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2024-11-28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共4篇)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篇1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

首先是采访。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5分钟。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它不会让你的网络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深度。”功利主义,这个词还是挺刺伤我的。

我现在反思起自己的采访,觉得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先是选定采访对象,很多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都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再大费周折地去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是对于我,由于采写的都是会议、演出之类的硬新闻,采访对象随便在现场找一个就行了。再到采访的问题,通常优秀记者的做法是在接到活动的策划时就已拟好采访提纲,等到了现场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修改,我也不需要这么辛苦,拿演出新闻来说,顶多要采访的就是“觉得这场演出是否好看”“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节目”之类的,完全成了一个套路,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轻松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害怕,没有踏实的付出过程,得来的成果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真正进行精心的采访是在参加“新闻之梦”比赛的时候。在选定报道主题后,我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三个人最终约到采访对象;花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拟写了半页A4纸的采访提纲;最后与对方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这是一篇有关志愿活动的新闻,以前我写过这个主题的新闻,采访到的信息全是“志愿者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类;而此次“新闻之梦”的采访,我收获的信息还有“上门陪护的交通补助费,宣传展板的制作费等,仅靠微薄的募捐收入支撑,使得整个活动举步维艰。”这让我觉得很欣喜。打开自己,迈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警醒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窃听别人的电话或给谈话录音。„„一旦获准,通常的做法是:开始录音,然后再询问一遍。这样就能证明你确实获得了被采访人的许可。”若不是阅读这本书,未经许可便给谈话录音会是我现在在犯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犯的错误。或许在校园里,这样的规矩显得小题大做,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在表达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并且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对方对你的印象会得到加分。

在采访这一方面,我觉得网络媒体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要做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书中提到的差异也仅在“获得消息来源”这一项,书中认为网络记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更方便地找到消息来源,不过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无论是网络记者还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记者,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与他人取得联系。真正使网络记者区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是写作。

网络受众对信息的极度需求决定了网络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书中最形象的一个标题就是“最后一分钟”,意即对于网络记者来说,每个一分钟都是最后一分钟,他们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新闻稿写作完成并发表。与“速度”相对的一个词总是“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确保发稿速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写作结构、语言逻辑等因素,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网络新闻通常会先将事件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而关于事件的细节,有时候要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才得以展现,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大陆人带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等,网络媒体应对这种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最新的资讯,又可以将同一事件的新闻设置成一个主题归放在一起,持续不断地进行进展式、更新式和追踪式报道。记者在其中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各方动态,以严谨的职业道德为受众提供最新的客观真实的消息。

书中有一个观点是“(网上的)记者们不再羞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该网站(《小报》)的写作风格是‘新式报道方式’的典型——其文章毫无顾忌地固执己见,以无拘无束、咄咄逼人的口吻报道新闻,要么骇人听闻、发人深思,要么活泼有趣、引人发笑”。我个人认为,尽管网络是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但作为新闻人,太过展露个人观点对受众来说是一种伤害。至少我在自己所撰写的新闻稿件里,从来没有表明过个人立场,这些报道网络、报纸通用。不过书中在紧接着本段开头提到的第一句引语之后写的是:“但最优秀的记者仍然用坚实的报道、确凿的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让我觉得很理解也很赞同。

至于写作的结构、语言组织等,我觉得无论是网媒还是纸媒,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华尔街体;多用主动少用被动、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不用武断字眼„„这些都是所有媒体的新闻通用的。

综上所述,在作为网络记者方面,我从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就是: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你依然要多与人打交道;在采访时录音需经过采访对象的许可;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网络记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以此造就贴近受众、不死板的写作风格,但还是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编辑,我要做什么?

书中提到两种编辑,一种是负责校对和检查细节错误的(网络清样编辑),另一种是负责检查总体内容和排版的(网络编辑)。这样分工的好处就是,新闻的质量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得到了保证。让我印象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样编辑不仅应该找出拼写和语法错误,也应该找出会给报道带来法律问题的事实性错误、具有误导性的段落和细节”、“除了要熟知所有语言的规则外,最好的清样编辑还应该对每个领域都拥有相应的常识。这些常识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样看起,清样编辑似乎是防止记者犯错的最后的防线,举足轻重。

美国有“拼写检查”,记者会依赖于这样粗糙的功能来遣词造句;中国同样有“拼写和语法”,但结合书中的描述和我自己的体验,我感觉“拼写和语法”比“拼写检查”还粗糙。并且有些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识别的。例如人名中的“钰”和“珏”,如果记者写错了,不靠编辑检查就发现不了,如果这又恰好是一位重要领导的名字,在中国的体制里,是不可原谅的。清样编辑还有敏锐的直觉,哪个地方的字体、编排用得不恰当,他们能一眼看出来(这又很像网络编辑该做的事),这让我觉得很神奇。

另一点是关于网络编辑的,网络编辑要打造“新闻包”。“这即是说,所有的文本、图片、链接和多媒体都必须为同一条新闻服务。”我觉得这就是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为自己的新闻提高吸引力。“新闻包”的概念我是第一次听到,但对其内涵并不陌生。从日常浏览新闻网站的经历来看,我国各大新闻网站在具体的某条新闻报道里都做得很好,图片、视频、相关链接都安排得很到位。但是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网站来说,这个方面就做得很逊色。我们的图片永远有固定的插入位置(比如只有一张新闻照片就插在文章中间;有两张就放在第一段的下面和最后一段的上面),插入方法永远是“嵌入型”而没有“四周环绕型”之类的;我们没有相关的链接(甚至连“上一篇”、“下一篇”都没有);至于受众反馈方式,只有当我们在官方微博上发送了相关消息,读者们才可以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但至今没有读者为我们的新闻提出过任何意见)。

编辑的工作看起来只是在修正记者的成果而已,但实际上,等我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很多时候,记者看起来只用把一件事发生的几大要素陈述完整就可以了,而编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评估、重新组织。这也难怪为什么看上去采写新闻更辛苦的记者实际上地位还是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编辑高了。

其他收获

其他收获就是有关于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等这些方面的。其实与上述的内容也有重复的部分,例如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采访录音要经过对方允许、编辑校对要保证文章在思想上不犯错误等。

至于公众人物对媒体起诉的情况,“沙利文案”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尽管这成了历史的范例,但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所以不予多评。

谈起新闻道德、新闻伦理、职业素养等,总的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

阅读《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开头的时候看得很仔细,越往后越粗糙,所以读后感也一样。但是总体说来,作为一本专业书,它不晦涩,能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觉得很轻松,所以读下来还是有收获的。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篇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观念也随之转变, 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也在持续增加。由于网络对人们来说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部分, 所以对于网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例如, 网络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语言表达的适当性等。新媒体时代下, 互联网的不断更新, 网络新闻的质量也在不断进步, 网络新闻编辑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 争取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宣传的发展现状

在新媒体的时代下,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渐渐被网络新闻所替代。人们在浏览新闻时, 也更喜欢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现如今, 社会上的热点新闻都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 但网络要快于其他几种传媒平台。因为, 网络新闻编辑对于处理及时新闻更快捷方便, 只需要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视频剪辑、文字编辑就可以成为一篇报道。反观电视与广播传媒, 则需要很多条件。例如, 需要主持人或广播员预先备好资料、对好台词等。可见, 网络新闻具有绝对的优势, 这种优势也决定了网络新闻在传媒领域的核心地位。

三、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一) 从媒体竞争角度分析网络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近几年, 由于网站数量的不断增加, 新闻网站也在迅速地增长。但只有一部分新闻网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同, 如腾讯与新浪网等。由于大部分新闻网所呈现的内容会出现同质化, 所以在传播中有些新闻网就会成为被动者。所以, 新闻的同质化也是编辑所面临的难题。同质化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同质, 在标题以及图片的选择上也会出现这种状况。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 就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 网络新闻应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这才是促进网络新闻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创新对于一个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那么, 如何做到创?

首先, 对新闻信息应该准确的把握。网络是一个公众平台, 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是, 网络可以通过不同的链接, 并将多个信息链接在一起, 这样可以更方便大众对新闻的理解。网络信息还具有动态性, 新闻的原创与否, 作为网络新闻编辑, 应对信息的源头进行严格把关, 让用自己的方式编辑出的新闻, 应具有权威性和说服性, 并符合科学标准。

其次, 对于信息的识别。编辑者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不能随波逐流, 与他人共同制造谣言。所以, 对于信息的识别能力也是考验网络新闻编辑的标准。作为一个编辑应该拥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因为这会影响新闻的编辑水平。例如, 少儿节目网络编辑, 应该具备少儿心理学等基本知识, 并准确地把握少儿的喜好。这样, 编辑出的内容才能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性。

第三, 作为一个新闻编辑应更具有社会道德意识, 对于信息的处理应做到公平公正。网络是一个公众平台, 网络媒体的要求不高, 只要具有基本的网络知识都可以进来, 因此, 网络信息也会十分杂乱。例如, 在言论自由、虚拟化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新闻编辑者的言论没有得到控制, 这样就会出现导向的错误, 让观众对新闻产生错误的观点。所以, 为了给行业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网络新闻必须创建一个信息管控技术, 对编辑人员的言论进行控制, 如网络监督、行业内监督、舆论点评等。只有这样, 才能让编辑者处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角度, 来发表文章, 才能体现出高水准的新闻编辑素质。最后, 网络编辑对网络信息的创新需进一步的提高。同时, 也要认清编辑的责任, 提高网络新闻的质量。

(二) 从大众的角度分析网络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第一, 关注大众的需求。编辑对信息的处理应把大众对网络新闻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首先, 新闻一定要做到真实。不论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在进行新闻制作的时候, 都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其次, 对新闻传播的渠道进行把控, 从而突出自己的品牌。网络新闻编辑要抓住大众关注的热点。例如, 男性比较喜欢关注体育或科技等, 女性比较关注娱乐性等。对于不同的文化程度, 所关注的新闻也会不同。因此, 为了满足不同的网络用户能够在网络上查阅到针对性的新闻, 网络新闻编辑必须要学会挖掘新闻资源、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一方面, 可以对用户进行调查, 了解用户群体的新闻受众情况, 并从发布与接收两方面进行分析。另一方面, 给用户发表自己对新闻产生观点的空间和时间。同时, 也要掌握大众对新闻的舆论思想和表达习惯。最后, 根据不同的新闻, 构建不同的舆论环境。例如, 在某些热点新闻下面, 编辑会设计一个投票区域, 看观众倾向于哪种观点。虽然, 观众的观点决定不了新闻的事实, 甚至也不会影响国家政策, 但却会提高观众对待新闻的积极性。

第二, 为大众提供定制服务。由于网络新闻浏览方式的多样化, 网络可以为大众选择或者让大众选择自己喜爱的新闻栏目。例如, 传统的媒体会利用点对面的模式开始进行新闻编辑, 而网络媒体可以用点对点的模式进行编辑。因此, 要关注大众的定制服务, 为网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浏览方式。这样, 当读者感受到网络新闻带来舒适感时, 便会更加关注网络新闻的品牌, 如此, 网络编辑的创新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 新闻的采写与版式设计。新闻的采写是编辑的基本功。相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 网络新闻编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 在新闻的版式设计方面, 也不必被传统的样式所限制。可以通过调研来抓住大众更能接受与喜欢的版式。首先, 应确定新闻类型。例如, 专业性新闻、重大新闻、热门新闻等。制定的标题应明确表明新闻主旨, 所制定的标题应该具有吸引力。这样, 才能让人们关注。其次, 新闻稿件所呈现的内容应体现出其价值。开题应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 并强调社会影响力和宣传效果, 杜绝“假、大、空”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篇3

电视媒体作为主要传统媒体,在新闻播报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深度报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新媒体在新闻编辑和传递过程中体现出了其方式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面对当今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作品制作带来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要借助新媒体带来的创新契机,促进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发展,丰富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拓宽电视新闻的编辑思路,使电视新闻节目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进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水准和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一、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必要性

在面对新闻采集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无实质性的差别,电视媒体一样可以采集与新媒体相似的新闻热点,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和传递方式上。新媒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传递方式的灵活多变,赋予编辑工作更多发挥空间。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和美学需求,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美学的必然需求

作为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体,电视节目除了需要具备图像美感和声音美感外,更需要主持人进行流利演说,新闻节目只有对各方面的条件信息进行合理结合后,才能将独特的艺术美感展示出来。显然,单一的电视新闻编辑方式无法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美学需求,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排斥心理。面对信息技术为新闻编辑带来的机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利用多样化的编辑手段,充分体现美学角度下电视新闻的严肃与真实,使新闻节目内涵在美学环境中得到升华。为此,新闻编辑人员在新闻采集过程中,要促进新闻与美的结合,将新闻的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除了体现出新闻节目形式美,更要展现新闻节目内容美。

(二)服务受众的必然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为受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媒体环境变化,让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新闻节目形式。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受众迫切希望得到最全面的信息,并得到相应的权威解释。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要想获得竞争力,不仅要展现出新闻节目的美学艺术,更要提供实质性和实用性的新闻内容。

二、促进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策略

(一)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多样化

新闻节目中消息类新闻所占比重最大,承担提供最新新闻资讯的使命。正是消息类新闻的时效性和严肃性,反而使消息类新闻具有模式化的编辑形式。模式化新闻编辑形式容易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为此在新媒体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大消息类新闻编辑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借助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形式,将新闻内容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比如,进行经济新闻播报时,新闻编辑要注重对内容关联性的解析。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尽量获取独家报道资讯,准确把握采访机会,为观众呈现新闻现场。

(二)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段的新闻内容采用不同编辑策略

许多电视新闻节目因为存在播出时间上的差异,往往具有不同风格,有的偏重于经济信息,有的偏重于社会生活,有的偏重于时事政治。为此,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新闻节目,电视新闻编辑要创新编辑形式。比如,在互动类新闻节目中,新闻编辑可以依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连续性报道,也可以将观众拍摄的真实影视资料作为评论依据,聚焦观众目光,达到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美学效果的`目的。

(三)促进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发展

电视新闻编辑在提升节目美学效果和多样化编辑的同时,也要注重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发展。第一,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借鉴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对新闻标题进行深加工,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活力,激发观众观看新闻节目的热情;第二,对同一类型新闻进行编辑时,编辑者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运用独特的编辑策略为观众营造全新的新闻视角;第三,注重不同新闻编辑形式间的联系和转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新闻编辑形式应实现多样化新闻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

三、结语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篇4

《新媒体信息编辑》读后感

看完《新媒体信息编辑》这本书之后,感受良多,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新媒体这三个字,但是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他和传统的媒体有什么区别,他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所不了解的内容。在阅读了《新媒体信息编辑》这本书籍之后,有了大概的认识。

新媒体和传统的媒体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两者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在运用新媒体作为传播途径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他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当我们熟悉这些传播方式的类型和特征的时候,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时候了。

《新媒体信息编辑》总共讲述了10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新媒体撰写与编辑是我最感兴趣的方面。作为一面新媒体编辑人员,在撰写文稿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表达的内容不够全面,主旨不够清晰等。在认真阅读这一章内容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自己还存在着哪方面的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对不同类型文稿的撰写有了初步的认识,好好理解和理清这些知识,可以为以后写不同类型的文稿奠定扎实的基础,而且这对于我现有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新媒体信息编辑》一书中关于图片,音频的编辑的知识也很有趣,在短视频不断发展的今天,掌握编辑、制作短视频的方法是十分实用的一种手段,图文并茂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视频则给受众呈现了精彩的动态视觉,这对于我们新媒体运营人员稳定粉丝是一个良好的方式。作为一名新媒体运营人员,除了日常的编辑工作之外,我们也需要了解其他的运营方式,这有利于我们的快速成长。

读完这本书之后,虽然有些内容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总体收获还是蛮大的,它让我对新媒体运营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我要把已经学到的内容,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并且不断学习新的与新媒体相关的知识,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

上一篇:小学数学远程教育研修日志下一篇:供电所员工转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