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运动与音乐完美融合

2024-07-06

让课堂运动与音乐完美融合(共3篇)

让课堂运动与音乐完美融合 篇1

让课堂运动与音乐完美融合

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中心学校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们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我觉得它可以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对于儿童来说,我觉得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的音乐课时,我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视听、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境表演、节奏乐敲击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一、情景相融,完美结合

音乐作品大多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刺激人们的大脑,产生思维联想和想像,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而,我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多地运用情境教学,让孩子们直观地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在欣赏《勤劳的小蜜蜂》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用故事形式,描述美丽的田野,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花蜜的场面;一场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蜜蜂继续劳动的情景;通过欣赏教学,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了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全身参入,舞动音乐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边唱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音乐美感,使孩子们能更好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景中。

1、拍一拍

拍手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能帮助儿童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训练孩子的韵律感。例如:在教授孩子感受力度中,我先让他们听《一支短笛轻轻吹》,随音乐轻轻律动,感受催眠曲的风格特点,而后,再听《游击队歌》,请孩子们比较两首乐曲力度的不同,体验出《游击队歌》的雄壮有力。欣赏课中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情绪、风格特点。

2、敲一敲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音乐教学中,运用节奏乐,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节奏,提高孩子拍击节奏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敲击打击乐器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培养乐感,增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欣赏《春天举行音乐会》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乐器如三角铁、小铃、双响筒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自然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又如:在欣赏美国儿童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时,我让孩子们用口琴、沙球、小铃分别模仿了各种动物的声音,加深了孩子们对乐曲的理解,培养了乐感。

3、画一画

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可以让孩子们受到音乐的熏陶,如身临其境般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

例如:在教学欣赏《春天举行音乐会》的最后,我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大自然的美景,顿时柳树、花儿、溪水、鸟儿、小草映入眼帘,有的小朋友还画出了小朋友们围圈跳舞,庆祝春

天到来的喜悦景象。通过听和画,让小朋友们明白大自然的活跃。不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还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4、演一演

儿童模仿能力强、有极佳的表演欲望、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孩子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例如:在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教学过程中,首先装饰一下教室,把它变成动物的家,黑板上粘贴动物画片,孩子们头戴小动物头饰,又根据音乐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了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故事的理解。

5、做一做

在音乐教学中,做一做音乐游戏,有利于小朋友们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如:教唱《木偶的步态舞》中,我让孩子们边唱边跟着音乐节奏敲鼓,扭动身子,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在音乐课中,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是培养儿童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质的良好途径。

三、音乐想像,巧妙结合

音乐和所有艺术审美活动一样,也必须从直观感受出发,通过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拍、速度、和声激起想像、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对于低龄儿童尤其如此,因此在上音乐课中,我努力创造各种意境,让孩子们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像。如教学《顽皮的杜鹃》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完整的演绎故事情节。此时,想像架起了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让课堂运动与音乐完美融合 篇2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舞动,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通过人体艺术来表现音乐的意蕴和情调,展示音乐艺术的生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符合小学生爱动、好奇的天性,而舞蹈综合唱、动、表演等多门艺术教学,对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与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融合舞蹈生活元素,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热爱新鲜事物,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小学音乐教学者要善于利用学生此阶段的性格特征进行“对症”教学,让学生在接触一门新课程时,觉得有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儿歌音乐难度小,节奏易上口,在教学中配合有趣的肢体动作,学生在唱中舞动,形式活泼生动,既符合学生的爱动天性,又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快乐的小木匠》时,唱到歌词“嚓嚓嚓嚓刨花儿飞,刨花儿飞,沙沙沙沙大锯响,大锯响,我是快乐的小木匠,嗨嗨,快乐的小木匠”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做出刨木花儿和拉大锯的动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教学元素,与身边的同伴一起,和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简单的几个动作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更让学生在美好的音乐与歌声中感受到真挚的感情,在拉近师生、生生关系的同时,快乐地学会歌曲。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歌谣,教师在进行这类歌曲教学时,可根据教材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和儿童熟悉的歌曲进行舞蹈动作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歌舞《踢毽子》就是很好的寓学于乐的例子。该舞蹈运用藏族风格舞蹈中的颤膝律动元素,用踢毽子的运动形式让孩子释放天性,在舞动身体的活动中感受舞蹈、音乐的力量。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了大半时间与学生进行踢毽子练习,教导学生在练习颤踏时要提胯拎腰,双脚交替踏地,小腿要主动抬提,毽子要尽量提高。然后,边放音乐边跟着节奏踢毽子,在舞蹈和音乐交融中感受藏族音乐舞蹈的鲜明节奏,民族韵味的纯朴豪放。

二、融入舞蹈审美元素,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简单的舞蹈动作以辅助音乐教学只是初步的,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音乐舞蹈学习中认同艺术的表现,逐渐了解音乐的世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舞蹈音乐知识文化,让学生了解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培养其良好的艺术欣赏细胞和审美能力。

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新歌曲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跳了一段有关动物的舞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出示孔雀的图片,让学生听着伴奏想象孔雀在音乐中翩翩起舞的意境,产生美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跟随自己学习正确的手势—大拇指和食指捏紧,后面三个手指用劲立起。最后,学生和着节奏跳起孔雀舞,愉快地进行舞蹈游戏。

优美的舞蹈伴着音乐欣赏,让学生第一感觉就喜欢上舞动音乐,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三、融入舞蹈动作元素,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中,将舞蹈融入音乐课堂,可以更好地为孩子提供一个表达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

围绕孩子们好动、好奇的天性进行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向,教师们要善于根据这一天性让小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而不是限制他们乖乖地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听任说教。给孩子鼓励、信心,他们才敢与你分享内心的情感世界。

《放牛山歌》是首充满地方风味的歌曲,但是节奏和歌词相对其他歌曲较难掌握,如果一味地把教学重心放在教授歌词上,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教师可以这首歌曲融合舞蹈动作进行教学,即用舞动动作来解释每句歌词,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枯燥的课堂活跃化,也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明了地理解歌词意思。在唱到“太阳出来哟喂,照北哟岩,赶着那个牛儿啥上山来……”教师以身示范,以歌词为依据自编舞蹈,学生看完后进行自我舞蹈编排。学生的表演自信、自然,在获得音乐、舞蹈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四、融入舞蹈情境元素,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情感和多次认知感悟,使学生情感得到陶冶,身心和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设定各种教学情境将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通过聆听歌曲、舞动身体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

在《森林的故事》一课中,教师可采取转化音乐故事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提出问题:“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在一起玩耍,现在它们遇到了凶残的猎人或者其他动物,它们会去向谁求救呢?”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有的说小猴子会去向大象求救,有的说孔雀去向长颈鹿求救。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意,把“大鹿”的旋律组织起来,改编自己喜爱的动物歌词,于是便有了“兔子快点快点进来”“乌龟快点快点进来”等新歌词。随后,教师给学生派发预先备好的各种小动物头饰,让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在森林的种种行为动作,让学生在最真实的情境中尽情地享受音乐,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在沟通互动中增强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在合作和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选素材让课堂与生活完美融合 篇3

关键词:素材;生活;学生;课堂

一、源头活水,引入课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说明思想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一旦与生活分离,便失去了依托和保证,思想品德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

师:自编故事《马家风波》第一幕

八年级学生亮亮家最近喜事连连,不久前亮亮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前几天亮爸又接到了单位升职的通知,年后即将接任单位领导一职。但是紧接着升职通知的是接二连三的饭局,吃饭免不了喝酒,这不,没几天爸爸摊上大事了——酒驾撞了路人(伤得很重)……

师:请同学们合理设想,等待亮爸的会是什么?

通过追问和引导,学生的回答基本达成了我的预期目标,于是我顺势而下,及时做了小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受到一定行为规范的约束,正是有了这些行为准则,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和权益,法律就是这些行为规范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即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感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老师通过生活小事设置悬疑,从而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再加上有了前段时间对承诺相关知识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原本平淡无味的法律课,顿时有了色泽。

二、摒弃灌输,巧妙引导

斯宾塞曾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做个辛苦、机械的知识灌输者,而要做一个机智、灵动的知识引导者。

在引出课题《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后:

师:想一想,忆一忆,我们接触过的法律有哪些?

生:《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法律是怎么来的吗?老师这有两个非常形象的材料,里面就包含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并结合课本,得出答案。

师呈现材料:

材料一: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八)》;修正案增设了“醉驾飙车”等违法犯罪案件的新条款。

材料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美德,国家对其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

师: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指出法律的来源分别是什么?

生: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师:谁来制定或认可呢?

生: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师补充说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法律的第一个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感悟】《心理学》中关于迁移原理的应用的相关论述中描述到“复习相关知识的目的是为知识的正迁移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就是对迁移原理的运用。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立足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生新的知识、原理,哪怕是再优秀的学生,也会因为记忆的疲劳和疲倦而对新知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我们常说的听天书估计就是这样的状况吧,就是不知道的东西,刚听可能会因为新奇而很感兴趣,但是听久了,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厌倦。

三、承上启下,前后串联

教学与生活不同,教学中往往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够紧密,甚至可能是毫无关系的独立片段。但是一节课的内容如果太过分散,势必会让人觉得杂乱无章,难以联系和识记,因此,教学中如果能有一条清晰的贯穿始终的主线,将所有或者说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那必定会让人眼前一亮,效率倍增。

投影呈现:《马家风波》第二幕——网友说事

亮爸的事情一出,立马有拍客将消息传到了网上,网友们立即展开了讨论:

@地球超人:身为领导,知法犯法,应该从严处罚!

@轻舟:领导与普通人不一样,应该从轻发落!

师:你赞同网友的观点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通过一系列辩论,得出结论:应该依法制裁,由此得出法律的第二个特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至此,阶段目标初步达成。但是还不够,于是故事继续……

《马家风波》第三幕——亮爸潜逃

亮爸回到家后,将事情告诉了亮妈,亮妈劝说道:“你还是逃到外地去避一阵子吧!”亮爸思量再三,决定潜逃,可是刚出门就知道计划失败了……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谁来了吗?

学生:警察。进而得出结论:法律的第三个特征“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除了大家熟知的警察,国家强制力还有哪些呢?

生:军队、法庭、监狱等。

师:(投影图片展示强制力)并追问如果没有这些强制力,会发生什么事?

学生尽情表达。在此基础上得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要求,法律不可能被所有社会成员自觉接受。国家为了保证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迫使全体社会成员毫无例外地遵守法律。

【感悟】通过网络、杂志和报纸等搜集到的或者根据材料原型编撰的教学素材,一般和教学内容有关系,但是可能并不明显,如果是很多个来源不同的素材,常常还会面临杂乱无章甚至互相矛盾的可能,所以如果教师不加整理地简单挪用,极易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对《马家风波》的后续事情精心设计,去粗取精、合理整合、前后串联,形成一条连贯的主线。此外,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笔者还特意注重了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用时下非常流行的微信,让学生眼前一亮,兴致

高涨。

四、情感升华,涤荡心灵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可,那么很难内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的最后,笔者假借教学素质主人公之口说出对学生的期待和要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的教育、心灵的洗礼。

师:投影呈现:《马家风波》第四幕——亮爸的忏悔信

亮爸因为酒驾,犯危险驾驶罪依法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

5000元。在服刑时,亮爸写了一封忏悔信给儿子:

“亮亮,爸爸现在无比忏悔,以前爸爸以为喝酒能给人自由,现在爸爸却因喝酒失去了自由,因为爸爸喝酒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自由。爸爸没有给你做好榜样,希望你原谅爸爸,并且以爸爸为戒,从今以后,好好学习法律,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想你爱你的爸爸

(提前做好录音,并且配上合适的感人轻音乐,借助多媒体

播放)

师:看完爸爸的忏悔信,同学们应该有很多的感动与收获,不妨动笔写一写。

短短的几行字,却道出了失足人的悔意,道出了天下父母心。学生看完了信,静了,收获了。至此教学内容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留下的思考太多。似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教学来说,教师就是巧妇,素材就好比原料,教师要想做出美食,必须要选好原料、用好原料,从而让学生享受到一頓顿丰盛的知识大餐。

参考文献:

[1]胡波.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4.

上一篇:医院创建口号下一篇:岳飞的千古遗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