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2024-08-12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共5篇)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特定电磁波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为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加常规药物4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治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加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常规治疗。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特定电磁波治疗器,药物理疗相结合

重庆市北碚区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开始采用特定电磁波TDP (重庆市国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 配合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共87例。均符合《妇产科学》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 年龄25~40岁, 平均年龄32.5岁, 合并附件囊实性改变30例, 合并盆腔积液15例;对照组42例, 年龄23~41岁, 平均年龄33岁, 合并附件囊实性改变29例, 合并盆腔积液13例。两组资料年龄、原发病和并发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头孢塞钠3g加入0.9%生理盐水, 甲硝唑1.0g静脉滴注, 同时给予维生素C、电解质等支持治疗7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下腹, 2次/d、每次40min, 连续1周。

两组均7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

1.3 疗效标准

治愈标准: (无具体权威机构的治愈标准) 腹痛消失、白带正常、体温正常、B超包块、积液消失。

2 结果

见表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于生育期妇女, 其发病主要原因包括产后或流产感染、宫腔手术操作致术后感染、经期及性交卫生不良、性生活频率高、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 按其病程临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如治疗不当, 可引起败血症以至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如迁延不愈, 可发展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多表现为下腹痛、月经失调、白带增多、不孕, 因久治不愈, 反复发作, 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造成严重痛苦。因此, 必须重视慢性盆腔炎的防治。特定电磁波是根据人体必须的几十种元素, 在温度作用下, 能产生出带有各种元素特征信息的震荡信号而命名的, 治疗板受热产生出的各种元素的震荡信号, 随红外线进入机体后, 使元素所在的原子团、分子团的活性得以大幅度提高。增强对缺乏元素的吸收, 调整体内元素的相对平衡, 抑制体内自由基的增多, 修复微循环通道, 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TDP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等作用。特定电磁波照射治疗, 能增加患者体内脑啡呔的分泌, 有持久的镇痛作用, 能有效地促进微循环系统的加速修复, 改变患部血液循环和血液的流变, 促进机体对深部淤血块的吸收, 能激活机体内各种酶的活性, 促进机体对缺乏元素的吸收,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因此, TDP配合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 可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其价格便宜, 治愈率达66.7%, 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的使用风险 篇2

特定电磁波 (TDP) 治疗是利用波长2~25μm电磁波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以达到消炎、消肿、止泻、活血化瘀作用的物理治疗方式。产品由治疗头 (包括治疗板、加热装置及防护罩等) 和机身 (包括支臂、底座、立柱、控制盒等) 组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涉及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498份, 其中表现为人员伤害371份, 主要包括皮肤瘙痒、皮疹、红肿、水泡、灼伤等;表现为器械故障127份, 主要包括治疗头或防护罩脱落、功率不稳定、电线老化磨损、短路等。

为加强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的安全使用, 减少不良事件重复发生造成伤害的风险, 提醒使用者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和安全注意事项使用治疗仪, 切勿超时长、超距离、超适应证使用;使用单位应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 特别是使用前应对电源线和支臂线等进行检查, 如发现磨损老化等情况, 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部件。提醒生产企业完善保护措施, 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接受β-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患者145例, 其中, 男90例, 女55例;年龄16~78岁, 平均47岁;头外伤致脑出血30例、脑挫伤20例, 高血压脑出血40例, 股骨胫骨折30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40例。

1.2 观察仪器

重庆蜀水仪器厂制造的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1.3 方法

观察组105例患者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预防β-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损伤。先接通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的电源, 打开开关并预热5 min, 再暴露患者选好的血管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 用预热好的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先照射5 min, 照射距离30 cm, 照射温度保持在40℃左右, 清醒患者以其自感舒适为宜, 使局部血管扩张, 再选好的血管穿刺点进行静脉穿刺, 输入加有β-七叶皂苷钠药的液体, 继续照射直至输完β-七叶皂苷钠药的液体为止;关掉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的电源开关。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过程中, 护士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局部皮肤, 随时间延长, 照射头温度会由低变高, 可调节照射头与照射部位的相对距离, 来保证皮肤感觉的适宜。应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应注意:照射部位必须裸露, 保护患者双眼不被照射, 高血压患者不能照射头部, 避免治疗器变潮或剧烈震动, 该治疗仪可连续工作8 h。对照组40例患者按常规输液的方法输注七叶皂苷钠药液。观察两组血管的变化, 出现静脉炎的症状等。

2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无:输液部位无红、肿、热、痛及不适感觉;静脉局部刺激症状表现:酸、麻、胀、痛;静脉炎的表现:Ⅰ级, 局部疼痛、红、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 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 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两组方法疗效比较见表1~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3 讨论

β-七叶皂苷钠是从中药娑罗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中提取的三萜皂苷钠, 在体内能充分抑制前列腺素E的释放, 提高血液中促皮质素含量, 降低腺苷三磷酸酯酶的活性, 保护细胞膜的稳定, 提高静脉张力, 维持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 改善微循环。其能改善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可抑制炎性物质, 消除细胞水肿, 还对脊髓神经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减轻组织损害。据临床观察, 80%患者在静脉滴注3~5 d后血管局部会有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 对药物敏感者用药当天即出现症状, 并以输液静脉针眼为中心向上、向左右扩散, 局部皮肤发红、灼热并有压痛, 静脉变硬、弹性消失, 甚至管壁闭塞、静脉塌陷, 肢体活动时疼痛加重, 不能继续静脉输液, 增加患者的痛苦, 也增加护理人员穿刺静脉的难度, 同时也影响了治疗工作的连续性。在临床工作中, 我院采用了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预防β-七叶皂苷钠所引起的静脉损伤, 此法效果明显, 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穿刺血管的成功率。其主要原因是特定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和温热作用能使血管扩张, 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 起到消炎、镇痛的功能, 另外, 特定电磁波辐射加热升温平稳, 它特定选用与生物体相关的三十几种微量元素, 具有升温、增进血液循环, 加速新陈代谢, 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因其有血管扩张作用, 提高了护理人员穿刺血管一次性的成功率。两组对比, 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该方法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效果显著, 患者容易接受, 既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因治疗并发症而产生的医药费用, 又减少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节省了护理人力资源, 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静脉局部刺激症状:χ2=7.87 (P<0.01) ;静脉炎:χ2=10.95 (P<0.01)

摘要:目的:探讨特电磁波治疗器预防β-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损伤及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接受β-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的患者145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5例按常规输注β-七叶皂苷钠药液的同时, 沿静脉走向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对照组40例按常规输液的方法输注β-七叶皂苷钠药液。结果:两组间的静脉损伤程度、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对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特定电磁波治疗器,预防,β-七叶皂苷钠,静脉损伤

参考文献

[1]胡银萍, 徐敏, 蔡月丽.硫酸镁热湿敷治疗β-七叶皂甙钠所致的静脉炎60例报告[J].山东医药, 2007, (18) :23.

[2]姚秀超.静滴七叶皂甙钠致静脉炎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 20 (3) :278.

[3]杨小春, 宁宁.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 2005, 19 (4) :667-668.

[4]潘翠欢, 陈金娥, 张立兰.伤科黄水湿敷防护七叶皂甙钠致静脉损伤的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 2007, (11) :102-103.

[5]黄清云, 丁梅, 江萌.TDP特定波谱治疗器治疗长春瑞品滨药物渗漏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42-43.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儿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中选择1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六版中关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将160例患儿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均分为2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各80例。试验组中男49例, 女31例, 年龄1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0±2.5) 岁;对照组中男47例, 女33例, 年龄1个月~6岁, 平均年龄 (2.7±2.3) 岁。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 即进行抗感染、吸氧、纠正酸中毒治疗, 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儿给予对症抗心力衰竭治疗, 体温低的患儿采取保暖措施等。

试验组患儿采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 首先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2 d~3 d, 将体温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后采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 以膻中穴为前胸照射中心, 肺腧穴为后背照射中心, 均保持15 m in~20 m in的照射时长, 每日进行1~2次, 基本疗程为3 d~5 d。注意采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前需事先预热10 m in~15 m in, 照射过程中将皮肤完全裸露出来, 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辐射头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保持在30 cm左右, 保证治疗部位的皮肤温度在40℃左右。

1.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儿经治疗后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 判断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儿经1周的治疗后, 肺部啰音、咳嗽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胸片复查显示完全吸收;有效:患儿经1周的治疗后, 肺部啰音、咳嗽等临床症状显著减少, 胸片复查显示吸收较好;无效:患儿经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胸片复查无吸收[2]。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患儿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儿临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对比

试验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婴幼儿群体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 其主要病理特征为支气管壁黏膜出现炎症, 肺泡毛细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充血, 肺泡内出现水肿及炎性渗出症状[3]。由于上述病理表现导致患儿缺氧、酸中毒, 肺部微血管出现痉挛, 肺动脉压力上升, 右心所承受的负荷显著增加, 病情严重时可引发患儿心肌收缩力大幅度减小, 造成右心衰竭, 甚至进一步发展成全心衰竭。

将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 主要是通过仪器加热装置使特定电磁波辐射板加热, 当其温度上升至某一固定值时, 仪器则可放射出波长250μm的特定电磁波谱, 将其照射于患儿前胸以及后背处, 可透过体表将温度传递至肺部组织, 对肺部组织起到一定温暖作用, 并促进肺部、小动脉小静脉的扩张, 从而改善肺组织的微循环灌流效果;使肺部炎症加速吸收消散, 肺泡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进一步增强, 对细菌及细胞碎屑起到快速吞噬清除的作用, 从而保证肺泡内纤维素性渗出物能够在短时间内溶解吸收, 消除炎症, 使肺泡重新充气[4]。

利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时应注意, 照射时间不宜过长, 且在治疗期间应为患儿补充营养及水分, 满足机体所需,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 可以给予全静脉营养, 并根据患儿病情适当增加补液剂量。

综上所述, 采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缩短症状缓解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兵, 王文辉, 丘丽华, 等.推拿疗法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上旬刊) , 2012, 3 (6) :2-4.

[2]高志华, 李峰, 李雅杰, 等.沐舒坦经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4) :1585-1586.

[3]雷立容, 周曙明, 丘惠娴, 等.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09例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1) :64-65.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篇5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行腹部手术的肥胖患者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4~73岁, 平均 (49.52±3.76) 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两组性别、年龄、肥胖比例及程度、切口面积、切口方向、使用品牌及型号电刀、电刀强度、手术医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患低蛋白血症及糖尿病、围手术期有使用激素史等影响切口愈合疾病;不配合研究者;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者。所有治疗均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方法:①脂肪液化的判定标准:切口表面见血清样渗出、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未见脓性物, 切口周围红肿, 渗出液培养无细菌生长[2]。②材料:10F一次性吸痰管及500 m L, 一次性负压引流壶, 负压吸引压力<5.2 k Pa;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使用重庆巴山仪器厂仙鹤牌TDP-CQ29P型。③治疗方法:两组均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 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 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关腹时均以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切口, 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 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缝合时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 不留死腔。试验组:关腹时在筋膜浅面及皮下脂肪深面间置一次性吸痰器作为负压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 每天2次特定电磁波理疗。使用仪器为重庆巴山仪器厂仙鹤牌TDP-CQ29P型, 腹壁伤口与辐射板距离35 cm, 25~30 min/次, 2次/d。对照组手术切口常规缝合, 常规换药。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在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腹部为人体皮下脂肪最多的部位, 腹部切口之所以发生脂肪液化, 其根本原因在于血供不良引起脂肪组织下的毛细血管发生栓塞, 影响全身正常的血液循环, 继发无菌性炎症、致脂肪液化, 进一步影响切口的正常愈合。临床表现为切口出现淡黄色油性无感染的渗液。本组主要以肥胖患者为主, 且肥胖指数多较高, 尤其是本组剖宫产妇女也较肥胖, 妊娠期妇女由于其生理因素皮下脂肪增厚, 使其成为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人群[3]。肥胖者多见, 可能与肥胖者皮下脂肪层较厚有关, 增加了手术难度, 血运差, 防御能力差, 高频电刀广泛应用于腹部切口, 高温可造成脂肪液化坏死、产生渗液从而影响伤口愈合。由于手术时间长, 切口脂肪暴露时间久、面积大, 脂肪组织易脱水分解。同时, 术中的严重挤压或过多钳夹, 使脂肪组织氧化分解液化。脂肪层与筋膜层过度分离, 影响脂肪组织血供。缝合对位不良或留有死腔导致脂肪间液体聚积。打结过紧导致脂肪组织血供障碍或出现脂肪组织切割;打结过松使脂肪间留有腔隙。皮内缝合使脂肪渗液不能排出。合并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术后咳嗽、缝线结异物排斥反应也可能导致脂肪液化。因作者所在医院为乡镇基层医院, 手术患者及剖宫产者多无前述合并症, 而以肥胖者为主。另外, 本组剖宫产者产褥期患者特有的内分泌变化、抵抗力差也是易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中, 试验组关腹时在筋膜浅面及皮下脂肪深面间置一次性吸痰器作为负压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 (对需要活动时进行暂时夹管) , 每天2次特定电磁波理疗。硅胶管具有刺激性小、兼容性好、疼痛感轻、易于引流。置管务必保持引流通畅, 将医用透明贴膜在引流管引出皮肤处敷用, 保持不漏气是保证负压引流的关键。特定波长红外线的电磁波治疗器利用磁热效应,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增强代谢和细胞再生能力, 可清除机体深部瘀血, 减少渗出, 起到消肿、活血化瘀等作用, 无明显不良反应。

注:▲P<0.05。

本组结果显示, 采用负压引流联合特定电磁波置与传统切口处置方法比较, 具有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短、平均住院时间短、住院花费低等优点, 而对切口并发症及切口裂开的影响尚不明确, 有待进一步积累病例资料进行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引流联合特定电磁波置在防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作用。方法:收治具有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腹部手术患者20例作试验组, 关腹时在筋膜浅面及皮下脂肪深面间置1次性吸痰器作为负压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 每天2次特定电磁波理疗。收治同期手术的具有同样高危因素的腹部手术患者20例作对照组, 手术切口常规缝合, 常规换药。观察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脂肪液化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 (P<0.05) 。结论:负压引流联合特定电磁波置防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明显, 简单易用。

关键词:腹部手术,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电磁波,负压引流

参考文献

[1]冯维国, 周尚福.外科手术高频电刀的使用与脂肪液化的关系[J].医学信息, 2012, 25 (1) :345-346.

[2]李震生, 周革, 陈若冰, 等.不同换药方法对肥胖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1) :153-154.

上一篇:教什么—怎么教下一篇: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