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共12篇)
普通学校 篇1
一、问题提出
学校适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的概念。在其研究的历程中曾被研究者定义为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活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和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观点。如今最受人们认可的定义是Ladd (1996) 的定义, 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即儿童入学后在学业以及情感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 主要有Cowen的学校适应的AML模型、Ladd等人提出的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Perry和Weinstein提出的学校适应理论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普遍认为学校适应包括三个领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社会性—情感适应。因此本文将这三个领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学业适应 (学业成就、学习态度) 、行为适应 (攻击性、害羞退缩) 和社会性—情感适应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态度。
对于儿童来说, 学校与家庭是其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孤儿学生。对于他们来说, 学校不仅仅代表着普通学生眼中的学校, 同时也包含了家的意义, 因此学校就兼具了两重功能, 成为其全部社会支持的来源。因此, 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观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些现象, 促进普通学校适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孤儿学校6年级学生 (45名学生) , 其中男生31名, 女生14名;普通学校5年级学生 (36名学生) , 其中男生20名, 女生16名。
2. 测量工具。
(1) 学校态度问卷。修定Ladd的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判断量表上作答。回避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消极评价, 在喜好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积极评价, 并进一步将学校态度分为学习态度与社会态度两个方面。 (2) 角色扮演问卷。用角色扮演法评价社会行为, 将其概括为五个因子:社会技能、攻击性、害羞退缩、师生关系 (亲密型、矛盾型、依赖型) 及同伴地位 (消极、积极) 。通过让学生选出不同角色的合适人选, 得出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及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 (3) 识字量问卷。以固定的比例在字典中抽取200个字, 以拼音 (100题) 和词语 (100题) 两种形式呈现, 并采取四选一的迫选方式由被试作答, 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识字量水平。本文选取识字量水平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 (4) 同伴关系测量。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采用五点等级评分法, 让每个成员给团体中的每个人评分:最不喜欢1分, 最喜欢5分。得分越多, 说明他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近, 关系越亲密, 进而得出每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 也就可以知道个体的情况了。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业适应的差异比较。
(1) 学习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8.624, p<0.001) 。 (2) 学业成就。用识字量问卷测得学生识字量的成绩, 并以此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结果显示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2. 行为适应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攻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611, p<0.05) ;孤儿学校学生在害羞退缩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209, p>0.05) 。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比较。
(1) 同伴关系。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得分越多, 说明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小, 关系越亲密, 这样分析可以得出每个成员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选择得分 (个人对其他成员的主动社会距离) 代表个人对群体成员的接纳程度;被选择总分 (其他成员对个体的被动社会距离) 代表着群体对某个成员的接纳程度。孤儿学校班级中, 除23、30、24、37、35五名同学外, 其余成员的选择总分都在100分以上,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全部在2.59以上。从被选择方面看, 最高16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4.15, 最低7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1.56, 被选择分数的分布跨度较大, 这表明不同成员被团体的接纳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普通学校学生的选择总分全部都大于120分,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最低为6.12, 显示他们比孤儿学校的学生更愿意与别人交往。而被选择总分除了35、42两名同学外, 均在140分以上,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均在3.15以上, 明显高于孤儿学校学生的平均分 (平均1.56) 。 (2)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亲密、矛盾、依赖三个项目,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564, p<.01;t=1.658, p<.001) 。 (3) 社会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10.427, p<0.001) ; (4) 社会技能。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技能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452, p>.05) 。
四、讨论
1. 学业适应差异。
在学业适应方面, 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但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可见, 孤儿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不是由于其学习态度造成的, 通过实地的访谈及调查推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落后影响其后的学业发展;学校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升学、择校等社会压力。
2. 行为适应差异。
在社会适应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攻击性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中小学过渡的五六年级经常发生, 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对其有很大的伤害。经常被攻击的学生会产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感、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会使学生日后形成畸形人格;而对攻击者而言, 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高危者。在孤儿学校, 攻击性行为潜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缺失家庭支持是其攻击性行为高发的原因, 另外对于攻击者而言, 虽有教师的尽力指导, 但很难与父母的教育及管制力量等同。因此, 对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及矫治对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值得注意的是,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依据Ladd的理论, 学校态度是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 而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是学校态度的两个维度, 即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态度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具有更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孤儿学生认可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 在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提高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启示, 较大的学习压力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对疏离, 使得没有家庭支持的他们亲密感的缺失更为严重, 我们估计这使得孤儿学校的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 从而成为一种影响学校适应的情感变量。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加孤儿学校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相应的游戏, 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 加深感情, 获得进一步的亲密感。另外, 尤其对于不被接纳的孤儿学校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一方面缺失了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在同伴中也不能得到接纳, 很容易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 甚至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
孤儿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 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 对学校的消极情感, 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 进而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教师对于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讲, 扮演了更多的角色, 不仅要做学习上的指导, 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因此,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亲密和依赖性更强。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孤儿学校学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婵, 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251 (3) :172-176.
[2]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55.
[3]Xinyin Ch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Affective Performance:An Effective Profi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1994, 22 (3) :221.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36, 320.
普通学校 篇2
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以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的高级中学毕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
第三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和办学条件的实际可能,编制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调整普通高等教育的结构,妥善地处理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合理地确定科类和层次。
第四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招生及分配面向地区以及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状况等,统筹规划普通高等学校的布局,并注意在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加强的省、自治区有计划地设置普通高等学校。
第五条 凡通过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增设专业、接受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及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等途径,能够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另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
第二章 设置标准
第六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高等教育工作的能力、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的专职校(院)长和副校(院)长。同时,还应当配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和系科、专业的负责人。
第七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须按下列规定配备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合格教师。
(一)大学及学院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一人。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院)专任教师总数的10%。
(二)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主要专业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一人。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
(三)大学及学院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院)专任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高等专科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高等职业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少数地区或特殊科类的普通高等学校建校招生,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达不到
(一)、(二)项要求的,需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第八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和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保证教学、生活、体育锻炼及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普通高等学校的占地面积及校舍建筑面积,参照国家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的定额核算。普通高等学校的校舍可分期建设,但其可供使用的校舍面积,应当保证各招生的需要。
第九条 普通高等学校在建校招生时,大学及学院的适用图书,文科、政法、财经院校应当不少于八万册;理、工、农、医院校应当不少于六万册。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的适用图书,文科、政法、财经学校应当不少于五万册;理、工、农、医学校应当不少于四万册。并应当按照专业性质、学生人数分别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标本、模型。理、工、农院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或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师范院校应当有附属的实验学校或固定的实习学校;医学院校至少应当有一所附属医院和适应需要的教学医院。
第十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须有稳定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第三章 学校名称
第十一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确定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
第十二条 称为大学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
(四)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三条 称为学院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三千人以上。但艺术、体育及其他特殊科类或有特殊需要的学院,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四条 称为高等专科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五条 称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四章 审批验收
第十六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每年第三季度办理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手续。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三季度以前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一审批时间办理。
第十七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完全具备建校招生条件的,也可以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招生。
第十八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由学校的主管部门邀请教育、计划、人才需求预测、劳动人事、财政、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建学校的名称、校址、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规模、领导体制、招生及分配面向地区;
(二)人才需求预测、办学效益、高等教育的布局;
(三)拟建学校的师资来源、经费来源、基建计划。
第十九条 凡经过论证,确需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筹建普通高等学校申请书,并附交论证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筹建普通高等学校,还应当附交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意见书。
第二十条 普通高等学校的筹建期限,从批准之日起,应当不少于一年,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凡符合本条例第二章规定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并附交筹建情况报告。
第二十二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接到筹建普通高等学校申请书,或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准予筹建或正式建校招生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 为保证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进行考核验收。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建立的普通高等学校,从批准正式建校招生之日起十年内,应当达到审定的计划规模及正常的教师配备标准和办学条件。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负责对此进行审核验收。
第五章 检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 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调整、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一)虚报条件,筹建或建立普通高等学校的;
(二)擅自筹建或建校招生的;
(三)超过筹建期限,未具备招生条件的;
(四)第一届毕业生经考核验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解读 篇3
新增两类不得报考人员
【内容】今年新增两类人员不得报考:(1)在高中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2)在上一年度参加高考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被认定为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
【解读】这是教育部首次在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将弄虚作假获取报名资格及作弊情节严重者纳入不得报考人员行列。
【对我省影响】执行上述政策。
异地借考限试卷相同地
【内容】教育部今年对“异地借考”作出新的限制: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由考生向工作或学习单位所在地及户籍所在地的省级招办提出申请并经同意后,可在考生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考生答卷的评阅及录取事宜由其户籍所在地省级招办处理。
此外,教育部今年明确规定:指使、组织或参与组织“高考移民”活动,为考生伪造或违规办理户籍迁移、中学学籍档案的考试工作人员,将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的相应规定进行处理。
【解读】“试卷相同地”说白了就是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这也表示,自主命题地区无法进行异地借考,2008年全国高考上海、北京、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6个省、区、市实施自主命题,考生人数约占全国考生总数的2/3。
【对我省影响】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我省从2006年起开始执行高考数学、外语科目自主命题,今年我省将继续执行这一政策,高考异地“借考”在我省无法实施。明年我省将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高考,在我省借考的可能性也不大。学籍在我省的考生无法到外地借考,而学籍在外地的考生也无法在我省借考。
招生简章不得隐瞒办学类型
【内容】各高校招生简章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表述规范,经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发布,且不得擅自更改,并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宣传(广告)中不得使用模糊或隐瞒办学类型、层次的简称。
今年经教育部审核后的各高校招生简章将于4月15日后在阳光高考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上集中发布。
【解读】今年教育部对招生简章实施更严格的审核,建议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定要登录阳光高考平台看招生简章,那里的内容不会忽悠考生,那里的学校没有伪装。
【对我省影响】我省是教育大省,也是民办高校集中的区域,教育部严格审定招生简章后,会使民办高校更加注意内涵建设。
“平行志愿”新增10省区
【内容】今年,教育部在去年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辽宁等6个省市基础上,新增河北、吉林、江西、福建、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宁夏等10个省区进行平行志愿投档改革试点,使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进一步在全国推广。
【解读】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具体地说,录取时,将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需要说明的是,平行志愿是档案投到学校,不论录取与否,该批次投档即完成。
【对我省影响】按照教育部公布文件显示,我省今年不会实行平行志愿。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往年的规定,我省考生不管是报考本省还是外省院校,都不会实行平行志愿,而是实行录取前填报志愿和录取过程中征集志愿的办法。
关注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 篇4
一、普通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据统计, 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近15000所, 然而, 除艺术专业学校外, 开设艺术教育的学校却寥寥无几, 从最近刚刚结束的“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 (音乐、美术、舞蹈) 课教学设计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 参赛的学校很少。全国大约有六十几所学校报名参赛, 共收到参赛作品二百多份, 辽宁省只有4所学校参加比赛, 可见参与的学校极少,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与中小学、高校的差距, 多数学校没有把与美育教育相关的课程落实在教学计划中, 没有艺术学科的专兼职教师, 没有教学设备, 教科研方面活动较少, 使得少数学校虽然有艺术课的教师, 但基本上也不从事教学工作, 而是改做其它事务性工作, 既发挥不了个人的专业特长, 又没有满足学生美育教育的需求, 使得学生在美育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培养, 造成普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美育方面与其它各类学校相比比较滞后。
二、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各级各类学校把校园文化活动都视为是学校总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音乐表演, 因此说,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主要手段, 每年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 音乐表演都是重头戏, 如: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迎新生文艺演出、运动会中的场地表演等都是以音乐为主要表演形式。另一方面, 学生社团也以音乐类居多, 如:军乐社团、合唱社团、电声乐队社团、吉他社团、民族乐队社团等。还有与音乐紧密相关的社团, 如:民族舞社团、街舞社团、拉丁舞社团等。可见, 音乐艺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它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加以重视。然而, 我们在组织活动和举行活动中却不难发现, 每次活动效果与我们搞活动的初衷相差甚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方面
1. 学生唱歌跟不上节奏, 与伴奏盘的调不一致。
2. 不识谱, 把多、来、咪、发、索、拉、西, 说成是一、
二、三、四、五、六、七。
3. 对音乐表演方面的基本知识一窍不通。
(二) 素质方面
1. 对音乐所涉及到范围、表演形式等了解甚少, 对音乐的理解很片面, 只是停留在喜欢上。
2. 对于每次校内举办的大型主题文艺活动, 不能正确地选择
与主题贴切的作品, 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喜欢什么就表演什么, 造成表演的节目与活动的主题极不相符。
3. 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音乐教育, 加上平时不注意观察, 所
以有些学生上舞台后, 一些表演动作极为不协调, 不仅作品不符合要求, 而且还破坏了整体的审美感, 给人的感觉很不严肃。
从以上的几个方面不难看出, 学校的大型文艺活动举办的是否成功, 作为参与者的学生音乐素质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充分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和在美育教育方面所受的教育, 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识到在普通中职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三、普通中职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 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美育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音乐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美育教育的一个有力途径, 因此, 加强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学习, 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陶冶高尚的情操, 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
2.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征,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通过学习, 可以弥补由于中小学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带来的音乐教育的残缺。如: (1) 为了追求学生考试高分, 一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音乐课。 (2) 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音乐课程, 但实质上也就是一个听流行歌曲的课, 学生音乐知识方面根本就没有学到, 甚至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都不懂。 (3) 由于普通中职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来自不发达地区, 那里的学校条件比较差, 根本就没有音乐教师和音乐教学设备。
4.通过学习, 可以提高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整体水平, 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提升, 使活动的主题鲜明、艺术性强。
5.通过学习, 让大多数学生具备参加音乐活动的能力, 使校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促使一些学生改掉沉迷网吧、厌学的陋习。
总的来说,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如何真正地把学校美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是我们这类普通中职学校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升学压力不大, 课余时间较多等特点, 采用音乐教育这一有利手段, 对其进行音乐教育,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得到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既定目标。
摘要:目前, 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很快,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 我们感到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其它各类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开设艺术教育的学校较少, 没有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由于校园文化活动、二课活动的开展, 在这类学校开设音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学校推广普通话简报 篇5
9月8日至14日是第XX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了增强全体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促进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在学校深入进行,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双江镇中心小学各班积极开展以“推广普通话,爱我中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了什么是普通话;有些班级还以朗读诗歌,说绕口令等方式,激发同学们说普通话的热情,教育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坚持讲普通话。此次班会,激发学生互相督促、互相鼓励,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对不讲普通话的现象勇于指正。
普通学校 篇6
第一条 为规范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的处理,保证招生公开、公平、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招生,是指高校通过国家教育考试或者国家认可的入学方式选拔录取本科、专科学生的活动。
高校、高级中等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中)、招生考试机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招生工作人员、考生等,在高校招生工作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认定及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处理各类违反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管理制度的行为。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所属高校招生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高校招生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考生、社会的监督。
高校招生接受监察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 对高校招生违规行为的处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明确、程序合法、处理适当。
第二章 违规行为认定及处理
第六条 高校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减少招生计划、暂停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项目或者依法给予停止招生的处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招生简章,或者进行虚假宣传、骗取钱财的;
(二)未按照信息公开的规定公开招生信息的;
(三)超出核定办学规模招生或者擅自调整招生计划的;
(四)违反规定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或者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的;
(五)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出台违反国家规定的报考条件,或者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录取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的;
(六)违规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生录取,或者以承诺录取为名向考生收取费用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高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以照顾特定考生为目的,滥用推荐评价权力的;
(二)未按规定公示享受优惠政策的考生名单、各类推荐考生的名额、名单及相关证明材料的;
(三)在考生报名、推荐等工作过程中出具与事实不符的成绩单、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虚假材料,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者故意隐瞒事实的;
(四)违规办理学籍档案、违背考生意愿为考生填报志愿或者有偿推荐、组织生源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招生考试机构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为高校擅自超计划招生办理录取手续的;
(二)对降低标准违规录取考生进行投档的;
(三)违反录取程序投档操作的;
(四)在招生结束后违规补录的;
(五)未按照信息公开的规定公开招生工作信息的;
(六)对高校录取工作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有关管理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出台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规定或者超越职权制定招生优惠政策的;
(二)擅自扩大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和追加招生计划,擅自改变招生计划类型的;
(三)要求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违规录取考生的;
(四)对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招生工作监管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条 招生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责令暂停其负责的招生工作,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或者其他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规更改考生报名、志愿、资格、分数、录取等信息的;
(二)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或者专业的;
(三)在特殊类型招生中泄露面试考核考官名单或者利用职务便利请托考核评价的教师,照顾特定考生的;
(四)泄露尚未公布的考生成绩、考生志愿、录取分数线等可能影响录取公正信息的,或者对外泄露、倒卖考生个人信息的;
(五)为考生获得相关招生资格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六)违反回避制度,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七)索取或收受考生及家长财物,接受宴请等可能影响公正履职活动安排的;
(八)参与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个人非法招生活动的;
(九)其他影响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行为。
第十一条 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如实记入其考试诚信档案。下列行为在报名阶段发现的,取消报考资格;在入学前发现的,取消入学资格;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录取资格或者学籍;毕业后发现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提供虚假姓名、年龄、民族、户籍等个人信息,伪造、非法获得证件、成绩证明、荣誉证书等,骗取报名资格、享受优惠政策的;
(二)在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材料、影响录取结果的;
(三)冒名顶替入学,由他人替考入学或者取得优惠资格的;
(四)其他严重违反高校招生规定的弄虚作假行为。
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情节严重受到停考处罚,在处罚结束后继续报名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由学校决定是否予以录取。
第三章 招生责任制及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实行高校招生工作问责制。高校校长、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招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校、本部门、本地区的招生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在招生工作中,因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除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外,还应当根据领导干部问责的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第十三条 对在高校招生工作中违规人员的处理,由有权查处的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依法予以监察处理、作出处分决定或者给予其他处理。
第十四条 高校招生工作以外的其他人员违规插手、干预招生工作,影响公平公正、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相关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五条 出现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违规情形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启动相关程序,进行调查处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或者案情复杂、社会影响大的,应当及时上报,必要时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参与或者直接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对有关责任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对有关责任人员和考生的违规行为调查和收集证据,应当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十七条 对处理决定不服的有关责任人员和考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复核或者申诉;符合法律规定受案范围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诉讼。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特殊类型招生,是指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保送生等类型的高校招生。
第十九条 研究生招生、成人高校招生有关违规行为的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应用 篇7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二方面情况:一是从学校、家长、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在心里与观念上有种种不适应。我国文化传统和20世纪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和人们的意识观念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模式,即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大学生理所应当地获得较高的、具有社会地位的工作,按着现在的社会用语和市场价值就是白领地位、白领待遇和白领工作。而大学的毕业生必须从基层做起,毕业后走上社会有可能该行,没有改行的也很难钻研本职业务,缺乏职业热情。据调查18%的毕业生改了行,只有5.8%的毕业生能刻苦专研本职工作,这是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弊端不仅和我国教育体制有关,而且和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也密切相关。二是目前的大学生供应缓冲期。由于总量大于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消费战略与高校扩招政策需要有一个高校低成本模式和缓冲期,结果导致一段时期内大学生技能的缺失和就业难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普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脱节
大学的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尚未明确界定,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医药营销、服装营销、保险营销等,各种营销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明显不同。而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普遍存在重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结合行业实际的实践教学,因而培养学生的行业知识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致使人才市场的专业型或结构型人才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反观高校专业教育的不足,以便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找准方向与定位。
(二) 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市场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西方的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只有适合我国的具体条件才能行得通。因此,我国高校教学研究者应加强对中国本土企业经验的研究分析和对国外创业理论的吸收消化,以避免“生搬硬套”或只触及表面而缺乏其精髓。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师很少有从事过市场实践或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普遍欠缺。
(三) 高校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实习内容不集中。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安排课程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从内容看,各阶段实习之间目标定位很不准确,相互交叉重叠现象较为严重,所以结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二是实习时间过短。三次实习占总学时数的比例约为16.67%,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来说,这个比例偏低。三是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专业实践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基础,高校普遍较低的实习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习需要,所以往往导致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途“流产”,不仅使实习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而且使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老师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四是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当前,许多企业发展不景气,另外考虑到接受成本等因素,往往对实习学生敬而远之,致使实习单位落实困难进一步加大。
(四) 创业教育不成熟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我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培养目标中,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而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征。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三、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普通高校应尽快转变理念切实开展创业教育。从多样性的社会需要来看,也需相应地多样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高创造性;二是良好的人格结构;三是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四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这样人才的培养需要创业教育来完成。
(二) 通过创业教育解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基地
建立服务于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的基地。如市场营销专业,在此基地模拟营销公司,该公司有着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公司总经理由指导老师担任,副总、部门经理由学生担任,各自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实训采用模拟公司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即模拟公司为企业完成营销任务,实行有偿服务,大部分报酬,作为学生业绩提成奖励,小部分留作模拟公司发展基金,学生服从统一管理,规范化服务模拟公司。模拟实习基地的建设,突出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特色专业为依托办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类企业的开办,也为专业的实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有条件的学校应紧紧围绕此类企业做文章,与此类企业联合,既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场所,因为与学校利益结合紧密与教学环节结合自然也更紧密,有利于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开办实业公司,走校企联办实习之路
通过开办实业公司,搭建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桥梁,一方面提供了成为育人的场所与平台,同时也增强了学校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办学效益,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每个学校都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都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打破传统的观点,积极寻求与专业合作伙伴,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专业的实习基地。因为这些企业同时也需要优秀人才,大学生的介入,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单纯的技术合作向全面的合作过渡,从而为学生实践和施展创业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 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大力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创业教育水平,稳定了师资队伍。同时,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开发的教学信息交流等,对师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 实施教育、实训、咨询、干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
(1) 立足教育,使学生具有创业思想的心里准备。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依据专业创业教育的要求从创业应具备的心里素质开始,逐步提高创业者的角色意识,明确创业者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人际交往训练、情绪管理训练、自信心训练及压力应对训练等来提升学生的创业心里素质。
(2) 实施实训,科学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的特征;了解市场调查和研究的程序和步骤,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和问卷设计的技巧;了解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工作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训使学生深入了解和熟悉专业岗位一般业务手段和方法,为毕业后胜任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3) 主动咨询,有效把握学生的创业教育心里和能力动态。通过专家、企业成功人士和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互动,切实增强创业教育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实效性;也可以瞄准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学校可针对学生就业压力群体、创业教育成功训练群体、不成功群体等特殊群体的问题,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创业训练。
(4) 及时干预,妥善解决学生创业实践中的危机问题。准确排查、在普遍测验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监控、适时监控并对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迅速的做出反应,使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实施。
3.抓好学科、师资、经费、场地“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条件建设
普通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具备相关学科基础、较强专业师资队伍、充足的创业教育经费和必要的模拟专用场地。该专业必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而实践又是复杂多变的,不能照搬西方的或教科书上程式化的东西,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该灵活机变、活学活用。这就需要人们在思想上要学会融会贯通,建立理论研究型、技能应用型二元的师资队伍结构,重点解决高素质理论研究型教师和技能应用型教师的缺乏问题。提高素质应从四方面着手:掌握本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加强教师的条件性知识———职业知识;实践性知识我们缺乏对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反思和总结;我们要加强教师的文化修养,要有人文精神,具有理性的判断精神,同时需要有很好的合作能力和管理才能。
学校应提供独立的创业教育场地,按一定标准将创业教育经费纳入学院经费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专业创业基础教育、模拟演练和创业基地园区建设的需要。
摘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是我国就业形势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理论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普通高校应尽快转变理念, 建立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并把学到的用在自主创业上, 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的职业岗位。
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东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08, (8) .
[2]宋轶玲.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的实施[J].企业技术开发, 2008, (8) .
[3]陈凌峰.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与消除对策[J].学术交流, 2008, (11) .
[4]刘沁玲.美国高等校创业教育[J].世界信息, 2004, (10) .
普通高等学校债务成因及风险分析 篇8
一、高校债务成因分析
面对高校债务危机, 不少校长都呼吁政府担当, 理由是负债主要因政府投入不足所引起。北大校长周其凤就曾表示, 高校负债是因为为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要扩招扩建, 而国家在高等教育的投入方面没跟上, 高校只能贷款。不可否认, 这些年, 我们的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虽已下了不少力气, 却仍“跟不上”, 但问题还在于, 多少投入才能跟得上呢?巨额负债除了投入不足外, 还有无其他原因呢?不搞清这一点, 就无法让人释怀:一是没有哪个高校会说自己不缺钱, 全国这么多高校, 若都充分满足, 数字想必是个无底洞;二是若因为高校花了不少不该花的钱而负债, 却将负债责任推给投入不足, 显然说不过去。
事实上, 一些高校的债务危机正因其盲目浪费而加深。就拿举办校庆来说, 不少高校常常花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举办场面辉煌的大型庆祝晚会, 有的更是花费巨资邀请明星大腕为校庆造势助阵。而纵观国内高校建造历程:为建一个校门就花费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并非少数, 有些高校更是为建俗不可耐的假山、喷泉、花坛、人工湖等花费惊人。
高校负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盲目扩张”。这些年, 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 几乎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扩招。此语境下, 不少高校没有科学地评估本身的师资力量、校舍条件以及办学规格, 就盲目跟风, 明明只能容纳一二千学生的学校, 偏要多招收一倍到数倍, 于是乎大肆购地皮, 搞基建, 增加行政和教职员工人数。而教育资金的投入往往赶不上扩招需求, 最终只能是杯水车薪, 靠贷款过日子。
更要命的是, 一些高校扩招的理念是将教育完全产业化, 将学生看成是创收的工具, 将学校看成是赚钱的单位。这种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思路, 必然导致这些高校为了吸引学生而想方设法地做好各种门面工作。从而在高校发展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高校老是宣传本校的地理位置多么优越、占地面积多么宽阔、在校生规模多么庞大等等。如此一来, 诸高校为了拼比“豪华”, 岂能不负债?
二、高校债务危机引发的风险分析
高校收入渠道单一, 还款资金来源短缺。目前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依靠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 二是来源于学费、住宿费等预算外收入, 这两类资金一般仅能满足学校的人员经费、教学经费和公务经费等日常开支, 高校普遍缺乏充足的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由于还贷能力有限, 外加高校扩招后支出相应增加, 高校会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 从而造成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债务风险越来越大。在背负着巨额债务的情况下, 学校为节省开支, 维持日常运转, 往往不得不严格控制教职工数量和教师收入的增长。面对较大的社会压力和债务危机, 学校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及对外交流上难有大的作为, 不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此外, 迫于还贷的压力, 高校缺乏足够的资金作为科研经费投入, 难免影响教师的正常科研活动。总之, 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高校具有公益性特点, 其提供的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 而政府是提供高等教育这个准公共品的“第一责任人”。高校与企业不同, 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可以通过其产品销售最终收回, 而高教事业的公益性决定其不可能像企业那样创造利润来偿还债务本息, 当高校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时, 最终很可能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高校债务问题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高校的巨额负债普遍以学费收费权作质押, 而学费收入属财政性资金,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一旦高校贷款到期不能偿还, 银行难以真正实现对收费权的质押权力, 这些因素将对银行体系的资产安全产生潜在威胁。高校一旦出现债务危机, 银行会有大量贷款不能按时收回, 将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危害。
总之, 高校债务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扩招, 而在于权责不清。随着知识时代的全盛来临, 学校的扩招是应时所需, 本来如果刚开始便产权清晰、市场运营, 高校的发展只会质量和效益双好。但政府的过度包办, 让高校成为温室花朵,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无力面对外来竞争, 更不可能承担难以承受的债务之重, 欠了一屁股债不说, 还赔上了自己的诚信, 招致一片骂声。堂堂学术殿堂, 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何其可惜!
浅析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 篇9
一、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课程体系不断规范,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师资力量不断充实。但令人遗憾的是, 至今仍没有一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指导意见。正因如此, 中职学校音乐教材编写上无章可循, 导致目前仍没有较为科学规范的音乐教材体系, 绝大部分音乐教学都是由任课老师自编, 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2.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重视不够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音乐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看似没有直接的作用, 这就导致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甚至觉得音乐教育可有可无。在许多中职学校, 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 音乐教学反而处于次要地位, 音乐课堂时间经常被随意占用, 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程。
3. 师资力量和学科体系建设仍待加强
目前,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音乐师资力量薄弱、学历层次不高、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 甚至个别学校没有聘任专职音乐教师。绝大部分学校尚未设立音乐学科教研室 (组) , 而是将其归属于基础科、德育科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等教研组。音乐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学探讨和学术交流制度尚不健全, 缺乏相应的学科考核、教研和评价体系。
4. 设置配备和经费投入不足
音乐课程教学活动, 通常需要专门的场地、乐器和设备。但是, 有的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较为简陋, 仍是使用录音机或CD机以及黑板上课, 显然这些是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 也难以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许多学校对音乐教学没有划拨专项经费, 而是等到需要时采取临时调拨的方法, 这势必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也影响了教师开展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二、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1. 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美的生活, 同样, 没有音乐的中职教育也是不健全的教育。如果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使人的心智、品格、体魄和社会行为规范更加完善的话, 那么在更加注重通识教育、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全面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今天, 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中, 在完成学业教育的历程中, 必将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职学校领导应该更加重视和关心中职音乐教育, 为中职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
2. 加强学科建设, 完善课程体系
应尽快从国家层面出台中职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指导标准和规范, 理顺音乐学科教育管理体系, 建立音乐学科教研室 (组) 。
加强音乐师资力量建设, 建立良好的教研机制, 定期开展专题讨论, 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从而及时掌握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知识。
3. 保障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
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 音乐教学一般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中职学校应想方设法, 单独划拨专门的音乐教学经费, 建设专业的音乐教室, 并配备相应的乐器和多媒体设备, 从而为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保证。
总之, 音乐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高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音乐教育, 中职教育将是不完整、不健全的, 也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摆正音乐教育的地位, 充分发挥其作用, 深入、全面地开展中职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教育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普通学校 篇10
一、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何星亮多年从事民族学研究, 他在多次调研中发现, 由于受条件限制, 一些民族地区学习普通话的硬件设施很差、师资力量缺乏, 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 非常不利于各民族的交流和沟通。
确实, 身处偏远民族地区, 从教30余年来, 笔者对此事也是深有体会。在民族学校的课堂里、校园中, 师生大多数使用的是本地区自己的语言, 虽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学校都要求师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但是整个区域大的语言交流环境还是以民族语言为主。因此, 一旦师生走出本地区, 跟外界交流起来就会很困难。所以, 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
二、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难度
我们知道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是有一定困难的。第一, 民族地区学校主要的课程文字是本民族的语言, 学生从小到大在生活中交流的也是本民族语言, 此外还要学习英语, 再加上普通话就等于要学习三种语言, 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和压力。第二, 民族地区教育底子薄、基础差, 教师队伍本身良莠不齐, 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很差, 更不用说教好学生了。
三、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具体措施
1. 抓好学校这块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
学校一直是也应该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第一, 学校可以从师资培训入手, 将教师资格与普通话等级挂钩, 将普通话列入具备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作为刚性标准严格执行, 保证教师队伍的普通话水平。第二, 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 学校可要求所有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授课。除用民族语言开设的课程外, 将能否自觉运用普通话授课作为老师考核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三,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资源, 纠正广大师生说普通话时参杂方言不标准的问题。第四, 营造人人说普通话、个个写规范字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学校可通过每年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可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可开展“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语言梦”的主题班会, 办关于“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做文明人”的主题黑板报。
2. 让方言与普通话共存并发展。
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 不少极富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地方方言不慎“遗失”, 让人扼腕。前段时间, 一幅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地图”一度走红网络, 而制作者却是两个美国人, 实在让国人惭愧。推广普通话是应该的, 但是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和方言势不两立。方言是普通话之外的一种语言习惯, 两者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完全可以也理应共存的。而且方言是普通话的源泉, 普通话中很多鲜活的词汇就来自于方言, 普通话本身也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只有让方言活着, 普通话才有生命力。方言的活跃, 会使中华民族的语言丰富多彩, 还能充分满足各地区、各民族人们工作、生活和交往的需要。我们的确有必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给方言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使方言、普通话协调地共存和发展。
3. 将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提到一定高度, 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重视。
何星亮委员提出:“民族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全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大普通话推广的宣传力度, 在民族地区将推广普通话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让它作为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建章立制, 构建普通话交流环境和在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长效机制。例如, 政府可统一要求各机构公务员在上班期间、为民服务期间必须讲普通话, 营造普通话交流的大语言环境;还可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普通话在学校的教学设备, 重视普通话教材的研究开发工作;充分调动师生的热情, 确保普通话学习和训练的效果等等。
普通学校 篇11
关键词 普通学校军事体育课程建构国防安全
军事体育是一种与军事技能融合,并为军事目标服务的体育运动。将军事体育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体系,是很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年来,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不断出现不和谐因素,潜在的战争隐患严重影响我国的和平发展环境。探索更加有效的国防人力资源基础训练方式,已刻不容缓。我国虽然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了军事化教育,如新生入学军训、军事活动日等,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重形式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重外表轻内涵的现象严重影响军事化训练的效果。通过在普通学校开设军事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促进普通学生国防意识形成、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也会不断改善其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水平。通过课程形式进行军事教育,将短期集训变为长期培养也是对军事教育成果的巩固与持续。
一、中外学校体育与军事的论述与实践
军事与体育在产生之初就是互相融合的。德国体育史学家费特的研究认为,体育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原始公社时期部落间的战斗,为了战胜敌人,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与高超的战斗技能,提高战斗技能的专门性体育锻炼就成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1]。因此,原始的军事训练与体育的萌芽融为一体。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与“御”是军事体育的重要内容[1]。封建社会,特别是(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兵制、武举、武学制度是军事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上升到国家对人才选拔的科举制度的高度,对于军事以及体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学家杨杰在1932年著《国民军事必读》所述“国力之要素,最主要者唯人,故各国对人之训练,比任何要素为重大”[4]。论述了军事训练对人整体素质提高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
美国在1916年《国防法》的基础上,1958又制定了《国防教育法》,强调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必须满足国家安全需要[5]。俄罗斯1996年颁布的《国防法》规定,对普通中学9~10年级、年龄在14~15岁的学生进行初级军事训练,对16周岁以上、尚未为国家服过役的适龄男性青年,进行每周两次的强制性军训。以色列采用“全民皆兵”国防体制,对14~17岁的中学生进行强制性的军训,训练内容有大量的队列、步枪射击、投弹、行军及军事体操、徒手格斗等军事体育内容。法国实行政府领导下的全民国防教育,重视在学校进行国防教育。法国政府在青少年中成立了各种准军事组织,并通过军训,强化青少年的国防意识。瑞士在1944年就制定了《民防法》规定,所有12~19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服役前教育和训练,提高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并为服兵役打下基础。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军事化训练先后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和《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等文件[6]。2001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学校军事化训练的重要地位。《国防教育法》规定: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这些法律与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有效实施以及军事体育运动的开展。
二、普通学校军事体育课程的构建
1.构建原则
军事体育课程的构建既要符合课程构建的普遍性规律,同时还要体现课程自身固有的特殊性规律,要从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设计的功能性、实践性、社会性特征来进行。①构建应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②要用军事化要求来确定课程实现目标。③要始终依据军事化体育课程的固有特征以及自身的规律来实施军事体育课程。④要根据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现有的设施与条件逐步完善课程的实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协调发展。⑤要积极探寻与普通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要进行科学化的整合,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军事体育课程体系。
2.目标达成
(1)功能复合性
军事体育课程应具备教育的基本功能特征。军事体育的教育过程所引起教育对象个体的变化、产生的作用会对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产生各种影响与作用。其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以及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课程的中心突出军事层面的特征,即以军事为重点。因此,军事体育的教育功能从个体教育上升至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通过人的知识、意识、职业、道德等的社会化而派生。
(2)内容独特性
军事体育课程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独立特性,是由具有军事色彩的体育运动所决定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其广泛性与宽泛性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一般性身体特征而进行的健康性实践锻炼活动。军事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普通体育课程比较更强调其为军事目的服务的身体锻炼模式,更有力地强化体能并达到身体的锻炼极限,并实现人的自身潜能的较大程度发挥。
(3)结构融合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军事体育课程的结构组成要突出课程实现目标,强调在普通体育课程框架下实施的可行性方案,采用先选修后必修的实际过渡,整合现有军事体育课程的原有资源,更新体育课程未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体育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相互融合程度,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
(4)实施强制性
军事体育的目标实现与普通体育课程的区别之处在于其实施具有在一定的措施保障之下的强制性特征。以往我们的普通体育课程实施的强制性往往受到束缚。但强制性的锻炼实践观点在形成运动技能、形成良好运动习惯、形成人格品质方面是有较大帮助的。军事体育课程的实施的强制性要强于普通体育课程,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健全人格品质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评价多元化
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是对其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评价。军事体育课程的评价设计要反映评价的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环节的多样性。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多方法、多规格、多类型的多元化综合系统评价。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对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含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军事体育课程的设计主要从四个层面进行:理论层、设计层、实施层、目标层。各层面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并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7]。在课程的理论层面主要注重课程目标的确立、指导思想的确立以及为达到目标应传授的基本思想与内容。在课程的设计层面应注重课程的内容设计、采用的工具设计、实现的途径设计、评价设计的互联互通,使课程设计融为一体。在课程的实施层面应使课程的组织形式紧凑化、实施方法多样化、实施过程一致化、效果评价标准化,构建适应军事化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在课程的目标层面应力争达成军事技能与身体素质双赢目标。要对实现的课程目标与解决的问题进行信息反馈,以检验课程的实施效果。(见下图)
endprint
(1)内容设计
军事体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军事体育理论课、军事体育实践课、课外军事体育。军事体育理论是军事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军事体育实践的重要指导。军事体育理论既包含普通体育理论的范畴,也具有其自身的军事色彩,是二者的结合。军事体育实践课是学校军事体育课程中的主干,也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核心。可分为竞技项群与实用项群两大类。在竞技项群中依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可分为体能类主导与技能类主导军事体育项目;在实用项群中也可分为以上两类。课外军事体育主要有体育比赛、专业训练、技能比武等形式。
军事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表
(2)课程实施
军事体育课程实施主要体现对军事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对现有传统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把握军事体育与普通体育课程在功能方面的异同并进行合理的调控,使二者在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传统体育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与合理的课程实施模式,教育的方式已受到教与学双方的认同,因此军事体育课程可在此基础上利用其成功的模式进行教与学的实践。如理论学习的教室课堂授课制度,实践课程的现行体育课程运动场授课形式等。同时,也要根据军事体育课程自身的项目特点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如利用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拓展训练营地、军队训练场地设施、社会化营利性活动场所等进行实践性的课程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教育价值观等证据做出的判断,既有对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又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是二者的结合。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多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如学期结束的考试制度,就是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其存在的缺点就是忽略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全面性,而只注重了某一方面的重点内容。对军事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应弱化总结性评价,而注重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真实性,还要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军事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育人思想融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实现军事与体育的双重性效应,摒弃单纯以分数为真理的现行考核制度。
4.影响因素
影响军事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较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军事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讲是一项较新的尝试,因此课程的准备难以全面,如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计划、课程师资力量等会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学校的工作中心还主要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方面,升学率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军事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现有学校在军事体育课程的设施与教学设备存在较大的缺口,在短时间内还需进行专项投入,才能实现正常实施。观念缺失也是影响军事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使我们大多数人忽视了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存在“天下太平”的侥幸心理,导致了消极对待与军事相关活动的开展。
在普通学校开设军事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全面培养战略的需要,要从国家与民族的高度来重视军事体育的重要意义。要积极吸取古今中外的经验与教训,既要将军事体育课程全面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又要使课程的实施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为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服务。
————————
参考文献
[1] 席焕久.体育人类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贾若瑜.中国军事教育通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 杨杰.国民军事必读.1932.
[4] 张正明,罗静.中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及启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李峥.基于MOODLE和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构建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蔡磊(1969-),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体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责任编辑刘永庆】
endprint
(1)内容设计
军事体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军事体育理论课、军事体育实践课、课外军事体育。军事体育理论是军事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军事体育实践的重要指导。军事体育理论既包含普通体育理论的范畴,也具有其自身的军事色彩,是二者的结合。军事体育实践课是学校军事体育课程中的主干,也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核心。可分为竞技项群与实用项群两大类。在竞技项群中依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可分为体能类主导与技能类主导军事体育项目;在实用项群中也可分为以上两类。课外军事体育主要有体育比赛、专业训练、技能比武等形式。
军事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表
(2)课程实施
军事体育课程实施主要体现对军事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对现有传统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把握军事体育与普通体育课程在功能方面的异同并进行合理的调控,使二者在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传统体育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与合理的课程实施模式,教育的方式已受到教与学双方的认同,因此军事体育课程可在此基础上利用其成功的模式进行教与学的实践。如理论学习的教室课堂授课制度,实践课程的现行体育课程运动场授课形式等。同时,也要根据军事体育课程自身的项目特点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如利用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拓展训练营地、军队训练场地设施、社会化营利性活动场所等进行实践性的课程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教育价值观等证据做出的判断,既有对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又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是二者的结合。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多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如学期结束的考试制度,就是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其存在的缺点就是忽略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全面性,而只注重了某一方面的重点内容。对军事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应弱化总结性评价,而注重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真实性,还要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军事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育人思想融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实现军事与体育的双重性效应,摒弃单纯以分数为真理的现行考核制度。
4.影响因素
影响军事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较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军事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讲是一项较新的尝试,因此课程的准备难以全面,如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计划、课程师资力量等会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学校的工作中心还主要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方面,升学率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军事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现有学校在军事体育课程的设施与教学设备存在较大的缺口,在短时间内还需进行专项投入,才能实现正常实施。观念缺失也是影响军事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使我们大多数人忽视了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存在“天下太平”的侥幸心理,导致了消极对待与军事相关活动的开展。
在普通学校开设军事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全面培养战略的需要,要从国家与民族的高度来重视军事体育的重要意义。要积极吸取古今中外的经验与教训,既要将军事体育课程全面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又要使课程的实施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为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服务。
————————
参考文献
[1] 席焕久.体育人类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贾若瑜.中国军事教育通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 杨杰.国民军事必读.1932.
[4] 张正明,罗静.中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及启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李峥.基于MOODLE和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构建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蔡磊(1969-),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体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责任编辑刘永庆】
endprint
(1)内容设计
军事体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军事体育理论课、军事体育实践课、课外军事体育。军事体育理论是军事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军事体育实践的重要指导。军事体育理论既包含普通体育理论的范畴,也具有其自身的军事色彩,是二者的结合。军事体育实践课是学校军事体育课程中的主干,也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核心。可分为竞技项群与实用项群两大类。在竞技项群中依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可分为体能类主导与技能类主导军事体育项目;在实用项群中也可分为以上两类。课外军事体育主要有体育比赛、专业训练、技能比武等形式。
军事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表
(2)课程实施
军事体育课程实施主要体现对军事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对现有传统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把握军事体育与普通体育课程在功能方面的异同并进行合理的调控,使二者在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传统体育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与合理的课程实施模式,教育的方式已受到教与学双方的认同,因此军事体育课程可在此基础上利用其成功的模式进行教与学的实践。如理论学习的教室课堂授课制度,实践课程的现行体育课程运动场授课形式等。同时,也要根据军事体育课程自身的项目特点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如利用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拓展训练营地、军队训练场地设施、社会化营利性活动场所等进行实践性的课程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教育价值观等证据做出的判断,既有对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又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是二者的结合。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多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如学期结束的考试制度,就是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其存在的缺点就是忽略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全面性,而只注重了某一方面的重点内容。对军事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应弱化总结性评价,而注重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真实性,还要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军事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育人思想融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实现军事与体育的双重性效应,摒弃单纯以分数为真理的现行考核制度。
4.影响因素
影响军事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较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军事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讲是一项较新的尝试,因此课程的准备难以全面,如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计划、课程师资力量等会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学校的工作中心还主要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方面,升学率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军事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现有学校在军事体育课程的设施与教学设备存在较大的缺口,在短时间内还需进行专项投入,才能实现正常实施。观念缺失也是影响军事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使我们大多数人忽视了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存在“天下太平”的侥幸心理,导致了消极对待与军事相关活动的开展。
在普通学校开设军事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全面培养战略的需要,要从国家与民族的高度来重视军事体育的重要意义。要积极吸取古今中外的经验与教训,既要将军事体育课程全面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又要使课程的实施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为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服务。
————————
参考文献
[1] 席焕久.体育人类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贾若瑜.中国军事教育通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 杨杰.国民军事必读.1932.
[4] 张正明,罗静.中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及启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李峥.基于MOODLE和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构建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蔡磊(1969-),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体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责任编辑刘永庆】
普通学校 篇12
顾明远认为, “在办学方面, 有自己的理念, 有自己的思路, 有独特的举措, 为全校师生所认同, 形成传统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2]胡方认为, “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 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3]傅国亮认为, “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 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4]这些专家学者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自己对特色学校的理解。笔者认为, 特色学校就是在办学理念、课程开设、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等方面形成独特风格进而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学校。一所优秀的学校, 一所具备成熟特质的特色学校, 必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能够使特色学校之特色以文化的形式自觉地弥散出其自身的教育功能。[5]因此, 笔者认为, 普通高中进行特色建设, 就是在“理念、课程、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各自形成自身特色文化, 进而凝聚成优秀的学校特色文化, 激发出学校办学活力, 实现办学优质化的过程。
一、构建以理念、校训、思想为体系的特色理念文化
不管是何种内容和形式的学校特色, 都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 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教育特色的内核, 是学校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被称之为学校的地方, 一个被称之为教师的职业, 究竟意味着什么?走过90年的办学历程, 湖南省耒阳市第二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传承优秀文化, 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经过广大教职员工的讨论, 对教师和学校的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共识, 于新时期创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教育信仰, 是全体教职员工对教育的育人价值、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信服、尊崇、执著和忠诚, 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书育人。
我校深知肩负着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及培养合格社会劳动者的双重责任, 于2006年提出“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师生员工, 促进每一位师生员工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共创和谐校园;2009年更新了校训, 在继承学校原校训精神的基础上, 提出“德能兼修, 己物相融”的新校训, 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在不断完善自身思想品德的同时提升能力和素质, 具有乐群、合作、奉献、创新的精神, 与他人或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 共创美好的世界和未来;2011年提出“面向每一个学生, 高贵其精神, 引爆其潜能”的教育思想, 这意味着全体教职员工对教育本质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看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类的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学校要创造一个服务于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发掘并引爆每个学生的潜能, 促进其“合格”+“特长”发展。同时,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使每个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成为有教养、有责任、有勇气、自由的人, 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构建以多元化为特色的课程文化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建设特色课程, 进而把特色课程转变为学校特色。我校在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 构建了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1. 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直接围绕学校校情及现实教学问题而开设的, 校本课程就是特色课程。我校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课程, 有学生想学的课程, 有能学的课程, 有适合自己学的课程, 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多元发展的需要。如开设大语文阅读课, 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现有资源,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设国学选修课, 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陶冶学生情操;开设球类选修课, 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分类上课, 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开设合唱课、口语课、写字课等, 适应学生的成长、学习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求, 给学生展示自身个性的自由和空间。
2. 注重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对学生来说, 影响他们一生的不是某一种知识和技能, 而是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这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在学业上有缺陷, 不一定会影响他自身的发展, 也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 而如果在道德、人格方面有了缺陷, 就必定不能够健康地发展。“十五”期间, 我校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 把“德育课”列入课表, 进入课堂, 并完成了省级规划课题“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研究;“十一五”期间, 进一步深化了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 完成省规划课题“‘五点’‘五化’整合德育资源, 加强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切入点, 以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为突破点, 以整合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力量为着力点, 以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自育能力为立足点, 以营造德育文化, 构造生态德育为生长点, 通过课程教化、情境催化、实践活化、自主内化、环境磁化, 优化整合德育资源, 不断创新德育形式和途径, 从而促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十二五”期间, 增加了自主体验式德育课程, 通过军训、远足、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诵读传统经典文化等形式, 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式活动中得到真切而长久的思想道德教育。
3. 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
特色学校不是教会学生习得某种技能, 而是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能力的成长,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取, 还要让教育回归生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并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我校开设的研究型学习课、走进军营课、走进自然课、走进工厂课、走进社区课等综合实践课, 均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身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 从而获得实践锻炼和最深刻的自身体验。
三、构建以“导思”为特色的教学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各级学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学校要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效率。
我校在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规律坚守的同时, 学习借鉴外校教学改革经验, 但又不是机械地照搬, 而是在充分分析本校班额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后, 确定以“思维引导, 知识构建, 自主探究, 平等交流”为特色的“四环节导思教学法”。我们认为,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四环节导思教学”学案进课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通过目标导航、新知导学、疑难导思、达标导练四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掌握方法和程序, 形成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及时给以点拨、指导、评价, 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地位平等, 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实践证明, 以“导思”为核心的“四环节导思教学法”有利于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借助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构建以研教结合、主动发展为特色的教研文化
1. 问题导向, 研教结合
任何研究都是出于实实在在的教学困惑, 都要立足于教学实践, 解决教育教学现实问题。任何研究也都要回到课堂教学中去检验, 都是为了指导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只有将科研与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科研才能永远处于“向前走”的状态。我校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教研教改的措施, 如设立专项的教研经费, 对教研成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奖励等, 鼓励全校教师结合课堂实际参与科研, 提高教学效果。
2. 课题带动,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以教研为平台, 鼓励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申报课题, 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时, 鼓励全校教师形成问题意识, 细心关注并思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进行探究和分析, 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最终带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十一五”期间我校立项研究省规划课题“新时期农村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引导老师错位、异域发展, 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质能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形成教研室—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
我校坚持“科研兴校, 主动发展”的教研理念, 以年级备课组为重心, 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 进行专题学习、课例研究, 教师间经验共享、资源互补。我校自2003年开始, 连续十年实施教师队伍建设“青蓝工程”, 通过师徒结对, 以老带新, 教学相长, 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惑和难题, 提升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也提升老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全面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让教师过上了一种学习、合作、研究的专业生活, 打造出了一支“能教、能研、能导”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形成了“教研出名师, 科研兴学校”的校园教研文化氛围, 培养了大批优质教师。
五、构建以精细化为特色的管理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科学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特色学校的一部分, 有了科学的规章制度, 特色学校之特色就具备了再生的可能性。建设特色学校既要注重制度、规范、量化, 又不能忽视人文、情感和差异, 不能听命于行政的统一指挥, 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把权力下放, 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参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 参与对学校的发展研究, 有效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索差异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使“管”更加有效, 更为合理, 使制度有适度弹性, 原则能灵活变通, 达到“刚”“柔”互补, 统一与差异兼顾, 共性与个性协调, 形成一种既基于制度规范又超越制度文本的和谐管理模式。只有实现行政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的转变, 才能形成自身特色。2007年以来, 我校以立项研究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研究”为契机, 探索新的学校管理规律, 构建学校“精管”+“细理”的管理模式, 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形成了有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
总之, 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时的随想, 而是学校长期的、全面的发展过程, 它必须基于教育自身的价值诉求, 既要尊重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 又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形成学校鲜明的、个性化的、完整的、系统的特色文化, 满足多元的教育需求, 达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办学效果, 并为社会所认同。
摘要:在当前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的背景下, 普通高中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之路, 加快特色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者认为, 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以理念、校训、思想为体系的理念文化;构建以多元化为特色的课程文化;构建以“导思”为特色的教学文化;构建以教研结合、主动发展为特色的教研文化;构建以精细化为特色的管理文化。由此, 将“理念、课程、教学、教研、管理”各方面的特色文化凝练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推进特色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红.论农村普通高中的特色学校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8) .
[2]顾明远.也谈特色教育[J].人民教育, 2003 (9) .
[3]胡方.以特色教育科研推进特色学校建设[J].人民教育, 2008 (9) .
[4]傅国亮.关于特色学校的七点认识[J].人民教育, 2009 (3) .
【普通学校】推荐阅读:
普通学校学生09-24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05-27
普通高等专科学校08-27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排名06-30
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08-31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06-15
学校推广普通话情况汇报08-28
学校教师普通话培训方案09-03
普通学校与名校的学生差距10-19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