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2024-06-07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精选12篇)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篇1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实践中产生的, 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在贯彻, 而贯彻的前提是准确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大修订后的党章对“群众路线”做了新的、完整的概括:“党在自己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1.“一切为了群众”, 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我党从成立开始, 就肩负着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历史重任, 带领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又成功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辉煌成就。党所做的这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离开人民, 党的一切工作就会失去目标, 就会变得毫无意义。1945年, 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 最终都要看……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建党93年的历史就是我们党全力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现在, 我们党正带领人民群众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奋斗前行。

2.“一切依靠群众”, 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角度来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曾强调:“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 任何强敌能够战胜, 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2]。依靠群众, 首要问题是理清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 充分认识到党和人民群众是不可分离的。历史已经证实, 我们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才赢来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展望未来, 我们党依然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不断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 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这是我们党一贯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毛泽东曾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 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3]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在实践中, 首先必须反对命令主义, 因为“命令主义是错误的”[4]、“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5]。领导干部不能不顾客观实际情况, 不能不顾群众的觉悟程度, 主观臆想, 简单粗暴地强迫群众接受具体事情。命令主义严重违背党的群众路线, 它只能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其次必须反对官僚主义, 因为官僚主义是“极坏的家伙”[6], 必须“抛进粪缸里去”[7], 主要表现就是对待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置之不理、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所提倡的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背道而驰的, 是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行为。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就必须坚持“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实现民利”[8]。综上所述, 从群众中来, 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 认真听取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诉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出系统意见, 从而形成满足群众需求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到群众中, 就是将我党已经形成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贯彻到群众中去, 并通过群众实践检验这些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可行性。在新的形势下, 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和问题, 只要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想人民所想, 急人民所急, 虚心向群众学习, 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1.坚持群众路线有助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党的品格的整体精神面貌。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在各级党组织、党员中开展的以培育良好作风和纠正不正之风为内容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9], 不良风气不加以纠正, 任其发展, 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0]。当前, 党员干部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情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反映在少数党员干部“四风”问题上, 有的表里不一, 弄虚作假, 欺上瞒下, 做表面文章;有的官气十足, 独断专行, 完全不顾实际情况;有的贪图安逸, 不思进取, 沉湎于花天酒地;有的讲排场, 比阔气, 铺张浪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 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 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必须深入开展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就是党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不走过场, 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要树立群众观点, 时刻将群众和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 虚心向群众学习, 真正从思想上尊重群众;就是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己, 严格按照党内组织原则和生活准则办事;就是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 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 加强制度建设,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的必由之路。当前, 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要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就必须紧紧依靠群众,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进一步深化改革时强调,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每一次实践突破,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 都是人民群众努力的结果, 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改革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再好的改革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今后, 改革开放的任务更为艰巨, 更需要在我党领导下, 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 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开通渠道积极吸引群众参与改革, 群众共同参与了, 才能形成合力, 改革才有动力。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 我党要善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聚集民力, 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促进共建共享,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改革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坚持群众路线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时期,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离不开群众路线的运用, 坚持群众路线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社会和谐稳定, 群众基础是根基。只要根基扎实牢固, 社会就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有了良好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 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理清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群众路线, 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随着改革不断推进,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呈现多元化特点, 群众的各种诉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所有这些问题都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挑战。要解决上述问题, 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积极主动深入群众, 倾听群众呼声,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不断调整利益格局, 促进良好利益协调机制的形成,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

4.坚持群众路线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由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统一构成的。这些民主制度为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好的平台和渠道。同时, 坚持群众路线能够提高民主制度运行的实效。坚持群众路线, 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 实现最大范围人民群众参与政治、行使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民群众通过依法参与民主选举, 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权力机关, 将人民群众真实的意见、建议、诉求反映上去, 使政府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坚持群众路线, 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参政议政;有利于民主协商讨论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有利于广开言路、广求良策, 既反映多数人的意见建议, 又采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 既听取赞同的意见, 又听取反对的声音, 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民主制度更好地运行下去。坚持群众路线, 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做出的制度安排。只有落实群众路线, 才能使少数民族依据本民族的人文风俗、民族特点, 切实高效地行使自治权, 管理好本民族、本地方事务。坚持群众路线, 有助于推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管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基层自治组织机构成员, 由基层群众直接选举产生,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 群众集体讨论决定, 这是一项最为直接的民主制度。好的民主制度, 关键是落实, 落实好的前提就是坚持群众路线, 激发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 提高群众自觉参与的程度, 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畅通民主渠道, 积极吸纳群众意见, 为群众办实事。

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准确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深刻认识、坚持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 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

关键词:群众路线,内涵,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3][4][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31, 1095, 1095, 1095.

[2]毛泽东军事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381.[6]

[7]毛泽东文集 (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64.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646.

[9][10]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 2013-01-23.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篇2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从而确保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词:群众路线;基本原理;必要性;现实意义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党的领导方法上的具体运用和具体体现。说群众路线的方法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就在于它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统一起来,从而保证党的领导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群众的行动不脱离党的领导,从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1、党的群众路线揭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内在联系。执政党是执掌国家政权的党,必须正确认识党与权力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党的历史上看,人民群众必须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就不能胜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力就得不到保障,就不能建设自己文明、富裕、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从党的工作实践上看,党又必须联系人民群众,党一旦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种权力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应该了解和集中人民群众的意愿。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可以使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观点,真正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

2、形式主义损害了党的执政能力。形式主义重形式轻内容,务虚多务实少,其后果只能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高投入,而在实际效益上没有产出,最终劳民伤财,丢失了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心。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潜下心来及时、系统而又深入的去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困难,及时给与应对措施来解决问题。领导们每天忙忙碌碌,迎来送往,百姓寻找不到干部,事情一拖再拖不得解决,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官僚主义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与群众路线的正确方法是根本对立的,其根本特征是不关心群众,不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从而失去群众的信任。党和政府的威信,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建立起来。不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就不能取得群众对党的信任。由此可见,官僚主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而是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4、享乐主义威胁着执政党的存亡。总书记曾作出批示:“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应强烈。”·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不仅危害社会公平,也与构建和谐社会、走群众路线背道而驰。艰苦奋斗,并不是意味着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抛弃一切合理的物质利益和正当的生活享受,而是要反对一味的追求物质和肉体上的享受。享乐主义和党的优良作风背道而驰,是艰苦奋斗的大敌,是腐败堕落的渊薮,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个国家走向衰亡的起始。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1、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措施。一个政党能否夺取政权,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认真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可以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能够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充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能够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能够有效掌握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够有机地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 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创造,集中群众智慧,使人民群众的力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我们的工作就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就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不能更加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充分挖掘运用各方面的文化资源,畅通人们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途径,使群众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角。

3、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新的形势下,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更加纷繁复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它提高了人民群众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程度,人民群众对参与各方面决策也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个党如果得不到人民的真正支持,就要出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效应,而这样的党是不可能有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也不会得到人民真正支持,当然就更谈不上领导好国家了。走群众路线,合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不是个人的实践,而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和提出的任务,如果不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拥护,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好。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篇3

一、延安精神

1.简介

延安是中国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2.精神内涵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會有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二、延安精神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光辉思想的时代延伸,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为民务实清廉之风,延安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振奋民族精神,光大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1.延安精神的经济建设效应

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就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中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经过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1989年9月视察延安时说:“把经济搞上去,靠什么方针?还得靠发扬延安精神,归根到底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可见,“艰苦奋斗”也是一条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延安精神的廉政建设效应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被称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党的领导人布衣草履、素食淡饭,毛主席穿着补丁衣服给抗大学员讲课,林伯渠同志用绳子作腰带,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品质。而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丰富,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和平时期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逐渐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把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是严重脱离群众、背离党的群众路线的表现。如果不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对党内作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如果党群干群关系不全面改善和巩固,势必阻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如期完成,阻碍“中国梦”的实现。

3.延安精神的精神文明建设效应

发扬延安精神首先就是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对全体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信心不足”的问题。其次,发扬延安精神,就要重视道德建设,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克服和抵制“专已打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腐朽道德。我党在延安时期在这些诸多方面都有宝贵的经验。延安精神就是这些经验的升华。

群众路线的历史沿革及其现实价值 篇4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国梦,现实价值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沿革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贯彻和创造性运用,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中共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 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 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929年9月,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 亦要经过群众路线, 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1943年6月,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 凡属正确的领导, 必须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 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报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的论述, 以及对我们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把群众路线观点的内涵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从而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作了系统的阐释和重要的补充。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对党的群众路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高度评价了群众路线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站在我国发展命运的高度, 重新强调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继续坚持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指出,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改革开放过程中, 邓小平提出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 时刻注意搞好党群关系,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江泽民把“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十六届、十七届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 虚心向群众学习, 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与人民心连心, 同呼吸、共命运。

二、群众路线的现实价值

我国历史证明,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只要创造性地运用群众路线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取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所以继续贯彻发展群众路线对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一切为了群众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途径, 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标。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基础, 就在于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的理论基础, 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切为了群众”, 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当今在党情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牢记党的宗旨, 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与之背道而行, 对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置若枉然, 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背离了人民群众乃至党的这一宗旨。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现中国梦要求党员干部确立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理念, 深入群众之中, 了解群众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诉求、幸福生活的期待, 将群众的诉求和期待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目标, 上升为国家决策。首先要对群众倾注真情, 要求党员干部放下架子融入到群众中去, 贴近群众生活,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只有这样才能知群众冷暖、解群众忧愁, 才有可能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 才能发自内心的为群众办实事。其次, 秉承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就是为群众谋利益, 实现人民的幸福。再次, 要切实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吃喝住行教等民生问题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大事, 也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国家的最小单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得以实现, 那么我们中国梦的目标之一也将随之实现。

2.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系统的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历史作用以及党同群众关系问题的理论。“一切依靠群众”, 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 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就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 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相信和依靠了人民群众, 尊重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并通过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 中国才能够以东方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理想, 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 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他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 植根人民, 服务人民, 党的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实现中国梦, 使命非常光荣, 任务极为艰巨, 它涉及范围之广、人员之多, 面临困难之大、挑战之多, 世界罕见;实现中国梦要克服种种困难, 凝聚共识, 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需要每一个人为之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必须相信人民群众, 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 交给群众讨论、执行, 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 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如此无限循环, 越来越接近最科学正确的认识, 这一路径是保证党始终植根于人民、成长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重要保证。只有深入贯彻群众路线, 才能制定实现中国梦的科学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深入贯彻群众路线体现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扩大人民民主, 推进依法治国,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党的执政方式上就是要时刻倾听人民呼声, 了解群众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诉求, 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将群众的诉求和期待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目标, 上升为国家决策;党和政府需要改进工作作风, 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力戒奢靡之风,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拥护, 使党的执政基础扎实, 执政地位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和化解党内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 才能使中国梦的实现拥有正确的方向, 明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广舟, 郑伟.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梦”的理论依据[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3 (12) .

[2]温宪元, 张造群.全面把握群众路线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N].经济日报, 2013-07-09 (1) .

关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若干思考 篇5

专业论文

关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若干思考

关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若干思考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国家如此,企业亦是如此。如何让党员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明白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本文结合当前形势和本处实际,从五个方面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进了探讨。关键词:教育路线社会实践 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得追求,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的讲话,是新届领导班子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新阐释。对处理如今中国的多种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学习中,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为人民服务是党成长壮大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光辉而曲折的历程。党之所以能够以创建时的十几人成为今天数千万人的执政党。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解放,为大众打江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肆意蹂躏的黑暗年代。党成立之初,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一条唤醒并团结千万穷苦大众,以武装斗争建立自己的政权的正确道路。从战争年代到解放初期,党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群众始终心连着心。

二、当今党群关系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探源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今天的党组织中许多同志,尤其是“实权派”,在工资收入、职务消费,独立行使权利的自由度等方面,都令群众仰之弥高,部分官员脱离群众,飘飘欲仙。而群众则由淮海战役中推着小车支援前线,解放初期万众一心大干快上的群众,裂变为今天的农民工、小商人、中介组织等等类型的人群,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他们不再是逆来顺受的人群,在某些利益的分配不公时,他们与官员形成了对立面。

今天,是个言论自由、网络锋行、科技领先的时代,人们常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坏事不要做,祸害老百姓的事更不能做。落马的贪官,有几个能想到当日被他肆意侮辱的“贱民”,会毫无顾虑地用实名去举报他;冤判错判、营私舞弊的法官败给了不分严寒酷暑,与之朝夕“遥望”的平民,同时也应验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呀!群众利益无小事,你敢损人势必不能利己。

党的宗旨没有变,党的性质没有变,但是党的具体工作中的运作方式、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党群关系中,形同陌路的司空见惯,握手言欢实属不易,互相仇视亦非少见。这种现象的根本在于,有些党员觉得“我长大了”,不需要群众的养育了,广东乌坎事件、四川什邡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都是党群关系疏远,权力失去监控的直接结果。

三、摆正利益关系,是党组织的必修课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对利益的追求日渐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强大内在驱动力。两千多年前,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描述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今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的主要矛盾。由于利益主体之间的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既得利益者山吃海喝。公款消费、周游列国,低收入者对社会变革产生困惑,对党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产生怀疑。党能否成功化解矛盾,让广大人民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喜笑颜开,自由地来来往往,尽快将哑铃型的社会结构推进到橄榄形社会结构,将是人民群众衡量其我们党执政地位合法与否的主要依据。

如何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力为他们做好服务,谈谈我们单位的做法。在群众教育活动中,处党委根据施工实际,建立了13个联系点,以“下基层、问民情、送温暖、办实事”为载体,班子成员深入群众,走进基层一线,倾听职工意见、了解职工诉求,对职工反应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进行现场整改。为帮助困难职工家属,在处党委的倡议下,为患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病男孩捐款32340元;为解决一线职工位于内蒙、陕西等工地不方便报销等情况,各科室人员以轮岗的方式驻勤项目部;连续五年,为考上大学的一线职工子女发放“励志教育”金;为新分配大学习装修宿舍,配备空调、厨卫等用品;坚持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活动,切实为职工做好服务。

四、企业党群之间“鱼水关系”回归的途径

如果说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那么党这条“鱼”就必须意识到“水”不是取之不竭的。过度消费必然会损害群众的利益,如果水喝光了,鱼也就没法生存下去了。首先,在当今,远学孔繁森、沈浩,近学靳祥生,还有那些优秀的管理者们,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使广大群众幸福,工作舒心,党群工作才能真正改善。其次,在企业,发挥好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使企业搞好党群关系的一个陈旧而又新鲜的话题。有的同志认为: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一句话就把工会对职工群众的代表性给打闷了。在这些同志眼里,工会只能为党代言,党组织的决定就算不完全符合工人的利益,工会也要忍气吞声地接受。久而久之,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变窄了,党群关系必然会疏远。所以发挥工会应有的作用是企业党组织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如何使广大党员干部明确“为民 务实 清廉”主题,牢记党的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工作的重点,我单位相继开展了以下活动,很大程度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文明职工”活动,按照淮北市《关于深入开展“十万党员学习雷锋 共建共享精致淮北”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的文件安排,党群部鼓励职工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15名志愿者和处班子成员签名承诺,表明将以实际行动,将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

在处属项目部开展基层“六五普法”宣传学习活动,将《传播法律知识 传承法律理念》一书下发到各项目部,利用真实案例分析,对书中涉及项目部管理的相关内容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帮助广大职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知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伤害。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七一”前夕,党群部同志以《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为题,为各项目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员等同志上了一堂生动而精彩的党课,通过辅导和座谈,及时有效地掌握了职工的思想动态,为下一步群众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继续推进“职工大讲堂”活动。自2012年4月“职工大讲堂”启动以来,不断受到职工好评。开展了“向靳祥生同志学习”、“赢在执行力”等讲堂活动。靳祥生同志勤奋钻研、勇挑重担的先进事迹和精神,进一步激发了机关职工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执行力的学习,则让机关职工明白了工作环节中的轻重缓急,也进一步了解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定期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和研讨会。要求全体党员要坚持学习,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正视矛盾和问题,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改进作风,保持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与集团和处各项重要活动结合起来,讲求实效,不敷衍走过场,领导干部做好表率,深入群众一线,了解职工诉求,找准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五、冻结工程处群众工作现状和思路

冻结工程处工地大多地处偏远,地理特征多风、多沙、干旱、缺水,青工无法解决婚姻问题,少数新工刚来不久就辞职了。针对以上情况处党委为各项目部配备了热水器、电馒头机、洗衣机;开设了电教室、职工书屋;修建了篮球场和乒乓球室;增加了偏远地区人员经费补助;组织青工参加集团工会举办的“矿建情缘”,以解决对象问题;每季度,政工干部都会深入基层一次,及时了解和解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不定期组织职工开展心脑血管普查等工作。以上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鼓舞了职工的干劲和士气。近年来,职工中无事生非、得理不饶人、无理闹三分的基本没有。目前,就是少数内退、待岗人员中生大病或者家人生大病的,虽然有救济与大病医疗救助,但对他们微薄的收入和巨大的开支而言,作用很有限。诚然,要企业党组织做到每人都平等,是不可能的。群众所想要的,也不是人人平等,毫无差别,他们想要的是合情合理。

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企业决策者能够使管理者收入适中,掌权者办事公道,群众生活尤其困难群众的生活有充分保障,那企业党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系就会更加和谐。一如,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篇6

1.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通过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尽管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恢复和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但是执政党的建设还应继续,不容每一个党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此松懈意志,走回头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经过这次活动,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全面总结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日,正是全面加强我党建设健步出发之时。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站得高、看得远、行得实的历史新起点,谁也不能,也没有任何资格、任何理由脱离这个历史新起点。下一个目标,党中央已经指明,那就是让良好的党风政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人民。

2.作风建设要常抓,要抓长

抓作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久犹如没抓。对作风建设,一定要有攻坚战的决心,还要有持久战的准备,做到常抓、抓长。常抓,就是要坚持经常抓、抓常态,避免“一阵风”。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和耐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以水滴石穿的精神、逆水行舟的韧劲,让抓作风成为常态,绝不允许出现“烂尾”工程,绝不能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作风建设不能只管一时、只管当前,而应管长远、抓长效,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作风建设,要在抓好具体问题整改的同时,注重把建立务实管用的规章制度作为重点,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住行为、规范权力、固化成果。尤其是针对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建章立制,堵住“暗门”,封住“天窗”,划出“红线”,架起“高压线”,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四风”的漏洞。要把一些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长期排查、长久对照、长效整改,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3.要坚定理想信念,补好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迷茫缺失,精神就会松懈、迷失,意志就会消沉,就容易缺“钙”,得“软骨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的理论之基、动力之源,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要经常坚持系统学习、深入学习、自觉学习,准确把握、领会实质,真正做到真学、真用、真信,从中寻“根”守“魂”,感悟党选择的主义之真、理想之高、事业之善、梦想之美,领悟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自觉地把党的主张、要求和实现人民的美好愿望作为安身立命的价值追求,作为与时俱进的强大政治“定力”。

4.要坚定地践行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各个节点的讲话中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这是党中央对全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总要求。在全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因此,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5.总结不是收官,总结意味着下一个新的开始

一次教育实践活动,不可能一次彻底解决所有作风问题,而要通过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查处一批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典型案例,厚积一批转作风、树作风的成功经验,形成一批反复抓、抓反复的长效机制,培育一批装在心里、抓在手中、扛在肩上的中坚力量,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在循序渐进的治标中为固本培元的治本夯实基础、赢得时间。

总结不是收官,总结意味着下一个新的开始,反对“四风”,没有权宜之计,只有长久之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束,只是作风建设一个阶段的总结评估,只是经历一次接受群众检验的大考。一份份让群众满意了的整改成绩单,仅能反映现在,并不能代表永远。狠抓作风建设必须继续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党性观念,破除思想障碍、增强行动自觉,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整改长期整改,用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6.党员干部要坚守政治担当,当好“火车头”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篇7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现实意义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由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原理,并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的革命中,提出了群众路线来作为党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根据该理论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让其正确指导政治、经济、文化、党建以及军事等领域的工作,从而领导我国不断发展。如今我国主要的任务是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指导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一、科学定义“人民群众”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群众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在了解其具体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并将该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到革命实践中去。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中所提到的群众指的是广大人民,人民群众的含义则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毛泽东表示:所处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民的概念也会出现变化,表达不同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应运用阶级斗争学说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该方法被称之为阶级分析法,毛泽东将该方法运用到了人民群众的界定中去,明确了人民群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内涵。在建立共产党的初期,工人阶级领导着中国的革命,农民阶级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基础,他们都属于人民群众,毛泽东还对革命的主要对象进行了分析,希望将其中的进步部分也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加强联系,从而使革命力量不断扩大。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哪个阶级、处于哪个阶层、什么性质的社会集团,只要积极抗日,都属于人民群众。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则变为积极抵抗以地租、掌握国家大权以及垄断等方式剥削农民、为自己牟取利益的资本阶级。社会主义期间,人民群众指的是积极拥护并加入到国家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的,热爱国家的处于各个阶级、各种地位以及社会集团的人民。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中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几下几点:

(一)“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历史唯物论中提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起来的,社会如何发展也是由人民群众所决定的。毛泽东在吸收该观点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也再一次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事实。毛泽东表示:在知识分子、农民以及工人共同的努力创造下,社会上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表示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他在历史唯物思想的指导下,以往的历史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毛泽东还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进行了再创造,他认为人民群众推动着历史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要想解决社会上的贪污腐败问题,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都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获得胜利的基础条件。

(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对群众路线的价值作出了解释,他表示中国共产党应充分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并且百分之百的信任人民,与人民团结起来,这样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打倒一切敌人,为党赢得最终的胜利。毛泽东还说过:与其他政党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我国共产党积极与广大人民联系起来,与人民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在保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上时时刻刻服务人民,既要为人民负责,也要为党负责,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所以,共产党人所说的任何一句话,所做的任何一个行动,都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将人民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同志表示:应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和采纳有效的想法和建议,并将其反过来再运用到群众中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领导意见的正确性,从而开展有效的领导工作。人要获得正确的思想,就需要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党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获得正确的思想。从群众中来指的是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挖掘出世界发展的规律;到群众中去指的是群众在掌握世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世界进行改造,也是指坚持真理并不断的改正错误。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提出,要做好领导工作,就需要用党的政策来指导人民群众开展行动,让党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被领导和人民群众都了解和掌握。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该观点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实施方法,如将领导与群众结合起来、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以及将一般与个别结合起来。

三、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仍然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如今我国积极加强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充分肯定群众的价值,与群众加强联系,在服务于人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削弱官僚资本主义,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促进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将群众路线作为指导思想可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群众是实施改革的动力,是获取经验的主体,也是创造新鲜事物的力量,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并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才能真正将改革落于实处。所以,我们应将维护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作为主要任务,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务时需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确保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制定各项改革方案时,也应该积极采纳群众的有效意见。做好宣传工作,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改革健康发展。2.将群众路线作为指导思想可以为党合法执政提供保障。党的执政是不是合法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治理能力,要看政府在处理社会上的公共事务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政府要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就需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正确的、能够有效维护人民利益的决策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错误的、与人民利益相违背的决策会导致出现不合法执政的现象。因此,只有当党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人民群众才能真正理解党的事业,有参与到事业建设中的积极性,并愿意认同党、支持党,确保党能够做到合法执政。

四、新时期将群众路线落于实处的几点建议

我国共产党得到了很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这是参与政治的有利因素,在党执政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脱离群众,否则会出现严重后果。如今群众路线中融入了更加深刻的内容,要将群众路线落于实处可以从三方面出发:1.坚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的根本目标。十六大会议结束之后,我国共产党就将以人为本融入到了执政理念当中,对民生问题提高了重视。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执政为民观念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戴。民主理论中认为政府在表达人民需求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才是合法的。所以,要确保执政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将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及时解决民生问题。2.将实现国富民强作为执政的基础目标。我国共产党应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是让人民群众支持的前提条件。因此,共产党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服务于人民,就需要真正发挥出执政工作的作用。邓小平曾经说过:当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发展,才说明政治领导是正确的。因此,共产党需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上来促进执政工作更加合法、更加有效。3.共产党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关系到群众基本利益的现实问题,将群众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真正做到合理运用手中的权利为人民谋求利益,这样才能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与群众心心相印,共同发展,给予群众监督的权利,确保开展的各项工作合法和规范,有效保障人民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按语[M].

[6]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篇8

一、古田会议标志着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

1929年9月28日, 中共中央在听取陈毅关于红四军两年来的革命实践情况后, 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即九月来信) 。九月来信对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不仅确立了毛泽东前委书记的地位, 而且肯定了红四军许多革命实践的做法, 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 信中专门用了“红军与群众”一节的篇幅, 论述包括军队在内的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同时, 信中指出, 红四军的调查工作“对于了解中国农村实际生活及帮助土地革命策略之决定有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调查研究工作中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在中央九月来信的指导下, 为筹划好古田会议, 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在新泉进行了10天的政治军事整训, 史称新泉整训。期间, 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干部代表座谈会、士兵代表座谈会、农民代表座谈会。为了摸清部队官兵思想问题及其根源, 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 毛泽东在其住所“望云草室”召开了红四军支队长、支队党代表以上干部的调查会。毛泽东口问笔录, 深入了解红四军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后, 毛泽东又多次深入连队, 召开士兵调查会, 听取战士反映红四军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及其处理意见。还邀请红军指战员到“望云草室”座谈, 真诚地请他们反映问题, 提出改正意见。毛泽东还和陈毅一起召集由红四军党内各级党组织的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参加的联席会议, 再次对部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 进一步摸清了红四军内部存在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正是因为毛泽东深入调查研究, 走群众路线, 才起草了具有真理和权威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群众观点”及“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方针, 并在决议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论述。决议在剖析红四军单纯的军事观点的来源之一, 即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后, 指出纠正的办法是“一切工作, 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 再经过群众去执行”。毛泽东这些论述, 是他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对群众的正确意见和观点作出的科学总结, 也是从群众中来, 再到群众中去, 经过实践检验得出来的。可以说, 作为一种领导方式和工作方针、工作方法的“群众路线”初步形成。党和红军在闽西的实践活动, 尤其是古田会议, 对党的群众观点的发展和群众路线的形成, 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探索,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古田会议对贯彻群众路线的现实启示

启示一:只有一线调查拜群众为师, 才能把准脉搏摸清实情。毛泽东历来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如他所指出的“没有满腔的热忱, 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 没有求知的渴望, 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是一定不能做, 也一定做不好的”。为起草古田会议决议, 他深入连队召开座谈会和党代表联席会议, 调查了解部队和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 与群众促膝谈心, 对当兵是怎么去的、对红军家属如何照顾等群众生活生产问题, 进行大量深入的社会调查。他以第一手的真实数据为基本素材, 以详细事实证明革命真正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古田会议决议是调查探究的产物, 更是群众路线的产物。当前正值全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古田会议的历史经验再次昭示我们, 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那样“九分调查、一分决策”, 下功夫去做调查研究工作。要有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的胸怀,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走进基层接地气, 融入群众增感情, 沉到一线摸实情, 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虚心向群众请教、向群众学习,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在基层生动实践和群众鲜活思想中掌握第一手材料, 认真总结各种新经验, 增强工作科学性、有效性。

启示二:只有心系基层敬畏群众, 才能赢得支持巩固基础。红军初创时期, 由于旧式军队的治军理念、制度、作风和方式方法禁锢着一些红军干部的头脑, 一些干部滥用肉刑, 导致官兵关系紧张, 跑兵现象时有存在。针对这一问题,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 红军官兵都是阶级兄弟, 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要求官长爱护关心士兵, 尊重士兵人格, 保障士兵民主权利, 废除肉刑。比如, 强调“官长, 特别是和士兵接近的连上官长, 应当随时看视伤病兵, 送茶水给他们吃, 晚上替他们盖被窝”, 并强调要将其“定为一种制度, 大家实行起来, 因为这是最能取得群众的方法。”正是因为心系基层情系官兵, 我们的革命队伍才不断巩固扩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贯彻践行群众路线, 我们必须牢固确立“关爱基层、敬畏群众”的理念, 始终坚持重心下移、聚焦基层, 强化为群众为基层的情怀, 常念服务之经、常谋服务之策;体察人民愿望, 关心群众疾苦, 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 从群众热切盼望的事情做起, 深入开展“关爱工程”活动, 千方百计办好暖心惠民实事, 下大力解决群众住房、吃水、用电、洗澡、看病、出行等实际困难, 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关于群众路线教育的思考 篇9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认识

党的群众路线,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群众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众人、民众;二是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三是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当今社会利益分化、社会多元, 群众的情况与过去已经大不相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群众的生存状况和利益格局比较趋同而简单——“工农商学兵”基本能概括群众的一般范畴。而今天的群众生态则是越来越差异化、复杂化, 并且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

当前我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 就要弄清“群众”的现状, 对群众路线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 否则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密切联系, 就会使群众路线教育流于形式。

一、群众路线教育的本质

群众路线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设法增进党与民众的血肉联系, 就是要进一步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对中共执政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简单说, 群众路线教育的本质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合法性。作为执政党, 其执政的基础是执政合法性, 而合法性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否则就丧失了执政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长期执政, 就是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但是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承平日久,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越来越多的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 已经成为危及执政、影响发展重要因素, 已经到了“视其后者而鞭之”的时候了。《庄子·外篇·达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田开之拜见周威公, 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 吾子与祝肾游, 亦何闻焉?”……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 若牧羊然, 视其后者而鞭之。’”在这里, 田开之从养生的角度, 认为养生犹如牧羊, 看到落后的, 就要往前赶一赶。而治国亦如养生, 要想长期执政, 要想长治久安, 就要时时关注自身, 看到不足之处, 就要马上改正。在当前, 党与群众的关系适当的各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需要后者鞭之。

当前, 国家环境相对和平, 没有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一些党员干部对扎根群众的重要性和脱离群众的危害性缺乏切身感受, 在思想上容易懈怠和麻痹, 往往轻视群众的力量。我党是执政党, 各级党员干部行使着公共权力, 由于体制原因, 公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 如果权力行使者不能自警、自省、自律, 就会在脱离群众、腐败变质的路上愈走愈远。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 是人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普遍增强, 对党员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思想固化和利益藩篱日益加重,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凸显, 这些都给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来负面影响。凡此种种, 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危及党执政的合法性。群众路线教育的本质, 就是要弥合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及执政合法性。

二、从历史经验看,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群众的力量, 知道唯有依靠人民, 才能稳定统治。《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中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 殃必及身。”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述这样一个典故:邹国与鲁国打仗, 结果邹国战败, 邹穆公向孟子抱怨说:“我的官吏在战斗中死了三十三人,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保护上司而死的。杀了他们吧, 人太多, 杀不完;不杀吧, 又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而不救, 这该怎么办呢?”孟子说:“年景不好的时候, 您的老百姓老弱死于沟壑、壮者流亡四方的有几千人, 但您粮仓里有粮食、国库里有钱财, 而主管的官员却没有向您禀报, 这是对上怠慢、对下残暴。曾子说过:‘要小心啊!你怎么对待别人, 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这是百姓对他们长官的回报。您不用担忧了, 只要行仁政, 百姓就会亲近上司、甘愿为上司抛头颅、洒热血。”在这里, 孟子告诉邹穆公, 百姓是国之根本, 如果不重视百姓, 视百姓如土芥, 则百姓必视当政者如寇仇。相反, 如果执政者视百姓如手足, 则百姓必会视执政者如腹心。

民为邦本,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 就一定要固其根本。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虽在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作为君主如果不体恤百姓, 纵情傲物, 虽然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百姓终究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载舟覆舟的道理, 是必须要认真对待的。

获得人民的拥护, 实质是得民心, 得民心者的天下。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 有一个叫徐乐的人, 他给汉武帝上书说:天下之患在“土崩”。所谓“土崩”, 按照徐乐的解释, 就是“由民困而主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 俗已乱而政不修”。“土崩”的实质就是丧失了人民的拥护。在当前, 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味养尊处优、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真的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 “土崩”之势也绝非危言耸听。

三、从政治理念看, 群众路线不是慈悲路线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这样的阐述: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非常深刻的总结。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群众也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有了这样的认识, 广大党员干部就会正确看待群众, 就会正确认识群众路线, 解决群众问题不是施舍, 而群众路线亦绝非慈悲路线。

所谓慈悲, 即给人快乐, 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 指的是慈爱与怜悯。慈悲路线就是因怜悯百姓而施利与百姓, 是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给予, 没有将群众诉求作为政治要求来对待。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对慈悲如此描述:“慈悲不是出于勉强, 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他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 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 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屈原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这都是忧民之情、慈悲之心, 而不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

因此, 要让群众路线回归政治, 正如李瑞环所说:“群众最可敬, 群众最可爱, 群众最可怜, 群众最可畏。”一定要达成这样的共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人物推动历史只不过是应乎天顺乎人。对我党而言, 没有人民的选择, 也不能成为执政党。有了这样的认识, 党员干部不就不会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就不会将惠及百姓的措施看作是施舍的行为;就不会将自己视为国家之主而是人民之仆;就能够做到食禄者不去与民争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老子·庄子精译[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1.

[2]赵颖杰, 杨嘉军.白话四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03.

推进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对策思考 篇10

一、走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决定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922年的党章就规定:“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1925年10月, 中共中央在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案中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 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 引导群众。”毛泽东始终坚信, “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认为一切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从历史上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法宝。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我们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 才能够战胜困难, 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时期, 由于情势的变化, 我们一些领导和干部脱离了群众, 忘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颠倒了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主仆地位, 高高在上, 幻想所谓的“精英治国”。于是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必须深入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二) 权为民所赋, 决定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历史走到今天, “权为民所赋”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应该是无所质疑的。人民群众当然要求当今执政者能够以这一观念履行职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我们国家现代启蒙教育的不充分, 这一理念却并没有深入人心, 特别是一些领导和干部对此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有不少干部认为权力是上面给的, 只对上面领导负责, 忘记了权力来源于人民, 因而漠视群众利益, 伤害群众感情, 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这一方面的错失是比较浅显的, 大家是看得比较清楚的, 但是对把现代“权为民所赋”的执政理念混同于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危害大家的认识就不是很到位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权为民所赋”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所谓的“载舟覆舟”的理论就是这意思, 就是说古代的“民本”是一种统治术, 其政权的合法性是“受命于天”, 或者来源于暴力革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等级森严的官本位。百姓与政府的关系是被统治与统治的关系。而现代的“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一种治道, 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百姓与政府的关系是被服务与服务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 现在一些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 还是原来治民的一套。一有好政策都认为是对百姓的恩赐, 百姓就应该求着、感恩戴德的, 对人民的利益还是“予取予夺”的, 还习惯于替民做主。这造成权力的行使和监督出现的问题, 这也是当前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群众赋予的, 权力来源于人民, 权力只能归于人民并造福于人民。这更是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三) 党的性质和宗旨, 决定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决定我们党必须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十八大更是强调,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党的本色和先进性。这当然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二、走好群众路线的对策措施

(一) 要有坚定、牢固的群众意识。

走好群众路线首先还是要有坚定、牢固的群众意识, 这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新时期各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 而且是长期执政的一个政党。党的地位和革命时期甚至和建国初期都不一样了。革命时期, 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生存于群众之中, 此时的群众意识很强;建国初期, 党在执政初期, 基本沿袭传统的群众路线, 和群众关系紧密;新时期党长期执政后, 部分党员干部不知不觉的有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之感, 忽视和蔑视群众的事件时有发生, 渐渐的脱离了群众。二是新时期受各种思潮和利益的影响以及党员干部的成分构成的复杂化, 加以一些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的弱化, 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中群众意识是很薄弱的。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促使我们党在新时期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活动, 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树立坚定、牢固的群众意识。

1. 要有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目的。

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要有“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理念, 树立正确政绩观, 不能人为的把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对立起来;而且新时期群众的诉求更多的表现在各种利益上, 党就应该把不断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自身的执政目的。笔者认为这是新时期落实群众路线最根本和最迫切的一点。

2. 要有“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

做到这一点, 第一要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信念。一切工作只能依靠群众, 发动群众才能顺利的进行, 才能取得成效。这是我党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经验, 可新时期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这一点, 处处以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自居, 以为可以包打天下, 忽视群众的作用, 致使工作难以开展, 收效甚微。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第二要有“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新时期, 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 渐渐的脱离群众, 蔑视群众的经验和创造能力, 忽视调查研究, 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常常是闭门造车, 不切实际的“办公室决策”和“拍脑门工程”层出不穷, 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刚刚过世的经济学家科斯说:我相信经济增长的秘诀是分工, 研究分工就必须考察真实世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 我一直在呼吁我的同行们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哪怕只有一少部分人去关心真实世界, 去研究分工和生产的制度结构, 就一定会改变经济学。他说的虽然是经济学方面的事情, 但对我们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都有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尤其是在这方面出了许多问题的当下。因此是否有坚定、牢固的群众意识是决定能否走好群众路线的先决条件。

(二) 要有创新的群众工作方法。

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 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有效的经验,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创新改进群众工作方式, 切实提高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1. 要重视群众的利益诉求, 解决群众关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群众诉求绝大多数是具体经济利益诉求和一些权益的争取;同时, 由于社会的日益多元, 各种矛盾冲突更加复杂和尖锐。因此, 重视群众的利益诉求, 解决群众关切, 是当前群众工作的首要内容。脱离实际的空洞的思想工作是苍白无力的, 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因此当前要做好群众工作一要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建立并拓宽通畅的民意表达渠道。把解决实际问题, 疏导群众情绪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第一要务。这是新时期走群众路线首要内容和重要特点。

2. 要有创新的群众工作平台。

当前, 许多干部觉得群众工作难做, 工作难以开展, 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台的“老化”与缺失, 还是使用老办法, 没有创造适合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平台。因此新时期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建立主要应该建立这样一些有效平台:一是社会管理创新平台。在加强社会建设的今天, 我们应该相信群众, 有“还政于民”的勇气和智慧, 组织培养群众自治的能力和习惯, 让群众真正有“当家作主”的感受。同时还要培养群众的公民意识, 能够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 这样群众才能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行使自己的权力。而不能把社会管理当成社会管制。二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平台。以农村为例, 有人说现在是解放了农民, 也解散了农民。农村大量的群众失去了组织平台, 分化严重, 对话困难, 群众工作难以开展。做群众工作必须有组织平台, 否则就无从下手, 困难重重。因此必须适应新发展的需要, 构建新的组织平台, 把人民群众重新组织起来, 使党群工作在新的组织平台上推进。这样能够降低党群之间的对话成本 (组织之间的对话成本较低) , 便于有效地开展群众工作。在城市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当然, 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更应该做好民主法治工作, 把群众工作放在民主法治的平台进行, 这样能够很好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也能够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这方面多有阐述, 这里不再赘言。

三、结语

总之, 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 应该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两方面入手, 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与时俱进。

摘要:本文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两方面入手阐述新时期走群众路线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权为民所赋;党的性质和宗旨三个方面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走群众路线。其次从要有坚定、牢固的群众意识;要有创新的群众工作方法两方面阐述怎么走好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篇11

一、理论分析与实践困境:“应然“与“实然”的冲突

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此规定明确界定了政府和农民各自的地位和职责。政府主导,并非大包大揽,体现为引导而不能代替,支持而不能包办,主要表现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其政府的职能应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而所谓农民的主体性,是指农民这一特定群体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要求,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具体体现为农民要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因此,只有把政府主导的外力和农民主体的内力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形成美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也才能使此项惠民工程真正得到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自主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然而,“应然”不等于“实然”。美好乡村建设一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在推进的过程中,部分美好乡村建设点却呈现出了“政府热、群众冷”“干部干、群众看”的“上热下冷”困境,体现在建设的成效上,出现一批整齐划一、裸墙穿衣、屋顶戴帽的“面子工程”和边走边看的“半截子工程”。这些现象违背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初衷,不符合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严重制约着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

二、困境探讨:政府主导地位的“错位”与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

(一)政府方面:理论上内蕴的二重性和实践中工作的偏差

1.政府行为内蕴的二重性,影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美好乡村建设中,“政府行为既有主体性又有客体性”。一方面,政府是宏观的发动者、决策者、组织者和调控者,体现在政府的行为上,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另一方面,美好乡村建设又要求政府行为发挥其服务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职能,推动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使农民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职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又成为被改造的对象,具有客体性的一面。政府行为的主客体二重性影响着主导作用的发挥。

2.实践中政府行为的偏差,消解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势的“决策”。虽然农民在政策上一致被认为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规划单位和政府成了农民家乡建设的代言人,农民在这场关乎切身利益的建设中处于“失语”状态。二是强势的“方式方法”。长期以来,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开展是以一种上级工作的落实的形式来宣传的,所有宣传的力度和重点都是政府怎样去开展,村民如何去配合,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搞强迫命令,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错位”做法等。

(二)农民方面:自身素质不足,制约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1.主体力量不足。广大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空心村”现象越来越凸显,留守在家的多为“386199”(广大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这一特殊群体)部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难以成为建设的主体。

2.主体能力欠缺。农村的教育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加之年富力强、受过更多教育的农民“精英”外流,使农村的人力资本状况更差,这使得农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能力明显不足。

3.主体意识不强。农民长期与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相联系,思想上比较保守和落后,且受传统影响较深,容易封闭僵化,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突出表现为有的农民只着眼于眼前利益的精打细算,而对乡村政治和公共事务表现得较为冷淡、冷漠。

三、路径使然: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审视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坚持和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是解决瓶颈的必然选择。

(一)价值目标:牢固树立 “一切为了农民”

“为了谁”强调的是根本宗旨问题,只有真正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一切为了农民”,就要坚持为了农民、奉献农民、热爱农民,就要把农民的利益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价值目标,体现了美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循的。

1.端正思想认识,充分认识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美好乡村建设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在安徽的探索与实践,这对于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乡镇和部门对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重要性认识存在误区和偏差,没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放在全局高度来认识和看待,作为当前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2.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美好乡村建设涉及农民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必须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尊重群众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让农民自己做主。从实践来看,一些地方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的政府施政行为,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党群关系。美好乡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幸福美好家园,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使美好乡村建设获得持久的动力。

3.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基本保障。一定要把美好乡村建设做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基本原则:坚持“一切依靠农民”

只有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才能不断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一切社会变革也最终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因此美好乡村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一切依靠农民”的原则。

1.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历史活动”说到底是群众的活动,虽然价值目标是为人民谋利益,但不能代替人民群众去“包打天下”,更不能以高高在上救世主的姿态将美好家园“赐予”农民,而只能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能动的实践,引领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实现自己的利益。为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职能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通过指导、规划、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其服务功能。

2.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政府的推动毕竟只是外力,关键要激发广大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始终牢记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把组织发动群众作为第一抓手。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实现村民从“无为”到“有为”,从“阻力”到“推力”,从“看”到“干”的三大转变。

(三)方式方法: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

“一切依靠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呢?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告诉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身”入农民,问计于民。美好乡村建设是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作为领导者首先应该“身”入农民,问计于民。一方面,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广泛征集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对农民意见进行甄别,对未予采纳的通过召开恳谈会等形式向村民做好解释说明,最大程度上争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美好乡村建设合民心、符民意。

2.“心”入农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在实践中,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往往带有经验和感性的特点,因而是分散的、不系统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从理性的层次将其集中化、系统化,找到其内在必然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然后再将认识的结果返回到群众中去,让群众了解和接受,并将其付诸实践。对于多数群众不满意的,坚决不能干;应该干但群众暂时想不通的,可以通过示范引导,等农民意见统一之后再干;坚决防止“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否则,就会出现好心办不成好事的尴尬局面。

结语

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篇12

正确处理远和近的关系, 进一步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 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只有面对面, 才能手拉手、心连心;只有接地气, 才能察实情、解难事, 真正培养起对群众的感情、对事业的激情。必须健全干群联系的长效机制, 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沉下身子、放下架子、静下心来, 深入学校、深入师生, 了解群众所思所盼, 关注群众所忧所急, 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正确处理上和下的关系, 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要求我们吃透上情、摸清下情, 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我们做任何事情, 都要向上看看, 向下看看, 多想多干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事情。只有始终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才能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化作具体行动, 才能真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从而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形成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正确处理多和少的关系, 更加关注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和特殊群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要求我们既要注重教育的整体发展, 又要对困难地区和群体给予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我们不能只重视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 而忽略少数困难地区和特殊群体存在的实际问题。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支持特殊教育,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保住民生底线,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正确处理大和小的关系, 切实重视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凡事要从大局出发, 需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 维护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大”和“小”又是相对的, 大事和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需要我们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群众利益无小事。而且凡大事必做于细, 必从小事做起。我们在谋全局、抓大事的同时, 也要高度重视这些自以为是“小事”的大事, 办好每一所学校,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找准四两拨千斤、牵一发动全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 带动全局发展, 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正确处理内和外的关系, 自觉相信主动依靠群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我们要多交群众朋友, 多听群众意见,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善于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要真心诚意拜人民为师, 向群众学习, 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充分发现、大力推广先进典型, 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上市公司估值下一篇: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