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纲

2024-06-30

高考考纲(精选12篇)

高考考纲 篇1

“导数”不仅是研究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 讨论函数图像变化趋势的重要工具, 而且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因此, 近几年高考中都把它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为《标准》) 将《导数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安排在选修系列1-1的第三章和选修系列2-2的第一章。虽然是选修内容, 但对绝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说, 它依然是必要的和基础性的。这部分内容在高中教材中几进几出, 除了高考导向的影响外, 主要是定位不明确。鉴于它的教育价值, 《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定位, 同以前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为了把握命题方向, 透视命题信息, 科学、高效地搞好新课程的高考复习, 下面笔者通过分析《标准》对《导数及其应用》的处理进而对高考卷 (全国理科卷一) 中有关导数方面的试题进行简析, 并提出导数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试题分布

历年全国理科卷一中导数大题试题分布表:

二、试题特点

1. 从导数在高考中的地位来看, 自其进入高考试卷以来, 几乎每年一道大题, 分值12分, 约占8%,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2. 用导数处理切线问题在大题和选择题中都屡次出现, 主要有三种类型: (1) 给切点, 求切线; (2) 给斜率, 求切线; (3) 给出切线的有关性质, 求切线或求切点。这是利用图像理解导数定义所带来的必然产物。

3. 用导数研究函数包括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 方法较简便且具有一般性, 突出体现了导数的工具性作用。

三、导数复习的几点建议

1. 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 强调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突出导数概念的本质

纵观高考中的导数试题, 大多源于教材, 特别是客观题都是从课本上的练习题或习题改编的, 既使是综合题, 也是由教材例题、习题的组合、加工和拓展而成, 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作用。复习阶段必须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 以课本的例、习题为素材, 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类比、延伸和拓展, 在“变式”上下功夫, 力求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只有这样,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2009年全国卷一第9题) 已知直线y=x+1与曲线y=ln (x+a) 相切, 则a的值为 () 。

A.1 B.2 C.-1 D.-2

本题是由课本选修1-1 P85习题3.2A组6题改编成的, 要求不高, 属容易题, 加之是客观题, 对解题过程无要求, 学生很容易作出正确答案。它主要考查导数几何意义的运用能力, 以及基本的计算技能。

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淡化计算技巧

《标准》明确指出“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运算练习”。选修系列1不要求对复合函数求导, 即使是系列2也仅限于求f (ax+b) 形式的导数。这一点与《大纲》相比, 是比较明显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精髓, 历来是高考数学考查的重中之重, 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求导数, 可简捷地解决曲线的切线问题、瞬时速度、加速度等问题, 也更加丰富、完善了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进一步拓宽了知识的应用空间。在复习过程中, 应该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基本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逐个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思维程序或操作程序, 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例2 (2010年全国卷一第20题) 已知函数f (x) = (x+1) lnxx+1, 若xf′ (x) ≤x2+ax+1, 求a的取值范围;证明: (x-1) f (x) ≥0。

简析:

xf′ (x) ≤x2+ax+1等价于lnx-x≤a

构造函数g (x) =lnx-x, 至此转化为求g (x) 的最大值问题。而解决g (x) 的最大值, 又要借助导数来进行。

本小题主要考查导数的概念和计算, 通过构造函数, 应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及推理和运算能力, 同时考查了不等式的基本运算, 体现了“知识交汇点处”命制试题的原则, 有一定的综合性, 体现了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3. 用图像认识导数概念, 强化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图像理解导数概念是直观和易理解的, 可以把学生从抽象的极限定义中解放出来, 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用图像解释导数的应用是很方便的, 也能让学生体验到用导数研究函数的特殊价值。而教材在这一章中用的函数图像较旧教材大大增多, 每个概念的解释都体现了以图像为主体辅助理解的意图, 而且以图像为主体设计的例题、练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多了。

例3 (2010北京) 已知函数

(1) 当k=2时, 求曲线y=f (x) 在点 (1, f (1) ) 处的切线方程;

(2) 求f (x) 的单调区间。

简析:问题 (1) 直接求导f (x) 得出则由点斜式得到直线方程。考查重点是导数的计算、几何意义, 要求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 (1) 属于基本题目, 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问题 (2) 中, x∈ (-1, +∞) , 很自然要对k进行分类讨论, 则与一元二次函数有机结合, 再次实现知识点的交汇, 考查学生善于将知识迁移并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展望高考

笔者认为未来考查函数和导数的应用, 会以实际应用为背景, 用导数处理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这其实是函数应用的引申。它要求考生应用函数的思想, 建立函数解析式, 求导数, 解方程并讨论函数的最值等性质, 有一定的综合性, 较高程度地考查综合能力, 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应用创新能力。

高考考纲 篇2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必背古诗词篇目(高中1

4篇,初中50篇)

一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初中50篇)

1.《论语》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睢》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

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间欢》李虞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二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高中 14篇)

1.《劝学》荀子

2.《逍遥游》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注】考试说明没有变化。仅样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两篇样题换成了“中国小说”。

注:考纲变化不大,总体平稳,具体变化表现为现代文阅读比例降低,名句名篇默写范围调整较大,撤去了2013年考试说明中的7篇,新增了9篇,总默写篇幅为30篇。其中,《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增加了3篇,体现出安徽语文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题型示例部分更换较多,论述类文本更换了5篇,保留了5道非选择形式的样题;文学类文本样题更换了7篇,诗歌鉴赏更换了2篇,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中的选择题形式样题仍然保留;作文部分也更换了新题型。此外,新的考试说明把作文标准中的“深刻”细化为“透彻”、“精辟”、“独到”,实际上对学生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高考数学考纲解读 篇3

第一部分 命题趋势和变化

高考的性质似乎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不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它是合格即过关性质,没有及格率或优秀率的名额限制;高考是选拔考试,它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必须着眼于“择优”,所以,完胜高考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1 高考是什么

高考不仅意味着做题,只有战略上对高考正确认识,才能激发潜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合格的高中毕业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意味着高考是每一个考生的成人礼,是每个考生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的宣誓,“择优录取”优胜劣汰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

考试的性质决定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题型、试卷难度、区分度等方方面面,“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信度也叫测试的可靠性,指的是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即测试的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大家感受比较深刻的是试题、试卷的难度,难度的计算一般采用某题目的通过率或平均得分率。计算公式是P=x/w,x为某题得分的平均分数,w为该题的满分,难度值小时表明试题难,值大时试题容易,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现在各省市高考难度要求不尽一致,试卷整体难度一般都在0.6左右。

高考在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等方面的要求决定了高考数学试题要有必要的长度(不少考生做不完)、适当的难度(有些考生不会做)等等,以保证高考的客观、公平,保证选拔的是高校需要的有潜力的人才。

2 高考考什么

经过了前面的分析,同学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关注《考试说明》特别重要的部分,表现为三个方面:

(1)考知识

《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核的知识点,由各个省市根据课标、本省市教学指导意见等确定,每年知识点的变动都是大家最敏感的内容,实际上,近几年《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变化都不大,或者基本上不变,通常,一套试卷每一模块都会考到,知识点有60%以上的覆盖率,应该说,《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知识点都可以考,《考试说明》中没有出现的一定不会考,不过,各模块的分值与课时保持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突出中学数学的核心知识。

理科必考内容:共21个模块。约210个知识点。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与概率

③选考内容主要有(各省市自主命题确定):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也有考矩阵与变换的

通常而言,老师在指导同学们的在复习中,常常将考试内容合并为一些模块: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立体几何,数列,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算法初步,三角与向量,推理与证明,不等式,函数与导数,复数与计数原理以及选修等。

《考试说明》中关于知识考查,较难理解的是对各知识点的认知目标要求,“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的层次要求”,给出层次要求有两种形式,一种以表格形式给出,知识点、知识点认知目标(以A、B、C分别对应了解、理解、掌握)对应清晰;另一种以“知识点+行为动词”形式给出。动词说明认知目标层次要求、期望考生所获得或构建的水平,知识层次的要求不达标,不能满足高考要求,为帮助同学们提高对三个认知层次的理解。参见下面附表中有关阐释。

(2)考数学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七个能力,分别是: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切合考生实际。

(3)考数学思想方法

试题关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考查下面三个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①基本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等,其中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的考查最为突出;②数学思维方法:如类比、归纳、演绎、归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特殊化等;③常用基本方法:如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代人法、消元法、数学归纳法等。

(4)考个性品质

这一点前面已有涉及。

3 高考怎么考

(1)关于考试形式

《考试说明》对考试形式、试卷分数、考试时间等都予以明确,在考试形式上。都是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试卷为120分钟,江苏除外,江苏省(理科)试题分必做题和附加题两部分,必做题部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附加题部分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考试中(暂)不使用计算器(上海除外)。

(2)试卷的题型、分数结构

题型一般是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两类,江苏省只有填空题与解答题;在试题数量、分数分布各省市试卷可谓百花齐放,见附表二。

(3)关于难度结构

整卷难度一般控制在0.55~0.65。大部分省市提出:“(易、中、难)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全卷难度控制适中,如上海考试说明中的“这三种题的试题原则上分别占总分的40%、40%、20%左右,三种题型的试题原则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重庆考试说明中的“以中等题为主,总体难度适当,易:中:难=3:6:1”;四川省“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合理控制三种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控制在3:5:2)及全卷总体难度”,现在各省市试题难度基本稳定,试题一般由易到难,即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难度依次递增,在同一种题型中难度也是同样的结构——档题唱主角,高考成败中档题至关重要,在考试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设计相应的得分策略,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题量。

(4)关于知识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能力层次结构等

知识结构是外显的,《说明》上没有明确提出各个知识模块的分数比重,实际上,命题人员在设计试卷布局时,每个知识模块、知识层次结构、思想方法、能力等都会有相对合理的比重,参见本文附表三。

(5)关于题型示例(参考试卷)

高考数学考纲解读与复习策略 篇4

一、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解读与复习策略

《考刚》指出:高考数学试卷的整体难度在0.55左右, 试卷的易、中、难比例为3∶5∶2.其中选择题比例为3∶2∶1;填空题比例为2∶1∶1;解答题的比例为0∶1∶1, 即无容易题, 37分中档题, 37分难题.近两年四川省高考数学试卷的整体难度为:2009年文科0.43、理科0.55;2010年文科0.43、理科0.52, 其中选填题的比例基本与《考纲》要求一致, 解答题的比例实际为0∶2∶1, 即50分左右中档题, 24分左右的难题, 也就是在解答题前一、二问的难度有所降低, 就是人们常说的低入口、难深入;试卷中有75分左右的中低档试题来自教材, 如, 2009年四川理科第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0) 、 (13) 、 (14) 、 (15) 、 (17) 、20题 (1) (共72分) ;2010年文科的第1、2、3、4、7、9、11、13、14、15、17、18 (1) 、19 (1) 、20 (1) 、21 (1) 、22 (1) (共82分) 的试题均由教材中的例习题改编, 其中2010年的第19题是必然中的偶然, 不排除以后高考试卷中还会出现类似“19题”的试题.

为此, 后期复习策略如下:

(1) 回归教材,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还应把教材中的典型例习题找出来, 认真训练评析, 并从中提炼教材所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 在设置后期的综合训练题时, 应与《考纲》要求、高考试题结构、难度基本一致.

(3) 加强中档试题训练.

这样才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才能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考生在高考中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取舍, 合理分配时间, 发挥出最佳水平.

二、关于命题原则的解读与复习策略

《考纲》指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要即全面又突出重点, 强化主干知识, 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看到:第一、基础知识的考查即全面又不刻意追求覆盖面, 近两年四川省高考数学试卷的覆盖率均在60%~70%之间;第二、重点知识要重点考查且要达到一定的深度;第三、强调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运用.下面两个表格反应的就是近两年四川高考数学试卷中各板块知识的分值分布情况, 从这两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知识板块在总分中的份量, 便可知道哪些是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请读者查阅四川高考试卷2009年21题和2010年22题, 它们都是很好的若干知识点交汇的综合性试题, 从该题中可以看到高考试题易在那些知识点上综合、在那些知识板块上交汇、怎样综合、交汇?并了解如何求解它?

根据以上解读, 高三后期复习策略建议:

(1) 在第一轮全面复习考点知识的基础上, 锁定重中之重, 加强重点知识的记忆、梳理、归纳、总结, 不定期地检索自己的知识、方法系统, 找到自己弱项, 挖掘根源, 及时弥补, 及时纠错 (过几天再看纠错本, 再纠错) , 要使重点知识、重要的常规方法、通性通法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 组织适当的专题讲座, 如设置重点知识板块交汇的综合题讲座, 研究各类综合题的题型、结构、特征、解答的思路、怎样审题、怎样入手、怎样解答、怎样书写表达等.

(3) 在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两大知识板块上设置专题复习.因为, 很多学校为了应对“一诊”“二诊”考试, 对这两块的复习都较靠后, 没有时间系统、深入复习, 所以应在第二轮复习中以专题的形式予以弥补, 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立几、解几在数学高考中事实上是拉差距的) .

三、数学能力要求解读与复习策略

《考纲》明确指出了数学五大能力 (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并作了准确的定义与要求.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发现高考对能力的考查层次为:思维能力是核心, 运算能力是重点, 其他能力为补充与提升;即考查数学能力、又考查一般能力, 如, 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书写表达能力等.

高三后期复习策略建议:

(1) 重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要从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着手, 特别是记忆力.第一必须要将所有的考点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 甚至有些重点知识, 还应采用默写的方式来促进记忆;第二要将这些知识进行串联、梳理, 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第三需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形成一定的方法体系, 只有这样, 我们的大脑才有思维载体, 也才能快速、敏捷、多角度地思维, 进而也才能快速、准确地解答各种试题.

(2) 高三老师除在平时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外, 还应利用综合性的专题讲座以及专题训练, 培养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 为了我们少做无效劳动, 每一个师生必须高度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平时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在算理、算法、准算、快算、巧算上狠下功夫, 如, 课堂练习、课堂例题展示 (有些过程让学生算, 在课堂上迫使学生准算、快算,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后作业等, 都要设置一些具有一定计算量的的数学题, 特别是后期, 每周至少应有一次小综合与大综合的定时强化训练, 狠抓中低试题的基础训练, 抓速度、抓准确度、抓效率, 一定要做到精选、精练, 深刻领悟解题途径与方法, 只有这样, 我们的考生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 也才能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解读与复习策略

《考纲》指出:淡化特殊技巧, 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 考纲中明确了七种数学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 在这七种数学思想下有50种基本的方法与技巧 (其中30个左右是常用的) .近几年数学高考试题, 对这七大思想几乎都有所涉及, 但重点是考查前四个.

如, 2009年数学试卷中考查了中学数学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5个:

公式、性质、结论法 (含二手结论) :第7、13、17题;

数形结合法:第9、10、14题;

定义法 (概念法) :第2、21题;

排除法:第4、5、16题;

验证法:第4、16题;

化归与转化:第9、14、21、22题;

插空法:第11题;

捆绑法:第11题;

间接法 (作差法) :第11题;

分类讨论法:第11、18、21、22题;

特殊值法 (赋值法) :第12、16题;

演绎法:第12、16题;

割补法:第15题;

向量法:第15、19题;

分离常数法:第22题;

综合法:第19题;

消元法:第20题;

韦达定理巧用法:第20题;

点差法:第20题;

导数法:第21题;

递推法:第12、22题;

放缩法:第22题;

同一法:第19 (理科Ⅱ) 题;

构造法:第22题;

直接推算论证法:第1、2、3、5、6、7、8、17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 哪些思想方法是常考的, 重点考查的.为此, 后期复习策略建议:

2012江苏高考英语考纲解读 篇5

泗洪中学

高三英语组

2012/12/10 英语命题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应用、书面表达三个部分。语言知识要求考生能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语言运用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阅读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我们高三英语组经过认真研讨2012年考试说明,发现了今年的考试说明有以下几点特点,对今后的教学也对各位老师提出了建议。

英语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选择题分成听力(20分)、语言知识应用(35分)、阅读理解(30分)三个部分,非选择题分成任务型阅读(10分)和书面表达(25分)两个部分。试题包括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其中以中等题为主。

【变化】

1、《说明》提供了试题分析和参考答案,并就书面表达题型提供了一至五档的范文,而且就各档次的作文作了具体分析。如第五档作文分析:作者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作者能够使用较多的句型和词汇,没有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作者能够有效地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全文结构紧凑,内容连贯流畅。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再如第一档作文分析: 作者仅完成了试题规定的少量任务,明显遗漏了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文章仅能使用一些简单的语法结构和有限的词汇项目。全文存在较多的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了对写作内容的理解。全文缺乏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不够连贯。文章仅能传递少量规定信息给读者。

2、《说明》对词汇表进行了勘误校订,对一些常用词条的词性进行了修订。另外, 原新增词汇以“*”号标出,现在《说明》中已不再以“*”号标注。

【建议】

1、注意词汇的积累,尤其对《说明》中的高级实词、高频词和核心词进行多方位复习,还要对易混词汇进行意义和用法上的辨析。如现阶段就应该侧重利用教材的学习和复习来巩固词汇,而不要完全依赖于试题的检测途径。复习阶段依然要以阅读为中心,除了教材的通透朗读以外,大量的短文阅读并辅以理解训练是最好的复习方法,这样还可以巩固和拓展词汇。

2、复习阶段依然要以阅读为中心。除了教材的通透朗读以外,大量的短文阅读并辅以理解训练是最好的复习方法。

高考考纲 篇6

一、“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新增3篇,削减3篇。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附录Ⅰ“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部分,新增了郦道元的《三峡》、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3篇诗文,同时削减了《诗经》中的《蒹葭》、杜甫的《望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篇诗文。

[解读]自江苏自主命题以来,附录Ⅰ中的当年考查篇目就一直没有调整。考虑到考查的覆盖面,本次修订进行了微调,但调整坚持了“不增加考生负担”的原则。为此,在新增3篇的同时,也削减了3篇。考虑到“文”的默写难度要大于“诗词”,置换时坚持了对等原则,以文换文,以诗换诗,以词换词,有两首甚至是同一作者的诗词。

[支招]

1. 重温。由于新增的3篇诗文均为初中所学,加之高考已有多年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广大考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淡忘。为此,需要借助课本注释对这3篇诗文的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进行一次重温,只有理解透彻,才能背默得准确。

2. 背诵。将这3篇诗文单独印发,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逐篇逐句背诵,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3. 圈点。广大考生在背诵时应将这3篇诗文中易写成错别字的字和易颠倒词序的句子,用红笔一一圈画出来,激起有意注意,强化记忆。

4. 检测。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板演检查学生早读背诵的效果;在阶段性考试中,老师可以加大对这3篇诗文的考查权重,测试学生阶段性识记的效果。

二、 “名著目录(加考)”新增1部,削减1部。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附录Ⅱ“名著目录(加考)”部分,新增了老舍的《茶馆》,同时削减了曹禺的《雷雨》。

[解读]这一修订主要是考虑到考查的覆盖面。由于受到备考时间的限制,此次修订只置换了1部名著,老舍的《茶馆》和曹禺的《雷雨》,无论是长度、难度,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都是基本对等的,应该不会增加考生的负担。

[支招]

1. 通读。《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剧本约3万字,按照一般人每分钟300字到500字的阅读速度,静下心来2小时是完全可以读完的。近年来,江苏卷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仅做题目而不读原著是无法应对的。为此,我们广大考生应该通过通读原著来确保完胜,而不应该通过做题目来碰运气。

2. 观看。《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影响力最大的于是之版《茶馆》片长约2小时,广大考生完全可以利用星期假日观看全剧,以此来感知、感受和感悟人物、剧情、思想、意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戏剧而言,观看演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3. 讲解。由于《茶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的作品”(戏剧家刘厚生),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巨大的社会容量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所以高三老师有必要留出两三节课时间,对《茶馆》的时代背景、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进行详尽地讲解,帮助广大考生读懂、读透原著。

4. 检测。各校的高三老师可以分工协作,依据江苏卷近年来对名著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和趋势,编制一套关于《茶馆》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对考生进行专项训练,并在阶段性考试中加大考查的频度。

三、 “典型题示例”新增了2道新材料作文题目,削减了2道命题作文题目。

在“典型题示例”部分,新增了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挑秧苗”和全国新课标卷“船主与漆工”等2道新材料作文题目,同时削减了江苏卷2006年“人与路”和2007年“怀想天空”等2道命题作文题目。

[解读]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共有106道,其中104道取自历年江苏卷试题,只有这2道取自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试题。它向我们传递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江苏高考命题组已经萌生把作文命题的触须从“命题作文”向“新材料作文”试探的念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作文命题的形式是“百花齐放”的,但江苏卷却“一枝独秀”,已经连续考了7年命题作文,也应该“换换胃口”了。二是外因。由于新材料作文具有公平性、选拔性和安全性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它在高考中已成燎原之势,尤其是2012年高考,17道作文题中有16道是新材料作文,诚可谓“祖国山河一片‘新’,命题作文成‘孤岛’”,江苏卷也到了“与‘势’俱‘新’”的时候了。

[支招]

1. 指导。鉴于广大考生高中三年来做的基本都是命题作文,高三老师应强化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在指导中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新材料作文的题旨固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但它也是“画地为牢”,这个“牢”就是“材料内容及含意”。二是在“高下”上见功力。新材料作文有利于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那么它判卷的分水岭设置在哪里呢?不在“对”与“错”,而在“高”与“下”,尤其是在立意、境界、情怀等的“高”与“下”上。

2. 借鉴。高三老师可以把近年来高考中全国卷和各省、市、区卷中的新材料作文题目,连同“题意解读”“高考佳作”一起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研读、揣摩和感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新材料作文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从而加以借鉴,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 训练。对新材料作文的训练最事半功倍的办法是专项训练,而专项训练的着力点应该锁定在立意训练上,具体运作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各位同学可将自己根据材料内容和含意能想到的立意一一列举出来,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第二步:各位老师可将本班每位同学的最佳立意收集起来,整合以后印发(或投影)给学生,让全班同学在比较中遴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第三步:高三备课组可将全年级每个班级的最佳立意收集起来,整合以后印发(或投影)给学生,让全年级同学在比较中遴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循序渐进地走这三步,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把广大考生对题旨的把握逐步引向精准、深邃、高远。

4. 检测。高三平时的习作和阶段性考试可以轮换使用“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这两种题型,既强化“新材料作文”,又不弱化“命题作文”,确保处“变”不惊,“不变”亦从容。

“解读”旨在把握高考脉搏,“支招”旨在指点应对策略。我们坚信,广大考生只要将考纲变化揣摩透彻,将运作方案实施到位,就一定能够以变制变,亮剑2013年高考!

[对路训练]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 左牵黄,。,千骑卷平岗。(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茶馆》是一幅长卷式地展现社会生活的戏剧作品,它刻画了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以后三个时代的历史现实。

B. 《茶馆》对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等主要人物采用了自壮到老、贯穿全剧的安排方法,从而达到了以人物带动故事的目的。

C. 《茶馆》中,小唐铁嘴、小刘麻子、小吴祥子等子承父业,一代比一代更荒唐,一幕比一幕更衰败,从而揭示出社会衰亡的内在原因。

D. 《茶馆》中,面对流氓头子黄胖子的耍横,常四爷大声呛了一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表现了他一辈子不服软的性格。

E. 《茶馆》中,马五爷因为有洋人之势可依,所以一句话就制服了二德子,但他却还要以文明人自居,教训二德子“有什么事好好地说”。

3.《茶馆》中“卖产业开工厂”这一情节,表现了秦仲义什么样的主张和性格特征?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旅行社组织一次三日游,车刚启动,导游便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写上每个人每天不同的位置。不一会儿,他将纸条分发给每一位游客,并宣布每一位顾客每天的座位将会有变化。三天的游程中,坐在前排的游客每天向后移动五排,每位游客在前中后的位置上各坐了一天。由于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导游介绍各地景点时,都要用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各介绍一次。但他一会儿先讲英语,一会儿先讲粤语,一会儿又先讲普通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高考考纲 篇7

关键词:高考数学全面研究,高效复习,命题走向

一、分析试题特点

(一) 对非主干知识考查。

(1) 集合———四省都有一道考题, 占分约5分, 是一道容易题, 都是考查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运算, 并且都是放在第一题位置; (2) 算法———四省都有一道考题, 占分约五分, 考查的都是流程图, 要求的都是输出结果; (3) 概率———三省有考题, 只有海南无, 三省考查的都是古典概率, 江苏考了一道填空题, 而广东卷第十七题考了概率统计大题, 山东第十九题考了概率大题; (4) 统计———四省都有考题只是考查的知识点有所不同, 江苏考查的是频率分布直方图, 广东卷考查的是分层抽样及线性相关关系, 山东卷考查的是平均数方差; (5) 复数———三省有考题, 只有广东无, 三省考查的都是复数的除法运算; (6) 简易逻辑———广东卷山东卷都有考题, 其他两省无。且两省考的都是充要条件问题。

注意:集合、算法、概率、统计、复数、简易逻辑是基础知识点。但江苏卷又有其个性化特点,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逻辑、量词、类比推理书写不方便, 一般出现在填空题中;二是算法、概率、复数、统计、直方图、茎叶图、方差、均值轮流考, 不考难题。

(二)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点知识模块是命题重点, 注重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

1.函数知识———是历年考试重点和热点, 结合四省试卷分析, 函数部分考查的是如下两个方面。 (1) 基本函数, 分段函数, 以及函数y=x+a/x (a>0)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与最值问题; (2) 函数的建模问题 (江苏卷14题) 。能够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构造数学模型, 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加以解决;⑶函数综合题给出函数解析式 (含参函数) 主要考查分类讨论问题, 主要以一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组合 (海南卷第21题, 山东卷第21题, 广东卷第20题) 。注意:要特别关注海南、广东函数综合题, 它们都是含参函数。但还要注意的是对江苏卷来说函数综合题不考抽象函数, 不与导数结合, 尤其是不考导数证明, 不必在此知识点上练习大量习题。

2.立体几何———四省都有一道或两道题。巧的是四省所考大题都是一证一算。

3.直线与圆———四省都只有一道小题, 考查的都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三角———四省都有两道或者三道考题, 占分约20分: (1) 三角函数周期公式及通过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及图像的平移变换; (2)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江苏卷第13题, 广东卷第13题, 山东卷第15题) ; (3) 两角和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江苏卷第17题, 海南卷第10题) 。

5.平面向量———四省均有一道考题, 属中低档题: (1) 考查平面向量基本概念和运算以及坐标运算 (江苏卷第15题, 广东卷第5题) ; (2) 考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公式 (山东卷第12题, 海南卷第2题) 。注意:三角、向量尤其是解三角形是命题的热点, 如加大难度涉及中线、高、角平分线。

6.数列———四省都有一道考题, 结合四省试卷分析数列中有如下三个重点题型: (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求和公式, (山东卷第18题, 海南卷第17题) ,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求和公式 (江苏卷第8题, 广东卷第4题) ; (2) 已知Sn与an关系, (江苏卷第19题的第1小题) ; (3) 数列中常用的求和方法及数列与不等式综合题 (江苏卷第18题, 山东卷第18题) 。注意:江苏卷上把函数数列放在后两题, 这是江苏卷独有的特点。

7.不等式———江苏卷考了三道题, 而其他三省均考一道题: (1) 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 (江苏卷第11题, 第19题。山东卷第14题) ; (2) 线性规划问题。 (广东卷第19题, 海南省第11题) 。注意:线性规划问题实质上研究的就是用最少的钱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对江苏卷来说是两个C级要求的知识点, 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8.圆锥曲线———四省均有一道或者两道题, 考查的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 (1) 会求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离心率 (广东卷第7题) 及标准方程 (山东卷第9题) ; (2) 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 巧的是江苏、山东、海南所考大题都是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注意:考纲中, 直线与圆是C级, 椭圆是B级,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9.导数———四省都有一道或两道题, 结合四省试卷分析, 导数部分重点考查如下三个题型: (1) 导数几何意义 (四省都有考题) , 利用导数法求高次函数及非基本函数单调区间及最值问题, (山东卷第18题) ; (2) 利用导数法, 讨论含参函数单调性及最值问题, (山东卷第21题的第2小题) 。注意:因高校教师熟悉导数, 利用导数研究导数性质, 历来都是命题重点和热点。

二、对2010届江苏高三数学复习的反思

高三数学复习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 不重视对《考试说明》的研究; (2) 不重视课本上典型例题、习题的研究, 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17题, 本题的原型就是苏教版数学必修5第11页的第3题; (3) 不重视纠错, 只一味地讲新题, 其实纠错有时比讲几道新题更有效; (4) 落实三基不到位; (5) 过早讲解练习中的难题, 不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 追求面面俱到, 重点不突出, 学生参与少, 课堂效率低下。

三、对2011年江苏数学复习的启示

对四个新课标区试卷分析之后, 对我们来年的复习有诸多启示, 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对于江苏卷未出现而又有要求的知识点, 如线性规划问题, 充要条件问题等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出现的创新题要好好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强调如下几点。

(一) 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 提高教学针对性。

要准确把握考试说明中各知识点能力要求, 对A、B两级的知识点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

(二) 夯实基础, 关注通性通法。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是复习教学永恒的主题;要重视课本作用, 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上教学多下功夫;要认真理解, 反复推敲高中各知识点的涵义;对容易混淆的知识, 要帮助学生仔细辨识、区别, 逐步建立与高中数学结构相适应的思考方法;要及时归纳, 总结各种通性通法, 提高运用能力;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尤其是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要突出培养综合解题能力。

(三)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考考纲 篇8

1. 命题者比较认可2007和2009年的高考,特别是2009年高考题

应该说,这两年题所渗透出的信息就是2011年高题命题者的追求和目标。示例入选的十道选择题,全部来自广东高考本土“粤菜”,其中一道来自2006年,四道来自2007年,一道来自2008年,三道来自2009年,2010年新高考模式历史题只有一道入选,说明201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并不是命题者心中最理想的试题,用一句玩笑话就是小沈阳的七分裤可能有些跑偏了。六道非选择题有四道选自广东本土高考题,两道选自全国文综卷;前四道中国史题中,第36题来自2009年广东题,第37题来自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题,第38题来自2007年广东题,第39题来自2010年广东题;后两道世界史题中第40题来自2009年广东题,第41题来自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选择题的选题很明显给了我们五个提示或暗示:一是六道题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各三道,但实际上中国史选了四道(本土题三道,全国题一道),说明选题者对中国史命题比较满意,认为精品题多多;世界史只选了两道,本土题只选了一道,还有一道来自全国卷,说明选题者对世界史命题还有更多的期待。因此,2011年高考命题可能会在世界史命题这一块上增加新的重视程度,争取有一番更大的作为,让世界史也能像中国史一样精品题多多。二是比较看重2009年的非选择题,四道本土题中有两道来自本年度,占50%,另外两道分别来自2007和2010。2006、2008均无题入选。三是从入选的中国史题来推测,2011年有可能继续以某一个话题来贯穿古今,但话题会提高一个档次以上,如通过研究性学习话题、史学观的运用话题、历史评价话题等进行,当然也不排除像全国卷的“邓实题”一样,具体用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不同评价来贯穿古今或关联中外,但这样的题是无法照顾命题的覆盖面,命题者有可能会慎重使用。四是两道“进口”的全国文综题很大的可能性是2011年命题的“标杆”题和目标题,这两题代表两种不同的题型,“邓实题”代表着命题向纵深方向发展,“全球化发展过程”题代表着命题仍是浩瀚世界历史中的“蜻蜓点几处水”。可以肯定地说,2011年世界史的主观题应该是用某一个话题继续贯穿古今和关联九大国中的几个国家。五是世界史非选择题选了民主历程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题,估计2011年高考多半会在法制、宪政和人文主义、科技等处命题。

2. 示例题的选用基本上决定了2011年高考试题的目标难度

2007年高考选了四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2009年选了三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可以肯定地说,2011年高考试题的难度就会在这两年之间波动,估计高考命题总体上以求稳为主,不论是题型、分值、考查内容,还是考查特色都不会有大的变化,但试题本身的难度会有所加大,会高于2007年难度和比较接近但又略低于2009年难度,2007年的题有助于命题者解决容易题和中等难度偏易题的问题,2009年的示例题有助于解决试题中的中等偏难或难题问题,从而较好地综合实现历史试卷以中等难度为主兼顾容易题和难题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考前不要猜题押题,但一定要根据2011年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难度变化,采取针对性的复习措施,适度提高复习难度,提早进行适应性训练;要在复习过程反复琢磨这两年高考题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方向,反复训练示例中的命题形式和风格,以便学生高考时“轻车熟路”。总之,记住一句话:2007、2009年高考题是我们复习的方向。

3. 重视新增加的“示例题”

2011年的示例题与2010年相比,有三题被更换了:两道选择题,一道非选择题。第一道是选择题第11题,2010年是选的2008年的广东“材料、理解、结论”题,2011年是选的2007年广东高考题第1题“反映商朝农耕生产”题,从常规上来讲,换题应该换2010年的题,但去掉2008年的题后,却换成了更“古老”的2007年的题,这样换题含意深广,有“此处省略一万字”韵味,让人联想多多,重新把2007年的题拿出来“说事”,最大的可能性是2011年有可能要把选择题的难度降下来一点点,或回归考主体知识和重点知识,不捞偏门,做到高考选择题“活而不难但有思维力度”,前几年那一些太难、太繁杂、研究味太浓、史材史实史识跑偏的选择题极有可能从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下架”,尽可能稳妥地回归主干知识。高考不怕考主干知识,关键是命题者要找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角度,如通过N多的社会史来个小视角大历史,见微知著,实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细微的社会历史征象(或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和历史真相或历史规律。第二题是选择题第15题,2010年选的是2008年第13题“文革教育方针”题,2011年选的是2010年第16题“双百方针的内涵”,此题也是2010年历史题唯一的入选选择题,说明命题者十分重视和在意历史概念的考察,同时也说明了2010年的选择题绝大部分不是命题者心中的“理想题”或“宠爱题”,估计2011年考查历史概念仍是“重头戏”。第三题是非选择题更换了一道题,即把2009年的第37题“西汉农民的年收入计算”题换成了2010年的“社会群体”题,2010年的第39题“关税”题并没有选入今年的示例题中,说明2009年的历史话题题成为了命题者心目中的好题,估计2011年还会继承“遗志”,并有可能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经常发现和挖掘一些贯穿古今或关联中外的历史话题,这些历史话题宜小不宜大。

4. 选择题缺失两道示例题让我们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依据新高考试题组题形式,历史科的选择题是十二道题,理所当然,题型示例也应该是十二道或更多些,但2011年的题型示例选择题与2010年一样只有十道,为什么?是版面限制?这显然说不过去,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只有两道,而题型示例却选了六道。如此一来,就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内容没有让选题者能够“心动”的题。经过反复比照,我们发现有两处选择题“空白”:一是古希腊罗马的空白,估计2011年高考可能会在此处命制一道路出彩的选择题,即使不在此处命制选择题,也有可能会成为某一道非选择题的起始问,如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古罗马的法制。二是史学观、史学常识和史学方法的空白,前几年广东题有了一些这方面的探索,但都不是十分成功,专家叫好的题,中学、考生不买帐;考生叫好的题,专家认为小儿科。估计2011年命题者会尽力在此处命制一道有可能“流传千古”的选择题,让专家、考生、中学都满意。如果2011年高考这两处都命制出了精彩选择题,估计2012年这两处“空白”就会消失了。

5. 充分利用示例题的“扫雷”功能

2011年广东高考考纲历史题型示例共选了十六道题,其中选择题十道,非选择题六道,选题总数与2010年一样。选择题十道中有六道中国,四道世界史;六道中国史均衡分布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每个部分两道;四道世界史于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各分布两道。六道非选择题中四道中国史,两道世界史。如果我们把高考考纲的内容归位为十七个网格的话,通过对应“扫雷”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十六道题基本上把十七个网格覆盖了,只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民国后期等四个网格没有涉及到,这四个网格应该是我们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之一。如果把每一个时期又细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的话,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将更加细化,复习的重点将会更加明确,针对性会更强。倘若大家乐意,还可以进一步把2007年到2010年的广东高考题和2011年广州深圳惠州汕头等几个影响较大的市一二模题分别列入十七个网格中(17个网格具体附后),你就会发现哪些是考试的热点重点,哪些是考试的盲点,哪些知识点已被成功“扫雷”。

如深入分析所选示例题的热点内容和“扫雷”,我们就会发现,关注民生、凸显社会生活史将会加大力度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野,这也是高考命题者对“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理念的执着追求。我们不但要关注近年来史学界新发展,如中国史方面有家族史、区域史、城市史、移民史、社会生活变迁史等,世界史方面有生态环境史、科技史、妇女史、人口与家庭结构史、宗教史、人权史等,而且要关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新史观都有可能成为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如文明的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6. 题型示例的整体走势隐性告诉我们,后期的复习,要多与热点为伍

持续多年的热点或是目前我们社会所提倡的对历史发展、现实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热点是重中之重。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国内问题的国际思考,国际问题的国内思考;显性问题的隐性思考,隐性问题的显性思考,等等。

如示例中选择题第12题“君主专制强化也有特殊情况”和非选择题第40题“世界民主进程”等就隐性告诉我们:政治文明与制度创新: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观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组织文明、政治技术文明等内容。学术界一致认为,作为政治领域的规范和规则,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制度选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政治选择。与之相应,政治制度文明史就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内容,制度文明是当今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主题。代议制作为人类社会处理公共事务的一种程序性制度,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较为完善、成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人类智慧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文明成果。我们在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命题角度:一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监察制度(以秦汉为例)等;二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含重要宪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等;三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苏联(俄)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代表)等。

又如选择题第13题“西洋风味”、第17题“巴拿马运河”、第19题“找工作比中奖还要难”,非选择第41题“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题等都在强烈诉说“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是永恒的重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决定的。其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而外在动力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瓦解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从道德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

高考考纲 篇9

面对变化,我们必须研究试题可能呈现的方式,探究相应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备考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要求表述为: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我们可以据此对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大致呈现的几种常规题型作以下预测:

1.词句理解类题型

江苏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不涉及词句的理解,而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正好填补了现代文阅读对词句理解考查的空白。

词语的理解主要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重在把握其语境义;而对句子的理解,往往也落实在几个关键词的理解上,解题时要对句子作切分,找出每个段落中的关键词并加以解说,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一不要人为地“拔高”;二要学会多角度分析。

试题呈现方式:

(1)“……”的含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的含义(内涵)?

(3)……指(代)什么?

例:(2010年江苏卷)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答案](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理解词句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要理解的词句的上下文,分三个层次揣摩它的意思:

①字面义;

②语境义(临时义),包括修辞义、指代义、概括义等;

③深层含意,包括主观精神层面的意义和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等。

2.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类题型

试题会涉及文章的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可能是文章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也可能是整篇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意味着试题的答案有的可以从文中直接筛选归纳得到,有的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得出。

试题呈现方式:

(1)为什么说……

(2)作者说……的理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

(3)请概括……的原因。(……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从哪几方面论述(介绍)……

例:(2010年江苏卷)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答案](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答题要找准题目涉及的区间,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3.分析结构思路类题型

题目会涉及整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顺序、层次关系等,或要求分析某个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

试题呈现方式:

(1)概括本文的思路。

(2)文章为什么从……写起(以……结尾)?(某个内容的安排顺序能否调整)

(3)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内容能否删去?是否偏题)

(4)文章为什么要写……(举……例)

例:(2010年江苏卷)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答案]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文章常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情感变化、认知规律等顺序结构全篇。结构思路的语言表述模式有:

(1)文章以“……”为线索,选取了……材料,开头(首先)写……(以……引出),接着(其次)写……,最后……,从而揭示(表现)……主旨;

(2)引出话题——分析论证(事例—论述)——拓展反思(联系现实)——总结。

分析某个内容的作用要从内容(主旨表达)和结构(与标题、上下文关系)两方面考虑。

研读诗歌考纲蠡测2009考题 篇10

1.《考纲》要求。

(1)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能力层级E。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1)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2)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3)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4)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5)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2. 考题的变化 (1997~2008) 。

(1) 2002年之前均为选择判断题, 2002年后变为主观题。

(2) 题量变化, 2001年之前的选择题均为2题, 2002~2004年为一题两问, 2005年后为两题两问。

(3) 分数由2004年之前的6分变为2005年后的8分, 加大对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3. 考查内容的变化 (1997~2008) 。

(1) 共同点: (1) 朝代:1997~2008年12年中均考查唐诗宋词。唐诗考题均是盛唐和中唐, 宋诗词均为宋的中后期。 (2) 作者:均是每个朝代每个阶段中有名的诗人或词人。

(2) 变化: (1) 朝代作者:1997~2008年12年中, 7年考唐朝, 5年为宋代。1997年至2001年五年中的判断选择题多为考唐诗, 只有2000年考宋诗;2002年改为主观题后, 七年中考宋诗词的有4年。附:1997年 (唐) 刘禹锡《望洞庭》、1998年 (唐) 贾岛《题李凝幽居》、1999年 (唐) 杜甫《漫成一首》、2000年 (宋) 赵师秀《约客》 (诗) 、2001年 (唐)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2002年 (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003年 (唐) 王维《过香积寺》、2004年 (宋) 晏几道《鹧鸪天》、2005年 (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2006年 (宋)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诗) 、2007年 (宋)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2008年 (宋) 潘大临《江间作四首 (其三) 》 (诗) 。 (2) 体裁:2001年之前的判断选择题均考诗, 2002年改为主观题后还是以诗为主, 只有2004年和2007年考词。 (3) 考点:2001年之前在此不做研究, 侧重2002年后的主观题。每年的考查点均有所变化, 2002年为关键词“折柳”, 2003年为诗眼“咽和冷”, 2004年为句 (主旨句) , 2005年既考句意又考写作手法, 2006年考内容的概括分析和评价, 2007年既考表达的感情又考写作手法, 2008年既考诗眼又考所言之志。

4. 蠡测2009命题。

(1) 2009年考纲应延续2008年的考试大纲要求。

(2) 朝代、体裁。2009年应首选唐诗, 2004年后五年时间里主要考宋朝的诗词, 只有2005年考唐诗, 为此要引起注意。当然其他的也要注意, 因为按照2004~2008年出题规律:04宋词~05唐诗~06宋诗~07宋词~08宋诗, 2009年应为诗, 但也不能不关注宋词。

(3) 作者。12年高考中所出的诗歌均是每个朝代每个阶段中有名的诗人或词人。 (1) 唐诗中所出的均是盛唐和中唐的诗人, 每年都不相同, 所以我们要注意没有出现过的并且在这两个阶段中有名的诗人的作品。 (2) 宋诗词在12年中出了五次, 但其中四次高频率出现在2004~2008年的四年中, 所出的均是北宋中后期的词人, 为此要注意这个阶段的其他词人。 (3) 从2008年出题的发展趋势看, 还要注意跟课文相关的作者。2008年出了潘大临 (约1057~1106) 的诗:字邠老, 黄州 (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这就要求高三老师学会扩展迁移所学的课文, 真正做到以课本为纲。

(4) 考点。综合2002年改为主观题后的设题变化, 我们对比分析后就可以发现每年的考点均与去年不一样, 因此可以这样判断, 2009年的考点应与2008年不同, 但考时不外乎涉及到关键词 (诗眼) 、主旨句、内容概括分析、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这几个方面。

5. 复习建议。

(1) 从理解诗歌语言特殊性入手, 从而理解诗歌内容。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古代诗歌语言采用的是文言文, 因此就具有文言文语法特点, 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句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2) 全面理解各种表达技巧的概念和运用, 在平时训练中加以巩固。

(3) 学会扩展迁移所学的课文, 真正做到以课本为纲。

(4) 根据历年考题变化扩展鉴赏, 设置考点。

考纲高频词汇练习 篇11

1. As the noises are______of big cities, some people prefer t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A. characteristic B. particular

C. familiar D. special

2. These days, I tend to accept any idea______by experts on TV.

A. brought out B. brought about

C. put out D. put forward

3. Shortly after I settled in Chicago, I had a physical problem and had to go to hospital for a thorough .

A. observation B. inspection

C. examination D. investigation

4. From my previous experience I’ve that I can’t count on a man like George to keep his words.

A. included B. concluded

C. conducted D. combined

5. No difficulty could______this brave man since he is so confident and capable in this special field.

A. attackB. defeat

C. winD. overcome

6. Usually, on Sunday mornings, when I didn’t have to______school, I w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ime.

A. join B. watch

C. repeat D. attend

7. We’re looking for ways to______him of the disease, and progress has been made so far.

A. cure B. remind

C. inform D. advise

8. When you fly the kite, take hold of the line that______the direction the kite goes.

A. delivers B. functions

C. controls D. performs

9. Glasses are easy to break and must be______with great care.

A. controlled B. handled

C. pumped D. linked

10.______learning the basic skills in the game, you are also expected to learn to cooperate as a whole team.

A. In preparation for B. In case of

C. Except for D. In addition to

11. You’re supposed to take the medicine as as this is important to your health.

A. instructed B. constructed

C. written D. presented

12. Ever since I entered senior high school, I regularly______the school magazine, which benefited my later career a lot.

A. made for B. came for

C. appealed to D. contributed to

13. Luckily, everything seemed to be going as scheduled______it that the bus arrived late.

A. in addition to B. apart from

C. instead of D. as well as

14. You should not only copy others, or you’ll never make any difference. Learn to be more .

A. available B. positive

C. co-operative D. creative

15. Misunderstanding may arise from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______serious problems.

A. lead to B. devote to

C. take up D. add up

16. His lecture is so difficult that I can hardly make any______of it at all.

A. note B. difference

C. sense D. impression

17. He is so______about the project and works on it with great interest.

A. persuasive B. cautious

C. enthusiastic D. positive

18. I know that such people like Smith always stick to their , even if it means that they may get into trouble.

A. scenery B. views

C. marks D. senses

19. I found that the parcel______two long narrow boxes wrapped in paper, and began to doubt if it consisted with what I ordered online.

A. made of B. consisted of

C. consisted in D. cut in

20. We hope that you can______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us. Anyhow, we don’t want to be kept in the dark.

A. classify B. simplify

C. terrifyD. clarify

21.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give me a reply at your earliest .

A. influence B. convenience

C. consideration D. interruption

22. I have no idea exactly how much money I’ll get in my new job, but I think it will cover my major expenses.

A. royally______ B. roughly

C. consistently D. urgently

23. Niagara Falls is a great tourist , drawing millions of visitors every year.

A. attention B. collection

C. construction D. attraction

24. When you check the composition, I advise you to______anything unnecessary or misleading.

A. drop out______B. let out

C. work out______D. leave out

25. I haven’t finished my essay because the computer______when I was downloading the required data last night.

A. broke out B. broke up

C. broke down D. broke off

26. Tickets for the sports event will be

on our website until one day before it starts.

A. available______ B. acceptable

C. accessible______D. appropriate

27. Huanghelou was______constructed in the 3rd century and was rebuilt in 1981.

A. originally B. historically

C. potentially D. formally

Ⅱ. 完成句子

28. Unfortunately, he______ a deadly disease and wasn’t expected to survive long. (infect)

不幸的是,他感染了一种致命的疾病,活不了多久。

29. Whether you are old or young,______

once a year is a way to keep healthy. (examine)

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每年体检一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

30. We have discussed the issue for several times, but______ . (conclusion)

我们就这个问题讨论了好几次,但是没有得出结论。

31. He______ the book and didn’t notice me when I entered. (absorb)

他在埋头看书,我进去的时候他没注意到。

32. It’s clear that Tom rather than anyone else______ the accident, though he tries to put the blame on others. (blame)

显然,Tom该为这起事故负责,尽管他试图归咎于别人。

33.______ in today’s paper, a new culture center is to go up where stood the old temple. (announce)

就像今天的报纸所说的那样,在原先那座寺庙所在地将竖起一个新的文化中心。

34. You can never imagine how sorrowful he felt to______ once again by the company. (reject)

你难以想象,他再次被那家公司拒绝,心里有多么难受。

35.______ why he hasn’t written to me for long. (puzzle)

他为什么好长时间不给我写信,我对此觉得困惑。

36. There are occasions______but am turned down. (suggestion)

有时候我提出一个建议,却被否决了。

参考解析

1. A。这里用be characteristic of表示“……是某人/物的特色”。

2. D。句意:如今,我总是接受电视里的专家提出的建议。put forward提出(要求、建议、事实等)。A“出版;使显出;激起”;B“导致,引起”;C“关(灯);出版,发布;伸出”。

3. C。语境表示去做身体检查,用examination。

4. B。语境表示从先前的经历中得出结论,用conclude表示“得出结论,下结论”。

5. B。这里用defeat表示“打败”:没有什么困难能打败这个勇敢的人。

6. D。用attend表示“列席,出席”:星期天早上我不上课。

7. A。语境表示“我们”还在寻找治疗疾病的办法,用cure sb of a disease。

8. C。语境表示抓紧控制风筝飞翔的方向的那根绳子,用control表示“控制”。

9. B。语境表示玻璃杯很容易破碎,使用的时候必须小心。用handle表示“处理,操纵”。

10. D。语境表示“除了学会基本的技巧之外”,用in addition to表示“除了……(还)”。

11. A。语境表示按照说明的那样服用药品,用instruct表示“命令;指示;教导”。

12. D。句意:自从我进高中之后就经常给校刊投稿,这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这里用contribute to表示“投稿”。

13. B。句意:好在除了公交车来晚了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按我们计划的那样顺利进行。这里用apart from表示“除了”,可表示besides或except的含义。

14. D。与前面的“只是模仿别人”呼应,这里用creative表示“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独创的”。A“可以得到的”;B“积极的,肯定的”;C“合作的”。

15. A。语境表示缺乏交流会引起误解,并导致严重问题。这里用lead to表示“通向;导致”。

16. C。句意:他的讲座太难了,我几乎听不懂。这里用make sense of表示“理解,明白”。

17. C。与后面的with great interest呼应,语境表示他对这个项目非常热心,选C表示“热情的;热心的”。

18. B。语境表示这种人总是固执己见,用view或point of view表示“观点,看法”。

19. B。语境表示这个包裹里面有两个长而窄的盒子,用consist of表示“由……组成”。consist in“在于,存在于”;consistent with“一致;相符”。

20. D。与句中的kept in the dark呼应,说话人表示希望对方阐述当前的局面,用clarify表示“澄清;阐明”。

21. B。 这里表示“在你方便的最早时间”,用at your convenience表示“在你方便的时候”。

22. B。这里说不知道准确的收入,但是应该差不多能支付每个月的开支,用roughly表示“粗略地,大略地”。

23. D。这里用tourist attraction表示“旅游景点”,用attraction表示“吸引人的事物”。

24. D。语境表示把不必要的或者误导的信息删除,因此选D表示“省去;遗漏;不考虑”。

25. C。这里用break down表示“(机器)损坏;破坏”:电脑坏了。

26. A。这里用available表示“可以得到的,可以利用的”: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买票。

27. A。后文说在1981年重新建造,因此本空表示黄鹤楼最初是在公元3世纪修建,选A表示“最初”。

28. was infected with。infect是使役动词,用系表结构be infected with表示“感染”。

29. being examined。用动名词的被动语态作主语表示一般性的描述。

30. haven’t reached/come to/drawn any/a conclusion。这里用reach/draw/come to a conclusion表示“得出结论”。

31. was absorbed in。absorb是使役动词,用be absorbed in表示“入迷,埋头做某事”。

32. is to blame for。表示“某事该怪某人”用sb be to blame for sth,用put the blame on sb表示“把某事归咎于某人”。

33. As is announced。这里用announce的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用as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34. have been rejected。句中reject这个动作已经发生,而且表示被动含义。

35. I’m puzzled。puzzle表示“使迷惑”,用be puzzled表示“困惑的状态”;puzzle over sth表示“对某事苦苦思考”。

立足考纲,用图表诠释人口问题 篇12

一、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 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 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下面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注:0—14岁为幼年组, 15—64岁为成年组, 65岁以上为老年组)

分析:这类考题主要考查根据图形辨别人口增长模式:首先看整体图形形状, 根据总体形状辨别人口年龄结构;其次看数据, 65岁以上人口数值大小, 大于7%为现代型模式。0—14岁人口比重与40%比较。根据人口增长模式, 可以思考相应的人口问题和此人口问题对应的社会影响, 再探讨缓解途径。上图还能显示男女的性别比例大小、年龄结构等。

二、常见坐标图形的判读

直角坐标图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 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直角二维坐标统计图判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是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内容, 还要注意看清纵、横做标单位数据, 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所示要素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判读图形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思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1:折线图中横坐标表示年代, 纵坐标表示人口数量。人口增长总量=自然增长量+机械增长。从图1看出江苏省人口的自然增长量稳定, 而机械增长量在2004—2006年增长明显加快, 也使得人口增长总量在此期间增加较快。这些数据说明此期间外省区流动人口较多, 可能与经济发展有关。

分析图2:柱状图中的三种分别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 (1) 表示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 (2) 表示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 (3) (4) 表示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其中 (4) 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分析图3:圆形图中的表示不同省区老年人口比重数据。一般来讲, 年龄≥65岁人数占总人数比重≥7%属于人口老龄化现象。由图可知:沪苏津粤省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些地区共同点都是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高, 医疗事业进步, 人均寿命延长有关。

三、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对于三角坐标图的判读, 应注意: (1) 三角坐标反映的是构成现象, 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 即比重或比例, 不表示绝对量; (2) 各构成要素所占的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3) 三角坐标图的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由低到高的递增方向是一致的。三角坐标图判读步骤可分为两步: (1) 关键确定横、纵坐标, 找“0”, 即选择要读取的数据轴为横坐标, 并找到“0”点对应的纵坐标; (2) 作平行线, 即过点作纵坐标的平行线与横坐标相交, 靠近原点的那个点对应的数值就是已知点在相应坐标轴上的数值, 即读取两轴交点的数值。

分析A点三组年龄人口分析状况 (左上图) , 具体方法:找A在 (Ⅰ) 年龄段的比例, 首先确定以 (Ⅰ) 为横坐标, 因为横纵坐标交点为0, 可知 (Ⅲ) 与 (Ⅰ) 交点为0, 而 (Ⅱ) 与 (Ⅰ) 的交点为100%, 则 (Ⅲ) 为纵坐标线。过A点作纵坐标的平行线与横坐标相交, 那个点对应的数值就是已知点在相应坐标轴上的数值 (右上图) 。同理求A在 (Ⅱ) 的比例, 以 (Ⅱ) 为横坐标, (Ⅰ) 为纵坐标, 过A作 (Ⅰ) 的平行线与 (Ⅱ) 相交找到相应数值 (下图) 。最终 (Ⅰ) (Ⅱ) (Ⅲ) 数值之和为100%。

四、平面正方形坐标图的判读

对于平面正方形坐标图的判读, 应注意:正方形坐标的两条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 另外两条边表示第三变量, 第三变量用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表示, 读数时可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图中数据只表示比例。在考查人口增长内容时, 常用底边表示人口死亡率, 另外一条边表示人口出生率, 剩余两条边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步骤可分为三步: (1) 找“0”, 确定横、纵坐标, 即选择要读取的数据轴为横坐标, 并找到“0”点对应的纵坐标; (2) 作平行线, 即过点作纵坐标的平行线与横坐标相交, 读取两轴交点的数值。关键在第三变量, 纵坐标为正方形对角线, 同理作此线的平行线与横坐标相交, 读出交点数值即可。

分析Ⅰ点人口自然增长三项指标 (左上图) 。具体方法:Ⅰ点的人口出生率:首先确定以人口出生率为横坐标, 因为横纵坐标交点为0, 人口死亡率对应的线为纵坐标, 过Ⅰ点作死亡率线的平行线与出生率相交数值为45‰ (右上图) 。同理可求Ⅰ点的人口死亡率。本题难点就是求Ⅰ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横坐标, 找到交点坐标0处, 可知纵坐标为此正方形的对角线, 过Ⅰ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与自然增长率的交点可知数值为5‰ (下图)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五、漫画图形的判读

漫画是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事物特征的绘画, 以文释图, 以图释文, 文图结合, 能形象直观再现相关知识点。我们把漫画看作景观图的延伸, 讽刺效果好, 综合性强。它能强烈地吸引学生, 激发兴趣, 开发思维。读漫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读懂画中的各个元素, 能理清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尤其要注意画面中那些夸张的或者特别显眼的文字。

2. 对画面中的文字进行解读, 搞清楚此漫画传达的信息。

3.联系实际生活, 将图像和所学知识进行融合转化。

【高考考纲】推荐阅读:

上一篇:家电下乡状况的调查下一篇:市场资源优化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