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不完美

2024-07-05

完美不完美(通用12篇)

完美不完美 篇1

《完美保健品“死亡名单”调查》、《完美产品?健康杀手?》两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过轩然大波,报道称“完美产品已导致50多人死病残……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

继鱼腥草事件、欣弗药品风波后,保健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此报道刚刚刊发,报纸、网络相继转载,瞬间将一贯低调稳健著称的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推上了舆论的风头浪尖,在国内畅销了10余年的完美拳头产品———完美牌芦荟矿物晶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所有种种不利的消息让业界和消费者愕然、完美产品一夜之间俨然成为让消费者“千夫所指”的魔头,恐慌在蔓延……

完美的产品到底怎么了?完美保健品对人体是否真的可以造成危害?它的安全性是否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可?究竟哪些环节出了问题?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完美保健品是否对人体有危害作用

上述报道称完美公司生产的芦荟矿物晶是致人死命的幕后杀手,服用后导致多人死亡或病残,同时曝出一份触目惊心的涉及50多人的“死亡名单”,并称这份死亡名单中20多人已死亡,30多人伤病、残疾。

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是由马来西亚完美资源有限公司在1994年投资设立于广东省中山市,以生产健康食品、个人护理品、家居日用品和美容护肤品等大众消费日用品而著称。

截止目前,完美国际机构达5家,在全国设立了33家分支机构,同时,开设了3600多家完美服务中心,产品市场在香港地区及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不断拓展。在华投资累计达8亿元人民币,并于2006年12月获得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牌照。

完美2005年被中国质量信用评价中心评为“AAA+级中国质量信用企业”,“2004-2005年度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和“2005-2006年度全国食品安全百佳先进单位”,在2006年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评比中,完美公司获得“2006年度全国食品安全十强企业”称号……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完美公司通过保健食品GMP认证、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权威认证。

一面是对人体有危害作用的产品,一面是光环笼罩、产品在中国行销近14年的外资直销巨头,哪一个是完美的真实的一面呢?完美公司是否真如投诉者所说的那样“命案缠身”?

在这份名为“使用完美产品受伤害客户资料(部分)”的名单中,受害者波及浙江、江苏、山东、福建、辽宁、湖南等地,报道中详细列举了某些人服用芦荟矿物晶后,导致精神病、集体群发性肝炎以及死亡等事件。

以两份报道的共同报道对象———宁波的患者吴亚仙之死为例。家住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恒村的吴亚仙是一位农村女工,早年患有脑血管硬化和脑膜炎后遗症,2005年10月7日前后,服用芦荟矿物晶7日之后,突发脑血管破裂死亡。吴的家人认为,吴亚仙之死是完美公司的芦荟矿物晶造成的。

和吴亚仙案例相比,江西瑞昌市鲁家湖水产场张湾村一组55岁村民张远发的死亡更加蹊跷。张远发服用芦荟矿物晶在1小时内就发作,发作不久后就死亡。

报道认为,造成受害者死亡的罪魁祸首之一:芦荟矿物晶里面的多种微量元素超标,如锌、碘等元素都超过了国家标准,并以3家检验报告为证。罪魁祸首之二:部分“完美氨基酸片”配料表和“完美健怡茶”配料表中,配入了“阿斯巴甜”,并称“阿斯巴甜”可能在人体内会转化成甲醇、甲醛、冬氨酸、苯丙氨酸,可使脑部产生化学变化而引起头痛、沮丧、情绪不稳定、失眠、高血压、行为失常、心智迟缓、食欲无常、干眼症、忧郁症、肌肉酸痛等。如果孕妇食用过量的阿斯巴甜,可能会生出基因异常的下一代。

文章中认为50人死残与完美的芦荟矿物晶有关的主要依据是三份检验报告。

事实是否如此?三份检验报告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具的?是否对上述结论具有证据性意义?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首先采访了上述报道中提到的三家检验机构。

三份检验报告结论均不成立

上述报道中分别提供了三家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即:山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的送检检测报告、沈阳市质监所检测报告,并以此为证得出50人的死残与完美的芦荟矿物晶有关。

三家检验报告是在何种情况下出具,是否得出微量元素超标的结论?

报道中提到“山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一份“2006W1779号”检测报告中,完美矿物晶的锌含量是136.4mg/kg。”报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列出数据,食品中锌含量在水果中不得超过5mg/kg,在豆类及制品和鱼类中不得超过100mg/kg,同时说明100mg/kg也是锌限量标准中的上限,依此得出完美矿物晶锌含量超标的结论。

事实果真如此么?

记者联系到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检部,该处负责人查到这份2006W1779号报告后告诉记者:“我们于2006年11月11日出具了此报告,是山东一家律师事务所送来的,我们的报告没有结论,并没有得出锌含量超标的结论,这是送检产品,我们无法对送来的产品核实,所以送来的是否真正是完美的产品无法确认,所以我们只出具了一个检验结果。”

“我们才看到相关报道,并看出很多漏洞,不知是作者专业性不够还是其他原因,有些偷换概念,比如文章中引用食品标准来套用保健品的标准,这是不准确的,如果报道中称是我们检验中心得出的此结论,我们将对这些不实报道追究法律责任。”

再来看看第二份送检检测报告。

报道中称“在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的一份检验报告中,完美矿物晶的锌含量是11.4mg/100g,折合成kg则是114mg。”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很为难:“报道中没有检验编号和批次,我们很难查。”

经过了一天的查询后,2007年4月11日,福建出入境检验中心负责人给记者答复:“我们每年检验大概15000份报告,没有检验单号,我们很难核实是否是我们出具的报告。况且我们测试的数据仅仅对所送来的产品样品负责,单单根据送检来的产品得出结论是不充分的,而且我们单位也不参与抽样环节。”

该负责人表示:“我们看了相关报道,说我们提供的报告证明了该产品微量元素超标,这样的结论是不准确、不充分的,我们保留进一步核查的权利。”

第三份报告:以沈阳市质监所检测报告为证。

报道称“沈阳市质监所出具的芦荟矿物晶标准所做的第054654号检测报道中碘含量为975.5mg/kg,如按该营养强化剂的标准,超标了1000多倍。”

记者联系到沈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赵丽秀所长告诉记者:“我们的这份报告是2006年7月作出的,当时是私人送来的样品进行检验,当时委托人没有留下电话、地址。我们仅对那一小瓶来样负责,样品是不是厂家生产,我们无法、也不会去考证,而且并没有对该产品得出结论。”

既然三份检验报告都没有得出多种微量元素超标的结论,报道中声称“50人致死致残”是因完美产品所致的依据就显得缺乏有效的依据了。

此外,报道中还涉及到烟台恒翔司法鉴定所的一份2006年发布的“临鉴字第R1033号”鉴定书,文章中提到“该鉴定书称原志山因服用保健品完美于2004年11月26日被诊断为药物性肝炎,住院期间发现胃溃疡,后诊为胃癌,手术将胃切除2/3。原志山的胃大部切除符合六级伤残”。

记者分别在中国司法鉴定网和山东省司法厅网站司法鉴定机构查询栏目中未能查到这家鉴定机构,而经山东省司法厅(局)审核登记的鉴定机构有70家,记者未能找到这家机构的身影。拨打烟台当地114查询机构,话务员告知记者,该机构号码没有登记。记者在互联网上也未能找到该家机构,查到了与之“一字之差”的另一家机构———烟台信恒翔司法鉴定所。

该所负责人孙惠文告诉记者,因时间关系不能查到该鉴定书是否为本机构出具,但他表示,鉴定所只会对胃切除后果做出鉴定伤残,不会得出是吃某产品造成该后果的结论。至于患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伤残,鉴定机构无法得出结果。

权威检验部门:完美产品无毒无害

记者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他们分别对完美的产品进行了检验,报告检验结果均显示其送检的完美芦荟矿物晶、健怡茶、完美营养餐、完美高纤乐4种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其中重庆检验报告是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送检的,送检样品的可靠性、真实性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主任技师戴昌芳告诉记者,该中心过去两年对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完美芦荟矿物晶冲剂产品前后进行过11批次的检验,结果均显示:产品质量稳定,所检验产品的批次符合企业产品标准(Q/WMRY04-2005)的要求。产品安全无毒:依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完美芦荟矿物晶冲剂产品属无毒级物质。

该中心对“死亡名单”中涉及的产品也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属无毒级物质,安全无毒。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品安全监管处罗平华处长向记者表示,完美芦荟矿物晶是经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经长期日常检查,他们没有发现改变行为。

针对“完美芦荟矿物晶中锌超标”一说,罗平华表示,锌元素在芦荟矿物晶产品属功效成分,是主要原料之一,完美矿物晶中锌含量符合质量标准规定。

对“完美芦荟矿物晶碘含量超标1000倍”的报道,罗平华则认为,完美芦荟矿物晶根本没有含碘的原料,企业标准没有此项指标。广州质量检验所对生产批号为20041218的产品抽检并没有检出碘。

关于“阿斯巴甜”问题,罗平华表示:阿斯巴甜(甜味素)是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其使用范围为各类食品(罐头食品除外),使用量无限制,只要求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含苯丙胺酸,没有其他标示要求。完美公司产品“完美氨基酸片”和“完美健怡茶”使用和标示阿斯巴甜是符合规定的。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品安全监管处负责人还表示,至今为止,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收到任何可以断定该产品致病及致死的报告。

为此记者对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特助兼市场部总经理张旭辉进行了专访,他向记者出具了18份产品证书清单,包括国家、省级质监局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及三份广东省疾控中心提供的检验报告和毒性试验报告。

在得到权威部门的检测结论后,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声明:完美产品完全合格。

广东省药监局、广东省疾控中心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公布了相关检测结果,认定“完美芦荟矿物晶”是安全无毒的合格保健食品。

中国保健协会为完美洗冤保健品致死致残报道不实

完美“死亡名单”风波给完美造成巨大影响的同时,其冲击波对整个保健品行业的公信力也带来了巨大打击,消费者纷纷质疑保健食品的安全性。

就在此时,中国保健协会特意组织了国内数名保健食品专家、学者对完美芦荟矿物晶等保健食品进行了独立的论证。

事实是否如报道所说,完美保健品致死致残?

中国保健协会论证完毕后发表的声明则为完美洗刷了冤屈。

声明中称:首先,完美芦荟矿物晶是国家正式批准的保健食品,上市前其产品质量已经得到国家监测机构的多次检测认定。其次,在国家行政部门历次监督抽查中,也从未发现“完美芦荟矿物晶”存在质量问题。

中国保健协会认为,此次针对完美公司保健食品的有关报道是不真实的、缺少事实根据的。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副会长叶柏林则提出了五大依据,说明完美产品的安全无害:一是完美产品有多个权威部门的批准文号,我国保健食品的审查非常严格,不会有疏漏。二是各部门产品实行质量跟踪,表明完美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三是完美产品先后通过GMP、HACCP、ISO9001、ISO14001四项权威认证,这是完美品牌产品安全的保证书。四是目前各个检测部门对于完美产品检测报告,说明了完美产品的安全性。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不超标,也不含有碘。五是完美公司是国际大的公司,各个部门设置多重检查,不可能全部存有漏洞。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金宗濂教授对记者说:“我国的保健食品批准过程非常严格,要经过食品毒理试验、功能学检查和100例人体试验合格后才能获得批准。目前国内8000-9000种保健食品,都要通过安全性评价,在服用推荐用量100倍无害的情况下,才可获批。”

针对完美产品,众位专家一致认为,完美产品的质量是可靠的。

完美:有不正当竞争的黑手在背后操纵

张旭辉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在中国经营了10多年的侨资企业,公司对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十分重视。我们欢迎工商、卫生、技监等部门随时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抽检。既消除消费者的疑虑,也还企业清白。”

随后,记者又采访到完美公司浙江、上海分公司负责人,他们表示,对完美产品很有信心。

完美北京分公司经理孙波告诉记者,北京有70家完美的专卖店,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也没有出现退货现象,很多经销商做完美产品已十几年了,都相信公司、相信产品没有问题。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完美保健品的几位消费者,北京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我已经吃了近5年的完美牌芦荟矿物晶,感觉很不错,但还是有些担心报道的消息。”

广州的消费者秦小姐告诉记者:“完美牌芦荟胶治疗痘痘挺有效,现在仍在用。”

记者接着联系到北京、上海、杭州工商有关负责人,得到的答复是,暂时还没有收到关于完美保健品的相关投诉,工商部门也将适时对此事介入调查,保证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没有人得到这份完整的死亡名单,还有一个蹊跷是,所有受害者全是病入膏肓或者有长期重大疾病病史,并都居住在偏远的乡村,几篇稿子内容大致一致,引用的检测报告内容也都一样,难道城里人的维权意识不如偏远的山村?”一位调查同行在分析了“完美死人事件”报道后质疑道。

张旭辉告诉记者,在过去5年内,完美平均每年销售芦荟矿物晶420万罐,全国有3000多家经销商。

“如果真有毒素的话,为何完美产品能畅销20余年?更古怪的是‘50人死亡名单’基本都是农村贫苦群体,完美保健品的消费群体更多的应是城市中高层收入者,为何城市消费者投诉率低?难道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一位业内人士奇怪地反问。

张旭辉说:“我们怀疑是有不正当竞争的黑手在背后操纵。”

曾几何时,许多人印象中的保健品业是个十足的暴利行业。为了迅速赢得“第一桶金”,众多的保健品企业如过江之鲫冲入这片市场期望切块蛋糕,大多直销企业,其所销售产品均聚焦在保健品系列上。直销业内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

完美别被误伤成另一个三株

保健品业的许多专家和经营者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担心一场官司损失40亿元,这个弥漫在中原大地和全国商界上的三株悲情会不会在完美身上上演?

“我们可别被误伤成了第二个三株!”张旭辉感慨连连,“现在做实业,尤其是做保健品市场太难了。”

据记者了解,在1994年,三株产品上市,当年销售额完成1.25亿元,1995年完成23.5亿元,1996年开始超过80亿元,正在高歌猛进的三株集团马失前蹄,在1998年全国媒体纷纷炒作湖南常德“八瓶三株要了一条老汉的人命”的新闻中翻了船,一年之后,三株赢了官司却输了市场,尽管湖南高院的终审判决证实了假新闻,即使三株集团是被冤枉的,也已元气大伤、无力回天,市场和消费者无情地遗弃了三株。

媒体对“常德事件”的过度炒作以及累月追踪报道的“杀伤力”让商界不寒而栗。一位老总对记者说:“炒作不实报道可以直接导致一个企业小患变成大患,危机变成杀机……”

记者了解到,完美“死人事件”经不少报纸及网络转载,给广大消费者、经销商、公司声誉本身都带来了难于估量的影响,已有不少地区供销商遭遇消费者质疑和退货。

此次完美被“伤人事件”的不实报道撞了一下腰,遭遇的“市场寒流”短期内不会立即消除,能否复原还要看完美能否接受考验。

完美不完美 篇2

我的缺点有时消失,有时出现,就像个魔术师一样;而优点也跟缺点一样难以捉摸。对我而言,缺点就象是否定我的老师,但我还是信心十足,并不会因此而害怕、恐惧它。我不喜欢我的缺点,它让我感到不方便,而且它还会让人感到脑袋不灵光,有时甚至会一闪一闪消失的。

没有自信心的人,就像没有武器的战士,无法跨越障碍;相反的,如果有信心,那么他的枪就一定射得到他想要射到的渺小标靶。我认为一个人的自信心,得从小开始培养极发挥,像我就会在作文班展现我的自信,向比自己强的人挑战,让自己充满信心,并能从中感觉到——我好强!

不完美的完美 篇3

在众多同事和朋友之间,我被称为具有令人羡嫉的“吃不胖的”体质。事实上,我也有我的诸多烦恼:牙齿不够整齐,手脚不够秀气,有小腿肚子,性格上容易感情用事等等,相信没有哪个女人会对自己的外表或现状百分之百的满意,即使是那些看似完美的明星美人也不例外。也许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的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世上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

还记得曾经因为自己的相貌而自卑,因为身高不足1.60米而遗憾,因不是名牌大学毕业而自薄,因经历挫折、磨难和失败而感慨“人生就是吃苦”……慢慢的成长过程中,我的心态变得豁达,思想变得开放,明白到那些耿耿于怀的“不完美”,只是浮于生命表面的东西,不会影响生命的本质,不会阻碍幸福的抵达,虽然现在对自身存在的某些客观缺陷还无法完全释怀,偶尔还会为之短暂苦恼,但已经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欣然地接受各种况遇的人生。

说起来,完美、不完美,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明确的界线。什么才是完美的人生?美丽的外表、聪慧的内心、高薪的工作、富裕的生活——这些难道就是完美的人生吗?诚然,以上要素正是一些人心目中完美人生的标准,但它们都不过是概念化、蒙化的词汇,没有具体的内涵。“美丽的外表”,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看起来高贵优雅的,也许一开口就成为了下里巴人;看起来貌不惊人的,也许却是耐人品味。环肥燕瘦,貌由心定,不同的年代,风尚不同,不同的个体,审美观也不同,看待“美”的角度和标准也不同,美与不美,各有所爱。“聪慧的内心”,这又如何判断,是以学历、职称或职务级别来区分等级,还是以兴趣特长,获得奖状和荣誉多少来衡量?“高薪的工作”,薪酬多少才是高,是不是工资越高代表着越完美?“富裕的生活”,是以财产为基数,还是要看心灵的饱满度?如果一个人坐拥金山,却孤独生存,那么他的人生是富裕还是凄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有的人喜欢享乐,有的人喜欢奋斗;有的人喜欢走南闯北打拼事业,有的人喜欢安安稳稳简单生活;有的人注重外表的装扮,有的人注重内心的修行;有的人选择健康的饮食,有的人图求一时的快感;有的人追求金钱财富的积累,有的人喜欢用书来充实自己的人生……完美、不完美,标准皆在各自的心中,无可厚非,而物欲的满足,往往是短暂的、临时的,是生活的点缀;心灵的满足,才是高尚的、持久的,是生活的核心。只有从心灵出发、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才能够辟除虚荣、贪婪、邪恶和盲从,对完美、不完美做出正确的理解,付诸正确的行动。

从另一方面说,正因为人生的不够完美,才给予了人们追求完美的机会,越来越接近完美的可能。瑕疵的存在,本身反而成就了完美。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创作了《命运交响曲》;海伦·凯勒幽闭在盲聋哑的世界却创造了14部著作;《流星花园》中的杉菜经历各种遭遇依然保持高贵的公主般的心;汶川地震中的可乐男孩失去了一支手臂依然快乐生活……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幻的故事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不完美的人生散发出的奇异光芒,看到人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坚毅的力量、伟大的心灵。人生,因不完美而更显生动美好。实在不敢想象,如果人生是完美的,那么,世界会是如何的乏味,没有了理想,没有了追求,没有了曲折,没有了变化,没有了创造,人生形如洁白的纸张,完美无瑕,却冰冷空旷。幸而人生是不完美的,于是我们可以在人生的纸张上图画出自己的梦想,描绘出心中的缤纷色彩。

人生就是挑战不完美 篇4

她知道自己能够在这个学校学习, 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是母亲求了校长多少次, 才换来她的读书生活。

母亲总是跟她说:“虽然咱的人生不完美, 但妈妈希望你通过努力学习, 走出一条完美的路来, 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起初, 同学们也总是嘲笑她的残疾, 可是他们不久就发现一个事实, 这个残疾的女孩子不简单, 尽管晚上了一年学, 但是每次考试都第一名, 班里的好学生始终超越不了她, 第一的宝座一直属于她。

就这样, 她披荆斩棘, 一路前进。终于, 学广告设计的她从重点大学毕业了。此时的她, 充满了睿智, 所设计的作品也多次获奖。

她满以为, 拥有高学历的她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残疾却成了她求职的绊脚石。多年来, 在学习中找到完美感觉的她, 再一次体会到不完美带来的痛苦。她把自己关在家里, 胡乱地翻看着床头的书, 看到了一篇小故事。

故事是说,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39岁那年, 因一场意外, 患上了脊髓灰质炎, 高烧、疼痛、麻木和下肢瘫痪, 终生再没能恢复行走和站立的能力, 但7年后, 他重整旗鼓, 再次走上政治舞台, 经过努力, 于50岁知天命的年龄当选为国家总统, 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的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之所以取得成功, 这得益于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 挑战生活中的不完美, 在困难来临时, 不是选择逃避, 而是勇往直前地战胜不完美, 最终, 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完美无缺了。

她终有所悟, 不再盲目地投递求职简历, 决定自己开一家广告工作室, 靠自己的能力来奋斗, 让事业也变得完美。

完美与不完美 篇5

长大了,要上学了,同学们都问她:“雅琪,雅琪,怎么都是你妈妈来接你呀,你爸爸呢?”雅琪总是一笑而过,可是,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重的,终于有一天,雅琪被同学们问哭了。她哭着跑回家说:“妈妈,为什么爸爸死得那么早?”妈妈沉默不语。想了许久,妈妈才慢慢地说:“你……其实……你的爸爸……没有死。”“他在哪里?”雅琪哭喊着问妈妈。妈妈说;“琪琪,现在不是你去找她的时候。”妈妈说完就进卧室了。留下雅琪疑惑地站着。

自从那次之后雅琪再也不问妈妈爸爸在哪儿了,有一个更伟大的计划在她脑海里定性。雅琪瞒着妈妈开始偷偷攒钱,雅琪打算小学毕业之后问出爸爸的下落,用攒的钱去找爸爸。雅琪终于等到毕业了,留下了一张完美的考试卷,再一次妈妈:“妈妈,爸爸在哪儿?我想去找他。我不用你的钱,我自己攒的有钱。”妈妈再一次沉默,说:“你爸爸其实就在这座城市,只不过他有了新家,但是,琪琪你千万不能恨你爸爸,你爸爸每年也来看你的。他现在……在经营一家花店。”

雅琪拿着妈妈给她的地址,找到了那家花店。店里有一个男的坐在收银台前在写着东西。雅琪进到店里,那个男的头也不抬地说:“小姑娘,你要什么花?”雅琪没说话,那个那人抬起头,脸上写满了吃惊的表情:“琪、琪。”琪琪平淡的说:“爸爸。”转身走了。

回到家,雅琪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用我攒的钱,我们出去旅游吧?”妈妈也显得很兴奋说:“好啊!真没想到琪琪这么小就会挣钱了。”琪琪甜甜地笑了。

不完美才能更完美 篇6

著名哲学家泰戈尔曾对真正的贤者做了这样的定义,“他们是以充满智慧的认识而获得最高灵魂的人;是在统一的灵魂中发现最高灵魂与内在的具有完美和谐的人;他们是在内心摆脱了全部私欲而亲证到最高灵魂的人;是在今世的全部活动中感受到他,并且已经获得宁静的人。贤者是全部证悟到最高神的人,他们已经找到永久的宁静,与万物结合而进入到宇宙生命之中。”黄宣德就是一位这样的贤者。

黄宣德,文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现任CFO(首席财务官)兼COO(首席运营官),身负公司日常运营以及财务、投资等重任。繁重的工作使得这位坐在我对面的男人略显消瘦,但风采依旧。十多年的舞蹈基础,造就了他不同于其他中年男人的气质,内敛、儒雅,带着一种逼人的东方气质。

利用舞蹈“曲线救国”

黄宣德生于60年代中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早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家庭成分问题致使他不能专注于幼年间就表现出来的数理优势。12岁时,他意外被“星探”发现,从此走上了文艺的道路。从北京到广州,10多年的芭蕾舞蹈生涯,黄宣德比同舞的人更加刻苦。“最初,我在北京练了3年的芭蕾舞基本功,之后到广州的舞蹈团演出。我虽然很刻苦的训练,但是却始终无法达到大师的水准。在跳舞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艺术是需要天赋的,而我并不具备舞蹈大师的天赋。于是,我为自己制定了下一步的计划,也是我从小以来的梦想。”他表情略带凝重,细细地回味着青春时期的记忆。

批判哲学的代表康德曾论断,要把知性和理性区别开来。按照康德的看法,知性的对象在现象的范围内,而理性的对象则是理念,理念属于超验的领域,因而是不可知的。黄宣德就恰恰抛弃了知性,回归了理性,为自己不可知的未来做了理性的规划。

26岁,是这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世界观都基本成型的年岁,黄宣德成功的以舞蹈团演出的名义,“曲线救国”踏上了去往美国的求学之路。

一穷二白的本科留学生

“在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的基础只有对梦想的执着。”这是黄宣德对自己海外生活的开场白。

只带着梦想留学够吗?答案是,足够!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带着梦想,凭借着专注的精神开始了纽约伯鲁克大学的求学之路。

但是,马克思曾这样写道:“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说,维持基本的生活是一切的前提。

没有足够的金钱基础,必然要比别的留学生更加艰难。打工是不可避免的,这也使得黄宣德没有真正的享受本科的校园时光。“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勤工俭学,好在我本身的、数理基础还不错,没有花更多的课余时间去补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但是在语言上肯定是多下了不少功夫。”黄宣德说。

事实上,黄宣德在刚刚规划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就在广州报了夜大,学习了3年的专业英语。可见,是理性一直引导着他走向现在的成功。

在美国这个世界文化荟萃的国家,特别是在多元文化交汇的纽约,本科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学生们花时间去了解社会、思考自己今后定位的时候,黄宣德这位班中的老大哥却没有时间享受这些。他最大的收获是更多生活上的体验和眼界上的开阔。

虽然疲于奔命,但是在毕业的时候,黄宣德仍旧拿到了全班第一名(全A)的成绩。

文科是基础

英文是媒介

“文科是基础,英文是媒介”,这句话对众多即将留学的人适用,也是黄宣德到了美国后最大的感触。“其实,面试的时候美国人更看重的是思想,而想把思想准确的表现出来只有语言过关。”的确,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对于东方人比较内敛,容易紧张的记载。面试的时候一紧张,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不强,再加上美国人惯常通过语言能力判断智商高低。如果语言不精,吃亏是一定的。这就是很多技术一流的中国人很难进入美国主流上层社会的首要原因。由于很早悟出了这个道理,再次为他接下来一步一步的自我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科毕业后,黄宣德进了一家会计事务所,由于对数字天生敏感,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3年半就升到了经理。伴随着工作,黄宣德在美国的生活稳定了许多,这时的他才有时间去看看歌剧、百老汇演出等。

曾经的舞蹈基础,也刚好帮助他理解舞蹈、演出本身的内涵,使他对国外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终目标是“金融界”

会计事务所的工作并不是黄宣德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进军金融界。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黄宣德开始申请MBA。没想到的是,此时此刻,人到中年的他却体验到了真正的校园文化。

在美国,MBA就是一个完善社交的过程。丰富的校园生活对黄宣德起到了再一次的提升。他就读MBA的大学是一个Party School(有着丰富聚会的学校),学习的本质就是利用社交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接下来2年的MBA学习,黄宣德不仅积极参加校内活动,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在他的经验中,读非功利的专业更利于思考,也更利于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正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黄宣德确定了未来就业的方向——做投资银行。

因为从小在骨子里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毕业后,黄宣德想要回国。而无意中的面试却“无心插柳柳成荫”,精炼的语言使得他获得了花旗银行的认可,也由此积累了在美国华尔街,这个全球资本市场中心难得的工作、锻炼机会。

“在花旗银行工作期间,我就住在林肯中心旁边,由于投资银行的工作非常忙碌,我基本没有时间去做工作以外的事情。每周工作在100小时以上,除此之外,就是坚持去中央公园跑步健身。”

2年后,黄宣德回国出差,从踏上国土的时候起,他就再也不想走了。从此他在北京扎根,继续从事着自己擅长的工作。

完成哲学派的蜕变

如今,黄宣德在信息这个高增长的行业中奋斗着,他着眼本土,放眼全世界,利用自身的优势带领公司一同成长。

回过头来看,从只钟情于古典芭蕾,执着于并不平坦的求学之路,到专注于金融界的职务,不难看出,黄宣德是个极其专一的人。他思想成长的过程,恰恰好似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即从独断论到批判哲学,再到生存论哲学,再到当代语言哲学的蜕变过程。

黄宣德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他是典型的哲学派,而非经验派。往往也只有真正的哲学派,才能参透人生的真谛。

最后,黄宣德说:“如果我以后有了子女,我还是会让他/她去选择自己的人生的道路。”

完美不完美 篇7

关键词:整合,构思,取舍

在绘画过程中, 要对不同造型、不同明度、不同颜色、不同内容的素材进行识别与选择, 吸取与调配, 让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画面更有说服力, 更有视觉冲击力, 创造出美妙的视觉图像。在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中, 人体和布褶挤出一条两端上翘的美丽弧线, 给画面营造出轻松的气氛, 人物的动作看上去也很随意, 虽然她的身体在床上制造出了一些褶纹, 但还是使人感到, 维纳斯的身体非常轻巧, 好像可以将她毫不费力地托起。但在现实生活中, 试图让模特摆出维纳斯的姿势, 结果这个姿势非常别扭, 不仅使模特很辛苦, 更重要的是床与布好像都不能承受这重压, 而乱成一团。此刻, 轻松惬意的感觉被一扫而空。在委拉斯凯兹的这幅作品中, 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对画面进行了整合, 巧妙地在画面中制造了一条上弧线, 消解了重负的压力, 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可见, 在构思艺术作品时, 整合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绘画中整合的概念和作用

绘画中的整合, 就是对所拥有的素材进行筛选, 有进有退, 有取有舍, 最终达到突出明确主题思想的效果。在构思一幅作品时, 首先, 会思考把主要的东西放在哪里。所谓主要的东西, 就是与主题, 即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直接相关的东西。客观物象虽然一来就在那里, 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的价值。画家必须从自然中筛选出能够借以表达自己的主题的东西, 并反复尝试看看把它放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最合适。这时就需要整合。其次, 需要一些辅助东西把主要的东西联系起来, 借此突显我们的主题。所谓辅助的东西, 就是与主题不直接相关, 但艺术家需要它们作为主题的陪衬的东西。这也得通过整合来达到。最后, 我们需要把没用的东西去掉。所谓没用的东西, 就是一些虽客观存在, 但是却有碍于主题的表达, 于是他们就在整合的过程中被删除掉了。通过整合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明确, 使画面各部分的关系协调统一, 富于节奏感。

二、整合的方法

对画面进行整合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素材进行识别与选取, 第二步是调配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 识别与选取素材

对素材进行识别与提取的过程其实很类似于收拾书房。一提起书房首先想到的是书。这是书房中最重要的东西。书的摆放是否合理、有序, 直接决定了书房的舒适和实用程度。这就如同构思一幅作品时, 用来表达主题的那些部分。在构思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些部分的位置、造型、颜色等问题, 因为这几乎将决定一幅作品的成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 无一例外都必须要整合。以委拉斯凯兹的早期作品《水贩》为例,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这样写道:这幅画画的是一位老人正在塞维利亚的街道上卖水。但是我们看到了些什么?一位老人面容憔悴, 一脸皱纹, 衣衫褴褛, 一手扶着一个大陶壶, 另一只手正准备接过一个小男孩手中的透明玻璃杯。一束光掠过小男孩的脸, 又擦过老人的胸前, 照在大陶壶上。就画面而言, 这是在塞维利亚, 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并不重要, 好像也没人追究是不是在街上。重要的是什么?是一个水贩卖水, 这个非常平常的日常生活片段。所以画中的水贩、买水的人, 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主要的东西, 所以它们是最重要的。对它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也就基本决定了这幅画的成败。它们就好像是收拾书房的时候书的位置。经营它们的位置, 让水贩在画面的左侧, 还是右侧, 靠上还是靠下, 就如同收拾书房时, 把书选择放在房间中靠近窗户的一面, 还是选择另一侧一样。在这个过程中, 画家思考与尝试看看如何整合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力, 就像思考如何整理书房才更简洁、大方一样。比如, 为了突出这一卖一买两个人物, 艺术家有意加强了他们脸上的明暗对比关系, 两个陶壶的明暗对比也被加强了。而当在现实中还原这一场景时, 发现如果像贡布里希说的是街景用外光拍摄, 那么光线将平均地洒在画面中所有的东西上, 即三个人, 两个陶壶, 两个桌子, 一个玻璃杯。但如果用室内的聚光灯光线拍摄, 又不可能刚刚好只加强水贩和陶壶等, 这些与主题直接相关的东西, 所以艺术家一定是为了主题的需要加强了画面中与主题直接相关的事物的明度对比关系, 对客观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可见, 在构思时, 对画面主体进行整合是必要的。

(二) 调配各部关系

在构思作品时, 一定要注意调配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调整画面关系时, 不仅要重视主体物的描绘, 同时还要注意那些辅助表达主题的事物。它们虽然不是最重要的, 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他们主题才得以突显, 才更可能在观众不经意的一撇时, 抓住观众。这就如同书房中不能只有书, 还要有书架、桌子、椅子等等物品。它们的摆放就决定了书房是否易于静心养气, 凝神思考。以《镜前的维纳斯》为例, 画面中除了维纳斯和镜子之外, 还有一个天使和几块衬布等, 这些都是辅助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够进一步说明主题。比如天使就正好把维纳斯和镜子联系在了一起,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天使拿着镜子, 这样就使主题更明确了。同样, 那几块布也是为烘托气氛而存在的。此外, 在构思时, 画家将把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删除出自己的画面。这就好像如果书房中放了电子游戏机、汽车配件这类的东西, 就会显得极其碍眼和不搭调一样。比如, 在米勒的《拾穗者》中, 三位农村妇女穿着粗厚朴实的衣裙, 正在收割后的麦田俯身捡取落在地上的麦穗。右侧的妇女站得高一些一手扶着膝盖, 中间的那个好像已经捡了很多麦穗, 腰上系着的袋子已经被麦穗塞得满满的。左侧的妇女则一手拾麦穗一手拿到背后。乍一看, 这好像是在不经意间选取的一个田间劳作片段, 但是其实这不经意的片段正是艺术家整合的结果。如果在现实中还原这一场景, 会发现无论怎样都很难与画中人物的动作保持一致, 而且姿势看上去很僵硬, 光线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画家对画面进行了整合, 加强了安定、平衡的感觉, 使人物的动作和分布中萦绕着一种有计划的韵律, 使整个设计保持稳定。为了使画中人物的姿势看起来行动迟缓而吃力, 并干活专心, 画家简化了边线, 使边线多圆少方, 而且还尽量减少了她们身上的衣纹, 使得衣服的质感又厚又硬, 突显了人物朴实的性格。更值得注意的是, 三个人物都没有正面的表情, 这样可使观众更专心于关注她们捡拾这一行为, 不必分心于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就如同, 在书房中一般不要放太多装饰, 以免分散人的注意力。所以, 就构思艺术作品而言, 要向收拾书房一样, 把那些有碍于主题表达的东西去掉, 这样才能使主题更鲜明, 画面更有力量。

画家们长久地经营着千变万化的形象, 把它们收集在一起, 经过不断的尝试, 有效地整合进自己的画面中, 使作品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这就是整合的妙处, 也是艺术家的智慧所在。在构思一幅写实油画作品时, 画家总是通过对素材进行识别和选取, 并调节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升作品的整体效果。画家将客观事物进行一些小修小改, 使整体效果大为改观, 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营造出了一小块净土, 使人们的心灵可以得到暂时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郭文堉.西方美术史要[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不期待完美——谈问题学生 篇8

在许多老师看来, 学生上课不专心, 就是“不想学”;不按时完成作业, 就是学习不认真;顶撞老师, 是“成心捣乱”;打骂同学, 是“没有家教”……诸如此类的学生, 就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

其实许多“问题学生”的“问题”都属于心理上的困惑, 是伴随成长而来的烦恼。如果把这些“问题”简单地从觉悟、道德等方面去判定, 有失偏颇。

成长中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弄清楚它的根源,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写作业的学生, 有些是因为家长过于忙, 对孩子只管吃喝, 不管学习, 缺少对学习目的的引导;有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达不到老师、家长的要求,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顶撞老师的学生, 大多在学校得不到重视和赏识, 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岐视和冷遇致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个别是在与同学相处时有过被暴力的经历, 更多的原因是家长处理问题往往蛮不讲理, 这些学生就会转而向其他人或者动物施暴, 以释放心理压力。

生活中可以找出很多“产生问题”的原因, 这里不一一赘述。

被周恩来誉为“国宝”的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 眼里是没有问题学生的, 她从教60年, 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 从没有请过一个学生家长, 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 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霍懋征老师不是按学生是否合自己心意来对待他们, 在她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正常的, 他们需要的是爱和帮助。

如果, 家长多引导孩子, 帮助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对学生多一份引导少一份不耐;授课时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爱学习的问题学生就会少很多吧。

如果, 学校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 教师不用一把尺子将学生比出高低, 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激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问题学生就会变成正常学生吧。

如果, 家长不再制造暴力, 家长温文尔雅, 孩子也会安静安宁许多吧。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拿钥匙的人需要有耐心去寻找相对应的锁。当我们眼神中没有了对“问题学生”的厌恶, 存于心中的是对学生“问题”的分析, 那开锁的过程就会有耐心并贯穿始终。

试想, 生活没有激情, 工作缺少动力, 有时情绪不佳, 错了迁怒于人, 在成年人的经历中不也会成为一种“问题”而经常存在吗?所以, 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多几分理解与宽容。

换个心态去想, 换个眼光看, 换个方式面对, 在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其实只是“学生的一种问题”。

完美不完美 篇9

完美主义之课件美:主题为“Four seasons”的课堂教学活动自然是需要为学生营造美轮美奂的四季风景,因此笔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录音的效果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景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并让与会老师都美美的大饱眼福。

完美主义之板书美:大家都知道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板书设计方面笔者分成了两板块:板块一:自制了代表四季特征的奖励贴纸,如:春季的花朵,夏季的冰淇凌,秋季的落叶以及冬季的雪花。学生们均可通过自己的课堂表现获得相应的贴纸并在黑板上予以呈现;板块二:结合教学内容,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四季的一些服饰图片,学生可在相应或自己喜欢的季节上进行点缀。五彩斑斓的服饰图片及各具特色的奖励贴纸, 将整个黑板乃至课堂带来了美的色彩。

完美主义之形式美:本次教学活动以电影主人公“雪宝”为主线,利用口令“Olaf,olaf,go,go!”带领学生一起穿梭在一年四季中。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教学方式和竞赛式的知识巩固方法,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四季的特点, 如:气候,颜色以及服装等。而游戏“最佳搭档”“30秒不NG”“温度升升升”“跳枫叶”“送小花”等游戏更是让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快乐徜徉。

然而,正如古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诠释得那样,我们总是基于美好初衷,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或心生遗憾。世界上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课后,结合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笔者对本课堂理想中完美而现实中却美中不足的地方进行了些思考:

美中不足之学生集体思维有所束缚: 所谓集体思维,就是尊重集体中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听得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的声音,哪怕是很微弱的,哪怕是幼稚的,哪怕是错误的。只是因为公开课,只是因为教学的时间有限,发言交流的机会更有限,只是因为笔者想尽力把美好流畅的课堂呈现给大家,只是因为害怕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会令自己尴尬或耽误时间,只是因为……看着课堂中只有部分学生踊跃发言、慷慨陈词,而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和看客,心中有所感慨却未能多份鼓励和机会。要知道这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集体中共同学习。手有五指,各有长短。一个集体中的几十名学生,学习水平、个性差异,不尽相同。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掩盖了其余学生的学习真相,尤其是那些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困境。在异口同声“懂了”“会了”中,学生与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

美中不足之教师行为对课堂有所干扰:如T: In summer, what do we wear? S1: We wear hats.T: Hats? Maybe you should use caps.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p and hat?原本这一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夏季服装有所思考及表述,但是由于老师的絮叨和岔开话题导致学生的思考遭到打断;又如: S1:It’s winter.It’s cold.We wear skirts.T: Really? Maybe it’s too cold.Can you change another one?其实如今可谓是乱穿衣,我们可以在冬天穿裙子也可在夏天戴围巾或是穿靴子, 不同的衣服材质或是穿衣风格都可以被接受。因此老师可以不用对学生的观念予以否认。殊不知老师这些过多的提醒或是过深的考究都会对学生发展造成影响和干扰。

美中不足之教学进度有所仓促:著名特级教师沈峰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我们的教学要慢下来,要学会等待,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走过场。不要像有人拿着枪逼着自己一直向前赶进度。”本次教学活动由于形式比较丰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到一个个游戏中去,可老师在抛出问题需要他们思考,他们在回答问题或是解决问题的时候却那么仓促?那是因为老师上课为了赶时间、赶进度,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适量的时间。如在出示以下四段四季小诗:It’s spring.It’s warm.We wear jackets.It’s summer.It’s hot.We wear T-shirts. It’s autumn.It’s cool.We wear sweaters.It’s winter.It’s cold. We wear scarfs之后,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自读或齐读几遍,老师便配上音乐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此小诗,效果不如人意这是必然的。之后,老师设计了课外延伸,即学生可结合自身四季所穿服装对小诗进行创编,学生刚了解要求并开始展开讨论,老师便急不可耐的令其嘎然而止,试问学生的思维和创编能有多大效果?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要给学生创设有意识的思考环境,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等待,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等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

完美不完美 篇10

在商品房交易中,购房者总是对商品房质量存在很大的疑虑,这主要是由于开发商总是试图掩饰商品房的缺陷及其不利因素,而尽管由于房屋的重要性,购房者一般会在购房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总体上购房者对于房屋的实际质量和价值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入住以前,住房者很难对房屋的许多功能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应该对哪些功能给予更多的重视,大部分的购房者仅仅是凭感觉来判断房屋的价值。而事实上,大部分的购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主要是靠开发商的宣传进行判断的,这实际上就使得在商品房的交易中,开发商的夸张宣传和对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甚至莫须有的因素的利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社会利益来说,这当然是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购房者对于房屋实际价值的判断能力不是单纯靠购房者的努力能够在短期内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商品房交易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

2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及其完美贝叶斯均衡

2.1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动态博弈的基本特征是各个博弈方的行为不是同时,而是有先后次序的。在多数情况下,后行为的博弈方在自己行为之前都可以观察到先于自己行为的其它博弈方的行为,也即后面阶段选择的博弈方有关于前面阶段的博弈进程的充分信息。这种完全了解自己行为之前博弈进程的博弈方称为“有完美信息的博弈方”。如果一个动态博弈中所有博弈方都是有完美信息的,我们就称这种博弈为“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但是动态博弈中也可能存在至少部分后行为的博弈方,无法了解在自己之前行为的部分或全部博弈方行为的情况,也即没有关于博弈进程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但是尽管各博弈方对于博弈过程不是完全清楚,但是对于博弈的结果也即各个博弈方的得益是完全清楚的,我们称之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亦可简称之为“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2.2 完美贝叶斯均衡

在博弈论中,我们的目的就是求出其纳什均衡,对应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必须满足以下这些要求:

1).在各个信息集,轮到选择的博弈方必须具有一个关于博弈达到该信息集中每个节点可能性的判断。

2).给定各博弈方的判断,他们的策略必须是序列理性的。

3).在均衡路径上的信息集处,判断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的均衡策略决定。

4).在不处于均衡路径上的信息集处,判断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在此处可能有的均衡策略决定。

3 商品房交易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均衡模型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博弈方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性。当购房者购买了一处房产后,往往会觉得合算、不合算,或者占了便宜、吃了亏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发现住房价值和原先估计价值有一定距离的情况,是因为购房者对于房屋的信息了解较少,他们可以通过房子的户型、地理位置、楼层等比较容易确定的因素判断房子的质量和价值,但是许多内在的毛病和缺陷却不容易发现,例如说,卫生间漏水,墙面爆皮,隔音效果太差,甚至建筑不符合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等对于房屋的正常居住非常重要,但购房者很难在买房时都进行检查,或者是根本不会想到进行检查的问题,特别是当开发商刻意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掩饰之后,想发现这些问题就更难了。但是开发商当然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开发商在此博弈中掌握着比购房者多得多的信息。

于是,我们可以将以上商品房交易抽象成这样一个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问题:第一阶段先是开发商选择建造怎样的房子,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仅有好、差两种方式,对应于房屋综合质量的好与坏;第二阶段是开发商决定以高价还是低价出售,同时,我们假设只有高和低两种价格;最后是购房者决定买还是不买,我们假设买方要么接受价格,要么不买,但是不能讨价还价,以上这些假设与实际当中的商品房买卖是基本上相符的。在这个动态博弈中,购房者作为一个博弈方对第一阶段开发商的行为不了解,所以这是一个不完美信息动态均衡。需要注意的是本博弈中第一阶段开发商对于房屋质量的选择是在此商品房交易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因此在买卖双方考虑这个交易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只是购房者不清楚而已,这是我们解决不完美信息动态均衡常做的处理。

我们用V和W分别表示商品房质量好与坏时对于购房者而言的商品价值,且V>W;用Ph和Pl分别表示开发商出售房屋高价和低价,且Ph>Pl,再假设仅有当商品房质量差而开发商又想以高价出售时才需要对房屋缺陷进行刻意地伪装和掩饰,从而会产生伪装费用C。此商品房交易模型用图1表示。其中八个终端得益数组的第一个数字为卖方纯收益;第二个数字为买方纯收益,即消费者剩余。

由于在实际交易中,由于房屋的重要性,在经济条件许可时,绝大多数购房者想买的就是好房子,很少人图省钱买廉价房,我们可进一步进行如下假设:

这表示用高价买好房子比用低价买差房子要合算,而用低价买差房子至少不至于亏本,但如果用高价买到差房子就要吃亏,这在实际中是比较符合购房者的选择的。当然还可能用低价买到好房子,这样的得益最高,但因为这只能是偶然的情况,我们不予考虑。下面我们就来求解此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4 商品房交易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首先,当C>Ph-Pl时,也即对差房子进行伪装的钱大于以次充好多收入的钱时,此博弈可以达到最理想的市场完全成功的完美贝叶斯均衡。此时,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房子的质量好坏,好房子自然卖高价,差房子也自然会要低价,而买方会买下所有的房子。此完美贝叶斯均衡的双方策略组合及相应的判断如下:

(1).开发商在房子质量好时要高价,质量差时要低价;

(2).买方会买下所有出售的房子;

(3).买方的判断是:

四个条件概率依次为卖方要高价时商品房质量好、要高价时房屋质量差、要低价时房屋质量好、要低价时房屋质量差的概率。

对买方来说,根据上述判断,如果卖方要的是高价,则买的期望得益为:

如果卖方要的是低价,则买的期望得益为:

以上两种情况下购房者选择不买的受益都是0,因此对于买方来说买是相对于不买的绝对上策。

对于卖方来说,根据买方的判断和策略,当商品房质量好时,由于Ph>Pl,当然要高价,当商品房质量差时,由于Pl>0>Ph-C,要低价才是合理的,因此质量好时卖高价,质量差时卖低价是他唯一的符合序列理性的策略。而当卖方采用此策略时,买方的判断当然也是完全合理的。因此,此策略组合和判断就通过了完美贝叶斯均衡的各个要求的检验,是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根据市场和均衡类型的分类方法,这个完美贝叶斯均衡属于市场完全成功类型的分开均衡,也就是对于社会而言最有效率的市场情况。

可是一般情况下,C不会达到如此有利的情况,常常导致较差的市场情况,甚至市场完全失败。接着我们就来讨论另一种极端情况,C=0,也就是以次充好完全没有成本的情况。这时任何开发商都会以高价出手房屋,高价根本无法反映房屋质量的好坏,如果此时再出现:

也就是购房者的期望得益小于0,购房者当然选择不买,同时开发商一套卖不出去。这时会出现完全失败的市场情况,购房者无论房屋质量好与坏都不买,开发商也一套都卖不出去,也就是房地产业的崩盘。

另外如果C=0,即使初始状态为

因为C=0,开发商没有任何理由耗费更多的资金把房屋质量建造的比别人更好,也就是说,很快Pg的值会降低,从而使得上式恢复到小于0的情况。即使不仅仅考虑价格仅有高、低两种情况,认为价格是连续可变的,上述情况同样不可避免,这也就是市场完全失败的情况。。

因此,更加具有普遍意义也更加符合实际的情况是Ph-Pl>C>0,在这种情况下,对差房子进行伪装的钱少于以次充好多收入的钱,因此开发商有把差房子进行伪装,以高价出售的动机,而对于购房者来说,只要期望收益大于0,他们还是会进行交易的,当然,此时就要冒着以高价买差房子的风险了。下面我们就来构建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

以上依次为好房子卖高价的概率,差房子卖高价的概率,好房子卖低价的概率和差房子卖低价的概率。

同时设好房子在所有商品房中的比率为Pg,差房子为1-Pg。

在以上假设下,开发商选择以高价出售的情况下,房屋质量好的概率为:

在这种情况下,高价并不能代表房屋一定是质量高的房子,为了使讨论比较简单,我们设定购房者买高价房时以Pb的随机概率决定买,以1-Pb的随机概率决定不买,而当房屋价格低时,由于W-Pl>0,购房者买下所有的住房,于是有:

记购房者购买高价房的期望收益为I1,购买低价房的期望收益为I2,则:

此时若有,购房者会购买全部高价房,反之,购房者会购买全部低价房,此两种情况,就是市场部分成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购房者的期望得益为正,但是这种情况会导致良莠不齐的市场存在,最终会有部分购房者受到损失。而当时,购房者的判断为高价出售的房屋中,质量好的房子的概率为P(g|h)。此时,购房者购买高价或低价的房子期望收益是一样的。但是如前文所述,由于房屋的重要性,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高价房,因此我们设定购房者会根据市场上,房屋价格的比例来随机决定自己购买高价房时买的比例

对于开发商来说,房屋质量好的开发商的期望得益为:

因此房屋质量好的开发商当然会选择卖。

接着再来考虑房屋质量差的开发商,设伪造后的高价房的期望得益为I3,未进行伪造的房子的期望得益为I4:

当I3>I4时,房屋质量差的开发商会将所有房屋进行伪装,当I3<I4时,开发商不会进行任何伪装,而当I3=I4开发商会将5 0%的差房屋伪装成好房屋高价出售,剩余房屋低价出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求出了此商品房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具体如下:

1).买方在购买高价房时以的概率随机决定买还是不买,在购买低价房时全部购买;

2).卖方在房屋质量好时以高价出售,在房屋质量差时随机选择一半房屋进行伪装后以高价出售,剩余以低价出售;

3).买方的判断为:

这就是本博弈的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我们将以下面用具体的实例来进行检验。

5 此博弈完美贝叶斯均衡的实例检验

首先经过计算,我们进行如下取值:

这样我们构建出来的完美贝叶斯均衡为:

1).购房者在购买高价房时以0.8的概率随机决定买还是不买,在购买低价房时全部购买;

2).开发商以0.5的概率将质量差的房屋进行伪装然后高价出售,其余以低价出售;

3).购房者的判断为高价房中质量好的房屋占3/4。

首先我们先检查购房者的判断是否符合卖方策略及贝叶斯法则。以高价出售的房屋中质量好的房子的条件概率:

与买方的判断一致。

购房者购买高价房的期望收益为:

购买低价房的期望收益为

有,因此购房者以80%的随机概率购买高价房和购买低价房的收益是一样的,不会全部购买高价房或低价房。

对开发商而言,房屋质量高的开发商的期望收益为:

质量差的开发商将差房子进行伪装后以高价出售的期望收益为:

不进行伪装的期望收益为:

因此开发商进行不进行伪装,期望收益都是一样的,所以房屋质量差的开发商会以50%的概率对房屋进行伪装,他的混合策略也通过了序列理性的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双方的上述混合策略组合和购房者的相应判断构成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是一种市场接近失败的均衡,当然不是理想的市场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质量好的开发商只有80%的机会卖掉房子,而购房者花大价钱也并不能在期望收益上比低价更有保障。

6 结论

根据本文的分析,由于商品房市场属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购房者和开发商之间会构成不同性质和效率的市场状况。而根据我国商品房的现状,我国的商品房市场基本上属于市场部分失败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商品房交易中,房屋质量好的开发商得到的收益仅比房屋质量差的开发商略大一点,而消费者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必然会有部分好房子卖不出去,也会有相当部分消费者倒霉上当。要消除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说,应该消除信息的不完美性,也就是让消费者获得辨别房屋质量好坏的方法,可是搜集信息和获得辨别检验房屋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成本相对于商品房来说可能也不在小数,因此这种方法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另一个方法就是设法增大C,也就是增加质量差的开发商对房屋进行伪装的费用。除了提高社会和政府机构的检验标准外,实用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房屋质量好的开发商可以进行“昂贵的承诺”,如房屋出现质量问题时包退、包换、双倍赔偿等,此类承诺的意义在于给制假者造成了两难的困境,他们如果做出相同的承诺会面临很高的赔偿成本,而不做出相同的承诺消费者必然会对他们的房屋产生怀疑,这样就会加大质量高的房屋出售的可能,降低劣质房的销售量,从而达到改善市场的作用。在上例中,C仅为100,这就体现了我国商品房销售中重宣传,少实质性保障的情况,因为花在大量宣传上的钱无论如何相对于增进房屋质量的钱还是比较少的,这种情况的改变需要开发商,政府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行。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方宁康.商品房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不合理性与回归途径[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4,5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

[4]Fudenberg,D.And J.Tirole,Game Theory[M].MIT Press.1991

[5]Roy Gardner,Game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M]John Wiley&Sons,Inc.1995

不完美世界中的不完美的人 篇11

柏杨标志着一个生长于极权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能力.但他只留下了面对强权的思考和言说的勇气

柏杨,这个名字让时光倒流,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柏杨的那本名著《丑陋的中国人》正在大陆的读书人当中流传。这是一本介乎畅销书与禁书之间的读物。虽然是公开出版物,但对于大多数大陆读者来说,依然有阅读禁书一般的惊喜和惶恐。

人们依然保持着“文革”后期秘密阅读的习惯,在私下里传阅这本书。我看到的那本,是用旧报纸包上了封皮,破破烂烂,不知经历了多少人之手。借书给我的朋友再三叮嘱,要快看快还,切不可外传。这种鬼鬼祟祟的举动,无疑大大强化了该书的感染力。

对于刚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的大陆知识分子而言,柏杨说出了许多人想说而没法说和不敢说的话;并且,是以一种高亢的音量说出来的,确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他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尊严与那个年代大陆读者的怯懦和卑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因此造就了柏杨的“英雄神话。”

由于柏杨的火热,也带动了不久之后李敖的流行。人们惊讶地发现:来了一个更狠的。仿佛海峡对岸正在举行一场“说狠话”比赛。稍早一些时候,流行的是琼瑶和三毛,以小女生的缠绵呢喃征服了少女之心;而两位老男人的恶声恶气,却征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

对此,今天的读者也许很难理解。如果说,柏杨尚且以其传统儒生式的稳健和坚定,扮演了一个悲剧英雄的话,那么,之后李敖的到来则标志着文化批判的喜剧时代的开幕。“老生”谢幕,“丑角”登场,公众备加喝彩。在大陆,这场喜剧是那么的漫长,直到这几年方达到高潮。

毫无疑问,柏杨是“五四”启蒙文化的传人。然而,柏杨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种言说的冲动,一种反叛的勇气,一种启蒙主义的批判精神,一种关于文化和国民性的价值判断。这些精神遗产,至今依然是宝贵的。但很遗憾,它却是有缺陷的。比起胡适、鲁迅、林语堂等“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来,柏杨一代人并没有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柏杨标志着一个生长于强权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能力,但从思维深度和精神高度上看,却是退化了的一代——文化的原创性和精神的丰富性方面,有所退化,只留下面对强权的思考和言说的勇气。失去了正常阅读和正常思维教育的一代人,不得不依靠老生常谈来获得常识,同时还不得不依靠耸人听闻来刺激思维。

柏杨是文化战士,但若称之为“启蒙思想家”,则仍有许多疑问。在强权阴霾下的思考,难免会打上权力的鲜明印记。他的思想通常被归结为一种相对简单的逻辑,较为激烈的口号,在常识层面上的强调和不断重复。这是一种战斗的状态,但不是智慧和理性的状态。

柏杨这一代知识分子,只能把文化变成一场战争,方能进行思考。在不断被强调的文化“战斗”状态中,精神层面的问题变成了一种单调的“对抗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柏杨对于精神文化思考的艰难努力,他的《中国人史纲》试图抛开《丑陋的中国人》式的简单化的思路,把中国历史纳入现代人本主义的叙事逻辑中加以描述,以再现“人的历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这一努力是可敬的,但似乎未能达到目标。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随着台湾岛内政治的转轨,柏杨的文化光芒正在消褪。他属于过去的时代,属于台湾的过去。

柏杨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柏杨本人则是那个时代的一位令人尊敬的文化英雄。而一个不断需要战士和英雄的国度,往往是一个国民依旧麻木、愚钝和孱弱的国度,其精神文化必将是一种简陋、单调的文化。

然而,不幸的是,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柏杨精神。

对于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非自柏杨始,也不会以柏杨终。正如当年及时的振臂一呼一样,今天的柏杨,以一个“及时”的死,再一次提醒国人,所谓“丑陋的中国人”依旧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如果说,柏杨一代人的勇气有余而理性不足,标志着在艰难的文化政治处境当中“五四”启蒙精神的部分衰退,那么,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启蒙理性并未有所增长;相反,连勇气也时时衰变为粗俗和野蛮。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对于柏杨先生的追悼,更像是对死去的“启蒙精神”的凄婉的追思。

完美不完美 篇12

税收遵从也称纳税遵从, 是指对纳税人依法照章纳税状况的评述。纳税人依法进行税务登记, 及时纳税申报, 及时足额缴纳或代扣代缴税款, 则为税收遵从, 否则为税收不遵从, 也称为逃税。[2]税收遵从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许多学者应用博弈论方法建立了各种税收遵从模型。大多数税收遵从博弈模型都假设税收稽查是完美的, 即税务部门通过稽查必定可发现逃税纳税人的逃税证据, [3][4][5]但现实中税务部门的税收稽查并不完美。Feinstein (1991) 的实证研究表明, 稽查人员的查出概率具有差异, 平均查出概率约为50%。[6]由于税务部门难以获取C2C电子商务的交易信息, 导致税收稽查非常困难, 税收稽查是不完美的。因此, 笔者建立了一个考虑不完美税收稽查的税收遵从博弈模型, 定量分析C2C电子商务税收遵从问题, 以期为我国制定C2C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C2C电子商务税收遵从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假设纳税人有高应税收入水平和低应税收入水平两种类型, 分别称之为H类型和L类型, 其应税收入分别为H和L。这两种类型纳税人出现的概率分别为P和1-P, P为纳税人和税务部门的共同知识。博弈的顺序是:纳税人先进行纳税申报, 然后税务部门选择是否对纳税人进行稽查。L类型纳税人会如实申报收入, 而H类型可以选择如实申报或低申报。对于H类型纳税人, 其低申报若不被税务部门发现, 则可少缴纳税收;若被发现, 则不仅要补缴税款, 还要被罚款。假设税收为比例税, 税率为t。罚款与所逃税额呈正比, 罚款率为π。纳税人申报的应税收入为θ, θ∈{H, L}。税务部门并不知道纳税人的真实类型, 当其观察到θ后, 将选择是否进行稽查, 其目标是最大化净收入, 即征收的税收和罚款并扣除稽查成本, 稽查成本为CA。税务部门若观察到θ=H, 则不会选择稽查, 因为稽查会花费成本却不能增加收入。税务部门若观察到θ=L, 则将以一定概率进行稽查。假设税收稽查是不完美的, 能成功发现H型纳税人逃税的概率为σ。

为简化分析, 假设CA>pt (H-L) 。其含义是:税务机关由于稽查成本足够高, 因此出于成本的考虑, 不能稽查所有的低申报纳税人。

模型的解是序贯贝叶斯纳什均衡。H类型纳税人申报低收入的概率用ε表示, 税务部门的稽查概率用η表示。模型存在以下两个均衡。

模型的求解过程如下。

根据 (1) 和 (2) 式, H类型纳税人和税务部门净收入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当 (3) 和 (4) 式都等于零时, 模型有一个内点解, 即均衡1。均衡1出现的条件是 (1+π) σ>1, 且pt (1+π) (H-L) σ>CA。

C2C电子商务税收遵从模型的分析

1.C2C电子商务税收遵从的均衡条件

均衡1表明, 当C2C电子商务税收稽查成功率较高时, 税务机关将以一定概率对C2C纳税人进行稽查, 而C2C纳税人以一定概率逃税。

均衡2的条件是, 。均衡2表明, 当C2C电子商务税收稽查成功率较低时, 税务机关将不对C2C纳税人进行任何稽查, 即放弃对C2C电子商务征税, 而C2C纳税人则完全不会进行纳税申报。这正是目前我国C2C电子商务的税收遵从情况。

2.稽查成功率对C2C电子商务税收不遵从率和稽查率的影响

对于均衡1, 税收稽查成功率会影响电子商务税收不遵从率和稽查率。根据均衡1, 可得到:

容易发现 。这表明在均衡1中, 税收稽查成功率的提高, 将使得C2C电子商务税收不遵从率和稽查率降低, 即C2C纳税人更愿意遵从, 同时, 税务部门更愿意减少稽查。

在均衡2中, C2C电子商务税收不遵从率和稽查率都是不变的, 税收稽查成功率对两者没有影响。但若税收稽查成功率的变化使均衡条件改变, 则C2C电子商务税收不遵从率和稽查率将改变。下图描述了同时考虑均衡1和均衡2时, C2C电子商务税收不遵从率和稽查率随税收稽查成功率的变化曲线。

上图表明, 当税收稽查成功率较小时, C2C电子商务税收不遵从率为1, 稽查率为0, 表示C2C纳税人完全不遵从, 而税务部门放弃对C2C征税。一旦税收稽查成功率超过某个临界值以后, 不遵从率和稽查率随之降低, 这将提高税收部门的税收征管效率和收益。

解决C2C电子商务税收遵从问题的对策

1.加强税务部门与C2C平台的合作, 建立纳税信息共享系统

模型分析表明, 税务部门在不能获得充分的C2C纳税人信息的条件下, 无法有效进行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 C2C纳税人也不会进行纳税申报。因此, 解决C2C电子商务税收遵从问题的关键是获得C2C纳税人信息。由于C2C交易一般都需要通过C2C平台进行, 因此, 税务部门必须与C2C平台合作, 建立纳税信息共享系统, 才能有效实现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税务部门应尽早研究如何将现有的税收征管系统与C2C平台系统进行对接, 包括数据格式标准、系统接口开发、数据完全等。

2.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宣传, 培育C2C经营者的纳税意识

在我国, C2C经营者还没有很好的纳税意识, 认为C2C电子商务就应该免税。C2C平台也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就业等理由支持C2C免税。对于交易额较小、未达到起征点的C2C经营者, 税务机关当然不应对其征税, 但一些个人C2C经营者的交易额已远远超过起征点, 甚至一些企业以C2C形式进行网上交易。对于这些个人和企业, 税务部门应该对他们依法征税, 否则会造成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的不公平。因此, 税务部门应加强税收法律知识的宣传, 明确说明C2C电子商务同样应该依法征税, 培育C2C经营者的纳税意识, 促进他们主动进行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

3.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优化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流程

征税会给C2C经营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即税收遵从成本。税务部门应考虑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简化税收征管程序, 降低C2C经营者的税收遵从成本, 为C2C经营者纳税提供便利。税务部门应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的电子化, 通过优化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流程, 尽可能降低C2C经营者的税收遵从成本。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达1.85万亿元[EB/OL].http://ec.iresearch.cn/shopping/20140114/224908.shtml.

[2]王锐.税收不遵从的识别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3.

[3]Graetz, M.J., Reinganum, J.F., Wilde, L.L.The Tax Compliance Game:Toward an Interactive Theory of Law Enforcement[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86, 2 (1) :1-32.

[4]Sansing, R.C.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a Tax Compli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3, 68 (4) :874-884.

[5]Zeng, T.Taxpayers’Tax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Decisions in a Game Theoretical Model[J].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2002, 19 (2) :155-172.

上一篇:数据监测下一篇:教材运用中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