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

2024-08-12

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共3篇)

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业科技促进年”各项活动全面开展,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效对接,推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服务顺畅衔接,推动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紧密联结[1,2],按照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要求和工作部署[3],结合齐齐哈尔市大豆生产实际情况,齐齐哈尔试验站在讷河、克东、克山、依安、富裕5个示范县内开展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现围绕示范县大豆示范基地建设所开展的各类科技培训、转化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情况,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的成效予以总结分析。

1 基本情况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地处E122~126°、N45~48°,地域平坦,平均海拔146 m,南部属温暖干旱农业气候区,中部属温和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北部属温凉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0.7~4.2℃,南北相差3.5℃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22~151 d。齐齐哈尔市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辐射充裕、雨热同季,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旱、涝、低温、早霜、风等,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在年际间、地域上差异较大。

1.1 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按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工作部署,2012年齐齐哈尔试验站及所属示范县共落实了14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其中齐齐哈尔试验站1处,讷河市3处,克东县2处,克山县3处,依安县2处,富裕县3处;总面积达141.47 hm2。

1.2 技术指导培训情况

2012年齐齐哈尔试验站在各示范县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指导培训,第一至第三季度累计培训次数39次,培训13 559人次,发放资料10 213份。其中,第一季度培训8次,方式为现场讲课指导,共培训1 520人次,发放资料2 390份,主要指导内容为备春耕生产指导、大豆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及测土施肥等技术;第二季度培训12次,采用现场指导并结合电视广播授课的方式,共培训4 285人次,发放资料1 585份,主要指导的内容为大豆抗春旱、保春种,田间补种,新品种简介,除草剂使用等技术;第三季度培训19次,采用现场指导并结合电视广播授课的方式,共培训7 754人次,发放资料6 238份,主要指导内容为大豆田间管理、食心虫防治、示范园区田间博览等技术。

1.3 成果展示或应用情况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主要的核心技术是:东北北部高寒地区重茬大豆持续增产技术,重茬大豆持续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大豆根瘤菌应用与氮肥施用技术。采用的品种有嫩丰20、克山1号、北豆14、北豆28、黑河38、合丰50、北豆5号、黑农50和合丰51优质高产品种。由于技术熟化程度高,品种选择得当,都达到了项目示范的预期效果,深受大豆种植户的认可。

2 示范基地建设成效

2.1 增产增收情况

克东示范县共落实2处示范基地,面积总计66.7 hm2,实现平均单产2 559 kg·hm-2,较全县大豆平均产量2 220 kg·hm-2,增产339 kg·hm-2,增收1 627.2元·hm-2,大豆价格按4.8元·kg-1计算,总增收2.26万kg,总增收10.848万元。与周边高产地块平均单产2 400 kg·hm-2相比,增产大豆159 kg·hm-2,增收763.2元·hm-2,大豆价格按4.8元·kg-1计算,总增收1.06万kg,总增收5.088万元。与周边一般生产田平均单产2 100 kg·hm-2相比,增产大豆459 kg·hm-2,增收2 203.2元·hm-2,大豆价格按4.8元·kg-1计算,总增收3.06万kg,总增收14.688万元。

讷河示范县落实的33.47 hm2示范基地,采取130 cm大垄6行种植、110 cm大垄4行种植和垄三栽培,实行秋季浅翻深松整地,测土施肥,先种衣剂拌种,阴干后再用大豆根瘤菌拌种,经测产,平均产量2 406 kg·hm-2,比相邻大豆品种华疆4403增产283.5 kg·hm-2,增产13.4%,增效1 360.8元·hm-2;总增产9 487.8 kg,总增收45 541.44元。比全市平均产量2 250 kg·hm-2,增产156 kg·hm-2,增效748.8元·hm-2;总增产5 220.8 kg,总增收25 059.84元。

2.2 防灾减灾及动植物疫病防控情况

齐齐哈尔试验站各示范县大豆生产中常见灾害有:旱灾、洪涝灾害、病虫草害、风灾和雹灾等自然灾害。

主要的防控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适时早播促进早出苗、早发苗和根系生长;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除尽杂草;增加中耕次数,防旱防涝,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喷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结合,防倒促长,保障增产提质,实现丰产丰收。

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上,加强重大病虫害及植物疫情防控和监测,及时准确发布重大病虫害预警预报,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绿色防治和专业化防治,积极推广高毒农药替代产品,普及生物、物理和生态等综合防控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拓宽资金渠道,大力扶持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和优势作物非疫区的建设,严格检疫管理、封锁控制和扑灭措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加强传入性疫情和病虫害的防治。

2.3 其它显著成效

示范基地大豆全部实现大机械作业,降低作业成本;适当增加密度,靠群体增产,增加地表叶面积,实现增产;播后或苗后化学除草减少机械作业次数,降低作业成本;种子包衣防治病虫害,减少防病虫害费用;根瘤菌接种,提高大豆固氮能力,减少化肥投入;将各种单项技术配套组装形成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发挥综合增产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 运行管理机制创新

项目运行的好与坏,后继发展是否有后劲,这与如何运行管理是息息相关的。齐齐哈尔试验站在项目建设之初就明确了其运行机制,推广“科研+政府(农业部门)+农机合作社+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也就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将农业科研部门的科研成果引进试验示范后,确定出适合当地大豆生产的配套技术,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土地入股等形式集中大面积的连片土地,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先进的农业机械,3个部门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保障了大豆示范基地的有序运行。如克东县金库大豆专业合作社的克东县大豆示范基地,由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由金库农机合作社代耕,农技、科研部门通力合作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几年的运营,效果良好。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项目资金相对不足

项目运行需要一定量的运行资金,如示范基地的良种、肥料、病虫害的补贴资金相对不足,对基地的扩大生产和下一年延续起到一定制约。应加大科技支撑及经费投入力度,使示范基地平稳有序地发展。

4.2 土地连片难度较大,难以实现规模经营

因专业合作社租地资金短缺,再加上部分农户对承包土地的依赖性过强,不愿意转租或以土地入股,造成土地连片难度较大。因此,应从政府协调和资金补助等方面入手,解决土地不能连片的问题。

4.3 缺乏专用大豆品种

生产的产品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如高油品种含油量达不到国家规定高油指标,急缺早熟高产的高蛋白品种。应做到严把优良品种选用关,通过项目基地建设,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和筛选力度。

4.4 大豆重迎茬问题在近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高毒、长残留药剂仍有销售使用。尤其是大部分农民的栽培水平不高,重茬、迎茬种植时有发生,品种杂乱,对突发性病虫害的防范意识不强。而且对大豆种植的积极性不高,体现在目前大豆产量低、价格低、相对比较效益排行靠后,项目实施困难多。应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种田水平,加强大豆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发布虫情信息,组织农民开展统防统治,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大豆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4.5 农机和农艺不配套

缺少大垄密植种植机械,有播种机械,但中耕机械跟不上,阻碍了新种植方式的科学运行,大大地影响了新技术的发挥,降低了大豆生产水平的提高。应大力推广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模式,集成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配套机械的使用,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

参考文献

[1]韩天富.2008年度大豆产业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009.

[2]彭卓.中国大豆研发体系现状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3852-3862.

[3]郭泰,王成,王志新,等.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主要工作进展与成效[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4):116-119.

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 篇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的第二批经济特区, 亦即“新特区”。

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 是为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 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 应对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做出的现实选择, 它的提出必将对未来改革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 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 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到目前为止, 国家已经批准建立了6个具有不同特色和探索目的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5年6月批准的上海浦东新区是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浦东试验区着重探讨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希望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结合起来, 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 从浦东新区政府职能转变、央行二总部设在浦东等具体事件上都有所体现。

2006年5月设立的天津滨海新区, 探讨的则是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其目的是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2007年6月批准的重庆和成都 (成渝)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则是为了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希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 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又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 (长株潭) 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名称围绕“两型社会”,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 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新特区”不同于老特区, 其区别主要有:第一, 建立的背景和目的不同。老特区是在当年计划经济背景下设立的、有着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探索道路的目的;“新特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的背景下设立的, 其目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 建立特区的任务和手段不同。老特区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问题, 引进外资是发展的重要手段;“新特区”的任务是综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矛盾, 制度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三, 特区的地域和模式不同。老特区的区位选择主要是着眼于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 形成可资借鉴的地区发展模式;“新特区”着眼点在于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 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从已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的先后顺序, 不难看出, 试验区的设立正在从围绕经济发展向更看重和谐社会建设转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 将有更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会应运而生。

二、建立哈尔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设想

(一) 哈尔滨的自然概况

“哈尔滨”源于女真语“哈尔温”, 意为“天鹅”。自金代以来, 人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 是我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其中, 市区面积7 086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302.41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472.8万人, 辖8区10县 (市) , 总人口980.4万人, 48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66万人。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 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

哈尔滨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快捷, 位居亚太经济发展区腹地, 是沟通东北亚、欧洲和太平洋的交通枢纽,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第二大国际航空港, 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60万人次, 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可供国内外各种大型客机昼夜起落;目前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候机楼, 机场设施也是国内一流的。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仅次于沈阳的第二大铁路枢纽, 京哈、滨绥、滨州、滨北、拉滨等五大铁路在此接轨。不仅有可以通向其它省市的国内铁路线, 而且也有连通俄罗斯的国际铁路线, 是东北地区的铁路枢纽之一, 同样也是东北亚地区国际铁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哈尔滨公路交通体系中有12条公路向外辐射, 主要有102、301、202、221等国道和其他一些省级公路, 通车里程达到八千多公里, 还有数十条长途公交线路, 通往省内各重要城镇和省外各邻近城市。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的中游地区, 依托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较为良好的水运航线, 哈尔滨港是我国八大内河港口之一, 亦是东北部最大的内河港口, 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航运中心,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 哈尔滨现在和国内部分港口以及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实现了互航, 由以前的内河水运, 拓展到了海洋上的航运, 其中对俄罗斯已经开通了多条旅游航线。

(二) 构建哈尔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

1.哈尔滨在建设中的哈大齐工业走廊中的重要作用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规划建设是黑龙江省着眼于为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而构筑的区域性平台, 其在实质上就是黑龙江城市群的构建, 是以哈尔滨为龙头, 以大庆, 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 包括沿线经济区域, 通过开发重度盐碱地, 依托现有工业基础, 产业优势和科技资源, 着力吸引海内外资本、技术, 建设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 新体制, 高科技, 外向型, 生态化, 结构合理, 高速增长的产业高地和经济密集地区。并使其成为黑龙江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先行区。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工业中心, 其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建设的哈大齐工业走廊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带。哈尔滨是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中心, 大庆则是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冶炼为中心的工业城市, 齐齐哈尔是典型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因此, 各个城市各有优势和特点, 促进了各自城市的发展。在这条走廊的建设上, 哈尔滨独占鳌头,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工业产值, 无论是从资源占有量还是从人均GDP, 哈尔滨都是谁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经济中心, 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2.哈尔滨的区位优势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经济重心,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830亿元人民币 (2006年数据) 。

哈尔滨在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其位于松辽平原东部, 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农牧业基础雄厚, 为哈尔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哈大、滨州、滨绥等5条铁路汇聚于此, 松花江穿城而过, 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东北第二大航空港, 开通了众多的国内国际航线。

3.哈尔滨的工业基础优势

哈尔滨工业基础雄厚。作为东北老工业重心, 其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十分发达, 著名的哈飞集团落户于此。此外, 闻名海内外的三大动力也建在此地。哈尔滨航空航天工业和医药业在全国也十分有名, 闻名遐迩的工大集团和哈药集团便诞生在此地。目前, 江北工业新区、平房工业新区、群力新区、太平空港经济区和香坊工业新区五个大型工业区“盘踞”在哈尔滨的东西南北和腹地。

4.哈尔滨的人力资源优势

哈尔滨的文化教育非常发达。包括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坐落于此, 拥有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学科和专业。这里的英才为哈尔滨过去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是今后哈尔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

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重心, 同样也面对了改革开放后, 经济衰退的境地, 许多企业破产, 大量工人下岗, 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在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 许多问题积重难返, 产生了极贫积弱的问题。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号角吹响后,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哈尔滨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 这为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了先期基础条件。从改革开放以来, 沿海和东部地区已经走了一条从粗放到集约、先发展再治理的路。而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基础雄厚, 能源资源丰富, “一步到位”和“跨越式发展”更有意义。此时, 更应抓住机遇, 实施跨越式发展。

(三) 哈尔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规划

1.哈尔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规划目标

哈尔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规划目标应确定为城乡统筹型与外联开放型城市。这样一个“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久大计, 一旦有所成果, 将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内生性的推动力, 而且, 这种发展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城市, 城区规划不合理, 人口分布不均, 工业布局杂乱。经济体制改革后, 许多厂矿企业纷纷倒闭,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同时, 哈尔滨乡村地区发展落后。由于没有城市工业的辐射带动, 导致农村经济落后, 城乡之间差距拉大。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工业集中于城市且结构单一, 城乡无法实现互动, 工业无法得到农业支持。农业仍然处于低端的生产方式, 而工业又没有反哺农业, 农业产业链残缺。从而从根本上加深了城乡之间的经济矛盾, 产生了经济发展的断代, 使得城市下岗人员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 又无法到农村;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也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 阻碍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循环, 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所以, 在试验区首先要实现城乡统筹、良性互动发展。

新阶段, 促进哈尔滨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对外开放。哈尔滨本是内陆城市, 不具有沿海沿边城市对外开放的优势条件。但是, 这恰恰是要探索的一点。怎样把内陆交通发达的城市与出海、出境大通道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 哈大线南下可直达大连港, 滨绥、滨州线两端直通俄罗斯。松花江穿城而过, 可直达鞑靼海峡。这种独特区位优势是任何一个城市也难以比拟的。因此, 作为内陆城市同样可以通过外联的模式来发展外向型经济, 真正实现内外联合、江海联运的对外开放, 这种外联型的对外开放更体现了积极主动开放的意识。

2.建立哈尔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四项措施

(1) 建立城市圈。

虽然哈尔滨有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依托, 但是哈尔滨不位于其中心位置, 辐射带动效应难以真正发挥出来。而且, 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结构单一, 均以重工业为主, 产业结构不健全, 也限制了哈尔滨在工业走廊中的优势。因此, 在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基础上, 哈尔滨应在今后着重建设其辖属的周边中小城市, 逐步将这些中小城市建立为功能完善、服务专一的功能性城市。这样, 哈尔滨的辐射带动作用会更加明显。这些功能性城市主要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 例如医药、冶金、食品、鲜切花工艺等产业。一方面以哈尔滨为依托, 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又可以吸引当地剩余劳动力, 减少对哈尔滨的就业压力。同时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建立城市圈, 可以使各个城市间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 经济互补, 密切联系,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活跃。

(2) 增强哈大、滨绥、滨州铁路线的运输能力, 提高对外开放能力。

东北地区的铁路线是一典型的“丁”字形, 而哈尔滨恰位于丁字形的联结处,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铁路枢纽。近几年来, 政府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力度。

哈大、滨州、滨绥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出境通道。因此, 增能、扩建刻不容缓。哈大线作为出海通道已经全部改造为电气化, 可通行时速200公里的动力组, 未来还要实现客货专线, 兴建高速铁路。整体上说, 哈大线的作用将会完全发挥出来。而滨州、滨绥线的运输能力还受到很大限制, 两条铁路至今没有电气化, 而且以客运为主, 出口通道并不通畅, 直接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哈尔滨作为东北第二大铁路枢纽, 内外联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货物出关困难, 积压时间长, 总体运量不足, 导致哈尔滨的物资流通速度慢, 影响了对外贸易, 限制了对外开放能力。

增强哈大、滨州、滨绥铁路线的运输能力可以直接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增强对外开放能力, 实现三线带一点, 一点带一圈的构想, 使哈尔滨成为联结国内外市场的物流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3) 设立区域性银行。

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必将会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同时, 也会吸引海内外资金的注入。然而,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 可看到许多地方拿不出钱, 导致许多改造项目难以上马或使用。因此, 资金问题仍是经济改革的瓶颈。

为实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完善和发展, 增资扩融, 建立一所区域性银行事在必行。通过建行形成依托城市、区域覆盖、全国融资的金融支持网络。同时, 引进外国资本与外国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 带动区域性银行的升级。

在建立区域性银行中, 一方面要加强资金监管, 避免无谓的资金流失, 避免呆账、坏账;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行政干预, 不能使其成为权力产品, 给社会带来政治风险。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哈尔滨概况[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567.htm.

[2]李军.黑龙江省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6.

[3]甘丽华.第四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什么是武汉[N].中国青年报, 2007-12-18.

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选取国内外31个黄瓜品种(见表1)。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在双城双井村蔬菜生产基地日光温室内进行,于2014年2月25日将催芽的黄瓜种子播种于直径55mm,厚度20mm营养块中,3月29日定植;垄作,采用膜下滴灌,株行距35cm×60cm,每小区16株。随机区组排列,设3次重复。田间常规管理。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定植14d后各小区随机挂牌标记6株植株,分别调查始花期、根瓜坐住期、根瓜始收期、第一雌花节位、节间长、茎粗、坐瓜数。从黄瓜开始采收时进行产量的测定,同时测定单个果实重量。

表1 华南型黄瓜品种材料Table 1 South China type cucumber varieties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黄瓜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对黄瓜生育期调查表明(见表2):始花期最早的是丰收32-2、高春旱黄瓜,均为4月25日,其次为绿园秀春、九鼎碧玉春、京龙春娇40、全福绿神1号和亚奇45,均为4月26日;龙发291、龙园绣春、白峰节性和裕田白刺7号始花期最晚,均为5月2日。与花期最早的相差6d。全福绿神1号根瓜坐住期最早,龙发291和白峰节性最晚。根瓜采收始期最早的是高春旱黄瓜,为5月9日,其次为亚奇45和京龙春娇40,均为5月10日。龙发291和白峰节性的根瓜采收始期最晚,均为5月18日。

表2 华南型黄瓜生育期比较Table 2 The comparison on growth period of South China type cucumber varieties

2.2 不同黄瓜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第一雌花节位低的有高春旱黄瓜、亚奇45和绿舰,分别为2.8、3.2和3.2节位;万利1号和清明白刺的最高,均为5.2。节间长最短的有天锋和龙园绣春,分别为6.8和6.9cm;最长的为金碧丰,为10.4cm。在茎粗的比较上,京龙春娇40、绿隆、丰收32-2、白峰节性和强丰节节茎粗较大,均在0.90cm以上;天锋和清明白刺的茎较细,分别为0.55和0.56cm。前25节位的结瓜数上,京龙春娇40、白峰节性、绿隆、强丰节节较多,均在11个以上;龙发291和天锋的最少,均为6.8个。

表3 华南型黄瓜植物学性状比较Table 3 The comparison on botanical characters of South China type cucumber varieties

2.3 不同黄瓜品种的产量比较

平均单瓜重排名前8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太空傲剑、龙发291、春秋绿丰、裕田白刺7号、龙园绣春、高春旱黄瓜、白绿节性、绿剑;平均单瓜重最小的是陆峰绿早,为138g。

对于各黄瓜品种,每667m2前期产量排名前10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太空傲剑、京龙春娇40、九鼎碧玉春、绿隆、绿剑、白峰节性、易禾碧绿、高春旱黄瓜、绿舰、丰收32-2;每667m2总产量排名前10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白峰节性、白绿节性、绿隆、亚奇45、京龙春娇40、九鼎碧玉春、丰收32-2、龙园绣春、春秋绿丰、强丰节节(见表5)。对排名前10名的前期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见图1),太空傲剑(HN-16)最高,除了与京龙春娇40(HB-18)、绿隆(HN-3)、九鼎碧玉春(HN-6)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太空傲剑(HN-16)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对排名前10名的总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见图2):白峰节性(HN-11)最高,显著高于丰收32-2(HN-13)、春秋绿丰(HN-22)、龙园绣春(HN-4)和强丰节节(HN-7),与其它5个品种差异不显著。

表4 华南型黄瓜单瓜重的比较Table 4 The comparison on single fruit weight of South China type cucumber varieties

表5 华南型黄瓜品种前期产量和总产量的比较Table 5 The comparison on early yield and total yield of South China type cucumber varieties

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差异显著。Lowercas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

图1 华南型黄瓜前期产量前10名方差分析Fig.1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early yield of South China cucumbers

图2 华南型黄瓜总产量前10名方差分析Fig.2 The analysis variance of total yield of South China cucumbers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不同黄瓜品种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果数等生长发育性状存在较大差异,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侯全光和李金玲的研究一致[3,4]。

通过本试验得出结瓜数和单瓜重对黄瓜产量的影响较大,何晓明等利用华南型黄瓜进行试验研究后指出黄瓜平均单瓜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根据对黄瓜农艺性状与产量的调查总结出生产上应选择株高、节间长适中,结瓜数多、单果重、成瓜率高的品种进行生产[6]。

在早春日光温室黄瓜品种的筛选试验中,31个华南型黄瓜品种中,始花期最早的是丰收32-2、高春旱黄瓜,亚奇45比其它品种也较早。根瓜采收始期最早的是高春旱黄瓜,第一雌花节位低的有高春旱黄瓜、亚奇45和绿舰。高春旱黄瓜的平均单瓜重也较重,绿隆、白峰节性、高春旱黄瓜在每667m2前期产量较高。通过农艺性状和早熟丰产的调查中筛高春旱黄瓜、亚奇45和白峰节性三个品种比较适合本地区早春日光温室的栽培。

参考文献

[1]高丽红,陈青君,张福墁.不同类型黄瓜品种设施栽培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蔬菜,2002(3):20-23.

[2]李平,孔维良,李波,等.春大棚黄瓜新组合田间预备比较试验[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2):29-31.

[3]侯全光,杜中平.日光温室春茬黄瓜品种比较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01(2):5.

[4]李金玲,徐志森,崔炯,等.早春大棚黄瓜品比试验[J].北方园艺,2002(2):13.

[5]何晓明,陈清华,林毓娥.华南型黄瓜产量与果实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1(1):17-18.

上一篇:教学设置下一篇:正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