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环节(精选12篇)
教育环节 篇1
一、模仿套用公式, 训练学生类比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感觉和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初级形式,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状态, 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在乘法公式这一教学环节当中, 教师应通过教学, 使学生弄清乘法公式的来龙去脉, 准确掌握其特征, 多方面感知和观察公式, 为识记和运用公式打下基础, 训练学生类比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1计算992.
分析通过类比, 只需把99写出两数之和或之差即可, 然后运用平方差或平方和公式进行计算.把99写为100-1,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
例2计算: (x+1) (x-1) (x2+x+1) (x2-x+1) .
分析初学乘法公式的学生, 若能仔细观察本题所具有的特征结构, 与乘法公式类比, 不难得出如下解法:
二、熟练运用公式,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这一阶段是巩固阶段, 在这个环节教学中, 应让学生充分明白:公式中的字母可表示一个单独的数, 也可表示一个式子 (单项式、多项式) , 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敏锐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3计算: (3x+2y-z+1) (3x-2y+z+1) .
分析观察题目, 我们看出, 若硬套多项式乘法公式是行不通的, 但这两个多项式刚好可以用“一个写成两数和时, 则另一个可以写成两数差”的形式, 变形后符合平方差公式, 可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计算.
例4计算: (2+1) (22+1) (24+1) (28+1) +1.
分析此题初看起来好像与乘法公式无关, 其实不然, 如果把 (2+1) 看作1× (2+1) , 只需利用1=2-1作一个代换, 就可化解此难题, 因为 (2+1) 与 (2-1) 的乘积符合平方差公式, 所以此题经过多次运用平方差公式便可巧妙得出结果.
三、逆向运用公式, 训练学生可逆思维,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这一阶段为巩固提高阶段, 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 通过公式的逆向变形和逆用公式, 教会学生学习公式不能只会正向运用, 有时还要将公式左右两边交换位置, 得出公式的逆向形式, 并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不少问题正向思考已山重水复, 改为逆向思维便可柳暗花明.逆向运用公式, 训练学生可逆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5计算: (x+2y-3z+1) 2- (x-2y+3z-1) 2.
分析此题先去括号, 再合并, 显然繁琐.如若逆用平方差公式, 则运算非常简便.
四、综合运用公式, 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这一阶段是提高阶段,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可诱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基础上, 根据数学问题的需要对乘法公式进行变形或重新组合, 使之成为一些有用的拓展公式:
运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相关计算问题, 从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6已知a-b=2, ab=15.求a2+b2的值.
分析按常规应先求出a, b的值, 然后将所求的a, b值代入要求解的代数式中, 通过计算求出代数式的值.但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很困难, 如若我们根据题目的特点, 联想到拓展公式 (a-b) 2+2ab=a2+b2, 即可轻松求解此题.
例7计算 (a+b-c) 2+ (a-b+c) 2.
分析此题若按常规方法求解, 解答过程冗繁.如若根据题目的特点, 运用拓展公式 (a+b) 2+ (a-b) 2=2 (a2+b2) , 可轻松快捷地求得解答.
通过对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 既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数学教师教给学生做事及适应社会能力的一种渠道, 每位教师都应该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育环节 篇2
教育实习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为了达到教育实习的目标,特制定本质量标准。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实习准备
1.成立教育实习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实施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2.有明确的教育实习教学大纲和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工作计划。
3.制定学生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的任务书,任务书填写规范准确。
4.联系和落实实习单位,且实习学校质量高。
5.教学单位在实习前必须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使指导教师明确指导职 责,学生明确实习任务、目标、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
6.每位实习生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经过一周时间、两次以上试讲和指导,有明显进步,有完整的教学文件和试讲记录。
二、实习指导
1.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且思想政治素质好、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热心基础教育。
2.实习指导教师帮助每一位实习生制定出符合实习要求的实习计划。
3.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实习生的备课、试讲和课堂教学等工作,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随堂跟听取实习生讲课不少于2次,并做好详细记录。
4.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坚守岗位,严于律己,妥善处理与实习学校师生关系。驻外指导期间与实习生同吃同住同活动,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也不得擅自放假,不越权准假。
三、学生实习
1.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指导下,制定符合实习要求的个人实习计划(包含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计划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并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
2.实习生尊重实习指导教师,虚心听取实习指导教师的意见,严格按照实习计划开展实习工作。
3.认真备课,教案完整、规范。
4.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讲课具有条理,有明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得当,富有启发性;认真进行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正确、及时,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5.实习期间,每位本科专业实习生至少用6节新教案上课,课堂教学节数不少于8节,听课节数应不少于8节;每位专科专业实习生至少用3节新教案上课,课堂教学节数不少于5节,听课节数应不少于5节。
6.熟悉实习班级情况,把握班级特点;积极配合原班主任工作;在原班主任指导下至少独立进行一次班集体组织活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积极开展个别教育工作;能够根据素质教育原则开展班级教育活动。
7.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广泛收集相关调查材料,撰写观点清晰正确、材料详实的调查报告。
8.所有实习生均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及社会调查。
9.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热爱学生,团结互助。严守实习
纪律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不擅离实习岗位。
10.做好实习期间的实习巡视和检查工作,检查材料记录翔实。
四、实习总结
1.实习结束时,实习生做好整个实习工作的自我总结,有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签署的意见。
2.教育实习手册内容翔实,对教师指导和学生实习有很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3.实习结束返校后的第一周,由教学单位组织每位分散实习生讲课至少1节。
4.组织实习生进行教育实习总结和交流,填写实习小组鉴定、实习指导教师意见,评定实习成绩。
5.教学单位做好实习总结和实习成绩评定工作,有总结报告,成绩评定合理真实。
6.实习文件归档及时。
教育环节 篇3
关键词 家访 有效 职业规划
一、传统家访方式是其他家校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
今年笔者去湖北长阳做 了一次家访,学生家住山顶,好不容易爬上去,上面往往只有二、三户人家,上门家访费时、费力。加上学校没有有效的家访制度,访和不访一个样,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传统的家访方式就这样被遗弃了。
此次家访属无奈之举,但让我明白了传统家访方式是其他家校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自2006年以来,长阳籍的学生很不听话,不听老师的教诲,我行我素,不说普通话,说家乡话,形成长阳小团体,爱酗酒,爱打群架,甚至带管制刀具,充老大,个别被拘留甚至被判刑。因此决定利用暑假到长阳家访,终于了解到长阳学生如此表现的根本原因——自卑而敏感。
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会,真诚的话语和亲切的眼神让家长和学生深受感动,解除了他们的心结。老师千里迢迢看望,让他们感到学校和老师是很看重他们的,这种效果胜过多少天的苦口婆心。老师也自觉担子更重了,不教育好学生成人,不给他们安排好工作,就对不起他们。
二、如何做到有效家访
家访的形式虽好,但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老师与家长联系,更别说家访了。如今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差的学生在家长眼里都是宝,过多的责怪使家长觉得没有面子。有的家长产生悲观情绪,丧失对子女的教育信心,甚至会放弃,听之任之;有些过激的家长在老师告完状后对子女轻则责骂,重则拳脚相加,学生在受到责罚后通常会怨恨老师,这就使家访起了负作用。只有进行有效的家访,要多付出一些心血,精心谋划,细心实施,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1、选好时机,充分准备。
老师尽量不要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家访,要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家访,这样的家访才会让学生、家长建立信心,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家长不排斥,等学生有问题家方时他们也能接受。老师不要在学生问题积累得很多、很严重时才家访,应该在问题刚露出苗头时及时家访,及时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访前做好准备,目的、效果,要打好腹稿,哪些要讲,哪些不讲,哪些重点讲,哪些简单讲,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2、细心观察,注意策略
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家长的反应,老师不要从头说到尾,家长一言不发或者寡言少语,要做有心人,可以从学生家中的周围环境、房屋、家里的摆设、照片、甚至家长的动作、话语表情中获取能促发家长和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家长多开口,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取得共鸣,捕捉教育因素,起到事半功倍的家访效果。
其实,任何家长看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有多少问题,家长总喜欢看到孩子闪光的一面。所以在与家长交流时,要多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优点,要为家访创设良好的氛围。要让家长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有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让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走向职业生涯。
三、家访不能“一访了之”,要让家访为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业、职业规划。
家访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一访了之”,要及时巩固家访取得的成效,这就跟家访过程本身一样,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个教育环节。此次家访让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家访决不是应付差事,完成单纯的家访任务,而要在家访后进行思考,如何把家访中获得的信息用到今后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中。通过与家长的相互沟通,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有利于今后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得到家长的配合,也知道怎样把握学生的性格和情绪,给他们进行有效学业规划。仅仅只是做到这些是不够的,中职学生以及家长来中职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好工作,但什么工作适合自己,什么工作有好的发展空间,学生和有些家长是不清楚的,相当多的中职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明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自己与职业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认识不清。而作为老师通过家访可以知道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的环境,家长的要求,把这些进行总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他今后的发展方向;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的规划。
总之,家访是一门艺术。要真正实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更好地沟通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情感,真正使得家访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有待于我们教师不断地研究、实践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周霞. 用爱心沐浴学生的心田[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 2011,(03)
[2] 张春梅. 浅议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 中学教学参考 , 2010,(03)
[3] 李华.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 价值工程 , 2010,(30)
[4] 黎清漪. 我喜欢这样的家长[J]. 中华家教 , 2009,(01)
[5] 陈小红. 家访如此,不亦乐乎[J].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2009,(02)
[6] 王志贵. 浅析家访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 新课程(教研) , 2011,(02)
[7] 办特色学校 育特长人才 出东省莱州市高级职业学校[J]. 中国教育学刊 , 2005,(11)
[8] 董元芳. 信息时代,传统家访仍不能丢[J]. 北京教育(普教版) , 2008,(09)
[9] 孔卫平. 浅谈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 人力资源管理 , 2010,(03)
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 篇4
一、艺术欣赏教育与生存方式
从古代原始洞穴里的壁画, 到今天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人类艺术门类不断丰富, 即使在同一门类之中, 艺术的材质、技法和风格也在不断创新, 这表明, 艺术始终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因为人类需要艺术。但问题在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需要?或者问, 人们在何种程度上需要艺术?
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在研究古希腊文化时, 发现古希腊悲剧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至于离开了这种艺术形式, 古希腊人甚至都不能活下去。艺术的意义问题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于是他也问出了类似于上面的问题。[1]实际上, 在日常观念中, 从来就不缺乏对艺术的意义这类问题的思考。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认为,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身的工具。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包括一些带有身体性的艺术行为, 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表达活动。人们在艺术中诉说着自己的体验, 而不论这种体验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 还是带有某种意识自觉的精神活动。艺术就是人们表达自身的工具。人们在这种表达之中获得了愉快感。
这种对艺术的定位, 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艺术的特征, 因为艺术在人们具体的生存活动中, 首先显明的就是它的表达功能。但是, 这种对艺术的理解, 将艺术看成是一种外在于生存的工具, 似乎艺术只是为表达生存服务的。这显然是一种工具论的观点。它预先将“是否有用”设定为一种评价标准, 进而将艺术置于这种标准之下来加以衡量, 得出了艺术是一种表达工具的观点, 这种先入之见不仅没有触及到艺术最为本真的特征, 反而将这一特征遮盖起来了。
实际上, 在艺术与生存的关系之中, 既不是艺术作为生存的工具, 也不是反过来, 生存为艺术服务, 而是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所谓生存方式, 就是生命实现自身的方式。如果我们不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外在于生存的文化现象, 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活动, 那么, 就可以看出艺术与生命之间的内在关联。艺术作为一种生命活动, 不论是创作者的创作, 还是欣赏者的再创作, 都是相关于个体生命的一种状态, 只有处在这种状态之中,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活动才是可能的。这是一种因生命力丰盈而达到的创造力旺盛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中, 个体生命所潜藏的各种能力都被调动起来, 生命的感性、理性和一些无意识的因素都参与到这一整体性的活动之中。欣赏与创作的界限消失了, 欣赏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这一艺术行为的创造者, 他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这种自由构成了艺术最为核心的内容。它是一种生存方式, 是生命实现自身的本真方式。个体生存于现实世界中时, 它总是处在与其他存在者的关联之中, 并从中获得诸多规定性, 成为一种有限的存在者。但在艺术活动中不同, 艺术中断了这些日常的关联, 而让个体生命解放出来。个体生命也只有在这种艺术活动之中, 才可以进入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体验到生命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合作。艺术活动因而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而艺术的其他组成要素, 例如色彩和线条、节奏与旋律等等都成了通达生命自由状态的辅助。
鉴于以上分析, 当我们谈及艺术欣赏教育时, 并不是在谈论一种密切相关于功利目的的技法教育, 而是在谈论一种进入积极的生存状态、实现生命自由的可能方式。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教育, 艺术欣赏教育就是要将这样一些内容当成教育的主题来加以把握, 并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欣赏的实际活动中, 将这种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出来。
二、艺术欣赏教育与艺术品
在艺术欣赏教育中, 艺术活动通常实现为对艺术品的欣赏活动。当欣赏者直面一个特定的艺术品时, 这个艺术品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言说, 而人们就在对这种言说的倾听之中, 被带入到艺术的世界之中。
艺术品竟然可以言说, 这何以可能?“言说”是一个隐喻, 艺术品当然不会像一个音响那样发声。一台音响, 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 哪怕在没有任何听众的地方发出预先设定好的声响。但这种发声并不能被称作言说, 因为它们并非相关于生存的有意义的声音。真正的言说是对适宜的倾听者的言说, 且这种言说不是通过言说者自己完成的, 它要借助于倾听者的参与。艺术品所实现出来的, 就是这种言说。它们在欣赏者的视角之下形成某种有意义的内容。
为什么把这种言说行为归向那看起来根本不会发声的艺术品, 而不是归向作为欣赏者和阐释者的人呢?因为这种言说并非欣赏者出于个体的理解而做出的个体化阐释, 在艺术之中有某种带有确定性的内容在其中起着规定作用, 只有把握住了这种规定性的欣赏者才真正触及到了艺术的核心, 所以并不是欣赏者自己在主观地阐释, 而是欣赏者首先在欣赏行为中努力地去通达在艺术中起着规定性的内容, 进而再借助于自己的阐释将其传达出来。因此, 实际上是艺术借助于阐释者之口在言说这种带有确定性的内容。艺术欣赏教育就是教人努力去把握艺术中的规定性内容的过程, 而阐释者所要阐明的也应该是这种规定性而不是他自己随意说出的什么。
在艺术欣赏中, 艺术品是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而言说的。这就将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有用之物”区分开来了。所谓有用之物, 是指某物对它自身之外的某物、某人或某种活动来说是有用的, 换句话说, 它符合了某种既定的价值标准, 因而被判定为是有用的。由此可见, 这种有用之物在它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中获得了自身的规定性, 一旦离开了这种外在的关联, 人们就很难再判定它是否有用, 因此它也就丧失了自身的规定性。但是艺术品不同, 它并不依赖于外在于自身的一种价值尺度或关联而获得一种规定性, 这样一来, 它就不会像有用之物那样, 因某一特征符合了既定的标准而被过分地夸大, 从而丢弃了自身的整体性:艺术品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它的每一个特征, 包括它的质料、形式、历史甚至有关它的传说, 都有可能因其独特性而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这种欣赏不是从预先设定的标准出发而进行的, 而是对艺术品的个体性的欣赏。
当然, 对艺术史上的任何一个艺术品的欣赏都不应仅仅停留于当下的欣赏之中, 我们还应进一步把它还原到艺术史中, 把它看成是艺术史上的欣赏对象。这样一来, 审美就不仅仅是欣赏者当下的审美, 还包括生活在艺术品所处的其他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审美。如同现在的欣赏者所看到的那样, 艺术史上的人们也在欣赏着这个作品。这样的艺术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持续地生成着, 它为这不同的审美意识所规定。因此, 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自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后来的人们便可以通过艺术品这样一个突破口, 反观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乃至生存方式。
三、艺术欣赏教育与艺术语言
在艺术欣赏教育中, 至关重要一环就是对艺术语言的把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 艺术欣赏教育就是对艺术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教育者要经常总结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 并结合这些特征来引导艺术欣赏活动, 这将会有助于受教育者进入艺术的世界。这里列出艺术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以供参考:
第一, 从艺术内容上看, 人性的彰显与压抑是一重要的主题。人性是人之为人所显现出来的本性, 如感性的欲求、支配行为的意志和寻求真知的理性等等。作为艺术主题的人性不是单一的东西, 而是由多元因素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的不同要素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了不同的主题。其中, 人性彰显自身的诉求与压抑人性的力量之间的抗争便是其中之一。一方面, 人性渴望实现生命中那些本能的冲动, 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另一方面, 在文明之中包含着一些约束或压抑这些冲动的力量。这两种不同的命令直接形成了压抑与彰显人性的抗争, 在这抗争之中, 艺术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 人性的魅力得到了更为明确的体现。究其原因, 也许是因为正是在同其他力量的抗争中, 人性中积极且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才占据了支配地位, 而将人性中某些消极的东西暂时统摄住、压制住了, 因此, 生存显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而一旦缺失了这种抗争, 人性中某些消极且让生命趋于消沉的东西, 就会获得它一定的地位, 甚至跃居主导地位。
第二, 从艺术形式上看, 残缺的和未完成的艺术品不应被遗忘。残缺的和未完成的作品的美之所以可能, 原因就在于这种艺术品把美的最终实现给予了欣赏者, 让其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在一个未完成的作品那里充当了一个创作者的角色——创作式的艺术欣赏, 是一种给予, 而不仅仅是接受。未完成作和残缺之作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是将作品置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正是在这样的边界之处, 生成得以可能, 人们有欣赏这种生成的本能, 会在这样一些作品之前获得一种美感。在这些边界之处, 正是艺术的美感得以形成的地方。对残缺作品的欣赏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欣赏能力, 并不是每个人一下子就能达到的, 这种欣赏已经从对对象的欣赏转到了对创作趣味的体验上来。
第三, 从艺术场景布局上看, 需注意场内艺术品与场外艺术品之分。这种场内与场外的区分是指艺术品是否把欣赏者置于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中, 把欣赏者置于场内的艺术是借助于欣赏者的参与才得以完善的艺术, 它是要把欣赏者当成作品的一部分, 在创作时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布局都与欣赏者融为一体, 直接唤起欣赏者的感受, 引起对他的感觉的刺激, 而欣赏者自身确实也能感觉到这种艺术品对自己的安排, 似乎要把自己固定在事先安排好的一个位置上, 以此来共同完成这个作品。场外艺术则不然, 欣赏者被设定在艺术品之外, 艺术品尽可能详尽地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给说出来, 而并不期待着欣赏者来完善这个作品。这样的艺术是以自身为阐述的对象的, 它在自己这样一个完整的结构中把作品完成了, 而并不需要预设一个在那里的欣赏者。前者可以看做是向欣赏者倾诉的艺术, 而后者则是自说自话的艺术。这些不同的艺术手法适用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可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在艺术欣赏教育中, 教育者不能简单地以优劣来对它们加以评价。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三个特征以外, 艺术语言的其他特征还有很多。艺术欣赏教育的参与者在把握各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时, 要了解其具体的特征, 只有充分熟悉了相应的艺术语言, 才有可能借此通达艺术品的深层, 把握到艺术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 所进行的阐释才是有价值的, 而艺术欣赏教育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教育, 艺术欣赏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欣赏的实际活动中, 让其体验个体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所可能获得的自由感;要通过艺术品这个突破口, 教学生试着去反观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乃至生存方式;教育者要结合艺术语言的特征来引导艺术欣赏活动。
关键词:生存方式,艺术品,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参见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KSA) , Herausgegeben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inari, Dünndruck Ausgabe,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Co.KG, Münnchen:Walterde Gruyter, 1988.KSA 1:Die Geburt der Tragdie, S12.
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方案 篇5
按照院委会《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为扎实做好我院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各项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扎实开展学习教育
重点是搞好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要适当集中时间,强化集体学习讨论,着力提高学习教育的成效。
1、积极组织学习。按照要求,组织不少于三天的集中学习。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精神。研读《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材料。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广泛交流,深刻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和道德品行教育。紧紧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这个根本要求,以党章为镜、以就医群众期盼为镜、以先进典型为镜、以史为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反思和思想交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品德修养,增强党纪观念,努力提高辨别能力、政治定力和实践能力。医院将继续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就近到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育活动。
3、面向全院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讨论。重点围绕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围绕本单位“四风”具体表现和危害,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具体要求等进行研讨,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深化认识,查找差距,明确方向。要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开展专题学习,组织观看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作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专题片、群众工作专题报告会专题片和党风党纪教育辅导讲座专题片。专题学习与观看专题片活动要有登记考勤记录。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坚持开门搞活动,深入一线,深入病人家庭听取意见和建议,围绕反对“四风”查找问题,为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1、突出听取意见的重点。紧扣作风建设,着重听取就医群众对我院在作风和服务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反映,听取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听取意见的内容必须聚焦反对“四风”,避免分散主题,既找准问题症结,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在管理、医疗、服务、人才引进、后勤保障、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明确听取意见的范围。广泛听取基层意见,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听取班子成员、下级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也要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职能部门要注意听取基层一线的意见,一线听取广大就医群众的意见。
3、改进听取意见的方式。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好的作风听取意见,深入科室,深入联系点,加强调查研究,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对领导干部作风方面总体情况、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民主评议,还可开展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开通专线电话以及设立网上邮箱等,拓宽听取意见渠道。要原汁原味梳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
三、坚持边学边查边改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明特色。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查找、边改进,让就医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
1、把学习教育与查摆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纠正党员、干部存在的轻视思想、观望心理、敷衍态度和担心情绪,深入查找“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带着问题学习讨论,搞清楚哪些问题是能够马上解决的,哪些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
2、把学习教育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对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过程中查找出来的“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能改的马上改,小有小改,大有大改。党员干部要从自己做起,从基层一线和广大就医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做到有起色、有进展。
3、把学习教育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要针对“四风”问题,立规矩、建制度,从源头上防止作风不正、不实、不廉的问题。对已有的制度进行梳理,适用的坚持,不适用的废止,需要完善的尽快完善。针对薄弱环节研究出台一些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令行禁止。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院党支部要把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1、做好组织工作。加强思想引导,从实际出发制定务实管用的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工作计划,对不同党员、干部提出不同要求。通过自学研读、集中宣讲、专家辅导和播放专题教育片等方式,增强学习教育效果。组织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研讨,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
2、强化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我院院宣传栏、公示栏等媒体,大力宣传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反映基层一线和就医群众的积极评价。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出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抓住反面典型,通过以案说法等方式,警示教育党员、干部。
3、注重工作实效。防止搞形式、走过场,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使党员、干部投身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行动更加自觉,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医院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将切实加强对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的督查和指导,把督导工作寓于帮助服务之中,通过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会议、深入科室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情况,提出建议,推动工作,确保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精神病医院
教育环节 篇6
关键词:就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职业目标;职业能力;职业信心
我国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2013届就业率为92.5%,专业对口率仅为58%,专业满意率为61%。当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为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教育需要全程化,需要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符合专业要求的就业教育模式。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数据来自麦可思公司2014年度为我院撰写的毕业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江苏省旅游类高职院校相关就业指标对比如下: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5%;2、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9%,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3、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68%,远远高于本省水平46%;4、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为69%,远远低于本省高职院校水平的92%。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瓶颈问题原因分析
(一)职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社会认可度低,因此一部分学生属于调剂生,自身对专业认可度不高,后期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改观,抱着混毕业的态度。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没有对自身的能力有正确的估量,找工作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二)职业生涯未规划
部分学生职业定位不正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一定的自我正确认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岗位,当旅游企业来校招聘时双方达不成一致的意向从而丧失了一些较好的就业机会。
(三)职业能力不凸显
“沟通交际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的不足,为求职东奔西走却又常常遇挫,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找到了工作却由于能力不足而难于升职,严重制约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信心未树立
该专业学生由于一开始就没有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进入实践实习阶段时,对从事的岗位就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他们会认为酒店管理就是做伺候人的工作,殊不知这是从基层做起,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后期对酒店类职业的信心。
三、构建完善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体系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框架
一般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以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职业能力、职业信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如图1所示:
图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框架图
1、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相结合。高职大学生就业离不开职业技能,因此就业教育力求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力求根据企业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企业岗位所需的相关人才;将就业教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在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校企共同进行递进式的就业教育。通过图2模式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
2、了解职业,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可以在入学前进行校企联合招生宣传及面试,入学初通过引入大型酒店集团及旅行社人力资源部专员的讲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及要求,进而在校内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后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能力强化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对职场的兴趣。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予学生职业选择的建议。要求专任辅导员跟踪每名学生的职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其职业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3、借助企业项目进行跟岗实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随着 “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逐渐成形,需要建立起与企业合作的就业教育体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邀请企业管理者前往校内为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通过这些管理者的亲身经历和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不成熟的职业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中可以以旅游景区的大型节庆活动,酒店的大型会议等项目为载体来锻炼学生今后就业岗位上需要的职业能力。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能更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
4、通过进一步的顶岗实习确立学生的职业信心。学生最后能否真正适应他所选择的岗位最终是看他能否真正融入到他的职场环境中,这也是体现了专业自信度,专业自信度的培养更需要校企协同培养。即校企共同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项目,在前期教学实践跟岗实践的基础上最后一学年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顶岗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完全独立进行工作,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二)完善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后续工作方面的相关思考
1、就业教育与两课教育的结合。利用学院为学生专门开设了两课的优势,要求两课教师将就业教育渗透到德育教学中,通过两课教育让学生提高通用职业素养,树立与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诚信品质等职业素养。
2、打造时间跨度上的就业教育体系,让就业教育成为终生教育。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及“按需定岗、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动态,做好用人单位的需求动态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向调查的对接工作,以此来完善后期的就业教育工作。将就业教育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督促学生爱岗敬业,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就业教育的契机,对已入职的毕业群体及所在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研,以获取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校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有的毕业生就业后出现如对本职岗位的不适应、换岗和频繁跳槽等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及时为就业后的毕业生排忧解难,提供继续服务。
总之,校企双方需共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评价体系。如何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脱离应试教育的误区,以及改观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不足,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建立起与专业教育理念相融的就业教育体系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奚立敏,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融合下的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11).
[2]晓越.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杨少春.在改革实践中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4]吴卫明.浅析高职就业教育中的问题及原因[J].文教资料,2012,01.
教育环节 篇7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独立,责任感
一提及“教育”和“能力”,大多会想到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等。实际上,幼儿的很多能力的发展,都源于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只要老师细心观察,无声渗透,“生活即教育”的至理名言便会变得立体。下面把我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教育案例和大家共享。
情景再现一:
早上入园,安星宇来到班里后,奶奶想帮他脱下衣服,我对孩子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啊,让奶奶看看你有多棒,不仅能迅速脱下衣服,还会把衣服叠好放进衣帽橱里。”孩子在我的鼓励下迅速完成了这些事,奶奶也收回了伸出去的手。但是奶奶还不放心,他要看着孩子坐好后才肯离开。
孩子搬了一把椅子,想做到他的好朋友齐可欣前面,但是薛义轩坐到了他想要的位置,他就搬着小椅子站在一旁等着。奶奶欲上前帮助,我微笑着拦住了她,说: “让他自己解决。”
孩子站着等了有2分钟,向奶奶投来了求助的目光,奶奶有点着急。 我用肯定的目光看着他对他说: “想想办法。”又犹豫了一会,他终于鼓起勇气对薛义轩说: “你往前挪挪好吗?”薛义轩往前挪了一下,事情圆满结束。 奶奶放心的离开。
案例分析:
安星宇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显然在他的家庭生活中奶奶包办代替的太多,造成孩子依赖,胆小的性格,遇到事情从不想自己主动解决,而是求助于大人。对于这类幼儿我们要在取得家长的理解后给他留出锻炼的机会。 并指导家长从锻炼子自理能开始力,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再现二:
教学楼二楼的露台是我班的一个“后花园”,我班里的最近,地方又宽敞,安全设施到位,因此我班经常利用课件环节到那里画画、游戏。这天, 王晨浩对通往露台的门来了兴趣。他是一名智障幼儿,因此,只要在安全范围内,他做什么我们一般不限制他。
他开始先把一扇门( 这是对开门的设计) 开关数次,失去兴趣后又研究起另一扇门,( 这扇门的下面有一个插销,把插销提上来以后便会打开这扇门。) 开始他推了一下,没推动,自言自语的说: “开不开呢? 开不开呢?”上下打量了一会,发现了插销,提了上来,门打来了,他高兴的拍着手说: “开了、开了……”一会他又想关上,但他推了好久都没成功。奇怪的自言自语: “关不上呢? 关不上呢?”又打量了一会,发现是插销在作怪,他提着插销想把门关上,但由于动作不协调,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摆弄了一会,发现插销提上去以后,转一下,开到旁边的凹槽里它就固定了,最终他成功的关上了门。
案例分析:
在观察孩子活动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切记急于告诉他答案。正如专家所言: “有一种教育叫做等待。”等待孩子自我探索,自己发现,自我纠正,主动发展。当我和她妈妈交流起此事时,他妈妈说: “叫我早就帮她关上门了,不懂教育,真的会阻碍孩子发展啊?”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存在着诸多的教育契机,教师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细枝末节中带给幼儿宽广的发展空间: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的独立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有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逐渐积累,反复强化才能得以巩固。 幼儿园中幼儿的整理衣物、被褥、自己如厕、搬小椅子、整理玩具、区域材料等都是锻炼幼儿独立能力的时机; 在家里,自己起床、洗漱、独立进餐、独立玩游戏等也是宝贵的锻炼机会,教师要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争取家长的配合,不要错过这些教育点。
2. 给他力所能及的任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家长较易忽略的培养内容,但是让其懂得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这对形成幼儿良好的品质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般可以通过安排值日生的方法逐渐培养幼儿对班级负责的任务意识。
3. 户外散步,给孩子空间观察,激发好奇心。不要小看散步这一不起眼的环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散步时间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观察能力。院子里植物的变化、天空中云朵的变化、光与影子、草丛中、泥土里的小动物等都可以是幼儿的观察对象。
起床穿衣中会发展幼儿的自理能力;
喝水入厕中能教给幼儿健康的生活常识;
入园时可进行幼儿的礼貌教育;
离园时可培养幼儿总结回顾一日生活的能力;
课间活动可引导幼儿间的交流与相处、解决矛盾……
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教育之契合 篇8
一.动画创作的环节
动画创作的环节总体来讲, 可分为前、中、后期三部分。前期为创意阶段;中期为绘制和制作阶段, 后期为合成与调整阶段。
如果将动画创作视为专业性的创造, 那么流程就要严格符合专业特点, 以保证团队合作顺畅。例如前期的资源开发、故事创意、分镜头剧本等;中期的标准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原动画设计等;后期的拍摄、剪辑、录音与声画合成等。
但如果儿童作为动画创作的主体, 主要目的并不是生产严格规范的动画作品, 而是让他们在创作中得到成长。因此与其说这是创作, 不如说是一种教育。面对这样的创作群体, 动画创作的流程首先应简化, 让儿童产生更多舒适感, 过多的限制会压抑创造力。其次应当做相应调整, 更符合儿童接受规律。例如在定格动画的拍摄中, 允许出现边拍边想的情况, 因为孩子们可能会从粘土偶中得到新灵感, 有时比之前的设想更生动和易实现。
二.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特性之契合
对于儿童而言, 动画创作的不同环节更像是一场游戏, 把专业化流程化的东西, 转变成儿童可以自然接受的内容, 找到动画创作各环节与儿童教育的契合点, 是儿童动画教学中关键的一步。同时应将专业动画流程简化, 选择一些关键步骤让儿童来实施, 在保证他们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动画的同时, 得到乐趣。
(一) 故事脚本———讲故事
故事脚本也称为文学剧本, 它是按照电影蒙太奇的模式来构想和写作。故事脚本通常以场景叙述为单元, 主要围绕五个因素:什么事件、谁是事件的主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及为什么。
故事脚本的编创其本质就是“讲故事”。许多孩子,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 能够自发讲出生动的故事, 这些故事也许发生在他们身边, 也许存在于他们的想象。如果能将这些故事, 用动画语言记录下来, 对儿童自身和对儿童心理研究者们, 都非常宝贵。
同时, “讲故事”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让儿童去讲故事, 而不是总被动地听父母和老师讲故事, 将极大地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能给动画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当儿童的创造被支持, 并最终成为动画作品时, 他们也将形成更富有自信和创意的思维方式。
(二) 故事板———画故事
故事板是动画导演对未来作品效果的一个完整设想, 包括动画中出现的人物, 故事地点、摄影角度、对白内容、画面时间、关键动作等。它是一部动画作品的蓝图。
故事板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将一个故事, 用一幅幅画面连接起来, 并配合文字等元素综合表现。对儿童来说, 画画是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 因此创作故事板也可以让他们理解为“画故事”。只不过从前是将故事画在一张图里, 现在需要将故事的发展也画出来。
儿童通过“画故事”, 能够学会从视觉角度表达自己。这样的训练与绘画给儿童带来的帮助大致相同, 但在连贯性与逻辑性表达上更具优势。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可以给儿童一些镜头的概念, 但是不需强调, 因为对于儿童创作而言, 镜头语言的掌握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让他们可以顺畅地用图画表达自己。同时, 画面数量不用过多限制, 只要孩子能够把想法理顺, 在几幅图中表达出来, 指导他们下一步创作即可。
(三) 造型、场景设计———建构想象中的世界
动画的造型设计包括角色设计、道具设计、动作设计等。动画场景设计是指导演与绘景师共同写作完成的关于背景、色彩、光影及镜头画面的构图工作。这两部分的工作是建构一个动画世界的视觉基础。
在引导儿童进行动画创作时, 可以让他们对角色和角色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想象, 并通过绘画或手工实现出来, 营造自己的梦想世界。只需给孩子们一个大方向, 不需要严格按照三视图、比例图、转面图等方式操作。场景设计也不需要剖面图、立体结构图等, 让孩子把大概的平面场景直接画出或搭建出即可。儿童经过不断挑战他们小困难, 并取得成就感后, 就能持续对一件事的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 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应得到发展, 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想象的过程中, 儿童能够发展潜力, 增强思维、行动、交流能力, 培养情感, 发展运动和感知技能, 树立价值观。因此通过动画创作建构儿童心中的世界, 发展想象力, 将是最有效的方式。
(四) 原画、动画设计———赋予生命
原画与动画是赋予动画角色以生命重要的环节。原画能够描述一个动作过程的特点和意义, 确定动画角色的动作路线走向和动态变化效果, 是动画艺术效果的核心内容。动画是将一张张原画中间部分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构成了动画“动起来”重要的一环。
原画与动画的训练能让孩子们创造出的角色活起来, 这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一个新鲜的体验。从前他们总在从事静态的艺术创作活动, 但通过动画训练, 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控制手中的角色, 想眨眼就眨眼, 想飞行就飞行, 真正体验到了“上帝之手”的感觉。
但让动画角色“动”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观察自然才是动画教育的目的。当孩子能够掌握“动”的秘密时, 为何“动”, 如何“动”将成为他们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五) 合成与剪辑———电脑是工具
与从前庞大的动画摄影台拍摄不同, 如今动画后期基本是在电脑中完成, 包括原动画与背景合成、音乐音效合成、剪辑与输出等工作。
对很多孩子而言, 电脑主要是个游戏机, 但是当他们通过电脑创造出自己的动画作品时, 才能更深入地意识到———电脑是工具。这个工具非常强大, 能节省创作时间, 能快速查找资料。因此在动画教学中, 应更好地引导儿童用平常心去看待电脑这个工具。
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就像大禹治水, 疏导胜于围堵。一味地禁止、害怕,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自制力问题。而是要善于将电脑是工具的概念渐渐植入进孩子心里。通过动画创作来引导, 无疑是非常好的方式。
(六) 配音配乐———声音的魔法
声音创作是动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动画中的声音元素包括配乐、音效、旁白等。动画是一种视听语言, 视觉给人的充斥力非常强, 而听觉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听觉做的到位, 观众的整体感受就会大幅提升, 因此很多专业动画人都非常注重“听”的制作。
儿童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声音创作, 这使得动画创作教学从声音的角度, 再次对儿童产生了影响。星海音乐学院的黄虹老师认为:“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中包含认知和审美两个层面, 认知层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音乐概念 (如力度、音高) , 而审美层面则体现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上。”
因此在动画教学中, 应让儿童在审美层面上体会声音的魔法。首先可以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音乐道具, 如杯子、铃铛、木鱼等东西, 根据动画内容原创打击节奏, 通过电脑软件录制下来。其次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演唱、拍手给动画配音, 并自己录制对白等。
综上所述, 参与动画创作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也需要儿童动画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儿童心理出发, 对创作环节进行筛选和改良, 设计符合儿童特性的课程, 使儿童能够真正从动画创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否, 动画概论,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第50页.
[2]董帼,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观察思考, 2012年第六期.
教育环节 篇9
情感与生命, 构成审美教育的核心命题。情感升华为境界, 境界外化为生命, 从而演绎为审美的人生。情感指情感体验与情感模式。情感不是认识, 而是体验, 所以, 美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美学知识的传授, 而是审美体验与生命情怀的浸养与妙得。它不是给予, 而是唤醒;不是“既成”, 而是“生成”。何谓“体验”, 杜维明在《中国哲学范畴集》中说:“所谓‘体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感受的具体经验, 这种经验不仅给我们带来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的内在知识, 而且能够发挥长期彻底的转化功能。体验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经验, 正因为它是体之于身的经验而不是一般浮光掠影的印象。依类旁推, 体认、体察、体证、体会、体味、体玩、体究及体知和一般的认识、考察、证实、品尝及理解也不大相同。凡能‘体之’的都是‘知行合一’的表现, 既能‘知得真切笃实’又能‘行得明觉精察’, 因为所体之于身的正是自家受用的分内事”。[4]所以, “体验”不仅仅是鲜活的、具体的、内在的、有血有肉的, 而且是“体之于身”和“知行合一”的;它必须是“灵魂在场”和“生命在场”。情感体验包括两方面内容:社会情感和宇宙情感。
社会情感指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人生与历史之间所存在的情感形式, 它更多地被凝结为人生体验, 它是“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的缠绵;是“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的思念;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园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惆怅。宇宙情感指人与天地万物、人的个体生命与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之间所存在的情感模式, 它往往被凝结为宇宙情怀, 它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天下》)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的胸怀;是“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二十二章) 的襟抱;是“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的“天乐”。
情感体验与生命情怀的元素与特征启迪和影响着审美教育的向度和维度。所以, 在大学美育中, 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的互动:第一, “智与理冥, 境与神会”[5]审美教育中存在两种精神传导系统:认识系统与体验系统。认识系统指认识、理解、了解、反思、反省、追问、思考、评价、判断等;体验系统指体悟、了悟、体会、感悟、感觉、直觉、顿悟、灵感、心会、意会、神会、兴会、想象、激情、向往、回忆等等。美育中认知系统的教育是必要的, 如美的基本概念、范畴、美学史、艺术史等知识的传授, 但这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美育的性质不是记问之学, 而是体验之学;它所诞生的不是分数和技能, 而是境界和情怀。审美体验就是“生命的沉醉”。这种“沉醉”就是生命在直觉与理智之间、存在与意义之间诗意地“跃动”和“惊喜”, 是生命在“光辉的快乐中闪耀”。它既有“应目、会心、畅神” (宗炳《画山水序》) 之层递, 也有“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听之以气” (《庄子·人间世》) 之流动与升华。第二, “自心观象, 象随心显”[6]“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7]美, 源于一束“心光”, 它照射到哪里, 哪里就是一片光明, 心灵的空明澄澈可以映照出天、地、人之本然真相, 可以成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 (《庄子·天道》) , 所以庄子说“葆光” (《庄子·齐物论》) 、老子曰“用其光, 复归其明” (《老子》五十二章) 。尼采曾说:“没有什么是美的, 只有人才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 它是美学的第一原理”。[8]这正是柳宗元所说的“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心光照射万物, 此乃“自心观象”;万物映照心光, 此乃“象随心显”。心光就是“虚室”之后的“生白”、“尘尽”之后的“生光”。基于此, 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使学生在对“意象”世界的欣赏与沉醉之中充分和真切地体验主体生命自身的可爱与生动。美不是对象的特质, 而是人的“作品”, 是“心光”在“精选的场合”中所照澈到的境域。第三, “所照者境, 能照所到”[9]审美教育所诞生的是心灵的境界和生命的情怀, 其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心灵的映射生成心灵的境界, 此乃“所照者境”;心灵的境界外化为生命的“样式”和“人生之境界”, 此乃“能照所到”, 它所成就的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宇宙的情趣化”和“人生的艺术化”。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那么他就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形成其独特的“生活样式”, 各种不同的“生活样式”就构成种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境界是生命在特定的“情境”中所生成和到达的境域和境地。它是“存在”与“意义”在时空中的交会点。“存在”在“境界”中被赋予“意义”;“意义”在“境界”中得以“存在”和“诞生”。美育就是使“存在的意义”和“意义的存在”在“境界”中得以觉解与映照、升华与敞亮。“体验”与“践验”构成人生境界在“知与行”层面上交融互动。心灵的“感悟”被诗意地升华为生命的“参与”, “灵魂在场”被演绎为“生命在场”。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 (《孟子·尽心上》) 。这是一个生命不断超越和提升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从“遮蔽”走向“澄明”的过程。老子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十五章) 。谁能走出混浊躁动而达到内心的朗静澄澈;谁能在鄙陋粗俗中“民胞物与”;谁能在羁旅危行中“诗意地栖居”!
总之, “心灵的超越”与“生命的自由”构成审美教育在“人生境界”层面上的生成与建构;“情感体验”与“生命情怀”则尽显审美教育在“人文关怀”层面上的根由与宗趣。
参考文献
[1]东方美先生演讲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9:22.
[2]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版) , 第三卷, 第304页.
[4][美]杜维明.中国哲学范畴集[M].人民出版社, 1985:213.
[5]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
[6][9]唐君毅.人生之体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80、179.
[7]宗白华全集 (2) [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358.
亲情体验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篇10
前几年,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两个十几岁的留守孩子把一个一直都在照顾他们的邻居老爷爷残忍地杀死, 自己却像没事一样, 而这两个孩子长期不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不久前, 全球震惊的挪威奥斯陆的惨案, 一个三十二岁的罪犯, 一下子杀死七十几个人, 资料表明, 这个人十二岁到现在没有见过他的爸爸, 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心理悲剧, 这样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残忍, 什么叫人道, 当然什么都无所顾忌了。
现在, 我们国家在教育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中国城市化策略的要求, 有很多地方领导急功近利, 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发展, 根本就不懂教育科学和教育规律, 为了把城市做大, 把人口高度集中在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 用教育拉动经济, 不考虑其他后果, 学校越办越大的同时, 还把高中大部分或者全部集中到县城, 把小学、幼儿园、初中纷纷集中到乡镇, 让孩子很小就过着住宿的集体生活, 把学习交给老师, 把生活交给学校, 把业余时间交给社会, 孩子的生活能力有可能提高了。不说这样做, 增加了家庭教育孩子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孩子和父母疏远了, 家庭的概念削弱了, 亲情之间的关系淡薄了, 其他的东西甚至于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占领孩子们的业余时间, 心灵就很可能受到污染。有数据表明, 这几年青少年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犯罪的孩子中, 很大一部分就是长期远离父母, 得不到亲情体验和熏陶, 这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
亲情体验是精神层面的需求, 更是生存生活的依恋。和亲人在一起生活和交流, 这是每一个人必需的亲情体验, 是下意识的反应, 人从一生下来, 都有这样下意识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把一个人与世隔绝, 这个人就会孤僻、孤独、冷漠、不合群, 如果意志不坚定的话, 这个人就会崩溃的。研究表明, 对待婴儿的培养, 也要注重父母和孩子的肌肤接触, 经常这样做, 孩子就显得有灵性, 很快就能够和父母呼应, 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就很强。实际上和亲人的接触, 不仅仅是婴儿的需要, 也是成长中的孩子的需要, 甚至一个成年人也天然有对亲人、对父母这样的需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个人不管多大, 在父母面前总是一个孩子, 总是喜欢撒娇的, 所以说, 和亲人的亲密接触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亲情交流和亲情体验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也是一种生存需要, 自身成长的需要, 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亲情体验是完整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 更是健康生理和健全心理养成的关键因素。在西方, 亲人之间, 见面和分别都要拥抱, 这就是一种心灵的互动, 感情的升华, 也给我们在对待亲人、对待孩子的问题上,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父母和孩子长期的接触, 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 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孩子多方位的交流, 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状态, 感受父母的艰辛, 家庭就会产生合力。同样, 孩子主动亲近父母和亲人, 这是一种本能。父母能够让孩子亲近, 和孩子友好相处, 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孩子得到父母关爱, 和父母交流, 自然就会产生对于父母的依恋和共鸣。孩子在和谐家庭里生活, 孩子能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 一旦离开家庭, 就会孤独, 就会产生对家庭的向往。这都是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对父母的依恋和对家庭的向往, 从内心深处就会产生想报答父母, 为家庭争光的强烈欲望, 很多时候, 这就是人生积极向上的巨大动力。这样长此以往, 孩子就会和人友好相处, 善待所有人, 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力所能及地做好事和做善事就会成为一种自觉。
亲情体验是个体的家庭的幸福要素, 更是社会的稳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和谐就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家庭和社会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没有家庭的稳定就没有了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在社会存在, 而是构成社会的要素。一个家庭的所有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人, 还应该是可以交心的朋友, 一家人在一起, 有话说, 有事做, 有活动, 感到开心, 舒服, 轻松, 基本上不要考虑说话的方式方法, 也不要看谁的脸色行事, 决定事情民主, 各自的行动应该自由, 这样的家庭就是理想的幸福家庭, 这样的家庭不但不会给社会增添麻烦, 还会为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做出贡献。
亲情体验可以是柔性的、弹性的量的积累, 更是硬性的刚性的质的提升。亲情体验是要靠长期积累的。以前有一个报道, 一只幼狼, 被母狼抛弃后, 被一个好心人收养, 把它和自己家的狗在一起饲养, 时间久了, 结果这一只幼狼和狗母亲十分亲近, 也就没有了狼的野性。一只狼尚且如此, 何况是最具灵性的高级动物呢?所以做父母的和孩子亲近不要视为是一种负担, 而应该是一种自觉和天性, 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当孩子很小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地和孩子在一起, 稍大一些的时候, 也要经常和孩子交流, 彼此交心, 量的积累以后, 就会养成习惯, 就会成为自然, 变成质的提升。从民主家庭出来的孩子不会有暴力倾向, 从和谐家庭出来的孩子不会孤单冷漠, 从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大多是乐观开心的, 从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大多是爱学习肯动脑的。中国有一句古话,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说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 就养成了相同的或者是相近的道德观、生活习性和行为习惯, 甚至于形成相同的或者相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量的积累过程。所以说, 亲情体验柔性的弹性的量的积累以后, 一定会达到硬性的刚性的质的提升的目的。
教育环节 篇11
【关键词】任职教育 车辆维修 实践教学
岗位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以提高受训对象岗位任职能力、满足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任职教育学员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教学必须突出岗位针对性;学员来源广泛,经历、阅历不一,对象多元,需求多样,教学还应注重个体针对性,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实践性教学是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员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综合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卓越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教学对于培养岗位合格人才作用更为重要。
一、车辆维修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实践内容更新快,它与工作岗位的实际紧密相连,要随着装备的发展和维修工艺的更新而革新;二是综合性强,要求学员具备许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在院校中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实验过程;三是实践教学起点高、现代化程度高;四是实践教学的组训方式灵活、学制多样;五是学员基础好、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求高等。以任职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依托,进行以强化学员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任职教育实践教学,对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教学在实现车辆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目标过程中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加深理解与记忆,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员在学习理论中遇到问题再进行实践探索,最后达到感性、理性知识的认知的飞跃。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中起到一个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事实证明,离开实践教学,只讲理论,学员没有扎实的技能,知识如过眼云烟;离开理论教学,只讲实践,学员没有知识的升华,发展后劲有限。只有两者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才能培养出实践性和应用型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采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方法之后,学员的理论理解能力和技能得到大大提高,普遍反映比过去上纯粹的理论或纯粹实训课效果明显提高,得到师生的认可。
1.更新了学员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有自己的学习兴趣,有自己的创新空间。结合课堂精讲内容,针对某些理论或某项新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开阔了思维,拓展了知识。
2.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学资料
学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经过理论总结,通过在课堂上的研讨发言,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补充了课堂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员的实践经验。
3.解决了岗位实际问题,提升了实践能力
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要求学员入学时就带入岗位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带入个人认为岗位工作中急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带入岗位工作中在重大活动的典型案例。通过理论学习、讨论研究和岗位工作实践,提出岗位工作重点问题的解决思路,找出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和解决途径;使学员在学中“想”,在干中“想”。进而提升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员在任职岗位上,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三、车辆维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的应用
实践教学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参观见学法:参观见学是对任职教育学员素质的全面锻炼,组织好参观见学对提高干部学员素质有重要意义。参观见学把学员置身于实践情境中,主要以听介绍、看资料、观摩管理活动、讨论、汇报交流等五种形式,使学员投入被参观基层单位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拓宽了任职教育的教学途径,加深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员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博采众长,是任职教育行之有效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2.专题研讨法:专题研讨是任职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参加任职教育的学员们是带着基层实践中的问题来学习的,他们企盼解决这些问题。实践教学应通过对问题的专题研讨以满足学员的需求。专题研讨教学,能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能加深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运用专题研讨法时,要注重专题的典型性、代表性,研讨要有明确的目的,内容要集中。在教学中形成调查研究、确定专题、交流情况、研讨专题、集思广益、共同探求的六个教学步骤来进行专题研讨教学。
3.模拟演示法:模拟演示是激发任职教育学员思维,有利于发展学员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模拟演示主要是通过显示真实的实景,使学员从中正确领会原则、方法和规律。模拟演示通常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由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演示主题,制订演示计划;第二步组织学员观摩现场演示;第三步针对演示内容组织学员进行讨论。
四、结束语
教育环节 篇12
中职财经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 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些实践性教学, 但教学形式单一, 主要着重于教师的演示, 教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得少, 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主要集中于会计核算阶段, 没有注重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不能实现培养目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谈自己看法。
一、实践性教学要有系统性
要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确定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什么实践技能, 要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来进行合理安排, 将实践性教学融于各门专业课之中,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重庆市中职财经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会计》为例加以说明。
《基础会计》安排在高一上期学习, 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 我们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解决学生入门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及学生怎样从不懂会计到能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基本操作, 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 如:怎样审核会计凭证, 如何编凭证, 如何登记账簿, 怎样对帐、结帐, 怎样编制会计报表等。为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意以下方面。 (一) 基础部分包括1.会计分录实训。2.会计凭证的实训。3.会计账簿实训。4.成本计算实训。5.会计报表实训。 (二) 综合实训, 根据资料分别采用记账凭证程序和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程序, 进一步练习会计凭证填制审核、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 进而熟练掌握这两种会计核算程序。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全面性。
实践性教学作为财会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环节, 必须贯穿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 从而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具有整体性的财会实践活动。不能只在会计核算环节注重实践, 而在其他教学环节中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那是不够的。同时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也要全面, 注意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法并用。目前我们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如下七种:见习、演示教学、案例教学、阶段练习、模拟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等。现分述如下:1.见习:见习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环节, 该环节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参观见习,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 可以在专业教学之前进行一些参观见习, 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 会计的帐务处理过程等。2.演示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各种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教师板书演示教学、幻灯演示教学、电视录像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教学等。3.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 提出解决方案, 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在《经济法律法规》采用此种教学形式。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阶段练习:这是一种在完成课程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进行的阶段性实务训练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阶段练习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 阶段练习的内容也是我们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设计上应系统地反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完整、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同时要考虑不局限于某一阶段的问题, 要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每一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复习和加深理解, 另外还有培养学生利用本课程已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校内模拟:这是一种在校内实作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 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 模拟企业财会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6.校外生产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 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属于综合性实习, 其实习内容涉及广, 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 通过校外实习,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三、实践性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 还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
俗话说“师高弟子强”一般情况下, 教师的动手能力强, 带出来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不会弱, 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一般都是该专业领域的专家, 我国由于体制的限制,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的实践经验都不多, 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 这也是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因素, 作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 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 提高动手能力。
四、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 要自始至终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会计技能的培养, 而轻视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这种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看不出对学生的危害, 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接触的问题都是理想化、规范化的, 但在目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情况下, 就再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学生好像一张白纸, 他们在实践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加之目前会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在此情况下, 如不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将会对学生的发展埋下隐患。
五、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的比例, 改变对学生一次考试定成绩的现象, 比如我们可以将会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分解, 并将其量化, 确定一个合格分数, 学生完成某一项技能给予一定分数, 然后将所得的各项分值累计相加, 来确定学生是否合格。2.与其他部门合作, 加强对学生的考核, 要求学生要取得珠算登记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高教版;
[2]《当代中国英才教育论》熊晓东著;
[3]《基础会计》 (第2版) 张玉森著高教版;
【教育环节】推荐阅读:
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07-19
提升成人教育实践环节06-24
局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方案05-30
昌硕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总结06-29
教育总支部第一环节总结07-01
幼儿园教育教学环节实训08-28
区委宣传部“学习教育”环节自查报告11-08
精设教学环节感悟数学价值教育论文05-13
关于教育实践活动计划说明(第一环节)10-13
高中化学抓好实验环节提高实验质量教育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