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新高考

2024-08-03

新课标 新高考(共4篇)

新课标 新高考 篇1

1试题评析:考题如此多娇

课标高考已数年,标新立异如花妍.年年岁岁同时间,岁岁年年题在变.若将试题细钻研,特点规律很明显.稳定创新是理念,方法能力最关键.

2015年的高考数学新课标卷(全国文科 Ⅱ卷),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其《考试说明》为依据,体现了“大稳定、小创新、重运算、考思维”的设计理念.坚持对5个能力(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2个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考查,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为背景,应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创新点.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数学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综合起来可概括为4个字:平稳,创新.

1.1平稳:风吹云动星不动,水落船低岸不移

平是平顺.纵观今年数学考题的特点,让考生感到“心平气顺”,考数学基础知识,考数学基本能力,考数学思想方法,考数学基本运算的宗旨没有变,整个数学试卷让考生感到, 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都是平常学习的数学,都是平常做过的问题,都是平常练习的方法,所以考生能平安入手.心里感到“平平安安”.看起来顺眼,想起来顺路,做起来顺手,无论是集合的运算、复数的运算、向量的运算、三角运算、算起来都顺手,无论是程序框图、三视图、立几图、平几图,看起来都顺眼,三角题、立几题、统计案例题做起来也是 “顺水顺风”.就是令人生畏的压轴题:解几题,做起来也“顺顺当当”.

稳是稳定.新高考数学试题对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得非常突出,其稳定性体现在:

1.1.1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如火如荼”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试题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对教材新增内容的考查明确,且难易适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的与时俱进又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对算法框图、三视图、抽样方法与独立性检验、几何概率、条件概率与定积分等新增内容的考查,犹如红杏出墙,成为新课标卷的新热点.虽非点点不漏,却也题题难料.想说考“谁”不容易, 要说做对也不难.今年的试题突出的是复数运算、程序框图、三视图、直方图等新增知识点的考查.

1.1.2对基本运算的考查,重难重易

机关算尽才聪明,不会计算听天命.运算能力是数学的根本,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今年的新课标卷,设计得“山清水秀”,如集合的运算、向量的运算、复数的运算、框图运算、概率计算、 数列运算、距离的计算、体积的计算等基本的运算题,构成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模式, 让一些数学基础弱的考生也能顺利得分,不枉他们在高中三年数学学习上所花的时间与精力.对具有选拔功能的高考要有良好的区分度,就需要增加运算的难度,形成试题的梯度,如选择的12题、填空的16题,可谓“小河清清流,微微泛波浪”,难度升起,充分体现对数学运算能力的考查要求.今年的考题尤其突出对运算中特殊性的考查,特殊的数字,特殊的关系,特殊的性质,特殊的图形,特殊的位置,特殊的结构,常常会使运算过程变简单,尤其是选择题、填空题,这种特殊性的考察和运用是快速、准确的关键所在.

1.1.3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中规中矩”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数学试题变化万千,如桃红柳绿,数学思想方法隐身其中,如草蛇灰线.数学知识的考查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数学高考题鲜明特点. 犹如“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春烟”.活灵活现的试题中,缭绕着思想方法的蒙蒙烟雨. 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或明或暗.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 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 能够迁移并广泛应用于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所以,数学高考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今年的新课标卷对数学思想方法考查,仍然是 “中规中矩”,尤其是对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体现的非常明确.今年的选择填空题中有8道题需画图、看图思考,如(3)、(6)、(7)、(8)、 (10)、(11)、(14)、(15),可谓:画图才识春风面,数形结合操胜券.

1.1.4对数学主干内容的考查,“不偏不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数学主干知识,犹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流淌在数学的试题之中.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数学的主干知识, 处于知识的“接点”位置,是建构完备知识网络的重要支撑,高考命题以能力为立意,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模式构建等理性思维,以解答题为载体考查数学能力的同时强化对数学重点内容的考查,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

(1)三角函数题:继往开来,仍然演绎着三角形的故事.正余弦定理,让解题思路左右逢源,平面几何定理使解答过程乘风破浪.今年的考题,以三角形为背景,以边角关系为基础,以求值题为形式,考查正余弦定理的应用,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求角求边.去年考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今年考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冷静沉着才平顺.

(2)数列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最变化无常,或做选择填空的压轴题,凸显技巧性,或为解答题的第1题,也反复无常.今年的数列题,可谓风平浪静,恪守《考试说明》的要求, 突出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求和公式、基本性质的考查,切纲切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夯实基础最幸福.

(3)统计分析题:统计概率,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新高考的“吉祥三宝”,统计分析为序曲,概率计算作旋律,今年的考题循规蹈矩,以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表为载体, 考概率计算,贴近生活实际,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以致用最妖娆.

(4)立体几何题:新课标考卷中的立体几何题,难度基本稳定,模式基本固定,考垂直、 平行关系的证明,考几何体体积的计算.今年的立体几何题,问题的设计,“标新立异”,“做中学”,跃然纸上.载体的选取,删繁就简,长方体,光彩照人.平行关系的认识与应用潜伏在作图之中,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新课标理念,巧妙考查考生的动手能力,独出心裁,体积比的计算,水到渠成.标新立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动手能力定胜负.

(5)解析几何题:“情深意长”,研究着椭圆的秘密,开掘着椭圆的性质,翻腾着运算的波涛,是许多考生的一道坎.今年的解析几何题,比较平顺,第1问,着手成春,为大多数考生,搭台唱戏,第2问,水涨船高,为优秀考生,架桥铺路,属常见题型.似曾相识燕归来, 轻车熟路乐开怀,运算变形闯难关.

(6)导数应用题:波涛汹涌,探索着函数的奥秘,以e为底的指数型函数,对数型函数,标新立异,三次函数,风景迷人.今年的考题,轻灵迷人,分类讨论,暗潮涌动,思维不清晰,难得高分,构造新函数,独具匠心,缺乏创造力,望题兴叹.看似寻常却崎岖,想说爱你不容易,要得高分凭能力.

(7)选考题,姹紫嫣红,绽放着三朵金花的美丽.

平几证明题:三角形在圆中,翩翩起舞, 圆周角定理、切割线定理,虎虎生风;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题:直角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的互化,情景交融,互通有无,跌宕着思维的灵活性,利用极坐标进行三角代换,妙趣横生,楚楚动人,奔放着思维的流畅性.

不等式题:绝对值不等式,载舟覆舟,去绝对值号,“几人欢乐几人愁”;解不等式,或爱或恨两悠悠,分类讨论错总有;证不等式、 曲径通幽,殊途同归何处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借水行舟,函数最值也难求.今年的不等式选考题,回归考查理性思维的轨道,体现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的目标,不等式证明方法灵活多样,但分析法、综合法是基础,与充要条件结合,相得益彰,可谓繁华落尽见真纯.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各取所长竟风流.

1.2创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今年新课标(Ⅱ卷),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追求创新,追求变化,有新意,有奇异,凸显数学的应用,关注试题背景的创新, 既有“春风不改旧时波”的稳定,又有“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创新,尤其是试题背景的选取、 知识内容的整合、思想方法的综合、情感态度的融合,总能匠心独具,如选择题的(3)题,以环境保护为主题,通过对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的统计分析,不仅有效的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读图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工作的现象与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选择题的(8)题以中国古代的算法思想为背景,设计程序框图,不仅有效的考查了算法的知识,也增添了考题的数学文化元素,也弘扬了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如选择题的(11)题,将函数思想的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融会贯通,(12)题对函数性质的考查与不等式的求解水乳交融,突出考察求解数学问题的灵活性.解答题中的立体几何题,一改往日的证明模式,构思出了以作图为形式的精巧设计,融平行关系的判定于作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图要以平行关系的理论为依据, 融平行关系的证明于作图活动之中,有理论依据的思考,有动手操作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做中学的理念.(21)题,有对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问题的一般性考查,也增添了用导数方法研究不等式解法的新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选考题中的不等式题,面目一新,不再用绝对值不等式唱戏,回归本真, 突出用不等式证明考查理性思维的轨道,与充要条件结合,更是“满面春风”,清新自然. “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偶然踫著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句.”

2答卷分析:问题值得推敲

2.1数据统计:数据无言情却真,此时无声胜有声

信度(阿尔法信度):0.853

2.2问题剖析:欲木之茂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长者必浚其原源

2.2.1基础知识差

从答卷的情况看,部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对常用公式的记忆不清晰,对思想方法的领会不深刻,对基本性质的应用不灵活,如对(5)、(9)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不熟悉,运算速度慢,(16)题,不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15)题不明确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2.2.2运算、变形能力差

新课标考卷突出数学运算能力的考查, 从答卷的情况看,部分考生运算能力较差,虽有思路,但常算错答案.如(12)题,不能顺利求解绝对值不等式,(16)题,不会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方程,(19)题把体积算错,(20)题因第1问算错椭圆的方程,而是第2问很难得分,不熟悉“点差法”,运算过程复杂,差错率高.(23)题解不对二元二次方程组.

2.2.3作图、识图能力差

新课标卷突出对数学作图能力的考查, 从答卷的情况看,部分考生的作图、识图的能力较差.如(2)读不懂题意,(6)画不出具体的几何体,(8)不会读程序框图,(10)不会画立体几何图形,(11)不会辨析选项图的特征, (19)题不会画截面图.

2.2.4思维的灵活性差

新课标高考题的特点是,小而巧,解题入口宽,求解思路活,特殊关系多、要小题小做, 要小题巧做.但从答卷的情况看,部分考生思路单一,埋头苦算,思维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如(5)、(9)不能灵活运用数列的性质求解, (7)观察不出三角形的特殊性,(11)题不能用函数的思想分析问题的特点,(12)题不明确函数式的作用,不会解函数不等式.

3备考建议:方法这边独好

3.1研考纲:找准方向用力,抓基础题

考试大纲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都做出明确的规定,新课程高考考什么: 以“知识与能力”为主干,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旨,考知识模块(略),考数学能力(略),考思想方法(略),考个性品质(体现数学视野,体现数学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等).尤其在新旧高考交替之际,这种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轻车熟路的旧大纲的要求,在心中根深蒂固,不去仔细的研究新旧考纲的差异,不明确一些知识点考试要求的变化,就会用偏力、用错力,抓错重点,事倍功半.

研考纲,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层次要求,了解层次的内容或考或不考,若考,一般以选择填空题为主,理解层次的内容必考,以选择填空题中的中难题为主,掌握与灵活运用层次的内容属于主干知识以解答题为主.

研考纲,其次要结合近几年的考题进行对照,须对近两年的新课标卷的试题,标注具体的考点、能力要求、层次要求,以做对照比较研究,进一步明确高考的具体方向,好钢用在刀刃上,功夫用在点子上.新课标试题最大的特点是难度降低,对大多数考生而言,做对基础题是争分的关键.什么是基础题?一是基本运算题,如集合的运算、向量的运算、复数的运算、三角运算、框图运算、概率计算等基本的运算题,概念要清晰,运算要熟练,结果要准确,做到不失分;二是易错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短板,有不同的弱项,而且屡教不改,说明他对此类问题的认识,从概念到方法就是一个盲区,要正确归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正本清源,警钟长鸣.不再重蹈覆辙,不再犯低级错误是成功的根本;三是作图题,每年高考题的选择填空题绝大部分要借助图形思考,强化学生的作图能力,熟练常见函数,曲线的图形是高考致胜的法宝;四是选择填空题的答题技巧,做到训练有素,小题小做、小题巧做是高考顺利的秘籍.

3.2研考题:选定目标突破,抓经典题

高考试题,有效的反映了新课程数学怎样考的问题.研究试题就是要明确主干知识以怎样的命题体现,数学能力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数学的思想方法以怎样的活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怎样的背景展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层次要求以怎样的题型来运筹.研高考题,一是研究考题的立意,二是研究考题的解法,三是研究考题的背景,四是研究考题的推广与变式,五是研究考题的导向.研究考题不仅要有自己的思考,更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多阅读数学教学杂志上有关的文章,多上网查阅相关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考法,如基础知识用选择填空考,主干知识用解答题考,命题以能力为立意,思想方法在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在背景中体现等.研究考题,才能使高考的复习有的放矢,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选定目标突破,一是选定目标学生,二选定具体的题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因材施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在选择填空题上求突破,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要在解答题的前三题与选做题上求突破,对尖子生要在选择填空,解答题的压轴题上求突破.

研高考题,我们就会发现,围绕主干知识,每一章、每一节都会有许多经典的题,各种资料都会选,可谓高人所见略同,高考常常会选这些经典题,或略加改编,或巧做整合, 或原封不动作为高考题,因为这些题最能代表这些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最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最能考察数学的能力水平, 所以,高考题中经常出现某类题型常考不谢, 某道题出现在多个省份的考卷中,所以,在高考的冲刺阶段,要强化之类经典题的训练.

3.3研课本:立足基础强化,抓课本题

一是立足课本,课本是数学知识的“生长地”,课本是高考复习的“根据地”,课本是高考试题的“策源地”,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是高考复习的起点.研课本,就是要看考题与课本的关系,要看考点与课本的关系,要看方法技巧与课本的关系,从高考的要求出发,把课本熟化,概念能脱口而出,公式定理能信手拈来,基本方法能左右逢源.基本题型能借题发挥,从而以扎实的基础为基点,向更深、更活的目标前进.二是立足基础,强化基本运算能力的训练,如解方程、解不等式、解函数,强化基本作图能力的训练,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强化公式法则的记忆.

3.4研考卷:针对问题点拨,抓试卷题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影响学习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尤其是高考复习,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定要诊断学生的数学基础,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的考试卷,真实的记录了他的学习状况,反映了他存在的具体问题,一套试题或许不能确认学生存在的问题,十套二十套试题就能清晰的看到他的问题所在,认真的分析试卷,仔细的研究问题的成因,才能切准脉搏,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真正的成效.尤其对尖子生,改正错误,补上短板,就是提高.心理的关注,感情的沟通,教师的协作,导师制, 盯人制,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定点突破,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新课标 新高考 篇2

温儒敏

一、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标

·新课标提出的新概念——“语文核心素养”

欧盟从终身学习角度,美国从职场需求角度,新加坡从公民教育角度,都曾经提出核心素养教育的概念,共同之处都是从个人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三个方面来提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改革教育,是世界性的潮流,目标是培养一代全人,能应对21世纪的有能力的国民。核心素养的提出有点“高大上”,对大家来说是全新的概念,虽然做起来可能很难,但不应当抵触,要跟进,用心完善。·新课标的新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运用最为核心,把思维等带动起来)·课程框架与内容变化

分为必修、选修1和选修2三部分:

·第一方阵是必修课,2年,7个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建构、当代文化参与与探索、整本书的阅读探讨、跨媒介学习与交流、社会生活情景中的阅读与交流、文学鉴赏与创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选修2(供高三学生学习,自主招生等)

第三方阵,包括4个任务群:现当代作品专题研讨、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对现有的教育和教学那种僵化的扼杀个性的做法已经引起公愤,虽然很无奈,但大家都希望有所改进,有所解脱。改革很可能碰到应试教育这个巨大的绕不开的现实,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但又不能完全屈服这个现实,这就需要平衡。

二、关于新教材

新教材的编写背景、理念和特色。选文介绍。课文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按“内容主题”组织单元;

▪同时又有另外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

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要总结反思。

“部编本”语文有体系,但不以体系化呈现。区分两种课型

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精读课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略读课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功能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小学一年级设置“和大人一起读”。中高年级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加强“名著选读”、“课外古诗文通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

必修课2年,共计8学分,编写4个模块,也就是4册。每个模块以阅读(表括表达)活动为中心,综合安排其他各任务群。大致以学分数量来定课文(或者活动)。

▪实用阅读:1学分,那么每册安排1单元,每单元2课。共8课(现当代文章,文白混编。约0.5学分为4篇课文或4次活动)。

▪思辨阅读:1.5学分,每册1单元,每单元3课,共12课(现当代和文言各2册)

▪文学阅读:2.5学分,每册2单元。每单元3课,共20课(小说、戏剧可减为2课,现当代和文言每册各1单元)

▪语言积累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学习,或随阅读单元相机安排,或设置专题单独安排。

▪阅读的内容古代和现当代应该各占50%。

▪文学单元以阅读和鉴赏为主,思辨单元以书面表达为主、实用单元以梳理和探究、口语交际为主;

▪写作教学将有机融各个任务群

三、高考语文的改革趋向分析

新高考从以前“3+X”的模式,改为实行“3+3”模式。大学录取从以前光凭借高考成绩,改为“两依据、一参考”。

高考改革带来的是“三不”——不分文理科、不再一考定音、不唯分数是论。学业等级考与高考分开; 高考录取只设定本科线; 英语变成三年六考;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考试科目; 填报志愿,改为考前填报; 逐步实行全国统一命题。难处

“走班制”将成为授课的基本形式。学生对学科选择不适应,不会选择。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很难落地。

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教学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一

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题量会增大。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题量在逐年增加

▪应拉大分数距离,难度系数要相对提高。▪有15%左右的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二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2016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甲卷阅读材料是格非的《塞壬的歌声》;

▪乙卷阅读取材是朱凤瀚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丙卷取材是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一线教学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扣着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阅读面小,思路狭窄,不能适应未来的高考。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三

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和检索能力的考查

我们习惯的语文教学,非常看重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里边也有检索,只是不那么自觉,往往还停留于语言表达的层面,未能上升为一种思维的能力了。命题则更加注重检索的考察,信息处理的考察,而不只是看对所给出几个问题的回答怎么样。

题例:2015年阅读考题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烧灼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子啊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A. 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 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电脑释放出内啡肽

D.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越来越重视考逻辑思辨能力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四

重视“群文”阅读和“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考察

2014年全国卷提供一篇关于抗战时期爱国资本家卢作孚的文章,还有一组链接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分析,去回答一些基本问题。

类似的阅读题,考的主要是思辨和归纳能力。

2015年阅读题,提供3篇文章,一篇是关于中国印刷业面临危机,第二篇是关于汉字照排系统的研制,第三篇是关于现代科学怎么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讨论。类似的群文阅读,对于我们习惯的语文教学具有挑战意味。

2016全国卷第17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思维导图,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受网络阅读影响,思维碎片化、绝对化、平民化,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也存在轻视阅读思维训练的偏颇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五

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低,高考语文理所应当要重视考查读书情况。这两年重视考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这种做法值得鼓励。

题例: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为▪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是精讲精读,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我最近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的一篇论文:

《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谈起》

题例: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为▪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是精讲精读,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六

两类文本阅读题由选做改为必做。

这次考纲修订把两类文本的二选一,改为都是必考,意义重大,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察,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题例:两种断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许多学校也都不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甚至基本放弃这方面的学习。

断句题和翻译题

预计今后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

现在的文言文命题也是套路化,大都是“读通”为标准,这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把文言文当成“死语言”来教。

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增考古代文化知识

2017年考纲要求,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题例——如今年的甲卷,列出几种名词要求解释: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陛下、吏部、中宫、移疾,等等。

断句最能考文言文水平。如甲卷的其中一段要求断句,给出数种断句方法,让考生去辨识哪种是对的。

关于古诗词的阅读分析,以往的题型比较单一。今后可能有变化。如《发临姚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如甲卷的题《金陵望汉江》(李白)名篇名句默写

扣住古诗文的特殊审美风格等方面来设计考题。

高考语文改革趋向分析之七

• “套用”很难再轻易得到满分。

•要想高出一筹,就得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理解。•还是靠大量阅读积累,形成语感。

•加强综合也是一种改进,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撒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的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这也能更好地考察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命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体现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课改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高考命题也应当往这方面有所靠拢。

•语用类题目,选材可能更加注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社会热点,又与学生成长环境有关的,或者比较有利于反映学生内心感受和体验的。

•除了历来常见的字、词、音、病句挑错等考题之外,有可能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题例:“《巴黎圣母院》不愧(无愧)为运用美丑对照艺术手法的典范。”

•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应当有新思路,适当增加对整体感受力、理解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出技术性的细部分析的小题,最好还能考一考阅读速度。

•语文高考作文将更加得到重视。但作文的分值不会大增。•把写作测试某些要素分布到其他题目中。作文命题选材和立意指向上的变化 •题型问题

•这些年高考作文命题选材和立意指向上的变化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拓宽视野 •这几年命题改革也放出一个信号:围剿套题 高一、二、三年级可以有分工。

高一还是放开写,形成好的写作习惯,文字上过关;

高二收紧一点,做些专题写作训练,但也不急于瞄准高考。到高三才更多地准备考试。

要鼓励考试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写真情实感,在平凡的描写中出彩。

平时训练不要立马瞄准高考,而要先放手让语言表达过关,做到文从字顺。提倡学生多写记叙文,打下语言文字最基础的功底。

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用心体察,写出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一味按模板套用范例。

写作训练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

回到朴素立场来看待写作教学的功能。教学生写作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培养文人,是为了训练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背后,是思维的能力。

读书养性,写作练脑

怎么练脑?办法是多写短文,让学生先梳理思路,然后鼓励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不急于想着这是在作文,是否有文采。文笔不是写作的第一要义。

写作的“能教”与“不能教”

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如果教师自己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也没感觉,那也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是可以“教”的,但写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又不能只靠这些。

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畸高,导致选拔功能大为弱化,并影响到作文教学的“痼疾”,也期望能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医治。

高考语文阅卷要改革,但一线教学不要把高考阅卷“妖魔化”。

新课标 新高考 篇3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创新精神,实验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便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一、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创造、创建、生产),是创造主体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新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始,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创新精神。

二、实验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再现。它能简单、明晰地突出主要因素。

教师必须挖掘实验教学潜能,特别是实验复习课,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实验的观察上,更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应创造性设计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而又侧重知识综合应用,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三、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1. 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1)教学思想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教学当作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动口、动脑,而且动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基本前提。

(2)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开放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认知,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探索性问题,科学引导思维发展,并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从鼓励的原则上作出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 改革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好的开端。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还要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创设一种情景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复习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时,我给学生拓展了这样一道题目:

过氧化钠(Na2O2)在潜海和航空领域中可以作为重要的供氧剂,它的纯度和供氧效率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在过氧化钠(Na2O2)样品中混有一定量的氧化钠(Na2O),请你做一次药品检验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测定其纯度。通过思考,学生提出五种方案:

方案一: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空气中加热,再称量,此时氧化钠全部转化为过氧化钠,根据质量差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二: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生成氧气的体积,据此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三: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然后将溶液蒸干,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四: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测量所得氧气的体积,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五: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测量所得氧气的质量,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得出以上结论并不是目的,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联想、推理的方法评定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把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2)适时发散,开拓思维。

教师要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结构、已知条件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再及时引导进行收敛,突出主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例如:复习喷泉实验时,由教材中的氨气、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产生负压形成喷泉,在此基础上变化以下条件:

(1)在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胶头滴管和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 HCl和H2O%(B) O2和H2O%

(C) NH3和H2O%(D) CO2和NaOH溶液

(2)将烧杯换成锥形瓶,并用橡胶塞密封,分别向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 Cu与稀盐酸%%(B) NaHCO3与NaOH溶液%

(C) CaCO3与稀硫酸%%%%%%%%(D) NH4HCO3与稀盐酸

(3)将锥形瓶放在水槽中,瓶内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的是:(%%)。

(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

通过变化,学生认识到喷泉现象不仅可以通过减小压强,还可以通过增大压强实现。联系生活,学生思考了日常见到的人工喷泉、天然喷泉,以及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从而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克服障碍,鼓励求异。

发展求异思维必须克服两个障碍。一是授课形式不应拘泥于传统方式。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宏观调控教学,活而不乱,保证教学效果。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懒惰等心理,克服想说却不敢说的障碍。有些学生在课上因为害怕说错了而被笑话,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多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码的信心后,再激励他们敢于独立发表意见。对一些标新立异的见解,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3. 课内外结合———开放性原则。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及时收集整理素材,挖掘教学与生活、教学与科技、教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做到有意、有序、有机地渗透,从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体验到社会生产中知识的重要价值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铁的性质复习时,铁三角的关系较难于理解,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实验,同时穿插一些小问题,如:

问题一:我们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是什么?它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如何来防治?

问题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一种药物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FeSO4),而硫酸铁Fe2 (SO4) 3却无此效果,如何检验药品是否变质,又如何防止其变质?

当学生正确作答后,教师及时介绍当今世界范围内由于金属腐蚀带来的各种危害和科学家为防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由此发散开来,综合分析防止化学药品变质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提出防水、防气、防毒、防爆炸的一系列措施,如加保护层,像油漆、覆盖搪瓷、加膜、电镀、添加液体隔绝空气或水等,还有学生提出先改变物质的结构等方法。然后教师由问题一和问题二当中铁发生的化学反应为中心进行收敛,让学生绘出铁三角的关系图,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加清晰化、网络化,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总之,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走出标准件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就会成为必然。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祖浩, 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新课标 新高考 篇4

关键词:高考数学全面研究,高效复习,命题走向

一、分析试题特点

(一) 对非主干知识考查。

(1) 集合———四省都有一道考题, 占分约5分, 是一道容易题, 都是考查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运算, 并且都是放在第一题位置; (2) 算法———四省都有一道考题, 占分约五分, 考查的都是流程图, 要求的都是输出结果; (3) 概率———三省有考题, 只有海南无, 三省考查的都是古典概率, 江苏考了一道填空题, 而广东卷第十七题考了概率统计大题, 山东第十九题考了概率大题; (4) 统计———四省都有考题只是考查的知识点有所不同, 江苏考查的是频率分布直方图, 广东卷考查的是分层抽样及线性相关关系, 山东卷考查的是平均数方差; (5) 复数———三省有考题, 只有广东无, 三省考查的都是复数的除法运算; (6) 简易逻辑———广东卷山东卷都有考题, 其他两省无。且两省考的都是充要条件问题。

注意:集合、算法、概率、统计、复数、简易逻辑是基础知识点。但江苏卷又有其个性化特点,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逻辑、量词、类比推理书写不方便, 一般出现在填空题中;二是算法、概率、复数、统计、直方图、茎叶图、方差、均值轮流考, 不考难题。

(二)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点知识模块是命题重点, 注重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

1.函数知识———是历年考试重点和热点, 结合四省试卷分析, 函数部分考查的是如下两个方面。 (1) 基本函数, 分段函数, 以及函数y=x+a/x (a>0)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与最值问题; (2) 函数的建模问题 (江苏卷14题) 。能够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构造数学模型, 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加以解决;⑶函数综合题给出函数解析式 (含参函数) 主要考查分类讨论问题, 主要以一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组合 (海南卷第21题, 山东卷第21题, 广东卷第20题) 。注意:要特别关注海南、广东函数综合题, 它们都是含参函数。但还要注意的是对江苏卷来说函数综合题不考抽象函数, 不与导数结合, 尤其是不考导数证明, 不必在此知识点上练习大量习题。

2.立体几何———四省都有一道或两道题。巧的是四省所考大题都是一证一算。

3.直线与圆———四省都只有一道小题, 考查的都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三角———四省都有两道或者三道考题, 占分约20分: (1) 三角函数周期公式及通过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及图像的平移变换; (2)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江苏卷第13题, 广东卷第13题, 山东卷第15题) ; (3) 两角和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江苏卷第17题, 海南卷第10题) 。

5.平面向量———四省均有一道考题, 属中低档题: (1) 考查平面向量基本概念和运算以及坐标运算 (江苏卷第15题, 广东卷第5题) ; (2) 考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公式 (山东卷第12题, 海南卷第2题) 。注意:三角、向量尤其是解三角形是命题的热点, 如加大难度涉及中线、高、角平分线。

6.数列———四省都有一道考题, 结合四省试卷分析数列中有如下三个重点题型: (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求和公式, (山东卷第18题, 海南卷第17题) ,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求和公式 (江苏卷第8题, 广东卷第4题) ; (2) 已知Sn与an关系, (江苏卷第19题的第1小题) ; (3) 数列中常用的求和方法及数列与不等式综合题 (江苏卷第18题, 山东卷第18题) 。注意:江苏卷上把函数数列放在后两题, 这是江苏卷独有的特点。

7.不等式———江苏卷考了三道题, 而其他三省均考一道题: (1) 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 (江苏卷第11题, 第19题。山东卷第14题) ; (2) 线性规划问题。 (广东卷第19题, 海南省第11题) 。注意:线性规划问题实质上研究的就是用最少的钱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对江苏卷来说是两个C级要求的知识点, 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8.圆锥曲线———四省均有一道或者两道题, 考查的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 (1) 会求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离心率 (广东卷第7题) 及标准方程 (山东卷第9题) ; (2) 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 巧的是江苏、山东、海南所考大题都是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注意:考纲中, 直线与圆是C级, 椭圆是B级,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9.导数———四省都有一道或两道题, 结合四省试卷分析, 导数部分重点考查如下三个题型: (1) 导数几何意义 (四省都有考题) , 利用导数法求高次函数及非基本函数单调区间及最值问题, (山东卷第18题) ; (2) 利用导数法, 讨论含参函数单调性及最值问题, (山东卷第21题的第2小题) 。注意:因高校教师熟悉导数, 利用导数研究导数性质, 历来都是命题重点和热点。

二、对2010届江苏高三数学复习的反思

高三数学复习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 不重视对《考试说明》的研究; (2) 不重视课本上典型例题、习题的研究, 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17题, 本题的原型就是苏教版数学必修5第11页的第3题; (3) 不重视纠错, 只一味地讲新题, 其实纠错有时比讲几道新题更有效; (4) 落实三基不到位; (5) 过早讲解练习中的难题, 不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 追求面面俱到, 重点不突出, 学生参与少, 课堂效率低下。

三、对2011年江苏数学复习的启示

对四个新课标区试卷分析之后, 对我们来年的复习有诸多启示, 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对于江苏卷未出现而又有要求的知识点, 如线性规划问题, 充要条件问题等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出现的创新题要好好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强调如下几点。

(一) 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 提高教学针对性。

要准确把握考试说明中各知识点能力要求, 对A、B两级的知识点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

(二) 夯实基础, 关注通性通法。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是复习教学永恒的主题;要重视课本作用, 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上教学多下功夫;要认真理解, 反复推敲高中各知识点的涵义;对容易混淆的知识, 要帮助学生仔细辨识、区别, 逐步建立与高中数学结构相适应的思考方法;要及时归纳, 总结各种通性通法, 提高运用能力;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尤其是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要突出培养综合解题能力。

(三)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一篇:现状出现的问题分析下一篇:山西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