之乡,而且对在火灾中逃生的概念塑性比较淡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对宾馆、饭店内的防火通道以及阳台的位置不熟悉,其次是个人对失火是所应采取的自我保护方法也知之甚少。

③旅游交通事故。现代旅游交通方式主要有:空中旅游交通、铁路、公路、水路及其他一些特殊交通方式,诸如:索道、气球、宇宙飞船等。

旅游交通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虽然旅游交通有其特殊功能,但是在发生事故的原因和结果上是没有明显的区别。从已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数据分析,可以说明旅游交通安全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A、道路交通事故。我国每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大约50万起,造成大约10万人死亡。目前全国平均每天发生1000多起交通事故,3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伤。2005年10月1日,盘锦平安旅行社组织的赴承备旅游团途中发生翻车事故,造成1人死亡、23人受伤的较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2005年10月4日由兰州铁道旅行社嘉峪关国旅组织的415人兰州学生团,在参观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返回途中,在距基地35公里处,因一辆农用车与车队中一辆旅游车发生侧撞,造成汽车上的1名学生左胳膊骨折、9名学生有轻微擦伤。

B、航空事故。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而言,航空交通相对安全,但对于民航而言,任何事故都可能是灾难性。1997年5月8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深圳机场坠毁,致使35人丧生;1999年2月24日,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图154客机在国内的成都——温州航线中途发生爆炸,机上64人全部罹难。

C、水难事故。1999年11月24日“大舜”号滚装船在烟台海域起火沉船,290人魂归大海,成为震惊中外的烟台“11·24”特大海难事故。1999年10月20日,四川省巴中市与南充市交界处的营平河人工湖发生特大沉船事故,11人死亡。2005年8月3日,AAA级景区“天山神秘大峡谷”突发洪水,两位正在峡谷中观光的游客被洪水冲走而死亡。2005年10月2日,受冷空气影响,广东上下川岛沿海前天突发大风,导致所有船舶停航,近8000名正在岛上欢度黄金周的游客被迫滞留岛上。

D、缆车等景区交通事故。

1994年,浙江温州缆车坠毁,5人死亡。1994年10月2日,广州从化市天湖上的铁索桥扶手铁链突然断裂,160多名游客落水,38人遇难。1998年1月6日重庆长江索道缆车失灵,乘客悬空40分钟。1997年7月26日,昆明西山龙门索道110位游客被困100多分钟。1999年8月28日,两乘客被困重庆南山旅游吊篮2个小时。1999年10月3日,贵州马岭河峡谷国家自然风景区,缆车坠毁造成14人死亡,22人受伤的重大事故。2001年4月8日,在陕西渭南华阴市玉泉院南门通往华山主景区的陇海铁路人行涵洞内,因人员拥挤、踩踏挤压发生特大伤亡事故,造成17人死亡,5人受伤。2005年10月1日,昆明的余先生带着9岁的女儿在昆明福朗里休闲山庄游玩。在玩地面蹦极时,卷扬机出现了问题,孩子在约3米高的空中停留10多分钟。

④旅游游览事故。游览过程中的伤害事故主要表现在:一些山岳型旅游风景区,坡陡路滑,登山时摔伤时有发生。2000年“五一”期间,以奇、险著称的华山每天的游客量近3万人,创下历史最高记录。由于路狭人多,交通堵塞时有发生,为了通过某些险要地段或乘坐缆车,游客不得不等候4个小时之久。据了解,华山游客人数应控制在1.8万以内为宜。因此,3万游客共同挤在华山一条路,迫使华山旅游管理局出动六百多人维持秩序,以确保游客安全。在著名风景区黄山几乎每年都有摔死或受伤的游客。此外,由于旅游者对风景区的地形、气候、道路、距离等情况不熟,加上一些路标和地图指示不清,极易迷失方向。1998年,在昆明市北部的轿子雪山景区,两个中学生由于对地形不熟悉,加上此风景区为新开辟的旅游地,游客较少,迷失方向后,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惨死。

⑤旅游娱乐事故。一些风景区部分旅游设施严重老化和失修,或者安全管理和制度不健全,或者旅游设施的操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就上岗、违规操作等,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1993年1月3日,哈尔滨游乐宫大火,8死9伤,直接经济损失约70万元。

1994年5月13日,西安某歌舞厅特大火灾8死。

1998年8月30日,上海闸北公园正在运行的“全部符合标准要求”的飞旋转椅突然倒塌,造成1死9伤,从而引发了对国家对大型游艺机、游乐设施的检查整顿。

2000年4月26日,天津水上乐园的蹦极发生事故,2名中学生摔成重伤。

2000年6月4日,湖南湘乡市在举行端午龙舟赛时,突然发生浮桥倾翻的惨剧,造成至少13人死亡。

2005年7月19日,广西省三江县独峒乡独峒村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烧毁民房372间218户,造成1200多人无家可归,使国家旅游资源遭受到巨大损失。

⑥旅游购物事故。旅游购物场所的火灾与爆炸安全隐患与旅游娱乐场所类似。

2000年1月29日,南京某购物中心发生重大火灾,2人死亡。此外,购物场所的违法犯罪问题突出,扒窃、割包、拎包、诈骗、抢劫等财产性犯罪事出频繁。2005年10月1日,43名广州游客被黑旅行社骗去团费后甩客在深圳。2005年10月3日,为期3天的“大学生之旅”在进行时,导游将学生们带到峨眉山后就不见了,导致160多名大学生被困峨眉山。

三、旅游安全研究与对策

通过对这些旅游安全事故的研究发现,现代旅游产业潜在着很大的危险性。旅游过程中旅客时时处于游览和迁徙过程中,并与各方向的人士接触,潜伏着各种事故诱发的可能性。旅游事故多发生为游客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除了直接冲击旅游企业和脆弱的地區旅游经济外,还将可能损害国家形象和影响国际关系。

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特点及管控 篇4

1.1 驾驶人员违章违规操作

1.1.1 无证驾驶:

很多农机户在购机后, 不参加驾驶培训, 在村里师傅教会简单的操作后, 一知半解就敢驾机上路, 下田作业, 严重缺乏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

1.1.2 法规意识淡薄:

个别机户轻率儿戏, 心浮气躁, 胆大妄为, 麻痹大意, 缺乏严谨的驾驶习惯, 无视安全法规, 安全意识淡薄, 驾驶中嬉笑打闹, 接打手机, 注意力分散, 判断力下降。

1.1.3 只注重经济效益:

超载超重, 超速行驶, 违章拉客, 某些农村运力不足, 拖拉机变成万能运输工具, 除载物拉货, 有的甚至当作客运班车, 往往酿成恶性交通事故。

1.1.4 疲劳驾驶:

年迈体弱, 带病作业, 反应迟钝, 应变能力差, 农活季节性强、活计集中、农忙时连续作业, 抢种抢收, 造成人困疲劳, 更有的用少年儿童, 老弱病残驾机作业, 造成严重的事故隐患。

1.1.5 酒后驾驶, 是一个长期、永久无所不在的交通肇事顽症。

1.1.6 缺乏安全操作知识违章操作, 安全意识差, 麻痹大意, 违反安全操作规定, 自以为是的处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机械型多, 作业项目杂, 从田间到场院、庭院, 都是作业场所, 农产品加工中的粉碎机、铡草机、拌料机、装车机等等都有很严格操作规程。作业中不懂安全规定, 造成很多伤害事故, 如带手套, 带围巾, 服装宽大操作农具和加工机具时有惨痛的事故发生。

1.1.7 安全常识教育缺失, 尤其对儿童、少年学生的教育不够, 引发儿童伤害事故。

1.2 农机具安全技术状态差

1.2.1 无牌无证、未经检验、私自上路作业。

1.2.2 机车制动, 转向等操纵部件技术状态差, 缺乏维护保养, 不会正确调试维修, 未经检验, 或检验不合格。

1.2.3 机型老旧, 超年限使用, 多次转手, 无严格的报废年限和报废标准, 技术状态报差, 仍坚持持续使用, 危害自身, 遗患社会。

1.2.4 拼凑机具, 私自拼装, 粗制滥造, 缺少最起码的安全技术要求标准。

1.2.5 三无产品:

无出厂技术合格证, 未经相关部审批, 产品出厂即带有安全技术隐患, 产品设计不合理, 档次低, 价格低, 性能差, 设施不全, 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机具, 此类现象尤为突出, 绞手断臂事故频多。

1.3 自然因素造成事故

1.3.1 气候环境恶劣时, 事故发生几率增加, 如大雨、大雾、大风

沙暴、冰雪等气象条件下, 如驾驶操作人员缺乏经验, 盲目蛮干, 会引发农机事故。

1.3.2 道路条件险恶, 引发事故, 农村、山区有些地方道路条件

较差, 如陡坡、窄路、危桥、峭崖、河流、沟壑等, 造成很多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

1.4 管理因素造成事故

1.4.1 农机安全监管部门, 执法不严, 有法不依, 疏于管理, 放任

和纵容, 违章违规行为, 长此以往, 本辖区事故发生几率必然会居高不下。

1.4.2 行政领导无视法律、法规, 纵容机手违章作业, 尤其遇到

紧急情况和农忙抢活时, 无视机具和人员状况强行指派作业, 极易酿成事故。

1.4.3 家长疏于利害, 指使未成年子女参加农机作业, 事故临头, 悔之晚矣。

2 农机事故的特点

2.1 农机事故的多样性

农业生产是一个繁杂的生产过程, 具备多品种、多工艺、长周期的特点, 决定了农机从田间到加工运输、储备等多工序、多机型、多地域, 俗话说:交通一条线, 农机一大片, 所以农机事故发生几率的环节多, 机型多, 样式多, 给事故的防范监控增加了难度。

2.2 农机事故的季节性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一个季节集中某项作业, 农时紧迫, 抢字当头, 人困马乏, 人员疲惫, 机具超荷, 疏于整体保善, 是特定事故的多发期。

2.3 农机事故的家族性

农业生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家族成员中夫妇, 父子, 兄弟等等, 协手从事农机作业, 所以农机事故很多是家庭成员间造成伤害, 虽然事故责任制分比较容易, 但对家庭造成的伤害更大。

2.4 农机事故监控的双重性

我国现阶段对农机生产和上路运输安全, 实行农机与交警部门双重管理, 农机事故的处置也分开管理, 在某些界限不清的条件下, 易造成管理控制的扯皮推矮, 需认真解决。

3 农机事故的管控

农机事故应以预防为主, 农机监理部门要严格执法, 依法管控的同时, 要加强安全教育, 深入普及安全知识, 提高机手遵章守法, 规范操作的自觉性,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共同抓好农机事故的预防。

3.1 加强安全教育, 让每一个农机作业人员和相关的群体树立安全意识, 知法守法, 珍惜生命, 平安生活。

3.2 做好岗前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严格农机驾驶证、操作证的培训、考核、发放。

把住黑车作业关, 杜绝无证驾驶操作。从源头抓起, 使机手既懂操作技术, 又懂安全规章, 自觉按作业规程操作, 规避事故, 保证安全。

3.3 根据农时季节特点, 深入群众, 有重点, 有针对, 做好安全法

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引起机务人员的重视, 增强防范意识, 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加强执法检查, 提醒农机作业人员的警觉, 防患于未然。

3.4 抓好农机监理部门的自身建设,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高速公路灾害事故特点及处置对策 篇5

一、高速公路事故特点

1、事故发生频率高、偶然性大,极易造成交通中断。312国道和省道101线途径固原地区,是新疆、青海、甘肃出进陕西、河南等地区过往车辆的必经之路,特别是312国道固原段境内高速公路弯道多,坡道陡,桥梁、隧道多等特点,受路况、车况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交通事故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且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由于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少、分隔行驶以及全封闭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其它车辆继续驶入就难以掉头、分流和疏散,易造成高速公路堵塞,导致交通中断,如2008年“2.28”液化气槽车侧翻泄露事故造成312国道中断1天1夜。

2、人员伤亡重、事故危害和损失大。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造成数十辆甚至上百辆汽车首尾相撞,可直接导致汽车内的驾驶员、乘客伤亡;汽车失控后易坠入落差较大的路沟、江河或侧翻等,造成群死群伤的可能性大。如 2008年1月4日 312国道牛营子隧道发生10车相撞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易引发火灾、次生灾害和“二次事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可能直接引发火灾,即使事故后没有立即发生火灾,但燃油四处流淌,起火燃烧的危险性较大;装载化学危险物品的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能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并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事故发生后,如警示标志设置不及时、不规范,极易造成后续车辆避让不及,引发二次交通事故。

4、救援专业性、技术性强、难度大。由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偶然性较大,且时间、地点不定,救援人员很难及时掌握灾情,事故造成道路堵塞导致救援力量难以接近事故现场;多车相撞时,救援任务点多线长;车辆毁坏变形或翻车后坠入路沟造成疏散人员困难;且灭火救援时的供水主要依靠消防车的自带水等各种不利因素,对救援技术要求很高,给救援工作增大了难度。

二、处置程序和措施

1、询问情况。支队指挥中心接警时应问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等情况,并应立即与高速交警部门取得联系,确定事故的准确地点及消防车辆行车路线,要求在来车方向 三公里 处有效布控,封闭道路并派车在高速入口处引导抢险车队进入高速公路。凡是灾害事故现场在没有实行交通管制和道路封闭前,消防部队不得进入高速公路,同时要将情况及时支队值班室。

2、有序出动。辖区中队接到出动指令后,应根据险情指定人员、车辆携带抢险救援器材赶往现场进行救助,同时部署好留队执勤力量,并视情向支队请求调集增援力量。

3、准确停车、注意安全。辖区中队到达现场选择停车位置时,不仅要有利于灭火作战和抢险救援的展开,而且要考虑到高速公路的通行,特别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止发生“次生事故”。救援车辆应停靠在事故车辆的同一车道的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并尽量避开地势低凹处,距事故现场30~100米左右,并在1公里 处设置警戒标志。灭火救援行动中,要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必须设立2名观察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确保参战官兵人身安全。

4、现场侦察。一是要查清事故车辆数量、车型及被困、伤亡人员数量和位置;二是要查清事故车辆油箱有无燃烧或爆炸的可能,是否需要水枪冷却保护;三是要查清是否有泄漏物质对环境污染或需要围堵,利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的化学危险品的浓度及扩散范围;四是要查清是否需要破拆,以及破拆的途径和方法;五是要查清事故现场的布控和警戒情况是否达到安全要求。

5、救援准备。根据现场侦察情况,制定救援方案。明确人员分工,提出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一是装备准备:液压剪扩器、金属切割机牵引装置、送排烟机、医药箱、躯体固定气囊、担架等救助设备。

二是个人防护:救护人员必须穿戴战斗服、反光背心、手套,携带通信设施,视情装备空气呼吸器、照明灯、导向绳、方位灯等。

三是安全措施:

(1)当现场指挥员认为现场交通布控不能确保施救人员安全时,任何消防人员不得进入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指挥员应及时向路政、交警部门通报情况,待布控完毕,确保安全后再组织进入现场施救。如遇事故造成化学危险品泄露,指挥员应将根据侦检情况所需确定的警戒范围及时通报路政及交警部门。

(2)现场观察员应分别选择能通视事故现场来车方向200-500米处和救援现场10米处适当位置就位,遇有坡道等影响视线障碍时,应尽可能选择在坡顶等有利于观察的位置,且应确定对讲机、红旗、口笛、扩音器等联络方式。

(3)遇类似油罐槽车交通事故时,应对流淌、泄漏液体加强防护,防止造成大面积火灾事故。

(4)坠入深谷的车辆,若有人员伤亡,应安排有经验的救援人员进行施救,并穿上救生衣、携带安全绳等。

(5)救援人员必须佩戴齐全个人防护装具,以免在抢险救援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6、处置方法和措施。迅速成立救援指挥部,制定救援方案,实施统一指挥并指定专人做好现场情况记录。如有人员被困,要使用液压剪扩、切割等破拆工具破拆变形的车厢外壳,积极抢救车厢内的遇险人员,并根据需要调集大型牵引起重车辆到场协助救助;破拆车体时,应使用雾状水掩护,防止金属碰撞产生火化,引起油蒸气爆炸,发生火灾。对救出的重、急伤员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初步处理后利用救护车或现场车辆迅速转送医院救治;对难以很快救出的危、重伤员要让现场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处置后进行救护。如事故伴有火灾,要用喷雾水冷却车辆油箱,用泡沫覆盖地面流淌的燃油,消除潜在危险,为营救被困人员创造条件。对事故次生的化学事故,消防人员应采取关阀断料、器具堵漏、稀释降毒、筑堤导流等措施,有效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扩散和易燃

易爆物品爆炸燃烧事故的发生,并按化学危险品性质做相应处置。组织好现场供水和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救援所需用水和装备、给养及时运抵事故现场。

7、现场清理。对事故现场进行清洗,防止次生灾害和事故再次发生;清点参战装备、人员数量、察看有无人员受伤和装备受损,组织部队安全撤离;认真填写各种登记,将救援情况及时报告指挥中心。

三、行动要求

1、指挥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观察事故现场动态,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救援方案,向现场政府领导建议调集增援力量和器材。

2、在出警途中,要服从高速交警指挥,按照指定的入口驶往现场,事故处置完毕后,要按现场交警人员的指挥返回,不得在高速公路上调头返回。

3、及时救人是消防救援现场处置的主要方面,应最大限度的抢救人命,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4、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救援人员应首先携带轻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装备,赶到事故现场投入救援。

5、救援过程中应作好警戒工作,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事故现场,并随时观察事故车辆及所载物品是否有爆炸的危险。

6、对伴随有化学灾害事故的交通事故,应严格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进行。

事故特点论文 篇6

1开采方式

炮采炮掘方式出现事故偏多, 综采综掘方式出现事故较少。

(1) 炮采炮掘方式。

手工方式作业, 原始落后;支护条件差, 采面一般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钢丝网支护, 锚网工字钢支护;容易冒顶塌方;放炮容易引起明火, 诱发瓦斯、煤尘爆炸。

(2) 综采综掘方式。

机械化程度高, 科技含量高, 大幅减少手工劳动;支护条件良好, 液压支架密实地支撑起了顶板, 几乎无冒顶伤人的可能;综采综掘机械不会引起明火。

防范措施:改进采煤方法和工艺, 增加科技含量。如果条件允许、采面煤层稳定、坡度小、厚度适宜、断层少, 尽量采用综采综掘, 实行机械化、自动化采煤, 摒弃落后的炮采炮掘工艺。

2开采时段

(1) 午夜时段。

午夜到8:00这一时段发生事故偏多, 其他时间发生事故相对偏少。原因:这一时段一些工作人员刚倒过班, 不适应, 精力不集中, 生物钟被扰乱, 头脑昏昏沉沉, 疲劳干活, 容易出事故。而其他时段, 一般来说, 与一个人正常的生活起居习惯相一致, 精力相对集中, 不容易出事故。

防范措施:避免设备和人员“连轴转”, 避免设备疲劳和人员疲劳。所以尽量把0:00班改成检修班, 搞设备检修、人员休整, 下井人员少, 不生产。

(2) 交接班时。

交接班时出事故偏多。原因:交接班时, 容易出现放松警惕、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易出现管理空当和管理盲区, 事故就会乘虚而入。

防范措施:制定详细的交接班制度并严格执行,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3开采人员

(1) 年轻人。

年轻人易出事故, 老职工出事故偏少。原因:年轻人相比而言缺乏经验, 不知道事故发生的前兆;因为无知而胆子大, 敢冒险;不会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了不会控制事故的发展;控制不了的情况下, 不知道躲避, 不会避险逃生, 不会自救。而下井多年的老工人出事少, 是因长期从事井下作业, 工作经验丰富, 且时时准备制止事故、躲避事故, 逃生自救。

防范措施:对青工强化安全培训力度, 上岗前要培训, 工作中也要培训, 班前班后会上也要不断培训, 反复强调。

(2) 新职工。

新职工出事故较多, 下井时间长的职工出事故较少。原因:新工人无经验。这就需要基层管理者一定要安排专人带新人入井, 并进行指导工作。直到他对井下熟悉后, 才可允许其自己行动。

防范措施:对新入井人员最好实行师傅带徒制度, 做好“传帮带”, 做好知识和经验的传承。

(3) 农民工。

农民工出事故偏多, 正式工出事故偏少。原因: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较低。现在煤矿的井下生产设备、电气设备较多, 技术含量较高, 许多农民工对电气线路问题、井下电气设备一窍不通, 不会操作;有的不懂装懂, 乱操作;刚下井也没有井下实际经验, 不知道躲避事故, 较容易出事。而正式工一般知识水平较高, 受过较多培训, 会操作一般的井下生产设备, 对安全知识掌握较多;对各种事故了解也较多, 出事故的几率小得多。

防范措施:对农民工进行文化补课和操作技能培训, 提高其素质。

4事故类型

(1) 人为事故。

人为造成的事故较多, 自然事故偏少。原因:造成“三违”事故, 一个是态度问题, 一个是认识问题, 一个是知识问题。“三违”者总是怀着侥幸心理, 这一次没事, 只这一次, 下次就改。但往往没有下一次, 事故就像一个藏在暗处的野兽, 随时准备扑上来。

防范措施:煤矿大部分事故是人为事故, 是“三违”造成的。这主要是态度问题、觉悟问题, 所以要多进行教育, 加强杜绝“三违”的制度建设, 加大奖罚力度。

(2) 机电事故。

机电事故较多。原因:现在技术的不断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 煤矿生产已经离不了机电设备, 煤矿工人不得不与它打交道。机电事故频发的原因:①违章操作;②作业者不懂机电知识;③作业者有机电知识, 但没有实际操作技能, 操作不熟练。

防范措施:对井下工人多进行通用电气原理、电子线路、机械设备基本操作、简单机修等知识灌输。加强新工人专业技能培训, 如连线、漏电、“鸡爪子”、误操作等尽量避免, 要求他们学会现场处理简单事项。

(3) 冒顶事故。

煤矿五大灾害中, 冒顶事故较多, 其他事故出现的较少。原因:井下的顶板情况复杂, 三软煤层、不稳定煤层、破碎顶板等, 有的地方断层多, 险情难料, 防不胜防。

防范措施:对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对岩性有科学认识, 对支护方式进行改进, 对支护强度等要准确掌握。在出现顶板下沉、离层、出现裂隙时, 采用相应的科学手段, 进行及时、适当的支护;同时, 要根据实情调换选用最合适的支护方式, 如光面爆破、架棚支护、锚网、锚索、锚喷支护等, 以防止冒顶甚至大面积垮塌。

5结语

只有充分了解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摘要:煤矿生产和其他行业不同, 属于高危和高风险行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业场所为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深处的巷道及工作面。从开采方式、开采时段、开采人员以及易发生事故的类型, 多方面分析了煤矿事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事故特点论文 篇7

1 油气输送管道的运行特点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系统复杂, 但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保障的基础, 不建设还不行。放眼世界, 各国都十分注重输油管道建设, 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后来居上, 管道运输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油气输送管道总的特点是管径大、输送距离长、工作压力高、输油 (气) 量大、方便长年连续运行。此外, 具体还有如下的特点:

油气输送管道为了安全, 除了特殊地貌外, 一般都埋在地下, 这样就可以较好地避免人为的破坏, 还不影响沿途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此外, 由于深埋地下, 便于管道的保温, 即使地表发生冰冻等恶劣气候, 管道也不会受到影响。但其弊端就是, 管道如果发生事故, 如油气泄露, 由于在地表之下, 一般很难察觉。

油气输送管道一般距离较远, 往往只铺设一条管路, 不像道路一样设置几车道, 就是唯一的一条。一旦任何一处发生事故, 就要全线停输, 待事故得到处理后, 才能继续输送。

油气输送管道多修建于野外, 虽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到了临路深埋, 方便事故的处理, 但如果发生了事故, 还需要维修基地的人员长途跋涉, 所以即便是及时发现问题, 全力进行抢修, 也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还需要机械作业, 增大了管道事故抢修作业的难度。

油气输送管道途径不同的地形和地质构造, 如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层断裂带埋管, 就给管道的安全管理埋下了隐患, 当然, 也不利于事故的处理。

2 油气管道的常见事故

2.1 油气管道常见事故

根据油气管道事故发生的特点, 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 油气泄漏事故。也就是油气在输送过程中发生了泄露所造成的事故, 青岛石油管道事故就是由于油气泄漏所造成的;

(2) 凝管事故。由于输送的原油粘度增大, 或输量及温度较低, 热处理技术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的原油在管道内不在流动而被迫中止生产运行的事故;

(3) 火灾爆炸事故。石油会产生蒸气, 石油蒸气融入空气中, 或天然气融于空气中, 当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 遇到星星之火就会发生爆炸, 酿成火灾;

(4) 电气事故。顾名思义, 就是由电气设备问题引发的事故;

(5) 设备事故。是输油 (气) 主要设备损坏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事故;

(6) 憋压事故。造成这种事故的原因很多, 主要表现在管道接口, 阀门及管线等憋漏或憋爆而造成的跑油事故。

2.2 油气管道事故致因

根据对数年来世界范围内油气管道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 造成油气管道事故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是:

(1) 外力。由于外在原因造成的事故是油气管道泄漏事故最主要的原因。例如发生地震, 会造成管道变形、开裂或错断。山体滑坡、山洪爆发及泥石流会冲断管道。还有沿线违章建筑施工破坏管道, 一些图谋私利的不法分子故意打孔盗气等;

(2) 腐蚀。输油管道线路长, 跨越范围广, 内外复杂的环境及管道自身的老化都会给管道本身带来不同程度的腐蚀。由于我国管材的生产技术有限, 施工质量不高, 管道事故因腐蚀产生的几率较高;

(3) 焊接与材料缺陷。管道施工粗糙, 焊接技术跟不上, 也易导致管道事故的发生;

(4) 设备和操作。主要是不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体现在管道施工过程中, 管道系统开车运行或者停车检修过程中的违章操作, 这些操作均会使管道发生事故。

3 建议与措施

明白了输油管道的运行特点、常见事故及产生原因, 就要拿出具体的措施, 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

3.1 加强相关数据库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方面的管理都有与时俱进,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完善输油管道的管理制度。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油气管道事故案例建立基础数据库, 取长补短, 提高我们的管道管理水平;对油气管道穿越地区的环境地形建立基础数据库, 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勤关注;建立危机应急处理基础数据库, 及早发现, 及早解决。

3.2 完善油气管道管理制度

没有制度的约束, 再好的团队也是一盘散沙。对于管道管理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责任到人, 追责到人。目的在于增强风险控制意识, 将管道运行的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 最终达到持续改进、减少和预防管道事故发生、经济合理地保证管道安全运行。

3.3 加强油气管道安全技术研究

以技术求生存, 以质量求进步。这对于我国输油管道的建设一样有用。首先要在国内外先进的防腐技术研究基础上, 研发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可靠, 经济合理的管道防腐技术;结合地质检测部门, 加强对输油管道沿线自然环境因素的研究力度, 通过动态数据库的建设, 来降低管道事故的发生;提高油气管道相关检测技术, 能力与水平。对存在隐患早发现, 早处理, 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总之, 做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要持续平稳发展,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还需要大量的油气资源, 也须继续大力开展油气管道建设。希望通过相关知识的普及, 人人尽力来保障我国油气管道安全、高效、经济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廖思成, 宋建平.输油管道的腐蚀及防护研究[J].湖南农机, 2010, (05)

[2]赵玉军, 鱼庆兰.改善输油管道监测系统的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07)

事故特点论文 篇8

关键词:瓦斯,爆炸,灾难医学,复合伤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是一种突发性、灾害性、生产性的事故, 是我国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煤矿一次死亡l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中有74%是瓦斯爆炸或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一旦发生, 不仅能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而且会严重摧毁井下设施, 中断生产, 有时候还会引起瓦斯连续多次爆炸、井巷垮塌、顶板冒落和井下火灾等二次灾害, 从而加重事故的灾害程度, 因此, 在认识瓦斯爆炸知识的基础上对矿难患者特点及救治进行探讨, 对于争取救灾时机、控制事故范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煤矿瓦斯爆炸及患者特点

矿井瓦斯也叫矿井沼气, 化学名称叫甲烷 (CH4) 。矿井瓦斯的是伴随着煤的生成过程中,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里, 植物残骸在厌氧菌的分解发酵作用下产生的[1,2]。煤矿瓦斯爆炸是一种热-链式反应 (也叫链锁反应) , 包括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等, 虽起因不同, 但后果基本一致, 矿井瓦斯危害包括瓦斯窒息、瓦斯的燃烧和爆炸。

1.1 煤矿瓦斯爆炸的条件

一是瓦斯浓度在新鲜空气中, 瓦斯爆炸的界限下限为5%~16%, 上限为1416%;二是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货源温度650~750℃) ;三是充足的氧气含量, 12%~20%爆炸, 低于12%以下失去爆炸性, 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方能发生瓦斯爆炸, 缺一不可。

1.2 煤矿瓦斯爆炸的特点

煤矿瓦斯爆炸的特点包括: (1) 高温, 在自由状态下, 爆炸的瞬间温度可达到2100℃以上 (最大达2850℃) , 在封闭状态下, 产生的高温可达2650℃, 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将烧伤人员、烧坏设备, 还引起火灾事故。 (2) 高压, 煤矿片下瓦斯爆炸产生两种压力, 静压和冲击动压, 静压在所有方向上的作用力相等, 动压是冲击波作用使波面经过的局部区域空气高速流动产生的, 具有方向性, 静压主要会破坏联络巷道的风门, 动压则摧毁巷道中的障碍物并在巷道转弯等处造成强烈的破坏, 在高压作用下会伤及人员、损坏设备, 还可能引起塌方, (3) 有害气体, 瓦斯爆炸后生成大量有害气体, 其中一氧化碳占2%~8%, 往往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CO达到0.4%时, 人就会中毒死亡) 。

1.3 煤矿瓦斯爆炸患者特点

煤矿瓦斯爆炸的特点决定了瓦斯爆炸患者是一种复合伤, 多表现为爆震伤、烧伤、吸入性呼吸道灼伤、CO、SO2等有害气体中毒、外伤、精神刺激等多种伤害集于一体的复合伤, 致伤因素多, 伤情变化快, 患者具有呈“成批性”, 需要多科室合作治疗, 首先高温作用引起体表的烧伤, 以头面部, 四肢暴露部位Ⅱ度烧伤多见, 其次高压冲击波暴力作用可造成颅脑、胸腔、腹部挫伤和软组织裂伤, 甚至四肢骨折, 然后有害气体吸入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乏力、视物不清、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 如果中毒较深, 容易在治疗后期出现迟发性脑病, 最后吸入性损伤常引进上呼吸道烧伤, 严重者引起气管、支气管肺泡的破坏, 在事故发生后7~10 d容易发生结痂脱落而导致窒息死亡, 临床表现声嘶、咽痛、咳嗽、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咯出含碳颗粒痰等, 伤后24 h至1周肺部体征最为明显, 听诊常有明显的痰鸣音。

2 矿难患者救治要点

2.1 矿难发生后的现场救治

矿难发生后, 煤矿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启动企业应急预案, 在进行科学施救的同时, 必须尽快向上级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部门和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上报, 由政府组织指挥患者的抢救工作, 使患者尽快脱离险境到达医院, 原则以矿山救护医疗救护中心为主, 因为他们长期承担矿山救护任务, 熟悉矿山特点和患者特点, 是矿山医疗急救的专业队伍, 充分利用救护装备开展事故初期的救援活动, 同时, 严禁非专业救援人员擅自进人灾区救援, 防止由于盲目组织抢救造成事故扩大。

2.2 院内救治组织原则

患者从井下救出后, 很快被转送到医院, 接受患者的医院应紧急启动重大伤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全院医务人员待命, 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由资历深、权威性高、有经验的老专家为组长的医疗救治小组指挥下, 把患者按伤情进行分组[3,4], 每组患者由抢救医务人员包干负责, 坚持实行一、二、三线三级医师负责制, 实行患者专人、专医、专护, 分工合作,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

2.3 具体患者的医疗救治要点

煤矿瓦斯爆炸患者伤情复杂, 应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对于烧伤的患者, 最关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根据呼吸道烧伤面积, 可适当放宽气管切开指征, 套管给氧, 防止感染, 对于吸入呼吸道CO、SO2等有害气体中毒的患者, 在有效开放气道的前提下, 及时实施吸氧或高压氧等治疗, 高压氧能增加血氧分压, 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 促进一氧化碳的清除, 使血红蛋白恢复携氧功能, 改善大脑等组织的供氧, 改善一氧化碳中毒的头昏、心慌、胸闷、心悸等症状, 对高压冲击波暴力作用造成颅脑、胸腔、腹腔挫伤及四肢骨折, 要积极处理伤口, 局部减压包扎,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在积极实施医疗救治的同时, 千万不能忽视患者心理救援,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做好心理疏导, 对精神障碍、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要注意防范, 防止意外发生。

3 结束语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破坏性、复杂性等特点, 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其患者具有“成批性”的特点, 因此救护医务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在院外极端环境 (灾难现场) 下进行救治, 国内灾难医学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提出"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作为灾难医学发展的理论依据, 对瓦斯爆炸患者特点及救治要点进行充分的认识, 是科学施救的前提, 必须建立完整的事故应对预案, 一旦事故发生能够最迅速的反应, 将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王捷, 刘严.高压氧治疗时病人的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9, 6 (3) :51.

[2]武秀昆.瓦斯爆炸的现场抢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9 (5) :343-344.

[3]刘纪宁, 杨雍, 吕汝琦, 等.有效预检分诊在汶川地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7 (7) :681-683.

事故特点论文 篇9

1.1 客船火灾事故的特点:

顺风向蔓延;顺通风导管蔓延;旅客难以疏散;产生有毒烟雾。

1.2 货船火灾事故的特点:

舱内阴燃,火源不明;温度升高,引起燃烧;易燃易爆物品起火爆炸;扑救难度大,时间长。

2 客舱火灾扑救措施

2.1 利用客船上的消防设施。

消防人员登船灭火时,如机舱消防泵不能出水,应首先启动船上的应急消防泵,利用船上的消火栓、水带和水枪等消防设施进行灭火。若应急消防泵也不能启动,则应将陆地消防队的水带与船上消防总管上的国际通岸接口连接,利用消防车泵加压出水灭火。

2.2 运用扑救楼层火灾的战术。

扑救客船火灾应重点保护驾驶室和机舱,在燃烧舱室的四周和上、下层舱室内布置灭火力量,用雾状水流冷却舱壁,防止热传导引起邻舱燃烧。沿海和远洋客船上均有固定展示的防火布置图,在采取灭火对策前如能清楚的了解船上的防火布置,将有利于灭火战斗。

火势已在几层客舱形成立体燃烧时,首先全力救人,并实施上堵下攻,四面包围的战术方法。

火场指挥部应设在船下能通观起火客船的地方,最好设在消防船 (艇) 或小型机动船 (艇) 上,以便火场指挥员机动观察客船的燃烧情况,及时准确地指挥灭火战斗。

客船火势大面积燃烧时,应划分若干战斗段 (片) ,部署灭火力量实施穿插分割,逐层逐舱地消灭火势。

2.3 利用风向控制火势蔓延。

当客船航行途中发生火灾,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利用风向控制火势的蔓延方向和速度。具体方法是:

火势在客舱的前部,风向由前向后刮,可立即将船头调转180°,停泊在水中。利用风向改变火势的蔓延方向,同时达到减缓火势蔓延速度,使船上人员得以安全疏散的目的。

火势在客舱的后部,风向由后向前刮时,采用同样的调头停船方法改变火势蔓延方向。

火势在客舱的中部,应立即将船头向左 (右) 调转90°,使火势沿船体横向蔓延,减缓纵向蔓延速度。

2.4 掩护和引导旅客疏散。

扑救客舱火灾,舱内载有旅客时,掩护和引导旅客安全疏散是消防人员的首要任务。

当起火客船上有大量旅客面临被火势围困的危险境地,需要紧急疏散到船下时,抢救旅客脱险是火场首要的前提,应把主要兵力用于掩护和引导旅客安全疏散,同时,部署一部分力量堵截火势,最大限度的减少旅客的伤亡。

消防人员登船后,利用船上的扩音设备或手提扩音喇叭身旅客喊话,以安定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向安全地方疏散,避免因拥挤、恐慌、使通道阻塞,造成彼此践踩或伤亡。

船上的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应及时打开客舱和通道的出口使旅客能及时疏散到舱外安全的地方。

用大口径水枪(炮)堵截火势向旅客聚集的方向蔓延;用喷雾水枪消除火势或热辐射对疏散通道的封锁,排斥旅客安全通过。

关闭通风系统。大、中型客船内通风系统分布很广,火焰或热气流会顺着通风系统向客船的其他舱室扩展,引起燃烧。消防人员应及时关闭通风机,通风孔筒和通风管道上的挡火闸,防止火焰或热气流沿通风系统蔓延,形成立体或大面积燃烧。

3 货舱火灾扑救措施

扑救货舱火灾,主要采取封舱、开舱、灌舱三种灭火方法。封舱灭火常用于航行途中的船舶;开舱灭火常用停泊港口、码头装 (卸) 货物或检修的船舶;灌舱灭火适用于停泊或航行途中的船舶,但考虑到后果严重灌舱灭火方法一般不轻易采用。

3.1 封舱灭火。

关闭燃烧货舱的舱盖和通风孔洞,隔绝空气来源,并向货舱内施放灭火剂,使之严重缺氧,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这种灭火方法对舱内货物损害很小,但因货含氧量多,货物密实 (如:成捆的棉花包、麻包、纸卷、布匹等) ,火热完全熄灭的时间相当长,一般需几小时、几天,甚至长达几个星期。

开启船上的二氧化碳固定灭火系统进行封舱灭火最为有效,但因种种原因,船上二氧化碳含量往往不能满足灭火需要,还要领先陆地消防队补充大量的二氧化碳灭火剂。

货舱内的空气含氧量必须降至15%以下 (即R取15) ,一般可燃物质的火焰才能逐步窒息。施放二氧化碳后,要用食品通过通风管或测深管检测舱内空气含氧量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货舱内二氧化碳量与含氧量的关系。

3.2 开舱灭火。

开舱灭火,即打开货舱盖进行灭火。消防人员登船灭火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货舱盖己打开;一种是货舱盖关闭着。遇到后一情况,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才能开舱:

(1) 货舱内的货物能用水扑救,不会因水渍而造成重大损失,

(2) 到场的消防力量和灭火剂 (主要指高倍泡沫液) 足够扑救货舱的火灾。

开舱灭火方法。

当货舱内的燃烧面积和强度较小时,消防人员可先在货舱口向燃烧区射水,待火势减弱,可利用货舱内的固定铁梯,船舶或码头装 (卸) 货的起重吊斗,以及挂钩梯等,从货舱口深入到舱内抵近火源射水。与此同时,通知船长利用舱底泵向船外排水。

必要时,可在船舷货舱壁上切割开洞,消防人员沿着消防梯攀登进入货舱强攻灭火。

进入货舱内灭火的消防人员,必须一边射水,一边扒拆被火烧过的货物,然后用装卸超重吊机将货物疏散到码头安全区域,对货舱进行彻底清理,防止余火复燃。

当货舱内的燃烧面积和强度较大时,则应采用向货舱内灌注高、中倍泡沫的灭火方法;也可以用数支喷水枪在货舱口四周平等射水,封闭货舱口,隔绝空气进入,待火热减弱后,再深入货舱内灭火。

3.3 灌舱灭火。

灌舱灭火,即用大量的水灌入起火货舱,把货物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灭火方法。灌舱灭火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 局部灌舱。用消防船 (艇) 、消防车、各种泵浦,向船上的一个起火货舱内灌水,使货舱完全被淹没。

(2) 全船沉没。开启舱底海水阀,或用炸药爆破等方法破坏船全,让海水灌进舱内,使船体完全没入水中。

遇有下列情况,应采取灌舱的方法灭火。

(1) 货舱内的货物具有爆炸性,或其他严重危害性,火势极其猛烈,有可能从一个货舱蔓延到全船,并严重威胁到港口内的船舶和城市的安全。

(2) 开舱与封舱灭火均不能奏效,又不允许长时间扑救,采取灌舱方法能大大提高扑救火灾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小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事故特点论文 篇10

图1为云南省1999年至2009年公路通车总里程增长曲线。可以看出, 云南省公路建设稳步发展, 并且在2000年和2005年出现两次大规模建设, 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长。并且高速、一级和二级公路百分比都有增长, 而三级、四级公路百分比逐年降低, 说明云南省公路运输条件逐步改善。截至2011年底, 云南省公路总里程达21.45万km, 新建59条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基本建成, 新增二级公路5277 km, 全省二级公路从2008年底的4859 km增至10136 km, 极大地改善了路网结构, 但云南省二级以上公路仅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4%, 处全国倒数第三位, 已列入规划的1.2万km二级干线公里建设项目仅完成40.5%, 尚有38个县未通二级公路。所以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一直是云南经济发展的瓶颈, 云南省低等级公路的改扩建工程仍任重道远。

1 云南省改扩建公路交通事故特点

交通事故是道路交通活动中突发的偶然事件, 带有明显的随机性[2]。然而, 与其它随机事件一样,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具有一定的统计分布特征。研究道路交通事故的事故路段、事故形态、事故车型以及事故时间等方面的分布, 对于认识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规律, 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收集了云南省文天、文都、珠西、昆禄改扩建公路近年来发生的交通事故资料, 从宏观统计的角度, 对改扩建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 其中包括:事故路段、事故形态、事故车型及事故时间, 以期为制定改扩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1.1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

交通事故的发生与交通活动、交通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3], 改扩建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也不例外。图2为云南省改扩建公路交通事故分月统计, 可以看出一月到三月是一年中交通事故高发的月份。其原因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 这几个月是人们一年中外出活动较多的月份, 一月份左右, 春节前夕是外务工人员的返乡高潮, 而春节后的三月份则是务工人员返回工作岗位的时间段, 这都导致了客运流量的大幅攀升, 公路上的交通量较大。另一个原因是云南省的雨季开始期一般在5月下旬前后, 降雨使得路面湿滑摩擦系数降低, 能见度下降, 行车条件恶化, 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增多。

图3是云南省改扩建公路24小时事故统计。从事故发生的时段来看, 交通事故突变点出现在12时到14时、18时到20时和6时到8时。其原因是:12时到14时是午饭后的午休时间, 驾驶员在此时段内极易疲劳, 尤其是炎热的夏季, 此时间段事故发生率更高;18时到20时属于黄昏时分, 光线暗, 驾驶员视野模糊不清, 行车时对距离的判断能力降低, 因此易导致误判而进行超车, 引发交通事故;6时到8时属于清晨时分, 此时段则是驾驶员最为疲劳的时段, 长时间的驾车得不到休息, 驾驶员反应变得迟钝, 对道路上发生的突然情况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 更有甚者, 在驾车过程中打瞌睡, 引发了交通事故。

1.2 交通事故路段分布

云南省尽管对低等级公路开展了广泛的改扩建工程, 但由于受地形影响明显, 仍存在一系列设计问题。通过对云南省改扩建公路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 改扩建公路的事故多发路段主要以高路堤、单个急弯、连续急弯以及接入口这四种路段为主, 其事故比例如图4所示。

在改扩建公路中, 接入口的无序接入、不规范接入、视距不良问题也往往成为改扩建公路的事故多发点。有接入口的路段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占到事故多发路段比例的45%, 尤其是那些平曲线设置接入口, 视距不良的路段。其次, 高路堤路段和单个急弯也占有一定比重, 分别为37%和13%, 这主要是由于改扩建公路地形险要, 高路堤路段较多, 尤其是那些防护设施不完善的沿崖高路堤路段。此外, 改扩建公路单个急弯路段通常是小半径曲线或存在视距不良, 道路线形变化以及视距的影响不符合驾驶员的驾驶预期, 从而易引发事故[4]。相反, 连续急弯所占的比例仅占5%, 这与大部分驾驶员身处连续急弯不利线形路段的谨慎驾驶行为有关, 亦即越感觉危险的地方往往驾驶越小心, 反而不易出现事故。

1.3 交通事故形态分布

交通事故形态的研究是道路交通事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交通是故形态的分析可以了解交通事故的原因及其发生的机理, 也有助于交通事故的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形态主要有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和坠车等。如图5所示。

碰撞事故是云南省改扩建公路交通事故形态中最严重的一类[5], 这主要是由于改扩建公路依山而建, 急弯路段经常受山体、植被等遮挡, 严重影响驾驶员的行车视距。其次, 在长下坡底部, 尤其是连接小半径的急弯处, 如果车辆制动性能不好, 车辆通常会因长下坡造成制动疲软发生刹车失灵现象, 从而造成碰撞事故。

碾压事故也是改扩建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改扩建公路经过的集镇较多, 这些路段接入口设置大都不规范, 而公路升级改建后, 行车速度提高, 这对横穿公路的当地居民构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 事故形态的分布与山区公路的道路环境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1.4 交通事故车型分布

在出行需求与运力供给出现矛盾的情况下, 各种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自然孕育而生。由于改扩建公路为山区公路, 沿线穿越农村和城镇, 公路上车辆种类繁多, 且不同车辆类型的安全性能差异较大, 安全性能差的车辆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且人员伤亡程度较重, 是诱发山区改扩建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根源之一。根据图6中的统计分析结果, 货车是山区改扩建公路上最容易发生事故的车型, 摩托车和农用车也占有较大的数量, 这三种交通方式总共占到事故总数的81%。客车发生事故相对较少, 仅占到19%, 但客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极有可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

2 结语

低等级公路在云南省公路网中占有很大比例, 由于其交通基础设施不健全, 道路线形复杂, 行车环境差, 导致道路通行能力差, 服务水平低, 并且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因此, 低等级公路是云南省发展的瓶颈, 必须对其进行改扩建。但是道路改扩建后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基于云南省文天、文都、珠西、昆禄改扩建公路的交通事故数据, 分析低等级改扩建公路的交通事故特点, 分别研究了事故时间、事故路段、事故类型以及事故车辆的分布特点。明确低等级改扩建公路的事故特点, 对于有针对提出改善措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用于公路改扩建效果评价。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公路建设飞快发展, 但是全省低等级公路仍占很大比例。因此, 目前开展了很多低等级公路的改扩建项目。本文根据云南省文天、文都、珠西、昆禄改扩建公路的交通事故数据, 分析了改扩建公路交通事故时间、事故路段、事故类型和事故车辆的分布特点, 旨在有效认识低等级改扩建公路的安全改善效果, 并且为进一步加强相关保障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改扩建公路,事故时间,事故路段,事故类型,事故车辆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年鉴 (2012)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任福田.交通工程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3]郭忠印, 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9.

[4]唐国利.山区公路道路条件与事故作用机理及事故对策研究道路[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1.

上一篇:综合能源消费量下一篇:现代企业的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