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环境

2024-09-24

特定环境(精选12篇)

特定环境 篇1

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经常出现某个词具有两种以上的读音, 对这些词的读音处理一般做法是:结合语境采用规范化的读音, 其次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处理。

形容词ABB式 (叠音缀) 的读音问题

现代汉语形容词中, 有一类重叠形容词ABB (叠音缀) 式, 通常称之为状态形容词。如:清凌凌、笑哈哈、笑眯眯、笑吟吟、笑嘻嘻、笑盈盈、喜滋滋、乐呵呵、兴冲冲、气乎乎、光秃秃、毛茸茸、阴沉沉、亮晶晶、亮堂堂、水灵灵、水汪汪、白皑皑、白茫茫、白胖胖、黑洞洞、红艳艳、懒洋洋、金灿灿、喜洋洋、暖洋洋、湿漉漉、恶狠狠、甜蜜蜜、蓝盈盈, 等等。

这类词语是由一个单音语素加上一个叠音成分构成。从构成方式分析, 属于附加式合成词, 前面是词根, 后面是叠音缀。充当词缀的叠音语素, 意义虚化且读音发生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第一册 (1999年4月第1版) 中说:“充当词缀的叠音语素不论原来是什么声调, 都要变读阴平。” (1) 但是这种说法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 是语言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为什么ABB式形容词中的重叠部分BB会出现变读为阴平呢?据吕叔湘先生讲, 这与北京人的口语习惯是一致的。许多专家学者也都持与《现代汉语知识》相同的观点。徐世荣编著的《普通话语音知识》中说:“ABB或AABB式叠字形容词, 除叠字本身为阴平调即不再变外, 其余各调的都可把后面两个字变为阴平调……如果念得缓慢些, 念清楚它的原调, 显得读字清楚, 不变也可以。至于一部分书面语言中的叠字形容词, 就决不能变。” (2) 宋欣桥主编的《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中说:“叠字形容词ABB式和AABB式, 当后面两个叠字音节的声调是阳平、上声、去声, 即非阴平声时, 调值为高平调, 跟阴平的调值一样……注意一方面读得缓慢, 也可以不变调。另一方面一部分书面语的叠字形容词不变调。” (3) 从语言实际来看, 这一规律在很多情况下是适用的。如上文所列举的词语“白皑皑”之前的都读阴平, 大部分ABB式读阴平。但是上文“白皑皑”后一般就不读阴平了。什么时候变读阴平, 什么时候不变读, 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我们以为变读不变读, 遵循两条原则:其一要结合具体语音环境而定, 如“黄澄澄”的“澄”有两个读音chéng和dèng, 没有阴平调,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读阴平了;其二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 本来变读就不是一种严格的规律, 如“金灿灿”, 没有人将此读为阴平, 《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将“灿灿”标注去声。所以, 遇到形容词ABB式读音有疑问时, 查字典, 按字典规范的读音去读。

“开花结果”和“这是练习的结果”两个“结”读音

这两个“结”的读音不一样, “开花结果”中的“结”读作 (jiē) 阴平, “这是联系的结果”中的“结”读为 (jié) 阳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结, 除了“结了个果子”、“开花结果”、“结巴”、“结实”念jiē之外, 其他都念jié。根据这一条规定, “结”的读音是受到限制的。“结”读阳平 (jié) 是最常见的, 是高频的, 读阴平 (jiē) 是少数的。就“结果”这个词来看, 从语义上说, 既有表示“长出果实”的意思, 如上文提到的“开花结果”, 又可以表示“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的意思。如上文提到的“这是练习的结果”。两个“结果”书写形式完全相同, 但是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开花结果”的“结”应该读“jiē” (阴平调) , “这是练习的结果”中的“结”应该读为jié (阳平调) 。

“爪”什么时候读zhuǎ, 什么时候读zhǎo

读爪zhǎo和zhuǎ, 两个词意义虽然相同, 但在使用中却不相同。一般情况下读zhǎo, 指的是鸟兽带甲的脚趾, 也表示鸟兽脚趾的“甲”, 如鹰爪、虎爪、前爪、爪牙、张牙舞爪、龙爪、熊爪等, 大都是一些凶猛的鸟兽。读zhuǎ, 一般是在口语中用来表示鸟兽的脚趾。如常用的“爪子”、“爪儿”, 一般都是较小的鸟兽, 常和“子”组成附加式合成词“爪子”或者儿化“爪儿”使用。如鸡爪子、鸡爪儿、狗爪子、猫爪儿。有时用于贬称, 如手爪子、手抓儿。读zhǎo还是读zhuǎ要结合语境, 灵活处理。如小学教材《爬山虎的脚》中有一句话:“如果你仔细看那些小的脚,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这里的“爪子”应该读为zhǎozi, 而不读zhuǎzi。因为爬山虎那些“细小的脚”, 只能比做龙的脚趾前端的“甲”。就语言习惯来说, 人们称龙脚时, 一般都称为“龙爪” (zhǎo) , 而没有称为“龙爪 (zhuǎ) 子”或“龙爪儿”的, 龙是大型的动物, 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图腾”崇拜, 华夏子孙都以龙的传人自居, 读zhǎo庄重一些。

赋比兴中“兴”读阴平还是去声

“风雅颂, 赋比兴”, 许多人将“兴”读为xīng (阴平调) , 对不对?兴有两个读音:xīng (阴平调) 和xìng (去声调) 。什么时候读阴平调, 什么时候读去声调?兴可以是动词, 如兴起、振兴、兴修、兴学、兴办、兴建、兴兵等, 兴作动词时要读阴平调;兴还可以是形容词, 如兴旺、兴奋、兴隆、兴盛等, 兴作形容词时也读阴平调。兴还可以作名词, 如比兴、兴致、兴趣、兴头、兴味、雅兴、败兴、助兴、游兴、豪兴、兴高采烈等。兴作名词时, 要读为去声。《辞源》对兴的解释: (一) 兴读xīng (阴平调) , 1.起来义;2.兴起、发动义;3.举义;4.征集义;5.兴盛义。 (二) 兴读为xìng (去声调) , 1.诗歌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2.兴致。由此, 风雅颂、赋比兴中的“兴”应该读xìng (去声调) 。南宋词人范大成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 “杂兴”的“兴”应该读去声调xìng。这首田园诗, 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四时的风光和风俗, 诗中洋溢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兴致、兴趣。“杂兴”的“兴”就是兴致、兴趣的意思, 是名词, 所以应该读去声调。

变调标调问题

说话交际就形成语流, 形成语流后, 一些词的读音由于受前后音节或音素的影响, 读音要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称为音变。音变分为历时音变和共时音变。共时音变指的是语流引起的读音变化。在我们日常语言交际中, 所说的音变就是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音节相互影响导致音变, 其二是音素之间相互影响导致音变。音节影响导致的音变人们习惯称之为“变调”, 主要包括轻声、上声、一、不变调。在低龄段的一些拼音读物中, 上声的变调, 是标记原调, “一”和“不”则标记的是变调。其他书籍包括字典、词典上声、“一”、“不”都标记的是原调。这是什么原因呢?对语流中的变调采用书面标记原调, 朗读读变调的方法是一种约定俗成。对低龄拼音读物处理方式可以作如下理解:其一上声字音音程较长, 变调很自然, 即使不标记, 也会自然变读, 否则就不符合发音习惯了;其二上声变调, 大致分为以下情况: (一) 上声在上声前面第一个上声字变读为近似阳平调 (调值由214变读近似35) 。 (二) 上声在非上声前面变读为半上 (调值由214变读为21降调) 。近似于阳平调以及调值21都是无法标记的, 如果用阳平调和去声调标记, 是不准确的, 所以只能标记原调, 读时读变调。 (三) “一”、“不”在去声前面读阳平调, 如:“一个”, “一”变读为阳平 (一原调为阴平) ;“不去”, “不”变读为阳平。在非去声前面读去声。如“一般”中“一”变读为去声, “不好”中的“不”读去声。“不”在非去声前面实际没有变调。普通话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一”和“不”变读是北京人的发音习惯, 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又因为最主要的是“一”、“不”变调的调值是确定的, 因此为了便于低龄孩子学习, 能标记实际读音的词, 就标记实际读音, 不能标记实际读音的就标记原调。

注释

1中学语文室:《现代汉语知识》 (第一册)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0年版。

3宋欣桥:《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特定环境 篇2

1、在庆祝建国、建党及职工代表大会等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中,奏国歌、国际歌,挂国旗、党旗、工会会徽,唱院歌。

2、在“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日及护理人员上岗前,悬挂南丁格尔肖像,朗诵南丁格尔誓言,举行庄严地授帽仪式。

3、在历届师承工作开始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受业学生向传道老师行礼。

4、职工生病休养,主管领导及工会专门进行探望;职工及直系亲属去世,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前去吊唁并表示慰问;职工家庭出现困难,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了解情况,组织安排,积极救助,排忧解难。

5、新职工入院,举办专题培训,了解院史,学习院规,感受医院文化。

在特定情境中施展才情 篇3

相对于一般作文题型而言,情境作文写作难度较小,因为命题者设定了写作的内容及方向,有的甚至提出了写作的具体要求;也正是由于设置了特定的行文思路,写作时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要写好情景作文,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把握命题特点,文与题力求高度切合

情境作文的命题形式丰富多彩。从形式上看,除以大作文或小作文形式出现外,不少地方还将它们放在“语言积累和运用”题里。校园新闻、感谢信、仿写、补写等四种题型,为当前考查的主流形式。从2015年北京市各考区的模拟试卷来看,均出现了此类考题。丰台区要求考生就“初三学生填报志愿家长会”写一则新闻,报道家长会的情况;通州区则要求考生以毕业生的名义,“给学校的保洁员写一封感谢信”。很显然,写作此类情境题,除了要达到“文从字顺,表意明确,符合情景需要”的基本要求外,还要突出不同考题的特点。写新闻,就得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感谢信,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署名与日期等,也是一个也不能少。又如2014年湖北孝感考区的情境类考题,要求考生就“成语”这一话题,按照“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进行仿写。不难看出,仿写出的句子除了结构相似外,还得贴切地运用比喻的修辞。可见,把握题面的特点及要求,可以说是情境作文成功的基础。

二、挖掘材料内涵,情與境力求自然融洽

情境类作文到底是怎样的呢?以山东德州市中考作文题为例,其设置的场景是:地点——街道;时间——夏天;天气——雨;人物——15岁的中学生小州等。不难看出,此类作文题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的“境”,也就是描写或记叙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夏日里的“雨天”,社会环境为“街道”之上;二是含蓄的“情”,这种情感,一般不会直接表明,而是蕴含在“雨水”“阳光”之类的自然环境之中。满分作文《雨中我被撞了一下腰》里的这个片段,便是典范:

黑暗的天幕仿佛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白亮亮的雨水就像瀑布一般跟着雷声倾泻下来。狂风卷着雨水,像一条巨大的水龙上下翻腾。只一会儿,街道上便积满了厚厚一层水,两只车轮水车一般在水里翻滚,不管小州使多大劲,它总是懒洋洋地匍匐而行。突然,一辆带顶篷的三轮车从小州身边风驰电掣般地飞过,没多远就与斜刺里冲过来的水龙撞了个正着,斜斜地滑行几步,便“轰”地与我撞到了一起。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对暴风雨的形象描写,准确扣住了命题里的时间与环境要求;考生展开思路,讲述的小州与三轮车相撞的情节,自然地引发了雨中的感人故事。这种景与事、景与情的自然交融,展示的正是情境作文的基本特点。

三、突破提示局限,情与境力求精美动人

考场作文的最高目标,是要求考生在极短时间内展示才情,情境作文恰好为语言与情感的出彩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行文布局时,你可以从景物中引出,可以在景物中收束,也可让景物在文章中巧妙穿插;美化语言时,除了得学会细节描写,还得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让景物栩栩如生,让语言美不胜收。北京中考情景佳作《最美不过风雨后》里的这个片段,就格外精彩:

雨淅淅沥沥,朦朦胧胧,视野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温馨而美妙。你看,那棵婀娜的桃树,枝蔓上开满了粉红色的、嫩嫩的花朵,在雨中显得格外动人。细细的雨丝不断地从空中飘落下来,像薄薄的轻纱飘在视野中,落在了树枝间。那些雨儿,仿佛在花间嬉戏,弄得花儿也禁不住绽开了笑口。我猛然发现,雨后的世界原来竟是最美的风景。

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进入细节,由描写进入抒情,脉络清晰。尤其是“像薄薄的轻纱”之类的比喻,“弄得花儿也禁不住绽开了笑口”之类的拟人,不仅绘出了美如画卷的风景,还引出了美得让人惊讶的真情。看来,想获取高分,离开了这些美化语言的技巧还真是不行!

特定环境 篇4

1 广汉古城墙概述

1.1 区位状况

广汉古城墙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西南隅房湖公园内。房湖公园西面园门是雒城古城的雉堞大门, 与大门相连的城墙环房湖公园而行, 是公园西南部的外围部分。古城墙西部相距不到100 m外为广汉繁华的百货大楼都市景观, 相距不到50 m远的道路中央为现代气息浓厚, 色彩艳丽的大型雕塑;南面30 m外的道路另一侧为新建的另一处现代商业大厦, 其建筑风貌与景观效果都呈现出简约、大气的都市气息;北部相距不到20 m外为占地较大的商业房地产楼盘, 其楼房高度超过50 m, 商业铺面繁华璀璨, 广告霓虹五彩缤纷 (见图1) 。由此可见, 广场古城墙与周边环境呈现出三方包围, 格格不入的局面, 对外再也没有了昔日登楼远眺的雄伟气势, 对内也缺失了古朴自然的川西园林韵味 (如图2, 图3所示) 。

1.2 历史进程

雒城镇历来为古雒县、广汉郡、新都郡、益州、汉州、德阳郡、绵竹县、广汉县以及今日之广汉市的治所。古雒城镇在历代战争和自然灾害中, 城池被毁, 数以百次, 兴废无止, 两易其址。各次重建、维修、扩建的墙体材料, 始终用砖砌为主, 土筑为次, 或砖石混砌, 内填凿壕挖方土石。现存的城墙遗址乃是“蜀汉刘璋始筑”的土城墙基, 主要为城墙西段和东南段, 约相当于清末城墙周长的1/20。遗存下来的这段古城墙是清咸丰年间, 知州刘英选主持重建的雒城古城墙, 完整保存到20世纪50年代中。

自1982以来, 经过数次发掘, 省考古院和广汉市文物管理所先后清理出较为完整的“雒城”砖砌墙基30多米, 为2层~3层, 基脚夯土坚实, 填土内有汉代五铢钱币、瓦当及绳纹陶片, 砌砖为粘土衔接。1991年4月雒城遗址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3]。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图4所示) 。

1.3 发展现状

早至唐朝, 广汉就在古城墙原址建成了一处带着历史厚重感的遗址公园———广汉公园。建国后, 陈离扩建广汉公园时, 东南面以古城墙为界, 并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历史景观价值, 所以未加保护, 还在古城墙内凿洞作笼, 豢养观赏动物, 对古城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1990年, 广汉古城墙遗址完成部分修复工程, 并新筑了一座仿古城楼。按照中国古代特有的象征主义美学观, 城楼构架两层、六柱、五开间、重檐歇山式屋顶, 上覆盖琉璃筒瓦, 正垂各脊厚重, 角脊攒尖;城门深邃, 额嵌汉篆“雒城”凸雕石匾。墙体内外壁均仿汉制浅灰色条石装饰, 石缝勾以黑灰, 城门左右立有石雕坐狮一对, 通高2 m许, 石狮前15 m处, 筑有浅浮雕石栏石拱桥三道[3]。如今又过了20多年, 广汉古城墙的景观格局早已被破坏, 仿古城楼被改造成了古典茶室, 其乱搭乱建的现象非常严重, 城门上挂满了没有清理掉的广告纸碎片, 城墙墙体片石崩落, 广场护栏坍塌无人维护, 护城河道杂草丛生, 水质极差, 俨然成为了一条臭水沟 (如图5~图7所示) 。

2 广汉古城墙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由广汉古城墙的发展现状可知, 它在与城市环境的共同发展中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广汉市独特的人文背景下, 古城墙与城市环境存在着它们自身特殊的矛盾关系。

2.1 广汉古城墙与城市环境的博弈

1) 主宰地位的博弈。在古代, 广汉古城墙是雒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地区的主宰, 它四周空旷无其他高大建筑, 宏伟壮观, 一枝独秀;而现代逐步被高楼大厦所围合, 城市中心和制高点的地位被逐渐取代, 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断降低。同时, 以新仿古与改古翻新的矛盾愈演愈烈, 在城市建设中, 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变, 建筑风格的不断更新, 将新旧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协调摆上了争论的焦点。2) 更新速度的博弈。在雒城镇建设过程中, 与古城墙相关的城镇、景观、空间等规划没有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发展和公共景观功能的多样性, 当视线变得狭窄, 空旷、怀旧的城墙景观效果被要求向着丰富、精致、多变的景观发展的时候, 城墙的功能更新受到了极大的挑战。3) 区位优势的博弈。新城与旧城一直以来被作为相互协作, 相互扶持的共同体, 但是在近几年的广汉城市规划中, 人们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北部新城的建设中。当旧城中心的光环逐渐淡去, 一颗新星升起在另一个现代化的天空里, 以古城墙为核心的旧城中心区会不会成为集闹市、旧居、流动商贩于一体的边缘区域, 人们会不会还向往那一方古朴, 厚重, 传达着一个城市历史文脉的土地。4) 人文代表性地位的博弈。人文景观可以分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人文景观。在更多强调历史人文特色的广汉城里, 三星堆和古城墙这两张历史文化名片都在同一空间中做着竞争和较量;同时, 各种景观流派的诞生, 导致现代化的被赋予简约、怪诞、科技等名词的人文景观层出不穷, 让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走向了现代人文景观, 在多样化共生的大潮中, 两种景观在人文代表性地位的竞争中又会各自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2.2 广汉古城墙与城市环境关系分析

从广汉古城墙的发展现状以及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广汉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途径主要是基于广汉房湖遗址公园的景观更新, 从它自身的保护来说, 人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它与周边环境的自然融合。随着城市的发展, 广汉古城墙面临的文化影响力和历史韵味的削弱是不可逆转的。目前的广汉古城墙, 以房湖公园为基础的遗址公园为古城墙的文脉传承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在它与城市环境的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1) 在主宰地位上, 以百伦百货和梅西大楼为主的商业百货大楼完全成为了该地新的地标性建筑;2) 在更新速度上, 光华璀璨的霓虹灯, 酷绚斑斓的现代雕塑, 林立崭新的高楼都在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而房湖古城墙除了镶上了一圈现代彩灯, 能够在夜间隐隐约约地显现出自己的轮廓之外, 再也没有能让人们时刻关注的焦点;3) 在区位优势上, 由于广汉市的发展定位, 古城墙所处地区依然为城市的中心地带, 虽然发展的重心正在向着北部迁移, 但是作为旧城区唯一一座市区公园, 还是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4) 在人文代表性上, 由于三星堆这一世界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 广汉市的城市文化建设重心主要放在打造和宣传三星堆文化。因此, 在三星堆历史遗迹的光环下, 广汉古城墙也不过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每年正月十六在房湖公园举行的宝宝节文化活动能够让人们一时关注到它存在的历史痕迹, 在广汉城市中处处存在的文化宣传窗口无一不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三星堆文化。综上所述, 广汉古城墙的保护一直在缓慢进行, 但是在人们心中传承历史文脉的分量却在不断流失, 怎样让它在如今既成的尴尬地位中重新崛起, 也许在广汉市城市规划的文本里也没有被提及。

3 广汉古城墙的保护对策

3.1 历史文化挖掘

一个国家, 因为有了历史而变得厚重。一座城市, 因为有了历史而变得充实。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国家和人民生生不息的责任。广汉古城墙作为历史遗迹的一部分, 是广汉市城镇居民文化认同感的实体要素, 它承载了该镇社会发展的信息, 是整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见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考古工作, 挖掘古城墙的文化内涵, 并且通过宣传, 展示, 教育的方式将它传递给当地的居民和外来的人们。

3.2 与现代城市景观的融合

1) 材料的融合。现代城市景观构建的材料可以分为硬质材料和软质材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硬质景观材料种类繁多, 应用方式多样, 包括砖石, 木材, 混凝土, 玻璃, 金属, 布料, 膜制材料等。软质景观材料包括植物, 水体等。而构成古城墙的材料以砖石, 土, 植物, 水体为主 (如图8所示) 。由于古城墙的不可变动性, 要想保持它的文化气息和原汁原味, 需要现代城市景观构筑物来适应古城墙的建设风格。从古城墙与现代城市景观构筑物使用的材料可以看出, 现代城市景观完全可以与古城墙的建设风格相融合, 例如仿古砖石的应用可以深入到广场、围栏、建筑表面等各个方面, 而植物和水体本来就是从古至今主要的景观材料 (如图9所示) 。

2) 景观实体小品的融合。一个场地景观的构建离不开景观小品的存在, 在现代城市景观中, 景观小品可以分为建筑小品、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小品[4]。建筑小品包括大门、景墙、隔断、廊、亭、架等;景观小品包括铺装、栏杆、座椅、雕塑等;公共设施小品包括指示牌、健身器、电话亭、报刊栏、路灯等。古城墙构成的实体小品主要包括神兽、柱廊、环路、阶梯、石墩、城墙、角楼、桥、城门、烽火台、告示栏、廊道、旌旗等 (如图10~图12所示) 。

由古城墙和现代景观具体的实体小品种类可以看出, 现代景观的实体小品可以通过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的创新来达到适应古城墙景观的目的, 如路灯可以和旌旗相结合, 报刊栏可以和告示栏相结合, 座椅可以和石墩相结合。

3) 景观建筑的融合。在现代建筑中, 仿古建筑作为现代建筑中一大主要类型, 被广泛地应用于古镇、寺庙、风景区、古典园林等地方。现代仿古建筑中的亭台楼阁的建制都是按照古建筑的风格形制而建, 因此与古城墙的城楼、角楼等建筑可以很好地融合 (如图13所示) 。

3.3 环境整治建议

1) 展示广汉古城墙的历史脉络, 主要通过文化宣传栏, 文化宣传主题活动等方式向人们传递古城墙的文化内涵, 引起大家对古城墙历史的关注。2) 对古城墙周边的景观小品进行维修处理, 与古城墙不相符合的景观小品应予以拆除或重建, 可以通过全城征集设计方案的方式来达到宣传目的。3) 对护城河的专项治理。由于护城河水质极差, 杂草丛生, 严重影响了古城墙周边的景观效果。建议参照广汉市“小桥流水”景观的河流治理方案进行河道疏浚和堤岸绿化。4) 对古城墙本身的保护和景观再生。主要针对城门楼上的违规搭建, 应予以拆除。5) 软质景观的打造———主要是古城墙周边的植物配置。首先, 外部的植物配置应该与房湖公园内部的绿化景观相协调, 同时, 植物树种的选择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 植物配置体现古城墙的古朴、厚重、敦实感, 护城河沿岸可以采用自然式种植, 古城墙四周可以采用规则式种植。6) 对周边环境的改造。将北部的雒城风情街进行重新单独打造, 整体风格要与古城墙景观风貌相结合;南部和西部的两处商业大楼应该进行风貌规划, 向仿古建筑发展;西部中央的环形路岛及雕塑应与房湖公园城门广场整体风格相协调, 打造自然古朴, 有历史韵味的城市地标雕塑;南部的护城河沿线应打造为滨水生态休闲区, 与南段城墙和狭窄的街道相融合体现出古道韵味。

4 结语

历史遗迹是古人留下的珍贵记忆,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烙印, 本文从广汉古城墙的特定环境出发, 结合其面临的实际问题,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古城墙保护方案, 为古城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建议。与此同时, 我们要做到可持续地让古城墙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一直留存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并教育和造福后代。

参考文献

[1]付晓渝.中国古城墙保护探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赵倩, 田伟丽.古城墙的保护方法探析[J].山西建筑, 2010, 36 (24) :36-38.

[3]古城墙遗迹[Z].

会议纪要特定格式 篇5

一、会议通报了20xx年12月29日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会议议定:

1.由副局长牵头,市防办负责,一是按要求编制全市河道采砂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报市政府批准,财审科配合做好规划经费申报工作;二是研究在总体禁采的情况下,对确需开采的砂石,制定直接由国有平台公司开采的具体办法,报局党组研究;三是研究建立违法采砂有奖举报制度,报市政府审批。

2.由副局长牵头,政工科、防办负责,起草成立市河道管理委员会报告,在征求市编办意见后上报市政府。

3.由副局长牵头,局办公室负责,协调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汇报和争取解决河道采砂执法车辆问题。

二、会议传达了全省扶贫攻坚大会会议精神。

三、会议讨论了20xx年春节前重要活动安排。会议议定:

1.原则定于1月中、下旬集中安排时间慰问中江县镇村、县宝镜村精准扶贫帮扶户和旌阳区五里堆社区贫困户。由书记牵头,政工科负责,做好慰问准备工作。

2.原则定于1月26日上午召开退休老干部座谈会。由邓立志书记牵头,政工科、退管科、办公室负责,做好会议筹备工作。

3.1月8日下午举行同志挂职欢送会,政工科负责筹备。

4.政工科、办公室负责,做好市委、市政府对局机关、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相关协调、准备工作。

5、政工科、监察室负责,筹备市水务局中层干部述职述廉测评会议。

6、原则同意办公室提出的年度总结工作方案,由分管领导召集相关科室分系统进行总结。财审科、办公室负责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7.原则定于2月3日召开全市水务系统工作总结会。

8.原则定于2月4日召开市水务局机关年终总结职工大会。

四、会议通报了旌湖(凯江路-黄河路)清淤方案编制竞争谈判结果,确定市新源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承担该项工作。由副局长牵头,防办负责,一是研究旌湖行船可行性;二是与市委宣传部衔接,通报20xx年旌湖清淤工作安排,建议将灯会地点移到北公园;三是督促设计单位抓紧开展方案编制,尽快完成财评,力争春节前挂网选取施工单位。

五、会议通报了机关办公互联网络通讯服务商竞争谈判结果,中国联通最终报价3万元/年,中国电信最终报价3.144万元/年,中国移动最终报价5.04万元/年,确定中国联通为机关办公互联网络通讯服务商。

分子靶向药物“青睐”特定人群 篇6

☆易瑞莎:亚洲不吸烟的女性肺腺临

本品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既往接受过铂剂和多西紫杉醇化疗,或不适合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毒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和痤疮样皮疹,但均较易耐受。

易瑞莎的疗效呈现出明显的人种差异。全球临床应用的结果显示,亚洲不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接受易瑞莎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其整体生存率和缓解率要明显优于其他患者。

☆格列卫:Ph染色休阳性的惯性粒细胞白血瞒和C-kit阳性的胃肠道基质细胞瘤

本品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加速期和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2)胃肠道基质细胞瘤。毒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水肿(体液潴留)、肌肉痛性痉挛、疲劳、皮疹和头痛等,但均较轻。

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只有Ph染色体阳性者才是格列卫的优势人群。对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格列卫也有较高的缓解率。

胃肠道基质细胞瘤对各种化疗药物均不敏感。病变部位太广、不能手术的胃肠道基质细胞瘤患者只有一种选择,就是使用格列卫,这一点已得到全球公认。但患者在使用前一定要做免疫组化检测,只有c-Kit阳性的患者才是该药的优势人群。

☆美罗华:CD20阳牲的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

本品是一种针对CD20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主要适用于复发或化疗抵抗性B淋巴细胞型的非瞿奇金淋巴瘤。毒副反应为发热、寒战、恶心、皮疹、喉部痉挛、呼吸困难和低血压等,一般为轻至中度,多发生在第一次输注时。

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常不能接受手术,只能以化疗为主。但患者往往一做化疗就有效,化疗一停很快就出现反复,而且身体多处出现受侵。这类患者中若免疫组化显示CB20阳性者,联合应用美罗华和化疗,其临床有效率可达到70%~90%;有一定比例的病人通过治疗后,病情可得到长期控制。

☆赫赛汀:C-erB-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瘤

本品是一种针对c-erB-2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主要适用于c-erB-2中高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近期毒性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皮疹和心脏毒性等,第一次输注时最为明显;远期毒性为心功能紊乱。

特定环境 篇7

组播是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通信方式, 也就是将相同的信息从一个或多个发送者传递给多个接收者。如果网络中有大量的接收者, 需要传送大量的流媒体信息, 采用组播传递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组播一开始应用的环境是固定的有线网络, 然而, 在无线网络中为移动节点提供组播服务, 如何在节点切换到新的网络维持其组成员关系和组播传递树, 具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不仅要处理动态的组成员关系, 还要保证原本“最优的”组播传递树在组成员切换后的有效性[1]。而且, 如果组播源在网络间漫游, 其地址将会发生改变, 整个组播传递树都要重构, 从而导致大量的路由和处理开销, 以及组播会话的中断[2]。

业界普遍的观点是将移动IP与IP组播相结合, 为移动中的节点提供组播服务。但是组播源的移动又引发了新的问题, 由于种种挑战使得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还很少。本文中我们陈述了在移动IP的网络环境下, 对现有主要的源特定的组播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重点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目的是为移动环境下源特定的组播这一特定研究领域提供较为深入的剖析。

1 源特定的组播服务模型

ASM (任意源组播) 模型是传统的IP组播服务模型, IP报文传送给由单个IP目的地址标识的节点组。这种模型支持一对多或多对多的通信方式。节点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组播组, 组播成员的位置和数量没有任何限制, 任何节点 (即使不是组中成员) 都可以向组播组发送组播数据。组播成员关系协议 (如IPv4中的IGMP2, IPv6中的MLD1) 允许接收者指定它所希望加入的组播组IP地址, 但不必指定组播源, 如图1中 (a) 所示。

SSM模型[4]支持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当源S向目的地址G发送组播数据时, 接收者需要订阅通道 (S, G) 之后才能接收到数据, 如图1中 (b) 所示。通道由组播源地址和组播组IP地址来标识, 因此一个通道刚好指定了一个发送者和任意数目的接收者。接收者在发出订阅请求前必须获取通道地址的信息, 组播成员关系协议必须采用IGMP3 (用于IPv4) 或者MLD2 (用于IPv6) , 如图1中 (b) 所示。

基于SSM模型的协议是通过建立以特定的源为根的最短路径树来转发数据。节点在响应路由器的查询消息时不仅指定了感兴趣的组播组, 还指明了它希望从哪个源接收组播数据。路由器收到这种报告消息时, 需要直接向源发出订阅请求, 建立起基于源的最短路径树。这种服务模型缓解了部署ASM模型所遇到的困难[5]:

· SSM协议建立的是以源为根的传递树, 因此不需要共享树结构。也就是说避免了PIM-SM协议中的基于汇聚点的共享树结构, 也不要求MSDP协议, 因此从根本上降低了组播传递机制的复杂性, 便于部署。SSM模型还避免了单点故障, 消除了针对汇聚点的拒绝服务攻击。

· SSM是在源的基础上定义通道, 因此不同的源具有不同的通道地址。每个源负责为它创建的通道分配通道地址, 这就避免了全局范围内的地址冲突问题。

· 普遍认为, 一对多的应用如网络电视等在未来的组播应用中将占主导地位, 而SSM模型很适合于这类应用。因此, SSM协议的部署将会给域间IP组播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从而为多对多的组播服务铺平道路。

2 移动环境下提供组播服务所引发的问题

给移动节点提供组播服务又引出了很多问题。首先, 移动IP主要集中于给移动节点提供单播传递服务, 必须扩展它的功能来提供组播支持。其次, 节点的移动意味着原来的数据传递路径不再有效, 组播路由算法要解决如何将组播服务有效传递到节点所在的当前位置。第三, 许多组播协议 (如DVMRP, MOSPF, PIM) 所用到的算法在建立组播传递树时假定节点位置是固定的。组播成员的移动破坏了传递树的结构, 比如共享树的汇聚点在节点移动后将偏离中心, 引起非最优的传递路径。第四, 在组播源也是移动节点的情况下, 如果所建立的组播转发树是相对于源所在的特定位置, 当源处于外地链路时, 只能通过外地子网进行直接发送。当源所在的位置发生改变时, 将会导致逆向路径转发 (RPF) 检查出错。RPF检查的方式是比较报文的源地址和接收报文的接口。当切换发生时, 由于进入过滤问题组播源就不能使用家乡地址作为源地址发送组播报文, 导致RPF检查出错[2]。这时必须引入新的机制在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 能够避免RPF检查的失效。另外, 无线链路带宽更低、出错率更高, 所有这些使得在移动环境中提供有效的IP组播支持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3 移动环境下基于SSM模型的组播实现

SSM模型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技术, 与ASM相比其所具有的优势使之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 IETF已经制订出一个相关的标准[4], 为以后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不过, 由于SSM与移动IP都是相对较新的领域, 将两者结合, 使得SSM模型也能够应用于移动节点, 具有非常多的挑战。如今还没有任何相关的标准出现。但是, 人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 他们的努力将会推动基于SSM模型的移动组播标准化进程。

3.1 可能的实现机制

(1) 基于家乡代理的方法

双向隧道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扩展应用到SSM模型[6]中。组播源首先形成会话通告消息, 发送给网络中的路由器。家乡代理截取到通告消息后, 经所建立的双向隧道传递给漫游的移动节点。如果需要加入组播组, 移动节点的订阅请求消息先发送给家乡代理, 由家乡代理转发给组播源。最后形成了以源为根, 移动节点的家乡代理为叶子节点的SSM传递树。为了支持组播源的移动, 源必须用家乡地址和组播组地址 (HoA, G) 来宣告SSM会话和通道。接收者申请订阅地址为 (HoA, G) 的通道, 源所发送的组播数据的源地址设置为节点的家乡地址HoA, 目的地址设置为组播组地址G。源将组播数据封装后以隧道的方式发送给家乡代理, 然后在组播树上传递。因此, 当组播源是移动节点时, 所建立的是以源的家乡代理为根的SSM传递树。

优点 组播传递树不会受到节点移动的影响, 节点的位置对外界来说是隐蔽的, 这在某些应用中可能比较有用。协议简单, 容易实现。对组播源移动的支持非常好, 即使组播源移动, 通道地址也不会改变, 路由状态信息也不需要更新。

缺点 路由效率低下, 组播数据需要经由家乡代理通过隧道的方式转交给移动节点, 违背了IP组播的本质, 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当组播源是移动节点时, 源的家乡代理形成了单点故障, 家乡代理的失效将会破坏整个组播传递树。当多个组播源属于同一个家乡代理时, 将引起可扩展性问题。

(2) SSM源切换通告方法

文献[7]提出以移动节点所在的外地代理为根建立组播传递树的方法。如果组播源是移动节点, 通道地址由源的转交地址和组播组地址构成。因此, SSM传递树的根位于节点所在的当前网络上。为了维持会话的连续性, SSM会话还是由源的家乡地址和组播组地址来标识。节点发生切换时, 首先向原来的路由器 (oAR) 发送一个包含源切换通告的绑定更新消息, 消息中指明了节点新获取的转交地址。原来的路由器通过组播树将消息传递给组成员, 组成员收到消息后立即向新的通道地址发出订阅请求。组播数据还会经由原来的路由器在旧的组播树上传递, 直到旧的通道没有订阅者。最终, 以当前网络为根的组播传递树取代原来的传递树。

优点 该方法以节点所在的当前网络为根建立组播传递树, 因此提供了最优的数据传递路径。避免了对家乡代理的依赖, 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同时, 提供了对组播源移动的支持。在源切换需要订阅新的通道时, 通过oAR在旧的组播树上传递数据可以迅速恢复中断的组播服务。

缺点 组播源的移动会引起整个组播传递树的重构, 势必将增加中断延迟的时间和数据的丢失。而且, 频繁的源移动会使得组成员无法及时完成订阅新的通道, 从而留下很多不完整的组播传递树, 这时源不得不多次拷贝发送数据给每个不完整的树, 严重浪费了带宽资源。

(3) 分层的基于SSM移动IP组播方法

文献[8]在SSM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了层次结构来设计移动组播路由协议。将从源到接收者的组播传递分成两级:宏级组播和微级组播。宏级组播是从源到每个域的边界网关路由器 (BGR) , 微级组播是从边界网关路由器到节点所在的外地代理。节点首先发送SSM请求订阅通道 (S, G) , 外地代理收到订阅请求后向上传递, 直到传递给BGR。BGR将订阅请求转换为注册请求传递给组播源, 源在缓存表中保存请求订阅的通道地址和BGR地址, 并通过隧道的方式将组播数据发送给BGR, 接着BGR继续在SSM传递树上转发组播数据, 如图2所示。

优点 该方法将组播树的重构控制在微级, 当切点在域内切换时, 不仅降低了组播树的维护开销, 还使得组播服务中断延迟得以控制。该方法不仅提供了域间组播路由机制, 而且, 从源到接收者的组播数据传递路径一直都是最优的。

缺点 当节点在不同的域间切换时, 中断延迟可能会非常大。文中没有表述移动节点在切换时如何发现通道地址, 没有提供对组播源移动的支持。源既要保留注册信息, 也要保留订阅信息, 数据结构变得复杂。

(4) 树迁移方法

树迁移方法[9]建立的是以源所在代理为根的组播传递树, 在建树过程中引入了一种迁移机制:尽量重复使用和修改已存在的树分支。当源切换到新的网络时, 首先将树的根从原来的路由器 (pDR) 延伸到新的路由器 (nDR) , 然后经由pDR向组目的地址发送一个状态更新信息 (存放在逐跳选项头中) (如图3中蓝色箭头所示) 。消息所到之处, 路由器就会获悉组播源新的转交地址, 并使用RPF检查来发现潜在的最短路径。如果不同于原来的转发路径, 就向源注册以建立最短的转发路径;否则路由器只是将旧的状态信息修改为含有新的转交地址的状态信息 (如图3中红色箭头所示) 。直到消息所经过的所有路由器都建立了正确的转发状态, 就形成了一棵以源为根的最短路径树 (如图3中绿色箭头所示) 。

优点 树迁移方法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封装和解封, 不依赖特定的组播路由算法, 建立的是最短路径转发树, 在建树的过程中利用了原来的状态信息。通过记录 (CoA, G, HoA) 三元信息, 路由器很容易识别数据是否来自同一个发送者。

缺点 路由器的负担加重, 网络中可能会存在大量的订阅和修剪信息。特别是在源快速切换时, 将产生大量的状态更新消息。在接收端增加了一个新的栈, 用来存放移动节点的绑定信息, 使得协议变得更加复杂, 不利于协议的推广应用。

3.2 性能小结

表1对基于SSM模型的移动组播方法进行了对比, 由于SSM模型所建立的是源特定的组播树, 组播源的切换不仅会使得整个组播树发生重构, 而且还会由于源地址的改变使得组播数据的转发出现问题, 比如RPF检查的出错。所以, 在SSM模型中, 为移动节点提供组播服务遇到很大的挑战。为了在源切换时能够将数据正确地转发给接收者, 同时减少组播服务的中断延迟, 不同的方法使用了不同的机制, 在改善系统性能时也相应地增加了协议的复杂性。

4 总结和展望

通过深入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在移动环境下实现SSM服务模型, 源的移动给组播路由设计带来了很多障碍, 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而且, 大多数方法的仿真环境没有体现实际网络环境的特征, 所设定的参数与真实的情形相差太大, 因而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10]。

迄今为止,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服务质量 在多点通信中实现资源预留非常困难, 而在无线移动网络中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不同的应用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根据不同的应用可以考虑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保障。

组播源的移动:目前很多协议都是针对接收者移动而设计的, 但发送者移动所引起的问题往往更加严重。因为接收者的移动影响的是组播树的一个分支, 而发送者的移动会影响整个组播传递树。特别地, 在SSM模型中, 源的切换会产生大量的状态更新消息和较长的中断延迟, 在源快速而又频繁切换时, 接收者可能无法完成向新的通道的订阅操作。

层次结构 已经普遍认为在移动IP中引入层次移动管理结构是有益的, 在规模较大的网络中如果不采用分层思想直接部署组播协议也是非常困难的。如何在移动组播协议中建立有效的层次结构, 不仅要改善系统的性能, 还要保证与已经部署好的Internet的兼容。

仿真方法 必须改善现有的仿真方法和评价指标。使用数学方法来模拟实际的网络环境、节点的移动、组成员关系变化、树的拓扑结构等。在评价系统性能时, 还需要考虑协议的复杂性和协议在节点频繁切换时等特殊情况下的性能变化情况。

访问技术的独立性 不管当前的无线链路访问采用什么样的技术 (如802.11, 蓝牙) , 所提出的方法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摘要:移动IP和IP组播技术是下一代网络中的热点研究问题。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为移动节点提供有效的组播支持, 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但是, 由于设计移动组播路由协议时遇到诸多的困难, 比如处理组播源的切换问题, 研究工作进展非常缓慢。详细讨论了各种在移动环境下源特定的组播实现机制, 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并综合对比了它们的主要性能。希望通过这种系统的讨论, 能够帮助大家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好地把握住发展方向。

关键词:IP组播,ASM,SSM,移动,无线网络

参考文献

[1]Gossain H, Agrawal D.Multicast:Wired to Wireless.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2002:116-123.

[2]Romdhani I, Kellil M, Lach H.IP Mobile Multicast:Challenges and Solu-tions[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Tutorials, 2004, 6 (1) :18-41.

[3] Perkins C, Calhoun P, Bharatia J.Mobile IPv4 Challenge/Response, IETF RFC4721, January 2007.

[4] Bhattacharyya S.An Overview of Source-Specific Multicast (SSM) .RFC3569, July 2003.

[5] Almeroth K C, Bhattacharyya S, Diot C.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ASM and SSM IP Multicast Protocol Architectures[C]//In Proceedings of the Thyrrheni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gital Communications:Evolutionary Trends of the Internet, 2001:343-360.

[6] Jelger C, Noel T.Supporting Mobile SSM Sources[R].IEEE Global Commun.Conf., Taipei, Taiwan, Nov, 2008.

[7]Jelger C, Noel T.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ulticast transmissions withmobile sources[R].ICON2003, The 1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2003:723-728.

[8] Kim K-I, et al.New Approach for Mobile Multicast Based on SSM[R].Proc.9th IEEE Int’l.Conf.Net. (ICON’01) , Oct.2001:405-08.

[9]Thomas C Schmidt.Matthias Wahlisch.Extending SSM to MIPv6---Problems Solutions and Improvements[C]//Proceedings of the TERE-NA Networking Conference 2005, TERENA, June2005.

特定环境 篇8

一 . 对壁画环境的思考

在大空间中进行大型壁画的创作需要考虑到作品与空间中方位、尺度、色彩、光线、材质等关系。作为“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站, 南京南站具有超大的空间和巨大的旅客流量, 日均客发在5.5万人次左右。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流, 为南站的门户展示提供了潜在的观众集聚效应。其次, 车站不同于城市中其他标志性建筑, 对于更多的远方来客, 尤其是对在此仅进行换乘的旅客而言, 它更像是一张生动的城市名片, 起着窗口般的展示作用, 为新到的客人描摹出南京城的“最初印象”。

从壁画创作的位置来看, 陶瓷壁画位于南站候车层北侧距电梯较近的入口处, 由于南侧入口尚未开通, 因此, 这个展台是乘客进入二层候车时, 通过服务台后看到的第一个展示位, 也是宣传南京历史文化的最佳部位。 (如图1所示) 在这个环境中需要考虑到:1. 陶瓷展墙位于出发层的中轴线上, 为了与中轴线上其他既有展台取得尺度上的协调, 展台的平面尺寸为7.00m×7.00m (与其他展台面宽一致) , 高度为3.50m (低于大厅对展台控制高度3.60m) 。2. 陶瓷展墙外形设计成南北方向两个平行错位的长边墙面, 长边墙的端头设计成短边墙。这是因为, 候车的人流大都为南北走向, 加长南北方向的墙面可展示更多的画面。 (如图2所示) 3. 陶瓷壁画的创作建立在陶瓷用品展示的基础上, 为了创作较完美的壁画, 我努力使壁画的内容、形式、质感、色彩、灯光等与陶瓷展柜融为一体。4. 另外, 既有展台展品大都具有艳丽的色彩和光亮的质感, 为突出本展台的视觉效果, 展示的壁画必须具有鲜艳的色彩, 并配以明亮的灯光。

01. 候车层平面展开图

03.“六朝烟雨”与“明朝遗韵”

04.“民国风情”与“现代风貌”

05.“青绿山水”

二 . 选择典型的素材

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不仅山明水秀, 更是人杰地灵。在南京的历史记忆中, 无法抹去的辉煌突出表现在四个阶段, 即六朝时期、明朝时期、近代民国时期和快速发展的当代。壁画分别以“六朝烟雨”、“明朝遗韵”、“民国风情”和“现代风貌”四个主题, 表达了我对南京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如图3、4所示) 在前三个重要阶段, 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建筑, 南京城在国家的中心位置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而后, 岁月流逝, 几多变迁, 在历史积淀出的浑厚与战火洗礼出的新姿交织中, 南京迎来了新的时期, 新的发展, 为此我以“古城新气象”为主题讴歌当今的南京。在对城市特质的表现中, 本壁画不仅展现出南京城历史上的成就与辉煌, 更加正视了当下的城市发展, 看到南京在当今世界中快速发展的现状。南京的城市环境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特色, 南京有山有水、有绿树, 更有古老的城墙, 这既是南京的特色, 也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设计创作, 要以突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来选择素材。同时, 为了呼应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质, 我们除了选择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这类人文气息浓厚的素材外, 还选取了例如“曲径通幽”的路、云朵、树林等代表自然环境的素材, 我希望能够在人们驻足观看画面色彩的同时, 为他们展示一个城市更深远的景致。它源于一方水土, 融于一方人文, 似城市的灵魂, 伴随城市的兴衰, 又像诗篇一样, 向世界倾诉往日的荣辱、当今的辉煌以及未来的希望。 (如图5所示)

三 . 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

为了将南京城的地域特色和厚, 重的历史文化最大程度的通过壁画展现出来, 在形式上, 我选择了下列表现形式:

1“.封火墙”和“地面”。以“封火墙”和“地面”作为壁画表现的载体, 源于几方面的考虑:首先, 展墙的制作单位为高淳陶瓷企业有限公司, 而封火墙又是表现高淳特色的典型形式。其次, “封火墙”的主要立面直接面向进入候车层的旅客, 相较于其他形式, 展墙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旅客呈现更多的内容。再者, “封火墙”的形式与车站整个建筑外立面的风格也相呼应。

2.“时间”和“空间”。为了向更广阔的世界展示南京城的魅力, 我将本壁画的创作以“时间”和“空间”两条轴线展开。在“时间”轴的表现上, 在主要的四片展墙上, 以具有代表性的人工建筑物、构筑物为主体形象, 从北往南, 从前往后, 顺着时间流逝的轨迹, 分别展示了南京历史上三个辉煌时期, 并在背面第四面片墙上通过当代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来表现现今的南京发展状貌, 营造出一种时间的流动感与历史的鲜活感。我们选择了南京城中最具时代特质的代表性建筑二十多处, 分为六朝、明代、民国、现代四个主题展开, 通过人工建筑凝聚的时代缩影, 来表现时代的迁移、历史的推进。

在“空间”轴的设计上, 则将展示的重点放在了地面, 并以南京市当代的城市交通地图为底纹, 将南京四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的所在地理位置点缀在地图上。这样做是因为, 在立面上表现“时间”的流动, 在地面表现“空间”的延伸, 可使其具有一种几何延伸的美感。犹如数学中的X轴与Y轴, 它们无尽延伸, 形成了无疆的界面。 (如图6、7所示)

3. 图文结合。铁路客运站是一个交通枢纽, 来往的旅客多是带着出行目的, 难以在设计作品前逗留较长时间。考虑到这种情况, 我在设计中采取了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这种直接而明了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特定的空间中能起到快速、准确表达设计主题的作用。

4“.纸质陶瓷”。壁画的材质多种多样, 有石材、木材、金属、陶土、彩绘等, 不同材料创作的壁画, 其形式各不一样, 我最终选择陶瓷作为用材, 既是结合需要表现陶瓷的工艺, 同时, 也是因为陶瓷质感细腻, 能够表现出绚丽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 (如图8所示) 另外, 考虑到在青奥会前完成壁画的制作, 本次设计另辟蹊径, 采取了在电脑中绘制陶瓷片的感觉后, 在胶贴纸上进行喷绘打印, 胶贴而成。这种形式虽然不如真实的烧瓷, 但同样也能收到较好的视觉效果。

5.“青绿山水”。本次设计为了呼应青奥·青春的氛围, 也为了展现城市“厚积薄发”的生命力, 选用了绿色山水色调作为壁画作品的主色调, 既青春靓丽, 彰显活力, 又契合城市的特质。为了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 在进行具体的处理时, 则舍弃了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真实色彩, 而是采用装饰色彩, 并充分彰显色彩在空间中的存在感。

06.“时间”与“空间”一

07.“时间”与“空间”二

08. 纸质陶瓷

四 . 创作体会

本次壁画创作已告一段落, 感触颇多。主要的体会是, 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雅”与“俗”的关系。创作壁画作品, 既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对设计作品的制约, 又要充分表现作品本身的主题思想和形式特征;既要充分满足观众的视觉行为, 又要符合壁画的创作规律;既要有“宣传”、“说教”的作用, 又要表现艺术的特质。 (如图9所示)

2.“象”与“不象”。在壁画中对物象采取抽象的表现方法, 运用了类似于“版画”或“剪影”的形式, 这也是大多数壁画创作惯用的形式。但我认为有的壁画在处理物象上过于模棱两可, 以致观众难以理解其主题思想。而本次壁画在表现建筑物、构筑物、山水等物象上, 较好地处理了“象”与“不象”之间的关系。如画面中对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山水外轮廓采取了“象”的方法, 基本准确地表现了物象的轮廓特征, 而在其内部结构则采取平面化的图形。本壁画在艺术形象的表达中做到了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同时, 为了让观众读懂主题, 形象的“象”的成分大于“不象”的成分, 如此处理, 做到了既不“欺世”也不“媚世”。 (如图10所示)

3.“多”与“少”。南京的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 单就能够表现物质文化的建筑遗产极为丰富。壁画的设计中, 面对众多优秀的建筑遗产, 我只能出于造型、构图的需要, 选择自认为的较为典型的建筑物、构筑物。这样的选择定有疏漏, 但是本着设计写意而非史书造册的理念, 我觉得这一取舍是可行的。同时, 为了展现出与南京的城市特质相契合的视觉效果, 在构图上, 将选取的建筑物、构筑物与山、水、城、林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并以散点布置的形式展开。画面的物象虽有大小, 但无前后透视关系。画面中的“水”、“路”均作为画面中的“空白”而设, 以衬托实体物象。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篇9

礼记中记载“观其舞,知其德”,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都能在其舞蹈动作中体现出来。幼儿在踏入社会之前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道德行为、思想情感都是靠平日里父母的言传身教或者是和父母朝夕相处下的耳濡目染所形成的。而亲子舞蹈恰好能捕捉到生活里的细节,并将它融入到舞蹈之中。但亲子舞蹈不同于舞台艺术表演舞蹈,它没有艳丽的妆容、高超的技巧、华丽的服装和精湛的演技。

亲子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相对固定,他所表现的是一种亲子文化和精神,其动作与动作之间蕴含着孩子与父母生活中的相处之道,以及生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人文道德观念。我们希望通过亲子舞蹈教学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优良精神。例如,在亲子舞蹈的教学中,孩子遇到自己无法完成的动作想退缩时,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和父母的合作引导父亲(母亲)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帮助支持。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任何情绪,害怕、失落、逃避或是兴奋愉悦等,家长都应该重视,并积极帮助孩子通过肢体的交流来克服不良情绪。这样一方面能和孩子在肢体动作的协调上达到统一,从而表现出优美的舞蹈动作;另一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通过肢体上的协调,可以看出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的融合程度和孩子对父母情感的表达方式。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在亲子舞蹈中都得到了很好展示,是其他舞蹈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这是亲子舞蹈研究的特定价值之一。

二、亲子舞蹈具有传统舞蹈没有的游戏性

幼儿园亲子舞蹈与传统的表演舞蹈不一样,它是将舞蹈游戏化,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拉近与父母的距离。亲子舞蹈具有游戏性,它可以自娱自乐在家庭中进行,能增进家庭成员的亲密感,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亲子舞蹈需要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合作来完成,特别是孩子在家长强有力的怀抱中、亲昵的举止中既能找到安全感、快乐感,又能通过彼此的努力使动作和谐完成,进而找到自信心和满足感。一方面,孩子在舞蹈练习中感到快乐;另一方面,在亲子舞蹈表演时,孩子为家长展现的能力感到骄傲和崇拜,更在观众的掌声中找到了自信心。

将游戏融入到舞蹈之中,让家长卸下平日里严肃的面具与孩子在欢快愉悦的舞蹈中增进关系。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和平时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例如,平日里一直以严父的形象教育孩子的爸爸,在亲子舞蹈中可以通过扮演慈祥憨厚的熊猫爸爸,通过一系列如拥抱、托举、亲吻等动作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也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通过肢体的配合协调,让孩子信任你,放心的把自己交给你,在游戏中也要表现出和平日形象的不同。让孩子觉得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爸爸原来也能和自己一起舞蹈一起游戏,在舞蹈中解放天性,在游戏中拉近彼此的距离,舞蹈与游戏的完美结合是亲子舞蹈又一个可取的特定价值。

三、启发幼儿思维与智力,提高身体素质

亲子舞蹈还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启发幼儿的思维与智力,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亲子舞蹈是一项快乐的运动,因为他没有传统舞蹈的高技巧性,他只是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一种快乐运动。父母与孩子在进行长时间的亲子舞蹈训练后往往会情绪高涨,而经常参加亲子舞蹈还能增强幼儿内脏器官、运动器官等功能,能陶冶情操,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另外,幼儿长时间进行舞蹈训练能帮助她塑造形体。

亲子舞蹈还能启发孩子的思维与智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在亲子舞蹈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根据音乐节拍调动身体律动,根据音乐旋律反应空间位置,并根据之前记忆的结果,快速调整身体动作,变换队形。长时间的舞蹈训练能提高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另外,亲子舞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启发幼儿智慧。例如,让幼儿用舞蹈动作模仿动物,这就需要幼儿发挥想象模仿动物的习性动作,通过这些想象能充分启发幼儿的智慧。幼儿在参加亲子舞蹈活动时,大量的身体活动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皮层语言区和运动区的神经联系,促进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与成熟,从而促进幼儿智力与体格发展。这也是亲子舞蹈研究的特定价值之一。

四、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为今后学习舞蹈打下坚实基础

亲子舞蹈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情感,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审美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其趣味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凸显了亲子舞蹈有传统舞蹈和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和地位。

幼儿在学习亲子舞蹈时,由于年龄尚小,身体筋骨都很柔软,软开度较青少年相比更好。并且亲子舞蹈在编排上较传统舞蹈相比,更具趣味性且难度不大,幼儿学起来更容易,自信心也会更大,加上有父母的协作与鼓励,这是传统舞蹈无法实现的。当幼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能第一时间在父母那里得到支持,不用一个人承担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一旦他在亲子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感和自信心,就不会排斥对其的学习。

亲子舞蹈不仅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而且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孩子今后是否还继续学习舞蹈,在幼儿阶段与父母一起学习舞蹈的经历,一定会是其今后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和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所以,亲子舞蹈的学习能为今后继续在舞蹈方面深造的孩子打下一个坚实有爱的基础,为今后可能不会继续学习舞蹈的孩子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从这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亲子舞蹈研究的一个特殊价值。

五、结语

舞蹈是传递、宣泄情感的一种身体语言。它作为人类身体语言的一种特殊符号,已被大多数人喜爱并且愿意学习之。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学习舞蹈,这种经历是他们今后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他们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状态下,身体协调性也还欠缺的情况下,这时有父母的帮助和鼓励,是在心灵上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亲子舞蹈磨练幼儿意志、启发幼儿思维与智力,提高幼儿审美水平,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深入对亲子舞蹈的研究才发现,亲子舞蹈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孩子、家长、老师的青睐。将一项喜闻乐见、身体力行的舞蹈活动带进家庭、走向社会,是幼教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对亲子舞蹈进行更加细微深刻地调研更是我们的使命。

摘要:亲子舞蹈响应时代的召唤,是当今呼唤真善美时代下的自然产物。亲子舞蹈活动具有培养道德情感、增进亲子间感情、提高审美艺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开发智力等多重价值。区别于传统舞蹈,亲子舞蹈更注重孩子与父母间肢体的交流、心灵的互动,合理安排开展亲子舞蹈活动教学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幼儿园舞蹈教学质量。

关键词:亲子舞蹈,亲子关系,特定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庆林.幼儿园亲子舞蹈的功能及实施策略[J].高教学刊,2015(9).

[2]李娜.幼儿园亲子舞蹈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5).

特定语境中的词义推敲 篇10

1 上下文是找准词义“坐落点”的定位仪

在一词多义或者诸条词义相差不远的情况下, 稍有粗心或对原文理解不准就会出偏差。如何选准词义是翻译过程中常令人皱眉头的问题。有些翻译名家在论述“词的坐落点”时指出:“同一个词, 其绝对意义可以不变, 但由于位置之变化, 就要产生不同的意态, 所以就要作不同的翻译。所谓位置, 就是它的背景, 条件, 上下文等等。” (倜西, 1984:27) 下例就是由于未找准单词在上下文中的“坐落点”而出问题的。

(1) I wake up every morning secure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 new day will soon be filled with blaring horns, overheated engines, lost tempers, suffocation tailgaters, and the like.原译:我每天早晨起来都有一种安全感, 因为我知道新的一天将会很快充满刺耳的喇叭声、过热的引擎、乱发的脾气、使人窒息的尾随车辆, 如此等等。 (《英语学习》, 2002 (4) :47)

文中将secure译成“有一种安全感”, 明显错了。单是下文所讲到的喇叭嘈杂、引擎轰鸣、司机烦躁、车辆紧逼这一系列情况, 就足以让人感到种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存在。再看看全文, 问题就更清楚了。原文的标题是Ode to the Freeway, 作者以调侃的笔触, 写自己作为加利福尼亚州每日交通大堵塞这道传统风景线中开车族中一名“热诚分子” (a dedicated member of the Golden State's most cherished tradition:Gridlock.) 的感受。文章描写了身处汽车长龙中无聊等待的人们的难以名状的强烈情绪, 进而又巧妙地写到了车龙中的司机们口出脏话来“和完全陌生的人发泄那些在家中经常被压制的焦虑和压力”。文章诙谐地描绘了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生活中的无奈情形, 并采取宽容的态度聊以自慰。根据上下文, secure的意思应为“assured;certain (确信的) ”, 而不是“safe (安全的) ”。故可改译为“每天早晨起来我都深信不疑, 新的一天将会……”。

2 上下文是实现段落间自然过渡的桥梁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段落组成的整体:上文引出下文, 下文照应上文。翻译中若不考虑照应关系, 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突如其来的译文常会让人感到茫然不解。

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教材《高级英语 (上) 》中, 有篇文章题为The Trouble with Television, 论述电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负面影响, 其中讲到节目制作人为了吸引观众而把节目做得简短花哨多变, 以迎合人们注意力跨度短的特点, 使受众在肤浅的轻松之中被牵着鼻子走, 从而加强了电视广告媒体大把赚钱的作用。作者批评说, 这本是迎合观众短暂注意力的一种最简单的投机做法, 但它却被认为是电视特有的内在性质和职责, 好像电视自从问世时就被规定了“任何节目都不得需要片刻以上的注意力” (as though…nothing in television shall ever require more than a few moments'concentration.) 。紧接着原文另起一段, 如下所示:

(2) In its place that is fine.Who can quarrel with a medium that so brilliantly packages escapist entertainment as a mass-marketing tool?But I see its values now pervading this nation and its life.It has become fashionable to think that, like fast food, fast ideas are the way to get to a fast, impatient public.原译:从它自身来看这是不错的。把逃避现实的娱乐精彩地包装成一个大的推销工具, 谁又会和这样的媒体争辩呢?但我发现这种价值正蔓延到整个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它已成为一种很时髦的想法, 就像快餐一样, 速成观念正是走入高速活动的、急躁不安的公众的方法。 (《高级英语 (上) 》, 中华书局, 2002:123)

乍一看, “In its place that is fine.”酷似“从它自身来看这是不错的。”但联系上下文一看问题就来了。在前一段作者已经表明了对这一投机做法的否定态度, 如果回头又对其加以肯定, 岂不是自相矛盾?短语“in place”本来就是“适当, 在适当的位置”之意。所以从逻辑上看, “In its place that is fine.”相当于一个紧缩的条件句, 意思是“If it is used properly, that will be all right.——如果这种方法使用得当, 那倒没有什么不对的。”这样, 它就很自然地与后面But引起转折意义、批评快餐式电视节目的态度联系起来。 (只是原译不太通畅而使这一关系不明显) 。至于“Who can quarrel…?”一句, 则是以揶揄的口吻, 讽刺电视将广告嵌入短浅的娱乐节目中吸引观众, 成为推销产品的工具。

3 上下文是判断复杂语法结构的基本前提

有些较难的语法结构, 可能会因为插入语或者盘根错节的修饰成分而更加复杂化。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常会给判断句法结构和正确行文提供方便。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3) While in America the trend started as a reaction to the economic decline—after the mass redundancies caused by downsizing in the late 80s’—and is still linked to the politics of thrift, in Britain, at least among the middle-class downshifters of my acquaintance, we have different reasons for seeking to simplify our lives.原译:在美国, 这种趋势是作为对经济衰退的一种反应而应运而生的——在80年代后期缩小经济规模所引起的大量冗余人员以后——并且在英国, 至少在我所熟悉的中产阶级的降低生活档次者中, 这种趋势仍然与节俭政治有关。尽管如此, 我们仍有各种不同的理由试图过简朴生活。 (《新编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复习指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187)

原文中的语法关系并不太难:连接词While作“虽然”解, 引起让步关系。若去掉两处插入成分, 全句紧缩为“While in America the trend started as a reaction to the economic decline and is still linked to the politics of thrift, in Britain we have different reasons for seeking to simplify our lives.”全句是将美国的情况与英国的情况相对比。其中的“in Britain”隶属于后半句, 同它前面的and is still linked to the politics of thrift没有关系。原译正好是将这个关键地方理解反了而造成行文时逻辑混乱!

原文中的trend指的是一些西方人近些年来在生活上的downshifting, 即由终日为物质生活奔忙转向淡泊、简朴生活的倾向。作者先写了她辞去专职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downshifting”后, 变得知足常乐 (have been transformed…into a woman who is happy to settle for a bit of everything) , 再也不想回到原来那种生活状态:沉重的工作负担, 压抑的办公室气氛, 很少享受天伦之乐等 (12-hour working days, pressured deadlines, the fearful strain of office politic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being a parent on"quality time") ;然后讲到这种在美国被称作“自愿过简朴生活” (“voluntary simplicity”) 的潮流的发展情况;紧跟着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一段话, 将美国和英国的情况作对比, 最后作者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认为她这一代的妇女们的downshifting, 不是为了追求神话般的美好生活, 而是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 (…not so much a search for the mythical good life as a personal recognition of your limitations.)

4 上下文是避免牵强附会、闪烁其辞的可靠依据

本节的讨论可以通过某著名大学所编的一套大学英语教材参考书中的一个译例来入手:

(4) He[the policeman]could see the lights of a cigar store or of an all-night counter sometimes, but most of the shops had long since been closed.原译:他看见雪茄烟店有时通宵服务还亮着灯光, 而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很久了。 (《“新英语教程” (第二册) 教师参考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103)

原课文是对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After Twenty Years《二十年后》稍加改写而使用的。同译文有关的段落讲的是一个警官某天夜里巡逻时的情形。显而易见, 既然背景 (语境) 是特定的某天晚上, 就和“有时候”通宵服务根本就不沾边。另外, 译者还“望词生义”地将表示选择关系的or牵强附会地作为同位关系处理, 又犯了一个脱离上下文的理解行错误。

因此, 根据语境逻辑 (甚至是按照普通常识) 这句话可以译作“他不时地看见一家雪茄烟店或者通宵服务的店铺里还亮着灯光, 而大多数铺面早已打烊。”

5 结束语

上述译例中的问题, 小到单词或者语句, 大到段落乃至全文, 涉及到不少方面。有的是照搬词典释义而不做必要变通的“死译”, 有的是曲解语法结构而牵强附会的“硬译”, 有的则是对原文理解不当而使译文顾此失彼。但从根本上看都是由于理解上的失误所致。而理解之所以出错, 又大都是忽视了上下文的语境, 即未将原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予以全盘考虑, 这便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忠实”这条基本原则。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re fundamental to any attempts at translation.In fact, it is failure at this point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most deficiencies in translating.” (Nida, 1993:147) 有些原文材料, 貌似简单, 实则非常棘手, 动笔译起来很容易出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必须“吃透”原文。吃不透、拿不准, 稀里糊涂动手, 势必笔不由已, 言不由衷。奈达还有一句忠告很值得我们深思:“Even routine source texts need to be looked at carefully before launching in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Ibid, 138) 笔者一直认为, 一个译者在翻译中要承当双重任务:在理解原文时, 吃透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动笔翻译时, 要能跳出原文的漩涡, 这样就能在原文和目的语之间当一个让读者信得过的中介人。

摘要:翻译中的许多典型失误, 如词义选择不准、段落过渡别扭、长难句逻辑混乱、指代关系牵强附会、关键处闪烁其辞等等, 大都与不顾语境盲目下笔有关。该文分析、归纳了这方面的几类常见问题, 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翻译理解,词义选择,语境逻辑

参考文献

[1]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孙勉志.脱离上下文逻辑联系的问题译例剖析[J].外语教学与翻译, 2004 (6) .

如何写好特定的场面 篇11

首先,仔细观察。当老师有事不能来上课时,咱们就要观察班级里的“动静”:同学们都有怎样的反应或者是小动作,特别是平时比较调皮的同学,这时会有怎样的举动。在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的同时,咱们还可以把它简单地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其次,运用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可以展现班级中无拘无束的氛围,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这场“狂欢”中。咱们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当时的情况:或许是由静到动、由安分到活跃的变化过程,如吴沐妍同学细致地写出了这种渐变的过程;或许是一个“大合唱”,即同学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这就要着重描写一个点,比如何晓东同学重点描写了同学们掰腕子比赛的场景;或许是一场“交响乐”,即同学们自由活动,这就要有详略、有主次地进行描写,比如吴月佩同学主要描写了“吹纸团”这出好戏,并简略描写了自己“看好戏”的姿态,把大家的调皮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合特定理论的图像分割方法 篇12

令集合R代表整个图像区域,对R的分割可看作将R分成N个满足下列5个条件的非空子集{R1,R2,,Rn}:

(1)i=1ΝRi=R

(2)对所有的ij,有RiRj=ϕ。

(3)对i=1,2,…,N,P(Ri)=True。

(4)对ij,有P(RiRj)=False。

(5)对i=1,2,…,N,Ri是连通区域。

其中,P(Ri)是对所有的集合Ri中元素的逻辑词汇,ϕ代表空集。在实际应用中,图像分割不仅要把一幅图像分成满足上述5个条件且各具特性的区域,还要把感兴趣的目标区域提取出来。

目前,国内外广大研究人员一方面对原有算法进行了改进;另一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数学理论并引用到图像分割领域,从而提出新的分割技术。例如,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学的Fan.sophie等提出,将边缘检测与区域生长法结合的基于区域生长的分割算法[3]。

1 结合特定理论的图像分割方法

图像分割是图像分析和模式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决定图像的最终分析质量和模式识别的判断结果。它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同时对图像分割的一般性规律也基本达成共识[4],现有主要的分割技术如表1所示。

参考已有的分割综述[5,6,7]可知,边缘检测法和区域法都属于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并已有比较详尽的分析。为了使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对当前图像分割方法有全面地认识,本文主要对结合活动轮廓模型、模糊理论、遗传算法、数学形态学等数学工具的图像分割技术进行综述。

1.1 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图像分割

1987年,Kass M首次提出活动轮廓模型的概念。目前,活动轮廓模型用于描述分割目标的动态轮廓,已成功的应用于物体识别、计算机视觉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领域。根据轮廓线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参数活动轮廓模型和几何活动轮廓模型。

1.1.1 参数活动轮廓模型

参数活动轮廓模型,即Snakes模型,又称为基于变分法的活动轮廓模型。它直接以曲线的参数显式表达式反应曲线的演化,通过对能量函数的动态优化来逼近目标的真实轮廓。轮廓曲线C可定义为V(s)=[x(s),y(s)]的集合,V(s)是曲线上的二维坐标点,s为归一化的弧长即0≤s≤1。轮廓曲线C的能量函数为

Esnake=01(Eint(v(s))+Eext(v(s)))ds(1)

内部能量函数为

Eint(v(s))=(α(s)|v(s)|2+β(s)|v˝(s)|2)/2(2)

其中,α,β为控制参数,分别控制参数曲线的连续性和光滑性等形状特征。α越小,表明内力对轮廓的连续程度越不敏感。同理,β越小,表明内力对轮廓的平滑程度越不敏感。Eext(v(s))为外部能量函数:

Eext(v(s))=γ(s)Eimage(v(s))+Econstrain(v(s))(3)

图像能量Eimage(v(s))反映了图像的基本特征,是表明轮廓点与图像局部特征吻合的能力。Econstrain(v(s))称作外部约束能量,代表各种人为定义的约束条件。

由于Snakes模型的能量函数采用积分运算,具有较好的抗噪性,对目标的局部模糊也不敏感,因此适用性很广。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分割的结果依与活动轮廓的初始位置有关。

(2)活动轮廓很难收敛到曲率高的边缘,且收敛速度慢。

(3)拓扑结构不易改变等。

针对初始轮廓必须位于待分割物体边缘,Cohen提出了Balloons方法[8],其指导思想是在外力中增加膨胀力F=k1n(s)-kpp,其中k1是膨胀力的幅值,他的正负决定轮廓线膨胀或收缩行为,n(s)是轮廓线上控制点C(s)的单位法向量,这样就提高了外部能量所能捕获的范围。Jang等提出Shaking Snake方法[9],在图像能量中引入彩色边缘的概念,解决了传统的活动轮廓在寻找边缘的过程中因基于灰度边缘梯度容易受噪声影响,陷入局部最小的难题。Xu等人针对轮廓不能移动到物体的边缘凹度这一难题提出了GVF方法[10],设计了一种基于梯度向量流的新外力。在整个图像域中计算梯度场,扩大了轮廓在扩散过程中的捕获区域,促使轮廓到达边缘的凹陷部分。

1.1.2 几何活动轮廓模型

参数活动轮廓模型允许与模型直接交互,并且模型的表达紧凑,有利于模型的快速实现,但是难于处理模型拓扑结构的变化。Caselles和Malladi等分别提出几何活动轮廓模型[11]。几何活动轮廓模型的初始轮廓是在轮廓模型的几何特征(如曲率等)的推动下向着目标的边缘移动,与轮廓的参数特性无关,同时引入曲线演化理论和水平集函数的零水平集形式,从而非常自然的处理拓扑结构的变化。

曲线演化理论是指仅利用曲线的单位法矢量和曲率等几何特性研究曲线随时间的变形,与曲线的参数化方式无关。由曲线演化理论知,曲线沿任意方向的运动可以重新参数化为以下方程形式

Ct=V(C)Ν(4)

其中,V(C)是与图像灰度值及曲线曲率有关的曲线演化速度函数,N为轮廓曲线的单位法线方向矢量。

水平集算法(Level set Method)[12]中,平面闭合曲线C被隐含的表达为三维连续函数曲面ϕ(x,y,t)的一族同值曲线,通常{ϕ=0}称为零水平集,ϕ(x,y,t)称为水平集函数,再将轮廓曲线的运动方程转化为高位水平集函数的偏微分方程,即为曲线演化后的形状。对应的水平集方程为

φt=V(C)|φ|(5)

此时,曲线的曲率可以用不平集函数表示为k=div(ϕ|ϕ|)。Level set方法虽然复杂,但好处是Snake曲线的拓扑变化不会造成三维曲面的拓扑变化。最近,Gout等提出将测地活动轮廓模型方法与Osher-Sethian的Level set框架中的点插值法相结合[13],从有限给定点集中找到一条边界轮廓。几何活动轮廓模型还可以与参数活动轮廓模型相结合,这样不但增强了该模型处理不明显边缘的能力,也增强了抗噪性。

1.2 基于模糊连接度的图像分割

J.K.Udupa等扩展了模糊连接度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模糊连接度和描述模糊连接对象的理论框架。模糊集合理论可以很好地处理MR图像的内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对噪声不敏感。实践证明,在图像分割领域引入模糊集合理论,尤其是模糊连接度成功地解决了以下问题[14]:

(1)在模糊集合内目标的概念。

(2)在模糊情况下处理一些拓扑结构,如连通性和边界等。

(3)有效地提取模糊连接分量和模糊边界等。

基于模糊连接度的方法类似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在计算得到模糊连接度后还需要手动设置阈值,对分割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一缺点,P.K.Saha 和J.K.Udupa引入了相对模糊连接度的方法[15],分别在目标和背景区选择种子点,再计算其余像素点相对不同种子点的模糊连接度,其基本思想如图1所示。

目前,基于模糊连接度的图像分割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图像分割领域,对CT和MR图像中正常组织和异常病变的分割取得较好的效果。邱陵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竞争机制的相对模糊连接分割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虚拟人图像分割上[16]。该方法先计算所有像素与分割目标的模糊连接度,在分割结果出现过度分割时,利用相对分割目标加入对感兴趣区域的竞争,自动重新确定各像素的连接度,在待分割对象边界比较模糊的情况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需要设定多个种子点,而自动给定种子点效率不高的问题,罗彤等人提出了在视觉模型引导下给定种子点的新方法[17]。该方法将种子点等价于视觉特征显著点,通过研究显著定位与图像特征概率密度估计之间的关系,采用无阈值方法定位各类物体的视觉显著点。另外,田捷,林瑶等提出的基于模糊连接度的FCM方法将模糊对象提取和Canny边缘检相结合,在模糊连接度定义中加入纹理特征,同时引入尺度空间的概念从而使邻域大小可变,可以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性能[18]。

1.3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分割

数学形态学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用于研究几何形状和结构的一种数学方法[19,20]。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元素进行度量和提取图像中的对应形状,以达到对图像分析和识别的目的。其基本运算有4个:腐蚀、膨胀、开运算和闭运算[2]。

数学形态学应用于图像分割,具有定位效果好、分割精度高的特点,但它对边界噪声敏感,分割结果还存在大量与目标不相符的短线和孤立点。针对该问题邓世伟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深度图像分割算法,基本思想是利用形态学算子获得分别含有阶跃边界和屋脊边界的图像,然后控制区域生长过程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22]。如何将数学形态学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是今后图像分割算法的发展方向之一。

1.4 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分割

遗传算法(简称GA)是1973年由美国教授Holland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来源于生物进化论和群体遗传学,体现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原则。遗传算法的搜索过程具有如下特点:直接对结构对象(图像)进行操作。采用同时处理多个个体的方法,降低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易于并行化。采用概率的变迁规则来指导搜索方向,不依赖于梯度,尤其适合于处理高度复杂的非线性问题[23]。GA用于图像分割领域一般有两种情况[24,25]:

(1)帮助现存的图像分割方法在参数空间内搜索参数。

(2)在候选的分割空间内搜索最优的分割方案。

1.5 基于图论的图像分割

基于图论的图像分割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图像分割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国内发展相对比较慢,相关论文也比较少。其基本思想是将图像分割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将图像映射为带权无向图,把像素视作节点,利用最小剪切准则得到图像的最佳分割[26]。它是一种点对聚类方法,对数据聚类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基于图论的图像分割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7,28]:

(1)最优剪切准则的设计。

(2)谱方法用于分割。

(3)快速算法的设计。

2 结束语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图像分割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从综述可以看出,图像分割技术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多种特征的融合。

除了利用图像的灰度特征外,还可利用图像的梯度特征、几何空间特征等,通过多维持征的融合,全面描述图像像素,从而获得更好的分割效果。

(2)多种分割方法的结合。

由于目标的多样性以及目标成像的不确定性,需要利用多种特征的融合外,还需要将多种分割方法进行结合。

(3)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

虽然图像分割技术正朝着自动、精确、快速、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的目标发展。最近,Xue X等人提出的一种基于SVM的图像分割技术就是新理论与新方法的代表[29]。

摘要:结合近几年来图像分割领域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或对原有方法的改进,如模糊方法、活动轮廓模型、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评价它们的优缺点。最后,简要讨论图像分割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陶瓷基板下一篇: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