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安全性

2024-09-07

治疗安全性(精选12篇)

治疗安全性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 (ICU) 对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ICU病房2012年6月-2014年6月脑出血住院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后,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 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治疗组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快, 治疗第14天有28例 (66.67%) 患者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20例 (47.61%) 能独立步行。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 重症康复必须有专业的康复团队, 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负责执行早期康复治疗对重症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安全性,临床效果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脑实质的血管破裂出血, 脑内出血量在30 m L以下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患者病情可趋平稳, 不再继续出血, 但经常残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导致其在感觉、运动、语言和认知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因此, 早期康复的介入极其重要, 随着康复治疗的发展, 临床对早期康复的认识逐渐加深。本研究是由本院的康复团队根据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病情, 在生命体征监护下, 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以探讨在ICU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ICU病房2012年6月-2014年6月脑出血住院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发病24 h内入院, 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 出血量在30 m L以下,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脑部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脑卒中再发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 早期康复治疗组42例, 其中男30例, 女12例, 年龄50~72岁, 平均 (58.45±10.25) 岁, 入院时GCS (glasgow coma scale) 评分 (9.12±1.25) 分;对照组41例, 其中男30例, 女11例, 年龄52~70岁, 平均 (56.46±11.64) 岁, 入院时GCS评分 (9.32±1.13)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 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非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保持患者绝对卧床, 抬高床头15°~30°, 按时翻身以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从发病第1天开始早期评价和干预, 康复治疗师、护士以及医生合作, 全面评估重症患者,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制定个体化的活动训练方案, 尽早实施渐进性的早期活动干预, 并且每24小时共同评价患者活动力度和能力, 确定患者进一步的活动程度和运动量, 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耐受情况的不同, 在监护下实施床上或离床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心理疗法等;早期康复每次的持续时间从5 min起, 逐渐增加到10、20、30 min。康复治疗每天1次, 治疗时间最长45 d, 最短5 d, 平均11.1 d。治疗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2.1 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条件

实施早期康复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在以下范围:收缩压120~200 mm Hg, 心率50~100次/min, 氧饱和度>92%, 体温<38.5℃。计算患者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中和康复治疗后的心率、血压、及血氧 (Sp O2) 的变异率,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给予减慢活动频率及持续时间或暂停康复治疗、恢复休息体位: (1) 心率增加>安静平卧时的30%; (2) 血压>安静平卧时的20%; (3) Sp O2<92%。

1.2.2 康复小组的组成

重症康复医疗强调高素质的专业团队组合, 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关于康复治疗训练人员应具备的相应资质的要求, 本院的康复治疗主要由本科以上学历的康复治疗师执行, 并与主管医生和护士商讨治疗安排, ICU护士协助并负责患者的宣教工作, 医生负责整体评估患者病情[2]。患者病情稳定转入康复病房时由康复治疗师负责继续跟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保证患者享有不间断的专业康复治疗。

1.2.3 床上及离床康复治疗流程

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治疗模式, 包括 (1) 床上运动, 昏迷患者保持良肢位, 略抬高患侧下肢远端, 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膝下避免垫枕及过度屈髋;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及半卧位姿势;健、患侧翻身练习;患侧肢体各关节主、被动运动, 重点训练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髋关节及膝关节等, 并逐步减少被动运动, 同时增加主动运动。每次体位变换后都要恢复良肢位, 特制的腕关节的指关节夹板以及足踝矫形器的应用能有效预防挛缩的发生。当患者的肌体没有肌力时, 关节的被动活动也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3]。做被动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要轻巧、缓和, 用力要适中, 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变大, 保证所有关节全范围的活动, 避免用力过大或活动过度造成软组织损伤。 (2) 床上坐起及床边坐位训练, 床头抬高坐位练习, 床头从30°~45°开始, 逐日增加10°~20°, 直至抬高到90°, 并持续10~30 min, 适应后开始放平床头, 进行健、患侧起坐训练;床边坐位训练。 (3) 床-椅转移训练, 训练站起坐下功能。当要坐起来时, 选用支撑性座椅非常有助于良肢位, 但很多这样的座椅都很占空间, 让ICU的医护人员觉得妨碍工作进行, 康复小组成员应确保这种设施的重要作用得到认知。 (4) 站立平衡训练。 (5) 平地行走训练。

1.2.4 精细动作训练

(1) 捏皮球训练, 患者将一直径6~8 cm的皮球捏于患侧掌心并反复进行捏皮球动作; (2) 取物训练, 进行拾石头 (从拾大石头到小石子) 、拼图、取笔写字等训练; (3) 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如进行洗脸、梳头、吃饭、穿脱衣服、使用厕纸等训练。

1.2.5 心理疗法

根据患者心理状况给予疏导、支持和鼓励, 帮助患者正视疾病、树立康复信心。争取患者合作, 培养“动”的意识, 并劝导患者及家属克服急躁情绪, 放松心态, 不急于求成。教会患者家属探视时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帮助患者消磨住院难熬的时间。还要让患者明白每项康复训练的目标, 知道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治疗的后果。

1.2.6 吞咽功能训练及语言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包括进食前协助患者坐直, 尽可能接近90°进行喂食。对于不能采取坐位的患者, 一般至少取躯干30°仰卧位, 头部前屈。选用容量5~10 m L的勺子喂食, 指导患者每口摄入量不宜过多, 小口进食, 慎用吸管, 以免引起误吸。指导患者进食后保持半卧位或坐姿30 min。语言训练包括口语表达、朗读和交流能力训练等。对口齿不清或失语者, 需鼓励其表达自己, 积极行语言康复训练, 耐心纠正患者发音, 反复练习, 以提高患者语言功能[4]。

1.2.7 早期康复的方式

(1) 没有严重并发症或脑水肿,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清醒患者, 直接介入主动康复, 循序渐进给予上述的主动康复流程。 (2) 病情不稳定的清醒患者:采用主动康复与被动康复相结合的方式, 协助患者床上健、患侧翻身练习, 床头抬高坐位练习, 肢体各关节主、被动运动。 (3) 昏迷或意识不清患者:采用被动康复, 如良肢位保持, 肢体关节被动运动, 胸肺部物理治疗, 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护理。

1.3 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在监护下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即进行首次功能评测, 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评定依据1995年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评分结果正常为0分, 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最严重为45分[5]。基本生活活动能力 (BADL) 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评分结果:满分100分, <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生活完全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快, 治疗第14天有28例 (66.67%) 患者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其中有20例 (47.61%) 能独立步行;而对照组仅3例 (7.31%) 患者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没有患者能独立步行。

2.2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第5天与第14天, 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治疗第14天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第5天, 治疗后, 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 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1。

3 讨论

“早期”康复是在主要生理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实施活动, 而不是转出ICU后。早期康复的目标是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肌肉力度、活动度及身体功能并减少ICU相关并发症, 增强患者对自身康复的信心, 尽早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本研究从发病第1天开始对42例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早期康复, 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有2例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心率增快>110次/min, 予以卧床休息、减慢康复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后缓解。入院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均随住院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有研究报道, 脑卒中后第5天已能相当准确地判断长期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独立性的功能预后[7]。由此表明, 早期康复影响患者的长期功能预后。本研究显示, 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从发病第1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而且能促进患者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在以下范围:收缩压120~200 mm Hg, 心率50~100次/min, 氧饱和度>92%, 体温<38.5℃。若收缩压超过去200 mm Hg, 常易引起再出血等损害, 持续较高水平的血压也是颅内高压的一种表现[8]。一般认为, 收缩压控制在160 mm Hg较为适宜[9]。ICU中导致继发性损害的最棘手的获得性损害之一是关节挛缩, 挛缩可以发生在任何关节, 但最常见于上肢的腕关节和指关节以及下肢的距小腿关节。良好的体位摆放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的发生, 这需要在常规护理、日常治疗和操作之间寻求平衡。因此早期运动功能训练及良好的体位摆放对预后至关重要。

关于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何时开始早期康复治疗有不同的主张, 国外有研究主张从脑出血后第1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预防直立性低血压、便秘、压疮、深静脉血栓和继发性功能减退 (例如肌肉失用、平衡能力减退) 等并发症[7]。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完全版) 建议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经急性期规范治疗, 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以后, 进行脑卒中一级康复的初期康复评定[10]。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要求脑出血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 卫办医政发[2009]174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件强调脑出血患者入院第2天开始康复治疗。随着康复医疗的发展, 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病情不能限制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康复的介入, 也不决定患者早期康复的时间, 但患者的病情影响早期康复介入的方式, 决定患者采用主动康复或被动康复。重症康复必须有专业的康复团队, 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负责执行的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为保证早期康复的品质, 早期康复必须配备相关的辅助设施, 如助行器、足踝矫形器、下肢智能康复机等。本院的康复辅助设施由康复医学科统一管理, 更有利于康复治疗师全院调配使用。

重症康复目前在国内的三级医院虽然很受关注, 但仍开展得不够成熟, 很多医院缺乏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和规范的治疗流程。笔者2009年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为期10个月的学习中发现, 香港的重症康复已经开展得很规范, 有系统的方案、制度和流程, 给医护人员很大的启示, 本院在ICU开展早期康复, 促进患者基本生活能力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住院天数, 提高了治疗满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宗彩霞, 付雪飞.5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33) :3064.

[2]湖南省卫生厅.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考评办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58-159.

[3]张宪军, 慕会杰.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18-19.

[4]李湘兰.脑出血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1) :71-72.

[5]王拥军, 张婧.脑血管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3-85.

[6]彭刚艺, 刘雪琴.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3:81-83.

[7]励建安, 毕胜.急性医疗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42-44.

[8]石小峰, 史克珊, 金虎, 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超早期急诊手术与监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5) :322-324.

[9]刘玉芬.急性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8 (21) :139-140.

[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完全版)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 (4) :301-318.

治疗安全性 篇2

摘要 :感染控制的一般原则.手卫生.无菌器具的应用.配制.有效期和过期.皮肤消毒.锐器.危险材料和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胃肠外营养产品的稳定性与相容性,输液辅助器具的清洁与消毒。

背景:输液是一种将无菌药液直接滴入人体静脉内的治疗方法①。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它作为一种有效的给药方法在多种治疗途径中占有不容置疑的首要地位。但是由于输液治疗操作会破坏人体的防御屏障,使患者置于发生局部或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危险当中,包括局部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静脉炎以及其他一些迁徙性感染灶(如肺脓肿.脑脓肿.骨髓炎.眼内炎等)②。因此在执行输液治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规程,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输液治疗相关的感染,保证输液治疗的护理安全。

证据:感染是指发现并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增长③。有证据显示:手握活塞进行抽吸药液的污染率随抽动活塞的次数增加而增加,而手持注射器活塞柄抽吸药液的污染与活塞的抽动次数无密切关系④。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认为导管接口是导致导管微生物定植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时较长时间的留置导管。研究表明,导管留置时间超过1周后,由于输液接口导致的导管相关感染占51%,这与不规范操作有很大关系。与外周静脉导管相比,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危险率更高,在置管时防护屏障就需要更加严格,应使用最大限度的无菌防护屏障(如口罩.帽子.无菌手套.无菌衣和大的无菌巾),其与标准防护(如无菌手套和小的无菌巾)相比可以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虽然没有研究表明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中等长度导管使用上述防护措施是否有效,但PICC也应使用最大限度的防护屏障。有研究表明,护士对导管静脉炎危险因素,严重程度,评估能力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英国在成人外科病房的一项研究表明:86.2%的护士在导管留置72H时按操作规程更换外周静脉导管,而有13.8%的护士没有按操作规程更换外周静脉导管,延长了导管保留的时间,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美国过去20年研究报告中显示,感染的危险性随着无菌操作的标准化而下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静脉治疗小组人员对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性并发症有显著作用,由操作不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和护理会造成导管发生细菌种植和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同时当护理人员的数量降低时,会导致人员教育培训和输液治疗操作.导管的维护等问题的出现,从而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1.1输液治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1.2有效实施监督静脉输液感染控制预防措施并进行感染监控,出现异常应及时记录.评估.报告.整改。

1.3保证充足的人力之源,排班与工作量应与感染控制工作要求一致。1.4确保输液管路各通路入口的无菌,将污染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1.5教育医务工作者正确掌握血管内导管的适应证.正确的置管和维护操作。1.6定期对操作者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指导方针遵守情况进行评估。1.7委派受过培训或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监督指导新手操作。

2.1操作者操作前.后应实行合格的手部清洁,不允许佩戴假指甲,戴手套前和脱下手套之后也需洗手。

2.2操作者手上有可见体液.血液或可疑手被污染,应立即用抗菌或非抗菌皂液和水进行洗手。

2.3消毒后的输液穿刺部位不要用手进行触诊,除非进行在消毒。2.4在没有流动水洗手的情况下,也可使用手消毒液。3.1使用前详细阅读使用说明,按生产厂商提供的说明使用输液无菌器具。

3.2根据患者情况.药物性质选择适合的.一次性无菌输液产品和器具,并确定所用产品.器具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3确保输液管路各通路连接装置的无菌,将污染的危险性降到最低。4.1配制液体时,必须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规程。

4.2药液配制和使用时,应依据药典和药物配伍禁忌标准执行。4.3在配制及输注液体和药物之前,需明确药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药物的相容性和稳定性。4.4配制液体的注射器应一次性使用,并选择18G(直径1.2MM)以下针头配制液体。5.1应遵循生产厂商有关药品和仪器储存的使用说明和指南,以保证有效期和使用期限的可靠性。

5.2使用长期留置的输液器具时,要记录使用起始时间等相关内容,以保证及时更换。6.1静脉穿刺前,对皮肤不清洁者先行皮肤清洁后,再进行消毒。

6.2以穿刺点为中心环行消毒,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如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其消毒面积应不小于无菌敷料面积)。6.3对于年龄<2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用綠己定消毒皮肤。

6.4避免对新生儿使用碘酊,因为它对新生儿甲状腺有潜在影响。

7.1使用带有预防锐器刺伤安全装置的锐器盒。

7.2所有被血液污染的一次性物品和(或)锐器(包括但不局限于针头.导丝.探针.手术刀等)应丢弃在不透水.防穿透.不能打开的锐器盒中并定时更换。7.3严禁将锐器转存入或倒入另一容器。7.4静脉输液治疗操作时应携带锐器盒。

8.1在药剂师的指导下制定营养液配制程序。

8.2营养液的配制应由有资格的医务人员在层流洁净台下,遵照无菌操作原则来完成。8.3胃肠外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一经输入需在24H内全部输注完毕。

8.4胃肠外营养液如在冰箱内保存,应在输注前1H从冰箱内取出,以便在输入时使其接近室温。

8.5新进使用的药物必须由药剂师复核其相容性数据。

9.1在患者使用前或同一个患者长期使用期间,应清洁和消毒医疗仪器设备,以预防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9.2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清洁或消毒。

9.3需要重新消毒的非一次性物品,要严格依照生产商提供的产品说明和指南进行重新消毒和灭菌。

9.4没根止血带只能用于同一个患者。

9.5执行医疗设备风险等级和消毒净化步骤。

参考文献

(1)殷雷。静脉输液与输血。护理学基础。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0:243(2)美国CDC。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南。1999:1-2.(3)北京护理学会。北京国际静脉输液交流大会专题讲座与论文汇编。北京:[出版者不详],2008:113

治疗安全性 篇3

关键词:糖尿病;骨质疏松;抗糖尿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21-02

1.糖尿病的相关介绍

糖尿病是一组代谢性疾病其标准特征是高血糖?高血糖出现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表现为胰岛素绝对缺乏?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效应不足,即胰島素抵抗;主要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

2.骨质疏松的相关介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主要特点,钙盐与基质比例失调?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年龄?性别?营养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或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其预防的基本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环境因素以及正确应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3.骨质疏松与糖尿病

骨质疏松与糖尿病同样作为代谢性疾病,在发病机制上密切相关,患病率上均随年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分子水平和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联决定了抗糖尿病治疗势必对骨代谢产生影响?高血糖导致的渗透性利尿可致血清钙?磷?镁浓度降低,低钙血症又可继发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破骨细胞活性增强;使钙?磷动员增加,导致骨质缺钙,随之而来的是骨密度降低最后会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从另外一个方面上来看,长期糖尿病患者的体内环境会抑制细胞对钙的吸收,这会使钙质逐渐减少在矿化结节,最后会导致骨密度下降?根据研究显示,老年患者如果患有糖尿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其死亡率和糖尿病发病率会大大提高?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或多或少的增加患者骨折的发病率,比如糖尿病眼病?肾脏疾病等都会更容易让患者出现跌倒等外伤?

4.降糖治疗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胰岛素皮下注射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方式,但胰岛素应用可引起骨质疏松,在对糖尿病大鼠进行骨折分析中发现通过注射胰岛素会刺激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日本的一项关于胰岛素的研究发现,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会增加绝经妇女的椎骨骨折的风险?美国也有病例表明,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会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骨折的风险,在男性中尤为明显?

口服降糖药物方面,在国内应用最广泛的磺脲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骨量也存在影响?UK-DPRD数据显示,服用磺脲类药物患者骨折风险增加?这类药物可能是通过增加cAMP干扰磷酸酯酶催化剂的降解,对应抑制酶的活性,最后导致钙盐的流失?国内最近研究发现,磺脲类药物还会导致MC3T3 E1细胞存活率降低,自噬和凋亡标志蛋白表达增加,提示中?高浓度的磺脲类药物可诱导成骨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降低成骨细胞分化功能?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可造成糖尿病患者骨量丢失及骨折风险增加,尤其在糖尿病女性患者中?数据显示,在老年绝经后女性中,服用 TZDs 患者骨量较未服用者以每年 0.61% 的速率丢失,并伴有血清骨钙素水平下降?给予罗格列酮治疗的小鼠8周时出现骨密度?骨量明显下降以及骨骼微结构的改变?这些数据提示,TZDs 药物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形成?关于TZDs 对骨代谢的负调节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实验发现,TZDs通过降低Wnt?TGF-β/RMP 和IGF-1 信号通路活性抑制骨的合成代谢信号,并诱导 RANKL 生成,促进破骨细胞发展?同时还能通过抑制问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而且在一项大型药物对照研究中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在排除遗传?吸烟?喝酒的危险因素情况下,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接近20%的骨折风险?另外的研究也发现,二甲双胍可以刺激大鼠的骨细胞进行增值和分化,直接促进骨的合成?

5.结语

综上,现有的抗糖尿病治疗均可对骨组织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包括:胰岛素针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增加骨折的风险,磺脲类药物会降低骨组织的分化,而二甲双胍会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处方,要充分考虑药物对患者骨组织的影响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Cortizo AM,Sedlinsky C,McCarthy AD,et al.Osteogenic action of the anti-diabetic drug metformin on osteogenic in culture[J].Eur J Pharmacol,2006,536(1-2):38-46.

[2] 安洪亮,程敏,马宗强,时友忠.抗糖尿病治疗对骨组织的安全性[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341-344.

[3] Kanazawa,Yamaguchi T,Yamamoto M,et al.Realationship between treatments with insulin and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versus the presence of vertebral fractures in type 2 diabetes mullitus [J].Bone Miner Metab,2010,28(5):554-560.

[4] 方国战.糖尿病临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4.

[5] 翟伟,迟峰丽.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与探讨[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

治疗安全性 篇4

关键词:放疗设备,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

伴随着人们对医疗重视程度的提高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进入到医院。放疗设备的升级换代尤为明显,从过去的钴-60到现在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再到更先进的射波刀,放疗设备越来越智能化。虽然这些先进的放疗设备有力地推动了放疗技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许多使用安全上的问题。放疗设备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正因为放疗设备直接作用于人体,其安全性、有效性直接涉及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安全使用标准,并设立了严格的管理规范。早在1978年,国际电气标准委员会就制定并颁布了国际统一的医用仪器安全标准《IEC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则》。我国也于2000年颁发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境内外的医疗器械产品实行注册证制度,以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下面就放疗设备使用安全性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1 放疗设备可能引起的危害

放疗设备是集医学、电子学、物理学、光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于一身的先进技术。例如在我院放疗科,影像诊断方面有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MRI、模拟机等设备;放射治疗方面有射波刀、X刀、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医用激光、后装治疗机、热疗机等。这些新型设备与器械对人所产生的安全性问题和风险也与日俱增。世界各国每年都有许多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设备安全问题而遭到生命危险。放疗设备可能产生的伤害有:能量性伤害,包括电能、热能、电离辐射;环境危害,包括放射性污染。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放疗设备的安全性首先是对患者的安全性,从时间上分为近期或长远的安全性;其次是对医生和放疗技术员及维修物理师的安全性;第三是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例如电磁辐射等。正确认识放疗设备的危害种类对我们做好预防工作有很大帮助。

2 加强放疗设备可用性研究,提高其安全性

放疗设备的可用性指的是放疗产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适应产品的应用目的、使用环境条件、使用者任务、其能力特点以及对设备的期望。产品的可用性包括使用的有效性、高效性和满意度。放疗设备设计人员要很好地识别可能犯错误的情景,分析可能让使用者犯错误的原因,以便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设备的可用性与安全性密切相关,世界各国相关组织和医疗设备制造商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2004年(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了有关医疗电子器械产品安全性标准,即IEC60601-1-6“医疗电子设备安全要求:可用性”。该标准包括:分析用户使用需求;初步分析使用风险;拟定产品可用性设计要求;进行可用性验证。此外,为了确保放疗设备电气安全性还有以下几点措施,例如:把好采购、安装关、使用关、维修关等。把好放疗设备采购关就是一定要认准厂家,购买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电工标准的设备,严格杜绝不合格产品。把好放疗设备安装关就是设备到货后一定要先检查其完好性,确定无异常才能进行安装。把好放疗设备使用关就是对使用者加强培训,要求使用设备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做好使用前的设备操作使用培训,并制作好放疗设备的操作规程悬挂在放疗机房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对放疗设备做到专人使用、专人管理,做好使用记录。把好放疗设备维护关就是定期对放疗设备开展安全通用参数检测并做记录,对修理后的放疗设备也应进行电气安全参数检测和记录。

在提高放疗设备安全使用方面,加强政府和行业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制定实施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制度,对国产和进口的所有医疗器械必须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医疗机构。其中设备的安全性测试是重要的被检项目之一。但我国医疗器械注册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对医疗器械实行召回制度。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某类医疗器械有质量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即对该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发出“召回”令,待质量问题或者潜在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完全排除后才能重新投入市场。

3 加强放疗设备的使用技术人员操作培训、日常维护、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

熟练而正确地操作放疗设备对有效提高设备安全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为放疗患者治疗时,由于医护人员不能正确操作放疗设备而影响检查或治疗效果,由此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前些年上海某医院由于放疗技术员错误操作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导致放疗患者死亡。因此,应加强对放疗医护技人员的操作培训和技术培训,每个放疗从业人员都应取得医用大型设备上岗证,这样能够显著提高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级各类医护技人员应该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放疗设备的日常维护、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与其安全性也密切相关,以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为例介绍如下:日常维护要做到定期对设备硬件进行保养,及时更换器件,对软件定期进行运行检测以及维护升级等;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质量控制的内容分为机械参数验证和物理参数验证2大部分。机械参数验证包括:等中心(isocenter)验证、十字叉线(crosswire)验证、机架等中心(gantry isocenter)验证、光学标尺(optical distance indicator)验证、治疗床等中心(patien support system isocenter)验证等等。物理参数验证包括:射野均坦度(flatness)与对称性(symmetry)验证、X射线、电子线深度剂量特性验证、常规剂量测量验证等。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给以后的放疗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要把安全性与可靠性检查列入放疗设备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2]。放疗设备的质量在任何时段都准确可靠,因为放疗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放疗患者的安全。对于已经报废的放疗设备,要进行报废处置而不能继续使用,更不能到市场上流通。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放疗设备的安全性,应该重视各个环节。

放疗设备的安全性关系到放疗患者和医护技人员的生命安全,我们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执行,确保了放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胡逸民.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

治疗安全性 篇5

新疆五家渠蔡家湖镇医院侯玉玲邮编:831304

摘要:随着当前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基层医院治疗室的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医院感染作为当前医院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着整个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在现阶段,基层医院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治疗室感染安全监测以及预防与控制不合理。针对这种形势,要想规避各种治疗室安全隐患,就必须要强化组织管理,执行标准监测,针对易感群体与治疗室进行重点监测与控制,不断规范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指证,将感染管理归入基层医院安全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控制基层医院感染。

关键词:基层医院;治疗室;安全隐患;分析

基层医院安全管理作为其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阶段,基层医院治疗室的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布局不合理、物品放置不规范、消毒灭菌不科学等问题显著,严重影响着基层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1]。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基层医院治疗室管理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提出可行性方案,旨在有效控制感染,提高治疗的安全与效率。基层医院治疗室安全隐患分析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基层医院治疗室管理过程中,发现治疗室布局、清洁状况、物品放置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在消毒液、溶媒、无菌物品以及一次性用品与医疗垃圾收集等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弊端。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对11家基层医院治疗室管理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统计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表一)。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111家基层医院治疗室突出问题分布情况统计

评估溶媒清洁状

况医疗垃圾 8

8.16 无菌物品管理 2 2.04 消毒液管理 11 11.22 物品放置 13 13.27 一次性用品管理 6 6.12 治疗室布局 18 18.37 内容 管理 人数 百分27 27.55 13.27

1.1 基层医院治疗室溶媒管理不规范

溶媒类液体管理作为基层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使用中,溶媒管理没有执行基层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溶媒的开启日期、用途、时间以及操作者等方面均没有详细注明;第二,就空针抽吸备用药液来看,多数情况下未标识;第三,没有一套完整的定班机制,未及时处理过期溶媒;第四,在相关护理人员标识认识水平低下。

1.2 基层医院治疗室清洁工作不完善

首先,诸多基层医院治疗室没有制定定期清扫管理机制,导致治疗室的墙角、桌边存在垃圾,甚至天花板上出现蜘蛛网。其次,墙面残留药液污渍突出,没有定期清理治疗桌抽屉,用物布置杂乱。再者,诸多基层医院在运用治疗盘后没有及时清洁,导致盘内残存血迹或者污垢,极其容易出现感染现象[2]。

1.3 基层医院治疗室物品放置欠规范

基层医院治疗室物品放置问题较为突出,诸多物品存放于无菌治疗室内,治疗室中的物品存放没有明确区域的划分,存在标示不明现象,甚至一些基层医院治疗室物品无标识。一部分无菌物品与一次性用品以及输液用品药品出现混放状况,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1.4 基层医院治疗室消毒液管理欠规范

每周没有定时更换使用的碘酒、容器以及酒精等物品,同时在更换后没有贴示标识,药液名称、浓度、更换日期以及更换人不清楚,某些含氯制剂在浓度上与标准要求相违背。

1.5 基层医院治疗室布局不合理

部分基层医院治疗室建造布局不合理,面积存在局限,治疗室与医、护办公

室相隔较远,护士管理难度大。其次,诸多基层医院治疗室同时还发挥着护士办公室、护士生活区以及处置室等功能作用,易出现交叉感染状况,在空气消毒中由于环境过于开放,导致消毒效果不理想,同时基于一些无菌治疗室内设置洗手池的情况下,地面过于潮湿,清洁难度大,细菌滋生迅速[3]。基层医院治疗室安全隐患控制措施

2.1 健全基层医院感染管理机制,提高感染知识水平

对于科室而言,必须要不断健全基层医院感染管理机制,制定区域保洁措施,完善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执行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遵循基层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流程。其次,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控制感染知识的学习,运用考试方式来进行强化认识,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指导基层医院相关感染知识的培训,利用幻灯片等渠道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宣传,开展定期检查与督促工作,提高全员感染管理水平。

2.2 规范基层医院治疗室管理

相关的卫生主管部门要出台可行性治疗室感染管理规范,各个院感科以及护理部要严格执行该规范,依据其管理要求,进行治疗室物品、药品以及设备的摆放与分区工作。常组织、整顿、清洁、规范与自律,避免出现物资的损耗。其次,实行管理责任制,明确分工,推行专区专人管理办法。护士人员在使用物品后将物品及时进行清理与归位,防止积压、过期以及浪费现象的发生[4]。

2.3 重视基层医院治疗室细节管理

在基层医院治疗室的管理过程中,要简化其功能,合理布局与改造。在把握基层医院经济运行情况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治疗室的相关设施,提高仪器运作效率,处理垃圾,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医疗效果以及医疗质量,必须要不断强化治疗室的规范化管理, 预防与控制基层院治疗室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工作质量,进而促

进治疗安全,提高基层医院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佩娥.基层医院病房的感染管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1912-1913

[2]王鹏,李金波.关于基层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10(03): 81-81

[3]王锡伦.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1(05): 5-5

治疗安全性 篇6

【摘要】 目的:研究通窍鼻炎胶囊对治疗急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本文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的急性鼻炎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对比研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39人使用通窍鼻炎胶囊为治疗方法,而乙组39人使用鼻淵软胶囊为治疗方法,收集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加以对比。结果:甲组患者的鼻炎症状改善明显高于乙组,且治疗期间出现不良症状的情况少于乙组,两组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窍鼻炎胶囊对治疗急性鼻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 通窍鼻炎胶囊;急性鼻炎;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92-01

急性鼻炎是由于鼻腔黏膜受到病毒或者细菌感染而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俗称“伤风”,临床症状为鼻塞、流涕、发热.头痛.打喷嚏等,作为最常见的流行性疾病,成年人平均每年会感染2~5次,儿童平均每年发病6~10次,学龄儿童甚至平均高达每年12次。因此,为了降低急性鼻炎对人们的影响,本文选取78例急性鼻炎患者,通过研究通窍鼻炎胶囊对治疗急性鼻炎的治疗效果,以期能预防急性鼻炎的出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的急性鼻炎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对比研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39人,男女比例为21:18,年龄涉及的范围为16~65岁,平均年龄为40.5岁,患病时间约为4~50h,平均时间27h,主要使用通窍鼻炎胶囊的治疗方法。而乙组39人,男女比例为23:16,年龄涉及的范围为17~63岁,平均年龄为40岁,患病时间约为3~50h,平均时间26.5h,主要使用鼻渊软胶囊的治疗方法。因为甲乙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差不大,P>0.05,故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甲组患者主要使用通窍鼻炎囊胶的治疗方法,其中通窍鼻炎胶囊主要成分为苍耳子(炒)、防风、金银花、黄芪、白芷、辛夷、白术(炒)和薄荷等。采取口服的方式,3次/天,4粒/次,而乙组患者是口服鼻渊软胶囊,3次/天,3个/次,收集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加以对比[1]。

1.3疗效评定标准

在一个疗程之后,根据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和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其中:如果临床效果为“痊愈”,即是患者的急性鼻炎症状、体征已经完全消失,且恢复良好。当临床效果为“显效”即是患者自觉急性鼻炎症状得到改善,鼻黏膜的检查结果表示炎症以得到缓解,在鼻腔内不会产生异常的分泌物情况,而且鼻夹已经恢复为正常大小。如果临床效果评价为“无效”,即是表示患者的急性鼻炎没有任何改善,或者症状治疗情况不佳[2]。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用率(%)表示数据,当P<0.05,则表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对比

根据收集的数据得知,甲组“痊愈”的有19例,“显效”的有18例,“无效”的有2例,因为总有效率 = 痊愈 + 显效,则其总有效率为94.8%,而乙组“痊愈”的有15例,“显效”的有16例,“无效”的有8例,总有效率为79%。甲组患者的鼻炎症状改善明显高于乙组,两组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甲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乙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6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3%,甲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症状的情况少于乙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鼻炎作为最常见的流行性疾病,全年都可能出现,特别是秋、冬、春三个季节交替之时最为严重,作为感冒的首发或继发症状,在感染时有一定的潜伏期、发病期、恢复期和免疫期,而且各种呼吸道疾病都可能引发急性鼻炎的产生,当患者的机体因为各种诱因导致抵抗力下降时,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也会因此而下降,这时候原本已经潜伏在呼吸道上的病毒会生长繁殖,并通过患者的呼吸道传染入侵机体,引发急性鼻炎。通窍鼻炎胶囊的主要成分中,金银花、黄芪、白芷拥有清热解毒、芳香避秽的功效,而苍耳子可以祛风宣肺,清热解毒以及通窍止痛,有利于抑制病毒的滋长,降低呼吸道感染,有效控制急性鼻炎的发病率。根据实验就过可知,通窍鼻炎胶囊对治疗急性鼻炎具有显著的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4.8%,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琴,通窍鼻炎胶囊治疗急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7(20);69-70

[2]朱粟才,许能新,通窍鼻炎胶囊治疗急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6(23);125-126

唐太红等

【摘要】 目的:研究通窍鼻炎胶囊对治疗急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本文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的急性鼻炎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对比研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39人使用通窍鼻炎胶囊为治疗方法,而乙组39人使用鼻渊软胶囊为治疗方法,收集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加以对比。结果:甲组患者的鼻炎症状改善明显高于乙组,且治疗期间出现不良症状的情況少于乙组,两组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窍鼻炎胶囊对治疗急性鼻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通窍鼻炎胶囊;急性鼻炎;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26-01

急性鼻炎是由于鼻腔黏膜受到病毒或者细菌感染而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俗称“伤风”,临床症状为鼻塞、流涕、发热.头痛.打喷嚏等,作为最常见的流行性疾病,成年人平均每年会感染2~5次,儿童平均每年发病6~10次,学龄儿童甚至平均高达每年12次。因此,为了降低急性鼻炎对人们的影响,本文选取78例急性鼻炎患者,通过研究通窍鼻炎胶囊对治疗急性鼻炎的治疗效果,以期能预防急性鼻炎的出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的急性鼻炎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对比研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39人,男女比例为21:18,年龄涉及的范围为16~65岁,平均年龄为40.5岁,患病时间约为4~50h,平均时间27h,主要使用通窍鼻炎胶囊的治疗方法。而乙组39人,男女比例为23:16,年龄涉及的范围为17~63岁,平均年龄为40岁,患病时间约为3~50h,平均时间26.5h,主要使用鼻渊软胶囊的治疗方法。因为甲乙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差不大,P>0.05,故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甲组患者主要使用通窍鼻炎囊胶的治疗方法,其中通窍鼻炎胶囊主要成分为苍耳子(炒)、防风、金银花、黄芪、白芷、辛夷、白术(炒)和薄荷等。采取口服的方式,3次/天,4粒/次,而乙组患者是口服鼻渊软胶囊,3次/天,3个/次,收集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加以对比[1]。

1.3疗效评定标准

在一个疗程之后,根据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和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其中:如果临床效果为“痊愈”,即是患者的急性鼻炎症状、体征已经完全消失,且恢复良好。当临床效果为“显效”即是患者自觉急性鼻炎症状得到改善,鼻黏膜的检查结果表示炎症以得到缓解,在鼻腔内不会产生异常的分泌物情况,而且鼻夹已经恢复为正常大小。如果临床效果评价为“无效”,即是表示患者的急性鼻炎没有任何改善,或者症状治疗情况不佳[2]。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用率(%)表示数据,当P<0.05,则表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对比

根据收集的数据得知,甲组“痊愈”的有19例,“显效”的有18例,“无效”的有2例,因为总有效率 = 痊愈 + 显效,则其总有效率为94.8%,而乙组“痊愈”的有15例,“显效”的有16例,“无效”的有8例,总有效率为79%。甲组患者的鼻炎症状改善明显高于乙组,两组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甲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乙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6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3%,甲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症状的情况少于乙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鼻炎作为最常见的流行性疾病,全年都可能出现,特别是秋、冬、春三个季节交替之时最为严重,作为感冒的首发或继发症状,在感染时有一定的潜伏期、发病期、恢复期和免疫期,而且各种呼吸道疾病都可能引发急性鼻炎的产生,当患者的机体因为各种诱因导致抵抗力下降时,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也会因此而下降,这时候原本已经潜伏在呼吸道上的病毒会生长繁殖,并通过患者的呼吸道传染入侵机体,引发急性鼻炎。通窍鼻炎胶囊的主要成分中,金银花、黄芪、白芷拥有清热解毒、芳香避秽的功效,而苍耳子可以祛风宣肺,清热解毒以及通窍止痛,有利于抑制病毒的滋长,降低呼吸道感染,有效控制急性鼻炎的发病率。根据实验就过可知,通窍鼻炎胶囊对治疗急性鼻炎具有显著的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4.8%,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琴,通窍鼻炎胶囊治疗急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7(20);69-70

中医治疗脑出血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测, 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确诊为脑出血, 并排除重度昏迷与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其中男性33例, 女性21例;年龄41~74岁, 平均年龄 (61.21±6.97) 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0例、脑叶16例、丘脑6例、小脑1例、脑干1例。平均出血量为 (21.23±17.55) mL, 其中大量出血13例, 中量出血15例, 小量出血2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保证卧床休息, 给予吸氧及保持水份和营养的摄入, 并采取预防感染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中量及小量出血患者配合使用抗生素, 给予止血、降颅压、降血压、降压、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脑水肿等措施, 保护器官功能, 预防病情恶化, 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出血量>30mL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情况选择外科手术进行血肿引流与抽取。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 主要施予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针刺疗法应用头针与体针联合治疗, 头针取人中、双侧感觉区, 体针取曲池、极泉、合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太冲。以毫针刺入上述穴位, 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中药处方:钩藤20g、厚朴9g、大黄9g、芒硝6g、积实9g、羚羊角粉3g、黄芩12g、石决明20g、水蛭6g、川贝9g、桃仁15g玄参15g、丹参24g、当归15g, 于发病7日内用水煎服, 每日1剂。7日后取水蛭6g、丹参24g、桃仁12g、鸡血藤30g、赤芍15g、黄芪20g、川芎15g、当归15g、川贝9g、全冲9g、红花12g, 用水煎服, 每日1剂[3]。如患者昏迷则采取鼻饲。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意识清醒,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交流沟通无障碍, 可以进行一定社会活动;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昏迷与嗜睡状况有所缓解, 语言与活动仍有一定障碍;无效:患者严重头痛头晕, 临床症状无改善, 认知、语言、活动存在严重障碍;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89%,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1例感染, 2例因为服药出现副作用引起并发症,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n)

3 讨论

脑出血具有高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影响, 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常规西医治疗虽有一定疗效, 但患者服用西药副作用较大, 预后并不理想。相关文献报道, 中医对脑出血治疗有独到的效果, 且较为安全。中医认为, 脑出血是因五脏功能紊乱, 血气逆行于脑, 血溢脑脉之外, 使得脑络损伤, 而血溢凝集成瘀, 瘀血不散新血不生, 出血不止。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4]。针灸治疗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且对脑出血后遗症也能起到一定预防作用。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 明显好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66.67%。而在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1例患者在外科治疗时导致细菌感染, 使得病情恶化, 2例患者由于服用西药产生副作用, 合并成其他并发症。而观察组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表明了中医治疗方法能够避免西医治疗出现的很多问题, 提高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 应用中医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 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月学.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11) :67-68.

[2]陈静, 吴妮娜.针对患者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中医护理对策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4) :198-199.

[3]杨斌.脑出血内外科治疗的选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6) :138-139.

新型抗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监测 篇8

1 Xa因子抑制剂

新型抗凝药物主要分为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和间接抑制剂,间接抑制剂主要为抗凝血酶(AT)介导的如UFH、各种LMWHs、Xa因子选择性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艾卓肝素等,也有肝素辅助因子Ⅱ介导的如Odiparcil,及蛋白C介导的如ART-123;直接抑制剂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如阿加曲班、来匹卢定、达比加群酯、比伐卢定,和Xa因子直接抑制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1.1 Xa因子间接抑制剂

通过不可逆性结合AT,加快AT对Xa因子的抑制而起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 2008指南推荐用于所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对拟行早期保守治疗或延迟介入治疗的NSTACS患者推荐磺达肝癸钠优于依诺肝素,并可用于整形外科手术前、部分普外科及内科有VTE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以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低症(HIT)的替代治疗,甚至在VTE初始治疗中可替代UFH及LMWH。以磺达肝癸钠为代表,磺达肝癸钠的衍生物如艾卓肝素,SSR12517E,SR123781A正在临床研究阶段。

1.1.1 安全性

磺达肝癸钠为戊糖类,免疫原性与LMWHs相似,但交叉反应性可忽略,不与HIT抗体发生交叉反应,多个体外试验显示磺达肝癸钠不与血小板因子4 (PF4)相作用,不能介导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相结合。尽管在接受磺达肝癸钠治疗的患者的血液中也能找到抗PF4/肝素抗体,但抗体并不与PF4/磺达肝癸钠复合物相作用,极少引起HIT,危险性远低于LMWH,用于HIT时的治疗时不需监测血小板[1,2]。

OASIS-5研究表明在ACS预防心肌梗死、顽固性缺血和死亡的终点事件疗效方面磺达肝癸钠和依诺肝素相当,但大出血的危险明显减少(下降47%),OASIS-6则显示与安慰剂或UFH相比,磺达肝癸钠能显著降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死亡或再发心梗的危险,且未增加出血危险[3]。虽然严重肾衰(肌酐清除率(Ccr)<20ml/min)禁用,但鉴于OASIS研究中磺达肝癸钠的出血风险远低于依诺肝素,因此对于严重肾衰患者也可考虑将其作为抗凝治疗的选择,当Ccr>20mi/min,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1.L2监测

磺达肝癸钠由于作用靶点单一,影响因素少,使用时一般不需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但对于肾功能衰竭、肥胖或消瘦、妊娠、高龄患者,可适当进行抗凝的实验室监测。磺达肝癸钠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抗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无显著影响。

在美国1000多个实验室参与的对898例样本进行的CG2-B研究[4]显示,治疗量磺达肝癸钠(0.8μg/mml)的PT值较正常对照平均延长1.2s,aPTT较正常对照值平均延长4.6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T、aPTT等监测指标不够灵敏,不能对药物浓度进行准确定量,且影响因素多,因此一般用于初步筛查,目前最准确的方法仍然推荐抗Xa因子浓度检测法,即制定磺达肝癸钠浓度曲线后计算出浓度数值。可使用LMWH标准曲线进行近似测量,一般不推荐使用UFH标准曲线。

此外,有使用凝血酶原诱导的凝结时间法(PiCT)对抗Xa活性进行的相关性研究[5]显示,虽然PiCT对UFH和LMWH的抗Xa活性有较好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和0.85),但对磺达肝癸钠却并未得出线性剂量相关曲线,因此不推荐使用。

1.2 Xa因子直接抑制剂

以利伐沙班(Rivaroxaban)为代表,高选择性、可竞争性、可逆性抑制游离和结合状态的Xa因子,抑制凝血酶原活化,减少血栓生成。利伐沙班目前的适应症为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VTE的形成,并用于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预防脑卒中和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

1.2.1 安全性

ATLAS ACS-TIMI46[6]研究对3491例ACS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的剂量递增试验,结果显示利伐沙班与安慰剂相比可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发生率(3.9%vs 5.5%,P=0.0270),出血风险呈剂量依赖性。

RECORD4为随机、双盲Ⅲ期临床注册研究[7],对3148例进行全膝关节成型术的患者予利伐沙班10mg Qd口服与依诺肝素30mg Q12h皮下注射,利伐沙班组主要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依诺肝素组(6.9%vs 10.1%,P=0.0118),大出血事件两组相当(0.7%vs 0.3%,P=0.1096),即同等安全性情况下,利伐沙班较依诺肝素预防VTE更为有效。

1.2.2 监测

由于对血小板聚集没有直接作用,量效关系稳定,与常用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很小,抗凝效果可预测,可在任何年龄、性别、体重的患者中以固定剂量使用,无需调整剂量,因此利伐沙班使用时不推荐常规监测凝血功能[8],使用较传统抗凝药物临床使用更方便。当药物过量、用药中出现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肾功能恶化、需急诊外科手术等特殊情况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利伐沙班可延长PT,具有剂量依赖性,PT延长程度与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相关。但由于利伐沙班半衰期短,导致PT随不同给药时间引起的药物浓度变化而改变,可重复性差,且PT影响因素众多,不仅与检测所使用的反应底物有关,导致不同实验室的测量值不同,而且用小剂量利伐沙班时血药浓度低于PT可测量的反应区域的下限,因此PT不适用于临床药物监测[9]。利伐沙班对aPTT的影响比PT弱,但也存在类似影响[10],同样不适用于临床监测。此外,PiCT等检测方法由于出现相反效应,即PiCT值在利伐沙班高浓度时延长而低浓度时缩短,故也不适用。

目前有研究用抗Xa因子发色底物法定量检测利伐沙班浓度(0至500ng/ml)[11],需先绘制标准曲线。此方法具有发展前景,但仍需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2 凝血酶抑制剂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UFH、LMWHs等,由于使用广泛,证据充分,不在此一一列举。

DTIs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不论凝血酶处于游离态还是蛋白结合状态,均可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及血栓形成,以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为代表,如来匹卢定、比伐卢定、达比加群、阿加曲班等。目前水蛭素和来匹卢定常规用于HIT的治疗,而比伐卢定为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肝素的替代治疗药物[12],达比加群用于预防全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VTE的发生。

2.1 安全性

一般较为安全,但发生药物过量时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拮抗剂。达比加群不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与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小,不受性别、体重、种族及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的影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稳定,按固定剂量给药时不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但当Ccr下降时其最大血清浓度亦显著增加,推荐根据Ccr进行剂量调整。对3 494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达比加群酯预防VTE与依诺肝素同等有效安全(6.0%vs 6.7%),在大出血事件及肝酶升高方面无显著差异[13]。

对4570例拟行PCI的患者进行的ISAR-REACT3研究[14]显示,来匹卢定出血率为9.8%,而UFH为14.5%(P<0.001),PCI后一年出血率为3.0%,相比UFH组(4.5%,P=0.008)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来匹卢定与传统的抗凝药物相比,能更加显著降低PCI患者术后的出血率,更为安全。而另一项荟萃分析示治疗HIT患者时来匹卢定组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15]。

2.2 监测

由于DTIs治疗窗相对窄,因此需要监测抗凝强度,但DTIs对常规抗凝监测的反应各异。aPTT为传统的监测方法,但由于各种药物具有异质性,治疗目标范围内aPTT延长程度与不同药物血药浓度的相关性不同,因而监测效果不理想,同时DTIs可影响INR,使从应用华法林过渡至DTIs的治疗期间抗凝监测更为复杂。达比加群酯对PT影响很小,虽能延长aPTT,但不呈剂量依赖的线性关系[16,17]。体外研究[18]证实来匹卢定、阿加曲班、比伐卢定对于INR、PT存在剂量依赖性,以阿加曲班最为明显,来匹卢定最弱。

对80例拟行PCI的患者使用比伐卢定初始抗凝治疗,比较活化的凝血时间(ACT)和使用血栓弹力图(TEG)仪器进行蛇静脉酶凝结时间法(ECT)监测两种方法[19],结果显示ECT较ACT监测更理想,但需大规模试验尚进一步验证。

3 总结

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新型抗凝药物一般较为安全可靠,无需监测,但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进行抗凝效果的评估,而目前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虽然各种检测方法正在临床研究或试验阶段,但仍无一种方法能对所有抗凝药物进行较好的监测。因此,应加强对新型抗凝药物的认识,合理评估出血风险,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治疗安全性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两起铅冶炼厂污染环境事件中的儿童中度铅中毒患儿共106例,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2个月~14岁。

1.2 方法

1.2.1 病史采集

采集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居住环境、营养及生长发育情况。

1.2.2 健康检查

对患儿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患儿注意力、表达能力及牙龈是否有铅线等情况。

1.2.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入院时常规测血常规、尿常规、锌原卟啉、尿氨基乙酰丙酸、肝功能、肾功能、微量元素等,并连续两次测血铅。

1.2.4 血铅水平测定

取静脉血,用肝素钠抗凝,经原子吸收分光光谱石墨炉法测定血铅,操作过程采用严格的无铅污染操作技术,标本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血铅质控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1.2.5 诊断

根据卫生部2006年2月27日印发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试行)》[1]的标准进行诊断,血铅250~449 μg·L-1者可诊断中度铅中毒,共诊断106例儿童中度铅中毒。

1.2.6 治疗方案

全部诊断患者均予营养干预治疗(常规按体重补充复方钙铁锌及多维元素)并首先进行驱铅诊断试验。试验前嘱患儿排空膀胱,按CaNa2EDTA 500 mg·m-2加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立即用经无铅处理的器皿收集8 h尿液,测定8 h尿量和尿铅浓度,计算每毫克CaNa2EDTA的排铅量(I值)。I值=尿量(L)×尿铅浓度(μg·L-1)/CaNa2EDTA(mg)。I<0.6为驱铅试验阴性,I≥0.6为驱铅试验阳性。

驱铅试验阴性患儿给予健康指导,复查血铅及微量元素后出院带药继续营养干预治疗。

驱铅试验阳性患儿予营养干预加驱铅治疗1个疗程。驱铅方案: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 000 mg给予CaNa2EDTA加5%葡萄糖溶液100~250 ml静脉滴注,连续用药5 d。驱铅治疗完毕后1 d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微量元素及血铅。如无异常,予出院带药继续营养干预治疗,嘱1个月后复查血铅。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按下列公式:

体重<30 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体重≥30 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1.2.7 并发症监测

驱铅过程中密切注意患儿有无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乏力等不适,驱铅治疗完毕后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微量元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1。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有106例中度铅中毒患儿,其中男孩65例(占61.32%);年龄2个月~14岁,平均5岁,其中<1岁7例(占6.60%),1~6岁70例(66.04%),>6岁29例(27.36%);主要临床症状为厌食(44例,占41.51%)、多动(10例,9.43%)、腹痛(16例,15.09%)、哭闹(7例,6.60%)、注意力不集中(10例,9.43%)、发育迟缓(5例,4.72%),未见铅线,42.45%的患儿无临床症状。

2.2 驱铅诊断试验情况

阳性组驱铅诊断试验尿铅均值为(0.816±0.448)mg·L-1,尿量均值为(612.50±396.28)ml;阴性组驱铅诊断试验尿铅均值为(0.401±0.245)mg·L-1,尿量均值为(379.05±292.90)ml。两组间尿铅及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治疗前后血铅情况

将106例患儿按驱铅诊断试验结果分成阳性和阴性两组。两组治疗后血铅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较阴性组治疗后血铅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a 与治疗前相比,P<0.01; b 与阳性组相比,P<0.01

2.4 副反应

106例患儿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发热、呕吐、头痛等不适。除入院时血常规发现3例有轻度贫血、出院时仍有贫血外,其余103入院及出院时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治疗前、后测得微量元素铜[分别为(1.18±0.43)、(1.16±0.51)mg·L-1]、铁[分别为(1.37±0.69)、(1.38±0.62)mg·L-1]、锌[分别为(0.96±0.48)、(0.92±0.59)mg·L-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是两起铅冶炼厂致环境污染事件中诊断为儿童中度铅中毒的病例。经现场调查,两家冶炼厂由于管理不规范而长期大量排放含铅烟尘,导致了环境污染。周边的居民因长期吸入含铅烟尘而导致铅中毒,因此本次研究的病例病因明确。在这两起铅中毒事件中,两家冶炼厂周边的居民都进行了铅中毒的筛查,未发现一例成人铅中毒者,中毒的患者均为14岁以下的儿童。考虑原因主要为空气中的铅尘80%沉积在距地面1.5 m以下,这正好是儿童的呼吸和活动带,因此导致了儿童通过呼吸道吸收的铅为成人的1.6~2.7 倍[2];再加上儿童手- 口或物- 口动作较多,部分铅通过消化道吸收。儿童在铅代谢方面的高吸收、少排泄等特点[3,4]都使处于同样污染中的儿童实际受到的铅暴露量远大于成人。

本组铅中毒病例男孩占61.32%,稍多于女孩,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5]是一致的,考虑与男孩活跃的个性及行为有关[6]。本组病例1~6岁儿童占66.04%,小于1岁幼儿及大于6岁的儿童仅占33.96%,这与既往的观点认为学龄前儿童是铅毒性的真正易感人群[7]是一致的。考虑原因为此年龄阶段儿童活动范围开始扩大,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但自我行为控制力差,从而导致了铅摄入量增加[8]。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以厌食、多动、腹痛、哭闹、注意力不集中为主,且无临床症状的占42.45%,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9,10]一致,如不进行血铅筛查,往往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我们主张针对高危人群特别是居住地周边有冶炼厂的儿童进行血铅水平筛查,以及早发现疾病。

本组病例均进行了驱铅诊断试验,阳性者行营养干预加驱铅治疗1个疗程,阴性者仅予营养干预治疗。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后的血铅较治疗前的血铅均下降明显,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降低血铅水平。从本研究可以看出,阳性组治疗后血铅下降幅度大于阴性组,提示营养干预加驱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营养干预治疗。同时结果还显示诊断试验阳性组驱铅后尿铅及尿量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I值受尿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饮水量来提高尿量,从而提高I值,进而增加接受驱铅治疗的机会,促使铅更快地排出。

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毒副反应,且治疗后微量元素未见明显下降,考虑与驱铅疗程短和及时营养干预治疗有关,故我们认为CaNa2EDTA驱铅治疗及营养干预治疗儿童慢性铅中毒安全性好[11]、疗效显著[12]。

营养干预加驱铅治疗和单纯营养干预治疗儿童铅中毒安全有效,前者效果更优,因此是否可以考虑使儿童中度铅中毒患儿不进行驱铅诊断试验而全部直接接受营养干预加驱铅治疗?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试行)[卫妇社发(2006)51号][Z].

[2]傅慰祖.铅污染对孕妇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7):437.

[3]黄爱芳.849名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1):39-42.

[4]谢健,张慧.儿童高铅血症和轻度中毒458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49-51.

[5]饶湖英,吴一行,张程,等.中、重度儿童铅中毒I值的意义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38-40.

[6]颜崇淮,沈晓明,吴圣楣.儿童对铅毒性的易感性[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2):97-101.

[7]Committee on Measuring Lead in Critical Populations.Measur-ing lead exposure ininants,children and other sensitive popula-tion[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3:1-72.

[8]颜崇淮,沈晓明,薛敏波,等.儿童铅中毒102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4):235-238.

[9]李洁雅,娄淑艳.儿童慢性铅中毒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8,21(3):165-166.

[10]林丽,王秀莲,陈雅红,等.儿童铅中毒1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964.

[11]李冬梅,杨丽莉,崔云芳,等.小剂量CaNa2EDTA静脉滴注在治疗儿童铅中毒中的应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6,32(2):108-110.

治疗安全性 篇10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近视眼,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用眼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视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关心的眼科疾病, 如何有效的治疗近视也成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如何有限的矫正和控制近视的增长也成了眼科医生的责任。 角膜塑形 (OK镜) 是60 年代开始的一种非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是利用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产生压力使其变形, 暂时性降低角膜光力并缩短眼轴以达到治疗近视的目的[1]。

1 角膜塑形镜的发展

角膜塑形镜是隐形的一种眼镜, 只是在制作工艺和选材上完全不同。 它是由特殊的材料制成的, 在物理特性和功能上也都与普通的隐形眼镜不同。 隐形眼镜的使用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角膜塑形镜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 根据人们的需求, 不断更新发明出来的。 它是根据近视患者的需求, 专门制作的一种能够很好的矫正视力的眼镜, 在材料、制作工艺、形状、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在逐步改进, 精益求精, 力求能够在对近视的治疗方面有更好的突破[2]。 本次对角膜塑形镜在治疗近视的效果方面作简要探讨, 有利于将来研究出更高有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角膜塑形镜[3], 为广大的近视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 角膜塑形镜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此文针对本院的150 例近视患者 (300 只眼) 进行的治疗和跟踪分析, 对于角膜塑形术对于近视治疗的疗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我们把本组中的患者分为3 个组, 第一组120 眼, 屈光度-1.0~-3.0 (2.25±0.14) D;第二组140眼, 屈光度-3.1~-6.0 (4.42±0.65) D;第三组40 眼, 屈光度-6.15~-9.1 (7.06±0.14) D[4]。 所有的患者在治疗前都做了详细的检查, 主要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中央曲折率、角膜直径、眼前节以及眼底的检查。 根据患者角膜的各种参数以及最好矫正视力的屈光度数值, 定制了相应的角膜塑形镜片, 并且一对一的指导患者每天佩戴、取下, 并且还对于如何护理和保养进行了专业的指导。 在佩戴镜片前首先用护理液对镜片进行清洗, 同时注意眼部卫生, 然后讲人工眼液滴到镜片内进行佩戴, 佩戴的时间6~8h, 最长不能超过10h[5]。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1 天、1 个月、2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进行了相应的复查, 主要复查了以下几方面: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裂隙等。 结果显示在经过治疗后150 例 (300 眼) 的总的效率是100%。 治疗1 年后视力≥0.5 者, 三组分别为100%、97%、68%;其中视力≥1.0 者, 三组分别为100%、88%、26%, 根据上述结果可以总结出: 裸眼的远视力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的递增。 150 例进行过治疗的30例进行了为期2 年的追踪, 佩戴过程中, 患者的裸眼眼视力, 屈光度都日益趋近正常, 而且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在对于总体的角膜厚度和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上进行了研究, 表明其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可见通过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是安全有效的[6]。 可以有效的说明角膜塑形镜在治疗近视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且所有的患者都未感到不适, 无并发症发生。

3 角膜塑形镜对于矫正视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近视眼已经成为全球的难题, 如何安全有效的去治疗近视眼是人们相当关心的话题, 而且青少年作为干法人群, 必须引起社会的广大重视。 虽然现代有通过激光来治疗近视,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手术性治疗, 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而且不适用于青少年人群, 这时角膜塑形镜应运而生[7]。角膜塑形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和验证, 它的安全性和疗效性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角膜塑形镜对于矫正视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角膜塑形镜主要是利用角膜塑形镜的基基弧比角膜中曲率平一的镜片, 对角膜顶点的持续机械压迫塑形, 使角膜中央部分因受压而变扁平。 而眼睑活动时镜片随着活动, 镜片对角膜就会产生摩擦作用, 以此来使视力能持续清晰[8]。 同时, 还可以提升患者的裸眼视力, 减缓眼轴的增长, 来矫正近视, 主要是通过角膜与镜片之间的泪液承受眼睑和剪片的压力, 产生均匀的泪液, 改变了角膜的形态来达成的[9]。角膜塑形镜在对于近视患者的治疗中不仅会产生近期效益, 还会带来长期的影响。在短期内佩戴, 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的屈光度;长期的佩戴可以减缓眼轴的增长, 矫正视力, 它的长期效果也是经得起临床的检验, 同时也是获得了相应的肯定[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佩戴角膜塑形镜有利于裸眼远视力的提高、屈光度的明显下降, 在佩戴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不良的后果, 在长期的研究中, 美誉发现任何的后遗症[11]。 可见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是安全有效的[12]。 但是由于眼睛是一个机器敏感的地方, 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的复查, 而且要坚持, 不能有时戴有时不戴, 出现间歇性的现象。 作为长期性佩戴的患者, 在选材方面也是要相当的注意, 应改要选择高透氧性的镜片, 密切的关注角膜细胞的具体健康状况, 确保眼睛处于安全的状态[13]。

治疗安全性 篇11

方法:本组研究以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一共收治的206例宫颈糜烂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的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由103例宫颈糜烂患者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传统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运用高能聚焦超声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等进行科学的对比与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103例患者,显效的患者为72例,有效的患者为23例,其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2.23%,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则为82.52%,观察组患者无论在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方面,还是在临床治疗的安全性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宫颈糜烂的患者而言,在传统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运用高能聚焦超声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是十分安全和有效的,值得推广与借鉴。

关键词:高能聚焦超声宫颈糜烂安全性有效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46-02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此项疾病的方式为物理治疗,例如运用激光、微波以及冷冻等方法使患者的宫颈病灶变性、脱落或者坏死,从而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然而,运用上述的这些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污浊烟雾,从而导致患者治疗深度不足、创面感染等。高能聚焦超声是一种新型的无创局部治疗仪器,其可以有效的地弥补上述治疗的缺陷,保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能聚焦超声对于宫颈糜烂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特开展了此项研究。本组研究以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一共收治的206例宫颈糜烂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研究的研究资料主要为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一共收治的206例宫颈糜烂患者,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使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由103例宫颈糜烂患者组成。观察组的103例宫颈糜烂患者中,其年龄为23—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岁;而对照组的103例宫颈糜烂患者中,其年龄为24—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运用了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在患者月经干净之后的一周之内进行手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外阴阴道消毒,使宫颈充分的暴漏出来,之后,运用棉球将患者阴道内的分泌物擦拭干净,将超声治疗头贴紧患者的宫颈,并以患者的宫颈为核心,向其四周进行顺时针的环形扫描,扫描的具体范围应该以超过糜烂部位2mm为宜,超声治疗头所经过的地方都应该呈现出水肿苍白,在贴近患者宫颈口的地方应该加深扫描。对于轻度的患者而言,治疗的时间以3—5分钟为宜,而对于中、重度的患者而言,治疗的时间以5—10分钟为宜,手术之后再次对患者的宫颈进行消毒。

手术之后的相关注意事项:患者在手术之后,应该保持其会阴部的清洁,还应该禁止性生活以及盆浴,注意阴道等。患者在术后应该定期回医院进行复查,对于无效的患者进行第二次的治疗。

1.3统计学处理。本组研究中所有得到的有关数据均经过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103例患者,显效的患者为72例,有效的患者为23例,其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2.23%,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则为82.52%,观察组患者无论在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方面,还是在临床治疗的安全性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情况请见下表:

3讨论

宮颈糜烂现代妇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仍然以物理治疗为主,例如运用激光、冷冻以及微波等方式,其治愈率在70%左右。然而,上述治疗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故而并不是临床中治疗宫颈疾病的首选方式。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高能聚焦超声于上世纪广泛的运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治疗中,其不均临床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不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聚焦超声治疗主要是利用声波的良好穿透性以及定位性,将能够透过机体的表层组织,聚焦于靶区组织内部,并利用其热效应等生物学效应,使病变组织能够较好的吸收能量,从而快速升温,进而促进患者体内组织的重建,并改善其微循环。运用高能聚焦超声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定位准确的临床优点,且此种方式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不会导致患者出现结痂反应,治愈之后也不会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本组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运用高能聚焦超声来治疗宫颈糜烂是十分安全与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隋龙,孙红,李成志,胡志琴,卫明花.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01)

[2]王晓君,陶春霞,关红,陈梅花.聚焦超声治疗宫颈糜烂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6(11)

治疗安全性 篇12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健康、体重接近 (体重为2.0~2.5 kg) 的白色雌性家兔, 购自河南牧业高等专科学校。

1.2 药物

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 自制。

2 方法

2.1 家兔毒性试验

取健康、体重相近 (体重为2.0~2.5 kg) 的白色雌性家兔18只, 购入后饲养1周, 称重后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 (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赋形剂组 (空白凝胶) 和给药组, 根据制剂最高浓度及家兔阴道最大容量凝胶体重比2 g/kg[4,5], 按照《化学药物急性毒性实验技术指导原则》和《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中的最大耐受量、阴道用药的毒性和刺激性试验方法要求进行。试验最终确定每隔1 h阴道给药1次, 凝胶剂量为2 g/kg, 总共4次, 最后总药量为100 mg/kg, 凝胶量为8 g/kg, 多次阴道注入家兔阴道内。阴性对照组和赋形剂组按同样方法注入。给药后连续观察14 d, 记录家兔全身状况, 观察呼吸、循环、消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 (具体观察项目见表1) 及死亡情况, 在试验的第7天和14天称重, 试验结束 (第14天) 后解剖, 肉眼观察主要脏器及体腔, 镜检病变明显者, 对死亡家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2 阴道黏膜刺激性试验

取健康、体重相近 (体重为2.0~2.5 kg) 的白色雌性家兔24只, 随机分为4组, 第Ⅰ组每天注入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2 g/kg, 第Ⅱ组每天注入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4 g/kg, 第Ⅲ组每天注入赋形剂2 g/kg, 第Ⅳ组 (阴性对照组) 每天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连续注入7 d。每次注药前用温开水将阴道清洗干净。每天观察家兔精神及饮食状况, 记录家兔阴道黏膜有无红肿、充血, 以及阴道分泌物颜色和气味有无变化, 第7 天给药后24小时每组取3只家兔处死, 取出阴道用10%甲醛固定24 h, 选取阴道两端和中央3个部位的组织制片, 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观察药物对阴道黏膜的刺激反应 (阴道黏膜刺激反应评分标准及刺激程度评价标准见表2、表3) 。依据《消毒技术规范》[6]将各组3只家兔3个部分刺激反应评分相加除以观察总数 (动物数×3) , 计算得出各组阴道黏膜刺激反应的平均积分, 最大计分为16 (见表2) 。用处理组平均积分减去阴性对照组平均积分得出刺激指数, 按照表3进行刺激强度评价。

注:刺激反应积分=A+B+C+D。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兔毒性试验

3.1.1 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对家兔体重的影响

在整个试验期 (2周) 内,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给药组和赋形剂组家兔均未出现任何异常变化, 无死亡现象, 各组家兔平均体重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增加趋势, 见表4。

3.1.2 毒性观察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赋形剂组和给药组家兔在2周内均无异常和死亡现象。家兔毛发光亮, 口、鼻、眼无异常分泌物, 呼吸、摄食、粪便均正常, 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 无中毒症状。解剖后大体观察发现:给药组、赋形剂组家兔各脏器均无异常;胃肠、膀胱无溃疡和穿孔等改变;胸腔、腹腔内无渗出, 胸腺、肾上腺也未见充血、水肿现象。该结果表明, 阴道给予家兔8 g/kg的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不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说明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主药对家兔的最大给药量大于100 mg/kg。

3.2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连续给药7 d后, 与第 Ⅳ组相比, 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的2个剂量组及赋形剂组家兔阴道黏膜均未出现明显充血、水肿、糜烂现象, 对其恢复期进行观察结果也无任何异常。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 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低剂量组对家兔阴道黏膜刺激指数为0.7, 依据阴道黏膜刺激程度评价标准为无刺激性;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高剂量组阴道黏膜刺激指数为1.3, 为极轻度刺激性 (见表5) 。

4 讨论

醋酸氯己定为双胍类药物, 具有性能稳定、杀菌谱广等作用, 并可通过改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而起到杀菌作用[7]。临床常作为皮肤黏膜消毒剂, 主要剂型有栓剂、溶液剂、软膏剂等, 凝胶剂是近几年来刚出现的新剂型。徐瑛等[8]以醋酸氯己定、度米芬和中药提取液为主要药物成分制成凝胶制剂, 研究其对致病菌的杀灭效果, 并就其是否具有毒性和刺激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该制剂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对家兔眼睛及皮肤均无刺激性。谷琳等[9]制备了醋酸氯己定凝胶剂, 结果该制剂无刺激性、质量容易控制而且稳定性好。本研究是以醋酸氯己定、甲硝唑为主要药物成分, 辅以其他赋形剂制成凝胶新制剂进行毒性试验和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结果显示: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剂对家兔的最大给药量大于8 g/kg, 不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连续给药7 d, 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剂低剂量组对家兔阴道黏膜刺激指数为0.7, 无刺激性;高剂量组阴道黏膜刺激指数为1.3, 为极轻度刺激性。说明该制剂对阴道黏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临床上可以放心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66.

[2]朱素英.甲硝唑的稳定性和临床配伍讨论[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7) :103-104.

[3]朱志鸳, 夏建洪.复方甲硝唑溶液的制备及质量检验[J].当代医学, 2007 (12) :40-41.

[4]《化学药物急性毒性实验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化学药物急性毒性实验技术指导原则[M].北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05.

[5]汪卫军.新型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的研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6]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消毒技术规范[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

[7]刘艳, 刘长淑, 杨洪彩.复方醋酸氯己定消毒剂杀菌效果试验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6, 23 (6) :542-544.

[8]徐瑛, 杨金荣, 房志仲, 等.复方醋酸氯己定凝胶剂对致病菌杀灭作用的实验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 7 (4) :550-553.

上一篇:网格质量优化下一篇:加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