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社会

2024-08-03

山西经济社会(精选12篇)

山西经济社会 篇1

1 引言

经济波动是指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一定规律的现象, 由经济扩张期和经济收缩期构成。如何使经济波动的振幅减小, 延长扩张期, 缩短收缩期, 是经济运行中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作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山西, 在经济总量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动方面存在着诸多特殊性。因此, 全面认识山西经济波动的特征, 采取有效措施来缓和经济波动, 对于维持山西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大意义。

2 山西经济波动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但其中存在的经济波动幅度大的问题更值得深思。因此, 需要对山西的经济波动状况做一个系统的分析。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文用GDP增长率的波动来衡量经济波动。

由图1可看出山西省30多年来的经济是发展与停滞, 高涨和低落交替演变的过程。从总体上看, 山西经济共经历了四个波动周期。

1978年—1981年是第一个波动周期, 这三年的经济波动时间短, 但幅度却很大, 是迄今为止波动幅度最大的一个周期。1981年—1991年为第二个波动周期, 经济增长于1984年到达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21.6%。本轮波动历时7年, 较为平缓。第三个波动周期是1991年—1999年, 本轮周期扩张期振幅为8.9%, 收缩期振幅为5.8%, 总体较为平缓。从1999年开始, 山西经济进入第四轮波动周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山西2008年的增长率明显下降, 并于2009年达到波谷。2009年至今, 山西正经历第五轮波动周期, 2011年山西省进一步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3 山西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特点

3.1 与国家周期波动情况相比, 山西省的周期波动更为剧烈

从图1中可以看出, 过去40年在山西省GDP波动中, 最大增长落差与平均增长落差分别为39%和23.2%, 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和15.6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接近, 同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但从此之后, 山西经济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第二个经济增长周期内, 山西经济开始缓慢增长并逐渐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第三个经济增长周期, 山西与全国经济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1998—2007年10年间, 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14%;山西省除个别年份以外, 也基本维持在7%至14%左右的区间内。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2009年, 山西全年增长率仅为5.4%, 成为1981年以来山西经济发展的“新低点”,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经济波动周期短, 振幅大, 经济发展不稳定, 是山西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

3.2 经济周期波动的路径逐级抬高, 逐步趋向高位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的日趋成熟, 山西经济增长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1981-1991年, 山西GDP年均增长8.7%, 1991-1999年提高到10.3%, 进入新世纪以后的7年, 进一步提高到13.1%。改革开放以来, 在1992-1997年和2001-2007年两个时期内, 山西经济呈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 第一个时期年均增长12.0%, 第二个时期年均增长13.1%, 与第一个高速增长时期相比, 第二个时期更长, 增速更快。

3.3 经济增长波动幅度逐步平稳, 发展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经济周期波动的振幅逐渐趋于平缓并维持在高位。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波动幅度随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而减小。1981-1991年, 经济增长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20.8个百分点;1991-1999年, 相差8.9个百分点;1999-2009年, 相差10.4个百分点。这一趋势标志山西省经济活动逐步趋向成熟, 宏观经济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4 山西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实证分析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因此, 本文利用1991-2011年间的样本数据, 把投资、消费及出口引入同一模型, 考察他们对山西经济波动的影响, 其中投资总额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度量, 消费用最终消费度量, 用GDP来度量经济波动。利用eviews3.1对影响山西经济波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为:

LnGDP=-0.385+0.043lnTZ+1.096lnCS+

0.019lnEX

(0.19) (12.73) (29.38) (34.07)

R2=0.994 F=1005.42 D.W=0.552

模型通过了各项检验, 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较高, 拟合程度较好。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在影响GDP的诸因素中, 消费的影响最为重要, 其边际倾向最大, 当消费增加1个百分点时, 引起GDP增加1.096个百分点。投资的影响次之, GDP对投资的边际倾向为0.043。与投资、消费相比, 外贸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以下针对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

4.1 消费对山西经济波动的影响

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重要影响。消费需求的过高或过低, 以及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投资结构的矛盾, 都会造成经济的波动。

近年来, 山西省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从宏观经济角度看, 全省GDP增长13%会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6%, 零售总额的增长快于GDP增长4.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 消费需求的增加对于拉动山西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但是, 山西省的消费需求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不平衡。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总量和增长速度都明显超过农村居民, 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贡献率,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总量上看, 2011年, 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为1031.01亿元, 城镇居民消费总支出为2461.52亿元, 城镇居民消费总支出为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2.4倍。从消费结构上看, 山西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41.1%,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以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为主, 在耐用品上的支出较少, 如果将文化、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的消费考虑在内, 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将会更大, 这对于山西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2 投资对山西经济波动的影响

投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投资形成了生产手段和生产能力, 投资规模和投资率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 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投资必然会引起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对经济增长有害无利。

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速的影响由1978年拉动6.8个百分点上升到2011年的9.1个百分点。可见, 虽然投资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比消费弱, 但仍是拉动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 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投资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偏重于第二产业, 这种情况造成山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业抗灾能力不强, 同时, 第三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 消费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弱。这种投资结构使得投资成本过大, 同时还加剧了地区与产业发展不平衡, 从根本上阻碍了内需的良性发展。因此, 如何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进而推动山西经济的发展是当下山西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4.3 外贸对山西经济波动的影响

对外贸易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但它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着“发动机和助推器”的作用, 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重要诱因。

山西作为中国内陆的资源大省,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有限, 影响力排在投资与消费之后。从总体上来说, 外贸总量偏小, 依存度较低, 增速落后, 2011年山西外贸总量与增长速度在中部六省中位列倒一。另外, 山西外贸结构过于单一, 2011年出口产品中煤炭、焦炭、镁的比重占同期全省出口产品总值的53.7%。同时, 山西省出口地区较为集中, 特别是对美、韩、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依赖度较高, 对东亚和欧盟市场的出口额更是占到总额的50%以上, 当金融危机来临时, 国外需求将大幅下降, 山西经济的波动将难以避免。

5 促进山西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扩大居民消费, 形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一,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解决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没钱花”的问题, 想尽办法提高居民收入, 进一步发掘居民的消费潜力。第二, 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居民消费信心的关键就是加速构建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条件, 使老百姓解除医疗、教育、住房、失业等后顾之忧。第三, 改变居民消费观念。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 网络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逐步改变人们保守的消费观念, 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

5.2 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与投资支持, 促进山西省传统支柱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逐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加快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围绕建立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 着力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 投向正在发展和壮大的新兴产业, 促进全省传统支柱产业。

5.3 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 充分发挥外贸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首先, 进一步扩大外贸规模。优化投资环境, 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其次,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立足比较优势, 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现代高新技术对改造传统出口产业的作用, 积极引导外资外商参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与改造, 加大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少的高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

摘要:经济波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山西经济波动为研究对象, 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波动的周期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 在此基础上, 运用Eviews3.1进行多元回归, 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方面分析了经济波动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波动,波动周期,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树成, 樊明太.中国经济波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0, (5) .

[2]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 2003, (3) .

[3]王建中.山西经济波动分析[J].山西经济, 2003, (2) .

[4]雷怀英, 郭冰.山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3, (4) .

[5]罗衡, 窦志达.山西经济周期波动状态、成因及对策[J].经济问题, 2002, (2) .

山西经济社会 篇2

——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

转型跨越的山西,正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因为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独到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在已经批准的这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主题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山西省具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色,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这么大的范围中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他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这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他同时表示,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他国家曾经有一些经验,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休斯敦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都有一些转型经验,形成了一些转型模式。但是,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所以,国家一方面将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这方面创造一些新的经验,同时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一些支持。

三、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四个方面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表示,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将从四方面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第一,淘汰落后产能。山西的产业结构以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为主,我们在煤炭领域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从过去的2600个矿,整合为现在的1000个矿;从平均一个矿30万吨的产能,提升为90万吨的产能。在焦炭行业,我们把2亿2千万吨的焦炭产能压缩为1亿2千万吨的产能。在冶金行业,全国近年来压缩钢铁产能1亿7千万吨,山西压缩了5千万吨。在电力行业,近几年来压缩10万千瓦以下的装机能力400万千瓦。

第二,在治理污染领域。在2004年国家环保部公布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山西就占3个。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的3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退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位。

第三,进行生态修复。全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每年达400万亩,同时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龙头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汾河本来是山西的母亲河,后来变成了干涸的河流,现在实行了全线复流,现在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比如2009年,全省因为安全生产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少1018人,2010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2010年的1-11月,下降为0.19。根据国家对资源型转型试验的要求,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是,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另外,近几年来国家对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推出了三个大的政策:一是国务院在2006年确定山西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二是国家把山西确定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三是国家把山西作为生态建设试点省,从各个方面支持山西省的经济转型进程。

四、做好“再造新山西”的文章

“再造一个新山西”,除了要有新的产业结构,山西还要实现工业的新型化,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生态化。在工业新型化方面,主要是做好“地下”和“地上”两篇文章:“地下”的文章就是要清洁挖煤,安全挖煤,延长相关产业链,走好循环经济之路。尽量给生态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文章,一是拓展山西的旅游资源,做旅游景点,拉动旅游,把旅游变为一大产业,去年山西的旅游产业总的收入突破一千亿。二是可以做一篇物流的大文章。我们现在山西是全国第一物流大省,去年光是来回的物流量11亿吨,第三篇文章就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造世界级的煤炭装备基地。比如山西现在有很大的市场,我要挖媒就得要机械,要信息管理,那么现在我们既然有市场需求,我们就应该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机械的基地。这就是新山西的第一个——绿色山西。第二个应该是一个平安的山西,我认为对于山西来讲,安全生产同样是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什么做不成。第三个是富裕的山西,老百姓富裕起来,让村民都住进楼房,生活水平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就是现代山西。我们由挖掘文明到制造文明,这属于现代的范畴。在现代第一就是工业要新型化,包括循环经济,以科技来支撑。第二农业现代化,农业要走现代化的路子。第三,就是要市域城镇化。

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任务,而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和资源成本,推进绿色经济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从2011年到2015年,经过5年的实践,山西将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以煤和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60%。在煤炭开采领域建立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逐步向其他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覆盖,生态环境基本改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示范区。远期目标就是,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真正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全面转型,使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发达、产业多元、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新的生态环境,是新山西的体现之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过去只是挖煤卖煤,是黑经济,现在山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路子,发展“绿”经济。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的理念,把实施生态兴省和推动富民强省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王君说,山西提出“绿化山西、生态立省,建设„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十大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每年造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6%。

五、国家对于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

如果说到国家就这项改革试验还给一些什么优惠的政策:第一个政策,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因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不是说哪一个地区随随便便都可以推动的,我们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在这个大的概念下,赋予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权,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政策。

第二个政策,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这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移植和推广。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山西在近几年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对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源型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比如,在市场好的时候,煤、焦、冶、电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价格也很好,因此效益也很好,在这个时候要让企业进行转型是很困难的。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比如在2009年和再早之前的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市场很不好,山西经济遇到了最困难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要求企业去转型,它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因此,这就需要中央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把握,总体布局,从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做出安排。相信在国家的要求下,有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山西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做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篇大文章,在全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山西乡宁:转身翅果绿色经济 篇3

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翅果王”张连水透露,翅果油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神奇树种,目前仅存于中国吕梁山一带,1000公斤翅果才能提炼1公斤“天然养生极品”翅果油,目前仅供1万人享用,绿色经济价值斐然。乡宁县县长杨安虎表示,近年乡宁坚持走“地下武装地上,黑色扶持绿色”的产业转型之路。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达44.83亿,财政收入达15亿元,财政支持发展翅果油系列产品,是转型之路的一大战略。

银政企:共建网银风险池

上海市政府、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分别与建行、某电子商务网站签署《网络银行合作协议》,三方共建规模为1.8亿元的“风险池”。这次银政企共建“风险池”,对网络银行业务项下的信贷业务将进行风险补偿。若企业通过网络银行贷款后发生信贷损失、其不良贷款余额将首先从“风险池”补偿。

广东:欲建村镇保险公司

日前,广东省中山市小揽镇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了申请,要求筹建全国首家镇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群众创业、服务群众健康保障需求。公司拟由镇内企业和个人投资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亿元,主要经营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医疗养老保险等业务。

山东:创投引导创新企业

山东将设立10亿元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培育中小创新型企业。引导基金前期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阶段性扶持创投企业设立与发展。引导基金参股投资形成的股权可以通过上市、股权转让、企业回购及清算等方式退出。有受让人的情况下,引导基金可以随时退出,其他股东具有优先受让权。

荆州:防地方债转贷风险

荆州市掇刀区财政局启用三招、防范政府地方债转贷风险:一是科学制定偿债计划,设立本级政府偿债准备金;二是明确资金用途,区级政府转贷资金将优先投向公益性建设项目和其他难以通过市场化筹资的项目;三是加强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阳泉:整合信用担保机构

阳泉市决定对该市35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整合。此次整合,阳泉市财政将委托中介机构,对现有国有控股及参股担保机构进行审计评估,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于资不抵债,已形成担保风险的公司,将不予列入整合范围。市、县两级财政部门也将在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建立资本金扩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补偿机制。

安徽:成立首家农业担保公司

浅析山西经济转型 篇4

关键词:山西经济,发展现状,主要问题,转型发展,机遇,文化旅游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作为资源型省份,山西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如何走出发展困境、实现振兴崛起,转型是一条必由之路。如何进一步找准方向、实现有效转型,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重要突破点。

一、山西经济发展现状

山西经济兴于能源,却困于能源,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从山西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数据看: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山西经济大幅度下滑,1999年经济增长7.3%,全国倒数第三。2008年下半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2009年山西经济增长5.5%,全国倒数第一。近三年来,在经济持续下行、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的大背景下,山西经济再次跌入了深谷:2013年增速8.9%,全国排名降至23位。2014年增速仅为4.9%,直降至全国末位。2015年一季度增速更是低至2.5%,全国排名垫底;全年增速3.1%,全国倒数第二。2016年上半年增速3.4%,继续保持全国倒数。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维持在7%左右。如2015年,全国经济增速6.9%;2016年一季度、上半年均为6.7%。可见,山西的经济增长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图)。—

在经济新常态下,处于转型期、换档期、阵痛期的山西经济不断深幅调整,已经跌入谷底。山西经济发展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二、山西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一)山西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从短期看,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炭价格持续下跌,2015年12月吨煤综合售价与2011年5月最高点相比,每吨下跌431.8元,下降65.8%;企业效益深度下滑,2015年煤炭行业累计亏损94亿元,同比减利增亏108亿元;工业企稳回升基础不牢,仍在负增长区间运行。从长期看,经济发展规模不大、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等矛盾仍然突出,“一煤独大”没有实质性改变,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生态环境脆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等等。

2016年以来,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对山西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尤其是“去产能”,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第二产业中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占比达到75%以上,几乎主要的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见,山西的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复杂、困难更艰巨。

(二)转型是山西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这是全省的共识。多少年来,山西一直在提转型,但转型一直在走一个怪圈。煤价一上涨,全民挖煤,转型的事情,立即烟消云散;煤价一下跌,经济下行、财政困难,转型的事情,就成为头等大事。从根源上来看:煤炭市场好的时候,无心转型;市场差的时候,无力转型。目前,“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的山西经济,GDP增速在全国倒数第一、第二,已经再无退路,必须重拾信心、直面危机、快速转型。

三、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积极融入国家区域战略

2015年9月,国务院颁布《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工方案》,批复《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明确了山西在整个区域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更多地将山西纳入到环渤海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当中,使山西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利于拉动清洁能源、高铁装备、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有利于转移产能过剩,更为山西融入国家区域战略、实现新突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发展良机。

分区域来看,山西各市也有相应的发展机遇。如临汾、运城融入“黄河金三角”。(其中,运城还是“中原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三个国家级经济示范区叠加的地级市,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大同融入“长城金三角”(大同、张家口、乌兰察市),等等。

(二)相关政策强力支持

2016年4月,山西省政府正式发布《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6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牵引作用,标志着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进入第二阶段,全面铺开、深入推进。《实施方案》部署了“8822”计划,涉及80项重大改革,80项重大事项,200个重大项目,20个重大课题。内容涵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金融振兴、民营经济、财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农村改革、脱贫攻坚、民生保障、政府自身建设,以及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等各个重点领域。《2016年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以土地、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驱动为重点,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安排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着力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难题,重点部署了“2455”重点任务,20项重大改革、40项重大事项、50个重大项目、5个重大课题。2016年4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提出“打造国内重要制造业基地”的目标;5月,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山西融合环渤海地区的实施意见》,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出打造综合能源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生态绿色产业基地,成为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新引擎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6年7月,山西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在2020年之前构建“天字型+网络化”服务业布局,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11个生产性服务领域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10个生活性服务发展,到2020年,山西将建成中部地区旅游文化强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金融大数据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

从国家支持力度来看,2016年2月,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再获重大授权,山西省成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之一,也是国家电网公司覆盖区域第一个全省域电改综合试点省份。4月,国土资源部把煤层气勘查开采的审批权下放山西,这是全国首例,也是国家在简政放权给山西省的具体举措。

以上这些政策的推出和落地,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山西省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三)转型升级累积效应不断显现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年少有的困难,山西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总体来看,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新动能不断聚集释放,好的势头逐步巩固加强。2016年上半年,山西省GDP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7.6%,继续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出口增长13.4%,投资结构、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和钢铁产量分别比同期下降14.4%和4.8%,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47.7%和48.5%。“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的势头逐步巩固加强。

(四)新一届省委提出重大发展思路

新一届省委鲜明提出“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一个指引是坚定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一手是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一手是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向好。两手都要硬。在经济建设方面,新一届省委强调山西经济一定要转型升级、浴火重生。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直气壮地抓发展第一要务;提出“创新驱动十项规划、转型升级四大措施”,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路。总体目标是“重塑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

四、山西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应为非煤产业文化旅游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总有枯竭的时候;文化旅游是取之不竭的宝藏,不仅可以重复使用,而且越深耕细挖就越丰富多彩,就越有收获。所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山西省确定的七个“非煤”产业,第一产业就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将是未来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重头戏、排头兵。

(一)文化旅游的总体优势

山西是文化大省。山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年。山西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45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有全国75%的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物。

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三个一”代表了山西古文化的精粹。“一座都城”,即临汾襄汾陶寺遗址,树起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临汾襄汾陶寺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认定为“帝尧都城”,使尧文化走出传说成为信史,是中华文明最早、最有根据、最完整和最庞大的社会文明遗迹,把我国历史至少再向前推进了500年,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最新的重要支点和基石。“一堆圣火”,即运城黄城西候渡遗址,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了100万年。运城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其出土的石制品、“火烧骨”等人类活动印记,展示出180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能力等细节,比我们熟知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用火要早100万年,也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一缕曙光”,即运城垣曲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推进了1000万年。运城垣曲发现的4000多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被专家认为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有力质疑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证实了人类远祖很有可能起源于中国,起源于山西。

山西是旅游大省。黄河根祖文化有尧、舜、禹、夏的古都遗址、武圣关公故里、洪洞大槐树;佛教文化有始建于北魏的云岗石窟、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明清时期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有平遥古城、中国金融业鼻祖“日升昌”票号博物馆、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等;在中国建筑史上称奇的有北岳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等,近年来,以八路军总部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以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旅游也日趋成熟。

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挖掘潜力巨大,这是山西旅游的特点。主打的文化旅游牌有古建佛教(五台山、北岳恒山、大同云冈、应县木塔)、晋商民俗(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常家庄园)、黄河根祖(洪桐大槐树、运城关帝庙、临汾尧庙、壶口瀑布)三大系列品牌。近年来,以八路军总部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以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旅游也日趋成熟。

同时,山西旅游文化分布相当广泛。如运城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90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古中国”文化、关公文化、善文化极具代表性。临汾有陶寺“古中国”文化、黄河文化、根祖文化;吕梁有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道教文化;大同、朔州、忻州有边塞文化、佛教文化(其中右玉县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以县为单位的4A级景区);晋中、太原有晋商文化、民居古建文化;长治、晋城有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古堡文化;阳泉有关隘文化、忠义文化,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市、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

(二)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

从政策支持上看,国家提倡全域旅游,2015年8月印发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提出2.5天小长假、鼓励弹性作息,全面推动旅游发展。山西“十三五”规划提出旅游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旅游经济总收入、旅游接待、人均出游率、旅游就业四项指标,要比2015年翻一番。

从金融支持上看,2015年10月,山西旅游局与10家金融机构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赢得了金融支持的全力支持。

(三)文化旅游发展的初步成效

从数据上看,山西省旅游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1300亿元,2012年1800亿元,2013年2300亿元,2014年2720亿元,2015年3447亿元;年增长率连续保持20%的增幅,2014年增长23.5%,2015年增长21%。2015年,山西资源型企业转型旅游业215家,总投资320亿元。异军突起的旅游业,已经使山西的经济转型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从案例上看,最成功的转型案例是晋城皇城相府的三次转型。皇城相府村从传统农业转型到煤炭工业,从煤炭工业转型到旅游产业,再从煤炭工业转型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如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成立宇航客车厂生产纯电动公交车;如生物制药行业,相府药业已经在新三板挂牌),三次转型非常成功。皇城相府村2015年旅游门票收入1.7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700多人的村庄,拥有25家公司、60多亿元资产;村民收入从90年代的500元到2015年的5万元,20年增长100倍。还有很多成功转型的典型。如临汾的云丘山、晋中绵山,同样是从煤炭行业成功转型;平遥古城的“又见平遥”,目前正在准备二期;再如,被评为2015年“感动山西”特别奖的晋城“沁河突围”团队,17个煤炭村抱团破冰打造古堡旅游文化,是山西村域经济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和突破。

从影响力上看,2016年,山西以申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评选活动为介,通过山西卫视在国内推出第一档旅游城市品牌推介竞演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这档节目以“给你一个去山西的理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全新比赛方式,11个市的市委书记、市长领街真人秀,亲自登上舞台推介自己的城市。同时,节目特邀社会名人、营销专家助阵,通过多种形式、独特视角,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美景、民俗民风、地方美食以及未来的旅游发展规划,让更多的人认识山西,了解山西,爱上山西。《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山西文化旅游的影响力。2016年8月31日,大同以“山西旅游大联欢----让旅游快乐起来”为主题,成功举办2016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代省长楼阳生明确提出要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支柱产业”。

南来北往知山西,华夏文明看山西,表里山河行山西,物华天宝品山西!山西的经济发展,转型是唯一出路。同时,山西已经找到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文化旅游,并且在不断持续推进中。我们坚信山西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振兴崛起。

参考文献

[1]杨子荣编著,李玉明审定.三晋文明之最.三晋出版社,2012年

[2]李志强.山西蓝皮书: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尚朝辉.转型发轫,布局“十三五”银政合作,再筑共赢路.山西银行业,2016(2)

[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金融时报,2016.3.18

[5]要维维,高于茸.我省绘就“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蓝图.山西晚报,2016.7.24

[6]杨丽鹏.山西统计局2016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黄河新闻网,2016.7.28

[7]山西晚报讯.省委召开党委会议研究部署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山西晚报,2016.8.2

山西农行社会保障卡介绍 篇5

产品介绍

中国农业银行社会保障卡是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分行联合制作发行的借记卡,具有社会保障和银行借记卡金融服务双重功能。产品功能

1、社会保障功能

信息查询:通过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查询基本信息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缴费情况及享受待遇情况。

社保缴费:通过金融账户实现参保人员的社保缴费。

待遇领取:通过金融账户,为参保人发放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费用结算: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就医、购药、门诊、住院时,凭社会保障卡实时结算相关费用。

2、金融功能

支付结算:现金存取、转账结算、商户消费等。

一卡多账户:可开立或移入多币种(人民币、美元、日元、港币、欧元等)、多储种(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的账户,实现一卡多账户的功能。

预授权:视交易需要冻结卡内部分或全部存款,消费行为结束后,由特约商户根据实际消费金额结算扣划。

自动供款:根据您的申请,在约定的日期从社会保障卡人民币活期账户中把约定的金额转入约定账户的业务,约定账户包括农行活期存折、准贷记卡、借记卡及卡下的其它人民币活期账户。

绑定还款:您可将本人开立的社会保障卡与贷记卡账户进行绑定,即可在最后还款日前的固定日期自动将贷记卡透支额款项(或最低还款额)同社会保障卡账户划转至贷记卡账户。

便捷消费:在刷卡消费时,如消费额超出卡内活期存款余额但小于卡内定、活期资金总额,系统可自动将定期存款资金转入活期账户供您消费支付,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回存相应款项,则定期存款将自动恢复。

自动约转功能:根据您的申请,将卡账户中超过约定留存金额且达到最低起存额的款项,按照事先约定的期限自动转存为定期整存整取存款,该笔存款到期后,您还可以选择继续转存的期限。

代发工资:根据签约单位的申请及其与我行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在签约有效期内完成代发工资的业务。

个人贷款:您可以使用社会保障卡办理住房按揭贷款、自动循环贷款、汽车贷款、消费贷款、助业贷款等农业银行“好时贷”个人贷款产品。

自动代缴水电费:根据我行与相关单位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在签约有效期内完成水电费代缴业务。

投资理财:通过社会保障卡搭载各类储蓄产品(如各种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双利丰”通知存款、教育储蓄等)、基金、国债、黄金、外汇、“本利丰”银行理财产品等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

电子银行:使用社会保障卡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

短信通/交易明细折:短信通可以掌握账户变动实时信息,交易明细折可列明账户变动明细。申领 申请

社会保障卡不接受个人申请,需要您所在单位进行统一办理。领用 社会保障卡由您所在单位下发在个人手中。激活

1、社会保障卡的社会保障功能,领取后自动开通,可直接使用。

2、社会保障卡金融功能:初始密码为“111111”,新发放的社会保障卡不能使用,您须持卡片和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农行任意网点办理卡片激活,并修改密码。特殊业务

挂失及补换卡

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办理社保账户的书面挂失手续和补卡申请,同时到银行网点办理金融功能的书面挂失手续。因故不能及时办理正式挂失的,可拨打农业银行服务电话95599办理银行功能口头挂失;同时还须拨打社保服务电话12333办理社保功能口头挂失。

持卡人在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办理补换卡申请后30个工作日后,凭《山西省社会保障卡业务办理回执单》、参保单位开具的补换卡证明、有效身份证件、个人结算账户申请书到银行窗口办理领卡。

温馨提示

1、妥善保管您的社会保障卡

社会保障卡一人一卡,是参保人办理社会保障业务必备的重要凭证,是记录个人参保情况的重要载体,必须妥善保管,不得弯折、压皱、高温、水浸,避免靠近手机、磁铁等具有强磁场的物品存放。

2、密码设置

社会保障卡密码是您消费用卡的重要安全保证,请您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并妥善保管您的密码,以确保您的合法权利。

3、卡片解锁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多次密码输入错误,会造成卡片锁住,请您在密码忘记时谨慎尝试。

论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篇6

关键词: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 ;IGCC发电技术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在经济体制、战略方向、政策引导的因素的作用下,造成了当地过分依赖煤炭资源,重视发展煤炭等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单一[1]。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采,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引发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山西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转变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方式显得日益重要。2010年底,国家正式提出了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予山西省大力支持,推进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现代化煤炭能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利用、利用、再利用的一种循环状态。

循环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运行模式,它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方式循环的,要求资源通过3R原则,达到使用效率最高和循环利用限度最大,产生废物最少。

目前,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现状是“多、小、散、乱”,其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煤炭资源趋于枯竭,且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破坏、地表塌陷等问题突出,要缓解这些问题,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2]。

(一)有助于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包括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3],其中资源的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因而,煤炭企业的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成本降到最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

煤炭企业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剧,利润最大化已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应发展循环经济来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以实现企业“走出去”。

(三)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山西省的煤炭企业走的是“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模式,在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严重,循环利用效率低,使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循环经济模式,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 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山西煤炭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炭,山西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其煤炭企业成了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山西省的煤炭企业走的是“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回收利用

率低

近些年,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以及不重视勘探技术, 山西省煤炭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存在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的现象,煤炭企业的整体回收率仍较低。据统计,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大约在40%左右, 与美国煤矿资源回采率(66%)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煤矸石,对水资源、空气造成了大量的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同时由于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造成地表塌陷,改变了地形地貌,破坏地下水、地表植被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

(三)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矿区生产的控制力度,全国范围内安全事故问题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2014年,山西省发生多起瓦斯爆炸事故和透水事故,山西沁源县一周内就发生了两起煤矿安全事故。可见,安全问题仍是制约山西煤炭企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组织生产。山西省作为产煤大省,更应重视煤炭生产中安全问题。

三、 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高思想觉悟,正确认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在现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增加新产品,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

(二)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煤炭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寻求符合山西煤炭资源条件的开采方式。开采前,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安排,提升其开采范围,提高其资源的开采率。同时,要合理地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其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三)引用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充分利用国家在清洁生产方面的优惠政策, 结合山西省情及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研发、寻求适合本企业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与设备, 从源头减少污染, 实施清洁生产。

(四)制订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明确构建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确定对绿色GDP、资源综合回收率的计算标准,设立一个最低标准,以实施合理的奖惩措施,促进其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山西煤炭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违章生产的企业进行严惩,以减少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从公众出发,积极购买绿色产品,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应用—IGCC发电技术

在中国,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 68% , 煤电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中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燃煤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2%。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发电大多使用煤炭,煤电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煤电企业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综合回收利用率低,且严重污染环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资源和环境认识的增强,各国都开始探索新的发电技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既具有联合循环的高效率, 又解决了燃煤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其高清洁的优越性能受到普遍关注, 成为新一代燃煤发电方式的首选技术之一[4]。

IGCC 发电技术是将煤气化技术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利用,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典型的IGCC发电技术为: 煤炭经预处理后进入气化炉,气化为中低热值的粗煤气,粗煤气经脱硫除尘装置,除去煤气中的氮化物、硫化物、粉尘等,净化后的煤气送入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驱动燃气透平做功。燃气轮机排气进入余热锅炉加热,产生的过热蒸汽使蒸汽轮机做功。

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IGCC发电技术,到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有18座,我国在研究和建设IGCC示范工程项目的技术已具备了基本条件,具有广阔的前景,其高效、清洁、节能的特点使得IGCC发电技术更加符合21世纪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国家应通过优惠的电价政策、税收政策和环境政策等,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 发展IGCC技术,实现资源节约化、效率高效化、环境环保化相统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娟.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闫菲菲.论我国煤炭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5):50-53.

[3]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项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74-78.

[4]陈涛,邵云飞,唐小我.碳排放约束下的发电技术选择——以PC发电和IGCC发电为例[J].技术经济,2013,4(4):62-70.

山西经济社会 篇7

一、适应经济转型发展, 推动人才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才国际性流动的大背景下, 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地区, 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必须有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做为支撑。2012年是全省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之年, 我省的大中型企业以及科技增长型企业, 对人才的渴望愈加迫切。日前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提出, 在以往政策沿续的情况下, 开展转型综改区人才特区建设、加大重点人才政策创新力度, 全力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11年, 我省初步建立了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全省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以制定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 人才强省战略向纵深推进。为此, 我省出台了“三晋学者”支持计划、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等6个政策性文件, 起草完成了《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7个重大人才政策和工程方面文件。同时, 我省以培育“两高”人才为重点, 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建立27个院士工作站, 入站工作院士31名, 新增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00余名。然而, 这些对处于转型跨越发展期的山西而言, 特别是山西要建设转型综改实验区, 现有的人才还远远不够。根据“十二五”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工作发展趋势来科学谋划人才战略, 科学编制人才规划, 鼓励和引导人才向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集聚, 以人才资源支撑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人才优势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二、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山西属内陆省份, 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比较弱。从“引人”到“引智”, 是我省人才工作思路的一大飞跃。2010年, 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山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使引才工作进入新阶段。比如, 采取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 先后组织开展了“院士专家山西行”“青年博士服务周”等各类专题活动, 为渴求人才的地方和企业开启了一扇门。

正是由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队伍建设, 我省高层次人才流出流入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回流, 不但在量子光学、应用力学、生物化学及煤的优化转化和清洁利用研究方面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 一些长期困扰山西发展的重点难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效能得到充分体现。

人才资源支撑并引领着经济转型升级, 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努力做到把服务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 以人才优先发展来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制定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的指导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健全支持人才开发政策体系, 增强企业人才发展后劲.

三、着力创新人才发展, 带动经济发展优势

面临新形势新目标, 我省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缺乏、紧缺类专门人才普遍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优化结构、整体开发、激发活力的要求, 加大开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大力引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 以人才新优势再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把深入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作为制定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 确立以人为本、以企为基的指导方针, 建立健全“政府宏观引导、市场合理配置、企业自主开发”的运行机制, 推进高端人才智力向企业集聚, 努力形成创新活力在企业竞相进发的良好局面。

创新人才的发展, 主要依靠深入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工程、高绩效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紧缺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工程, 分级分类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保障转型、科技支撑升级”为主题, 坚持创新办好人才科技周, 着力构筑人才科技综合开发工程, 使之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人才科技教育综合开发平台;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 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等建设, 依托重点园区、重大项目、重要学科和实验室等, 大力实施千名领军拔尖人才引进工程, 引领人才高端化发展。

四、大力引进海外人才, 强化国际人才开发

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一种特殊人才资源, 把他们引进来, 是解决高层次人才缺乏的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 把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创新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创新举措、大力推进。强化国际化人才开发, 着力推进人才构成、人才标准、人才素质、人才配置等的国际化, 以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推动城市发展的国际化、提升我省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水平。大力鼓励和政策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 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家高新区等区域创建国家和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创业机制, 集聚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晓芳.浅谈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J].实践与探索, 2011 (12)

山西:经济转型村民“牛”起来 篇8

西留乡位于浑源西北坡区, 坡多地贫, 产业单一, 自然资源匮乏, 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近年来, 该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创优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 从根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品”的农村发展战略目标, 并与蒙牛乳业集团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 真正铺就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从2009年起, 该乡克服重重困难, 投资620万元建成了恒泉牧场奶牛养殖园区, 现存栏奶牛48头。园区以大户为龙头, 以利益为纽带, 实行养殖经营体制, 由个体分散向集体经营转变, 走“企业+农户”经营的路子, 组建了奶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股份制, 参股户数占全乡户数的60%, 参股户分红年纯收入4000多元。经过近3年的精心运作,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强势环保倒逼山西经济绿色发展 篇9

山西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 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和支柱的产业结构, 被称为“中国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和“新型的工业能源基地”。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的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甚至成为山西发展的一大痛殇。

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工作启动后,省环保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转型综改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牢牢树立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综改理念,将环保工作融入转型跨越发展大局,自觉将助推转型发展贯穿环保工作的全过程,以绿色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环保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倒逼作用,取得了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双赢效果。

探索适宜的环保新路,撬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保部门不仅要做好环境综合管理、监管工作,还要立足服务发展、服务转型、服务民生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充分发挥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探索适合山西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趋势,促进山西省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2011年,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情况下,山西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烟尘和工业粉尘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1%,10个重点城市和9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10.8个百分点,重度污染断面比例同比下降27.7个百分点,矿山生态修复率持续提高,农村连片整治区各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此外,环保厅率先完成《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与环保部协签订了《环境保护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全面加强矿山生态恢复和农村环境保护,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各大环保标杆项目形成辐射效应

环保厅牢牢贯彻综改试验先行先试的思想,不等不靠,按照省政府指示和《行动方案》部署,统筹《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山西省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十二五”规划》和《山西省“绿色生态工程”实施方案》等工作要求,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亮点的原则,着力实施重大标杆项目,推进各项行动任务,形成辐射效应,全面带动其他转型综改工作。

山西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的意见》,制定《山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条件》和《山西省“十二五“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试行)》,严格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严把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关口,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存量削减、高比例置换的原则,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分门别类地提出了准则和规定;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硝限期治理工作,率先实施了脱硝加价政策,强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技术减排等减排重点工程。

山西省启动实施环保物联网工程和环保云计算中心,进行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完整、水平最先进的省级环保物联网应用体系,整合数据资源和计算硬件,实现资源共享。山西省已联网各种监控点位超过1万个,并开始在环境执法、排污收费、许可管理、总量减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组建省排污权交易中心,制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基准价格和资金使用管理、交易程序等政策;与兴业银行太原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了《山西省排污权抵押贷款暂行规定》,为企业开展污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在全国首家制定省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方案,启动了首批重点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为了适应综改环保先行先试的要求,环保厅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储备机制,组建了专门服务综改试验工作的技术机构,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先后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发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工业锅炉节能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广泛吸纳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学历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开拓创新,推进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

山西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将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转型综改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是全力支持孝义市等区域开展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打造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的绿色生态转型示范工程,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二是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为重点,在农村区域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实行城乡同治,推进生态省建设试点。三是大力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乡、村,开展土壤修复示范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四是将5类环保权限由省或市级下放到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并在规划上进行引领,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激发试点县域的经济活力。五是修改完善了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办法,优化考核断面和方法,进一步加快水环境质量改善步伐。

山西经济社会 篇10

一、主要成就

(一) 生产建设快速发展。1978年, 山西城镇集体 (二轻) 工业总产值为12.21亿元 (70不变价) , 2007年达到78.67亿元 (现价) , 增长了544%;利税由1.67亿元增长到14.93亿元, 增长了794%;出口交货值由0.42亿元增长到5.46亿元, 增长了1200%。产品销售收入由8.3亿元增长到79.50亿元, 增长858%以上。特别是近4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创历史新高。

(二) 行业发展多业并举。以开发煤、铁、磺资源逐步积累资金发展壮大的山西城镇集体工业, 从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时期发展至1978年时, 虽已拥有了多种行业门类, 但行业范围的不断扩大, 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以来, 山西城镇集体经济所涉及的行业门类呈现多业并举、多行并进的发展格局, 形成了门类广泛的行业结构, 不仅有工艺美术品及旅游纪念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五金工具、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皮革及毛皮制品, 竹藤棕草柳制品、家具、文体用品、日用杂品、衡器、轻工机械等传统 (二轻) 行业, 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从事一轻、纺织化工、机械、电子、煤炭、冶金、建材、医药等多种行业产品的生产, 呈跨部门、跨行业发展态势, 生产的产品达到上万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 新崛起了家电业、制版业、精细化工业、室内装饰业、不锈钢及铜管件、首饰、旅游纪念品、石英表、塑料彩印、塑料管材等新型行业和产品, 为山西城镇集体工业的行业扩容注入了勃勃生机。

(三) 优势企业阵容壮大。山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在1978年以前, 多数是从手工业作坊式的合作组织过渡来的合作工厂, 普遍规模小, 企业从整体上尚未摆脱上世纪50、60年代手工业生产水平的制约。1978年以后, 集体企业在改革开放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不断扬长弃短、存优汰劣,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大潮进行不断兼并重组和创新, 从而使相当数量的企业, 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手工操作, 向着机械化和现代化工业迈进, 从装备水平到生产规模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到2007年, 在全省1021个城镇集体企业中, 销售收入达500万元规模以上的企业已占到十分之一。30年来, 从山西城镇集体工业系统涌现出众多享誉国内外的优势企业:如生产能力和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的山西运城制版厂, 拥有国内外54个分公司, 1万多名职工, 资产总额达18亿元, 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 利税上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创汇3410万美元的榆次远大线材有限公司;销售收入逾2亿、利税8000万的盂县石店煤矿;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变速箱壳体生产基地山西华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国最大的青铜铸造企业山西宇达集团公司;位居全国玛钢管件生产企业前二位的山西太谷玛钢有限公司;跃居全国前三名的壶关化工集团;全国生产无机工业用钾盐产量最大的山西文通有钾盐集团公司;列全国粉末冶金行业十强的山西东睦华晟、山西金宇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全国首饰业“十家龙头”企业山西宏艺首饰有限公司;国内唯一生产冷拔电梯T型钢导轨的企业榆次华益型钢实业有限公司;产品出口亚欧十几个国家的祁县光盛玻璃有限公司;以及由10个医疗单位组成的大同二轻现代医疗集团等。此外, 还有曾被誉为亚洲“锯王”、年产值和销售均达到亿元以上的综合制锯企业山西太行锯条厂, “海鸥”牌锯条享誉海内外;曾获得国家最高质量奖的山西长治洗衣机厂, 年产“海棠”牌洗衣机40万台;国内生产羊剪绒系列产品规模最大的大同皮毛厂;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山西交城五金工具厂;在全国生产钢卷尺品种占第一位的山西汾阳量具厂;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建筑空间网架结构生产和施工的山西汾阳建筑金属结构公司等。

(四) 产品竞争实力增强。经过30年改革开放, 山西城镇集体工业产品升级换代成效显著, 产品质量和档次大为提高, 名优产品不断涌现。在上万种的产品中, 曾荣获国、部、省级名优产品的比例超过10%。先后有新绛工艺云雕桌、“海鸥”牌手工钢锯条、“海棠”牌双桶洗衣机、平遥推光漆屏风、太原金漆镶嵌、“飞象”牌脱粒机、“TG”牌玛钢管件等产品获国家金质和银质奖。有太谷“多宝”牌钢锹、新绛金刚厂玻璃刀、大同“雁塔”牌羊剪绒羔皮、交城“飞燕”牌梅花扳手、太原“龙凤”牌聚乙烯农膜、榆次“麒麟”牌文件柜、阳泉“任字”牌双边铸铁锅等产品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得同行业第一名。部级名优产品有大同铜火锅、曲沃液化石油气钢瓶、怀仁吴家窑黑釉陶瓷、定襄古砚、山阴地毯、汾阳钢卷尺、临汾高压锅等90多种。省级名优产品有山西“宏艺”首饰、榆次“南阁”牌镀锌低碳钢丝、太原“蝴蝶”牌鞋油、“雪松”牌皮革服装、晋城“安河”牌门锁、夏县“宇达”牌铜铸工艺品、大同“华光”牌地板革、“同彦”牌皮鞋等900多种。汾阳建筑网架金属结构公司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体育建筑中心完成14项网架工程施工安装任务获特别鲁班奖, 并承建西安兵马俑二号坑展厅和首都机场侯机楼扩建工程。2003年以来随着“543111”工程的推进, 更呈现出名优产品层出不穷的良好态势, 极大地提高了山西城镇集体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城制版厂的产品占领了全国80%的市场。名优产品市场覆盖率的日益增大, 不仅使城镇集体工业成为山西轻工消费品市场地产品的主力军, 同时也通过名优品牌的信誉, 极大改善了山西城镇集体工业的对外形象。

(五)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过30年改革开放, 山西城镇集体工业彻底走出了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格局, 在大量引进境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将山西城镇集体 (二轻) 工业产品源源打入国际市场。30年来, 先后建成合资企业40余个, 引进生产线近百条。通过采用美国、日本、西德、英国、意大利、瑞典、奥地利、港台等境外先进设备, 使家用电器、塑料制品、服装、金属制品、皮革、工艺美术、家具、日用机械、钟表等行业的一批骨干企业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工艺技术改造。随着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山西城镇集体工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也进一步拓展。1978年以来, 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达到140家, 出口主要有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家具、文体用品、工艺美术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日用杂品、日用硅酸盐制品、化工、服装等行业的产品300余种, 分别销往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省联社成立了省二轻外贸公司, 为全系统的出口产品搭建了新的平台。许多出口产品生产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一批生产出口产品的骨干厂家, 以优异的质量为山西二轻工业争得了国际信誉,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达千万美元的企业有:70%产品出口中东、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国家的太谷玛钢厂;硝酸钾、碳酸钾出口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山西文通钾盐集团公司以及山西省最大的铅丝元钉出口企业榆次冶金集团线材厂。其他如大同皮毛厂、交城五金厂、大同旅游鞋、祁县和晋城的玻璃器皿也为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

(六) 科技创新加快步伐。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得到确立, 成为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巨大的动力源。全系统积极建立省、地、县和企业各级科研机构, 以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省服装研究所、省塑料研究所、省皮革研究所、太原二轻研究所、太原工艺美术研究所、太原塑料研究所、大同皮鞋研究所等10余个科研所为依托, 逐步形成了城镇集体工业科研基地, 为城镇集体工业的振兴吸纳科研人才, 培养技术骨干, 上项目、出成果。同时厂办科研逢勃兴起, 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技术中心等专门科研机构, 小型企业也根据条件纷纷组建科研室或科研小组。30年中, 全系统取得科研成果500余项, 开发新产品5000余种。有近900项获部、省科技、新产品成果奖。其中科技水平较高的项目主要有:列入国家科委重点项目的山西文通钾盐集团公司农用硝酸钾;填补国内空白的山西塑料总厂高密度聚乙烯双壁大口径波纹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定襄暖风机厂变压器用低噪声强迫油循环冷动器等。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 山西城镇集体工业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基本经验

(一) 坚持改革开放是城镇集体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使我国彻底结束了10年内乱, 经济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山西城镇集体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广优越的宏观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国家确立的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 为城镇集体工业指明了改革与发展方向。30年历史证明, 只有始终不渝的坚持改革开放, 城镇集体工业才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山西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由1978年起步, 先是将统负盈亏恢复到企业自负盈亏, 随后学习农村改革经验, 把“包”字引入企业, 扩大企业自主权, 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 引入风险机制, 实行抵押承包、优化组合等形式的改革, 加快经营机制转换, 促进城镇集体工业快速增长。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企业普遍发展以产品为龙头的横向联合, 组建松散型和紧密型企业集团, 山西“海鸥”锯业集团和“海棠”洗衣机企业集团通过集团化经营, 以低成本换取高效益, 带动一批相关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 促进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和产品结构调整。1983年, 山西城镇集体企业在改革中已开始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的实践, 以太谷玛钢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 率先实行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入股, 较好地解决了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 并通过入股分红, 把改革延伸到企业分配制度方面, 职工得到实惠, 企业加快发展, 其成功的经验曾在全国轻工系统进行交流。到1988年, 全省城镇集体企业已有近千个企业实行了职工集资入股, 股金总额达到3400多万元。各级联社在改革的各个阶段均发挥了积极的组织指导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加大改革力度, 规范改革行为, 山西省联社于1996年适时召开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 同时编印了汇集改革政策法规、改制案例的《企业改革与实践探索》, 有力推进了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 城镇集体企业更加明确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改革方向。到1997年已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成了第一轮改制, 组建企业集团32个, 股份有限公司6个, 有限责任公司86个, 实行股份合作制264个, 其他企业分别采取了兼并、租赁、联合、托管、转让、引资嫁接及破产、拍卖等改革形式。通过多方式改革, 不少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和优良资产重组, 有的企业甩掉了包袱, 盘活了存量资产, 为城镇集体企业的进一步搞活创造了条件;同时崛起了一批以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秀企业家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为企业走向集团化、规模化、提高城镇集体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积累了改革经验。

(二) 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 是推进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根本保证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历程, 城镇集体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城镇集体企业的扶持政策息息相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国家对城镇集体经济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强化。1981年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 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 (中发[1981]42号) , 1983年, 国务院又颁发了国发[1983]67号文《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改革问题的暂行规定》。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 山西省各级联社和城镇集体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多项改革政策, 保证了改革稳步向纵深发展。1985年, 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山西省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35条) , 通过贯彻文件, 扩大了二轻企业经营方式的选择权, 产品销售、定价权、专项基金和自有资金的支配权, 工资奖金的分配权和劳动力招收使用的调配权。企业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约束, 向市场经济迈进。

国家和各级政府非常关心维护城镇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1986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发[1986]63号文件, 制止对集体资产的平调, 山西省政府也颁发了贯彻该文件的[1986]73号文件。全省二轻集体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和山西省政府文件精神, 纠正平调企业69个, 追索回集体资产2.59亿元。1991年,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对城镇集体企业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条例》的颁布极大的鼓舞了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和生产积极性。通过贯彻《条例》, 增强了城镇集体企业依法治厂、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的自觉性。1991年7月, 山西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扶持和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若干规定》 (晋发[1991]35号文件) , 将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 明确了各级二轻管理机构行政经费纳入财政开支以及一系列促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 极大地推进了全省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全行业鼎盛时期。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 过去的双轨制取消,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许多集体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集体企业深化改革亟待进一步政策支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 城镇集体企业在改革中推进了“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蓬勃发展。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全省城镇集体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推进了建立集体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改革。同时山西省委、省政府责成省委调研室和省二轻工业总会, 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开始着手调研起草新的改革政策。2002年新一届省城联社领导班子组建以后, 深入调研, 确定了新的改革发展思路, 全面推进全省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 同时积极争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对全省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我省在深化国企改革的13+1政策及晋政发 (2006) 4号文件中明确了一些集体企业可以参照执行的政策。省“十一五”规划将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纳入了总体规划。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省政府设立专项基金, 每年拨款500万元, 促进了全省工艺美术事业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为帮助特困城镇集体企业和单位走出困境, 省政府两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议, 解决太行锯条厂和工业造型技工学校的问题。这些举措为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 各级联社也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出台新的改革扶持政策, 如运城、临汾、晋城、长治等市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 有力促进了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全国总社的指导下, 新一届省联社领导班子推进山西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迅速走向了全国前列,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4年连创历史新高, 在全国总社“六代会”上被全国总社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集体经济先进联社”。2007年, 山西省联社配合了国家发改委和全国总社为起草《关于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来我省系统的调研;全国总工会和全国总社关于城镇集体经济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状况的调研;山西省联社派员参加了全国总社组织的关于在我国首部《物权法》中明确城镇集体所有权的建议起草工作。上述工作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国家《物权法》明确了城镇集体经济所有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为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山西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迈向了新阶段。

(三) 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

改革开放30年来, 城镇集体企业紧紧围绕“两个转变”, 把深化企业改革改组与强化企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投入逐年加大。30年中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3000余项, 总投资逾50亿元。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大, 有效地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使城镇集体工业的行业和产品结构得到有力调整, 产品得到更新换代, 企业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 城镇集体企业逐步提升管理素质, 不断加强企业基础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和人本管理, 建立健全了以职工 (代表) 大会及股东 (代表) 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省联社通过召开全系统“学邯钢”经验交流会等形式, 推动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明显改善了城镇集体企业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四) 加强职工技术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是城镇集体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城镇集体工业的改革与发展, 与全系统大力开展技术文化教育及人才资源的开发紧密相关, 与重视加强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相关。

30年来, 山西城镇集体工业系统积极贯彻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职工教育事业。上世纪80年代, 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 着重对35岁以下的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和对三级以下技术工人进行技术补课, 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教育。还通过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 把90%以上的干部纳入了业务培训, 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参加全国厂长 (经理) 统考培训, 取得合格证书。之后, 职工教育转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工全方位培训, 同时加快了教育基地建设和专门人才培训步伐。通过各级干部参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脱产学习、职工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 全系统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加强教育基地建设, 到90年代中期, 全系统职工学校和职工培训中心有14所。目前山西省职工工艺美术学院、山西省工业造型技工学校、临汾会计学校、山西省二轻文教事业发展中心等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30年教育事业的推进, 极大优化了山西城镇集体企业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和业务素质。为推进城镇集体工业技术进步提供了人才资源, 增强了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30年来, 省联社历届党组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迈进, 要求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 以从严治党为突破口, 规范党员行为, 转变机关作风, 抓好廉政建设,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为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健康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山西城镇集体经济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许多企业和联社进入省、市文明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行列。我系统的太原制旗篷套厂等10户企业在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的表彰会上被命名为先进典型。最近几年省宏艺首饰公司、省二轻文教事业发展中心连续被省直机关文明委评为精神文明标兵单位。与此同时, 全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建树活动大力开展, 显示出向现代化迈进的城镇集体企业和职工的精神文明新风貌。

(五) 理顺和完善城镇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是实现改革与发展目标任务的组织保障

山西城镇集体工业建国以后几落几起的历史教训表明, 稳定城镇集体经济管理机构, 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 是城镇集体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山西城镇集体 (二轻) 工业管理机构在历史上曾多次变动, 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前期, 山西城镇集体经济均因为专管部门被撤销而受到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5月, 我省将1973年恢复的“山西省手工业管理局”更名为“山西省第二轻工业厅”, 有力加强了二轻行业管理。1996年6月, 省委决定将1990年一轻、二轻分设后成立的山西省二轻工业总公司改为山西省二轻工业总会, 为事业单位, 与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承担行业管理职能。2000年机构改革中撤销了省二轻总会, 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作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独立设置, 为促进城镇集体工业改革与发展, 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提供了组织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 山西城镇集体经济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和全国总社的指导下,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矢志不渝地推进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 城镇集体企业不断壮大, 城镇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城镇集体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山西省联社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组建以来, 与时俱进, 超越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 团结带领全省11个市107个县联社及1021个集体企业14万职工,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 艰苦奋斗、努力拼搏,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4年再创历史新高, 开创了山西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山西经济社会 篇11

关键词:山西省银行;金融危机;1930年代初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93-02

20世纪30年代初的山西金融危机给山西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手中的晋钞一再贬值,生活陷入困境,商店也濒临倒闭,山西经济陷入一场困境。

一、1930年代金融危机前的山西财政

提到山西的金融危机就必须涉及山西省银行,它成立于1919年1月1日,属于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为银元300万元。其组织机构较为健全,在太原设立总管理处,各个主要县区设立分行和办事处,以后,又在天津、上海、汉口、北京、石家庄、保定、绥远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省内外分支机构达40余处。它的主要业务范围有代理省金库、办理存放和汇兑,对山西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在代办财政厅收发各种款项及军费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山西省银行成立后山西的财政状况,从1919年到1926年山西省财政收入基本上没有怎么变化都在950万元左右徘徊,而财政支出却总体上升,除1919年收支有盈余外其余年份都是入不敷出,尤其在1926年财政支出增大到2 827万元,财政赤字1 881万余元。支出最大属于军费开支,可见山西的财政情况一直处于困境,并不乐观。

在军费开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山西省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采取的办法是大量发行晋钞。1919年山西省发行晋钞为40万元,1928年为900万元,1929年增加到为1 300万元,1930年突然增9 600万元,十一年间增长了240倍。不断增发的纸币导致了晋钞贬值,造成山西金融秩序混乱的局面。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和蒋介石之间爆发了中原战争,历时五个月,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地域最广,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重的一场战役。战争的结果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战争失败,阎锡山被迫下野,1930年11月29日阎离开山西暂居大连。为了准备中原大战,山西省银行大量发行晋钞使得晋钞急剧贬值,山西的金融雪上加霜,经济大受打击。

二、金融危机经过以及对山西人民的影响

1.1930年代初山西金融情况

中原大战之前晋钞与银元的比价,由1929年的1:1,跌至1930年的13:1,晋钞陷入危机中,最严重时期1931年比例达30:1。晋钞严重贬值,同时,南京政府命令全国商民拒绝使用晋钞,于是流行于外省的晋钞全数涌入山西,进一步加剧了山西的通货膨胀。

人民手中的货币贬值,苦不堪言。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商震,最开始实行一种抽签兑现方法,中签的号数为86、19、95,只有这几个号的晋钞可以1元兑现洋1元。随后又抽中13个号码按2元5角兑现1元,即“二五作价”。徐永昌任山西省主席后,将前两项办法作废,又实行一五作价,于1931年1月15日实行兑现,随后又发出布告不能如期实行,由于中央忙于筹办一中全会条例无人提请公布,票券不能据以印制等,现在公债票即未能如期领回,晋钞价格一蹶不振,由不能兑现所至,最大原因在于每次官方公布办法,公布没几日办法就宣布作废,在公布二五作价之初,晋钞价格不过三折,公布一五作价之时,现洋一元最初能换晋钞七元五角,自一五作价办法公布后,因官方命令严厉,持晋钞者不易换到现洋,持现洋者亦无从换得晋钞,以致晋市银根缩紧,商民恐慌万状,官方又公布已不能如期兑现,晋钞价格,突然暴落,在表面上晋钞六元六角,可作现钞一元使用,实际上晋钞十五元已换不到现洋一元矣,商民因金融如此紊乱,凄惨恐慌之程度已达于极点,晋钞之所以宣告死刑,完全由于官方之抽签兑换,二五作价、一五作价。撤收省钞,供需现金七百万,省府筹半数,阎锡山允筹半数,怠该项办法公布后,1931年12月9日,财政厅长向阎提款,阎说到撤收晋钞,需先将省府所筹的350万用尽后,阎的350万为从旁赞助之款,若马上要提分文没有,随后即公布一五兑现从缓命令,至省钞等于废纸矣。山西省银行1931年焚毁晋钞钞票报告100万实际尚无六七十万。在晋钞狂跌之际,一些奸商趁机从事投机倒把活动,山西当局将晋裕、晋益、聚源通、复盛太、源盛川等银号经理拘押,以整顿商人不法活动,对当时晋钞狂跌起到了一定的拟制作用。

2.粮价飞涨

这一时期粮价飞涨,不仅因为晋钞滥发还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山西省本来雨水就少地表干旱,1931年又遭水灾,不少军人及商贾大批囤积面粉,致粮价飞涨,影响平民生计甚巨,阎锡山在河边电询太原一面粉公司是否抬粮价,该公司解释说虽然秋雨频降,粮价仍不见落,其原因系夏季苦干,麦苗皆枯,收成锐减,兼之近数日来,豫冀两省保德顺德等处粮商,纷派专人抵晋达四十多余家,分布于孝义太谷寿阳及晋南一带,购运米粮出境,致粮价逐渐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山西经济困难程度。米粮作为生活必需品,在此事又遇到外地粮商来晋购粮,势必粮价上涨,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3.山西商业凋敝商人纷纷呼吁省政府拨现金维持

1930年中原战争后,山西全省商业,颇受打击,各县商号,均因无法维持,纷纷倒闭,尚能支撑着,也多赔累不堪,各种货物,价格即行跌落,商家以货物削本出售,较之向钱行借贷,尚称便宜,太原市各物,较平津价格还低,此现象只能救济一时之急,久则倒闭,太原市钱业、当业、米粟业、金珠业、书纸印刷业、药材业、汽车业、绸缎、烟酒、干菜等22商行,数次集议研商救济办法,并决定呈请当局设法救济,呈文如下:本市自“民国”十九年以来,社会经济,日趋艰难,待至二十二年,又加以水旱成灾,农村破产……其不景气为空前所未有,现在虽勉强维持,得以安全度过,而旧历年关,为各商民来往终总结束之期,而来金融奇紧,市面萧条紧张恐慌之气象,已充满于城市,若不设法救济,则一般商号,处此无法周转之困境,势必相继倒闭。

三、山西省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为挽救山西的经济,省政府相继采取了一些可行措施,对稳定物价、恢复经济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拍卖公产维持晋钞

撤收晋钞办法,1931年11月30日经省府委员会议通过公布后,因商民之不能信任,致市面金融甚形停滞,旧晋钞系一五折,实际不过一折,市上已不能公开兑换,若持晋钞购物,商家或任意抬高市价,或托票无形市婉言拒绝,晋民之痛苦,年来已毕集于纸钞之问题,省府为表示坚决撤收省钞,除电马铎在京从速赶印公债票外,并定期投票拍卖官产,将拍卖公产公告:官产定期投票拍卖,省政府清理官产委员会,发出布告、查坐落新南门外吊桥,西汽路北官有基地,正太路车站桥东路北前卷烟公卖货栈,新满城南官有基地,新民中正街北头路西官有基地,照单均应拍卖,定于本月十八日十时在公安局举行投票,凡愿意购买者再十六日前来局报名,赋税钞现各半征收,晋钞自以一元折合现洋一角五分后,各县电令,仍按现钞各半征收。可以看出拍卖的大部分是土地,拍卖所得款项也进一步减轻了省政府的困境,在当时来看不失为一种良策。

2.整顿金融发行金库券

1932年省政府决定发行金库券200万用以撤收省钞,并以省境赋税担保,自1931年前省府议决公布一五兑现办法后,各界不知其何时实行,后因整顿金融公债条例,虽经前立法院批准,但债券至今尚未印妥,省府布告所有省钞四折兑换公债票,及一五兑现各办法,均暂缓办,但省府对于撤收省钞,现又另筹金库借款办法,以便撤收,此项金库借款券已经印妥,由1932年1月起发行,其条列如下:本借券定额为国币二百万元,专撤收晋钞之用;指定本省赋税为还本付息基金;定为月息一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债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对金融危机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山西省政府也通过发行债券暂时解了燃眉之急,但要使金融秩序步入正轨还在于政府稳定晋钞,使山西省银行发挥其应有的储蓄业务。

3.发行新钞

阎锡山在回到山西之后,为挽救山西金融秩序,开始改组山西省银行,改组后的省银行由省政府授予发行兑换券、经理省金库及省建设金库、募集和经理公债等特权。面对山西金融不断陷入困境的状况,阎决定发行新钞来换回市面上的旧钞,以新钞1元收兑旧钞20元,很快把旧钞收回,使山西死板的经济重新活跃起来,但是,以1:20的比例收兑旧钞是对山西人民的一次掠夺。人们手中的1元旧钞只值新钞5分,如阎锡山的机要处长高相傒,将他多年积攒下来的省钞1万余元全部烧毁,并一病不起,两年后病故,仅此一项,山西人民损失达千万元。

经过拍卖公产、发行金库券和发行新钞这一系列的措施,山西的金融危机得以好转,商店重新开业,人民的生活又恢复正常秩序。通过此事件可以看出在近代官僚资本占统治的中国,金融系统并没有完全成熟,滥发纸币现象并不少见,造成金融危机后还是要人民买单。

参考文献:

[1]刘鹏生,刘建生,等.山西近代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2]景占魁.阎锡山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相从智.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和阎锡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美]唐纳德·G·季林.阎锡山研究[M].牛长岁,等,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7]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太原金融陷入死境[N].大公报,1932-01-05.

[9]晋省整顿金融[N].大公报,1932-01-09.

[10]晋金融益恶化[N].大公报,1932-01-12.

[11]晋钞几等废纸 物价飞涨影响贫民生活[N].大公报,1932-

01-20.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省经济以较高的姿态向前发展, 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山西省经济发展也以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关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文献已有很多, 学者们对山西省经济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分析, 如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促进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等。

山西省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但内部也存在经济差异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是值得学者们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等已趋于成熟, 近年, 学者们又转换视角开始从空间尺度关注区域经济差异状况, 这对于省区经济差异研究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孙希华等, 2003;刘爱华, 2009;Wei Yehua等, 2003;) 。因而本文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 选取市尺度和县尺度等空间尺度, 从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入手, 从空间尺度上对山西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以期探求在空间尺度上分析山西省经济差异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山西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从而为学者们从空间尺度入手研究如何缩小山西省经济差异提供一定指导。

二、方法和数据

1. 研究方法

(1) 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有很多, 许多学者采用标准差、极差、极差变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熵指数以及锡尔系数等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状况 (高志刚, 2002;周玉翠等, 2002;王启仿, 2003;刘慧, 2006;余军华2007;) 。在此, 主要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分析法, 选取GDP、人均GDP和人口三个经济指标, 对山西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变异系数最大的特点是计算方法简单明了, 是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常用的方法之一。基尼系数也是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中常用的一种测度方法。锡尔系数因其易于分解, 现常用于研究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状况。

(2) 锡尔系数的空间分解。近年来, 学术界又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 主要有:基尼系数分解、加权变异系数对区域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锡尔系数对区域差异的地理空间构成分解 (林毅夫等, 1998;于淑艳, 2003;贺灿飞等, 2004;陈昕, 2004;) 本文侧重于从空间尺度对山西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因此选取锡尔系数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构成分解。而且, 由于锡尔系数具有把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划分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的特性, 已被学者们用于从不同空间尺度上认识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的发展差异, 通过将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划分为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 可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经济差异状况, 以及比较不同空间尺度对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和影响。

为详细了解山西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构成, 本文对山西省进行市级和县级空间尺度的划分, 根据二阶段嵌套分解法对总锡尔系数进行分解, 从而将山西省经济差异分解为市际差异和县际差异, 进而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贡献和影响。根据以上对锡尔系数的分解, 山西省经济差异可以分解成地市内差异和地市间差异。

2. 数据

因为涉及对多尺度的分析, 所以在空间单元划分上进行等级划分:以县 (区) 级行政区域作为较小空间尺度, 以地 (市) 级行政区域较大空间尺度, 分别在市和县尺度上分析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以山西省统计年鉴中的各县 (区) 的GDP、人口以及人均GDP作为分析计算的基础数据。

三、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结果

以人口、GDP、人均GDP为经济指标, 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 在市、县不同空间尺度上, 对山西省1990-2007年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 (见图1) 表明:第一, 山西省在县尺度上的三个系数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差异曲线图总体上呈扩大趋势, 但在市尺度上的经济差异曲线图总体上以2003年为转折呈先下降、后扩大趋势。第二, 在县、市尺度上, 三个系数的结果均为变异系数最大, 锡尔系数最小, 且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结果较一致, 与锡尔系数分解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分析表明, 虽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研究选用的指标和方法相同, 但相应的结果却不相同;而且, 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不同指数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在市、县尺度上, 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变化趋势一致, 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敏感度最高, 与锡尔系数相比, 选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更能贴切表现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

采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在市、县空间尺度上对山西省1990年~2007年的经济差异进行计算, 分析结果 (见图2) 表明:第一, 除2001年前的基尼系数外, 各指数的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序均为县尺度、市尺度, 县尺度上的结果一直比市尺度上大, 山西省经济差异在县尺度上更明显。第二, 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表示的山西省经济差异存在几点不同: (1) 基尼系数上的县尺度反映的差异与市尺度上相异; (2) 从用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表示的山西省经济差异的曲线图不难看出, 在市尺度与县尺度上, 山西省经济差异发展趋势有相同点, 表现为都在2007年达到极大值。

分析表明, 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示的山西省经济差异存在不同。在县尺度上, 山西省1990-2007年经济差异一般较市尺度上大。这也表明, 不同的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有影响。

四、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的多尺度分析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 按照GDP数据和人口数据, 运用锡尔系数二阶段嵌套分解方法, 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市际和县际各分解组分的锡尔系数, 进而研究山西省市际和县际差异对于山西省经济差异的影响, 分析结果 (见图3) 表明:第一, 县际、市际差异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曲线呈明显的对称分布。市尺度的贡献率在1990年~1996年间交替上升, 1996年后下降。县尺度的贡献率在1990年~1996年间交替上升, 1996年后上升, 并在2007年达到极小值。第二, 从总体趋势来说, 县尺度差异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高于市尺度差异的。第三, 县尺度差异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从总体趋势来说呈上升趋势, 相反的, 县际差异的贡献率却呈下降趋势。

分析表明, 县尺度差异对于山西省经济差异的贡献较市尺度差异高, 是造成山西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并有扩大的趋势, 因此, 应该重视市际差异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影响。

五、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提出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要求全国各区域、各省、市县之间要缩小经济差异,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 山西省各市、县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是增强山西省总体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加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对策方面的文献已有很多, 在此仅就本文研究从不同空间尺度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影响提几点政策建议。因为山西省各市之间的差异是导致山西省整体经济差异明显的重要因素, 因此促进山西省各市协调发展是显得尤为重要。就各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各地市利用自身资源, 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等的合理利用与发展。

第二, 完善各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 注重各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及与外省甚至海外的联系。学习其他地区的优良发展模式, 选择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 吸引多种经济成分资金、各领域人才, 为山西省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

本文以市、县空间尺度为依据, 对山西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并且通过对山西进行空间构成分解进一步了解山西省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构成, 以为学者们从空间尺度入手研究如何改善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本文仅就市、县差异提出的几点政策建议还略显单薄, 还有待其他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在市、县尺度上, 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数, 选取人口、GDP和人均GDP三项指标, 分析1990-2007年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尺度上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不同, 在县尺度上比在市尺度上明显, 即不同空间尺度的选择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研究有影响。锡尔系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市际差异对山西省经济差异影响一直较县际差异明显, 是山西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上一篇:新课标 新高考下一篇: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