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2024-06-01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篇1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国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一年多来,山西财经大学在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方面,形成了学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思路,提出了具体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导向、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探索构建以质量、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评价机制是价值观、是判别标准、是指挥棒。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构建以质量、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对此学校提出了“唯质量的数量论、唯质量的创新论、唯质量的团队建设论与唯质量的整体水平提高论”的学术评价体系与导向机制。

所谓“唯质量的数量论”就是根据国内学界公认的CSSCI、CSCD与国内外学界公认的SSCI、SCI来源期刊,确定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杂志,在这些杂志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就给一定的奖励; 所谓“唯质量的创新论”科研评价思想,即不论出版社高低、不论刊物级别,只要作者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重大原始创新,都可自愿申报“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奖”,申报时,在阐述清楚自己的原始创新的基础上,经本领域校外专家推荐、资格审查、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公开答辩、校学术委员会审议与公示等环节,通过的成果给予重奖;

所谓“唯质量的团队建设论”就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在项目申报、立项与研究中,凝练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承担重点、重大项目,发表与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科研成果,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团队给予重奖;

所谓“唯质量的整体水平提高论”就是制定好科研先进单位评价体系,每年评出先进科研单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进步奖一名,以提升学校每个学院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继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为学校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017年1月,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关注下,我校出台全新的科研激励制度和评价体系,即《山西财经大学科研成果管理办法》(晋财大校〔2017〕4号)、《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晋财大校〔2013〕5号),内容囊括了科研评价、奖励、管理、服务等。制度出台,也引起了相关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智库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智库功能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决策咨询中的积极作用,就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的智库功能和重要作用,学校在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努力走在前列,力求体现和突出学校智库的特色,注重挖掘和聚合智库整体优势,努力培养和聚集特色智库人才。

。。。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学术原创性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为鼓励学术原创性,学校在尚无经验借鉴情况下,经过长期研究、讨论,多次调研,设立了“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奖”,并出台了《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奖评审办法》(晋财大校〔2016〕)

具体做法是每年以前两年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成果为参评对象,不论出版社高低、不论刊物级别,作者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重大原始创新,在提交查新报告与三位校外专家推荐基础上都可申报,申报时阐述清楚自己的原始创新之处;在科研部门资格与形式审查通过后,提交给国内本研究方向5名著名专家进行通讯评审,5名评审专家有四名通过的成果,方能进入公开答辩环节;答辩由该成果所属二级学科的校外4名著名专家与校学术委员会一名专家组成,5名答辩委员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有4名同意的成果方能进入学术委员会审议环节,学术委员会有2/3委员投票通过的成果,进入一个月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党委扩大会议通过后,授予“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奖”;科研创新奖评奖,标志着我校初步建立了以代表作为评价对象,以创新和质量为评价导向,以原始创新、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为评价内容的学术评价模式,受到了评审专家、教育部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好评与广泛关注。

科研创新奖评奖,标志着我校初步建立了以代表作为评价对象,以创新和质量为评价导向,以原始创新、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为评价内容的学术评价模式,受到了评审专家、教育部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好评与广泛关注。

四、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学校依托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面向区域发展、瞄准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工作,整合相关资源、凝练研究方向、搭建科研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科研基地。

(一)协同中心、研究基地建设。。

(二)横向项目,校企合作。。

五、目前存在问题

(一)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下。

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管理力度不够,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够畅通,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够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成果自身的不足等原因造成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偏低。

六、今后工作思路

(一)加大引进各类创新型科研人才力度 1.抓好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现有人才的稳定工作,才能更好地引进“创新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爱才、用才、养才。

2.大力引进“创新人才”

鼓励用人部门、学院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允许把引进人才的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列入成本核算。使创新型人才用得上、留得住、有所成。

3.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重视对科技人员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对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做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不仅要让他们在政治上有地位,更要在经济上得实惠,真正体现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的双重激励作用。

(二)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探索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和竞争机制的新途径。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能否适应社会对科研成果的要求,因此,学校将继续探索,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和竞争机制,就应改革成果评价与建立机制,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成果客观评价。

总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意义重大,但又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深知,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兄弟院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谋划与高层设计,以“推动内涵发展、提升三个能力”为核心,我们将进一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练学术方向,会聚学术队伍,构筑学术高地,以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课题、项目研究与培训为载体,着力寻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提高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篇2

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始终以服务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己任, 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智库, 是省各地市政府有关战略和规划课题委托的重要学科。2011~2015年, 本学科先后为省市县级政府部门提供专题研究或决策咨询服务90多项, 横向课题经费3000多万元。学科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2009年、2012年地理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两轮评估中分别排第八名、第十一名, 是河南省高校所有学科中排名最靠前的少数学科。

学科历史底蕴厚重学科平台均衡完善

地理学科是河南大学第一个理工科博士点 (2000年) , 第一个理工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3年) , 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5年) , 并支撑了应用经济学、生态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现有成员115人, 其中教授31人, 副教授47人, 双聘院士3人, 省、校特聘教授10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人, 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5人, 101人具有博士学位。以该学科为基础, 2004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获得批准;2007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获得批准;2008年, 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0年, 获批地理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2011年, 省部共建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2012年, 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

以地理学为主体组建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备份中心、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与规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相继立项建设运行。

科研成就硕果累累服务社会成绩卓著

河南大学地理学科以经济地理学为牵引, 以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为支撑, 在李小建、苗长虹等学者的带领下, 率先开展了公司地理、农户地理、新经济地理等与国际学术前沿衔接的理论研究, 主持编写了《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 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化。近5年, 该学科团队共发表CSCD、CSSCI学术论文500余篇, 其中SCI、SSCI、EI和中文顶级期刊论文120余篇, 著作46部, 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 地方政府委托项目98项, 得到各类研究经费9000余万元;主持完成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与“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两项成果分别获得2013年和201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与完成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项目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其他省级以上科研奖48项。

该学科致力于“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研究;完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数十项委托课题。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发挥地理学科横跨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系统的学科综合优势和技术优势, 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需求, 以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据, 深入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大科学问题与战略、规划、政策的综合集成研究, 构建“地理学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规划设计-地理工程”一体化发展的学术创新链, 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载体智慧决策支持系统和黄河生态文明信息化平台, 为各级政府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多规合一”规划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 提供了技术平台和数据库支撑, 奋力建设中原发展与黄河生态文明专业化高端智库。

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这一优势方向, 加强原始创新能力, 提升SSCI/SCI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 构建华人经济地理学研究联盟, 在国际上打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在国内打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原学派”。通过重点人才培育和引进计划, 加大团队建设力度;以野外台站调研基地建设和团队国际化合作为抓手, 全面提升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创新能力;以承担重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举办国际会议为纽带, 提升学科在国际区域可持续性科学中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

[中图分类号] B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25-04

党的十八大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1]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重任务,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党员干部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进而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信念,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立信之本:在认识与实践的互动转化中把握基本要求

信什么、如何信、怎样让群众相信我们信、进而让大家一起信?一句话,信念的确立,是一个问题。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列宁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确立是知和行的内在统一。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并要求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共同信念的形成,首先基于这些基本要求可欲性、可达性、可信性的现实展现,在此基础上使人们获得对这些基本要求的道义认同、科学认同、实践认同和关联认同,产生心悦诚服的共同认知体验和深沉厚重的集体心理共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

(一)积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促进共同信念的道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要求是明确的,也是坚定的。要大力倡导这些基本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行不能背离,遇事不容含糊,以此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义力量,获得广大人民的道义认同。

(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促进共同信念的科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经验基础和学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把握基本要求的内在根据和相互联系,显示共同信念的科学力量。

(三)自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促进共同信念的实践认同。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落实这些要求,一方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对国家治理体系进行现代化的建构,对法律制度和宏观政策作出相应的革新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贯彻这些要求,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敢于担当,从善如流,改进作风。

(四)有效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促进共同信念的关联认同。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5]这就凸显了共同信念的关联性。我们应当搭建起个人奋斗和“中国梦”两者之间的逻辑桥梁,要让群众意识到自己的小奋斗和小故事最终会汇聚成一股推动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反过来为个人的奋斗提供舞台和机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也是为自己的梦想培育土壤。

二、深信之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相互联结处开展具体研究

实现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信不疑,依赖的不是未经世事的单纯,而是望尽天涯路的澄明。理论要说服大众,必须彻底。唯有具体,方能深刻。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6]“具体”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分析共性,有助于把一事物和他事物相联系,把握同类事物的本质;分析个性,有助于把一事物和他事物相区别,把握一事物的特点。习近平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7]真正有生命力的特色必然有其特殊的内在根据,并能灵敏适应环境的变迁。在开放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合脚的“鞋子”必然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有机衔接、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相互接纳、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传统,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心理契合。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这个“条件”,既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文化传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些特点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人口、地域、传统、文化这四个“超级因素”。这些因素大致规范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规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依赖,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始终体现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9]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方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展现程度,从根本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程度。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根据。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也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而出现部分质变的阶段性特征,全球化背景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会呈现一些际遇性特征,造成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适时更新发展方略,适时推进相关改革,更好地体现发展的新要求,更好地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更充分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动态演进,体现几部超越阶段又不落后实际的过程吻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社会发展的国际经验,始终着眼经验适配的具体切合。为了借鉴社会发展的国际经验,就要对经验产生过程有具体的了解,对经验适配条件有充分的把握,对经验负面效应有恰当的应对,做到主动拿来、积极借鉴、消化创新。为此,第一,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观察,并进行本质性的思考。一个反面的例子是相信“非市场奇迹”。前苏联的经济增长绩效曾经让萨缪尔森教授心醉神迷,他的那本久负盛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从1961年的第5版起就对苏联经济模式持肯定态度,1989年的13版还声称:“苏联经济证明了,与早些时候的悲观主义者的想法相反,社会主义的指令经济能够运转,甚至能够繁荣昌盛。”但从1992年的第14版以后,萨缪尔森承认计划经济是一种“失败的模式”。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短期成就作为信念的充足理由,必须分析事物的内在机理。从长远的观点看,从产业革命之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经济都是市场经济,都在基本相似的体制下运作。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第二,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考察,而不能抽象地进行是非判断。就拿民主来说吧。民主是一种趋势,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因为民主制度保证政府代表公民,能为了公民的利益保护市场、保护经济、保护社会。但民主的具体进程、具体形式却各有不同。西方的民主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而且也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发现,对于经济增长而言,保护私人产权比人权(如言论、集会和宗教自由)更重要;大量的跨国研究发现,民主与增长的正相关性显著地弱于两者的负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以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创造了多样化的、有冲突的私人经济利益,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府建立了新的制度来界定并调解这些权利的行使;地方的有关委员会、非政府组织、日益强势的媒体以及得到批准的公共示威成为调解社会冲突的渠道;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增加那些与官员的职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的透明度与政府的问责程度。这些都在持续地推动人权的扩展和逐步的民主化。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基层民主的广泛实践和深度发展、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深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加强和作风常态化制度的健全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将得到全方位高水平的发展。第三,必须对问题本身有真实的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比如说,目前有一个流行说法,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实,这个提法不仅肤浅,而且误导改革方向。核心不是中等收入造成陷阱,而是制度造成陷阱。真正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因为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所以面临挑战;而是因为中国的体制有问题。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认识误区,可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迫切性认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实现成功体验的自我超越,始终致力维新变革的自觉符合。造成中国改革前期的短暂“奇迹”的制度基础是分权式威权制,即把大量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引诱地方政府竞赛GDP增长速度,这是一个在威权制下曾经非常有效地解决各级地方官员激励机制的绝招。但是,地方竞争机制一方面推动了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中小企业发展严重受阻、内需低迷不振、收入不平等问题、环境问题、政府侵犯私营企业和公民权益的问题、城市住房问题、地方财政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因为增长速度本身所致,而是因为分权式威权制下的激励机制造成的。这个激励机制只能激励各级地方政府竞赛GDP的增长,没有办法激励各级地方政府去做GDP之外的事情。要想解决新形势下的激励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分权式威权制。因此,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解放思想是永无止境的,改革只有进行式,没有完成式。以前讲解放思想,主要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不要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现在讲解放思想,却是要指向我们自己曾经的得意之作、成功之举。因此,也更需要自我否定、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精神。

三、护信之策:在同一与斗争的相互配合下强化信念维护

信念是需要维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也不例外。信念维护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一)信念本体维护。信念本体是指构成信念内容和结构的东西。信念本体维护需要注重吸纳性,集思广益,吐故纳新。通过汲取环境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优化自身结构,从而不断焕发信念自体的青春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首先在于对世界文明始终采取开放的学习态度,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当代各种思潮,力图将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尽收眼底,积极将一切最新的思想成果变成思想养料。其次在于它对社会实践始终抱有密切关照的理论趣味,它不会自闭于生动的社会实践之外,而是在问题与主义的相互关照中自我完善,在总结经验中形成新观点,并用创新理论和创新思维引领实践。再次在于它始终谦卑地聆听大众的心声,并用理智和良知来回应公众的关切,用自身发展影响别人,用内在的热度温暖世界,以持续的进步赢得信赖。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内容和本质上都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回答时代问题,它才会永葆与时俱进的青春活力。因此,吸纳性维护是一个永久的过程。

(二)信念广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开放的,是面向大众的。因此它需要沟通性维护,也就是在进行充分、平等的沟通、交流、辩论甚至论战中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非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多地团结在自身周围,以此来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和谐。在当代中国,不仅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群体分化得到了承认,与之相关的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情况也得到了正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以积极的方式同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展对话和交流,使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方面的分歧得到明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原则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产生有效影响。要树立积极沟通意识,在沟通中求同存异、加强引导、凝聚共识;同时遵循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载体,用网络化、生活化的语言和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9]

(三)信念标杆维护。“打铁还须自身硬。”全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形成,前提是党员干部要树立并体现出对这种信念的忠诚。只有标杆群体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焕发和催生出无比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展必要而有效的斗争,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必要手段。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将其作为向全党全国人民的庄严政治承诺,扎扎实实转作风、严字当头正学风、求真务实改文风。——有人不习惯,将不习惯变成习惯就是一种斗争。在全国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大吃大喝之风,在全党狠抓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有力举措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人害怕,让肆无忌惮的人不再肆意妄为就是一种斗争。以整风的精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为总要求,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作为聚焦点。——有些人感到有压力,让压力变成净化自己、强化自己、优化自己的动力,这就是一种斗争。只有通过一切必要的斗争,才能使党员干部身离群众更近、心贴群众更紧、绩为群众更实、利惠群众更多,也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标杆才不会倒,主心骨才不会断,群众才会相信共产党是立党为公的,相信社会主义是造福人民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14.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603.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73.

[5]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3年03月17日 21时26分,来源:新华社。

[6]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3.

[7]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13-03-24(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篇4

2013-03-25 09:08:24作者:李贤来源:安徽大学浏览次数:595 网友评论 1 条安徽大学日前出台了《安徽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以进一步推动安徽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计划》指出,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坚持协同创新,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力争通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学科布局合理、队伍结构优化、管理体制健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格局。研究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总体水平在省内领先地位更加明显,若干学科领域研究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取得一批代表各自领域前沿水平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拥有一批以战略型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批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智库,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跨越式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实现学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篇5

001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总共招收: 82名 硕士研究生【20】

专业名称及代码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招生人数 6

招生研究方向

01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02社会发展理论

03政治哲学

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612 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

802 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伦理学 2.自然辩证法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10102中国哲学

招生人数 6

招生研究方向

01易学哲学

02 儒家哲学

03道家哲学

04中国古代哲学

05中国近现代哲学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

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伦理学 2.中国历史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10103外国哲学

招生人数 5

招生研究方向

01 希腊哲学

02 英美哲学

03 欧陆哲学

04 法国哲学

05 西方哲学史

06 现代西方哲学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

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伦理学 2.世界历史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10105伦理学

招生人数 2

招生研究方向

01 德性伦理学

02 政治伦理学

03 道德心理学

04 中西比较伦理学

05 应用伦理学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

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中国伦理思想史 2.西方伦理思想史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招生人数 3

招生研究方向

01 科学哲学

02 技术哲学

03 科学思想史

04 认知科学哲学

05 科学与宗教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

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自然辩证法 2.逻辑学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30301社会学

招生人数 8

招生研究方向

01 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究

02 社区与城市研究

03 社会心理学

04 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

05 社会网络研究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613 社会学原理

806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西方社会学理论,2.社会统计学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30302 人口学

招生人数 3

招生研究方向

01 人口社会学

02 人口管理与人口政策

03 残疾人研究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613 社会学原理

806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西方社会学理论,2.社会统计学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30303 人类学

招生人数 3

招生研究方向

01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02 政治人类学

03 经济人类学

04 宗教人类学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613 社会学原理

806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西方社会学理论,2.社会统计学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35200 社会工作

招生人数 43

招生研究方向

01 社会工作实务

02 社会服务组织管理

03 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

101 -- 思想政治理论

204 -- 英语二

331 -- 社会工作原理

437 -- 社会工作实务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 1.社会福利思想 2.社会保障概论

----------------------------------------------------------------------------------------------------------------

专业名称及代码

040203应用心理学

招生人数 1

招生研究方向

01 心理咨询

02 心理辅导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203-日语、244-德语(外)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西方社会学理论,2.社会统计学

----------------------------------------------------------------------------------------------------------------

专业名称及代码

120404社会保障

招生人数 3

招生研究方向

01 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比较

02 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44-德语(外) 或 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

641社会保障概论

806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备注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篇6

2011-12-10 15:25:11作者:社科网来源:社科网浏览次数:109 网友评论 0 条

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哲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十一五”期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1.队伍建设成效显著。5年来,新疆高校哲社研究队伍数量稳步增长,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职称结构不断改善。

新疆高校2006-2010年人文社科活动人员情况表

项 目

年 份 数量 高级职称人员 高学历人员

总量 校均 教授 副教授 博士 硕士

2006 3326 184.8 178 858 55 421

2007 4397 244.3 227 1107 79 792

2008 7066 392.6 338 1808 146 1515

2009 6289 349.4 305 1576 143 1433

2010 7432 412.9 410 1914 236 2049

2.支持逐年增长。5年来,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增长了4.8倍,为哲社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疆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活动经费情况表

项目

年份 人文社科经费 教育部经费 中央其他部委经费 自治区社科基金 省厅经费 其他

总量 校均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2006 485.6 27.0 172.1 160 75.7 11.2 74.4

2007 736.1 40.9 380.1 100 158.5 15.5 8.5

2008 684.5 38.0 41.4 390.2 157.3 66.4 29.3

2009 1129.4 62.7 388.7 488.4 64.3 49.1 138.9

2010 2311.4 128.4 949.0 781.3 253.3 46.6 281.2

3.质量稳步提升。5年来,新疆高校哲社研究质量逐步提高,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新疆高校2006—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类别

年份 在研项目/项 出版专著/部 发表论文/篇

2006 626 29 334

2007 854 66 2691

2008 993 39 3532

2009 843 42 3032

2010 1436 43 3265

4.措施扎实有力。新疆在推进高校哲社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为基本立足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结合,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一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2006年启动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工程每年资助10名学科带头人科研经费2万元,50名骨干教师科研经费 5000元。五年累计投入经费225万元。

二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程。2004年启动“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资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0项,资助经费434.9万元。2008年启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科研规划项目,批准课题97项,资助经费69万元。2011年以委托课题的形式投入经费66万元支持应用性研究,投入27万元经费启动职业院校“十二五”德育科研规划项目,批准29个研究机构为自治区首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课程建设工程。2008年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建设工程,每年支持经费144万元,三年累计投入经费432万元。

四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全员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500余人次,培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3120余人,通过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少数民族高级骨干研修班这一平台,培训学员200余人。

五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课程建设工程。结合新疆区情,编写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决抵制宗教对教育的渗透和影响》、《牢固树立“五观”,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读本》、《崇尚科学,坚持无神论》系列教材和读本。

(二)几点体会

新疆特殊的区情,面临的反分裂反渗透严峻形势和 “三股势力”利用宗教、民族、文化、历史等问题大肆蛊惑煽动、造谣生事的现实挑战,决定了新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基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筑牢抵御各种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的坚强思想防线。

一是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社研究,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密切关注和自觉参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抵制“西化”和“分化”的斗争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强调哲社研究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在学术方面,允许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批评;在政治上必须坚定不移,旗帜鲜明。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学术造诣深厚、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在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上与中央、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经得起风浪和考验的哲社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哲社队伍,是抓好新疆哲社研究工作的核心。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政治培训,不断强化哲社工作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维护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崇高使命感,严守政治纪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三是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强调哲社研究要加强和改进应用对策研究和重视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引导哲社工作者思考和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以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决策的难点、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为中心,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二、“十二五”期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新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积极推进新疆哲社研究工作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完善地方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为核心,以解决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为重点,修订完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编写《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读本》、《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读本》、《正确认识新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等若干问题读本》。

二是启动新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加大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加大少数民族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力度,逐步造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较高,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骨干群。

三是深化理论研究,有效解决深层次理论难点、热点问题。设立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整合研究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对哲学设会科学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破解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打造精品。

四是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对口支援高校这一平台,每年选派10名左右中青年教师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博士学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培育学科带头人。实施走出去工程,分层次、分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内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好的经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民汉语兼通的少数民族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大力宣传表彰奖励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建立表彰奖励名师制度,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待遇,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待遇等政策导向上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予以扶持。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篇7

一、大学图书馆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推动的客观性

2009年8月, 在米兰召开的第75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主题定为:“图书馆创造未来:筑就于文化遗产之上”。国际图联意大利国家委员会主席毛罗圭尼先生这样进行阐释:“图书馆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保持平衡, 同时, 它也根植于未来之中;图书馆铺就了社会发展之路;图书馆鼓励世界各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历史与技术带来了变化, 图书馆紧跟变化, 通过文化遗产塑造未来。”这些表述, 阐明了图书馆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推动的作用。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设施, 同样是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历史使命, 具有文化传承与推动者的功能和身份。其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1. 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传承和推动是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权益的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 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族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列宁在《人民委员会关于集中管理图书馆事业命令》中指出:“教育人民委员会所管的一切图书馆, 以及属于所有其他部门、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图书馆, 一律宣布为人人能利用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能够提供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空间和平台, 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环境, “既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又提升了它的社会影响力”[1]。

2. 大学图书馆应当履行服务社会的义务。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提出:大学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8年,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发布了《图书馆服务宣言》, 强调:“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大学图书馆所承担的义务, 不应该拘泥于简单的“向社会开放”, 而应包含为社会服务的所有形式和内容。涵盖“信息服务、专业指导、方法培训、人才培养、技术支持、方案策划、项目合作、学术示范、科研引领等”。[2]

3. 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 城乡的繁荣, 在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改善的基础上, 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广泛、深入和多样。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是传承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学图书馆是大学完成文化传承的基础, 通过为教学、科研提供文化活动的支撑和服务, 成为人才成长的特殊课堂。图书馆文化内涵的充实丰富与积极呈现, 图书馆文化功能的与时创新与影响辐射, 都关系到大学优秀文化整体风格的形成。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能促使校园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沟通交流和融合, 发挥桥梁的作用, 也给社会文化的更新发展注入活力。

4. 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趋势。

当前, 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旋律, 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大学图书馆承担更多的社会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打破多资源共享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服务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学图书馆由相对封闭的自我服务转变为开放的资源信息中心。大学图书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为突显, 积极传承和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二、传承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大学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关系到提升自身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更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推动。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三大构成主体:

1. 丰富的文献收藏与具有象征性的建筑布局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形态。

大学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文献收藏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体现了文化的知识价值和美感。馆藏文献的积累和传承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种以文字为主要手段的符号记忆, 并逐渐衍化成为大学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知识成分。而大学图书馆建筑是大学的标志性符号。既是服务读者的空间, 又是能发挥陶冶作用的审美作品。建筑造型布局和景观环境设计相互映照, 构成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使用和审美的主体。

2. 以人本关怀为理念构建图书馆文化的制度与管理。

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行为内容, 合理的规章、科学的管理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长期工作过程中, 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 形成的图书馆制度文化是一种以人为基本出发点, 以人为最终服务对象的管理方式。图书馆制度文化发展的目标是把图书馆建成读者可以在这环境中找到阅读的快乐和智慧的启迪, 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自觉遵守服务工作规则、管理制度与职业行为规范, 体现人本关怀。

3. 图书馆精神的凝练形成构成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图书馆精神是在实现特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经过长期培育、积累而形成, 并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主导意识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集中地反映着一个图书馆的精神价值本质和行为准则的个性。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群体健康人格、向上心态, 以及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图书馆精神对图书馆工作既具有鲜明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 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心理黏合剂和事业心的不息动力。所以培养图书馆精神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传承优秀文化, 大学图书馆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已经吹响, 大学图书馆也发挥着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积极推动文化育人等重要作用, 是传承优秀文化、坚持文化创新、文化服务社会等的重要载体。

1. 传承优秀文化, 培养文化自觉。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 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引导读者读经典、读原著, 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 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同时, 也要兼顾文化的多样性, 引导读者不仅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而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

2. 坚持文化创新, 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当今社会, 文化价值多元,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复杂。传统的文化价值面临重要考验。有些时候光荣与耻辱很难辨析, 有些时候好人与坏人更加模糊, 有些时候好事和坏事相互交织, 有些人政治信念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我们需要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弘扬什么, 禁止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 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教育, 引导正确荣辱观, 不断提升正能量。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 正确处理个人需求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 树立爱国精神和创新发展意识。

3. 利用资源优势, 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服务。

大学图书馆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好服务的同时, 可以充分借助文献资源和技术优势, 向校外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个人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服务。参考咨询、科研查新服务、定题跟踪服务等。比如, 联合企业相应地开展定题服务。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 通过开展市场调研, 通过查找情报资料, 学习国外“把最好的信息, 用最方便的方法, 在最好的时机, 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的服务宗旨。[3]大学图书馆通过参考咨询、科研查新服务、定题跟踪服务等方式, 成为社会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 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业务和服务范围。

4. 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为社区的学生, 营造第二课堂的浓郁文化氛围。近几年来, 不少的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 都面临着跟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问题。文化熏陶和教育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种良好沟通渠道。大学图书馆可以利用舒适的环境, 以人为本的服务, 为社区的学生建立社会教育的平台, 比如设立专门的青少年阅览室等, 使学生更好地浏览阅读。今天的学生, 就是明天的建设者, 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广大学生在青少年时期, 能够努力学习, 积累广博的知识, 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坚实的人才基础。

5. 坚持文化服务社会方向, 开展公益性的文化活动。

大学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性的文化活动, 更好地服务于民, 服务于社会。比如开展科普宣讲, 图书馆公共开放日, 开办师生读书活动周, 举办各种学术讲座, 举办书画、摄影展览, 援建贫困地区学校图书室, 与地方政府文化站进行合作共建等活动。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 为文化惠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四、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是整个文化事业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 而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 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创新性的优势, 通过文化的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充分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在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带动者、示范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魏书娟.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J].图书情报, 2009 (2) .

[2]帕提曼.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被误读的取向[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0) .

山西财经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 篇8

综述

10月10日,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副省长傅自应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周游,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张东刚出席会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作工作报告;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副巡视员李世恺出席会议;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李卫红指出,去年以来,教育部制定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对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各地各高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相继召开会议,推出政策和规划,掀起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热潮。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社科强省的战略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足地方实际,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质量,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建言、服务社会、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经过这些年的锐意改革和创新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了新的优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江苏提出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新目标,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李卫红在讲话中要求,一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二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三要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五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努力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

沈健在工作汇报中充分肯定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分析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他指出,我省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大培养力度,着力造就一批杰出社科人才;围绕学术前沿,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资政惠民作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扩大交流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打造一批社科创新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他要求,全省高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学术自律与学风建设,抓住机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全面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殷翔文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高校传达学习要及时认真、贯彻落实要措施到位。各高校与会代表要及时向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作一次专题汇报,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做到“一个强化”和“三个明确”,即强化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机遇意识;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总体要求,明确江苏高校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紧密结合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明确进一步推进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总体战略和工作安排;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本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或实施意见,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和落实。

全省高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负责同志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共250人参加会议。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8 所高校在会上分别作交流发言。

我校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的举措

一、制定我校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

根据省教育厅颁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2020)》和省厅会议要求,我校将制定《盐城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2)》,科学规划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未来10年的发展道路;

二、扶持优势学科 打造发展平台

结合我校现有的关于“沿海开发”的两个省级研究平台,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扩大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使之成为国内沿海开发的智库;

围绕农村教育研究的主题,加强对省厅培育点的建设,争取建成教育厅研究基地。目前,“协同创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校要结合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新型合作模式,计划到2022年左右,建设3—5个具有省内外领先水平和重要影响力的协同创新中心,在比较文学研究、红色与海盐文化的引领与传播、苏北城镇化发展中有所作为。

三、培育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要实施鼓励政策,吸引海外内优秀人才加盟我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实施“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奖励计划”,以聘期目标管理对不同层次的高端人才实行长效考评机制,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高层次研究基地和新兴交叉学科设立特聘教授岗位。

为推进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学校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实施博士化过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坚持“顶天立地”,实现繁荣发展

上一篇:赤岩镇中心学校少先队部室岗位职责下一篇:大学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