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设计(精选12篇)
加强设计 篇1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设计市场上, 项目设计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设计企业好坏的试金石, 完善设计质量是我国设计企业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设计质量是项目质量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 只有在设计全面满足工程设计文件质量特性的前提下再通过精心施工、安装和调试, 才能提供优质的设计产品, 这就必须对设计质量管理和主要环节实施控制, 以控制其活动的工作内容和需达到规定的要求。在控制中, 根据其项目类别、生产规模、生产方式、行业要求等及设计过程的复杂性, 明确划分设计阶段, 实施分阶段的质量控制, 规定每一阶段活动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以使设计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等, 以保证设计输出满足顾客和社会的要求。
1 设计项目质量管理
在我国设计市场上, 国内和国际设计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 广大客户对设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设计企业传统上实行的参与管理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型的控制管理模式承待引进和加强。在控制管理的理念中, 质量管理的焦点应该强调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其主要控制点。项目中的每一位管理人员从 (包括主管设计的 (副) 院长到项目负责人) 都应该被赋予应有的责任:
1.1 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
设计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见图1) 。
1.2 加强各层面管理人员职责
在成立项目部时, 就应加强对组织职责的控制, 明确职责, 层层落实, 主要包括:
(1) 设计经理质量职责;
(2) 质量工程师;
(3) 专业负责人;
(4) 审定人;
(5) 审核人;
(6) 校核人;
(7) 编制人。
2 注重项目策划, 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必要前提
项目策划是设计工作全面展开之前, 对设计进度安排、人员及资源的配备、组织与技术接口等所开展的一系列策划和组织活动。通过实施将既定的目标进行落实。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设计依据;
(2) 工程项目概况、设计工作范围、质量特性要求等;
(3) 设计基础资料现状及组织机构;
(4) 人力资源配备及组织机构;
(5) 各专业设计原则和主要技术要求以及特殊专业人员特殊技术要求;
(6) 设计计划、估工和工时管理要求及专业协作计划;
(7) 所需的特殊技能、装备、资料等;
(8) 与各有关方的协作、协调和沟通渠道;
(9) 设计成品文件的发出及归档等。
拿由宁波工程有限公司公司承建的某装置是一个EPC项目, 对这个项目我们比较注重前期策划, 在完成《设计质量计划》、《项目HSE计划》、《项目采购计划》、《项目施工计划》等一系列计划的基础上, 首先抓好长周期设备提前订货作为确保项目进行的前提, 提前组织了长周期设备的询价与招标, 到项目开工建设前已完成了挤压造粒机、尾气压缩机等第一批长周期设备合同签订。根据合同要求, 对项目进度采用“倒排”工期, 抓关键设计点的模式, 编制完成了项目进度控制网络设计, 明确了气压机、采购关键路径, 并对主要控制点根据WBS进行分解,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设计、采购、施工深度交叉工作局面。
3 严格项目实施过程控制, 加强项目自身管理
为了有效地控制设计质量, 就必须对设计过程进行控制, 在实施项目过程控制中, 我们按照策划文件的要求, 严格执行工程合同所确定的工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编排合理工作计划, 优化资源配置, 抓关键路线, 重点对组织技术接口、设计输入、方案审查、设计确认、设计输出、设计变更、计划进度跟踪等几方面进行控制, 努力确保优质、安全、高效率完成设计任务。在这个项目控制中,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组织技术接口方面
设计经理作为技术接口, 内部和外部所有来往的传真、邮件、信函、快递等都统一对口设计经理, 保证了文件来往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质量工程师配合设计经理做好设计文件的归档、分发等工作。
3.2 加强设计输入, 严把设计入口关
设计输入是设计的基础, 对于每一工程的阶段设计, 均应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设计输入要求, 并形成文件。依据设计策划确定设计输入要求。包括设计所必须的资料、数据、条件、采用的标准规范, 遵循的法律法规, 顾客的要求等, 形成文件并评审其适宜性、完整性。对设计输入内容、供货商资料的确认、上游专业对下游专业的条件等, 都按质量策划和专业规定程序执行, 对重要内容, 设计经理确认。
3.3 高度关注设计评审
设计评审目的是为评价设计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识别问题, 若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对设计成果进行综合、系统的检查, 以确保设计成果能满足质量特性、相关法令、法规和顾客要求。通过评审及时发现和纠正设计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减少设计失误, 保证设计成品质量, 满足顾客要求。每次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评审的设计阶段有关的所有人员和职能部门的代表, 需要时, 可请有关专家。设计评审应形成文件。对承建的沈阳PE项目, 充分借鉴由宁波工程有限公司公司设计的兰花PE项目经验, 如脱气仓框架的型式、反应器基础、总图、地下工程等经验教训, 防患于未然。设计过程中涉及与施工的相关内容, 我们邀请施工部门人员共同参加方案讨论, 集思广益, 做好方案的可行性讨论, 并尽可能对方案进行优化, 同时, 设计方案也考虑项目费控的要求, 真正体现我公司EPC一体化的优势。
3.4 落实设计确认程序
设计确认是通过检查和提供客观证据, 表明对特定的预期要求已经满足的认可。设计确认应该在成功的设计验证之后进行, 以确保设计输出文件满足规定的或已知的预期使用/应用的要求, 对设计确认活动的记录和结论应予以保存。设计确认一般分为下面二种形式:
(1) 内部的设计确认
一是对前期及初步设计阶段应在设计验证后, 报设计部门检查确定, 并加盖相关资格证明送项目分管负责人签署, 确认归档印制发放。
二是在设计的施工图阶段设计经理组织和协调各专业之间的设计文件会签, 检查会签结果。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流程图须经设计经理组织各专业会审会签, 其它图纸经项目主管负责人组织专业间会审后确认, 才能归档和发放。通过设计确认程序的落实, 对设计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保证作用。
(2) 外部的设计确认
外部的设计确认是指包括业主、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和 (或) 施工单位以及有关的第三方参加的外部设计评审。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确认通常有: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外部的评估或审查;
初步设计通过外部设计审查的批复;
施工图设计图纸的会审或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查。
3.5 加强设计输出的有效控制, 确保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
设计输出文件应形成能对照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难的文件, 经验证和评审, 并在发布前按规定的要求经指定责任人员签署批准, 当法规要求时输出文件还应加盖有关资质印章。设计输出应包括:
(1) 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
(2) 指导采购、施工、施运行等的相关信息及验收规范和标准;
(3) 包括引用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规范, 必要时还应包含重要建筑材料、关键设备的验收与接受方的要求;
(4) 规定对安全和正常使用至关重要的产品特性;
(5) 设计输出文件应具有明确的标识和可追溯性。
3.6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设计更改是指对设计评审、验证或设计确认后发生的更改情况的控制。即设计成品已进行了校审, 并已提交给顾客后所发生的变化均应属于设计更改。如:在在内部的后续阶段发生了设计条件不足或错误 (如专业互提设计条件、设计外部评审) , 外部条件发生改变:设备供应改变、施工要求变更等。
设计经理应对已正式发布的所有设计文件的更改实施控制。
(1) 所有设计更改都应由授权人员确定, 对重大设计更改的设计文件都应进行评审、验证, 必要时 (如合同或法规要求时) 进行确认, 在实施之前由授权人批准。
(2) 超出合同范围的设计更改, 设计经理要及时和市场开发部取得联系, 经市场开发部确认后开展工作;一般局部性问题的设计更改, 由专业负责人审核, 设计经理批准;涉及到两个以下的专业时, 设计经理应组织会审会签。顾客或外部原因引起的修改, 需顾客代表或申请变更单位代表的确认;重大方案性或技术性问题的设计更改, 还应报顾客代表和公司分管项目的副总经理 (或公司副总工程师) 确认或批准。
(3) 对所有的设计更改都应形成文件。
(4) 所有的设计更改设计文件应具有明确的标识和可追溯性。
(5) 设计更改的评审记录和验证记录应予以保存。
4认真总结, 加强数据分析
质量控制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测量, 并将实施结果与事先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 判断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找出存在的偏差, 分析偏差形成的原因等一系列活动, 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将与质量有关的不合格品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以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工程质量的不断改进。
5 结束语
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 从事质量管理要以正确的理念为基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严格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准则进行设计质量控制, 才能有效保证设计质量。世界经济发展到了今天,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竞争的焦点由价格转变为质量, 企业只有将质量置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 才能长期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工程项目管理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726~730.
[2]张新明.持续创新-提高工程公司EPC项目管理水平的途径[J].项目管理技术, 2008, 6 (5) :73~77.
[3]杨顺祥, 张秀东, 等.项目管理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石化勘察设计协会, 2003.5, 89-96.
加强设计 篇2
渝建发[2011]36号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北部新区建设局,两江新区建管局,有关单位:
初步设计是建设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加强初步设计管理对规范设计市场,保证设计质量,节约建设投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各区县初步设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障我市建设工程项目依法建设、有序实施,依据国家及本市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现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规范编制设计文件
初步设计文件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设计单位编制。外地入渝勘察设计单位应办理入渝备案登记手续。按规定应进行设计招投标的项目须通过招投标确定设计单位。
参与初步设计的人员须为设计单位在职人员,并在申请初步设计审批时,提供社保缴费证明(外地入渝单位人员、本地勘察设计单位人员分别在本单位一年、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等佐证材料备查。
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工程概算等三部分内容组成。文件编制的格式和深度须满足《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及国家和本市其他规定的要求。
初步设计文件的质量责任要落实到人。初步设计文件扉页应设置“设计人、校核人、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等技术岗位的签署栏,人员名字须同时打印和手签。设计人与校核人、设计人与审核人不得由同一人签署。国家已实行注册执业资格制度的,初步设计文件应加盖个人有效注册印章。
二、积极探索审批方式,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一)初步设计审批方式
根据《重庆市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渝府令第190号)的规定,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初步设计审批采取并联审批的方式。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参照我委审批方式,依托评审专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本地初步设计审批运行机制,确保审批质量,提高审批效率。
(二)初步设计审批程序
分为受理、审查、审批。其中,审查分为行政审查和技术审查。
1、受理
建设单位申请初步设计审批,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1)投资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2)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及红线图;
(3)建设工程规划用地许可证及其附件;
(4)建设场地现状照片;
(5)方案审查意见书及附图;
(6)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包括节能设计专篇的说明书、图纸、设计概算等);
(7)工程勘察报告(初步勘察深度以上)及其质量审查合格书;(8)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设计人员社保缴费证明及劳动合同。
(9)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具体规定见市城乡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
(10)经济适用房、危旧房改造安置房、农转非安置房等享受地方优惠政策的建设工程,应提供其行政确认书或其他证明文件。
(11)单个工程的初步设计审批原则上不得分期报建。确须分期报建的,应在首期工程报建时提交分期报建计划,明确每期报建内容,在征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按计划分期报建。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后,于规定工作日内完成全部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确认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初步设计审批申请资格。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主办部门向申请人出具《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主办部门向申请人出具受理的书面凭证;主办部门决定不予受理的,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的书面凭证,并说明理由。
2、审查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自初步设计报建正式受理之日起,于规定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内容包括:
(1)行政审查 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重庆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要点》行政审查部分的规定要求和有关法规、规章进行。重点审查建设程序是否合法,勘察设计单位和人员的设计资格是否具备,其市场行为是否规范等。
(2)技术审查
技术审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专家依据《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要点》和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重点论证初步设计技术上的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技术审查专家库。市、区县可资源共享。专家的抽取应采取回避制,避免同体审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控制、干预和影响专家的审查意见。市级重大建设工程或技术特别复杂、专业性特别强的建设工程,专家库专家难以胜任的,可邀请市外或境外资深专家参与审查。
技术审查原则上采用会审形式。建设单位负责人、项目代表,设计单位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民用建筑工程须由注册建筑师担任)、各专业负责人等应当参会。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初步设计主要参与人员无故不到的,技术审查会应取消或延期进行。技术审查意见分为通过、修改通过和不通过三种。
a、通过:初步设计文件符合《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和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及有关管理规定的建设工程,应为“通过”。专家审查意见由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落实。
b、修改通过:初步设计文件基本符合《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和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及有关管理规定,个别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管理规定,设计不尽合理、存在缺陷的建设工程,应为“修改通过”。
设计单位应在3~5个工作日(重大项目不超过7个工作日)内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建设单位再将修改后的初步设计文件及通过技术审查的书面申请(含设计单位是否采纳专家审查意见等内容)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经原专家组专家对提交材料审查认可后,方可通过技术审查。
修改通过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修改完善设计文件所用时间不计入初步设计审批工作时间。
c、初步设计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工程,技术审查意见应为“不通过”:
①设计依据不正确或不充分的;
②设计文件编制不符合《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有重要缺项的;
③严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采用落后、淘汰技术、设备或材料等不符合现行技术产业政策和管理规定的;
④设计严重不合理的;
⑤技术审查意见为修改通过,建设单位逾期未提交修改后的初步设计文件及通过技术审查的书面申请,或专家对建设单位提交材料不认可的。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技术审查作为初步设计审批的必要环节和条件,对报建工程提出明确的技术审查意见,但同时应合理安排工作周期,不得借故延长审批时限。
3、审批
经行政审查符合法定条件,技术审查意见为通过,其他相关部门并联审批意见均为通过或已取得其书面批复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规定时限内作出通过审批的书面批复。
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规定时限内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①行政审查不符合规定要求,存在违法、违规问题;
②技术审查意见为不通过的;
③其他相关部门协办意见为不通过或未取得其书面批复的;
④违反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初步设计审批时,严禁超规模、超标准审批。对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国家融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项目的概算要重点予以审查,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投资规模。
(三)专家管理及咨询费用
1、承担技术审查咨询的专家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正廉洁,不得利用审查咨询工作为本单位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泄漏涉及工程相关的知识产权或技术秘密;能够按要求按时参加并完成审查咨询任务。
2、对审查专家实行年度考核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其审查资格。
3、专家咨询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支付标准可参照原国家计委制定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号)执行。其他非评审专家人员不得收受任何费用。
三、市、区管理权限
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调整我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权限的通知》(渝建发〔2008〕20号)明确的市、区分工,实施所辖区域内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管理工作。不得越权审批和擅自行政委托,越权审批无效。
北部新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按照市政府《关于在北部新区实施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渝府令第151号)和《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执行。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作为初步设计审批的前置条件,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以《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抗震办)统一实施。
四、加强审批后期管理
除规定不需进行初步设计审批的以外,所有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定进行初步设计审批。否则,不得进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对确需修改且涉及总平面布置、建设规模及指标(层数、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结构体系、使用性质、产品方案、主要工艺及设备、建设地点等方面的调整,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经原设计单位书面同意建设单位另行委托)进行修改,并将调整后的初步设计文件报请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批。其中,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的调整或规划方案的明显调整还须经原项目立项审批部门或规划部门同意后,再办理初步设计调整的审批手续。
涉及建筑节能设计重大变更的,按照《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后的重大变更管理的通知》(渝建发〔2008〕39号)执行。
五、多方联动,共同监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是初步设计的质量责任主体。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施工图审查机构是初步设计的监管(监督)责任主体。
在初步设计审批过程中,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依法履行工程质量责任和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严格内部校审制度,将初步设计的质量责任落实到人,执行奖惩措施,进一步提高初步设计质量。
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上下联动,严格监管。对对违反工程建设及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处罚,将其计入单个人诚信档案。定期通报各设计单位技术审查通过情况,并将其与单位资质,设计招投标等挂钩。
施工图审查机构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应加大审查把关力度,凡未执行初步设计审批文件或存在违法、违规等行为的,不得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并将情况上报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一经核实,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依法对设计单位和人员予以处罚。
注:《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要点》等文件资料可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网站(网址)“勘察设计”—“政策法规”栏下载。
对于加强铁路机械设计的探究 篇3
一、铁路机械设计的发展历史
铁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铁路机械设计也随着铁路的发展在不断进步完善。早在1804年,理查·特尔维域克就在英国的威尔士发明了第一台能在轨道上前进的蒸汽机车,这可以说是铁路的鼻祖。1814年,史蒂芬逊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拉开了铁路发展的序幕,此后,铁路的发展蒸蒸日上。而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则建于上海,中国正式使用的第一条铁路和蒸汽机车则是由李鸿章兴办的开滦公司煤矿所建,在当时可谓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此后,中国铁路的发展又经过了新中国抢修和恢复铁路运输生产时期、中国铁路网骨架形成期、改革开放新的发展时期等重要时期,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了完善严密的铁路系统。而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铁路机械设计也在不断完善,从一开始的技术不够成熟向越来越完善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铁路和铁路机械设计会有更光明、更美好的发展前程。
二、铁路机械设计的重要性
铁路是我国的基础交通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大命脉,一直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铁路部门也对铁路机械设计十分重视。铁路为我们国民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铁路的便利也源于铁路机械设计的用心。铁路的重要性我们都十分清楚,所以,我们也应该知道,铁路机械设计的重要性。铁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全依赖于成熟的铁路机械设计,铁道部对铁路机械设计的重视和心血的倾注才铸就了铁路的稳定发展。安全问题是铁路运行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铁路机械设计决定了铁路乘客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了乘客的基本安全问题。铁路机械设计能够保证铁路的平稳运行和发展,铁路的发展得到保障,国民经济自然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所以说,铁路机械设计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起到了间接促进的作用。铁路机械设计的用心不仅是对乘客安全的负责,同时对于国民经济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铁路机械设计存在的问题
铁路机械设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对于铁路机械设计的问题不能容忍一丝马虎。但是,目前我国铁路机械设计方面却存在着一些细小却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设计方面、前期工作方面、检查管理方面和施工方面。设计方面,一般出现的问题就是,铁路机械设计和实地勘察的出入。设计是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也决定了铁路的建设安全,但实际情况中会出现设计前期调查工作的不深入,导致机械设计与实地的出入较大;还有就是地质资料的不够精确,对实际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就是设计的意图和实际使用情况不能完全的对应。这些都是设计方面的细节问题。前期工作方面,由于铁路建设是项复杂的工程,所以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目前的铁路机械设计中,却会出现一些比如:设计文件批复周期长,投资超出预期的指标,随意修改投资项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铁路建设进程,需要引起重视。检查管理方面,检查管理是保障铁路建设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铁路机械设计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但是,由于检查管理人员数量的不足,导致铁路建设无人监理,检查管理力度不够,也不能有效地保障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这个问题也需要引起铁路相关部门的重视。铁路机械设计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施工问题。施工是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施工中存在了哪怕十分细小的问题,都会导致铁路运行的危险和瘫痪。可是目前有的施工队却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这对于铁路机械设计和铁路运行会是致命的伤害。上述所讲的这些都是铁路机械设计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他们的存在将会影响整个铁路的发展运行,所以必须尽量避免。
四、如何加强铁路机械设计
谈过铁路机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就必须寻找办法加强铁路机械设计。同样的,加强铁路机械设计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设计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设计图的审核工作,确保设计和实地勘察的一致,提供精确的地质资料,并尽量做到设计意图和实地使用功能的一致。第二,前期工作方面。要呼吁政府加大对铁路机械设计的政策支持力度,做好投资资金的估算,避免出现投资超出预期的现象。第三,检查管理方面。要严格执行对铁路建设的检查管理,保障铁路建设的安全和稳定,提高管理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第四,施工方面。杜绝出现施工人员转包、违法分包、偷工减料等不合格的现象,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抓好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铁路机械设计和铁路建设的成功进行。上述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铁路机械设计,确保铁路建设和机械设计的平稳运行。
五、结语
虽然铁路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很艰巨。中国铁路要发展,而中国铁路的发展全靠铁路机械设计,如果想解决铁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就要从根本上加强铁路机械设计。希望铁路建设工作者能时刻以铁路机械设计为重任,为铁路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奋强.铁路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铁道经济研究,2009(3).
2.孙建龙.浅谈如何加强铁路安全管理[J]. 硅谷,2009(14).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 篇4
一、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与改革的顶层设计
过去三十多年的第一次转型与改革带有增量的鲜明特征,往往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今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越来越小,第二次转型与改革更多涉及包括政府体制在内的存量制度变革,涉及全面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利益博弈,其深刻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第一次转型与改革。
克服部门利益,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新要求。在政府转型成为改革关键和重点的时候,由部门自行设计方案推进改革,难以保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十二五”时期加快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改革的“重头戏”,将涉及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这些改革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超越部门利益的改革方案,真正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要求推进公益机构改革。
克服地方利益,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新要求。未来5年,改革将更多地触及地方利益。比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改革的主攻方向,中央政府要控制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可能会使得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这些问题必然涉及中央地方财税关系的深层次调整,需要在中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解决。
克服行业利益,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新要求。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我们能够逐步看到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为此国家出台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新36条。但其真正落实,涉及打破行政垄断,涉及包括铁路、航空、邮政、电信等多个行业的利益调整,涉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的利益博弈。在发展方式转变的特定背景下,更多的国有经济将从与民争利的领域退出,更多的国有经济将配置在公益性领域。只有在中央的统一部署、统一规划下,才能切实推进以民富优先为导向的国企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
二、全面改革与改革的顶层设计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这是中央对新阶段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推进全面改革,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选择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和改革路径,形成改革的总体规划。
明确改革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过去三十多年改革的战略目标相对明确,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人均国民收入翻番等。新阶段的改革不仅仅涉及经济体制、经济总量和人均总量的指标,还涉及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这些领域都需要有明确的体制目标和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确定改革的主攻方向。在新阶段的改革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都相当重要,但却不能等量齐观。新阶段的改革中,地方的探索仍相当重要,但在改革触及政府自身转型的情况下,更需要明确改革的主攻方向。把握全面改革的主要矛盾,可以带动全局,使改革全盘皆活。
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到底先从哪里破题?后续的改革如何跟进?现在来看,在整个改革设计上有一个抓住时机、确定优先顺序的问题;在各领域内部改革上,同样也有一个抓住时机、确定优先顺序的问题。
三、改革的重点突破与改革的顶层设计
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需要按照公平与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要求,在重点领域中寻求突破。发展方式和重点领域的改革都带有结构性改革的鲜明特征,都需要把握改革的关联性和配套性增强的现实需求,进而加强中央层面的统筹规划。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涉及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涵盖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整体性建构。这样的改革,单靠在地方层面的探索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建立就业优先的体制机制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就业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体制问题,既涉及产业结构中扶持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也涉及所有制结构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这样的改革决定了只进行某一个领域的改革很难奏效。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推进2亿多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未来5—10年不可回避的全局性重大课题。农民工市民化涉及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
四、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
“十二五”时期既是改革的历史转折期,也是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改革,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制定理性务实的改革路线图。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取决于决心和勇气。从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看,由于改革触及到分配领域,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制约下,没有决心和勇气,一些领域改革方案迟迟难以出台,一些局部领域的改革虽然推出了,但没有最终解决问题。
加强设计 篇5
张付国
一、教材认知
1.教材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学情: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5.布置作业
加强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环境保护
一、加强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某项任务或某个项目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通过整合、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顶层设计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决定性,顶层设计采用由上至下、由高端到低端的设计方法,顶层是核心理念和目标的设计者,决定了底层如何实现目标;二是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内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要求内部要素均围绕核心理念和目标进行有效匹配;三是操作性,顶层设计具备简洁、明确的特点,是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其设计成果具备一定的实践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使得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环境监测事业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的顶层设计,重点解决监测系统运行体制、网络整体格局、装备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引导作用,深入研究环境监测面临的客观需求,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增强环境监测网络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环境监测机制的可行性,使其与环境管理战略发展相适应。
二、加强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的路径
(一)改革环境监测体制
环境监测应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消除条块分割管理的弊端,实施系统性管理,加大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力度。首先,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我国要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增加经济和技术性的政策,通过法律明确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国还在要《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环境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主体的资格,促使环境机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增强环境法的权威性。其次,实行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统一布局和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进行统一性监测,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要及时向上级监测部门上报数据,由区域监测机构审核后对外发布。转变环境监测机构与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地方政府没有权利干涉环境监测活动,避免出现行政干预监测数据的情况。再次,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根据不同级别的环境监测机构采取不同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方式,积极拓展监测投入经费来源,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将其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的重要补充方式。
(二)优化环境监测网络整体格局
我国环境监测网络要构建布局科学、功能齐全、覆盖全面的整体格局,促进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首先,理顺各级监测网络的关系。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可划分为国家、省、市、县级,各级环境监测网点应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行设置,使得我国环境监测网络自上而下形成金字塔形的网络结构,减少网点的重复建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是监测网设计和建设的责任主体,应当对各级环境监测网建设给出指导性意见,并监督地方严格按照整体部署建设环境监测网。其次,明确环境监测网络功能。我国要建立环境质量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监测网的预测预警功能,加强对潜在环境风险的分析评估,及时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如,在重点河流、湖库断面增加重金属、发挥性有机物、生物毒性等项目的监测,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有效防治。再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提高环境监测资源的使用效率,应当构建起资源共享机制,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增强流动监测能力。在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站、地市级站建立装备资料库,及时掌握仪器装备配置情况,优化调整仪器装备配置结构,实现各级环境监测网的资源共享。
(三)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机制
为推动环境质量监督活动自上而下有序开展,必须建立起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首先,实行全国统一协调机制。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重大环境调查监测等工作内容,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应推行网络化管理,遵循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路,建立面向整个监测系统的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其次,构建长效质量监督体系。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中普遍存在单项目、单领域、分散型监督的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大监督方法的研究力度,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展比对监测、同步监测、质量检查、质控考核等监督活动,形成长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再次,实行质量管理评价制度,围绕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的目标需求,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形成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为改进环境监测方法,明确环境监测战略发展方向,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提供可靠依据。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首先,合理扩大监测人员编制,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定期、分批、有序引进技术人才,适当降低人才队伍年龄层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其次,人才培养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结合,培养专业型人才,具体包括课题研究人才、应急事件处理人才、质量管理人才等,要求环境监测人才不仅要掌握水质采样、大气采样等基本业务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是一项关乎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起自上而下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理顺各级监测网络之间的关系,完善监测网络功能,逐步实现监测资源共享,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文鹏,汪茜.中国环境监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2]李南奎.环境监测管理作用及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科技,2013(11).
[3]周栩羽.浅析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低碳世界,2014(5).
加强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控制 篇7
工程项目准备阶段,是指工程项目在获准立项,作出投资决策后,接下来开展的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概预算等工作。这些工作都要在工程项目正式开始施工前完成,因而称为工程项目的准备阶段。
工程项目的初步概预算工作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是工程施工的依据、质量的基础,对工程质量、功能、造价有着重大影响。然而,现在有部分建设单位为节约成本,加快工程开工的速度,不顾勘察设计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的情况,强行开始施工,为以后工程项目的施工和质量问题埋下隐患。如有的单位施工设计流于形式,设计内容不科学,存在严重问题,甚至还有的根本就不进行勘察设计,导致工程的施工无依据可循,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随意性,同时也就增加了工程的风险,给工程项目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前的概预算准备工作的控制,以降低其潜在风险扩大化的可能性和引发风险的可能性,本文对此提出了几点策略。
1 初步设计阶段概算控制的意义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中,由于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标准引用不当、设计错误或缺陷、设计变更频繁等问题为设计图纸或成果没达到要求带来风险,再或者更严重的是扩大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这都将为工程项目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因而我们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工作中,都应该注意识别这类风险。可以通过现场考察帮助识别风险的存在,如承包工程,投标报价前的现场踏勘可以使承包商对拟投标的工程基本做到心中有数,但只有现场考察还远远不够,现场踏勘仅能了解一定范围内的地面情况,而对于超出范围或范围内的地下及有关水文、地质情况并不能了解。因此现场考察除要求获取直接资料外,还应设法获取间接资料,而且要对所掌握的资料认真研究以便去伪存真。
当预算人员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误或不全面,或者选用的估算、模式不恰当,预算定额标准不科学时,就可能存在对工程项目的概预算不准确,出现财务部门筹集的资金短缺或不足的情况,导致资金低效率运用的风险或高负债的风险,影响其对投资金额的控制。当预算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合理估计到未来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如利率的变动、物价的波动时,就可能使得工程项目的概预算难以体现其未来价值或真实价值,增加对投资金额控制的风险,相应的也就增大了财务风险。
在勘察设计概预算阶段,主要应该考虑的是项目发生可能性大小和其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这是由于勘察设计资料收集的多少与风险发生的大小息息相关;设计概预算成果质量的高低与其带来的风险所造成的后果严重性紧密相连。因而我们应采取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如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统计和概率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估,把好风险控制关。
对工程项目概预算工作来说,由于概预算是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自己根据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基建主管部门规定的现行预算定额及其取费标准等有关规定计算出来的一个工程项目预计投资价,因而不能将风险转移,只能自留。希望通过积极采取的控制措施,能使其引起的风险有所减小。具体的控制措施将在下面进行讨论。
2 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控制策略
2.1 工程项目概预算的控制
1)预防措施。
顾名思义,预防措施是指在概预算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环境来实施概预算控制。具体包括:a.预算人员的选择:要搞好工程项目预算,做到收入合理,严格控制支出,首先需要的是选择优秀的预算人员来负责工程项目概预算的编制工作。b.预算人员的培训:组织预算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发的预算定额及取费方面的规定,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c.信息资料的收集:要做好预算,就必须为预算人员提供收集和应用信息资料的必要条件,以保证对外预算造价编制合理、准确,对外支出控制严格,价格适度或最低。d.明确责、权、利:在预算工作开展前,需明确工程项目的目标,预算人员的权利、责任,使预算人员目标明确,责任清楚,正确运用权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取得高的工作效率。
2)概预算的审核。
工程项目建立合理的概算审核制度,将有利于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加强投资计划管理,促进概预算编制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概算的编制规定和费用标准,防止任意扩大投资规模或出现漏项,从而减少投资缺口,实际上是对工程项目造价所进行的源头控制。因而我们要严格把好概预算的审核关,从必要性、效益性和实际性出发,降低由此引发的风险。
2.2 超投资问题的控制
1)从设计着手。
a.要严格遵循可行性研究批复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及配套设施等建设内容,不得任意更改。可研所形成的经济效益评价是以可研估算投资为基础的,是项目能够成立的关键,概算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应有的投资效益。b.在工艺、设备、自控、土建及安装等方面,在满足工艺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选用成熟可靠的流程、设备及自控手段。不能片面追求高新尖,不能任意提高标准,能用国产技术设备的,不用进口的。各专业设计既要保证工艺流程的正常运行,又不能过分保守。c.概算编制的定额依据、定价依据、费用依据,要严格执行国家专业部门和省颁布的标准。在国家部门标准和省标准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一般掌握如下原则: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工程费用定额执行浙江省定额标准;安装工程概算定额、工程费用定额执行国家行业部门定额标准;其他费用定额执行浙江省其他费用定额标准。
2)从概算审查着手。
要求参加审查人员,除了掌握有关编制概算的依据之外,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树立对国家负责,对工程负责的思想,对专业性较强的建设项目应事先组织专家预审,对工艺技术等方面提出意见。政府有关批复部门结合各方意见,严格把关,从严控制概算投资,实事求是,该增就增,该减就减,能使项目概算反映项目建设投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地保证工程按概算投资进行。
3 结语
工程项目的初步概预算工作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是工程施工的依据、质量的基础,对工程质量、功能、造价有着重大影响。工程项目概预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外部投资是否节约,外部条件设计是否经济,方案比较是否全面,经济评价是否合理,设备投资是否合理,主要设备订货价格是否符合当前市场价格,能否用国产设备,订制国外设备的条件和运输费用是否合理,报关是否合理,有无替代途径。审查时应重点注意概算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及适用范围;概算的构成是否存在漏列、错列、多列的现象。
初步设计提出的总概算不得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总投资估算的规定比例。对于在审查概算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要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工程建设的内外条件,了解设计是否经济合理,概算采用的定额、指标、价格、费用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和施工现场实际,了解有无扩大规模、多估投资或预留缺口等情况。我们应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前的概预算准备工作的控制,以降低其潜在风险扩大化的可能性和引发风险的可能性。
摘要:结合初步设计阶段概算控制的重要性,分析了初步设计阶段概算控制的意义,提出了初步设计阶段概算控制的策略,以加强工程项目施工前概预算准备工作的控制,降低其潜在风险扩大化的可能性和引发风险的可能性。
关键词:工程,设计,概算,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婉有.建筑工程项目超概算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253.
[2]石福巍.工程概算控制的建议[J].甘肃科技纵横,2007,36(3):104.
[3]韩书蓉,吴庆珠.工程招投标价格及其概算[J].科技咨询导报,2007(9):61.
[4]赵小英.水利工程设计概算编制程序[J].水利水电,2006(1):62-64.
[5]刘君丽.施工项目超概算的原因及控制方法[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6(1):3-5.
如何加强住宅地基结构设计 篇8
关键词:地基结构,设计,规范
住宅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工程质量符不符合标准、是优是劣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居住安全。由此可以得出住宅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住宅设计直接影响住宅的安全性、合理性、达到最大的经济化所以住宅设计不仅是一项繁重的工作, 而且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然而地基的设计作为住宅的设计中重要一环, 地基设计施工的质量也直接决定了住宅的整体质量。本文通过对住宅地基结构中的地基设计、当前的住宅设计结构应满足的规范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希望可以使住宅质量达到更高的标准。
1 当前地基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地基结构的设计不规范
一些设计院和设计人员不重视地基结构的设计, 有的只是对他人的设计结果盲目参照, 或者生搬硬套, 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变通, 有的是对于结构设计的规范和方法理解不深入, 不能灵活地利用, 更多的则是为了应付差事而草草了事, 缺漏一些重要的注释和图解, 对于一些标准没有严格要求, 还有的需要重点标注的解释和参数只是粗略带过, 没有将地基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二投入太多精力。甚至有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赶工期而偷工减料, 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为以后的施工制造了很多的困难。
1.2 部分结构设计不合理
一些开发商为了可以得到更多的空间, 将有些底层设计成地下室或者地下车库, 而忽略了地基结构中的抗震作用, 底部框架和上层结构失调, 造成一些住宅的不合理构造体系, 导致力的传递不明确。还有的一些设计中因为选用了错误的场地类别和抗震分类, 而导致了整个结构的设计不符合标准。有些设计者在设计中存在漏算和错算的现象, 一些荷载取值的数据没有达到标准规定, 使得一些结构强度不够, 为一些安全隐患埋下了定时炸弹。
1.3 对于设计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
由于地基时的设计不被重视, 所以在无论是投入的精力还是对地基设计的监管力度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监管制度的缺失也是地基设计问题频频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对于设计阶段的没有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 这也直接导致一些安全问题没有在萌芽阶段被发现, 到了爆发的时候就酿成了严重的后果。有关部门放松对设计的监督, 或者通过自己的权力影响设计的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住宅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2 地基设计的要求
当地基设计的工作开始时, 就要从初始阶段全盘考虑不仅要避免一些在结构上的设计问题, 还要让设计的结果满足构造和结构电算化上的一些要求。时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一些错误, 比如一些对活荷载的折算不当荷载少算或者漏算、在实际施工时建筑物的计算与实际用料不相符。验算底框砌体结构进行时, 对于多层结构刚度比较均匀的话可以适用底部剪力法, 而一些架构比较复杂的多层结构的抗震墙的方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对于这种情况应该采用剪力按比例由框架按刚度承担, 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的双保险的方法。并且还应该考虑到附加轴力对地基的底层框架产生的影响, 当电算化已经普及在工程设计的今天, 如何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对于点算结果的分析和判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尤其是电算结果的实际应用上能否满足实际的要求。
3 住宅地基结构设计的改善方法
3.1 使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成为主导
与过去的静力设计不同的是无论是多层或框架的剪力墙结构的住宅设计要想满足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都必须从抗震的角度出发。所以, 如多结构设计人员不能尽快的参与到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去, 将会给之后的结构设计带来不利的影响, 也将造成建筑结构设计的不科学。通过结构机理的概念、震害现象实验、力学概念等分析概括得到一些可行的经验和宏观的规律, 工程师运用这些得来的经验和规律对地基结构设计中难以理解和做出具体规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便采取最合理的措施。如果一在建筑物一开始的结构设计中没有从地基开始进行综合的全面考虑的话, 之后在上部结构设计以及工程施工中, 就很难做到, 计算准确模式合理, 也很难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这些地基思想和设计方法在整个工程的设计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贯穿着整个设计过程。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对于一般的含有多层砌体的住宅, 必须要做到以不同的墙体承担不同的压力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优先。对于纵横墙的布置不适合使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的无锚固结构, 在房屋的末端和转角处也不宜采用楼梯间, 而是应该使纵横墙采用均匀的对称, 在平面内应该对齐, 在竖向上应上下连续。在高层结构的住宅中, 尤其是钢筋混凝土多的住宅, 应将压力合理的分配, 并减少缝隙的产生, 然而一但设置了缝, 就应该使防震缝的伸缩与设置防震缝和沉降缝之间互相统一;为了能够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采用双向布置, 这样才能使整个地基的稳定性更加提高, 以此使整个工程的布局更合理。
3.2 进一步对住宅结构的地基设计进行改善
通过避免立面体形变化过大、减少使用形状复杂的平面设计和阴角平面的布置, 先将体型比较复杂, 建筑物荷载的高低差异较大的建筑物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 通过几个部分的协同作用, 共同加强上部结构, 再通过加强基础措施、结构措施地基方面加以控制, 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少和防止, 由于不均匀沉降和地基沉降引起的构件破坏和开裂。对于同一建筑物最好采用一样的类型的基础并且应埋置于同一个土层中。现阶段的高层建筑或者多层建筑地基设计都非常的复杂, 在埋桩深度, 打桩要求上都非常的严格, 所以现在的多层的建筑地基结构以及高层的建筑, 要从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不同方法的考虑和设计。这也是从经济成本, 施工成本, 和效率等多方面综合得来的结果在群桩的设计和布置上, 一定要考虑到重心的问题, 当层与层之间出现比较大的起起伏伏的时候, 应该是它的上部结构与其结构中心相符合, 而且要应该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液化产生的影响。以经济的角度来考虑, 现在的对多层的建筑来说, 一般的不太愿意使用长的桩方案进行设计。但是对于一些有着厚度较大软土层覆盖层的地区, 一般来说大都必须通过地基结构设计处理的方法从而达到能够抑制建筑物沉降的目标。当前比较常用的软土处理地基类型有着比较多的方式, 但是在当开始选择地基设计的时候, 要先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工程队设计的要求, 要首先考虑到设计之后在各个工程方面的适用情况, 确保他的处理范围能够达到国家要求的技术指标和标准规范, 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到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关系是否和谐统一, 是否能满足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在方案设计完成之后, 还要进一步将施工单位的水平和技术以及是否有经验等进行综合的考察和比较, 以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对于设计阶段的没有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 这也直接导致一些安全问题没有在萌芽阶段被发现, 到了爆发的时候就酿成了严重的后果。有关部门放松对设计的监督, 或者通过自己的权力影响设计的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住宅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 要想从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察觉到错误的存在, 就可以从最大层度上提高地基结构设计的质量。而建立健全审查制度就成为整个监督体系的关键。
4 结束语
总结起来说, 一个住宅的建设项目尤其是地基的设计项目, 是一项工作时间长, 工作量大, 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周全的考虑。因为一栋住宅的质量关系着许许多多的生命安全, 因为设计师的一时疏忽和设计监管的不严格, 就可能从根本上影响整栋住宅的质量。所以认识到住宅地基结构设计的问题, 且规范的基结构的设计要求, 并且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改善, 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 从根本上保证住宅的质量, 也是对居民的生命安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武.住宅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建材与装饰 (下旬刊) , 2008, 04∶35-36.
加强设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 篇9
一、设计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设计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设计单位还存有之前事业单位的习性, 正如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一样, 设计单位也没有意识到财务管路在单位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们更强调权利的归属和命令的执行, 往往忽视了企业的财务管理, 尤其是预算管理, 在设计企业管理当中,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 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 应该讲其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来对待, 但是, 在设计单位内部, 往往存在着财务架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大部分设计单位的财务机构的设置是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 还有部分设计单位管理者在财务机构设置方面不够科学, 有的甚至未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设计单位先关领导对财务管理的不重视还体现在设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 单位的内控体系不完善,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财务运行不够规范, 权责不到位, 内部控制制度等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等。
2. 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信息化程度低
设计单位的预算控制流于形式, 事前预算不力, 事后分析不到位。很多设计单位管理者事前没有采集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并编制预算, 在事中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甚至在事后评价和分析也不到位, 这些都成为设计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 设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缺乏财务创新。在设计单位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 由于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受网络技术的限制, 采用较分散的管理模式, 电子化程度不高, 财务信息上下级之间无法共享, 监管信息反馈滞后, 工作效率低下, 没有开发出能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这也会严重阻碍设计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3. 费用管理不严格、成本控制不严
设计单位很多都是以设计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的, 各小组内部的费用控制基本上由小组组长审批, 这就导致各小组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资源进行竞争, 对费用的管理不严格, 资产的管理也相对混乱, 导致财务管理效率低下。在费用开支上, 部分企业管理不严, 未建立或未实行相应的审批和复核制度。在资产管理上, 部分企业没有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 资产实物与登记簿不符, 实物管理和账务管理都有很多漏洞。另外, 在单位开展业务的过程中, 成本核算比较粗放, 成本控制极其不严格, 严重影响了单位年度指标的完成情况。比如, 有的部门将各种产品成本笼统的汇总核算, 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严重了打击了成本节约者的工作热情;还有的部门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 事前、事中控制能力较低,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提高设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1. 树立设计单位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对于设计单位来说, 它的总体目标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因此, 设计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计单位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与否。然而, 很多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并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认为它只是利用历史数据在事后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财务管理理念是极其不合理的。对设计单位来说, 财务管理贯穿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涉及到单位的各个方面, 单位的领导层必须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通过他们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 来带动单位其他人员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单位应该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 大力宣传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并要求员工在工作时要根据财务管理获得的财务指标数据对单位的管理情况进行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避免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例如, 中国成达工程公司在单位内部大力宣传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形成了一个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企业文化, 为企业未来发展更好的服务。
2. 全面加强设计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财务预算管理反映的是对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的管理, 它是以实现单位既定的目标利润为目的, 围绕着科学的编制预算、严格的内部控制和及时的反馈考核绩效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设计单位在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 在综合考虑市场信息、全面了解单位自身的优劣势的基础上, 围绕着单位既定的利润目标, 在单位内部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进行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 使预算能够与各个部门的未来目标相适应, 保证预算指标的科学合理;其次, 在编制过财务预算后, 要围绕着财务预算, 将具体的财务预算指标和相关的财务制度分配到各个部门中, 以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采用必要的控制手段, 以保证预算的执行效果与预期既定目标一致;最后, 在预算执行完成后, 要将各部门的绩效与编制预算进行比较, 对执行效果比较好的部门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对执行效果与预算相差较大的部门给予相应的惩罚, 同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找出解决方案, 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例如,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致力于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利用预算对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 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完成了既定的经营目标。
3. 加强成本控制, 降低设计单位成本
设计单位现在大多数都用的是以项目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方式, 但以项目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方式并不能够有效的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 不能够识别出哪些是必须的成本耗费, 哪些是可以节省的成本费用, 这不利于设计单位降低成本费用。因此, 设计单位应该采用责任中心成本管理方式, 将直接发生成本和费用的各经营部门和业务部门, 划分成若干个责任中心, 根据各中心的责任范围统一编制责任预算, 在单位的整个经营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成本管理, 以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 确保单位整个经营过程的费用要控制在既定的总成本范围之内, 并通过对责任的锁定实现责任利润, 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例如,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采用了责任成本管理,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也提高了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 使他们更加适应现代形势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基础, 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设计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 被大家所认知, 设计单位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采用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使预算管理未能真正发挥预算作用, 在成本费用的控制方面也无法有效执行等问题十分严重。因此, 设计单位要想保持竞争优势, 就必须要高度关注财务管理, 不断的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不断的强化财务管理职能, 规范财务管理活动, 切实保证设计单位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设计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实体而存在, 设计单位既具有事业单位的性质, 从事的经营活动又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因此, 设计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 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一个企业具有好的财务管理, 各方面的核算才能保证质量, 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设计单位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对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设计单位的特点对其财务管理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设计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发现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进一步的应对措施, 这对于我国设计单位的良好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设计单位,财务管理,预算控制
参考文献
[1]朱云华.如何做好勘测设计单位财务预算管理[J].审计与理财, 2013 (06) .
[2]温万春.浅谈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企业导报, 2012 (08) .
如何加强建筑物的防震设计 篇10
延性对抗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性质, 我们要想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延性, 那么就必须清楚影响延性的因素。对于梁柱等构件, 延性的影响因素最终可归纳为最根本的两点:混凝土极限压应变, 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影响延性的其他因素实质都是这两个根本因素的延伸。如受拉钢筋配筋率越大,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就越大, 延性越差;受压钢筋越多,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越小, 延性越好;混凝土强度越高, 受压区高度越低, 延性越好 (但如果混凝土强度过高可能会减小混凝土极限压应变从而降低延性) ;对柱子这类偏压构件, 轴压力的存在会增大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减小延性;箍筋可以提高混凝土极限压应变, 从而提高延性, 但对于高强度混凝土, 受压时, 其横向变形系数较一般混凝土明显偏小, 箍筋的约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所以对于高强度混凝土, 不适于用加箍筋的方法来改善其延性。此外, 箍筋还有约束纵向钢筋, 避免其发生局部压屈失稳, 提高构件抗剪能力的作用, 因此箍筋对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规律, 在抗震设计中为保证结构的延性, 常常采用以下措施:控制受拉钢筋配筋率, 保证一定数量受压钢筋, 通过加箍筋保证纵筋不局部压屈失稳以及约束受压混凝土, 对柱子限制轴压比等。
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 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系统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强柱弱梁”:人为增大柱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 使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 梁端塑性铰出现较早, 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大;而柱端塑性铰出现较晚, 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小, 甚至根本不出现塑性铰。从而保证框架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和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2“强剪弱弯”:剪切破坏基本上没有延性, 一旦某部位发生剪切破坏, 该部位就将彻底退出结构抗震能力, 对于柱端的剪切破坏还可能导致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倒塌。因此可以人为增大柱端、梁端、节点的组合剪力值, 使结构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弹性变形中其任何构件都不会先发生剪切破坏。
抗震构造措施: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 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这一系统的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我国的抗震措施中对耗能机构的考虑采用了“梁柱塑性铰机构”模式。抗震设计中我们为了避免没有延性的剪切破坏的发生, 采取了“强剪弱弯”的措施来处理构件受弯能力与受剪能力的关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与非抗震抗剪破坏相比, 地震作用下的剪切破坏是不同的。因为框架剪切破坏总是发生在梁端塑性铰区, 这就不仅要求在梁端形成塑性铰前不发生剪切破坏, 而且抗剪能力还要维持到塑性铰的塑性转动达到大震所要求的程度, 这就需要更多的箍筋。同时, 在梁端塑性变形过程中作用剪力并没有明显增大, 也进一步说明这里增加的箍筋不是用来增大抗剪强度, 而是为了提高构件在发生剪切破坏时所达的延性。
二、我国防震高层建筑的节点设计参考其他地震多发国家的经验, 我
国抗震规范中对高层钢结构的节点设计提出如下:
1将梁截面局部削弱, 可以确保塑性铰外移, 这种构造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根据美国报导, 梁翼缘削弱后可将受弯承载力降至0.8Mp, 因钢材用量要增多, 结合我国情况作为主要形式推广将难以接受, 可将此方案列入了条文说明, 必要时可参考采用。
2参考日本新规定, 将混合连接上端扇形切角的上部圆弧半径改为10-15mm, 与半径35mm的切角相接;同时, 规定圆弧起点与衬板外侧焊缝间保持10-15mm的间隔, 以减小焊接热影响区的相互影响。至于日本采用的不开切角以及直通式不设切角的构造,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 不敢贸然采用, 有持今后对其性能进行验证后再作取舍。
3在消除衬板的缺口效应方面, 考虑割除衬板弄得不好会伤及母材, 且费用较高, 故采用角焊缝封闭衬板边缘的方法。上翼缘衬板影响较小, 暂不作处理。下翼缘衬板边缘建议用6mm角焊缝沿下翼缘全宽封闭。因仰焊施工不便, 角焊缝最多只能做到6mm;为了更好地消除缺口效应, 应要求焊沿翼缘全宽满焊。
加强设计 篇11
关键词:实验设计 创新能力 开展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秋我省高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改革,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6个选修模块。我校承担了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研究》的研究任务。实验教学作为理科(理化生)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青睐。可以说实验教学已成为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法宝。然而在现在这样一个盛行快餐、方便面,提倡快速、高效的时代里,我们的实验教学似乎也成了“方便实验”“快速实验”,不仅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事先框定,而且连实验报告也已统一印制。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然后填入几个实验现象即可。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科能力)、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观察、解释(学科知识),以及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表面看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已是技能、认知、情感并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但笔者认为,要深层次地达到以上领域的目标,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则应在学生实验中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实验设计这一环节,使实验教学模式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践实验、获得结论、交流总结等环节组成。让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实验设计的意义
“是否有眼力,主要看选题;是否有能力,主要看构思。”所谓构思,就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实施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方法、仪器、装置、步骤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通过实验设计并进行实践的过程实质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验设计在教學中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大大提高。
2.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增进对实验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3.最重要的是,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实验设计还需要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使他们懂得如何鉴别问题,提出问题,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要求学生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对他们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以及对于他们的生活都将是有益的。
三、开展实验设计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验问题的结论作出预期的猜想;需要将实验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小问题(转化成可以验证的形式);判断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选择一定的方式来控制这些因素;要学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设计方案;要学会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等等。显然,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一步到位地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是不可行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即将实验设计教学分成若干个层次,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活动由易到难、由依赖教师和实验报告到组内合作或独立自主,循序渐进地展开。
下面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面向三种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循序渐进地以下述模式实施实验教学,使实验设计有效地开展。
1.模仿阶段。教学模式:提出实验课题→阅读实验材料→形成实验思路→实践实验方案→总结巩固。本阶段的教学模式面向刚在理科上起步的低年龄段学生。他们依赖性强、知识结构薄弱,各种方法技能尚待形成。由实验课题直接设计出实验方案要求太高,可行性小。在这个模式里,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法降低难度。即在已知实验方法、步骤等之后,反过来猜想实验设计的意图。
加强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思考 篇12
但是, 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 存在消极应付的情况;其次是受就业压力和毕业去向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时间和精力受到占用, 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第三是指导老师所带学生较多, 教育资源分散, 学生兴趣不高, 不能充分得到训练[3]。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将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训练, 培养质量不过关, 他们进入社会工作时将直接面临实践的挑战, 准备不够充分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发展, 最终也将影响到国家进步。因此, 认真研究本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加强和改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 是每一位从事本科教育工作人员的职责。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重视本科毕业设计
国家的学位条例要求本科毕业生必须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完成本科教学计划, 成绩合格, 同时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 掌握知识和具备专业能力对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学生来讲, 缺一不可。课程学习仿佛就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穿梭于山谷小道的过程, 他们对课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纸面上, 只是掌握知识, 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需要通过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训练。因此, 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处于并列重要的位置。这一点, 指导老师在学生进入毕业设计开始阶段就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
不仅如此, 还要帮助他们认识到, 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逐渐养成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行为方式的一个过程, 它的意义在于经过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大的“加速度”, 当他们面临一个未知新领域时, 依然能够利用本科教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因此, 本科教育是一个帮助形成能力的过程, 毕业设计作为训练学生创新能力重要环节, 更不容忽视。
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 指导老师还可以帮助他们问题, 来使学生进一步重视毕业设计。比如, 他们在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时都会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情况, 指导老师就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他们通过课程学习后, 只是掌握了专门知识, 对自身的能力还是不甚了解的, 就业压力有很大部分来自于自信的缺乏, 他们就试图多花些时间去准备工作应聘等事宜, 忽视了本科毕业设计, 结果反而丧失了训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机会。这样, 通过帮助学生查找问题的源头, 就能帮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重视毕业设计, 对于后期毕业设计开展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加强毕业设计组织管理, 保障设计顺利开展
本科教育规模扩大某种程度上使平均到每个学生上的教育资源减少, 因此,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应加强组织管理, 保障毕业设计所需资源有效到位,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首先应该限制指导老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最大数量, 这样有助于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在设计命题上, 注意从科研实践中分解出一部分题目, 限定纯粹的软件模拟和计算的题目数量, 鼓励硬件和软件综合的题目, 学校应及时合理安排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开放时间, 并且为每个毕业设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改善毕业设计的条件, 同时鼓励指导老师在科研费用中支出部分来支持毕业设计。在选题环节上, 要求指导老师与学生实现相互选择, 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可通过团队的形式来共同完成较复杂课题,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分解课题、设计方案、定义模块、协调实验等科研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协作作风。另外, 也可以考虑配比相应的研究生来辅助指导, 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年龄相仿, 在一起进行实验活动时容易沟通, 研究生能帮助指导老师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 这也是一种有效补充。
注重毕业设计过程控制, 强化设计的实践性
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要设计规范。必须注重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3,4]。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可以借鉴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控制的过程。首先在命题上, 要求指导老师提交规范的设计任务书, 其中必须明确设计任务的指标, 该设计任务是否发布还需经过条件审查;在设计过程中, 可以考虑开展开题报告的工作, 这样学生有助于明确基本思路, 了解基本研究方法, 减少畏难的情绪, 重视毕业设计工作, 如果学生在该环节没有顺利通过, 指导老师要加强投入帮助学生尽早通过开题;不仅如此, 设计过程中还要设计指导登记表, 该表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填写, 它可以规范老师指导行为,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 控制毕业设计的进程;毕业论文完成后, 可以采用交叉评审和盲审的方法, 对不合格的论文实施修改后答辩的手段;在答辩评定成绩的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优秀率和通过率, 对不符合要求的, 要坚决按照不及格处理。只有通过上述环节的严格控制, 本科毕业设计的水平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也能从中获益。
另外, 为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也需要重视强化实践性。首先,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重视培养资料检索和文献阅读能力是突出实践性的一个表现, 当今已进入信息时代, 搜索学习他人长处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通过毕业设计培养训练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是实践能力体现;其次, 重视选择高科技科研实践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背景, 让学生随同指导老师一起在科研实践一线活动中摸爬滚打, 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第三, 重视设计过程中及时总结报告, 要求形式规范, 数据真实, 这样有助于锻炼培养他们严谨科学态度;第四, 毕业设计的考核可以考虑实物演示, 考评要偏向实践性, 这样有助于学生认真实践, 通过制作获得一种成就感。
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对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视和加强本科毕业设计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通过本科毕业设计, 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而且指导老师在教育理论、课题研究上都有进一步的收获。
摘要: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目前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 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强毕业设计组织管理、注重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和强化实践性等几点思考。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华.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6 (31) :64-66.
[2]田宝香, 李益民.毕业设计:教学计划实施中不可弱化的环节[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6, 10 (16) :88-90.
[3]钱旭, 吴淼, 武晓华.研究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 29 (1)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