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环节(通用12篇)
六环节 篇1
1. 确定研究专题。
课例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专题的确定。确定的研究专题可以是本学科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定理、技能等教学重点, 也可以是本学科教学中最难教、最易出现问题的教学难点, 还可以是本学科教学中学生最有兴趣探究的教学兴奋点。
2. 选择执教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最能体现自己对专题的探究性思考和创造性演绎的教学内容进行试教。因为是研究课而不是展示课, 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原型经验和教学风格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探索, 完全可以以研究者的姿态展开教学探索。
3. 带着目的观察。
在每一次观课之前, 研究团队都要基于研究的专题, 拟出课堂观察要关注的系列关键问题, 以强化观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每一位观课的教师在观课结束之后都要形成一份基于个人独立见解的课堂观察报告。
4. 畅所欲言发现。
在研讨的过程中, 首先是执教教师阐述自己对于研究专题的理解, 诠释教学背后的理念及实践反思。随后是所有研究成员交流自己课堂上的发现与思考, 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和证据呈现。
5. 着眼达成改进。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基于过程中生成的丰富见解及解决策略, 执教教师进行综合权衡, 整合形成新的教学实践方案并付诸实施, 经过反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 直至通过课堂教学的演绎表明原本的疑难困惑已经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6. 理清主线观点。
基于多次反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 在取得满意的实践效果的基础之上, 研究团队需要再一次地回过头来反思整个研究的全程, 清晰地梳理研究的过程, 提炼总结基于专题研究得出的结论与观点, 形成规范的课例研究报告。
六环节 篇2
吕卓卓
通过这次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这些课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1、教态亲切自然,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灵活地进行
授课,具有感染力。
2、能够熟练,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直观、立体、生动。
3、干练、利索,驾驭课堂能力强。
二、他们上课都具有一些共同点: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
2.教学过程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外拓展,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对实施“三课六环节”课题的思考 篇3
一、实施有效的“集体备课”和建立学校“教案库”
我认为:实施有效的“集体备课”是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集体备课”呢?太平中学在每周一的下午,专门安排了二节课的时间,让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学校将全校教师按年级、按学科分成共22个学科组,每组选择一个学科组长,带领学科组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事实上的备课效果并不显著。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第一,老师们还不知道“集体备课”该做些哪些事。认为就是一起讨论讨论教案嘛。反正,对一个学期的教案,学科组长已分解下去,现在好了,有人已将教案写出来了,我听一听,说几句场面上的话,下去我该怎么教,还是我的事。甚至,搞“集体备课”还比过去轻松些了,不用自己写全部的教案了,应付学校的“六认真”检查还更容易了。事实上,这些都是对“三课六环节”课题的误读。作为老师,该不该在“集体备课”时认真讨论教材内容,讨论学生的学情,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讨论在学生的预习课上,展示课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乃至意外情况,讨论我们该如何有效调控,引导课堂?讨论如何开展学生的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讨论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该在自习课时,还是在给他们提出预习目标时或其它时间,以什么方式介入和指导?所以,“集体备课”事关课题研究的成败,不是没有事做,而是有讨论不完的话题。我认为,这才是课题研究想要倡导的有效的“集体备课”,是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第二,对“预习课”的认识不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是:“预习课”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一般要花一到二节课的时间上预习课。试想:如果提几个问题给学生走马观花式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展示出对教材、对教学、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体会来,不可能嘛。如果“集体备课”没有把“预习课、展示课”的各自任务和目的搞清楚,“三课六环节”课题注定只有流于形式。
所以,“集体备课”,也不是每个学科备课组,学校派一名行政领导去全程监督,或者说得委婉些,是全程参与所能解决的事。
做到有效的“集体备课”这一步,我们还有一个同时要做的工作,建立学校的“教案库”。在课题研究中,如果能将老师们的教案收集起来,建立学校的“教案库”,经过课后个人反思、学科学习小组的集体反思,修改成为下一个年级老师们“集体备课”时的蓝本,再经过不同老师的修改和集体备课时讨论,最后成为下一年级的教案。这不仅能为老师们节约一些时间,也会让我们的“集体备课”做得更充分,更有含金量。为“三课六环节”课题研究最终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二、上下齐心,坚持推动“三课六环节”课题不动摇
“三课六环节”,是“事中管理”,是“事前管理”啊,你上课前“集体备课”落实得如何,你上“三种课型”的课时,有各级的考评、考核小组在工作。再者,学生变成课堂的真正主体了,想糊弄一堂课也不容易了。老师们调控课堂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太高了,不做好“事前管理”的工作,就做不好“事中管理”的工作,也就搞不好教学工作。
“三课六环节”课题,要求大家听课的节次多了,包括领导,也要听不少的课,不然,你怎样考核、评价老师的课?我有感于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一年要听课1000多节,平均一天要听4节左右。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十年来如此。
“三课六环节”课题的开展,有可能让学生家长不满意,当老师的讲课10分钟,哦,我儿、我女自己去学30分钟,上课时,满堂青蛙叫,学得到什么知识本领?
我有个建议:教育局课题组一个月应该到学校检查一下学校课题开展的情况,在学校蹲点的教研员要更勤地往学校跑。
三、关注“抓保生”,还是关注“待转化生”
我认为:关注“抓保生”,还是关注“待转化生”,是“三课六环节”课题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改变考核教师和学生的方式,关注全体学生是“三课六环节”课题的又一个关键。
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老师对所谓的后进生是怎样认识的呢?他们认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同等的水平,他们把这部分学生看成是‘待转化生’。对于这一点,他们认为有四个关键词:信心,兴趣,习惯,方法。他们从这四个方面,本着从最后一名抓起’的原则,去解决我们认为的后进生问题。在考核时,“一个班处于最后三分之一名次的学生成绩,将占教学评价的80%的权重”,这就决定了他们学校的老师都必须抓“待转化生”。因此,在他们学校,没有差生!”我们考核时,是将成绩前60%作为参评对象纳入考核。这是二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和考评方式。
我认为,在“三课六环节”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学习杜郎口的理念,关注所有有学生,消灭“差生”,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数学概念教学“六环节”的设计 篇4
1. 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另一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
(1)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例如:在讲分数指数幂时, 教材上只是给出定义.为什么引入分数指数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概念的引入, 以及相反数、倒数的引入过程。乘法的引入, 就是当多个因数相加时, 为了简化运算, 引入乘法;当多个因数相乘时, 为了简化运算, 引入乘方, 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所在, 迅速参与到概念的学习之中.
(2)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并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如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生产中的函数关系,气温变化,买卖商品中的函数关系等,引入函数概念.再如指数函数的引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折纸游戏: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报纸对折1, 2, 3,……30次,你知道会有多高吗?若对折x次,得到高度为y, y与x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很感兴趣,动手去折,折到7—8次,就折不动了.用计算器算一算,对折30次,得到约为1087千米.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得出y=2x (x>0)这个函数.
2.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揭示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对比和类比,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在引入偶函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函数f (x)=x2, g (x)=|x|的图像,学生很容易看出图像关于y轴对称.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数的角度说明它为什么关于y轴对称吗?学生根据初中对称的认识,发现自变量x的值对称着取,观察它们的函数值.于是,学生计算了f (1), f(-1), f (2), f(-2), f (3), f(-3),然后学生猜想:x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值,它们的函数值相等.教师追问:是对所有的x都成立吗?学生计算f(-x)与f (x),发现相等然后教师给出这类函数的名字为偶函数.
3. 概念的概括
概括概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分析,比较,把这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描述出来,并推广到一般,即给概念下了个定义概念教学中把握好概念的概括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科学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建立向量的概念时,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有:数的抽象过程、实数的绝对值(线段的长度)、数的相等、0和1的特殊性、线段的平行或共线等,这些将为学生自觉、有序、有效地认知向量概念提供“固着点”.具体教学时,要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展概括活动的过程,引导他们经历从具体事例(位移、力、速度等)中领悟向量概念的本质特征,类比数的概念获得向量概念的定义及表示,类比数的集合认识“向量的集合”,类比直线(段)的基本关系认识向量的基本关系.
4. 明确概念
明确概念即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包含在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里“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的含义,一定要透彻理解,让学生知道如果漏掉其中一句甚至一个字,如“同一个常数”中的“同”字,就会造成等差数列概念的错误.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和提高.如异面直线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1)利用模型,观察得出异面直线的形象理解;(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异面直线的定义;(3)应用异面直线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 应用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及解题能力的形成.
例如《函数的奇偶性》明确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式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两种方法:定义和图像,并规范解题格式. (2) 式是一个奇函数. (3) 式满足f (1)=f(-1),但是非奇非偶函数. (4) 式是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5) 式是既奇又偶函数.这样使学生能用概念判断面临的某一事物是否属于反映的具体对象,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应用.
6. 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学习了一个新概念后,一定要把它与相关的概念建立联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新概念纳入概念体系中,即在概念体系中进行概念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存在相对完善的产生式系统,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高效地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存储着化归问题的“如果要解决……那么需要解决……”“要解决……只需要解决……”等丰富的产生式.
六环节总结(贺成梅) 篇5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六环节导学案”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现在总结如下:
一、“六环节导学案”具有以下特点:
(1)预习部分重在引导学生在新课前阅读教材,激起思考。
(2)作业部分体现了基础性。
(3)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了学法指导、问题讨论、知识建构、教师寄语、学 生反思等栏目。
(4)周六、周日的导学案包括:引导学生总结、梳理、诊断一周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的小结;针对学生一周作业中出现的集中的问题和一周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习题进行的自测。
通过上述的“一个确定”、“二个修订”和“三个实施”,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了教师从比较注重 “教”转向最大程度的注重“学”,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六环节导学案”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一个学期以来,全体教师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不断研究、尝试、改进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六环节”教学模式。六个环节概括为:“课下预习、课上交流、深入探究、建构体系、巩固训练、布置学案”。
(1)“课下预习”。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部分,结合有层次的问题串,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通过预习部分的2-3道最基础的习题检测预习效果。(2)“课上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的预习达成情况,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巩固本节课的基础内容,发现学生仍存在的疑难问题。
(3)“深入探究”。围绕学生对本节新知的疑难问题,结合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实施“深入探究”过程。这是本节教学的精华所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探究问题的设置与实施尤为重要,这些必须通过集体备课反复研讨,提前预设。
(4)“建构体系”。这是一个总结性的环节,引导学生将上述三个环节中获得的经验和信息在头脑中进一步加工、升华、总结,建构知识体系,并将知识体系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整合。
(5)“巩固训练”。这是一个应用型的环节,是由课上和课下共同的完成的,主要是“导学案”中的作业部分,在教师精选的本节对应的习题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布置学案”。这一环节是在每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中内完成的,教师要对学生简单讲述导学案中的预习要求和注意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课下预习。六个环节,前后呼应,环环相扣,课上和课下互相牵制,实现了“高效大课堂”。(它的主要特点为:(1)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精当,更多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2)符合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在新旧经验的冲突中,在与教师、同学间的思维碰撞中主动构建知识;(3)通过课上几分钟的布置,通过导学案的设置,很好的牵制学生的课下,优化学生学习全过程。)
在共同按照“六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各学科教师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出各学科的具体做法,特别是在“深入探究”和“建构体系”这两个核心环节中,不同学科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还对包括复习课、习题课和实验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尝试。(如“语言文字类”学科注重学生在应用中的学习,以“对话式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法”为主;“数学”学科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情境创设中体现思维的共鸣,在数学建模中体现思维的碰撞,在数学应用中体现思维的拓展,在回顾反思中体现思维的延伸;“社会与科学类”学科注重学生的探究,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采用多种教学行为来创设探究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究真实的问题,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作出解释,自己想办法收集证据、设计方案,自己对解释进行检验等。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遵循三原则:(1)选择合适的内容实施探究式学习。(2)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探究式学习。(3)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引发“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探究点”的创设。为此,各教研组认真探索、反复论证,以具有探究价值的核心知识及其应用为依据,确定了我校新教材中的“探究点”。并将大的探究点设法安排完整探究,小的探究点设计成局部探究。从关注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探究的知识应该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不要过易,也不能过难。另一方面,实验探究也不仅仅只有基于实验活动的探究一种形式,还有基于实验事实的探究和基于实验史的探究等形式。)
三、.抓实教育常规,促转变、保质量。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三年以来,我校的课堂教学很好的体现出新课改的主旨思想,教学上都在着力体现学生的学作为主体;都在着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都在着力运用导学案,构建教与学的新模式,实现“有效教学”,实施“高效大课堂”。
政治课“六环节”教学设计与实施 篇6
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外地成功的课堂教改经验,我们致力于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六环节”课堂教学结构。
一、新课导入 目标内化
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通过新课的导入,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比较自然进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或者通过富有实效的导入手段,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的自觉学习提供内驱力。
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系统,它包括知识、能力、觉悟三个维度,就知识目标本身来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包括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目标构成一个动态的目标系统。制定教学目标,应树立课程目标意识,注重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
二、感知教材 搜索信息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粗读的过程。通过对教材的粗读,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并从中搜索、标记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强化基础知识的重要一环。
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并标记出有关信息(知识点),标记出知识的疑点和模糊点,教师巡视。2.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学成果,相互解答自读中存在的疑点和模糊点,在“兵救兵”的过程中相互提高。3.小组代表发言,在更大的范围内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在聆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简要板书知识点,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点排查提纲。
三、精讲点拨 整合信息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政治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组织学习。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讨论、探究哪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联系,有何联系。2.在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精讲点拨,简要板书,突出政治观点,形成知识网络。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的生活事例、学过的历史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政治理论。4.学生感知知识网络,把每一个知识点置于知识网络中去认识和定位,探究知识点在知识网中与学过的哪些知识相联系。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实施教学“互动”,再次开展“兵教兵”活动,有必要时对个别问题进行“二次讲解”。
四、典型引路、深化信息
这一环节旨在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即有利于强化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典型题目可以来自于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课前准备的。题目不论是如何产生,但应体现本节课的理论重点,题目设计应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解题的方法、思路及题目答案要点。3.检测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学生广泛发言的基础上,规范解题思路,完善答案要点。4.学生整理课堂笔记,记录本节课的重要信息,力求提高笔记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习方法。
五、当堂训练 巩固双基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题的解答,巩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接受储存的信息能够正确的输出,全面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堂堂清”。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题目来源:可以指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中对知识点不同水平要求,自己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并同桌之间交换作答;教师巡视,发现题目“精品”,及时向全班同学展示。也可以是教师课前准备题目供学生训练,提供音像资料供学生讨论、分析和解答。2.搜集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做好个别知识的补救。
六、课堂小结 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回顾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2.归纳总结基本的政治观点,向学生发出号召,提出方法论要求或思想觉悟、实践行为要求,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任务。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必须抛弃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努力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三案六环节之学案 篇7
学案的定义
学案 (Guided Learning Plan) , 是全组英语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每一个单元, 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的, 由集体讨论、研究, 统一体例, 编写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 于课前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该方案的要求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 在课堂上相互讨论, 遇到难题时教师加以点拨, 从而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 形成技能。学案还是学生复习时不可多得的一份经典资料。
“学案”的设计程序
由于课型、学科不同, 学案的环节也相应存在着不同, 但每个学案都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环节。
1. 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 学生能一目了然, 切忌学习目标过多, 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学问题的设计。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 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 联系社会现实问题, 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
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学生知识掌握的如何, 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达标训练的设计。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 进而转化为能力, 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
学案设计的原则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 我们遵循下列原则: (1) 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2) 有启发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最好有针对尖子生或目标生的专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 (4) 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英语学案的课型设计与要求
听说课:我们在编写学案时, 要求学生寻找与本课对话相同或相近的录音材料, 听懂后, 用模仿的语音语调在课堂上表演, 根据对话给出同样的场景, 让学生进行交流。
阅读课:在学案中, 我们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背景资料, 对如何导入课文, 如何把握主题思想, 理解文章细节等都提出了一定的活动任务, 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 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对某些主题和观点性问题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等小文章。
语言课:主要讲解及操练本单元重点词、句型的意义及用法, 掌握专项语法, 如非谓语动词专项及定语从句专项等等, 使学生有较强的语言基础知识功底。
写作课:根据每个单元阅读材料的内容及写作特点与风格, 采取读写结合的微格技能训练方式, 提供写作主题与材料, 教授学生写作技巧与方法。
学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1.灵活确定学案的使用时机
学案是否都是在课前发给学生呢?其实不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其实学案的使用可以更加灵活, 既可以在课前下发, 也可以当堂发, 贯穿在教学中使用, 甚至可以在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中应用。
2.精心选择适合使用学案的教学内容
尽管我们提倡三案的教学模式, 但不必每堂课都选用这种模式。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进行分析, 不能盲目为了学案而设计无效的学案。
本方案的优点及实施效果
我们认为学案式教学模式有以下特色:
1.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 克服盲目和片面, 有利于准确理解, 提高学习效率。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 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
2. 教师可以方便、清楚地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 解决了哪些问题;不理解什么, 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
3. 来自学生的原味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表达方式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
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充实, 可操作性增强。
4. 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 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状况提供方便、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当然, 在这一学期的实践操作中, 也暴露了我的许多失误及不足之处:
1.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 课前预习效果不太显著。
2.使用“学案”时, 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案”和“课本”之间频繁转换, 精力难以集中。
3.这一学期, 对“学案”的操作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学生小组合作这一环节。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 缺少对各小组采取有效及时的奖励措施。
总之, 学案导学的优点很多, 但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 我有成功, 有收获, 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学案中的优点, 弥补不足, 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 又不能浪费时间, 偏离主题, 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在三案中, 学案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全组英语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学案可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的一种重要媒介。因此, 本文结合英语这一学科特点以及实践中暴露的问题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三案教学法。
六环节 篇8
一、深挖教材,充分备课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新课堂的需要,新课堂不但要求要背教材,还要求背学生、背教法、背学法等等,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对于我来说,虽然已经经历了几轮教学,我仍然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备课,虽然教材没变,可是学生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所以我不能固步自封,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作为教师要想备好课必须具备较强的备课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学生沟通的能力、设计教法的能力、 编写教案整合教材的能力。为了记住教案的全部内容,往往要在教案条理性、逻辑上要花很多的时间作深入的分析。这样, 既有助于教师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甚至当堂记住、理解、消化。
二、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方式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设计精彩灵活的课堂导入方式,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这需要教师灵活驾驭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自由创新,灵活运用。总结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式:1.温故而知新导入法;2.情境导入法;3. 趣味游戏导入法;4. 设置悬念导入法;5. 生活常识导入法;6. 演示实验导入法。课堂导入要简洁,要有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导入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巧妙的导入引人入胜,既可以促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新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课堂语言要简洁流畅,富有吸引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着学生去欣赏他的课堂,进而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语言应做到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要生动形象,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带有幽默、 诙谐感,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教学语言要规范、有节奏感。此外,教师教学要善于运用势态语,其中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与姿态,来补足语言的不足,既形象又生动易懂。
四、注重过程体验,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善于设计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生物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这是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
五、板书设计要做到条理清楚、简明 扼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合理的板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板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好的板书条理清晰,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有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生物课上用的比较多的是常规的提纲法、图解法,高中生物比较抽象,几乎所有重点、 难点都需配图解释,利用这一点可以结合实际画出一些简笔画,边画图边讲解,课堂效果必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六、设计好课堂小结,简要概括当堂 内容
课堂小结不但能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而且能让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在设计课堂结尾时,内容要精练,总结要精彩;在时间安排上不能拖沓; 在内容上要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设法通过我们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 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要落实好“六环节” 篇9
为了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我校推出了新式的教学模式———四标、五让、六环节。“四标”即亮标、施标、固标、验标;“五让”是指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六环节”指的是目标导学、自学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精讲提高和达标练习。本文中, 笔者将重点分析历史课堂中的“六环节”。
一、目标导学
“六环节”的第一步是目标导学, 即向学生展示目标。在上课前, 老师要先让学生对本节课要求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步骤中, 老师要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考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它要求老师一定要提前熟悉学情, 在备课的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例如教师在讲到历史必修一的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 其中重难点是“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这时, 教师就可以将考点直接变成简单的问题, 即分封制的时间、目的、分封的对象和内容、诸侯相对应的权力和义务、后期瓦解的原因, 让学生对知识要点一目了然。
二、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是“六环节”的第二步, 它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 探求新知。它要求学生要按照老师提供的学习目标来自学课本, 自“悟”学习内容, 凝神思索探求新知,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环节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督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它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历史课的教学为例, 就是先让学生默读教材内容,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归纳整理, 总结出自己可以解决的知识点和解决不了的知识点。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即学生把过自学探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以此来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进行的, 教师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 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六环节”中的第四步, 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向教师展示自己以上几步的学习成果。但是, 如果展示交流仅仅是让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 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对此, 教师在展示交流前, 应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板书来向学生展示本课的重点问题, 这样学生就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通过展示交流, 一方面可以暴露出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的的薄弱环节, 难于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展示交流体现了新课改下,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
五、精讲提高
所谓精讲提高, 即让老师讲出学生心中之惑。通过以上几步的教学,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心中的疑惑, 也可以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错。此时,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知识讲解, 只有这样, 讲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在讲解中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当然, 这一步也要适当地“串讲”。老师要对高中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而且,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仔细研究历年的高考题, 要对常考点和题型做到心中有数, 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学生,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题目训练。只有教师先跳进题海, 学生才能脱离苦海。
六、达标练习
达标练习是“六环节”中的最后一环, 它要求老师要对学生的短期目标进行检查。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持之以恒。有时候, 教师总是因为时间不够而舍弃了这个环节, 其实这是大大的错误, 如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 如果没有一定的检测的压力, 在课业负担太大的情况下, 学生们必定会今天学, 明天忘。所以, 教师讲完之后一定要准备几个选择题或者一两个材料题来巩固知识点。教师在选题时要注意分层检测,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检测方法。骄傲、粗心的学生要适当地用灵活一点的难题打击一下;自卑、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用简单的题来鼓励, 设法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只有这样, 才能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一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例谈 篇10
为了提高“六环节”教学法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有效教学, 我们又推出了“一案”来辅助“六环节”教学, 形成了“一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我以《幼时记趣》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为例来谈谈“一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与运用。
●设定三维立体的学习目标, 确立教学重难点
《幼时记趣》是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的一篇文言文。其所在单元专题是“金色年华”, 共有四篇描绘童年乐趣的文章, 而《幼时记趣》写的也是童年趣事,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本课实际, 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会断句;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二、能力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物外之趣”;
3.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三、情感目标
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 观察生活, 体会作者想象奇特的童真童趣。
有效教学不能漫无目的, 只有设立好重难点并围绕其展开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把本课的重点设定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 观察生活, 体会作者想象奇特的童真童趣。
●利用教学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并突破重难点
学案起着预习提纲的作用, 我把学生需要掌握的作者介绍和关键字词等基础知识, 还有围绕课文预设的问题以问题序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这些问题, 能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使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同时我预设教学重点的突破也是通过前4个问题来实现的:
问题1:走进作者和课文。
沈复, 生于1763年, 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 (今江苏苏州市) 人。清代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浮生六记》。“记趣”的意思是记叙童年趣事。
问题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沟壑土砾蛤蟆
问题3: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
例: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 眼力。察, 看清。秋毫,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问题4:从文中找出所有含有下列字的句子并翻译。
强、邱、观、察、然、神、方、之、以、或、其、盖。
翻译句子: (1) 群鹤舞空; (2) 徐喷以烟; (3) 作青云白鹤观; (4) 鞭数十, 驱之别院; (5) 以丛草为林; (6) 二虫尽为所吞。
而对教学难点则是通过问题5至问题9来突破:
问题5: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你概括一下。你认为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个事例?它好在哪里?
问题6: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
问题7:课题中的“趣”指的是什么?在文中作者认为自己能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8: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很普通, 比起人来很微不足道的草木昆虫是仙鹤、山林野兽和庞然大物呢?你的童年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 请谈一谈。
问题9: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 驱之别院”, 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
●“六环节”教学流程
为了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调动学生激情昂扬的情绪, 在背景音乐下,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描绘成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勾勒出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谱写成的一曲完美的乐章。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一起来追忆美好童年, 一起来感受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接下来我运用学校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六环节”课堂教学模板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 预习
在预习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听读课文和教学案检测, 听读课文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规范朗读断句。教学案检测的5个问题则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考核和验收, 了解学生课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做到“以学定教”。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我采用学校一贯坚持的小组加分制, 把每个问题设置为3分。
(二) 展示
在展示环节我设置了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朗读比赛的规则是:以小组为单位, 选取2、3、4三个自然段中的任意一个段落进行朗读, 朗读方式自选———可以是个人或几人读也可以是小组一起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朗读习惯。翻译比赛的目的则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具体操作如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把课文翻译成易懂的现代文, 事先不告诉各小组要翻译的段落, 小组准备5分钟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确定任务并在班级进行翻译成果展示, 然后教师作点评, 点拨难以理解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三) 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环节, 通过针对文章内容设置的问题序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各抒己见, 然后汇总答案、教师点评。学生讨论研究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体会作者童年乐趣和童心的过程。在问题8生成答案时我对“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加以讲解, 目的是对拓展环节设计的写作练习做好知识铺垫。
(四) 拓展
如果说在课内习得了知识是把握了基础, 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 兴趣的再次激发, 能力的更深层次培养。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A.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1.“钢笔”———“袜子”2.“香烟”———“梨子”
3.“火车”———“金矿”4.“书籍”———“电脑”
B.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为下面的这句话续写一段话。
八月十五的晚上, 望着圆圆的月亮, 我想:___________。
我设计此环节的初衷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并学会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五) 达标
课堂教学中, 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 及时矫正;真实反馈, 准确矫正”。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焦点, 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 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包括学案中的基础练习与巩固案中的巩固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 做到“课课清”“堂堂清”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填空。
1. 沈复, 字 () , () 代作家, 著有《》。
2. 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 () , 记叙了 () , () , () 。
二、解释加点字
1.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 私拟作群鹤舞空
4. 蹲其身, 使与台齐。
三、翻译句子
1.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
2.徐喷以烟, 使其冲烟飞鸣。
3.作青云白鹤观。
四、课文理解。
找出文中能体现“物外之趣”的句子。
六环节 篇11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解读
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六环节”课堂模式即“暴露问题--问题诊断——方法引导——自我修改——达标训练——应用实践。”
暴露问题:在写作前,教师派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在教师不进行任何的指导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微写作,内容是关于这名同学的,写作角度自选。学生可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随意的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学生所写的内容,并发现学生写作上的出现的问题。这一环节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材,为开展作文教学展现了真实的情景。通过限时写作,能如实的暴露出学生写作上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具有渴望了解自己写作的好与坏的需求,因此,在课堂上的及时指导,学生易于接受,可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诊断:在课堂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中走动,总结问题的类型,并集中进行指导说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价,相互说出优缺点,让同学们在交流中自主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学交流之后,教师将发现的问题进行统一说明,指出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教学。
方法引导:在进行微写作之后,教师和学生针对写作中的问题,总结规律,对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归类,并针对问题研究一套关于写作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样便使得教学规范、具体,学生掌握了方法,写作也会得心应手。
自我修改:这一过程实际是学生在学会写作的方法之后的一个提升。趁热打铁,刚刚经过同学、教师的点评和指导,学生内心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进行自我修改,效果最好,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的最快。
达标訓练:在经历了一个微写作之后,学生有了写作的感觉,那么教师换一个相类似的写作题目,学生以前半节课所写为基础,进行真正的写作训练,教师规定好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写作。
应用实践:完成微写作的教学,这并不代表一切,这只是作文的一小部分,在局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整篇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完成目标。将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写作方法进行记录,课下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力,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中学教学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考试试卷中,作文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的分数是整个试卷的一半,这样的分数比重分配让无数的学生和教师感到压力巨大。对于平时作文训练来说,教师的作文批改量比较大,耗时多,教师的负担比较重,最重要的是耗时多但是写作水平提高不明显。学生拿到作文之后,只是关注下分数,有的同学甚至不会理会教师的评语。这样长此以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学生写、教师评的作文教学模式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中,问题颇多,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正经历一场教育改革,亚利桑那大学的古德曼教授夫妇提出了:全语文教学(Whole Language Movement)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写作教学中的过程式理论和实践(Process Theory and Approach)挑战结果式理论和实践(Product Theory and Approach)。全语文这个“全”是“完整”的意思,它强调在一个人全部的学习阶段中,将个人与社会、过程与方法、形式与内容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让孩子接受真实的世界,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能力,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在教育中成为终身受益者。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几乎是为了完成教师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他们不在意写作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写作实践能力,只在乎作文的分数和老师的评价,将作文孤立成为一个简单的书面表达,这样的作文教学失去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失去了语文的人文内涵与人文魅力,更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作文完全沦为了一个固化循环的训练模式。因此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质疑,他们认为写作是一项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自己主宰着世界的体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注入到文字中的一项活动,行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经历和阅读量的积淀;写作源于自己的生活,它具有真实性;写作又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探究性。在这样的呼声中,美国开展了语文作文教学改革。
在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许多弊端。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是安排作文的题目,进行作文的方向性指导,并要求学生课下完成,第二天教师进行批改。教师成为学生的唯一读者,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评分和评语了解自己所写内容的水平,但是这并不科学,因为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量比较大,教师不能面面俱到的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评判,对于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全面的进行指导,势必会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许多学者开始质疑命题作文,课标中要求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学生对许多作文题目和内容比较陌生,有的甚至从未涉及过,如果提出这样的命题作文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写作难度,学生不知从何而写,有可能会胡编乱造,这样的写作还不如不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题,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写作欲望。学生通过多次感兴趣的写作训练便培养了写作的真实感,真实感是写作的生命力,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写作水平也将大大提高。叶圣陶在一封信中说道:“我所谓的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发。而学生作文是联系,是不能不由教师命题。学生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此其程序与实际作文异。”那么如何将学生的所见所感运用在写作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命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设计:
教学流程 策略分析
暴露问题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时期。你可曾想过,你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会给你的生活增添光彩和活力。步入中学时代,有了新的老师,认识了一些新同学。相识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选取一个你最难忘的相识瞬间,自拟题目,写200字的微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的校园,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经历,学生内心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安排写作,将学生心理的感受落实到书面上,可以写新认识的同学、老师,也可以写新的环境。(7分钟)。热身预写帮助学生找到写作问题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巡视学生的写作情况,既要看到学生写作上的优点,又要发现学生写作上的问题,总结问题类型,找到写作教学的突破点并进行深入探究。
问题诊断
微写作展示
两个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同学,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进行相互点评,让学生能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产生想要改正的愿望。(5分钟)
方法引导
【提示】1.要注意选取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瞬间来写,可以通过叙写独特的情景和对话,表现“相识瞬间”的情感反应或心理变化。
2.要注意记叙的回忆视角,把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也可以在“相识瞬间”基础上稍作延伸,补叙一下以后的交往。
【案例】1.我初见她时,她那唯美的一笑,使人心醉,暖在心头。她那水灵灵的大眼睛眨巴眨巴;樱桃般的小嘴好像能说出无数的大道理。
2.课上知识渊博的王老师循循善诱的给我们传授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带我们走进课本,去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去结识中外名人,受到美好品德的熏陶;明事理,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下,王老师总是被几摞本子挡得严严实实,王老师会将这几大摞本子一个一个的翻阅,精批细改。翻完这摞又改那摞,我看课余时间,王老师最好的朋友就是这源源不断的作业本,课上老师关注的是每位学生,毫不吝啬的为学生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课下老师手捧的仍是每位同学的作业本,看谁进步了,看谁有问题,该如何帮助,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是在不断的进步着、成长着,我们的王老师就像春蚕吐丝一样的在奉献着。 教师阅读语文教科书中对教学的提示,并带领学生分析两则案例,并分析关于人物描写的特点,总结其中的规律,借鉴案例中的优点,完善自己的写作内容。教师寻找的案例篇幅不长,可能是一部分,但是其中一定具有对学生细节描写或许和运用手法上的指导,主题和本单元写作内容一致。
教师和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对比。把案例中的优点进行记录,赏析。这一环节是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作,为学生写作提供基础。(10分钟)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好这一步,将对整个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我修改
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将自己所写内容进行修改,查找自己的不足。 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修饰润色完成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过修改得到提高,教师巡视学生的写作过程,发现学生的改动和进步之处。(6分钟)
达标训练
完成第一步微型写作之后,教师根据刚才留的题目,再设计一个题目,关于人物的记叙文,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写人物的关键之处,进行新一个微写作。 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的写作方法,也是对写作方法指导的一种落实,只有通过这种“趁热打铁”的反复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10分钟)
应用实践
(下节课或者课下)进行完整作文的写作。经过微型的写作。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这些人或事一定会带给你许多不一样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学知识,写一篇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或事,题目自拟,5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 通过两个微写作,学生基本掌握了写作的关键,谋篇布局的思路。这时教师的教学要回归到语文教科书上的要求,学以致用,将所学运用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中。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写作明确了方向。这样的训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提高。
针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我们改为:“暴露问题——问题诊断——方法引导——自我修改——达标训练——应用实践”六环节。一方面,改变了教师是唯一的读者这一老化的模式,学生成为课堂评价作文的主体,彼此交流自己的作文,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这样学生的作文便有了多个读者,在一个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的平等教学情境中,有易于创设轻松有活力的环境,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可以共同成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指导学生进行自改作文,并明确了方向,他在《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中写道:“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合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两次集中训练,能够使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中学生好奇心极强,对新鲜事物总是怀有这样那样的探索欲望,作文教学环节的多样性,能够提高学生的乐趣,便于学生掌握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环节”作文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文本、学生、教师紧密的连成一个整体,它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因势利导作用将学生的作文推向一个新高度,使三者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经过反复的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增强,又极大的锻炼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感,善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加以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朝向积极正确的方面发展,为终身写作创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结束语
综上,通过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快速的适应到学生的学习中,并为学生学习写作带来兴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重在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问题,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文本,反复训练,最终掌握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六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将课标的要求深入其中,目标明确,过程科学,结果高效,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但是一项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全面实施和覆盖,因此这一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傅丹灵,曹勇军.写作现实向右写作改革向左[J].语文学习.2015,(2).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2013.
六环节 篇12
为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构建“六环节”课堂教学新模式进行了探索, 现分享如下:
一、“六环节”教学模式简介
“六环节”教学模即把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总体设计为“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反思促学”六个环节:
1. 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环节是在强烈的目标意识下, 教师和学生共同“导”出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导”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导入方法上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 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入教学目标;导入的思维模式上, 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 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 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高度统一。如在八年级地理《农业》第二课时中, 设置了两个问题: (1) 是否可以将南北方两种粮食作物相互交换吗? (2) 为什么?通过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总结得出相关知识要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就有话可说,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学生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要求学生以独立自主的品质,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教材文本的学习理解, 初步完成学习任务;要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找出难点, 并初步解决各自的问题。自主不是放任自由, 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 (体例) 和任务 (要求) 做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 (以备合作研学之用) , 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如在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课中的“黄河的概况”请大家认真阅读48页的文字以及图片, 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中的同学分别找出答案, 时间3分钟。 (1) 黄河发源于哪里?又注入哪里? (2) 用记号作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3) 描出重要的支流 (4) 依次流经哪9个省区, 如何记忆? (5) 流经哪些地形区? (6) 黄河的贡献?同学通过自主阅读完成思考题, 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 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并且培养学生读图、归纳总结的能力,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3. 合作研学
合作研学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传承, 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否定和发展。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 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 要有“兵教兵”、“兵强乓”的具体责任, 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 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 同时还要关注个别学困生的表现, 并做个别辅导;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教学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比如在上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这一课时, 当学到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时, 先播放了几幅画面:海船远去的画面、月食时月亮上看地球的影子的画面和北极星高度角的变化的画面等, 然后提出问题: (1) 海船海船远去时, 为什么先是看不见船身, 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2) 月食时从月亮上为什么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3) 为什么平面中北极星的高度角大, 球面中北极星的高度角小?学生以此情景探究活动为载体,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以活动为平台呈现知识, 这样,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道理, 自觉地、主动地获得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4. 展示比 (赏) 学
展示比 (赏) 学通过组际间展示、交流各小组在“自主探学, 合作研学”中取得的学习成果, 展现自我、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要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避免少数的好生重复表演;要鼓励展示的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表述, 同时允许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 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及时地板书;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 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如在八年级地理《农业》第二课时中, 在学过新知识的的基础上, 以“我是中华小导游”的形式, 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讲一讲当地的农业特产。这样各小组在“自主探学, 合作研学”中取得的学习成果, 展现自我风采;同时各小组对展示的过程、展示的结果相互欣赏, 感受成功也分享喜悦, 体会学习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 检测评学
“检测评学”这一环节, 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的传承, 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但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 它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可以是 (1) 评学生, 评效率:上台绘画并填写, 课内完成指定作业, 用一句话总结本节内容 (2) 评老师, 评教法:学生是否喜欢 (3) 布置作业:填充地图册课本作业等。通过小组PK、师生交流、练习巩固, 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达到当堂补缺补漏, 不留学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和效率, 也增进师生感情。
6. 反思促学
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自我评价, 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 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 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本环节学生可在在课后完成。
二、“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关注点
“六环节”教学模式, 是以新课标为依据, 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 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 以活动为呈现平台来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 开展活动, 体现基础性
新课改不是忽视基础, 而是要重新审视基础, 特别强调课程的基础性, 即在选择课堂活动时, 要重视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的阐述, 更应把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课堂教学的范围, 坚持基础的全面性、发展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师生互动, 把握平等性
新模式中要求师生互动, 老师的职业特征转换为管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并没有消失, 而是成功的进行了角色转换。而学生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切忌按学习成绩排序, 可以按角色分配, 也可以由小组自行推荐, 这样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相互帮助, 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 保护每个学生活动的平等, 增强集体荣誉感。
3. 与时俱进, 突出创新性
与时俱进,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地理教学中更应把握时代的脉搏, 不断创新, 无论是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 还是活动的开展, 都应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的发展合拍, 贴近社会实际,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堂教学需要模式, 无模式则无强制性规范, 课改理念和质量效果就无法落实和保证。“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立新不破旧, 改革不忘本, 旧瓶装新酒, 补短不弃长, 导学交互, 动静交错, 讲练结合, 张驰有度,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六环节”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作用;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学统一;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为指导;以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为原则;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六环节”,课堂教学,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吴飞, 孙志满, 程光龙.和易以“学”.走进“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12.
[2]王廷发.把握课堂“六环节”构建课堂高效性——新课改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模式之我见.科学咨询:中甸, 2012 (1) .
【六环节】推荐阅读:
六环节教学法10-31
文言文教学六环节06-24
三案六环节心得体会06-16
两段六环节教学模式10-20
三案六环节总结10年10-23
六环节螺旋教学法论文参考05-13
田湖一中六环节教学模式05-26
浅谈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11-28
课堂教学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