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管理模式

2024-09-23

普通管理模式(共12篇)

普通管理模式 篇1

医院普外科护理工作中, 潜在危险多, 疾病组成复杂且变化快, 且一些危重患者需要接受急诊治疗, 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同时也极易发生护理风险[1]。我院从2012年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准确评估当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做到防患于未然, 护理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2年5月实施风险管理前收治的240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 男140例, 女100例, 年龄13岁~73岁, 平均年龄 (43±5.8) 岁;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实施风险管理后收治的240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 男150例, 女90例, 年龄15岁~70岁, 平均年龄 (45±5.6) 岁。所接受手术治疗类型:消化道出血、肾结石、胆结石、乳腺癌、肠套叠、肠梗阻、结肠癌、胰腺癌等。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治疗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人员由责任护理人员以及护理组长等组成, 详细规定风险管理小组的具体职责, 并按照具体内容实施。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1.2.2 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明确护理工作中各项制度内容, 如不良事件发生后要立即上报, 若不然应采取强制性惩罚措施, 针对积极上报者, 可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从而有效保证风险管理的落实, 提高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1.2.3 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培训, 锻炼医护人员的具体实践操作水平, 增强其责任感以及法律意识, 保证医护人员能熟练相关业务操作。分析近期发生的医疗纠纷事件, 明确发生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每个月组织质控小组进行巡房检查, 明确患者的具体病情, 评估潜在的护理风险, 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责任。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评估护理质量, 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1.2.4 做好病房护理工作

为了保证病房护理安全, 可通过建立醒目的标识牌, 提醒患者注意防滑防烫。监控病房的湿度、温度, 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的病房环境中,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 保持干净整洁。医护人员严格遵循病房探视制度, 尽量减少探视, 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 有利于患者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同时应该注意保持病房绝对的安静。

1.2.5 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

根据医护人员的年资以及护理技能水平, 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 针对人力资源缺乏的班次, 医护人员可通过合理安排, 保证在突发急诊以及患者人数增加下人力资源充分调动, 保证护理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减少医疗事故发生。

1.2.6 外科手术管理

在外科手术治疗时, 应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 监控手术治疗情况, 防止手术意外发生。术前应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明确患者具体情况并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 术前详细检查术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仪器, 并保证安全无菌;巡回护士应提高仪器的操作水平, 仔细认真填写护理单;严格实施手术室质量监控, 组织定期考核调查, 分析手术室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善措施, 提高手术治疗以及护理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比较

实施前, 护理风险事故发生17例, 占7.1%;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护理风险事故发生5例, 占2.1%。与实施前相比, 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 (χ2=4.05, P<0.05) 。

2.2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护理质量满意度为70.8%, 实施后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8.8%, 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3, P<0.05) 。

3 讨论

当前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临床在实施护理工作时,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护理需求, 医院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2,3]。医护人员在实施工作时, 如何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风险, 和谐护患关系, 保证护理安全是当前临床护理的重点。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实施过程中, 评估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探视人员可能造成的风险事故, 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风险管理的基础为预防, 评估可能发生的事故, 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4]。护理工作是保证临床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且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以及风险, 尤其是疾病种类多而繁杂的外科科室, 具有更大的护理风险。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医护人员接受相关培训,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做好护患沟通交流, 争取患者的支持, 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发生, 提高护理满意度[5]。本文中, 实施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下降, 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普通外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 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和谐护患关系, 减少护理风险发生, 提高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我院从2012年5月—2013年6月开始于病房实施风险管理, 回顾性分析实施前后的事故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实施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度与实施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明确普通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 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普通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明凤.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0) :67.

[2]秋枫.脑外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6) :54.

[3]沈亚红.优质护理在基层医院普外科患者术前准备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15) :68.

[4]张风林.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6) :1362.

[5]应学清.围术期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2) :145.

普通管理模式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普通中学高中段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如针对学生的行为矫正效果而在我校高一年级所有任课教师中开展的拉特(Rutter)《学生行为跟踪调查问卷Ⅱ教师问卷》的调查中(部分项目统计结果如下)我们发现有近80﹪的意见认为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

(表一)

项目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与别的学生打架 易激动或勃然大怒 神经质或过分特殊 不听管教

从来没有 0(人)2(人)1(人)18(人)0(人)

有时出现 1(人)3(人)13(人)3(人)2(人)

经常出现 20(人)15(人)8(人)1(人)9(人)

较之以前更加严重 1(人)2(人)0(人)0(人)11(人)

除以上问题外,伴随近年来逐步扩大的高中段教育规模,普通高中有行为问题的学生群体的相对人数比例似乎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之高中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课程体系及思想观念的更新要求促使广大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本学科内的有关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进行教育及矫正的难度。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使我们逐步认识到:①就问题解决的效果而言,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入学比例提升后高中段教育能否塑造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问题;②就问题解决的方式而言,单纯依靠传统的外部干预这一教育模式显然已经难达到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因此,我们提出“自我管理”这一概念,试图改变原有的德育模式,减小因教师(外部)的干预和控制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快甚至是对抗,加大学生自主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内部)的“自我管理”达到改变或重塑自己原有的行为习惯或生活风格这一目标。

二、理论依据

“自我管理”概念的提出既有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还有其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后者是指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开始真正认识并充分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和人的意义、潜能价值。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如行为主义,将个体视作环境的产物,以为分体所有的行为者是在环境刺激与强化物的影响下形成的,要改变个体行为只需改变环境刺激或强化物就可以了。据以提出的一些干预方法,大多是让个体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改变,通过向个体显示新的刺激和给予个体各种不同的强化物等,来达到干预的目的。不能否认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毋庸讳言,这些技术多少忽略了个体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略了个体的意愿、动机、兴趣、情绪等,这使得它们在具体的实施的适用范围和应有的效果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当代心理学,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开始认识到从信息的输入、选择、编码、贮存直至提取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并且受个体的动机、意愿、情绪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其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特性,每个人都有其身心潜能和人生价值。所以,任何环境的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心理的中介方能对个体产生作用。那么,要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仅仅凭借外部的干预往往难以实现。相反,更需要个体自我的参与和管理,更要求个体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我们的“自我管理”的构想,也正是在当代心理学理论观念的沃土上发展起来的。

三、研究内容

为达到前面提出的变教师直接干预为学生“自我管理”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何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管理”的意识?确立以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②学生“自我管理”的核心要素问题。应当包括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目标行为的分析和选择。自我调节又包括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个要素。

③各级“自我管理”小组在活动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

④教师干预行为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问题。

四、研究范围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全体高一年级学生,从层次上来划分包括各级“自我管理”小组,其中年级“自我管理”小组由各班选一名行为习惯较好学生组成,主要负责年级层面行为规范的双向反馈,确立目标行为。班级“自我管理”小组由各班挑选4~5名学生组成,负责班级层面行为规范的双向反馈,确立班级目标行为。最后在班级中按实际情况合理组合,组成班级下属的“自我管理”小组,负责班级内小组层面行为规范的双向反馈,确立小组目标行为。各级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具体见图)

(图一)

五、研究方法及成果形式

1.定期通过反馈上来的意见,调整各层面“自我管理”小组的目标行为,采用行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自我管理”活动效果形成一定的规律认识,最后汇总成论文的形式。

2.在课题实施中,①关于目标行为的选择,应当遵循简单明了又易于为学生认识和把握的原则,即首先应考虑选择那些对学生来说较容易由自己控制的行为,接着方可逐渐过渡到考虑须由学生发挥更强意志力方能控制的有关行为。其次,应尽可能考虑选择与不良行为(或失调行为)有关的初始事件或活动作为当前的目标行为实施重点。如据住校生反映有些寝室中存在卫生脏、乱、差等现象,则目标行为应该定在自我卫生习惯的养成上。②关于教师的行为,应当遵循以学生管理为主要行为,教师主导为辅助行为,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六、研究的程序

阶段1:开学初筹划建立各层“自我管理”小组,此阶段旨在建立起学生个体所处环境中的行为反馈体系,为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顺利进行创设必要的条件。

阶段2:开学后前几周召开年级“自我管理”誓师大会,初步确立学生头脑中“自我管理”的意识,并制定具体行为计划以此作为各层面“自我管理”活动的开始。在此阶段中,课题操作者应鼓励并听取各层面小组的反馈意见,适时的加强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目标行为的选择。

阶段3:第一学期期中阶段,召开各层面小组的行为分析会。教师可以通过旁听、参与讨论等方式,对前期实施效果作及时了解。行为分析的基本目的:①使每一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情感与其外部小组及内部意识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只要自己采取行动,就可以对上述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这实质上是让学生明了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发生的,以及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②界定下一阶段的目标行为。(提示学生下一个“自我管理”机会的到来。)

阶段4:继续实施计划和维持动机。此阶段中,可能会有部分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因自身意志力及以往的习惯作用而中途放弃,教师应当借助“自我管理”小组的力量,使其认识到坚持下去,就可达到新旧行为的转变,从而坚定“自我管理”的信心。

阶段5:监察和评价进展。初步设想利用期末思想品德考证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监察和评价方式,对前阶段的实施效果作出反馈,树立榜样(特别是行为习惯有明显改观学生),此过程中主要由各级“自我管理”小组实施评价,教师起微调及做好个别学生思想鼓励工作。

阶段6:开始新一轮的“自我管理”。

本课题实施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七、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顾问:冯晴、沈小平

浅析普通外科护理风险管理 篇3

(湖北省罗田县人民医院湖北黄冈438600)【摘要】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医护活动中有效规避和降低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外科护理风险控制包括护理安全培训、护理规范化管理、相关制度执行落实管理三大块面,并且要结合护理部门的监察,使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关键词】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控制;安全【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88-01 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对护理活动过程中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且采取有效行动的过程。这要求医护工作者把应对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转化为对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积极预防,这要求我们的处理要更全面、更科学。在综合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护理管理缺陷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有效去规避和降低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更为安全的护理,护理部门必须建立起风险管理机制,对外科护理进行风险管控。护理科室需要定期开展讨论外科护理风险,评估现有以及潜在的各种护理安全隐患,并且对病人从术前到术后及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相关环节进行监控,加强防范,要突出事前预防,并且建立应急机制,严把质量关,这些措施对外科护理质量的提高能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 外科护理风险的判定要根据近3年以来住院病人的特点以及综合发展趋势,应当从人、器械、环境、制度以及相关流程对护理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和评估,并且要把外科工作环节潜在的隐患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危重病人手术、新开展的手术、节假日期间的急诊手术以及住院病人逐年增多的趋势;护理人员的相对不足,比如床护的比例失调;工作量的大小不均匀,导致了工作量大的时侯制度落实不到位,因而容易造成护理的安全隐患。2. 控制外科护理风险的若干措施2.1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1)护理风险的管理知识和安全知识培训:科室必须根据护理部门下达的质量标准以及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科室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法规、风险管理、法律知识的相关学习,并制定一套高效护理工作流程,不断去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和作用。科室通过每月自评,护理部提问并且考核,把它作为完善外科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更新的重要依据。(2)护理专业技术培训:要按照护理部的相关要求组织“三基三严”的训练、学习和培训。要对新开展的手术及病危抢救病人给予特别护理,并且要组织和学习相关的护理业务知识。2.2 完善护理制度,完善护理操作流程,制订护理风险预案。要结合护理部门所下發的文件,组织并且落实质量安全的相关制度,根据外科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心跳呼吸骤停的应急预案、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应急预案等。根据实际收治情况,完善普通新病人的接诊流程、群死群伤的抢救流程等、急诊手术病人的接诊流程。每月需要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相关会议,会议上突出“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护理细节的管理,比如预防跌伤的管理预案中,指导护士要知晓哪些病人容易摔伤,并且要知晓相关护理措施,如设置提示牌、使用防滑垫、教会病人使用床护栏、扶手等。2.3 要加强重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管理.

外科主要的护理风险是输液和输血过程中出现错误因而导致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等情况的发生。这些不安全的因素与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查对制度、消毒隔离等相关制度的落实是减少护理风险的重要举措。(1)查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管理 .1要注意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一注意”。“三查”即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八对”即对准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有效期。“一注意”即注意病人用药以后的反应。在核对病人姓名的过程中,应当引导病人进行反向查对,应当把护士直接呼叫病人姓名而后由病人判断正误,转变为护士询问病人的姓名后由护士自行判断正误,这样可以减少因病人情绪紧张误判而引起的偏差。2.输血过程中的“双人查对”及“八对”:为了防止输错血,护理人员应当统一要求在输血时做到“八对”:核对床号、核对姓名、核对住院号、核对血袋号、核对血型、核对血量、核对血液种类及血交叉配血的报告。要求取血人以及执行人双方核对并且在输血登记本上签下双方姓名后方能输血,输血以后还应当及时把输血同意书注明在不干胶标签,血袋应当保留24 小时,以备后期查对。在进行采集血交叉配血过程中应当一人一抽。3.必须执行医嘱进行查对:医嘱进行班班核对,并且每周总核对医嘱至少两次。疑问医嘱以及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必须在医生进行重复核对药物名称、剂量以及用法,在信息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且应当及时签名、记录、标明执行的时间,每抢救一个病人后使用一个治疗盘,将抢救过程中使用过的药物安瓿保留在盘内,直至病人抢救完毕后,双人信息核对后方可全面清理。4.术后及转入病人查对:对于术后、新转入病人接诊的过程中,护士应当交接好生命体征,对于意识、瞳孔、皮肤情况、伤口敷料、各种管道、病理标本、药物使用情况、特殊治疗、重点交代等,并且交接者应当在交接本上双签名。对外科护理进行风险监察的护理部门及外科部门都应当建立起护理风险分析制度,各个科室应当每月定时召开护理质量安全会议,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发生护理风险问题的原因,并且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规避医疗事故隐患发生的方法及对策。要按照护理部门制订的外科质量管理标准,每个月进行质量监控,结合护理部检查情况将已经存在的问题、潜在的隐患问题、有待改进的措施在安全会议上进行通告。再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在下一次将问题进行重点检查,使质量得以持续改进。 在实施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活动至今,我们从风险预防性管理上下工夫,在各项检查和查房活动中评估已存和潜在的风险隐患,督促相关部门实施预防性措施,着重从制度和流程上查找原因,加大制度落实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并且要不断完善,以此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并且降低风险系数,并且可以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浅析医院普通材料物资的管理 篇4

关键词:普通耗材物资,控制方法,评价

在医院的材料支出中, 医疗性材料支出一般为直接作用于患者, 成本可直接收回;普通材料物资支出不直接作用于患者, 但是为患者治疗或诊断所必需的, 不另行向患者收取, 费用列入成本核算。本项目着重于探讨对普通材料物资支出的核算控制力度, 具体报告如下。

1 对医院材料物资规范分类

我院重新按照材料物资的性能特性、使用方向, 结合经济核算控制, 对物资进行医疗材料和非医疗材料的分类调整, 规范非医疗性支出物资的范围, 例如由于计算机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归于固定资产管理核算, 将计算机耗材、打印机耗材调整归属于办公用品, 两者在科室核算中采取不同的补偿核算方法。普通材料物资支出包括办公支出、卫生洗涤、表格、后勤低值易耗及后勤保障服务支出等。

2 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各科室确定护士长为成本管理核算员, 科室通过物资请领程序按照需要制定物资请领申请, 物资供应以一星期为周期集中统一配送, 需要多少物资便领用多少物资, 临床核算变“以领代支”为“以用代支”, 对耗材采取精细化管理。同时, 也杜绝了以往各科习惯多领材料物资放在小仓库备用, 造成物质材料积压浪费甚至日久失效报废的现象。通过强大完善的物资信息化系统实现成本信息、计划统计、物资资源等信息共享。科室可以通过系统掌握科室成本支出情况, 根据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 合理控制成本支出, 提高经济效益。

3 通过绩效核算强化控制力度

医疗性支出直接从业务收入中补偿, 普通材料物资支出则是放入科室绩效收入中全额扣除, 同时运用耗占比等数据加大非医疗性支出的补偿额度和奖罚力度, 利用经济杠杆强化对非医疗性支出控制力度。为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 建立以科室为二级成本核算体系。将权、责、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围绕各科室的经营活动实行自我控制, 形成一种严密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 让科室、职工积极参与, 将科室的成本消耗与科室、个人利益直接挂钩, 使科室人员对医院日常支出能有感性的认识, 进一步才能上升到理性的、变被动为主动地节约成本。

4 制定行政职能科室支出奖惩措施

行政职能科室无法直接创造收入, 不适用于绩效收入核算控制方法。此项控制从单纯测算提高为预算、控制和评价三者结合[2], 专门制定行政职能科室领物规程、领取限额, 制度细化依据科室工作职能规定细致明确的领取范围。实行科室负责人及物资部门负责人双重审批制度, 对于超范围及超限额领用进行经济处罚, 每季度由资产管理办公室统计、分析, 做出经济分析报告为科室奖罚提供依据并做通报。

5 完善医院管理, 建立全员成本意识

成本会计人员只是医院日常成本控制的组织者与执行者, 医院领导对成本管理予以足够重视, 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开专题会议、网络平台公示、宣传栏张贴、以科室为单位传达等多种表达形式广为宣传, 使广大职工对政策制度了解透彻, 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职工真心拥护、主动投身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办公。

6 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医院不断完善和维护包含成本核算管理功能模块的计算机系统, 建立以账务管理为基础, 以医疗为主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储存信息系统, 在各临床科室设立“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 在各临床和医技科室、各耗材仓库、行政后勤部门、各收费结算网点及财务核算管理等部门实行计算机联网, 实现成本核算数据收集、存贮、传输、汇总、分析的及时、准确和可靠, 提高成本核算管理质量和效率, 切实进行成本控制。

7 加强后勤保障系统改革

(1) 医院按市场经济的需求, 加速推进后勤社会化的进程, 把许多可以应该由社会承担的服务职能还给社会, 如将被服洗涤中心、印刷厂、维修服务中心、保洁等部门从医院分离, 改变了人力资源闲置、浪费而且工作效率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 减少医院在人员和管理上的支出, 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2) 引进新技术, 更新设备, 如引进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低成本的经济性与良好的节能环保性水煤浆锅炉降低供热成本;加强人员教育培训, 提高技术, 例如变换件为修件, 提高物资利用率。加强设备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制度, 对小故障及时维修, 避免大故障发生, 从而大大降低维修费用, 这也是医院加强成本管理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改进洗涤技术、工艺, 降低被服洗涤磨损程度, 延长使用寿命等。

(3) 鼓励技术改造、创新, 降低能耗。如锅炉房通过多次实验技术改造、创新, 利用锅炉连续排放的热能废气对水煤浆采用炉前加温技术, 将水煤浆入炉前温度从20℃加温到55℃, 大大提高水煤浆的燃烧值, 2013年水煤浆使用量较上年减少两千余吨, 支出较上年节约两百余万元。

本文对2010~2013年四个会计年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数据直观的验证所采取措施得当, 效果显著。

通过趋势分析法[3]与比例分析法[3]得出数据, 如表1所示。

注:1、本数据资料来源于医院财务报表、医院工作年报表、物资汇总报表;2、环比增长额=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3、环比增长率=环比增长额/前期数额×100%;4、支出占收入比=本期支出/本期收入×100%

通过表中所列绝对数和百分比, 可以看到各个科目的绝对金额都是逐年增长的, 百分比则除了支出占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外, 其它均逐年提高。从百分比栏中支出数2011年比2010年增长9.84%, 2012年又比2011年增长2.14%, 2013年比2012年增长3.99%, 但相对于业务收入绝对值增长率而言, 非医疗性支出的增长率要低得多;业务收入2011年比2010年提高了22.92%, 2012年又比2011年提高了24.66%, 2013年比2012年提高了12.34%。可以看出, 就是普通材料物资支出并不是与业务收入同步增长, 明显的相对于业务收入, 普通材料物资支出是相对降低了。从表中可清晰看到普通材料物资支出占业务收入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 2011年比上年下降了14.53%, 2012年又比2011年下降了18%, 2013年又比2012年下降7.32%。

8 小结

以上资料显示, 我院四年来的控制措施行之有效, 成本支出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医院的盈余。

参考文献

[1]周明山.医用消耗材料使用与性能的分类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 2010, 7 (9) :33-34.

[2]杜乐勋.迫切需要加强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和预算控制[M].

普通发票作废管理规定 篇5

第十五条 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对外出售。

未经省税务机关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出售发票。

第十六条 发票仅限于单位和个人在本市、县内使用,跨市、县使用发票的,按照省税务机关的规定执行。

单位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市、县的,应当分别使用所在地税务机关提供的发票。

第十七条 租店、租柜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不得使用出租单位的发票。所需发票,按照规定到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领购。

第十八条 临时到本市、县以外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凭所在地税务机关的证明,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开具发票。

第十九条 跨市、县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申请领购发票的,所在地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省税务机关的规定,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不超过1万元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

按期缴销发票的,解除保证人的担保义务或者退还保证金;未按期缴销发票的,由保证人或者以保证金承担法律责任。

普通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成人教育现状;管理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2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103

成人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与反思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已势在必行。

一、成人教育现状

(一)生源数量下降

近年来,普通高校招生人数逐渐扩大,给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一定的阻力,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出现了招生困难甚至无生源现象,严重冲击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二)师资力量跟不上需求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专职教师不足、教学质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平稳发展。

(三)整体教育质量不理想

达肯沃尔德在《成人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成人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但现在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加上成人教育对象各异,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教学质量总是不够理想。

二、普通高校管理模式

(一)“实体型”管理

“实体型”管理也可以称作独立管理。它是指由成人教育院代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成人教育的一切事务,从招生、教学、评估到毕业等一系列工作全权交由成人教育院负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二)“非实体型”管理

“非实体型”管理就是成人教育管理与教学单位分离,管理主要工作是招生和学籍,对于教学和考试则不进行全方位关注。“非实体型”管理侧重点:第一,有利于制定策略,促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第二,有利于从整体上考虑规划全体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有利于把责任真正落实到各人。

(三)附带型管理

附帶型管理即指成人教育没有独立的机构,隶属于其他部门监管,它的全部工作环节与普通教育管理一并处理。很多学校实施这样的管理是在思想上并没有把成人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创收手段。但不同的高校成人教育实行哪一种管理模式取决于该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等因素。

三、成人教育发展对策

(一)规范管理层级,减少无序和混乱

学校内要对各院系进行协调统一,明确权责,使其与成教院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成教院要明确行政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工作的无序与混乱。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要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成人教育学生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紧密结合并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合实际需要,更加突出课程安排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的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达到成人教育的目的。

(三)开设辅助课程

在成人教育中,教师不能只教授和学习专业课,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纵向能力与横向拓展以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需要及实际能力选择课程。这就极大地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活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充实自身素养。

(四)实行学分管理

实行学分管理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外在的约束。在教学计划和学制年限的制度下,学生必须完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课程选择、修业时间以及专业方向的规划,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在学生考核上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测评

简单书面的考试已经难以测试学生的水平。在以考试为基础的情况下添加实践报告、调查研究、互相参评以及论文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虽增加了难度,但这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相互探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及各院校都应该积极培养专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广大成人教育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较高教学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和谐管理问题浅析 篇7

关键词:和谐管理,以人为本,高中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由此,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教育”就成为摆在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前义不容辞的重大课题。而作为学校工作和活动中至为关键的一环一学校管理能否和谐,又是衡量和谐教育的重要标志。因此,当前对普通高中和谐管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是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教育组织在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等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轴。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体,是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的融合,也是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群体或组织。总之,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归根到底,建构和谐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应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切实保障和维护最广泛人民的教育权益,突出教育发展的价值属性。微观来看,学校管理中也要体现“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应从人出发,充分依靠和重视人,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暗示着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必须转变视角,从视教师和学生为“物”转变到把其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尊重其身心特点、权利、人格和个性需要,对他们充分关心、理解和信任。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代社会,面对人的主动自觉的发展、丰富多样的个性以及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我们应把学校管理真正立足于人,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始终。学校管理应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高中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和学生应当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学校可以成立多种教师或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机构,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与一般管理不同的是,学校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从而,学校教育中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则是把管理的目标定位在育人上。因此,学校管理的理念必须是充分人性化的,必须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

传统的学校管理基本上是按照垂直管理的模式,由校长行使家长式的管理权威。而现代意义的学校管理,则大多数是按照行政职能和科层管理模式,由上一级根据权限向下一级实施控制和管理。而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念中,管理者首先必须是教育者,而教育者自然也是管理者,因为教育与管理的惟一对象和终极目标是学生和学生的成长。所以,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必须体现“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服务为本”这样四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管理理念。

二、积极弘扬、确立、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积极弘扬、确立、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注重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这也就意味着,要突破狭窄的专业教育观念,从而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增强学生适应性;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观念,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在一个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注重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应变讲授式、封闭式教学为灵活式、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重在教师设计和实施中的创造性程度和个性化水平;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应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体人格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品质的优化。其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力求达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社会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重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不仅应包括学生智力领域的评价,还要包括其思想、态度、情感、品质等方面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还要考察其发展潜力、自学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选择、判断、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三、营造友爱和谐、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组织成员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组织特色的态度、价值观、思维程序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以学校成员经过长期实践所创造并共同遵循的精神准则,同时学校文化也是对地域、民族、社会文化内容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统整的、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特殊文化结构。学校文化是师生的价值观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并且以师生的价值观为核心。具体地说,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以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人财物管理等内容。学校文化具有导向、传承、凝聚、激励、约束、教育和发展功能。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个性,不仅是当代文化思潮与学校管理方式交叉的结晶,还具有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它反映了师生员工的整体精神状态和共同价值标准,对于保证学校管理和教育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导向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文化把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以及传统管理下被分割开来的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统一于学校管理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完美的统一体。学校文化的实质是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不但强调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也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对于学校的和谐管理而言,营造友爱和谐、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学校文化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阎德明.当代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普通管理模式 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场,体育馆,管理,模式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迫使很多普通高校选择建设新校区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许多新的大学园应运而生。体育场馆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主要设施,也成为新校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体育场馆从设计、建设到管理以及经营维护都体现出科学的管理思想,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服务以及满足不同健身者的需要,是每位体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1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对象

多年来,在普通高校体育领域内,除了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院系以外,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一般局限在为学生开设体育课程和组织学生开展课余活动等范畴。但随着教育体制和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普通高校为了提升自己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承担起培养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的重任,体育场馆的建设自然要考虑到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20世纪末,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和普通高校内增加的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高等学校体育在为普通学生和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服务的同时,开始兼顾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利益。1995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2006年7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举措都为社会居民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可见,体育场馆的服务对象呈现出以普通学生为主,以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为辅,兼顾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和社区居民的新特点。体育场馆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其功能的多元化(即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运动与训练、体育竞赛以及为群众提供体育、休闲和娱乐场所),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2 当前体育场馆的建设情况

2.1 指导思想的片面性

在建国之初我国的经济不发达,国家把更多的人力和财力都集中到了竞技体育上,导致很多人形成了把体育等同与竞技体育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很多普通高校把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绩看作是代表一所大学的形象工程,把精力和财力都集中到高水平运动员上面,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常常把“体育场馆是为高水平运动员服务的,是为承办一定赛事活动服务的”作为指导思想,很少考虑它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以及为大众体育服务的多重功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体育场馆往往是按照某项赛事活动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和修建,其结果就是体育场馆过于“竞技化”和“标准化”,不能及时地向学生、教职工和附近居民开放。即使开放了,体育场馆的很多配套设施也不符合学生、教职工和附近居民的需要,造成体育场馆的闲置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2.2 场馆建设与管理过于简单

许多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在设计、修建和管理过程中,不是由专业的体育人员来进行,其修建是没有修建经验的施工队,其监督由学校的后勤部门负责,其结果就是体育院系的很多建议不能落到实处,造成体育场馆的建设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体育场馆功能的多样性;在修建完成之后,很多普通高校把体育场馆的管理权又交给了教学部门的后勤人员,由于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场馆的经营、维护等缺乏必要的常识,造成了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的滞后。

2.3 维修资金匮乏,缺乏有效的维护机制

很多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维修资金还是仅靠学校的行政拨款,如果学校下拨的经费多,体育场馆的维护就好一些;如果学校下拨的经费少,体育场馆的维护就差一些。很多普通高校在体育方面的投资并不是很多,投资在体育场馆方面的资金就更少,导致很多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建成,却没有一定的资金维护,缺少有效的维护机制,很多配套的体育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体育场馆的过早老化和使用期限的缩短。

3 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新要求

3.1 新课程标准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要求

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从五个领域去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为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设置了相应的目标,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他们的喜好“因材施教”。体育场馆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载体,要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不同要求,这就打破了体育场馆资源单一的限制,要求体育场馆的资源应该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

3.2 终身体育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要求

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四十多来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体育的思想也已深入人心。终身体育可分为学校前体育、学校体育和学校后体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体育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学校后体育是指学生走向社会后所参与的体育活动,一般是在社区里进行。因此,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应该尽量与社区体育的设施保持一致,在学生走出校园之后,不因缺乏相应的体育设施而无法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3.3 大众体育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影响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不断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体育成为了人们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大众体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可是体育资源的短缺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何拓宽体育资源的范围,尽量保证想参加运动的人有相应的资源设施,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1],显然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是太小了,看起来好像已经没有挖掘的潜力,但是普通高校的学生并不是时时都在利用着场地,每年的暑假、寒假、双休日等假期,学生利用体育场地的时间会骤减,完全可以寻找途径在这些时段对体育场馆进行开发,以弥补我国体育场馆紧张的现状,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体育资源。这就要求体育场馆的设施应该是大众化的,不应该是竞技化和专业化的。

4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应考虑多种模式

4.1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一般模式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依靠学校的直接拨款,在普通高校建设新校区中,体育场馆的建设经费一般直接来源于学校的下拨经费。由于学校在体育方面的投资比例一般很少,用于体育场馆建设的资金也是有限的,这往往使得体育场馆的建设不能根据学生、教职工和周围居民的要求进行建设,并且由于在建设过程中是学校投资,体育场馆的规模和相应的布局设施都是学校的硬性规定,缺乏一定的灵活度,在监管过程中也是学校指定人员进行监督,这样建成的体育场馆往往是倾向于竞技的,是“高标准”的,同时也是设施单一的,不利于发挥它的多重功能。

4.2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可借鉴模式

4.2.1 冠名权出让的形式

学校体育场馆往往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位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工甚者附近的居民等几乎都耳熟能详体育场馆的名字,因此很多商家看中了它的这种广告效应,愿意花巨资买断体育场馆的冠名权。学校可以利用体育场馆的这种广告效应,把体育场馆的冠名权卖给商家,既可以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又可以解决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可以此为突破口,可把场馆里的多项设施进行冠名,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

4.2.2 BOT融资方式

典型的BOT方式是指:政府同私营机构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一个基础设施或公共工程的筹资、建造,项目建成后,在双方协定的一个固定的期限内,由项目公司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用和服务费用,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后,这项设施的所有权无偿转交给政府[2]。在国外,这种形式非常流行,是建设许多大型场馆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机构是学校不是政府。学校虽然不同与社会,但在建设体育场馆时完全可以采取这种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和私营结构签订合同时,一定要突出学校体育场馆应该以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为主,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和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再选择性地进行有偿开放,以使投资方收取成本和获取一定的利益。

4.2.3 学校和私营机构合办的形式

学校可以和私营机构签订合同,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投资,在一定期限内共同收益,当期限结束以后,体育场馆完全属于学校,这种模式对外开放的前提也是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进行。

4.3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4.3.1 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建立体育场馆

普通高校在建设体育场馆时,要充分考虑本区域、本学校的具体特点,做到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校园的文化景观相一致,既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又能体现一定的学校特色。具体表现就是体育场馆的修建要有针对性,保证体育设施与群体的需要相吻合,而不是盲目地在不经常使用的体育设施上投资,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体育场馆的位置选取和建筑风格又能与学校的整体规划相协调,体现一定的人文气息。

4.3.2 注重普通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普通高校建设的新校区很多是在大学城里建设的,普通高校之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使得普通高校之间体育资源的共享成为现实。各普通高校在建设新校区体育场馆时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建设几个互不相同的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各普通高校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大学城里的学生实现开放,大学城里的学生只要手持一张体育场馆使用卷就可以在各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里进行体育活动,既可以节省体育资源,又有利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到双重的作用。

5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

体育场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这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应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5.1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一般模式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一般有三种模式:传统式管理、专业化管理、混合式管理。

5.1.1 传统式管理

体育场馆由体育教学部门(体育系、学院、部、教研室)管理。由于先前体育场馆功能单一,对其管理一般只局限在使用方面,没有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普通高校中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往往占主导地位,很少有人关注体育场馆的管理,造成了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维护往往依靠行政性的指令和福利性的措施,很少涉及科学管理模式的探索,造成了体育场馆管理的相对滞后。

5.1.2 专业化管理

普通高校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专业化管理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经营体育场馆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体育场馆的各种维修和保养常识。

5.1.3 混合式管理

是对前两种管理的综合。很多综合类大学的体育场馆一部分用于教学,一部分用于经营,这就使得对体育场馆的管理出现了分化,对属于教学用的场馆归体育教学部门管理,对划分为经营的场馆归学校产业部门管理。

5.2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可借鉴的模式

5.2.1 租赁承包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在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将体育场馆租赁给某个人或私营机构经营管理,租赁人要负责体育场馆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还要对体育场馆进行维护,但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租赁人需要经过学校同意才能付诸实施。这种模式可以使学校从体育场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其它方面,还可以解决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和维护,保证体育场馆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往往在体育场馆的具体使用过程中租赁人和学校会产生一些诸如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问题的分歧。

5.2.2 物业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校将体育场馆的管理权交给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以实现体育场馆的区域化和整体性综合经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变单一的、专项的管理服务为综合性的、全方位的、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大型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更全面、更人性、更温馨、更专业的服务,有利于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开放,其存在的不足就是需要支付一定的物业管理费用。

体育场馆的建设是普通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设计要根据不同学校人文、自然景观的差异,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学校特色;其建设可采取冠名权出让、BOT融资等多种出资方式;其管理可采用传统式管理、专业化管理、混合式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保证体育场馆从设计、建设、再到建成后运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渗透出科学的管理思想,保证体育场馆的最大化利用,发挥体育场馆的多重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官元,吴胜涛.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2006,(3):138-141.

[2]王刚.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中引入BOT投资方式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24-26.

[3]韩开成.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4):5-7.

[4]胡庆山,郭敏,王健.论我国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51-55.

[5]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1441-1444.

[6]宋秀丽,赵文胜,任保国.中外体育场馆冠名权开发比较[J].体育学刊,2006,(3):47-50.

[7]冷迎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1-23.

[8]茆宝荣.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社会价值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72-74.

[9]李文生.对中外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46-49.

[10]谢萍萍,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2005,(11):30-33.

[11]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05,(12):12-26.

普通管理模式 篇9

教学资源、教学结构与管理模式

教学资源是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财、物及管理的总和,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指导下可以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顺序,是事物的一种稳定的构成状态。

“模式”亦称“范型”,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的式样。普通高校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是指普通高校中高职教育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职责分工和职权划分制度的总和,是一整套管理组织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复合体。

教学系统是多样化的,系统的要素相同、结构不同时,其效果、功能往往不同。教学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将教学资源要素在数量、强度、时间、内容、方式上进行科学的配合安排,形成一种良好的、稳定的教学状态。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的管理体系基本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普通高校的高职学院管理模式也倾向于这种体系,根据学校和各院系管理权限的划分和分配关系的差异,可以将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分为行政型、职能型、混合型、独立型四种基本类型。

(一)行政型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高职学院基本上属于一个实体性组织,学校所有高职职能由高职学院承担。从校院结构看,高职学院履行着学校的一个或多个机关部门的职能;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高职学院又相当于大学内的一个学院或系,在教学运行、教育资源、后勤服务等方面又相当独立。在这种管理机制下,高职学院与其他各院系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高职学院既拥有独立的教育资源,还拥有利益的分配权。根据院校管理历史和具体情况不同,教师及实验等资源可采取相对独立型或共享型建设。多校区及初期投资低的专业一般采取这种模式,高职学院属于高职教育的执行层次机构。

(二)职能型模式

在职能型模式下,高职学院是学校高职教育的“职能型”机构,高职学院代表学校行使高职教育管理职能,高职学院主要履行高职教育决策、宏观调控的职能,教学任务及学生管理工作由其他院系承担。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管理内容包括: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制定高职教育规划和战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对教学、考试进行宏观管理,指导、检查各教学院系高职教育工作的展开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高职教育学院处于承上启下、统筹协调的重要地位,教学任务要各院系承担,与其他各院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校资源能很好地共享,如实验室、教师、图书馆等。单一校区及专业性强、前期投资大的专业一般采用这种模式,高职各专业分布到各院系,高职学院属于高职教育的决策层次机构。

(三)混合型模式

混合管理模式是以上述两种模式中的一种为主导,以另一种为辅助的模式,这是一种更为灵活和务实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高职学院与其他院系以契约的形式分工,由其他院系与高职学院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二级管理关系。混合管理模式有利于高职学院与其他院系的协调,减少矛盾,因此,混合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的交叉,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种模式是行政型模式和职能型模式两种模式的混合体,高职学院承担了教务处、学工处、各院系的部分职能,高职教育的决策、执行通过相互协商解决。

(四)独立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职学院一般有独立的校区,从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均由高职学院独立完成。独立校区的高职学院与母体学校在行政关系、人事、财务、校区等方面关系不大,管理相对独立,活动空间大,享有独立校区的办学空间,如教学楼、实验室、运动场、实训场所等,而且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因办学方向不同,与母体学校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办学模式。可根据高职生源特点和社会需求情况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独立型管理模式是目前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趋势,集办学决策、执行于一身,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新思维下高职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资源构成决定了高职职能

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和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又要随着战略调整而变化,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应随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创新。但上文提到的四种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实际上是与普通本科高校对口的设计方式,分为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高职教育管理部门的设置基本上都是按行政管理模式设立的,仍脱离不了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影子。

从组织功能看,高职教育的作用是创造、传播知识以及行使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服务包括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技术人员和为人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开放性,与校外大量的实训、顶岗实习单位及社会产业部门紧密联系。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普通高校的组织结构是教学型、科研型的,各院系的中心任务是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和实验人员各自分管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而生产和社会服务功能常常游离于教学活动重心之外。因此,传统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合高职教育。

(二)高职办学特点决定了需要开放型的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学院的管理模式要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校内资源的分布共享程度而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决定其管理模式必须具备地域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三个基本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势必要求我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型管理模式。

对于必须面对企业、市场进行广泛服务,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普通高校的组织结构影响了高职院校提高效能、效率的要求,必须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因此,对普通高校举办的高职教育,应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创造更多“独立”空间,赋予高职学院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人事工作、学生工作、财务工作、资产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灵活性,让管理模式真正有利于组织教学、实践实训,适应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培训项目、产品生产与销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职能。

(三)适应性思维范式的管理模式

目前,学术界提出了相对于机械性思维范式的“适应性思维范式”,认为高校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原来一成不变的机械式教学管理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这是一种强调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态度的思维方式。适应性思维范式将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维。

适应性思维范式要求:(1)计划要求具有超前性。教学内容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具备超前的预见性,教学理念代表时代发展方向。(2)计划内容要求多样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采取多层次、多类别、个性化的教学。(3)决策计划要求开放。决策者适当分权,扩大二级学院及教育企业等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权,教师、学生及教育企业有权参与决策、计划和管理。(4)评价分析的科学性。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企业及学生家长参与教育评价,参与学校决策,实行全程的多方位的评价,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袋。学校管理开放,接受学生及社会监督。

(四)扁平式管理模式

目前,大部分教育学者认为我国传统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种组织结构的典型特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缺陷是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横向联系,对变化反应慢。“金字塔”式管理是自上而下的,逐层贯彻,逐层执行,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上一级对下一极考核。时间长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流向会让决策层不由自主地产生“塔尖”意识,权力集中,最终导致领导的意志成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行为。

扁平化管理模式破除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管理层级减少,效率提升。通过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它强调系统、管理层次的简化、管理幅度的增加与分权,强调集体智慧。扁平化管理的贡献是减少管理层级,上级层级能映射更大面积的下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让更多人的群体智慧变成学校智慧。

几点对策

(一)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贵在体现学校的特色。高职学院要寻求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层次、类型、使命”。高职院校管理的特色应建立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平台上,也就是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高职教育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需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但采取“工学结合”会使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普通高校的高职教育可藉此顺势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制定新的制度规定,建立有高职特色的管理体系,而不再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管理体系。

(二)成立高职专业管理委员会或高职教育理事会

成立有社会人士参与的高职专业管理委员会或高职教育理事会作为高职的决策机构,构成人员为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企业人员、社会工商界名流等,探索在高职专业管理委员会或高职教育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高职专业管理委员会或高职教育理事会制度有助于大学及时反映社会需求,避免内部利益群体对大学事务的控制,管理由保守式向开放式过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政府不再包办大学的全部事务,扩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构建高职专业管理委员会或高职教育理事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参与方式。

大学高职专业管理委员会或高职教育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审议高等学校重大决策和进行绩效评价,参与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和产学研合作,筹措和管理大学发展基金,审议学校发展年度报告,参与考察大学高职管理层人选,裁决学生和教职工的校内申诉。

(三)职能转变

高职教育要明确自身定位,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是职业教育服务,高职教育按照社会上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各种各样需求,以学校的设施、设备、环境向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既是接受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又是高职教育服务的结果。高职教育的管理必须由单纯的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改变传统“金字塔”式的集权结构,建立扁平化、多维式、开放式的现代结构,实现由单一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四)构建新型的校企关系模式

高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学校自身、专业教学实体以及教育企业合作三个层面,教学资源不仅依赖于学校自身资源要素的支撑,更依赖于职业教育社会资源的优化。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资源要素更多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均GDP、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方面的改善,这是教育系统内部难以调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下,校企合作的深度、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广度决定职业教育的成败。

组建校企职教联盟,以专业(群)为依托,校企通过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场地或人员等要素,组织实施生产性教学或研究性生产,共同承担生产经营性项目或技术研发项目;或共同组建职前教育基地,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共同建设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教学企业,探索“教学、实践实训、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为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供制度环境,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刚,等.改革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2]王娜.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J].经营管理者,2009(4).

[3]崔小春.金字塔式管理PK扁平式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6(12).

[4]许建平.高职教育的“开放性”与高职院校管理的改革[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普通管理模式 篇10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

在普通高校中, 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学校中成人教育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职责分工和职权划分制度的总和, 是一整套管理组织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复合体。 (1) 它主要由管理组织机构, 包括办学机构的设置、各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 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划分这三个要素所构成。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来看,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有独立性管理模式、交叉型管理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三种不同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在管理机制、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优点与不足。由于混合管理模式是独立型和交叉型管理模式的综合, 它的优缺点与独立型和交叉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是互补的, 因此本文只对独立型管理模式和交叉型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 管理机制方面

独立型管理模式是一种“实体性”管理模式, 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统一。从招生、教学到毕业, 所有的教学管理工作都由成教院承担, 可以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这种管理模式能做到“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机结合, 管理机构相对健全, 渠道顺畅, 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交叉型管理模式是一种“非实体性”管理模式, 成教院的职责重在宏观管理。由于教学任务是由各院系具体实施, 管理主体和客体存在多方面的利害关系, 无法做到对学生、师资实行直接管理, 只能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监控的作用, 因此有时会出现管理不到位、渠道不顺畅的现象, 无法有效实施宏观管理。

(二) 学生管理方面

独立型管理模式从新生入学到毕业, 学生的管理工作全部由成教院完成, 完备的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过程, 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 特别是对于脱产专业, 效果更为明显。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接触, 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问题, 对学生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就学生而言,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照标准是相同层次的不同专业, 不容易对他们造成消极因素。

交叉型管理模式由于对学生的管理涉及若干个部门, 显得分散, 无统一标准, 管理水平也相对低一些。这种模式的好处是, 成教院不必陷入具体的日常管理事务, 压力较轻。但是, 学生的参照标准是相同专业的不同层次, 显而易见, 这样的参照比较容易造成消极因素。

(三) 师资管理方面

在独立型管理模式中, 对师资的管理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成教院所管辖的基础课教师, 这部分教师数量不多, 实际上已经从全日制普通教育的师资中分流出来, 单独地成为成人教育的师资。这些教师实际上是属于成教院的专职教师, 因此, 成人教育的特点容易受到重视, 成人教育的规律容易得到遵循。但是, 这部分教师是从整个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分流出来的, 这样的分流或许不能保障师资和教学质量。另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是从其他院系“临时”聘任的, 成教院对这部分教师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因为他们的隶属关系在院系, 成教院没有具体的管理权。

在交叉型管理模式中, 由于教学过程是在院系完成的, 因此教师是接受了院系的派遣而去执行教学任务的, 对教师的管理和考评当然也比较容易纳入院系的管理制度中, 但这同样容易造成成教院对教学过程的调控缺乏力度, 因为教师是接受院系的任务且对其负责, 成教院对教学过程的考评标准和院系的标准是不尽一致的, 特别在考试的问题上, 在尚未实行试题库或标准化考试的情况下, 很难将两者有效地统一起来。

(四) 教学管理方面

在独立型管理模式中,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均由成教院统一制订管理标准并执行, 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 以及对这些环节的监控机制也比较完整, 因此, 管理渠道顺畅, 管理效率较高。教师可以按照成教院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较好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考勤情况及平时成绩结合起来, 对学生作出相对科学的综合评定。

在交叉型管理模式中, 教学过程和管理是分散到各个院系进行的, 成教院主要负责协调与监控。由于各个院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就给成教院的协调与监控带来一定的困难, 很多时候成教院的协调与监控都是有名无实的。比如说每一个学院的考勤管理标准与具体的执行情况会出现差异, 这样把考勤管理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五) 经费管理方面

在独立型管理模式中, 成人教育的办学收入由成教院统筹安排, 实行专职管理、成本核算, 能够有效利用资金, 降低成本。成教的招生宣传工作统一由成教院负责完成, 各教学院系不再负责, 避免重复宣传, 节约宣传费用。独立型管理模式实行扁平的组织结构, 管理层次明显减少, 工作效率高, 相应地减少了管理费用。

在交叉型管理模式中, 成教学费由学校计财处统一收取和统筹安排, 划拨到成教学院和各教学院系。划拨到各教学院系的成教专用经费往往被院系截留、挪用, 造成专款不能专用。一些教学院系领导片面地认为开展成人教育等同于办培训班, 认为是搞创收, 从而在经费的使用上, 很少考虑投入必要的成教发展基金去改善教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加强师资培训、建设精品教材等。[1]

(六) 教学资源管理方面

在独立型管理模式中, 由于成教院有着相对独立和充裕的办学经费, 比较重视对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 比如管理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多媒体设备、各类实验室和图书资料等。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但是就整个普通高校来说, 这样的投入往往会造成经费和资源的浪费, 没有很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在交叉型管理模式中, 由于教学资源设施是学校或各院系共同提供, 这样就避免了经费和资源的浪费, 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但是也会出现人均教学资源拥有量明显降低, 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需要这类矛盾。

综上所述, 独立型管理模式对于成教院来说有着较高的管理自主权, 管理层次精简, 有完整、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 管理水平较高, 经费使用率高, 不易造成浪费, 教学资源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但有时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对专业课教师的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交叉型管理模式, 成教院和各院系对师资管理、学生管理、将教学过程的管理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可发挥双方的积极性, 但容易出现双方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 造成管理水平不高的后果, 此外, 交叉型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为学校节省办学投入。

混合型管理模式从机构设置看似乎面面俱到, 既有成人教育管理职能, 又有办学实体的权力和效率;既能对各办学单位办学质量进行监控, 又能按照成人教育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顾此失彼, “此”即为成人教育实体所带来的较大的经济收益及局部利益, 而这个“彼”更多的是成人教育的管理职能。 (2)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

就独立型管理模式而言, 首先必须端正学校各单位部门的办学指导思想, 把成人教育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 并加强领导, 把它作为学校基本的办学任务之一, 形成各单位部门齐心协力、同抓共管的局面。其次, 对成教院来说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 对于专业课的教师应有校级主管部门实行统一分配, 同时, 学校也应制订相应的教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做科学考核, 严格考试制度, 把教师的奖金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 成教院应争取更多的校企联合办学的机会, 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 为成教办学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

就交叉型管理模式而言, 首先应解决好学校对各办学单位的管理问题。因此, 学校对办学单位的管理, 应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逐步过渡, 而办学单位相应地从被动的管理客体转变为既是管理客体, 又是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管理主体。 (3) 其次, 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除了各院系和学生评价之外, 还要加入成教院主管领导的评价考核, 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属当事人, 评价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加入成教院主管领导第三方的评价能对教学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对今后的教学作出合理的监督和协调。最后, 要严格经费使用制度, 减少各学院对成教经费挪用、乱用的现象, 对违规、违纪行为学校主管部门应实施相关领导、人员的问责制度。

就混合型管理模式而言, 要正确处理学校、成教院、各教学院系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关系, 学校要对成教的管理、教学、监督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 各部门不能推卸所属的职责和责任, 也不做越俎代庖的事, 各部门各尽其职、各行其是。当然, 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应该是各部门共同追求的目标, 但质量是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不能愚昧地追求办学效益和经济利益而忽视办学质量。在利益面前, 学校主管部门应进行统筹分配, 保证各单位的办学积极性, 使它们相互支持与合作, 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1) .

[2]刘伟辉.陈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7, (2) .

[3]段建中.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6) .

[4]屈家安, 刘菲, 郭胜利.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 2010, (5) .

[5]崔立国, 胡凤卓.21世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7) .

普通中学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探索 篇11

中学;基建档案;管理;探索

建水一中始创于1917年,历经县立中学,省立临安中学、云南省建水中学等历史时期,于1953年定名为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1978年成为云南省二十四所重点中学之一,1981年开办了民族高中班,1994年被认定为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1998年晋升为省一级二等完全中学,2006年晋升为省一级一等学校。1999年11月红河州民族中学并入建水一中,实施了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改革。现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劳技教育先进单位、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知名中学科联体常务理事单位和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绿色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信息技术实验学校、一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工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省中学科联体副理事长单位;红河州窗口示范校等。

校址座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县县城,与享有“金碧壮丽甲全滇”美誉的建水文庙毗邻。校园占地面积11.2公顷(含农场2.4公顷),建筑面积6.47万m2。拥有现代化的理、化实验室、电教室和全国先进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有4000m2的图书馆,纸质图书8万余册,电子图书11万册;有400m塑胶标准运动场和塑胶网球场等。校园建筑独具“青瓦白墙石板路”的特色,集花园、学苑、乐园为一体,是读书修身的好去处。2011年秋季有教职工289人,教学班58个,学生3636名。

建水一中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滇南名校。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学校以“严谨治学、团结创新”为校风,“为人师表、锐意进取”为教风,“认真读书、勤学向上”为学风,“开拓图治、勤政务实”为领导作风,拥有了一笔珍贵的无形办学资产。学校坚持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注重计划、目标、量化管理和教育科研,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了“团结、民主、科学、高效”运行机制。

笔者1983年11月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从事物资保管员、出纳、档案管理,1990年10月在80402部队后勤部营房科从事营房档案管理工作,1997年8月转业到建水一中从事学校基建管理工作至今。在做好学校基建工作中,笔者对学校基建档案工作高度重视,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刚开始接触学校基建档案工作,感到档案工作专业性很强,自己在实际操作上感到有些吃力,但凭着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上进好学的劲头,虚心请教老同志,找一些有关档案管理的业务书籍来自学,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笔者对学校基建档案工作开始有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能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为了能够更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做好这项工作,校领导和老师们对笔者很关心,2009年7月6日参加由云南省档案局在玉溪组织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机关文书工作》、《机关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概论》、《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编研概论》五门课程。从部队到学校,虽在不同的单位上工作,但都是从事基建工作,都与档案工作分不开,不论是对部队营房档案的管理还是从事学校基建档案的管理,都能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实事求是,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对本职工作有较强的学习进取精神和工作责任感,自觉遵守学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党和国家机密,工作积极主动,服务热情周到,具有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事学校基建工作以来取得了以下一些成绩:一是注重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事学校基建工作以来,对基建档案工作高度重视,为做到规范管理,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云南省档案条例》及一些业务建设规范,通过学习,认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建设和发展档案事业的法律依据,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而增强了法制观念。通过多次参加建水县城建档案馆举办的基础知识业务培训学习后,对档案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校基建档案的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二是认真做好学校后勤总务处的日常事务工作。从部队转业到建水一中总务处从事基建工作以来,服从校领导的按排,认真落实“安居工程”,以踏实的作风实施校园建设规划,衣带渐宽终不悔。2002~2011年是建水一中基建任务最重的10年,而从进校那天起,基建任务就实实在在地压在了笔者的肩上。几年来,由于笔者扎实有效的工作,保证了学校基建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从2002~2011年完成了图书馆、教学实验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综合楼、运动场地等价值8042.50万元的基建工程,新增校舍面积45804.53m2,运动场地实现了整体搬迁,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取得的工作成效。自己从事学校基建工作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在领导和教职工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之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每幢校舍竣工验收后,笔者积极认真地按照工程档案形成程序,整理每幢校舍的竣工档案,形成基建档案246卷,文字材料17672份,图纸706张,抄写城市建设分类目录106张,保管单位内目录141张,复印245件3157页约162万字,做这些工作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积极主动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为今后学校基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打下基础。四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明确了科室内部人员岗位分工、职责权限及办事程序,避免了遇事相互推委、职责不清和多头管理、口径不一给施工现场造成的混乱,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既敢于管理又善于管理,不徇私情,不讲情面,不拿原则作交易。注意及时化解内部矛盾,维护科室内部团结。作为学校的工程管理部门,要保证工程又好又快地完成,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非常重要。因此,对在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从不避讳,而是积极加以疏导,主动和同志们进行勾通和交流,以诚待人,做好每个人的思想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为科室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近几年来,利用工作之余,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学习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工程造价管理办法以及软土地基处理等),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管理实际,为学校基建工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降低工程成本做出了贡献。爱岗敬业、大胆进言,做好领导的参谋。在工作中,不随众、不刻意附和领导,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工程建设具有投资大、返工成本高的特点。因而在设计方案的确定和施工阶段,作为工程专业人员笔者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不为讨领导喜欢而违心附和。筆者认为,人非圣贤,领导也不可能事事精通,如果明知不妥而不指出,那就不是一名好干部,更不是领导的好助手,其结果不仅不能维护领导的威望,反而会使国家、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害。

在这些年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笔者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是认识到仅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工作能力是不行的,必须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而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一个勤字,要勤学苦练勤思索,作为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二是作为一名学校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要知档爱档,依法治档,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更新知识。在坚持原有的工作方法的同时,更要注意摸索和学习新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三是作为一名学校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精通基建管理和档案管理业务,要掌握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必须认真学习,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普通管理模式 篇12

要构建医联体内的数据共享平台, 通过该平台医联体各家单位的医师可以调阅到患者在“医联体”内任何一家医院的X线光片、B超、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同时, 家庭医师可以随时在门诊医师工作站预约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

2拥有充分可支配医疗资源是条件

在政策上要给予家庭医师必要的抓手与权力, 使其能够掌握足够的诊疗资源, 从而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能。家庭医师拥有了充分的医疗资源支配权, 才能让签约居民享受到签约的便利和优势。在诊疗费用的减免、常用药物足量配给、医保报销比例的差距等方面, 要给予政策的倾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工作站上不但能随时预约专家门诊, 同时上级医院还要预留专门的床位, 让签约居民享受住院转诊绿色通道。只有“以患者为中心”让已签约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新医改的实惠, 他们将会是医改最好的宣传者和拥护者。家庭医师不但拥有过硬的医疗诊治水平、系统的健康管理, 和居民建立了稳固的伙伴式关系, 还有强大的医联体作为支撑, 这样的“守门人”才会聚集越来越多的“粉丝”, 才能吸引更多的居民首诊到社区。

3规范、便捷的操作流程是必须

要想在医联体内形成流畅的转诊机制, 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和职责范围, 并且要编写完整的服务手册, 确定各级医疗机构的患者收治标准, 并出台相应的转诊标准, 规范转诊流程[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师主要负责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慢病随访、家庭病床、社区管理、常见疾病的诊疗为主。当患者的疾病超出规定范围, 家庭医师就应当根据转诊标准开具转诊单, 向医疗联合体中的上级单位进行转诊。操作的流程要便捷迅速、安全有效。对于在转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 要事先在制度上杜绝, 确保患者既能按照病情的不同治疗阶段得到及时的转诊, 又能保证患者治疗的有效性、连续性和安全性。在医疗联合体中, 要对二、三级医院接收家庭医师的转诊有数量上的规定。

4留住人才是关键

随着老一辈基层卫生工作者的逐渐退休, 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备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 有进口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 (DR) 、数字化多功能X线光机、计算机X线成像系统 (CR) 、数字化移动X线光

日渐增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如何完善家庭责任医师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 对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中强调经济激励的重要性, 但是单一的经济激励是不够的。有研究表明, 激励对象的不同对于激励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在工资较低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待遇对留住和激励卫生技术人员作用非常明显, 而工作条件和职业发展机会对高学历的年轻医务工作者影响更大[4]。在当今社会, 没有经济的支撑是不行的, 但只是经济上的鼓励也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渠道留住人才,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要让年轻的家庭医师看得到未来, 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在生活保障、户籍编制、职称晋升、社会荣誉等方面有足够的倾斜政策, 要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认同感。当前有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尚未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也有部分刚进入社区工作的高学历人员对自身期望太高而导致对现有激励的不满。因此, 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充分考虑家庭责任医师的职业发展和认知期望,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激励。

医改是个世界性难题,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如果将医联体比喻为一棵参天大树, 那么深扎在基层、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家庭医师是埋藏在地底下的发达根系, 是纤弱的根须和泥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不断吸收着水和养份, 让大树充满了勃勃生机。所以家庭医师是医疗联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新医改的重头戏, 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或许会让大树的根基更牢固。

参考文献

[1]周建莹.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上海探索构建区域性

医疗联合体[J].医院院长论坛, 2009, 6 (6) :24.

[2]金春林.对深化上海医改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 2009, 12

[3]夏云, 袁青, 姜昌斌.上海市"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运行模式的

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2) :147.

[4]李慧, 孔鹏, 于海宁, 等.基层和公共卫生人员工作行为影响因素

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 (3) :611.机等[1,2], 并且有很多普通放射科已经完成实现了数字化, 建立了数字成像系统,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 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目前普通放射科的发展需要, 如何进行其管理模式的转变, 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1 普通放射科的发展

普通放射科从传统的X线扫描技术为主要检测手段, 笨重落后的X线机加上一些辅助设备就是科室的全部家当到十几年后随着科技的发展, 放射科的机器部件X线检测设备从中小型增换成中大型, 仪器的先进性和检测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再到后来传统X线电视化影像技术的改革, 造影检查技术的提高和X线机设计性能的改进使得原先必须在暗室内操作的X线显示技术可全部在亮室条件下进行检查操作, 极大地改善了检查环境和诊疗条件。

随着X线影像医学向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迈进和传统X线检查设备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完成, 各类影像检查质量与工作效率成倍提高。磁共振 (MR) 的引进和介入性放射医学技术的应用 (DSA数字化层面血管造影技术) , 使得各种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的检查和治疗相结合成为可能, 现代影像医学发展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现代化和数字化 (CRT和DR) 的X线检测设备, 更是令放射科人引以为豪。这些都是科技进步的有力体现。

2 普通放射科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我国长期采用苏联的医疗体制, 将影像学科作为“辅助”或“医技”科室看待, 使之在医院中处于从属地位。以往的放射科都是按照不同影像设备将放射科分解成几个不同的独立科室, 比如分为普通放射科、CT科、磁共振科、介入科等等。这样分科是因为在数字化不够发达的时期, 适应当时的医院管理需要, 用一种单一设备做为管理单元, 在经济上核算也比较方便。

但是其弊端也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 每一种检查手段都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 而且越发展到数字化阶段, 联系越紧密, 不管是普通放射的检测还是CT、介入都有其不可割性和紧密联系性, 基本上可以说是从不同的层面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反馈, 而人为的对其进行肢解去片面的了解影像资料, 很容易对诊断结论产生误导, 甚至会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分科中, 常常会因为拿到的影像资料不同, 对同一个疾病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使临床医师不知所措。如果把这些资料拿到一起来进行比较, 综合分析, 这种得出不同结论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不单单发生这样的情况, 在传统的体制下, 各影像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多, 各自为营, 夸大自己的优势, 努力说服患者使用自己科室的影像设备, 以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延误了患者的诊断, 而由此引起患者的完全可以避免的痛苦的事例不再少数, 甚至造成医患矛盾, 影响医院声誉。以胸部疾病做简单的举例, 有的医院使用非常复杂的一套体系, 如支气管造影、或者普通X线断层来诊断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肿瘤、纵膈病变等, 也不用很简单而有效的螺旋CT。

在教学方面, 因为设备在不同的科室, 一种疾病的X线、CT、MR表现就必须要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别去讲解, 把知识传达和分解的支离破碎, 学生在接受的时候也无法系统理解[3]。其实, 普通放射学应该说是影像学的基础, 而其他CT、介入、MRI等则是医学影像学的高端和发展方向, 人为的独立和划分会使其互相脱节, 也完全没有必要。

3 普通放射科管理模式的转变

3.1 重新划分科室

打破原来旧的管理体制模式, 把放射科重新统一化管理, 并按解剖系统分专业进行, 应该是比较科学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使原来不同影像设备得到原有的统一性, 而放射科医师则按照解剖系统分成神经、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骨骼软组织等一些组别。每级可以由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负责人高年资医师固定专业, 低年资医师实行轮岗制度。

这样按系统分专业的划分的好处于:医生不再为了设备而工作, 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把影像资料当成一种研究手段去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更多高、精、尖的技术人才, 并且更迅速的提高放射科的整体诊断水平;临床医师能更全面的得到患者的所有影像资料, 进而快速的判断病情并得出诊断结果, 避免不同结果的无序性;教学工作也可以统一而顺利的进行, 避免之前的重合讲解。

3.2 采用影像科室装备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进行管理

影像科室装备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简称PACS是医院应用医疗设备 (CR、DR、DSA、CT、MRI、超声、核医学) 产生的医学院影像的信息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图像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 实现医学图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传输、处理和管理[4]。PACS可定义为:由图像数据获取、存储以及显示子系统通过不同的数字网络构成的通讯系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系统, 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功能完备的系统。PACS的应用不仅减少了重复的检查数据, 而且提高了医疗质量, 使原来的工作流程发生转变, 变的更高效和快捷。

PACS用于管理的优越性有几点: (1) 采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管理数字化医学影像资料, 达到图像的高速存取; (2) 数字图像代替了胶片, 实现医院的无胶片化存档和管理, 减少了胶片、药液与储存的费用支出; (3) 对图像可进行多种后处理, 大大丰富了医生的诊断信息, 从而可以观察到传统照片无法观察或很难观察到的信息, 有助于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 (4) 利用网络技术, 实现影像资料共享, 可克服时间上和地域上的限制, 使医护人员能为种类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治疗、护理; (5) 在国际信息联网或多种通讯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下, 远程传输, 进行异地会诊, 容易达到远程诊断和远程医疗目标; (6) 医院管理最优化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 从科室管理的角度, PACS记录了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 使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明确, 便于落实奖励和惩罚;对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和改善的作用。

普通放射科在发展的过程中, 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化会越来越大, 而且分支会越来越细, 所以, 细化分工必然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医学影像学本身就是一门整体的学科, 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和不可分割性, 传统的科室分科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普通放射科发展的要求, 其正在显露出它越来越多的弊端, 甚至会阻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所以, 本文提出改善普通放射科的管理, 打破传统管理方式, 为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和医院的高效运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何云峰, 合嫒杰, 杨开泰, 等.WEB-PACS与医学影像科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变革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5) :133.

[2]姜忠.我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2) :54.

[3]刘力.医学影像科的内涵建设[J].西南军医, 2010, 12 (5) :964.

上一篇:园艺植物栽培学下一篇: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原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