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安全

2024-09-24

治疗安全(共12篇)

治疗安全 篇1

关键词:婴儿,高压氧舱,安全管理

婴幼儿高压氧治疗以其最大限度减少脑损伤, 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1]。已成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恢复期和早产儿脑损伤恢复期等常见疾病的重要康复手段。由于婴儿高压氧治疗时的特殊环境和治疗对象, 给治疗和护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2]。婴儿高压氧治疗安全有效的运行, 必须有科学的管理作为保证[2]。现将多年来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 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1.1 制定婴儿高压氧治疗的工作制度

氧舱安装部位不得靠近热源, 避免阳光直射。治疗室严禁烟火, 排气管排到室外, 远离电源和火源。氧舱禁油, 接头、螺纹处不得加油。灭火器放在显眼的地方并定期检查保持其性能良好。室内有空调设施, 温度为24~26℃。

1.2 制定婴儿高压氧舱的管理制度

设专人管理, 定期检查, 压力表每6个月、安全减压阀每12个月送技术监督部门检查1次, 并保留结果备案。氧舱有机玻璃筒体使用期限为5年, 或最多加压使用次数为5 000次, 达到上述任何一条或发现筒体有老化银纹时应立即停用, 更换筒体。

1.3 制定婴儿高压氧治疗的操作流程

治疗中患儿突发意外紧急情况时如呕吐、窒息、抽搐、紫绀及设备发生故障时的应急处理, 应迅速关闭供氧阀, 立即减压出舱;婴儿氧舱一旦发生火险时, 应立即关闭进氧阀, 切断总电源开关, 调节舱门减压出舱, 打开灭火器将余火扑灭, 立即如实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1.4 制定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交叉感染

氧舱用后及时消毒、通风, 做到一人一舱一消毒。每次治疗完毕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拭后再用柔软的清水毛巾擦拭。筒体外表用柔软的清水毛巾擦拭。每天更换湿化瓶及水, 治疗结束后更换托盘内所有被垫、车床架、扶手、供氧和排氧开关, 湿化瓶旋钮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拭。舱体用加厚黑棉布遮盖, 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房间1h;每月空气卫生学检测1次。

1.5 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

操作必须是经理论知识学习、操作熟练并取得卫生部颁发的《高压氧治疗上岗证》的人员。从事高压氧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每时每刻执行规章制度, 自觉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杜绝高压氧治疗中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的发生, 避免医疗纠纷。

1.6 医疗告知工作规范到位

为使病人家属了解高压氧治疗有关常识和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积极配合治疗, 在医生诊察病人确定可以进行高压氧治疗后除口头向家属交代有关注意事项外, 我科还发放印有注意事项的小治疗卡, 交代家属认真执行。使家属了解了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有关要求并对高压氧治疗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并签订高压氧治疗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时的安全管理

2.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压力选择:新生儿1.5ATA, 婴幼儿1.55~1.8ATA, 特别注意升压及减压的速率, 一般以0.005~0.01MPa/min为宜。严格掌握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2.2 治疗前检查氧舱一切设备是否正常, 气源是否充足, 备好急救用物及药物。

2.3 更换纯棉衣服、包被及尿布, 置右侧卧位, 套好防静电手圈。包被、衣服及垫被要用纯棉带子系好, 以防患儿哭闹时挣脱包被或拉扯垫被盖住口鼻而发生意外。舱内托盘垫好纯棉被垫, 头端及足跟处应加厚, 以防患儿哭闹时碰伤或擦伤脚部皮肤。进舱前30~60min喂奶, 以防哭闹或吸气时呕吐, 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仔细询问家属喂奶时间, 如刚喂奶则推迟入舱时间, 按要求做好生命体征的测量, 询问有无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抽搐等情况, 如有则暂停高压氧治疗。

2.4 患儿入舱后专人守护,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严密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肢体活动等情况, 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必要时提前减压紧急出舱。

2.5 出舱后及时擦汗并更换衣服, 保暖。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精神状态、肌张力、有无脑性尖叫、抽搐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结果

我科自1995年建立婴儿高压氧舱以来, 从当初的每月214人次到现在的每月1 112人次, 工作量大幅增加。由于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使所有治疗的病人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但只要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严格掌握适应证, 婴儿高压氧治疗是安全的, 效果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李温仁, 倪国坛, 主编.高压氧医学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66-378.

[2]陈玲珍, 翁其彪, 徐明符, 等.婴幼儿高压氧治疗安全护理要点 (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1, 8 (4) :238.

[3]高春锋, 杨捷云, 等.实用高压氧学 (M)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7:100.

治疗安全 篇2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

血管活性药: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

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红润

肿胀 发热 刺痛 无水疱和坏死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 血管 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药物外渗发生原因:

1、患者因素

(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护理对策:

1、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甘露醇一旦发生渗漏后,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针对损伤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护理措施:

1、热敷: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液消散吸收。20%甘露醇渗漏引起的组织损伤可采用654-2湿敷,配合酚妥拉明局封效果好,也可采用50%硫酸镁湿敷。

2、封闭疗法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常用0.25%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局部封闭。

3、中西药制剂依照中医祛瘀活血消肿方法制成的中药制剂,对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疗效好。如:烫伤膏外涂肿胀部位治疗输液外漏效果好。

4、照射疗法可用红外线照射10分钟左右,使局部组织干燥,用浸有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的纱布敷于外渗处,在用紫外线照射20分钟左右,每天2~3次,可达到预防感染、抗炎收敛,促进微循环的效果。药物外渗发生原因

1、病理因素:

由于高热、脱水都可以使血管周围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局部感染和末梢循环差可引起局部组织的代谢障碍及供养不足,从而导致局部酸中毒,诱发血管壁的损伤,此时选择粗直的血管,两人操作,用5ml注射器,接4号半的头皮针头,边穿刺边抽回血,防止假性堵塞,此法成功率较高。

2、机械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可采用留置针。

3、药物因素: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

4、穿刺部位不当:

如耳后,枕静脉,可逆向穿刺,指导家长适当的约束患儿,可抱起,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

三、药物外渗处理措施:

1、找出外渗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在使用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尽可能的选择粗且直的血管。

2、同时应用微量泵使药物均匀的进入到血管,对于机械因素引起的外渗,我们采取适当约束,将患儿的双手包与包被中采用对侧卧位,即穿刺部位与卧位相反,对于已穿刺的静脉可逆向穿刺即逆心穿刺,由于头皮静脉无静脉瓣此种穿法可避免重复穿刺而引起的外渗现象。

3、对于生理病理,穿刺部位不当引起的外渗可采用更换穿刺部位,加强按压时间,保护静脉等。发热反应如何处理?(1)、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2)、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按医嘱及时处理。(3)、对严重发热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和溶液备查。空气栓塞

1、临床表现:患者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

2、预防:(1)、检查输液装置连接是否完好,穿刺前彻底排气。(2)、输液过程中勤巡视,及时更换添加药物,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需专人守护。

3、处理:(1)、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急性肺水肿

1、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

2、预防:(1)、做好健康教育,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患者的病情调节好滴速,并且告知患者切勿随意调节。(2)、经常巡视患者,观察输液速度和患者反应感觉。

3、处理: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使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6-8L/min),予20-30%的乙醇溶液湿化氧气,遵医嘱给予镇静、强心、利尿和平喘的药物,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减少回心血量。

治疗儿童“上火”安全用药备忘录 篇3

儿童上火四季皆有发生,治疗宝宝上火,如何安全用药成了众多父母的困惑,我们为父母提供一些安全用药的建议。

选对药品,确保宝宝用药安全性

成人药品不适合儿童体质

一些父母认为给宝宝去火可用成人去火药,只要分量减少一些即可。这是十分不科学的,专家警告,儿童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直接用成人药会严重伤害儿童的肠胃功能。而且,成人用药减少的分量难以科学掌握、科学定量:成人药品中的部分成分不适台儿童,儿童必须慎用,否则易引起副作用。因此,为宝宝选择去火产品时,家长要选择适合宝宝体质的专用产品,其药性温和,安全有效。

出身名门,品质有保障

品牌既是企业对消费者的质量承诺,又是企业所获得的消费者的信任水平。因此,正规厂家的品牌产品,尤其是老品牌,在广大消费者的多年验证和舆论监督之下,具有让消费者放心的质量和服务。为了安全起见,父母为宝宝选择去火产品时,优先选择正规厂家的品牌产品将更放心。而且,即使产品出现问题,我们也能通过正规的途径得到合理的处理方案。

儿童去火推荐药品——三公仔小儿七星茶

在目前的儿童去火产品市场中,去火药物种类很多,其中,一直备受妈妈们推崇的三公仔小儿七星茶,综合来看是非常好的选择。

针对宝宝体质,配方科学、药性温和,去火安全有效

三公仔小儿七星茶沿用100多年的民间验方,其成分中的山楂和稻芽,消食健脾,帮助消化,防止宝宝食积发热,薏苡仁清热利湿,淡竹叶清心火,利小便,使热从便出。且针对宝宝体质,药性温和,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是专门针对“小儿”的OTC药品,去火效果安全有效。

正规厂家、老字号品牌,万千妈妈的上佳选择

三公仔小儿七星茶是由百年老字号企业——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配方科学,选料上乘,工艺先进,去火有效。口感微甜适中,儿童乐意服用,颗粒;中剂,服用方便。“三公仔小儿七星茶”作为已经上市20多年的产品,是千万妈妈的上佳选择,产品外包装上的“三公仔”卡通形象家喻户晓,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小儿七星茶就等于“三公仔”。多年的品牌力量,给了父母更多的信心保证。

治疗安全 篇4

关键词: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自1900年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有百年历史,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临床用血量日益增多,安全输血已经成为输血领域的重要课题。护理工作者是临床输血的具体执行者,临床输血护理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熟练掌握应用输血护理技术,加强输血理论学习,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方法,了解输血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处理,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是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护士执行输血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讨论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1 培训和胜任评估

1.1 加强输血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对输血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临床护理人员,组织其经常学习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定期举行对输血新技术、新观念理论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常用的各种成分血应熟练掌握输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技能,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效果,提高医院输血技术的整体水平。

1.2 加强学习效果评价,严格评估胜任

只有完成了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内容,通过了与输血工作风险水平相适应的胜任评估考核并注册的专业护理人员才可参与临床输血过程。

2 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2.1 强化输血护士技术操作规范,严格遵守输血查对制度

2.1.1患者身份核对

护士在采集配血标本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当面核查准备接受输血的患者身份,患者必须佩戴身份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必须与患者身份腕带上的信息完全一致。

2.1.2 血液标本采集

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和标本的贴签,应在患者身边连续完成,不宜中断。采集标本时要求有两名医护人员在场,按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逐个完成,认真查对,避免混淆。采集标本时不允许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右旋糖酐、脂肪乳和肝素等可干扰配血结果,应在输注前抽取血标本或标识备用。采血者必须在采血管上签名。

2.1.3 血液标本运送

血液标本的运送必须由经过培训和胜任评估的工作人员承担,标本送达后和实验室人员认真核对标识信息并确认,同时做好标本交接登记,严防采错、送错、漏送配血标本。同时对患者身份标识信息修改或补充,应对此“零宽容”。对输血差错的原因分析发现,输错血液事件主要是人为差错所致[1]。

2.2 加强责任、质量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2.2.1 血液成分领取

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双方应认真执行“三查八对一确认制度”[2],不能流于形式。一名医护人员一次只能取一名患者的血液,一次最多提取800 ml血液(抢救大出血患者除外),同时记录取血日期和时间及取血人员身份标识信息。

2.2.2 血液成分运送

血液制品的运送要稳、轻,避免剧烈震荡,气候寒冷时要注意保温运送,以防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2.2.3血液成分输注

输注前双人在床边再次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身份进行全面核查,无误后,呼唤患者的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小儿或语言障碍者,应由其父母或陪护者证实患者身份,并将其与患者身份腕带进行核对,护理人员应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效果,熟练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操作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处理。输注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年龄调整输血速度。血液应在离开温度控制的储血冰箱后4 h内输注完毕。如果取血后患者不能及时输注,血液制品不得存放在病房或家用冰箱,且血液成分的领取、运送、接收,都必须有明确的审核跟踪记录。

2.2.4 加强输血过程中的护理监护

临床输血护理工作应严格管理,加强监护,规范临床护理操作,保证临床输血治疗安全有效。护理工作者应主动加强学习掌握各类输血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处理原则和常规。输血前应告知患者及陪护者,如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应加强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巡视,在开始输血前60 min,开始输注后15 min,输血结束后60 min内测量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表现、脉搏、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排尿情况、皮肤黏膜情况,注意倾听患者主诉,手术患者要注意刀口渗血情况,在随后24 h内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迟发性输血反应。尤其最初的20 min,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生命。

2.3 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文书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与输血直接相关的条文明确了“无过错输血造成不良后果的”属非医疗事故范畴[3],但必须有完善的输血医疗文书作保证[4]。如何证明输血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安全无差错,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记录了整个输血过程,可证实特定标准已被采用,是安全输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

3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3.1 建立良好的就医环境

护理人员要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用娴熟的技术、和蔼热情的态度,让患者感到舒心、安心,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更好的配合输血治疗。

3.2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因人施护

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心理需要实施不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解除患者焦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达到输血治疗的目的。

3.3 加强输血宣教工作,普及输血知识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治病救人,又可以传染疾病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输血前应了解输血风险的客观存在,获得知情权和选择权,明确了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承担的输血风险。

输血护理的质量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是输血实施过程中最开始和最后一步的具体执行者,只有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才能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郭永建,褚晓凌.英国血液成分输注指南及其对我国输血安全的启示[上].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990-996.

[2]郭永建,王洪燕.持续规范开展临床审核是改进临床输血质量的关键.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326-330.

[3]邱艳,张评,高国静.安全输血保障的策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21-923.

治疗安全 篇5

长期治疗数据证实达比加群酯治疗的安全稳定性

美国心脏协会的2013年科学大会上公布基于关键性的III期临床试验RE-LY研究及其延展期临床试验RELY-ABLE研究的最新汇总分析结果显示,泰毕全(达比加群酯)治疗的优势维持时间达6年以上,房颤卒中预防的持久疗效和安全性获长期临床数据证实。来自 RELY-ABLE研究的关键性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泰毕全(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卒中预防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两种剂量方案的泰毕全(达比加群酯150mg bid和110mg bid)所显示出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与纳入超过18,000名患者的RE-LY注册临床试验的结果保持一致。在RELY中口服泰毕全显着降低颅内出血风险59%,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20%,降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风险35%。,此项汇总分析纳入了来自RE-LY 研究和RELY-ABLE研究的所有接受泰毕全 150 mg bid或110 mg bid治疗方案的患者的数据。上述数百名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6年,而最长的随访期则达到6.7年,这也是迄今为止针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应用于AF卒中预防的疗效与安全性开展的最为完整的评估。研究结果证实与控制良好的华法林相比,泰毕全是目前唯一显着降低缺血性卒中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且是唯一一种具有超过六年长期治疗数据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最新获得的泰毕全研究结果包括:

·达比加群 150mg bid和110mg bid治疗组的卒中或全身性栓塞的年发生率分别为

1.25%和 1.54%

o达比加群 150mg bid和110mg bid治疗组的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03%和

1.29%

o达比加群 150mg bid和110mg bid治疗组的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分别为0.11%和0.13%

·达比加群 150mg bid和110mg bid治疗组的大出血的年发生率分别为 3.34%和 2.76%·安全性结果随时间变化保持一致,与之前的RE-LY研究结果相比,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问题

这些独一无二的长期治疗结果数据展现了两种剂量方案的泰毕全在超过六年的临床随访过程中所具有的稳定的安全性和疗效特征。在各种新型口服抗凝治疗药物中,唯一具有这样的长期数据的药物就是泰毕全。对于像房颤相关性卒中预防这样的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病症而言,诸如上述分析数据这样的研究结果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数据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对于疾病管理的具有关键性和洞见性的信息。

131I治疗de安全性与危害 篇6

131I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机制

131I用于治疗甲亢很多人知道,但对于其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很多人不甚了解。其实人体的甲状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从体内(主要来自我们的饮食)摄取碘,进而在甲状腺腺内合成甲状腺激素,供我们机体使用。而其它器官不是吸碘能力小,就是碘在其内滞留时间短,只是“匆匆过客”罢了。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其共同的特点是,跟正常的甲状腺细胞功能类似可以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131I来治疗甲状腺癌,当癌组织吸收了131I之后,通过其产生的电离辐射就可以精准定位并杀死甲状腺癌细胞。当然,用131I 治疗甲状腺癌剂量会因患者的病情和基础情况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131I治疗有“清甲”和“清灶”两种方式,“清甲”治疗有利于避免甲状腺癌复发,同时治疗后进行显像,可以发现有没有肿瘤转移,也为以后的随访观察提供方便,治疗剂量通常在是30~100mCi(毫居);“清灶”治疗是清除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灶的治疗方法,治疗剂量为100~250mCi。

131I有放射性,对他人是否有危害

131I是一个放射性药物,很多人听到“放射性”三个字就感觉害怕,其实只要做好防护,就比较安全了。

对于绝大部分患者来说,进行131I治疗的时候,都是手术切除了绝大部分甲状腺组织了,因此真正被甲状腺组织吸收的131I非常少,其它的主要分布在胃肠道和泌尿道,然后通过大小便被排泄出去。131I一般8天后放射性的量自行减少一半,加上人体的排泄,一周之后体内残留的放射性碘就非常少了。

在服131I后的头几天,身体内的排泄物(特别是尿液)的放射性是非常大的,所以,为了防止排泄物污染环境或射线对家人或公众造成损害,一般要求患者住院进行131I治疗。在美国,需符合以下三种标准,患者才可解除隔离:①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3 mCi;②距离1米处辐射剂量率低于7mR/h(0.07mSv/h);③对成人的最大辐射剂量不超过5mSv。131I的防护最理想的是用铅等重金属,比如住在铅屏蔽的房子、穿铅衣等,但任何一个家庭具备这样的设施的可能性都不大,所以主要靠增大接触距离(比如自己住单间,远距离与家人、朋友接触),缩短接触时间等。总的来讲,短时间、长距离的偶尔接触还是可以的。当然,有孕妇和婴幼儿还是尽可能不接触。

美国医学杂志曾发表了关于131I治疗甲状腺癌相关辐射研究,以客观的数据缓解大家的紧张心理。该研究表明,甲状腺癌门诊131I治疗对家庭成员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当代NRC规范所规定的剂量限值(5 mSv)。因此,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倡对甲状腺全切除后的患者进行131I治疗前病情评估,用最低剂量的131I进行“清甲”,避免因药物滥用对患者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131I对患者是否危害大

由于131I有放射性,很多患者担心对自己的伤害。其实131I治疗是一种相当安全的疗法,很少有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出现于清甲治疗后的1~5天内,属于短暂性的副作用,常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置。常见不良反应应作如下处理:

(1)胃肠道症状是发生率最高的副作用,大部分能够耐受,对症处理即可。而且胃肠道反应与患者心理恐惧感及轻度胃肠道水肿有关,只要患者在治疗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放松心情,不惧怕,让家人做些清淡、可口的饮食即可。

(2)颈部轻微肿胀,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胀,发生在服药后24~48小时内,大多可自行缓解。对于术后残留腺体较多的患者,一般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131I治疗时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预防。

(3)唾液腺损伤,急性一般出现在24小时内,患者有唾液腺轻微肿痛及轻微口干之症状,是一过性的,在131I治疗期服用酸性糖果、嚼无糖口香糖、按摩唾液腺或补液等措施,可减轻唾液腺的辐射损伤。慢性一般发生于接受多次大剂量131I治疗患者,表现为口干、腮腺区疼痛、味觉改变、吞咽困难等,其发生率较低。

(4)对腹腔和盆腔的辐射损伤,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131I治疗可能导致短暂性卵巢或睾丸功能异常,但之后仍可安全生育。世界近千例样本量的研究表明,131I治疗未出现影响生育或新生儿先天异常的证据。但建议患者服药后大量饮水、多排尿,多吃些水果、蔬菜及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每日排便,可有助于减轻腹腔和盆腔的辐射损伤。若有便秘的情况,一定要告知医生进行预处理。

(5)有报道说131I治疗可能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对于治疗次数少的患者,一般不会发生;但对接收多次131I治疗的患者需要谨慎考虑,多次治疗后可能发生一过性骨髓抑制而造成白细胞降低,服用升高白细胞药物后多能缓解。当然,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权衡治疗获益和代价。

(6)对于弥漫性肺转移患者,远期副作用还包括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长期大剂量治疗的患者白血病的患病率相对增高。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和/或高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持续甲减加上“清甲”后131I的损伤,基础疾病病情可能在短期内加重,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我进行131I治疗的经历及体会

消除了对131I治疗的误区后,我放心地接受了治疗(131I的剂量是100mCi)。2次治疗后,经SPECT全身扫描,结果是“颈部未见明显残留甲状腺组织,未见典型功能性转移病灶征象”,医师告诉我可以“光荣退伍了”。在第一次治疗时,医师给我用甲基强的松龙来预防可能发生的放射性炎症,治疗中我只是出现咽部的不适,咽痛(吞咽食物或唾液时有时咽部疼痛感加重),咽部发干,多少有些厌食等症状,通过含服酸性糖果和大量饮水及家人细心的照顾,经过几天就都消失了。5个月后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服用100mCi 131I后的不适感比第一次要轻得多,仅仅是咽部发干及咽痛,通过含酸性糖果及大量饮水,2~3天症状就都消失了。

治疗安全 篇7

1 C R R T治疗中的常见安全隐患

1.1 患者因素

1.1.1 躁动不安、有导管脱出的危险

受疾病的影响患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导致回输端压力过高,有的患者下肢屈曲,清醒患者精神高度紧张、频繁变换体位导致管路打折或置管内端紧贴血管壁使血液引出不畅,此时血滤机会频繁报极端负值,有被迫下机的危险。患者过度烦躁有误拔管或者导管脱出的风险。

1.1.2 管路堵塞或输出端血流不畅

发生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多,常见原因有: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滤结束后护理人员封管方法不正确如封管用肝素液浓度太小,封管液选择不当,未行脉冲式正压封管;导管位置不合理如锁骨下静脉置管,容易引发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患者躁动导致管路打折扭曲等,均会引起管路阻塞或血液引流不畅。经股静脉置管者任何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膀胱高度充盈,也会导致输出端血液引流不畅,影响血滤正常进行。

1.1.3 低血压

许多危重患者本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在CRRT治疗中有200~400 m L血液进入体外循环,随着超滤进行容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有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脱水量过大也易引起低血压。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未执行严格的CRRT治疗护士准入制度,未经专业CRRT治疗培训的护士,不能熟练掌握CRRT操作流程,上机时有置换液、预冲液、泵前泵挂错位置的风险。上机时动脉端、静脉端连接错误(冲洗液连接在了静脉端),导致血滤过程中出现极端负值或者跨膜压过高等报警时无法对导管进行冲洗。上机前肝素封管液回抽不彻底,管路未完全畅通就上机,导致血滤过程中频繁报警甚至被迫下机,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上机过程不熟练、动作缓慢未及时关闭调节夹,引起血液外溢及增加血流感染机会。

1.2.2 置换液配制

无专用的置换液配制操作台,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不严格,置换液袋不及时更换,均增加了污染及血流感染机会。

1.2.3 不能准确识别并处理CRRT治疗中常见的报警

CRRT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报警原因有:压力报警、平衡报警、空气报警(空气进入血管路最为紧急)、漏血报警、温度报警、其他。

1.2.4 导管相关性感染

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常见原因包括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置管过程不顺利,反复穿刺局部组织损伤大。导管应用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导管维护不到位,导管留置时间长操作频繁,糖尿病、皮肤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局部渗血、潮湿等都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

1.2.5 其他相关风险因素

仪器故障被迫下机,上机前后及治疗过程中未及时进行血气分析导致酸碱失衡,各种离子过高或过低,突然断电等等。

2 对策

2.1 针对患者因素

2.1.1 全面评估每一位患者的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防范对策

清醒患者因原发病痛苦,机器报警声,血液的体外循环易造成紧张、焦虑、恐惧,导致患者辗转反侧不能静卧。此时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有针对性地给予讲解、安慰、开导鼓励,使其消除一切顾虑安静配合治疗。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给于适当的约束;躁动明显影响治疗时,可遵医嘱适量应用镇静剂,妥善固定管路,留有活动长度,防止导管扭曲、污染、脱出或误拔管。

2.1.2 管路堵塞或血流不畅的防护

置管前协助医师选择合适的静脉,以颈内静脉最佳,置管后妥善固定防止打折、移位或脱出。透析前先用5 m L注射器回抽封管肝素钠,再用20 m L注射器回抽可能形成的血凝块,如回抽不畅忌用力推注生理盐水,以免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如有血栓形成,可采用尿激酶封管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液引流不畅应调整导管位置或患者卧位姿势至引流通畅,如动脉端障碍静脉端血流充足可将两端对换,如导管一端阻塞另一端通畅,可将通畅端作为引血另建静脉回路。CRRT治疗结束后先脉冲式静推生理盐水15~20 m L彻底冲洗留置导管内的血液,再用肝素12 500 U+0.9℅氯化钠注射液1 m L,导管动静脉端各推入1.2 m L、1.3 m L肝素液,禁止肝素超量[2]。注意脉冲式正压封管和正压夹管的方法,预防血液反流入管腔。

2.1.3 CRRT治疗过程中低血压风险的防护

低血压患者CRRT治疗前应遵医嘱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待血压维持至一定水平再行血滤治疗。CRRT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早发现低血压,第一时间采取救治措施。严密观察超滤量与血压变化的关系,及早发现低血压及时处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在上机后早期输入白蛋白以提高胶体渗透压,使治疗中能平稳超滤脱水,减少低血压发生。需要输血液制品时可选择在CRRT治疗前或治疗中期输入。血压低影响血流动力学时,遵医嘱应用升压药物。

2.2 针对护理人员因素

2.2.1护理人员培训。科室制定系统的CRRT护理专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减少医疗风险,提升CRRT护理质量。科室成立由科主任、科护士长直接负责的培训组织机构,采用教师授课、操作培训、病例讨论、实际训练等多种培训形式培养CRRT治疗护士。定期派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严格执行护士准入制度。熟练掌握CRRT操作流程并能处理各种报警,报警发生时要求30 s内处理,尤其是血泵停止时,须尽快处理,避免造成凝血。科室内制定规范的CRRT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开机、自检、安装、预冲、检测、上机、观察、治疗、下机封管等操作。将血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报警原因、处理方法悬挂于机身旁,护理人员可随时学习与参考。

2.2.2置换液配制必须在层流洁净操作台上,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配制置换液的注射器禁止重复使用,每个置换液袋连续使用不得超过3次,根据置换液的离子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置换液内的离子量必须严格遵医嘱配制,避免造成医源性内环境紊乱。置换液现配现用,4 h内使用,更换置换液时严格消毒穿刺口[3]。

2.2.3在CRRT机器使用过程中,建立机器故障登记本悬挂于血滤机上,内容包括:常见报警信息、原因确定、处理方法、处理结果、护士在操作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误操作事项等。详细记录各种报警的处理方法,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上述报警时可参考其及时给予处理。

2.2.4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置管时必须由执业证的医生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治疗前应用碘伏棉球由内向外严格消毒3次以上,仔细清除导管口周围的渗血、渗液及血痂,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操作前观察导管出口处有无红肿、渗血、渗液,每次操作前消毒更换敷料,遵守换药及封管操作流程。操作过程保持无菌,特别是打开肝素帽或重新盖帽时应尽快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到导管开放末端,避免不必要地开放导管如采血、反复静脉注射、肠外营养等。治疗结束后再用碘伏消毒导管口,用新的肝素帽封管,最后用无菌纱布包好导管胶布固定。置管期间做好导管维护:导管留置期间每周至少换药2次,遇有穿刺点渗血、渗液、出汗等潮湿或污染时随时更换。

2.2.5常见仪器故障处理。设备自检通不过原因:设备存放环境不符合要求导致设备参数偏离,还有就是设备的蓄电池电压不足等引起。设备外围部件卡死问题,是由于医护人员操作时溢出的液体渗入空气探测器等,未及时清洗干净。因此科室应设设备专管人员,做好机器日常维护与保养。仪器应存放于清洁干燥的环境,防止环境潮湿对设备参数的影响。定时检查主机以及配件是否完整,特别是检查电源线有无破损。每次用后用清洁湿润抹布擦拭,禁用酒精擦拭压力传感器以防传感器变质老化。每半月对设备进行充电保养1次,确保设备自检正常。消除因机器故障给患者造成治疗上的不便。

及时查找及排除隐患是CRRT治疗顺利进行,患者早日康复的基础。通过对CRRT常规安全隐患因素的分析,采取了规范化的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杜绝了患者CRRT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切实解决了CRRT治疗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及排除隐患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了患者的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学荣,周小慧.CRRT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349-350.

[2]李莉.床旁CRRT的护理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5-76.

治疗安全 篇8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 涉及放射治疗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问题, 以访谈形式来筛查和发现问题以形成问卷调查的内容, 调查研究本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现状。重点在辐射安全文化的核心层面即精神心理层面, 也就是对放射治疗技术人员主观上对辐射安全的态度和看法进行调查分析。

1.1 访谈

通过对相关管理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了解放射治疗技术人员所关心关注的对辐射安全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研究本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现状。

1.2 问卷调查

对某地区4家医院34位放射治疗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被调查人员为随机选择, 方法为选择某一正常工作日, 发放调查表填写, 无记名方式回收调查表, 被调查人员是在岗的放疗技术人员, 年龄24~60岁, 放射工龄2~30 a, 性别不限。

1.3 问卷调查内容

关于辐射安全文化的题材很多, 本文所采纳的内容来自于访谈的结果, 我们予以归纳形成问卷调查的内容, 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辐射工作环境的看法和态度 射线有害健康, 辐射场所和环境也很重要, 我们重点研究工作人员对射线的态度、对工作场所辐射安全感, 比如通风等。这些是辐射工作人员主观上对辐射安全文化外部层面辐射物质文化的看法和态度, 也反映了辐射工作人员的这方面的精神心理文化。②对辐射安全制度及其执行的看法和态度 我们重点研究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满意程度、放射人员对福利制度及其执行满意程度、放射人员的体检以及放射体检档案管理情况、放射防护培训情况、放射津贴的高低以及津贴待遇的高低对放射工作的影响等, 这些是辐射工作人员主观上对辐射安全文化外部层面辐射制度行为文化的看法和态度, 也反映了辐射工作人员的这方面的精神心理文化状态。③对治疗中辐射防护的看法和态度 重点在研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防护措施是否足够、对患者进行辐射防护知识宣传、对自己和患者采取防护措施以及在诊疗过程中对辐射利弊的评价等, 这些是辐射工作人员主观上对辐射安全文化外部层面辐射物质文化的看法和态度和对辐射制度行为文化的理解, 也反映了辐射工作人员的这方面的精神心理文化。

2 结果

2.1 对辐射制度与执行的态度和看法

我国建国以来相继颁布了多部有关的法律法规, 每个单位在开展放疗工作以前, 都取得了上级管理的检查验收以后发放的许可证, 上级管理部门检查验收的内容包含了安全文化内涵的外围的2个层面, 即辐射物质安全文化, 辐射制度安全文化和辐射行为安全文化, 访谈的结果是医院均遵守执行了国家的相关规定, 设有健全的放射管理机构建制、正常的管理活动、完备的机房建设和全面的制度建设等。

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单位的辐射安全管理在受调查者中不满意者占24%, 只有29%受调查者满意。培训和放射体检单位都按有关规定2年举办1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71%和62%的受调查者认为或参与了2年1次的健康检查和防护知识培训, 仍有3%和12%受调查者不知道或没有参加2年1次的健康检查和防护知识培训。在受调查者中, 82%的受调查者对放射人员的福利制度不满意, 仅3%的受调查者满意, 71%的受调查者认为放射津贴低, 受调查者无一人认为放射津贴高, 39%的受调查者认为津贴待遇的高低影响放射工作, 47%的受调查者认为有点影响。见表1。

2.2 对辐射工作及其环境的态度和看法

94%受调查者认为射线并不可怕, 只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即可, 关于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问题, 3%的受调查者认为很安全, 59%受调查者认为较安全, 有20%的受调查者认为不安全;工作场所通风问题, 防护的有关规定是每小时换气三四次, 从与管理人员的访谈中获知, 通风设施是符合规定的, 而调查的结果是:53%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场所通风差, 只要12%的受调查者认为良好。见表2。

2.3 对治疗中防护的态度和看法

有关辐射防护法规规定,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防护宣传和对患者的非照射部位实施防护, 合理使用射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71%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时的防护措施是足够和很好的, 26%的受调查者认为防护措施不够;94%受调查者认为辐射防护的知识对患者很重要或重要, 94%的受调查者认为在工作中经常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了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88%的受调查者认为对自己或患者在必要时或经常地采取了防护措施;53%的受调查者认为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接受辐射的利弊进行了评价, 82%的受调查者认为合理地使用了射线。见表3。

3 讨论

3.1 放射治疗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

放射治疗辐射安全文化内涵分3个层面:核心层面即中心是精神心理层面, 位于辐射安全文化的最内层, 外层是辐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最外层是辐射安全物质文化[1]。外面两层含义是有关规定制度具体限定, 而又必须执行的, 同时是以物质形式客观存在的, 是可以度量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内层的关于精神心理的文化要素, 虽然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存在执行主体的内心世界, 起着主导和引导主体行为的作用, 它支配着员工的行为趋向, 是辐射安全文化的核心部分, 物质安全文化、制度行为安全文化的状况也会反作用于精神心理安全文化, 精神心理安全文化是辐射安全医疗和管理上层建筑, 辐射制度文化是辐射安全医疗和管理的支柱, 辐射行为安全文化是辐射安全医疗和管理目标, 放射治疗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放射治疗辐射安全文化精神心理这一核心层次文化修养和培养是辐射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3.2 提高辐射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途径

3.2.1 加强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

辐射防护安全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1997年6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52号令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培训, 两年举办1次复训[2,3], 62%的受调查者认为或参与防护知识培训, 仍有部分 (12%) 受调查者不知道或没有参加2年1次的防护知识培训, 这应引起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 每一次的培训学习要落实到每位放射工作人员, 通过学习和培训, 让每位辐射工作人员了解辐射本身的特性和防护知识, 还要了解辐射场所设施的建设、辐射工作的具体制度管理、辐射工作的有关规定等, 只有这样, 这部分人群的安全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使他们从内心里不惧怕射线, 在工作中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到辐射防护工作中来, 使得医患双方共同受益。

3.2.2 加强基层管理人员与辐射工作人员的沟通联系, 从提高物质制度行为文化方面来提高精神心理的安全文化素养

我国建国以来相继颁布了多部有关辐射防护的法律法规, 医院遵守执行了国家的相关法规和规定, 每个单位在开展放疗工作以前, 都取得了上级管理的检查验收以后发放的许可证[4,5], 上级管理部门检查验收的内容包含了安全文化内涵的外围的2个层面, 即辐射物质安全文化, 辐射制度安全文化和辐射行为安全文化, 设有健全的放射管理机构建制、正常的管理活动、完备的机房建设和全面的制度建设等。

普通的工作人员只知道有了相应的许可证, 对一些关于基层放射管理机构建制、正常的管理活动、机房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是全面了解, 只了解自己接触到的部分, 医院都按有关规定2年举办1次培训和放射体检[3,6], 大部分人员参加了培训和体检;部分医院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放射津贴, 71%的受调查者认为放射津贴低;工作场所经有关部门检测验收, 工作场所是安全的, 但仍然有20%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场所不安全, 53%的受调查者认为工作场所通风差。

部分工作人员的观点、想法和知晓度与医院的管理部门所掌握的情况存在差异, 这说明医院的管理层应加强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和联系, 把各方面的细节告知到每位放射工作人员,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医院所组织的活动中来, 使辐射体检人人参与, 不遗漏一位工作人员, 及时将体检结果告知每位工作人员, 使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医院的管理活动, 提高他们精神心理的安全文化素养, 搞好医院的医疗辐射医疗工作。

3.2.3 改善辐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 提高辐射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

六七十年代以钴60和镭源为主要的放射治疗用射线源, 发展到现在以加速器和后装设备为主要治疗设备, 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 其辐射防护条件和要求有很大的改善, 但辐射工作人员仍然要接触到辐射及其辐射环境, 对人体有很大的潜在的危害, 特别是辐射的远后期效应如白内障、寿命缩短和致癌等不可忽视[7]。

事实上, 计划经济时代放疗工作人员的辐射津贴占工资收入很大部分比例, 有的占1/3~1/5不等, 现在的津贴仅占工资收入的1/10~1/20乃至更低, 加上放射工作工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重视等, 放疗工作人员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来工作的, 对于如此低的辐射津贴和待遇, 可以理解在受调查者中, 71%的受调查者认为放射津贴低, 受调查者无一人认为放射津贴高, 有82%的受调查者对放射人员的福利制度及其执行不满意, 只有3%受调查者表示满意;津贴待遇的高低是否影响放射工作, 39%的受调查者认有影响, 47%的受调查者认为有点影响但影响不大。

应引起辐射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处于增加对工作人员的关心角度, 都应改善辐射工作人员的津贴和待遇, 让这部分医疗辐射工作人员从内心出发, 积极主动地开展放疗工作, 使放射治疗辐射安全文化从其根本上得到发展。

3.2.4 加强对患者的辐射防护宣传, 合理使用辐射治疗疾病

放射治疗防护的有关辐射防护法规规定,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防护宣传和对患者的非照射部位实施防护, 合理使用射线[8], 虽然人多数受调查者认为工作时的防护措施是足够和很好的, 辐射防护的知识对患者很重要或重要, 在工作中经常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了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对自己或患者在必要时或经常地采取了防护措施;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接受辐射的利弊进行了评价, 合理地使用了射线来治疗疾病, 这些都是积极和肯定的。但仍然有部分受调查者认为防护工作还有所欠缺;对辐射防护的认识都是到位的, 认为很重要或重要, 在防护措施和治疗中的应用方面还有工作要做, 如对每位患者都进行利弊评价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射线治疗和对非治疗部位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郑祖安, 冯占春.医院辐射安全文化与辐射安全管理.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增刊) :391-394.

[2]李晓颍, 范深根.加强放射防护安全培训.提高放射卫生防护水平.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 (4) :416-417.

[3]GBZ/T149-2002.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

[4]国务院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2005-09-14.

[5]GBZ126-2002.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

[6]卫生部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1997-06-03.

[7]金为翅, 王洪复.电离辐射损伤基础与临床.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257-262.

果酸治疗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篇9

关键词:果酸,痤疮,疗效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皮肤病, 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治疗方法多种。而果酸换肤治疗是目前最表浅、最安全的一种促进皮肤新生的特殊治疗技术, 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 果酸换肤逐渐成为治疗痤疮的新趋势。笔者应用果酸治疗痤疮, 并进行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 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痤疮患者61例, 均确诊为痤疮[1], 其中男32例, 女29例, 年龄18~38岁, 病程0.5~13.0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患者皮疹表现为炎性 (红斑、丘疹、脓疱、结节) 和非炎性 (白头粉刺、黑头粉刺) , 部分表现为痤疮瘢痕、色素沉着斑。Pillsbury分级:Ⅱ度39例, Ⅲ度22例。排除标准: (1) 在6个月内口服过维A酸类药物者; (2) 对所要使用的化学试剂或中药过敏者; (3) 重度痤疮患者; (4) 面部有伤口、活动性单纯疱疹等皮肤病者; (5) 瘢痕疙瘩病史者; (6) 对光防护不够或有光敏者; (7) 有炎症后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史者; (8)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9) 有严重肝肾疾病及其他疾病者; (10) 依从性差者。所有患者均同意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入选前4周未口服任何治疗痤疮的药物, 前2周内未接受局部抗痤疮药物。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参数及治疗产品

治疗组采用果酸 (美国Neo Strata芯丝翠羟基乙酸系列产品, 浓度20%、35%、50%) 、中和液、活肤乳液。对照组采用本院自制的中药面膜 (金银花、野菊花、丹参、大黄、天花粉等煎煮而成) , 医用石膏倒模。

1.3 方法

治疗前彻底清洁面部皮肤, 拍照存档, 治疗组面部清洗后先予隔离凝胶凃于眼部及口唇, 然后以20%的果酸为起始浓度, 涂于患者面、颈部, 停留3min, 第2次用20%浓度停留5min, 第3次用35%浓度停留3min, 第4次用35%浓度停留5min, 第5次用50%浓度停留5min。每次使用果酸之后用中和液中和, 冷敷20min, 当患者出现红斑、白霜或不适时, 加予保湿面膜冷湿敷, 治疗结束及时涂抹活肤乳液。治疗间隔时间为3周, 5次为1个疗程, 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保湿霜, 外出时注意使用防晒系数>15 (SPFl5) 的防晒霜。对照组治疗前清洗面部皮肤, 局部皮肤消毒, 用粉刺挤压器清除粉刺和脓液, 再以本院自制中药面膜湿敷, 并用超声波离子喷雾10min, 然后用医用石膏倒模30min后清除。治疗次数同治疗组。

1.4 疗效判断标准[2]

指定专人按统一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 每3周1次, 记录炎性皮疹 (红斑、丘疹、脓疱) 和非炎性皮疹 (白头、黑头粉刺) 的数量、色素及痤疮瘢痕变浅的程度。并计算15周治疗后的粉刺、丘疹和脓疱的减少个数及百分率, 皮损减少率= (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破损数) /治疗前皮损数×100%。

按4级评分法评分并记录各项观察指标的分值, 痤疮病情评分按:粉刺<8个为0分, 8~20个为1分, 21~30个为2分, 31~50个为3分, >50个为4分;丘疹<3个为0分, 4~8个为1分, 9~15个为2分, 16~30个为3分, >30个为4分;无脓疱为0分, 1~3个为1分, 4~5个为2分, 6~20个为3分, >20个为4分;无结节囊肿为0分, 1~3个为3分, >3个为4分。上述各种皮损的积分相加为总积分。按炎症皮损治疗前后减少率来判定疗效, 减少率= (治疗前皮疹数-治疗后皮疹数) /治疗前皮疹数×100%。显效:减少率≥90%;有效:减少率为70%~89%;无效:减少率≤30%。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病例数×100%。

1.5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不良反应, 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表现及转归, 分析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局部出现轻微红斑性水肿、紧绷感, 3d后出现局部结痂、少量轻微脱屑, 1周后完全缓解, 不留瘢痕及色素沉着。另1例出现轻微瘙痒, 未给予特殊治疗, 在冷敷结束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对照组多数有良好耐受性, 只有2例患者出现局部干燥感, 加用润肤乳液后缓解。

2.3 随访观察

停止治疗2个月后进行随访, 治疗组随访患者24例, 有1例复发, 复发率4.2%, 复发时间一般在停止治疗后约1.5个月;对照组随访18例, 有6例复发, 复发率33.3%, 复发时间一般在停药后1~1.5个月。

3 讨论

痤疮发病率常见、多发, 易于诊断, 但治疗仍面临挑战。痤疮的治疗主要针对痤疮发病的各个环节, 即减少皮脂分泌、溶解毛囊角栓、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数目和减轻炎症[3]。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维A酸类和抗生素类药物联合局部或系统应用, 由于维A酸类制剂副反应和育龄期男女对生育影响的心理担忧以及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出现, 使系统应用维A酸类制剂和抗生素受限。而选择安全有效的外用疗法, 是治疗轻、中度座疮的首选方案。

果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水果、甘蔗、酸乳酪中, 可用于治疗鱼鳞病、痤疮、角化病、黄褐斑、酒渣鼻等。果酸是一组有机酸, 分子结构简单, 分子量小, 无毒、渗透性强, 作用安全, 不破坏表皮屏障功能。果酸换肤是近年来治疗痤疮的新趋势[4]。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干扰细胞表面的结合力, 可以使角质形成细胞粘连性减弱, 促进角质栓脱落;去除异常角化的表皮细胞, 纠正毛囊上皮角化异常, 使毛囊漏斗部引流通畅, 皮脂顺利排出, 防止皮脂堆积堵塞毛孔, 并加快皮肤新陈代谢, 分散基底层的黑素, 增加真皮的胶原合成[5]。果酸既可以抑制毛囊异常角化, 也可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体外果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625%~0.125%。临床应用的果酸换肤液浓度为20%、35%、50%, 大大超过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浓度, 理论上可以明显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6]。同时, 果酸对炎性痤疮、色素沉着斑、冰锥型痤疮瘢痕均有较好的疗效, 使炎性皮损消退、色素沉着变淡、瘢痕变浅[7]。Baldo等[8]进行的多中心、非随机实验中, 外用果酸治疗中度寻常型痤疮60d, 皮损减退率为64.2%。曹文婷等[9]采用果酸治疗痤疮15周后有效率达总有效率91.18%。治疗后55.88%患者油脂分泌减少, 82.35%患者皮肤光滑度提高, 67.65% (23/34) 瘢痕改善, 无不良反应发生, 并认为治疗以3周为间隔时间, 让表皮层有较长时间修复, 胶原和弹力蛋白充分重塑, 对于改善瘢痕及色素沉着效果较为满意。从而证明果酸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治疗药物。本研究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治疗15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3.9%, 对照组为60.0%,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也无明显不良反应。各组治疗都没有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等不良反应发生。同时, 我们的研究发现, 果酸对炎性痤疮的疗效快且好, 而色素斑及瘢痕疗效则相对较慢。在治疗后,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治疗区域的红斑、紧绷或者轻度水肿、皮肤表层脱屑等, 一般无需特别处理, 症状一般在1周左右逐渐消失, 皮肤恢复正常外观。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10]。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利用果酸治疗痤疮, 安全有效, 无毒副作用, 尤其适合于Ⅱ~Ⅲ级痤疮患者, 若再能结合其他技术, 如LED-红蓝光、强脉冲光、光动力等, 将可能成为痤疮治疗发展的新方向, 对进一步寻找最佳治疗痤疮的方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 (5) :339-342.

[2] 徐阳, 杨蓉娅, 姚美华.红蓝光照射与医学护肤品联合应用治疗痤疮[J].中国美容医学, 2007, 16 (8) :1096-1097.

[3]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10:1165-1169.

[4] 肖晓庆, 项蕾红, 郑志忠.果酸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07, 16 (6) :795-797.

[5] Kessler E, Flanagan K, Chia C, et al.Comparisono fa lpha-and beta·hydmxya cid chemicalp Eelsi n the treatment ofm ild to moderately severef aciala cne vulgaris[J].Dermatol Surg, 2008, 34 (1) :45-50.

[6] 李琳, 李恒进, 罗燕萍.不同浓度果酸对痤疮丙酸杆菌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 23 (6) :482-483.

[7] Kaminsky A.Less common methods to treat acne[J].Dermatology, 2003, 206 (1) :68-73.

[8] Baldo A.Efficacy of an alpha-hydroxy acid (AHA) -based cream, even in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ild-moderate acne[J].Gital Dermatol Venereol, 2010, 145 (3) :319-322.

[9] 曹文婷, 毛越苹.果酸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2, 18 (5) :353-356.

治疗安全 篇10

关键词: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安全性,临床效果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脑实质的血管破裂出血, 脑内出血量在30 m L以下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患者病情可趋平稳, 不再继续出血, 但经常残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导致其在感觉、运动、语言和认知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因此, 早期康复的介入极其重要, 随着康复治疗的发展, 临床对早期康复的认识逐渐加深。本研究是由本院的康复团队根据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病情, 在生命体征监护下, 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以探讨在ICU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ICU病房2012年6月-2014年6月脑出血住院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发病24 h内入院, 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 出血量在30 m L以下,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脑部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脑卒中再发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 早期康复治疗组42例, 其中男30例, 女12例, 年龄50~72岁, 平均 (58.45±10.25) 岁, 入院时GCS (glasgow coma scale) 评分 (9.12±1.25) 分;对照组41例, 其中男30例, 女11例, 年龄52~70岁, 平均 (56.46±11.64) 岁, 入院时GCS评分 (9.32±1.13)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 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非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保持患者绝对卧床, 抬高床头15°~30°, 按时翻身以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从发病第1天开始早期评价和干预, 康复治疗师、护士以及医生合作, 全面评估重症患者,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制定个体化的活动训练方案, 尽早实施渐进性的早期活动干预, 并且每24小时共同评价患者活动力度和能力, 确定患者进一步的活动程度和运动量, 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耐受情况的不同, 在监护下实施床上或离床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心理疗法等;早期康复每次的持续时间从5 min起, 逐渐增加到10、20、30 min。康复治疗每天1次, 治疗时间最长45 d, 最短5 d, 平均11.1 d。治疗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2.1 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条件

实施早期康复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在以下范围:收缩压120~200 mm Hg, 心率50~100次/min, 氧饱和度>92%, 体温<38.5℃。计算患者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中和康复治疗后的心率、血压、及血氧 (Sp O2) 的变异率,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给予减慢活动频率及持续时间或暂停康复治疗、恢复休息体位: (1) 心率增加>安静平卧时的30%; (2) 血压>安静平卧时的20%; (3) Sp O2<92%。

1.2.2 康复小组的组成

重症康复医疗强调高素质的专业团队组合, 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关于康复治疗训练人员应具备的相应资质的要求, 本院的康复治疗主要由本科以上学历的康复治疗师执行, 并与主管医生和护士商讨治疗安排, ICU护士协助并负责患者的宣教工作, 医生负责整体评估患者病情[2]。患者病情稳定转入康复病房时由康复治疗师负责继续跟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保证患者享有不间断的专业康复治疗。

1.2.3 床上及离床康复治疗流程

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治疗模式, 包括 (1) 床上运动, 昏迷患者保持良肢位, 略抬高患侧下肢远端, 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膝下避免垫枕及过度屈髋;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及半卧位姿势;健、患侧翻身练习;患侧肢体各关节主、被动运动, 重点训练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髋关节及膝关节等, 并逐步减少被动运动, 同时增加主动运动。每次体位变换后都要恢复良肢位, 特制的腕关节的指关节夹板以及足踝矫形器的应用能有效预防挛缩的发生。当患者的肌体没有肌力时, 关节的被动活动也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3]。做被动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要轻巧、缓和, 用力要适中, 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变大, 保证所有关节全范围的活动, 避免用力过大或活动过度造成软组织损伤。 (2) 床上坐起及床边坐位训练, 床头抬高坐位练习, 床头从30°~45°开始, 逐日增加10°~20°, 直至抬高到90°, 并持续10~30 min, 适应后开始放平床头, 进行健、患侧起坐训练;床边坐位训练。 (3) 床-椅转移训练, 训练站起坐下功能。当要坐起来时, 选用支撑性座椅非常有助于良肢位, 但很多这样的座椅都很占空间, 让ICU的医护人员觉得妨碍工作进行, 康复小组成员应确保这种设施的重要作用得到认知。 (4) 站立平衡训练。 (5) 平地行走训练。

1.2.4 精细动作训练

(1) 捏皮球训练, 患者将一直径6~8 cm的皮球捏于患侧掌心并反复进行捏皮球动作; (2) 取物训练, 进行拾石头 (从拾大石头到小石子) 、拼图、取笔写字等训练; (3) 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如进行洗脸、梳头、吃饭、穿脱衣服、使用厕纸等训练。

1.2.5 心理疗法

根据患者心理状况给予疏导、支持和鼓励, 帮助患者正视疾病、树立康复信心。争取患者合作, 培养“动”的意识, 并劝导患者及家属克服急躁情绪, 放松心态, 不急于求成。教会患者家属探视时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帮助患者消磨住院难熬的时间。还要让患者明白每项康复训练的目标, 知道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治疗的后果。

1.2.6 吞咽功能训练及语言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包括进食前协助患者坐直, 尽可能接近90°进行喂食。对于不能采取坐位的患者, 一般至少取躯干30°仰卧位, 头部前屈。选用容量5~10 m L的勺子喂食, 指导患者每口摄入量不宜过多, 小口进食, 慎用吸管, 以免引起误吸。指导患者进食后保持半卧位或坐姿30 min。语言训练包括口语表达、朗读和交流能力训练等。对口齿不清或失语者, 需鼓励其表达自己, 积极行语言康复训练, 耐心纠正患者发音, 反复练习, 以提高患者语言功能[4]。

1.2.7 早期康复的方式

(1) 没有严重并发症或脑水肿,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清醒患者, 直接介入主动康复, 循序渐进给予上述的主动康复流程。 (2) 病情不稳定的清醒患者:采用主动康复与被动康复相结合的方式, 协助患者床上健、患侧翻身练习, 床头抬高坐位练习, 肢体各关节主、被动运动。 (3) 昏迷或意识不清患者:采用被动康复, 如良肢位保持, 肢体关节被动运动, 胸肺部物理治疗, 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护理。

1.3 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在监护下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即进行首次功能评测, 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评定依据1995年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评分结果正常为0分, 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最严重为45分[5]。基本生活活动能力 (BADL) 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评分结果:满分100分, <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生活完全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快, 治疗第14天有28例 (66.67%) 患者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其中有20例 (47.61%) 能独立步行;而对照组仅3例 (7.31%) 患者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没有患者能独立步行。

2.2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第5天与第14天, 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治疗第14天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第5天, 治疗后, 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 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1。

3 讨论

“早期”康复是在主要生理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实施活动, 而不是转出ICU后。早期康复的目标是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肌肉力度、活动度及身体功能并减少ICU相关并发症, 增强患者对自身康复的信心, 尽早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本研究从发病第1天开始对42例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早期康复, 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有2例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心率增快>110次/min, 予以卧床休息、减慢康复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后缓解。入院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均随住院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有研究报道, 脑卒中后第5天已能相当准确地判断长期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独立性的功能预后[7]。由此表明, 早期康复影响患者的长期功能预后。本研究显示, 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从发病第1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而且能促进患者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在以下范围:收缩压120~200 mm Hg, 心率50~100次/min, 氧饱和度>92%, 体温<38.5℃。若收缩压超过去200 mm Hg, 常易引起再出血等损害, 持续较高水平的血压也是颅内高压的一种表现[8]。一般认为, 收缩压控制在160 mm Hg较为适宜[9]。ICU中导致继发性损害的最棘手的获得性损害之一是关节挛缩, 挛缩可以发生在任何关节, 但最常见于上肢的腕关节和指关节以及下肢的距小腿关节。良好的体位摆放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的发生, 这需要在常规护理、日常治疗和操作之间寻求平衡。因此早期运动功能训练及良好的体位摆放对预后至关重要。

关于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何时开始早期康复治疗有不同的主张, 国外有研究主张从脑出血后第1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预防直立性低血压、便秘、压疮、深静脉血栓和继发性功能减退 (例如肌肉失用、平衡能力减退) 等并发症[7]。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完全版) 建议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经急性期规范治疗, 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以后, 进行脑卒中一级康复的初期康复评定[10]。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要求脑出血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 卫办医政发[2009]174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件强调脑出血患者入院第2天开始康复治疗。随着康复医疗的发展, 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病情不能限制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康复的介入, 也不决定患者早期康复的时间, 但患者的病情影响早期康复介入的方式, 决定患者采用主动康复或被动康复。重症康复必须有专业的康复团队, 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负责执行的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为保证早期康复的品质, 早期康复必须配备相关的辅助设施, 如助行器、足踝矫形器、下肢智能康复机等。本院的康复辅助设施由康复医学科统一管理, 更有利于康复治疗师全院调配使用。

重症康复目前在国内的三级医院虽然很受关注, 但仍开展得不够成熟, 很多医院缺乏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和规范的治疗流程。笔者2009年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为期10个月的学习中发现, 香港的重症康复已经开展得很规范, 有系统的方案、制度和流程, 给医护人员很大的启示, 本院在ICU开展早期康复, 促进患者基本生活能力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住院天数, 提高了治疗满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宗彩霞, 付雪飞.5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33) :3064.

[2]湖南省卫生厅.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考评办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58-159.

[3]张宪军, 慕会杰.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18-19.

[4]李湘兰.脑出血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1) :71-72.

[5]王拥军, 张婧.脑血管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3-85.

[6]彭刚艺, 刘雪琴.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3:81-83.

[7]励建安, 毕胜.急性医疗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42-44.

[8]石小峰, 史克珊, 金虎, 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超早期急诊手术与监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5) :322-324.

[9]刘玉芬.急性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8 (21) :139-140.

治疗安全 篇11

缺铁性贫血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贫血。一项全球性的调查数据显示,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为10%~30%,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达30%~90%。缺铁性贫血的患病人群十分庞大。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都可患上此病。缺铁性贫血患者若长期不接受治疗,其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会受到损害,从而可为其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治疗缺铁性贫血最为重要的方法是补充铁剂。在临床上,常用的口服补铁药物有硫酸亚铁、乳酸亚铁、枸橼酸铁铵、铁胆盐、富马酸亚铁等。硫酸亚铁中含有游离的铁离子,易被人体吸收,疗效稳定,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在临床上应用较广。但此药的副作用较为明显,患者服用硫酸亚铁后易出现口腔异味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许多缺铁性贫血患者都会因不能耐受服用此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而中止服药,从而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乳酸亚铁属于有机制剂,不含游离的铁离子,不会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而且水溶性好,易于吸收,疗效迅速稳定。患者在服用此药后不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和口腔异味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笔者曾使用硫酸亚铁和乳酸亚铁治疗了8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在15~70岁之间,其中有18例患者的病程为2~6个月,有54例患者的病程为7个月至1年,有8例患者的病程为1年以上。在这些患者中,有38例患者因患慢性胃炎而引发贫血,有20例患者因月经过多而引发贫血,有5例患者因患痔疮而引发贫血,有7例患者因患营养不良而引发贫血,有4例患者因患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而引发贫血,有6例患者因其他原因而引发贫血。在为这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笔者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笔者为治疗组患者使用乳酸亚铁片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硫酸亚铁片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在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约占28%)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可见,作为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一种新药,乳酸亚铁的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安全系数很高。乳酸亚铁的用法是:每次服2片,每日服3次,在餐后半小时服用,连续用药6周为1个疗程。

治疗安全 篇1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转运,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 冠心病在我国呈现增长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为心肌缺血性坏死, 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是目前治疗AMI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快速恢复血运重建, 改善心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AMI从诊断、早期处理, 转运介入室行PCI, 时间虽然短暂, 但危险因素多, 有资料显示, 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病死率比正常高9.6%[2]。因此, AMI患者的转运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我科加强对AMI患者安全转运的管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患者63例, 男42例, 年龄41岁~85岁, 女21例, 年龄43岁~74岁。

2 护理措施

2.1 转运前准备

2.1.1 病情评估

经主管医生确认有必要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转运前需认真评估与权衡, 责任护士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准备好急救药品、监护仪、吸氧设备, 必要时携带除颤仪, 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目前的病情、转运的必要性以及转运的风险, 取得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2.1.2 做好心理护理

AMI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以及剧烈疼痛容易引起恐惧、易激动、烦躁、精神紧张, 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及健康宣教, 做好解释沟通, 积极配合治疗, 使患者产生信任感, 避免情绪波动增加心肌耗氧量, 加重病情。

2.1.3 快速行术前准备并快速建立系列记录

遵医嘱术前30 min给予术前用药, 常规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排空膀胱, 必要时留置导尿。左侧肢体留置针输液, 保证各种管路通畅, 注意各种管道是否连接紧密, 防止管道扭曲、滑脱, 并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2.1.4 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

通知介入室并简要说明病情, 同时联系好运送电梯, 以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3]。

2.2 转运途中的护理

2.2.1

患者转运要平稳, AMI患者忌用力, 应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 减少搬动, 尽量以整床转运, 避免因搬运造成患者心肌耗氧增加及体位性低血压, 甚至诱发心室颤动。搬运后要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有变化要及时报告同行医生给予处理。

2.2.2

确保有效供给氧气, 尽量采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 严格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氧气, 时刻观察患者氧供情况[4]。

2.2.3

AMI患者容易激动, 要加强防护, 防止患者意外摔伤, 必要时给予吗啡等镇静镇痛治疗。

2.2.4 认真交接班。

到达介入治疗室后, 与接班护士认真交接患者病情, 并由接班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及做相关检查, 做到患者的治疗监护不中断。

2.2.5

转运途中做好监测并及时记录。

3 结果

通过加强转运过程的安全管理, 加强护理, 63例患者均安全转运至介入治疗室进行PCI治疗。

4 讨论

A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转运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患者病情重、变化快, 生命体征不平稳, 潜在风险高, 护送护士要尽可能发现潜在的危险, 规范安全转运流程, 在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 强化法律意识,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2-297.

[2]林涵真, 危丽华, 董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7) :4027-4028.

[3]陈璐, 陈湘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6) :482-483.

上一篇:特定环境下一篇:建筑节能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