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

2024-09-24

山西教育(共12篇)

山西教育 篇1

《山西教育》是山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唯——份具有指导性、权威性、综合性的教育期刊,山西省—级期刊。

上旬管理刊——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传播教育改革信息;反映教育实践成果;关注教育热点难点。

中旬教学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是教师、教研员和教育工作者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理想平台。

下旬招生考试刊——面向各类考生的专业招生考试指导类期刊,是各类考生详细了解国家及我省招生考试相关政策与规定,获取招生考试相关信息与咨询,获得专业化、高水平学科辅导的重要渠道。

2012年《山西教育》

◆注:各刊每期64页,定价8元,全年96元。

敬请关注

《山西教育》(管理、教学)广告订中

2012年本刊预留广告位,供各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刊登广告,如果有需求请垂询广告部。

联系方式

广告部:0351-3208490

传真:0351-3208490

山西教育 篇2

年份 兴建学校数 儿童入学数 培育教员数 筹措经费数

1912 5566 145266 6706 400079

1913 7547 196526 8713 540491

1914 8994 265082 10181 643153

1915 10817 304283 12031 737677

1916 11475 306237 13228 771186

1917 12212 319786 13941 898012

1918 14189 467069 16682 1039343

1919 18187 647863 21787 1481266

1920 19481 725188 23241 1717313

1921 21536 835993 25413 1986406

1922 24162 991564 27891 1898704

1923 25821 1089141 不详 2031504

1924 25398 1022521 29906 1966641

1925 25511 961104 31984 2527835

1929 21962 799977 不详 2682003

1930 22163 812477 不详 3343853

资料来源:申国昌《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

●表二:1922一1923年全国部分省份初等小学(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比较表

省名 男生 女生 合计

直隶 497414 22265 519679

奉天 275703 17448 293151

河南 250617 6522 257139

山西 608305 129889 738194

江苏 307124 36019 343143

安徽 69056 4391 73447

江西 180260 5595 185855

福建 115335 3713 119048

湖北 183542 6620 190162

陕西 185415 3544 188959

资料来源: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转引自申国昌《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

●表三:1918-1932年山西省受义务教育儿童数及其所占学龄儿童总数百分比一览表

年度 学龄儿童总数 受义务教育儿童数 受义务教育儿童百分比

1918 1211533 467069 38.5%

1919 1501433 680554 45.3%

1920 1470979 951486 64.7%

1921 1431039 857055 59.9%

1922 1522942 1040614 68.3%

1924 1461842 1056115 72.2%

1925 1385780 993009 70.6%

1928 1218499 850363 69.8%

1932 1560818 1086337 69.6%

资料来源:申国昌《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注:因与表一数据原始来源有所不同,故部分数据存在差异)

山西省国学教育现状调查 篇3

【摘 要】本课题主要研究山西省国学教育现状。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获得了关于山西省国学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据此我们调查了目前山西省部分国学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学生来源、招生方式、课程设置、运营体系等方面及国学接受群体对国学教育的意见和看法,从中得出对山西省国学教育现状的相关建议:①国学接受群体对国学教育大多持支持态度,认可国学教育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②现阶段的国学教育依旧是常规教育的辅助工具,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国学教育机制;③应尽快构建中小学校国学教育课程和方法体系。

【关键词】山西;国学教育;教育体制;国学接受群体;现状

一、我国国学教育概况及项目研究的意义

1.我国国学教育概况

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当今社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截至 2005 年底,中国已有 700 万个家庭、70 多个城市的少年儿童加入到了诵读儒家经典的行列。各地的中小学校也推出了与国学教育相关的课程,而太原市内山西国学实验小学、止谦私塾、太原北辰国学学堂、晋阳书院等以国学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校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项目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为了研究山西省国学教育实践现状,我们采用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一方面了解省内的国学机构办学情况,另一方面深入剖析国学接收人群对国学教育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通过对当前的国学教育状况的科学分析,探讨总结出面向不同阶层群体的国学教育的科学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举措,推广国学,加强国学的教育,使其更好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山西省国学教育状况调查及分析

1.太原市实地调查及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山西省国学教育现状,我们采用了实地调查的方式,分别走访了山西国学实验小学(山西省国学实验基地)、止谦家塾、太原北辰国学堂、晋阳书院等特色学校,并对其中部分院校进行了访谈。

山西省国学实验小学创办于2009年,位于太原市青年宫附近,从该校任课教师陈老师口中得知,他们的招生仅仅通过口口相传和家长推荐进行,没有进行网络和社会宣传,学校课程包括国学课程和传统应试课程两部分构成,而所使用的国学教材多为《论语》、《弟子规》、《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但是师资力量普遍参差不齐,教师学历层次从中专到本科不等,它的运营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费以及企业家的资助来维持运营的。

北辰国学学堂的教学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国学启蒙,并不定期举行游学、名家讲座、对外交流、经典晨读等活动。主要学习课程主要为读经课,如《弟子规》《孟子》《周易》《孝经》等。此外,学生们还将进行礼仪、诗词格律、书法、武术等方面的学习,但是并未设置英语和数学课程。

止谦家塾,招生对象是两岁半至六岁的幼童。据了解,止谦家塾负责人赵江河在止谦家塾的基础上,又开办了龙兴国学小学,招生对象为6岁至11岁的学龄儿童,学生人数预计达百人以上。负责人赵江河说,龙兴国学小学应试课程外,还有诵读国学经典及学习书法、武术、诗联、文字学、古琴、中医等课程。

而与普通义务教育的学校相比,这种私人运营性质的国学学校每年的学费均在2-3万左右甚至更多。

由此可知,各校招生方式大多采用口口相传或网络宣传的方式进行,宣传力度较小,招生人群也有所局限,大多以学前启蒙为主要教学点;学校课程多数由国学课程和统应试课程两部分构成,采取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所用教材多为《论语》、《弟子规》、《道德经》等国学经典著作;均为私营性质,依靠学费和企业家资助维持运营,学费高昂;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针对学生、老师和家长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52份,其中学生254 份,老师130份,家长168份。我们采取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希望通过比较国学被接受人群所反映的有效信息,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并对此做出分析总结。

从学生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得知90%的学生均对国学教育的积极作用表示肯定,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仅仅将国学的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多数学校采取国学课程和应试课程同时开设的教学方式,也容易产生学业负担过重、国学学习不连贯等问题。国学教育还需要时间来慢慢渗透。

在教师群体中,有将近90%的教师认为国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道德水平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世界观,仅有4%左右的教师认为国学的学习在于开发儿童智力并提高应试能力。同时,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开展国学教育的学习并不会加重学习的负担,而且认为如今的国学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未能把握其精髓,多是搞运动式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76%的家长对国学教育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而多数家长对国学教育机构的了解仅仅是来自于网络等大众传媒。尽管昂贵的学费是物有所值,但是高昂的学费仍然是让众多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及建议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整体分析,我们逐步总结并提出以下建议:

(1)应呼吁教育部门加强对国学教育的引导,从中小学校教学体系入手,尽快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国学教育机制。科学选择国学教育内容,培养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缓解国学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接轨的矛盾,并编写有较高普及度的国学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避免出现任课教师自身国学素养缺乏的现象。

(2)现阶段的国学教育依旧是常规教育的辅助工具,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国学教育机制。对此,我们应该扶持民间办学,降低就学成本,设立统一的收费标准,完善对国学学校的监管体系,提高国学学校办学的规范性。

(3)国学接受群体对国学教育大多持支持态度,认可国学教育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图书馆储备,增加专业性的国学知识理论书籍,并加大国学宣传力度,举办公益国学讲座,将国学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社会各阶层对国学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阙政.“电视国学”火起来的秘密.文化杂志.

[2]魏红翎.成都地区大学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前瞻.学园2014年第1期.

[3]徐燕南,陈佳男,何可人,王语涵.城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推广模式探究.中学生导报,2014年23期.

[4]熊江宁,李勇刚.北京“现代私塾”的现状与出路.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5]秦金磊,孟庆礼.关于国学教育与小学课程有机融合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6]王素贞.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7]沈敏丹,粱一丹,吴韵魏,海阳.小学生国学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杭州市的小学为例教育.

[8]宋岱虹.小学校本国学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9]郝晋叶,赵雪,周鑫,赵广瑞,闫菲.长春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之浅析.

作者简介:

刘雨卉(1994 ~),女,山西省太原市人,工作单位:山西大学,职务:学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山西沁县中小学教育措施考察 篇4

本地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当地师范学校, 但由于当地经济落后, 从师范毕业的学生流失严重。毕业后很少留在当地教学, 有的继续上学读本科, 大部分到外面找工作。农村孩子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待遇”远远低于城市孩子。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 初中生辍学率上升, 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 农村学生的辍学率, 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

一、学校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学校139所, 其中小学123所, 初中10所, 完全中学3所, 九年一贯制1所, 职业中学1所, 进修校1所。沁县师范1所.共有学生28455人, 其中小学13272人, 初中9929人, 高中4434人, 职业中学820人。教职工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 沁县积极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课程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 要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 加大力度, 克服困难, 创造条件, 认真落实, 努力开全开足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加大中小学课程管理力度, 促进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

二、课程开设情况

沁县曾深入组织中小学校学习《中小学颁布课程标准设置》和《山西省小学、中学、高中课程设置标准》。要求全县中小学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课程、安排课时, 坚持做到总课表、班级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三统一”决不准随意删减科目, 增加课时。

目前全县小学一、二年级共开设七门课 (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地方课程) , 周课时共26节;三至六年级共开设十门课 (品德与生活、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地方课程) , 周课时共30节;七年级共开设十门课 (思想政治、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生物、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地方课程) , 周课时共34节;八年级共开设十三门课 (思想政治、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生物、物理、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地方课程) ;周课时共34节;九年级共开设十二门课 (思想政治、历史、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地方课程) , 周课时共34节。高阶段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8个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16个科目 (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应学习的模块, 基本配齐了课程实施所需求的各种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校本课程纳入学生学分修习的选修内容, 每周安排1课时, 一年36学时。同时, 沁县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统一把握教学进度, 定期检查,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三、经费投入情况 (以2010年义务教育经费执行情况为例)

A.生均公用经费执行情况。沁县实行农村、县镇学生公用经费统一标准, 小学350元/生, 初中550元/生, 由县财政统一拨付至基层学校。中央、省、市、县应进入财政专户资金共计1080.88万元。

B.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中小学的补助公用经费执行情况。沁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中小学的补助经费进入专户资金237.6837万元, 并由财政直接足额下拨到基层学校。

C.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执行情况。沁县有寄宿制学校43所, 其中小学21所, 初中12所, 寄宿生11725人, 其中小学寄宿生4815人, 初中寄宿生6910人, 享受生活补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31人, 其中小学1076人, 初中1755人, 占寄宿生总数的24%, 补助资金172.69万元。

D.校舍安全工程。2010年共计投入资金7008万元, 对全县50所项目学校校舍进行新建和改扩建, 提高了抗震烈度。

四、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强化干部作风建设。针对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 沁县教育局首先从整顿工作作风入手, 通过工作例会、工作推进等多种形式唱响“兴教”新思路, 倡导建立“学习型”、“务实型”机关, 奉行“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原则, 大力弘扬干事创业、勤勉奉献的好作风。弘扬认真、务实、创业之风。提倡讲政治、讲纪律、讲责任、讲实干, 做能听能评业务型, 面清点亮参谋型, 指导考核指挥型“三型”干部, 提倡精减会议, 转变会风;削减文件, 扭转文风;执行三条工作纪律。

2010年2月沁县教育局在沁县中学放映厅召开了全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集中学习会议。并着重对干部作风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 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还组织教育系统干部学习了有关廉政建设、《义务教育法》以及校舍安全工程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文件。培训期间, 各学校负责人进行了工作述职。通过学习培训, 教育系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明确了任务, 增添了干劲, 风清气正的工作作风逐步形成。

2.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近几年来, 沁县教育局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首先是进行清查大摸底, 明确了教师队伍底子。其次强化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师德教育活动的督查,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 不断完善。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在职、离职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第三, 开展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工作, 推荐完成“国培计划”赴北师大等9所高校进行分科、分层次培训中小学教师共计50人。2010年6月, 沁县教育局被评为长治市继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此外, 该局还在省内外招聘研究生11名、特岗教师42名, 中小学教师32名。

3.狠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2010年从4月份起共分三批, 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市电教馆组织培训教师410人次, 建立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 (县进修校) 。拟定了《沁县教育信息网络标准化建设项目》, 完成了市教育局《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报告》, 组织了全县电教论文、课件、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 共评选出电教论文76篇、课件32件、教学方案39个, 共147件作品送市评选, 全部获奖。

我们举办了全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手赛讲活动, 全县共有50名教师参加。2010年5月, 沁县获得山西省教育厅“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2011年暑假组织21名骨干教师参加市远程教育应用技术培训。组织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教师1450人。

2011年9月份, 组织400名教师参加山西省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远程培训工作, 并先后选派27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 (2011) ”山西省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五、结语

农村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虽然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到地方所做的努力及实际效果, 但问题还很多, 在面向现代化的21世纪教育中, 我们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做, 任重道远。

摘要:本课题主要围绕“县区学校音乐教育现状”展开。以长期为贫困县的山西沁县为考察区域, 关注其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尤其是教育政策的具体措施实施情况, 以期为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个案参考。

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 篇5

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意识:是指能被个体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2.心理学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又称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分析人的意识经验或构造,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不断流动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与构造主义不同的是,机能主义强调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若想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沿着自然科学的路线来构造自己,即考察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即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广义指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狭义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使用计算机模型、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 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人的认知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的方法来代替分析和实验法,他们采用“以人为本”的研究路线,运用“整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人自我成长的需要,主张改善环境以促进人性的充分发挥,以达到自我实现。

3.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化对其它变量的影响。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和书面调查(问卷)两种。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个被试者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 2.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3.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4.高等学校德育心理 5.高等学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2.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的角色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者

2.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反思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工作时的情绪

3.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的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4.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5.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即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及时作出灵敏反应,并能采取妥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机智影响因素:1.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学机智表现形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1.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内容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较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2.意义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1)呈现先行组织者。阐明课程目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指向学习任务;呈现陈述性或比较性组织者。(2)呈现学习课题或学习材料。维持学生的注意,材料要有清晰的组织。(3)认知结构的加强。促使学生把新学习的具体材料与教师最初提出的组织者中的上位结构达到融会贯通。

3.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别:联结派和认知派。

联结派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学派认为:一切的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过程,强化在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刺激和反应联结中,个体学习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者类似的刺激情境一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就会自动出现。

认知派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建构主义理论 该学派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反应习惯,而是通过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习惯所支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合作学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关系。

成就动机理论: 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1.海德的归因理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的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韦纳的归因理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归因论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

自我实现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指出,各个层次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分,只有低一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需要才会产生。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结果期望以外的另一种期望———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测。

1.学习迁移:简称为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举例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1.相似性;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除了以上因素外,学习者的年龄、智力、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迁移的产生。

学习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1)使得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不仅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也是习得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编排教学内容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4.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2.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针对学习迁移进行一些官能训练,即注意、直觉、记忆、想象、意志等官能的提高有助于学习奸的迁移。

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两种学习能发生迁移是因为两种学习时间有共同的成分。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概括说:强调原理、原则的概况对迁移的作用,不否认两种学习之间共同的成分对发生迁移的作用,但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系转化说: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要素,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发生。

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迁移的发生是通过影响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

经验整合说:经验整合的实质是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并提出整合是一个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和重组来实现。

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①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②感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③感知具有敏锐性和系统性。④感知具有相对深刻性和稳定性。

(2)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②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③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②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发展;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的遗忘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一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防止知识遗忘的方法

复习是巩固知识最基本的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1 复习时机适当2复习方法合理3.复习次数适宜

4.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影响知识识记和信息编码的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块化的编码5多种感觉分析器协同作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5.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或者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知识理解:指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某类食物本质特征与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由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回忆或是记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多次重复的过程,是对所需要记忆的材料的维持语言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对学习的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策略,它是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想象等方法为学习的新材料怎讲相关信息,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包括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和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

2.元认知策略:即监控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评价与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和监控策略三种。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调节策略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此目标调节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

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包括阅读时对自己的注意状态和理解方法进行追踪等,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有效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措施

根据元认知的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训练。

1.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的知识

2.增强元认知体验

3.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1.问题表征: 问题解决者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 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定势: 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和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基本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界定问题(3)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3.创造性思维: 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2)灵活性(3)独特性(4)精密性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同时,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的评估方法:1.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入手,编制创造性思维测验;2.编制关于人格方面的问卷,以考察被试的人格特征是否具有创造倾向。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1.自我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看法.投射自我: 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理想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自我的看法.2.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措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方面.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自我评价功能增强, 但仍有片面性, 自我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自我体验方面.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敏感性和情境性, 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自我调控方面.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1.态度和品德的关糸

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包括对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态度,对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外物、对自己的态度等,有的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部分稳定的内容,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

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价值的最高水平是价值的“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的和谐的糸统,使之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只有价值观念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稳定的态度时,才能被称为品德。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道德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即第一水平,儿童10岁以前在约都处于这一水平上。

2.习俗水平,即第二种水平,13岁以后一直到青年、成年都属于第二种水平。这个阶段个体着眼于服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3.后习俗水平,即第三种水平。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达到了完全自律的境界,至少16-18岁以上,人格成成熟以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年人也只是少数人可以达到。

道德价值辨析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人的价值是人固有的潜能,由于它不能一开始就被人清醒地意识到而难以指导人的行动。

辨析的基本形式是使个体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和周围人产生积极态度。它的根本点就是帮助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并开展交流,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以及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并不能通过其行为的直接经验获得,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为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替代强化:即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1.丛众:指人们在实际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服从:

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模仿有两种1.有意识的模仿2.无意识的模仿

感染: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行为。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平等意识强2.感情色彩浓3.富有理想化4.喜欢与异性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1.彼此尊重2.真诚相待3.主动共情4.注重沟通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相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投射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1.心理上的正常状态2.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能建设性地有效发展和完善个

人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

4.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5.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环境变迁2.学业期望3.自我认知4.心理冲突5.生活事件6.家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主要从个体和学校两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应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完善的人格,投身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逐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自身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学生咨询模式。

1.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它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方面,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而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客观描述为依据。教学测量则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不通过评价,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就没有实际意义。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有段,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根本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老师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功能

2、激励——动机功能

2.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是测验的最重要质量指标。效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测验的信度也叫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3.项目难度是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也就是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不同测验的题型计算方法不同。

项目区分度又叫鉴别度,是考核被试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反映试题对不同水平被测试学生进行区分的特征,是区分学习者对试题回答程度的数量指标。不同题型,计算也有区别。

4.命题的一般原则 :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2.试题内容的取样具有代表性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

4.文句要简明扼要5.答案应正确可靠6.测题应彼此独立

山西教育 篇6

[关键词]清末民初 山西省 女子学校教育 局限 影响

一、局限

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的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封建意识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多数家长不愿送女子上学,上学的多是大家闺秀,或是富商大贾之女,而她们住校多有老妈子陪侍,这就足见封建残余对人们的毒害之深。其次,由于封建思想的残留,大多数女子不愿或不能入学,这使得女校招生非常困难,因而学额经常不足,这样初小二三年级女生越级升高者大有人在,这使得女子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第三,与男生接受教育的状况相比,从数量上来说,女性接受教育的人数远远少于男性;从程度上来说,当时女子能够接受的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师范教育,而男子却可以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女子接受教育的状况远远不如男子。第四,清末民初,由于统治者当局并不鼓励女性参加工作,相反还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女性的职业范围,因而即使那些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毕业之后,大多数都以自己的学历为条件,找个好夫家,然后在家相夫教子,并不从事工作。

二、影响

女性的解放是反映一个社会文明的天然尺度,清末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大大加快了山西女性甚至中国女性解放的步伐,推动了社会文明化的进程。

1.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发展促进了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解放

中国女性在长期的父权制社会下受压制极深,这种压制既有身体的,也有精神的,山西的女性也不例外。缠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陋习。它不仅损害女性的身体,限制女性的行动,而且强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历史上曾有不少有识之士反对女子缠足,山西开明绅士孟步云先生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女子天足,是山西省倡导女子天足第一人,并规定在他所办的学校里只收天足女子,不收缠足女子。更为可贵的是,他建议阎锡山政府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使备受封建专制摧残的山西女性终于扔掉裹脚布,在通往自由解放的大道上向前迈进了。

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女性的身体解放,也促进了女性的精神解放。中国传统社会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因此不能与男性一样接受学校教育,中国的女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知无识的蒙昧状态,山西的女性亦是如此。清末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又一个重要的学生团体,即女性学生团体。她们是山西社会的新兴知识群,改变了长期以来男性垄断知识的局面。清末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开阔了女性的视野,成为具有文化知识的新女性。其中一些知识女性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中,成为变革社会的新兴力量,推动了山西社会风气的改变。山西兴縣的刘亚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在太原女师上学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她就和同学通过办墙报,反对列强侵略,历数军阀罪行,反对封建禁锢,大胆喊出“自己解放自己”的战斗口号,同时大胆提出革新课文内容的主张。这在同学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1923年,刘亚雄进入北京女子高师文预科,1924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北京“女师大风潮”,在这次运动中,刘亚雄又站在了斗争中的前列,后来,刘亚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抗战前夕,她又回到山西,积极为抗战做准备,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又积极抗日,投身于解放事业。总之,以刘亚雄为首的山西知识女性活跃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2.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增强了女性的社会生活能力

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同样,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经济的发展。考察清末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反映了这一规律。女子学校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清末民国前期山西所设立的女子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对女性进行职业训练为宗旨的学堂,如在崞县、榆次、平定等县设立的蚕桑传习所,太原市的女子产科学校以及和顺县开办的女子纺织传习所和商业传习所等等,涉及的职业领域包括蚕业、纺织刺绣、医学护理等。这类学校的设立,对培养女性技术、养成女性自立的性格、提高她们的社会能力、最终实现其经济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国前期的山西女性正是在接受了教育之后,才能勇敢地冲出旧礼教所设置的藩篱,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为近代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清末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已深入到社会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胜枚举。女子教育权的获得使女性在精神上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她们能够借书、刊、报纸媒介在思想上贴近时代,教育促使她们在知识结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较大改变,促使她们有了新的选择和追求,成为反封建礼教的先觉者。为近代山西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了近代山西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山西教育 篇7

一、山西省农村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 山西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 形成了学前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 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家长所接受。2010年底, 山西省119个县中有85个县通过了我省基本满足学前三年教育的验收, 占全省县 (市、区) 总数的71.4%;县镇及农村共有幼儿园3594所, 在园幼儿521841人, 幼儿园教职工16456人, 其中教师16126人, 农村幼儿园平均每名教师能负担45名幼儿。山西省学前教育发展已经形成了正规与非正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与山西省经济更加适应的、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

2011年, 山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提出学前教育三步走, 2011年“积极推进乡镇中心园建设, 全省1/3的乡镇建成1所以上标准化中心幼儿园, ‘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2012年“在2/3乡镇建成1所以上标准化中心幼儿园, ‘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3年全省城乡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公办幼儿园达600所以上;各乡镇至少建成1所以上标准化中心幼儿园, 乡镇中心园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入园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二、当前山西省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山西省各级政府将财政支出的近1/5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但对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却非常低。目前山西省各级财政公立幼儿园人均投入为3633元/人, 而农村幼儿园仅为1400元/人, 经费的巨大缺口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目前农村幼儿园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托幼收费, 以长子县鲍店幼儿园为例, 长子县鲍店幼儿园拥有约300名, 教师6名, 保育员6名, 教师工资900元/月, 保育员工资700元/月。幼儿收费700元/人/学期 (包括管理费、食宿费、书本费等所有费用) , 但幼儿园收费仅能勉强维持幼儿园的日常运转, 利润极低。

(二) 农村幼儿园规模小, 办学条件差。

受地域等因素限制, 山西省农村幼儿园仍以二类以下为主, 村办园是农村幼儿园最主要的办园形式。而村办园的生源有限, 规模不大, 基础设施落后, 活动空间狭小, 办学条件简陋;食堂卫生差, 校车严重超员是普遍现象;个人出资兴办的民办幼儿园为减少开支, 追求利润最大化, 以上问题尤为突出。

山西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 农村教师负担的幼儿人数严重超负荷, 其中由教育局设立的公立幼儿园中, 每名教师负担97名学生, 集体办幼儿园每名教师负担30名幼儿, 民办和其他形式办学的幼儿园每名教师负担25名幼儿。农村公立幼儿园每名教师要负担近百名幼儿, 远不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需要。

长子县教育提供的数字显示, 长子县共有在园幼儿7210名, 3-5周岁适龄幼儿10449名,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9%;幼儿教师679名, 其中公办教师103名, 其余576名为聘任。按照鲍店幼儿园的收费标准, 每名幼儿每天的伙食费标准仅为3元, 难以保证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要求。

(三) 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 年龄偏大。

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山西省农村现有的3567所幼儿园中, 除政府教育部门所属的1000所幼儿园由教育部门支付部分教职工的工资外, 其他2567所幼儿园办园经费全部是自收自支, 约占市区幼儿园总数的72%。因此, 山西省农村幼儿园教职工待遇相对较低, 幼儿教师的工资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标准, 《教师法》明确规定, 幼儿教师属教师范畴, 应该享受教师的待遇。山西省统计局统计的城镇职工的平均月工资约为2300元。中小学教师实行规范补贴之后, 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工资差额越来越大。

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工资待遇低是造成大批幼儿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农村大部分幼儿教师付出了繁重的劳动, 所得收入却相对较低, 由于工资待遇过低, 使农村本来就稀少的正规幼儿教师更加缺乏, 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农村幼儿教师年龄偏大, 36岁以上者占到一多半, 在教育教学上, “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绝大部分的幼儿班参照小学的做法, 配备一名教师, 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 加重了幼儿的负担。

(四) 办学力量薄弱, 民办力量占主导地位。

山西省农村幼儿园绝大多数处于无序运营状态, 未经审批擅自办园和一村多园、多村无园的现象普遍存在;村办幼儿园仍然以村集体办园为主, 2010年山西省农村幼儿园2939所, 教育部门开设的幼儿园692所, 村办幼儿园1544所, 民办699所, 其他形式办学4所, 村办幼儿园占到农村幼儿园一多半。由于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 社会上的个人幼儿园零星点在分布。造成有资质的幼儿园经营不断恶化。无法保证学前教育质量, 甚至会带来其他不良后果。

实际上以长子县为例, 目前合规幼儿园48所, 公办2所, 村办19所, 民办27所, 另有无证私办幼儿园23所。据调查, 各村村委会为方便管理, 都把村里的幼儿园承包出去, 监督管理无从谈起。

三、山西省农村学前教育经营案例分析

长子县鲍店幼儿园是2006年领证开办的一所民办幼儿园, 现有幼儿约300名, 有大、中、小班各两个;教师6名, 保育员6名, 每班配一名教师、一名保育员。

按照调查鲍店幼儿园的经营状态分析, 该幼儿园处于微利状态, 如果要按农村二级幼儿园标准进行测算, 教师工资1400元、保育员工资900元, 这一项缺口为14.4万元, 幼儿伙食按5元/人/天计算, 缺口为12万元, 交通费按6辆车每天300元计, 缺口为2万元, 总计该幼儿园将亏损26万多元。

四、解决山西省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下表2, 按照这一纲要, 到2020年底, 我国学前教育要基本普及。

而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出现的问题, 其实质是学前教育公平上出了问题。当前, 在我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情况下, 应该实行教育投入重心下移,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一) 推行农村学前教育分阶段义务试点。

将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瑞典, 所有0至6岁幼儿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 江苏省作为试点省, 于2005年率先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我省可以参照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好的经验和做法, 分阶段实施逐步实施。可以在我省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先行实施农村学前三年或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探索我省农村学前免费教育的发展路径。对率先实行农村学前免费教育的试点园在土地使用、税收、资金投入、申办审批、资质认定、师资力量配给方面给予支持。

(二) 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制度, 使费用分担机制合理化。

一是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幼儿办学机构的扶持力度。根据表2分析, 如果给予每名儿童每年财政补贴850元就可以使鲍店幼儿园达到农村二级标准。按此标准在全县范围内对除公立幼儿园的2000名幼儿外的其他8000名农村儿童进行补贴需要投入8000人×850元=680万元。长子县有35万人口, 山西省人口为3500万, 按人口比例测算, 我省第一期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需要资金大约为680万元×100=6.8亿元。二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制度。省、市、县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 每年从财政列支一定数量的经费 (建议占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度预算的1%) , 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 并做到逐年增长。三是有条件的县政府, 可以对经登记注册的农村幼儿园, 按照入园特困幼儿数给予特困经费补助。

(三) 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幼儿教师权益。

一是由于我省农村幼儿园以民办形式为主, 因此建议政府在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 对民办幼儿园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制定非公办幼儿教师聘用、管理制度, 解决好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二是拓展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培养渠道。依托省幼儿师范学校、市、县的中等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等, 定期开设培训班对农村幼儿教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剩余的教师编制用于安置幼儿教师, 经过考核后安排到幼儿园工作, 保证每所幼儿园至少50%的教师为公办教师。

(四) 加强长期监管机制。

落实国家、省关于将农村学前教育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规定, 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一是提高设立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门槛, 各地教育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点的设立本着因地制宜, 就近入学, 减少负担的原则, 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二是对农村学前教育点要长效监管、有效考核。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指导, 特别要监管资金的运营情况, 教师的工资情况, 儿童的膳食情况, 使政策落在实处, 出现问题的严肃处理。建立考核机制对学校进行定期考核, 对不合格的办学机构要给予通报、警告、撤销资质等处罚, 并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以确保学前教育得到健康、有续发展。三是要建立各级幼儿园升类达标奖励制度, 对晋升的幼儿园由政府财政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DL].http://www.gov.cn/jrzg/2010-7/content-1667143.htm, 2010-07-29.

山西教育 篇8

女子教育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近代女子教育在我国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清末民初山西女子学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教会女子学校的开办、开明绅士的捐助、政府的支持以及觉悟女性的推动这四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 以对当今教育有所借鉴。

二、兴起原因

1.教会女子学校的开办

传教士为扩大文化侵略, 在进行传教的同时, 也开始创办学校。1878年, 内地会女教士在太原创办女校, 此为山西最早的基督教教会学校。此后, 各种教会在山西创办了一系列女校。如1893年, 基督教会在猗氏城内设立仁德女子初级小学。1903年, 基督教内地会德国牧师贝士尼、乐和曼创办育贞女校。这些女校使山西女性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 为山西人自办女校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

2.开明绅士对女子学校教育的捐助与支持

清末民初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开明绅士的帮助与支持;他们认识到要救国强国, 必须要让女性接受教育, 因此, 他们积极创办女校, 动员女性上学, 这样部分女性开始走进学校, 接受教育。这促进了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如祁县开明绅士孟步云先生, 他早在1906年就在隰州创办了山西省第一所州立女子学堂, 并亲自主持学堂一切事务, 同时, 他还首倡妇女天足, 规定学校只收天足妇女, 并以身作则, 令其妻郭氏首放天足, 到学堂义务任教。其长女孟石兰即为天足幼女, 并率先到隰州女学堂报名入学。自隰州卸任后, 孟步云又自筹经费在太原创办了女子速成师范及女子小学堂各一班, 并自任校长。1909年, 在他的倡导下, 又在祁县创办了县立两级女子小学堂, 后改建为县立女子高小, 建校时孟步云亲自走家串户, 动员各家女子入学。在他的带动与宣传下, 更多的女子开始走出家门, 接受教育。总之, 以孟步云先生为首的开明绅士对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政府对女子学校教育的支持与提倡

1917年、1918年, 山西先后出台了两项义务教育规程:《改进全省义务教育程序》和《山西施行义务教育规程》, 这两项地方性法规提出了全省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学制四年, 儿童六周岁到十周岁为学龄期, 学龄期内所有儿童均应受国民学校之教育, 否则强迫免费入学。山西省在实施强迫教育时, 一方面, 省政府明确把失学儿童家长列为村内需要整理的10种人之一。另一方面, 教育厅又多次颁布法令, 督促各县、区、乡、镇行政人员加强对儿童失学原因、人数的调查与统计并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 挽救失学儿童。对于确实因贫失学者, 教育厅提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稍贫者, 令其农暇入学, 甚则免收学费;较甚者, 由县款补助课本;极贫者免其入学费, 于区村户口册中登记之。”与此同时, 各县还根据本地情况, 制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挽救失学儿童的办法, 防止儿童辍学。如1923年, 祁县公布了《救济贫弱儿童办法》。这个办法规定:贫弱男女失学儿童每日 (或早或晚) 集中到国民学校认字720个。为了提高儿童学习效率, 这个县还要求教员把每天失学儿童应认之字依次在村口、墙壁等处大书10余处, 供儿童随时识记, 这就使女学龄儿童确实能够受到教育。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

4.觉悟女性对女子学校教育的推动

清末民初山西女子学校教育能得到较快发展, 离不开这样一批女性, 她们冲破世俗观念, 接受教育。而且, 她们还积极兴办女子学校。如阎玉清女士于1912年在运城创建“山西女子第二师范学校”, 首任校长, 学校倡导男女平等。至1915年, 女子师范学校已招收五期学员, 教职员工达25人, 学员200余人。一时“淑女不进二师范, 虽读诗经也枉然”的佳话传遍整个河东。

有的觉悟女性还积极撰写文章、创办刊物、发表演讲、参与社会斗争、宣传妇女解放, 要求还女性受教育权, 山西女性石评梅和刘亚雄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 这对促进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会女校的开办、开明绅士的支持与捐助、政府的提倡以及觉悟女性的推动, 使得清末民初山西省的女子学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民国时期, 山西的女子小学教育在全国遥遥领先。根据中华教育改进社民国十二年编的《中国教育统计概览》记载:“小学学生数与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山西为7.2%, 居全国首位, 远远超过其它省区;女生受国民教育人数占学生总数, 山西为17.6%, 也居全国首位。”据统计, 到1929~1930学年度, 全国女子小学生为1 304 043人, 占小学生总数的14%强。女生最多的辽宁省有20万人, 次为山西, 15万人。这一阶段山西省的女子师范教育在全国亦名列前茅, 据统计, 1922~1923年, 全国有女子师范学校67所, 而山西就有6所, 占到9%, 位居全国第四位;不仅如此, 1922~1923年山西省师范学校女生数也是全国最多的, 有813名。

三、启示

清末民初山西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告诉我们:政府的支持和投资是办好教育的必要保障;各界人士的捐助以及全体同胞的支持, 是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力量;而受教育者及其家长的热情则是促进教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内在动力。只有将这几方面的力量聚集起来, 我们的教育才能越办越好!

摘要:女子教育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近代女子教育是我国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主要时期, 而清末民初山西女子学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教会女子学校的开办、开明绅士的捐助、政府的支持以及觉悟女性的推动这四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 以对当今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清末民初,山西省,女子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教育志 (第三十七卷) [M].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9.81.

[2]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M].1999.252.

[3]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之中国女子教育.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 1931.193.

[4]中华教育改进社编.中国教育统计概览.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23.

[5]曹容.孟步云传[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文史资料第65辑[C].1989.

[6]山西省村政处.山西省村政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511.

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两面性考证 篇9

关键词:阎锡山,民国,山西教育

阎锡山, 字伯川, 号龙池, 山西省五台人。清光绪九年农历九月初八, 阎锡山出生于一个地主和商人家庭, 阎锡山在旧式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 16岁时进入商号协助其父经商。1902年, 阎锡山考入山西武备学堂, 在此接受“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等维新派思想洗礼。1904年, 阎锡山由清政府选送至日本留学, 三年后, 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 留学期间, 他曾加入中国同盟会, 多次受到孙中山先生教诲。在日留学五年, 阎锡山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和革命思想洗礼, 这些新式的资产阶级思想对阎锡山产生了一定影响。1909年春, 阎锡山回到中国, 先后出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学校监督和陆军八十六标标统等职。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 山西迅速响应, 阎锡山组织指挥了太原起义。10月29日, 29岁的阎锡山被推为山西都督, 从此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 开始其三十八年的主政山西生涯。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 对于山西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阎锡山的教育思想是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阎锡山个人的社会经验、教育经历相互作用的产物。阎锡山的留学生涯使他清晰的认识到教育在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科学落后, 物质缺乏, 以致国家微弱, 人民困苦”, 人民“不知民主共和为何事”[1]33造成这一切的关键原因在于国家教育荒废, 民智未启。迫于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 阎锡山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阎锡山主张在发扬优秀传统教育的同时, 摒弃封建主义的束缚, 他在山西开办了新型的西式现代教育, 传播新的思想和技术, 培养新式人才。阎锡山的教育主张包括“以普及为主”的义务教育, 以“发展经济为主”的职业教育, 以及“服务于山西建设”的大学教育。自此, 阎锡山拉开了山西现代教育的序幕。

一、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积极作用

1. 兴办“以普及为主”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这一概念于1904年就被引入中国, 1912年民国成立, 颁布《强迫教育办法》, 规定:“小学校四年, 为义务教育”, 但这些教育理念都停留在设想阶段, 阎锡山在主政山西期间, 进行了义务教育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为了向民众解释政府治理山西的理念和政策, 主持编写并颁发了名为《人民须知》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语言通俗易懂, 装订朴素简单, 阎锡山以山西国民都听得懂的言语阐述了山西政府的义务教育观念“凡上过学的人, 知识就多了, 身体也壮了, 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 总要使子女上学, 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 又名叫义务教育”“凡是山西老百姓, 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 七到十三岁, 这七年内, 须要有四年上学, 这就叫国民教育。”[2]义务教育既是国民教育, 又是强迫教育。山西的义务教育一时蓬勃发展, 到1923年山西约有80万儿童接受了不同方式的初等教育, 比其他任何省份所报告的进入初等小学人数要多得多, 此时山西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已逾70%, 而号称中国教育最好的江苏省也不过20%。教育家陶行知考察山西后称赞道:“山西是中国义务的教育策源地”[3]245。

2. 建设“发展经济为主”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社会缺乏大量专门人才, 但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却不屑于从事社会职业。阎锡山认为职业和教育分离的办学思路存在误差, 职业和教育分离总是错的, 让“做什么的学什么, 那么学下什么, 就原做他的什么去”。教育放在职业里边, 教育与职业打成一片, 则前述各种困难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阎锡山规定学子在初等教育的最后一年接受职业教育, 使上过学的有所专长, 不必成为社会游民而增加政府负担, 同时也促进山西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发展。以农村职业教育建设为例, 阎锡山为了普及现代农业知识, 培养基础农林人才, 设立山西农桑总局和大林区署等机构, 在其下设包括农民传习所、林业传习所、女子蚕桑传习所等机构。此类传习所对农民进行日常职业知识传授, 对农民进行基础职业教育, 一时间, 山西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为山西的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在这些大量的人才储备的支持下, 阎锡山依靠山西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重工业, 逐步奠定了山西的工业基础。

3. 发展“服务于山西建设”的大学教育。

成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前身) 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大学之一, 民国时期的山西大学作为中国腹地的最高学府而享有崇高声誉。山西大学自成立以来, 就有由本省最高行政长官节制的历史传统, 阎锡山执政山西期间, 山西大学经历了国立大学、省属大学等不同的阶段, 但阎锡山领导的山西省政府一直是山西大学实际领导者。阎锡山兴办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希望山西早日完成工业现代化, 通过强省富民、振兴三晋, 来达到其巩固地盘、维系政治统治的目的。1932年, 阎锡山拟定《省政十年建设计划》, 旨在大力发展地方工矿业, 此时山西大学的师生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山西大学的校长、教授们亲临建设一线, 指导工业建设。山大工科毕业生在很长时间内主持和领导了山西地区的钢铁、皮革、兵工等轻重工业的建设[4]。山西大学不仅为山西本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作为中国内地的最高学府, 山西大学恩泽宁、甘、西、豫、冀等地区。

二、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局限性

阎锡山兴办教育带有功利性, 其本质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山西的统治, 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其虚荣的表现, 其所推行的教育政策是短暂的。

1. 功利性。

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 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在山西的统治, 它所出台的政策, 推行的措施, 都是围绕这一轴心而进行的。其一, 兴办教育可以培养统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效忠于自己的统治人才, 可以帮助自己维护独裁统治。阎锡山富有谋略, 所以他大力兴办山西地区的教育, 培养大量效忠于自己的人才, 壮大统治团队。其二, 山西地处北方,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是工业并不发达。扩充军备是需要大量的工商业实力的, 为了满足地方工商业发展要求, 阎锡山着力兴办教育, 培养工商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了发展山西地区的煤炭工业和铁路业, 阎锡山甚至制定了“养成煤铁实业人才”计划, 培养煤铁工业人才。培养农业人才, 兴办农业、林业讲习所可以造就一批农业专门人才, 农业得到发展, 可以为阎锡山的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供应。其三, 阎锡山认为想要在山西进行长远的统治, 不仅需要雄厚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还需要得到山西士绅的支持, 发展教育可以迎合山西士绅的要求。

2. 虚荣性。

阎锡山喜好沽名钓誉, 他兴办山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时人追求教育发展的心态。阎锡山兴办教育的同时不忘炫耀成就,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时山西的教育小有所成, 阎锡山就邀请全国各大媒体进行采访报道, 以标榜自己的成绩, 扩大知名度。《申报》、《大公报》等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报纸都对阎锡山兴办三晋教育的功绩进行了报道。阎锡山主动要求在省城太原召开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一方面, 交流办学经验;另一方面, 邀请教育界人士参观山西的教育, 博取赞赏。为了博取教育界同仁的赞誉, 阎锡山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召开之前, 特意将山西地区教育经费增长率从前年的15.7%提高到42.5%, 斥巨资改善省城太原的办学条件, 次年又调回到15.9%, 阎锡山沽名钓誉的特点显露无遗。由此可见, 阎锡山兴办的山西教育带有虚荣性。

3. 短暂性。

军阀阎锡山以刀兵起家, 崇尚武力, 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 阎锡山热衷于扩充军备。刚开始担任山西省长, 阎锡山雄心勃勃兴办教育, 并为此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兴办教育小有所成, 沽名钓誉的虚荣心态得到满足之后, 阎锡山开始逐渐将自己兴办教育的热情转移到其他工作之上。教育的回报周期较长, 阎锡山无法保持长久热情, 20世纪20年代后期, 阎锡山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兴办实业之上, 中原大战前后, 阎锡山更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军事, 无暇顾及教育的发展。阎锡山兴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服从自己命令的人, 但是有时取得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阎锡山曾经公费派遣大量学生至北京、上海等地, 乃至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学习深造, 但是这些学生学成之后, 许多成为反对阎锡山独裁统治的进步青年, 成为重要的反阎力量, 阎锡山感到得不偿失。出现此种状况, 归根结底是阎锡山的军阀本性作祟,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进步思想和先进知识兼备的人才, 但是阎锡山兴办教育只是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 甚至为了军事需要而增加军费削减教育开支, 使得教育变成其追名逐利的短暂行为, 注定不可能长久。

作为民国时期山西地区的主政者和统治者, 阎锡山主政山西时, 竭力秉承“用民政治”的理念, 推行“六政三事”等统治政策, 实施了一系列为维护其独裁统治为轴心兼顾发展地方教育的政策。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为山西的政治、经济、教育都做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其独裁军阀的身份限制, 使得阎锡山在山西兴办教育的目的、政策具有很大局限性, 其兴办教育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9辑。

[2]山西省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修正人民须知[M].

山西教育 篇10

一、落实各级政府经费的投入责任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基础教育属于纯公益事业,其供给和需求的调节应该由政府来调节,所需经费应该纳入国家预算,基础教育经费应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

首先,应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从2006年起,我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的基本原则,在我省全面实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县按7:2:1分担;建立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我省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财力状况等因素,分县(市、区)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所需资金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50%,地方分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这样一来,不仅对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减轻了各级的财政压力,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使教育的发展更加符合当地的需要。

其次,要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和分担机制,本应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在有些地方并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体制的落实。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服务职责,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配套制度,并加强监管。在资金管理上,设立专户;在资金分配上,向薄弱学校倾斜;在资金拨付上,统一渠道,克服报账监管不到位的缺陷;在资金使用上,设立学校与管理部门(包括农村村委会)相分离的独立账务,实行规范的符合本地实际的“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确保资金规范使用,防止挪用、挤占、截留、冒领等现象的发生,为农村义务教育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体制环境和制度保证。

二、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只有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还表现在同一区域和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而且差别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首先,政府要通过确立公平优先的教育财政政策,遏制住教育差别继续扩大的趋势。政府要通过划拨专项经费、实施专项工程等方式,调节区域间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地方政府要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推动区域内学校硬件和师资的均衡配置;学校管理规范化,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对学校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通过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薄弱地区财政投入的倾斜力度,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促进学校间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布局调整”的配套措施,遏制生源无序流动,稳定教师队伍,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尽快解决各类教师“缺编不补”的现象。教师的编制问题是我省各类学校普遍存在而又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建议对各市教师编制进行一次普查,尽快出台实施意见。做到有编必补,并逐步建立稀缺学科教师储备机制。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边远地区支教,逐步均衡教育资源,缓解城市学校教学压力,保证城乡教育同步均衡发展。特别是要做好撤并学校国有资产(包括远程教育设备)和农村集体资产的划转交接工作。

各级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互相配合,分清责任,制定措施,不仅要当好家,更要理好财,把提高教学质量与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结合起来,管好国有资产,防止造成流失。

三、认真查处乱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和超标准收费

首先,各级财政、物价、教育等部门要把好关。应加大对教育乱收费的查处力度,规范代收费行为。对乱收费,尤其是将乱收费款项公款私存,设立“小金库”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其次,要严格学校内控制度。严把经费收支关,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坚持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再次,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的必要手段,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度进行评价,提高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第四,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提高政府集中采购和资金使用效率。建立政府集中采购专家库和政府采购超市,专用设备由专家共同招标采购,日常办公用品和设备招标选定供货商入住政府采购超市,由使用单位到超市即用即买,供需直接见面,解决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四、积极清理并逐步化解各级各类教育债务

农村基础教育的债务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会引起纠纷不断,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学校的声誉,也越来越严重地干扰了农村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2007年12月,全国分批启动了清理化解农村基础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在2009年全省顺利完成了清理核实农村基础教育债务工作。全省共确认农村基础教育债务总额26.68亿元,其中农村基础教育“普九”债务总额8.33亿元,其他基础教育债务总额18.35亿元,涉及债务项目笔数为69462笔,债权人75994人。

按照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批复山西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方案的函》的要求,我省应在2011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化解农村基础教育的债务任务。各级政府及财政、教育部门应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在逐步清理“普九”债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包括向教职工集资借款在内的各项债务,多方筹集资金,逐步消化现有债务,同时还要防止发生新的债务,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山西教育 篇11

关键词:吉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一、山西省吉县音乐教育现状

“吉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东岸,与陕西省相望。这里曾经是全国贫困县,但近几年通过吉县人民的辛勤劳动,分别从煤矿产业,苹果种植以及旅游业等多方面大力发展吉县经济,使吉县人民的生活开始走向富裕。

笔者作为一名参加学校顶岗支教的实习生,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的资料,从以下四方面来吉县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校园音乐氛围及课堂学习情况

从音乐课的课堂气氛来看,孩子们十分喜欢这门学科,学生的表现欲也很强,在这一方面跟城市里的孩子没有差别,这也与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比之下,孩子们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歌曲曲目却很少。学生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缺少了解,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小学生学习歌曲时只是单纯的跟着老师唱曲调,如果换一首歌孩子们将不知从何下手。笔者认为虽然孩子们年龄小,但是音乐教育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即使每年掌握两个知识点,小学六年下来经过教师不断的重复、更新知识点,孩子们还是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当孩子们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无论是对培养音乐兴趣还是对战将来的高考(艺术生高考)都会有所帮助。

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课外的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例如《外婆的澎湖湾》等)和流行歌曲(《荷塘月色》等)似乎更加有兴趣,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把学生的欣赏面拓宽,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爱好,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平台来展示自我,例如每节课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来自由表演,多鼓励孩子大胆的展示自己,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发现不同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通过与桥南小学的校长交谈,了解到当地的音乐教育情况,往年各个学校还是偏重文化课,每次县里的学校在参与“国培省培”活动中,也是对文化课主课(语文、数学等)教师的需求量多一些,但是今年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年吉县招来了大批的音、体、美以及书法教师,这说明,现在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都开始重视学生的特长培养,注重孩子们全面发展。这情况的出现说明,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趋势,充分证明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在迈出重要的一步。

(三)师资力量及课程设置

吉县桥南小学,全校有学生600人左右,每个年级两个班,每班每周两节音乐课,学校在职音乐教师2名,加上支教实习生1名,一共三名,可以满足音乐课与音乐教师的比例需求。

(四)教学用具

吉县桥南小学,教学设施基本齐全,设有电子琴、电视等音乐教学器材,另外设有一间音乐教室,里面有五线谱电子黑板等教学用具。音乐课本实行循环利用的模式,上课前老师把课本发下去,下课后再收起来统一保管。这种模式对环保和节约资源有帮助,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可能带来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不能充分的回顾所学的知识、歌曲,不能有效的记忆等问题。

二、山西省吉县音乐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的调查情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转变工作意识,树立全面的科学的育人观

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其它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

从我国许多先进的中小学进行的音乐教育实践表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等都具有教育功效。因此,重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就是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智能提高。

(二)稳定和改善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实践

农村学校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音乐教师大多也是半路出家,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及时培训教师以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学校要想办法压缩一些开支,加大对音乐器材的投入,配备应有的音乐教学器材等。

另外,音乐课为单纯的教唱课,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俗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逃避学习。因此,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增加舞蹈、乐器、乐理等内容。通过增加课外兴趣小组、组织文娱活动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

“黄河万里向东流,谱写着华夏春和秋,咱壶口岸畔的吉州人呀,听惯了黄河吼……”。这是吉县人民为自己创作的县歌中的一段词,这首歌曲写出了黄河的气势作出了吉县人民的精神,吉县人民已经尝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每一个音符都在悄悄的渗透到每一个吉县人民的心里,音乐的种子也将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中……

山西教育 篇12

2012年山西将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在45个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确保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器材和多媒体设备按标准配备到位;在21个县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并要求县级政府建立食品企业招投标、托餐家庭准入管理、学生营养监测评估等相应制度, 确保校园食品安全。

同时, 山西省还将在教师交流、学生均衡编班、优质高中学生指标分配等方面加大力度, 推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 进一步缩小城乡间、校际间办学差距。据悉, 2011年, 山西已有80个县的679名校长和8990名教师进行了校际交流。

此外, 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强调, 在推进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各地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情况,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慎重对待学校撤并, 特别是要做好偏远地区学校布局工作。

上一篇:舞蹈教学现状下一篇:综采工作面设备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