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2024-06-26

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共6篇)

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1

语文答案

1.【B】2.【C】3.【D】4.【C】5.【D】6.【A】

7.(1)大禹、商汤归罪于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8.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10.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答: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3)答: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4)答: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2.(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答: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第1页,共8页

(3)答: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4)答: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13.【C】14.【D】15.【B】

16.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17.示例: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18、略

第2页,共8页

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2

试题很注重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选择题中以时政知识为题干, 以书本知识为题肢的试题比较多。第13、14、15、16和18题属于这一类。其中以本年度的热点问题作为题干的有第14、15和16题, 这些题分别以2011年或2012年的时政材料为背景命题。以近年来持续的热点问题作为题干的有第13题, 该题围绕“国际金融危机”命题;还有第18题, 该题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命题。

还有一部分选择题分别以名言、历史典故或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为题干, 考查考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第19题、第23题以名言为题干命题;第20题以汉代的匡衡少年时凿壁偷光、勤奋苦读的历史故事为题干命题;第21题以澳门文化的现实情况为题干命题;第22题以科学新发现为题干命题。

非选择题第38题, 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 要求考生“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第39题,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分析科研人员“成功开发龙脑”的原因。

二、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进行综合探究,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这在2012年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政治试题中也有明显反映, 其主要表现是选择题的题干和应选题肢都来源于时政知识。

例如第17题:近年来, 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 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 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 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由此可见, 人民政协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

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

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关于“人民政协”, 《政治生活》教材在第71页第2段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此外, 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所以, 它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教材在这里仅仅介绍了人民政协的性质、组成、职能和两大主题, 而第17题的正确选项“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教材并没有介绍和讲述。考生要选准D选项, 就必须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时政材料所反映的内涵, 熟悉四个题肢各自表达的不同含义, 进而作出“人民政协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的判断和选择。

这种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 由于这类试题从题干到题肢都比较新, 从一定程度上要求考生做到“即时学习, 即时运用, 综合探究”, 试题的难度明显增大。

三、试题选用知识的切入点较往年更小

例如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在《文化生活》教材第45页第1段中作了具体介绍:“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 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作为一个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居于什么位置呢?它属于《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2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中的一个内容。

同往年相比, 该题选用的知识切入点更小, 试题所用知识更加细微。切入点比较小的考题, 由于只运用某一章节局部涉及的知识, 并对相关知识作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考生不易把握, 从而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四、时政知识成为非选择题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第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以人为本,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 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其中的“以人为本,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呈现出这一特点。

考生思考、回顾《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 很容易想到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可是, 教材里并没有与参考答案相近似的表述。然而, 近年来只要一谈到我国的改革发展问题,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还是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 无不表达出这一理念: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中国人。如果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关注时事政治, 关心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实惠, 就不难答出这一要点。

《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的第五部分为: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对此,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无论对政治教师来说, 还是对参加2013年高考的考生来说, 2012年高考“平稳”试题背后透露出的一些新特点、新信息都值得重视!

应对新课标语文高考题型策略 篇3

摘 要:高中化学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内容的选择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与化学知识水平。本文介绍了高中化学应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从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渐进性与层次性两方面分析了如何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高中化学;内容选择;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24-03

应对考试,有真才实学的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平的教学及备考复习阶段,要把应考的策略授之于学生,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满意的答卷,下面针对新课标语文高考题型浅谈应对的策略。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选择题要选出正确的选项,而它又有干扰项,这要明白命题者设置的答题陷阱。明确陷阱种类,拿选项去对照原文,便能辨析正确的选项,错误的选项。陷阱种类有①断章取义;②强加因果;③偷换概念;④张冠李戴;⑤无中生有;⑥混淆是非;⑦逻辑混乱;⑧说法绝对;⑨答非所问;⑩曲解原意;⑾以偏概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型是3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和一个译文题(2个句子共10分)

1、判断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下面第2、3题中会考查一个题

2、下面对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应对策略:平时多朗读文言文,积累语感,把握一般在哪些字词后面停顿。

3、文中表明主人公××× 正确的一项是( )

应对策略:作好审题,理清题目所问的人物的具体内容或所指,如是直接的言行或间接的表现。

4、下列对课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一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中心思想的概括。

应对策略:识记一些文言常识;把握文本的意思。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复习备考中,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注重课本复习,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对课文内文章熟读成诵进而形成敏锐的语感,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强化语感训练。

(二)诗歌鉴赏(11分)

1、分析妙字、字眼,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的意思;②该字在诗句里的含义;③该字在句中表达的效果、烘托的意境或情感。回答格式: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3、这首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情、心境)

备考知识,表达情感(心情、心境)的词:孤寂落寞,寂寞无聊、离愁之苦,孤独,自由闲适,惆怅感伤,悠然自得,忧国忧民,感时伤乱……。

4、意境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备考知识,意境的特点:荒凉萧条、幽静闲适、凄凉冷清……描绘的画面要知道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由景物或加上人组合成画面。

5、句意型,这句诗好在哪里(从这句诗的含义、作用、表达上的特点,语言特色,表达作者的情感方面作答。)

6、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7、对比鉴赏,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方法:找出相关的比较点,一般是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8、判断观点型。对诗词中 ,这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回答格式: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出理由,并分条陈述)。

(三)古诗文名句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主要是理解性默写,3个小题6个句子共6分,其中高中课本4分,初中2分。应对的方法:把初中、高中要求背诵篇目,做到既能背又能写,同时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

三、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题选一题作答。

1个选择题5分;3个简答题6+6+8=20;共25分。1选择题,五选2,下列五项中正确或错误的两项是( )。

1、开头、中间、结尾段的作用。

2、修辞手法作用

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要明白常用的修辞手法作用的描述。

3、表现手法的作用

确认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考生要储备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自描等的作用。

4、表达方式的作用

明白描写、记叙、说明、抒情、议论这五种表达方式,作用的描述。

5、不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你):拉近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三人称(他):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6、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四、语言运用

1、辨析和修改病句

应对措施:①懂得划分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②能分析出现的六种病因:A、语序不当;B、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或赘余;D、结构混乱;E、指代不明;F、不合逻辑。

2、正确使用词语,题型有①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②选择词语填空,(一般是对近义词的选择)。

应对措施:①懂得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就能判断。②知道成语误用类型:A、望文生义;B、褒贬误用;C用错对象;D、谦敬不当;E、不合语境;

3、句子排序(语言表达连贯)

4、段落中补写句子

在段落中补写句子,所补写的句子要求简明,这样对所写的句子有字数要求;意思上要求与上下文连贯、得体、鲜明、生动等,在分析时,要兼顾所补写句子的上下的内容,使补写的句子能与上下文衔接而通顺。整体上把握该段的中心意思;用好关联词,关注关联词;注意细节——标点符号,特别是冒号、分号、问号等。

5、仿句

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在仿写时要达到题目的要求。关键在于分析例句要准,因为要拿例句作为模型来仿,如果抛开例句去写,那就不是仿句仿写出的句子要与例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尽量使字数相等,修辞手法、感情色彩一致。仿句类型有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等。

6、图文转换

题型:①表格文字转换题;②图文转换题;③漫画文字转换。

解答方法:①作好审题,看清图表的标题,以标题入手,准确把握图表的主题。②捕捉图表的信息要素,信息不能多余也不能遗漏,若是图画,要弄清图画中人或物整合形成的特定情景,体察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若是表格,要弄清信息要求之间的数字量化关系,一般抓住最高的数字和最低的数字。③漫画题,针对现实问题,一般是讽刺、批判、告诫、社会生活中不良的现象。出题形式:A、描述漫画的内容;B、写出漫画的题目;C、漫画的寓意。在回答时要上升到说明人的行为,用文字来表达时语言要简练,思路要清晰。

五、作文(60分)

1、题型:纵观近几年,题型主要是材料作文,其次就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独字题作文,看图作文。

2、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己立意,找准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应对方法:①积累作文素材。关注国际、国家、社会最新动态,热门话题。素材可是人物精典事例,名言警句、诗句等。

②训练作文开头方法,开头要明,要简。可采用开门见山法;妙修辞法(比喻、排比)。

③豹尾法:画龙点睛(归纳总结,揭示中心),升华式;照应式,前呼后应,照应文题或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诗句歌词;排比式,用排比句收尾;对比式;抒情式。

文体上新颖别致,可用题记,小标题、日记、演讲稿、采访式、编故事等。

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4

1劝 学 《荀子》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逍遥游(战国)庄周

【本篇理解性默写】

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2.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5.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3师 说(唐)韩愈

【本篇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阿房宫赋(唐)杜牧 【本篇理解性默写】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4.《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迅即垮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4.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5.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5赤壁赋(宋)苏轼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3.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6氓(mãnɡ)《诗经》

氓之蚩蚩(chī__chī),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ɡ)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jiù)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shân)!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ǔn)。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ānɡ),渐(jiān)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本篇理解性默写】

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答案 1.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2.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3.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4.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5.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7离骚(战国)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hào)修姱(kuā)以(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ï)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tún)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ɡî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xiànɡ)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jí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注】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注】唯:鲁人版教材中为“惟”。【本篇理解性默写】

1.《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3.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4.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5.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8蜀道难(唐)李白

噫吁嚱①(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mãn)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pīng)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④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①嚱:粤教版教材中为“唏”。②巅:旧苏教版教材中为“颠”。③援:鲁人版教材中为“缘”。④如:苏教、语文、鲁人版教材中为“若”。【本篇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3.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4.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9登 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本篇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5

时政热点专题

第27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发展

知识梳理

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中国古代:①战国时期,通过变法封建制度,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一 些统治者实行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一定时期内经济文化的繁荣。如贞观之治。

2.中国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使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如工矿企业开展的民主改革。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治建设,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性。如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同时,政治思想建设保障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如四项基本原则。③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

3.世界史:①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或创造条件。如资产阶级革命。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着政治建设的发展。如工业革命推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主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③重视道德教育,是新加坡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协调发展

1.城乡协调发展:①古代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关系。如: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与农村市镇兴起、农业种植专业区域形成的关系。②近代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较迅速。而自然经济的解体,又为这些地区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乡镇企业的兴起。⑤西方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与农来的关系,及工业革命后近代城市的兴起。

2.区域协调发展:涉及西部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问题。①明确西部落后、老工业基地形成与衰退、中部相对落后的历史原因。②世界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相关事实,如美国的西进运动与西部开发。

3.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相互促进。古代后期,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落后。②近代被迫开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目的、原则、格局、成就等。④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崛起,与相关的对外经济战略。⑤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两种趋势,使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

三、可持续发展

1.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及所造成的环境问题。2.“大跃进”运动对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3.近代以来,以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情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一些资源利用所还来的环境问题。

4.当今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5.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及行动。

重点解读

一、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从总体而言,工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农民)为工业化作出牺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工业化的实现,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协调两者的关系特别重要,没有农业的必要奉献,或对农业的过度牺牲,都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例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现表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意识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在重要位臵,使之不断地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

[例2]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谇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第28讲 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

知识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

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①“二大”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②“三大”面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③秋收起义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④华北事变后,面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现实,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⑤延安整风,把反对主观主义、党八股(教条主义)作为重要内容。⑥社会主义道路。“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⑦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实行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成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⑨党的历史上所犯的一些“左”的或“右”的错误,其根源就是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着手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②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党把领导工农运动作为中心工作。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充分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得的人民战争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并在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⑤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坚持人民战争路线,并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农村的土地改革,与工矿企业的生

产改革等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⑦1951年“三反”运动,1957年整风运动,都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整风的重点。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人民群众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①中国共产党能够正视自已的错误与过失,多次纠正“左”的或“右”的错误,并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②许多党员与党的领导干部,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同一切脱离党的原则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如“二月抗争”。③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延安整风的基本方法。④1957年整风运动,毛泽东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公式。

二、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1.1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提出了“两个务必”。2.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各个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

4.近年来,把反腐倡廉摆到突出位臵,严肃查处一批又一批的大案要案。5.当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两个务必”。

重点解读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采取科学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而要做好这一切都必须有良好的党风作为保证,拒腐防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例1]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二、反腐败与廉政建设

腐败是影响一个党、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

前夕,就认识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建国后,开展“三反”运动及对刘青山、张子善的处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改的决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近年来,党加大了反腐工作的力度,查处了一些大案要案,并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手抓惩治,一手抓预防,使廉政建设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例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严惩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堕落分子。下图反映的运动的作用不包括

A.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 B.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C.肃清了反革命残余势力 D.纠正了官僚主义作风

第29讲 北京与北京奥运

知识梳理

一、古代北京的历史变迁

1.战国时,北京称蓟,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都城。2.隋朝时,北京称涿郡,是大运河的北端。3.唐朝时,北京称范阳,安史之乱爆发地。4.五代十国时期,北京称幽州。

5.辽时,升幽州为南京,北京开始再次成为都城。

6.金时,把都城迁至今北京,迁都前称燕京,迁都后改名中都。7.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元朝时,大都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8.明朝,攻下元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靖难之役”后,改北平为北京,并开始营建北京城。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9.李自成起义军,1644年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0.1644年,清军进占北京。不久,清朝顺治帝迁都北京。11.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二、近代北京的变迁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1858年的《天津长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2.戊戌变法时期,北京是维新派活动的中心,强学会、保国会等组织相继成立,还有《中外纪闻》等报刊创办。

3.1900年,义和团控制北京线,6月中旬义和团与爱国清军包围西什库教学和东郊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

4.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5.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规定: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沿线要地。北京处在列强的控制之下。

6.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7.新文化运动时,北京是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也迁到北京。

8.1919年,北京学生发起“五四”爱国运动。

9.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0.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为召开国民会议,实现中国统一而努力,国民会议运动兴起。1928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11.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际,张作霖在北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李大钊被捕就义。12、1935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一“一二〃九运动”。

13.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攻占北平。14.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15.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1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

17.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此后,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的许多重大外交活动也多在北京举行。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重点解读

一、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

今北京从辽开始,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元、明、清连续三个统一王朝,都把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例1]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自《金大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二、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科技奥运:就是汇集全国科技创新成果,推了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人文奥运:就是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和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

[例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红色手柄使用了一种表面触感接近于人体成肤的橡胶皮革漆。当运动员手持“祥云”时,他感受到将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质感,而是仿佛与另一只手紧紧相握。这种设计思想体现出的北京奥运理念是

A.世纪奥运 B.绿色奥运 C.人文奥运 D.数字奥运

第30讲 海峡两岸交往与国共两党关系

知识梳理

一、古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1.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亮直率军至夷州(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

2.元朝时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台湾)的管辖,大大密切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这是中国政府对台湾进行行政管辖的开始。

3.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

湾。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泫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4.1683年,清廷命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之战后,郑克 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5.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近代台湾与祖国共命运

1.第一次鸦片战期间,英国侵略者曾进犯台湾。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开台湾的淡水、台湾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4.1895年,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5.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回台湾主权。6.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7.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三、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与努力

1.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的变化,为实行和平统一祖国提供了有利条件。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三通”。同时,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3.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4.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在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

5.海峡两岸的交流: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6.影响和平统一进程的因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重点解读

一、台湾企盼统一与“一国两制”的构想

台湾人民与大陆血脉相连,感情深厚,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得到了台湾人民的大力协助。在近代列强侵略台湾时,台湾人民与官军奋力抗击外国侵

略军,大陆沿海人民也给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台湾被日本割占后,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的反割台斗争,表达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时刻盼望着两岸统一,1980年以来,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台湾人民的统一愿望及为之而付出的努力,是遏制台独、促进统一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符合海峡两岸的实际,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台湾人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了台湾人民的认可,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由于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阻碍和平统一,力图使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例1]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诀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二、国共两党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关系

国共两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政党,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国共两党通过自己的活动,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其次,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与国民党有过两次合作,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第三,国共两党的奋斗目标有致之处,如都追求中国的独、富强、统一,都反对封建的专制制度与土地制度等。

[例2]《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在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损弃前嫌再度合作 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D.呼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31讲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实践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及其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

1.孔子提倡“仁”,并将其解释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理念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就是强调和平与友好交往。

2.大量事实证明,汉朝政府重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注意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如:汉光武帝赐给倭国(日本)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相继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沟通汉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之间的联系;西域都护不仅是一个对西域的管理机构,还负责保护商旅往来;甘英还为直接与大秦建立联系作出了努力。

由于汉朝广泛开展与国家的和平友好交往,使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3.唐朝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时,一方面中华文化广泛向外传播,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也大量吸收域文化,从而使文化更加繁荣。

4.郑和下西洋,被称“和平”大航海,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心理。

二、新中国为构建和谐世界所做的努力

1.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议,打破了出现的僵局,推动了会议进展,终于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一方针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仍具有重要意义。

4.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抓住机遇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使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有利于改变“冷战”格局下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态势,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交往、共处。

5.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有利于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有利于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6.新时期,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

7.新时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8.我国利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这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

9.当今,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点解读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这不仅在外交上受到孤立,而且严重影响着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作为改变美国不利处境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为结束中美为抗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中国领导人抓住了这一机遇,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也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和平时期交往、共处开辟了道路。

[例1] 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二、中国主张世界“共同繁荣”

中国正在为自身的发展进行着不懈努力,中国也希望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会给中国的持续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只有“共同繁荣”,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因此,“共同繁荣”是中国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期盼。

[例2]右图为欧盟驻华使团设计的一张题为“祝欧盟生日快乐”的贺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A.今年正逢欧盟成立50周年大庆 B.招财进宝是民间祈福的一种习俗 C.用中国民俗表达对欧盟繁荣的期盼 D.欧盟的生日恰好是中国农历金猪年

第32讲 大国崛起的历史思考

知识梳理

一、近代大国崛起的典例

1.英国: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并非最早,但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

2.美国: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相继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德国:德国在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仅次于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战、二战之后,德国又两度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成为世界强国。

4.日本: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西方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20世纪初,日本完成工业革命,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成为世界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5.俄国: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节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苏联:十月革命前,俄国始终落后于英、法等国,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影响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如资产阶段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经济运行模式及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首先,经济运行模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业经营方式适应了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需要,法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法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运行模式还要适合各自的国情,如19世纪后半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直接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如美国的《宅地法》,促进了西部开发,并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带动作用。第四,任何经济运行模式或经济政策,都是与特定的情境相适应的,因此,必须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

3.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曾为一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如新航路的开辟,将英国由欧洲的边缘,推到了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的位臵,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

易与掠夺少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则是利用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集型产业的机遇。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是所有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

重点解读

一、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在特定时间段,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可突出探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原因的意义,也更有利于得了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

[例1]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请回答: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呈现何种趋势?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为何增加不多?(4)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

二、具体分析个别国家崛起的原因

大国的崛起,有其共同性的原因,但又有各自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对每个国家具体原因的分析,才能掌握其共性的原因,进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例2]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上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

(2)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

(3)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俄国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人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8.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杌空前严重

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0.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议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11.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4分)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人手”;(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2分)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和六部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而成祖时,“简翰林院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故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1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朝内阁制。6.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科、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是2090406磅,而到了1847-1852年制造品输华值却回落到1664416磅。题目问的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A、C、D都是具体原因,主要源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对英国制造品的抵制,这是造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回落的根本原因,故选B。

【考点定位】必修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宋朝商业发展。7.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科,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该书让王公、大臣、宗室学习的目的是“知夷”、“御夷”,并且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而19世纪60-9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的科技。《四洲志》仅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A不符;《天演论》主要宣传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主张中国变法图强,而且编写时间在洋务运动结束后,B不符;《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著作,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不符;《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由此可见此书为《海国图志》,故选B。

【考点定位】必修2 洋务运动和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海国图志》。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矛盾不断但始终坚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选D,而A、B、C都是具体原因。【考点定位】必修1 抗日战争。9.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从1958年开始增长迅速,而农业则逐年下降;而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远远大于轻工业产值;总之,该时期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D首先排除;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不符;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C不符合该图表的时间范围。故选A。【考点定位】必修2 现代中国以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全体雅典公民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形式将雅典的民主领袖和民族英雄泰米斯托克利放逐海外,反映了雅典民主是一

归纳概括出该问的答案。

【考点定位】1.必修1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2.选修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 14.【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舍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4)【评分参考】略。

【解析】本题以服饰的变化为切口,大跨度的考察队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改革和近代土耳其末尔改革和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考察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看看题目是怎么问的,然后阅读材料,根绝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有两个小问,即根据材料归纳胡服令的目的和特点与赵武灵王改革的背景。第1小问从材料中“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非常不合时宜,是一种鱼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得出答案;第2小问从材料中“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得出其政治前提;3小文从“是一种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装扮”和“是一种鱼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打扮”“自认为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用思想家庭和生活来“证明他们是文明的”得出答案,第(3)问有两个小问,即文革时和改革开放以后服饰的变化与其变化原因。前一问材料概括;后一问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和改革开放后时代特征分析出答案。第(4)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符合素质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材料学生自然能够总结出服饰与社会发展、思想观念变化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考点定位】1.选修一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2.选修三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上一篇:峨眉山一日游作文下一篇:勤劳的母亲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