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

2024-08-22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共12篇)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 课题是《函数的零点和方程的根》。教师在讲零点存在性问题时用了如下问题情境:

下表是三次函数的部分对应值表:

问题1:你能从表中找出函数的零点吗?

问题2:结合图像与表格, 你能发现此函数零点的附近函数值有何特点? (生:两边的函数值异号。)

由于上表数据存在间断性 (缺乏严谨性) , 为了证明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的确异号, 该教师又用几何画板软件, 通过绘制点 (x, y) (其中y=x3+x2-2x) 绘制函数y=x3+x2-2x, 然后通过变动x的取值变化来观察y值的情况, 进而验证猜想。

问题3:如果一个函数f (x) 满足f (a) f (b) <0, 在区间 (a, b) 上是否一定存在着函数的零点?

结论:函数在区间上必须是连续的 (图像能一笔画) , 从而引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仔细分析上述教师的情境设置, 学生的确能基本理解函数的零点存在性定理, 然后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加深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但是上述过程耗时多, 且通过x的取值变化来观察y值的情况时显示的值仍有不连续的缺点;其次, 学生手里没有几何画板, 只能看教师操作, 体会可能不深。因此, 这个情境设置要使学生透彻理解定理还是显得有些不足。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联系新旧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成是“意义构建”的必要前提, 并且创设的情境要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然后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例1】2006世界杯冠军意大利足球队营养师经常遇到这类营养调配问题:甲、乙、丙三种食物的维生素A、B的含量及成本如下表:

营养师想购这三种食物共10千克, 使之所含维生素A不少于4400单位, 维生素B不少于4800单位, 问三种食物各购多少时成本最低, 最低成本是多少?同学们, 你能为营养师解决这棘手的问题吗?

这样的应用性问题学生兴趣较高, 通过分析化简转化为:x, y满足, 求z=2x+y+50最小值问题。这样的探究引入, 培养了学生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 也体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使课题的引入自然。

2. 创设变式问题情境, 透彻理解概念。

所谓变式是指在对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时, 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向变换事物非本质的属性, 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的过程。应用“变式”教学, 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能,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突出重点。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或提问开放, 或条件不完备, 或结论不确定, 或解题策略不唯一, 引发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 多方位思考问题, 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例2】已知以坐标原点为中心的椭圆, 满足条件: (1) 焦点F1的坐标为 (3, 0) ; (2) 长轴长为5。则可求得椭圆为。

问:可用其它什么条件代替条件 (2) , 使求得的椭圆方程为 () ?

此题一出示, 学生会有很多的补充条件: (1) 短半轴长为4; (2) 离心率; (3) 点在椭圆上; (4) 椭圆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学生通过自己改编题目, 会深刻理解椭圆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使整堂课重点落实到位。

4.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突破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合理有效地创设渐进式问题情境, 并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除了解决个别数学问题的方法的变化, 还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 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问题规律的掌握、问题难点的突破。这种递进式问题并不是几个独立数学问题的简单组合, 而是注重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它们的解决能启示某些问题的规律, 能引导与启发学生掌握这些规律。

5. 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定理和性质。

数学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阻, 如果能使抽象问题具体直观, 就可以大大降低难度了。通过数形结合, 学生对问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会对数学减少恐惧, 进而增加兴趣。

6. 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 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从实际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概括,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渗透猜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实现方法, 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例3】用竞猜价格游戏体会二分法实质:教师在纸上确定一个价格比如210, 然后给学生一个价格范围比如 (100, 500) , 让学生来竞猜纸上的价格, 教师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报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 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一般学生都会先猜300, 如果高了, 那么价格应该在 (0, 300) ;如果低了, 那么应该在 (300, 500) 之间, 这样一直下去把价格所在的范围缩小, 直到猜到这个价格。将这个思想与数学中的二分法求近似值思想方法进行类比后, 学生会觉得, 其实只要抓住思想的实质, 二分法并不难。

“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应用、拓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真切感受“数学与我有关, 与实际生活有关, 数学是有用的”, 因此教师要遵循科学合理、适时适度的原则, 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 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光来.“引入新课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 篇2

物理实验是进行物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实验活动相比较理论讲解,在视觉上更容易对学习者形成冲击,展现知识的方式更加直观生动,这刚好符合情境教学模式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经常以实验手段来设置一些直观的情境。例如,在讲到“力的分解与合成”时,很多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往往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时候即使再详尽的语言分析,很多学生依然理解不了,这时候,笔者就采用了实验的方式,将班级学生每两三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给他们分发一些实验器材,让他们一边实验一边讨论,经过实验验证,学生很快就会得出想要的结论。由于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尝试总结出的结论,比起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轻松,不仅如此,在记忆起来也会更加深刻;又比如,在讲到楞次定律的时候,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在平衡的架子上放上两只铝制的环,当手拿磁铁靠近其中一个铝环时,铝环就像是有生命一样自己往后退,而如果将磁铁往回移动时,铝环又仿佛不舍得一样跟着磁铁追了回来。面对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全班学生都显得十分感兴趣。就在这时候,笔者又将磁铁靠近另外一个铝环,结果并没有发生刚才的现象。面对这个现象很多学生开始疑惑起来。经过观察,有细心的学生发现了两只铝环不一样,一只是断开的,一只是闭合的。就这样,在实验现象展示、观察、思考中,关于楞次定律的很多问题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铺展开来。

二、以生活实例设置教学情境

生活处处皆物理。物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会发现处处都有物理科学的痕迹。这些身边的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要亲切的多,如果教师能够注意从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设置教学情境,也会更轻松地得到学生的认同。例如,在讲到“光的折射”时,笔者就让学生想一想:当你走在河边,看到河里的小石子想要伸手去拿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拿到手里的石子跟你看中的石子不是同一个的情况?听到教师这样问,一些有过类似经验的学生纷纷表示自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注意过,于是,接下来,笔者又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将筷子放在一杯装满清水的杯子里时,你们有没有发现筷子好像被折成了两段?对于这个现象,经历过的学生显然更加普遍,大家纷纷表示了对这个现象的认同。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呢?说到这里,学生的心里自然会出现这样的疑问,而有了这个疑问以后,接下来再来探究“光的折射”问题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了。

三、以思维冲突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很多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帮助我们理解知识,但有些认知却并非是科学的,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遭遇到否定的时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很强烈的冲突,从而形成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设置教学情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心理特征,以思维冲突来设置教学情境,这样往往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在讲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笔者拿出了大小一样的纸片和金属片,然后从同一个高度释放,看哪个先落地。结果不出意料,金属片先落地,而原因就是金属比纸片重。接下来,笔者将纸片揉成团,重复刚才的动作,这个时候,先落地的竟然是纸片。面对这样一个现象,学生的思维显然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显然,刚才所认为的重的东西先落地的观念就不成立了。面对这样一个思维冲突,学生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想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而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就会大不相同,教师在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回应,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以时事热点设置教学情境

物理学科不仅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同时,物理学科对社会发展也产生很多的影响。很多时下非常热点的时事问题深究下来都与物理脱不了干系。因此,以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来设置教学情境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例如,在讲到“能量守恒和能源”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围绕着当下一个热点话题能源危机以及节能来进行了这个问题的探究,涉及的话题包括当前一些国家为了石油资源大打出手,当前强调的节能经济,绿色GDP等等,这些话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听到过一些,将这些热点话题拿到课堂上来探讨,可以更好的彰显物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这对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有一个良好的促进。总之,通过课堂上有效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事半功倍,让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物理课堂上的情境设置技能,努力提高情境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元元.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12年03期

[2]唐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如何设置篮球教学问题情境 篇3

一、注重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①“以身体活动为主”,这是体育与其它知识传授类不同区别的最大的特征;②由于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因此必须以从事的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篮球课中设置问题情境,应首先考虑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在篮球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应选择篮球运动中的问题,且是学生学习篮球过程中客观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应以篮球技术学习过程为媒介,学生解决问题离不开运动中的练习、尝试、观察、分析。

二、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目标

体育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领域(学习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要考虑学习领域的目标,更要考虑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设置问题情境不但要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还要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解决问题中的交流、讨论、协商、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三、学习中充分发扬民主

鼓励创新,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应当努力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篮球运动历经百年发展,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没有绝对正确的、最终的篮球技术。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虽然学生现有的水平离篮球技术的创新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教师应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特别是通过实践中不断创新。

四、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篮球教学中能够设置很多的问题情景,但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篮球技术水平和心智发展水平。提出的问题要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太易,学生会缺少成就感;太难,力不能及,学生难以探索,又易产生失败感。因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篮球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是学习篮球技术成败的关键。

五、教学的组织形式多

以“小组探究”的形式为主。学生在自己探究投篮技术时,往往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采用班级整体研究学习,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消极应付的现象,使教学活动显得耗时、混乱,不利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篮球教学陷入困境。因此采用“小组学习”(5--6人)的形式,每个小组设立一两个重点问题,最后一起讨论交流各組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使全班学生们的篮球技术共同提高和完善。

六、学习评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当学生经过小组学习和交流篮球技术有所提高时,教师要给学生以热情的赞扬和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归纳整理所学篮球技术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方法,特别是归纳总结学习篮球技术过程中所运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使学生掌握解决篮球运动中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性能力不断增强,学生思维更加灵敏,最终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

2、皮连生《现在认知学习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4、谢铁兔《篮球技术教学训练步骤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5、孙民治《篮球纵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6、滕子敬 宋尽贤《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综述》.中国学校体育,1997。

7、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

8、金鑫《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中国学校体育,2003。

9、刘平平《运用“问题探索”上好中小学体育课》.中国学校体育,2003.2。

10、王宝《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国学校体育,2003.2。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 篇4

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这个题材,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在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我认为必须让学生经历从多种角度思考, 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展开讨论, 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 不断调整解题策略, 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 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灵活运用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鸡兔同笼”问题。

在备课之初, 为了找到一种既简易易懂又非常实用的方法, 我查阅了网上名师的有关资料, 并与数学组的各位老师交流了他们的教学经验, 归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列表法:

(2) 画图法: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 (也就是都看成鸡) , 这样一共用70条腿, 还剩下24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 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 要把24条安完, 要把12只鸡变成兔。

(3) 假设法 (算术法) :

假设都是鸡时, 比实际少了24只脚, 是因为把一些兔也看成是鸡了, 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少算2只脚, 那么把12只兔看成鸡时会少24只脚。因此, 计算兔的方法是: (94-2×35) &#247; (4-2) =12 (只兔) , 35-12=23 (只鸡)

假设都是兔呢?由于有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的经验, 第二种假设方法我就放手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说理:假设都是兔时, 有140只脚, 比实际多出了46只脚, 是因为把一些鸡看成是兔了, 把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多算2只脚, 那么把几只鸡看成兔时会多算46只脚呢?推算得出有23只鸡, 那么就有12只兔。水到渠成, 在此基础上, 学生自然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先计算鸡的只数, 再计算兔的只数。

(4) 列方程法。列方程解题的过程:

(1) 解:设兔有x只, 那么鸡有 (35-x) 只。鸡兔共有94只脚, 就是:

(2) 解:设鸡有x只, 那么兔有 (35-x) 只。鸡兔共有94只脚, 就是:

(5) 砍足法: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 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 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 (1) 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 (2) 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 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 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 就是兔子的只数, 即47-35=12 (只) 。显然, 鸡的只数就是35-12=23 (只) 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 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 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 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 使之转化, 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对于我班多数的学生来说, 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 其目的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结合, 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 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积极思考, 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感觉:

1.课堂上, 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再在全班共同交流评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 达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部分学生会做却不会表达、不敢表达, 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2.课堂上, 通过学习, 使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解答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 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课堂上, 注重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 在交流探讨中, 鼓励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效果还不错。

在课堂交流探究中, 我班的一位女同学给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老师, 你经常说数学是一门比较严密的学科, 当今的新课程要体现人文的理念。你所讲的假设法———不直观;砍足法———不人文。”

我面带微笑有意识地诱导她:“那你说说怎样设计就比较直观、人文化了呢?”

她看了一眼窗外纷飞的雪花, 走上了讲台, 用她那甜美的童声叙述起来:“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 住着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以及他们的动物伙伴们。有一天, 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七个小矮人驾着雪橇去给其他的小动物送礼物。白雪公主像往常一样走进了五 (5) 班的教室上数学课。多媒体演示屏上出现了《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在她设计的童话般的情境中, 人和动物是那么的和谐和安详, 白雪公主先是请笼子中的小兔全体立正, 动物们就都变成了两条腿, 这时的笼中共有35×2=70条腿, 比原先少了94-70=24条腿, 少的腿数正好是立正的兔子的前腿, 兔子只数就是24&#247; (4-2) =12只, 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同理, 她让笼中的鸡都放下前翅, 变成四只脚, 求出兔子的只数。

课后我和好多同学交流时, 他们都说以前的方法太难懂、古板、缺少人文情感, 全都喜欢让兔子立正和让鸡放下前翅的情景。

甲同学说:“好好的动物, 为啥要把鸡当作兔或把兔当作鸡呢?本身它们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活生生的个体。”

乙同学说:“现在提倡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保护动物, 为啥非得在解决问题时用——砍足法, 太不尊重别人啦, 充满血腥味”。

……

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一颗颗充满创新与探究的心灵, 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不断地从课堂第一线汲取营养, 充实自我, 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供同行共勉:

1.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主体力量, 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都与成人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活动中, 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 儿童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意识到的, 与我们成人的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这既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活动的必由之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 多向儿童思维要方法、要法宝, 有效采取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与教学策略, 尽力为学生创建健康、安全、卫生、快乐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

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 不仅需要教师观念上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适当把握机会,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创设各种儿童自主活动的形式, 形成儿童自主学习的氛围, 让课堂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让儿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把学生推到前台, 教师则退居幕后, 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成功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发展的实践和能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是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 教师在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的过程中, 可拓宽专业视野, 激发不断超越的动机, 提高驾驭新时代课堂的能力。

摘要: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尝试与猜想——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准备及课后交流的一点反思经验。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 篇5

商丘市民主路二校

曹继玲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因此,我认为首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以点带面,提问要“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附词会义,务总纲领。”意思是调理文辞,处理内容,重要的是抓住纲领,举“纲”以张“目”。题目有“题眼”,作品有“文眼”,文章有“线索”,教学如果能以“眼”或“线”为中心问题,既能避免浅、碎、平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接触课文,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具体来说,提炼以点带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以“题眼”为中心问题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抓住题目,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即题眼),常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草船借箭》的“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用“借”?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要“还”给曹操——曹军造箭射自己!可见,题眼是课文中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

2.以“文眼”为中心问题

“文眼”是指文章中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词句段,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人,设计中心问题,找到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以“线索”为中心问题

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连珠缀玉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文的“线”为中心问题,顺藤摸瓜,使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如《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二、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课堂提问如果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提问,才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我的经验,以下六种提问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1.层递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易到难“爬楼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晏子使楚》可设计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晏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2.曲折式提问

它是指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的提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研究与发现,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效果。

3.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比较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含义?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中出现的两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前一个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后一个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5.想象式提问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拓展式提问

在文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与拓宽,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场景等进行补充扩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物理教学中情境设置案例探讨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情境教学 案例 探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的第一章《电场》概念非常多且抽象。一次在《电场强度》的观摩课上,授课教师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场力是非接触力,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手里暗含一个小磁铁,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让物体运动起来。教师的本意是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因为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磁场,知道磁场的基本性质),没料到,演示完了后,学生胡乱猜测原因。这个情境的创设,适得其反,非但没有为学生理解电场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漂移,陷入混沌状态。这充分说明情境与学习内容之间若缺乏实质性联系,不仅难以启迪学生尽快进行探究活动,还会使学生思维漂移、混沌。新课程实施后,教师都知道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发现,情境的创设存在着随意、低效的现象。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个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突显出来。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教学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因此,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情境当中的“有效”,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即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投入的比值)、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上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思维能力是物理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创设情境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所以有效的情境设置应有以下几个特征:(1)挑战性(具有一定难度);(2)可及性(在“最近发展区”内);(3)直观性(情境与问题紧密联系);(4)体验性(能引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5)开放性(探索的方向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等等。

一、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通俗地说,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

【案例一】“加速度”的引入

加速度的概念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学生的潜意识里根本没有加速度的概念。其实,学生的潜意识里有,不过很模糊,常常是速度(位置变化的快慢)和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分辨不清,为了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唤醒学生思维意向,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变速运动很常见,如蝴蝶、苍蝇的运动,乌龟、兔子的运动,铅球、乒乓球的运动,载重汽车、小客车的运动(红灯变绿灯后的快速启动、遇到紧急情况下的急刹车),等等,那么,这些变速运动的速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在教师设问的启发下,不少学生能认识到这些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有增大有减小,即使变化趋势一样,变化的快慢也常常不一样:苍蝇比蝴蝶速度变化快,因此,扑蝶可以徒手,而打苍蝇不仅要用苍蝇拍,动作还必须敏捷;乒乓球比铅球速度变化快,因此,乒乓球可以单打双打,发球、接球有多种方式(削、旋、扣等),而铅球只能向无人处投掷。通过联系实际,把“速度变化有快有慢”的认知从学生的潜意识中激发出来后,再围绕如何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个主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自主建构加速度的概念。

【体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唤醒学生思维意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新概念, 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知识。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力的实际出发,要选择身边的事例,所选事例要为学生们所熟悉,同时,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二、基于实验冲突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入手,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活思维热情,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二】伏安法测电阻的安培表内外接法的选择

用伏安法测电阻,学生在初中就学过原理,也做过实验。面对安培表内接和外接这两种电路,学生开始的反应是冷漠的。因为在他们原有的认知图式中,这两种电路基本是等价的,所以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中。

教师采用大型示教电表,分别用两种电路去测量同一只大电阻的阻值,两次测出的数据是5.2kΩ和2.0kΩ,然后又去测量同一只小电阻,得出的数据为5.0Ω和3.6Ω。悬殊的测量结果,造成了一种外来的强刺激,学生的思维热情被迅速地激发起来。

【体会】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惊讶、怀疑;心理冲突;对新的东西有抵抗的心理;心有不甘地接受事实。进而在内心深处爆发强烈的疑问,为什么安培表内外接法导致测量的结果有如此大的差异?这样,进一步的探究将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深入下去。

三、基于环境体验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案例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引入(沙桶冲鼻实验)

出示沙桶,里面盛有一定质量的沙子,沙子从桶里洒出的后果人人尽知,从而对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震慑,为后续的冲鼻实验作好心理上的铺垫。当沙桶从学生鼻尖摆出去,再次荡回来时,学生因心理作用,动作更显夸张,效果越明显,成功率也就越高。让学生上台参与实验,以惊激趣,以趣生疑,以疑引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究欲望。再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在重锤“扑鼻而来”之时,有无躲闪的必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大胆提出猜想。

【体会】通过创设源于生活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教学搭建了直观的“情境型”支架,便于学生明确概念,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除了基于生活经验、基于感受体验、引发冲突式实验等,还可创设物理学史情境、科技情境、新闻情境、地域风情情境等,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是为情境创设提供技术支撑。

创设有效情境,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设为引入课题服务的情境,则要考虑用刺激性强的、意想不到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动机;如果是为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服务的,则要考虑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前概念,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逐步地实现认知建构;如果设置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则要考虑多给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

用两难问题设置情境 篇7

受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启发,我发现运用一些假定的或真实的“两难问题”来设置教学情境,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两难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触动学生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满足感。而通过学生们之间的讨论交流、自由辩论以及教师点评,他们原来的一些认知冲突可能会得到缓解或释放,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会得到改变或完善,而价值观的改变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以“规则与生命”为例进行说明。

我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规则和生命的两难选择情境:有一个火车轨道,由于道路改建,原来的铁轨不用了,但旧的铁轨并没有拆除,新的铁轨已建好并通车。新建铁轨旁树了一块警示牌,上写“严禁在此轨道上玩耍”。有四个学生放学后来到这里,有一个学生看到牌子上的警告后,劝另外三个学生不要在新建的轨道上玩,但那三个学生不予理会。为了安全,他自己跑到旧轨道上去玩了。这时,一辆火车突然疾驰而来,那四个学生都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假定在新旧两个火车岔道口前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即让火车沿着新轨道或沿着旧轨道开。在不同的情境下,你的选择是什么?

问题1:如果你是控制员,你会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

问题2:如果你是那三个在新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之一,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

问题3:如果你是那一个在旧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

在课堂上,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我特地请信息技术教师做了Flash课件,把这个问题情境形象地呈现出来。当学生们看完这个课件并听我把这个情境解释清楚后,他们讨论得非常激烈。

有的学生支持把火车扳向有三个学生玩耍的新轨道。因为他觉得那些学生不遵守规则,所以受到惩罚是应该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把火车扳向那条旧轨道,对于那个遵守“警告”的学生来说太不公平了。

有的学生支持把火车扳向只有一个学生玩耍的旧轨道。因为他觉得生命是最重要的,三条生命的损失比一条生命损失代价大,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当然应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也有的学生不作选择,但有的学生马上指出,不作选择其实是一种逃避,逃避说明不敢面对现实,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论遇到多么难以选择的情境,都必须敢于面对。

接下来,讨论上升为辩论。

最后,我作了总结性发言:“如果要我作出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把火车扳向有三个学生玩耍的新轨道。我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但爱惜生命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若有人不遵守规则,到关键时刻,损伤的生命也许会更多。如‘9·11’事件中,当世贸大楼起火时,消防员和楼上急于逃生的民众,在上下楼梯的时候都从楼梯右侧走,并没有出现混乱,因为他们遵守了规则。如果大家都为了自己逃命而不遵守规则,必然会导致更大的混乱,更多的人会因不能快速逃离危险而失去生命,这个代价不是更大吗?其实,我也不希望类似的残酷选择在生活中出现,但善良的愿望并不能替代理性的思考。避免这类悲剧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违反规则,做事情之前要想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并承担起我们应有的责任。请记住:规则有时是约束,有时也是保护。”

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能力 篇8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以便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 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 学生在学习中有兴趣, 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 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就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 切实为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 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 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 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 逐渐形成合作探究意识.

3.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 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 形成新结论, 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 为创新做铺垫,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针对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紧扣课题, 不要故弄玄虚, 离题太远, 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 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体现问题的典型性.

2. 适度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 要从实际出发,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应面向全体学生, 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 让每位学生都能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

3. 启发性.

问题并不在于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思考问题.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1. 利用趣味游戏, 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1: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我们今天来玩个猜数字游戏, 我手中这支钢笔的价格标签是10~30元中的某个整数, 你们来猜它的准确价格, 我将对你们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 谁能既准确又迅速回答出这支钢笔的价格呢?

评注: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 发展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 利用典故, 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2:等比数列的前项的和.

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 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 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 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 依次类推, 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 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 问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

评注:此案例利用典故发问,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驱动学生积极思考, 产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很快就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 利用认知冲突, 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3:复数的概念

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评注:通过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 创设质疑情境, 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结语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 篇9

一、抓住数学教材丰富的特点,设置生动性的教学情景

教育功能学指出,教学情景设置,是为了促进和推动教与学活动的进程和效能,同时,也为讲解和传授数学教材内容要义提供有效服务. 学习对象对紧贴教材内容的教学情景,思想上易产生“认同感”,情感上易形成“共鸣点”. 通过对改版前后两种不同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改版后的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在情感激励方面,更加的显著和突出. 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画面的设置,还是教学案例内容的设置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丰富、生动的特点. 高中数学教师设置教学情景,应善于运用“身边”资源、数学教材,挖掘出数学教材内容中的丰富特点,设置出生动的生活场景、趣味的数学案例、形象的动态场景,让高中生体会“数学美”的进程中,深入学习探求数学学科内涵. 如数学学科服务于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生活特性. 高中数学情景设置时,应该利用数学学科生活应用特性,设置现实生活感强烈的教学情景. 在“指数函数y = ax”第一课时讲解中,教师借鉴现实生活中的“折纸”问题,设置了“小明将一张0. 1毫米厚的报纸,反复对折15次后,它的厚度会超过身高2米的人的高度”生活案例,让学生在现实案例教学情境中,内在学习情感得到激发. 又如数学学科知识点形成是一个逐步丰富、不断充实的历史发展进程. 高中生对充满历史底蕴的教学内容充满“亲近”感. 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数学学科发展史特征,将古代数学著作中有关知识点内容的“国王奖励麦子”的趣味实例进行呈现,让高中生亲身体会数学学科的丰富历史特点,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新知教学活动.

二、抓住学生主体认知实情,设置矛盾性教学情景

高中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学习锤炼,逐步养成和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认知习惯和技能. 但教育实践学指出,不同阶段,不同学习群体与现行阶段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呈现不等称性. 实践证明,高中生对引发认知矛盾的教学情境或案例,充满能动的探索、求解欲望,以此促进高中生更加主动地探析知识或案例.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情景式教学活动中,要利用课堂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实际,针对高中生学习探知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认知学习实情,有意识地设置易让高中生产生认知冲突、疑惑的情景状态,让高中生在“质疑”“疑惑”的状态下,能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析要义案例. 如在“三角函数的值域”案例教学中,教师结合近年来高中生在此案例解析中的实情,组织高中生进行课前认知辨析活动,高中生学习群体在课前探究分析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定义域或隐含条件导致解题错误.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群体进行再次探析,部分高中生探析后形成两个不同解题思路,教师针对高中生探析形成的认知上的“矛盾”进行有效引导,因势利导向学生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活动进程.

三、抓住课堂教学活动实际,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

教育实践学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以思维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础学科,教师在学习对象思维研析对象的确定上,很大程度都是通过设置典型问题案例. 同时,由于数学问题在数学学科知识点内容、数学学科技能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贡献,致使数学问题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抓住课堂教学内容要义,针对课堂学生学习实情,设置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性教学情境,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设置教学情景时,应抓住数学问题的内在特性,针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实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性教学情景,让高中生借助“问题”这一“主线”,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抓住该节课教材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以往高中生学习认知该节课的表现,在研析已有案例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设置了“已知sin(2α + β) = 3sinβ,tanα = 1,求tan(α + β)的值”“求值sin( x + 60°) + 2sin( x - 60°) 31/2cos(120° - x) ”“已知sin ( α + β) =2/3,sin(α - β) =2/5,求tanα/tanβ”等典型教学案例,引导高中生在学习探知掌握“由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等重难点内容中,将案例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而做好“形散而神不散”,始终围绕教学要义开展教学活动.

总之,情景式教学的运用,为教师深入教学,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载体,创建了氛围. 以上本人从课堂教学要素的实情方面,对教学情景创设和运用,做了简要的阐述,在此望同仁深度参与教研,为有效教学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教学情境有效设置,能够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教与学的实施主体情感予以坚定,活动予以推进.教学情境创设,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合理、科学设置.本文作者结合教学体会,简单分析情景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置策略思考 篇10

一、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

知识具有情境性, 知识是在情境活动中产生的。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应用的基本技能应当说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才能获取真实而又鲜活的知识, 进而丰富自己的技能。这里需要正确把握的原则首要就是教学情境一定要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化学课堂多半在实验室进行, 化学实验室内的布置不能仅仅就是实验器材, 还要有能够烘托实验的环境布置, 譬如著名化学家的画像和名言, 这些可以鼓励学生严格认真地做好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验前, 教师可以做一些精彩的描述, 可以是化学原理形成的故事等, 在化学中即使是一个化学元素符号也往往蕴含着催人奋进甚至催人泪下的故事。尤其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如果我们能够讲出一个有关联的故事, 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会更浓, 效果也会更佳。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 教师不能做简单的旁观者, 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鼓动, 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语气, 如心急的学生, 你可以说“慢慢来, 心细才能获取成功”“再等一会儿, 结果将告诉你一切”。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假如遇到一些心情不好的学生, 我们要努力做好调节性的工作, 让他们振作起精神参与实验。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和发现学生的实验动态, 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二、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科学思考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原理及化学反应结果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学生探究水平、能力、技巧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特殊的情形下, 学生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获取普遍的现象, 从中掌握一般的规律, 也有可能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 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如我们为学生实验时所发现的特殊现象而称快,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虽然我们学生在这45分钟的课堂中不可能去解决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 但学生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或搜集资料旁征博引予以考量, 或干脆利用闲暇去进行探求。譬如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实践研究前, 首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 学生通过分析很快掌握了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这个时候学生呈现出强烈的求知兴趣, 趁热打铁, 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自主进行设计, 动手装备一套自己最满意的装置。事实上, 学生动手装备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也是学生极力打造精彩实验和得出完善科学结论的过程。应当说学生动手装备的装置越精致, 制取二氧化碳的结果越精确。学生这个时候肯定会深深感到: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需要我们具备一定意义上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尤其是实验,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维。

三、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 篇11

【关键词】情境教学 设置 应用

人们常说“国内三年不如国外三个月”,这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情境教学”是指教师用各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语言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国外的一种教学法。让同学对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如何使我们高效学好应学的知识呢?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果教师能合理的组织教学,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充分地理解表达。以下是我在观察老师英语授课环节中,对情境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Warm-up

英语教学中的热身环节是教学中关键的第一步,该环节教师要注意呈现方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和准备。

【教学案例】在一节主题为Adventure Travel的课堂上,主要是介绍到了两种新型的旅游方式hiking和rafting,老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旅游方式,为此,老师在热身环节部分给我们播放了一段关于旅游方式的英文视频,让我们对此有初步的了解并联系到自身的旅游经历,然后通过这段视频提问我们视频里展现了什么样的旅游方式以及平时出游时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出游方式。由于视频直观生动,并且其中涵盖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型旅游方式,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引出目标语言,而且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同学们畅所欲言。

【教学分析】在此次教学中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视频的展现,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同时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但是经分析后发现,此环节如果设计为老师展示自己旅游的照片并给学生介绍自己的旅游方式,瞬间就将学生带入旅行的情境中去,然后提问学生关于他们的旅游经历,相信会有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再引入本节课所要介绍给学生的两种新型旅游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兴趣。相较之下,我认为后者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更能有效将学生带入情境并自然导入新课。

二、Presentation

新知呈现环节,是一节课的精髓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学生要攻克本节课的重难点,这其中不仅包括新的词汇,还有新的句型。而任何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虽然有好奇心,但对于新知识也会有陌生和恐惧的心理。如果老师们能够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将我们带入生活情境,将会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会事半功倍。

【教学案例】在一节英语课上,老师需要教授 “Whats your trouble?”、”Whats wrong with you?”以及 “stomachache”、”headache”、”toothache”等词时,如果仅仅是直接告诉学生单词及句型意思和使用方式,让学生跟读从而完成新授环节的话,学生会很快失去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将教授单词时搭配动作,让一个同学和老师进行合作,该生问老师”Whats your trouble?”,老师做出相应动作并说出相应单词,之后和更多学生互动教授其他新单词从而完成新知呈现环节,这样的方式同学们欣然接受,并尽快掌握了所学知识。

【教学分析】在此次教学中,老师运用了动作直观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我们迅速理解所学内容,将英语单词和相关的动作联系起来。

三、Practice &Production

巩固操练环节主要目的是在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消化和内化所学的知识,将学到的东西充分理解掌握,而此时老师若能创设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就会使我们对文本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大有裨益; 生成拓展环节是让我们在掌握所学东西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此时老师如果能创设真实情境,不仅可以消除我们运用新知识时不熟练的紧张,而且帮助我们将知识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学案例】在一节关于中西方table manner的课堂上,老师直接让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同学们将所学到的餐桌礼仪运用到实践中去,并设置自己的情境,小组中有人扮演侍者,有人扮演中方顾客,有人扮演西方顾客,有人扮演厨师,小组内各角色设计自己的对话完成角色扮演。在此环节中,我们不仅练习到课本中所需掌握的重点句型,同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成功将所学知识用在相应的情境中。

【教学分析】在此次教学中,老师通过运用角色扮演、体验情境的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去,使同学们都能够进入角色、状态和情境中,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同时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建对话。

此外,情境教学也应该与我们实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难度应从低到高,长度应先短后长,呈现方式应从直观到抽象,使我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快速掌握所学并学以致用,锻炼了我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我们告别“哑巴英语”,趣味学习。

参考文献:

[1]代惠平.探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4.

[2]徐妙青.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3,13(12):45-49.

新课程下的教学情境设置 篇1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作为化学教师, 该如何给学生设置一个浓厚的化学氛围, 如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下, 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中设置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就谈谈我在这一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从身边提取化学现象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 只要我们多多留意, 很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例如, 在进行氯气的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从一则新闻消息入手:上海一妇女, 在厕所清洁时, 把“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 造成中毒, 被送入医院抢救, 提醒广大群众这两样东西不能混用。从这则消息中我们就可以得出:“84”消毒液可以与“洁厕灵”反应, 生成有毒的物质, 而这种有毒的物质又是什么, 从而引出氯气这种物质和这节课来。这样的引入既引人入胜, 又传授了生活小常识, 而且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追问:人类第一次制备氯气又是用什么方法、氯气还能够和哪些物质反应, 具备哪些化学性质等等。

又如, 在进行氨气教学时, 我们可以以这样一个消息为例:某制氨厂液氨泄露, 造成该厂方圆几里烟雾缭绕、气味刺鼻、温度下降、寒气逼人。启发学生思考:从这则消息中, 我们可以得出氨气的哪些性质。学生不难得出氨气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易液化、有毒等物理性质。

像这样的例子, 由于来源于生活, 所以生动真实,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视化学, 喜欢化学。

二、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介绍

其实教材中讲授的许多物质, 生活中都常见。与其从实验室中取来药品使用, 不如从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拿来使用, 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 我们在讲授金属铝时, 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设置情境。如取用易拉罐、药品食品包装的铝箔、铝合金制品、暖气片上的“银粉”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外观开始引出铝的物理性质, 然后挖掘化学性质, 进而延伸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用后的处理、回收再利用等,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又如我们取市面上出售的海带, 研究海带中是否含有碘元素以及碘元素的提取, 来延伸海水资源的知识;我们取袋装牛奶, 观察一段时间后它为什么沉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 来讲授胶体的性质;由牛奶的包装上的保质期前要加上“2~6℃、30天”以及冰箱的功用来导入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由我们的书籍、草帽买时很白, 一段时间后就变黄了来说明二氧化硫的暂时性漂白;用天然气与液化气燃烧的方程式来说明液化气改为天然气灶应该做怎样的调整等等。

取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介绍化学知识, 因为来源于生活, 所以比用实验室“冰冷”的、“毫无温度”的药品更具有吸引力,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研究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图片的功能

现代社会信息既发达又便捷, 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和使用网络资源和图片的功用, 给学生制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讲授海水资源时,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分别设置成:假如我是海洋生物学家, 我应该知道海水中哪些有关的知识;假如我想将海水淡化, 我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假如我要提取海水中的矿物资源, 海水中有哪些矿物资源, 怎么能提取出来等等命题, 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去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 继而解决问题。这样既分工明确又可以使学生亲自动手, 让学生当主角, 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其使命感、调动了其积极性, 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一举数得。

又如, 我们可以在讲授环境污染时大量使用图片的说服力。例如, 讲授二氧化硫造成酸雨现象时, 用美国自由女神、乐山大佛等雕塑的前后变化, 用中国的原始森林、植被等腐蚀前后的图片对比。使用这些真实的、对比鲜明的图片, 比教师单调地用嘴叙述更有说服力, 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我们所设置的情境氛围当中去。

对于新课程改革, 每一位接触过的化学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感触, 而不管感触的多与少, 我想都会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设置一个自然、流畅的学习情境, 给学生制造一个浓厚的化学氛围, 帮助学生乐于融入其中, 爱上化学。让学生不仅能学得好, 还要想学、能学、会学、喜欢学, 既重视学习的结果, 更重视学习的过程, 这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的学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体验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一篇:市场解析下一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