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2024-08-09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精选9篇)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篇1

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促进智力发展, 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行为。

讲解的实质是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桥梁。新知识的获得, 依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的适应观念, 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沟通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 填补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缝沟, 剖析新知识本身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讲解就成了首要任务。讲解的特点一是主体 (教师) 客体 (学生) 信息传授中语言是主要媒体;二是信息传授由主体 (教师) 向客体 (学生) , 具有一定的单向性。客体 (学生) 处于被动地位。

讲解技能教学功能的要求, 一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理解、巩固、应用新知识, 新理论和新概念;二是帮助学生懂得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探讨的方法, 推动学生的认识能力 (如运算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 ;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美感, 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讲解技能的要求:

一、明确讲解的结构, 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知识结构的顺序, 结合学生思维发展情况, 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形成较清晰的讲解框架, 使讲解条理清楚, 便于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语言明确、流畅、准确。语言流畅就是紧奏连贯。自信和充分准确是语言流畅的前提, 语言准确明确就是要求正确运用术语, 用学生能理解的词汇语言, 少用或不用未经定义的术语。而语言和语速要适应讲解的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变化而变化。

三、讲解要有启发性。就是说要把直观的、抽象的现象、事件, 通过综合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的概念和规律。讲解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余地, 把握住讲解的时机, 对重要内容作本质论述时, 要讲清楚、讲透彻。

四、讲解时要善于运用例证。例证是进行学习转移的重要手段, 它能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知识、新概念联系起来。教学中的讲解举例的数量多少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所举的例子与所教知识中的新概念之间, 是否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逻辑关系。对这种联系要作透彻地分析, 细致地讲解。

五、要注意形式的连接, 语言上的清楚。清楚连贯的讲解是新旧知识之间, 例证和原理之间, 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内容的相互连接构成的。在讲解中要仔细推敲, 选择有连接作用的词或短语, 从而说明上述关系, 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语言清楚就是要做到吐词清晰, 语言精准, 不说半句留半句。

六、进行强调。强调是讲解清楚、成功的重要技术之一。对要强调的内容重点, 可用讲话声调的变化, 身体动作的变化进行, 也可直接用语言提示强调, 又可用概括和重复进行强调, 还可以通过利用和接受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强调互动。

七、要重视获得信息的反馈, 及时调整讲解方式。在讲解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及操作方法, 并留意学生的发言, 用给学生提问题或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收集讲解效果和反馈信息, 弄清学生的理解程度, 及时调整讲解程序和方式,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讲解技能的类型:

1.描述式, 又称叙述式或记叙式。描述的任务, 使学生对描述的人、事物的结构, 要素属性、发展和变化, 有比较形象的、具体的感觉和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可分为: (1) 、概要性描述, 对人、事物的特征、要素做概述, 这类的描述, 在讲解时要充分运用形象, 生动的口头语, 引用有关的数字资料, 要注意揭示事物的结构及各层次间关系。 (2) 、例证式描述, 这类描述讲解时要举出有代表性的, 人们比较熟悉的、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来具体描述事物。 (3) 、程序性的描述, 讲解时要注意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步骤进行描述, 要抓住事物的关节点进行描述讲解。

2、说明式, 又叫解释性和翻译性, 讲解时注意将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因为要说明原因, 又可分意义解释性和翻译性两种。

3、原理中心式, 讲解时要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进行, 这是教学中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

4、行为中心式, 以训练动作技能为中心的讲解, 主要用于动作的要求并结合示范, 指导学生的练习进行。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 是我们教育部门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 怎样搞好课堂教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种教学方法也有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讨, 从而得出新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篇2

一、讲解技能的含义 1.讲解技能的含义 讲解是教师按着教材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历史情境,叙述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从2500多年前孔子首创“私学”,到东汉贾逵为人讲经获取粟米为生,教书被称为“舌耕”,直至今天,讲解一直是历史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方式。从总体上讲,教师要以“讲”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讲,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结构必须“讲”清楚;谈古论今,熔知识、情感、哲理于一炉,必须“讲”透彻;释疑解难,点拨升华,必须“讲”到位;经过优化选择的各种教法的衔接组合必须以“讲”贯穿等等。总之,讲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没有一个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用讲解的方法。即使结合谈话、讨论、图示、直观演示等其他方法,但未改变讲解的基本形式,一般仍属于讲解型的教学方法。2.讲解的优点与不足 讲解有以下优点:一是“省”。即省时、省力。人人皆有口舌,使用方便,与实验、实物演示等教学方式相比,“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有效。由于教师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信息传输的密度较大,就某些知识而言,可减少学生认识中的盲目性,因而有高速高效的效果。三是,激情。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能激发某种特定的情绪,收到德育渗透的功效。当然讲解也有不足之处。其一是学生只顾听讲,独立思考不够。其二是仅凭听觉器官,信息保持率(记忆)不高。尤其是满堂灌式的讲解,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水平,加上信息本身的干扰,其信息保持率较低。据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研究测试,讲解15分钟,学生会记住所讲内容的41%;讲30分钟,只会记住23%;而讲40分钟,学生则只记住20%。其三,正如乔治·布朗所说:“好的教学和成功的教学不是同义语。”在历史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教学,确能使学生得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使教学获得成功。但经常单纯使用讲解法,学生会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难以及时交流和反馈,必然削弱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影响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从战略高度来看是不利于造就一代创造型人才的。综上所述,讲解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它只能在其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必须要与其他方式合理搭配,才能取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解的功能 历史教学中讲解的目的是受到教学大纲的目的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的,三者理应保持一致。这就规定了讲解活动的方向。据此,讲解的功能具体有以下三项: 1.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过程,理解历史特征,掌握历史线索(1)讲解历史过程。①展现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现行人教版教材,是用章节体例或课目体例编成的综合型通史。它表述了从远古到中共十五大的中国历史和《从金字塔的国度》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世界历史。可以说,教材向中学生展现了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包括生产方式、社会形态、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政权交替、科技文化、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和人物活动等重大内容。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历史教师将向学生讲解上述重大内容,从而向学生展示人类发展历史过程的全貌。②展示特定历史阶段的演化过程。人类社会当然离不开人,人的活动是做事,事又有演化过程。善于人事贯通去讲解历史阶段演化过程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以人带事或以事带人都可行,但运用教材时对人事结合的要求更突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法国拿破仑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活动了20多年,现根据初中教材示范如下(朱筱新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上图各框内的虚线上方为事,下方为人;人事一体,难以解分。纵向,依箭头所指顺序:其事,从土伦战役一步步演化为滑铁卢覆没;其人,从开始发迹一步步演变到流放孤岛,人事的对应结合,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过程。③讲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例如,讲述中国古代史中的是淝水之战经过。教师首先讲了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大会群臣时,提出进攻东晋的想法,遭到他弟弟苻融的反对。苻融认为东晋虽然较弱,但还有一定的力量,不可轻图;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可是并不稳定,假若出兵远征,内部会发生叛乱。但苻坚却非常骄傲,他认为自己有精兵百万,资仗如山,定能胜晋,于是决定大举进攻东晋。进军途中,苻坚说:“我带领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把马鞭子投入长江,就可以截断江流。”前秦军队是一支多么狂妄的骄兵啊。接着教师讲述东晋方面的情况。当前秦进攻的消息传到东晋时,朝廷上下十分恐慌,独有宰相谢安比较镇定。谢安派有勇有谋的谢石、谢玄和刘牢之率领8万军队迎敌。东晋军与前秦军夹淝水而阵。当老师讲述淝水战争开始后的情形时,说:“谢玄要求前秦军队稍退,让晋军渡河决一死战。苻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击,答应了谢玄的要求。不想,前秦军队一退,内部就大乱起来,再也不可收拾。晋军乘机渡河追击,秦军大败溃逃。秦军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狂奔,不敢停息。苻坚逃回北方,部下只剩下10多万人,东晋乘胜收复了黄河以南的许多地方。当胜利的捷报传来,谢安正在与人弈棋,为表示镇定,他仍然继续下棋,客人沉不住问他战报如何,他都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们把敌人打败了。’可客人走后,谢安兴奋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入室时头碰在了门框上,鞋的木齿被门槛折断。” 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学生对淝水之战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了清晰的了解,有利于形成历史表象。学生也比较容易记住这些史实。又如,有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不是很重要,但学生理解有困难,也要依靠讲授。比如康熙帝派施琅打台湾,学生总和郑成功打台湾联系起来。郑成功打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是民族英雄。为什么康熙帝消灭郑氏政权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呢?学生不理解就可以补充些材料给以说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逝世,其子郑经治台。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台湾郑氏政权内部矛盾斗争激烈,已形成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台湾有被外国侵略势力重新占领的危险。康熙帝派施琅打台湾,并于占领后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和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务是有重大意义的。通过讲述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从而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历史知识。(2)讲解历史特征。所谓历史特征(特点、特色、特性),是指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变化的个性,经人们抽象概括而成,属于对历史的理性认识。例如,中国书法的特点、北京城的建筑特点、义和团运动的特点、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美国独立战争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等等。善于讲述历史特征,是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①展示历史人物的特点。例如,袁世凯先后集“两面派”„„“复辟狂”于一身,很有特点。通过讲解指明,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活动了近20年。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要他保护光绪帝,他表面答应,暗中向荣禄告密,是个两面派;在义和团运动中,任山东巡抚,残暴镇压义和团运动,是个刽子手;辛亥革命中,他玩弄权术,窃取胜利果实,是个窃国大盗;辛亥革命后,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是个卖国贼和复辟狂;最后,在人民革命的风暴中绝望而死。②发掘历史事件的特征。历史是通过典型来表现的,历史教学更要注意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典型。例如,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历史瞬间之事,但却很典型,很有特征。一是它是一次成功的偷袭战、法西斯闪电战;二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点,美、日矛盾由来已久的结果;三是殖民主义者一系列争夺海洋霸权的典型事件之一;四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和美国参战的促进因素;五是偷袭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无论当前和今后都应记取。在典型中挖掘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③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历史过程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阶段特征是历史特征的突出表现。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中,是有其特征的。讲解技能能够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例如,学明清史后,教师这样提问:“如何从多方面来说明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引导学生用具体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进行思考,概括出下列特征:A.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大大加强,显示地主阶级统治的虚弱;B.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C.人身控制松弛了;D.思想文化上,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小说家,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抨击。经过这样从抽象到具体的论证,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突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④宏观概括时代特色。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其鲜明的特色就需要通过讲解提炼概括。并借助讲解引起学生的认同。示范如下: 主题——反帝反封,救国救民。四性——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曲折性。方式——多种多样,人民武装斗争起决定作用。规律——屈辱、探索、抗争、挫折,再探索、再抗争、直至最后胜利。成果——缔造了人民的新中国。启迪——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动力。通过讲解,对跨度较大的阶段特征或突破章节界限的历史特征,从宏观上提炼概括,有利于帮助学生揭示历史变化的规律。(3)讲解历史线索。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基本线索是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也是人们理性认识历史和理性思维活动的一种结果。所以,会抓会用历史线索,尤其是基本线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①讲清国别范围的历史线索。如讲述“希腊”一节,教材的线索是“奴隶制城市国家的出现、发展、繁荣和衰亡”。为了使学生认识和丰富“奴隶制国家”这一概念,必须紧扣这条主线提出问题:“梭伦改革对雅典奴隶制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希波战争为希腊奴隶制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为什么?”“希腊奴隶制城市国家是怎样衰落下去的?”教师抓住梭伦改革、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三个转折点提问讲解,既能给学生完整的历史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的主要线索。②总结跨度较大的历史阶段的基本线索。例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跨时大约三年,涉及几大洲和作战双方的10多个主要国家、五个战场及多个重大战役,还有四次国际会议,10多位历史名人;大战是主要方式,关系到各种政治势力的存亡盛衰,明确其基本线索就更显重要。那么什么是本节内容的基本线索,通过辨析,认为是“伟大胜利”。因为: 第—,“伟大胜利”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西斯侵略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这一对主要矛盾的进一步展开和激化,反映出了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二战的演进和结局。第二,本节内的时间、空间、事件、方式和人物,莫不依存于这条主线,并统率其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宏观上提挚了各个子目的主要内容。第三,这条基本线索所贯通的历史过程和重点是: A.战场上的形势:战略转折→根本转变(1943年)→决定性胜利→大战结束; B.与战场形势相对应的是同盟国的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C.“战”与“会”共同作用于轴心国使之败灭的过程:意降、集团开始瓦解→德国溃灭→日本投降。一条线索关联三个方面相统一的过程和重点,显示了基本线索对历史材料的整合作用。第四,“伟大胜利”体现了本节在通章中总结性的地位,总结了整个二战史的趋势和归宿,揭示了历史曲折前进、正义战胜邪恶、人民主宰自己命运的真理。(杨子坤编著,特级教师点拨高考历史卷,学苑出版社,1998,p29。)③展现特定时代的基本线索。打开中国近代历史的画卷,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奋斗的曲折历程。为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抗争史和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可配合如下图示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上)总体线索图示》 综上所述,历史过程是第一位的,线索寓于过程之中。过程、特征和线索,三者统一,相依相彰。讲述技能的第一个显著功能就是能很好地完成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的讲解任务,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概貌。2.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讲述,把典型的史实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有个深刻的印象,进而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揭示历史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从而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获得规律性认识。(1)讲解简单历史概念。这里指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中的前者。史实概念是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依其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岳林,《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我见》,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第四期。)比如,初二义务教材讲义和团运动,提到“扶清灭洋”口号。就不能仅让学生懂得“扶清”就是扶助清朝,“灭洋”就是灭掉洋人。应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 ①它是在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下降为从属地位情况下提出的,有强烈的时代性。②“灭洋”是这个口号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扶清”是次要的。③“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封建本质没有明确认识,没有看到“清”和“洋”的一致性。而其“灭洋”,又把帝国主义和“洋”混为一谈,是一种笼统的排外倾向,表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④但这个口号总体讲是应该肯定的,适应了中华民族当时联合一切力量抗击外国侵略以挽救危亡的需要。(2)讲解复杂历史概念,这里指理论概念,即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的共同特征做进一步理论概括。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时常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比如,“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的概念。当第一次出现时,只能讲清其内涵,“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机构”、“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革命”,但对它的外延,则还不可能讲清楚,随着教学的进展和知识的积累,才能了解到有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等不同的国家形式。至于“资产阶级革命”则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有着许多不同的形式。经过多次反复、分析归纳,就会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内涵)和界限范围(外延)。(3)讲解规律性结论。讲历史还要从历史现象中抓住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陈胜起义为什么失败?陈胜称王后,一个过去与他一起做长工的人前来求见,几经周折,好不容易见到了。陈胜开始对他很优待,但这个人常常没有顾忌地直呼陈胜名字,还向人讲陈胜穷困时的事。陈胜很不高兴,认为损害了他的威望,竟把这个人杀了。从此老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敢再来亲近他。陈胜还任用朱房掌握人事,胡武纠察过失。这两个人作威作福,动不动就治将领的罪,使很多将领蒙受冤屈。由于陈胜信任这两个人,众将领都不愿再追随他,为他效力。陈胜起义失败原因,一是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二是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共过患难的干部。这两条教训很深刻。今天我们也不能忘本不能脱离群众,这是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教训。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学生从感知历史现象发展到理解历史本质的认识过程,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通过生动的、富于情感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例如,讲到孔子,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理解孔子。可以孔子的身世为线索,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起,到“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起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从教和整理文献,到最后的讲述“孔子73岁那年的一天清早,他给弟子们唱了一支歌:泰山要崩颓了,梁柱要折断了,哲人要象草木那样枯萎了。他一边唱一边流着泪,这是他最后的歌。7天以后,孔子离开了人世。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他的才学、道德和精神,赢得弟子对他深情的爱戴。不管孔子生前有多少不足之处,不管孔子身后有多少是是非非,他是我们的一位值得骄傲的先哲,是悠远而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道德的象征,因而他还受到朝鲜、日本、新加坡等东方各国人民的推崇,所以说,孔子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又如,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之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一场人民战争。可将书上叙述“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巨大支援”的数据排列起来,并加以分析: 出动担架:十一万副;出动大、小车:八十二万辆;派出民工:五百三十九万多;支援粮食:九亿五千万斤;支援牲畜:一百零四万头。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力量啊!单是车辆排列为四路纵队,就可以一辆接一辆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单是粮食一项,用60吨的车皮,每列列车挂十个车皮,要用一千五百八十三趟列车来装。可见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援,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以上教例说明许多教师都能深入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实际运用讲解的技能,抒发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的作用。另如,历史教材中存有大量的创新和实践事迹。比如,远的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勾股定理、圆周率的推算。近的如毛泽东首创的“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世界史中,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电的发明、内燃机、计算机的研制等等。真是数不胜数,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和实践的范例。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启发学生: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与实践中实现的,更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们所推进的。要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有用之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阅读技能;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57-03

【作者简介】1.谭凤兰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山东淄博,255200)教师;2.陈勇,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山东淄博,255000)教研员,山东省特级教师。

【设计理念】

阅读技能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催化剂。

英国语言学家John Munby(1987)在《交际法大纲》中将阅读技能分解成100项阅读微技能。当然,高中学生不必掌握这么多项微技能。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技能的教学,《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建议高中学生应培养略读、找读、预测下文、理解大意、猜测词义、理解文章结构、理解逻辑关系、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作者意图、了解重点细节、推理判断、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评价阅读内容等14项基本技能。

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过分注重材料中语言知识与语法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有些教师片面认为,阅读训练题做多了理解能力就提高了,课堂上几乎没有系统的讲解和专门的训练,在讲解阅读练习时才稍微提及阅读技巧。这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自我建构,缺乏阅读技能的指导与课堂实践的相结合,使得阅读技能的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被动。

为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阅读技能教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将阅读技能教学付诸课堂实践,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例呈现】

一、教学内容

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第五册(必修5) Module 4 Carnival: The magic of the mask

二、 教学目标

To make students...

1)get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by skimming topic sentences and key words;2)underst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 among paragraphs by scanning the content about the clue of the text;3) predict what the text is about and how it will make;4)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vocabulary from its context;5)briefly introduce Carnival and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o others by using the language learnt in this class.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略读、找读、预测下文、理解大意、猜测词义、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逻辑关系、了解重点细节的阅读技能。

四、教学流程

(一)Warming-up

Give a short video about Carnival in Venice.

(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威尼斯的狂欢节,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二)Pre-reading:Predicting

According to the title,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and how it will make?

(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文本内容。这既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在标题与文本之间建立关系的能力,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预测简要地板书在黑板的一角,以备后用。)

(三)While-reading

Step 1:Summarize the main idea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ssage by skimming key words and topic sentences(概括全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2)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3)A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ssage,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is correct?

(意图:教师在学生说出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之后,追问学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关键词与主题句在概括段落大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归纳出每段大意之后,就会容易地概括出全文大意,更好地理解篇章结构。当学生的理解有所偏差时,教师应作适当引导。这样,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通过寻找关键词、主题句获得段落大意的阅读技能。)

Step 2:Underst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 by scanning the context about the clue of the text(梳理文本线索,理清逻辑关系)

Read Paragraphs 3—5:(1)Why was wearing masks limited by laws?(2)How many stages were mentioned about limiting wearing masks?(3) Why was the tradition revived?(4)Translate the sentence:For weeks on end people walked round the streets wearing masks,doing what they wanted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意图:学生回答前三个问题后,教师追问:Whats the clue of this part?In this part, whats the logical relations among paragraphs?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理顺这部分的逻辑关系: 狂欢节产生问题——被禁止(三个阶段)——复兴(益处)。

Step 3:Read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nd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深入理解文本信息,根据语境猜测词义)

Read Paragraph 6:(1)What is the spirit of todays carnival in Venice?What is the magic of the mask?(2)Guess the meaning of “mystery” from its context.

(意图:深入理解如今威尼斯狂欢节的spirit与the magic of the mask,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测陌生单词的词义。)

Step 4:Reflect on what youve predicted(反思先前的预测)

Does the passage tell us what youve predicted?

(意图:让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反思自己先前做的预测是否正确,提高学生根据标题预测文章内容的能力,也使学生回顾相关阅读内容,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Step 5: Comment on the title (剖析文本标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title that fits the passage?

(意图:学生自己给文章拟定标题(多数学生拟定的题目是“The carnival in Venice”)后,教师提问:Compare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with yours.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better?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自拟标题偏于笼统、宽泛,不如原文标题“The magic of the mask”更体现威尼斯狂欢节的特点。由此,学生更充分理解标题的鲜明性特点。)

(四)Post-reading

Extensive reading for skills consolidation(补充阅读材料,运用所学技能)

Read the passage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using the reading skills just learnt in class and finish the tasks.

(五)Homework:

1.Read the passage about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using the reading skills learnt in class and finish the tasks.

2.Write a description of the carnival in Venice or the Mid-Autumn Festival.(二选一)

【点评】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通过课堂实践,培养阅读技能。只有在课堂中强化阅读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学生才能从长期的课堂习得中提高技能的运用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针对不同材料,确定技能目标。

不同题材的阅读技能要求也不一样, 因此,阅读技能课堂教学要因文而异,因材而定。教师设计教学任务之前需要反复研读教学文本,把握文本的特点,根据文本的需要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取舍、设计活动,应目标适切、主次得当,各个环节应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切忌公式化、模式化。例如:记叙类型的个人经历、文学传记、讲故事的短文,应侧重培养学生通过略读、寻读等技能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议论性的文章就要注意把握作者表达的观点看法和提供的论据。

这节课兼顾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八项技能,同时有所侧重又有所融合。其中,在这节课的具体操作中,教师没有提前告诉学生要运用哪些技巧,而是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自己归纳文章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结构,这更激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另外,读前,教师发动学生围绕标题预测文本的内容,后期又让学生评判自己先前的预测,这能使学生带着好奇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环节中,又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回忆并巩固文本的主要内容。

2.深入钻研文本,设置适当任务。

教师在课前要花些时间对文本内容仔细阅读,如提炼出文章的篇章结构,梳理出文本的逻辑关系,然后按照高考标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要求,设置适当的阅读任务,通过课堂活动来完成。否则,课堂提问缺乏思维度,阅读教学缺乏思维的深刻性。

这节课中教师在 Step 2中提出的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然后借助了图示将逻辑关系清晰地呈现,更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深层次信息。

3.关注细节处理,技能培养落地。

对这个文本中六个段落main idea的归纳,肯定会有一些学生有困难。所以在这个环节的操作上,教师完全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借鉴想法,进而更好地理解每个段落的main idea,并阐述出来。

电教媒体在讲解技能中的案例分析 篇4

关键词:电教媒体,学习能力,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 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 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打造高效课堂,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 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 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例如, 教《海底世界》一课时, 我利用电教媒体, 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 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 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 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 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 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 《五彩池》一课,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娓娓动听的诵读, 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在阳光的照耀下, 闪耀着各色光芒, 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 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 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 我因势利导, 以境引情, 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 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 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二、运用电教媒体, 启发诱导, 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 风平浪静, 投去一石, 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 巧妙地启发诱导, 还要善于设疑, 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淡化教学重、难点。教材中,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 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 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 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 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 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给学生减小教材难度直观的形象, 教师再稍作点拨, 学生茅塞顿开。这样, 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 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 同时, 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 并沉醉其间, 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 “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 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 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瀑布》一课, 我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 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氛和壮观景色,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 不少学生翘首凝望, 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 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化静为动, 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 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运用电教媒体, 强化感知, 发展思维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对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电教媒体的应用, 正符合新课程这一理念。如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时, 为了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的精神, 我就制作了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组合成的物体投放在屏幕上, 问学生这些物体像什么, 分别是用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 在大脑中想象组合出来, 让他们动手拼, 这时就充分发挥电脑的优势, 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 拼组成各种美丽的图形, 学生兴趣浓, 情绪高, 思维活, 反应快, 不仅在玩乐中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 小组有分工, 人人有事做,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收获, 加上电教媒体的运用, 就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 对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充分展示自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了思维。

五、运用电教媒体, 化难为易, 体验成功

运用电教媒体, 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及质量, 并能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 促进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发展与智慧的生成。例如, 一年级第一册“认识钟表”一课, 其中认识“大约几时”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让学生主动、自主、有效地获取知识呢? 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地去对比6: 57、7: 00 和7: 03 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而是动用心智, 巧妙地把这三个时刻融入在一个看电影的故事情境中, 通过对显示有三个不同时刻钟表的动画图片的观察, 两次提问: 小明会对妈妈说什么? 这时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了细致地观察, 体会到“大约7 时”就是很接近7 时, 知识在学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对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电教媒体的应用, 正符合新课程这一理念。

讲解技能教案 篇5

主讲人_xxx_ 讲解技能教案——用量变和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

目标 时间 分配 0'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题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师教学行为

师:通过上两次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量变与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进入二者方法论的学习。

好!大家请看大屏幕。

体现教学 技能的要素 复习旧知识 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思考

组织指引 自主思考

活跃课堂氛围 建立联系 引出结果

组织指引

归纳总结

学生学习行为 认真回忆 激发动机

积极思考 认真回答

积极思考

热烈讨论 积极回答

积极思考

课后复习

教学 媒体

多媒体 课件

多媒体课件与教材

多媒体

能力目标:通过本框题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运用相关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等方法论要求加以说明。

1'30” 孙子曾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明代刘伯温说:“蓄

3'

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 师:这些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学生思考)学生(回答):

同学回答得很不错。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切对立面发展到“极”度,就会转向“反面”,量变引起质变。” 师:既然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度的限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大家请思考一下教材的语言故事《杰米扬的汤》(学生思考)

3'30” 学生(回答):

师:嗯!我们这则预言故事我们知道,办事情我们应该“坚持坚持适度原则”

解释什么是适度原则,以及日常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坚持适度原则?

7'39”(组织讨论)质变和量变哪个更为重要?

8'

讨论结果自然引出,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11' 通过《愚人吃饼》的故事,分析农夫的错误做法指出索要讲述的内

12'30” 容要重视量的积累。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篇6

信息化教学因为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等诸多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将信息化教学作为日常授课当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作为中职学校的导游专业的老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将来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巧妙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导游讲解能力。

一、静态图片展示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展示地图,构建学生的空间意识。

导游这个职业最初来源于向导。作为一名向导应有着较强的方向感和空间意识。而作为中职学生来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却是有所欠缺的。以《导游服务技能》课程为例,该课程中有一个教学模块为:沿途讲解。而许多学生对自己所要讲述的路途却一阵茫然,其先后顺序根本无法搞清。作为教者,此时如果在课堂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向学生展示地图,无论是传统的平面地图亦或是现在比较流行的3D地图,都可以有效地帮学生塑造方向感和空间感,帮助学生理清讲解的顺序。

在导游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需要带领游客去到一些陌生的地方,因此也就需要有导游人员具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者如果经常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展示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识图方法,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读图、用图的职业能力。

(二)景点景区图片协助学生完成景点讲解。

景点讲解技能应该是导游职业的一个核心技能。由于场地、经费、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经常把学生带到课堂以外,带到真正的景点中去。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导游实训室里“纸上谈兵”。作为中职学生而言,因为其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无法做到“心中有景”的,因此让他们进行景点模拟讲解时,很难找对感觉,只是一味机械的背诵导游词,甚至有时会讲了上段,忘了下段。但如果我们教者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学生将要讲述的景点、景区的图片呈现出来,让学生做到“眼前有景”,让学生做到“就景讲景”,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讲不出来的尴尬,便于模拟讲解的顺利进行。实践也证明,我们的学生在有图片做背景时,讲解明显顺畅许多。

二、动态视频播放

(一)为学生提供讲解范例,并让其模仿讲解。

技能的形成往往都要经过初期的模仿学习阶段,首先要由技能熟练的人作示范,初学者跟着模仿。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同样如此。学生需要模仿、需要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国赛、省赛优秀选手的视频,或者本校优秀学生的讲解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个讲解样板,让其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自己去领略讲解过程中的一些要点。因为讲解技巧是学生在模仿中自己领悟出来的,这比教师滔滔不绝地去单纯传授讲解的方法效果要好很多。

笔者就此曾经做过试验,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只是提供了讲解素材,而另一组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优秀学生的讲解视频。在随后的讲解考核中,提供了视频的这一组讲解质量明显高于另外一组。

(二)为学生创设讲解情境、营造氛围。

动态的视频相对于静态的图片来讲,在营造讲解情境的效果上又进了一步。为学生播放动态视频,可以为学生构建更好的讲解的平台,让学生在讲解时能做到“有景可依”。

如果在讲解的视频中能够插入一些合适的音乐的话,可能更便于营造讲解氛围,更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

三、学生自制视频

(一)学生自己拍摄讲解视频,了解自身不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讲解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体势不佳,口头语太多,表情过于呆板……..而其本身是认识不到这些问题的,即使有老师、学生作出点评,但有些时候并不能引起其高度关注。如果在授课的课程中,让学生自己利用摄录软件对自己的讲解情况进行现场录制,并将这些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许多同学在看到自己的讲解视频后都面带愧色,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讲解中的存在问题,并能铭记于心,在后期的讲解练习中努力克服,讲解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学生自己拍摄景点,加深对景点认识。

学生模拟讲解所使用的图片、视频,除了由教师提供以外,还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摄制。一方面学生自己摄制,可以让学生掌握现化代摄录设备的使用方法。因为在导游的实际工作中,有些游客也会要求导游协助进行短时间的摄录,导游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摄录水准的话,更容易拉近与客人的距离,更容易开展后继工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摄录工作,也是对其职业能力的一种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拍摄过程中,会对景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会更容易发现景点中的一些小细节,讲解因此也会更为深入、透彻。再者,学生自己拍摄的视频,在后期的讲解中更容易切合。可谓一举多得。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篇7

历年导游技能大赛 (教师组) 方案解读

(一) 即兴讲解题目分析

2008年是苏州市和江苏省举办导游类专任教师技能大赛的第一年, 比赛内容中并没有即兴讲解的项目。2008年江苏省导游技能大赛的教师组比赛流程是:课堂教学—示范讲解—综合能力—才艺展示;同年, 苏州市导游技能大赛教师比赛的流程是:自我介绍及欢迎词—苏州概况—景点讲解自选—导游应变能力答题—才艺展示。

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江苏省和苏州市的6次比赛中, 教师组的比赛项目发生了变化, 删除了教师组才艺展示项目, 增加了即兴讲解项目。要求参赛选手现场抽取题目, 准备30分钟, 现场讲解3分钟。题目为旅游景点中的一个点 (一竹、一石、一池、一茶、一陶……) , 要求在直观讲解中能谈点文化内涵。2011年的省赛和市赛的方案中给出了教师即兴讲解的题目:即旅游说亭、茶、舫、牌坊、山、银杏、玉、照壁、陶、瓷、清明、望柱、鱼、鹿、马、镜、中国结、鼎、冬至、竹、合欢、蝴蝶、水、羊、梅花、牡丹、松、菊、柳、桂、瓶、塔、钟、重阳、凤凰、麒麟、猫、端午、兰、荷花。针对这40个题目, 笔者进行了归类, 可分为建筑、植物、动物、节日、自然景观和其他吉祥物6大类。如属于建筑的有:亭、舫、牌坊、照壁、望柱、塔;属于植物的有:茶、银杏、竹、合欢、梅花、牡丹、松、菊、柳、桂、兰、荷花;属于动物的有:蝴蝶、鱼、鹿、马、羊、凤凰、麒麟、猫;属于节日的有:清明、冬至、重阳、端午;属于自然景观的有:山、水;属于其他吉祥物的有:陶、瓷、玉、镜、中国结、鼎、瓶、钟。与准备好的才艺相比, 即兴讲解更能反映教师本身的思维速度、语言组织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 评分标准分析

在评分标准上, 2011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旅游类项目实施方案中规定, 教师组参赛选手总分为100分, 其中课堂教学占30%, 示范讲解与综合能力占50%, 即兴讲解20%, 并规定了即兴讲解的评分标准及要求 (见表1) 。

在评分标准中, 对于题目本身的讲解和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占据了同等分值, 这就需要参赛选手准备的讲解词要对题目本身的直观和美学要素像导游那样进行讲解, 同时要挖掘出文化内涵。另外, 即兴讲解的题目是导游在讲解, 而不是演讲, 更不是论文, 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要避免将即兴讲解变成演讲或者议论文。选手在即兴讲解比赛中, 是提前半小时抽取题目的, 也就是说, 比赛的准备时间只有30分钟, 创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 即兴讲解词的创作并不是无章可循。

即兴讲解词的创作技巧

(一) 选择著名景点或知名物产导入

所谓景点导入, 是指通过实际景点引入要讲解的事物, 可选择所在地或者国内关于题目的著名景点导入。全国范围内的著名景点众多, 总能找出与即兴讲解词相关联的景点。比如, 在讲解旅游说柳时, 可以选择扬州瘦西湖的长堤春柳, 也可以选择淮安周恩来故居西院中的观音柳, 还可以选择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梅花则可以选择无锡梅园, 苏州香雪海或者南京梅花山等;马可以选择甘肃武威的汉代铜塑“马踏飞燕”, 也可以从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引入。

知名物产则是指某地的著名物产中的精品, 也可以引入话题。如旅游说猫, 则可以苏绣的代表作双面绣“猫”入手。

不管以何种形式引入话题, 该景点、物产等一定要有知名度, 否则便不如直接导入为好。导入的语句也很简单, 如:“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瘦西湖的长堤春柳”;或者是“朋友们,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了”。

(二) 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讲透实物

由景点引入到实物以后, 开始讲解实物本身。讲解的内容因实物而变, 但要言简意赅地从多角度讲清楚其特点。通常遵循的规则是由点到面, 由表及里, 逐层深入将事物讲透。如讲解植物景观时, 先要将植物的形状、色彩、味道等交待清楚;紧接着要说明植物的生物习性, 如生长气候、品种、花期、果实等;最后要说明植物的价值, 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等。笔者在听取技能大赛即兴讲解词时, 觉得有一篇讲桂花的讲解词值得借鉴。全篇如下:

朋友们,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留园的闻木樨香轩了。这木樨花啊, 就是我们常说的桂花。

说到桂花呢, 它属于木犀科, 常绿乔木, 叶对生, 枝灰色, 花淡黄白色, 核果椭圆形, 熟时紫黑色, 是中国人特别钟爱的一种植物。我们这里的闻木樨香轩便是因为周围遍植桂树而得名。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 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桂花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植物之一,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的时候, 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小的时候, 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即创即合的神话。

人们喜爱桂花, 还因为桂花有用。桂花香味袭人, 所以人们提取它作为芳香油;人们制桂花浸膏, 可用于食品、化妆品的生产;桂花入药, 有散寒破结、化痰生津的功效;桂花的果子可以榨油, 亦可食用。

(三) 提升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等赋予很多人的心态, 反映了民族的哲学、文学、宗教信仰、艺术审美观念、风土人情等。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尚人品、尚文品, 标榜雅致、清高, 很多是借助于自然界的事物来实现的, 而自然界的事物也就同时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如陶渊明爱菊, 林和靖的梅妻鹤子, 苏轼种竹子, 王羲之爱鹅, 张季鹰的“功名未必胜鲈鱼”等等。即兴讲解词中, 要将事物中隐含的古典文化精髓渗透进去, 无疑是锦上添花。如在讲解兰花的时候, 可以这样来提升:

兰花美德众多, 自然成为了古人追求的对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子咏兰、勾践种兰、屈原吟兰了。

孔子在《猗兰操》中写到:孔子周游列国, 得不到重用, 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 在山谷里看见兰花与杂草相伴而生, 于是停车弹琴咏之, 自比兰花, 感叹生不逢时。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所打败, 退居浙江会稽山, 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韬光养晦, 并在会稽山上种植兰花以迷惑吴王, 最终完成了复国大业, 而山上的兰亭由此得名。战国时屈原将怀念君主的爱国之志、扶危济世的爱国之情, 通过吟咏兰花予以表达, 触物以起情, 索物以寄志, 将物与我、情与景融为一体, 尤其是《离骚》中, 以兰为友, 把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 结幽兰而延伫”, 在生活中屈原更是将兰花作为佩物, 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

这篇即兴讲解词列举古代三位名人分别通过咏兰、种兰和吟兰的形式, 表达出兰花独特的品质———象征道德, 喻指德性与善心;象征生生不息, 繁茂茁壮精神;象征人格, 象征孤贞独抱, 无人亦自芳。

(四) 结尾还原到起点

结尾好像一出压轴戏, 也就是最见功夫的点睛之笔。因此, 在经过上述流程后的讲解词, 还是要回到原来的景点中。但仅仅回到原点还不够。若在此时加上古人的诗词, 或者借一些文化寓意给予祝福, 效果会更好。

如在旅游说梅中, 景点导入是苏州的香雪海, 那么便可以这样来结尾:朋友们, 著名画家吴昌硕在思念香雪海梅花时写道:“十年不到香雪海, 梅花忆我我忆梅。”下面就随我进入香雪海景区来一起欣赏梅花吧!

再如在旅游说马时, 结尾可以写成:我借着“马踏飞燕”祝福朋友们:创事业唯您马首是瞻, 一展宏图您快马加鞭, 保身体您龙马精神, 去旅游您一马当先!

以上所述, 仅是笔者对于导游词创作的一些想法。从即兴讲解词及评分来看, 评委们除了关注以上内容外, 也比较喜欢在即兴讲解词中听到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 这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兴讲解词的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放在比赛之前, 通过平时的资料收集、积累,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提炼出有用的资料, 这是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必要条件之一。

摘要:江苏省和苏州市的职业院校教师导游技能大赛都连续举办了4年, 即兴讲解词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本文对江苏省导游技能大赛教师组的方案进行解读, 总结出即兴讲解词的创作技巧, 提出从景点或知名物产引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讲透实物、提升文化内涵、结尾还原到起点四个方面对导游技能大赛的即兴讲解词进行创作。

关键词:导游技能大赛,即兴讲解词,创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李斌.论吴文化与苏州创意产业发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 (3) :117.

[2]骆建建.吴文化及其在现代化趋势下的发展[J].常州信息技术学院学报, 2002 (9) :24.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艺术 篇8

一、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身体语言中, 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 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 (强调音) 比其他班级好, 我真为你们班高兴 (降调) 。”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下降语势, 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 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 没有做作之感, 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 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 既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 又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二、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 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相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 用气均匀合理, 语言流畅自如, 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 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三、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 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 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 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 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 就会觉得教师很做作, 很假, 说话没有水平, 就会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四、态势语变化技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态势语。这一语言在体育课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自然和谐, 入情入理, 传神入化, 优美高雅, 动听而富有启发性, 仅依靠丰富的词汇和发声技巧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想生动、准确、明了、自然、恰当地表达情意还需讲究态势技巧。在体育教学中, 态势可分为情感态势和教学态势。课堂的情感态势是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姿势的隐含的思想感情, 是极其丰富微妙的。一颦一笑, 举手投足, 神色变化都直接诉诸人的视觉, 对人的心理产生某种感示, 比声音先一步在听者心理形成心理视觉形象, 从而对有声语言起到铺垫强调或替代作用。教学态势, 也就是我们在体育课堂中的示范教学, 是体育课区别其他课目的标志之一。在别的课堂的教学中, 可以借助黑板、电化媒体等把内容形象化传授, 而我们体育课几乎用不到, 也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能用到。因此, 体育课中的教学态势在教学任务上占很重要的地位。你的一招一式, 一招手一投足, 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五、辞格技巧

语言辞格是一种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具体的课堂环境特点选择最贴切、最完美的形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中, 教师的语言要想让学生愿意听、乐意听, 除了要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则外, 还需做到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辞格技巧。如在篮球教学中, 某老师正在要求学生进行运球练习时, 一学生对天上的一群鸟作射击动作。教师见状, 心里有点气。假若停下来批评学生, 则影响教学秩序, 于是, 教师改变方法, 说:“这节课我们学习篮球, 有个别同学却想打天上的鸟。”教师顺便指着天上的鸟, 接着目视这个同学, 这个同学面一红, 教师接着问:“天上的鸟是动的, 我们容易打得着吗?”学生回答:“不能。”“假如你们能把这静止的球运得像天上的鸟一样灵活, 有谁还能抢到你的球呢?”教师灵活运用, 就地取材, 通过巧妙地“引用”这一修辞手法, 艺术地批评了学生的同时, 寓意中要求学生只有认真、刻苦的练习, 才能学得真功夫, 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幽默技巧

幽默是外来词, 意指言语行为有趣、滑稽可笑, 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 它是通过愉悦的方式使人获得精神快感的一种行为特性, 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要善于运用幽默, 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学会运用幽默的技巧, 要利用课境 (课堂环境) 恰如其分地、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 出神入化地点明主题, 引起学生愉快的心理反应, 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营造和谐的教育气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十分推崇幽默, 他认为“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通过自己的课堂经验, 我认为, 恰如其分地应用幽默, 可以把教学内容、任务和教育的意图直接导向学生, 实现心理沟通, 沟通师生感情。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某同学不认真, 且轻言已经会了。教师说:“其实, 也没什么学得了, 不过, 既然你已经会了, 那么, 你来当老师, 教我和同学学习。”教师本想讲一番严肃的话, 但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当做耳边风, 用这种愉快的反语说出来, 造成一种“可以随意”的假象, 但学生听后可以理解老师的真意。

篮球教学中的讲解与示范 篇9

一、讲解的技巧

1. 注重名称关键字, 讲清技术动作的名称。教师在教授技术时, 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技术概念。用准确的术语讲清技术动作的名称。如双手胸前传接球, 不应说成双手传接球; 单手肩上投篮, 不能说成单手投篮。教学中的术语运用要准确, 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动作技术术语。

2. 讲解技术动作的要领。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名称后, 要把动作的要领交待清楚, 使学生能够领会动作要领, 正确理解技术动作。在讲解动作要领时, 为了达到精练扼要, 生动形象, 可采用口诀式讲解。例如, 篮球运球口诀“两腿弯曲头要抬, 臂腕柔和指分开, 以肘为轴频按拍, 按球上方落体侧。”又如, 教授篮球原地双手胸前投篮, “双手持球在胸前, 目视篮圈正前沿, 蹬伸翻腕指拨球, 弧度适中球后旋”。学生喜欢听, 容易懂, 记得住, 学生反映好,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 讲解技术的重点和关键。任何技术动作都有它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技术动作的重点和关键, 便于学生理解和指导实践。在学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时, 应向学生指出其重点是蹬地, 伸臂, 翻腕, 拨球动作要连贯协调。又如, 篮球行进间投篮, 告诉学生重点是“第一步大, 二步小, 三步要高跳”, 抓住了技术动作的重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印象深, 掌握快。

4. 讲解技术动作的顺序。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时, 为了使讲解内容有层次, 有顺序性, 不至于出现遗漏和重复现象。一般在讲解时, 可根据动作结构, 先从准备姿势开始, 然后过度到完整动作的方法, 同时根据人体结构采用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的讲解顺序。如在讲解篮球双手原地胸前传接球时, 可先讲解传球的准备姿势, 持球方法, 然后讲解用力顺序, 蹬伸抖拨。这样,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 既系统又便于记忆。

5. 讲解技术动作的特点、运用时机。学生在练习比赛中根据教师讲解的篮球技术的特点、运用时机, 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技术, 如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特点, 是持球部位和出手较高, 一般是在比赛中中距离投篮和罚球时使用。又如, 高姿势行进运球的特点是, 推进速度快, 一般在防守反击而又无人防守的情况下采用。学生学习了技术并清楚了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这对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示范的技巧

在篮球课教学中, 一般经常采用的示范法有: 完整示范、重点示范、比较示范。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相互结合运用。

1. 完整示范。完整法是教师把动作的开始到结束, 不分部分和段落, 完整地示范,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动作概念。在篮球课教学中, 一般在新授教材时采用。例如, 篮球双手胸前投篮或者是篮球行进间运球, 学生初学时, 教师就可采用完整的示范, 给学生建立完整的直观形象。所以, 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无误, 尽量做到示范一次成功, 尤其是示范投篮动作时, 投篮如投中对学生鼓舞是极大的。

2. 重点示范。亦称局部示范。它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并强调动作的关键部位所采用的示范。必要时可放慢速度, 重点部分也可以稍加夸大, 使学生的视觉感受时间长一些, 看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例如, 在进行篮球行进间传球时, 就可放慢速度、节奏, 让动作的内在联系更清晰地反映出来。

3. 比较示范。也叫对比示范, 一般是在教学中用来分析动作, 纠正错误时采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 并通过对动作的正确与错误的示范对比, 使学生对动作的正确与错误有个比较和鉴别, 有助于巩固和强化正确的技术概念, 自觉地克服错误动作。教师在模仿学生所产生的错误动作时, 要恰如其份, 不易夸大和过多地重复, 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 在行进间篮球投篮的教学时, 学生易产生的错误, 共性问题是一步小二步大, 三步高跳不起来。影响了投篮的命中率。根据学生所产生的共性错误, 在教学中抓住技术的重点, 通过行进间投篮的要求“一大, 二小, 三高跳”的技术示范, 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明确学习的要求, 领会动作的要领和完成方法, 使学生在练习中有目的有意识去克服和纠正, 逐渐掌握正确的动作。

4. 示范的位置和方向。教师在示范时, 应根据学生的视野、观察的部位、动作的结构和要求, 选择最合理的示范位置和方向。一般在篮球课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向示范”。如双手胸前传接球, 双手胸前投篮, 持球或不持球的过人技术、行进间投篮, 采用侧面示范。背后运球和单手背后传球等可采用背向示范。总之, 使所要观察动作的面与学生的排面成平行的部位, 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

三、讲解和示范法的综合应用

在运用讲解和示范法时, 教师根据课的类型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任务, 可采用先讲解后示范或者先示范后讲解的方法, 以及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示范与讲解结合运用, 使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如蓝球原地单手肩上投蓝, 动作难度较高。教师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建立基础的运动感觉 ( 这是精讲的铺垫) , 然后教师利用口诀将蹬、伸、压、拨等要点作简要讲解示范, 让学生观察并记忆动作关键点。利用学生二次练习体会后, 再作基本站立姿势、持球等其他动作的讲解, 让学生注意得到延伸而不至于一下子负担过重。这里要注意的是, 在讲解时最好结合直观、多角度的示范进行, 也可以采用边讲解边示范、学生示范教师讲解等方法, 目的是吸引学生视听觉的最佳注意力。

初中学生能够进行抽象的思维, 但第二信号系统的机能还不够完善, 不能长久地工作, 容易疲劳, 所以示范应多于讲解。示范多于讲解, 更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 而且还关系到以后形成的正确动力定型。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学生在篮球技术的掌握上,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 学生真正做到了能讲、能做、会用。

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激励, 学生会积极模仿、主动学练, 进而带动教学效果的提高。篮球教学中,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样才能收到最好效果, 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初中阶段, 学生对新事物容易接受、善于模仿、求知欲强, 多用简单易懂的形象化语言和直观示范, 对学生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和基础知识十分重要。讲解与示范, 是篮球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篮球技术和进行锻炼的常用方法, 巧用讲解示范, 可提高篮球学习效果。

关键词:篮球,讲解,示范

参考文献

[1]篮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上一篇:次贷危机成因分析下一篇:热休克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