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024-09-20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精选11篇)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篇1

1新疆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概况

受资源开发等有利因素带动, 全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4年, 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264亿元。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重要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修复,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保持良好, "美丽新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目前新疆土地荒漠化、沙化、盐渍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生态环境和资源日益趋紧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同时制约了进一步发展步伐和势头。从今年一季度数据反映, 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去年同期3.3、5.5、14.2、26.4个百分点, 表明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新疆的生态环境先天不足, 加之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影响了新疆的可持续的发展, 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了严峻挑战。未来新的经济形势下, 新疆调结构促转型升级工作迫在眉睫, 任重道远。

2资源开发和生态环保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发展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部分地方不能理性认识和正确对待新疆水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形势和三次产业中一产偏大, 二产失衡, 三产偏低等问题, 存在发展观念陈旧、思路不清, 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 过度开发水资源矛盾突出。经过长期快速发展, 新疆一些地方水资源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 水资源总体上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 生态环境用水被大量挤占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4%, 产值贡献率不足20%, 用水结构不合理, 水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

(三) 法制建设不健全。目前, 新疆针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但还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对不适应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需要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应增强法治观念, 依法调控和治理。

(四) 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不够。面对市场冲击, 传统产业如不加速改造升级步伐, 发展将举步维艰。应下大力气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如钢铁、水泥等产业, 鼓励企业挖潜改造、提质增效、扩大出口、延伸产业链, 提高竞争力。

(五) 补偿机制不完善。目前, 全区在资源补偿方面还未出台或建立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 如缺乏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和水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尤其缺乏跨区域调水水资源补偿机制。

3促进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几点建议

(一) 适应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 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 实行更为科学的考核指标,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引入GDP这个世界通用的核算指标, 对于地方部门的考核主要侧重于GDP总量, 而从GDP最终产品构成来看, 投资和出口是短期之内增大GDP指标的两个最好突破口。

以往投资拉动经济的指导思想, 曾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 已越来越显现出诸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投资拉动与目前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之间矛盾加剧。在唯GDP政绩观的指导下, 地方投资热情不减, 屡禁不止。从深层次分析, 这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从浅层面分析, 则与目前通行的GDP核算规则直接相关。

(三)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水资源是新疆发展最大的瓶颈, 是短板中的短板。必须坚持以提高用水效益、优化用水结构为核心, 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合理配置水资源。一是尽快编制新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各县的分解方案, 结合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退耕减水工作,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力度, 大力扶持先进节水设施、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二是加快重大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 落实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保障方案, 严格准入制度, 提高用水效率。三是部分区域适度调整总量控制指标, 以支持重大产业发展。

(四) 不断强化法治建设。

新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低, 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经济环境正在形成之中。面对历史机遇,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运用法治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平竞争, 运用法治来规范经济秩序、激发市场活力, 运用法治来保护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科学发展。一是结合区情, 建立健全和出台一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二是重视民生立法工作, 对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 加强立法惠及民生的作用,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调整传统产业结构, 延伸产业链。一产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效农业, 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建立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备案、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二是加快建设若干区域性的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具有稳定购销关系的生产基地, 培育和壮大一批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以开拓国内和周边国家市场为重点, 构建"营销网络+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流通营销模式, 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到消费一体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二产方面, 一是围绕工业特别是矿业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进行联合攻关, 扶持企业开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同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推动黑色有色金属及非金属优势企业强强联合, 实施战略性重组, 推进初级产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大力支持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技术创新, 促进产品转型升级,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三是推进新疆电力、煤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建设实施一批特高压输变电线路, 形成电力大规模外送通道。尽快核准、实施一批重大煤化工项目, 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提高新疆油气资源配置量, 扩大油气资源就地加工规模, 协调落实新疆地方企业进入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下游深加工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境外油气资源引进及深加工。

(六) 实行资源有偿和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新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制度。推进资源税费改革, 扩大资源税费改革试点范围, 逐步完善资源税费从价计征机制。推进矿业权改革, 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退出机制, 研究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和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改革。二是完善水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尤其对承担跨区域调水的地方加大补偿力度, 建立完善水权交易制度和水资源长效补偿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新疆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内地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同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与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如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生态环保二者的关系, 促进两个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新疆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疆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梳理,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积极寻找新形势下适合新疆发展的新道路, 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新疆"两个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资源开发,生活环境,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吴琼.加快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藏发展论坛, 2000 (05) .

[2]丁天.用创新思路和机制推动西部大开发[J].西藏发展论坛, 2000 (06) .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篇2

保护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要做好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加快新疆生态体系的建设.三要集中治理荒漠.四要加强新疆生态环境治理.五要发挥政府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作用.

作 者:刘望秋  作者单位:阿克苏地委党校,新疆阿克苏,843000 刊 名:兵团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XPCC OF C.P.C 年,卷(期):2008 112(3) 分类号:X2 关键词:保护   新疆   生态环境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篇3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问题及对策;新疆阿勒泰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70-02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能够有效地恢复天然林的生态功能,提高天然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实施意义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意义十分重大。(1)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林业是这个大战略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性发展关系着整个大战略的实现,如果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上能够做好,做出成效来就能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可能对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造成影响。(2)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事关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因为人们对森林的大量砍伐造成原生林消失,使天然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雪线上升、林缘回退、水土流失日益加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进行天然林保护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事关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全球因为森林和河流的人为破坏使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能够增加森林面积,减少人们对天然林的破坏,让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进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因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 需要解决的问题

阿勒泰地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上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仅仅把生态保护放到增加林地面积上。进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增加林地面积,减少林地破坏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做好增加林地面积,减少林地破坏上阿勒泰林管部门做了不少工作,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其中也有重视了增加林地面积,减少林地破坏而忽视了天然林保护和恢复的问题,导致大量被砍伐的原生林在经过人为修复后成为次生林,而天然林的生态功能退化,降低了天然林的防护功能,引发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2)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天然林是我国木材的重要来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采伐就受到限制,木材产量降低,又没有良性的经营机制做保障,导至因此而给地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3)补偿机制不完善。在阿勒泰地区天然林禁伐区十分广泛,但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是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补偿机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经济来源,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令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实现天然林的永续利用。(4)管理上还有漏洞。尽管阿勒泰地区在天然林保护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不得不说在管理上还有漏洞和缺陷,尤其是在次生林管理上存在整治不良等现象,人工恢复的次生林增加,但这些人工种植的次生林与自然状态生长下的原生林有很大区别,人工恢复的次生林树木品种单一,乔木与灌木的比例远远高于原生林,导致树木密度过大,在影响树木正常生长的同时,也提高了森林的火险等级。

3 对策

(1)要实现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多元化。一直以来在天然林保护上尽管人们都想了不少办法,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并没有拿出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最根本的还是在天然林的保护上没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因循守旧,导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发展不快,没有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要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之源,也是天然林保护的力量源泉,只有创新天然林保护的方法,才能把天然林保护工程做好,使天然林保护工程呈现多元化,全面化的局面。(2)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具体工作中要转变工作思路,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思路也就决定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出路,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将天然林的经营与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区经济,促进天然林的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必须要有科学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低空遥感以及网络技术也逐渐普及开来。在天然林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天然林资源进行精确的划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对林业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提高信息的流动性,减少人工操作引起的误差,提高天然林划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4)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要讲究实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业,改善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所以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要本着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尤其是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在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要完善补偿机制,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过程中对受到影响的群众给予应有的补偿,要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在对天然林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培养具有良好经济价值的木耳、蘑菇、灵芝等品种,使天然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增加群众的收入。

4 结语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程。阿勒泰地区林管部门还要持续地保持好的势头,努力做好相关工作,扎实推进阿勒泰地区天然林保护工作。

新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评估 篇4

1 生态环境评估概述

生态环境评估就是指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的评估,即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2 新疆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向暖湿变化

新疆地区属于温带内陆性干旱气候,新疆地区的水资源相对来说非常缺乏,但同样也很稳定,其生态环境非常容易受到破坏,这也成为了影响新疆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新疆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特别,具有“三山两盆地”之称,而盆地与山顶的环境也完全不同,从盆地到高山年平均气温能够从11℃降到零下9℃,年降水量也从30mm增加到了700mm,这样特殊的气候环境就使新疆形成了荒漠沙漠气候、平原绿洲气候、荒漠草原坡地气候、中山带森林气候等多种气候相结合的多形态气候。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呈现出了明显的变暖、增湿的趋势。同时,光热资源的变动幅度也相应的变大,暴雨和融雪性的洪水、雪灾等恶劣性的天气也在逐渐增多,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然而,以前经常出现的寒潮强冷空气活动明显减少,沙尘暴和大风等天气也有所下降。

据相关资料记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气温就逐渐的上升,等到80年代中后期时,温度迅速变暖。随后,新疆地区的温度逐渐向暖湿变化,直到最近几年,新疆地区的暖湿变化非常明显。全球气温变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新疆气候的变暖。据相关研究,气候变湿的原因是因为全球强烈变暖促进了空气中的水循环加快,新疆地区上空风力偏强,海洋输向大陆的水汽与大陆的蒸发形成相互补给,造成了空气中水含量增多。

干旱地区,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配制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因为新疆地区降水、热量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决定了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和累加性,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将是毁灭性的,很难再得到恢复。水作为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干旱地区生态平衡的变化受到水资源变化的影响。新疆地区气候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就是体现在水资源变化的影响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水资源的变化。

3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最近几年,新疆地区气候的变暖变湿有利于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自我修复。生态环境显出一些变化和改善,主要反映在植物的改善、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和湖泊水位上升上面。根据相关资料的结果可以分析知道,新疆地区大部分的植物有所增加,而山坡的植物覆盖率与生物量有所增长,平原区的植物和生物增加量也明显大于山区,沙漠区域植被的生长也显示了降水量增多的效应。虽然,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给新疆生态变化带来了一些生机,但是,新疆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期才刚刚开始。总的来说,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部分地区的恶化程度也有所加剧,特别是绿洲外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4 总结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的气温变化非常明显,降水量也比较复杂。虽然,近几年的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但是,在整体生态建设上认识还存在误区,把生态环境建设简单的看做是植树造林,对水资源的本底和自然保护区情况不清,缺乏按自然规律办事的精神,生态工程建设还需要更进一步提高。

摘要: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在逐渐的变暖,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事件频繁的出现,给新疆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并且新疆地区的冰川面积正在严重的缩减。本文就新疆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评估

参考文献

[1]刘明哲,魏文寿,高卫东,周宏飞.沙尘源区与沉降区气溶胶粒子的理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3(4)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篇5

以新疆南部孔雀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尉犁县西尼尔区为例,在分析了该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现状和可用水量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规划.

作 者:董飞翔 周寅康 朱继业 钱谊 彭补拙 作者单位:董飞翔,周寅康,朱继业,彭补拙(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钱谊(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设题 篇6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

(1)荀子在材料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名思想命题?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

(2)试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并以具体史实加以证明。

(3)这种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什么意义?

(4)在现代生活中,应该怎样全面认识这种思想?

材料二 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大,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矿物能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渡地带。

读上页“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5)A城主导工业部门是_________,简要分析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6)近年来B区域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快,试分析其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及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7)西气东输管道从武威到郑州不走直线,却向C省的靖边一带凸出。这主要考虑什么因素?为什么说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帮助西部和东部地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8)山西是能源大省,它除了通过公路、铁路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以______的形式向外输出能源。试分析这种能源输出形式的主要优点。

材料三 《淮南子·主术训》载:“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罘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

材料四 古代中国已经知道重视环境保护,注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就懂得了在农业种植中施用草木灰和绿肥;到战国时期,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历代统治者都对山林实施国家管理,经常封山育林。

材料五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重污染企业向农村特别是相对偏远的乡村转移,致使少数农村地区成了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少数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几乎让当地农民的收入化为乌有,使农民的生活因医药费支出而雪上加霜。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9)以古鉴今,古代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做法对当今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有哪些哲学启示?

(10)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治理环境污染对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世界观。

(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自然科学有了很大进步。史实:如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普及,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天文学的成就,《墨经》反映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3)促使人们相信人的力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利用自然规律和各种自然条件,去改造、利用自然,发展社会经济。

(4)这种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天命论,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当代来说,并不是很全面。人类对于大自然,既要加以利用,也需要加以保护;如果利用过度,破坏了自然环境,将是人类的灾难;现在应该提倡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钢铁工业 接近煤铁产地;交通便利,包兰、京包铁路交汇于此;黄河提供水源;国家的大力扶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6)特点:呈点状、线状分布;临近城镇或工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人为原因:在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基本建设过程中,人们不重视环保,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和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

(7)靖边一带天然气资源丰富,可提供补充气源和调峰气源,有利于西气东输管道安全稳定地向东部供气。

对西部地区的意义:①可以将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可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③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④可增加就业机会;⑤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东部地区的意义:①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②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保护环境。

(8)将煤炭转为电能 减少交通运输压力;减少环境污染。

(9)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篇7

1 新疆现有草地资源概况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草原牧区之一。新疆草资源丰富, 牧草品种多、质量好, 全疆天然草地总面积57258.77千hm2, 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48006.84千hm2, 占农林牧用地总面积55266.7千hm2的86.86%;是耕地面积3082.52千hm2的15.57倍;是林地面积2068.27千hm2的23.2倍。天然草地资源是新疆发展畜牧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全疆牧草天然地总面积5139.77万hm2, 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约20%, 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可用草场面积5130.14万hm2;人工草场面积9.62万hm2, 占全疆草地总面积0.19%, 人均占有草场面积达2.936hm2。

2 新疆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的表现及原因

2.1 传统的放牧方式不尽合理, 草场负载增大, 草场退化

传统放牧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 但是, 存在着不尽合理和不科学的严重缺陷。当草场负载增大时, 其对草地生产水平及草地植被负面影响更加显著。

2.1.1 四季草场划分一成不变。

新疆传统的轮牧制度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而四季草场的规划与布局也仅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过几次有限的调整。由于草地承载量的日益增加和农业种植区的不断扩大, 使四季放牧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

2.1.2 季节轮牧转场时间不科学。

传统放牧转场, 主要依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 而忽略了草场植被变化的情况, 普遍存在转入春秋草场的时间过早、转入夏草场的时间过迟的问题。转入春秋草场时, 往往是牧草刚进入返青期, 有的甚至还未返青就被羊吃了, 导致春秋草场植被严重退化。而转入夏草场的时间过迟—多在牧草进入花期, 致使夏牧场牧草的再生优势不能发挥。

2.1.3 轮牧转场道路远、损失大。

新疆地域辽阔, 四季草场分布范围大, 加之使用权隶属不同, 使各季草场之间路途遥远, 牲畜转场时掉膘严重, 往往是“吃肥了, 跑瘦了”。特别是在春季, 如遇到天气变化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2.1.4 放牧管理处于原始状态。

自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管理仍处于原始的粗放状态。各区草场的划区轮牧、休闲轮牧和延迟放牧等技术几乎没有得到应用。

2.2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危害了草原生态

近几年新疆旱灾持续发生, 蝗虫、鼠害危害严重, 沙尘天气较为频繁, 这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也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新疆是全国蝗虫鼠害最严重的地区, 虽然开展了治理工作, 但危害仍然很严重, 同时沙尘天气也日益增多。

2.3 滥垦、滥挖、滥采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草地沙化日趋严重

导致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的原因多种多样, 尤其过度拓荒、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态土地沙化和荒漠植被退化乃至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疆是荒地面积最大的省区, 由于生志环境先天脆弱, 绿洲发育不良, 加之后天土地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土地沙化、草地退化, 绿洲正以比治理快得多的速度加剧沙化。如准葛尔盆地的流动沙丘比例较原3%上升到15%, 盆地南缘木垒至精河500余km长的风沙线上流动沙丘正以每年0.5~2.5m的速度向绿洲移动。

3 草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动态调整季节放牧场、科学安排放牧时间

依照草地资源调查成果, 结合人工饲草料基地生产规模, 科学合理地制定各季草场的承载量, 并确定各季草场的面积和分布。根据现状, 遵循牧草返青早期禁牧、花期前放牧利用的原则, 并依据当年的气候条件, 科学合理调整各季节草场的放牧利用时间。

3.2 推广科学的放牧技术

加大划区轮牧、休闲轮牧和延迟放牧等科学管理技术推广的力度。同时, 建立天然草场生产力水平动态监测体系, 适合掌握草地的生产力状况, 并以此为据, 确定合理科学的放牧量、放牧期、休牧期等, 最终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 (下转P112) (上接P122) 展。

3.3 明晰牧场草地的产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牧区逐步落实了畜、草双承包责任制, 草场归国家所有的, 牧民拥有使用权。但牧民对草原的投入严重不足, 超载过牧、盲目垦荒、滥垦滥挖, 草场严重退化, 所以应该明晰牧场草地的产权, 让牧场的经营成为以经营为目的的资本经营。牧场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善草原流转机制。国家可以拥有牧场, 也可以出租给牧民, 使租期一定要长, 避免在短的租期内对草场的掠夺式使用。建立草原推出机制, 国家及时发现超载过牧和草场退化现象, 视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 直到将草场收回, 国家有关部门统一治理。

3.4 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

3.4.1 加大生态建设的财政投入。

应抓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多方争取资金, 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近两年国家对西部生态建设投入加大。新疆草地建设方面就有4亿多元的资金, 包括天然草场保护项目、围栏草场项目、退牧还草项目、种子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议国家采取发行生态环境彩票来募集资金, 用于生态建设。

3.4.2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 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 对于参加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者建设者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如退耕还林还草的特种产品收入免征农业特产税, 给予低息贷款等。

3.4.3 加大执法力度。

新草原法目前已出台, 提出了许多规定, 如加强基本草地的保护, 根据草地面积计算载畜量对开荒、乱垦、乱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制裁等方面, 根据法律加大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庄晓秋.《新疆草地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及对策》.草食家畜 (季刊) , 2001, (02) .

[2]李晓敏.《新疆传统放牧制度的改革》.草食家畜 (季刊) , 2003, (04) .

[3]郑江平, 陈彤.《新疆草地生态现状及对策分析》.草食家畜 (季刊) , 2003, (03) .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篇8

1 新疆草地资源评价

新疆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88万hm2, 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34.44%是, 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4800.68万hm2, 天然割草地面积155.17万hm2。共分为11个草地类、25草地亚类, 131个草地组和687个草地型。其中以荒漠类草地面积最大, 其次为低平地草甸类草地。各草地类面积分别为: (1) 温性草甸草原类, 毛面积为116.60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108.62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26%; (2) 温性草原类, 毛面积为480.77万hm2, 其中可用面积为442.25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21%; (3) 温性荒漠草原类, 毛面积为629.86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580.97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2.10%; (4) 高寒草原类, 毛面积为433.19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86.09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04%; (5) 温性草原化荒漠类, 毛面积为441.85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56.63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7.43%; (6) 温性荒漠类, 毛面积为2133.19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1609.99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54%; (7) 高寒荒漠类, 毛面积为111.75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80.48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68%; (8) 低平地草甸类, 毛面积为688.58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603.62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2.57%; (9) 山地草甸类, 毛面积为287.06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265.70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53%; (10) 高寒草甸类毛面积为376.37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41.90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7.12%; (11) 沼泽类, 毛面积为26.66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24.44万hm2, 占全疆可利用草地面积的0.51%。

新疆的天然草地从大地貌单元上可分为山地草地、平原草地和沙漠草地三部分。山地草地总面积3324.69万hm2, 平原草地总面积1944.52万hm2, 沙漠草地总面积456.67万hm2。

新疆草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十分明显, 水平地带性分布由北向南分别为温性草原化荒漠草地—温性荒漠草地—暖湿性荒漠草地;垂直地带性分布随山地在不同高度的水热条件制约发育为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山地草原、草甸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等垂直类型。由于各大山地的地理位置、水文结构、大气环流形态各异, 因此, 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山系的草地垂直各具特征。在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及其它山间谷地的扇缘溢出带、河流水泛地、傍河平原、河涧洼地、湖滨及环平原水库周围, 由于依靠地下水或河流泛滥水补给, 土壤常年湿润, 形成中生土壤水分环境, 发育为隐域性的非地带性草地类型, 主要有水泛地草甸、盐化草甸、沼泽化草甸及沼泽草地等。

由于新疆地质构造的变迁, 造成了各个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相互渗透, 因此新疆境内草地植物的地理成分和泛北极成分。在水平地带性分布上, 北疆主要以中亚成分, 南疆、东疆亚洲中部成分为主, 在垂直地带性分布上, 位于北疆各大山地的植被成分主要由中亚成分和旧大陆温带成分、泛北极成分, 南疆各大山地植被以亚洲中部成分占较大比重。新疆天然草地上可、以作为家畜饲草的植物相当丰富, 占到草地植物总数91.9%。世界上一些重要的优良牧草, 在新疆几乎都可以找到其野生种, 许多优良牧草在全国享誉盛名。新疆高等植物108科, 687属, 3270种;可作为家畜饲用的野生牧草有2930中;在天然草地上分布数量最大、饲用价值较高的有382种。其中菊科12属34种、豆科16属38种、禾本科33属98种、藜科5属27种、蔷薇科10属24种, 这些植物构成了新疆草地资源的主要成分。

新疆的天然草地利用方式主要是依据气候、地形、水源和交通便利程度对天然草地进行季节轮换放牧。按放牧利用方式, 新疆的天然草地分为夏牧场 (可利用面积638.56万hm2) 、春秋牧场 (可利用面积934.49万hm2) 、冬牧场 (可利用面积1396.10万hm2) 、冬春牧场 (可利用面积352.10万hm2) 、冬春秋牧场 (可利用面积336.87万hm2) 、全年牧场 (可利用面积736.47万hm2) 等。面积最大的是冬牧场, 其次是春秋牧场, 超载严重的是春秋牧场、全年牧场和冬春秋牧场, 仅有一部分夏牧场和夏秋牧场欠载。

在新疆草地系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季节牧场不平衡, 其载畜能力和分布不均衡影响着畜牧业的稳定发展;荒漠草地面积大, 草质差, 生产力低;水文网分布不平衡, 缺水、严重缺水草地面积大;刈割草地面积小且分布不平衡;草地牧草产量年度间不稳定, 丰欠年份产量相差悬殊, 给畜牧生产带来波动;草地退化已成为全疆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尚待不断完善。各级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草地的各种有效投入并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在草地畜牧业生产中的份额。

2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成效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篇9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104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6,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绝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和沙漠化的土地,自然环境严酷,不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只有绿洲是唯一能抗御干旱气候环境的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特殊生态环境系统。由于人类大力发展经济,对土地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造成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这是由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新疆的土地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式是否合理?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如何?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是如何动态演变的?影响两者协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文将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近年来,邵波等研究了经济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态势[1]。之后,部分学者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2],但很少有人对干旱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袁榴艳[3]建立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模型、标准和指标体系,分析了新疆15个地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状况及耦合发展模式;刘新平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4],运用耦合模型研究了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本文以新疆为例,选取2000—2010年相对重要的典型指标,分析在人类经济活动强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旨在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借鉴。

2 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

新疆位于34°25′— 49°10′N、73°40′—96°23′E,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少雨,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2010年新疆的平均气温9.8℃,年均降水量217.6mm[5];区内山脉融雪形成的河流众多,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其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

新疆土地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耕地面积为412.46×104hm2,占总面积的2.48%;农用地面积为6308.48×104hm2,占总面积的37.89%;牧草地面积5111.4×104hm2,占总面积的30.7%;未利用地为10216×104hm2,占总面积的61.36%,土地利用率仅38.64%。近年来,新疆耕地面积不断增加,部分地区的盐碱地和沙地面积减少。而这种变化既具有干旱区的特点,又反映了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新疆农用地面积由2003年的37.85%增加到2010年的37.89%,人均耕地面积由2003年的0.209hm2/人减少到2010年的0.19hm2/人,减少了0.019hm2/人。农用地面积变化不大,但农业内部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新疆的建设用地在不断扩大,增加了11.77×104hm2,未利用地由2003年的61.43%减少到2010年的61.36%,主要是对未利用地的使用,包括部分沙地、盐碱地和裸地。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疆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结构和方式。首先,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大量开垦耕地,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严重。其次,依赖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不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第三,由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造林和人工防护林面积减少,降低了抵抗风蚀和水蚀的能力,削弱了绿洲的保护屏障。

3 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评价模型

3.1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原理

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本文认为,社会经济系统与区域土地系统、生态系统彼此影响,通过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活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耦合关系[6]。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资源保护是一对相对的矛盾,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较大。在“三化"的大力倡导下,随着土地投入边际效益递增,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些分别对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产生影响。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由于用地面积增加,可承载更多的人口,相应促进了经济发展,对区域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为土地集约化经营与利用提供了便利,相应地也提高了土地的需求水平、土地承载力水平和土地集约化水平。因此,只有提高相应的管理与经营能力,区域土地系统才能形成良性发展与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良性的生态系统构成可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合理科学地进行区域规划,调控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规模,才能逐步作用到区域土地系统。土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基于粮食与生态安全的视角下,注重生态环境和农耕地的保护,控制建设用地指标,这才会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和土地利用率,确保区域土地系统内部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社会经济系统、区域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耦合关系。

3.2 数学模型介绍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函数公式为[4]:

undefined

式中,i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标个数,bi为指标权重,xi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该函数计算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指数的高低,可清楚地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i为生态环境系统特征的指标个数,ai为指标权重,yi为生态环境系统特征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由此函数计算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高低可清楚地反映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如前所述,g(x)与f(y)的离差越小越好,用离差系数Cv表示:

undefined

(3)

式中,S为g(x)与f(y)的标准差。Cv取极小值的主要条件是undefined,得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公式:

undefined

式中,C(0≤C≤1)为耦合度,k(k>2)为调节系数。为了增加耦合度的区分度,本文设定n=2。C反映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耦合的数量程度,C值与耦合性成正相关。为进一步反映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构造耦合发展度公式:

undefined

式中,D为耦合发展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总体水平的高低可通过计算耦合发展度来反映,揭示新疆生态环境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和谐程度。

3.3 评判标准

在划分耦合评判标准中,既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对经济的影响,又要考虑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精确反映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和两者的发展水平,本文在参考袁榴梅和刘新平等观点的基础上,利用均匀分布函数判定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状况,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见表1。

注:资料来源于相关文献[3,4]。

3.4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本文在参考他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指标进行了筛选,并征求专家意见,将区域土地系统与生态系统分为土地利用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标体系的选取一方面要能充分体现出新疆土地开发利用的特征和方式,突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状态;另一方面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土地利用子系统分别选取了第一产业比重、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单位农用地面积产值、人均耕地面积(hm2/人)、耕地有效灌溉率、耕地复种指数、非农业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8个指标。生态环境子系统有8个指标,分别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草地面积占农用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耕地化肥施用量、人口密度、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废水排放总量、“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4 耦合协调评价的实证分析

4.1 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模型评价法,使用spss17软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到土地利用评价函数和生态环境的评价函数。根据要素成份特征值>1及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原则,提取土地利用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的主成分,计算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表2)。

根据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原则,对土地利用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保留两个主成分。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以相应主成分得分值为变量,分别构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

g(x)=0.70187z1+0.16726z2 (6)

f(y)=0.82773z3+0.11260z4 (7)

式中,g(x)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f(y)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Zi(i=1,2,3,4)由主成分得分系数和相应的原始变量标准化值计算(表3)。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发展度的计算见表3,再根据式(4)和式(5)计算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发展的D(表3)。

4.2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通过对2001—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和资料进行计算与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依照式(4)和式(5)逐步计算,得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指数G、生态环境综合指数F和耦合发展度D,具体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新疆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环境呈波动状态不断变化,耦合发展度在严重协调发展、中度失调发展、轻度失调发展、低水平协调发展和协调发展中不断变化。2000—2002年新疆土地利用指数在0.8以下,耕地面积在410万hm2以上;2003—2006年,土地利用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逐渐下降,耦合发展度由中度失调发展到低水平协调发展,基本类型由中度失调发展经济损益型到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发展,说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2009—2010年耦合关系转为协调发展主导型和协调发展同步型,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减少了对耕地的开垦,大力发展林果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改善了环境状况。

4.3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度

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波动状态:由图1可见,新疆近10年以来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波动状态,由此可得到新疆人口的不断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用地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农用地的不稳定、水土条件差等导致新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呈波动状态。各类型土地面积随时间推移相互转化,改变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由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也呈现时空变化。

2000—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波动状态。主要表现在: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的调整,开荒造田和过度放牧加重了环境承载量;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活动加剧,化肥、地膜、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地自然性状逐渐退化,对土壤、水质造成严重污染;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新疆虽然试图改善环境,但恶化速度快于改善速度。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新疆依然呈现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生态恢复能力弱,环境质量变化起伏较大[7]。

新疆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有所改善:由图1可见,新疆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处于中等水平,两者的发展趋势规律明显,动态演变过程体现了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影响机理。随着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两者的协调关系有明显波动态势。表3、图1表明,新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发展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耦合发展度最高的为2010年,属于协调发展同步型。2000—2005年新疆土地的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呈波动状态,2006—2010年呈上升趋势,说明区域土地系统与生态系统内部的耦合关系加强,向着良好态势发展。但由于系统内部复杂的运行机制,加上经济活动不断加强,使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难度加大。

5 结论

近10年来,新疆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波动状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疆土地开发程度高。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活动加剧,以及化肥、地膜、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土地自然性状逐渐退化。2000—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整体处于波动状态。开荒造田和过度放牧加重了环境承载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虽然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92增加到2010年的4.02,但环境恶化的速度快于改善的速度。

新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发展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十五"期间,随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地区农用地扩张,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难度大、周期长,环境改善程度不明显。“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坚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鼓励使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开展各类工程建设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相关政策,生态环境才缓慢改善。总体上看,由于缺乏可持续性,加上原本就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使新疆在实现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土地—生态系统内部缺少稳固的协同良性运行模式。

摘要:良性协调关系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也能提高环境自我恢复的重建能力。过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只会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制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从新疆的基本现状出发,运用耦合评价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在耦合关系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两者耦合关系的程度及影响机理,分析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在2000—2010年间的动态演变过程,认为坚持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进行,维系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关系,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邵波,陈兴鹏.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28(1)∶136-141.

[2]李边疆,王万茂.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系统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31(1)∶142-148.

[3]袁榴艳,杨改河,冯永忠.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评判——以新疆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41-47.

[4]刘新平,孟梅.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34(1)∶173-178.

[5]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6]孟祥旭.基于耦合关系原理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6)∶27-28.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篇10

1 新疆养羊业发展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1.1 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首先新疆地区要加大对山羊、绵羊放牧区等工程的建设力度, 用实际行动来进行草原的环境保护。 当前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对羊的养殖手段还十分落后, 牧民的经济来源仅仅是依靠放牧, 自然就会比较低, 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新疆地区牧民的扶持力度, 结合各个地区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措施, 解决游散牧民的安居问题, 鼓励牧民退耕还林还草, 调动广大牧民保护草地资源的积极性, 提高牧民的收入。 以阿泰勒地区为例, 到2014 年末其存栏已有112.14 万只, 和2013 年相比增长0.22%, 繁殖成活各类牲畜62.04 万只、 和2013 年相比下降1.78%。肉产量为1.23 万t, 奶产量8.1 万t, 和2013 年相比分别增长2.1%、1.87%。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6433 元。

1.2 坚持农牧结合

当地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措施, 确保新疆养羊业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改变以往传统养羊业的生产模式。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发展有特色的养羊业, 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 政府还要加大扶持力度, 对各个乡村的养羊大户给予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 免费帮助他们改良山羊和绵羊的品种, 以特色养殖来带动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要改进饲料生产的工艺, 确保饲料的生产在缓解草原生态环境压力的同时, 满足养羊业的饲养需求。 对粮食和牧草种植的面积进一步优化, 例如可以结合新疆地理环境的特点, 扩大青贮与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可以用青稞和玉米的秸秆制成羊的饲料,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最后就是要促进农区养羊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改变以往粗放的养羊模式,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牧区牲畜的安全转移, 这样牧区羊肉和羊毛的供给就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1.3 实施养羊业良种工程建设

在各种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都要确保养羊业效率的提升, 保障农民和牧民手速的增长。 优质山羊绵羊品种是增加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 由于新疆地域辽阔, 气候环境复杂, 因此要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选育出适合当地环境特点的山羊和绵羊品种, 对山羊以及绵羊品种的区域进行划分和规划, 增大对当地牧民的技术指导, 促进牧民的稳定增收。

2 养羊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养羊业向现代养羊业转变步伐缓慢

自然条件对新疆养养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长期以来, 新疆大部份地区的牧民都处于一种游牧的生活状态下, 绝大多数牧民赖养羊仅仅依靠粗放经营的方式, 这就导致了养羊的周期较长, 牧民的养羊业存在较大的风险, 再加上特殊的地形面貌, 地广人稀, 信息闭塞, 牧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关于山羊绵羊价格以及科学养殖方法的相关信息, 牧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养羊业的转变是不现实的。

2.2 草地退化严重

新疆大部分地区是干旱荒漠绿洲区域, 草原的生态环境机器脆弱, 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都是制约养羊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由于降雨较少, 气候干燥, 草原上的天然植被没有办法靠雨水汲取水分, 只能依靠季节性洪流以及地下水来维持正常生长的需要。 这些水分本来就少, 再加上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养羊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羊的数目业大大增加, 过度放牧的现象屡见不鲜, 虽然国家对载畜量早有规定, 25 亩草场养一只羊, 但牧民们为了多一点收入, 实际的养殖量却大大超出了草场的承载能力。 让牧民少养羊, 更多的是为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现在牛羊的养殖规模过于庞大, 已经超出了草场的承受极限, 草场已经变得贫弱不堪。 7 月份, 本应是草原水草丰美的季节, 可是很多草场已经被羊啃得露出了地皮, 优质的牧草所剩无几, 而一些羊不会采食的害草反倒占据了草场。 这就加快了草原的退化速度, 对新疆养羊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阻力。 不久的将来, 草原可能会因为过度养殖而面临环境崩溃。

2.3 畜牧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养羊业与羊肉以及羊毛等加工业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羊肉及羊毛产品的精深加工还处于一种极其落后的状态, 优质山羊及绵羊的数量较少, 达到大规模生产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新疆政府最近几年也在大力推广养殖小区的形式, 但就目前形式来看, 该养殖小区各种制度都尚不健全, 养殖小区内部还处于一种分散经营的状态, 不能有效的整理生产资源, 发挥其巨大优势。

3 推进养羊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 调整优化养羊业产业布局

由于相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文件的下达, 相对的养羊业放牧的空间就会变小, 养羊业的发展就会收到限制, 这就需要对新疆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建立起养羊业的集中生产区, 改变以往养羊业传统的粗放模式, 使养羊业向着集中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还要加大对优质山羊、绵羊品种的培育投资, 对当地牧民去普及科学养羊的知识, 派遣技术人员对牧民进行技术指导。 除此之外,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饲料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 要改良饲料的品质, 做到农作物秸秆与牧草共同使用, 降低养羊业对草地的依赖程度。

3.2 加大草地资源保护力度

针对草原生态脆弱、草场退化的问题, 新疆政府要加强草原禁牧封育力度, 推广种草养畜项目, 引导群众转变养畜观念。 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力度, 坚决保护人居环境, 抽调精干力量, 组建草原监管站、配齐各村草原生态专职监管员, 加强草原执法以及草原资源监测、 草原防火和鼠虫害防治等工作, 同时, 极引导群众种草养畜, 开展舍饲圈养。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快与草原生态环境, 要从各个层面去鼓励牧民保护草地资源, 切实做好牧民的安居工作, 除了保证对牧民生态环境保护补贴奖励落实到位之外, 还要引导牧民去正确使用这部分资金, 改变传统的粗放模式, 引进优良的山羊和绵羊品种, 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前提下, 使牧民保持养羊的积极性, 虽然养羊的数目有所减少, 但是通过改良和引进品种, 提高羊肉和羊毛等相关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保证牧民经济的增收。

3.3 推动养羊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文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当地政府要对当地清真食品进行大力的包装和宣传, 提升羊肉以及羊毛产品的附加值, 力争将加大新疆地区天然绿色有机清真畜产品宣传力度, 逐步使产品迈向高端市场, 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

新疆政府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将养羊业当做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 促进原来新疆养羊业整体生产方式的转变, 优化昨天产业结构, 解决养羊业的疫病防治问题, 制定相关政策去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确保新疆养羊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江平.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3.

[2]王节, 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07.

关于新疆环境水利问题的探讨 篇11

环境, 一般是指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水利, 是指人们为了改造对水资源的利用时兴建的工程设施。水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然水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化的而不是静止的, 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使水利建设取得更大的效果。

2 新疆环境水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新疆环境水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新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第二, 环境水利设施的条件比较落后, 供水系统的安全性较差, 进而给我国新疆环境水利工程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第三, 人们对固体废物被回收和利用的效率不高。导致新疆地区很多固体废物被大量排放而未能被综合利用, 经雨水冲入就到河流。这种情况也影响到新疆环境水利的质量问题。第四, 新疆地区为了发展经济, 不重视该地区环境水利的保护, 对新疆地区的环境水利工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新疆环境水利的建设和管理, 但是, 现阶段新疆地区的环境水利问题还很严重, 解决新疆地区的环境水利问题显得很有必要。

3 解决新疆环境水利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3.1 保证水利资源的可持续性

对于新疆地区环境水利的布局, 环境水利局应该认识到水利资源的布局应该保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由于环境水利工程关系到人们的长远利益, 因而只有将环境水利的水利资源布置合理, 才能够满足新疆地区环境水利的环境保护要求。但是, 对于新疆等这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建立高质量标准的环境水利工程比较困难, 因而这些地区的环境水利无法得到保障。同时, 新疆地区的人们应该珍惜深层地下水的利用, 还需要保证对地下水利用的平衡性, 以保证地下环境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 环境水利工程中保护始终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这也是导致环境水利工程质量不达标的主要原因。因此, 保证环境水利资源的可持续性是提高农村环境水利工程质量的重大举措。

3.2 统筹规划, 防治结合

目前, 对环境水利工程的管理还需要做到统筹规划和防治结合。首先, 加强对环境水利资源的保护。新疆有关部门应该规划好对环境水利资源的保护, 尤其应该加强对环境水利资源周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防止环境水利资源被污染。其次, 加强对环境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是新疆等环境水利设备比较简陋的地区, 应该加强对环境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已经污染的环境水利资源, 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以改善环境水利工程的质量。

3.3 加大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优化力度

为了进一步保证环境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环境水利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尽量采用地面上的水作为环境水利工程的水源, 合理利用地下水, 尤其是严禁超采地下水和避免地下水的污染。第二, 环境水利设备应该尽量简单可靠, 在新疆等偏远地区, 可以采取修建水库的方式进行环境水利资源的存储, 实现水资源时间分布的合理性。第三, 当需要利用地下水作为环境水利资源时, 一般需要建设大口井作为存水设施, 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环境水利水资源情况而制定合理的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因此, 加大对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方案的优化力度对于提高环境水利工程的质量显得非常重要。

3.4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完善环境水利工程

为了充分的发挥环境水利规划的引导作用, 有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完善环境水利工程, 从而更好地实现环境水利中的节水。目前, 环境水利节水需要综合利用大型节水改造和小型环境水利工程节水建设, 同时, 环境水利节水改造还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实行。为了提高国土利用的利用率, 进一步降低环境用水率, 以发挥环境水利节水的整体利益。因此, 应该全面推进我国环境水利中的节水改造力度, 完善环境水利的基础设施, 以加强环境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 以提高环境水利工程的节水力度。

3.5 实质性地推进环境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加快实现环境水利的节水改造力度, 需要实质性地推进环境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尤其应该做好环境水利工程的节水工作, 充分的利用环境水利工程周围的水土资源, 探索推进环境水利节水改造的措施。当然, 我国政府也有必要加强对环境水利设施的管理, 同时承担相应的人员配置工作, 以降低环境水利实施节水的成本, 从而真正做到环境水利节水计划。对于一些环境水利节水还存在很大问题的灌溉环境, 有必要实行分级管理的措施, 同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提高环境水利节水管理的质量。

3.6 积极探索财政对灌排工程运行费用补助的有效途径

环境水利工程是现代非常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环境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同时环境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质量, 但是环境水利节水的改造应该重视成本问题。另一方面, 环境水利工程的直接经济利益一般比较差, 而且由于成本问题很难正常运行, 进而就会影响环境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当前新疆的水管体制改革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 最近几年自治区政府多次展开水成本调查, 对各地、各流域单位的水成本和现行水价进行系统的了解, 并且对全疆的水价达到水成本的制定了时间表, 这对全疆尤其是南疆的水利管理单位是非常好的消息。但是我们在对体质改革欢欣鼓舞的时候, 还要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价制定的非市场性和水价调整的非机制性。当然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 水价完全由市场自行调整容易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但是水价调整应该形成机制, 有关部门应该对水价进行动态的管理, 及时掌握供水单位的供水成本变化情况, 需要对水价进行调整的时候及时调整, 避免出现水价“几十年如一日”的现象。

当然, 我国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新疆地区环境水利的成本控制, 进一步降低环境水利的运行成本, 同时通过财务补贴和电价优惠等措施对环境水利进行补助, 间接实现新疆地区环境水利的节水改造, 对于部分承担了社会公益任务的单位应该及时给予补贴, 降低其运行成本。当然新疆地方财政部门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相应我国政府对环境水利节水改造的补贴政策, 从而加强对我国环境水利的节水改造力度。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为了解决环境水利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新疆地区的环境水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 环境保护还与环境水利工程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当然, 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 还需要保持环境水利的环保性能, 以提高了环境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率。因此, 现阶段研究关于新疆环境水利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永子.新疆环境水利问题的探讨[J].工作研究, 2013 (26) :45-46.

[2]陈星明.环境水利问题探讨[J].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2012 (21) :50-55.

[3]朱湖根, 王国明, 吴保进.我国城市环境水利问题及其研究方向[J].预测与分析, 2013 (1) :51-53.

[4]韩永子.新疆环境水利问题的探讨[J].新疆水利厅, 2012 (13) :26-29.

上一篇:听力突破式英语教学法下一篇:约定夫妻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