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

2024-09-07

加强阅读(精选12篇)

加强阅读 篇1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训练方式,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读”能起到“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的作用, 更有助于思想、知识、技巧和语言的积累。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读

阅读教学重在读, 以读代讲, 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默读、轻声读、朗读等各种形式来理解、内化课文语言,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学习写作方法,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真正达到“以读代讲”的作用, 不是指一般的泛泛而读, 要靠教师科学合理的引读。比较有效的引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朗读引读法。

所谓朗读引读, 就是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和点拨, 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语言,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运用好朗读引读法, 易于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设疑引读法。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而且能够打开学生思路的窗口,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3. 联想引读法。

联想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的心理活动。联想引读就是合理利用课文中的联想因素, 引导学生在联想中读书, 在读书中联想。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 可在事前先联想, 也可在读后再联想, 并借助生活经验将课文内容转变成现实生活, 让学生身临其境, 读出真情实感。

二、教师应引导学生熟读深思

读, 需要指导, 但是“读无定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读法, 因文而异, 因段而异。指导学生熟读深思, 是学生读书的最好方法。只有使“读”与“思”结合好, 才能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密切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种口读心思的指导, 首先要做到激发思考的兴趣, 指引思考的路子。好问是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 好问的学生爱动脑筋, 思维敏捷。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引导学生向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而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常常出现不会想, 不知朝哪方面想等现象, 教师应在教学中起到“导向”的作用, 给学生引出一条思考的路子。因而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以问促读, 熟读深思。既让学生明确读书旨意, 又能加深理解, 更好地吸收。

其次, 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通过例文, 使学生理解、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并引导他们运用阅读方法去分析文章。在阅读中, 还要训练学生做到目视、口读、心思、手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终生受益。

三、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多读多思中增强参与意识, 体现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悟法、举一反三。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然后举一反三, 独立阅读。

其次, 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陶冶、感染。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形象创造的过程, 进入角色, 主动地感受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情怀。要让学生在读中体验, 需要教师具体指导, 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去读。

总之,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 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学习, 多读多思多说,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阅读 篇2

2.开展读书比赛。本学期年段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们还将《同步阅读文库》中文章的内容做为竞《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尤其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个学期,我们备课组开展了《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加强课外研究,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下面就谈谈本人课题研究中一些做法。

—、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屡禁不止。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首先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首先是诗人,他写小说,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组合成为“纯美小说系列”……接着,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了,同学们蜂拥而上,想抢先借到这本书,好一睹为快。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介绍了这学期我们校本课的计划,同时向他们推荐了一组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读的好书,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几天后,班上许多学生人手一本曹文轩的书,他们都已深深地沉浸在那美的世界中了,不用再禁止,搞笑的漫画书也没再“现身”教室里了。的确,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枯燥之物谁也不肯品尝,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指导阅读,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我依据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学会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作上批注,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欣赏精彩片段,还要体会作者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如果学生都只运用“精读”的方法的话,就不可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等。略读能扩大阅读量,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读时要要集中注意力,注意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这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同时,对于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我还引导学生要学会上网查阅资料解决。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同时写又加深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的认识,因此,重视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这个学期,我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进行仿写和续写,让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我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如在学习了《鸟儿的侦察报告》后,我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写一篇“侦察报告”,仿写的内容自然仍以“环保”为主题;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我让学生做了个续写的练习:“后来,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自己的宠鹰,在埋葬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学生很感兴趣,做到既想象丰富,而且想象的内容合理,同时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四、交流读书心得,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从而更好的激

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这个学期,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读书竞赛。主要方法是:

赛内容的一部分,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的竞赛效率高,效果好。

3.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4.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既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又向同学推荐好书。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质量 篇3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爱读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现略举两例:

1.预习制造悬念。教师向学生布置新课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目的地制造悬念,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布置《三打白骨精》的预习时,我围绕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好打抱不平这两方面制造悬念,让学生查找《西游记》,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学生还发现了孙悟空有很多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课后小结拓展。对文中有疑难的地方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例如教学《金蝉脱壳》一文,有学生问:“蝉和青蛙发音的方法一样吗?”我就引导学生去看《自然探索》,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又让他们尝到了解决疑难问题的乐趣。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乐读

良好的读书氛围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读书的热情,产生良性循环。在实践中我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觉阅读的魅力这一环很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地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精心准备后,尝试在本该进行语文练习或考试的课上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并要求学生能把自己所看、所想整理出来,与同学交流。事实上,我的这一招能让所有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阅读课,在选定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想读书的学生有所收获,没有兴趣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

三、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繁杂,但对学生而言,开卷并非都有益。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作必要的引导。教师在选择、推荐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青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为此,我向学生推荐读物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课内内容沟通。将课内的教育教学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拓展的“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高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的经验,为他们的终身生活、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应意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语文,还要学习很多东西。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增加一些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传授方法,让学生会读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他们“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五、开展活动,让学生多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书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要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好的读书笔记展评等专题活动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总之,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能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成长道路会越来越宽,路上的景致也会越来越美。

加强英语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 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 开展思维能力, 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 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方面, 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高中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笔者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 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 思路广阔, 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 我们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 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 有趣地呈现出来。如人教版教高二册 (B) 第十九单元“A freedom fighter”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er King) 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 介绍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 , 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 最常见的是要从所多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 尽快找到这一信息, 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高中课文教学的第一步, 常是“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 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 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 如:回答问题 (questions and answers) ;判断正误 (true or false) ;做笔记 (note-making) ;填写表格 (fill in the form) ;寻找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归纳大意 (main idea) ;该写 (paraphrase) ;听写 (dictation) ;复述课文 (retell) 等, 再如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阅读策略skimming and scanning的运用, 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 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 减少阅读中的障碍, 加快阅读速度, 提高理解力。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 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 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 是理解中的难点, 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 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法教学,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说明, 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从整体上加以理解, 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 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中的绊脚石。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 才能读得流畅, 读的有感情。通过朗读, 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 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 遇到剧本, 小说等课文, 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英语语感, 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 节奏美, 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 我要求学习背诵, 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 出口成章的境界。

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使他们看得明白, 读的有趣。我提倡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 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21世纪英语报》以及《上海学生英文报》等课外书籍, 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们增加了知识, 拓展了视野, 提高了人文素养。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素质 篇5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素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既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义能促进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吸收.同时,学生在人量的课外阅读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识许多文字,提高了识字能力,从而更激发了阅读的兴趣.那么,对中、低年级学生应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素质,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昵?

作 者:陆楷杰 作者单位: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8)分类号:G252.17关键词:

加强阅读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孩子们会经常独立思考,从中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受多方面的教育。

具体到我们每位老师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实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为此,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在聆听中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

从一年级起,我就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于是.我让每个孩子轮流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给大家听。原以为这样的做法会得到每个孩子的喜爱.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这种做法对几个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还有一些促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简直就是负担。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小文章很有趣,于是带到课堂上给孩子们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坐有趴。但无一例外地仔细听,根本不用老师组织,就连平日里一名无法控制自己注意力的学生也瞪大了眼睛,半张着嘴,屏着呼吸听得入神。孩子们的表现感动了我,我深深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真思考后,认为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而我以前的做法有些“拔苗助长”了。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后,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于是,我每天下午课前五分钟,准时来到教室,给孩子们朗读一个短小精美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半个学期过去了,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让我们读去了大多半,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断地给我推荐他们喜欢的故事。孩子们爱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了!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向

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年朋友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能专看文学书,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还要求青年朋友看看世界旅行记一类的书,“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可以增长见识。”鲁迅先生从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谈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要广博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

但是,我在与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匮乏,加之有些家长不知该如何选择,致使孩子手中拿的书不适合他们阅读。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一)推荐与时事相关的内容

在实践中,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2014年南京奥运会相关报道。

(二)书非借而不能读也

怎样能使学生的读物基本在教师和家长的掌控之中,而又能让他们愿意广泛阅读呢?古人云:“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于是我借助语文课本中“书的世界”这一单元,鼓励学生每人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五本书名,经过选择后打印出来,再教学生学会写借书条,把打印出的书目张贴在班级最醒目的地方,鼓励孩子们自己向同学借书。于是,课间很多学生围在书目周围,指指点点,然后纷纷书写借书条,借书读书的热潮就这样掀起来了。还书时还经常能看到他们在一起交流书中的内容。过一段时间,我就会进行一次粗略的统计,为的是让借书热潮不断坚持下去。

(三)做好积累,为广泛阅读打好基础

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从一年级起,我就结合课本中的一类生字,找出含有这些字的常用成语,指导学生每天背诵。一年多了,学生们查成语、背成语、说成语、用成语已渐渐形成风气,这也为他们加强理解、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检查、奖励机制督促学生阅读

为了督促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活动中要实施阅读评价。首先,评价阅读量是否达标。学生完成“计划性”的读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定的阅读量。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计划性”阅读量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可以多一些,约占三分之二左右;中高年级可以少一些,有二分之一左右就行了。

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能持久,许多孩子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而且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在实践中,我采用“课外阅读记录”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本子中有学生阅读过的书目,有简单的感受,有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家长的评价……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并给每位坚持阅读的学生送上“读书小明星”的称号,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加强阅读 篇7

个性化阅读是时代的呼唤。那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提出了必须立足文本的观点。笔者则认为,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立足文本的同时, 不可忽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抓好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的。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因为应试教育的桎梏, 教师常常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读精讲,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非常狭窄, 更加可悲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阅读也与现代语文的教学特点极不一致。当今,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 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 一堂课的教学仅仅围绕着课文转, 很少能够跳出课本, 超越课本。

实践证明, 要进行个性化阅读, 必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做到博览和精读有机结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阅读、揣摩、体味, 更需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 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鼓励学生多读书, 勤于做读书笔记, 上网阅读信息, 并从中获取精神养料。为了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教师还要提高教学的课程意识, 摆脱课堂和课本的束缚, 特别要注重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量多翻阅一些资料, 及时恰当地补充新信息, 勇于跳出课本, 从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使学生能充分阅读。

二、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措施

1. 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 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教师要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四步四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 即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 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设置悬念。如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上演“空城计”, 学生听到精彩处, 急于要知道结果, 我却设置悬念, 不告诉学生, 而是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书, 下节课告诉老师结果。无形中学生中了教师的“圈套”, 主动去找书看, 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 慢慢对读名著产生了兴趣。

第二步为“扩展阅读法”, 即分阶段、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由阅读节选向阅读原著, 或由阅读课文向阅读相关篇目扩展。例如, 学了鲁迅的《风筝》, 可以让学生读他的《朝花夕拾》;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 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新月集》《飞鸟集》;学了冰心的《纸船》, 可以推荐学生读《繁星·春水》;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骆驼祥子》等。阅读长篇文学名著可以“不求甚解”, 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增长, 到了适当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它对学生人文素养、生活情趣、思想品德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 采用情境设置法, 通过请学生上讲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 再创情境, 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 在读完《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后, 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 分角色扮演唐雎和秦王, 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情境设置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第四步为“合作探究法”, 在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 注意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精彩片段等,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创新, 用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小组用读书笔记来展示成果, 有的小组用读书卡片, 还有的小组用读书手抄报。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 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完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 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读书手抄报作品, 设计了一张张富有个性的读书卡片, 甚至有的小组设计了期刊来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 学生们由衷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 将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陶冶学生情操

现在市场上书籍良莠不齐, 一些书籍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等思想, 教师要定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 既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 又帮助他们把握好阅读的方向, 使他们免受不良书籍的影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 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推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初一学生可推荐《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等, 初二学生可推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初三学生可推荐《名人传》《水浒传》《简·爱》《三国演义》等, 这些作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 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重要的作用。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心、自然, 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童心的纯洁、自然的美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坚强不屈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可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观积极, 不向困难言败;《简·爱》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 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的养料,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只有把这股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 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一种鲜活灵动的状态,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 提高阅读的效率,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3. 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阅读, 以阅读为纽带, 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提倡合作探究性阅读, 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每个星期的阅读课上, 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每月阅读一本好书, 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评论, 对学生进行仿写创作训练, 让学生从仿写开始, 逐渐过渡到创新写作。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长期坚持, 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只要学会挖掘、利用好文学作品, 就不愁心中没有一汪清澈的泉眼, 手下的妙笔自能生花。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 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 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为实现语文教学神圣的终极目标———培养一个文化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广杰.个性化阅读旨在引导深度阅读[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0 (1) .

加强阅读 篇8

一、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 自愿读, 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 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 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 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 屡禁不止。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 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 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首先, 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首先是诗人, 他写小说, 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 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 他的儿童文学作品, 能够组合成为“纯美小说系列”……接着, 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 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了, 同学们蜂拥而上, 想抢先借到这本书, 好一睹为快。的确,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 枯燥之物谁也不肯品尝, 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指导阅读, 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 我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要学会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作上批注, 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精彩片段, 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的。同时, 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如果学生都只运用“精读”的方法的话, 就不可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阅读量, 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等。略读能扩大阅读量, 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读时要集中注意力, 注意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这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重视读写结合, 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 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写的基础, 写以读为前提。同时写又加深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认识, 因此, 重视读写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这个学期, 我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学习进行仿写和续写, 让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 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 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 我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 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 我让学生做了个续写的练习:“后来, 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宠鹰, 在埋葬的过程中, 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 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学生很感兴趣, 做到既想象丰富, 并且想象的内容合理, 同时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尤其是表扬和鼓励, 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这个学期,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读书竞赛。主要方法是:

1. 对爱读书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并在班级公布学生的阅读篇目。

2. 开展读书比赛。本学期年段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 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 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既交流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又向同学推荐好书。

加强阅读 篇9

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要想学生主动去读课外材料, 首先要让他们有兴趣去读。可以跟他们讲读课外材料的重要性, 再让学生读一些短小的幽默故事, 讽刺性的趣味性的东西, 让学生尝到看这些材料的乐趣, 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读其它一些材料, 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地去读。

二、明确目的

l、未来社会的需要

有人断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们都认为“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现在只学会数理化根本不行, 甚至可以说“寸步难行”。除数理化外, 还得懂电脑的操作, 懂至少一门外语, 尤其英语, 当然还得有其它方面的能力, 如:能说会道的口才, 标准的普通话, 一手漂亮的书法, 规范的行为举止等。为什么强调“尤其是英语”呢?因为随着通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 整个世界将是一个地球村, 一个地球村靠什么来交流, 当然是世界普通话——英语, 但只会讲几旬日常英语还是不够, 起码要懂得各个方面的东西, 甚至俚语, 这就得通过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来扩充知识面。

2、现实社会的需要

传统教育把人的大脑看作是一座仓库, 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简单地往这座“仓库”里灌输知识, 但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社会, 而且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 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学生现有的许多知识会陈旧、落后, 它们需要不断更新, 因此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应该是开发人的智力与潜能。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 养成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最终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做法

l、制订目标

学生根据读物性质、内容以及自己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准备状况, 自觉而合理地确定阅读目标, 使整个阅读活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并按这一目标制订出阅读计划, 选择阅读方法。制订目标, 旨在阅读开始时, 先让学生明确“读什么”, “为什么读”, “要达到什么程度”, “选择什么性质的读物”等。

(1) 激发阅读欲望:有了欲望才有兴趣, 当然没有兴趣同样也激发不起欲望, 所以选材要以学生感兴趣且对学生的课业有利的材料为主, 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地去读。同时, 还得对他们进行功利引导, 激发学生的强烈欲望, 使他们欲罢不能。

(2) 突现指导:突现指导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哪种文章需明白哪些东西, 生词如何处理等, 让学生有一个阅读的基本模式, 这样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消除杂念:培根在<谈读书>-文中谈到, 阅读必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在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不能存在“一心将有鸿鸽之志”的旁鹜想法。因为阅读效果与阅读心态是成正比的。

2、制订计划

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自身的实际能力, 确定阅读进程, 制定阅读计划, 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阅读任务。在进阅览室时学生要带着笔记,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摘录, 用英语写简单的随笔等, 这样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3、读法指导

(1) 带着问题读:不管是什么文章, 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性质需要弄明白哪些问题, 如一篇人物介绍的文章, 学生应搞清这人的籍贯、出生年月、主要业绩或劣迹、他或她的成长过程、时代背景等, 即不管哪种文体都弄清六个“wh”和一个“H” (what, where, when, who, which, why和how) 以及中心思想 (main idea) 等等。

(2) 有意识读: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上, 而忽视那些语言知识点和句型, 所以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读, 看到重要的或常见的句型可以把它记下来, 看到与教科书上的意思表达不一致的东西要把它弄懂。这样, 词汇量就会得到扩充, 已学知识会得到巩固, 知识面会更广, 视野会更宽。

(3) 猜测性读:学生在阅读时, 往往会为某个生词而停下来查字典, 这样常会导致时间浪费, 因为有的词甚至词典也查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停下来, 而应继续读下去。因为, 在读完后一般都会知道它的大致意思, 其实有些词, 只要知道它是个什么词性就行了, 如果是名词, 那么它是地点名词还是人名或物件名称, 如果是形容词, 那么知道它是褒义, 还是贬义就行, 而这些都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得出的, 同时, 最好能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构词法, 通过构词法来推测词义, 如果能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 那么词汇量就会越读越大。

(4) 限时读:在考试时, 同学的普遍反映是阅读时间紧, 因此, 在平时阅读时, 自己给自己限定时间很重要, 以便在高考时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阅读。只有在平时养成这一习惯, 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 真正体现出熟能生巧的作用。

(5) 持之以恒地读:光有兴趣与欲望, 懂得读法, 还不行, 因为做任何事情都得持之以恒, 阅读就更得遵循“贵在坚持”的原则。而且阅读也不能挑三捡四。有趣的, 乏味的不读, 不行;容易的读, 难的不读, 更不行。因此在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读, 坚持每天读一点, 而且还要各种文章都读, 难的更要读, 并要仔细地读, 这样才会在考试时无论遇到哪种文章都不会紧张。

结语

作为教师只发号施令, 光讲课外阅读如何重要或更详细地指导学法还是不够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应“学以致用”, 因此教师必须总体把握方向, 对难度较大的文章作为示范阅读进行辅导, 同时在平时的测试中, 课外读物里的内容也要在试题中体现出来, 让学生尝到读课外材料的甜头, 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去读。另外, 最好能为课外读物设计一些题目, 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因此, 我们要克服困难, 大胆地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能深化、延伸、拓展, 以此来适应高考, 适应社会, 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加强阅读 篇10

关键词:阅读指导,高考英语,阅读能力

一、接触不同的题型和体裁, 找出有效的阅读技巧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高考阅读理解命题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词汇量加大, 阅读速度要求提高;语篇结构较为复杂, 长难句有所增加;体裁分布比较均匀, 题材趋向多样化。

1.细节判断题

细节判断题题干常见的问句形式多种多样。做这类题的一般方法是通过skimming (浏览) 把握文章中心后, 再通过寻读法 (scanning) 快速确定该细节在文中的出处 (信息源) , 对照选项进行“三对一错或三错一对”的判断。

命题者在出这类题时惯用“偷梁换柱, 张冠李戴”的手法来迷惑考生, 即对原句细微处做改动, 因果倒置, 把A的观点说成B的观点等。所以正确理解题干和信息句的意义是关键。

2.猜测语义题

词义/语义理解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词义/语义理解题可以是对一个单词的意义推断, 也可以是一个短语的意义推断;既可以是生词意义, 也可以是熟词新意, 还可以是对替代词所替代内容的判断和理解。学生们在做词义/语义理解题时常犯的错误有:望文生义, 仅理解了单词或短语的字面意义, 而忽略了其真实的内在意义;推断缺乏依据, 忽视划线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和上下文的信息提示。

做词义判断题要从被考查词汇所处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联系进行分析。如果出现“this is”、“that is to say”或破折号等, 我们可以断定, 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 如果出现“but”、“however”、“yet”以及表示相反结果的“on t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等划线词语, 我们可以从划线词语的相反意义去考虑。

3.主旨大意题

我们知道, 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段落来表达的, 而段落的大意由主题句来体现, 所以段落的主题句是构成文章中心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识别各段落的主题句并由此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解答该类题的关键。

做这类题时常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句。把各个段落的主题句联系起来着眼于全文结构安排, 了解文章的重心, 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标题是中心思想最精炼的表达形式, 选择的标题意义范围要能涵盖全文, 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干扰项把文中的细节当主旨, 利用局部信息编造干扰项, 编制超出文章范围的标题或不能涵盖文章中心意义的标题来考查考生的理解程度, 考生要特别留意。

4.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题干中常常含有“infer”、“imply”、“suggest”、“conclude”、“learn”、“tone”、“attitude”、“intend”、“purpose”等一类的词。对于隐含在字里行间或者流露于文章修饰词语中的任务的行为动机、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态度等, 要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

命题者在出推理类题时往往编造一些文中已言明的事实、超出文章范围的推理、过度发挥的引申等。因此, 特别注意:文中已明确说明的内容不需要推理, 推理以原文中心为依据, 引申要适度。对于涉及作者观点和态度一类题时,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参入其中, 还要注意区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者引用别人的观点态度, 当作者没有明确表示态度时, 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

二、掌握有效的应试策略

掌握有效的应试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考生在临场应试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仔细阅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 准确理解标题有利于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能提高做题的效率。

2.快速浏览问题

通过阅读问题, 可以大致推断文章的大意, 把握需要捕捉的重点信息, 可以大大增加阅读的针对性。

3.快速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内容

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整篇文章。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和整篇文章的关键语句 (key word/sentence) , 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提高理解的准确性。遇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 就用铅笔划出来, 并写上题号, 然后继续往下阅读。

4.推敲细节, 作出选择

根据问题, 推敲阅读中标出的信息点, 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做出判断和选择。

5.再次阅读文章, 审核答案

再次阅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 认真审核所做出的选择。另外, 对于上次阅读尚未解决或心存疑虑的问题, 要重点推敲, 并做出最终的选择。

三、限时训练, 稳步提升

在限时训练中, 应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读四到五篇短文并完成文后的题目。教师控制阅读时间, 知道解题方法思路, 排疑解难。通过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能力, 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紧迫的高考时间, 而且还可以弥补学生阅读短文的不足。

四、大力改进阅读理解题的讲评方法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句子的意思或文章的主旨

教师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出正确答案。学生可能存在争议的一些推理内容, 教师不应强求学生认同自己或参考答案的观点。

2.注重对解题方法的点拨

注重对解题方法的点拨, 教会学生在推理和分析中排除干扰, 尤其注意训练其识别推理和归纳练习题所设置的以偏概全, 偷换概念, 扩缩范围或答非所问等错误的选项, 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点拨

教会学生利用上下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相关的解释性内容等提示性信息, 推测词义和语意;借助意群理解长句和难句;通过寻找主题句或理解首末段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利用语言信号词查找信息, 一些介词, 连词, 看似简单, 但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用忽视。例如, 表转折或相反意义的词和词组有“however”“but”“on the contrary”等;表进一步或附加信息的词有“moreover”“besides”“again”等;表示列举的有“for example”“such as”等;表目的的有“so that”“in order to”“so as to”等;表结果的有“thus”等。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更顺利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更正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

五、建议

建议考生备考时, 特别在最后阶段, 每天都要接触英语阅读 (可坚持两到三篇的阅读训练) , 提高自己的语感、语流、语速能力和掌握整篇阅读的语篇能力。

加强阅读 作文丰收 篇11

那么,如何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进行习作的基础,而语文课本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范本,每篇文章的遣词造句都很精美、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励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在阅读教学中就特别注意让学生针对每一篇文章搜集自己喜欢的语句,抄写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比一比看谁每周积累的多,让学生从每篇文章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造句、写片段,或当堂口述,或以作业的形式展现,使学生把阅读中的积累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且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语句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另外,我还特别注重课后的“日积月累”、每单元后面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这些都是激励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很好途径。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我常说,你对生活敏感,生活才会给你灵感。几十年的一线教学使我对学生习作有了一种感触:在农村,孩子接触的新鲜事虽然不多,但是他们的生活在朴实中也是丰富多彩的,和土地、粮食、田野打交道的孩子们有他们独特的情感体现,可是在习作中却很难发现这样的闪光点。究其原因,孩子们不善于把生活表露在自己的习作中,他们认为生活就是生活,习作就是习作,习作是给老师看的,没有形成善于表达真实情感的习惯。长时间下来,孩子从习作中找不到快乐,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进行习作自然成了负担。为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章思想情感的体会,我在阅读上下了工夫,指导学生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要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做到:读通、读懂、读出感情。为了学生在习作中做到有情感地表达,我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读写结合的契机。

一篇看似朴实无华的文章,为什么会催人泪下,为什么会让人心灵感到震撼?那是因为作者把心放在了文章中,就像面对面地与读者倾诉。学生在进行习作时,同样也需要这样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可不是老师的一句话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与课文、与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在二者之间筑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习作的素材,而习作只有反映真实的生活才能打动人心。在教学《合欢树》一文后,我趁热打铁地让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篇随笔。学生们热情倍增,纷纷有感而发,一篇篇佳作流泻于笔端:《我拿什么报答您,母亲!》《父爱无言》《我为父亲做过些什么》《母亲,您辛苦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任何文章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教材中的课文不仅能在思想内容上给学生启发,而且在表达方式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发现学生描述人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症结”后,我对症下药,充分利用阅读课教学中描述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例如《故乡》中对闰土形象的塑造:紫色的脸庞,脖子上挂着一个银项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闰土生活的环境,以及父母对他的疼爱。通过引导学生读,了解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学习前人来自生活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技巧。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有着互动性、渗透性、互助性。阅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教学是打通作文教学的通道。尤其是“快速阅读法”的应用,为作文教学开掘出更多的活水,将阅读与作文融为了一体,改变了单纯依靠枯燥讲解的作文教学形式;在守好课本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扩大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了写作中“回头观照阅读”,评析示范后“反思阅读”的意识,又大大促进了阅读教学。

加强阅读 篇12

一、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刚开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一定要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入手,要特别重视阅读结果的评价。采取口头表扬,张贴汇报材料,互相评比等多种形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我们学校“梦想教室”,有四千多册书籍,按“儿童文学”“经典励志”“国学经典”“绘本”等归类,走进我们的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教室两侧墙壁有专为读书开辟的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透,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留恋往返的乐园。

二、合理安排多种阅读主题,让学生健康阅读

小学生模仿性强,好动多变,阅读往往是人云亦云,确实自己主观选择。教师要有目的性的确定阅读主题,如“成长励志月”“尊老爱幼月”“保护环境月”,等等,根据主题选取阅读内容,完成阅读作业。在帮助学生选择书籍时,尽量做到: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作业,提高阅读效率

要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起到实效,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训练手段。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知识储备差异,由易到难设置一定的训练题,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

好词佳句积累。阅读的目的,积累占很大比重。读而不记,等于没读。阅读,不要盲目的求多,要看你收获了多少。通过摘抄,记忆等方式多多积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加学生词汇量。

概括阅读内容。阅读的对象,有写景、叙事、抒情,有诗歌、散文、说明文等,读完后都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多读,美读,谈读后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遍数多了,理解意思也就容易多了。读完以后,肯定有个感受,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锻炼说话和写话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在检查学生阅读效果时,既让学生当面展示读,又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双管齐下。

抓住写作特点,仿写练写。能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文章,肯定是语言优美的精品,在写作方法、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等方面有一己之长。而学生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正是在不断地模仿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仿写练写尤为重要。由开始的词句仿写到段落篇章仿写,再到自由创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根据阅读对象的个别差异,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写人的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看看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记事的分析事情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所用说明方法……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 读思相结合。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 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阅读是贯穿我们终生的学习重要学习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上一篇:治疗安全性下一篇:微网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