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共12篇)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1
1 新媒体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上, 新闻传播由报纸到广播, 由网络到手机,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常说的新媒体。目前, 学术界研究的新媒体是指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首次提出的,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 即“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种主要大众传播媒体”。从此, 新媒体称为学术界流行的术语。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进步的基础上的, 包括媒体硬件和软件, 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标准, 向人们提供丰富的个性化信息的媒体。例如, 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移动客户端等各种电子硬件智能产品。
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传播主体普遍化, 新闻传播的内容丰富化, 新闻传播的形式多样化, 加快了信息更新速度, 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 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宠儿。
2 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特点
2.1 传播主体大众化
在新媒体产生之前, 新闻传播一直由电视、广播、报纸等主导。在信息化时代,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媒体, 新媒体视阈下的新闻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来,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记录编辑发布新闻消息, 这使得新闻传播的主体平民化、大众化。
2.2 传播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等, 如今, 科技的发展进步, 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 改变了以往有限的新闻传播方式, QQ、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形式不断出现, 功能不断完善, 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常用工具。
2.3 传播内容丰富化
新媒体的发展, 使新闻传播主体平民化、大众化, 大家加入到新闻传播的队伍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闻的内容也发生新的变化, 上至世界国家大事, 下至平民小事。这使得新闻的内容扩大化、丰富化。
2.4 传播消息及时化
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 使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大事, 生活乐事。新媒体传播新闻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媒体的速度, 尤其是智能手机功能的完善, 可以及时发布新闻消息, 并且不断更新新闻消息, 人们可以随时了解事件的进展。
3 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问题
新媒体让新闻传播更加便捷、迅速、流畅,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 新闻传播主导方弱化, 不利于新闻信息的传达。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 这是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但是, 这也容易让人们各抒己见、各自为阵。所以信息传播的方式是不能舍弃的, 两者相互结合, 才能更好地为新闻传播服务。
其次, 虚假消息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新媒体的环境和传统媒体相比较, 其开放性显而易见,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垃圾信息、虚假信息, 这让阅读者眼花缭乱, 难辨真假, 无法选择。这就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干扰。
最后, 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威胁。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新闻, 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可以被随意引用或者更改, 这实际上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
4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改进措施
面对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要及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这样才能让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更加健康的成长, 更好的发挥其服务功能。
第一, 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适当的法律法规, 为新媒体传播新闻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自由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存在无限制的自由。国家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 在享受权利的同时, 也要履行相关义务, 对不履行义务, 故意传播谣言, 故意传播假新闻的发布者, 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重处罚。
第二, 将传统新闻传播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具有权威性, 新媒体具有快速度、高效率的优势, 要将两者的优势结合, 取长补短, 更好地为新闻传播服务。
第三, 培养提高阅读者的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可以在人们经常浏览的领域设立一些自主学习、辨别信息真假的方法, 提高阅读者的辨别能力。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2
一、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分析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社会与技术等多种因素予以有机融合,进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诞生有其特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与传播工具其发展更加迅猛。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借助虚拟世界与现实的结合,不仅能够将情感予以发泄,而且还能够实现虚拟与真实的相互交织、跨区域的沟通。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形式因新媒体的出现而得到改变,信息传播格局、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社会发展等都因新媒体而发生变革。新媒体有效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与形态,进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普通用户不仅能够借助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而且借助互联网获得了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并实现了信息交流与共享。互联网让受众实现了呈现自我、分享自我的夙愿,媒体革命也因此而得到发展与创新。
二、新媒体新闻的传播与当前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分析
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有机的补充与渗透。新闻传播借助新媒体,不仅对原有文化介质面貌进行了改变,而且已经成为真实性与参与性相互结合的网络文化。首先,新媒体网络文化实现了互动。新媒体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文化景观。人们在对各种信息予以寻找、发现及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够借助互联网进行歌曲与电影的制作等。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其次,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虚拟生活伴随着新媒体新闻传播,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借助互联网,人际关系在不断增大,各种信息也变得更加真实可靠。第三,新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新媒体。全球化的经济生活借助新媒体,发展迅猛。人们文化实践已经不再受到区域与时间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新闻传播文化与本土文化获得了共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借助新媒体不仅突破了时间与区域的限制,而且变得更加有效,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强化。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媒与文化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渗、互补以及互证。新媒体文化借助新媒体得到了繁荣,两者之间得到了共赢。人们借助新媒体传播,不再受到区域与时间限制,现代人类生活因新媒体而发生变化。同时,媒介文化也因新媒体而发生了极大变化。参与性、真实性以及全球性的新网络文化,已经悄然融入人们生活。随着“参与式文化”的兴起,普通公民借助媒介技术,就能够对存档、评论以及再传播等媒介内容予以参与。普通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媒介生产者,以不同方式主动参与新媒体,逐渐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媒介消费因此也不再是独立的过程,人们借助互联网不仅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而且不再被动接受所需信息。同时,人们能够依据自己喜好与需求,对信息内容予以整合。人们借助新媒体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借助优酷、土豆等网站实现了视频分享,实现了个人媒体价值的最大化。
三、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的商业价值分析
在目前经济时代的环境下,不仅企业与商家的经营环境与商业模式在不断改进,而且消费者的行为与心理也在逐渐变化。同时,商机也在伴随着新市场与新模式的诞生而出现。各个商家如果依然实施封闭经营、商品品种依然传统单一,在具有开放性与多元化的今天,其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
(一)市场变化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子商务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与商家的.必需品。消费者随着新媒体的营销和传播,已经成为网络营销中的主体,在商品信息方面已经取得主动权,自己的需求也随着网络互动等方式而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企业与商家已经不再受到区域、时间以及人们文化程度与身份的影响,如果其产品具有足够的诱惑力,就能够获得消费者青睐。这样,网络市场逐渐走向全球化。
(二)市场模式
人人网、土豆网等不同网站,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销售目的,都在借助不同销售模式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对赚钱模式不断创新。很多游戏爱好者借助网络,在享受没有费用的网络游戏时,其增值服务却让商家得到了更多利润。很多网络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借助优惠券、微博等方式,让消费者体验自己的优质服务,消费者在愉快的畅游中,商家获取了盈利。
(三)商家因新媒体传播而获取商机
新媒体有效体现了协作与聚合的力量。企业与商家很多创新性思维与行动,来源于员工、客户以及相关利益者。他们在增加战略资本的同时,也获取了很多商机。很多国家知名品牌在发展中,借助新媒体开放平台,通过集体协作以及其他方式,不仅有效扩大了资源,而且也与相关商家得到了共同发展。在国内,诸如凡客诚品等很多企业与商家,在进行营销与推广产品过程中,有效借助了新媒体网络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诞生,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不仅借助新媒体得到了改观,而且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便捷。新媒体服务职能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人们也逐渐感受到新媒体所具有的文化力量与商业价值。同时,人们在对新媒体内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对不同事物的发展趋势予以判断。这样,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因新媒体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肖珺.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脉络[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04):122-128.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新闻摄影;传播特征
0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不仅仅只是能当观众,甚至还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来,很明显大家对此的热情非常之高。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当身边发生什么新闻事件便可以第一时间拿出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上传到网络上引起点击率和全民话题。摄影如今已经不再是那么神秘,现在的摄影已经逐渐变得大众化。所以,在新的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不管是在摄影还是传播方面都将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要想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就要将新媒体语境进行研究,然后再对新媒体语境给整个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1 新媒体语境的概念
所谓的语境指的就是语言的环境,它主要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上下文的衔接、时间空间的转换、情景与对象的设立等等都是语境的因素。以历史的角度来考虑,各个的学科与学术流派的不同对于语境的定义和基本内容都是不同的。它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被波兰的人类学家B.Malinowshi提出来,他将语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情景语境,第二种是文化语境,换言之也可以说是语言性的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在现实中语境可以反映出人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的关系和状态,并且语境有时效性,有些话当下说挺新鲜,过后就没什么意思了,相当于网络流行语般。而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的,基本上是依靠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1]所以说,新媒体的语境有着更鲜明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还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2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传播的特征
新媒体的兴起确实给整个新闻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跟着新闻摄影传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有:
(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快了新闻摄影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过去的传播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传播载体方面。过去的新闻传播方式还停留在纸质媒介方面,或者是看电视,收听广播等,大部分时候所听到和看到的新闻都是已经发生了好几天的,没有时效性。而如今的新闻传播在形式上发生了强大的改变,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新闻得到了快速的传播,而且传播新闻的信息不再只是局限在报纸纸张大小,网络的信息容量非常大,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只要轻轻点击相关新闻的液面就可以自己感兴趣新闻信息。现在很多的互联网的用户只要会用手机或相机的拍照和摄像的功能,就可以拿起这些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对身边的新闻事件进行拍摄,并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QQ等的形式上传到网络上,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简洁的一段视频,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与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的出现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图片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在这一连锁反应下加快了新闻摄影的发展。
(2)新闻摄影的越来越大众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终端的多样化,如今只要会用手机与移动终端相机功能的人都可以进行新闻拍摄,摄影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很高深的一门专业。当有一突发的新闻事件正发生在身旁时,现场的目击人都可以利用手里的移动终端或智能手机进行拍摄,对现场进行新闻信息的收集,并且可以立刻将该视频或图片发布到网络上去,从而获得大家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摄影已经不再单纯的属于新闻工作者。
(3)改变了过去新闻摄影的生产流程。过去的新闻行业发布新闻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首先是采编到最后是新闻报道,这中间是有一个流程的。过去的新闻采编回来一般都是要进行再加工的,加工的目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一来势必会给原有的新闻素材的原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现在的新媒体就不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拍客对周边的新闻拍摄更加的迅速,在专业的新闻报道出来之前,拍客拍摄的新闻就早已经发布到了网上,这样一来就给过去的新闻报道失去了时效性。
(4)新媒体语境中新闻摄影过于低俗化。普通的所谓的拍客或是自由拍摄者拍摄新闻素材,很大一部分人的动机是不纯的。有时候是拍摄这些去换取经济利益,或是想网络上获得大量的点击率,获得别人的关注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等。可是在这个网络三俗的时代,太过于正规的视频和图片是不能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兴趣的,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拍摄一些恶俗的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受众的目光,甚至是将原有的图片进行PS修改成自己认为别人会感兴趣的样子,不惜扭曲事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而导致大多数时候新媒体被贴上了恶俗的标签。[2]
3 应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的策略
(1)新媒体语境下专业的摄影人要改变自身的态度。过去新闻摄影还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行业,所以,在很多场合会得到别人的尊敬,时间一长后新闻摄影的工作人员有点骄傲自大。但是,现在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新闻摄影师能做的大家都可以完成,这给新闻摄影的专业性造成了很大挑战,而这时新闻摄影师和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没有太大的区别。
(2)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闻摄影行业的监管。目前,互联网上的大量垃圾新闻给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原则。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给摄影的从业者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一面。例如,以自己专业视角拍摄的图片被网络恶意进行PS修改,将原作品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扭曲,很大程度上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笔者在此呼吁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做好网络监管的工作,坚决抵制网络的恶俗化,清除比不利于健康的信息与图片和视频等,从而给新闻摄影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4 结语
过去我们国家封闭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的限制也逐渐放宽,加上现代科技的力量,如今的新闻传媒行业已经发展成了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阶段。而新闻摄影传播的设备和技术不知已经更新了多少代,关于摄影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均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形式的来临不可抵挡的情况下,要正确地找到自身的价值,积极努力地去维护新媒体新闻摄影传播的发展,如此才能使得我国的新闻业良好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亚东.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记者,2014(17):43.
[2] 伍玲.新媒體语境下新闻价值观的嬗变[J].青春岁月,2013(08):165.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4
1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的特征较为突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去了解与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并且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快捷性、大众性、多元性等。
1.1 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信息的传播过程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社会大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新闻媒体单位与社会大众有了更加宽广的沟通平台。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可以利用手机与电脑观看相关的新闻视频,对新闻事件进行阅读,在社交平台上就新闻主题进行互动。新媒体时代,社会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地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评论中来,新闻传播的互动性更加明显。
1.2 新闻传播具有快捷性
新闻传播的快捷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开拓了更多的传播渠道。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新媒体让更多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多区域传播,媒体特色更加突出。另外,新媒体的新闻传播速度正在向瞬间化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很有可能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目前,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会在短时间内因为受众的关注而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一功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媒传播的快捷性,给社会大众提供了十分平等的交流平台,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
2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明显。这些特征,给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动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会更加先进,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度也会提升。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快捷性与大众性,新闻传播的内容与方式会变得更加多元。
2.1 新闻传播大众性发展趋势
社会大众是新闻信息的主要受众,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具有大众性。新闻信息越来越多,传播的点也越发细致,群际化的传播方式,让大众更容易接受新闻信息。网络技术让社会大众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去了解大量的新闻信息。大众可以利用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新闻信息,让自己的新闻获取需求得到满足。
比如,许多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新闻移动客户端,诸如腾讯、网易等。近期的天津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些新闻客户端上,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进展,追踪后续报道。受众有机会参与到舆论话题的讨论之中,这在促进新闻传播大众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价值。
2.2 新闻传播多元性发展趋势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更强大的媒体优势。新媒体将新闻信息的发布变得综合化,可以利用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的整合展示一个信息事件。在过去,人们往往通过报纸或电视广播去了解新闻,新闻信息的获取方式较为单一。人们更没有办法选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但现在,信息传播的形式越发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多样的终端了解新闻事件,讨论新闻事件。新闻传播的多元化,不仅改变了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新媒体会成为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凭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征还会不断变化,民众的参与方式也会改变。希望新媒体成为媒体的一种新形式,成为更好媒体形式的雏形,通过弥补进步空间实现媒体作用的发挥。
3 结语
新媒体让新闻信息的来源、传播的渠道以及表达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媒体环境的形成,促进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大众可以更加自由地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评论中去,这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江,钟沈军.多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五大趋势[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
[2]薛中军.迈向“借力”融合发展新途——“大数据”时代美国新闻传媒“裂变”效应的借鉴与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3(5).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5
在许多营销人眼里,这是一个“广告太多,用户快不够用了”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让内容、渠道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弄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品牌做出有效营销的前提。
内容越来越同质化,渠道越来越失控,用户越来越难以取悦,让传统的营销策略和节奏渐渐失效。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做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你必须更懂内容传播的规律和技巧,因为这是一个“人人自带渠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账号,每个人都能辐射一群人。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心理诉求和认知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洞察3个趋势,理解4个关键词,才可能做出自带传播力的营销。趋势一 精英思维的溃败:平民的才是可爱的
传统媒体时代,是渠道为王;互联网时代,是内容为王;而现在,是“用户喜欢的内容”为王。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过滤权掌控在少数精英人群(记者、编辑)手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能看到什么信息,不能看到什么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过滤权开始下沉,人人都是内容的传播者。高冷的内容也许从专业角度拥有很高价值,但那些亲民、有趣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喜爱,并借助他们的传播收获可观的流量。
传统媒体时代,人脑的认知模式是“线性的、高卷入度的”,新媒体时代,认知却是“非线性的、低卷入度的”。
就像你阅读一本10万字的书,你会抽出沉浸的时间,从头到尾线性地读完,而你在网上阅读一篇1000字的文章,中途可能会通过文中的超链接跳转到其他文章上去,或被弹出的广告分散注意力。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下,再优质的营销内容,用户也没有精力去“欣赏”了。他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关联度高、参与度高的内容。在这个时代,“接地气”内容的历史地位第一次超越了“高大上”的内容。趋势二 人人都是戏精:用户内心戏需要舞台
传统媒体时代,企业对渠道的掌控力较强,用户通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信息呈现“单向”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人人都自带传播渠道,信息呈现出复杂的“多向”传播模式。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用户自我表达的欲望也愈发茁壮,他们的意志和偏好成为营销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在这个“人人都是戏精”的时代,用户需要的不是“引导”,而是“表达”。营销者更应该考虑的不只是创意有多巧妙、内容有多精良,而是如何为用户的内心戏提供一个舞台,UGC开始成为营销的一个关键词。趋势三 深潜者和快艇手:比起记忆,用户更擅长遗忘
《浅薄》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纸媒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就好像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像一个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由于对网络的使用,导致我们在生物记忆中保存信息的难度加大,我们被迫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那个容量巨大、易于检索的人工记忆,哪怕它把我们变成了肤浅的思考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户的大脑不再依赖记忆行为本身。在面对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负荷时,用户不会努力去记忆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他们更倾向去屏蔽、遗忘那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如此一来,营销必须降低用户消化、储存信息的成本,才有机会在用户的心智中扎根。新媒体时代,营销获得传播力的4个关键词 在了解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以及用户的认知模式、内容偏好后,营销人还必须避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毕竟,谁也不希望用户在看完内容后称赞“这个广告真棒”,而不是“这个产品真棒”。在新媒体时代,满足以下4个关键词的内容,更有圈粉的可能:
1、使用强相关的“刺激因素”
自媒体时代,营销人很容易陷入喧哗的眼球争夺战之中,人人都知道,想要吸引用户的眼球,就离不开“刺激因素”。蹭热点、标题党、打擦边球都属于寻找“刺激因素”的行为。
然而,如果刺激因素使用不当,往往只能引起用户对刺激本身的兴趣,而忽视品牌或产品想要传递的信息。
Colortrack牌电视曾在其广告中用了一位漂亮模特,这位模特衣着保守,通过目光跟踪仪发现观众注视这个广告的时间非常长,并且在72小时候仍有36%的观众记住了品牌名字。
另一款同类产品在其广告中使用了一位衣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目光跟踪仪器显示这则广告也相当引人注意,然而由于刺激因素过强且与品牌关联度低,72小时后只有9%的观众还记得品牌名。
因此,无论品牌想要蹭热点或是尝试脑洞大开的营销新玩法,都必须遵循“刺激因素”与品牌强相关的原则。
当其他品牌还在投放传统的电梯灯箱广告时,网易严选却把北京国贸写字楼里一个3平方米的电梯厢装饰成了一个家居空间,可谓玩出新花样,然而这营销最妙的地方不只是其脑洞,更是它传递出的品牌宗旨:好的生活没那么贵。房子小、没钱、没时间都不应该是生活不精致的理由,即便是狭小的电梯厢,网易严选也能将它变得温馨漂亮。这样的营销,才不会让用户在看完热闹之后只记住热闹本身,而是能清晰地感知品牌的存在。
2、让用户成为“精神股东”
百事旗下休闲零食品牌菲多利(Frito-Lay)在开发一款新型乐事薯片前,并没有咨询众多专家的意见,也没有张罗市场调研收集用户意见,而是上线了一款Facebook应用,让网友填写自己偏爱的薯片产品名字,以及希望的配料,并将这些信息作为成为新产品制作的参考。
社交网络的出现,得以让营销人拆掉阻隔在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墙,并且通过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品牌的号召力和忠诚度,把他们变成企业的“精神股东”。
类似菲多利这样的行为,能够让用户在产品诞生之前就参与“养成”,让用户更容易成为其“精神股东”。
3、发动Meformer的力量 罗格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上的用户一般分为两派,一派Informer,即信息分享者,这类用户偏爱分享社会新闻或干货知识类的信息,他们约占用户总数的20%。
另一派则是Meformer,即自我信息者,他们分享的内容多是与本人或本人生活、情绪、感情关联度高的内容,这部分用户占据了用户总数的80%。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那些“接地气”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可观的流量。在确保营销诉求清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动Meformer的力量,能给营销带来更好的声量。
比起转发抽象的概念、创意、文章,Meformer更喜欢分享那些日常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小惊喜的东西。当你看到一杯粉紫色的星巴克,或者一瓶透明的咖啡时,你会怎么做?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无疑是拍照发朋友圈。星巴克的“独角兽星冰乐”、无色透明的Clear Coffee,就通过满足用户的少女心或猎奇心,取得刷爆社交网络的效果。
4、后真相时代,缩小情绪颗粒度
“后真相”(post-truth)是《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词汇,指: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不如情感或个人信念的影响大。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生产、传播内容的权利,那些能够触动用户内心情感按钮的内容,在传播上具有极大优势。
“促使人们产生某种情感,这可以是一种操纵,也可以是一种艺术,或更可能是居于两者之间。”但营销人都必须清楚,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情绪的颗粒度可以很小,不仅是愤怒、悲痛、感动这样宏大、剧烈的情绪可以打动他们,更多时候,抓住用户一些微小的情愫,更容易俘获他们的内心。
新闻工厂官方网址: 家居品牌HOLA特力和乐曾推出一部主题为《千万不要相信想你想得睡不着的人》的短片,上一个镜头是女主抱着男主说“你不在的时候,我想你想得睡不着”,下一个镜头却是女主在铺满HOLA用品的大床上呼呼大睡。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6
【关键词】新媒体;日本新闻教育;传播教育;坚守;变革
【作者单位】谢小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日本媒介生态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便携式自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受众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如“3·11”东日本地震时,由于通信拥堵,大部分运营商如软银和AU纷纷开始限制语音通话,最大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也限制了网内80%的语音通话。通信网络的拥堵或瘫痪,让社交网站在这一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活在东京的记者布莱恩·查普曼表示:“Facebook和Skype被证明是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在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有许多人通过社交网站了解详情。”另据新浪微博的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3月11日18时,新浪微博上发布的日本地震相关的微博近450万条,其中在日本的微博用户发出了30万条[1]。
此外,日本新闻传播学界对“3·11”地震发生时的媒体反应提出不少质疑之声:如媒体未能在地震前积极针对核电防灾政策进行批评监督;媒介报道的信息源大多数来自政府及相关部门,过于被动;面对核辐射和灾害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新闻界缺少相关专业记者,使得报道不深入;因为报道的被动、不专业,受众对媒体产生了不信任感,对记者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回应受众的质疑,日本传媒界在寻求变革的途径;学界也不滞后,为了应对媒介生态的改变,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界也相应做出一些变革。
一、颠覆原有的“重学轻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
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界“重学轻术”以及新闻传媒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职场训练[2]来完成,这是此前国内学界对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印象。 “重学轻术”主要指的是,日本新闻传播教育重视新闻理论学习,以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学原理等课程为主,新闻业务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日本大学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办学宗旨,视实用技术为低级的学问;坚持把学术研究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导学生用哲学的视角审视新闻传播学,强调媒体批判实践和社会责任感,采写编评等新闻记者的职业技能教育从未踏入大学讲堂[2]。
“师傅带徒弟”的职场训练[3]主要源自日本等级制、家族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和学校共同完成,岗位培训是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要形式[4]。学校教育主要以学理教育为主,毕业后的技能培训由企业来承担,高等新闻教育与媒体的内部培训形成独特的二元并行的教育制度。
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以上两种新闻人才培养理念的弊端都日渐凸显。“重学轻术”导致教育界培养的人才与业界需求无法对接,使得业界与大学新闻专业教育之间产生巨大的数字鸿沟,媒体从业人员毕业于大学新闻专业的比例很小[2]。此外,“师傅带徒弟”的职场训练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了冲击,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闻工作者每天要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前辈无暇培养新人;二是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的前辈不多,无力指导新人;三是日本的新媒体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且采访报道人员大多来自传统媒体,所以前辈对新媒体的传播经验有所缺失,导致未能建立成熟的培训体系。
为此,日本新闻传播学界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做了不少修改。如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学生必须通过“采访和表达能力的职业化技能”训练,强调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独立的新闻采写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写作、摄影、摄像等技能,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受众。此外,该校还强调现场实习的重要性,实习课程必须占到4个以上学分。该大学一个年级的实践类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学分数分别为6个和8个[5],如果把实习课程也列入实践类课程,那么实践课程总学分数为10个,超过理论课程2个学分。可见,日本新闻传播教育已然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对媒介生态的改变做出回应。
二、模糊专业界限,开启普适性媒介素养教育
在日本全国大学学科门类网站Knowledge Station以关键词“マスコミ学·メディア学”进行检索后发现,在日本758所大学中,有78所大学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相关科系或课程。其中直接以传媒或传播学院命名的院校仅有12所(见表1),其余45所(见表2、表3、表4)有新闻传播学科的院校均将其设置在文学(7所)、艺术学(7所)、文化学(4所)、信息学(8所)、社会学(8所)、科学院(3所)、工学院和理工学院(2所)、法学(1所)、经济学(1所)、体育学(1所)、国际关系学(1所)、生活环境学院(1所)、人类共生学院(1所)之下。
由表1—4可见,日本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命名较为多样,以新闻系命名的有2所,为上智大学和日本大学,以人文新闻系命名的有专修大学,以广播学系命名的有2所,其余大部分以传播学或信息媒体学来命名。
综上所述,日本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不仅局限于仅有的10来个独立院系,在科系设置时往往采取联合所在学院系中传统老牌学科或最强学科的“经典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交叉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正好符合业界对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精(精通新闻传播理念及业务)+专(对某一领域具备专业解读能力)”的要求。日本教授新井直之认为:“过去的记者,似乎只要有写作的才能和采访的热情就可以胜任工作,现在不行了。没有相当程度的专门知识也是困难的。无论是经济还是防卫、环境、教育问题,越是现代的、当今的问题,越是需要专门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几乎不可能就这些问题写出独家新闻。”这位教授20年前说的这番话,在当下分工越来越细的日本更显得一针见血。“记者应是杂家”“编辑须是通才”,这些既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要求。
此外,有22所高校的一些专业开设新闻传播学相关课程(详见表5),这些课程主要是针对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进行普识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如社会学、文学、动画、经济学等专业,开设媒体与社会、信息媒体概论、媒介文化、媒体生产与制作等课程。除在非新闻传播专业领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外,日本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达也很多。如日本大学新闻系的招生简章中写道:在保证学术研究的前提下,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深谙信息传播及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的传播者。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个人皆是信息的传播者,一切领域都迫切需要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和专家。所以,培养大批信息传播的“通才”,使他们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正是日本大学教育的重点和方向。
三、坚持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新媒体和国际新闻人才的培养上
据日本ABC协会调查并发表的2014年度下半年各大主要新闻社报纸销量统计,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各大主流纸媒销量均出现急剧下降情况。报纸销量减幅最大的是《读卖新闻》,减幅超过了60万份;其次为《朝日新闻》,超过了44万份;而且5大主要新闻社全部同比减少。在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日本报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从而在数字化阅读已成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发挥精英报纸的影响力,这是日本报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日本报业转型或改革的依据主要在于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即“将来谁还读报纸”答案势必成呈两极化:无法阅读数字信息的人和不满足于阅读数字信息的人。如果以前者为目标,报纸必然会成为迎合高龄读者阅读兴趣的媒体。如今日本电视媒体正朝这个方向迅速蜕变,年轻人对日本的电视节目越来越感到厌烦,根本不买电视的低龄人群在增加。而纸媒,尤其是主流大报无疑会选择后者,那就是越来越精英化,为那些不满足于数字化阅读感的读者定制、提供更加精致、富有营养的高级“便当”。于是,2010年《日经新闻》率先开启有偿电子版的服务;紧跟其后的是《朝日新闻》2010年创办的有偿网络评论版(内容不同于纸刊)“WEBRONZA”,目前已有十余万订户。此外,《朝日新闻》于2011年2月正式开通了电子版,全面开启电子报经营模式;2010年4月,每日新闻社58年来首度与共同社合作,在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和国内新闻上使用共同社配发的消息,自己则着力强化调查报道和深度评论,尝试从“报道型媒体”向为读者提供见解的“意见型媒体”转型。正如《朝日新闻》记者名片上统一印制的该报广告口号——“Japan’s Leading Newspaper”,日本大报的转型之路不是去精英化,而是更精英化[6]。
为了应对媒介生态的变化,日本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势必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从学科统计表可见,日本已有13所院校将新闻传播学科设在信息学院、科学院及工学院之下,占日本新闻传播学系总量的30%。在大数据时代,将新闻传播学科与理工科结合,开设媒介技术、媒介制作等课程,无疑为当下业界新媒体人才队伍提供了后备力量。
此外,麦克卢汉于1962年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设想:印刷媒介使人类彼此疏远,而电子媒介却使他们更加相互依靠,把世界塑造为“地球村”的形象。结合当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状态,“地球村”的设想似乎即将实现。为了争夺“地球村”中的国际话语权,日本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做了回应。同样,从学科统计表可见,共有6所高校将新闻传播学科命名为全球传播学院、全球媒体研究学院,或将学科直接设置在国际关系学院下面进行学科交叉教学。
为了应对新的媒介生态,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界在坚持原有通才教育的理念外,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强调普适性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开始重视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对新闻学科的重要性做了新的阐释;在坚持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新媒体和国际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正是以上这些坚守与变革,为日本传媒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带来了机会和希望。与日本一样,中国传播学界也面临着教育调整与变革,日本的这些经验值得关注与借鉴。
[1]凤凰网[EB/OL]. http://tech.ifeng.com/telecom/detail_
2011_03/13/5123653_0.shtml.
[2]马嘉. 重学轻术——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D]. 华中科技大学,2006.
[3] [日]花田达朗. 各国新闻记者教育与日本的课题[J].东京大学社会信息研究所纪要,1999(58).
[4] [日]花田达朗. 新的世纪新的课题——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祁景滢编译,国际新闻界,2000(5):19-23,58.
[5] 早稲田大学政治経済学術院 大学院の構成と特徴[EB/OL]. http://www.waseda.jp/seikei/seikei/brochure/journalism/pageview/pageview.html#page_num=2.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7
1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在传播学的定义当中,所谓媒体就是指信息的传播介质和信息的传播渠道。传统意义上,媒体主要指以电视、网络、广播等为主要传播方式的现代物质载体。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媒体,它是建立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媒体硬件和软件在内的,具有数字化、互动化特征的,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渠道。当前,新媒体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有效的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加速了当前社会新闻信息的更新频率,人们获取信息也更加的方便快捷。
总体来看,新媒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传播主体实现了多样化,信息的传播不再单纯的依靠新闻工作者,新媒体背景下,每一个信息接受者个体同样也是信息的发起者、传播者。其次,信息传播的形式更加的多元化,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每一个个体的手机、电脑等都成为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增加了信息传播的生动趣味性。最后,信息传播的内容实现了多样化,现代的传播不再是单纯的某一种形式,而是可以有机的将视频、图片、新闻结合起来,对百姓身边的大事小事进行传播,传播的内容逐渐的多样化、具体化。
2 新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2.1 新闻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传播更加具有世界性
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之下,它有效的将世界纳入到一个相同的网络空间,在这个共同的空间范围之内,不同的新闻参与者自身的主见和政治立场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有及时进行新闻传播的权利。传统的新闻传播背景之下,由于不同的国家其地理位置和相关的政治理念有所不同,在种种难以突破的客观性因素的影响之下,地缘新闻的表现十分的明显。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极大程度减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新闻差异理念的作用,将带有地域性特点的新闻逐步的传播和扩散,演变发展到更多的地区乃至世界范围之内,在较广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传播。网络力量的发展也让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态势,新闻传播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更加具有世界性的特征。
2.2 新媒体背景下,现代新闻传播实现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有效结合
一般来说,互联网新闻的发布者与信息的分享传播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观思考和判断立场,他们能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中,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在这种虚拟和现实之间有机结合的互联网新空间当中,在将更多自主的权利赋予信息参与者和传播者的同时,也对现代新闻传播的真实稳定性埋下了更加深刻的隐患。许许多多的虚假新闻、负面的资讯和新闻传播的内容不加以考证就在虚拟的空间当中得到了十分快速的传播,对现实新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一个十分细小的新闻事件,在新媒体背景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很容易也很快的就演变成一个群体性的事件,严重的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2.3 新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主体具有平等性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不同的个体自身的发展环境是不一样的,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也具有很大的区别。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过程中,每一个互联网当中的个体都能够及时的表达自身的意愿,阐述自身的观点和立场,还可以对传播中的信息进行自身观点和立场的表达。在公平的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的民主性、公平性的特征将会逐步的得到强化。当然,随着主流新闻参与者地位的不断强化,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新闻其他参与者的地位会有所动摇,但是这种作用的影响也不是十分明显的。
3 新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优化策略
毋庸置疑,新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和沟通渠道具有很大的便捷性,网络的价值和魅力也正得到不断的凸显和强化,新媒体有效的借助互联网更好的实现新闻传播,发挥好新闻价值自身的魅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1 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切实发挥好新媒体自身的作用
新媒体当前在我国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当然也不例外。由于新媒体自身的属性特征等方面的原因,如何有效引导新媒体,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其成为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是当前我国新闻业必须重点研究的话题。网络新闻传播的对象最主要的群体就是青年人,由于青年人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于互联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缺乏有效的辨别,这就需要国家对新媒体进行合理的监督和引导。此外,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种类繁多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地位,对于国家的公信力也有所减弱。因此,加强政府对于互联网络新媒体的有效监督和引导势在必行。政府要积极的对新媒体进行管制,通过立法等形式加强监管,逐步的建设好新媒体的监管法律,推出法治层面的创新,加强监管力度,引导新媒体朝着正确有序的方向发展。
3.2 加大新媒体的扶持和引导力度
关于新媒体的规范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身不同的见解和方式,在新闻传播的观念和相关的政策上,不同的国家的理念也是不一样的。当前,新媒体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型事物,在对其有序的引导方面,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牢牢的防止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保护好我们国家的新闻主权。在新媒体的发展上,国家也要加大对其投资和支持力度,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为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互联网新闻传播中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的扶持不仅仅是资金的扶持、政策的扶持,还要包括技术的扶持,大数据背景之下,加大对新媒体的引导力度,在技术层面上提升新媒体的使用,对于推动整个新媒体的发展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新闻获取方式和获取渠道,新闻的传播实现了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便捷化、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但是在看到新媒体给新闻传播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自身的负面作用,这就需要有效的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制度约束,加强对新媒体的投资和建设,保障新媒体视角下的新闻传播能够积极有序的运行和发展。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特点出发,探究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对其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云凤.浅谈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9):128-129.
[2]陈丽娟.论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5):32-34.
[3]黄敏仪.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J].新闻传播,206(9).
[4]伍登科.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研究与研讨[J].新闻爱好,2014(5).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8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 体育新闻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广, 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特点。
(一) 体育新闻的观众不再局限于电视群体, 受众群体增多
传统的体育新闻传播主要是以电视广播媒体为主, 观众需要在指定时间观看节目, 体育赛事只能吸引特定的电视群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 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收看新闻赛事, 通过体育新闻互动论坛、微博、微信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前沿的新闻资讯, 受众群体的选择权增多。同时, 人人都可以充当体育新闻的发布者, 在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人, 可以随时在网络媒体上发布实时新闻, 让体育爱好者能够及时了解赛事动态。
网络媒体的发展, 使人们收看体育节目, 了解体育新闻动态, 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打开网络随时都可以收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新闻, 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网络服务。
(二) 传播形式多样化, 丰富了体育新闻的内容
新媒体形式多样, 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 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 做到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 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在新媒体的带动下, 体育新闻的传播不仅仅限于报纸上的文字, 电视上的录音画面, 各种多媒体、新闻媒介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高清地转播体育赛事, 拓宽了体育新闻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利用休闲时间随时随地了解感兴趣的新闻动态, 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三) 拓宽了新闻的渠道, 增加了体育传播的个性化
传统媒体只能以大众化传播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 记者和编辑位于传播金字塔的塔尖, 采用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 如今体育新闻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专业化的记者和编辑, 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不同,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符合个人的个性化要求的形式了解体育资讯。体育新闻的受众群体根据自己的爱好, 可以免费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新闻服务, 只接受自己喜欢的体育信息, 忽略不感兴趣的方面。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 拓宽了体育新闻的传播渠道, 接收体育新闻的用户也可以充当传播者为需要的人服务, 增强了体育新闻传播的个性化。
(四) 吸引更多人讨论体育赛事, 提高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新媒体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能够实现双向互动, 传统的媒体只能用单一的方式传播体育新闻, 观众接收体育新闻动态, 却不能随时与媒体互动, 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播模式, 观众不再是被动接收新闻资讯的群体, 收看体育新闻的人群能够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网友互动交流体育赛事的比赛状况, 提高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吸引了更多的人观看体育新闻。
二、在新媒体推动下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的动因
早期的体育新闻传播主要是以媒体为中心, 媒体具有决定的主动权, 根据记者、媒体的想法和思路向观众传播新闻资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充当新闻发布者, 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个性需求搜寻感兴趣的新闻, 随时与其他用户交流互动, 体育新闻的传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多媒体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互动性、易扩展性、多功能一体化等特点, 能够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 以多种形态展现在电脑终端上, 从工作方式和技术来说其本身就是融合媒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了新闻传播更多的空间, 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体育赛事, 帮助更多人真实地了解体育资讯。
近年来, 互联网开启了网络直播体育新闻赛事的潮流, 大型的体育比赛都可以在网络上收看赛程和竞况, 以更加及时、便捷的方式了解到各国的体育赛事。在体育赛事直播的同时, 网络开放了互动交流的平台, 观众能够根据体育比赛的赛事状况与全世界各地的网友实时互动。科技的提高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为人们观看体育赛事, 了解新闻资讯提供了便捷。
(二) 市场竞争的压力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赛事, 从事各种体育新闻活动、赛事转播的人逐步增多, 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要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 就要不断开拓创新, 寻找新的传播模式。随着市场化竞争压力的增大, 体育节目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丰富了体育赛事的内容, 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 体育新闻传播者和新闻资讯的受众群体增多, 为新媒体的传播工作提供了动力
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更多人加入到传播体育资讯的队伍中, 除专业的媒体人员外, 更多业余的组织和个人加入到新闻传播的行业。微博、论坛的实时互动平台, 给了更多人交流互动的机会, 人们还可以随时调整修改发布的资讯。
市场需求的变化, 使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加入到传媒行业。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了大众更多的选择机会,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收看感兴趣的体育比赛。
三、在新媒体的格局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
(一) 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 拓宽传播范围
现代化技术为体育新闻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基石, 科技的进步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拓宽了体育新闻的传播渠道, 丰富了体育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了体育新闻的质量, 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关注体育资讯。
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拉近了大众与媒体之间的联系, 大众可以评价媒体的传播方式与效率, 及时反馈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调整工作策略, 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 建立以大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传统的新闻媒体是以媒体人为中心, 大众要适应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在市场化竞争的当下, 要逐步改变传统的以媒体工作者为中心的理念, 多多考虑受众群体的感受与想法, 要以更加贴近大众的方式开展新闻传播工作。
新闻传播者承担着采集、制作、报道新闻的职责, 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与特点, 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 提高新闻传播的实践能力。了解大众的观点需求, 及时调整新闻的内容与方向, 建立以大众为中心的新闻传播理念。体育新闻媒体单位要善于利用大型的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 丰富体育报道的内容, 根据自身的特点, 打造独特的体育品牌形象。
(三) 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加大新闻资讯的深度报道, 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新媒体体育新闻报道内容要注重深度报道, 突出体育新闻的精神品位。注重对体育赛事的数据、结果、转折点等方面的分析总结, 使观众能够更加了解体育新闻的本质特征, 提高体育新闻的价值, 作出有特色的新闻报道。
媒体人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正确审核发布的体育信息。任何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权利, 对于错误的信息, 一经发现要及时改正, 增强体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把握正确的新闻导向。
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进步, 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新闻的发布已经由传统的电视媒体转向新型的媒体。体育传播的新媒体已经形成, 媒体工作者要抓住体育本身的价值, 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 做好体育新闻、体育赛事、专题性体育报道的记录与转播,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促进新媒体格局下的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云琳.体育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应用[J].新闻战线, 2015 (14) .
[2]顾若兵, 张卓.北京奥运新媒体的实践及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影响[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5) :24-26.
[3]齐亚宁.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报道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
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篇9
1 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广播新闻传播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 作为人们获取新闻讯息的重要途径, 广播新闻传播途径被进一步拓展。目前, 最常使用的广播新闻传播途径为电视、网络、报纸等, 多途径传播的实现, 让人们更加容易获得新闻讯息。最初阶段的广播新闻传播载体为报纸等, 在新网络发展状态下, 广播新闻传播逐渐向便捷性以及多样性发展。作为我国传统媒体, 广播在我国新闻传播上具有的权威性较高。此外, 广播新闻所包含的内容也较丰富, 像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政治以及文化新闻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广播新闻传播的进行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 其也能够对相关政策的传播与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分析
2.1 传播对象定位更加明确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目前, 在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采编过程中以更加全面的状态存在。整个行业的新闻采编体系都逐渐向完善的方向发展, 其不仅具有了完整的采编结构, 参与采编过程的人才的综合素质也都一定程度的提升。以前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新闻人员总会把目光集中在政策新闻的收集上, 但现代背景下所采编的新闻基本涵盖了民生、时政、服务、娱乐等多个领域, 并且在新闻时效性保证上具有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 所有的广播新闻所分类别都比较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快速获得新闻实现创造了条件。更为精细的分类使整个新闻传播对象的明确性更强, 这为广播新闻传播有效性的保证奠定了基础。
2.2 广播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的时代, 广播新闻传播主要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为主,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播新闻作用的发挥。在当代背景下, 广播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 像电视、网络等都成为广播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 在以电视、网络等为广播新闻传播介质, 可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加入声音、动画等因素, 这对群众对广播新闻的接受程度提升有极大意义。声音、动画等加入能够为整个新闻广播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多元化声音因素应用能够使广播新闻的优势更加明显, 并且能够创建多种新闻传播形式, 并能够实现与群众的实时互动, 进一步增加群众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这对群众对于新闻的接受度提升有极重要的意义。
2.3 广播新闻传播空间限制被打破
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受空间限制程度较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新闻传播有效性的提升。在当代背景下, 广播新闻传播的实现更多依靠手机、互联网等方式, 手机传播新闻的实现, 能够提升群众对于新闻广播节目的参与程度, 与传统的热线电话模式相比, 手机短信逐渐成为广播新闻传播互动的主要方式, 短信的采用更有利于群众自我意识的表达, 这能让群众更具有主导意识, 进而更有积极性参与到广播新闻的收听过程中。在以互联网为广播新闻传播介质时, 能够最大程度打破空间的限制性, 所有广播新闻的传播都能以全国范围作为依据,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 这使整个新闻的趣味性更加明显, 这是提升广播新闻传播效率的重要方式。
4 结语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 新闻广播传播对象更加明确, 并且整个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这对顺利实现新闻传播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 广播新闻在我国新闻界的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为实现广播新闻传播奠定基础。
摘要:广播新闻是目前我国新闻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已成为我国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广播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以多样化、高效化等形式存在, 可以说现代背景下的广播新闻传播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特征, 这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有效提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广播新闻,传播,新特点
参考文献
[1]申启武, 熊科伟.广播新闻:理念变革方式创新渠道拓展[J].中国广播, 2013 (2) .
[2]胡先富.浅析广播媒体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世界, 2015 (12) .
[3]丁洁.浅论评论类节目对新闻广播竞争力的提升——以湖北电台《时事大家谈》为例[J].前沿, 2014 (18) .
[4]李彦荣, 刘松焘.全新闻时代的广播新闻编播模式[J].新闻知识, 2014 (8) .
[5]周波.左手机制, 右手思想——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突围战略[J].声屏世界, 2013 (4) .
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的新特点 篇10
1 广告信息的多次传播与舆论效应
移动互联网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带来了很多新的场景,带来了消费精神的新发散,所以从新的消费精神来讲更多的是从过去的追求功能角度到追求情感价值的实现、观念价值的实现,在喧嚣的媒介环境中,移动互联网正冲击着一切,新媒体的显著特点就是互动与分享,相比传统媒体广告的一次传播,新媒体广告可以形成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病毒传播。当今,自媒体的流行,对微信公号以外的媒体意味着:内容制作、内容分发及商业模式这三个核心环节的第二次推倒重建,衡量一个广告影响力的标准逐渐演变为“能不能被用户分享”。
新媒体时代,广告主可以借助新型的传播手段和技术增加广告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当广告投放至社交媒体后,受众会对广告内容进行筛选与选择,当被受众接受后,传播过程会自主延续,转化为民间舆论的形态继续扩大影响力。因此,广告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新媒介的传播转换成为一种舆论声音,实现信息即时互动,使得信息的传播延伸下去,在更广的范围继续发挥作用。正如2015年12月百事可乐在微信朋友圈里投放的贺岁微电影广告《把乐带回家之猴王世家》,微电影上线之后引爆朋友圈,造成刷屏,片中“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迅速成为金句。从腾讯社交广告提供的数据来看,这支微电影共收获了1.03亿的曝光次数,2亿多次的视频观看量,以及32万的点赞,13.4万的分享与收藏量,自媒体们纷纷争相转发,引发二次传播,更有“人民日报”党报和钱江晚报等纸媒的自发效应,共计约有数十家媒体自发报道,再次扩大外围声量,限量版纪念罐也在推出2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超过预期,传播效果成功,营销结果令人惊喜。
2 广告和基于互联网的内容营销共生,与公关界限模糊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平台和内容生产者互相依赖,广播式传播和社会化传播共生,新的广告生态链条和业态形成,并打破了过去媒体、广告、公关界限分明的生态链模式,借助于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和影响力,广告传播是与潜在客户进行对话,并引导和说服他们采取行动。现在的广告传播已经是参与对话,并与人们建立联系,而不再是一味的单向式推销,广告和基于互联网的内容营销共生,广告和公关的界限将逐步模糊,新媒体所带来的口碑传播,越发让广告公关化、让公关事件化。
大众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同时生活在现实空间和意识空间,而意识空间对受众消费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未来谁掌握的人们的意识空间,谁就掌握的人们的消费方向,而新媒体就是企业打通人们现实空间和意识空间的法宝,最关键的就在于传统媒体是回合制的单向告知,新媒体则是即时的互动与传播,一个产品上市的广告调性出现偏差,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可以迅速传播开始,引发舆论,一个广告行为瞬间转化为公关事件。广告传播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和利益相关者沟通,沟通需要互动,单向传统则无法构成沟通,在每一个新媒体的节点,都相对于它所对应的传统媒体有反应发布效果的渠道优势、时间优势、创意优势,也就是互动优势。广告、公关发布方(主人和渠道)有互动的需求、发布平台有支持互动的条件,互动把营销最重要的手段公关和广告融合在一起。
3 广告传播形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告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口口相传,而是报纸到互联网,电视广播到手机,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传播,比如通过微博、网页、微信甚至是网络节目进行产品的推广与营销。即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的互动性、媒介形态的多样性、广告内容的多样性是广告传播的显著特点。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广告的传播更加快速,广告的覆盖率更加广泛,同时广告主对于广告传播方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广告市场的竞争,这种情况之下,最受益的就是广告主[1]。相对于传统媒体只能被动接受而言,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接受者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如微博营销,将明星效应与新媒体效应相结合,不断拓展企业广告的市场效应[2],粉丝是金,转发是银,从“我型我秀”出道,薛之谦的偶像路并不顺畅,因为频频透过微博发段子而重新走上事业巅峰,2016年3月的一条微博,薛之谦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向粉丝诉说了自己皮肤干燥、容易长痘的苦恼,透露出自己亟需改变皮肤干燥问题的紧迫性,在与粉丝产生共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推荐了御用化妆师推荐的天然护肤品牌Calibio嘉莉比奥,短短的时间内就收获了120 000个赞,20 000条评论,9 400条转发,利用名人效应和微博的爆炸性传播,结合Calibio嘉莉比奥本身的大牌效应,完成了一场化妆品品牌在移动端的完美营销。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推广模式广告定位明确,互动性强,口碑效应好,影响力大,成本也相对较低,有益于真正实现品牌的有效传播。
4 广告信息的创新传播
新媒体时代也是一个交互营销时代,是讲究情感和价值观的广告营销时代,而营销的核心逻辑依然没有变化,即是理解用户并且创造出真正被他们能够认可的价值,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接受信息的方式与量级,消费者不再只是手持报纸杂志或者端坐电视机前,就会因为精心设计的广告而做出购买决定,ISMAS是现今广告传播的新法则,即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mouth(口碑)、Action(行动)和Share(分享)。新媒体时代下,受众不再是媒体身后单纯的数字指标,个体价值在信息爆炸中得到提升与再定义,在新的媒介环境里,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不再是注意力的吸引,形成购买行为,而是在互联网下,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主动使用媒体的习惯,兴趣则成了关注的核心。因此,单纯的信息传递只会造成信息流广告的同质性与单一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广告传播必须要重视的一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才是一切可能的开始。
如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NIKE针对奥运会的赛场实时变化,进行快速反应,对体育精神进行再赋予,大打感情牌,赛事结果一出来,耐克立刻就在微博进行互动,放出广告,当太多品牌都在赞美奥运赛场的“第一”时,“第一”反而被淹没。耐克把比赛场上,人们也许很难记得的“第二,第三,第N”,打造成耐克品牌策略的“第一”,“伟大”二字成为广告文案的核心,耐克是第一个用心关注无缘奖牌的奥运选手的运动品牌,再次定牌品牌人文内涵,与消费者产生强烈共鸣,引发热议,广告传播极为成功。
5 结束语
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独有的媒介特性也使媒体环境更趋复杂化,产品是基础,营销是推动力,广告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将来高科技加传媒的终端广告形式下、追逐经济利益的根本动力下,探索新的广告传播方式将成为未来市场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徐佳.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新思路[J].现代视听,2011(9):31-33.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 篇11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冲击与影响
自媒体的来临,对传统的新闻传播造成的一定的影响[1]。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现在网络的普遍化,自媒体主要是利用高端的网络技术,为人们创造了“新闻发布”的空间,其具有“快速、时效”等相关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关注。但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部分用户可以24小时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所看到的第一手材料,也极力地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自媒体作为一种当下的新兴媒体,其的多功能使得新闻内容更丰厚,加强了观众对新闻全方面的感知度。在这样的形式下,更需要去促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统的有机结合。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影响
(一)内容方面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观众能够得到的信息来源都是经过挑选的,并且是在某种约束下的新闻才可以呈现出来[2]。自媒体时代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新闻内容更是“随性”,所牵涉到的内容也更宽,所谓的“开放”是体现在新闻制作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新闻媒体的选材、采访”还是在“撰写”等相关流程中,自媒体时代的特点都对传统媒体的制作有影响,囊括内容。自媒体是因为依靠在社会群众的加入才会有极强的影响力,而新闻的传播与自媒体环境相互融合,其后面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其的发展与内容方面,更符合大众的胃口,更能引起更多的共鸣,且也与社会的舆论导向相适宜。对于民众来书,具有更多的机会,也给新闻传播更多的发展平台。而传统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很多的情况下重要新闻得不到立即采访,而自媒体时代的民众会及时拥有一些丰厚的现场素材,倘若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媒体的时代素材,那么毋庸置疑,会增强新闻的内容价值性及可读性。不管是从新闻的真实度还是从“时效性”来讲,新闻内容的“新颖性”、“宽泛性”都是在自媒体的时代喜爱的新闻传播创新,这必然会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传播对象
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度,使得让传统媒体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与“挑战”,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传播对象及传播者的所扮演的角色。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都是需要经过很多层次的审核新闻事件通过传统的,比如有“电视”等方式才能够传播出去,但是现在的新闻传播者与以前所谓传统的新闻传播者是不同的,他们既可以是受众充当用户,也可以是新闻传播人。当然,新闻传播者也可以作为用户出现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传播人”与“受众”进行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堂新闻传播的范畴也越为广泛,将整个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区域都扩宽了,与此同时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度与冲击力度。不管是作为一名传播者还是属于一位受众,都可去监查整个新闻的真实性及传播进度,进而还能加深对新闻的理解度。
(三)社会舆论
相比较而言,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封闭”的环境中去进行的,新闻的传播仅此只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而受众也只能一味地接受信息,即使是对于所看见的新闻有意见或者是感受也只能自己消化,没有空间来进行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正规的新闻传播是为了能够坚定社会的安全与和谐,接受大局的思想引导,因此会存在受众只能看到一种关于社会主流的思想,而对于其他方面却毫无所知,倘若是重大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事件,一般传统新闻会选择“不播报”的形式,那么这样一来,受众也只能了解到正面的消息,而对负面新闻一无所知。因此,有人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被称为“垄断式”的传播方式,一旦是传播的主体没有考虑将新闻播报出来,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信息来源。其实这对广大民众在接接受消息的时候限制了其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也引发了受众的厌恶心理。而随着当下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种传统的新闻方式也就自然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也就不清晰化,更有可能会出现角色互相变换的可能,社会的舆论方面也更有自由性,受众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新闻类型来源,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这在丰厚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还加大了新闻的涵盖范围,并且给予了每一个受众平等的参与权。作为新闻受众,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丰富化,还可以对新闻质量进行监管,对不真实的新闻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及批评。人们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进行评析,让新闻参与人都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另外,因为社会各种人氏的关注,很多小事情可以被扩大,也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查效果。
二、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结合的策略
(一)将新的技能与方法植入到新闻传播中
自媒体的到来并不只是冲击与影响,还有“机遇”。作为新闻传播更需要当下时代的发展将更多更时新的技术和途径运用到新闻传播中。第一,革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法,利用新的技能进行大规模的传播。 比如有“网络”或“无线传播”。且选择一些适宜的网络传播方式,对新闻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在我们当下的社交网站中,“微博”与“微信”是一些比较时新的软件,用户越来越多,影响力也随之越强,那么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中,可以利用这些新的形式,比如申请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微博账号等相关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当然还可以考虑与微博大V进行合作,通过它们来对新闻进行大量的传播,这样一来,传播方式多样化,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心里,影响范畴也随之越宽。
(二)培养符合新媒体素养的专业新闻传播人才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作为一名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团队后备军,而强大的团队是来自于每一位成员的高职高专。而当下的自媒体时代,紧缺的更是人才。特别是技术在被广泛地使用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变。第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者,一定要学会并且把控先进的技能;其次,要清晰大众及用户的喜好,运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者,一定要有时代的“敏感度”及市场的“敏感度”。新闻传播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提升,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满足当代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也使得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善及创新。另外,网络的普及造成新闻传播的改变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倘若新闻的发展能够将“冲击”作为改变的机遇,借使网络的推进及社会媒体的昌盛,将自媒体更好地植入到新闻媒体传播中,那会对将来得新闻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薇薇.剖析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戏剧之家, 2015(10):278-279.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的思考 篇12
一、新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 新媒体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话语权”
按照香港大学教授邱林川的观点:“传统媒体是一种精英主导、预先策划仪式性传播, 强调共识性主流文化价值观, 有着成熟的行业道德及规范约束。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话语权力关系, 转变为向社会底层赋权, 信息可以绕过既有新闻体制让普通百姓说话, 信息传播变得廉价而彰显个性, 公民话语权逐渐提升。”如今, 通过新媒体, 新闻信息的发布和影响, 已经大有赶超传统媒体的态势。
(二) 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存在质的区别, 新媒体实现了“双向或多向”的“对话式”传播方式, 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的改变, 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应变性、即时性与针对性。这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机遇, 如传统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 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方法, 或者是通过抽测调查的方法, 评估周期长、效果浅。新媒体恰恰弥补了这一技术空缺, 可通过与目标受众的“在线”互动交流, 根据“实时”的受众体验信息, 如受众回帖留言、网页浏览次数、“顶”和“踩”的数值等, 精确判断新闻传播的传播效果。
(三) 新媒体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致效方式
一是传统媒体环境下, 新闻发布者习惯于将所制作的信息产品视为相对静态的信息成品, 而新媒体的交互及反馈功能, 打破了这一表现形式, 信息更多地呈现“碎片”状和“关联”性。二是在信息的接受方式上, 随着搜索引擎的出现, 人们查找和学习知识的方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能否“置顶”或出现在菜单首页, 对于信息能够对用户发挥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新媒体的互动式交流, 易造成新闻过载, 对于有目的的新闻传播而言, 想引起目标受众的注意、使用并产生预想效果的难度加大。
这些变化, 对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适应信息产品的动态变化要求, 掌握信息流向的主控权。同时要适应用户定制信息的变化要求, 在信息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上保持平衡。
二、利用新媒体, 加强新闻传播创新
新媒体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创新”, 无论是内容创新、技术创新还是手段创新、制度创新, 这些创新都改变原有的媒体“游戏规则”, 影响了传播的方方面面。
(一) 是利用新媒体复合型的传播特点, 进行立体传播
新媒体复合型的传播特点, 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新媒体平台上, 可以实现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传播形式的立体宣传, 做到有声有色, 大大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同时, 超链接方式的存在, 可以将所有相关信息以相互链接的方式, 供受众不断浏览阅读, 这无疑可以使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加丰富全面, 极大拓展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二) 是利用新媒体无边界的传播特点, 进行跨域传播
新媒体平台相对的开放性和无边界传播的特点, 也为新闻传播实现跨域传播, 争取更广泛影响, 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例如, 近年来海峡之声记者参与重大新闻报道活动, 如全国两会、博鳌论坛、中俄联合军演、珠海航展的有关稿件, 通过海峡之声网刊发后, 被海内外媒体原文大量转载, 就说明了这种跨域传播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下一步, 可以注重加强海峡之声新媒体的链接力和影响力, 与海内外主流新媒体进行关联, 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渗透力。
(三) 是利用新媒体便捷性的传播特点, 进行快速传播
在军事领域, 讲究“兵贵神速”, 同样, 在新闻传播领域, “速度”有时就可能意味着胜利。受众存在着“首应心理”, 既“第一印象”, 一旦形成, “二次报道”再多可能也无济于事。“第一时间告知”、“第一时间发布”则应该成为我们的策略。尤其是新媒体的便捷性, 使得信息发布能实现“快速到达”和“快速扩散”的影响。所以, 遇到有时效性和突发性的新闻信息, 应该优先在新媒体上进行首发;在组织重大新闻宣传报道的时候, 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 进行提前的预热和互动, 形成“第一印象”。
(四) 是利用新媒体定制性的传播特点, 进行精确传播
在形形色色的新媒体中, 针对手机“量身定做”的“新媒体”重要性不断凸显。如今的手机, 兼容并包, 功能强大。手机可以融合报纸、杂志、音频、视频、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形式和内容, 成为一种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平台。从传播方式上看, 手机媒体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于一体, 既可以实现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传播, 也可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此外, 手机媒体即时互动性能良好。小小一机在手, 可以实现全媒体“千里一线牵”的互动功能。
因此, 在新闻传播中, 我们要针对“手机用户”这一庞大的人群, 发展固有的受众群, 通过手机传播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信息, 及时收集手机用户反馈, 获取精确信息。
(五) 是利用新媒体融合性的传播特点, 进行融合传播
新闻和受众的距离, 取决于信息的传播渠道。全媒体时代, 一种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工具, 需要强有力的传播途径做后盾。以《纽约时报》为例, 点开《纽约时报》的网络链接, 可以找到阅读《纽约时报》的10多种途径和方式:苹果手机、黑莓手机、脸谱网站等等, 这正应了他们的口号“你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通过任何方式看到《纽约时报》”。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推荐阅读:
新闻媒体传播特点11-25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05-13
电视媒体新闻传播07-01
全媒体新闻传播10-29
新媒体传播特点07-21
新闻媒体和新媒体08-10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论文09-07
政务新媒体新闻外宣07-06
新闻媒体话语权论文07-04
自媒体新闻公信力论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