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肾盂造影论文

2024-09-25

逆行肾盂造影论文(精选6篇)

逆行肾盂造影论文 篇1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UPJO) 是引起少儿, 中青年肾积水的一种常见的尿路梗阻性疾病。由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狭窄妨碍了肾盂尿顺利排入输尿管, 使肾盂排空发生障碍而导致肾脏的集合系统扩张, 肾功能减退。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现总结分析我院在B超和IVP基础上, 通过逆行肾盂造影检查, 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病例16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总结我院自2001年至2008年发现诊断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16例资料中, 男15例, 女1例, 年龄13-33岁, 平均26岁;主要临床症状:患者均出现病程不等的不同程度的腰部酸胀疼痛, 体检腹部可扪及包块;1例出现有血尿;1例出现高血压史;

1.2 方法

在B超和IVP基础上, 发现一侧肾表现出中度或重度肾积水征像, 未见结石等梗阻原因, 进行逆行肾盂造影, 发现可以顺利无阻碍地插入导管于患侧肾盂后, 并边退导管边注射造影剂, 通过实时成像观察肾盂及输尿管影像。

2 结果

16例资料中, B超和IVP检查, 肾脏中度或重度积水征像多发生在左侧, 仅1例发生在右侧。其中11例IVP检查表现一侧肾轮廓明显增大, 但肾盂, 肾盏未见显影, IVP检查后摄站立位时, 由于造影剂比重大, 造影剂与积水分层而出现类似"液平"征像, 说明严重肾积水。

逆行肾盂造影, 导管可以顺利地进入患侧肾盂, 未见有阻碍, 并可引流尿液。注入造影剂后, 见肾盂肾盏明显扩张;部分病例扩张呈球状。后边退导管边注射造影剂至腰4-5水平, 见扩张的肾盂于肾门区即肾盂输尿管连接部, 可见突然变细如线的一段输尿管影4例, 其余12例此部分输尿管段未见造影剂显影;一般长约0.8-1.5cm左右。过此段后, 注射造影剂, 见输尿管正常显影。说明肾积水在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突然中断, 而输尿管下端正常。

3 讨论

3.1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可归纳为2类: (1) 肾盂输尿管移行处平滑肌细胞失去正常的排列; (2) 输尿管近端神经支配异常, 类似巨结肠, 在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有横位的血管或纤维增生形成瘢痕[1], 现有资料显示, 在电镜下可见病变部位的平滑肌细胞相互分离, 细胞内基质过多等病理改变阻碍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平滑肌功能发生障碍。所以认为肌层发育缺陷是引起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主要原因。

3.2.

.本组病例均经术后证实。年龄表现相对年轻, 多为一侧肾中度或重度积水征像, 主要为左侧。而逆行肾盂造影, 导管可以顺利地进入患侧肾盂, 未有阻碍, 因而排除腔内肿瘤, 结石, 粘连等病变;由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早期患者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而另一侧健康的肾脏代偿作用, 掩盖了患侧的病变, 在不知不觉中导致慢性肾积水。因此, 患者早期发现就医的并不多。

3.3.

.在排除腔内肿瘤, 结石, 粘连等病变原因后, 主要与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鉴别, 腔静脉压迫输尿管, 非输尿管本身病变, 多为右侧。IVP及逆行肾盂造影可显示输尿管由于被压迫呈"S"形并向中线移位[2]。

3.4.

.笔者认为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及MRU检查诊断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存在扫描路径相对较长, 以及伪影的影响和重建过程中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 从而造成诊断假阳性或假阴性;因而逆行造影仍然是检查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锦纷, 朱铭, 主译.儿科百例疾病影像诊断精粹[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261~263.

[2]李松年, 主编.现代全身CT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824.

逆行肾盂造影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00-11~2009-0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共收治输尿管梗阻患者56例,年龄35~55岁,平均40岁;男性45例,女性11例。临床表现为腰部胀痛、患侧肾区叩击痛(+)、血尿,或症状不明显。超声显像提示:患侧肾均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部分合并输尿管积水;肾分泌性造影:患侧肾不显影、显影不良或输尿管不显影;逆行尿路造影:患侧输尿管梗阻段以上尿路不显影。

1.2 操作方法

(1)经膀胱镜行输尿管插管,留置F5尿管备用。(2)超声引导下选好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后以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18G穿刺针置入超声探头穿刺架内穿刺;超声荧光屏显示针尖在肾积水的无回声暗区时,拔出针芯;将套有玻璃橡皮管的50ml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抽出30~40ml的尿液送检。(3)注入造影剂碘海醇30~50ml,同时经留置尿管逆行注入造影剂,然后拍摄X线片。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应用非参数卡方检验进行统计,P<0.01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

本组56例患者其患肾均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部分合并输尿管积水。其中单侧肾积水54例,双侧肾积水2例。13例肾结石合并肾积水;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7例肾积水,输尿管上段3~5cm处扩张;23例肾积水,输尿管上段扩张;9例输尿管下段结石;2例双肾结石合并双肾积水,一侧输尿管上段结石。

2.2 肾造影

(1)腹部平片加静脉肾盂造影(KUB+IVP):56例患者的患侧肾不显影、显影不良和输尿管不显影(图1)。(2)经尿道逆行输尿管插管造影:9例逆行插管失败,47例逆行插管时输尿管梗阻段受阻,造影显示输尿管梗阻部位以上尿路均未显影,梗阻远段显影较好(图2)。(3)经皮肾盂穿刺造影:9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梗阻,47例肾及输尿管受阻以上部位显影良好,输尿管梗阻以下部位充盈缺损(图3)。(4)经皮肾盂穿刺造影加逆行尿路造影:能完整地显示整段输尿管的影像和梗阻部位(图4)。13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合并肾结石,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7例输尿管上段狭窄,12例输尿管中段结石,11例输尿管中段狭窄,2例双肾结石并一侧输尿管上段结石。

图1静脉肾盂造影:肾不显影、显影不佳,输尿管不显影。图2逆行尿路造影:输尿管近端不显影,远端显影良好。图3经皮肾盂穿刺造影:肾盂、输尿管近端显影良好,远端充盈缺损。图4肾盂穿刺造影+逆行尿路造影:整段输尿管显影良好。

2.3 手术结果

56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13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合并肾积水、肾多发性结石,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7例输尿管上段狭窄,15例输尿管中段结石,8例输尿管中段狭窄,9例输尿管下段结石,2例双肾结石并一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只做输尿管上段结石一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者有6例伴肉芽组织增生。

2.4 结果比较

超声检查与经皮肾盂穿刺加逆行尿路造影的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疾病诊断正确率分别为46.4%(26/56)及100%(56/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经皮肾盂穿刺加逆行尿路造影诊断输尿管梗阻的正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

3 讨论

泌尿系统是由肾盏、肾盂、输尿管和尿道组成的一个管道系统,其功能是主动单向地将肾产生的尿液排泄到体外,发生管道梗阻必将造成梗阻近段的尿液淤积。管腔内流体静压增高引起梗阻近端管腔扩大,逐渐向上延伸致肾积水[1],最终将导致患侧肾功能损害。

3.1 肾积水的损害

肾积水是输尿管梗阻的常见并发症,长期梗阻亦可伴结石形成[2],梗阻病因以结石居多,其次为输尿管狭窄等[3]。输尿管结石多来自于肾结石,结石长期嵌顿于输尿管生理狭窄部,刺激输尿管局部黏膜,致损伤、水肿,并发炎症。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联合作用下肉芽组织生长,填充管腔,进一步加剧了输尿管的狭窄,使肾功能损害加重。

3.2 超声检查的局限性

超声、CT、IVP等诊断方法对肾盂、输尿管疾病的检查效果不一[4,5]。超声显像对尿路含液器官效果较好,可以敏感地检出肾盂和输尿管积水,对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的诊断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积水,但未能显示输尿管,不能做出病因诊断[6],只能根据输尿管梗阻所致肾积水的程度,大体评估肾功能。既使超声显示肾、输尿管积水,也不能说明病因已确诊,而且常因肠道气体的干扰影响输尿管病变的显示,难以判断积水的原因[7];输尿管中段是超声盲区,但能显示肾、输尿管上、下段X线检查阴性的结石,从而弥补了X线检查的不足。超声检查对输尿管狭窄的显示不如尿路造影更为直观。3.3腹部平片加静脉肾盂造影(KUB+IVP)肾盂积水临床多以静脉肾盂造影为主要诊断方法,可全面反映整个尿路情况,准确定位梗阻部位。但梗阻严重者因肾积水致肾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从而影响了静脉肾盂造影的效果[8]——患肾不显影。KUB能检查出肾、输尿管的阳性结石,而对阴性结石或输尿管狭窄不能确定。

3.4 逆行尿路造影(RU)

常因输尿管下段梗阻致插管失败或插管后造影剂不能充盈梗阻上段输尿管,而难以确定病变范围。此为X线对输尿管梗阻定位准确性稍低的主要原因[9],但梗阻下段显影较好,对输尿管中段病因诊断优于超声。

3.5 经皮肾盂穿刺造影(PP)

静脉肾盂造影患侧不显影,逆行造影插管受阻者可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造影,即在超声监视下将造影剂直接注入扩张的肾盂,使梗阻近段显影良好。但肾积水、输尿管扩张时,梗阻远端充盈缺损。由此,肾盂穿刺造影虽可弥补IVP和逆行尿路造影的不足,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3.6 PP+RU

此法拍摄的X线片可使肾盂和全段输尿管显影清晰,使患者在手术前不但确诊了输尿管的梗阻部位,亦能发现与输尿管梗阻并存的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2种或2种以上影像学方法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熊丽娟.超声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病因的诊断价值.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4(5):385-386.

[2]刘谨,刘树辉,刘辉.超声诊断非结石性输尿管梗阻.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5):316-317.

[3]薛建设,王敦德,娄熙彬.超声引导经皮肾盂穿刺造影对非结石输尿管梗阻的诊断应用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1):55-56.

[4]Groshar D,Wald M.Quantitative SPECT of99mTc-DMSA uptake in kidneys of infants with unilateral 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assessment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J Nucl Med,1999,40(7):1111-1115.

[5]Khaira H S,Platt J F.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identification of crossing vessels in 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comparison with operative findings.Urology,2003,62(1):35-39.

[6]鞠文,彭世波,杨军.逆行尿路造影在现代影像学中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价值.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11):833-835.

[7]李晓华,雷建明,李刚.超声引导肾盂穿刺造影的临床应用.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8):622-623.

[8]李佳,秦卫红,范庆忠.经皮肾盂穿刺造影诊断先天性输尿管畸形16例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2):95.

改进法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9月年应用改进法IVP检查病例86例, 男52例, 女34例, 年龄12~73岁, 腹部手术病史者9例。X线机为带电视透视与摄片, 造影剂为76%泛影葡胺20 m L2支 (5%葡萄糖液40 m L备用) , 常规碘过敏试验, 备常用抢救药等。对照组70例患者, 均为60岁以下成年人。

1.2 方法

预约, 常规肠道清洁准备, 碘过敏试验阴性及无肾盂造影禁忌证患者。检查前30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后, 先行腹部平片 (仰卧位) , 然后采取头低足高位 (15~20°) 并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双倍剂量 (40 m L) (可加等量5%葡萄糖溶液) 5 min内注射完。不加压迫, 电视透视下观察双肾显影情况, 再决定摄片时机或于注射对比剂后7、15、30 min分别摄片。摄双肾区片, 检查床放置水平位时摄全尿路片。对双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及一些特殊患者如腹部肿块、尿路梗阻性疾病等, 可延长摄片时间 (最长1.5 h) 。对照组:常规准备, 无肾盂造影禁忌证者, 摄平片后, 加压, 注入造影剂20 m L分别于7、15、30 min摄片。

2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 未显影者1例, 一侧显影者4例, 显影明显延迟 (最长1.5 h) 者7例, 74例常规时间或稍延迟摄片显影良好。结石并肾功能减退或不全者78例, 肾盂癌1例, 尿路畸形1例, 未见异常者6例。阳性率93.0%。86例患者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适。对照组因无法耐受加压引起痛苦而停止检查的8例, 不显影者6例, 尿路结石并不同程度积水者45例, 未见异常者11例。传统IVP与改进的IVP的显影情况见图1~4。

3 讨论

泌尿系梗阻性疾病常用检查方法是排泄性泌尿系造影检查, 包括压迫性常规剂量 (20 m L泛影葡胺) 造影, 非压迫性双倍剂量静脉造影及大剂量静脉造影[3]。目前, 大多数医院常用压迫性小剂量静脉造影检查, 此法因加压明显增加患者的痛苦, 腹部手术, 肿块, 腹部动脉瘤及年老体弱, 小儿者无法完成检查。非加压双倍剂量静脉肾盂造影 (改进法IVP) 明显扩大适用范围, 患者易接受, 特别适用于腹部多次手术, 腹部肿块, 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 能动态观察尿路全程显影情况, 缩短检查时间, 延长摄片时间 (最长1.5 h) , 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及检查阳性率, 大大减轻患者因压迫而引起痛苦[4]。而且因改进法IVP使用双倍剂量造影剂及用头低足高位摄片, 避免了双肾显影不足。改良法IVP在电视透视下观察患者双肾显影情况来决定摄片时间, 对一些显影不佳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摄片时间, 这样避免了假性不显影而引起的误诊、漏诊, 改进法IVP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可很清楚地显示输尿管全程, 并可于透视下观察输尿管蠕动情况, 造影剂通过输尿管各段是否有阻塞, 医生可根据情况点片观察。对于腹部平片不能显示的细小结石 (0.2~0.3 cm) 及阴性结石均可显示。改良法IVP不足之处是易引起血压改变, 高血压患者应该谨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骏, 李桂清, 薛帼英, 等.静脉肾盂造影技术[J].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6, 12 (5) :312.

[2]李高文, 刘素云, 吴小平, 等.输尿管结石排泄性尿路造影与B超检查的对照分析 (附366例报告) [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3) :204-205.

[3]司维柯, 徐康顺.改良型IVP[J].中国现代临床疾病诊疗与控制, 2001, 11 (1) :68.

逆行肾盂造影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7 年12 月至2011 年11 月间行肾盂癌手术治疗, 且均行彩超及CT检查的29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年龄40~89 岁, 平均65 岁, 其中男23 例, 女6 例。临床症状包括无痛性血尿20 例, 出现单侧无痛性肾积水4 例, 腰部不适5 例。彩超及CT检查提示肾盂占位者定位阳性诊断, 漏诊者定为阴性诊断。

1.2 仪器与方法

1.2.1 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探头频率3.5 MHz,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取肾脏的矢状位、横切面及冠状切面。重点观察肾盂内有无肿块, 其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并顺输尿管扫查至膀胱。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肾盂癌, 而常规彩超未确诊的11 例患者行CEUS检查。采用Philips iu22 彩色超声诊断仪, C5-2 探头, 普通对比 (contrast general) 造影条件, 机械指数 (mechanical index, MI) 为0.06。进行肾脏常规检查程序, 在CDFI多切面观察后, 选择在肿瘤最佳切面固定探头, 嘱患者尽量屏气以避开呼吸运动影响, 静脉弹丸式注射常规配置的超声造影剂Sono Vue 5 ml, 随后快速注射5 ml生理盐水。造影过程观察连续动态图像2 min, 全程图像存于硬盘。造影过程中, 与周围正常肾皮质相比较, 观察病灶增强、消退时间, 病灶的增强速度;同时与周围正常肾皮质相比较, 观察病灶强化程度, 病灶增强回声依次分为高、等、低和无增强。

1.2.2 CT检查:使用SOMATOM Definition CT扫描机。增强扫描方法: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320 mg/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90 ml, 注射流速2.0~3.0 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30 s开始皮质器扫描, 70 s实质期扫描, 4 min后行排泄期扫描。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 以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9 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肿瘤位于右肾13 例, 左肾16 例, 肿瘤最小直径1.5 cm, 最大直径9 cm, 其中1~3 cm有11 例, 3~5 cm有9 例, ≥ 5 cm有9 例。移行细胞癌25 例, 鳞癌3 例, 腺癌1 例。

常规彩超提示肾盂占位15 例, 未明确诊断的14 例患者经CEUS检查后检出8 例肾盂占位。术前增强CT提示肾盂占位24 例。常规彩超检查的敏感为51.72% (15/29) ;彩超联合CEUS检查的敏感为79.31% (23/29) 。CT对肾盂癌诊断的敏感为82.76% (24/29) 。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 CT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彩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与联合CEUS的超声检查比较, 两者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常规彩超明确诊断的典型肾盂癌声像图表现为: (1) 患肾一侧体积增大, 外形饱满, 肿瘤呈实性中、低回声, 占据肾窦的部分或全部, 使肾盂中断、扩张、移位; (2) 有10 例病例伴肾盂轻、中度积水, 积水围绕肿瘤分布时, 可使肿瘤边界变得清晰。 (3) 直径小于3 cm的肿瘤CDFI均未检出血流信号。直径大于3 cm的肿瘤内部CDFI一般为点条状, 分布较为紊乱。其周边可见正常的肾血管受压绕行, 有时也可见一支段动脉分支出来的多条血管绕行在肿块周围。15 例常规彩超明确诊断的肾盂癌内部动脉血流最大流速为68 cm/s, 平均RI=0.76。

8 例病灶CEUS后增强、消退时间及增强速度、增强程度详见表1。其中菜花状增强6 例, 浸润性增强2 例。肾动脉显影时间为10~20 s, 肿块开始显影时间为8~17 s。CEUS漏诊的3 例均误诊为血肿, 常规超声见肾盂内混合回声团块, CDFI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 CEUS示肾盂内未见造影剂进入。

肾盂癌增强CT的典型表现: (1) 肾窦区内的不均匀强化、充盈缺损的软组织密度影; (2) 肿块浸润肾实质, 肾轮廓正常或局部隆起, 肾窦脂肪间隙消失; (3) 肾盂壁增厚积水, 增强后肾盂壁明显强化, 肾盂、肾盏明显扩张积水。

3 讨论

肾盂癌一般以移行细胞癌多见, 占位一般发生于肾窦区。肾窦由肾实质围成, 内有肾血管、淋巴管、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等通过, 其间有脂肪组织包裹充填。由于肾窦表现为边缘区不太规则的椭圆型不均质强回声结构[2],

由于常规彩超检查简便、快速、无创伤性、可反复探查、可提示并且诊断肾盂肿瘤, 却难以完全排除某些肾盂肿瘤的可能。肾盂癌典型彩超声像图表现为肾窦内不规则实质等同声或低回声肿块, 当肿瘤突破肾盂、肾盏或侵犯肾实质时界限欠清或完全不清, 部分可伴肾脏轻、中度积水。肿瘤较大时则常浸润周围肾实质。虽然肾脏体积增大但缺乏占位效应, 且常保持正常的肾脏轮廓, 导致无法明确显示边界[3,4,5]。由于肾盂癌多为少血供肿瘤, 且彩色多普勒超声受较多因素影响, 显示血流信号不是很理想。回顾分析本研究中漏诊的患者, 即因为肾盂占位周边未显示或仅周边显示彩色血流信号, 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漏诊。

肾盂癌为乏血供肿瘤, CEUS可显示直径约80~140 μm以上的血管[3], 在CEUS模式下, 肾盂癌内密布的微小血管及灌注现象能够显示出来。本研究中肾孟肿瘤体积较小或较大均可显示不清, 本组11 例直径<3.0 cm的肿块仅能隐约见实质回声, 边界不清, 无法明确诊断。CEUS通过增强时和增强形式, 有助于肾盂肿瘤血供、边界的显示, 从而为诊断提供帮助。CEUS后, 肿块显影强度低于肾实质的4 例, 等同于肾实质的4 例, 均可见造影剂微泡大量充填肾盂癌内密布的微小血管, 表现出其富血供的特征。肾动脉显影时间为10~20 s, 肿块开始显影时间为8~17 s, 说明肿块与肾动脉显影时间很相近, 肿块内为丰富的动脉血供, 符合恶性肿瘤测血供特征。肿块血流灌注方式与肾皮质相比, 6 例呈“同增早退”, 2 例呈“早增早退”。本研究中常规彩超对肾盂肿瘤的诊断率约51.72%, 明显低于CT, 但联合CEUS后其诊断率与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肾盂癌的诊断的敏感性提高。

为减少其漏诊, 以下几点在诊断要特别注意: (1) 肾体积偏大, 酷似肾积水声像图, 并且患者肠道准备差或患者体型因素不利于探查, (2) 40 岁以上的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 (3) 同侧输尿管入口处见实性占位。强烈建议这些患者行CEUS检查, 必要时在CEUS精确引导下穿刺活检, 以利于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肾盂癌患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9例均有完整相关临床资料的患者。对患者肾脏进行彩超及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 做出诊断, 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彩超检查的敏感性为51.72% (15/29) ;联合超声造影的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为79.31% (23/29) 。CT对肾盂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2.76% (24/29) 。CT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与联合超声造影的超声检查比较,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8例肾盂癌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方式:6例呈“同增早退”, 2例呈“早增早退”;肿块显影高峰强度:4例等同于肾实质, 4例稍低于肾实质。结论:彩超联合超声造影技术, 对肾盂癌的诊断的敏感性可以提高。

逆行肾盂造影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 我院实施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40例患者, 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23.5-68.5岁。

1.2 器械

自制压迫带:连接2个表式血压计, 并仅保留1个压力表, 以及1个充气气囊;压迫布球;运输担架车。CT增强扫描仪为GE公司16排螺旋CT扫描机。

1.3 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 进行肠道准备、过敏试验, 以及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进行腹部平片, 并嘱患者检查配合注意事项;用自制压迫带和压迫布球, 对腹部与盆腔的交界处进行捆绑, 从而对双侧输尿管, 进行适当压迫, 压力大约维持在90-110kPa; (2) 使用高压注射器, 静脉注射80-100mL优维显, 随后进行CT增强扫描, 扫描结束后, 立即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对双肾区域进行X线摄片, 松开压迫带后, 分别于10min、20min和30min, 进行全尿路的腹部平片摄片; (3) CT增强扫描结束后, 告知患者不要移动, 对静脉肾盂造影进行模拟检查, 松开压迫带后, 分别于10min、20min和30min, 进行腹部定位, 通过CT机软件系统, 选取双肾区域, 对图像进行适当放大, 经过一系列后处理操作, 获得类似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影像资料。

2 结果

通过一次给药, CT增强扫描后, 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所得到的影像学结果, 与单独进行CT增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所得到的影像学结果, 没有明显差异, 效果均满意。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40例患者中, 成功39例, 其成功率为97.5%, 1例患者不成功, 主要是CT增强扫描成功后, 搬运过程中, 压迫布球发生移动而造成的静脉肾盂造影不成功, 另外10例CT增强扫描后, 模拟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成功率为100.0%, 而且其影像学结果与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相同, 完全符合诊断要求。

3 讨论

一次给药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只需要自制压迫带和担架车, 不需要其他特殊设备, 所以在基层医院, 都可以完成, 并且易于推广, 具有可行性。该检查方法时, 患者只需要进行一次过敏试验, 一次静脉注射, 所以会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 而且, 患者只需要一次肠道准备, 就可以完成两种检查, 与分别检查相比, 明显缩短了检查周期[3]。一次给药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与分别检查相比, 对比剂的用量将会节约一半, 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 也会减少对比剂的毒副作用[4]。

一次给药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禁忌症, 也就是单独CT增强扫描的禁忌症和单独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禁忌症, 例如腹部和盆腔的巨大肿块, 以及结肠肿瘤等, 不适宜使用压迫带, 进行捆绑的患者[5]。排除需要CT增强延时扫描诊断的疾病外, 全身各部位组织, 都可以通过一次给药, 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本研究中, 我院实施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40例患者, 其中30例使用自制压迫带, 通过一次给药, 同时完成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 另外10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后, 模拟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与单独检查, 所得到的影像学结果, 没有明显差异, 效果均满意。模拟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与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相同, 完全符合诊断要求。总而言之, 一次给药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同样可以达到诊断要求, 但是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 以及检查的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 我院实施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40例患者, 其中30例使用自制压迫带, 通过一次给药, 同时完成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 另外10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后, 模拟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一次给药, CT增强扫描后, 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所得到的影像学结果, 与单独进行CT增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所得到的影像学结果, 没有明显差异, 效果均满意。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40例患者中, 成功39例, 其成功率为97.5%, 1例患者不成功, 主要是CT增强扫描成功后, 搬运过程中, 压迫布球发生移动而造成的静脉肾盂造影不成功, 另外10例CT增强扫描后, 模拟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成功率为100.0%, 而且其影像学结果与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相同, 完全符合诊断要求。结论 一次给药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同样可以达到诊断要求, 但是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 以及检查的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CT增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X线,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海伟, 乐嘉杰.CT增强扫描后行低张法静脉肾盂造影100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20) :3529-3530.

[2]刘凯, 衣蕾, 王岩艳.静脉肾盂造影与CT增强扫描同时进行在儿童泌尿系先天畸形诊断中的价值[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

[3]熊明.一次给药行CT增强扫描及静脉肾盂造影两种检查的临床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 4 (2) :93.

[4]胡效坤, 蔡宇明, 彭浩, 等.一次给药做CT增强扫描及静脉肾报, 2007, 43 (6) :529-531.盂造影两种检查方法[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2 (3) :238-240.

逆行肾盂造影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 例患者均于2014 年2 月—2015 年5 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断, 男61 例, 女39 例;年龄24 岁~65 岁, 平均年龄 (42.6±4.3) 岁。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 2 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诊断方法采取西门子16 排螺旋传统扫描机, 连接2 个表式血压计、1 个充气气囊、压力带, 准备运输担架车、压迫布球。2 组患者诊断前需行过敏试验, 肠道充分准备, 腹盆部交界部位使用压迫球和压迫带, 控制压力在100~120 k Pa, 压迫患者双侧输尿管。对患者实施CT平扫后, 取90~110 m L显影剂优维显快速静脉注射, 对需要造影部位予以CT增强扫描。观察组患者增强扫描后保持静止状态, 在10, 20, 30 min模拟静脉肾盂造影, 在松开压迫后, 实施腹部定位扫描, 利用CT软件系统选取肾区部位, 在工作站后期处理。对照组患者在CT增强扫描结束后, 平移至X线检查室, 在10, 20, 30 min实施静脉肾盂造影。

1.3 评价标准[1]优:患者行静脉肾盂造影, 肾盂、肾盏充盈良好、清晰, 可见多数输尿管, 膀胱充盈, 边缘清晰可见;良:肾盂、肾盏充盈较好, 显影较淡, 照片对比度欠佳, 但基本满足诊断要求;失败:膀胱充盈, 尿路造影剂少, 肾盂、肾盏、输尿管充盈差, 无法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诊断结果分析观察组静脉肾盂造影成功率100%, 对照组静脉肾盂造影成功率88%;观察组诊断后图片质量优良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8%, 2 例头痛头晕, 1 例面色潮红, 1 例皮肤瘙痒;对照组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2%, 头痛头晕8 例, 皮肤瘙痒2 例, 面色潮红3 例, 呕吐3 例, 2 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7,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 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是较为常用的诊断技术, 在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也取得一定效果。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均是通过对患者实施静脉注射造影剂, 在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下进入肾盏、肾盂, 实现造影[2,3], 具有基本相同的检查原理, 在诊断时, 两种技术的术前准备、静脉造影剂注射方式、对比剂剂量等均具有一致性, 存在较多的相同操作步骤。但在注射对比剂时, CT增强扫描诊断速度快, 一般是在注射对比剂5 min内即可完成扫描;而静脉肾盂造影在注射对比剂后, 需要在不同时间进行摄片, 观察患者不同时间段肾脏排泄过程和功能[4]。因此在对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时, 是同时进行检查, 还是分开检查, 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造影成功率100%, 高于对照组的88%, 观察组诊断后图片质量优良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 (P<0.05) 。可以看出, 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同时进行,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及诊断成功率, 且患者诊断后图片质量高, 显影清晰, 其诊断优势明显高于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分开进行。

同时采取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诊断时, 只需一次性给药、肠道准备、过敏性试验、显影剂静脉注射等, 明显缩短了患者的检测时间, 提高了检查安全性。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 低于对照组的32% (P<0.05) 。可见, 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 可明显降低患者检查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了诊断成功率。其原因是因造影剂化学毒性较高, 属于高渗剂药物, 存在明显的毒副反应。两种技术同时应用, 只需注射一次显影剂, 可降低药物毒副反应, 避免二次注射, 安全性高。

同时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诊断时, 此类患者全身各部位均需实施CT增强扫描, 且需采取静脉肾盂造影, 才可一次性静脉给药;若患者对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存在独立或共同的禁忌证, 无法共同实施两种检查。总而言之, 对患者采取CT增强扫描同时采取静脉肾盂造影, 可提高诊断成功率, 图片质量高, 不良反应低, 安全性高, 临床价值显著。

摘要:目的 分析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分为2组各50例, 观察组患者经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 对照组患者在经CT增强扫描后, 采取静脉肾盂造影, 对比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造影成功率100%, 高于对照组的88%;观察组诊断后图片质量优良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不良反应发生率8%, 低于对照组的3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T增强扫描同时采取静脉肾盂造影, 可提高患者诊断成功率, 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CT增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同时,先后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包世敏.减速注射76%泛影葡胺对静脉肾盂造影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0) :23-25.

[2]吴继志.一次给药完成CT增强扫描和IVP在儿童肾积水检查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 (20) :281-282.

[3]周海伟.CT增强扫描后行低张法静脉肾盂造影100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10 (20) :35-37.

上一篇:全要素评估下一篇:体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