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如何讲好故事(通用4篇)
电视新闻如何讲好故事 篇1
1.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解读
“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是新时期媒体发展的时代特征,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将“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方针, 立足基层, 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加强正面宣传, 掌握主动权, 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工作,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真实、丰富的报道。
1.1“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的指导作用
“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宣传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 要加强正面宣传力度,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大政方针,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进取、共建社会的热情。市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工作要担负起引领人民群众思想的重要任务, 主要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和全民团结共同理想的指导和巩固。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给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带来挑战, 作为最基层的主流媒体,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树立坚定的发展理念, 正确处理重大问题和原则性问题, 提高新闻报道的主动性, 从而在竞争中抢占优势。
1.2“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意义
“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是对十八大精神的深入解读和贯彻落实, 是党中央改革思想作风、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表现,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全面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想宣传工作的要求和精神, 并进行认真的学习, 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新闻报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处理好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与时俱进, 充分展现出时代的精神与特征,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传媒服务。
2.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做好新闻报道的有效措施
2.1 优化新闻报道内容
目前,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内容空洞、盲目抄袭、解读不深刻等问题, 套路化、程序化、模式化的新闻报道难以引起群众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优化, 提升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不断改进正面宣传内容和方法, 选取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的素材, 并对事件的本质进行深入挖掘。例如, 文昌市广播电视台在2010年特大洪灾的报道中, 对抗洪救灾进行全天候24小时滚动直播, 及时、有效地反映了市民的受灾情况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和解放军战士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 为广大群众及时提供了全面、具体的灾情信息, 并通过宣传报道, 为灾区广大群众树立了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信心,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 号召了各界热心人士、华侨同胞等公益人士积极参与救灾,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实现了全民互帮互助、共同抗灾的愿望。特别是在2014年的“威马逊”超强台风的宣传报道工作中, 文昌市广播电视台克服重重困难, 快速反应, 组织记者深入抗风救灾第一线, 发挥自身优势, 充分报道了抗风救灾和重建家园的诸多感人场面, 让各界人士及时了解灾情, 展现了党政军民奋力救灾的生动场面, 引导舆论, 以正视听。特别是在大灾大难面前, 广大群众渴望从本地媒体中获得事实的真相, 渴望听到政府等权威部门的声音。为了避免谣言的传播, 文昌广播电视台以正面宣传来强化市县级媒体的引导作用, 为抗风救灾和重建家园传播正能量。市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来自第一线, 十分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 真实反映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引发了广大群众的共鸣。
2.2 健全新闻报道体系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不断建立健全宣传报道工作体系, 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质量。首先,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提升工作人员的敏锐度, 从民生与经济发展角度选择新闻素材, 正确把握工作方向, 提升宣传报道的时效性;其次, 各个市县级广播电视台之间要加强合作, 通过定期的交流, 互相借鉴成功经验, 还可以邀请省级电视台莅临指导, 从而推动本地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最后, 在信息时代,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 突破模式化的宣传思路, 不断拓宽宣传报道渠道和途径, 可以设置专门的微博、微信、QQ、贴吧账号等, 建立一个公开化的互动平台, 让社会各界的群众广泛参与进来, 进而提升新闻的时效性, 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新闻热点的需求。此外,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构建良好的传播平台, 对典型新闻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入挖掘, 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并进行点评式评论、主题式评论, 更加规范化地展开舆论的宣传与引导。
2.3 积极开展“走转改”
“走转改”的核心内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基层传播媒体,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积极开展“走转改”活动, 深入基层和群众, 将改正工作作风作为内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的研究和报道, 并将其作为宣传报道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而实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针对新闻稿件的写作, 基层新闻工作者要对文风进行调整,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活进行撰写, 并满足群众对新闻信息的具体要求。总之, 市县级广播电视宣传报道工作要切实做到深入群众实际生活、贴近群众实际需求,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
2.4 提升新闻工作者素质
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队伍, 才能为市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一, 敞开大门, 广招人才。在招聘过程中, 做到不限区域, 不降低门槛, 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第二, 做好现有人员的培养和合理使用, 进一步强化技能人才培养, 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 加强采、编、播等人才培养, 打造一支适应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第三, 从实际出发, 按照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事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 要加快人才结构调整,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促进人才合理分布, 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 让人才留得住, 才能发挥电视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编辑记者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参与者, 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工作的质量。因此,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首先,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新闻舆论;其次, 加强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确保新闻稿件的质量, 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最后, 可以让上级新闻宣传部门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传授经验, 还可以搭建平台, 让市县级广播电视台之间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相互交流学习。如文昌广播电视每年都邀请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和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资深编辑记者对全台进行业务指导, 特别是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新闻节目, 提高了全台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此外,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倡导学习之风, 让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时事政治、业务知识及经典著作, 学习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事迹及劳动创新精神, 从而保持自身思想的敏锐性, 突破原有定势思维的影响, 敢于在关键时刻发表真实的看法与观点, 增强县级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时性及深入性。
结语
总而言之, “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是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的重要思想方针,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不断优化新闻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工作体系, 积极开展“走转改”活动,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多出精品力作,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从而实现市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不断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坚持“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的发展方针,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新闻报道工作质量, 讲好故事, 传播好声音, 维护基层稳定,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本文解读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的基本内涵, 并探讨了基层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市县级广播电视台,立足基层,讲好故事,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尚伟;信金燕;关于做好县区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7期
[2]戴红媛;对开创新闻报道新局面的认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浅析企业报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篇2
造成企业报新闻故事弱化、淡化、虚化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既有企业领导人的认识偏差, 也有企业报报人的认识粗浅, 但更多的是企业报报人的新闻素养能力不足所致。
一、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 提高报纸讲新闻故事的水平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在评价《中国震撼》一书时说:“中国的崛起是我们时代最精彩的故事, 而我们时代最会讲故事的人却都来自西方。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大的悖论——我们时代最会讲故事的人无法理解这个时代最精彩的故事。”
联系到企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 大多情况下也面临着讲新闻故事的报人缺乏新闻素养的困境。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 我们随意打开一份企业报, 扑面而来的多是工作汇报、企业领导讲话、总结式材料的堆砌等不一而足。相反, 那些用新闻手法制作出来的新闻故事作品却成了镶边点缀。
广义上的新闻故事, 其实就是各类新闻作品的集合。企业报讲好新闻故事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 讲究传播艺术, 最大限度地突出新闻性, 增强感染力、亲和力和可读性, 来体现企业报的新闻属性。
或许一些企业领导者认为, 企业报是为企业服务的内部媒体, 只要把企业想要宣传的内容宣传出去即可, 不必在意宣传形式。显然, 这种认识淡化了报纸新闻性的特征。企业领导对报纸新闻性认识不到位不可求全责备, 毕竟术业有专攻, 隔行如隔山。而作为企业报人如果思想认识上不去, 报纸版面长期缺乏新闻性我们就不能漠然视之了。企业报承担着企业与员工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扮演着企业文化讲解员的角色。企业报要切实做到上让领导满意、下让员工认可, 唯有在传播艺术上下功夫。这个功夫集中体现在着力突出新闻性、增强感染力方面。
讲好新闻故事是报纸的生命线, 也是报纸的活力所在。讲好新闻故事说白了就是按新闻规律办事, 用新闻手法制作新闻产品。新闻规律蕴含在每篇新闻稿件中, 展示在报纸的版面上。古语说,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试想, 一张缺乏新闻故事的企业报自然难以让受众喜闻乐见, 更谈不上影响深入广泛, 最终结果是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出力不讨好。
讲好新闻故事就是要把企业的愿景目标、战略决策、重大活动与员工的衣食住行、职业规划、事业发展等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有血有肉的新闻作品表现出来。真正的新闻作品既能体现企业的宣传意图又能满足员工获得信息的需求。新闻故事作为报纸的灵魂, 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更不能魂不守舍, 推及企业报也概莫能外。企业报只有把灵魂守住了, 才能壮大自己, 影响他人。
二、加强新闻策划, 让新闻故事更出彩
企业里的新闻故事, 大多情况下是素材多、成品少;愿讲故事的人多, 会讲故事的人少;常规性的故事多, 动人的故事少。
面对这样的现状, 就要求我们会讲故事、擅讲故事的报人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 主动设置故事议题, 围绕确定的议题用新闻手法制作出生动可亲的故事呈现给受众。神华集团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以煤炭为主的综合能源企业, 产业涉及煤电油运四大板块。长期以来, 煤电油运都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神华的产业结构基本浓缩了国家的能源供给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神华的特色又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水平。神华神东矿区已经具备了2亿吨清洁环保煤生产能力, 各项生产、技术、能耗、环保等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神华火电装机规模在我国居于前5位, 在火电行业拥有最多的超低排放机组, 率先在全国火电行业提出并实施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成为全国煤炭清洁利用和煤电清洁发展的领跑者。在煤炭转化方面, 神华煤制油建成了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百万吨的示范工程, 建成了煤制烯烃两条工艺路线的示范工程, 成功解决了制约煤化工发展的水耗和污水处理难题。运输板块自营铁路2155公里, 年运输能力8亿吨;港口吞吐能力2.6亿吨, 黄骅港建成了国内第二大煤炭输出港;航运船舶40艘, 年运输能力216万载重吨。
煤电油运四个板块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都能讲出精彩、动人的新闻故事。拿煤炭来说, 在过去能源供应紧张的时期可以讲量大的故事, 在煤炭产能过剩的当下可以讲质量效益的故事, 在防治大气污染的背景下又可以讲清洁生产的故事。以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力板块, 过去讲装机扩大规模的故事, 新形势下既可讲发电利用小时数, 又可讲超低排放的清洁利用故事。煤制油化工过去讲从实验室技术到工业化示范的故事, 现在讲煤制油是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和替代进口航天航空用油的故事。铁路运输过去讲自给自足保畅通的故事, 今日讲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的故事。
这些新闻素材既是动态的, 又是静态的。所谓动态的就是各板块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所谓静态的就是各板块业已形成的状态。但这些故事却又是常讲常新的。2015年, 在神华集团举行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研讨会期间, 笔者围绕煤电油运四大板块进行了集中式扫描报道。2016年, 笔者又组织记者选取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典型报道。下一步, 我们还将就神华煤电油运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式报道。其实, 这只是讲好新闻故事的几种方法而已, 随着记者的深挖细究, 四大板块的精彩故事会大量涌现, 报道出来必定光彩照人。
三、重心下沉、新闻上升, 用科学的方法传经布道
好的新闻故事, 首先要有好的素材, 其次要有好的加工。报人作为加工新闻故事的工作者, 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 而且要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情怀和坚守。好的新闻故事往往蕴藏在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当中, 中宣部对新闻工作者提出“走基层、改文风、转作风”的工作要求, 正是提倡讲好新闻故事的创造方法。
如果说走基层是新闻故事接地气的途径, 那么改文风、转作风就是讲好新闻故事的方法。最近,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之所以受到各界观众的好评, 关键就在于片中有典型的案例和典型人物及事件的故事。
摘要:企业报要出色地讲好新闻故事, 必须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 大兴新闻策划、新闻制作等新闻故事创作手法, 真正做到以科学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实现最大的新闻传播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 写好新闻 篇3
作为党政新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党立言,为民代言,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但一些人认为,党政新闻没有都市类报道好看,缺乏可读性,因此不愿意看党政新闻,而愿意看都市类报道。如果报道的新闻没人愿意去看去听,那又如何去引导舆论呢?由此可见,要想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首先报道得有人愿意去看、去听。
引起读者兴趣,让读者愿意花时间去关注,看后、听后能记住所报道的内容,并不由自主地认同所提供的事实、观点,并产生思考,接受舆论引导。记者文章写得好,就会提高报道的可读性。人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如果不能以人为本,作品就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故事不但具有形象概括的超能力,还具有长久的群体记忆功能和广泛的群众传播功能。不论时代怎么发展,故事,尤其是那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深刻地影印于人的记忆中。由此可见,在人的记忆中,更容易留存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提供的信息。因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受众沟通,更让人容易产生阅读欲望,接受故事所要传达的信息。实际上,讲故事,讲好故事,就是通过事例来帮助人们理解各种抽象的道理。
1 围绕主题发展平、实、准、活讲故事
“平”指记者、采访对象、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视角是平视的。在“讲故事”时,记者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态度,是故事的聆听者,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平”还体现在语言文字通俗易懂,亲切感人上。如果语言文字生涩、乏味,充满说教,那样只会降低宣传的效果,甚至让人反感。
讲故事时,叙述的方式淡化了政治色彩,力图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着力表现普通人真实的日常生活,注重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体现对百姓的人文关怀,新闻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为主,而是刻画普通人。叙述与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追求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实有加,这样就为讲好故事开了一个好头。
“实”不仅指记者所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更指生活的“原生态”。故事是普通人身边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让民众产生亲切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牢记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
“准”指报道切入点准确,围绕主题来选择报道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报道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把选准的点说全、说透、说深,切忌面面俱到但一面也说不明白。同时“准”还指用词用语的准确。
“活”首先指通过细微观察,发现挖掘出人物的“闪光点”。其次,指写作方法灵活巧妙,刻画人物栩栩如生,防止千人一面。通过对两个层面的把握,引起受众的共鸣。
例如,笔者采访写作的电视专题片《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清洁工是很普通的工作,甚至有人歧视的工种,中年的李大姐,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转身汇入茫茫人海无法寻觅。文章用“李大姐穿上工作服又开始了一天”为开头(镜头画面:李大姐换好工作服,整理衣服,拢头发。现场音:扫地的声音),让人在很自然,很亲切的状态下,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李大姐”,顿时拉近与“李大姐”的距离,受众好象在和街坊邻居、对门的大姐聊家常,丝毫感觉不到“说教腔”,从心理上先入为主,让“李大姐”顺利进入受众视野。结尾是“李大姐”晚上扫地的镜头和现场音。通过文字、画面、镜头、采访、旁白、现场音和音乐等的配合,用故事将普通人的一天娓娓道来。
2 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
传统的相声分为“捧哏”和“逗哏”两个角色,两个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说得绘声绘色。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相声的包袱要想使用响亮,就必须二人的积极配合,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在故事里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可以起到与相声里的“系包袱”和“抖包袱”异曲同工的作用。故事里的悬念和冲突,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故事结构,使前后情节遥相呼应。例如,通过广播电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可以产生强烈的视听感染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升华精神、启迪心灵的作用。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故事经过“二次升华”包装,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缘委一一道出。
《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讲述了平凡普通的下岗女工“李大姐”在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再次就业成为一名清洁工,学会笑对生活和家庭的双重困难,一直用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过好每一天,重新溶入社会的故事。“李大姐”身上的优点有很多,但在电视荧屏上仅仅展示了她作为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失业不失志”,积极调整心态自强不息的一面,体现出选题“准”。《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中,一开始没有提到“李大姐”为何选择清洁工这一职业,随着故事的发展讲到“李大姐”下岗再就业加入清洁工行业的过程。首先讲述“李大姐”下岗的彷徨、困惑、不安,接着,把镜头推向之前已下岗帮人跑货运但却又因重病卧床的丈夫。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在这样的困境中,相关的部门没有忘记“李大姐”及其一家,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李大姐”一家度过难关。为“李大姐”的丈夫联系就治医院,想方设法实行医疗费用减免;为“李大姐”安置清洁工的再就业岗位。通过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激发起受众关心“李大姐”及其一家遭遇的迫切心理(设置悬念),进而通过现场采访、文字解说、画面等综合手法再现特定的场景(制造冲突),让受众随着报道的深入,故事的讲述,一起感受着“李大姐”及其一家的喜怒哀乐。
再如笔者采访写作的电视新闻。《富了不忘乡亲》讲述一位做建筑的农民致富后不忘乡亲,为帮助乡亲解决卖菜难的现状,在家乡投资建设脱水蔬菜厂,但因原料短缺,出现生产困难,后来通过探索定单生产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曲折创业故事。当故事讲述到因原料短缺工厂停工、银行贷款还不上时,采访了主人公、主人公的妻子、村民。主人公为乡亲解决卖菜难的一腔热忱,遭遇挫折后苦闷,一方面通过主人公正面“现身说法”自己表述壮志踌躇,另一方面侧面通过主人公妻子,村民表达不理解,这一正一侧的表达,起到了激化冲突的作用,更加突显主人公富了不忘乡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创业的血性男儿形象。
3 展现情节
《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文字:“李大姐的家不但面积不大,而且家里陈设简单朴素,最引人注目的是电视和冰箱。简单的炊具旁是一排擦得透亮的,装着调料的玻璃瓶。”从“一排擦得擦得透亮的,装着调料的玻璃瓶”这一细小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李大姐”爱整洁的生活习惯。通过文字解说和画面配合,在现“李大姐”下班后,麻利换下工作服,对着镜子梳了梳头,在菜市场挑选蔬菜,与人讨价还价,看到自家阳台上花开时的喜悦神态,这些生活的情节感觉很真实,就在身边上演着,也预示着“李大姐”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4 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趣味性、现场感是衡量信息价值的要素
时效性,要求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广大受众最想知道、最急于知道、最关心的人或事,并且让广大受众首先记住。
新鲜性指通过仔细观察能用不同视角发掘出新的,与众不同的“亮点”,吸引人们的眼球。但这里得新鲜性并不代表猎奇或抛开新闻报道主旨的所谓“轰动效应”。
重要性,写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新闻报道也同理,根据确定的报道主题来进行取舍和安排。
趣味性,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换位思考“我是一名受众,此时我最关注什么?”“怎样才能吸引我?”
现场感,报道中把记者隐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背后,使新闻更具现场感,听众仿佛可以亲历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因此,更为自然、生动,更具有可看性。
5 讲好故事使其具有时代意义或者具有象征和暗示的作用
新闻不能贴标签,喊口号,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小见大。党和国家的任何方针政策都是为民谋福祉。所以简单地说,就是“抓住两头,讲好故事”,即抓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抓住群众的呼声。
一方面,要抓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记者应该根据实事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在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角度,不能道听途说、不能胡编乱造、不能图一己之私、不能掺杂个人情感等。新闻报道工作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性质,报道内容中应该充分遵照与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记者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行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要抓住群众的呼声。深入生活,溶入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例如,以上涉及的下岗女工、农民企业家,通过讲述某一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让人们关注她(他)的故事,进而关注她(他)所代表的群体境况,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通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国家和群众之间搭建交流平台,让社情民意的上传下达更便捷、更准确、更有效。
6 结语
只有不断改进报道的形式和方式,让报道快起来、活起来、亮起来,才能完成舆论引导的重大责任,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
摘要:当前,关于如何写好新闻有很多的论述和探讨。记者每天采访报道不同的人或事,这些不同的人或事组合起来就是行进中的中国。报道好普通人的故事,讲述好行进中的中国故事,也就是写出了好新闻。结合工作实践从5个方面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写好新闻。
新闻宣传要讲好故事 篇4
关键词:新闻创作,故事化,讲好故事
讲故事, 听故事, 是我们儿时最初的启蒙功课。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和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包罗万象, 为人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智慧之门, 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对于新闻宣传而言, 讲好故事, 就是在打造一篇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能引起受众关注, 激起受众共鸣, 留下回味与思考, 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1 新闻宣传为什么要讲好故事
长期以来, 一些记者编辑写新闻稿件、进行宣传报道时, 总会被形形色色的套路捆住手脚, 例如:五个W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at何事, Who何人, Why何故) 和H (How怎么样) , 就是一个筐, 任何报道到可以往里装。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实质就是八股文、样板戏, 读来生硬、刻板、无趣, 没有灵气韵味, 打动不了心灵。
经典文学故事能源远流长, 传诵千古, 根本原因是里面有鲜活个性的人物, 曲折多样的情节, 耐人寻味的结局。优秀作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他们精心选择题材, 巧妙布局故事结构, 以典型的细节来刻画人物, 展示人物命运, 揭示事件本质, 读罢能够让人反复咀嚼和思索。
其实写新闻与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有着同样的本质, 异曲同工之处就是讲好故事, 讲故事是一把尺子, 一项检验标准, 可以让新闻作品高下立判。
好的新闻作品就是用真实具体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 用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新闻语言和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 生动地讲述各种故事。新闻创作故事化是一种技巧, 一种规范, 一种风骨, 一种品格, 一种境界, 它能给媒体带来新鲜的文风, 踏实的作风, 过去按照套路进行剽窃、抄袭、编造的新闻报道将会无处遁形。
2 新闻宣传怎样讲好故事
2.1 讲好故事, 传递正能量
新闻创作讲好故事, 看似简单, 其实不易。首先要解决的是进什么的问题, 在这个明星八卦、暴力犯罪、秘史野闻充斥的时代, 新闻创作讲故事, 不是随波逐流, 以低级趣味吸精博眼球去迎合市场口味, 一定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把握好时代脉搏, 弘扬主旋律, 展示发展进步的主流, 展示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是中央电视台在2015年推出的特别节目, 《大国工匠》选取的都是杰出劳动者, 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 做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让人折服。节目播出后, 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实际上, 《大国工匠》就是一系列精彩的故事集, 人物精挑细选, 镜头对准那些爱岗敬业, 勤学苦练、追逐完美的行业典型, 讲述他们百折不挠的“铸剑”故事, 细节生动, 情节丰富, 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立体丰满, 极具感召力。
2.2 讲好故事, 折射时代风采
新闻创作讲好故事, 可以是一部宏观巨制, 站在国家高度, 体现发展大势;也可以选取百姓喜闻乐见的素材, 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以小见大, 接地气, 有温度, 以点滴折射时代风采。
2015年2月15日, 《河南日报》刊发了一条消息《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作品用一千多字的篇幅, 讲述了一个诚信的故事:20年前, 马氏“兄弟”马保东、马奋勇因“诚”结缘;20年后, 哥俩又因“诚”重聚。这篇报道时间跨度长达20年, 中间的曲曲折折千丝万缕, 创作者在选取素材是时候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采用简洁到几乎只用对话的段落结构, 用干净利落的白描手法, 陈述事实, 勾勒出了一个震撼灵魂的故事, 不愧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2.3 讲好故事, 要深入现场
新闻创作要像文学创作一样讲究语言艺术, 少一些结论和概念, 多一些实事和分析;少一些空乏说教, 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 多一些鲜活事例。报道老百姓的事情, 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要走出办公室、走出高楼大厦, 深入基层, 深入现场去发现、去感受、去揣摩。
拍摄《大国工匠》时, 创作人员如果没有苦练基本功, 没有“走转改”的精神, 就不会拍到打动人心的细节。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接触的是氩弧焊发出的弧光, 对眼睛的伤害是电焊光5五倍, 记者为了展现这一细节, 拍摄时拒绝防护眼罩, 忍受强光对眼睛的伤害;在拍摄火药雕刻师徐立平时, 由于长时间接触火药导致中毒, 用健康甚至是生命去讲述大国工匠的故事, 这样的记者本身就蕴涵着工匠精神, 拍摄出来的故事如何能够不感人。
3 结语
【电视新闻如何讲好故事】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故事化06-02
电视新闻故事节目11-20
电视新闻如何创新10-07
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08-12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09-22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09-07
电视新闻观众05-20
创新电视新闻05-28
电视新闻发展06-01
电视新闻时代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