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

2024-08-12

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共8篇)

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 篇1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就是改变以往宣传报道就事论事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状态,综合运用多种电视表现手法把新闻当做故事娓娓道来。特别是通过亲历者或见证人的真实讲述,让观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从而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素以“金山银水”著称的阿勒泰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辖6县1市55个乡镇,还有兵团十师北屯市及10个团场;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疆面积的1/6;与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三国接壤,国界线长1197余公里,有塔克什肯、吉木乃、红山嘴、阿黑吐别克4个国家一类口岸;有汉、哈、回、维吾尔等36个民族,总人口67.59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占52.3%,汉族占40.5%。因此,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实现全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为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阿勒泰至关重要。那么,作为电视记者具体该如何讲好民族团结新闻故事呢?

一、突出新闻人物在电视新闻叙事中的地位

人们常说,新闻因人而生动。新闻故事是围绕人而展开的,新闻故事的主体是人,新闻宣传报道更应该关注人。表现人的生存境遇状况、传达人的心理需求、展示人的喜怒哀乐是故事化新闻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关键。一般而言,传统电视新闻往往关注的是事件本身,而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则更多关注的是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我们只有从关注新闻人物命运的角度去深入挖掘采访,才能讲好新闻故事。近年来,阿勒泰电视台对阿尼帕、马合沙提等国家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典型进行了深入报道,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身边的故事,将热爱伟大祖国的大道理具体化为爱亲人、爱邻居、爱同事、爱同学的小道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影响感召作用,让民族团结的真情大爱感动金山银水,成为激励金山儿女团结互助的强大动力源泉。对于涌现出来的诸如阿斯哈尔、草原医生毛里夏力甫、红色书屋的恰力老人等一大批有着不同故事的民族团结“凡人小事模范”也进行了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报道,通过耐人寻味的新闻故事以小角度彰显人性之美,把新闻人物最常见、最朴实的生活带进了观众的视野。随着一连串活灵活现的故事情节的展开,生动曲折变幻的人物命运不断激发观众的想象和期待,随着后续内容的展开,观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春风化雨般让观众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染和教育,从而以点带面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如今,人人讲团结、人人争模范在阿勒泰已经蔚然成风,并汇聚成了维护民族团结的强大“势场”。

二、在情节设置中凸显新闻冲突

巧妙安排情节,让故事有悬念有高潮,才能吸引观众。讲述新闻故事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点。恰当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故事化情节的原动力,并能成为新闻故事持续发展的诱因。笔者曾采访报道的新闻《危急时刻尽显民族团结真情》,讲述了加郎阿什村村民吴海洋开车和家人送临产的媳妇张水玲去30多公里外的县人民医院就医的故事。不巧的是汽车途经阔克阿尕什乡的时候出现故障抛锚了,而这时张水玲羊水已经破了,眼看着要生产了,在这个危急时刻,他们碰上开车路过这里的阿尔达信用社干部塔肯,塔肯先是帮助他们把孕妇张水玲就近送到阔克阿尕什乡卫生院把婴儿的脐带铰了,母婴得到简单的应急处理后,塔肯又帮他们找来了救护车,母婴最后被安全送到了县人民医院。为讲好这个哈萨克同胞帮助汉族村民的新闻故事,笔者选择的切入点是吴海洋一家上门表示感谢,民汉两家人用哈语互致问候的场景,通过特写画面加现场音,采用倒叙的方法来设置悬念并展开故事的叙述。报道不是一味强调新闻事件中的手术现场,而是选取了4位主人公的6段同期声,适当采取情景再现、主持人出镜、人物访谈等电视表现手法对当事人、情节和场景进行采访拍摄,通过身边人的亲历讲述让观众从这个惊心动魄颇具戏剧性的救援故事中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团结真情。

三、在细节叙事中深化新闻故事的主题

细节是电视新闻故事化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细节可以深化主题,让新闻变得生动丰满。细节在哪里,故事就在哪里。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是对新闻素材的精心选择和建构,也是对新闻人物性格命运的展示和探索。细节可以“放大”故事,可以原汁原味地呈现新闻现场,它既体现在新闻内容上,又体现在画面语言上。笔者曾采访报道的新闻《民汉一家亲浓浓“父子”情》,讲述了在博列克托别村,不同民族的两户人家,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亲人。村民巴合提别克·哈满是哈萨克族,今年53岁,家里有两个儿子但都不在身边,另外,他还有一个经常帮助他家干活的汉族“儿子”张新义,平日里他们都是以父子相称。1974年,张新义的父亲张运森千里迢迢从内地落户到这个村子认识了牧民巴合提别克,两家人做了邻居。张运森家初来乍到举目无亲,生活十分困难,巴合提别克的父亲得知后,动员全家帮助张运森家,两家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了42年。过去,巴合提别克·哈满经常给张运森家送面粉、送羊肉。现在,张新义成家立业条件好了,他夏天帮助巴合提别克·哈满家打草、拉草,冬天送来燃煤,还帮助巴合提别克·哈满家盖了一栋圆房子,定期开车带两位哈萨克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并承担了所有的费用。具体的细节镜头比任何解说和描述更加自然真实生动。通过两个民汉家庭之间点点滴滴互帮互助的日常生活演绎出了感人场景,至深的民族团结真情。

四、把握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原则

故事化的新闻叙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增强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提高电视收视率;另一方面,它的优势同样也会带来新闻报道的牵强附会,有时甚至因此导致真实性的流失,出现报道失实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合理地运用这种叙事方式,在报道中趋利避害。归根结底,电视新闻故事,是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讲述新闻,其本质是新闻。新闻故事追求情节的曲折和矛盾的突出,为了追求这种效果,采编人员在采编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为安排和主观介入的问题。一些新闻事件本身素材不充分而导致缺乏情节,或是记者为了追求时效性,并没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采访,也会导致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来随意编造事实。在笔者身边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例:一名刚入行的记者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加之采访不到位导致报道失实,本来是想宣扬互帮互助的民族团结好人好事的,结果适得其反严重伤害了民族老乡的感情,在当地产生了不良影响,并遭到了当事人的愤怒投诉。所以,每一名记者当引以为戒,吸取教训。不论是民族地区的记者,还是记者在民族地区采访,一定要了解并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切记在新闻报道中不得出现违背现行宗教政策、伤害信教群众的内容,不得猎奇,更不能胡编乱造。新闻故事不允许虚构,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应努力挖掘新闻故事,表现出新闻的故事性并使它富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提高宣传舆论引导水平时明确指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既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为我们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报道方法,体现了宣传规律、传播规律和新闻规律的高度统一。当今世界,民族凝聚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大家心连心。”长期以来,阿勒泰地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着热爱伟大祖国、反对民族分裂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互助,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是自治区平安地区和全疆唯一没有发生暴恐案(事)件的地区。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对阿勒泰“热情好客、爱国感恩”的淳朴民风给予了高度赞誉。2014年初,该地区全面启动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创建工作,2015年9月,该地区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2016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阿勒泰地区坚持高位推动、顶层设计,继续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阿勒泰电视台充分发挥电视传播优势,在新闻节目中常态化开设了“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专栏。我们只有深刻洞悉新闻事件,把握具体的叙事技巧,让民族团结新闻故事更加温暖人心,才能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同时,要尽量避免故事化倾向中存在的问题,承担起应有的媒介责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特别是讲好阿勒泰民族团结新闻故事,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和崇高使命,是主流媒体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要:民族团结是关系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应对新兴媒体竞争和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通过更灵活的体裁、更自由的表现手法让民族团结电视新闻吸引眼球,让各族群众想听爱看,让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入耳、入心、入脑,这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与其板着面孔灌输民族团结政策、法规,不如把新闻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这样会使观众感到更加亲切、温暖而易于接受。本文意在联系工作实践对民族团结新闻故事化的成败进行剖析、阐释。

关键词:民族团结,电视新闻,故事化

参考文献

[1]潘知常,孔德明.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6-37.

[2]喻季欣,等.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本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5(2):18-19.

电视民生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浅析 篇2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迅猛发展,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也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文章就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折,对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优点和弊端进行了总结,希望能给电视同行一点启发,共同进步。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但它现在也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栏目的报道思想。所以,对新闻故事化这一表现手法进行趋利避害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一、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表现方法

(一)故事化新闻写作中的五个“W”和一个“H”

“WHO”,就是新闻中的主人公

“WHAT”,就是新闻中的故事情节

“WHERE”,就是新闻故事发生时的场地

“WHEN”,就是新闻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

“WHY”,就是新闻故事的起因和动机

“HOW”,就是新闻故事的讲述方式

(二)悬念、细节、人物刻画

新闻要想通过故事化的方式来表现,一定离不开这三宝。新闻中的“讲故事”是有别于文学创作的,它必须是用心和诚实记录真实发生的故事,来不得半点虚构。一个优秀的新闻故事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故事慢慢展开,步步引诱,让观众不停地想要看下去,要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留给观众的感觉应该是娓娓动听,扣人心弦;要充分调动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多捕捉一些细节,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炫染故事情节,这样才能使新闻故事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三)巧妙运用对话

一个好的新闻故事里如果没有人物对话,就会感觉有些空洞。好的人物对话如果运用得体,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同时还可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真实性,加深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从而突出新闻事件中隐含的社会意义。

二、新闻故事化表达方式的优势

(一)故事化新闻报道大大提高了新闻可看性

当今社会是个各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不仅仅需要以往政治色彩浓厚的信息,也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如果只是教条式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难免枯燥乏味、令人厌倦。而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具体性和生动性,让平日里紧张工作的人们在休闲、娱乐的氛围中轻松掌握国家政策,了解社会,满足自身需求。

(二)“找故事”使新闻采编更注重新闻性

新闻的故事化倾向也体现在新闻的前期采集和后期编排环节。记者在寻找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

后期编排也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勾起观众的兴趣,如何将事实原貌更好体现在电视上。

整个新闻生产流程自然会相应提高质量,更注重新闻要素的完备。故事化新闻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如就业、升学、看病等。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因而在娱乐化的基础上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讲故事本质上属于故事,讲述者依托于实际发生的故事,对故事及其相关人物、环境、情节、情感、态度等要素重新整合解构传播的过程。故事是客观发生的,讲故事便是依托于客观实际的主观创造。《传奇故事》本质上属于新闻节目,这就使得节目呈现了两个“真实”:一个是事件本身的真实,一个是节目传播的真实。

三、故事化新闻表达方式的弊端

新闻故事化会屏蔽部分缺乏曲折情节但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并不是任何新闻事件都适合包装成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而受故事化倾向影响的新闻报道在选择新闻素材时会偏好那些具备故事元素的事件,因此一些故事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

有些故事化新闻因追求情节的曲折,故事的生动而脱离真实性因为盲目地一味地追求高收视率,追求轰动效应,有些电视制作人就凭空捏造,歪曲事实,甚至进行摆拍,把需要的镜头或画面提前安排布置好,象导电影一般进行预置,这就严重干扰了新闻的真实性。

四、总结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刍议 篇3

第一阶段为“严肃新闻”时期。改革开放后, 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所谓“严肃新闻”, 强调“权威发布”, 讲究信息内容的重大性和指导性。

第二阶段为“民生新闻”时期。进入新世纪, 以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 强调“地域特色”, 讲究信息内容的地域性和接近性。这一时期,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河南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等众多民生类新闻大量涌现, 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观众需求, 其清新、活泼的风格丰富了电视荧屏, 也因其服务性、贴近性受到观众的青睐。

第三阶段可以称之为电视新闻“娱乐化”时期。从各大卫视到各地方频道, 诸多新闻节目以不可阻挡之势将新闻节目娱乐化呈现得越来越淋漓尽致。仅以河南电视台为例, 都市频道有《打鱼晒网》, 法制频道有《观点致胜》, 新农村频道有《村长开汇》, 等等。这些新闻节目无一例外, 强调“趣味性”、“娱乐性”, 讲究新闻故事化、新闻情节化。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

有人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等同于娱乐新闻, 其实这一看法有失偏颇, 新闻节目娱乐化并不能简单地与娱乐新闻画等号。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有相似之处, 那就是在内容上同样偏重于所谓的“软”新闻, 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 将日常事件、名人逸事、文娱新闻、体育新闻以及带有煽情性、刺激性的花边新闻、暴力事件、犯罪新闻、灾害事件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又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事件和明星逸闻, 而是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中挖掘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适度加入情感因素, 加强贴近性, 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

电视新闻娱乐化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一些固有的模式规则, 顺应了时代与市场的需求, 促进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既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又强调资讯的实用性、服务性, 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由此, 从央视到各家卫视以及地方电视台都开始一展身手, 尝试着将较为严肃的新闻节目进行娱乐化的表述。

新闻节目娱乐化的表现

节目内容娱乐化。首先, 新闻节目中所谓的“硬”新闻数量在减少, 而“软”新闻比例在增加。其次, 将严肃新闻娱乐化, 即“软”新闻放大化, “硬”新闻软包装。严肃的政治经济等所谓时政类新闻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而生活性、趣味性、娱乐性内容所占比例逐步增加, 这一点从许多新闻节目的栏目定位就可见一斑, 比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定位于“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注重“抓有兴奋点的情结和细节”。再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打鱼晒网》就定位于“网络新闻脱口秀节目, 全面搜刮网络新事、热事、奇事、趣事, 让观众享受更快速、更全面、更鲜活的网络资讯和大大小小的网络新鲜事。用电视解读网络, 用娱乐笑看人生”。

节目形式娱乐化。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中新闻报道形式呈现多样化、娱乐性, 表现形式不再是单一的“口播+解说+画面”, 而是文字口播、图片解说、情景再现、小品串场、音乐配画、关键字提示等一一呈现。新闻标题以及解说词也多采用口语和俗语。这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娱乐要素, 增强了可视性, 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收视氛围。

主持人播报娱乐化。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播报风格大致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演”三个阶段。方言播报、评书说讲、说唱播报、角色演绎等不一而足, 娱乐化倾向逐步加重。以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村长开汇》为例, 节目开始时, 在“村长”大春的带领下, 以开会的口吻, 先对新近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通过视频、图片、漫画的形式进行了解, 再由“村长”以乡村的眼光对这些事件发表意见, 在种种有趣的对比和联想中, 表现出对好人好事的赞美, 对丑恶现象的抨击并最终上升到对城乡社会进步的认识。而且, 很多点评是通过情景短剧的形式, 借助夸张的表演, 达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生动和犀利, 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却深有同感。“新鲜资讯娱乐播报, 草根视角开心当道。”这种播报方式的娱乐化引起观众强烈的收视兴趣, 提高了栏目的吸引力。

新闻节目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态势与当前国内国际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紧密相连。

电视受众的需求给予新闻节目娱乐化充分发展的空间。当今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的纯粹的政治味、说教味浓厚的信息宣传, 而是更加渴求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除此以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 人们除了希望通过电视获取各类信息资讯外, 还希望电视传媒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娱乐消遣以缓解压力, 而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无疑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 在调侃戏说之中传达了信息, 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促使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得到相当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 经济规律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创造出迎合受众需求的媒介产品。从某种角度来说, 收视率就意味着市场、意味着效益。因此, 受众在电视文化方面的需求就引领左右了媒体传播的趋向, 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做到大众化、市场化, 反映到新闻节目上, 其最终结果就是新闻媒体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同时, 电视节目赞助商、广告商的投资趋向也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向, 而赞助商、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则又取决于媒体能否吸引受众, 能否为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可以说, 吸引受众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的目标, 也是商家的衡量尺度,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更是势在必行。

世界文化的交流促使新闻节目娱乐化。改革开放以来,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日益深厚, 西方社会所推崇的新闻价值必然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例如近年来一些西方新闻媒体所推崇的新闻要素:突发性, 显著性, 异常性, 接近性, 重要性, 人情味等。他们在做新闻报道时往往将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新闻事件作为报道重点, 以此来冲击和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被誉为世界“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 除了新闻和广告, 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西方电视节目的高度商业化娱乐化的运作模式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的电视从业者。

毋庸置疑,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以其新颖活泼的形式, 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内容受到观众的喜爱, 为自己赢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防止、修正电视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倾向。

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倾向的主要体现

节目定位上, 人为淡化电视新闻节目的根本属性和社会守望功能, 以娱乐化包装追求单纯的高收视率和轰动效应。新闻媒体理所应当是社会的守望者, 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责任。威尔伯·施拉姆总结的传播功能首先就强调“传递信息、监视环境;引导舆论、协调社会”。社会的安全和发展需要守望者, 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极其复杂, 环境监视和守望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同时, 新闻的基本传播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因此, 新闻节目娱乐化必须遵循这些传播规律。但是一些媒体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片面迎合受众需求, 将“通俗”逐渐走向“媚俗”、走向“低俗”, 改变了新闻的根本性质, “限制了新闻的准确性和重大性”, 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 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表现形式上, 追求新闻的戏剧化和激情化, 为娱乐而娱乐, “演新闻”、“编故事”, 因而冲淡了新闻固有的价值。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外在表现上电视荧屏热闹繁荣, 电视受众津津乐道, 其实却大大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极易让观众对新闻品质和媒体公信力产生质疑, 从而造成正确舆论引导作用的缺失。因此, 我们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理解新闻节目的娱乐化, 坚决杜绝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防止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应该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 秉承新闻的严肃性、真实性、客观性, 遵守新闻传播的规律, 担负起新闻媒体应该坚守的社会责任。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传播肩负舆论引导的功能, 舆论引导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要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可视性, 能够对广大观众起到启迪和引导作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即公众通过媒介来知晓事件或问题, 并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也就是说, 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这一实证性结论为舆论导向理论提供了基础, 因为媒介会影响人们的关注对象, 媒介议程会影响公众议程, 传媒的影响力由是而生。此外, 议程设置理论还进一步指出公众的关注往往会引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采取措施, 即公众议程又会影响政府议程。我们可以看到, 媒介影响公众, 公众又会影响政府。可以说,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也需要媒体的支持与参与。新闻节目在娱乐化的进程中千万不能淡忘和弱化承担舆论引导的功能。

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电视新闻媒体都必须遵循全世界新闻业崇尚的标准, 那就是真实、客观、准确。放眼全球, 即使是在崇尚信息娱乐化的西方社会, 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 也都有自己明确的要求, 例如, BBC就严格要求其记者保证每个新闻事实 (除非记者亲眼目睹, 或者提供新闻者地位足够高, 如首相和部长) 都有两条以上的来源。而普利策则提倡坚持准确性, 避免错误和歪曲, 提倡直接而清晰地写作。

坚持新闻取材“软”、“硬”结合。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前电视节目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 但新闻媒体要纠正一种偏差的认知, 那就是大众化不等同于娱乐化, 在新闻内容的取材上不能一味追求“软”而舍弃“硬”;不能仅仅关注花边新闻、趣闻逸事, 同样要关注时政、挖掘深度。

总之, 在新的历史时期, 电视媒体要树立精品意识、责任意识, 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把握导向, 理性娱乐, 从而拒绝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篇4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概念和意义

何谓“电视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 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 用在新闻写作上, 就叫“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的易读性、贴近性和可信度, 让新闻走近读者。电视新闻故事化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在我国, 上个世纪90年代,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这之后, 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如今, 中央电视台已经出现收视率颇高的《讲述》、《人与社会》、《道德观察》、《社会记录》等栏目。在省级卫视中, 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在2005年元月开播不久后便创造了收视率稳居全国卫视收视前十位的“神话”。与此相类似的栏目在各级电视台层出不穷, 如山东卫视和四川卫视的同名栏目《天下故事》、安徽卫视有《天天故事会》、河北卫视有《天下故事会》等。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意义何在?它使电视新闻理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一, 电视新闻故事化给传媒带来了新的面孔, 改变了国内新闻媒介以往严肃有余的面貌, 能够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趣味横生的新闻故事, 改变了原本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 为电视新闻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第二, 电视新闻故事化给受众提供了一种休闲娱乐的新闻接受方式。电视新闻故事化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 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使其在满足好奇心的需求中把节目愉悦地看下去, 它不仅不断满足着人们对新闻故事性的追求和渴望, 还给人们以启迪和思考。

第三, 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写作风格呈现多元化。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 导致新闻节目在传播模式上的改变,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新闻。新闻从业人员不仅在新闻的现场尽可能多地捕捉新闻信息, 在题材上、报道重点上也都有所拓宽和转移, 加强了深挖题材的意识, 并尽最大可能把有用的信息以一种故事化的方式反馈给受众。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弊端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拓宽新闻媒体的传播思路这一方面, 它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另一方面却又逐渐背离了新闻故事化的初衷,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甚至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 影响到整个媒体的编辑思想, 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待新闻故事化我们不能过分乐观, 应该认识到泛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

背离电视的新闻真实性原则。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坚持新闻真实是其首要职责, 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故事化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 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较多等不良后果, 从而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之后, 越来越重视“情景再现”和“真实再现”等。然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不论怎样“再现”, 都要留下摆拍和导演的痕迹, 这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不论如何, 文学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 必须以事实为根基, 不要滥。即使使用, 主观的影子也必须克制。”当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不再泾渭分明时, 新闻的真实性就会削弱。

不符合新闻时效性原则。电视新闻节目追求的是时效性、贴近性、新闻性。可“故事”即旧事往事, 以“故事”为基本的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 使目前电视节目笼罩在一种朦胧的怀旧情绪当中。这种情绪的内在规定性, 首先放慢了电视的叙事节奏, 使很多电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 从而忽视了对整体深度的把握与挖掘;其次是使电视新闻节目大多呈现“过去的事情”, 与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相违背;再次是让节目的叙事手段过于侧重于听觉因素。电视创作者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也不能一味“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样会使观众产生厌倦感, 从而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降低。

%叙事方式单一。新闻故事的结构多是采用悬念式结构:开始多处设置悬念, 使观众产生心理期待, 接着通过主持人的解说, 使节目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最终通过分析, 揭示事实的真相。这固然是一种吸引受众的方式, 但如果节目长期采取同一种模式, 缺乏变化, 观众就会渐渐熟悉这种套路, 轻易就能猜到故事的结局, 从而也就失去了它的最为突出的魅力。这类故事化节目毫无新鲜、趣味性可言, 自然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 甚至放弃收视。如某电视台的《走近科学》节目, 每次看后都会让观众明白一些科学道理。但是那不厌其烦的间隔、故弄玄虚的做作、为故事化而制造悬念, 把一个完整的节目肢解得支离破碎, 也让观众不堪其忧。所以, 单一的情节结构, 限制了其创新的动力, 不利于节目的长期发展。

削弱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新闻故事化是借助戏剧性的情节来对新闻加以报道的, 在当前新闻故事化的应用过程当中, 情节性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首要考虑因素, 这就可能会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的情节, 从而削弱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 新闻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 则有可能导致许多重要信息的缺失, 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 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识视角, 无形中削弱了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笔者曾对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2009年9月1日到10月7日的报道作了一下分析, 琐碎的“故事化”题材的新闻占70%左右, 而这些故事化的内容虽然生动有趣、吸引受众, 但更多的时候为老百姓提供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对公共空间的有效建构。

过度强调刺激性将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由于新闻故事化强调以故事作为新闻的主题, 把讲故事放在了主要位置, 导致记者编辑在新闻选材上往往选取生动、有趣味性的故事题材, 而与此同时又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偏爱把那些故事性强的部分放大, 进行细致的润色和加工, 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 但是有些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 为了提高收视率, 达到刺激观众的眼球和耳膜的效果, 有意无意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有大量的粗俗语言或低俗画面的现象也由此出现。还有的节目一味追求犯罪事件、色情、个人隐私等内容, 盲目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 不加选择地报道社会的阴暗面, 这必定会导致新闻的庸俗化, 向公众持续地、大量地、重复地报道这些并非社会主流的负面新闻。

关于新闻故事化良性发展的建议

笔者认为各级城市电视台在利用新闻故事化的过程当中, 要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 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打造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知名新闻品牌栏目, 才是符合城市电视台实际的有效选择途径。

尊重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认为, 传播的基本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以及提供娱乐。新闻故事化, 是将新闻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受众, 新闻不是文艺作品, 脱离新闻本质的故事不是新闻。因此在具体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各方面的新闻动态, 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 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是说, 新闻故事化的操作过程中, 应当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 始终将新闻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 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新闻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就会使新闻失去其真实的本质, 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 寻求新闻故事化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在挑选事实的过程中故事化新闻须坚持真实性这一生命原则, 围绕主题挖掘鲜活生动的例子, 用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敏感、真实的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在故事化愈演愈烈的今天,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必须时刻谨记, 通过新闻故事化手法去表现的应该是新闻的真实性。

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在具体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当中, 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 就要不断地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 还要将这些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适当表现出来, 在选择了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意情节设置上的尺度,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吸引受众的同时又不缺乏新闻品位。通过艺术化地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 无疑可以避免目前出现的电视新闻泛故事化的庸俗和低俗之风, 使新闻的品位自然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 《当代传播》, 2005 (4) 。

[2].伍彦:《“评书”与现代广播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 《新闻天地》, 2010 (4)

探析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 篇5

1 电视新闻故事化问题分析

对于电视业而言,如果一味追求收视率,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对于内容的新闻性并不关心,则会导致猎奇主义,甚至以隐私为切入点、赚取观众的眼球,渲染作秀。对于新闻而言,都有“度”的限制,新闻故事化是一种表现形式,运用得当可有效避免生硬解说现象,增强新闻客观真实性;运用不当,则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臆造事实,进而影响受众视听。在当前形势下,电视新闻故事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新闻故事化会影响受众视线,削弱舆论效果

实践中可以看到,新闻故事化主要是借助戏剧情节来报道新闻内容,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情节性成为媒体最为关注的要素,可能会造成受众过分关注故事内容,削弱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新闻故事化,比较注重故事情节,可能会缺失重要信息,情节性相对较差、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可能会被屏蔽,即转移受众的辨识视角,削弱新闻引导效果。比如,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有一个新闻栏目——《拉呱》,该故事化新闻节目在全省的收视率超过了40%。说《拉呱》是新闻节目,倒不如说它是生活艺术片,是小说、纪实文学、电影、电视剧故事会、小品、相声……它不是空乏的新闻,也不是枯燥的报道,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反映生活,表达百姓的喜怒哀乐、愿望与要求。虽然节目中的故事化内容,生动有趣、受众广泛,但是只是为百姓提供了谈资而已,对公共空间的建构意义不大。

1.2 新闻故事化削弱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就新闻报道媒体而言,其应当坚持的是新闻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同时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电视新闻故事化是一种生动、新鲜的新闻叙述手法,可有效改善传统新闻报道形式下的生硬和枯燥性。其与客观报道方式相反,电视新闻故事追求情节的曲折性,因此容易引起人为安排以及主观介入,影响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对于故事化新闻节目而言,比较注重情景再现、营造氛围。然而,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事实,无论如何“再现”场景,都会留下摆拍痕迹,电视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性必然会受到影响;文学技术的应用,需以事实为基础,不能滥用。如果新闻与艺术的真实性不分时,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一条新闻节目名为《看病容易,拿钱怎么这么难》,即儿媳、女儿为了老母亲的医药费大打出手;在处理该新闻内容时,镜头重点在儿媳教训两个小姑子的“错”上,而后者从头到尾都未出现在画面之中,最终镜头末了的特写是儿媳的哭诉。就这一实例来看,新闻故事化处理方式使得该新闻仅为表象,主观色彩浓厚,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

1.3 以刺激性吸引观众眼球,以致新闻导向低俗化

在新闻故事化背景下,主要是以故事内容作为新闻主旨,将故事讲述放在重要的位置,以致于记者编辑在选材上通常选取生动性、趣味性故事题材;同时,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更加偏爱将故事性相对较强的内容人为放大,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润色,目的在于吸引观众。表面来看,这一出发点没错,但是为实现刺激观众之目的,通常在讲述“故事”过程中用低俗的画面和粗俗的语言。比如,国内某电视台的一条新闻节目,讲述的是夫妻之间的矛盾,话题定位在性生活问题上。该新闻节目长达5分钟的时间,镜头对准了“丈夫”对性生活的细节描述,话题非常的敏感,而且语言直接,低俗不堪,以致所播出的新闻节目低俗化。

2 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的几点思考

在当前形势下,电视台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提高收视率,各电视台纷纷推出新栏目,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非常严重。对于该种现象,笔者认为各级电视台在应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应当把握新闻内容故事化的“度”,确保电视新闻朝着有序、健康和良性方向发展。立足实际,打造本土特色品牌栏目,是各级电视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背景下,电视台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2.1 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引导舆论

正如拉斯韦尔所言,对于传播而言,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监视环境、传承文化以及协调关系和提供娱乐。新闻节目并非文艺作品,任何脱离新闻主旨的故事均不能称为新闻。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密切关注各种新闻动态,并且要深入挖掘各种隐含的新闻故事化元素;基于新闻故事化元素的应用,可以有效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以和谐社会价值观为根本,应当始终将新闻内容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体现电视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2.2 新闻故事化与新闻客观真实性契合

新闻故事化,强调的是情节,不能将新闻的真实本质丧失了,因此在事实选择、情节处理上,应当仔细斟酌,确保新闻故事化与真实性的契合。在事实选择过程中,故事化新闻应当坚持其客观真实性,紧紧围绕主题深挖鲜活的例子,并且用故事化手段去处理真实、敏感的事实。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尤其在新闻故事化趋势下,新闻工作者们应当谨记——新闻故事化与新闻客观真实性应当有效契合。

2.3 提高新闻的品位

新闻故事化过程中,为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会不断发现新闻信息中隐含的、可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内容。同时,还要将可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内容适当地表现出来,不仅要合理选择事实,而且还要关注情节设置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受众,体现新闻的品位。实践中,通过提高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应用艺术性,可以避免电视新闻泛故事化低俗现象,进而提高新闻的品位。

3 结语

电视新闻故事化有利有弊,可谓双刃剑,在新闻媒体传播思路拓展过程中,使媒体传播形态得以丰富。随着现代媒介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电视新闻媒体如果背离了故事化的初衷,过分注重新闻故事化,甚至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不仅难以有效发挥出故事化优势,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不和谐因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在当前的形势下,面对新闻故事化倾向,不能太过乐观,而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过分的故事化带来的隐忧和问题,利用新闻故事化的同时要把握好“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视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电视新闻故事化不仅是一种新兴电视现象,也是一种蔓延迅速的电视新闻理念。对于故事化电视新闻而言,通常是通过制造冲突、控制节奏、故意设置悬念以及刻画细节等方式,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及其可视性。本文将对电视新闻故事化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蒋理.探析近年来我国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的问题[J],青春岁月,2013(10).

[2]刘晓瓯.电视新闻故事化中存在的问题[J],新闻传播,2012,(12).

[3]胡猛.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2012,(5).

[4]倪婷婷.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J],西部广播电视,2014,(1).

电视新闻故事化之浅析 篇6

1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现象

从中央到地方, 再到基层电视台, 很多新闻类的报道都采用了故事化的方式。中央电视台新闻专题栏目——《共同关注》, 就是以讲述新闻故事, 彰显关怀为栏目定位的, 节目以普通老百姓中的动人故事为内容。例如:《迷失的家园》系列报道, 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天津市好心人贾宁助养了一个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的小男孩邰文新。小文新两年前在天津火车站被妈妈遗弃, 由于年纪小, 记忆模糊, 不能提供有效信息, 不知道家在哪里。贾宁助养了小文新, 并许诺六一前帮他回家。这个故事不仅引人关注, 还体现了人文关怀。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类栏目《新闻调查》, 以记者的调查为视角, 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以故事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一波三折, 相比之前理论性强的评论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理解。

在省级媒体中, 河北卫视《天下故事会》, 也是故事性为主的栏目。河北省饶阳县电视台也开办了以讲述老百姓身边故事为主的栏目——《家园》。

事件设置悬念、典型人物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成为了电视台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

2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利弊

2.1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利

电视新闻故事化成为报道新闻的一种趋势, 它改变了以往只提炼提要信息, 而忽略细节;只强调客观, 而忽略人文关怀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 必然会影响收视率。

“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使受众对信息需求加大, 要求更高, 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增加, 电视受众的渴望、需求都在发生变化。受众不再满足电视对他们填鸭式的灌输, 受众强烈的参与意识迫使电视人重新选择报道方式。”[1]

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正是电视在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寻求对策的结果。故事化的报道方式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 将一些枯燥、冷冰冰的报道, 变得富有人情味。

电视新闻对观众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节目类型,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电视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将声音和画面充分结合起来, 来重现事件发生的场景, 捕捉细节, 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讲故事过程中暗含评述, 对新闻类报道是一种补充。

2.2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弊

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它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受众, 在报道中较多运用了情节悬念, 将报道者的主观意识融入其中, 再通过电视画面演绎出来, 整个新闻作品犹如文学作品, 这样就削弱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故事化的报道方式尤其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普遍应用, 当某个典型人物以故事化的形式报道时, 很容易解读为一个特性的事件, 就失去了普遍性的意义。报道过程中强调主角、情节, 观众就像看情景剧一样, 从而忽略了暗含其中的新闻信息。

3 电视新闻故事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视工作者从改变电视语态着手, 不断地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从百姓生活中选题, 用事实说话, 真诚面对观众, 关注人的命运, 渗透人文关怀, 重视情感表达……一系列改革举措使电视新闻真正走进百姓心中, 与百姓真诚地沟通交流, 新的理念也在改革中萌动酝酿。”[2]

电视新闻故事化正是电视媒体对报道模式的一种创新, 在故事化的尝试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栏目, 受到了观众的欢迎。需要注意的是,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践中应该坚持两个最基本的原则: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3]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失去了真实性的报道就失去了意义, 新闻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必须真实准确。电视新闻中故事性的叙事方式, 是电视新闻改革的创新, 给新闻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在展现新闻事件过程中, 过分追求情节, 同时也会运用“情节再现”, 诸多因素的存在, 大大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

由于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中具有引导公众的作用, 所以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在故事化新闻报道中, 要坚持客观报道事实, 不发表代表个人倾向的评论。

摘要:新闻故事化成为报道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 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新闻节目在遵循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的同时, 在故事化方面进行着实践。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模式,真实客观

参考文献

[1][2]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论当代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篇7

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 对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为, 表现出对过去和他人的好奇, 实际上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和现在、他人和自己的一种联系。”

当然, 这里说的故事化不等同于把新闻变成小说、散文等等, 仍然要谨记客观、真实这两个新闻要素。故事化要表现自然, 不要有导演痕迹。我认为可以改把电视新闻拍成类似电影剧本的感觉, 只不过剧本基本没有解说词, 全是对话, 只有独白的时候, 有解说词出现。而电视新闻解说词和现场、同期声基本各占50%。新闻故事化, 也可以借鉴电视纪录片的很多手法。把电影、纪录片的很多表现形式用在电视新闻中, 我想这个故事就能讲好。讲故事, 就要使用语言, 而电视语言无外乎记者现场, 现场声, 采访同期声, 解说词。运用巧妙, 故事就讲的好, 吸引观众。比如《新闻联播》2011年3月23日播出的一篇报道, 讲的是湖北省建始县村书记王光国6年前开始带着村民在悬崖绝壁上开山凿石, 决心在天堑上修建一条能通车的公路的故事。进入正文后的一开始是这样:3月的山区仍然有些寒意, 但开山凿路的现场却是热闹非常, 年过古稀的老人, 襁褓之中的孩子, 男女老少齐上阵。 (进入正文, 直接切进电视拍摄现场, 角度就是正在修路这个主题, 开头有爆破现场画面, 这个第一个震撼的现场, 能吸引人眼球。是全文的第一个亮点)

记者:冷不冷?

湖北省建始县龙坪镇店子坪村村民刘和洪:冷。

年纪最大的刘太白今年78岁, 和大伙一样, 他也是天天上路干活, 为了省钱, 自己揣在口袋里的手套一直舍不得拿出。 (进入故事细节, 整个大活动中找一个有特点的人, 这里记者选取了年纪最大的, 再进入细节, 就是手套, 记者拉着老头的黢黑的手, 这个一个特写, 给人非常大震撼, 心里看到很难过, 也是吸引人眼球的又一亮点。通过记者与当事人的对话, 记录修路艰辛, 很自然, 而且用闭合式提问, 使双方话比较短, 适合电视特点。细节顺序是老头、手、手套)

湖北省建始县龙坪镇店子坪村村民刘太白:不带手套手磨的。

记者:这个是你的手套, 舍不得带啊, 为什么舍不带啊?

湖北省建始县龙坪镇店子坪村村民刘太白:一天得这么一双, 一天一双还坚持不了一天。

记者:这是你昨天带的手套今天就磨成这个样子了。

举例的只是整篇新闻的一小部分, 但可以以小见大, 看出作者在制作是是如何讲故事, 如何安排镜头和情节的。整个新闻用时5分多钟, 但整体看下来, 一点不觉得累, 看的始终津津有味, 就像看一个超短的小电影。最后看完, 很多地方过了很久都能记得。这事很难得, 也是这条片子很成功的地方, 如果说了半天, 大家没记住个什么, 这条片子就是失败的。有亮点就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怎么制造亮点, 或者说把点做亮。大的方面上说是讲故事, 小的上说是有细节, 用解说词语言、用采访对象感情自然流露的话语, 哪怕是采访对象一个停顿, 一个语气的变化, 都是多么生动的记录。还有运用现场同期来讲故事也不错, 还有记者参与这个故事的发展, 记者虽然没有拿着话筒正儿八经出镜, 但记者就在故事中, 在画面中, 效果有时好于出镜, 两种方法都能达到了告诉大家“我在现场”的作用。当然, 有人认为故事新闻的主角应该是记者, 是记者讲, 但我认为, 由于电视新闻的特点, 片中采访对象实际也是讲故事的主角, 只不过两者之间有区别, 记者讲的是发生在集体, 他们中的故事, 而片中采访的对象在述说他自己的感受、做法等故事。既然要讲故事, 就需要深度采访, 但由于当前, 各媒体提在抢时间, 突出时效, 对记者也有考核任务, 比如规定一个月完成多少稿子, 所以这就要求, 记者采访故事既要沉下去, 又要高效, 本人感觉有个一办法就是跟着采访对象一天, 在一天内一起干活, 工作, 有可能从早拍到晚上, 有的则是工作8小时内, 这要根据选题而定。

我认为, 电视新闻的故事性不仅要体现在文字上, 同样镜头的使用和设计也不同于没有故事的新闻。从一些比较成功的故事性新闻看, 这些新闻里镜围绕一个“动”字, 比如跟随记者脚印的镜头, 采访对象不是固定坐在哪或站在哪正式采访, 而是和记者一边走一边说。还有就是注意, 当文字中要交代大环境或记者参与式报道时, 摄像要离开记者拍摄, 把记者正在做的事当成被采访对象拍摄, 而不能总跟在记者面前。总的来说, 故事性新闻特别讲求记者和摄像的配合, 从采访开始两人就要对拍摄进展, 角度, 内容等沟通好, 记者后期编辑的镜头想要的场景正是摄像拍摄的。而且在采访中, 记者要善于观察, 把震撼或感动到自己的人和事拍下来, 后期写到稿子里, 就一定能感染别人, 成为新闻亮点。在采访故事性新闻过程中, 亲历性的现场描绘和细节运用, 至关重要。现场是建构起叙述大厦的砖石和激发读者兴趣的关键因素, 而细节则是故事的重要零部件。所有被人记住的的故事性新闻, 都来自记者讲述故事的创意、情节的安排;在这些故事中, 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

关于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思考 篇8

一、新闻故事化的不足

1. 削弱了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新闻故事化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化、情节化。实际操作过程中, 情节成为媒体最先考虑的因素, 这就会导致那些虽然情节性不强, 但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被屏蔽, 进而丧失许多重要的信息;也会转移观众的欣赏视线和辨识视角, 导致观众过于关注故事情节, 削弱了他们对新闻本身的理解, 削弱了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2. 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

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 使新闻更加新鲜生动, 这是新闻故事化的可取之处。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为了实现新闻故事化, 在部分本来应该反映“生活真实”的报道中掺入了“艺术真实”, 这就有些不可取了。例如, 当新闻事实本身故事化因素不够, 或者是记者采访不够深入而导致可供进行新闻故事化写作的素材不充足时, 编辑记者为了实现新闻的故事化可能就会加入个人想象, 即人为地加入一些合情合理但与事实不符的情节, 致使新闻失实, 削弱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3. 使新闻节目趋于庸俗

新闻故事化是把讲故事放在首要位置, 这就会导致编辑记者在选材时, 只选那些生动而趣味性强的题材进行报道。在报道时也偏爱将故事性强的那一部分放大, 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虽然出发点是对的, 但是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而将一些暴力、隐私、情色等庸俗化的东西展现在观众面前, 不注重社会效应, 这不免有流于低俗、猎奇隐私之嫌。

二、应对新闻故事化不足的策略

新闻是一种叙事艺术, 用故事化手法来表现合情合理。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 强化责任, 提供实用信息

新闻媒体具有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凝聚力量的社会责任。新闻故事化只能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 而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方式。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即使故事性不强, 也要采用其它恰当的方式进行报道, 以提供给观众有用信息, 推动社会进步。在将新闻故事化时, 也应该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色彩的因素, 把情感因素融入到理性思索当中, 通过描述人的生存境遇, 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弘扬社会正气。

2. 提高认识, 坚持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惟有真实, 新闻才更具有公信力。新闻故事化只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完全不同。后者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生活, 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可以虚构, 前者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所以, 新闻故事化应该注重在技巧方面的学习运用, 而不是学习创作文学作品的“想象”。如果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弄虚作假编造故事, 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也使新闻失去了报道价值。一些电视新闻节目模仿小说或是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 再现情景, 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拍摄条件的限制性因素, 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但无论怎样“再现”都不会是原来的事实, 呈现出来的事实不是本来的面貌, 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 捕捉细节, 增强感染力

细节是新闻故事化的关键。细节中往往可以看到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入第一现场是捕捉新闻细节的最关键环节。记者在现场通过眼看、耳听, 用心想, 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 才能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细节, 才能寻求到事实的真相。也只有记者自己亲身经历了, 才能把感受讲给观众;只有记者自己被人物事件打动了, 写出来的新闻才具有感染力, 才能感动观众。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电视新闻媒体发展和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的必然结果。电视新闻故事化可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 更符合受众的审美要求和接受习惯, 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 但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故事化的表达方式, 要根据新闻的题材而定, 只有深入研究和分析, 扬长避短, 创造出融思想性、指导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新闻作品, 才能取得良好的新闻报道效果。

摘要: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的回归, 电视新闻掀起了故事化浪潮。本文着重阐述了电视新闻故事化发展过程中显露出的不足, 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不足,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媛媛.论近年来新闻传播的故事化倾向[D].广西大学, 2008

上一篇:预处理技术下一篇:海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