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2024-06-15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精选12篇)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1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检查标准》 (陕教工秘办[2010]5号文印发, 以下简称《档案工作检查标准》) 在陕西省原2002~2008年各类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检查标准的基础上, 依据教育部、国家档案局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制定而成, 期间经过了陕西省高教系统档案学会学术组数易修改和常务理事会议集体讨论, 并参照上海市教委等发达地区档案工作检查标准综合制定而成。

《档案工作检查标准》分3大主类 (14个项目、41项检查内容、60余个检查点) 和1个辅类 (8个项目、8项检查内容) 。其特色如下:

1. 明确高校档案工作的机制保障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档案工作检查标准》在其保障建设中明确规定:“校 (院) 长分管档案工作, 并能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问题”、“档案工作列入了领导的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制”、“关心档案馆 (室) 的建设与发展, 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建立与学校工作相适应的高校档案机构。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设立档案馆:A.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B.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C.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 (长度300延长米) 以上者。不满足以上条件者设立综合档案室, 且为正式建制机构。有条件或特殊需要的高校设立分室 (高校档案机构的分支机构) ”。突出领导职责和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2. 突出高校档案工作的内涵建设

《档案工作检查标准》在其保障建设中明确规定: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业务知识”, 还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现代化管理技能”, 人员配备“列入学校事业编制, 其中, 全日制在校生1万人以下不少于3名专职档案员, 每增加2千名折合在校学生 (本专科生1:1, 硕士研究生1:1.5, 博士研究生1:2, 函授生1:0.1, 留学生1:3) , 增加1名档案人员”。档案馆领导应“热心档案事业,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 “有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精神”, 同时要“年富力强, 身体健康”, “根据需要配备副馆长 (副主任) 1至2名”。突出了以人为本、人才兴档、人才强馆的理念。

在其业务建设中明确了“规章制度健全, 制定了单位档案管理细则”, “档案完整、准确、系统”, “案卷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为适应知识经济和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 保证高校档案工作为高校改革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明确“档案管理现代化与学校管理现代化同步发展”, “建立档案数据库, 开展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 突出了时代特征。

在其外延建设中明确了“高校档案机构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 “有代表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专用公章及合理的收费权”。突出了档案工作的学术性, 将“编研、出版档案史料,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有条件的高校, 应当在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有关档案管理的选修课”列入了高校档案机构的工作职责。

3. 强调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大档案”理念

《档案工作检查标准》中明确规定:“完成了11大门类和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立卷归档任务。归档率达98%。对新列入的学生类档案根据本校的管理模式有相应的措施保障”。学生档案纳入归档范围, 而且单独设类, 彰显了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档案的理念;强调“重大科研课题、设计项目、重要基建项目及高、精、尖设备档案, 按归档范围完整率达95%”;强调高等学校“归档的档案材料包括纸质、电子、照 (胶) 片、录像 (录音) 带等各种载体形式”, 这对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和完整, 对于加大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方便学校和社会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调高校档案机构要重视和加强“对于与学校有关的各种档案史料的征集”, 突破了传统归档理论的限制。

4. 指明高校档案工作服务的方向

“高校档案机构应当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 首次赋予高校档案服务社会的新职能;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充分挖掘档案资源, “采取多种形式 (如举办档案展览、陈列、建设档案网站等) , 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工作”, 以丰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5. 强化高校档案工作的条件保障

为保证高校档案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和高水平的服务, 《档案工作检查标准》中强调, “在学校事业经费中, 有满足学校档案工作的基本经费”、“为档案事业发展增加了专项经费”,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快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 提高档案工作服务学校和社会的能力。“档案的安全、保护和库房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 对不符合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或不符合档案保管要求的馆库, 要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 (建标103-2008) 的要求及时进行改扩建或者新建。这些检查项目, 对全省高校具有普遍的针对性, 是高校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

6. 提升高校档案机构的享誉度

《档案工作检查标准》辅类要求高校档案机构要成为学术化、档案文化精品化、档案工作知名化与特色化的文化机构, 在国内核心刊物、公开出版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省级以上档案协会论文奖、受到省、厅 (局) 以上或校级表彰的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某一门类或某一方面工作特色明显、积极参加学会各项活动等检查项目是档案馆 (室) 知名度和美誉度建设的有力保障。

陕西省高校的档案工作与我国发达地区高校档案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必须充分考虑本省高校档案工作实际情况, 并沿袭历次档案工作检查的基础, 在吸收发达地区可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 以检查学校档案工作保障建设为主、业务建设为辅, 同时兼顾档案工作外延建设和“有为有位”协调发展思想。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2

更新时间: 2013-05-29 11:44:35

三、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6、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均须参加身体健康状况检查(以下简称体检),如实填写本人的既往病史。

体检工作在4月30日前结束,由县(区)招考委和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考生的体检须在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或相应医疗单位进行。主检医师应由具有副主任医师(含)以上职称、责任心强的医生担任。主检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须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及《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文件对考生体检作出相应的、规范准确的结论,并对其真实性负责。非指定的医疗机构为考生做出的体检结论无效。

江西省人民医院为我省终检医院,负责对有异议的体检结论作出最终裁定。终检时间为5月25-27日。

四、考试

7、我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分普通考生全国文化统考、“三校生”考生全省文化统考、高职(专科)层次技术科目考试、艺术专业考试、体育专业考试、外语口试、体育优惠考生统一复试、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等八种。

8、普通类考生全国文化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考试的时间表由教育部发布。考试科目为:单报本科、本科兼报高职(专科)文史类(含兼报艺术、体育类)考生考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30分)、文科(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单报本科、本科兼报高职(专科)理工类(含兼报艺术、体育类)考生考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30分)、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语文、数学、外语每科卷面满分为150分,文科、理科综合卷面满分为300分。其中兼报艺术(含特殊专业)、体育的考生在报名所在县(区)单独编排考场。

11、文化统考的组织实施按省高招委的统一部署进行。考点设在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若因特殊需要在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外的地区增设考点,须报经省高招委批准。考生须凭准考证和二代身份证参加考试,严格遵守考试的有关规定。按照标准化考点建设管理要求,考点考场均实行远程网络视频监控,故每个考场配备2名监考员(原则上要求有一名女性监考员,并负责安检);每4个考场配1名考风考纪督察员,负责考场外流动监考和督察,考风考纪督察员由外县(区)交叉监考教师担任。外县(区)交叉监考员由设区市招考委统一调配。监考员监考的考场,采用计算机随机编排三套以上方案,在每科考试前30分钟抽签确定。为确保考场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各考点须设视频监控组:外县纪检监察干部任组长,本地纪检监察干部任副组长,外县交叉教师任组员,每个考点至少安排4名组员;系统安全组:选调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组成。为确保普通高考的考风考纪优良、考试竞争公平公正,在2013年普通高考考务管理中还将实施以下措施:⑴全省集中审查考试视频监控录像、⑵全省统一考试文具、⑶考生入场前必须接受安检、⑷对可疑考生进行身份识别、⑸调整考务规则,为考生掌握考试时间提供参考、⑹统一进行考务培训和考前考风考纪警示教育。

12、兼报艺术类的考生(含 “三校生”兼报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全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报考外省院校艺术专业(认可并使用我省专业统考成绩录取的除外)的考生,还须参加外省院校组织的艺术专业校考。具体考试时间、地点、方式按《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规定》执行。

五、评卷

19、高考评卷工作由省高招委领导,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在规定的评卷点进行。

我省普通高考文化统考的全部科目实行计算机网上评卷。

六、查分

20、考生可以申请查核考分。

查核考分仅限于查核答卷是否漏改、漏统,如有误,予以更正并将查核有误科目的查卷费退回给考生。对于答题评分宽严等问题,不属查核更正范围。查分过程中,答卷不与考生和家长见面。

考生须到报考地的县(区)招考办办理申请查分手续,申请查分时间为6月23-24日,6月27日查分工作结束。6月27日后不再受理考生查分申请,未申请查分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查分。

七、建档

21、考生纸质档案建档工作由各设区市招考办(教育考试院)组织县(区)招考办集中进行。高考考生的纸质档案须由县(区)招考办统一保管,并要严格密封,严禁由中学保管。考生凭院校《录取通知书》、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录取考生信息确认表》(民办高校录取考生必要)和本人准考证或身份证原件领取纸质档案,自行带交录取院校报到。县(区)招考办必须做好考生领取档案的交接记录。

考生档案须具备如下材料:

(1)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登记表;

(2)普通高校招生考生体格检查、基本信息表;

(3)考生高中阶段有关档案材料;

(4)考生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

八、招生章程

省属高校须按教育部要求将本校招生章程上传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gaokao.chsi.com.cn)“阳光高考”招生信息发布及管理平台(以下简称“阳光高考”平台);省教育厅将于5月底完成对省属高校招生章程的审核、备案工作。

九、填报志愿

25、考生应在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和本规定后,依据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校招生计划,按有关规定和要求选择填报高校和专业志愿,并对所填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

考生志愿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由考生本人在网上填报。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的密码,将在高考最后一科结束后由监考人员发至每个考生手中,考生负责自行保管密码,由此产生的问题由考生本人负责。网上填报的高考志愿是一种电子“契约”,是省教育考试院投档、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凡按志愿录取的考生,一律不准改录其他院校。

26、填报志愿的方法与时间:

从今年开始将提前本科志愿由估分填报改为知分填报,这样,除自主招生(含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志愿仍实行估分填报外,其他各批次志愿都实行知分、知线、知位网上填报。

6月16-18日,取得自主招生(含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考生估分填报自主招生志愿。有意报考提前批本科军事(国防生)、武警院校的考生,必须在网上报名军检、面试,但不填报具体学校;有意报考公安、司法院校的考生按具体学校报名体检、面试。报考提前批本科军事(国防生)、武警、公安、司法院校的考生还须在6月28日-7月2日根据军检、面试、体能测试情况填报具体院校志愿。

6月28日-7月2日,考生在知分、知线、知位后,于网上填报提前批本科(含外省院校艺术、体育类,部分本省院校艺术类专业,定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医学生)、贫困地区专项定向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和贫困地区专项定向高职(专科)、提前批高职(专科)、高职(专科)志愿。本着以考生为本,注重人性化的宗旨,今年6月28

日8时-7月2日18时集中填报志愿期间允许考生对填报有误志愿修改一次(自主招生志愿不得修改)。

每个批次原志愿录取结束后,对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实行网上征集志愿。今年本科征集志愿改为按缺额院校、缺额专业填报。考试院在公布本科缺额院校和缺额计划征集考生志愿时,不仅公布缺额的院校,同时公布缺额的专业代码和剩余总计划数(如:某校缺额专业05、07,缺额人数共3名)。并设置“是否服从专业调剂”,让考生作出更具针对性的选择。届时未录取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自行根据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院校缺额计划等情况填报征集志愿。省教育考试院根据考生填报的征集志愿,严格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

十、录取

27、所有高校全部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

28、录取工作执行“学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原则。凡是退回的电子档案必须注明退档理由,并有文字记录保留备查。高校负责对已投档但未被录取考生进行解释以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

29、录取批次

文史、理工类:共设提前批本科、贫困地区专项定向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贫困地区专项定向高职(专科)、提前批高职(专科)、高职(专科)等八个批次录取。

艺术类:共设提前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提前批高职(专科)、高职(专科)等5个批次录取。其中,提前本科为外省院校艺术类专业及部分本省院校艺术类专业;第二批本科为本省院校艺术类专业(不含部分列入提前批本科专业);第三批本科为省内外独立学院的艺术类专业;提前批高职(专科)为部分省内院校艺术类专业;高职(专科)批次为省内外院校艺术类专业。

体育类:共设提前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高职(专科)等4个批次录取。其中,提前批本科为外省院校体育类专业;第二批本科为本省院校体育类专业;第三批本科为省内外所有独立学院的体育类专业;高职(专科)为省内外院校体育类专业。

三校生类:三校生类仍按“三校生”高职本科,高职(专科)共2个批次录取。

30、普通类考生录取:

普通本科分文理科以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的总成绩(满分750分)参加投档录取(未参加综合科目考试的,综合科目成绩按0分计算);普通高职(专科)分文理科按语文、数学、外语、技术科目的总成绩(满分650分)参加投档录取(未参加技术科目考试的,技术科目成绩按0分计算)。单报本科的考生,如在本科层次未被录取,也可参加高职(专科)层次的录取。

根据高校在我省安排的招生计划数和考生成绩综合考虑确定我省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中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含省属本科高校列入第一批本科招生计划数;军事院校(含国防生)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根据报考志愿情况单独划定。

录取时按批次,依次进行录取工作。提前批本科自主招生在提前批本科一志愿投档后,立即进行投档。一本批次自主招生(含艺术、体育特长生)在贫困地区专项定向本科录取之后,第一批本科生源预测期间完成投档录取。

文史、理工类中的贫困地区专项定向本科、一本、二本、三本批次,体育类二本、三本批次,美术类二本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平行志愿投档规则: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和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向各有关高校提供生源分布统计,高校根据生源分布情况在规定时间内确定招生计划微调方案和调档比例后,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校要求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文史、理工

类总分相同,按文、理科不同的单科顺序排序),按志愿进行平行志愿投档,“由学校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文史、理工类总分相同,文、理科排序方法:

(1)文科的科目顺序依次为语文、外语、数学、文科综合。即总分相同,先看语文;若语文同分,则看外语;若外语同分,则看数学;若再同分,则看文科综合。

(2)理科的科目顺序依次为数学、外语、语文、理科综合。即总分相同,先看数学;若数学同分,则看外语;若外语同分,则看语文;若再同分,则看理科综合。

美术类二本批次,体育类二本、三本批次在专业、文化控制线上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实行平行志愿投档,考生专业分相同时,按文化成绩总分排序。文化成绩总分也相同时,按考生文化成绩排位排序(美术类考生文化成绩排位执行文科排位顺序,体育类执行理科排位顺序)。

梯度志愿的投档规则(不含提前批艺术类):实行“在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根据考生志愿,按高校确定的招生计划120%以内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提供电子档案,由学校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录取办法。

提前批次体育类本科院校投档原则:在专业、文化控制线上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1的比例投档,由学校择优录取。对外公布了录取原则或投档原则的外省院校,投档时以院校公布原则为准。

平行志愿只进行一次投档,不进行补充投档。未完成计划院校,再网上征集志愿。梯度志愿可以进行后续投档,在分数线上投档录取未满的,进行网上征集志愿。

31、“三校生”类考生录取:

“三校生”考生录取单独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

录取时按照本科、高职(专科)两个批次,依次进行录取。其中本科批次与普通高校录取第三批本科同时进行,高职(专科)批次与普通高校录取高职(专科)批次同时进行。

32、所有高校的本科层次招生,一律不得在常规录取工作结束后再行组织补录或换录;高职(专科)集中录取时一律不进行调剂录取,对新生报到流失率超过本校高职(专科)计划总量10%的有关高校,经学校申请,省高招委同意,高校可于8月底,将被录取而不报到的考生退档,然后由学校在投档线上自行组织生源,于9月初到省教育考试院办理补录手续。鉴于往年统一补录生源不多,今年省教育考试院将不再组织统一补录。

33、为了严格招生管理,规范招生行为,省内高职(专科)和民办本科院校新生录取通知书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印制并加盖省高招委录取专用章。省教育考试院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下达的省属高职(专科)院校招生计划数规定的比例(省内计划数125%,省外计划数100%)一次性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不再补发。省属高职(专科)院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新生录取通知书的管理,严禁抢发、滥发新生录取通知书。

34、根据教育部有关工作规定及我省招生工作安排,我省今年高校集中录取工作将在8月17日结束。各省属高校应尽早安排开学。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3

摘要本研究以近年来江西普通高校的体育网络教育发展为研究基础,并结合网络教育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发展标准,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84所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网络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江西省体育网络教育的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现状对策

在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各领域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而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体育领域必然涵盖其中,加之各种体育信息已成为网络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形成的网络环境,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简单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对健身和课外体育运动提出更高更的理论指导需求。对高校体育课运动项目,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课程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与教学资源日趋紧张,教学资源水平、数量、规模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种状况,体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从我国高校教学的当前情况来看,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构建体育远程网络教育网站,是实现大众体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以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发挥其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从而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教师单一的利用示范、视觉、声音来传递信息改变为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来传输更多形式的体育信息。把教学活动变为包括视频、音频、静止图象、文本、动画内容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的来进行信息传达。体育远程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点播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

江西省属于中部六省之一,具体到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状况而言,处于中间偏低的层次,既具有我国发达地区的某些特征,同时也与偏远落后地区有诸多共同之处。因此,研究江西省体育网络教育状况,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对全国普通高校的体育网络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情况与分析

江西省共有高校本专科高校84所。根据网络调查显示,84所普通高校网站中建有体育网页的高校有19所,而有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只有2所。

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有独立体育网页的有19所,占江西省84所高校的22.6%;落后于江苏省35.1%[1]开通率7.7%,山西省35.59%[2]开通率8.19%,与陕西省22.9%[3]开通率较接近相差0.3%,比全国高校体育29.58%低6.98%;另据调查,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只有2所高校(华东交大、赣南师范学院),占全省有独立体育网络高校的10.5%,其所用的网络教育平台均是天空教室网络教育系统。

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在建有独立体育网页的高校中,其主要的内容分布在师资队伍、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而建设有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除了上述几个内容外,还增加了体育课件、电子教案、交流讨论、视频点播的栏目。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模式建设情况与分析

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模式从教育方式模式、技术支撑模式和管理支持模式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调查。

1.在教育方式模式方面

调查的84所普通高校中,拥有远程实时授课模式的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和华东交通大学2所高校,而采用按需点播自学模式的教育模式在省内高校中还未出现。

在具体的网络课程教学时,采用集体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模式——讲授型模式的学校为无,而采用小组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和写作学习模式更受广大师生欢迎。

2.在技术支撑模式方面

84所普通高校中,在硬件建设方面19所高校有独立的体育网页,其中2所高校的体育教育,还采用了天空教室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在软件建设方面,教学课件大多采用PPT,视频动画较少且需要下载不可在线浏览。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在体育网络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双向交互性方面只单纯依靠BBS留言系统来实现,实时与非实时的师生交互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可以看出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各高校在独立建设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也相当有限。

3.在管理支持模式方面

由于江西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大多只是服务于本校的师生,其管理模式不同于网络教育的“多对一”模式,而是采用“一对多”的模式,即各校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对本校的学生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本校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在平台上注册,使用网络平台功能。系统管理员赋予教师更多的管理权限如上传课程介绍、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授课录像、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课程规划、考核方法等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相关资源信息,并通过BBS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解答疑惑,辅助自学。

(三)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功能现状与分析

对江西省仅有的2所拥有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平台互动教学功能、答疑功能起到的效果不明显,教师虽然会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发布信息,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较少;网络课件/课程生成工具对体育教师制作体育网络课件倒是有很大帮助;现有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库存储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案例、文档等自建的较少,主要来自于网络公司提供的内容,各高校只是使用单位,并没有实际管理功能,只有简单的权限分配、资源使用功能。

在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设计调查中,针对教师和学生模块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发放的问卷中,有89%的学生有使用网络学习的习惯且每天都使用网络查询资料,但每天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体育教师只有70%,这样是跟体育教师更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面的进行教学有关;在网络课程的功能方面调研方面,教师中选择科研资源、教学素材、学生监管功能的较多,而学生中选择的体育理论信息、视频演示、自我评测、答疑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师生双方对网络课程功能需求各有不同,教师中85%的人选择了学习进度監管,而答疑指导是学生中选择较多的占到了87%,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更希望通过网络课件来获得教师的解疑和指导,从而解决学习训练中的困惑和难题。

二、影响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以公体课为主,仍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认识不深,认为作用不大。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由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择自己想学习的体育内容,以自学为主,配合课堂练习和网络上实时与非实时答疑交流,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对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因此对于如何组织这种网络体育教学还经验不足,且由于自身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学生参与性也不强,

各高校采购体育类教学资源还是集中于传统的体育训练器材,网络资源也较少,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找不到更多的教学资源。

(二)主管领导不够重视

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江西省对于普通高校网络教育这块并没有很明确的发展定位和监管措施。另一个方面各高校的主管领导对网络教育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误区,教育理念还仅仅停留在改善面授课的教学效果上。

(三)专门性体育师资匮乏

一方面在由于高校采用的网络教育技术平台方面都是有专门的公司进行功能的开发和设计,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的体育教师,虽然很快的上手,但模式化程度较高,灵活及互动方面都显得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既懂体育教学又懂网络技术的专门性师资,对于网络教学的支持服务、监控管理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支持服务的团队建设不足

完善的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所有体育教师全力参与,还需要相应的技术部门、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团队,长期依靠购置公司定制的模块的网络教育平台,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高校体育网络平台一般都是由掌握网络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的体育教师,专职或兼管网络平台的维护及建设,没有相互促进交流的团队,完全凭借个人意识。对于“一对多”的网络学习模式,没有支持服务团队建设保障,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江西省体育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改进策略

结合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原因,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转变思维、紧跟发展趋势

从现在进行的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计划中可以看出,教育网络化是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国家中小学教育远程教育培训计划涉及到中小学教学所有学科,其中也包括体育,高校的教育发展也必将朝此方面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看清这种发展方向,转变思维方式,加大相关网络硬件的建设投入,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二)综合规划、统一标准、系统建设

根据各高校在体育办学方面的特色,由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各高校体育师资、教学资源、体育专项及网络建设等方面情況,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成立相应的教学中心组,如公体课教学中心组、篮球教学中心组、健美操教学中心组等,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组织团队为学习相关体育知识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由于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可以提供质量更高的网络课程内容,提供更专业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指导意见,从而,改善学生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效果。

(三)功能开放、加强交流、不断完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在学生的眼中网络教育技术是新颖生动的,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欲望。如在教排球进攻配合时,通过观看设计的排球进攻配合网络多媒体技术课件,运用,利用动画、图像、声音来表现排球进攻配合时的跑动、站位等,形象有效地展现了排球进攻时的移动路线、动作方法、动作要点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地掌握此项技术。

综上所述,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基于国内外体育网络教育的技术标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及思想的学习,综合规划各高校体育网络资源,搭建体育网络教学系统,建立统一标准;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平台功能,加强互动交流,完善管理制度,完善资源内容。

参考文献:

[1]孙兰.江苏普通高校体育网页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9.

[2]陈惠芳,刘燕朋.山西省高校体育网页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9-170.

[3]宋宝杰.陕西高校体育网站的现状与对策[J].电子科技.2004(4):5-7.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4

随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 我国加快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英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沟通桥梁, 在我国迈向世界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这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宏观的环境支持。大学体育是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利用大学体育教学平台的特殊性实施双语教学, 既是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对英语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使体育教学与英语教学都能得到很好发展, 为体育英语的普及推广打下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等江西省部分普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双语课程开展情况调查表》,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走访部分专家, 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咨询, 通过访谈交流为课题的研究拓展思路。问卷调查表采用特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予以筛选。第一轮发放28份, 回收25份, 回收率89%, 第二轮发放28分, 回收26份, 回收率92%, 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其中信度系数r=0.82, 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的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西省高校大学体育双语课程开展现状

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 目前江西省开设双语教学的高校虽多, 而将大学体育列入双语教学课程范畴的并不多。大部分已开设体育双语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学对象主要是国际留学生 (长期生教育) , 如南昌大学、江西中医学院、九江学院等几所已设立国际交流学院的高校, 而面向以汉语为母语, 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所开设的大学体育双语课程起步较晚。少数已开设体育双语教学的高校如江西师大和江西财大, 其教学对象大都集中在大学二三年级。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以体育选修课为主。究其原因在于, 入校后经过一年的基本学习, 学生已具备较厚的文化底子和体育基础知识, 通过体育选修课的形式, 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 结合体育运动与情景交流来练习英语, 能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和英语的兴趣, 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总的看来, 大学体育双语教学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3.2 大学体育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情况

师资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就目前来看, 江西省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以前明显得到提高。大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部分院校还与一些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合作关系, 互相选派优秀学生、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和培养。然而, 从调查结果来看, 我省高校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仅占全体教师的8.9%, 且大部分为博士、硕士学历人群。因此, 如何建设一支合格过硬的体育双语师资队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3 大学体育双语教学模式情况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 根据交际需要在这两种语言间进行自由的切换[1]。因而, 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选用的教学手段模式。通过调研了解到, 在课堂教学中约55%的教师将英语应用在课的开始部分和准备活动中, 而对于课堂教学主体核心部分体育技术知识的讲解使用英语的教师仅占15%。并且, 大部分双语教师都是采用保持型教学模式教学, 即以部分母语、部分第二语言为主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效果。体育课双语教学应该是体育课程与英语应用的有机结合, 不能为了盲目追求英语在体育课中的应用量而削减体育课的授课任务或降低标准[2]。

3.4 双语教材选用情况

开展体育双语教学, 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从体育类教材的来源看, 双语教材有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有国外引进原版教材[3]。选取的教材不仅要满足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还要符合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技能学习的需要。然而到目前为止, 我省并没有统一的双语教学大纲, 各个院校使用的体育双语教材版本也参差不一, 因此, 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双语教材是开展体育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体育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双语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我省高校开设大学体育双语教学课程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 有条件的高校可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 在双语师资培养的规划中做出长远规划, 采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培养途径。通过选拔英语水平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体育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 有组织、有计划地送培他们参加学校举办的英语学习培训班,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体育会议、赛事, 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培训, 选送条件较好的教师出国研修,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

4.2 整合体育教学资源, 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

随着双语教学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 创造条件整合现有体育教学资源势在必行。利用体育信息化时代的优势, 整合共享体育双语教学电子信息资源, 建立体育双语资源信息库,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双语环境。我省目前共有14所本科院校每年招收一定规模的留学生 (长期生) , 对于这类来自母语是英语国家的留学生人群开展大学体育双语教学, 尽可能保持纯英文教学;对于母语为中文的学生, 可根据其英语水平高低, 分别开设初、中、高级体育双语教学班, 采用过渡型 (母语为主, 第二语言辅助) 、保持型 (部分母语, 部分第二语言) 、沉浸式 (完全使用第二语言教学) 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 逐层推进,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与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 对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双语教学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江西省高校普遍存在大学体育双语课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体育双语教材匮乏, 教学模式滞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材施教, 整合体育教学资源, 编写双语教材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江西省,大学体育,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永辉, 靳勇, 路佳等.河北省医学本科院校体育双语教学课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 (2) :42-44

[2]李良刚, Martin JB, 张五平等.体育课双语教学研究[J].体育学刊2001 (4) :100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5

《江西省普通高、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是按照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为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权力和义务而达成的有关协议。每位毕业生只有一套就业协议书,每套一式三份,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各一份,复印件无效。毕业生留存一份作为办理报到、转接档案和户口关系的依据。

为维护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使用管理,指导毕业生正确填写使用就业协议书,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管理提出如下办法:

一、实行协议书编号登记制度和协议书挂失公示制度

为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维护毕业生和学校声誉,以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协议书现严格实行编号登记制度和挂失公示制度。就业协议书由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按教务处提供的毕业生名单统一造册发放到分院,各学院严格按册发放,就业协议书按编号签约、备案、登记、鉴证,经就业服务中心审核有效后方可纳入就业方案。就业协议书不得复制和转让他人,凡复制或转让他人使用的,视情节追究责任,受转让者承担连带责任。拟报升学考试的暂不发就业协议书,待录取结果出来后视情况而定。

若协议书损坏的,凭原协议到就业服务中心换领;若遗失的,凭拟签单位的证明(证明尚未签约或已签约),毕业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需注明遗失经过并承诺后果自负,提供原协议书编号)经分院核实并签署意见后,到就业服务中心办理挂失补发手续,并在就业网公示三个工作日。对弄虚作假者,严肃追究责任。

二、规范使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除认真阅读协议书上的填写要求之外,现做如下具体说明。

1、要用黑色钢笔填写,做到字迹端正,不得大量涂改。

2、封面:待用人单位确定后可由毕业生填写,用人单位要写全称,毕业学校名称填“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3、正表:

第一栏表格“甲方”为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填写,注意各栏要填完整,以便联系。“档案接收单位地址”一般是用人单位所在地人事、教育主管部门的地址或名称。

第二栏表格“乙方”为毕业生,由毕业生如实填写完整。

协议正文第三条录用方式有聘用和录用入编二种,其中能接收毕业生的报到证及档案、户籍等关系转入用人单位的,为“录用入编”方式;不能接收毕业生的报到证及档案、户籍等关系转入用人单位的,为“聘用”方式。

“甲方(用人单位)聘用或录用意见”栏应签“同意录用”等字样,并盖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或人事)部门公章及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公章。其中,“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签章”一般由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就业主管部门

签章(或出具批复),需由毕业生前去办理或由用人单位代办。

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一般指省直厅(局)的组织人事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电力、邮政、铁路等部门。

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一般为市(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或市(县)人事局。凡选择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广州、珠海、深圳、厦门等省市所属的用人单位工作的非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根据上述省市的规定,应经当地就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出具批复后,学校方可列入毕业生就业方案。“乙方(毕业生)应聘意见”栏由毕业生填写并签名。

“学校鉴证登记意见”栏由毕业生所在分院和学院就业服务中心填写。毕业生填写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后,毕业生先到所在分院就业科签字并盖公章,最后到院就业服务中心签章。

4、“备注”栏:如果已与用人单位就见习期时间、工资福利待遇、违约责任等达成共识的也可在此栏注明,并盖上相应的章或双方当事人签字;参加升学或者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同用人单位签约时需要事先告知对方自己的相关情况,以方便毁约。

如果一方违约,可以直接在备注栏内写明同意违约并盖章(也可以在另外附件中体现),以便办理违约、改派、报到、落户等相关手续。

5、如果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人事、教育主管部门签章,不能算正式签约,毕业生关系、档案仍将派回原籍。协议书一式三份,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各一份,办完全部手续后,学校一份由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寄(交)回学校,交就业服务中心审核、鉴证、盖章,纳入就业方案,并办理报到证。

三、关于申请解除协议的规定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6

关键词:户外拓展运动;高等院校;现状;对策研究

一、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户外拓展运动的了解认识情况

陕西省普通高校学生有大部分已经对户外运动有所了解。非常了解的占16.1%,这部分学生已经对于这项运动有足够的认知,只要条件允许,是肯定可以参与到这项运动中的;了解一部分的占54.8%,而这部分学生只要是学校能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服务条件,做好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就可以使其中的大部分接受这项运动;完全不了解的占29.1%,这就要靠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拓展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户外拓展运动的魅力以及积极性。以上数据表明,户外拓展运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他作为体育课程的内容是他们完全能够接受的。整体上反映出陕西省普通高校户外拓展运动的开设和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二、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拓展运动的作用

体育锻炼是每个社会人强身健体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体育运动可调节身心,给人注入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朝气蓬勃,鼓足精神,迎接挑战,拥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这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1.愉悦心情

体育通过调节运动者的心理,通过暗示等多种训练手段,使其心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当今大学生不仅有巨大的学习压力,日常生活理财压力,更重要的是要面临择业、就业等当前连国家都很难解决的就业现实问题。在多重压力下,通过参与户外拓展运动,放松心情、走近大自然,能充分地放松自己。

2.激发兴趣爱好

经调查发现,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拓展运动的动机正朝娱乐、消遣的方向倾斜。对户外拓展运动的兴趣爱好则是较多学生参加的重要动因。这部分学生对参加户外拓展运动体验大自然、感受探险生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姿态。

3.社会交往

当今社会,更加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一个有极强生命活力的团队,不仅可以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建立和发展友谊,提升团队的最大效益,加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巩固。

当前很多院校只注重对大学生课堂知识的不断积累,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一代,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独自的个性思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而学生对户外风景的欣赏品味过程,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憧憬、享受的过程。学生自觉地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了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大学生的这些需求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高校是进行规范有效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而户外拓展运动的开展,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一种弥补,也是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素质教育的延伸,会对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工作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和迎接21世纪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通过广泛地阅读研究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户外拓展运动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国内外关于户外拓展运动的起步、发展、不足、成就等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问题和国内外户外拓展运动开展至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笔者认为户外拓展运动作为一门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在陕西省普通高校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面临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势在必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经研究表明:将户外拓展运动引入陕西省普通高校的课程中是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是顺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的,也是国内目前改革传统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必然,同时也是当今时代高校强调素质教育和现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操学诚,吴祖德.户外运动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J].湖北高教研究,2004.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探讨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体育成绩则反应出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实时地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定,从整体上控制、调节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有效促使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发展,是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途径。纵观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一方面是对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如余万斌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研究》等文章。另一方面是对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如于春艳的《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研究综述》。众多学者的研究都是从现有的学习评价体系出发,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评价内容标准,针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和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对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不能忽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滑的客观事实。对于体育学习评价,不论是以运动技能获得为倾向,还是以体质达标为倾向,亦或是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倾向,都必须反映学校体育最本质功能——强身健体。由此,我们针对现有学习评价的问题,以江西地区为实证调查区域,力求以体质健康为导向,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为研究对象。选取江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已经转变,由过去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转为向专业技能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但是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却落后于教学实践改革,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制定和执行上不够科学合理,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有碍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2.1.1 体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唯一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用来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手段。同时,还用来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课程评价中,大多数高校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执行的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换句话说,就是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欠缺学生个体就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纵向的自我提高的评价。这样就导致身体素质差、技能水平低的同学对于较难的学习内容缺乏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评价的功能也因此被弱化。

2.1.2 体育课程评价内容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大多数高校执行的体育课程评价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考核,对学生在运动参与、体育健康意识、团队协助精神等社会性发展类的目标涉及很少。但实际上,这些内容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一样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着体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方面。同时健康意识和团队协助这些内容也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观测指标。只有这些指标有效地融入评价内容,形成可行性评价,才能使体育课程评价更加全面,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1.3 体育课程评价方法单一性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结果,忽视了其他评价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总结性评价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是学生最终成绩评定的主要部分。实际上,这种方法大多是在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失去了体育课程评价的反馈功能,难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的作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强调可操作性、可比性,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它能及时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并及时反馈学习质量,纠正学习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3 对策探讨

3.1 重视评价的功能,保证评价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协调统一

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鉴定教学效果和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体育课程评价要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出来,以学生当下的身心健康和远期的终身体育养成为目标,使评价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真正起到导向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课程学习效果为目的,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避免分数高、能力低,成绩好、体质差的现象。切实围绕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努力改进体育课程评价。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2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协调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起到主导性作用,不仅要将体育技能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自我评价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程,在运动技能的讲述中将动作标准和要求讲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去尝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达到组织规范、管而不僵的效果。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高,让学生主动性、挑剔性和创造性地参与体育课程学习。

3.3 拓展评价内容,协调好学习效果和运动兴趣的关系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趣味性的体育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此就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我们应该充分将体育课程评价作为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抓手。首先就要以兴趣分班,让大学生积极加入其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学习。然后,在以兴趣分班学习的基础上丰富学习内容,引入竞赛、游戏、互动等课堂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体育课程评价要建立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不再以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区评定学生成绩,而是以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各项内容的完成情况去综合评定成绩。

3.4 落实评价的可操作性,协调评价内容多样化和可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在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尽量避免评价内容多样化,而可操作性低的情况。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首先按照学习内容的重要程度,将评价内容进行比例化划分。对身体形态、体质状况、身体素质、体能技能、学习态度等多样化的内容进行定性,在此基础上做出切实可行的定量设计,将每一项内容量化、可记录化、可操作化。

4 结语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等8所高校的在校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专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问卷调查法; (3) 专家访谈法; (4)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研究主要立足于江西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分析, 包括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运动员队伍、教练员、训练和物质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规模和成绩上来看尚处于摸索时期, 需识别与分析影响它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对于解决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2.1 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状况

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得到了各校的高度重视, 充分的发挥它在学校竞技体育中的龙头作用。2009-2012年, 全省每年招收约70-120名高水平运动员, 共526名学生运动员。布局的项目增加至10项, 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赛艇、跆拳道, 运动员主要分布在田径、篮球、健美操和足球等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 项目的布局有所调整, 部分项目由于生源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而取消。就招生规模和项目布局的情况来看, 江西省高水平运动员特招的规模较小, 而且生源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其中, 2012年与2011年相比, 减少幅度竟高达56.7%。江西省高校竞技运动项目的整体布局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项目的布点散, 有40%的项目布点高校只有一所, 难成“气候”, 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项目布局的合理性有待于加强。

2.2 运动员队伍现状分析

2.2.1 生源情况

目前江西省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8所高校中, 在校生人数达500人左右, 其中, 有部分是“挂靠”运动员。在调查的65名运动员中, 男生46人, 占70.8%, 女生19人, 占29.2%, 男女的比重相差较大, 平均年龄是20.3岁。

生源质量是直接影响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江西省教育厅和招生办制定了相应的招生政策以吸引全国各地的高水平运动员。目前, 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传统体育高中、体校和专业队4大类。四种生源中最为理想的是来传统体育高中的运动员, 因为这类运动员既坚持系统的运动训练, 又保证了不间断的文化理论学习, 是我国实现“体教结合”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然而, 我省这部分生源仅占26.2%。

2.2.2 运动员从事项目的分布

目前,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和赛艇等10项。根据2009-2012年以来高水平运动员项目分布的人数来看, 依次主要分布在篮球、田径、排球、足球、健美操等5个项目, 但有部分项目的生源极少, 如赛艇只有1人。从10个项目的人数分布动态来看, 相当一部分项目的发展态势极不稳定, 如田径、篮球、排球, 特别是田径表现的尤为突出, 2012年的生源居然为零。田径作为分布点最广的运动项目, 却出现如此严重的生源危机, 应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员的高度重视。

2.2.3 运动级别状况

调查表明, 各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级别要求上一致, 运动级别主要由一级、二级和健将级构成。对调查的65名运动员运动等级的统计结果表明, 37人达到二级水平, 占56.9%, 23人达到一级水平, 占35.4%, 只有5人达到健将级水平, 占7.7%, 可见, 运动员入校时的整体运动水平一般, 高等级别的运动员偏少, 在大型的比赛中难以取得好成绩。

2.2.4 训练年限状况

训练年限反映出训练的系统性, 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必须要通过多年科学系统的训练, 因为只有通过长时间系统的训练, 生物效应才会在体内逐渐积累, 从而由量变发展到质变, 成绩才会有显著的提高。研究表明, 70.8%的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的年限为4-6年, 12.3%的运动员为7-10年, 3年以内的占16.9%, 平均训练年限是5.5年。从运动员平均年龄20.3岁可推算出:大部分运动员在15岁左右开始从事基础训练。依据训练理论, 我省高水平运动员开始从事基础训练的年龄偏大, 这可能导致运动员错过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使得竞技水平难以发展到最佳状态。

2.2.5 运动员训练现状

当运动员有比赛任务时, 每周训练的次数比没有比赛任务时多, 78.5%的运动员每周参加训练的次数为5-6次, 每次训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3h;没有比赛任务时, 60%的运动员每周训练的次数为5-6次, 比有比赛任务时的训练负荷有所下降。这种训练负荷与竞技体育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职业运动员每天训练的时间至少5小时, 可是,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显然达不到这一要求, 这正是许多运动员认为自己运动水平有所下降的原因之一。

2.3 教练员的现状分析

教练员是训练工作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其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成效。

2.3.1 教练员年龄和职称结构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7.6岁, 主要以中青年体育教师为主, 40岁以下的占71.4%。中青年教练员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 抗压能力大, 但年轻教练难免缺乏训练和比赛经验。应尽可能多地给教练员创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获得最新信息和先进经验, 不断提高其训练水平。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练员的综合能力, 包括学术水平和训练水平。目前,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职称主要集中于副教授和讲师, 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授占14.3%, 副教授占42.9%, 讲师占28.6%, 助教占14.3%。

2.3.2 教练员学历水平和运动经历状况

学历水平无疑是衡量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教练员学历结构中, 本科学历占21.4%, 研究生学历占78.6%。可见, 教练员的学历水平较高, 能满足训练的需求, 有较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 这也正是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势所在。然而, 学历水平高并不能代表专业执教和训练水平就强, 从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运动经历来看, 情况不容乐观, 57.1%的教练员是从体育院校毕业后从事教练员工作的, 他们缺乏高水平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经历, 对于从事的高水平运动训练工作缺乏经验;只有28.6%的教练员曾是省市体工队队员, 有过专业训练的经历。由此可见,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专业运动训练和比赛经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相对较弱, 难以敏锐的扑捉到训练和比赛中的重要信息。当前,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中十分缺乏“智力型”和“实践经验型”相结合的高水平教练员。

2.4 物质保障的现状分析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与运动队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在多学科的综合介入下才能取得顶尖的水平。因此,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2.4.1 经费情况

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实力。目前, 江西省高校用于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经费只能满足基本的需求, 经费主要来自于两个渠道:学校拨款为主, 体育部自筹为辅。在调查的8所高校中, 有5所高校需通过体育部门自筹经费来填补经费的空缺。可见, 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经费投入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瓶颈”。

2.4.2 场地设施情况

调查表明, 多数项目的场馆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训练需求, 但还有部分项目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如网球、羽毛球。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新校园区的兴建, 使得运动场地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运动员的训练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像网球类运动项目, 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 受场地数量的限制, 使运动队训练与学生锻炼的场地冲突日益严峻。因此, 各高校现有的场地设施依然不能完全满足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需要。

3 结论

3.1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规模较小, 生源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田径项目出现严重的生源危机。竞技运动项目的布局不均衡, 布点散, 难成“气候”, 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项目布局的合理性有待于加强。

3.2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教练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缺乏训练与竞赛经验, 应提供高层次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教练员职称主要集中于副教授和讲师, 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学历结构合理, 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 但教练员的专业运动经历和比赛经验相对欠缺;专职教练员比例小。应针对以上状况, 优化教练员队伍, 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3.3江西省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 运动等级以二级、一级为主, 缺乏高级别的运动员;运动员训练的时间偏少, 相当一部分项目的发展态势极不稳定, 如田径、篮球、排球, 特别是田径表现得尤为突出, 2012年的生源居然为零。

3.4江西省高校用于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经费只能满足基本的需求, 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经费投入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瓶颈”;多数项目的场馆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训练需求, 但由于运动队训练与学生锻炼场地的日益冲突, 使得部分项目的场地设施依然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 如网球、羽毛球。

4 对策

4.1 合理布局, 非均衡协调发展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布点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各项目的运动训练不可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应采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模式, 以各校的校情和优势为出发点, 因校制宜, 突出优势项目, 使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布局符合自身的实际发展, 定位清晰、层次分明, 真正做到非均衡协调发展。

4.2 优化教练员队伍

高水平的教练员是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关键。因为教练员既是运动员的塑造者、训练计划的设计者、训练过程的执行者、运动员选拔的决策者, 也是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的主要责任者, 对学生运动员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为他们与运动员接触、沟通、交流的时间最多, 对运动员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各高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练员外出学习、培训, 尤其是中、青年教练员, 使教练员在交流中不断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更新观念、丰富知识体系。

4.3“一条龙”体系领先, 多渠道并举

运动员的来源应在多渠道并举的基础上重点抓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 江西省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生源是普通高中生, 发展潜力较大, 但是体能、技能基础不扎实, 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体系。即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与本校的附属中小学、或附近中、小学联合办训练中心或业余体校, 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既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好途径, 也是输送优秀后备体育人才的基地。

4.4 拓宽渠道, 形成多元经费结构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单一, 主要渠道是学校拨款, 经费总体上不充足, 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可以通过合作或投资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 探索出一条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费渠道, 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发展和壮大高水平运动队。尝试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1) 可通过竞赛的赞助、现场广告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实现经费结构多元化、弥补经费投入不足的现状。 (2) 充分利用体育市场, 挖掘高水平运动队的市场潜力, 向社会、学校、个人等群体广泛招商, 形成多渠道的经费筹集体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民体育出版社, 2000.8.

[2]郭晓琴, 程其练等.中美两国高校“体教结合”的对比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1) .

[3]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4) :75-77.

[4]冯瑞.中国与美国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管理机制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9 (3) :100-103.

[5]刘仁盛, 罗光荣.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1 (3) .

[6]宋旭.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桎梏与实践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8 (4) :48-50.

[7]徐向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6) :50-53.

[8]于东生.影响我国高校学生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5) :86-88.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9

关键词: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建议

随着近年来国内各普通高校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所需的资金也不断增多,但对于欠发达地区高校在资金使用方面却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高校必须精打细算,加强财务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有效地缓解资金压力。

一、江西省普通高校资金使用现状(1)

(一)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江西现有省属普通高校14所,其主要收支(含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等)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实现,现有的银行账户应只核算少量自有资金,如科研、往来等,但事实上大部分高校银行账户上仍拥有大量现金。如表1所示,2009年江西省14所省属高校年平均现金资产达12 409.75万元,年平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79.49%,则年平均所需现金资产占总支出的比例应为20.51%,而实际上年平均现金资产占总支出的比例却达到33%,高校平均实际拥有的现金资产比例远远超过所需现金资产比例。江西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该现象,尤其高校4,当年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96.51%,年平均所需现金资产占总支出的比例应为3.49%,而其年平均现金资产占总支出的比例却高达75.9%。换句话说,该高校大部分现金资产是闲置在银行,资金利用效率是非常低的。

单位:万元

(1)数据来源于江西省2009年省属高校决算报表及地方性债务报表数据整理获得。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

高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自身的快速发展,在资金的来源上主要仅靠银行贷款获得,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提高,其贷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表2所示,江西省14所省属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贷款,而且大部分高校贷款比例较高,甚至某些高校的贷款总额已经超过学校的资产总额。这些贷款本金及利息政府是不可能买单的,需要学校用以后的资金来支付,同时,由于这些高校普遍缺乏资金成本意识,资金利用效率较低,致使高校本来捉襟见肘的资金更加紧张。

单位:万元

注:年末资产总额数据不包括基本建设占用资金。

(三)资本性支出安排不当

高校在资本性支出的安排上普遍缺乏中长期规划,尤其是近几年众多高校由于规模的扩大而新建校区,在新校区建设及固定资产投资上缺乏跟自身财力相匹配的规划,往往是集中某个时段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从而造成临时大量的资金需求,为了能短时间获取这些资金,最终高校付出的资金成本是相当高的。

二、江西省普通高校资金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流动资金的管理

流动资金的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对流动资金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对资金使用成本及时间价值缺乏最基本的认识。高校应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一方面要保持日常支出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要使资金使用成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对大部分高校来说,现有银行账户上的资金绝大部分是通过借贷而来的资金,这些资金都是要支付利息、付出成本的,是要牺牲高校以后的利益来偿还的。

(二)缺乏中长期资金使用规划

很多高校在进行发展建设时,缺乏一个中长期规划,尤其是长期的资金使用规划,缺钱就找银行,而且时间急,金额大,往往要付出较高的资金成本。所以高校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在使用资金时要有中长期规划,及时掌控各个时段所需资金规模,在借贷资金上要短、中、长期借款相结合,有效的降低资金成本及缓解压力,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固定资产及项目建设缺乏计划性

很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落后,购置固定资产及进行项目建设时仅依据某个需要或某个想法,事前根本不进行规划、分析和论证,重复购置或建设现象严重,同时在编制年度(政府部门)预算时由于缺乏规划而无法考虑下年度需要购置固定资产及项目建设的所需资金支出。此外,这些支出也不能临时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这样就导致高校储备大量现金资产,以备固定资产购置及项目建设的所需资金支出。

三、提高江西省普通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一)构建适合高校的最佳现金流量模式

高校必须改变现有资金使用的观念,认识到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使用借贷资金是要付出代价的。高校可参照企业建立最佳现金持有量、日常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所需现金流量,构建高校最佳现金流量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校日常交易性需求是指高校为满足日常教学业务而产生的现金支付需要。高校计算出每月日常所需现金流量,扣除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现金流量即为高校每月所持有交易性需求的现金流量。高校预防性需要是指高校以防发生意外的现金支付需要,高校可根据上年实际的年度预算外支出估计本年度每月的预防性需求现金流量。两者合计加合理预计增长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如下页图1所示)。

(二)加强高校全面预算管理

首先,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可通过对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高校资源管理效率。要优化配置高校的财力资源,就必须树立绩效预算的理念,建立以绩效为导向围绕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最少的资金完成目标。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全面预算制度,必须有大财务的观念,注重对现有资金的调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年度收支计划。同时高校必须要结合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对年度预算外部分进行合理估计,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一并编制收支计划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反映高校在未来年度的真实财务状况。最后,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度来安排资金,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某高校进行某项目建设需投资4 000万元,根据国家项目政策,只能贷款3 000万元,学校必须有1 000万元配套建设资金。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要用几年,高校如果能够根据项目建设的情况及自有资金规模,合理安排贷款规模及分期贷款,不但能够减少贷款利息,还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自有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缓解资金压力。

(三)编制资金的中长期使用规划

一般来说,高校会结合自身的特点编制发展规划,使高校能够积极应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新形势,推动学校事业全面协调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大部分高校在发展规划中往往忽视编制资金的使用规划,高校财务部门应积极向规划编制部门提出建议,在编制学校发展规划时要相应的编制配套资金使用规划,及早确定所需资金使用去向及规模,致使将来及时筹措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资金中长期使用规划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建设所需总资金的估算及时间安排。学校中长期资金使用规划应包含预计教学、学科、科研、基本建设所需总资金量以及这些资金量分年投入计划。(2)资金筹集渠道方式及比例。学校中长期资金使用规划应明确所需资金总量的取得方式,如学校自有资金总量及比例,债务资金总量及比例,争取政府部门的资金及比例,争取社会资金及比例。(3)债务资金的来源及成本。学校中长期资金使用规划还应注明债务资金的来源,如银行贷款、教职工集资、其他借贷资金等,同时应控制债务资金的成本在学校财力可承担范围内。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及项目建设的事前规划

高校要加强固定资产及项目建设的事前规划,要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坚决杜绝重复购置和建设,要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和轻重缓急合理的安排相关固定资产购置及项目建设,同时在编制年度(政府部门)预算时就考虑学校下年度需要购置固定资产及项目建设的所需资金,减少满目构建而大量储备现金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总之,有效提高欠发达地区高校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要从学校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并通过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淑霞.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J].会计之友,2008,(7):15-16.

[2]周传丽.财政拨付资金使用效率与高校财务管理机制构建[J].财政研究,2009,(3):73-76.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男生,体质健康,陕西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7号文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1]。

陕西省地处西北,高校林立,培养着大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教育中,体育的教育作用也十分重要。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因此,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有必要对陕西省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适当的干预措施,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该课题组抽取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3所学校的男生1800名,其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各450人。

1.2 研究方法

选用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统一指定时间,采用同一系列的中体同方测试仪器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测试指标包括形态指标(身高、体重)、机能指标(肺活量)及身体素质指标(立定跳远、1000 m、实心球和坐位体前屈)。

使用SPSS 17.0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分别进行t检验,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

(x ± s)

注:▲表示P<0.05。

单位:百分比(% )

(x± s)

注:▲表示P<0.05。

注:▲表示P<0.05。

2 研究结果

2.1 形态指标

表1显示,1800名男生身高均值为172.64 cm,体重均值为64.85 kg,身高标准体重分值为72.71分。其中,身高和体重指标方面,三、四年级与一年级学生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体重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标准体重方 面, 一年级与 二、四年级 学生具有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表2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学生超重和肥胖率数据。

2.2 身体机能指标

陕西省普通高校不同年级男生机能指见表3所示。其中,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学生肺活量指标值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一年级与二年级、一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为陕西省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等级百分比状况。

2.3 身体素质指标

陕西省普通高校不同年级男生身体素质指标见表5所示。其中,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男生立定跳远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男生的1000 m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级与其他年级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级与三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男生实心球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分析与讨论

3 . 1学生超重和肥胖率自二年级起呈上升趋势

如表1所示,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标均值呈增长趋势[2,3,4]。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发育和生长阶段,除身高指标的自然增长外,学生营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锻炼时间的增多为学生的体重增长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如表2所示,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二年级学生最低,从二年级开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通过一年的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学生的体重指标增长幅度好于身高指标增长幅度,一、二年级由于体育必修课教学和考核,迫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以通过考核,学生比较注重体育锻炼。因此,二年级学生在外在力量的破迫使下,被动的参加体育锻炼,使其超重和肥胖率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学生到三年级后,没有体育必修课,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的减少,学生不合理的营养结构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网络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4]。

3 . 2男生身体机能状况自二年级起呈下降趋势

本研究通过肺活量指标及肺活量体重指数来反映身体机能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指标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均为最高,且从二年级开始,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水平[5,6,7]。

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的主要表现在学生体重指标显著增长,而肺活量指标显著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一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结果,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了体育必修课,增加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而大学阶段三、四年级学生没有开设体育必修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下降是导致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的原因。总之,学生体重快速增加,又缺乏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这是造成学生身体机能下降的主要原因[8,9]。

3 . 3男生身体素质状况自二年级起呈下降趋势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解读 篇11

新增两类不得报考人员

【内容】今年新增两类人员不得报考:(1)在高中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2)在上一年度参加高考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被认定为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

【解读】这是教育部首次在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将弄虚作假获取报名资格及作弊情节严重者纳入不得报考人员行列。

【对我省影响】执行上述政策。

异地借考限试卷相同地

【内容】教育部今年对“异地借考”作出新的限制: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由考生向工作或学习单位所在地及户籍所在地的省级招办提出申请并经同意后,可在考生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考生答卷的评阅及录取事宜由其户籍所在地省级招办处理。

此外,教育部今年明确规定:指使、组织或参与组织“高考移民”活动,为考生伪造或违规办理户籍迁移、中学学籍档案的考试工作人员,将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的相应规定进行处理。

【解读】“试卷相同地”说白了就是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这也表示,自主命题地区无法进行异地借考,2008年全国高考上海、北京、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6个省、区、市实施自主命题,考生人数约占全国考生总数的2/3。

【对我省影响】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我省从2006年起开始执行高考数学、外语科目自主命题,今年我省将继续执行这一政策,高考异地“借考”在我省无法实施。明年我省将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高考,在我省借考的可能性也不大。学籍在我省的考生无法到外地借考,而学籍在外地的考生也无法在我省借考。

招生简章不得隐瞒办学类型

【内容】各高校招生简章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表述规范,经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发布,且不得擅自更改,并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宣传(广告)中不得使用模糊或隐瞒办学类型、层次的简称。

今年经教育部审核后的各高校招生简章将于4月15日后在阳光高考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上集中发布。

【解读】今年教育部对招生简章实施更严格的审核,建议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定要登录阳光高考平台看招生简章,那里的内容不会忽悠考生,那里的学校没有伪装。

【对我省影响】我省是教育大省,也是民办高校集中的区域,教育部严格审定招生简章后,会使民办高校更加注意内涵建设。

“平行志愿”新增10省区

【内容】今年,教育部在去年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辽宁等6个省市基础上,新增河北、吉林、江西、福建、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宁夏等10个省区进行平行志愿投档改革试点,使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进一步在全国推广。

【解读】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具体地说,录取时,将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需要说明的是,平行志愿是档案投到学校,不论录取与否,该批次投档即完成。

【对我省影响】按照教育部公布文件显示,我省今年不会实行平行志愿。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往年的规定,我省考生不管是报考本省还是外省院校,都不会实行平行志愿,而是实行录取前填报志愿和录取过程中征集志愿的办法。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篇12

毽球是从我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成为一种隔网对抗的体育项目。在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毽球运动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

目前山西省许多普通高校已将它列为体育专项课或选修课。为了使毽球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断地发展,该文对山西省普通高校开设毽球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山西省各普通高校的“毽球课”现状,为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课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教学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分析毽球运动发展与毽球运动理论、实证研究、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收集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的“山西省普通高等院校毽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山西省普通高校的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调查。

2.2.3访谈法

编写访谈提纲,对开展状况较好的广东、湖北省部分高校教师及本省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和领导进行访谈。

2.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采用SPSS 17.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3结果与分析

3.1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教学开展和普及状况

在山西省普通高校中,山西大同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晋中学院都在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了毽球必修课、选修课和选项课。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山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毽球运动的学校仍然偏少,普及程度较低,这是毽球运动在山西省普通高校进行开展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见表1)。

3.2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课程教师基本情况

3.2.1毽球运动课程教师年龄、教龄情况

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该省大多数毽球任课教师较为年轻,正是教学、训练、科研水平的黄金时期。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教龄结构上看,工作7年以上的任课教师占大多数,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积累,对我省高校毽球运动的发展较为有利(见表2)。

3.2.2毽球运动课程教师学历、职称情况

该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任课教师高学历占较大比例,但这部分教师职称较低。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职称较高,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科研功底。高学历、高职称的毽球任课教师对该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发展的推进有着积极的作用(见表3)。

3.2.3毽球运动任课教师背景教育、专业学习情况

山西省普通高校中开展毽球教学与训练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其他球类项目为主,有毽球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对该省毽球教学的广泛开展不利。

对毽球任课教师获取专业知识途径进行分析(见表4),通过网络、书籍自学是毽球运动任课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首要途径;其次为参加培训;再次为自己实践摸索。从以上数据反映出我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教师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3.3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教学的课型现状

在山西省开设毽球运动教学的普通高校中,毽球教学在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毽球课教学开展的方式以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毽球必修课、选修课为主。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毽球教学以选项课和选修课为主。

山西省各普通高校开设毽球课所选用的课型有所不同,所占学时量有所区别。通过对其所开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析,有两所学校同时开设3种毽球运动课型,其他普通高校都是只开设其中的一种课型。这说明开展毽球运动的山西各普通高校在进行课型设置、教学时数分配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说明毽球运动的课程设置在山西省普通高校还处于初级阶段(见表5)。

3.4毽球运动教材的使用情况

山西省普通高校目前开设毽球课的学校大都没有统一使用的教材,但各高校大多都自行选用或自编教材,经过详细调查了解,毽球运动在我国高校开展时间不长,毽球运动的理论体系还未建成,毽球运动方面的教材很少,影响了该省毽球运动的健康发展(见表6)。

3.5毽球运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析

通过查阅山西省开设毽球运动课程普通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分为花毽和网毽两个主要内容,有一所高校开设的主要内容为花毽,其他高校开设的教学内容为网毽。在教学部分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进行的归纳总结(见表7)。

通过对山西省普通高校开设毽球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分析,对毽球任课教师的访谈,大多数高校只选择毽球运动中的网毽和花毽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另一部分内容只做简单介绍,对毽球运动的全面发展不利(见表8)。

3.6影响毽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表9中可以看出,领导的重视排在所有原因的第一位,运动的成长与推广,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毽球才能在普通高校顺利地普及和推广;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缺乏专业教师,缺乏毽球专业教师已经成为影响我省普通高校发展毽球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排在第三位的是经费的投入,而经费的投入又与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影响毽球运动没有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影响因素中,缺乏场地、器材和教材并不是制约毽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普及程度相对较低,教材多样化,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教学内容都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各开设毽球课的普通高校课型设置、教学时数分配存在较大差异。理论课所占比例较小。

(2)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年轻,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学历层次较高,但多数不是专业的毽球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途径不多,大部分没有参加过专业的毽球培训,专业知识不强。

(3)教学场地大多借用羽毛球场地,拥有室内标准毽球场地的学校较少,标准毽球场地建设不容乐观。

4.2建议

4.2.1应加强和完善毽球师资培训和培养机制

各普通高校应大力加强毽球运动师资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积极引进毽球运动的专项教师,使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能健康地发展。在该省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中开展毽球专业,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专业的毽球教师,为毽球在高校中的普及和发展奠定基础。

4.2.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毽球运动的认知与参与程度

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加大对毽球运动的宣传力度。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了解到毽球的相关知识,毽球运动开展前期可以作为课外活动项目,并逐渐过渡到开设选修课和列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4.2.3加强交流,不断完善毽球运动教学内容体系

经常开展毽球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的经验交流,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毽球运动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确定教学内容应重视理论内容的教学。有关单位应尽快组织在各高校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一套适合山西省普通高校使用的毽球运动教材。

摘要:毽球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极有推广价值的运动项目。在考察毽球运动在我省普通高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目前影响毽球运动在我省普通高校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改善山西省普通高校现有的毽球运动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西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文件.

[2]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教体艺[2003]17号文件.

[3]谢成超.高校开设毽球课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郭贤成,曹保莉.运动宣传媒介加快毽球运动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6):86-87.

[5]戴友胜,刘靖南.高校毽球教学与训练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6(1):59-61.

[6]唐元.对河南省高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6(2):247-248.

[7]孙弘,李琴.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健身运动一毽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4):28-30.

[8]王立军.对普通高校开设毽球课的可行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6):79.

[9]黄德强.高校毽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2006,28(4):129-131.

[10]姚柱,张兆才.浅析学校普及毽球运动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J].体育世界,2007(12):74-75.

上一篇:教师精神文化下一篇:多功能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