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

2024-10-11

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共12篇)

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 篇1

1 当前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 1 保障房数据采集缺乏安全性

保障性住房的数据结构复杂,分布范围也很广,且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内容,因此,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这些数据一旦被破坏或泄露,将面临重大损失。一般情况下,采集到的数据都会存放在电脑系统当中,而电脑系统并非绝对的安全环境,很容易受到病毒或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此外,采集到的保证性住房管理数据还要实施资源共享,而在信息共享期间也极易发生数据泄露或数据破坏等问题。

1. 2 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因此,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传递,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也无法进行共享。在采集工程中难免会采到重复性的数据信息,如果能够进行数据共享,就能从其他部门手中及时掌握部分有用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而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就无法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造成数据资源浪费的同时,无形中也会增加数据采集人员的工作量。

1. 3 数据的动态监管不严

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监管关系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数据信息实施动态的监管。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数据监管仍旧存在问题,由于数据监管不严,部分已经不符合保障房居住条件的对象仍旧占据保障名额,致使有限的保障房资源不能及时轮换,使得真正具备保障房居住条件的居民无法及时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这样的情况就降低了保障房系统的轮换效率,同时也使得保障房系统失去了其原有的公平性。其次,对于原有的受保对象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尤其是隐形的收入或福利监督,这样就使得保障房数据不准确,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他的应受保人群的正常进入。

1. 4 采集人员对管理系统了解不深入

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是由数据采集人员决定的。因此,数据采集人员的总额和素质,以及他们对于数据管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将直接关系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数据管理的安全性。近年来,随着保障性住房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信息系统的持续更新,对于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住房信息管理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的过程,因此,相关人员也必须了解这两方面的技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对系统和管理方面缺乏了解,极易产生数据处理方面的错误。这样,日益增长的数据管理需求就和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形成了矛盾,致使数据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2 完善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的措施

2. 1 加强数据的安全性建设

为保证所采集数据的安全性,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数据能够安全保存。首先,可以对所采集到的数据实施数据备份,数据备份就是将数据信息进行另外的复制存储,以确保信息能够在多个地点分开保存,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目前所使用的数据备份方式主要是周期性数据备份。周期性的数据备份可以通过预先的设定使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对采集到的系统数据实施备份,按照实际的目的要求不同,主要的备份技术包括完全备份、增量备份,以及按需备份。其次,还可以对数据内容建立访问限制,以防其他外来用户对数据随意浏览而造成数据泄露,给用户造成损失。在数据管理的相关部门内部也可以建立数据的分级访问机制。例如,不同的级别对数据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上级部门可以为下级部门提供权限来浏览相关数据信息,这样,数据内容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越权访问而造成的重要数据的外泄问题也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整体数据的安全性。

2. 2 建立统一的保障房数据接口

通过统一的保障房数据接口可以对涉及的数据实施多地区和多部门的分享,从而提高采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数据的管理难度。但是,我国目前的信息系统大多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因此,已经统计好的数据无法在各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共享和传递。例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以及实际收入核查系统,这样,信息采集人员就必须深入社区或民政部门等地方,对调查对象的居住情况、收入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这样的工作方式显然耗时又费力,将极大地削弱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相关的征信体系和数据管理系统,对申请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与此同时,还要与银行等其他部门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网络,由这些部门协助对申请对象进行动态的监管,这样得到的相互信息才更加真实可靠,具备实效性。

2. 3 完善保障房数据的动态监管

对保障房申请对象实施动态监管可以有效提高保障房体系运作的公平性。建立保障房监管体系首先可以建立一个针对申报对象的自主申报机制。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保障房的居住者必须对其家庭成员、工作情况,以及总体收入进行如实上报。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核验,如果上报的信息表明该住户仍符合居住条件的话,那么该住户可以继续享受保障房福利。但是,如果上报信息显示住户已不符合居住条件,或者经调查,住户有瞒报信息的情况,那么保障房管理部门将依据相关管理办法对住户实施惩罚,该住户也不再享有保障房的居住权利。此外,保障房还应当与其他部门建立联动监督机制,针对保障房住户的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监管,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查和处理。

2. 4 加强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其相关的业务流程也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因此,必须对信息采集人员进行及时的野外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对政策变化和相关管理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做好保障房的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此外,还要加强数据采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信息技术是进行信息管理的必要手段,信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的相关使用办法、常用的软件和系统操作方法等。培训之后,管理人员还应当建立一套系统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对数据采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

3 结论

保障性住房是确保我国社会稳定,实现低收入人群能够正常居住的社会保障福利。其中,数据采集作为衡量保障房申请者是否具备居住权利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针对目前数据采集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实现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摘要:保障性住房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使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切实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保证。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但是,随着保障性住房申领人数的增加,信息采集和管理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在此过程中,信息管理和采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保障房数据采集安全性、规范性,对数据的动态监管等问题。文章对当前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徐丹丹.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中数据采集与维护的方法研究[D].吉林:吉林建筑大学,2015.

[2]夏世珍.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王贤磊.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 篇2

保障性住房的数据结构复杂,分布范围也很广,且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内容,因此,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这些数据一旦被破坏或泄露,将面临重大损失。一般情况下,采集到的数据都会存放在电脑系统当中,而电脑系统并非绝对的安全环境,很容易受到病毒或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此外,采集到的保证性住房管理数据还要实施资源共享,而在信息共享期间也极易发生数据泄露或数据破坏等问题。

1.2 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因此,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传递,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也无法进行共享。在采集工程中难免会采到重复性的数据信息,如果能够进行数据共享,就能从其他部门手中及时掌握部分有用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而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就无法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造成数据资源浪费的.同时,无形中也会增加数据采集人员的工作量。

1.3 数据的动态监管不严

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监管关系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数据信息实施动态的监管。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数据监管仍旧存在问题,由于数据监管不严,部分已经不符合保障房居住条件的对象仍旧占据保障名额,致使有限的保障房资源不能及时轮换,使得真正具备保障房居住条件的居民无法及时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这样的情况就降低了保障房系统的轮换效率,同时也使得保障房系统失去了其原有的公平性。其次,对于原有的受保对象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尤其是隐形的收入或福利监督,这样就使得保障房数据不准确,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他的应受保人群的正常进入。

1.4 采集人员对管理系统了解不深入

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维护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构建;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11.13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计算机数据库主要由文献数据库、图书馆数据库、企业管理数据库及数字数据库等组成,具有信息获取快速化、数据管理高效化、操作流程简便化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数据库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对于推动人文学科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计算机数据库概述

所谓计算机数据库,其实是指存储于计算机之中,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究其本质,计算机数据库就是一个能够实现数据存储的地方,就像现实中的货物仓库。对信息而言,数据就是一个符号;而对数据而言,信息则是其意义的有效体现。借助计算机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不同用户间的数据共享、数据互通,而且可以有效解决数据信息过于冗长的难题,还可以保持数据信息之间的各自独立与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其强大的信息存储、管理及支持作用。

2 计算机数据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在计算机数据库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非常不利于计算机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计算机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成效大打折扣。因此,相关计算机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这些不足,认真分析其成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克服或缓解。目前,计算机数据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如表一所示。

3 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

作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对于强化数据库管理,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与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计算机工作人员必须充分重视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本文主要从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网络的构建、图书馆数据库的构建以及企业管理数据库的构建等方面浅谈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

3.1 数据库设计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工作时,通常从数据的存储结构、存储路径以及存储位置等三方面进行着重考虑,如表二所示。

3.2 数据库网络构建

基于数据库网络具有种类较多、投入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等特点,在构建数据库网络时,既要考虑内存空间的节省,又要考虑运行速度的提升,还要考虑使用方法的规范,认真分析数据来源及相互关系,科学确定涉及实体,从而确保构建过程的简便化、高效化。数据库网络的主要构建要素如表三所示。

3.3 图书馆数据库的构建

作为计算机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数据库能够将各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或者学者的文章著作有效搜集起来,并含括学科分类、文章名、书名、作者名、专业机构、参考文献以及刊物名称、年、卷、页码等详细信息。积极构建图书馆数据库,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料服务,显著提升图书资源利用率与检索效率,而且能够便于学生快速查阅与借鉴,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相关计算机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数据库的构建。一方面,积极建立科学的索引系统。所谓索引,就是读者借助数据库来寻找所需信息的入口。建立科学的索引系统,对于促进学术交流、加强文化探求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想构建高效、实用的图书馆数据库,首要工作是合理编制索引。以学校数据库的构建为例,学校首先应以科学为依据,合理编制索引,确保数据库中的相关链接与索引的有序对应。随后,认真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根据一定分类标准(如学科分类、内容以及发表时间等)进行科学分类,有序录入数据库,从而方便使用者快速查找与应用,確保数据库信息资源使用的快捷、便利。另一方面,加强日常管理与维护,及时补充与修正图书馆数据库,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3.4 企业管理数据库的构建

相比于图书馆数据库,企业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更加复杂化、繁琐化。以涉及商业领域的企业管理数据库的构建为例,在严格遵照一定商业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工作人员首先应充分调查当前企业在职人员的各类信息(如人员基本情况、薪金、就职意向、工作状态等),大量收集企业的产品服务情况(如产品规格、产品销量、市场需求、同行竞争等),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序分类与整理,并将所得数据输入至计算机数据库中,建立基本的企业管理数据库,便于企业领导更加及时地作出决策,有效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其次,详细设置检索体系,确保用户能够快速查找到检索目标。再者,注重产品信息的不断完善。基于员工的加入与退出,均会使企业信息资料发生变化。工作人员在构建企业管理数据库时,应严格遵照相应构建流程,不断完善体系。尤其是人员流失频繁的部门,应构建独立的数据库,既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又避免数据库的受破坏。最后,注重数据内容的及时更新。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干扰着企业管理数据库的正常运作。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必须动态警惕企业动向,及时更新信息,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管理数据库的效用。

4 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尽管工作人员严格遵照相关流程来构建计算机数据库,但仍无法避免的会存在一些漏洞,如计算机文字的错误录入、前后工作衔接不甚理想、数据校验不够完全等,不同程度影响着数据库效用的发挥。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有效提升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对于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确保计算机数据库维护的良好性,应有效提升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首先,明确管理职责。在实际维护过程中,数据库管理人员须充分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

一般而言,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尽以下职责,如表四所示。

其次,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为了提高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企业应不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夯实其计算机专业知识基础,显著提升其对于计算机相关软件与知识运用的熟练度。

最后,建立数据库校验部门。为了提高数据校验的效率,企业应建立独立的数据库校验部门,派遣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来进行数据库的分析与校验工作,有效找出数据库构建及检索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及时予以核实和更正,从而确保计算机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4.2 坚持强化用户的数据库使用基础

在计算机数据库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倘若用户操作不当,极易产生数据路安全问题。因此,强化用户的数据库使用基础是必要且重要的。一方面,应加大用户的培训力度,定期展开有关数据库使用知识的讲座、培训课程,向用户普及必要的计算机知识与数据库知识。另一方面,编制简单、实用的使用小册,在手册中将重点注意事项鲜明标出,方便用户翻阅和理解。此外,在数据库登录界面中制定详细的数据库使用方法与规范,用户按照相关提示即可快速进入计算机数据库。总之,坚持强化用户的数据库使用基础,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用户操作问题,显著减低数据库因人为操作不当而造成的破坏,还能够有效提升数据库的利用效率,实现数据资源的最大化优化。

4.3 不断强化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在构建完计算机数据库后,为了提升计算机数据库的利用效率,应不断强化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基于数据库的时效性对于数据库的实际运用有着重要影响力,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数据信息更换速度不断加快,其中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最为常见。一旦这些国家政策或者法律法规或修改、或增补、或弃用、或重新制定,则数据库管理人员必须将最新数据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内,替换作废的旧信息,确保输入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数据库的效用,除了尽量选择性能优异的操作系统外,还应及时进行数据库系统升级,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检查机制,对已记录的数据信息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更新系统数据信息,完善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基于我国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多集中于高等院校与企业当中,本文以二者为例,简要探讨其维护要点。

对于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其数据库往往具有图书资源繁杂、分类名目众多的特性。在实际管理与维护过程中,数据库管理人员应依据学校性质及专业设置,细化文献资料分类,将一些不必要的类别划去,及时增添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予以更新维护,确保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最大限度发挥数据库的效用。

对于企业产品数据库,其数据更新频率往往为1~2年/次。而事实上,企业产品信息的变化速度也是很快的,部分产品的停产或改型、新一代产品的研制成功、部分厂家的倒闭、部分厂址或厂名的更换,都会导致产品信息发生很大变化。为了确保产品信息的时效性,必须及时更新企业产品数据库,确保企业产品数据库的生命与活力,在信息化时代下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

4.4 積极营造便捷的网络环境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在文化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不断加大,为了充分发挥数据库的效用,有效扩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必须积极营造便捷的网络环境,显著提升数据库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构建完计算机数据库后,必须予以高质量的硬件与软件支持,即配置数量充足、性能优异、运行稳定的计算机,并定期检测与维护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从而确保计算机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5 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阔。广大数据库管理人员应在充分认识数据库运行现存不足的基础上,合理构建计算机数据库,有效提升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坚持强化用户的数据库使用基础,不断强化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积极营造便捷的网络环境,从而显著提升数据库的管理维护水平,确保数据库的安全、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数据库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张剑锋.有关计算机数据库及其管理简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0).

[2]徐杰.计算机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维护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

作者简介:梁燕君(1983.08-),女,广东人,计算机助理工程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计算机。

关于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的研究 篇4

当前, 在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数据备份或重组数据库时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数据库管理员在使用光盘刻录机进行备份数据的时候, 要保证复制、粘贴命令使用方向的正确性, 否则就会导致数据库数据信息的丢失, 给日常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 为解决和纠正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个别数据错误, 或者重整数据库文件和重建索引文件, 往往需要进行数据库的重组命令。在重组数据库之前, 数据库管理员一定要保证所有的用户在退出状态, 保证所有数据库在关闭状态, 否则必然会造成数据库重组的失败。

第二, 数据库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很多时候, 数据库管理人员仅仅保证日常的数据备份工作, 而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数据文件实施恰当的安全措施, 比如将数据库管理人员使用的数据文件与用户查询使用的数据文件分放在两个不同的服务器, 并在两个服务器之间建立防火墙, 定期修改数据库口令, 做好数据库口令的保密工作等。由于这些相关管理措施的缺失, 导致数据库管理人员偶然间进行不适当操作时, 会造成数据库数据信息的丢失。

第三, 数据库病毒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

病毒对数据库的影响可大可小。小则导致数据库的使用不便;大则导致数据库系统瘫痪。当前, 数据库面临的病毒威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软盘、光盘等的病毒, 如一些外来人员自带软盘、光盘等没有进行杀毒而直接使用, 导致数据库的数据文件信息遭到入侵, 造成数据的损坏甚至丢失;二是来源于网络的病毒, 通过网络下载而直接进入数据库系统, 比如, 能够对数据库系统造成较大威胁比如木马程序, 它通过修改入主程序密码来更新密码, 使得入侵者获得新密码, 导致数据库服务器等受到入侵,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 数据库的使用人员还一无所知, 等到发现数据文件遭到损坏时已经为时已晚。

第四, 数据库操作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为了方便数据库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 很多数据库服务器主机操作系统的特征参数都存在后门, 这也就给入侵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利用后门访问数据库。另一方面, 由于数据库系统与操作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而操作系统又能够通过监控程序实现对用户登录和口令鉴别的控制, 也能够利用其文件管理功能的存取控制矩阵, 进行数据库文件的授权读写和执行, 因此, 如果操作系统允许使用方对数据库文件直接存取, 那么再可靠的安全管理措施也形同虚设。

第五, 数据库管理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安全防范常识缺乏, 其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措施往往落实不到位, 比如数据库系统中一些默认设置存在一定的潜在威胁, 太多使用人员的不恰当使用权限, 对数据库系统未经授权就擅自进行改动等, 忽视了对数据库的定期维护工作, 导致数据库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也是当前数据库管理和维护方面存在的一大问题。

第六, 数据库系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 很多常用的关系数据库都具有强大的特性, 产品也相当成熟, 但是往往都使用了超过十年之久, 没有对数据库进行及时的维护工作, 导致很多应有的安全特征普遍缺失, 致使绝大多数的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措施并不成熟。

二、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措施

第一, 实行数据加密

数据管理人员可以对一些必须存在数据库里的重要机密数据进行加密, 并且对不需要了解关键数据内容的数据库管理人员无需明示明文, 以避免数据库被非法访问, 防止内部使用者在未授权访问情况下窃取密码, 并使用数据库或篡改数据信息, 切实确保这些数据在整个系统被破坏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安全。

第二, 采取存取管理

存取管理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用户认证。用户认证技术可以为数据库提供最外层的安全保护, 通过对使用人员身份的验证, 来防止数据库被未授权使用人进行访问, 通过对使用人员身份的识别, 来避免使用人进行越权访问;二是访问控制。在数据资源共享的环境中, 它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库数据的可信性。包括数据浏览控制和修改控制。数据的浏览控制可以确保数据库数据信息的保密性, 数据修改控制则可以保证数据信息的正确性。

第三, 备份恢复数据

数据库并不是万无一失的, 无法避免系统故障的发生。因此, 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以利用静态备份、动态备份和逻辑备份等备份方法及早做好数据库数据信息的备份, 在系统故障或者数据损坏丢失的情况下, 利用磁盘镜像数据库、备份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日志三种方法实现数据的恢复, 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结束语

综上, 为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防止数据库被非法访问, 威胁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管理员必须做好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及时发现数据库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作出相应的安全应对措施, 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实验2,数据库表的创建与维护 篇5

实验名称 数据库表/视图的创建与维护实验

班 级

2011211309

组 号

组员姓名 浦倩 杨洋

实验目的

1. 掌握将E-R图转换为数据库逻辑模式(关系表)的方法。

2. 通过进行数据库表的建立操作,熟悉并掌握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中建立表的方法,理解关系数据库表的结构,巩固SQL标准中关于数据库表的建立语句。

3. 通过对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中建立、维护视图的实验,熟悉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中建立和维护视图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视图的概念。

4. 掌握从Excel表向Microsoft 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导入数据的方法,利用实际数据建立GSM网络配置数据库。实验环境

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实验平台。实验内容与步骤

1.阅读《GSM移动通信网络配置数据库》课程实验背景资料-11-v4.doc,将其中数据需求转化为E-R图。具体的E-R物理模型图如下:(主键和外键关联已在图中显示)

2.写好SQL脚本文件(包括多个create table、create view等命令),一次性生成表和视图,在Microsoft SQL Server中打开SQL脚本文件并执行。写好的SQL脚本见附录。

3.数据导入

选择要导入的数据源,原始数据要进行去空行,删除中文行等操作。

选择要导入的数据库名。

选择复制整个表

将数据源和数据库中的表对应起来。

在映射数据属性的时候,相同的名字系统会自动对应。如果要导入的数据源和关系中属性名字不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编辑映射将他们联系起来。

成功导入数据。(因为导入数据可能出现一些小问题,所以本次实验的所有实体数据是分开导入的。)

4.创建视图(脚本见附录)

A.在表“小区基本信息”上创建“LAC号为14121的小区基本位置信息”视图CellInfo,属性包括(CellID、所属地区、LAC号、经度、纬度)。

B.在表“20个小区一周分钟级话务数据”上创建“全速率话务量平均值大于23的小区话务量数据信息”视图CellCallInfo,属性包括(CellID、平均半速率话务量率、平均拥塞率)。

C.创建“MscID = 5214的MSC管辖的BTS的基本信息,及其BTS对应的天线基本信息。

附录:(SQL脚本)

create view CellInfo as select CellID,AreaName,LAC,Longitude,Latitude from CELL where LAC=14121 go create view CellCallInfo as(select CELLID,avg(rate)as avg_r,avg(callcongs)as avg_c from HuaWu group by HuaWu.CELLID having avg(traff)>23)Go create view ParMscInfo as select BTS.*,Antenna.* from MSC,BSC,BTS,CELL,Antenna where MSC.MscId=5214 and MSC.MscId=BSC.MscId and BSC.BscId=BTS.BscId and BTS.BtsName=CELL.BtsName and CELL.CellId=Antenna.CellId go

use [victory] Go create table MSC(MscID int not null, MscName char(256)null, MscCompany char(256)null, MscLongitude float null, MscLatitude float null, MscAltitude float null, primary key(MscID))go

/*================*/ /* Table: BSC */ /*================*/ create table BSC(BscId int not null, BscName char(256)null, BscCompany char(256)null, Latitude float null, Longitude float null, MscID int null, primary key(BscId), foreign key(MscID)references MSC)go

/*================*/ /* Table: BTS */ /*================*/ create table BTS(Btsname char(256)not null, BscId int null, Latitude float null, Longitude float null, Altitude float null, BtsCompany char(256)null, BtsPower int null, primary key(Btsname), foreign key(BscId)references BSC)go

/*================*/ /* Table: MS */ /*================*/ create table MS(IMEI char(256)not null, MSISDN char(256)null, UserName char(256)null, MSCompany char(256)null, gsmMspSense float null, gsmMsHeight float null, gsmMspFout float null, MZONE char(256)null, primary key(IMEI))go

/*================*/ /* Table: “CELL” */ /*================*/ create table “CELL”(CellID int not null, LAC int not null, BtsName char(256)null, AreaName char(256)null, Longitude float null, Latitude float null, Direction float null, Bcch int null, primary key(CellID), foreign key(BtsName)references BTS)go create table Antenna(CellID int not null, AntennaHeight float null, HalfPAngle float null, MaxAttenuation float null, Gain float null, AntTilt float null, Pt float null, MsPwt float null, primary key(CellID), foreign key(CellID)references CELL)go

/*================*/ /* Table: PinDian */ /*================*/ create table PinDian(CellID int not null, Freq char(256)not null, primary key(CellID,Freq), foreign key(CellID)references CELL)go

/*================*/ /* Table: LinQu */ /*================*/ create table LinQu(CellID int not null, AdjCellId int null, CellLac float null, AdjCellLac float null, foreign key(CellID)references CELL)go

/*================*/ /* Table: LuCe */ /*================*/ create table LuCe(KeyNum int not null, CellID int null, Latitude float null, Longitude float null, RxLev float null, primary key(KeyNum), foreign key(CellID)references CELL)go

/*================*/ /* Table: HuaWu */ /*================*/ create table HuaWu(CellID int not null, DATA datetime not null, TIME datetime not null, nTCH float null, traff float null, rate float null, thtraff float null, callnum float null, congsnum float null, callcongs float null, primary key(DATA,TIME,CellID), foreign key(CellID)references CELL)go

实验要求 本实验内容比较繁多,要求同学一定要进行完全的实验,并做出详尽的记录。

实验总结

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 篇6

关键词:oracle数据库;日程维护;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138

1 oracle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Oracle数据库日常维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库要认真对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如何对oracle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维护策略中一些具体命令不在本文提及,需要DBA去查询执行。

1.1 检查与监控

(1)及时检查数据库文件状态。数据库文件状态需要DBA及时检查,保证数据库文件状态正常。如果出现异常,DBA应当更具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恢复出问题的数据库文件或者重建该数据库文件所在的表空间;(2)检查数据库定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果一些定时作业需要用到oracle的JOB,那么DBA需要对这些JOB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处理;(3)监控Oracle警告日志文件。Oracle警告日志文件十分有用,DBA日常要加大对警告日志文件的监控,对于问题的及时处理具有显著作用。

1.2 数据库坏块的处理

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如果数据库出现了坏块,在警告日志文件中DBA能够查到相关坏块的信息,DBA要首先检查是否出现了硬件故障或者是操作系统故障导致坏块,如果不是,再对发生坏块的数据库对象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按照下述操作:(1)确定发生坏块的数据库对象;(2)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修复方法;第一,如果坏块对象是可以根据表重建的,那么我们删掉它重建;第二,如果数据库备份策略完善,可以使用恢复数据库的方式修复;第三,如果某个表的记录没有其他办法进行修复,坏块的记录丢失,我们使用原始方法将其他数据块的记录读出来,然后对表进行重建;(3)标记坏块;(4)将表中其它块上的记录保存到另一张表上;(5)删除有坏块的表;(6)恢复原来的表;(7)如果表上存在索引,则要重建表上的索引。

1.3 数据库备份策略

DBA需要制定完善的备份策略,这对于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数据库结构的变化引发控制文件的变化,DBA需要对控制文件进行及时的备份。

1.4 操作系统相关维护

除了数据库本身的日常维护,还需要对操作系统进行相关维护,主要包括:(1)维護文件系统,根据需要清理相关日志和TRC文件;(2)对于需要提供网络服务的oracle,需要保证网络连接正常;(3)监控操作系统的资源使用情况;(4)监控相关硬件,保证出现故障时及时修复,例如磁盘、内存报错。

上述日常维护策略主要围绕着数据安全问题与性能问题,在日常维护中还需要做到硬件环境的维护,做好数据库权限和安全方面的审计工作。

2 oracle数据库的优化策略

我们要对oracle数据库进行优化首先要有优化指标与优化法则,优化指标主要是响应时间,也就是性能的优化,主要包括硬件的优化、操作系统的优化、数据库系统的优化等。

2.1 硬件的优化

Oracle数据离不开硬件的支持,因此我们也要对硬件进行优化。在应用程序展开的初期,硬件经常需要调整优化,许多性能瓶颈也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随着数据库规模的不断增长,我们需要把优化手段集中到比较经济的软优化层面上来。

2.2 操作系统的优化

操作系统的优化还是要针对具体的操作系统,以unix操作系统为例,我们需要优化以下方面:(1)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2)信号灯(Semaphores)。

对于共享内存的优化,有三个核心参数的优化对于oracle数据库的优化意义重大,包括:SHMMAX(单个共享内存段最大值)、SHMSEG(能够连到单个进程上共享内存段的最大值)、SHMALL(共享内存段总数目),本文建议将单个oracle实例的SGA分配在一个共享内存段。由于Oracle实例的内存优化对于性能的优化有着显著作用,如果不按最佳的方式为各种结构分配内存,性能会大打折扣,因此合理分配内存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本文建议自动管理PGA内存和SGA内存,使用Automatic Memory Management机制。

对于信号灯方面的优化,本文认为当关注下面参数的优化:SSEMMNI(系统里信号灯集合的最大数目)、SEMMSL(每个集合里信号灯的最大数目)、SEMMNS(系统范围内可用的信号灯的最大数目)。信号灯数要比进程多,每个oracle进程对应一个信号灯,DBA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最优化取值。

2.3 数据库系统的优化

对于数据系统,第一,我们需要合理分配内存空间,表空间体系和内部空间的参数设置要合理,尽量最优化。第二,磁盘空间利用率应当尽可能提高,数据段的碎片应当减少。第三,减少I/O次数,减少交互次数,减少CPU开销和资源消耗。第四,合理配置环境参数,使等待次数减少,锁存器冲突几率降低。为达到这些目的,需要采取创建并使用正确的索引、数据分页处理以及查询时只需返回需要的字段等具体操作手段。

数据库系统的优化对于相关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摸索优化方式,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oracle数据库的性能是优化的主题。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硬件层面,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等方面论述了oracle数据库日常维护与优化策略。维护好硬件环境与操作系统环境,专业的数据库需要专业的人员来管理以确保oracle数据库应用时的数据安全与高性能,正确而且专业地对oracle进行日常维护与优化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聪慧.试论数据库系统的优化举措[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06).

[2]曾德云.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优化设计及实现[J].黑龙江档案,2011(05).

[3]周渝霞,刘道践,郝玉清.基于Oracle的OLTP与OLAP数据库设计及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0).

[4]魏琦,于林林,宋旭东.关系数据库查询优化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1).

[5]张桂燕.基于数据库的语句优化经验之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7).

[6]杜刚强;姜丹.数据库系统的优化[J].硅谷,2011(21).

[7]王玉玮,王兰.浅析Oracle数据库性能优化的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

[8]孙国社,李艳玲,李永峰.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查询优化方法[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10).

作者简介:曹亚宁(1983.02-),女,河北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安全;马立坤(1980.11-),男,河北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财务信息化。

数据库服务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篇7

1 数据库服务系统维护

数据库服务系统是用户与数据访问的接口, 肩负着支撑用户业务数据管理, 以及与第三方软件进行数据通信的使命。在整个应用型系统中, 它是应用管理系统的核心。业务往来中重要的是数据, 数据是应用型软件流通的血液。数据库服务器系统主要应用于数据的管理, 它为用户的数据访问提供数据支撑。如果一个系统没有合法完整的数据结构, 那么该款应用软件也就成为了空壳。为了让数据库服务器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在数据库管理中, 要保证数据服务的安全性, 提升数据服务的性能,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 这是数据库服务系统维护的关键。

1.1 数据库服务系统的账号安全问题

保证账号安全是实现数据库服务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知道, 多数的系统攻击都是以破解密码、截获账号为切入点的, 一旦账号被破解, 黑客就能获取所有账户内的信息, 信息安全也只能成为空谈。为了确保数据库服务系统的账号安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用户管理。完成操作系统的安装后, 锁定或删除与设备运行无关、与维护工作无关、自动生成的那些账号或群组。 (2) 加强服务器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的管理。禁止并预防他人浏览或复制系统数据库中保密的内容, 并保障密码设置达到一定的安全系数, 并辅以其他方法提高密码口令的安全性。 (3) 定期修改服务器的用户口令及远程控制软件的口令。

1.2 禁止与系统运行和维护等程序无关的服务

为了保证系统服务器的性能, 除了在数据库管理结构上有所讲究外, 还应该提高数据库系统服务器在数据服务上的利用率。安装数据库服务系统后, 有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会自动开启一些冗余服务, 这些服务中, 存在一些与系统运行和维护无关的服务进程。除了影响系统的服务响应外, 这些无用的服务还存在着安全漏洞, 可能成为黑客或系统崩溃的入口。因此, 在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和维护的前提下, 应当禁用与工作无关的服务进程。禁用服务进程时一定要保证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不会受到影响。比如, 一些通讯软件是需要SNMP服务支持的, 如果禁用该服务, 这些软件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3 及时安装系统补丁

任何系统在设计之初都会存在一些bug或安全漏洞, 数据库服务系统也不例外。而且, 使用时间越长, 系统所暴露出的安全漏洞也越多, 这些安全漏洞都可能被恶意攻击者利用, 进一步造成安全隐患。为了降低系统安全漏洞带来的危险, 应经常关注数据库服务系统提供商的官方网站, 定期扫描系统漏洞, 及时下载安装系统补丁或升级。

1.4 定期监测和审计系统日志

数据库服务系统在运行时会自动生成各类日志。通过分析这些运行日志, 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握数据库服务系统的运行状态、执行的操作、出现故障的时间和原因, 最终解决系统问题并恢复系统运行, 而且能够发现系统的安全漏洞和bug、可疑的用户或操作行为。这样就可以更好、更快、更准地预测和监控安全问题。

数据库服务系统的运行日志数量众多, 进行监测和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安全漏洞。如果发现安全隐患, 需第一时间通知信息管理处, 信息管理处将派遣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现场维护。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非法操作或系统突发故障造成的数据丢失、数据损坏等问题为数据库带来的负面影响, 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基本的分类, 并进行备份。根据数据的分类将数据在多个不同的服务器中进行备份, 以便在发生数据丢失、损坏或是系统奔溃等状况时, 能够尽快恢复系统的工作状态。

2 数据库系统维护

2.1 监控数据库

通过监测和审计运行日志, 能够发现数据库产生的错误操作。定期监测文件系统和数据库表空间的数据访问情况, 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扩充。一旦发现数据库存在异常操作, 及时报告信息管理处进行数据库系统恢复。信息管理处指派的技术人员到场后将输入密码进行数据库的恢复, 并在场监督, 防止出现技术人员浏览或复制保密内容现象的发生。

2.2 优化性能

为了保证数据库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如, 根据共享区、数据库数据缓冲区、数据字典缓冲区的使用率和使用情况及使用命中率等调整各个区域的大小, 并以创建索引的方式避免造成大表FULLTABLE SCAN。

2.3 备份数据库

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更新频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备份方案, 在不同的服务器中进行备份, 以便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数据库系统, 减少损失。同时, 数据库系统能够设置为自动备份数据 (如运行日志、数据库等) , 管理员只需定期将自动备份的数据复制到其他的存储设备 (PC、光盘、移动硬盘等) 中, 并随时观察硬盘容量, 及时清理已经完成备份的数据即可。

3 结语

数据库服务系统安全、稳定的工作是整个数据库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利用敦实的数据库系统维护技术, 从每一件小事着手, 使数据库服务系统不断满足更高的要求。只有遵循科学、规范、标准的原则完成数据库服务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 才能保障数据库系统实现真正的安全和稳定。

摘要:本文从数据库服务系统的账号安全、监控数据库数据访问情况、优化性能等方面入手, 探讨了数据库服务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 以此提升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访问性能。

关键词:数据库,服务系统,日常维护

参考文献

[1]邱爽, 杨洁.浅谈服务器安全与维护策略[J].科技风, 2010 (24) .

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 篇8

1.1 数据库的概述

所谓数据库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 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1.2 数据库的种类

1.2.1 层次型

层次型数据库如树状结构, 具有父子关系, 每个父节点可以有很多子节点, 但每个子节点仅可有一个父节点。这种数据库结构简单, 易于操作, 可利用树状数据结构来完成, 每一节点有其应用的义务与责任。但若是想要寻找较远节点间的关系, 则必须先往上通过很多父节点, 然后再往下寻找另一节点。若是稍大的数据库, 将会耗费很多的搜寻时间。

1.2.2 网状型

网状型数据库允许子节点有多个父节点, 并且子节点之间的关系较接近, 容易联系。但由于路径多, 当加入或删除数据时, 牵动的相关数据多, 不易维护修改, 不适合于动态数据库。

1.2.3 关系型

关系型数据库在结构上可以通过关键字将相关的表格联系在一起。关系数据库中的表必须有一个字段的数据不能重复, 当做主关键字以区别每条记录, 而其他字段则允许数据重复。

2 数据库维护内容

2.1 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

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是系统正式运行后最重要的维护工作之一。数据库管理员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制定不同的转储计划, 定期对数据库和日志文件进行备份, 以保证一旦发生故障, 能利用数据库备份及日志文件备份, 尽快将数据库恢复到某种一致性状态, 并尽可能减少对数据库的破坏。

2.2 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数据库管理员必须对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负起责任。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授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 应用环境的变化, 对安全性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有的数据原来是机密, 现在是可以公开查询, 而新加入的数据可能又是机密的。而系统中用户的密级也会改变。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原有的安全性控制。同样, 由于应用环境的变化, 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也会变化, 所以需要数据库管理员不断修正, 以满足用户需要。

2.3 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

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 监督系统运行,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改进系统性能的方法是数据库管理员的又一重要任务。通过仔细的分析, 判断系统是否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如果不是, 则需要通过调整某些参数来进一步改善数据库性能。

3 数据库的管理特点

3.1 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身的特征, 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存取路径来实现。通过所有存取路径表示自然的数据联系是数据库与传统文件的根本区别。这样, 数据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 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系统。

3.2 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大。用户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数据库的结构分成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三级。。用用户户的的数数据据和和外外存中的数据之间转换换由由数数据据库库管管理理系统来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宝康, 董继全.2001.数据库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闪四清.2001.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浅议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管理与维护 篇9

由于云计算的要求弹性、灵活快速扩展、降低运维成本、自动化资源监控、多租户环境等特性除基于ITIL的常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理念之外, 还需要注意对以下云计算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方面的内容加以重点分析和关注。

1 合理规划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规划到设计, 从选址到建设, 从计算机设备到制冷系统, 从网络安全到灾难防备, 无一不需要合理规划。一个数据中心通常可以运行三十年左右, 要使得数据中心在这三十年的时间内始终保持经济的运行状态, 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比如需要考虑各种设备的更新换代, 计算机设备通常以五年为更换周期, 制冷系统的寿命可达十年以上, 更新时需要合理选择设备, 使用过度超前的设备或迟迟不更新都不能达到最经济的效果。再比如需要考虑设备冗余量, 设备冗余可以提升系统的可用性, 保证个别设备出现故障时整个系统仍能正常运转。但是过多冗余会导致设备长期闲置、资源浪费, 因此规划时需要具体分析, 保证增加的冗余设备可以切实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因此, 搭建数据中心需要合理规划各个环节, 以保证数据中心在较为经济的状态下运营。同时, 业务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会给数据中心的准确规划带来挑战。

2 具有可伸缩性

可伸缩性是指一个系统适应负载变化的能力, 在负载变大的时候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负载。例如, 一个银行的营业厅额可以在等候办理业务人数较多的时候开启更多的服务窗口, 而人少的时候仅开启一两个窗口。一个可伸缩的算法可以容易地适应大规模的问题, 一个可伸缩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增加硬件来提高吞吐量。

数据中心需要具备高可伸缩性的IT基础架构, 可伸缩性可以从“伸”和“缩”两个角度理解。“伸”在信息服务上线运行或需要更多资源的时候及时、适量地给予资源分配, 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不受影响。“缩”在信息服务下线或资源需求减少的时候适时回收资源, 保证系统的资源高效利用, 从而节省运营成本。

新一代数据中心对高可伸缩性的要求是及时、适量、细粒度、自动化和预动性。及时讲求的是快速反应, 一旦发出指令后能在较短时间完成伸缩;适量需要分配给信息服务合适的资源;细粒度要求能以CPU、内存、磁盘为单位分配资源, 而不是以物理服务器为单位;自动化是指可以在一个控制台上, 通过简单的操作完成为信息服务增加资源或服务器等工作, 不需要人工进行准备机器、连接电缆、安装软件等繁琐的工作;预动性是指能有效预测出信息服务负载的变化趋势, 并在负载增加之前就做好准备, 以防负载变化后资源不足, 对业务造成影响。

3 定制化管理

灵活性、个性化是云服务的显著特点, 用户对应用系统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 云服务提供商在保证共性需求的基础上, 需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 向用户提供灵活、个性化配置的云服务系统。云服务提供商要提供按需变化的服务, 就要有反应敏捷的人、流程、工具来适应业务变化的需要。云服务下的运维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 可以根据客户、合作伙伴的需要, 快速调整资源、服务和基础设施。

4 流程化管理

流程是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质量的保证。作为客户服务的物理载体, 数据中心存在的目的就是保证服务可以按质、按量地提供。为确保最终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是符合服务合同的要求, 数据中心需要把现在的管理工作抽象成不同的管理流程, 并把流程之间的关系、流程的角色、流程的触发点、流程的输入与输出等进行详细定义。通过这种流程的建立, 一方面可以使数据中心的人员能够对工作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服务工作的流程化使得整个服务提供过程可被监控、管理,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IT服务车间”。

通过合理规划和系统构建, 落成后的数据中心需要为信息服务提供高效、可靠、稳定的运行环境和平台。因为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成本是客户最关注的问题, 信息服务管理自然成为数据中心的一项基本工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服务管理的含义是以信息服务的形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套组织能力, 这种能力以流程的形式贯穿信息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服务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流程的标准化, 帮助企业根据业务目标实现创新的、可视的、自动的、可控的信息服务, 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用户创造最大价值。

5 自动化管理

IT服务根据负载变化可以自动调整所需资源, 以求在及时响应和节约成本上取得平衡:同时, 计算能力规模越来越大, 人工管理资源也越来越不实际。这些新特性对IT管理自动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往往希望在不失灵活性的前提下可以得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

为此, 云计算数据中心需要部署自动化管理平台, 集中管理虚拟化和云计算平台、提供自定义规则定制功能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用户通过使用事件触发、数据监控触发等方式来自动化管理, 节约人力同时提高响应速度。

6 安全性管理

由于提供服务的系统和数据被转移到用户可掌控的范围之外, 云服务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已成为用户对云服务最为担忧的方面。云服务引发的安全问题除了包括传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 (如系统防护、数据加密、用户访问控制、Dos攻击等问题) 外, 还包括由集中服务模式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以及云计算技术引入的安全问题, 例如防虚机隔离、多租户数据隔离、残余数据擦除以及多Saa S应用统一身份认证等问题。

要解决云服务引发的安全问题, 云服务提供商需要提升用户安全认知、强化服务运营管理和加强安全技术保障等。需加强用户对不同重要性数据迁移的认知, 并在服务合同中强化用户自身的服务帐号保密意识, 可以提升用户对安全的认知;在服务管理方面, 严格设定关键系统的分级分权管理权限并辅之以相应规章制度, 同时加强对合作供应商的资格审查与保密教育;加强安全技术保障, 要充分利用网络安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 消除用户对云服务使用的安全担忧, 增强用户使用云服务的信心。

7 结束语

数据中心作为信息与信息系统的物理载体, 目前主要用于与IT相关的主机、网络、存储等设备和资源的存放、管理。只有运维管理好一个数据中心, 才能发挥数据中心的作用, 使之能更好地为云计算提供强大的支持能力。通过有效实施云计算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降低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高运维人员工作效率, 保障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提高业务系统运行状况, 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益, 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 实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肖小兵.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的实现原理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3 (06) .

[2]赵以爽, 肖伟.Ia a S云计算数据中心设计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2012 (07) .

计算机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维护分析 篇10

1 数据库的构建

1.1 数据库本身的设计

数据库本身的构成要素包括数据库的储存功能、数据库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计算机管理。数据库本身是一个庞大的资料库, 越是完整好用的数据量, 其内部包括的数据就不可避免地越是庞杂, 其储存的结构、路径和位置都需要谨慎选择。过多的数据令储存方式上必须采用最节省空间的方式, 调整顺序以节约利用空间, 提高利用率, 同时要考虑检索的效率减低负担。储存路径则相当于路标, 像是图书馆的标签和指路牌, 为数据库内的信息而建立索引, 提供用于数据检索的捷径。

数据库内包括了很多用户的个人信息, 因此操作系统必须加“锁”, 即用户名和密码。数据库的管理方需要弥补漏洞、维护操作系统的隐秘和安全, 用户计算机也需要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保护自身的信息, 这样才能够保证使用数据库的安全性。

1.2 数据库网络的构建

数据库的种类繁多, 而且这也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因此, 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缜密的操作。数据库使用的最大两个要求即是容量和速度:用户要求能够查到更多的资料;同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看到这些资料, 因此, 一定要尽可能地压缩储存空间, 提高数据量的运转速度, 同时保障数据库的安全性,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2]。在构建网络数据的同时, 有必要小心设置管理员权限, 将数据的索引与用户紧密联系起来的同时避免被用户任意修改数据库的内部数据和内容。

1.3 企业数据库的构建

企业的数据库大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企业人员的数据库, 里面包括企业员工的数量、职位、薪资、工作范畴、奖罚情况、职称晋级等人事方面的内容;其二是产品数据库, 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数量和质量、订单内容、产品分类和厂家名称等管理内容。企业数据库的构建一定要以详细为主, 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方面都要做好储存工作, 要严格按照规章流程对数据库进行归纳整理和实时更新。这样一来可以掌握企业内部的动向, 为管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正因为企业数据库的重点内容在于便于企业管理, 因此更重视数据库的更新速度和数据的准确性。这需要管理者随时更新数据库的内容, 避免信息滞后。

1.4 图书馆数据库的构建

图书馆的数据库面向的大多都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他们需要相关的专业书籍来撰写论文和拓展知识面;社会人士也有来到图书馆充实自己的情况, 然而现在专门到图书馆借纸质书来娱乐的情况已经不多, 绝大多数人在想要看小说的时候都会选择电子书、在移动端观看, 只有在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书籍的时候才会考虑图书馆。因此图书馆数据库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各个科目专业书籍和论文, 减少学生和老师在检索需要的书籍上花费的时间。

和重视实时更新的企业数据库不同, 图书馆数据库最重要的是构建便捷的信息检索系统。正如一本书的检索系统是目录, 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则是“索引”。图书馆数据库对资料的检索要求非常高, 因此必须详细建立数据库的索引条目, 包括书籍和论文资料的专业、分类、范围、题材;作者的国籍、观点、本质;出版的具体时间、年代、版次、出版社;以及最重要的书名进行分类管理, 记录每一本书的保存和借阅情况[3]。

2 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2.1 数据库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机器再如何便捷好用, 对其进行管理的仍然是人类。伴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的技术完善和资料增加, 对数据库的管理也在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管理员的选择和监督。企业在选择管理员的时候要以责任心和严谨性为标准, 要求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要随时保持远程监控, 定期检查企业数据库的历史记录和系统日志, 要随时注意数据库可能发生的问题, 随时排查发生也许会发生的问题。企业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提高管理者对软件和相关技能的熟练度, 并且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对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分析问题, 纠正错误, 保证数据库运转流畅。

2.2 数据库使用用户管理的制度

数据库的主要使用者是用户, 因此, 用户的管理是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中的重要内容。用户的操作不当会给数据库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害, 因此, 教导用户正确使用数据库的方式十分必要。商业性对外开放的数据库要在用户使用之前设置登录用户名和密码, 在新用户注册后在主页面作出导航, 指导常用功能的用法;同时在相对显眼的位置设置使用说明书的图标, 方便用户随时查阅。

若是针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或学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的的数据库, 则可以编写数据库的使用手册、作出了解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培训和要求, 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制定出奖惩措施, 对给数据库造成损害的用户作出处罚, 让用户重视起来, 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库造成的损失。

2.3 内容、软件和客户端的更新

数据库的维护中, 内容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每一天都会有很多新的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有些会被重视, 有些则会被无意识的忽略。数据库起到的作用就是将那些被忽略了的信息也一并收集起来, 分门别类进行管理。数据库的内容需要进行更新, 同时也要优化使用界面, 方便客户使用, 修复存在的漏洞, 使客户端运行更加流畅, 又或者增添新的功能。这就需要管理者经常性的更新数据库的软件和针对客户发布的客户端, 有利于培养忠诚的客户。

3 结语

计算机的数据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 是自然诞生的产物, 数据库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在当今社会, 计算机技术已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济活动甚至政治活动都在逐渐转移到网络上, 然而经济发展过于迅速的根基不稳在影响着我国的方方面面。计算机数据库的不断发展在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需要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 才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 也让众多企业都开始着手构建各个企业的内部数据库。网络技术的便捷性让企业数据库的存在大量节省了人力, 然而若是管理不好, 反而容易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将数据库变为趁手的工具而非无价值的累赘, 需要一定的管理运作经验。笔者通过探讨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方式和管理维护的经验, 尝试提供解决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构建,管理维护

参考文献

[1]郑明秋.计算机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维护[J].电子制作, 2014, 12 (20) :1-5.

[2]刘光磊.关于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维护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5, 19 (5) :136-137.

印前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篇11

在大部分印刷企业中,印前部门是为后端印刷提供印版服务的部门,不少印刷企业还将引进的数字印刷机放在印前部门。因此,印前部门的设备种类较多,其功能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对印前部门的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

进行设备分类

在对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前,首先应对印前部门的设备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设备的种类和工作特性有针对性地制订维护保养计划和相关的管理措施。目前企业里用到的印前设备,按照工艺流程及设备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输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扫描仪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开始部分取代扫描仪的功能,可进行一些原稿的翻拍工作,当然扫描仪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二者互相补充。

(2)图形图像设计制作设备,主要是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包含PC机和MAC机,用以完成文字录入、图像处理、图形设计、排版等工作。

(3)打样设备,分为传统打样机和数码打样机,如今传统打样机已经基本被数码打样机取代。

(4)传统输出设备,主要有激光照排输出机和冲片机,还有晒版用的晒版机和冲版机。随着CTP设备的推广,传统输出设备在印刷企业的使用率开始慢慢下降,但大多数企业依旧保留,作为生产备用或者补充。

(5)直接制版设备,主要有CTP设备和CTcP设备,其中,光敏和热敏CTP设备一般还需要冲版机,免冲洗CTP设备则不需要。

(6)数字印刷设备,可按照成像方式分为静电数字印刷设备和喷墨印刷设备,也可以按所用纸张类型分为单张纸数字印刷设备和卷筒纸数字印刷设备。

保障设备的工作环境

为使设备能够正常工作,设备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环境温湿度

印前设备大部分是由先进的电气元件和集成电路组成,对温度和湿度特别敏感,过高和过低的温度与湿度都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温度太高会影响设备散热,比如富士内鼓式激光照排机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就会造成设备报错,停止工作。温度太低又有可能造成设备长时间预热,比如扫描仪在环境温度太低时的预热时间会延长,影响使用。

如果湿度太低,容易造成静电,湿度太高有可能会造成结露,都会对设备产生危害。对数字印刷机来说,湿度太高,会使纸张产生荷叶边,印刷过程中易造成卡纸;湿度太低,又会有静电,也容易出现双张、卡纸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控制环境的温湿度,可在设备工作场所安装空调,利用温湿度计监控环境的温湿度变化,以便及时调整。

2.除尘防尘

灰尘无所不在,一粒细小的灰尘能让一台精密输出设备报错并停止工作,也可能让胶片或者印版报废,让扫描仪采集数据出现问题等,因此印前设备安放的环境至关重要,需要保持环境卫生、整洁,人员进出工作间需要穿鞋套,设备长时间不用时,需要用布遮盖,以便防尘。

3.设备用电

现在的印前大型设备,如扫描仪、激光照排机、直接制版机等,都属于精密设备,其用电都有严格要求,一般工作电压是220V或者380V,电流为几安培到十几安培不等,且不能有大的波动,所以我们需要将这些设备的用电单独分开,且安装空气开关,一旦超载可自动跳闸,以保护设备,另外还需为设备加装稳压电源、在线式UPS等。

4.周边环境

震动和辐射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尤其会影响滚筒扫描仪、激光照排机和直接制版机等高精度设备的工作,因此在给这些设备选址时要特别注意保证设备安装场地平整、水平,设备工作场地周围没有大的震动源,没有强磁场辐射干扰。

培训相关人员

引进新设备后,需要安排企业里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一般来说,需要安排两类人员进行培训:设备维护人员和操作人员。

1.设备维护人员

设备维护人员是在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就需要负责的人员,以后可作为设备使用维护和简单维修的人员。这类人员应参与设备进场前的场地查看、选择,设备外部所需水、电等的准备工作,在设备开始安装、调试阶段跟厂商工程师一起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并接受厂商工程师的培训,根据厂商对设备运行的要求制定维护保养规范,并保证其可实行,了解并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处理设备运行中的简单故障。

2.操作人员

设备操作人员应参加设备厂商的上岗前培训,了解并掌握设备使用注意事项并熟练操作设备。新员工使用设备也需进行岗前培训,由厂商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培训设备使用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说明和规范进行操作。

建立、落实设备使用和保养制度

1.建立设备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是保证每台印前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也是企业员工能够尽快掌握设备操作并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每一个企业在新进一台印前设备的时候,厂商都会对企业将来要使用此台设备的人员进行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厂商会提供设备说明书或者使用规范说明,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情况制作适合自身的操作规范,每个人都应按照此规范进行操作;当新员工准备操作此台设备的时候,必须认真阅读此操作规范,并参加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设备的操作,不合格的坚决不让其上机操作。这样,对新员工本人和企业都是负责任的。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采用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让新员工尽快成长起来。

2.建立严格的维护保养制度

企业在引进新设备后,设备厂商会培训企业怎样去定期保养设备,因为任何设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都会产生磨损和消耗,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维护保养,比如说冲片机要定期清洗显影槽、定影槽及水槽,检查显影、定影辊有无结晶及划伤,检查循环管路是否通畅;晒版机要及时对风泵进行加油等;激光照排机要定期清理激光镜头灰尘,检查内部有无碎片;内鼓式直接制版机要定期清洁鼓内灰尘,外鼓式直接制版机要定期清理通气孔以保持吸气力度,定期检查镜头是否有灰尘并清洁等。这些工作都需写入设备维护保养规章制度中,并且贴在设备边上。

3.确保相关制度落实

制度措施的落实是管理工作的关键,制度既然制定了,我们就要去遵守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去做。每一个印刷企业从引进设备之时,对设备的保养维护都会制定很多相关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从设备部门建立设备档案开始,到指定专门维护管理人员、使用部门确定使用责任人等,在规章制度上都非常完善和到位。但往往也会出现因设备维护不当或者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不正常损坏,比如说维护保养到期没有做或者敷衍了事,操作人员违规野蛮操作等。印前设备大多都是精密设备,对操作人员要求高,需要细心、耐心使用,如果为了赶生产任务而不做维护保养,或者维护保养草草了事,那么设备往往会出问题或者生产出不合格产品,这样反倒会耽误生产,造成损失。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设备部门设立专门的设备维护维修人员,生产部门也有车间级的维护保养人员,可以把责任人的名字写在设备的旁边以加强责任感和监督。此外还需要采用奖惩机制,对于维护保养工作做得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做得不好或保养不当造成损失的,就处罚相关责任人,并对其进行教育培训甚至更换责任人。

大多数印前设备都属于精密设备,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你对它好,它才会好好工作,只要你对它一心一意,它就不会三心二意。所以保养工作要确保到位,保质保量,这样设备才会正常运转,性能才能保持稳定,企业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 篇12

随着人类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不断地深入。新的生物数据信息库不断建立,存储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图1),为了应对生物技术高速发展而引发的数据在存储、分析等的应用需求,研究人员需要的数据也早已不局限在某个单一数据库中,而是分散在多个相关数据源中[5]。那么如何共享整合这些高度复杂的海量实验数据、成为了生物信息学研究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不同的研究机构在不同技术与科研条件下根据其自身的研究或应用的背景建立的各个大型生物数据库,不但在语法、语义、模式等各方面的异构[1],且还都具有分布、自治和动态的特点。海量的异构数据源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共享与整合,给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造成了许多困难。

近年来,人们通联邦数据库、中间件和数据仓库等技术在不同的着重点和应用上部分的解决了数据共享问题,但是数据源模式异构的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元数据是对数据源所存储数据的详细描述,不但包含了数据的名称、类型,还提供了数据的上下文描述等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各数据源的元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提取出来存放在服务器的元数据仓库中,并与按照用户查询要求建立的用户模式字段映射,就能够通过解析用户模式得到对应的各数据源模式查询信息,将查询结果进行整合,并按用户模式的要求进行输出,就能够初步的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整合。基于以上分析,课题组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方案,本文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蛋白质组学元仓库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删除元数据的方法,并解决由于删除元数据和生物数据源更新而带来的元数据的变化,而引起的用户模式与元数据的映射等一系列问题。

1 工作基础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元数据的特点,与数据仓库的集成方法相比,使用元数据进行数据集成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通过抽取各数据源的元数据,集中存放起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数据源的结构特征;第二由于数据源中的元数据同海量的数据信息相比其所需的存储空间要小的多;第三各个数据源的结构相对稳定,那么元数据信息的更新频率会相对较低。因此在通过元数据直接访问相关的数据源进行数据查询时,能够保证查询效率和结果的准确与全面。公共仓库元模型(Common Warehouse Metamodel,CWM)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描述数据仓库和业务分析领域中的元模型和构建元数据所需的语法和语义。CWM元模型具有良好的树状层次结构和继承机制,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成为了元数据的一个重要标准[1]。我们课题组成员已经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元数据提取与导入工具MetaPro 1.0[3]和基于元数据的分布数据库集成查询工具。MetaPro 1.0提供了一个基于CWM元模型的元数据集成解决方案,能够根据不同DBMS生成的SQL脚本自动的抽取元数据信息建立元仓库。基于元数据的分布数据库集成查询工具主要是对元数据以及CWM元模型进行分析,使用相关接口实现对元数据库的浏览;其次是设计并建立用户模式以及用户模式与元数据间的映射方法,以支持用户的查询并对各数据库返回的查询结果进行整合与清理,按照用户模式进行输出[4]。通过MetaPro 1.0[3]生成的元数据库和基于元数据的分布数据库集成查询工具,为本文讨论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 问题的提出

通过CWM建立的元数据仓库中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元数据删除模块,因此如果元数据仓库中有无效或垃圾数据需要删除时,只能将元仓库中所有的数据清除,然后重新从各数据源中提取元数据重建元仓库,这样当源数据库中的元数据更新时,原仓库需要频繁的重构造成系统效率低下。如果没有办法将元仓库中的过期或垃圾数据清除,就会使元仓库中包含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最终引起系统崩溃。为了方便用户的查询我们在元数据上建立用户模式字段映射,当某一数据源更新时,需要同时的更新相应的元仓库中的元数据。如果该元数据是与用户模式中的用户模式字段已经建立了映射关系的(如图2),那么将如何处理这些映射关系。都是本文探讨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具体解决方案

我们先解决元数据库中元数据删除的问题,由于利用CWM建立的元仓库,是把关系数据库中的元数据信息抽离出来,以五个密切关联的层和二十一个互不相同但又紧密相关的包(Package)构成的,因此如果要清除元仓库中某些元数据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该元数据的实体类下是否含有子类,如果该数据的实体类下面有子类,则需要进行循环判断直到找出该类下所有子类为止,然后判断该元数据及其子类是否与用户模式中的用户模式字段建立了映射关系,若建立了映射关系,就不能直接将他们的映射关系删除,否则会造成当用户在使用用户模式进行查询时,无法获得正确和完整的数据。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由于用户模式下的用户模式字段和元数据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家建立的,我们不能准确的理解其中术语的含义,因此我们需要将删除信息提供给用户模式的制定者(生物学家),由他们来最终确定是删除该映射关系,还是进行其它关联。对于元仓库中元数据的删除主要是通过函数prodeletes(int[],Connection)调用CWM中自带的存储过程“Delete_包名_类名@_ID INT”进行。如果该元数据的实体类下包含子类信息,则通过函数CWMGetMVLinks()调用存储过程“Get_<关联名>_<关联端名>@关联端ID INT”读取其子类的数据信息,然后在进行删除工作。具体的流程如图3所示。

下面我们解决某数据源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对该数据库的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这样将该数据源中的元数据提取到元仓库中时,由于元数据在结构和内容上发生了大量的变化,会造成元数据与用户模式和语义元数据之间匹配的问题,若直接将这些关系删除的话,那么就需要用户模式的制定者(生物学家)重新建立模式字段与元数据映射,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繁琐的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智能的完成这些工作呢?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半自动化的方式。当我们将已经更新好的数据源中的元数据信息抽取到元仓库后,系统自动的提取原数据源中与用户模式字段已经建立了映射关系的元数据X,并与更新后的元数据Y进行核对。如果Y与X的名称和类型完全相同的,那么我们先自动的将Y与相应的用户模式中的字段进行映射,并将重新建立的映射信息提供给用户模式的制定者,由他们来最终确定是保存该映射还是将该用户模式字段与其它的元数据进行关联,或删除。如果Y与X名称和类型完全不相同时,则将该映射关系删除,并把涉及到该关联用户字段暂时存放到一张临时的表里,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用户模式的制定者,由他们决定是悬挂该字段,还是将该用户模式字段与其它的元数据信息进行映射。具体的流程如图4所示。

4 未来的展望

本课题来源于863计划课题“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蛋白质组学元数据仓库的管理与维护”。课题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本体来标注数据源的元数据来解决语义理解,以及利用本体进行推理,体现各数据源元数据之间在概念层次上的关系,进行智能化的数据挖掘,进一步扩展应用的范围[6]。那么如果数据源更新,元仓库中的数据发生变化,就会有部分本体与元数据的映射产生不匹配或悬挂的问题。如何解决该问题和自动化的实现本体的标注工作,以及元数据删除后如何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删除后的空间,需要课题组在将来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5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在元仓库的基础上删除元数据的方法,以及解决了由于删除元数据和生物数据源更新时而带来的元仓库中元数据的变化,而引起的用户模式与元数据的映射等问题。课题组将来通过本体标注元数据后,元仓库发生变化时,解决本体标注悬挂的问题正在考虑解决中,相关工作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

参考文献

[1]黎建辉,佘怀化,阎保平.基于元数据的关系数据库语义集成方法.计算机工程[J],2008,34(6):54-56.

[2]林毅,宁洪,王挺,等.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整合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计算机应用.(已录用)

[3]刘文杰,宁洪,王挺,等.面向蛋白质组学数据库的元数据提取与导入工具[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已录用).

[4]郭超,宁洪,王挺,张朝阳.基于元数据的异构生物数据源集成技术研究.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已录用)

[5]丁建华,彭政,王飞.生物数据仓库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2(5):192-194.

上一篇:电视新闻如何讲好故事下一篇:建筑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