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解

2024-07-18

课堂讲解(精选12篇)

课堂讲解 篇1

讲解是教师授课常用的方法。笔者认为, 要取得好的效果, 除丰富的知识和清晰的语言等因素外, 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原理论述法

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讲解, 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技能。讲解的方法采用如下模式:引入→论述→结论。

例如, “圆”的概念的讲解。

引入:大家都见过圆, 很多东西的周边都是圆的, 如天上的太阳、十五的月亮等;也都吃过“圆”, 如生日蛋糕和中秋月饼等;还用过“圆”, 如硬币、盘子、自行车轮子等。那么, 什么是圆呢?

论述:要认识什么是圆, 先要分析以下圆有什么特点。圆是几何图形, 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还有一个中心。如车轮子的钢圈就是封闭的曲线, 装在轴上的那一点就是中心, 轮子边缘与中心都用同样长短的钢条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说, 圆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一个中心, 二是周边各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例如碗和盘子, 为了制造和使用的方便, 看起来美观, 便把它做成圆形;又如车轮子因为钢圈到轴的距离相等, 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轴离地面的高度始终不变, 这样, 人坐在车子上就很平稳。如果把轮子做成方的, 那么车子就无法运行;如果把轮子做成扁的 (鸭蛋形) , 那么车子运行时不仅费力, 而且会上下颠簸。

结论: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动点的轨迹叫做圆。这个定点叫做圆心, 这个定长叫做半径。

这样的结论是从实际引入并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的, 既有坚实的实践经验作基础, 又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理论高度。

二、动作讲解法

以训练动作技能为中心的讲解, 先要说明某项动作的原理和作用, 再通过对动作的分解与组合的示范, 说明其要领, 并指导学生练习。所以, 这种方法的程序是:课目→示范→要领→练习。

例如, 用圆规画圆的讲解。

课目:根据圆的定义, 用圆规画圆。这是几何作图的基本功之一, 是将来参加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

示范:教师先用木制圆规在黑板上演示操作过程:1.选好圆心位置, 用笔轻轻一点 (定点) ;2.量好圆规两脚间等于半径的距离, 必要是拧紧固定螺丝 (定长) ;3.将有钉规脚放在圆心上, 有笔规脚放在圆心下方的位置, 扶正规腿, 准备起动 (下起) ;4.让有笔规脚紧贴平面绕固定的有钉规脚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周 (顺旋) 。这时, 拿开圆规, 即得一圆。

要领:定点, 定长, 下起, 顺旋。

练习:根据要领, 指导学生用小圆规在纸上练习画圆, 其动作比在黑板上演示要简单些, 基本上只用右手控制圆规, 即可完成全过程。

这样的训练过程,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圆的概念的理解。

三、意义阐明法

对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图形、符号、某些抽象事物的意义, 可采用解释、翻译、破析结构或比拟等方法阐明内涵, 让学生领悟。主要方法是:摆出事物→阐明意义。例如, 对符号意义的翻译。

摆出事物:“≥”

阐明意义:数学符号“≥”代表左边的数 (或式) 大于或等于右边的数 (或式) , 也就是左边不小于右边的意思。“不小于”指“大于”或“等于”, 而不是既“大于”又“等于”。如, 表示两个正数a和b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这两个正数a和b的几何平均数。也就是说:符号“≥”包含两种情况:“>”或“=”而不是“>”且“=”。如上式, 当a=b时, ;当a≠b时, 。

四、特征描述法

要对事物的结构、要素、属性和演变能有比较深的认识, 可用描述法讲解, 并根据描述对象和任务的不同而采用各种不同的描述方法。例如, 在已知角内作半径一定的切圆问题, 是先举例, 再分析其特征, 然后总结成数学语言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 从数学来自实践的观点出发, 举出有代表性的人们比较熟悉的能说明问题的实例来进行描述。

师:同学们, 筑路工人在筑路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

有两段直路l1、l2, 它们的位置已经测定, 需要筑一段半径为R的圆弧形道路把它们连接起来。你能帮助工人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稍停)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它归纳、抽象为一个纯数学问题。谁能说一说?

生:延长l1、l2交于点O, 得∠AOB, 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已知∠AOB, 求作半径为定长R, 且与OA、OB都相切的圆 (然后接着对事物的特征和要素进行描述) 。

师:刚才归纳得很好。试问:求作这样的圆, 它应具备哪些条件?

生:半径已知, 关键是确定圆心的位置。

师:这样的圆心 (点) 具备哪些特征?

生:第一, 到已知∠AOB两边距离相等;第二, 到其中一边的距离等于R。

师:具备第一个特征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生:∠AOB的平分线。

师:具备第二个特征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生:平行于∠AOB的一边 (如OB) , 距离等于R, 且在角内的一条直线。

师:圆心在哪里?

生:两条轨迹的交点O就是。

通过这样的问答形式描述事物, 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探究能力, 也能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对较难准确回答的问题, 教师可以自问自答。

为什么点O同时在两条轨迹上?就是说, 它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所以这交点就是符合题设要求的圆心 (最后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步骤, 用数学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

根据前面的讨论, 可得作法如下:

(1) 作∠AOB的平分线OC;

(2) 作直线DE∥OA, 使DE、OA的距离等于R, DE与OC交于点O′;

(3) 以O′为圆心, R为半径作圆O′, 则圆O′就是所求作的圆。

按步骤依次描述, 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条理清楚, 程序分明。

五、知识梳理法

复习课常用纵串横联方式并结合前述方法讲解。将前后知识穿成一线形成知识链, 横向知识连在一起织成知识网。如此讲解和训练, 能使学生在明确知识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有据可考。如: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的值可正可负, 等积式→等比式→相似形, 就是两条简短而有用的知识链, 用之可思考解答有关的题。

六、问题分析法

对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作法探求、论题研讨等较难问题, 可用问题分析法处理。“问题”即未知, “分析”即由未知到已知的认知。因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分析法讲解, 常带有一定的探究性, 所以此法的关键是安排好富有启发性的设问, 选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般程序是:引出问题———明确要求→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果。

例如, 前面讲的作图问题, 就是通过师生对话或教师自问自答形式完成认知过程的。实际上连起来看, 就是采用“问题分析法”讲解的。这只要回顾一下程序, 便知道其步骤:

引出问题:筑路实例。

明确要求:抽象为“作已知角的内切圆”。

选择方法:分析条件特征, 选择交轨法。

解决问题:作图三步骤。

得出结果:明确交轨作图法概念及其应用的背景。

这种将数学内容问题化的讲法, 层层推进, 丝丝入扣, 能把重点讲透, 难点分解, 弱点弥补。

总之, 讲解要按学生的思维规律将知识内容排序, 选择适当讲解方法, 建构讲解框架, 形成完整的系统, 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讲解 篇2

大数据 概念、应用、思维(大数据隐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狭义:各行各业数据的精准收集、统计、分析整理;根据数据的反馈信息为人类服务(云端储存数据)

大数据四大基础:1.量2.速度3.多样性4.不可确定性

数据的流动、激活远远大于数据本身(运用高端服务器后台技术)根据环境属性生成可用有效的数据,把很多事物进行一个全新的连接(例如打车软件)

为什么全球数据量增长如此之快? 大数据和云计算究竟有什么关系?

云计算是硬件资源虚拟化,海量数据高效处理,大量分配使用。生活中有哪些大数据?(共享单车、滴滴出行等打车软件)用户画像、精准营销 数据可视化分析

大数据能改变什么?让软件更智能,让生活更便捷智能化,改变生活。DT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电子商务更智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IT是让自己更强大,别人为你服务; DT是让别人更强大,你为别人服务。

英语课堂讲解艺术化浅探 篇3

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加深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对语言规律的掌握,英语教师是否善于运用英语课堂讲解艺术与学生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而不是演绎、推导,它离不开英语教师的科学的分析讲解,因此,“茶壶装汤圆——有货倒不出”的人是当不好英语教师的。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提高课堂讲解的有效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英语课堂讲解的基本原则

1.教师讲解应做到清楚简洁,条理分明,幽默风趣和通俗易懂。英语教师在课堂讲解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复杂的知识讲得简单化,把纷乱的知识归纳得条理化,把深奥的知识分析得通俗化。

2.教师说话是为了向学生传达思想,因此,内容是第一位的,不应该为了风趣而影响了意思的传达。

3.注意听者的身份,是水平高的学生还是差生,是全班还是个别人,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4.要研究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对谁说和在哪里说的问题。

5.教师不爱说话不妥,但话太多,不断重复,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

二、英语课堂讲解的具体实施

1.解释词语用单词释义。英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词汇量大,考试对词汇要求较高。英语教师常告诫学生“得词汇者得天下”足以体现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解决词汇问题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之一。词汇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在语境中进行词汇讲解

我们不应该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应千方百计地把词汇与句子,语境结合起来,应该多让学生自己造句,掌握词的用法。在语境中猜测词义是学习英语必需具备的能力。

(二)构词法讲解

英语词汇量庞大,浩如烟海,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掌握基本的构词法将会大大有助于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构词法通常有转化、派生、后缀等可帮助学生掌握单词, 转化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的使用功能。为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必须向学生介绍构词法的基本知识。

(三)同根词的联系

1.同根词又称同根同源词,是指词根相同的一类词。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意义上,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只要先掌握词根,加以对比,既能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又能进一步构成新词,扩大词汇量。

2.一个意思用多种表达。在某些重点词汇或句型学习方面,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往往有多种表达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熟悉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3.言简意赅,例证说明。在英语词汇、句型、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复杂、纷乱、深奥的知识讲解得简单化、条理化、通俗化,并且要注意抓重要考点。例证不求多,只求精。

4.一针见血。英语教师在课堂讲解教学中还要善于把某些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5.讲究节奏,富有感情。当然,英语教师要提高课堂讲解艺术,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技巧。一个优秀的、懂得课堂讲解艺术的英语教师,一定会特别注重这一点的。英语学习的难度逐渐加大,语言材料的篇幅加长,语句更加复杂,考试要求更高等诸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如开始阶段那么浓厚。对此,英语教师在课堂讲解中,要是不讲究说话节奏,一节课一个节奏,死板板地站在讲台上,平铺直叙地说话,没有感情,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听课的兴趣,日久生厌,这必然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放弃英语学习。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有位教育家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 因此,我在英语课堂讲解教学中,非常注重讲解要有快有慢,声音有高有低,该强调的时候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我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用标准、地道的英语给学生做示范朗读,其间自然要做到语音纯正,语速适中,停顿自然,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同时,我还不时地离开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而且也能提醒部分精力不集中的同学认真听讲。当然,走到学生中去时,还要做到左右通道都要去,讲解时一定要面对绝大多数学生,不要太长时间站在一处不动,不要用书挡住自己说话的声音。

6.适当板书。英语教师在课堂讲解时,也要像理科老师讲题那样,逐条推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每节课都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教师在讲解较难或较复杂的知识时,应该使用一定的板书。我认为尽管目前高中英语教师大量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一、两句精要的板书胜于口头说十句话。

总之,英语教师要提高课堂讲解效果,不仅要努力提高讲解艺术,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汉语表达能力。努力做到一开口,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在学生的心中燃起求知的火焰,讲解问题能说清楚,说生动,说深刻。这是教学的需要,教师的职责。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广播员的口齿,律师的辩才,相声演员的幽默和演讲家的激情。

高中语文课堂讲解方法浅析 篇4

一、现代文讲解

1、抓住一点, 不及其余。

我觉得这是高中课文讲解的一个中心思想, 一篇课文的讲解, 不需要面面俱到, 若是每节课把各个知识点都分析到, 难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学生自然会厌烦, 语文课堂就失去了它的趣味性。一堂课或一篇文章, 只解决一个问题, 一个知识点, 比如可以就文章结构、层次、语言、修辞、语法、中心思想等知识点一节课抓住一个讲透彻, 讲明白,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 语文知识点积累的就不少了, 三年高中上完, 学生还愁语文知识不扎实吗?理解分析文章的能力也就在这样的积累中慢慢提高了。

2、宏观把握, 问题串联。

要分析一篇文章的知识点, 可以说纵横交错, 千头万绪, 那么如何理清头绪, 从何处入手讲解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了。我认为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内容, 用一个大问题, 一条主干线, 把文中相连的问题, 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使一堂课环环相扣, 中心突出, 知识系统而全面。

3、启发思维, 活跃课堂。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这是创设动态课堂的体现, 这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 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讨论、分析、思考、总结, 让学生活动起来, 活跃起来, 不再一味接受教师的“满堂灌”, 让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比如, 在《孔雀东南飞》这一课知识讲解结束后,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不喜欢刘兰芝?并把各组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学生积极参与, 热烈讨论, 课堂异常活跃, 在这堂课中, 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挖掘出来, 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交流、勇于展示的精神。

4、延伸拓展, 激发兴趣。

我认为语文教师最应该是一个有情味有趣味的人, 而我们的课堂更应该是充满意趣和生机的。但目前, 我们的语文课堂知识味太重, 情趣味太淡。而没有趣味的知识传授也让学生处于消极接受的档次, 效果可想而知了。要创设情感的课堂, 让学生沉浸陶醉于教学情境之中, 就要在讲解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适当拓展延伸与文章有关的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甚至宗教神话等相关内容, 拓宽学生知识面,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二、古文讲解

1. 知人论世, 创设情境。

针对古诗词讲析而言, 单纯的句义、手法、思想内涵的讲解已满足不了学生对诗文整体理解的要求。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需要, 讲他们所不知又急需知的内容。可将诗文的背景, 作者当时的心态详加介绍, 并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将作者思想和诗文内容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有醍醐灌顶之感, 从而从整体上深刻的理解此文。

2. 理清脉络, 寻找亮点。

针对文言文而言, 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 这种模式学生容易感到厌烦, 那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就要先用文中亮点吸引住学生,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人物关系, 使学生能从整体把握, 加深对古文的认识和理解, 提升兴趣, 以此为基点展开知识讲解。

3. 归纳知识, 少讲多练。

文言知识点是重点也是难点, 既琐碎又难以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引导, 要将知识分类讲解, 每课都归纳总结,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不要进行“满堂灌”, 每节课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现学现练, 不懂就问, 有问题当堂解决, 学生记忆快, 印象深, 做题正确率高, 大大提升学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复习课讲解

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整个学年, 整个高中的学习成果, 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创造成果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 根据复习课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激活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增效。

1. 归纳总结, 条分缕析。

以教师讲授为主, 适用于对知识点的梳理, 如复习病句六种类型、文言文几种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等知识。这种方法, 通过对知识点较为系统的提炼、讲析,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建构, 获得系统化的初步印象。

2. 板书点评, 师生互动。

以学生活动为主。适用于语言表达应用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如仿句知识的教学, 采用让学生扮演, 教师学生给予评价的方法, 既使学生在仿写中的各种问题得以充分暴露, 又使学生在师生共评、纠错中对仿句题的要求、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有了更具体、更清晰、更深刻的的认识,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 分析品味。

以学生活动为主, 适用于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等知识点的复习。阅读, 是理解的前提;品味, 是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 应给学生以充足的阅读与品味的时间, 教师只需适当予以方法、思路的点拨, 切不可操之过急, 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否则必将欲速而不达, 劳而无功。

4. 讨论分析, 启发探究。

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而以学生为讨论探究的主体。主要适用于对文本 (现代文、古诗文) 的鉴赏评价。教师可围绕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并要求大胆地、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有创造性地发表见解, 阐述理由。这样,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 并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灵活多变, 随机讲解。

比如诗歌鉴赏题, 学生根基浅, 但他们喜欢流行歌曲, 所以可以以此为突破口, 从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入手, 投其所好, 请君入瓮。例如《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留下一盏渔火让他们停泊在枫桥边,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山行》与《白云深处》:“坐在路口对着西阳西下/白云深处有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

《微课与翻转课堂》学习笔记讲解 篇5

翻转课堂,需要视频资源的支持,而慕课和微课都可以作为视频资源,可以说,翻转课堂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慕课的理念和声势,而真正能够实现翻转课堂则是微课,因此,对于学会制作与运用微课,是推进翻转课堂实施的重要前提。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中文音译。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是指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构建“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新知识,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内化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需要视频资源的支持,而慕课和微课都可以作为视频资源,二者的差别是,慕课由系列化的视频资源和活动研讨活动构成,是自成体系的在线课程,制作者在互联网上发布,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即可完成一门课程,不需要实体课堂,微客是碎片化的视频资源,选题来自学校课程,短小、独立,由任课教师制作或选用,布置给他所教的学生课前学习,并在课上交流研讨,与学校课程紧密相连。

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讲,学会制作与运用微课,是推进翻转课堂实施的重要前提。

专题一 解惑翻转课堂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了什么:

翻转教师角色: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翻转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翻转学生角色:学生由“被动接受者”翻转为“主动研究者”。翻转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 翻转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翻转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传授知识”翻转为“问题探究”。

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翻转课堂得以合法存在和有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指导翻转课堂实践与发展的指南。

1、掌握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自组织学习理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了什么?

1、翻转教师角色: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 翻转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2、翻转学生角色:学生由“被动接受者”翻转为“主动研究者”

3、翻转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 翻转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

4、翻转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传授知识”翻转为“问题探究”

5、翻转技术应用:教学中应用的技术由“展示内容”的工具,翻转为“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的工具

6、翻转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由“传统纸质测试” 的评价方式翻转为“多角度,多方式”的评价方式。

专题二 翻转课堂实施,学会制作微课。

教师在开发与应用微课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概念理解不透:有的是微课件,有的是微讲座,还有的是微型课、说课、课例片段等;教学主题不准:有的微课,主题直接使用了课题或以单元内容为题,选题大或偏,没有聚焦到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上;内容设计不精:有些微课,只注重高密度的呈现知识,忽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3个阶段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学环节不全:有些微课自始至终只有讲授环节,但实际上,微课同样具有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即教学环节包含教学、导入、新授、小节、训练等。

微课的含义:广义上,微课指围绕某个课题或知识点而展开的、利用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形式的解说或演示;狭义上,微课指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据课程标准,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类型:

1、按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型,演示型,启发型、讨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

2、按传递方式可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活动型。

3、按教学环节可分为课前预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拓展探究类

4、按录制方式可分为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

5、按适用对象可分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社会大众学习。微课的特点

1、微课有微的特点。第一,短,教学时间短;第二,小,资源容量较小;第三精,设计制作讲授精;第四,悍,学习效果令人震撼。

2、微课有课的特征。第一,目标明确,第二,主题突出,第三,内容具体,第四,环节齐全。

3、微课有简的制作。微课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4、微课有便的资源。资源使用方便。微课的优势

1、微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第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第四,便于家长辅导孩子学习。

2、微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优势。第一,知识的拓展性;第二空间的随意性;第三,角色的可换性;第四,研究的科学性;第五,应用的广泛性;第六反馈的及时性。

目前教师在开发与应用备课时存在哪些问题呢?

1、概念理解不透。

2、教学主题不准。

3、内容设计不精。

4、教学环节不全。

5、录制效果不佳。

6、教学应用不够。微课设计制作流程:

选择主题

确定知识点

编写微教案、设计训练题、制作微课件

教学实施、拍摄微视频

后期制作

教学反思。

如何进行微课的选题?

首先,选题要细。其次选题要准。最后,微课选题要把握六不选。不是重点的内容不选,大家都会的内容不选,无法确定的问题不选,通过教材一读即懂的内容不选,借助粉笔和黑板即讲即会的不选,需要学习者亲身体验的不选。

微课的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择

2、教学内容的处理

3、教学内容的呈现。导入、讲授、小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微课制作流程

微课的制作流程一般为:收集资料

制作微课件

撰写脚本

录制微视频

整理。

微课制作要求

1、选题简明

2、设计合理

3、视频规范

4、教学精彩 微课用在哪里?

微课既可以用于学生学习,也可以用于教师教研和培训。更为重要的是,微课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学生利用微课学习既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上课后。

专题三 翻转课堂实施:升级课上学习

在翻转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现象一:把微课的内容细化,再集体学一遍。现象二:把学习微课后的问题讲一讲,讨论一下统一的答案。现象三:抛开微课,依旧按原教学设计实施教学。

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微课的作用,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点:

1、问题导学设计

2、通关检测及反馈

3、疑难问题提取

一般认为学习活动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学习目标:属于教学目标的一个子集。

活动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完成的具体事物或者主题。学习方式:指在不同阶段层次的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法。组织形式:对特定的学习任务采取的组织学习方式。交互方式:指学生与教师、同伴以及学习环境之间的交流方式。学习成果形式: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成果。活动监管规则:指管理活动以及参与者行为的规则。

角色和职责规划:规定参与者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承担的各种角色及其职责范围。

学习评价标准:制定清楚的评价标准,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果。什么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为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所发生的交互行为,其学习环境一般包含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

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要素

1、学习主体: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群体。

2、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支撑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料,其呈现的形式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表等。

3、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组织等方面区别于传统课堂,能够将面对面的教学与网络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用和迁移有机结合。

4、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主要指支持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学习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5、评价规则: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是复杂、动态和非线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及时监督、微观控制、适当引导。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施过程监控以及有效的学习评价与反馈,才能确保学生逐步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具有的特点是:

1、融合新的学习策略,即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主动的学习、探究协作的学习等

2、能够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模式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课堂学习的真正高效化。

3、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所有支持性力量的有机组合,包括学习资源的呈现、学习活动策略、评价反馈等。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及需要,设计相对完整、连续的学习活动:

1、操作感知学习活动

2、事例感知学习活动

3、体验感悟学习活动

4、能力训练学习活动 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组织要求:

1、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2、注重活动设计具体化

3、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4、过程监管与评价贯穿始终

理想状态的翻转课堂的学习活动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1、活动的主体性凸显与多元声音的和谐共生

2、活动中介的多元化与作用的凸显

3、学习活动应以任务为导向且结构完整

4、学习活动过程的动态性、非线性和非预定性

5、活动个体与活动共同体的和谐融合

专题四

翻转课堂评价:优化应用练习

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切实保证学生应试能力的有效提升。换言之,就是如何在理想化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现实性的应试培养中寻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翻转课堂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前的微视频观看,即知识传授的阶段;二是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即及知识内化的阶段。

基于教育理想的学习评价标准: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评价内容的完整化

3、评价角度的全面化

4、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基于教育实践的学习评价标准:

1、课前独立学习的评价标准。第一,对观看教学视频情况的评价。第二,对完成针对性自测题的评价。第三,对平台互动交流情况的评价。

初中体育课堂中讲解法的运用 篇6

【关键词】讲解;正确;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实际;时机;形式

经过十多二十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讲解法在农村初中体育课堂中很重要,通过自已的理解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

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讲解的内容应该正确无误。

2 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

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提炼才能形成。离开教学实践,离开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单纯追求口诀形式,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讲解还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 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

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火车轨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

讲解要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时,可以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

巧妙讲解地理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一、师生一体化

诗有豪放、委婉之别, 画有冷、暖调子之分;在教学中, 课有活跃、舒缓气氛之异。而课堂气氛是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主要条件之一, 它是由教师独有的教学风格决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性, 与教师教学风格及其感染力, 是潜移默化、息息相关的, 并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气氛。不同教师拥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有激昂演讲型的, 有温文讲授型的, 有幽默型的, 有逻辑型的等等。不管何种风格、何种类型, 能使师生一体化才是成功的, 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在这一目标中, 教师必须是热爱教育的, 对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对每一位学生表现出关注。教师对自己的课题, 不仅要有激情, 还要急切地将自己的激情传递给学生。在言辞、神态上要表现出热切地期望学生同自己产生共鸣。这种热切之情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因为教师自信、热情, 会强烈感染每位学生。随着师生情感交流的增强, 学习气氛将逐渐浓厚, 这为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为教师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趣味语言, 满堂生辉

1. 巧借古诗文教学

地理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科, 有其丰富多彩的知识,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科学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 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 那么就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 满堂生辉。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 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 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 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夏) 等。

2. 谚语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 具有一定的哲理。在教学中运用谚语, 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 如讲大气散射作用时用“雨后青山分外青”;讲锋面时用“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讲食物链时用“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毛虾”;讲海陆间循环时联系我国实际情况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讲流水作用时用“滴水穿石”等。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 却包含着许多道理。

3. 谜语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如能适当应用, 则可启发学生思维,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了这样一些谜语, 如:“说它多大有多大, 日月星球全容纳, 无人知它始和终, 也没左右和上下” (宇宙) ;“千颗星、万颗星, 满天星星数它明, 有它给你指方向, 夜里航行不用灯“ (北极星) ;“黑汉性刚强, 浑身闪闪亮, 火炉放光明, 工业好食粮” (煤) 。用这些谜语开头, 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 然后开始讲新课, 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4. 谐音

欧洲南部有三大半岛, 自西向东依次为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 学生记忆时容易颠倒顺序, 如果我们只取每个半岛的第一个字代替全称, 就成了“伊亚巴”三个字, 利用谐音, 即成“一哑巴”, 这样学生既觉得生动有趣, 便于记忆, 又可以分清顺序。

同样, 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 学生刚接触其名称时会觉得生涩难记, 而如果将“直布罗陀”四个字谐音为“直不罗驼”, 然后, 对学生强调:坐直了, 不会罗锅, 也不会驼背 (注意加点的字与原字的区别与联系) 。我想, 你肯定会从学生们的笑声和行动中意识到: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记住了这个海峡, 而且还校正了坐姿呢。

三、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 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 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

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时, 我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 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 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 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 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 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 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 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 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 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 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一下飞机, 就到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了8 000美元。死票复活, 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 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 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 一下子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 教学效果良好。

四、图像

图像教学, 即是在教学中运用分布图、示意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结构图、剖面图等, 分析说明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和规律, 达到“图文结合”,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填图的能力的教学。运用图像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近年来, “以图考文”“以文考图”的图像题考查越来越多, 而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插图一看就会, 过目就忘。对于那些变化了的图像更是束手无策。因此, 在教学中加强图像教学势在必行。

(1) 确立图像目标, 为学生“掌握学习”提供前提

地理图像信息量大, 内涵丰富, 要求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 教师必须给予明确的目标。科学地确立图像目标, 是实施掌握学习策略的首要环节和基本保证。布卢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要根据教材、大纲和会考纲要,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制定准确、可测、行为化的图像目标, 便于学生对图像的掌握, 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全面掌握。例如, 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 图像目标是:能绘图说出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形成与天气特点。这样通过学生绘图就能把有关气旋、反气旋的知识落实到图上了, 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

(2) 巧用图像, 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理文字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两大载体, 文字是地理信息的高度概括, 图像是地理信息直观化、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表现手段, 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正确认识地图、阅读地图、分析图表和绘制图表, 能够做到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转换自如, 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 也是地理《考试说明》中的基本能力要求。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 可以看到地理图表题占有很大的比重, 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地考查读图用图能力。而在实践中, 地图能力恰恰是许多同学学习地理的“瓶颈”, 如何优化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自己的地图能力?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无意读图”法。

所谓“无意读图”, 是笔者总结的一种独特读图训练方法, 经10多年实践, 证明效果特好。具体说来, 是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如课间几分钟、饭后几分钟、睡前几分钟“轻松地”“无意识 (目的) ”地翻看地图, 随意看看山河大势、地区轮廓、熟悉的地名等;随便想想那里的风土人情、资源物产、热点新闻等;还可相互考考有关地理知识、做做地理游戏等。日积月累, 地理知识自然掌握许多。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艺术 篇8

一、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身体语言中, 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 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 (强调音) 比其他班级好, 我真为你们班高兴 (降调) 。”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下降语势, 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 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 没有做作之感, 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 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 既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 又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二、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 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相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 用气均匀合理, 语言流畅自如, 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 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三、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 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 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 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 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 就会觉得教师很做作, 很假, 说话没有水平, 就会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四、态势语变化技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态势语。这一语言在体育课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自然和谐, 入情入理, 传神入化, 优美高雅, 动听而富有启发性, 仅依靠丰富的词汇和发声技巧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想生动、准确、明了、自然、恰当地表达情意还需讲究态势技巧。在体育教学中, 态势可分为情感态势和教学态势。课堂的情感态势是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姿势的隐含的思想感情, 是极其丰富微妙的。一颦一笑, 举手投足, 神色变化都直接诉诸人的视觉, 对人的心理产生某种感示, 比声音先一步在听者心理形成心理视觉形象, 从而对有声语言起到铺垫强调或替代作用。教学态势, 也就是我们在体育课堂中的示范教学, 是体育课区别其他课目的标志之一。在别的课堂的教学中, 可以借助黑板、电化媒体等把内容形象化传授, 而我们体育课几乎用不到, 也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能用到。因此, 体育课中的教学态势在教学任务上占很重要的地位。你的一招一式, 一招手一投足, 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五、辞格技巧

语言辞格是一种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具体的课堂环境特点选择最贴切、最完美的形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中, 教师的语言要想让学生愿意听、乐意听, 除了要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则外, 还需做到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辞格技巧。如在篮球教学中, 某老师正在要求学生进行运球练习时, 一学生对天上的一群鸟作射击动作。教师见状, 心里有点气。假若停下来批评学生, 则影响教学秩序, 于是, 教师改变方法, 说:“这节课我们学习篮球, 有个别同学却想打天上的鸟。”教师顺便指着天上的鸟, 接着目视这个同学, 这个同学面一红, 教师接着问:“天上的鸟是动的, 我们容易打得着吗?”学生回答:“不能。”“假如你们能把这静止的球运得像天上的鸟一样灵活, 有谁还能抢到你的球呢?”教师灵活运用, 就地取材, 通过巧妙地“引用”这一修辞手法, 艺术地批评了学生的同时, 寓意中要求学生只有认真、刻苦的练习, 才能学得真功夫, 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幽默技巧

幽默是外来词, 意指言语行为有趣、滑稽可笑, 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 它是通过愉悦的方式使人获得精神快感的一种行为特性, 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要善于运用幽默, 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学会运用幽默的技巧, 要利用课境 (课堂环境) 恰如其分地、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 出神入化地点明主题, 引起学生愉快的心理反应, 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营造和谐的教育气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十分推崇幽默, 他认为“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通过自己的课堂经验, 我认为, 恰如其分地应用幽默, 可以把教学内容、任务和教育的意图直接导向学生, 实现心理沟通, 沟通师生感情。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某同学不认真, 且轻言已经会了。教师说:“其实, 也没什么学得了, 不过, 既然你已经会了, 那么, 你来当老师, 教我和同学学习。”教师本想讲一番严肃的话, 但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当做耳边风, 用这种愉快的反语说出来, 造成一种“可以随意”的假象, 但学生听后可以理解老师的真意。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例题讲解策略 篇9

学生要跟上教师的步伐, 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仅仅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是远远不够的, 还得多多积累实战经验, 进行化学习题的练习。因此, 教师上课讲授例题的环节就十分重要了, 它是学生进行独立练习的重要导向, 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解题思考思维方向的正确性和解题习惯的养成。再者, 生动的课堂例题讲解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点串接起来, 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学知识网络。传统高中化学课堂中, 教师对于例题的讲解往往是走马观花, 一带而过, 只注重形式, 甚至让学生自己对照书本学习。教师这种对于例题讲解极不重视的态度严重地拉低了课堂整体的教学效率。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 提出了几点化学例题的讲解策略。

一、例题的选用要具有代表性

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讲解例题时, 拿着一本厚厚的例题册就对学生开启了“狂轰滥炸”的模式, 恨不得将所有的例题一一讲遍, 将所有的解题思路都灌输给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例题讲解形式。首先, 教师讲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代表性, 即什么知识点对应什么例题讲解。这样就方便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其次, 教师的这种例题讲解形式十分浪费课堂时间, 使得教学安排无法顺利进行,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说例题的讲解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重要的是要具有代表性, 能够准确地考察学生对于特定化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举个例子, 教师在讲到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内容时, 它们反应的方程式分别是:

教师若要考察学生对两种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可以采用这个例题: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都是制作胃药的好材料, 因为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 中和掉多余的胃酸。试问一位患有胃溃疡的患者更适合选用哪种材料制作的胃药?

其实只要记住了两种化合物与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了。氢氧化铝与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 它们的区别是,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而碳酸氢钠与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后者气体一生成, 就膨胀胃, 对于胃溃疡病人显然不利。这个例题就准确地对应了教师要教授的知识点, 具有较好的针对性。

二、准确切入例题, 抓住题意

许多高中生表示对于化学练习题无从下手, 毫无头绪, 尤其是最害怕看到较长的材料题, 一看到长长的材料就被绕晕了。再就是化学题目中较复杂的数字和方程式也让学生烦恼不已, 一看到该种题目, 就觉得这种题目自己一定解决不了。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 没有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 对题目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判断, 也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实际的解题能力。教师在讲解例题时, 不妨试着将文字转化成图形, 利用文字和图形结合的讲解形式, 将抽象化的例题尽量简单化、具体化。比如, 在讲解炭的完全和不完全燃烧时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二者的区别, 接着利用图形表示人体吸入一氧化碳与红细胞结合中毒的原理。教师提示学生不要被题目的无关信息缠住思维, 应该排除与解题无关的信息, 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 节省时间。例如:有4.1g镁铝合金, 投入400m L2mol/L的盐酸溶液中, 金属完全溶解后, 再加入3.5mol/L Na OH溶液, 若要达到最大量的沉淀物质, 加入的Na OH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很明显, 这道题的关键信息就是各种化合物的具体量。教师在讲解该例题时, 应该将题目中的数字圈出来, 接着列好相关的方程式, 让学生准确地进入解题状态。

三、适当拓展, 举一反三

教师的例题讲解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 其实书上的例子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但是过于简单。学生仅仅掌握了书上的例题未必能够形成较系统的解题思维, 所以, 教师应该适当搜集课外例题, 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练习题的题意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课外例题相对于书面例题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例题讲解完成之后, 教师应该及时地对该题目的解题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便于学生遇到类似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例如, 教师在讲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时, 书上的例题是已知一定钠的质量, 让学生依据化学物质的守恒定理来计算生成物的质量。而教师可以寻找难度稍大的课外例题, 如:将一定质量的钠投入26.4g t度的水中, 得到t度的Na OH饱和溶液31.2g t度时Na OH的溶解度是多少?

这道题就不仅考察了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 并且还涉及了钠的化合物以及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例题。这种例题的讲解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的零散知识点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根据客观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对化学的认识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 高低年级所接触的化学知识应有难易区别。低年级教学的主要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内容, 比如一些基础知识, 但是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调,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元素周期表编成口诀, 或者利用这部分知识和学生做游戏, 比如抢答、角色扮演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 在设置游戏时要简单易操作, 不能过分高于他们的能力范围, 这样游戏教学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好其价值。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提升教学难度。在教学的时候, 因为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 所以教师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教学。因此, 实验教学法就比较适合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做实验, 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做实验。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相对来说更复杂一些的实验, 体会更多关于化学的知识, 了解更多化学知识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师要注意不能千篇一律, 随意教学。

结语

当然, 课堂具有可变性和不可控性, 教师还应该依据自己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对课堂例题的讲解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思想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切以实际教学情况作为转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高中教育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层次、解题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 化学知识也能应用于生活, 为人们提供便利。高中化学已经不单像初中化学一样停留在基础阶段, 它研究的化学知识更加深入复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例题讲解是学生掌握该知识点、学会解题的关键。因此, 高中化学的例题讲解策略已经成为当前化学教育者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例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国庆.高中化学教学中介层次教学法的实施[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4 (23) :67.

[2]陆茜.让互助合作学习走进化学课堂[J].理科考试研究, 2015 (11) :83-84.

[3]后苗苗.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华少年, 2016 (16) :130-131.

课堂讲解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难点

从整个义务教育体系来看, 小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初始阶段, 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步入学儿童。小学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启蒙期”, 注重小学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 “任重道远”依旧是小学课程教学的难点。一方面, 小学生之前未正规地接触语文课程, 对教材知识无法自主地学习与理解, 很多小学生迟迟未能“入门”, 进而影响了其后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不当, 编制的教学方法与学习需求不一致, 也会限制小学生个人潜能的全面发挥。

二.课堂知识讲解的重要性

“语文”本质上是由诸多汉字语言组织起来的学科, 学习语文必须要弄清每一个字、词、句的实际含义, 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书本教材所讲述的内容。课堂知识讲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利用知识讲解可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力, 使其深度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 语文知识讲解有着多方面的教学意义, 主要表现:

1、理解知识。“知识讲解”是语文授课的主要方式, 根据教材大纲编制课程讲解方案,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带领孩子们体会文化知识学习的乐趣。例如, 小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感到十分模式, 我在讲授《汉字笔画名称表》时, 每天定量向学生讲授汉字组合、笔画名称、拼音书写等内容, 经过讲解后学生的理解程度得到加深, 明白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为其它教材授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扩散思维。思维是保证知识学习质量的根本, 只有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 才能客观地理解语文知识。小学生刚刚步入正规教育, 更应该尽早建立思维模式,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 为今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基础。语文课堂知识讲解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例如, 人教版《菜园里》一课中, 向学生讲解了菜园里的各种蔬菜, 使其体会到了自然生活的乐趣。

三.小学语文课堂知识讲解的技巧性应用

鉴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依旧课堂知识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语文教学必须积极推广知识讲解方案, 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对于教师来说, 课堂讲解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每一堂课的授课内容, 合理地编制讲解方案,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 我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了多种讲解技巧。

1、注重需求。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学服务,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根据这种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来制订相应的不同的对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 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

2、把握基础。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 我们的教训就是, 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 认为应该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强调,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注重小学生语文基础的综合培养, 加快语文课堂知识讲解流程的优化改进, 帮助小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3、形象讲解。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 “鸟”和“乌”, “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 “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 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 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4、引导阅读。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墨梅》后, 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 等十余首古诗, 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 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 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 《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 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结论

课堂讲解 篇11

一.小学语文教学难点

从整个义务教育体系来看,小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初始阶段,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步入学儿童。小学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启蒙期”,注重小学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任重道远”依旧是小学课程教学的难点。一方面,小学生之前未正规地接触语文课程,对教材知识无法自主地学习与理解,很多小学生迟迟未能“入门”,进而影响了其后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不当,编制的教学方法与学习需求不一致,也会限制小学生个人潜能的全面发挥。

二.课堂知识讲解的重要性

“语文”本质上是由诸多汉字语言组织起来的学科,学习语文必须要弄清每一个字、词、句的实际含义,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书本教材所讲述的内容。课堂知识讲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知识讲解可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其深度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语文知识讲解有着多方面的教学意义,主要表现:

1、理解知识。“知识讲解”是语文授课的主要方式,根据教材大纲编制课程讲解方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带领孩子们体会文化知识学习的乐趣。例如,小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感到十分模式,我在讲授《汉字笔画名称表》时,每天定量向学生讲授汉字组合、笔画名称、拼音书写等内容,经过讲解后学生的理解程度得到加深,明白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为其它教材授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扩散思维。思维是保证知识学习质量的根本,只有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才能客观地理解语文知识。小学生刚刚步入正规教育,更应该尽早建立思维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为今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基础。语文课堂知识讲解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显著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例如,人教版《菜园里》一课中,向学生讲解了菜园里的各种蔬菜,使其体会到了自然生活的乐趣。

三.小学语文课堂知识讲解的技巧性应用

鉴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旧课堂知识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现代语文教学必须积极推广知识讲解方案,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对于教师来说,课堂讲解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根据每一堂课的授课内容,合理地编制讲解方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我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了多种讲解技巧。

1、注重需求。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学服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根据这种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制订相应的不同的对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

2、把握基础。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认为应该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注重小学生语文基础的综合培养,加快语文课堂知识讲解流程的优化改进,帮助小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3、形象讲解。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4、引导阅读。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结论

小学生刚刚接触正规的文化教育,对整个义务教育体系尚未熟悉,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者,应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小学语文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最佳乐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重新拟定课堂教学方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带领大家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

课堂讲解 篇12

1.解答式讲解[1]

解答式讲解是以解答问题为中心进行的讲解。教学过程中免不了要进行提问, 对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点要进行答疑。对此, 教学要进行解答。这几乎是所有课堂特别是传统课堂常用的讲解方式。

2.解释性讲解

音乐知识教学是音乐课程三维目标之一。进行音乐教学离不开概念讲解。解释性讲解适合概念性的内容教学, 如在进行《京剧艺术》欣赏前, 适当的讲解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及其特点, 以及京剧行当的划分及其特点是有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所给出的解释说明也属于这种类型。在使用这种讲解方法时, 要求语言精练, 有较强的针对性, 一针见血地道出问题的实质。

3.解说性讲解

解说式讲解是运用学生所喜欢的故事性情节和叙说方式, 对乐曲进行“导听”。如音乐欣赏前或中间的对乐曲的基本情况和作曲家进行简单说明或提示。特别是对一些音乐与其他艺术结合紧密的音乐作品加上解说性讲解非常必要。音乐就其本质, 不善于表达概念性的内容。因此, 解释性讲解的运用要适可而止, 音乐教学中更多的运用解说性的讲解, 特别是音乐欣赏时, 在讲解音乐内容表现方面甚至只能用解说性讲解进行描述。解说性讲解在音乐教学中, 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2]: (1) 对音乐的解说应出现在学生对音乐的“经验准备”不足时。如, 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表现了十九世纪末俄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如果学生没有这些知识和感受的经验准备的话, 他是不会从音乐中体会到的。 (2) 对音乐的解说应出现在对“多元”理解有误时。音乐具有不确定的一面, 也有确定的一面。如果没有一定的确定性, 音乐就无法被人们理解;如果没有不确定性, 音乐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 就不可能有广泛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就不确定性一面, 我们强调学生审美的主体性时, 千万不要夸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在感受过程中的能力, 不能一味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任意感受”, 以致于教师放弃指导, 任由学生自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 必要时那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描述音乐, 就要引导, 就要纠正。 (3) 对音乐的解说应出现在音乐的“非语义性”排斥“语义性”描述时。音乐“非语义性”指的是音乐的内涵不是靠文字来描述的, 不具有“约定性”,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而语言对音乐的描述, 则会给欣赏者划定了一个框框, 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硬性地与现实生活中约定性的事物对应起来, 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禁锢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因此, 音乐教育要成为真正的审美教育, 那首先必须是音乐的教育, 即让音乐本身来说话,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一切的非音乐的体验、对音乐的非音响描述只能是音乐体验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否则, 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教育。

4.解启性讲解

解启性讲解是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的回忆。陶行知先生非常注意启发, 他说:“在学校里并非一面教人, 一面受教, 就算了事。要使学生的精神意志和能力, 渐渐的发育成长。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我更要进一步说, 使他不得不愤, 使他不得不悱”[3]。

解启性讲解主要有三种类型[4]: (1) 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或通俗易懂的常识来进行比喻。这类比喻简洁明了, 常能化繁为简, 使一些枯燥的理论易于理解, 在声乐基础训练中常使用此类。如用“打哈欠”状态明确告诉你喉咙需要扩张;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中低声区的气息流动和避免肩胸部紧张;用“吸气”状态歌唱, 表示喉咙张开和胸腹部肌肉群的保持状态。 (2)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相关概念进行比拟。如讲歌唱发声原理时, 面对熟悉小提琴的学生, 我们可以以琴为例:小提琴是用弓摩擦琴弦, 产生震动而发声, 再通过琴身的共鸣作用而扩大。这一比较可使学生较快地

论歌唱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理的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

孙婕

(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歌唱是需要先天禀赋的, 也需要技术的。但是, 对于一般歌唱人员来说, 歌唱更需要良好的心理支持。自信是良好心理的重要因素。为此, 文章详细探讨歌唱中影响自信形成的重要因素, 进而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培养自信地歌唱策略。

【关键词】歌唱;自信;心理

众所周知, 由于歌唱是用人声这一特殊“乐器”作为表现手段, 因此, 一直以来, 歌唱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需要禀赋的事, 甚至被认为是天才才能干的事。也由于歌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门类, 因此, “重技轻艺”似乎理所当然。事实上, 歌唱的条件除了先天的生理因素---要具有良好的嗓音条件与听觉能力和后天的技术训练外, 还与个体的心理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 一般歌唱者的歌唱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心理素质。自信是重要的心理素质, 为此, 本文就歌唱中自信的影响因素作一些探讨, 希望为培养歌唱的自信心理提供策略。

一、唱歌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理的影响因素

自信对歌唱教学来说是必要的, 那么要想培养学生自信地歌唱, 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自信?影响自信心理的构建到底有哪些因素?自信, 按《辞海》解释, 即“自己相信自己”。[1]著名学者燕国材认为, “信”是中国人人格的基本维度, 自信则是“信”组成部分、是诚信的基本特征,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 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2]歌唱中的自信是指, 歌唱者相信自己歌声能打动听众。

歌唱自信心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方面:1) 先天条件。存在决定意识。拥有一个动听的嗓音是自信的生理基础。正如前文所言, 歌唱是需要天赋的。不是每一个歌唱者都有一个美好的嗓音条件的, 嗓音“美”否与自信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处在变声期的男生, 很容易因为嗓音的变化而导致对歌唱丧失信心。其次, 因为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 要进行当众表演的。因此, 人的相貌也往往影响歌唱自信。还有, 歌唱者的健康也会阻碍自信的发展, 而生理健康、身体状况良好者更倾向于心理健康和拥有自信。健全的生理素质是自信发展的基石。2) 对自己歌唱能力认知与评价。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

了解到歌唱发音的基本原理。 (3) 运用文学性语言作形象生动的描述。如歌曲中休止符的运用, 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它看成是休息和换气的符号, 其中常常含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趣, 如同书法作品中的“笔断意连”一样。运用这些语言来启发学生理解和处理演唱过程中的休止符, 有助于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酣畅自然。

此外, 由于音乐是一门与文学、美术不同的艺术门类。它的特殊性表现在非语义性、非具象性方面。因此, 相对普通课堂而言, 总体上是不能多讲的, 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聆听、体验, 独立思考。因此, 我们在运用讲解技能时, 也必须要注意一些基本要求:

首先, 音乐是时间艺术, 听觉艺术, 要保证学生聆听的时间。因此, 课堂讲解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 设计适量的课堂讲解。太少, 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影响教学效果;太多, 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 使课堂讲解流于形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体验习惯的养成。其次, 音乐是情感, 情感是不能被强迫的。只有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才能有益于情感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讲解时, 语气一定温柔, 切忌粗暴, 命定式口吻, 且教师讲解要放下权威的架子, 给学生一种亲器活”。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能力评价适当, 就会增强自信;反之, 则会导致对自己评价过高的自负和对自己评价过低的自卑两个极端, 从根本上削弱自信。过强的虚荣心, 过高的期望常常会导致他的歌唱失败, 使自信的信心降低。因此, 好虚荣的人, 一般都会犯大言不惭的错误, 他们对自己抱有过高的评价, 在表演之际, 他们唯恐观众不能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渴望观众对自己的肯定, 并为此而担心。这种心态会致使他们在表演中完全失去自我控制力。此外, 也有一种情况是, 虽然歌唱者对自信有正确的评价和认知, 但是, 准备得充分与否也影响自信心理。当一个学生对自己要唱的作品还不够熟悉, 心理上肯定没有把握, 也会产生不自信的感觉。如果对作品很熟悉, 熟能生巧, 进而能增强自信。3) 歌唱表演经验。常言道:“一回生二回熟”。对某事熟悉了, 经验多了, 容易建立自信。就经验而言, 首先是以往歌唱成败经验, 一般说来, 成功的歌唱实践经验能提高和增强自信, 而失败的经验会使自信削弱或丧失。其次是临场经验, 当歌唱者初次当众演唱, 意识到自己成为观众注视的目标时, 内心产生的一种模模糊糊、难以言状害羞之感, 这种感觉一旦产生, 有的歌者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 身体僵硬, 目光慌张, 不知看哪儿是好, 无自信可言。当歌唱者实战经验多了, 他无视周围环境对他造成的压力, 目空一切, 反而容易产生自信。2.他因方面:l) 他人的经验。没见过世面的人难免畏首畏脚。经典的学习理论把环境当成刺激, 把人的心理和行为当成反映。因此, 自信心理的建立与良好的歌唱环境有密切关系。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 其中他人的经验尤其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歌唱者能够通过观察歌唱家、教师或者其他歌唱者的演唱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知。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歌唱者获得了成功, 就会增强自信, 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歌唱者遭到失败, 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 就会降低自信, 觉得自己可能也不会有成功的希望, 付出的努力也将不会

切感。如果学生反映不及时, 不要责备, 更不要讽刺打击, 要给予鼓励。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再次, 音乐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其非语义性已表明其很难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此, 讲解不能太具体, 要留给学生有独立思考和体验音乐的空间。

总之,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是一门艺术, 而要真正使讲解体现出艺术境界还需进一步把握学科特点, 注重讲解的指向性和目标性, 使讲解始终指向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要根据学生特点, 注重讲解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使讲解始终贴近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识能力;要捕捉讲解的时机, 注重讲解的及时性和效益性, 使讲解始终联结于学生的无奈之处和愤悱之时。显然, 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课题要去做。本文限于篇幅, 仅讨论至此, 希冀得到同行指教。

参考文献

[1]陈维嘉.讲解技能[J].佛山大学学报, 1997 (06) .

[2]郑品乐.音乐欣赏时教师如何“描述音乐”[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6 (6) .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大学生成才下一篇:国内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