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2024-05-25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共8篇)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篇1

修订内容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 新考纲内容解读

考纲模块删减仍需注意知识点内涵外延

历史学科开放性的题型,给了考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展开对二者关系的讨论。今后只会越来越多此外,整合历史知识、探求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是今后高考考查重点。

高考概念类选择题占了相当比重,尤其要注意知识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中外知识的相互关连;熟悉掌握高考各题型的要求。

历史高考主观题题型及要求相对固定,平时通过训练高考历史的各种答题要求,注重近几年高考真题训练与总结。

■ 为什么删去这部分内容呢?

1.部分内容初中学过。

在初中历史必修课里,这一选考模块里所涉及到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内容都已经学过,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对必修的一种补充和深化。

2.这部分内容属于西方思想,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这一选考模块里,主要内容是西方的思想与实践,与我国的历史相比,距离学生所接触的中华文化比较远,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这一部分内容删去之后,不得不说,确实减轻了学生在历史学科的负担。

■ 剩余3个选考模块中,第一个最重要

这次大纲变动后,原先的6个选考模块删掉3个后,剩余“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3个选考模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是第一个“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这是与如今所倡导的培养学科素养观念相一致的一个模块,要求历史要与实际相结合,也要关注当下热点。”

在这一模块的内容里,不仅有和当下热点结合的点,而且也是对必修内容的深化与补充,建议学生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

保留“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个模块,是因为这是与国际关系结合比较紧密的模块,有利于关注和认知世界和平。

其中,这部分内容里面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影响非常大的,所以,学生很有必要学习这部分内容。

历史是离不开人物的,学习历史人物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很有帮助,所以,保留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个选考模块。

备考建议:

1. 科学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

(1)历史知识。从历史素养的高度看,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知识与知识的“酶化”,是历史素养要求的知识观。

(2)学科能力。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是一致的,即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历史思维与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的能力。前者着重于史实的存真和历史脉络的厘清,强调真实以及对历史存在的敏感;后者着重于在运用史实基础上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说明、解释,强调言之有据、论从史出。由此可知,具体的能力要求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

(3)历史意识。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对一个问题,习惯于从具体材料出发,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结合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遵循诸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对立统一、矛盾转换的辩证思路,就是具有历史意识的实际表现。

(4)历史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要求,而是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中。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2016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对现实热点历史性的思考,体现了以正能量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2. 全面认识学科能力考查的视角和方法。

(1)注重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强调批判性历史思维的运用。一要重视史料,具有证据意识。史料是构建历史事实的材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它历史认识就是无本之木。二要关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现场。三要具有多重视角,强调求异思维。

(3)强调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它不是对既有观点的背诵,也不是对史实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重新构建历史体系的过程。

3.在复习中,要学会整合历史知识、探求并解决历史问题,这是今后高考考查重点。

4.以“一点四面”为灵魂

(1)以“一点四面”为灵魂:一点——立德树人;四面——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能力。

(2)合适的复习模式:专题+通史、必修+选修。

(3)知识体系化:历史要素的完整(时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性质、内涵、外延等);纵向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梳理(小专题、单元);横向联系的挖掘;主干知识及拓展。

(4)狠抓关键能力:尤其是读懂试题的图文情景和要求;知识和信息的综合调动与运用;概括、分析、比较、评价、说明、论证、表述等能力。

(5)关键方法过手:认识历史的方法(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历史思维的方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阶段分析、逻辑推理等);历史的技能——阅读史料(包括文字、地图、图表等)的方法(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中心、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的关键信息材料的立场等);答题的技巧等。

(6)关于开放性试题(41题、选考题):开放性试题形式多样,其本质是考查创新能力、历史解释能力。注重训练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得出结论,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注意41题的答题格式训练。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篇2

1. 命题者比较认可2007和2009年的高考,特别是2009年高考题

应该说,这两年题所渗透出的信息就是2011年高题命题者的追求和目标。示例入选的十道选择题,全部来自广东高考本土“粤菜”,其中一道来自2006年,四道来自2007年,一道来自2008年,三道来自2009年,2010年新高考模式历史题只有一道入选,说明201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并不是命题者心中最理想的试题,用一句玩笑话就是小沈阳的七分裤可能有些跑偏了。六道非选择题有四道选自广东本土高考题,两道选自全国文综卷;前四道中国史题中,第36题来自2009年广东题,第37题来自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题,第38题来自2007年广东题,第39题来自2010年广东题;后两道世界史题中第40题来自2009年广东题,第41题来自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选择题的选题很明显给了我们五个提示或暗示:一是六道题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各三道,但实际上中国史选了四道(本土题三道,全国题一道),说明选题者对中国史命题比较满意,认为精品题多多;世界史只选了两道,本土题只选了一道,还有一道来自全国卷,说明选题者对世界史命题还有更多的期待。因此,2011年高考命题可能会在世界史命题这一块上增加新的重视程度,争取有一番更大的作为,让世界史也能像中国史一样精品题多多。二是比较看重2009年的非选择题,四道本土题中有两道来自本年度,占50%,另外两道分别来自2007和2010。2006、2008均无题入选。三是从入选的中国史题来推测,2011年有可能继续以某一个话题来贯穿古今,但话题会提高一个档次以上,如通过研究性学习话题、史学观的运用话题、历史评价话题等进行,当然也不排除像全国卷的“邓实题”一样,具体用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不同评价来贯穿古今或关联中外,但这样的题是无法照顾命题的覆盖面,命题者有可能会慎重使用。四是两道“进口”的全国文综题很大的可能性是2011年命题的“标杆”题和目标题,这两题代表两种不同的题型,“邓实题”代表着命题向纵深方向发展,“全球化发展过程”题代表着命题仍是浩瀚世界历史中的“蜻蜓点几处水”。可以肯定地说,2011年世界史的主观题应该是用某一个话题继续贯穿古今和关联九大国中的几个国家。五是世界史非选择题选了民主历程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题,估计2011年高考多半会在法制、宪政和人文主义、科技等处命题。

2. 示例题的选用基本上决定了2011年高考试题的目标难度

2007年高考选了四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2009年选了三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可以肯定地说,2011年高考试题的难度就会在这两年之间波动,估计高考命题总体上以求稳为主,不论是题型、分值、考查内容,还是考查特色都不会有大的变化,但试题本身的难度会有所加大,会高于2007年难度和比较接近但又略低于2009年难度,2007年的题有助于命题者解决容易题和中等难度偏易题的问题,2009年的示例题有助于解决试题中的中等偏难或难题问题,从而较好地综合实现历史试卷以中等难度为主兼顾容易题和难题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考前不要猜题押题,但一定要根据2011年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难度变化,采取针对性的复习措施,适度提高复习难度,提早进行适应性训练;要在复习过程反复琢磨这两年高考题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方向,反复训练示例中的命题形式和风格,以便学生高考时“轻车熟路”。总之,记住一句话:2007、2009年高考题是我们复习的方向。

3. 重视新增加的“示例题”

2011年的示例题与2010年相比,有三题被更换了:两道选择题,一道非选择题。第一道是选择题第11题,2010年是选的2008年的广东“材料、理解、结论”题,2011年是选的2007年广东高考题第1题“反映商朝农耕生产”题,从常规上来讲,换题应该换2010年的题,但去掉2008年的题后,却换成了更“古老”的2007年的题,这样换题含意深广,有“此处省略一万字”韵味,让人联想多多,重新把2007年的题拿出来“说事”,最大的可能性是2011年有可能要把选择题的难度降下来一点点,或回归考主体知识和重点知识,不捞偏门,做到高考选择题“活而不难但有思维力度”,前几年那一些太难、太繁杂、研究味太浓、史材史实史识跑偏的选择题极有可能从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下架”,尽可能稳妥地回归主干知识。高考不怕考主干知识,关键是命题者要找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角度,如通过N多的社会史来个小视角大历史,见微知著,实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细微的社会历史征象(或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和历史真相或历史规律。第二题是选择题第15题,2010年选的是2008年第13题“文革教育方针”题,2011年选的是2010年第16题“双百方针的内涵”,此题也是2010年历史题唯一的入选选择题,说明命题者十分重视和在意历史概念的考察,同时也说明了2010年的选择题绝大部分不是命题者心中的“理想题”或“宠爱题”,估计2011年考查历史概念仍是“重头戏”。第三题是非选择题更换了一道题,即把2009年的第37题“西汉农民的年收入计算”题换成了2010年的“社会群体”题,2010年的第39题“关税”题并没有选入今年的示例题中,说明2009年的历史话题题成为了命题者心目中的好题,估计2011年还会继承“遗志”,并有可能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经常发现和挖掘一些贯穿古今或关联中外的历史话题,这些历史话题宜小不宜大。

4. 选择题缺失两道示例题让我们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依据新高考试题组题形式,历史科的选择题是十二道题,理所当然,题型示例也应该是十二道或更多些,但2011年的题型示例选择题与2010年一样只有十道,为什么?是版面限制?这显然说不过去,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只有两道,而题型示例却选了六道。如此一来,就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内容没有让选题者能够“心动”的题。经过反复比照,我们发现有两处选择题“空白”:一是古希腊罗马的空白,估计2011年高考可能会在此处命制一道路出彩的选择题,即使不在此处命制选择题,也有可能会成为某一道非选择题的起始问,如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古罗马的法制。二是史学观、史学常识和史学方法的空白,前几年广东题有了一些这方面的探索,但都不是十分成功,专家叫好的题,中学、考生不买帐;考生叫好的题,专家认为小儿科。估计2011年命题者会尽力在此处命制一道有可能“流传千古”的选择题,让专家、考生、中学都满意。如果2011年高考这两处都命制出了精彩选择题,估计2012年这两处“空白”就会消失了。

5. 充分利用示例题的“扫雷”功能

2011年广东高考考纲历史题型示例共选了十六道题,其中选择题十道,非选择题六道,选题总数与2010年一样。选择题十道中有六道中国,四道世界史;六道中国史均衡分布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每个部分两道;四道世界史于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各分布两道。六道非选择题中四道中国史,两道世界史。如果我们把高考考纲的内容归位为十七个网格的话,通过对应“扫雷”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十六道题基本上把十七个网格覆盖了,只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民国后期等四个网格没有涉及到,这四个网格应该是我们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之一。如果把每一个时期又细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的话,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将更加细化,复习的重点将会更加明确,针对性会更强。倘若大家乐意,还可以进一步把2007年到2010年的广东高考题和2011年广州深圳惠州汕头等几个影响较大的市一二模题分别列入十七个网格中(17个网格具体附后),你就会发现哪些是考试的热点重点,哪些是考试的盲点,哪些知识点已被成功“扫雷”。

如深入分析所选示例题的热点内容和“扫雷”,我们就会发现,关注民生、凸显社会生活史将会加大力度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野,这也是高考命题者对“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理念的执着追求。我们不但要关注近年来史学界新发展,如中国史方面有家族史、区域史、城市史、移民史、社会生活变迁史等,世界史方面有生态环境史、科技史、妇女史、人口与家庭结构史、宗教史、人权史等,而且要关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新史观都有可能成为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如文明的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6. 题型示例的整体走势隐性告诉我们,后期的复习,要多与热点为伍

持续多年的热点或是目前我们社会所提倡的对历史发展、现实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热点是重中之重。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国内问题的国际思考,国际问题的国内思考;显性问题的隐性思考,隐性问题的显性思考,等等。

如示例中选择题第12题“君主专制强化也有特殊情况”和非选择题第40题“世界民主进程”等就隐性告诉我们:政治文明与制度创新: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观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组织文明、政治技术文明等内容。学术界一致认为,作为政治领域的规范和规则,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制度选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政治选择。与之相应,政治制度文明史就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内容,制度文明是当今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主题。代议制作为人类社会处理公共事务的一种程序性制度,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较为完善、成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人类智慧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文明成果。我们在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命题角度:一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监察制度(以秦汉为例)等;二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含重要宪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等;三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苏联(俄)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代表)等。

又如选择题第13题“西洋风味”、第17题“巴拿马运河”、第19题“找工作比中奖还要难”,非选择第41题“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题等都在强烈诉说“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是永恒的重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决定的。其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而外在动力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瓦解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从道德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

2014高考语文考纲解读 篇3

2014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备考

北京市丰台二中特级教师 陈金华

从最新发布的考纲来看,与去年考纲相比变化不大,可以用“题型成熟,稳中求变”八个字来概括。在一些语言上可以看出略微变化,阅读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作文要求中,除会写论述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还要会写实用类文章。

变化趋势

一、小作文考查省市扩大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在题型变化上的新体现。在语言运用题板块,部分省市已向小作文(或称微写作)方向转换,考查省市呈扩大趋势。比如湖南卷在2011、2012年的小作文命题,一直注重新闻短评类的写作,而江西卷自2011年起连续三年,将“语言综合运用”题定位为小作文,要求写作200字左右的短文,实则是将写作考查一分为二,采用“小作文+大作文”模式。2014年高考,江西卷仍将延续这一考查模式,大小作文同时兼顾,两相并重,以继续强化对考生专项表达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

2014年,在高考语文命题改革上具有风向标作用的北京市,明确表示语文学科写作考查将增设“微写作”,采用“微写作+作文”模式,即“小作文+大作文”的模式,赋分为10分。从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提供的样题来看,微写作篇幅短小(150~200字),形式灵活,命题贴近现实生活,实践性强。很明显,北京语文高考设置微写作,目的在于更全面地考查考生写作能力,体现了高考写作考查多样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二、名句名篇默写调整大

名句名篇默写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考查篇目调整。随着各省市对所圈定的篇目持续多年地考查,很多考查已基本达到饱和,为继续引导积累,强化积淀,调整考查篇目是正常的。从2014年的考试说明和命题趋势看,考查篇目调整较大的有重庆、湖北等卷。重庆与去年相比,古诗文考查范围调整增加了《师说》《望海潮》《醉花阴》《琵琶行》《秋兴八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经·采薇》《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等篇目,总计达33篇;湖北卷则将2013年增加的《鱼我所欲也》《使至塞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诗文撤下,调换为《观沧海》《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篇目;另外江苏、安徽等卷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古诗文考查篇目的调整,都体现出侧重向初中阶段要求背诵积累的篇目靠拢的特点,这一点体现了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力求将初高中阶段全线打通,达到真正引导考生重视祖国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是考查形式调整。纵览连续多年全国高考各卷,名句名篇默写考查,清一色是采用出上句对下句或出下句答上句的直接型考查形式,无疑,这一考查形式是简单、呆板的。容易导致同学们走向机械死板的记忆。不利于大家往深层次方向进行传统文化积淀。在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上,很多省市的中考已走在了高考的前面,综合采用直接型、理解型、开放型等多种考查形式。2014年,北京高考将率先改革,古诗文的默写,不再是单纯地出上句对下句的直接默写,而是在考查上设置情境,考查考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透彻理解。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运用。

三、名著阅读考查灵活

名著阅读,在具体考查的形式上,除江苏、福建均采用“双项选择题+主观题”外,其他考查名著阅读的省市基本上都采用选择题形式,试题难度也较小,甚至有时试题几乎等同于文学常识的考查。与名著阅读考查的要求相去甚远。2014年,江西将在2011年开启作文板块“小作文+大作文”模式后,在名著阅读的考查上再次改革,明确向江苏、福建两省靠拢,亦采取“选择题+主观题”的形式(2014年江西省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名著阅读”选用的样题,一是本省2012年的名著阅读选择题,二是2013年福建卷名著阅读的一个主观题),将客观与主观题型结合,考查更灵活,更机动,对作品的考查在内容上更纵深。

应该说,江苏、福建、江西等省颇为灵活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意在引领考生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走向扎实和深入。

四、探究能力考查持续强化

自2007年新课标试卷中出现探究性试题后,探究性试题一直活跃在高考语文题中,江苏、江西、福建等卷也一直对探究能力的考查非常重视。并在试题中持续反映。2014年高考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持续强化,重庆卷在原来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等五种能力的基础上,新增加对“探究”能力的考查,随之而来的,则是客观试题分值适当下降和主观试题分值上升。

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上,江西省2014年考试说明就探究能力表述为“(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定为高层次的“F”级。探究能力的考查需要考生立足阅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给文本有准确、深入的理解,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创作意图、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究。并鼓励考生从文本出发,进行有创见的个性解读,这体现了高考命题以人为本、关注考生个性、鼓励合理创新、提倡个性识见的意图。

备考策略

首先简要谈谈小作文的备考。

一要弄清具体怎么考。做到有的放矢。不管哪一省市的小作文考查。在考试说明上都有对这一考查点的具体说明,并附了典型样题。以写作考查变动最大的北京市为例,考试说明上对微写作考查的具体说明是:“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从中可知。北京2014年高考微写作,侧重考查描写、叙述、议论及抒情的专项写作能力。特别强调“精练”的要求。从所附给的样题看,5道样题中,有3道在样题后的说明中指出“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1道强调“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的能力”,1道则指出“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场景、抒发情感的能力”。5道样题的考查题型有观点陈述类、实际运用类(倡议书、招聘启事)和场景描写类。综合地看。北京市微写作明确指向议论性为主,兼顾描写与抒情的专项写作能力。

二要针对性训练。力保无写作技能盲点。仍以北京为例,要以议论、描写、叙述(记叙)、抒情的专项写作能力为重点,落实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应用类文体训练、场景描写训练、围绕观点简要阐述的训练等方面,做到针对性强,突出系统化,不留下训练空白,不留下技能盲点。

其次,针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调整,谈五点看法以供参考:

1 不畏难,逐文过关。名句名篇浩如烟海。虽然考生要识记掌握的只是初高中在考纲上要求背诵的篇目,但要掌握牢靠,非一日之功,靠的是日积月累。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做到逐文过关,逐句过关,并反复回顾、识记。

2 重理解,悟句篇意。要记牢,不淡忘,考时不错,就要对每一条名言名句,每一则精要段落,乃至每一篇文章,都有深入的理解,领悟其深广的含义,否则就容易出错。特别是对设置了具体情境的名句名篇的考查。这一点尤其重要。

3 多总结,破生难字。要求考查的古诗文,因时代的原因,有些现在较少用的生难字,很多考生背诵得熟,在应考时却往往失分于此。如“响穷彭蠡之滨”中的“蠡”就是生难字。考生要反复识记、书写,并强化记忆。

4 细析义,辨同音字。同学们在应考时,失分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写读音相同或相似但意义却不同的字。如“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愁”容易误写为“忧愁”。为避免写同音字而失分,考生就要特别注意在平时的背诵积累中,有意识地分析比较,做到既知字之音,又懂字之义。

5 明通假,记通假字。通假字虽和本字的含义一样,但如在默写中把句中的通假字写成本字,属于误写,是不能得分的。而默写时通假字很容易写错。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冯”误写为本字“凭”。平时的背诵与默写中,如名篇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弄清其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多总结、梳理,准确记忆。

第三,对现代文探究能力的考查。首先要立足文本,整体把握,先定文章内容与文体,次定文章结构、中心与风格特点等。其次,把握命题特点,分类突破。探究能力的命题,一般有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标题式、主题式、关系式等多种探究类型。解答观点式试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举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依据,并回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答启发式试题重在作出自己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到,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标题式试题,一般设问是标题可否替换,并说明理由,突破的主要考虑点是文章主题、情感、线索。表现手法上的悬念、双关,以及语言的简明或生动等;评价式试题的解答,既要找准解读切口,紧扣评价要求,也要围绕原文,综合分析,更要突出关键点,言之成理;解答关系式试题,则要准确把握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

你问我答

Q:听说高考要考实际应用类小作文,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类文体太多了,我们高三的时间非常紧张,要做到对每一类应用类文体进行训练,是不现实的。针对实际应用类文体的训练,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值得参考吗?

A:的确。实际应用类文体类型太多,训练时很难一一突破,全面训练;实际上高考命题也会大致圈定范围,以达到教考一致。实际运用类文体,因其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情而写作,有着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因此,不管是书信、启事、倡议书、请假条、海报、申请书等不同类型的应用类文体,在写作时,我们提其共性的东西,概为四点:一是写作目的明确,因应用类文体是为实现特定目的服务的;二是格式体例稳定,大多数应用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通用格式和体例,并且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类文体在格式体例上有相通之处,多加总结,可以举一反三;三是语言表达规范,应用文主要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文章的语言要求庄重、简洁、严密,一般不采用大量生动语言;四是时间要素具体,应用文其所针对的事务一般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因此执行时间、有效期和成文日期等时间要素都要具体明确。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

四川省邻水中学 曹祥文

高考作文试题,绝对是大比重板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高考日益临近的时候,我们不大可能再做什么大规模的练习。此时,研究考纲,明确考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方向对了,我们冲刺阶段所做的努力才会以最为高效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作文类型的变化

考场作文。常见的有三种方式: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前些年。话题作文曾风靡一时,后来逐渐发展为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并行的态势,而现在,材料作文成为主流。纵观近三年的高考,我们可以一窥端倪:2011年,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各占半壁江山,只有重庆卷还保留了话题作文的形式,而在命题作文中,有一半是“材料+命题”的形式,纯粹的命题作文只有四川、湖北、山东和安徽;2012年,全国十几套作文试题,材料作文占到了90%以上,只有江苏卷是“材料+命题”的形式;2013年,基本上沿袭了2012年的命题形式,除了天津卷是“材料+半命题”的方式外,其他各省市都是材料作文。

鉴于此,2014年的高考作文复习,理应以材料作文的演练为主。但在这三大类作文中,材料作文又是难度最大的,材料作文的难度主要来自于审题与立意。一般来讲,一则材料作文往往不止一个切入角度,但有些考生喜欢剑走偏锋,为了创新而标新立异,结果是走错了方向,因此失分严重。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哪怕是少写几个完整的作文,也要多训练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二、作文材料的多样

关于作文材料的内容,高考场上是丰富多彩的,如:现代诗(2013年福建卷《忧夭》),寓言(2012年天津卷的《老鱼与小鱼》),名人名言(2013年安徽卷、浙江卷),哲理故事(2013年辽宁卷《沙子与珍珠》)……以“诗词格言”“生活故事”类为例:

1 诗词格言

从近两年来看,诗词格言方面的高考作文试题还比较常见,2012年有5套试题是这方面的内容,如山东卷、广东卷、江苏卷、福建卷、四川卷;2013年也有4套试题,分别是安徽卷、浙江卷、天津卷、福建卷。诗词格言本身就比较精练。考生在审题时尤其要小心。要抓住其中每一个重要的词语,提炼出它要表达的主旨,这样才能找准切入角度。如2012年江苏卷的“材料+命题”式的作文。虽然给定了题目,但要写好,也得思考“忧”与“爱”二者的关系。材料分别由孟郊的两句诗、艾青的一句诗和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组成,其共同指向为“忧”是源于深沉的“爱”,二者不是对立关系,“忧”得越深,“爱”显得也越浓,所以,考生可以将重心放在“忧”上,“忧”中有“爱”。

[演练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唐太宗

我此刻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不管是在指挥交响乐团或剥桔子。——托斯凯宁尼

不要关心你无能为力的事。——狄更斯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生活故事

生活中,每种事物都有各自的生命状态,一对父母牵着孩子逛公园。一位八十岁的老人躬身拉车,一名学生承载全家希望埋头苦读……这些情景时常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于我们的高考作文材料中。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深意的文章来。如2013年湖南卷“儿子看父亲剪报”的材料作文,初一看,自己不干正事,看父亲剪报,却说自己很愿意,似乎是无聊的人儿在说无聊的话。其实,联系当下“常回家看看”的呼声,我们便知,能够这样陪着父亲,看着父亲,让父亲感到幸福,这才是作为儿子最愿意的事。这则材料要抓住“我很愿意”几个字还是挺容易的,但还应注意对方的感受,这样才是材料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果只是自己愿意,别人不愿意,这幅画面也不会和谐。

[演练场]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月光如水,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地站立在哨位上。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威严的口吻发问:“想不想家呀?”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放屁!”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哨兵的腿发抖了。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哨兵被震住了。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他还稚嫩的肩,“记着,要想着家里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将军走了。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悄悄将手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作文立意的趋向

无论材料作文的内容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而与人相关的一些立意,则是我们训练的重心。如:人与自然(2013年江苏卷“蝴蝶退到了山洞深处”)。人与自我(2013年全国卷一“切割钻石”)。人与他人(2013年全国卷二“同学关系”)……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大多立足于对哲理思辨的考查、对亲情友情的关注、对价值观念的疏导、对社会现象的评价等。弄清这些常见的切入角度至关重要,只有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才有可能保证大方向的正确性。后续的写作就变得相对高效一些了。

1 哲理思辨

这一类材料。要求考生具备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万不可只抓其一而不及其余。譬如2012年四川卷《手握一滴水》,“水滴”看起来很微小,但里面却有一个“重大的世界”;但“水滴”又是脆弱的,一个小小的意外,我们就有可能失去所有。反观生活,其实也大致如此,看起来很不起眼,一旦失去,才发现其弥足珍贵。比如同学情,平时你来我往,不大在意,可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误会,都有可能毁掉多年的情谊,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珍惜。所以,此题可从“珍惜”入手。

[演练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亲情友情

“亲情”与“友情”是我们高中学生所熟悉的。往往会成为高考作文考查的主题。譬如2013年全国卷二关于“同学关系”方面的材料作文,就体现了这一点。该材料审题不难,它实际上就是要考生深入思考:同学之间应该怎样交往?同学之情应该怎样维系?从材料最后一段可以找到切入角度,那就是“营造和谐氛围”,“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友情如此,亲情也不例外,其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基本上都离不开尊重与包容,这样,主题得以深化,灵魂也得以洗礼。

[演练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小男孩,家里很穷,可是小男孩患了一种病,医了很多地方,也不见效。后来听说有个郎中能治,可是这个郎中的药钱很贵,母亲只得上山砍柴卖钱为孩子治病。

可是,小男孩发现,药渣全部倒在路口上,被许多人踏着。小男孩问母亲,为什么把药渣倒在路上?母亲小声告诉他:“别人踩了你的药渣,就把病气带走了。”

小男孩说,这怎么可以呢?我宁愿自己生病,也不能让别人也生病。后来小男孩没见到过母亲把药渣倒在路上,那些药渣全倒在后门的小路上。那条小路只有母亲上山砍柴才会经过。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 价值观念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名词,但又是很现实的存在。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什么东西有价值?生活中,价值是相对的存在,有些东西,在这儿有价值,但放在另外一个地方就没有价值;也有些事物,表面看没有价值,实则是最大的价值。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二“切割钻石”的材料,表面看是钻石自身的巨大价值,但如果细读材料,就会发现,最大的价值来自切割师的“经验、技术”与“勇气”。如果没有切割师的镇定切割,钻石就不能彰显它的最大价值。所以,这则材料可以从做事需要心无旁骛或成功需要经验和勇气方面入手。

[演练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明,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后来,老板又发现他比硕士还有水平,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 社会现象

人是社会中人,逃离不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社会有让人厌弃的阴暗潮湿。同时也有让人愉悦的缤纷色彩,如何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作为一个高中毕业来说是应该有所体悟的。所以,这方面的材料也是高考中的常客。如2013年全国卷“捡到手机归还失主”的材料,年轻人开始并不愿意归还手机,后来却无条件归还,他并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因为失主是一位给汶川地震很多捐助的人。这则材料,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如果写慈善或做人要做好事,都偏离了主线。一个并不怎么善良的孩子。被一件善良的事情所感动,之后分文不要归还手机,这是一个爱被传递的过程,这是一个“小爱”被“大爱”感动的过程,所以,考生应从爱的传递这个角度入手。

[演练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2007年开始,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大黄鸭就开始游历世界。每次大黄鸭都会引来当地粉丝的疯狂追捧,给人们带来惊喜和欢笑。橡皮鸭作为世界各国儿童面前经常出现的形象,可以治疗大家心灵,放松心情。

尽管大黄鸭受邀来到全球各大城市,但霍夫曼有自己的规矩:每只大黄鸭都在当地制造,从不离开水面。用霍夫曼的话说,“全球的水体就是一个巨大的浴缸,我们需要保持简单。”许多商家曾将大黄鸭视作完美的广告牌,欲将自己的商标印在上面,但霍夫曼一一回绝。与大黄鸭有关的唯一“商业活动”是现场发售1000个微型黄鸭,为致力于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的慈善基金会筹款。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篇4

英语学科

一、2014年《考试大纲》解读

2014年的《考试大纲》与2013年相比,没有变化,完全体现了国家考试中心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理念与原则。

二、2014年《考纲说明》解读

1.对于“语言知识”部分进行了完全不同的描述

2013:基于考生的实际情况,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精选了3000个左右的单词,作为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另外,为命题的需要,增加了个别单词,以*号标明,仅要求考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2014: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注(实验)》附录中所列出的各项内容,包括语音项目、功能意念项目、话题项目和词汇。

此项变化充分体现了教育部一纲多本、一纲多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加突出强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注(实验)》的纲领性地位和重要性。

2.“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说明”这一部分有重大改变

① 2013: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本部分共两节,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简单表达形式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二节: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00—250词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25分钟。

2014:本部分共分两节,测试考生阅读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短文的内容(不少于900词),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在一段约300词的短文中留出5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所给的7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5分钟。

2014年高考英语学科将在试卷结构上进行重大调整,把原来试卷的第三部分调整为第二部分,题目设置和时间分布没有变化。这一调整将更有利于考生应答,既体现了阅读理

解的重要性,又有利于考生的时间和脑力分配。

② 2013:第三部分为上述的阅读理解部分。

2014:将2013年的第二部分改为第三部分,并做了重大调整。具体体现为:

2013: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本部分共两节,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简单表达形式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二节: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00—250词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25分钟。

2014:第三部分 语言知识运用

本部分共分两节,考查考生对语法、词汇和语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50词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200词左右的语言材料中留出10个空白,部分空白的后面给出单词的基本形式,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写空白处所需的内容(不多于3个单词)或所提供单词的正确形式。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0分钟。

第一次提到了对“语用知识的考查”,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所以,2014年的高考命题将更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将设置更加能够体现真实交际的语境。

对于完形填空的描述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把词数从原来的200—250词改为250词左右,说明命题的词数会呈现只增不减的趋势,同时为命题的灵活性提供了余地和空间。删除了新中国成立后高考英语延续数十年的“单句型语言知识题”,代之以“语篇型语法填空题”。这种改变完全体现了高考考试性质中所阐述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这一概念。尽量减少客观题,才能提高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新题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准确的语法及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应该有语篇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本次试题类型的改变,应该说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有了一个很好的导向性作用。

③ 答题建议时间由原来的25分钟改为30分钟,理论上完形填空的答题时间不变,新题型的答题时间比单选增加了5分钟,但实际上一篇200词左右的语言材料,填出10个空白,还有大约4个词形变化的考查,学生所需的时间不会超过15道单选的答题时间,而且考查范围没有单选广泛,考试难度并不高。

④ 第四部分 写作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把原来的建议答题时间从40分钟缩减为35分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时间是不够的,因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都是比较耗时的题型。

三、考纲样题解读

在2013年考纲基础上更换了所有样题。既表明了教育部要对英语学科进行改革的决心,又表明了新的改革将在2014年开始逐步实行。样题中语篇型语法填空题型的样题为对话,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对话最能体现语言的交际性,适合进行语用方面的考查。书面表达为看图题,暗示着书面表达的开放力度将加大,学生会有更加自由的写作空间,但同时对学生的整体建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四、二轮复习建议

1.广大教师要认真研读2014年《考试大纲》及说明,捕捉高考新的动向,做到科学备考;

2.认真研究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课改先行省

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对于命题新颖、灵活、语境突出的试题进行重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3.备考的重点仍应落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等大题上面,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并通过平时的练习及时查缺补漏,发现学生还没有掌握好的重点词汇及句型;

4.对于新题型的训练在于精讲精练,不提倡题海战术,在训练时要尽量挖掘命题规律,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要将语法及词汇知识扩大化;

5.提高对书面表达的教学指导,建议进行分步骤训练,要追求过关人数的提高,不要过分强调复杂句型及高级词汇,应更多地关注语言的连贯性及准确性,另外要尽量减少低分作文的出现,坚决制止抄阅读现象的发生。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篇5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显然,哲学家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明显在“影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

可以联系的生活实际有很多,比如:抢盐潮,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缺什么„„

总之,这是一道相当不错的好作文题。

7.(江西)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提示】这是一段文言文材料,先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不愧(怍:惭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与人相处,和谐社会。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

可以从这“三乐”中选出自己较熟悉的观点来立意。8.(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真题解读】 2013年湖南高考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可谓意料之外,有情理之中。湖南从2009年的“踮起脚尖”到2010年的“早”,命题形式都属于命题作文。按理说今年必考命题作文:此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因为本题可以说是对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材料”(诗意)写作文的回归。2008年材料作文后,老师们对这种形式都应该做过比较详细的指导,考生也比较熟悉这种命题形式,做起来应该轻车熟路。再者,命题形式的变化突出了湖南人命题力求每年创新的宗旨,凸显了敢为人先的精神。从命题方式上来看,摄取某歌手的出场话语的变化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社会现象,不仅具有现实性和直观性,更具有深刻性和影响性。本题为“新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材料通俗而又深刻,既具有导向性,又有启发性:某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以此为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这句话再简朴不过,却蕴含深意:“大家好,我来了” 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不仅仅是话语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念、态度的变化,我们应该赋予其积极的意义:歌手由以自我为中心变为以他人为中心,由趾高气扬变为俯下身子,由人人为我变为我为人人,由高高在上变为谦逊感恩,推而广之,可联想到我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种田有纳税变为有奖赏……这是当今社会的呼唤:如果人人都换位思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我们应该材料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联系生活的实际予以表达。

材料很新鲜,与当前国人大都以自我为中心,90后的独生子尤其如此,只注重自我的利益,忽视他人存在,凡事情先替自己着想,后替别人打算等现状相呼应。我们写作时一定要从歌手生发开去,要联系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和事,甚至社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想到医生,还有为官者,为商者,为师者,甚至为人长者,为人幼者等等,都要改变观念、改变作风,谱写和谐之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则材料作文的相关立意角度:

1、从歌手的改变角度考虑,谈谈多一点考虑别人。我很重要,并不意味着我最重要。为自己考虑的同时是否想也到为别人考虑呢?考虑别人,打破以我为中心的自私与狭隘,为你我他之间注入温情,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2、针对90后的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的现象来写,指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社会的灾难,分析其成因,指出根除的方法。

3、事物的发展总是辨证的,相互矛盾的,相互联系的。从“为人”与“为己”的角度立意,谈“为人”与“为己”对立性、统一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提出“注重自己,更要注重他人”的观点。

4、可以联系当今的教改侃侃而谈,谈教师要实行角色改变,从注重自我变为了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5、跳出常规思维,运用联想,将材料中的两句话的转变由个人引申到社会,写党的惠农爱民政策,带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富强。写作思路: 除了常规文体,还可以充分利用日记、书信、演讲稿、诊断书、剧本等文体进行写作。比如模拟一位机关干部的身份写

转变工作作风的日记,构思三则日记;以劝谏者的身份写书信,呼吁为官者不要高高在上:用小说的形式刻画四川某大学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可鄙的形象。总之,这个题目要写好,必须在思维深度、视角新颖、文体多变化上下功夫。

同题作文

1.牢记我们的衣食父母

今天高考,各大中小城市少不了交通管制,为的是考生们有一个好的高考环境。考生被家长们前呼后拥进入考场,断不能有“我来了”的一人独大。

娱乐圈里的事,向来不太关心,倒是对赵本山有些敬意。对于这位土得掉渣的艺术家心生敬意,是听了他的一席访谈。

他说,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不顺心了,就回铁岭老家,往村头一站,就什么都懂了。对这句话,他有一个解释,说当年的同学,“都长(老)得像我爹!”

生活的风雨,长久剥蚀乡民的体肤,满头白发,沟样的皱纹,那是劳作的汗水染就,是辛劳的泪水洗成。对比之下,赵本山是该满足了,那里的干瘪乳房,曾溢出他儿时渴望的乳香,那里有他老实巴交长眠的爹娘。

而很多歌手或者歌星,像这次作文材料中给出的这位“前我”,往往错误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位置。许多歌手赚得盆满钵满,惊自己为天人,殊不知,是一个文化繁荣多元的时代,造就了他们的人生。“我来了”,透出霸气;而“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则是在卑谦里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从传播学意义上说,受众的爱好决定媒体的走向,观众的爱好决定歌者的存亡。所以“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是真正明白了谁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这是自我认知的一个突破,也是人格的一段升华。

想起了农民工。现代城市建设,农民工功不可没,干牛样的活,吃牛样的食,拿最低的工资。一身臭汗坐上公交,城里人往往视若乞丐,避之惟恐不及。每每看到这种场景,心中便如刀绞。“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中国当真就这么„和平崛起‟了,那么我们不要忘记,一定要为连续几代数以亿计的苦力劳工,修一座最高最大的纪念碑,来铭记他们的超常牺牲!”这是一位思想家的深切呼喊,这是人性光芒在城乡问题上的一缕灿烂阳光。城里人哪天发自内心地喊一声,谢谢农民工,你们来了,会激出多少农民工积压多年的泪水!

今天高考,各大中小城市少不了交通管制,为的是考生们有一个好的高考环境。考生被家长们前呼后拥进入考场,断不能有“我来了”的一人独大。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和家庭,助威高考,是在培植国家未来的希望。感恩才是考生们的应有态度。说一句“谢谢社会,你们

来了”,这人间的情,才不一边倒。社会对孩子们付出之后,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因为,我们培养的新一代,毕竟有了感恩的心。

牢记我们的衣食父母,常思“来之不易”、“物力维艰”,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看成理所当然的回报,是每位官员的哲学底线,也是每一位公民的人生准则。每个人只要做到了“小我”而“大你”,这个社会便处处充满温馨。

2.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去做某件事,那件事情也只和自己有关。除了亲人、朋友和同事,我们很少关心旁人在干什么。而那个与自己不相干的旁人却总以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话,不免会让我们感到不以为然。虽然在一个被口号捆绑的时代结束之后,每一个个人都在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和价值,但这种重要和价值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让人最终认清楚自己和定位自己的,还真是难说。就像那些喜欢上台就说“我来了”的歌手,实际上在自我的面对时,失去了一个基本定位。这个定位一旦失去,就会把自己很当回事。

当然,我们应该把自己当回事,但又不应该太把自己当回事。这中间的度如何掌握,或许才是我们做人的学问所在。我记得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参加一次盛宴时,宴会主持人请哥哥发表演说。大莱特不好意思地说,“演说是归我弟弟负责的。”当主持人转向小莱特时,小莱特的回答是:“谢谢诸位,我哥哥刚才已经演讲过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睿智,更多的是一份没太把自己当回事的谦逊。谦逊赢得的,往往才是对个人最大褒奖的尊敬。

那位把“大家好,我来了”的开场白换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的歌手,应该是懂得了把自己当回事的真正境界就是主动把别人当回事。先把“谢谢”给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

3.成熟的姿态

日渐成熟的李娜不再是那个叫嚣着“我来了”的丫头,而是成长为能微笑着低语“谢谢大家”的世界名将。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成熟的成功者,以谦和之姿站在人生的巅峰,将自己看得低入尘土。

成熟不是世故与圆滑,不是庸俗与市侩,成熟的人能客观认识自我,尊重他人。成熟的姿态不是傲视众人的惟我独尊,而是如麦穗般低头,倾一腔之于土地的感激。

初涉网坛的李娜,曾是那个怒批网坛制度、大吼观众的狂放者,不羁、高调。但当她经历一次又一次成功与失败的锻炼洗礼,当她真正站上大满贯的领奖台,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法网赛场上升起时,我却看见那双坚毅黑眼睛中闪动的泪光,听见她那声谦和而笃定的“感谢祖国”。日渐成熟的李娜不再是那个叫嚣着“我来了”的丫头,而是成长为能微笑着低语“谢谢大家”的世界名将。

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患有眼疾,在岭南大学上课时着夏布长衫,精心备课,倾心讲学,从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教学。正是陈寅恪的成熟之姿,让他始终在校内享誉美名。那身夏布长衫,那声声教诲,承载着他高尚人格与长者气度,他以谦和成熟的姿态,永远伫立学子心中。

真正成熟的成功者,早已将他们内心的那份高傲与张扬埋藏于探索追求的艰辛中,那份将自己托举于高峰的骄然已流入汗水,剩下的却是谦和之姿。回眸成功路上的人们,他们如成熟的麦穗般将自己的辉煌归功于脚下的土壤。而今天,又有多少人能许以自己成熟的姿态。留学美国获取哈佛三大博士学位却无法放低自己而精神分裂的邓琳,目空一切自诩大师却满口伪科学的李一,无不昭示着自我的浅薄……

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只有将自己放低,心怀感激,才能成长为成熟的成功者,拥有自己人生的繁花似锦。

别忘记巴金“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别忘记狄更斯“我的国家,我的社会成就了我”,成熟者永远向着世人展现无须声张的微笑,留给世界一个伏案的背影,一尊成熟的姿态。

9.(湖北)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60分)

【提示】本题看似命题作文,限制了具体写作对象,但没有规限立意方向,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本题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立意:“实”的方面,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求学某个阶段的某本书,以及围绕某本书展开回忆;也可以是家中某本“旧书”,以及背后的历史。“虚”的方面,将“旧书”虚化成古代历史文化,以及由此引伸出“传承与创新”等话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一、二、审题方面:

①“回”,既然是“回”,那就意味着已经“走远”甚或是“走偏”,当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时,我们发现已经丢失太多,我们需要找到原点,重新出发,“回”是动作,也是过程。

②“原点”,原点是最初的地方,我们从那里向四面八方出发,走得再远,轨迹的这头也连着它,我们不能挣脱的是原点,我们不能忘记的也是原点。原点是起跑线,是一页没有开始书写的白纸,原点里有无限的可能。如果山穷水尽无前路可走,我们或许可以尝试退回到原点,重新开始一段旅程。

二、立意方面:

①向原点出发,回到原点,让生命变得更加纯粹。②回到原点,从原点出发,让生命变得分外精彩。

三、组织材料

1、论述类文体主打名人:

①向原点出发,回到原点,让生命变得纯粹:苏轼东坡垦荒,陶潜归园田居等。②回到原点,从原点出发,让生命变得精彩:屈原九死未悔,孔丘退身办学等。

2、文学类文体主打自己:

①向原点出发,回到原点,让生命变得纯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很多次的艳羡与妒忌,它们啃噬着自己的斗志与灵魂,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我们回到什么样的原点?原点就是承认别人,肯定自己。

②回到原点,从原点出发,让生命变得精彩:同样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很多次的成功,可是如果每一次成功是最后一次,那么就不会有下一次的成功。我们可以说,最好的表现是“下一次”,如何再攀新高?是将油门踩到底,还是先复位,休整一下再上路?无疑的是后者有更多持续发展的可能,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冲劲来为未来打拼。

三、常见误区警示

2018语文考纲解读 篇6

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来看,相较去年考纲无论是考核目标与要求,还是考试范围与要求等方面,都没怎么变化,所以可以认为明年全国卷语文命题将整体保持稳定,个别地方可能微调。比如:在能力层次要求上,(2017年考试大纲)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2018年考试大纲)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将归纳整合,提出来,有强化的作用,根据往年经验在考题的要求中可能会突出这一点。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和逻辑推断题中可能表现的更突出。

但是对于山东考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就考试范围看,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在参照往年全国卷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全国卷考查的范围更广更深,对能力的要求更大,试卷的容量也更大。所以在熟悉往年全国卷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好迎接变化的挑战。

针对新考纲和全国卷,山东考生接下来具体应该了解全国卷的不同要求。做好准备。

1、适当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全国卷阅读量增大,论述类、文学类、实用文、古诗文……可谓量大卷满。对山东的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生应该在普通提高阅读速度和处理信息的速度的基础上,根据材料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高效处理文章信息。所以考生一定要在平时锻炼阅读方法,做到“速度”和“信息量”的最大化平衡。

2、试卷选考模块、试卷样式不同。全国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块,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不能有偏向,两种文体都需要熟悉,两种文体的题目都需要能够对付,考生不能再像往常一样专攻一种,不及其余。为了考试的稳定性,明年小说和非连续性文本继续考察的可能向很大,但是 “文学类”文本中的散文、记叙文等文体和“实用类文本”中的传记、新闻通讯、人物访谈、科普文等文体,保险起见都需要进行练习。另外就题型来说,可能会根据能力层级有所微调,增加评价类和应用类题目。比如:论述类文本新增“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而且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可能交叉出现,分值不一。即使是客观题也会出现多选和单选混杂,这都要求山东考生高度注意,平时要做好适应性训练。

3、熟悉文化常识。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2018年考试中,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将更加突出。有可能还会增加题目。文化常识庞杂,考生应该根据古诗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积累。除了熟悉课本和练习中的文化常识外,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可以推荐给各位作为参考材料。

所以接下来,根据新的考试大纲我们建议:

阅读模块主抓知识与方法的梳理,抓好知识的灵活迁移与运用。

读懂文本是关键,先沉下心来,读进文章,裸读很重要,能够找到关键语句,读懂读透,再去做题就简单了。要有文本意识。

再是审题意识,它是一种能主动、全面地攫取试题所包含的提示性信息的心理倾向。高考阅读试题的题干,如简答题的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为此,重视审题训练,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使之养成主动、全面审题的习惯,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原文意识”,它指的是凡解题必定仔细推敲上下文,在原文中寻找答案。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架空讲析和只重答案的弊端,致使学生缺乏必备的原文意识,这是要引以为戒的。例如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懂文本、读懂每层次的意思;比对选项和原文,既咬文嚼字,又不拘泥,重在领会意思,“还是这个意思吗?”适当归纳错误类型 更重要的,是在误选项上下功夫,优化思维,由“判正为误” 到“知正之所以正”。

阅读鉴赏评价,采取开放性评价……再结合人物生平,做到历史、文学性评价,最好选取历年高考题加以训练规范。

作文审题、合情合理地看待材料和问题,有层次有深度的看问题,不钻牛角尖。看到不好的不能只是一味的批判,看的好现象也不能一味褒扬,要有理性思辨。

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提升人文素养,这对强化作文训练十分有效。我们研究近几年的作文试题,便可发现高考作文命题具有试题的开放性,更加关注生活,提倡张扬个性,强调理性思辨,追求真知灼见,因此平时的作文教学要加强审题训练,要坚持培养学生阅读书报、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如指导学生阅读精美散文、《读者》杂志、书屋、南方周末、人民网、新浪时评等,并坚持写作训练。做到“有练必评、有评必改、有改必有提升”,切实抓好作文的升格训练,尤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热点的人和事,增加材料的积累。

基础知识的夯实,知识框架的形成,阅读和答题习惯的养成,写作素材的积累,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培养人文情怀和家国意识(着眼于时代所缺失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类发展之必然),语文不再是独抒性灵的表达,还要强化文以载道的普世价值的弘扬。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篇7

一、考卷结构及形式变化

(一)试卷结构将进行重大调整。

2009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继续采用客观选择和主观简答两种结构形式,设题总量依然保持为25道试题(包括写作题)。从两卷的设题和赋分看,十分明显地压缩了第Ⅰ卷客观选择题量,增加了第Ⅱ卷主观简答题量:客观选择题由2008年的14个题缩减为11个题,赋分由原来的42分缩减为33分;主观简答题则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4个,赋分由108分增加到117分(包括写作60分)。试卷结构的调整不仅使赋分比例发生变化,而且第II卷的题型也将变得形式多样、角度多元。除了保留填空、翻译、多选、表述、写作等基本题型外,还会增加单项选择,而古文断句将从古文翻译中分出“一杯羹”,形成了对文言文阅读多角度的考查。

(二)首次将“探究能力”列入天津高考语文试卷的考查范围。

《考试大纲》在“能力要求”中新增了“探究”一项,并解释说:“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在“考试内容”的能力陈述中,“探究能力”集中表现在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两个类别的阅读之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能力”细化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能力”细化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实用类文本还是文学类文本,强调的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突出的是有“我”有“思”的解读。应该说,这种考查,是对语文教学中新课程价值观的重大提升,契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是《考试大纲》在考查要求上最大的亮点。

(三)崭新的文体类别标准重新构筑了文体考查体系。

传统考试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贯通阅读与写作,《考试大纲》坚持以课程标准的文本类别统领阅读和写作,以“议论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别作为阅读和写作的考查范围。这种分类,对应了高中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三种能力目标。

《考试大纲》将实用类文本列为考试内容,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实际应用功能与生活特征。长期以来,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困扰着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考试大纲》提出的实用类文本考查的要求是:“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一考查要求突出了语文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切合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从工具性的角度进一步强化了语文的学科属性。

(四)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以及文学鉴赏将会呈现出新的变化。

文言文阅读将以断句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此项考查仿用高考语文北京卷的考法,在能力上突出了综合性:既要有整体把握大意的能力,又需积累一定的文言句式、文言虚词,更检测了平时通过诵读而形成的语感。此外,天津卷在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上,坚持将史传文学作品与先秦诸子作品兼顾。近年来高考语文天津卷所推出的《庄子》、《吕氏春秋》、《墨子》等阅读材料,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试卷中的亮点。2009年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将很有可能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先秦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以及“前四史”等材料上,特别是那些叙议结合、浅显易懂的先秦诸子散文上。

古诗鉴赏将会出现多角度综合考查的情况。在选材上,仍将选取较为典型且典故相对较少的作品。在命题上,会继续从词句的品读、意象意境的把握、形象思想的理解、表达技巧的鉴赏、诗论的判断与鉴赏等角度进行设计。在题型上,至少有三种样式:一是沿用以往的简答题形式,分别就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设置2~3个题目;二是采取选择题与简答题相结合的方式;三是选择题材相近或相同的两首诗,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与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形式在近五年的天津卷上是一种尚未尝试过的考查形式,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考试大纲》将文学类阅读文本由2007年的散文和小说两种扩大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而且把小说排在第一位。这就透露出了一个信息,诗歌鉴赏在古诗文中已经考过,没有重复出题的必要。而戏剧文本出题的可能性也很小,原因是阅读戏剧文本起码得提供完整的一场,否则,读者很难把握剧情和了解人物性格。可是完整提供戏剧文本,试卷字数是不容许的。因此,与散文的重抒情和重意境创造相比,小说有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主题开放、灵活、立体、多义等特点,更便于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正因为这样,2008年作为新课程实验区的江苏、广东、宁夏、海南等省、自治区的高考均引入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对此,天津考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五)依然高度重视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言知识保持了以往的能力考查点,多数仍保留在客观选择题当中。根据高考试题命制的原则和规律,新课程高考在命题的内容和考查点设置方面会与2008年有许多相似之处,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病句仍会成为语言知识题的考查重点,文学常识、名篇名句默写作为“保留节目”也将呈现在2009年的试卷中。语言知识考查的总趋势是保持稳定,但一些细微的变化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字音、字形可能会变二为一进行综合性的考查;二是文学常识将会以两种命题形式出现:或单项选择,或填充表述;三是背诵默写明确了31篇(首)的范围,加强日常性的诵读。

语言文字运用的立足点在于“运用”,因此这块“试验田”仍将焕发鲜活的生命力,着意于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的特点,在题型上将会出现许多新的样式。《考试大纲》的“修辞方法“一节增加了“反复”,“语言表达“在“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这有可能成为命制语言测试题的热门角度。

(六)对写作文体的要求可能会成为评分严格而明确的限制。

从写作的命题形式上看,标题、话题、材料(包括图表、漫画)三种题型都有可能登台亮相。天津市连续四年采用标题写作的方式很有可能被改写。2008年全国18套试题中有8个写作题采用了“材料”命题方式,《考试说明》的示例收入了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的材料作文题,这提示着考生不能株守一种命题形式。

从命题内容与角度看,新课程高考写作题还会立足于个体的生命与发展,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又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因此,写作命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对自然的感悟,应该成为写作立意的重中之重。从命题的出发点与切入点来看,为了避免学生写大而空的文章,命题者会加强对个体体验和个体生活感受等内容的关注,让学生能从理性认知与感性领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言。

二、备考建议

鉴于上述从六个方面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下面五个角度进行2009年的备考。

(一)语言知识的加热。

从技术上讲,“语言知识六要点”即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标点、文学常识,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全面复习,重点突破。字音、字形、词语的复习,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整理,将平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作为着力点。语病、标点的复习重在归类,音形、词语的复习重在理解,文学常识要立足于课内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的作家作品。

2.立足提升素质,从基础做起。要认真读书,读典范文章,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准确使用语言的意识,注意感知、记忆优美的文句,为高考储蓄充足的语言材料。

3.整理笔记,做“病历卡”。学会从试题中寻找规律,学会整理复习提纲。基础题设题点多、考查方法多、疑难点多、题量大,做足量的练习很有必要。当然,不仅要强调练习的数量,更要强调练习的目的和质量。

(二)语言表达的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要培养开放思维,树立四种意识:一是目的意识,就是仔细审题,明确目的和要求。二是话题意识。高考语言表达题是要有一定的中心的,这个中心就是话题。强调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三是语境意识。运用语言总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语境更多的是起限制作用。学会在限制中发挥语言表达的思维水平。四是表达意识,也就是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整体效果的把握。

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易于变化与创新。在备考中,要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从不同的命题角度细致地演练。同时还要对题干与要求严格审读,明确命题者考查的侧重点。

(三)探究能力的强化。

“探究”是首次写入《考试大纲》的,是对考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全新的命题样式、多样化的答案、较高的分值是其显著的特点。

探究类题目的解答绝不能抛开文本另起炉灶、盲目发挥,要根据题目要求,沿着文本的思想与精神进行合情合理的生发。《考试说明》典型题示例第41题就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这道题的提示十分重要:“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其实,只要紧扣“提示”、紧扣文本答出“如何”在情与法的冲突中抉择的充分理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解答,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

要学会从思想的深度与文本创作的角度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这要求考生既要培养新课程要求的专题阅读能力,又要把握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与社会性,学会追根溯源、依果推因、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出事物的发展方向。要在训练中总结、在总结中拓展,使自己的整体阅读能力有更新的突破,从而使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建议考生浏览一下最近两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省、自治区高考试卷中的探究性试题,熟悉并思考这类题的设题角度、解题方式和答案要点,开拓视野,激活思维,强化训练,总结提升。

(四)阅读能力的提高。

1.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三个步骤”、“五种方法”。

现代文阅读要树立文体意识、整体阅读意识以及规范答题意识。在训练中,要掌握解答常见题型的一般思路。具体地讲,有“三个步骤”、“五种方法”。

三个步骤:观其大略,即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剔肉存骨,即理清思路,提取主干,把握精髓。定点扫描,即按题读文,搜寻信息,对照筛选,探究答案。

五种方法:紧扣语境。时刻不忘语境依据,答案在文中,思路在文中。紧扣主旨。学会把握文章的主旨,正确的理解源于对主旨的准确把握,绝不能做出有悖于主旨的理解。同义转换。有些试题从转换中拟制答案选项,要注意遵循换词不换义的逻辑规律。分条采分。从纵向角度分清条目,从横向角度分出要点,按条表述,以条获取得分点。关注因果。注意推断的合理性、科学性。

2.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尤其是文言句子翻译,必须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实虚词语,二是特殊句式。

抓住实虚词语:在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的得分点,这几个得分点多数是句子中的几个关键性的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翻译时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就能做到“信”,就能抓住得分点。复习时要立足于新教科书中的文言实虚词,熟悉其意义和用法,不断积累,反复强化。

抓住特殊句式:要能够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和固定用法,翻译时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为标准,做到意通言顺,从而实现“达”的目标。通达顺畅也是得分的关键。

文言翻译包括文言断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考查题,它以对实词、虚词、句式的正确理解为前提,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为保证,因此,准确的语言转换是文言文翻译题解答的关键。

(五)写作训练的提醒。

写作备考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素材的收集。要多接触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

2.认真解读《考试说明》中关于基础等级与发展的有关要求,夯实写作基础。首先要熟悉各种基本要求的深刻含义;其次,要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技巧。一定要增强文体意识,明确自己最擅长文体的构思技巧、切入技巧等。

3.要注意个性创新与发展等级的灵活运用。作文内容要有新意,要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新鲜见解。复习备考中要做一些多角度立意训练,学会独辟蹊径,反弹琵琶、推陈出新。要根据所选文体的需要选用合适的表达形式,切忌盲目套用“诊断报告”“辩论词”“舞台剧本”等新奇样式。一定要牢记,创新是在确保基础等级合格后的创新,并非盲目的个性张扬。

4.要不断总结积极有效的应考策略。如,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基本功训练,要分项训练、分点突破、提高针对性。要进一步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倡导好的文风,倡导写真性格真感悟,杜绝以浮夸言词来掩盖思想贫乏的不良之风。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篇8

一、2015年考纲有关化学学科的几个新观点

1强调考核目标和要求

考纲提出化学科的考核目标是“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基础上,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求考生具备如下化学学习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与往年的大纲版考纲相比,2015年的考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对知识内容要求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对考生的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2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

化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知,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与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3考试范围有较大变化

考纲将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按模块划分,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l》《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让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按专题划分,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从考试范围我们可以看到,化学科考试与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的设置相一致,既要考核考生作为国家高素质公民必备的知识,又尊重考生的志趣、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和潜能的差异,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选考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4试卷结构有较大改变

近三年全国课标理综卷各学科分值分布为: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化学必考部分85分,共10道题:选择题7道,每题6分,共42分;非选择题3道,共43分。选考部分3道题,每题15分,主要考查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二、近三年全国课标理综卷化学试题特点

1近三年课标卷化学试题考试热点

分析近三年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可知,其难度系数约为05,考点较分散,选择题的考点重复率不高,不像大纲卷那样,热点重复率高、有规律。但也有一些知识点为常考点,如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知识中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关于NA的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弱电解质的有关知识、电化学知识、离子反应知识、反应热计算等。在2013年和2014年的高考试题中,第26题为化学实验、28题为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含反应热计算、弱电解质、速率与平衡知识、电化学知识等);第27题机动性较大,有时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有时为化工流程题。36—38为选做题。

2 2014年课标Ⅱ卷化学试题特点

(1)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稳定

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Ⅱ卷化学试题均为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试题虽然在解答思路和思维层次上要求较高,但知识均源于课本,落脚点比较基础,可谓“高起点、低落点”。例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元素位-构-性关系、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式)、化学反应类型等考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试题遵循考纲的内容和能力要求,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高考命题原则。

(2)突出能力考查,注重知识迁移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主要体现在能力考查上。

①注重考查计算能力。试题保留了2013年化学试题的题型特点,2013年课标I卷第26、28题,Ⅱ卷必考题第13、26、27、28题和选考题第37题均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2014年课标Ⅱ卷必考题第11、26、27、28题和选考题第36题也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且加大了考查力度。命题体现了基本化学计算思想和化学计算的实用价值。

②注重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中学化学中很多材料和事实都可以通过图表呈现,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溶解度、酸碱中和滴定中的pH等。图象和表格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有的是隐性的信息,考生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③注重考查阅读能力。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26题第(1)问,如果考生不能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对题中的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就无法判断焓变。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实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在近几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中更体现为实用。以往每年的大纲版化学试题中都有一至两道大题专门考核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近三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中此类题型比较少出现,只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物质制备、工业生产、化学反应原理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27题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计算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是解答化学问题必不可少的知识,复习时应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2015年高考备考策略

通过对考纲的研读以及对近三年全国课标卷化学试题的分析,我们对2015年高考提出如下备考策略。

nlc202309032233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目前学生的情况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教师有必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将几本化学教材通读,着重理解平时容易忽视的内容,反复记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以便考试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基础知识灵活应用。

2理清主干知识,抓住热点专题突破

很多重要的主干知识中的重要考点都会在每年的考卷中反复出现,如常见的无机反应、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氧化还原反应、元素位-构-性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电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这些知识仍是高考的热点。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要偏离方向,也不要草木皆兵,切记以主干知识为线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3强化计算能力训练

鉴于近几年课标卷化学试题对于化学计算能力考查的重视,且列出计算式计算已经被固定为一种考查形式,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都应该重视计算问题。

4重视实验能力提升

近年来的化学高考试题都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在考查实验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对实验的评价和分析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试题设置的情境新颖,设问灵活,思维力度加大,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是提高实验题得分率的有效途径。

5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有效解答陌生情景试题

陌生情景试题是近年化学高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考生对此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从心理上适应该题型,学会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运用迁移的思维方法,联系原有基本概念和原理,依据物质的内在组成和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电化学原理等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从近三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可以发现,陌生情景试题多出现在新型燃料电池(如2014年课标Ⅰ卷第27题、Ⅱ卷第12题,2013年课标Ⅰ卷第27题、Ⅱ卷第11题)以及实验题、化工流程题中,题目设置的陌生情景多与电化学、化学学科前沿、社会热点、生态环境有关。但是题目都能够让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要指导考生注意排除材料中无关信息的影响,从容解答。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12题只要具备电化学基础知识就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6及时反思,提高答题准确度

为什么有时不难的考试,学生的得分依然并不高?结合日常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是一个主要原因。他们往往理解题目,也知道解题方法,但在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时,不能正确运用化学术语。例如化学方程式不配平,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物质名称、仪器名称写错别字,化学符号写错,原理解释不准确、不到位等都是造成丢分的原因。备考过程中的每次检测,教师都要及时批阅和讲评,及时让学生进行反思,找出失分的原因,避免下次考试再次出现类似的失误,以便提高得分率。

7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选做题

据笔者了解,由于课时紧、经验不足以及多年的教学习惯等原因,在6个选修模块中,多数学校的理科学生统一选修了《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两个模块,少数学生选修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且所有的选修模块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学生没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面较小,备考时只能主攻某一模块(主要是有机模块)。因此,建议从第37题(物质结构和性质)或第38题(有机化学基础)中任选一题作答。据以往经验,第37题常考查的内容为晶体类型或化学键判断、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图、第一电离能或电负性判断、分子或离子空间结构、晶胞的有关计算等;第38题常考查的内容是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的推断、官能团的名称、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等。

四、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1选择题基本以专题知识考查为主,追求内容的高覆盖面。7道选择题中,一般至少有1道有机题,考查的内容为必修内容。另外5道题一般是对物质的量、化学用语、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离子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热、速率平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无机实验)等知识点进行考查。命题时4个选项尽可能分布于不同的知识点,以加大知识点的覆盖面。

2非选择题基本以元素知识、化学原理、化学实验为考查方向,不追求覆盖所有专题,但强调专题内容的深度和综合,突出能力立意。试题情景陌生化(第27、28两道题尤为明显)、文字叙述图表化、定性问题定量化、化学问题综合化明显。

3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在试题中会得到充分体现。如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带盐桥的原电池;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烯烃的顺反异构、二烯烃的加成反应;核磁共振氢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缩聚反应等。

4重视工业生产流程图、实验流程图形式的命题。加强实验考查力度,注重对教材典型实验包括有机实验的综合、拓展和延伸。没有单独的计算题,但计算量加大,且分散在各种题型中,今年的计算量较之去年会有所减少,应该为一个合理区间。

5在陌生情景内实现学科内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责编 周翠如)

上一篇:商务谈判英语使用技巧下一篇:大母鸡和花公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