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现实问题的思考

2024-05-18

新疆现实问题的思考(共6篇)

新疆现实问题的思考 篇1

新疆重大现实问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目前维护新疆长治久安是最重要最重大的现实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根本,是我们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天山南北处处涌现出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同奔小康的情景。近期,通过学习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特别是结合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回忆精神,使我对于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思想上有进一步提升、认识上更加清晰,对于做好今后工作,坚定不移的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落实总目标充满信心和决心。历史上新疆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新疆地处祖国最西部,新疆各族人民总是站在反侵略、反分裂斗争的前沿,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坚强后盾和主要力量。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谐相处、相濡以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劳动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历经磨难和动荡而不分离。

暴力恐怖案件充分表明,新疆的反分裂、反恐怖斗争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还是比较激烈的。因为境内外“三股势力”不甘心、不愿意看到新疆经济社会日益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不愿意看到新疆各民族日益团结和睦的大好形势,他们不断变换手法,加强策划、伺机进行分裂破坏活动,恨不得新疆多出事、出大事,变得越乱越好。暴力恐怖活动是实现新疆两大历史任务进程中的“毒瘤”,必须坚决果断地严厉打击,否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也正因如此,“要早出手、出重手,形成强大威慑,坚决把暴恐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已经成为新疆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最强音;“要抓重点、抓薄弱,加强人员密集场所、重点部位、群众聚居区域的安全防范,整合各方维稳力量,保持高压态势”,已经成为新疆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齐步走”,其核心就体现在“三个坚决”上,即:坚决打击暴力恐怖主义,坚决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坚决维护新疆各族群众根本利益。

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指导行动,更加主动自觉的把握并实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要求,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和历史领域现实问题上保持正确、清醒的认识,在组织的带领下,认真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始终确保立场不变、方向不偏、力度不减。今天的新疆,人心思稳,人心思安,人心思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回顾新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什么时候社会稳定,经济就健康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就安定祥和;什么时候社会稳定受到破坏,经济就停滞倒退,各族人民的安全、幸福就会失去保障。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稳定是繁荣的基础,稳定是最大的民生,这是历史实践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维护新疆大局稳定,我们一定要做好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社会稳定,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治不忘乱,常备不懈;在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地打击“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发展和稳定两手都要抓。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中央提出的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的正确论断;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施策,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有力有效地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新疆各族人民,只有在新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富强。世世代代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历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力军。我国各民族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我们生活在新疆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营造平等和谐团结的民族氛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平共处,维护团结、维护稳定,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团结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坚决同“三股势力”“两面人”作斗争。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带领下,在全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将“三股势力”“两面人”消灭干净,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新疆现实问题的思考 篇2

一、其他海域“共同开发”的实践为南海“共同开发”提供借鉴

“共同开发”主要是指主权国家基于协议,就跨越彼此间海洋边界线或位于争议海区的共同资源,以某种合作形式进行勘探和开发的活动。历史上,“共同开发”的实践可以追溯到1958年《巴林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关于在波斯湾划界的协定》,该协定形成了同时解决海域划界和资源的“共同开发”的雏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共同开发”的方式开发争议海域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已被国际社会的实践所证明,70年代和80年代“共同开发”获得了加速发展,且被不断增加的学术评论、国家实践及国际司法判例所证明。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达成的海域“共同开发”协定已有20余个,还有大量争议海域的资源正在协商以“共同开发”的方式加以解决。

任何一个国家间的合作协定都不能为其他国家间“共同开发”协定的达成提供直接的范本。但是,世界其他合作海域各方签订条约的背景、过程、双方争议的解决思路及最后达成的协议、目前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合作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制度,能为南海的“共同开发”提供借鉴。例如:在“共同开发”发展的过程中,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模式。在早期的“共同开发”协定中,主要采取的是代理制的管理模式。即由一当事国代表双方共同管理开发区,在开发区适用代理国的法律。这种模式建立和管理起来比较简单易行,因为一国管理机制的应用,不涉及两国有关法律机制的相互协调。在“共同开发”进入发展阶段后,承租人经营制开始盛行。即由两国的经营人在承租区内轮换经营。这一模式又被称为强制合资模式,它体现出了商业原则以及平等的特点。1989年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帝汶缺口条约》采取的是超国家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由两国授予联合管理局以全权,在开发区内,只有一份工作计划,一种税收制度,一项预算和一套法律制度。此外还有双方政府共同管理模式,合资机构共同经营模式等,这些不同的合作开发模式对于南海“共同开发”均能起到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南海“共同开发”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通过“共同开发”实现我国在南海的重大的战略需要,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南海“共同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分析

南海争端涉及周边的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的台湾省),是目前世界上涉及国家最多、争议海域面积最大的海域争端之一。各国均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要求,而且,有关国家为了巩固在南海的既得利益,以抢先开发造成事实为策略,加紧开发利用南海资源。此外,美国、日本、欧盟等国也试图插手南海问题,使南海争端更加错综复杂,同时也加大了南海“共同开发”面临的困难。

1. 复杂的国际局势

一方面,南海周边有关国家不顾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准则,暗地在南沙挑起争端,扩大事态,使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又以“清白”者自居,大肆呼吁要求区域外大国提供保护或通过联合国和国际法院来解决南沙争端,其意图是想拉进区域外的大国来牵制中国,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南海是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是东南亚各国间及与印度洋、太平洋海上贸易的门户,同时又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有关各方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议日趋激化,美国、日本、欧盟等国觊觎南沙的资源和战略地位,经常借南海的航行自由和地区安全等问题有意发挥,介入南沙问题不可避免。近年来印度也开始涉足南海。总之,南海争端本身的复杂性,加上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东盟的崛起、亚太地区安全体系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等不同程度的卷入,使南海争端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些都会使有关的谈判和“共同开发”难度加大。

2. 南海争端趋于复杂

“共同开发”的前提条件是主权在我,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不可能有丝毫的让步。但是,周边国家在允诺“共同开发”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已占岛屿和海域的实际控制,强化“主权”宣示,干扰联合开发。近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国在所占岛礁上修建了数量可观的军事基地、港口码头或机场,出动军舰、飞机巡逻,并不断驱赶中国渔民。越南虽同意启动中越联合开发南海资源谈判,但对中国提出的“主权在我”始终拒不接受,坚称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菲律宾也坚称对我黄岩岛拥有“主权”,这是南海实现“共同开发”的主要阻碍。

3. 周边国家加紧了对南海资源的开发

近年来,有关国家为了巩固在南海的既得利益,以抢先开发造成事实为策略,加紧开发南海资源。周边国家各自划分了彼此重叠的对外招标矿区,不断扩大勘探范围,大部分区域在中国传统疆界线之内。各国多以划分“石油租让区”方式,私自将南沙海域租让给外国石油公司勘探与开发。目前,在南海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约有200余家,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已国际化。此外,南沙海域的大量渔业资源也遭到周边国家的开发,年渔获量超过中国每年在南沙海域的渔获量。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还积极同日本、韩国等国的渔业公司合作,在南沙海域进行捕捞作业和渔业考察。他们还经常驱赶或干扰在南沙作业的中国渔船,并屡屡抓捕和打死、打伤中国渔民。由于目前我国对于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尚属于起始阶段,在“共同开发”的谈判中还会遭遇“先存权”问题。中国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采取“共同开发”行动进行弥补,以启动南海“共同开发”的良好局面。

4. 南海周边国家加强了内部协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提高以及对能源需求的猛增,东盟国家担心中国的威胁日益加大,单独任何一方都不足以与中国抗衡。基于此,以中国为“假想敌人”加强联合,共同对付中国的挑战,已成为一些东盟国家的共识。在南海争端中,东盟国家开始加强了内部的协调,逐渐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以共同对抗中国。目前,东盟各国已制定了“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现有控制为依据,加速南海资源开发”的战略方针,力图通过“协调立场”,“统一口径”,“统一行动”,联合起来对付中国,改变了过去单独与中国较劲的局面,以此来加大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谈判筹码。显然,东盟国家通过联合行动大大加强了它在南海争端的发言权。

三、南海“共同开发”的前景分析

1.“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南海问题最现实可行的方案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中国两代政治家基于南海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所提出的方案,这一原则始终贯彻于中国的外交实践。它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领土争端的新思路,丰富了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手段与方法,在强调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有关各国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分配。中国做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本身,便是对世界公开做出的绝不在南海问题上首先使用武力的最好承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仅是一项积极的建设性的政治主张,而且在法律上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共同开发“在法律上与主权属我并不矛盾。坚持主权属我不是说就一定不能搞“共同开发”,进行“共同开发”也不意味着对主权属我的否定。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最现实可行的方案。尽管目前争端依然存在,但争端各方要进行合作并非不可能。首先,“共同开发”在海域划界的实践中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被普遍采用,其优点是促进争议的解决,保证在资源分享上的公平分配和避免因争议逐步升级而造成冲突。其次,南海周边国家越来越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分歧不会妨碍他们之间的共同开发,争议和分歧必须以和平方式来解决。另外,就东盟国家来说,他们在最近30年已达成相互信任和谅解,要合作开发的可能性当然就更大。南海周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有了一些共同开发的成功实践。因此,从目前的形势看,尽管“共同开发”还存在较多困难,但其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2. 中国政府为实现南海“共同开发”而做的不懈努力

中国政府为实践“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近些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就南海问题多次进行磋商,我国领导人利用各种机会同东盟有关国家领导人进行过多次会谈和沟通,还专门派代表团就南海的海洋环保、气象、渔业等问题与有关国家进行过具体协商,达成了广泛共识。在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对话中,双方也就南海问题坦诚交换意见,一致赞同以和平方式和友好协商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应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互信的途径,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积极开展南海合作,为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本地区有关国家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2004年11月28—30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提出了“平等互信、合作共赢”这一指导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基本方针,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后续行动以及尽快启动南海合作等提出了倡议,在东盟各国领导人中产生了强烈共鸣。2005年4月l3日中国、菲律宾、越南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这是中、菲、越三方第一次就“共同开发”南海资源达成共识,被认为是朝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迈出的历史性、实质性的一步,也是三国落实中国与东盟《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重要举措。说明了南海地区“共同开发”的前景日趋明朗,充分体现了三方搁置争议的政治意愿,因而,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2007年5月18日,中越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双方愿共同努力保持南海局势稳定,积极研究和商谈“共同开发”问题。随着周边国家对“共同开发”制度的认同,更多的国家会朝着“共同开发”的方向努力。

3. 周边国家对南海“共同开发”的积极反应

南海问题受到国际上普遍关注。随着南海“共同开发”的发展,如何协调各国利益、选择何种方案“共同开发”南海资源,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课题。对此,有关国家和人士,为了扩大自身的海洋权益和避免南海问题演变成武装冲突,纷纷提出各种解决争端的方案。例如:菲律宾提出了“北海模式”和“一人一份”与“人人有份”模式;越南提出了“U形方案”与“环形方案”模式;印度尼西亚提出的“南海甜甜圈”模式;还有的人提议可参考南极条约的模式等。这样的“共同开发”方案还有很多,尽管这些方案大多带有狭隘的集团利益或本国利益,否定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忽视中国在“U”形线内所拥有的“历史性权利”,或者把南沙群岛等同于南极无主地,或者以目前占领的现状确定岛礁的主权归属,以对南沙群岛及其资源进行再分配,完全将中国的利益置于其方案之外。实际上这些方案都会带来最大的不公平,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海洋法,当然不可能为中国所接受。但是,上述种种建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海周边各国对于“共同开发”的极大热情和积极反应。

4. 南海周边国家不断朝“共同开发”的目标迈进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得到了周边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南海争端国家正在加快步伐,不断朝共同开发和利用南海资源的目标迈进。中国提出的“从大局出发,加强南海合作,化冲突、争议之海为和平、稳定、合作之海”的积极倡议,得到了周边各国的积极响应,并逐步赢得了有关国家的赞赏和认同,基本达成了“共同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共识。例如:1979年2月,马来西亚和泰国在泰国湾位于泰国海岸39海里处建立一个共同开发区;1982年,泰国和柬埔寨在有争议的威岛(Poulo Wai)和土珠岛(Tho Chi)建立一个共同开发区;1989年,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在帝汶海边界争议区签订了一个共同开发协议等。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数次有关南海问题的会议以及东盟外长会议、东盟论坛等重要的地区性会议,均不约而同地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做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最有借鉴意义的原则,并体现在会议的最终成果之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政府官员或新闻媒体,也不同程度地予以响应,并给予客观评价。愈来愈多的国家和愈来愈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目前解决南海问题最积极、最现实的途径。正朝南海“共同开发”的目标迈进。

四、结语

尽管南海“共同开发”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共同开发”对解决南海问题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第一,它将各国的注意力从有争议的主权问题引开,避免了各国在此问题上所容易引发的民族情绪。第二,争议双方有可能将注意力放到经济的优先发展上来,从而有利于将双方引向和平解决争端的轨道上来。第三,“共同开发”可以防止南海问题被大国所利用。第四,通过“共同开发”推动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已成为相关各方的基本共识。尤其是已签署的南海“共同开发”的协定,表达了各方联合开发南海资源的意愿,标志着各方在不断向“共同开发”的目标迈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南海“共同开发”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前进,“共同开发”的深入合作无疑将为南海地区迎来一个和平、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文路,黄硕琳.南海争端与南海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肖建国.论国际法上共同开发的概念及特征.外交学院学报,2003(2):59~60

新疆现实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服务;需求

一、农村经济变化对金融服务改善的客观需求

1.信贷资金需求量日益扩大

(1)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供给。

(2)涉农企业迅速发展,种类资金需求旺盛。

(3)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或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和后续投放。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信贷投放将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2.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

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除了提供信贷资金外,还要在农村地区加快速度开办新业务,创新金融工具,丰富业务品种,以满足资金结算、电子汇兑和委托收付款等中间业务需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立并完善服务体系和配套措施,如市场基础设施、信息咨询系统和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等方面也都需要银行给予必要扶持。

3.农村经济对金融业经营管理提出新挑战

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我国的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平衡,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业的市场风险明显加大,农业贷款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大增加,市场风险逐渐成为农业贷款风险管理的重点。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和风险补偿机制是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及有效防范农村金融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支持现代大农业的指导思想

农村金融业要充分认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及时转变支农观念,把贷款主要投向由发放生产资料贷款转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形成适度规模、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项目;业务对象也要由农户逐步转向依托农业的大型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和农贸市场上来,从而发挥信贷资金的资源调配功能,形成以信贷资金引导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户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断丰富业务品种,优化网点机构布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降低管理费用和信贷资产风险。

2.选准切入点,加大信贷投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1)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引导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重点建设特色农业,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

(2)选择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信贷资金应投向那些以农副产品储存加工为主的大型龙头企业,支持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增加辐射带动功能,促成市场带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

(3)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把信贷与科技开发结合起来,支持科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增长中的科技含量。

3.支持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农村金融部门要按照“农业服务市场化、市场服务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的总体指导思想,扶持那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相关企业和组织,如科技推广、远销和信息咨询等行业,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多管齐下,降低农业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1)信贷管理部门要集中力量开发信贷管理信息网络,及时采集、反馈产业、行业和产品等信息,为贷款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2)积极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决一农一户分散贷款管理难度大、风险高的问题。减少对农户直接发放贷款,尽量采取“公司+农户”、“工厂+农户”的形式,以企业带农户,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降低管理难度,减少贷款风险。

(3)要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加强同各部门的合作,促使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参加各类保险,减少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造成的贷款损失。四是引导农村经济中各主体进一步加大产业链条,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切实搞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扩大财政贴息贷款的范围和额度,吸引信贷资金投入。

(2)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解决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3)对农村金融部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激励农村金融部门放款的积极性。

新疆现实问题的思考 篇4

一、新疆现行农村金融体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构成新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大金融机构, 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供给和信贷支持政策, 主要是通过这三个金融机构实施的。农业银行是最大的涉农商业银行,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贷业务一直是农业银行的业务重点。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办理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资金来源除国家财政核拨注册资本金外, 主要靠向中央银行借款。农业发展银行承担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新疆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机构, 它直接面对农户和农村各种不同的金融需求主体, 已经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

1. 农业领域难以获得良好的信贷支持和服务

(1) 近年来, 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 06年贷款总额1258亿元, 农业贷款103亿元, 所占比重为8.2%。07年贷款总额1308亿元, 农业贷款96亿元, 所占比重为7.3%。

(2) 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双重失灵使得新疆农村金融资源非农化趋势加剧, 导致新疆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近年来新疆农村的贷存比逐渐降低, 存贷差逐渐增大, 贷款资金大部分流入大中城市的企业, 县和县以下的农村企业和经济组织得到的贷款比重很小。

(3) 正规金融服务的缺少导致新疆民间借贷活跃。民间借贷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压抑,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的供需矛盾, 但借款者却不得不承付更高的融资和生产成本, 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最终影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新疆现行农村金融机构在设计安排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1) 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性金融的重任。新疆境内的国有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发展战略, 逐步从新疆农村市场退出。作为农村金融主渠道之一的农业银行也正逐步走向商业化经营, 大大削弱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 经营困难等原因贷款增速不大。信贷资金总量不能满足“三农”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

(2) 农业保险不适应新疆农业发展的需要, 新疆农业灾害损失主要由民政部门实施政府农业灾害救济以及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农业保险。这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 一是受到国家和自治区财力限制补偿不足;二是覆盖面不大, 涉及生产领域不广;三是不利于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和积极性;四是农业保险的综合赔付率较高, 很多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疆农业保险服务业的发展。

二、完善新疆农村金融结构的对策建议

1. 建立竞争与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重新整合现有金融机构

体系,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 并尽可能地促进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的合作, 形成基于竞争和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国家应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把资金用于农业生产, 引导商业银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增加信贷投入。还要积极研究扩大农村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一方面吸引资金流向或留在农村, 另一方面增加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

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体系, 首先尽快建立有效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和农业防灾抗灾社会保障体制。

政府出资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其次, 加强行业规范, 对农业保险相关的条款报备、责任费率、保费筹集、理赔支付等问题进行规范与指导, 加大农业保险检查工作力度, 推动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拓宽销售渠道, 鼓励公司铺设乡镇营业网点, 方便农村群众购买保险产品。再次, 扩大保险覆盖面。争取多种作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 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财政加大补贴力度。最后, 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宣传, 切实增强涉农人员及农民的风险防范和投保意识。

3. 着力培育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 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 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 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 培养民间金融机构, 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充分发挥小额金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勇罗若愚: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J].新疆范大学学, 2000.12

[2]王哲郑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新疆产业结构调整[J].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9

新疆现实问题的思考 篇5

2016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新增了3000多位新观众。有意思的是,这些新增的观众不是电子行业的同行,而是数字营销领域的人士。CES专门为数字营销和数字内容公司设立的C-Space项目,今年的参展面积扩大了一倍。

CES很有机会成为即西南偏南SXSW和戛纳国际创意节之后的第三大数字营销“盛会”。CES在数字营销圈爆红主要原因是CES上展示的消费电子产品和技术趋势,可以为数字营销提供新的工具,更预示并推动新的消费趋势。

比如,360°全息视频以及更加犀利的虚拟现实技术。

在过去三年里,虚拟现实装备屡次面临“跳票”的传言。但是终于有了和增强现实不同的“现实”。在CES大会上,有三款主流增强现实设备宣布马上就要开卖了。最受关注的虚拟现实装备Oculus Rift的美国市场定价为599美元,价格不菲,而且你还需要一个游戏主机才能完美体验Oculus Rift。这意味着你还要起码花900美刀才能彻底玩转Rift。HTC的Vive以及索尼的PlayStation VR也将在年内开售。

与此紧密相关的360°全景视频相机和内容设备也纷纷亮相,这将为虚拟现实设备提供海量的内容。这是虚拟现实从极客领域走向大众消费领域的关键点。一直以来,虚拟现实的内容来源和虚拟现实设备的市场化是虚拟现实面临的最大的两个瓶颈。

尽管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比虚拟现实有更光明的未来,但从现实来看,虚拟现实走的更快一些。无论是国际大鳄还是国内土豪,都在虚拟现实领域挥金如土。1月Google的全球布局多了一个负责虚拟现实的VPo在此之前,Google和GoPro达成了360°全息视频内容合作的协议,并宣布旗下的Youtube视频网站支持虚拟现实视频内容。借助手机或者GoogleCardboard,用户就可以观看虚拟现实视频。

命运多舛的虚拟现实将在2016年迎来自己的春天。这是虚拟现实的一大步,也是数字营销的一大步。从内容形态到体验模式,虚拟现实正在推动数字营销从移动营销(Mobile Marketing)到Virtual Marketing(虚拟营销)的演进。

广告的时代就要结束,体验的时代就要到来。公关广告公司的“新生意”

尽管我们还不确定虚拟现实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主流的社交平台,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虚拟现实心甘情愿的跪舔。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戛纳国际创意节毫不犹豫地把移动营销大奖颁给了Google Cardboard,即使它看起来像是小学生的手工作业。

是金子就会闪光,是技术就能赚钱。数字营销机构从来就不会放过拿新技术忽悠客户的机会。包括Framestore、BBDO和Sapient在内的数字营销公司早就开始探索虚拟现实与品牌内容的结合,以及在数字营销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关、广告和数字营销公司潜心专研的新生意。营销技术的“爆炸”让这些公司意识到,在PPT上写上“云计算”、“物联网”和“整合营销”就能忽悠的时代过去了,创意结合技术才是新的赚钱模式。能吹起猪的大风也能吹灭蜡烛,只能说不能做的乙方都会死在全球经济变革的寒冬里。只有那些勇敢拥抱技术变革的公司才能在未来有一席之地。

在虚拟现实领域布局已久的创意公司Framestore已经紧锣密鼓地开班授课,向合作伙伴开设虚拟现实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硬件知识、内容策略、内容制作以及效果监测和衡量。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课程是如何说服客户不要盲目上马虚拟现实。该公司的数字总监Mike Woods解释说,自从该公司帮助HBO为其热播剧《权利的游戏》制作了90秒钟的虚拟现实游戏后,他的邮箱就被爆掉了,太多的客户死乞白赖求着做虚拟现实项目。客户并不缺少预算,而是缺少花钱的去处。

BBDO把自己的数字营销实验室改名为“×实验室”。在此之前这个实验室都是干着“下载一个Snapchat,然后看看它如何工作”的无聊体力活。而现在,虚拟现实让这个工作室真正变成了“体验设计工作室”。这个实验室为创意人员和非创意人员配备了虚拟现实设备,让他们了解虚拟现实远远不止是简单的内容制作。

与之类似,创意公司Huge建立了虚拟现实“中心”,展示之前和现在所有的虚拟现实项目,并让每一个新员工在虚拟现实“中心”接受培训。该公司的创意总监和创意设计人员都需要去这个中心熟悉虚拟现实。因为,10个客户有9个都会向你询问虚拟现实的方案。剩下的一个还可能是增强现实的狂热信徒。

相比Framestore和BBDO,SapientNitro的速度更快、胃口更大。从Google Cardboard、GearVR到Oculus,SapientNitro的虚拟现实开发项目已经涵盖了所有主流的平台。SapientNitro早早就勾搭上了STEM虚拟现实控制系统的开发商Sixense,开发全新的沉浸式零售购物体验。他们正在向零售品牌兜售“虚拟电商(VCommerce)”的理念,帮助客户开发虚拟在线商店。坐拥众多国际大牌客户的SapientNitro有天然的优势去拿客户的预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何况,这要比建官网拍广告更有意思。

世界上没有毫无缘由的爱。公关、广告和数字营销营销公司对虚拟现实的追逐来自自信的判断。强劲的品牌需求和虚拟现实生态圈的成熟让虚拟现实从novelty成为hype。

首先,虚拟现实的内容生产系统正在逐渐成熟。诺基亚的OZO以及GoPro的VR rig,为第三方制作公司提供专业而实惠的内容制作工具。这也赋予普通用户拍摄和制作虚拟现实内容的能力,这是虚拟现实能够从极客应用变为大众玩具的基础。

其次,过去40年的技术革新和积累以及成本的下降,让虚拟现实设备从奢侈品变为消费品。技术的不断迭代将让虚拟现实设备像手机一样普及,更重要的是拍摄虚拟现实内容将像手机拍照一样简单,为虚拟现实网络世界提供海量内容。

最后,出版商、品牌、制作方和运营方构成的虚拟现实生态正在形成。包括《纽约时报》、HBO以及Youtube在内的出版商和内容平台都在加速内容的“虚拟化”。以FrameStore,Wevr和Sixense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方案提供商正在不断优化虚拟现实的内容制作周期和成本,并扩大应用领域。

品牌的新工具

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数字营销的历史其实就是内容进化的历史。

现在,品牌终于找到了内容营销的终极武器——虚拟现实。虚拟现实不仅让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还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品牌内容的难题——“体验”和“互动”。讲故事(Storytelling)将从一个痛苦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过程。品牌与用户的沟通不再靠“猜”,而是靠“触摸”和“体验”。

全球创意和营销智库PSFK发布的虚拟现实报告,指出虚拟现实的品牌营销应用主要集中在7大领域,包括健康医疗、旅游、商业零售、艺术、文化体育、新闻娱乐以及游戏。

在零售领域,诸如耐克、The North Face、联合利华、欧莱雅等传统数字营销大玩家已经把虚拟现实作为营销的标配。The North Face的“The North Face:Climb”手机VR用虚拟现实让顾客“亲身”体验登山过程,以此刺激购买欲望;酒类品牌Patron的虚拟现实短片“The Art of Patron”替代了原有的说明书和视频,用更真实的内容向顾客展示龙舌兰酒的制作全过程。

除了绝佳的位置、舒服的大床、柔软的毛巾和可口的实物,酒店还能为客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酒店连锁品牌Marriott给出的答案是“身在酒店,心在别处”。

Marriott为酒店客人提供“虚拟房间服务(Vroom Service)”服务,你可以免费使用酒店提供的虚拟现实装备,欣赏360度全景音乐视频、旅游纪录片甚至电影。这只是Marriott用虚拟现实提升客户体现的一个项目。在此之前,他们还推出了“Teleporter”电话亭,混搭黑客帝国和Oculus高科技元素,可以把旧金山酒店的客人“发送”到夏威夷海滩,或者把伦敦酒店的客人“运送”到太空。

Marriott酒店负责品牌的全球副总裁Michael Dail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粉丝,也是“体验经济”的信徒。他解释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时说:“和大多数品牌一样,Marriott是一个知名品牌,但仅此而已。当人们谈到你时,没有恶意,也谈不上喜欢,因为你没有什么能让人记住并谈论的话题。虚拟现实是一个实验,帮助我们重新定位我们的品牌。虚拟现实帮助我们打造4D的感官体验,帮助发掘用户的需求。我们需要用户记住我们,不是通过解释我们是谁,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体验或者别人分享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虚拟旅行都可以触发真实的旅行需求。”

当然,虚拟现实更可以模拟真实,实现互动。沃尔沃汽车在推出新车型XC90的时候,顺便发布了Volvo Reality虚拟现实试驾体验。特效制作公司Landmark Entertainment Group甚至打算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一个虚拟的主题乐园。

虚拟现实技术更富想象力的应用场景在于我们完全可以建造一个类似黑客帝国的世界,而且不受机器控制。

我们唯一的担心是,当虚拟现实从小众走向主流,商业侵蚀也将随即而至。无论是《纽约时报》的全息新闻还是Youtube上的虚拟现实视频,都可能被插入更强大更隐蔽的广告。从所有主流社交媒体的发展轨迹来看,这注定要成为现实。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现实思考 篇6

关键词:税制改革; 税目归并; 个人所得税税率; 免征额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施行以来,历经多次修改,对加强税征收管理、调节收入分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法的修改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有些规定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较大范围的修改。由于立法时是从宽税基、高税率出发的,而现在应从归整税目、减并级次、调整税率入手,保障在现有条件下的公平性。为使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现实条件下更科学、更合理,本人认为应以简化税制、调整税率,便于纳税人自行申报、增强调节功能、避免“劫贫济富”为目标,进行新一轮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具体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对个人所得税法作进一步的修改。

一、简化征税范围、对象及税率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典型的分类所得税制,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11项[1],对个人的收入按类别、适用不同税率进行征税,造成税率繁琐、计算复杂、税收负担不均衡,而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当前的现实性选择。

(一) 将税目归并为三个

为均衡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负担,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宜将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十一个税目归并为三个,即劳务所得、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以解决长期存在的“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缴税较多、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的问题。

1. 劳务所得。这里的“劳务所得”是指纳税人按劳取酬的收入,具体包括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目中的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三项。通过归并既可以解决费用扣除规定不合理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同是劳动所得而税率不同的问题。

(1)解决费用扣除规定不合理的问题。按现行税法规定,假设有甲、乙、丙、丁四名纳税人月收入相同,均为3600元。其中甲的工薪收入为2000元、劳务报酬收入和稿酬收入各为800元,按规定甲不需要纳税,即应纳税额为0;而乙若工薪收入为2000元、劳务报酬收入为1600元,则乙当月要缴税160元;丙的月收入3600元若全部为工薪收入则要缴税135元;丁的月收入3600元若全部为劳务报酬则要缴税560元。这个结果明显有失公平。

月收入相同,而税目不同的劳动者具体应纳税额的情况计算如下表:

若将现行税法中的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三项劳动所得合并为一项,就可以解决收入相同,而因属于不同税目或费用扣除规定不同,导致纳税负担不同的问题。

(2)解决同是劳动所得而税率不同的问题。按现行税法规定:工薪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对一次性收入畸高、特高的进行加成征收,实际上实行的是三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实际上实行的是14%的单一比例税率。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同为劳动所得,理应适用相同的税率,若将这三项劳动所得合并为一项,就可以解决同是劳动所得而税率不同,从而导致纳税人负担不同的问题。

2. 经营所得。这里的“经营所得”是指纳税人从事广义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目中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再加上个人独资企业所得和合伙制企业所得。通过这样的归并可以解决扣除项目不清和费用重复扣除的问题。

(1)解决扣除项目不清的问题。现行税法中,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按年纳税,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税所得额,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税所得额,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财产租赁所得以每月(次)收入额减除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20%的比例税率;财产转让所得按次纳税,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20%的比例税率。这些不同的扣除内容,常常令纳税人头晕目眩,分不清项目,也找不准税率。若实现归并后,就可以统一为扣除成本、费用和损失,适用统一的税率。

(2)避免重复扣除问题。在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中,扣除成本后还允许扣除合理费用为应税所得额,这里的合理费用实际上就是工薪所得中的免征额;对财产租赁所得减除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后仍可扣除工薪所得中的免征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里就存在重复扣除之嫌,若实行归并后则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重复扣除问题。

(3)涵盖企业所得税未覆盖的非公司型企业所得。2008年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第二款就明确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从而把非公司型企业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排除在企业所得税法征管的范围之外,若实行归并后,在经营所得中就可以包含这部分内容。

3. 其他所得。这里的“其他所得”是指纳税人取得广义的其他收入,具体包括现象个人所得税税目中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另外再加上接受捐赠所得和遗产继承所得。通过这样的归并可以把非劳动所得集中在一起,以便采用相同的课税方法进行征管。

早在2001年财政部颁发的不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就将企业接受捐赠所得纳入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范围,并依法纳税[2]。在我国遗产税和赠与税长期缺失、而暂时又不具备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条件的情况下,将个人接受捐赠所得和遗产继承所得归并到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中予以征税,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同时,由于对遗产继承所得征税,还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二)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设计

将个人所得税的税目归并为三个之后,其税率也应相应归并为三类,即:对劳务所得采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对经营所得采用三级超额累进税率;对其他所得采用20%的比例税率,并实行加成征收。

1. 对劳务所得采用五级超额累进税、实行按月综合征收。“降低税率,减并级次”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共识,为兼顾现行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可将税率简化为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以纳税人当月的三项收入综合之和,减除免征额(现在为2000元/人、月)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仍实行按月征收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减轻低收入者的负担,又可以培养壮大中产阶级,还可以适当增加高收入者的纳税负担。具体税率表设计如下:

2. 对经营所得采用三级超额累进税、实行按年综合征收。为兼顾现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个人独资企业所得和合伙制企业所得纳税人的纳税负担,衔接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可将税率简化为三级超额累进税率。以每一纳税年度的各项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和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税所得额,按年综合征收,分月(或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具体税率表设计如下:

3. 对其他所得采用20%的比例税率、实行按月(次)分类征收。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遗产继承所得和接受捐赠所得等非劳动所得集采用20%的比例税率,分项按月(或按次)征收,不作任何扣除,并对一次性收入畸高的实行加成征收。对一次性收入超过100万不超过500万的,加五成征收;对一次性收入超过500万的,加十成征收。这样既可以适当扩大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又能够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对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的考虑

根据以上的各项改革设想,与之相适应,宜作如下相关税收优惠的设计:

1. 为鼓励创作、尊重知识,对稿酬所得减半计入劳务所得的收入总额;

2. 为鼓励发明、创新,促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对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应税所得额减半计算其应纳税额;

3. 为鼓励投资,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可暂免征个人所得税,等待食利者阶层形成后,再对其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4. 对遗产继承所得暂减除50万元的免征额后为应税所得额。

二、对年终奖(年终加薪)征税制度的完善

在我们还不具备对个人所得税按年综合征税的情况下,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1月26日颁发的《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即国税发〔2005〕9号文件的规定依然是减轻纳税人负担的良方,但必须对其进行完善。按其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从2005年1月1日起,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其应纳税额: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

按此规定最大的问题是在某些临界点上,纳税人多一元钱的奖金收入,可能会多缴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个人所得税。

例如:某公司甲拿年终奖时24000元,而乙因工作业绩好于甲拿年终奖24001元。按现行规定分别计算分析如下:

甲因年终奖为24000元,应交个人所得税为2375元,即:应纳税额为:24000×10%-25=2375(元)[24000÷12=2000,对应的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为21625元。

乙因年终奖为24001元,应交个人所得税为3475.15元,即:应纳税额为:24001×15%-125=3475.15(元)[24001÷12=2000.08,对应的税率为15%,速算扣除数为125],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为20525.85元。

两者相比,乙因比甲多拿1元钱的年终奖金,而结果却要多交1100.15元的个人所得税,即:3475.15-2375=11.15(元)。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将纳税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而未能对应的将速算扣除数也相应乘以12个月来确定对应的总扣除数额。

(一)纳税人的对策

多拿一元钱奖金,要多交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税款的情况并不是普遍现象,而只是在应税所得额的节点上(如500×12=6000,2000×12=24000等)才会出现多拿的奖金不够缴纳应多交的税款的问题。因此,在发放年终奖时就要考虑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对奖金激励作用的影响。否则,有可能造成纳税人得不偿失。为了充分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在遇到应税所得额的节点时就要计算至少应多发多少钱的奖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将各个节点上至少应多发的年终奖数额列表如下:

(二)税法本身应完善的措施

在计算年终奖的应纳税额时,若将速算扣除数也相应的乘以12之后再进行扣除,则不存在多拿一元钱奖金,要多交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税款的问题。例如,某单位甲拿年终奖6000元,而乙因工作业绩好于甲拿年终奖6001元。现计算分析如下:甲因年终奖为6000元,应交个人所得税为300元,即:6000×5%-0×12=300(元)[6000÷12=500,对应的税率为5%,速算扣除数为0]。乙因年终奖为6001元,应交个人所得税为300.1元,即:6001×10%-25×12=300.1(元)[6001÷12=500.08,对应的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两者相比:乙因多拿1元钱的奖金,比甲多交0.1元钱的个人所得税,即:300.1-300=0.1(元)。这样就可以避免年终奖获奖人因纳税而造成得不偿失的情况发生,合情也合理,税法的设计应为之创造条件。而按税法的现行规定:在这里,乙因多拿1元钱的奖金,比甲要多交275.1元钱的个人所得税,正所谓得不偿失。

三、免征额应适时调整

2005年10月2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有人说:将免征额从800元提高为1600元,历经了28年。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从每月1600元上调至每月2000元,时隔2年零2个月。不到1年后的2008年底,要求提高免征额的风烟又起,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实现,但要求提高免征额的呼声仍此起彼伏。

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免征额的调整,本人认为就目前而言应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实行指数化调整

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对税收的影响,美国从1981年开始实行税收指数化调整。使税制中一些项目随物价变化进行指数化调整,以实现自动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应纳税额的影响。由于税制是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上的,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收入上升,个人所得税被推到边际税率档次上,使纳税额增加。若没有纠正措施,那么通货膨胀会使个人所得税负担增加。同时由于免征额是以名义货币收入确定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时免征额的实际价值降低了,结果又一次造成实际税率的上升,因此要对免征额实行“指数化调整”。免征额的指数化调整可以缓解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即缓解“税级爬升”。近几年美国个人宽免额调整的情况如下表所列: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每年都有调整,我们也完全有条件根据物价指数的上涨情况来及时调整“免征额”。但我们的指数化调整不能过于频繁,应以物价指数累计上涨10%为一个调整期比较适宜,即每当物价指数累计上涨达到10%时,就要把免征额相应的提高10%。这在正常年景大约三年左右有一次调整,这样既可防止28年才调整一次的停滞现象,也可以避免连年都要调整的过于频繁的情况发生。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调整只对普通纳税人,而不适用于享受“附加扣除标准”的纳税人,直到两者没有差异为止,从而完全取消个人所得税法对国人的不公平待遇。通过这样的调整,使全体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都能享受到“国民待遇”。

(二)赋予省级地方政府税前扣除标准的立法权

目前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对于个人所得税由于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如在发达地区满足纳税人最低生活水平的生计费和生存费等都要远高于一般地区[6]。为体现“公平”,应给予省级地方政府税前扣除标准的立法权,由此产生的税收损失由当地政府负担。由于个人所得税是共享税,地方政府扩大税前扣除范围后,要保障中央财政分享的收入不能减少,并且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例如:某省上年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00亿元,按现行分成比例,中央享有60亿元;而今年该省财政收入增长了30%,但由于该省扩大了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范围,使全省当年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20亿元,若以此为基数按分享比例中央只享有72(120×60%)亿元。为保障中央财政收入不受影响,应按该省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作为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长幅度调整分享基数,即100×(1+30%)=130亿元,再用130亿元为基数进行分享,这样就能保证中央财政收入不受影响。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小步慢进的渐进式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改革必须在可能的现实条件下,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构建以人为本的、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全新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体系。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国外科学合理的东西,但绝不可完全照搬照套国外现存的东西。就目前而言,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征管、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建立公平的、完善的、和谐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

[2]章美珍.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

[3]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法Ⅱ[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1.

[4]王齐祥. 对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的比较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2006.(2).

[5]王珍.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及经验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20007.(1).

[6]宋丽平.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借鉴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06.(5).

上一篇:363-参加《运动生理学》培训学习心得下一篇:做慈善事,做好心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