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置

2024-08-12

教学设置(通用12篇)

教学设置 篇1

一、所定教学目标应能用数字化的标准来量化

在很多的教案中可以看出,有些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目标主体表述得含糊不清,多个目标中表述的主体不一致,让人看上去有些模糊、混乱。教学目标应该明确是指谁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行为主体是谁完成。用语言表述的时候,最好是采用学生将学习什么、学生将理解什么、学生将做什么、学生将掌握什么、学生将运用什么、学生将解决什么、学生将完成什么、学生将得到什么等形式。

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过程来实现,来学习知识、技术,练习技能,强化体能。逐步地有层次地来完成,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要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来辅助完成具体的目标。利用什么学、通过什么练、运用什么比、采取什么赛。目标具体化还可以把目标让师生说出来,使学生经常能看到、想到。目标制定出来后,让学生明确知道,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像跳多少个跳绳、练习多少个定点投篮等等,这都需要学生明确具体量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练,学生的体能目标才会达成。

二、课时目标应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

确定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目标不能定得过高,过高学生难以实现,容易挫伤学生的上进心。过低学生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地完成,学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从中也没有得到什么需要的东西,等于无效做工。在一些公开课中看到,高一年级学生演练篮球的传切配合后,再利用传切配合进行教学比赛,在实际中发现学生的传接球技术很不到位,所以此目标定得有些过高,当务之急要解决传接球技术,它是传切配合的基础。

三、注意不同目标的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是通过一次、几次课的介绍了解与学习得到巩固与提高。但多数情况下,在完成一个小目标的基础后再完成另一个大目标,也就是短期目标多数为长期目标服务。最后通过学习技术、形成技能、运用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终极目标。例如:在分腿腾跃的教学中,在掌握基本技术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第一腾空高度、远度时,在其后的教学中设置目标是让学生完成在山羊与踏板之间加一个小山羊的分腿腾跃,下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在其间加两个山羊的分腿腾跃。逐渐过渡到,一个大目标完成纵箱的分腿腾跃。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学习积累突破另一个大目标,最后实现掌握分腿腾跃的技术,形成腾跃山羊、跳箱障碍器械的技能。在一次课的教学目标达到时,要制定下一个新的目标。在一次课中学生都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下一次课是加大难度、提高动作质量,还是增加相应的数量,这样就制定了新的目标。

四、目标根据实践情况适当调整

这才是符合实际的,体育教学由于学科授课地点在室外,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严重,目标制定出来后具有可变性,但是这个变,也要变得合理。如天气的突然转冷、转热,突然遇到风、遇到雨,或其他干扰源,都可能使制定的课时目标不能顺利地实现,这些情况下教学目标可以做适当的调整。目标制定出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整变化的,教师要进行标注。在设置目标时最好要把一些突变的情况预想到,想到后再调整目标就不会忙手忙脚的。从中可以得出,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需要时间和一个过程的。每一个时段、步骤,需要完成什么,也是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的,更不能盲从。

五、目标设置要有一定难度、梯度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完成不同难度、梯度的目标也是允许的,教师要看学生完成目标时的进步程度。完成不同的目标后,同样是需要得到认可的,这时教师给予鼓励的话语和适当的奖赏,对学生继续完成下一步目标有好处。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

教学设置 篇2

【摘要】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别开生面的多媒体教学情境、探索性极强的问题情境、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法、极具匠心安排的实验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学科素养的目的。【关键字】 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创设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渐进教学佳境之中,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一改传统地理课堂的模式,是开放的、活跃的。不同情境的设定,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轻松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利用诗词、音乐等创设魅力情境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有两种力量对于有文化的人最有帮助,就是科学和艺术。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诗歌和音乐,确实能达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课上,可以采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并配以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来引入新课学习。在讲解地理环境的垂直差异性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入垂直地域的差异性,抽象的理论概念就会变的直观起来。又比如,在上区域地理《中东》一课时,用《春江花月夜》做背景音乐,播放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圣城麦加的自然风光和朝圣队伍等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就马上被吸引过来,并且充满对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向往,就达到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种以诗歌和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往往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其中丰富得知识。

二、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情境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手段和方式。这里的问题一定要学生能起“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如在进行大气运动内容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一个以故事为背景的问题情境:1944年冬,美国西部地冻天寒、大雪飞扬,而在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的茂密丛林中,突然烈火熊熊,美国官方接二连三收到林火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接连不断的大火和爆炸声,闹得旧金山居民惶惶不安,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建在华盛顿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也面临天火威胁,美国朝野一片恐慌,迅速组织大规模调查。12月,美国海军巡逻舰队偶然在海面上发现一白色漂浮物,经检验为氢气球残片,而后人们发现西部林区及村镇的树梢上到处挂有气球皮。美国人很快查明,这些装有燃烧弹的气球来自日本。日本的氢气球怎么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一幅太平洋两岸的地图,多个汽球移动并爆炸的动画。这个问题可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这样一个悬念,整个学习活动就成了从生疑到解疑的过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三、联系生活,唤起学习激情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不禁要问,生活材料哪里来?

1、源于生活常识。比如在讲述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时,我展示了世界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并提问人体最适合的温度究竟是多少?22摄氏度,人类最早就起源22摄氏度等温线附近的地方。

2、源于实事热点。当今的时事热点也是创设学习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讲解《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就可以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结合资料,绘制一幅当年的气温曲线与多年平均值的比较图。提问学生当年与多年平均相比有什么不同?变化什么时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各种游戏,创设广泛参与情境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游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既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多变的天气》这一节课上,可以采用你来比我来猜的小游戏,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来描述这两个天气符号,背对屏幕的学生再二十秒内来猜是什么符号,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就能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就可以做中国的拼图游戏,在其中记忆中国的省区的大致位置,省级行政中心和各省的简称等等。

五、实验活动,创设一个经典重现的课堂情境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课本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各种演示实验,同时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转变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地理课的兴趣。

在讲解水土流失课题时,就可以设计个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关系实验,来演示降水量、降水强度,坡度等的不同和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充分说明植被对保持水土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在环保理念上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通过设置语境 教学英语词汇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语境;词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49-02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就要求把英语词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在语境中习得英语,而不是古板地学习英语语法知识。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所使用的环境。它指的是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及其前后关系。单词离开语境而孤立存在,就成了一些意义的符号,无法建立词与词、词与句、词与篇章之间的联系。现代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阅读能力、交际能力等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培养学生通过语境学习词汇的能力。

一、设置语境教学词汇

据研究,词汇第一次学习得愈好、愈深、愈透,就越不容易忘记,因此,从呈现单词开始就要想方设法给学生留下一个极深的印象。例如:在区分have/has been to ,have/has gone to ,have/has been in 时,用简笔画设置语境。

1. have/has been to

Lucy从家里去了北京,又回到了自己家里(呆在家里)

2. have /has gone to

Lucy从家里去北京了(在家里至北京的路上)

3. have /has been in

Lucy从家里到了北京 (在北京呆着)

通过简笔画设置语境,学生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容易辨析、表达。

二、通过语境猜测词义

学生根据语境猜词是对文章所给信息进行深度处理的过程。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对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加强记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可根据文章的段落、句子中的同义词、反义词的对比或固定词组、从句等不同的语义运用联想手段等猜测词义。

例如:Linda likes eating apples, but Tina enjoys eating bananas. 通过上文likes 推测enjoys 应该也是“喜欢,喜爱”的意思,同时句子中还体现了enjoy doing sth. 的用法。

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积极地掌握词汇,更好地理解文章,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通过语境消除歧义

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单义的词,越是简单常见的词、普通的词、基本的词,它的义项就越复杂,它对语境的适用性也越强。这些词处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词性和词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将词汇置于特定语境中,仔细分析确定恰当的词义,例如:

1.Tom rides his bike to school every day. (动词:骑)

Tom 每天骑车去上学。

2.Kens father gave me a ride to the mall,(名词 :搭乘)

Ken 的父亲让我乘车去了那个购物中心

3.They arrived in the village after a long bus ride. (名词:车程)

坐了很长时间的公共汽车后,他们终于到了那个小山村。

在阅读中含有多种词义的词究竟取哪一个,就要看具体语境,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去解释词义,有时就会产生误会。因此,学习词汇要在语境中仔细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用法。

四、通过语境辨别差异

关注目标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篇4

一、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兼顾个体差异

设置目标时, 教师对学生能力以及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恰当评价和判断, 是设置成功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 从学生现有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 在远度、高度、时间、次数等方面设置不同层次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安排总量20次的引体向上练习, 对力量好、体重较轻的学生要求2~3组完成, 并要求动作标准;对力量中等、体重较轻的学生要求4~5组完成, 尽量做到动作标准;对力量较弱、体重较轻的学生, 以及力量一般、体重较重的学生要求6~8组完成;其余力量较差和体重过重等水平较差的学生, 安排帮助下腿部借力等方式尽量完成任务就可以等等。这种目标是动态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随着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的提高, 目标也可适当提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一个“可及”的目标, 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个体活动动机, 从而提高目标本身对个体的吸引力。这种目标为学生的不断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的强化物, 使学生不遗余力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凸显具体可测

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是精确的目标, 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加以描述、记录的目标, 即可以用时间、距离和重量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它对于激发动机最有效。例如, 一名男生目前的立定跳远成绩为2.20米, 体育教师提出两个月后要提高至2.30米, 这就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如果教师向这名学生提出“再跳远点”、“尽量跳, 越远越好”等目标, 这样的目标就是模糊的目标, 究竟要跳多远才是好, 很难判断和执行。

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明确而有效的追求成功的行为, 而且还有助于目标的评价, 有助于定量化、定性化等检验是否达到目标, 特别是对运动动机和运动水平低的学生, 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尤为重要。反之, “再跳远点”、“尽最大努力”等这些模糊的不可测量的目标很难起到促进动机的作用, 不利于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许多实验也证实, 设置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会比仅仅设置一般性目标 (如“尽最大努力”) 产生更大的动机推动作用并导致更好的成绩。

三、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突出短期目标

成功就是目标的实现。长期目标能够引导行动的自觉和坚持不懈, 但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更有效, 对人的行动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如参加耐久跑练习的九年级学生, “我争取在体育中考中取得满分的成绩”这就是长期目标;“我争取每一次跑的练习中超越几个同学, 甚至每一圈跑的练习中追上一名同学”这就是短期目标。学生每实现一个短期子目标时, 就能直截了当地、较快较明显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进步的因果关系, 并产生不断克服困难以达到下一个子目标的欲望和动机。

四、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得到学生认同

要使所设置的目标起到充分的作用, 还必须有对目标的完全接受和认同, 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去。投入的程度越高, 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学生认为所定目标是现实的, 有价值的, 那么目标难度和操作表现的关系可能是线性的:目标越难, 操作表现越好。如果学生认为所定目标不够现实, 不能接受, 那么, 目标难度和操作表现的关系也可能是线性的:目标越难, 操作表现越差。如果教师设置的目标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 只是教师自己的想法, 往往会使一些难达到目标的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长时间达不到目标就慢慢就会失去自信而放弃练习。如果师生共同完成目标的制定, 不仅可以尊重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体意愿, 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课堂教学目标要在实施中注意公开和反馈

将目标公开, 有利于同伴间的监督, 促使目标制定者努力, 这是从外部对动机的激发。例如, 在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中, 教师先让每位学生报出自己目前次数和本课时的目标次数, 然后将水平及目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练习, 互相监督, 互相鼓励, 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竞争意识。

进行目标反馈, 把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及应该如何来达成目标进行反馈, 可以向学生传达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 目标设置是否合理, 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 对个人努力的程度进行评价, 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这样, 促使学生在追求体育学习目标, 完成身体锻炼练习的过程中, 及时得到正确的反馈, 及时了解自己学习和练习的结果, 有利于目标的调整和动机的激发。

六、课堂教学目标要在实施中加强归因指导

一般而言, 体育教师不应运用外部归因 (任务的难度和运气) 来解释没有到达预期目标的事实, 因为它可能造成失败感, 使学生觉得无法做到什么事来改变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结果。在目标达成前后, 强调个人努力, 对培养学生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告诉学生个人努力 (而不是个人能力) 是技能和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页面设置教学设计 篇5

课 时:1课时 教 具:计算机

教 法:自学辅导法、演示实习法

学情分析:页面设置内容是上机考试中抽查的内容,多为细节操作。页面设置主要了解操作内容,页面大小设置,页眉、页脚的设置;首字下沉、脚注和尾注是常考内容,要求准确操作。对这些细琐的知识点,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操作要认真,准确率要高。

教学目标:1.掌握页面设置命令的功能、能调纸张大小、页边距等。2.掌握设置页眉页脚的方法及脚注尾注、插入分页符、页码 3.掌握首字下沉操作

4.进行页面设置操作的练习,巩固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页面设置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幻灯片(知识点)、学生用实习文件 教学过程: 〈点名〉 〈导入新课〉(1分钟)

字符格式设置和段落格式设置可使文字美观合理,但是文档的整体效果,如用多大的纸,页面的上下眉脚,及页码等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排版操作,最后才能打印输出,本节开始我们将学习页面设置有关操作。

〈展示教学目标〉(1分钟)

点明本节课学习内容,及重、难点,说明本节课操作要求。〈新授内容〉

教法:结合练习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一、页面设置(5分钟)1.页面设置命令的功能

文本区域的区域就是纸张的大小减去页边距。

⑴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五个选项卡:“字符数/行数”、“页边距”、“纸张大小”、“纸张来源”、“版面”

⑵页边距: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应用范围”列表框可选择“整篇文档“或“插入点之后”,通常选“整篇文档”。

⑶纸张大小:可设置纸张大小和方向。可在“纸张大小”框中选择,也可以选择“自定义大小”,并在“宽度和高度”中输入纸张大小。

演示:设置纸张大小的操作。

强调:页边距单位为厘米,如改变单位必须连数字及单位一起输入。

纸型的选择要准确,如A4与A4 plus ;16K与PRC16K不同

二、插入分页符(1-2分钟)

点拨并演示:插入分页符两种方法

⑴将插入点移到想另起一页的位置,按组合键Ctrl+Enter。

⑵可以使用“插入”中“分隔符”命令,在对话框中选择“分页符”选项。

⑶删除分页符:插入点移到人工分页符的水平虚线上,按Delete键。

三、插入页码(3分钟)

演示:“插入”菜单中“页码”命令,用选择页码插入的位置和对齐方式

注意:“首页显示页码”可决定第一页是否要插入页码。要改变页码的格式可单击“格式”按钮,比如更改起始页码。

四、页眉页脚的设置(5分钟)

教法:先展示一个设置较复杂的页眉和页脚,让学生了解页眉页脚可包含的内容,出现对话框的作用。

演示:页眉页脚的设置与修饰;(可包含的内容很多)页眉页脚工具栏常用工具按钮的使用; 退出、删除页眉页脚编辑的方法。

点拨:建立奇偶页不同的页眉:在“页眉和页脚”工具栏中单击“页面设置”按钮,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选中“版面”标签;单击“奇偶页不同”复选框;返回编辑区后会出现提示,编辑奇偶页不同的页眉页脚。

五、首字下沉(1分钟)演示:格式——首字下沉。

点拨:可设置下沉的行数、字体。

六、插入脚注和尾注(2分钟)

脚注和尾注都是注释,其唯一的区别是:脚注是放在每一页面的底端,而尾注是放在文档的结尾处。

命令:“插入”—“脚注和尾注”命令,按要求进行设置 若要删除脚注或尾注,则选定脚注或尾注号,按Delete键。

〈学生练习〉(15分钟)

学生打开准备好的练习文件,按要求进行以上四个内容的练习。每个学生四个知识点都能做一遍,共两个大题。

〈练习反馈〉(5分钟)

找学生到教师机做练习题,教师将出错多的内容进行点拨,总结。

巧妙设置练习 突破教学难点 篇6

一、游戏导入,趣味横生

课前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开展“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比一比谁赢的次数多,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让赢得次数少的学生说一说这个游戏是否公平,自己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各种不同的答案应运而生,如■、■、■等,究竟谁是正确的呢?这样的问题设计,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初步感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接着我因势利导,出示一袋球——装有三个红球、两个黄球,摸到红球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算男生赢,引导学生合理判断这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学生一眼便看出结果,并顺利地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我把握住最佳时机,提出问题:“究竟该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学生此时已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我的追问下积极探索。

在此基础上,我没有按照教材预设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商场购物摸奖活动的问题:“老师去一个商场购物,凭购物小票可参与摸奖活动,摸到红球可得到奖品一份。”随即我出示两袋球,一袋有三个球,其中有一个红球;一袋有两个球,其中有一个红球。然后让学生帮助我判断一下该在哪一袋中摸球合适,学生马上回答出答案,我追问“为什么”,这样就将学生引导到今天的学习内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上来了。我继续提问:“怎样放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学生也很快说出了答案。最后我又出示第三袋球——有两个红球、一个黄球,让学生思考这时该在哪个袋中摸球更合适。这样以游戏的形式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分别表示什么,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二、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巧妙设计练习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使枯燥的学习具有趣味性,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出示6张扑克牌,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问题1: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他任意一张牌的可能性呢?问题2:你们还能提出哪些关于可能性的问题?从这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 )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问题3:如果摸60次,可能有( )次摸到红桃A,可能有( )次摸到红桃,可能有( )次摸到A。”这样的练习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研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判断、预测、解决问题,逐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最后一个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游戏规则:“小明和小红做游戏,把1、2、3、4、5、6、7、8、9等数字卡片打乱顺序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任意摸一张卡片,摸到( )算小明赢,摸到( )算小红赢,

。”这个练习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游戏规则最新颖,设计的规则最多。这样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拓展提升,整体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时进行一定的拓展提升,将会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完善自身的认识。于是我出示三张扑克牌(全是红桃),问“任意摸一张牌,可能摸到黑桃吗”,揭示“不可能”可以用数字“0”表示;继续出示一袋球(里面装有三个红球),问“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红球吗”,揭示“一定”可以用数字“1”表示;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应该在多少到多少之间”,从而得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应该在0到1之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又促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掌握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课的最后,我带领学生又回到课前的游戏上,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判断“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这时的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够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了,他们很快就解决了问题,给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合理地设计练习,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会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置策略思考 篇7

一、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

知识具有情境性, 知识是在情境活动中产生的。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应用的基本技能应当说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才能获取真实而又鲜活的知识, 进而丰富自己的技能。这里需要正确把握的原则首要就是教学情境一定要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化学课堂多半在实验室进行, 化学实验室内的布置不能仅仅就是实验器材, 还要有能够烘托实验的环境布置, 譬如著名化学家的画像和名言, 这些可以鼓励学生严格认真地做好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验前, 教师可以做一些精彩的描述, 可以是化学原理形成的故事等, 在化学中即使是一个化学元素符号也往往蕴含着催人奋进甚至催人泪下的故事。尤其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如果我们能够讲出一个有关联的故事, 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会更浓, 效果也会更佳。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 教师不能做简单的旁观者, 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鼓动, 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语气, 如心急的学生, 你可以说“慢慢来, 心细才能获取成功”“再等一会儿, 结果将告诉你一切”。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假如遇到一些心情不好的学生, 我们要努力做好调节性的工作, 让他们振作起精神参与实验。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和发现学生的实验动态, 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二、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科学思考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原理及化学反应结果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学生探究水平、能力、技巧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特殊的情形下, 学生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获取普遍的现象, 从中掌握一般的规律, 也有可能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 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如我们为学生实验时所发现的特殊现象而称快,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虽然我们学生在这45分钟的课堂中不可能去解决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 但学生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或搜集资料旁征博引予以考量, 或干脆利用闲暇去进行探求。譬如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实践研究前, 首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 学生通过分析很快掌握了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这个时候学生呈现出强烈的求知兴趣, 趁热打铁, 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自主进行设计, 动手装备一套自己最满意的装置。事实上, 学生动手装备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也是学生极力打造精彩实验和得出完善科学结论的过程。应当说学生动手装备的装置越精致, 制取二氧化碳的结果越精确。学生这个时候肯定会深深感到: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需要我们具备一定意义上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尤其是实验,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维。

三、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

几何定理的分步设置有效教学 篇8

针对几何学科“从研究图形入手, 在教学中大量使用直观图形和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绘制出图形, 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这一特点, 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采取“设疑引思、绘图猜想——推理验证、总结定理——理解定理、建立模型——层递运用、练习内化”四步教学程序, 使几何定理教学收效明显, 现介绍如下:

一、设疑引思、绘图猜想

几何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不仅要紧扣教材, 更应该适宜于学生通过绘图观察、操作实验等形式直观地猜想、探索新知识。例如,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如何验证?”“在圆中作垂直于弦的直径, 你会发现哪些相等的量?”等问题的提出既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又利于学生动手操作, 从实践中总结方法、结论, 寻求规律, 从而初步感知定理。同时,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让他们感觉猜想的合理性, 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

思维是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产生的, 思维无论是多么抽象, 也只能来源于对个别事物的多次感知, 从多次感知中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 通过绘图观察猜想, 或动手操作实践, 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 直观感受知识必然使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这期间, 学生势必会走一些弯路, 教师要对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及时指正, 让大家共同讨论, 找出合理成分与偏差, 探寻更正途径。比如, 作已知三角形中面积最大的圆时, 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 发现只有当圆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时, 面积最大, 但想准确作图却显得力不从心。这时教师就应当提醒学生作圆就应当从确定圆的条件出发进行思考, 学生自然就会把问题转化为确定圆心和半径这一具体目标上来, 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推理验证, 总结定理

学生根据图形,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对猜想结论进行证明, 确认其正确性, 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得出的结论。从七嘴八舌的叙述大概意思, 到小组间互相交流, 形成共识, 再到结合图形通过修饰限制、调整语序等方式使语言表述逐步准确、规范, 进而得出定理。学生通过大胆猜测, 主动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现、验证、总结过程而获得的知识认识更深刻, 理解就显得更主动、直接, 语言表述能力也更敏捷。例如, 角平分线判定定理“在角的内部, 并且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学生易由其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得到, 验证也不难, 但对“在角的内部”这一限制条件绝大多数同学只能从图形上直观感受, 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课前引导回顾概念:什么叫点到直线 (射线、线段) 的距离?就能很好地为定理的理解做好铺垫:“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也就是“点到角的两边所在直线的距离”。因此, 符合条件的点的位置就有三处: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这个角的对顶角的平分线上, 这个角的两个邻补角的平分线上。通过探索、讨论与辨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在角的内部”这一限制条件的必要性, 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定理。

三、理解定理, 建立模型

建立建模是不少老师容易忽视的重要一环, 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刚把定理总结出来就让学生用, 结果不少同学仍然用旧知识解答, 相当于把定理又证了一遍, 也有的学生能根据定理说出思路, 却不会书写推理过程。究其原因正是学生虽然默认了定理的正确性, 却不明白其用途与用法而导致。对定理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图形, 找出题设与结论, 用几何语言以推理的形式反映出定理内容, 使学生知道这个定理是用来干什么的和以后遇到类似图形怎么用。

四、层递运用、练习内化

要使学生从理解定理发展到能运用于实际, 形成技能技巧, 还必须引导他们动脑、动手, 进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应用性的习题, 科学选择练习的内容和容量, 基础题、发展题、提高题由易到难, 相互衔接, 循序渐进。让学生从简单模仿到综合应用, 从独立思考到交流互动, 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新颖性, 凭借有效的、多样化的训练, 巩固与强化对定理的学习和掌握。设计紧密联系实际的练习, 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几何推理这一初中数学难点, 本文从四个环节设置几何定理的教学, 有效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设置话题情境优化语文教学 篇9

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意味着教师发挥了一个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同时还应该是对话活动的促进者,始终应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畅所欲言,并不时地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只有契合的话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讲者和倾听者积极投入地参与,起到智慧碰撞、潜能发挥的作用。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对话教学片断。

师:我们的小说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鲁迅先生在小说收尾处却这样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有一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必死无疑。

师:噢?这么肯定?

学生纷纷说:种种迹象表明他必死无疑。

师:听听你们的高见。

(学生回归文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踊跃,合作讨论后积极反馈。)

生1:通过前后两次孔乙己外貌的对比描写,可知他已经死了,长衫是孔乙己灵魂的标签,是他赖以维持其虚荣心的标志,但最后一次出场时他竟然失去了长衫,这意味着他只能走向死亡。

生2:通过当时的天气状态与孔乙己的穿着可知他必死无疑,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他难以熬过这一个严寒的冬天。

生3:“哀莫大于心死”,前几次出场孔乙己已全力的争辩,拼尽老命也要维护他读书人的体面和尊严,但是在最后他连争辩的欲望也没有了,他的生命力已完全消失殆尽,只能带着无尽的悲哀走向世人为他挖掘的坟墓。社会的冷漠,周围人的漠不关心导致了他的死。

生4:从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也可知他已走向人生的末路,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尽管被众人嗤笑,但还是趾高气扬地“排”出九文大钱,而最后一次只能抖抖索索地“摸”出钱,他如何生存得下去。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置的话题既巧妙又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很好地挖掘了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孔乙己的生死问题,鲁迅先生在小说收尾处采用了模糊词“大约”、“的确”这一组合。教师巧妙抓住了这一看似矛盾的组合作为话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开启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联想、想象和探究,给他们预留了发挥和拓展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智慧的火花。这一次对话,在有限的时间和文本内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性潜力。

在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讲者和话题中,话题的设置是关键之所在。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因而一个好的对话话题应该具备这样的一些特征。

首先,话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有话可说,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其次,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引领学生的思辩,使学生在思考和对话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

再次,话题的设置要有适度的开放性,语文与生活同在,要给学生留有发挥和拓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总之,教师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寻找到能与学生展开对话的话题。这些话题要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要能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既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既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文中人物,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话题的展开切入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这样话题的设置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设置合理语境助力课堂教学 篇10

一、设置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 在这个关键时期,兴趣尤其重要。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的真实语言环境,兴趣也难以得到提高。设置语境为学生创设听说英语的语言氛围,刺激学生感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有帮助。

1.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设置语言情境。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有三种方式:实物图片和肢体语言。实物和图片主要用于单词教学,如水果、蔬菜、颜色、动物等可以用实物或玩具。而生动形象的图片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东西也是行之有效的。

2. 运用电教手段设置语言情境。电教手段有很多,有幻灯、录像、录音、CAI。录音机是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多, 操作方便又容易控制的教学工具。它能提供真正的交际语言范例 ,可播放英 语歌曲、配 乐小诗、童 谣、故事等。录像的优点是声、像结合,再现真实情境让学生能 轻松地理 解对话的 意思并尽 快模仿。课件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现实环境或虚拟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的场景和事物, 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它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在教学中遇到教材内容离 学生的生 活较远时间跨度大、文化背景知识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奏效时,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一个图文并茂的信息窗口,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3.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设置语言情境。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实践的时候, 教师有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置情境。如在教学日常礼貌用语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个情境,把所学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 利用表演、游戏、 故事设置语言 情境。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 通过学生自己表演或做游戏设置情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活动,努力使教学过程情境化

学习知识 的目的是 为了更好 地运用知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中尤为突出。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经过自己的加工,给学生设置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境,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 “五步教学 法”———复习、介绍 、操练、练习和巩固 ,并分四个阶段来实施:

1. 课前5分钟“自由会话”。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语言 材料自编 对话 ,每天组织2-3个小组,4-6人到讲台 上进行表演。 这样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 介绍新知识、新内容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在10分钟内, 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简明、生动、有效地向学生展现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将语言材料与使用的直观教具相结合,为学生设置一个清晰、自然、生动 的语言环境。教师在情境中教, 学生在情境中操练,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 情境操练阶段。以口头操练为主 ,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通过看图叙述、师生问答 、模拟对话等形式,熟悉语言结构,获得说英语的机会,从而牢固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4. 交际活动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自觉而又比较娴熟地把通过操练获得的语言技能运用于语言交际之中。 教师提出与交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回答,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如何设置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篇11

1. 情境式问题能够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数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问题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设置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并预示新课题、新内容,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进入课堂,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然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好基础。设计时既要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结构,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同类项的概念,教材是编排在多项式为背景中进行的,教学时,我们首先展示一个多项式:

3X■Y-2XY■+X■+Y■-2X2Y+3XY■

教师提问:

1)这个多项式由多少个单项式组成?

2)这些单项式次数分别为多少次?

3)相同次数的单项式由多少字母组成?

4)单项式的次数相同,字母相同的有哪几个?

5)单项式的次数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又相同的有哪几个?

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同类项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的概括已水到渠成了。这启导的过程是根据概念的分类思想使学生对多项式中的各项特征的观察与认识不断分化,逐步把同类项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

2. 探究式问题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数学的学生来说,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置一系列探究式的数学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探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设问:

1)解一元二次方程:X■+2X-3=0

2)观察、验算此方程两根与系数的关系?

3)猜想方程ax■+bx+c=0 (a≠0) 两根与系数的关系?

4)用求根公式证明你猜想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3. 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给学生传授解题方式和方法时,教他们相应地进行解题活动,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解题的方式和方法既是由课题本身特征来决定,也受到学生应该掌握的方法制约。学生解题技能的形成,并不受制于解题数量的多少。学生不能形成一般技能的原因是:1.不会分析题目,也不能在题目所提供的已知条件中情景定向。2.在解题活动之后,学生对自己的活动缺乏分析,不能揭示解题过程结构的实质,不能将有用的信息概括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在这些问题上要形成让学生独立解题这些环节上设问。通过一两个具有独立模式的例题组织学生独立地或集体地探究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例如:教师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关于溶液浓度的应用题时,可先引导学生解决下列三道题:

1) 把盐加入盐水中,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2) 把水加入盐水中,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3) 把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混和,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学生解决之后,问:解决这些问题所列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学生中得到的答案通常只有两种,即根据溶质相等或溶剂相等列方程,别的解法学生就比较困难了。这时,教师反问学生:盐能不能看成浓度是100%的盐水?水能不能看成浓度为0%的盐水?此时,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发现原来三个例题可以视为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的混和问题。因此,所列三个方程从形式上得到统一,从而使貌似不同的问题得到贯通,消除了知识间的混淆和矛盾。这类设问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教学设置 篇12

一、细嚼课文, 引精湛演艺

英语课文讲完, 为巩固新知, 提高学生的口语,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话题材料, 很多老师千篇一律地把对话表演当成了每节课的重头戏。先跟读课文, 再同桌互读, 最后分角色表演。但是, 我们的教材是丰富多样的, 每个单元有不同的话题, 有的课本中的情境在随堂课上很难创设真实的情境, 你让学生演, 学生觉得远离自己的生活, 或者对农村孩子而言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 所以不感兴趣, 只好味同嚼蜡地匆匆读一遍就结束, 这样的对话表演活动低效耗时。

如牛津版“A Camping Trip”一课, 老师让学生演, 就会发现学生会面无表情地读。但是如果换种形式, 让学生跟读几遍后, 再给课文配音, 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而在译林版“3 B Unit 1 Cartoon Time”中, 通过观察和老师的讲解, 孩子们知道爱乱插嘴的人是parrot, 不认真听讲的人是Sam。老师再叮嘱:We can’t be Sam. We can’t be a parrot.We must listen to the teacher in class. 这样的课文中孩子们能把parrot的乱插嘴和Sam不听讲的态度很逼真地演出来, 又能把Bobby的气愤演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演绎活动才有意义, 也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演艺才能, 把课堂推向真正的高潮。

二、一线到底, 将活动串烧

有的老师邯郸学步, 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不顾学情实际, 直接亦步亦趋地采用别人的方法, 或设置的活动太分散, 前后联系不紧密, 或根本没有联系, 只是为巩固知识而设计支离破碎的单个活动, 显得呆板而毫无意义。

如在上“3 B Unit 4 Where’s the Bird?”一课时, 老师这样上:Now Let’s sing a song. 唱完后,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Let’s watch the cartoon and remember where the bird is. 结束后又说:Let’s have a game. 虽然活动多, 但给人感觉乱, 一会跳着干这个, 一会儿又奔着去干那个, 课堂环节像一堆杂乱的零件放得满地都是。同一课时, 另一老师这样上:The bird likes singing. Let’s sing with it. 然后唱歌。The bird likes flying, too. Oh, look, it flies into the classroom. Let’s watch and remember where it stops. 以鸟的活动为轴, 将所有活动串成一线, 新授知识显得循序渐进, 孩子们的思维也会跟着老师有节奏地跳跃, 师生共奏课堂和谐之曲。

三、精用课本, 忌舍本逐末

少数英语老师上英语课时, 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极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似乎活动越多、上课越热闹, 英语课就越成功。于是英语课中唱歌、演课文、看视频、折纸应有尽有。大量的活动有时反而转移了课堂重点, 舍本求末。

比如, 在“Where’s the Bird ?”一课中, 老师让学生们折鸟, 再把鸟贴在文中所停的位置, 可是部分学生已经忘了鸟怎么折了, 于是老师又花时间集体现场教了一遍, 教学重点自然也无法落到实处。若把折纸贴改成画, 先在黑板上教简笔画的鸟, 然后让学生画在所在位置, 就事半功倍了。孩子们兴致高, 又因为老师教画了同样的鸟, 所以他们不会去看谁画的鸟好看, 谁画的难看, 而是认真听录音看把鸟画在什么位置上。这样他们始终紧跟老师, 紧扣课文, 以课文为主设计的活动也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 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轻松、快乐地学习。

四、精用评价方式, 为英语课堂画龙点睛

英语课老师们爱用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去激励孩子们参与课堂, 使其积极投身各项活动, 有老师甚至自费给学生买小礼品, 如书签、贴画等。学生们看到自己喜爱的物品都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当看到所剩奖品越来越少时, 对奖品的关注度显然大于对课堂本身的关注。课堂表面热闹了, 但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们重利轻知识了。同样激励孩子的方法, 只要换种方式, 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小组评价, 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 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促进他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

在新授3 B Unit 3时, 老师讲文具, 将孩子们分成铅笔组、文具盒组、钢笔组等,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 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画作为奖励, 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又很自然地巩固了新知, 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成效显而易见。

上一篇:节能改进下一篇: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