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职院校

2024-09-26

江西省高职院校(共12篇)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1

过去的10年, 江西省高职院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还是比较晚, 起点也比较低, 存在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也是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共同配合才能做好, 也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创建比较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这种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要在一个比较宽松, 比较自主的环境下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冲劲, 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开放, 比较进取的创业氛围, 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气氛。高职院校应该营造这种创业的环境, 要进行全方位的创业教育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 校园电视, 校刊, 学报, 校园网等媒体进行有利的, 正面的宣传引导。进行创业知识的普及教育, 明确创业的意义, 开展创业典型事例分析, 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在校学生提供一种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创业文化氛围。

成立学生创业社团, 搭建学校与学生创业精英部队之间的桥梁。学生社团一直是我国高校的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学校要倡导和鼓励创业社团的成立和管理, 经常性的选派教师对创业社团进行正确引导。成立创业沙龙, 搭建学生创业的自我舞台, 为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牵线搭桥, 组成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激发他们共同创业的想法, 以想创业带动不想创业, 可创业带动不太会创业的同学, 起到互相帮助的良好局面。

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问题是高校能否成功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我省高职院校创业师资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创业教育的开展, 因此, 必须加强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配置。如今, 我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比较单一, 主要以学生辅导与和就业指导人员居多。他们自身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和创业经历, 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 大多是以理论传授, 很难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体现,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动力, 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 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向社会敞开大门招贤纳士, 聘请成功企业家、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士、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官员、经济管理专家等各方面的专家或其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

应从加强创业理论知识培训入手, 着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教育研讨活动, 加强专职教师与有经验的兼职教师的交流, 使他们获得更多关于创业教育及创业的新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使之制度化。创业实践不仅可以使老师体验创业过程, 同时也能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条件的大学还可以派教师到创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 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现如今, 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开展时重理论传授, 轻实践参与, 在课程设置上很多院校仅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就业生涯指导的一部分, 没有设立系统创业相关理论的传授。这也使得创业教育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长期以来, 各院校很少组织或参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 往往对那些陈旧的专业培养计划墨守成规, 或是关起门来搞专业设计。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 要紧紧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以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需求调研为依据, 在展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集中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 为大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计划。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做到普及性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统一, 既要有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创业公选课, 又要有针对有创业意向大学生的创业核心课程, 设立创业教育学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最终要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得到巩固和发展。创业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而使得创业所需的各项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因此, 构建一个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意义更加深远。

四、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健全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工作, 而是社会、政府、高校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极强, 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就要进行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社会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唯有社会对创业的鼓励, 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支持, 为大学生创业者营造有利于新生企业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才能真正推进我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成为我省经济飞速发展的又一个支柱。

中小企业的创建、发展突出问题是缺乏融资渠道。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如尽快建立和完善国有专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 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 将会对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更有利的支持。设立一站式服务, 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潜能。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 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实务有关的各项咨询服务;指导和协助学生创业团队办理企业注册、工商税务登记、贷款等创业具体事务;协助创业团队争取更多的融资渠道, 比如专项贷款、风险投资等;组织有关专家和校外专业机构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集体培训;为创业团队提供更多有益于他们的公共设施服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 为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一个孵化基地, 为其他学生提供提高动手能力的实践场所, 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祖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2) :66-67。

[2]施向阳:《新时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探析》, 《滁州学院学报》, 2009, 11 (2) 。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2

目前山西省有11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分别是: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兴华职业学院、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及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在本省的高职院校中,其中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的有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我们主要调研了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和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两所院校。现将两所兄弟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特点归如下:

一、特点归纳:

1、行业与学校相结合,共建专业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与山西美特好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安得物流、苏宁电器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对企业物流职业岗位需求状况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建立“行”、“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区域物流行业协会下设合作工作组,负责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实训指导教师的安排、信息的反馈以及考核等工作。

2、工学交替,突出技能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和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以区域物流行业协会为基础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顶岗实习有机合起来,将工学交替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

3、订单培养,共同育人

在太原,很多兄弟院校与物流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部分学生进行订单培养。区域物流行业协会建立与订单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校企与协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制度。在整个订单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和学校全程合作育人。企业首先根据岗位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标准,然后与学校、协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建立考核标准,经考核合格,学生上岗就业。

4、“双证”教学,提升能力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和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融入教学计划,渗透到教学的课程内容中。在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结束后,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实施“助理物流师”、“快递员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认证,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

二、比较分析

首先在校企合作上。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实现了行业与学校相结合,共建专业。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北京中远物流、西安人人乐超市、河南鲜易冷链、运城居然之家等建立合作关系,并且将课程设置与行业的需求(第三方物流业、零售批发业)等相结合。这些和山西省相关院校相差不大。

在“双证”教学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在学校的方针指导下,在2010年开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双证”毕业,而且物流管理专业在大二第二学期,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老师开始讲授助理物流师,并且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这一点上,和山西省兄弟院校相差不是很大。

相差较大的主要体现在订单培养和工学交替方面。在工学交替方面,没有很好的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顶岗实习有机合起来。这样造成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有一些差异,造成一些学生在开始实习时出现一些不适应;在订单培养方面,由于运城物流行业的局限性(相较于一线城市),造成订单培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意识

我国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发展进步以及高职院校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一直是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个高职院校近年来所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山西省高校招生计划来看,高职类院校招生人数超过每年高校招生总数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更要求相关部门要确保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事业落到实处。要培养良好的健身意识首先需要对现阶段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从起点出发,从根本上确保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形成自身良好健身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现状。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且学生选取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阅读有关的社会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心理学论、高等教育学等教材和专著,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现实需要,并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了检验,进行实地发放和有效回收。

1.2.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要分析和研究山西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意识,首先需要大致了解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从表1中所列出的数据可以反映出,在所调查的部分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中,选择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数量最少,仅占到调查人数的18.8%。大多数学生参加锻炼频率较低且毫无规律性,同时也很少进行主动锻炼。由此可以看来,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比较差,大部分同学都是在学校和集体的压力下被动的参与体育活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情况出现。

2.2对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认识

从调查中发现,有413人(56.9%)觉得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会有好处,在所列举出的七個因素中排名第三,而不吸烟饮酒以及保证充足的睡眠则排在前两位,认可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83.8%和65.9%,同时认为规律作息以及适当参加娱乐活动的人数也比较多。以上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体育锻炼是保证健康的最基本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3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全民健身的认识

我国现阶段在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但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媒体的冲击下,青少年将更多的余暇时间用于多媒体娱乐,而几乎停止了户外的身体锻炼,青少年体质健康也逐年下降,因此,科学看待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从表2中看到仍有91.9%的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全面健身计划未听说或不清楚,这与我国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背道而驰,与我国提高全民体质健康的宏伟目标也有较大出入。但是就目前来看,山西省高职院校对于全面健身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还没有让学生真正把全民健身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去加以重视,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

2.4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4中对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并且目标性极强。调查数据可以充分显示,现阶段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基本功能能够形成明确的认识,大多学生能对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或者限于场地器材的不足而无法深刻感受到体育健身和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娱乐感和幸福感,这部分人的体育健身意识是极不稳定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少,学生体育锻炼内容单调,锻炼情况不理想。

(2)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全民健身的了解情况很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全民健身,而不了解其内容。

(3)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状况并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没有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改变,还没有真正的享受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活动所带来的幸福感,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现状在总体上不乐观。

3.2建议

(1)各学校要逐步增加体育理论课程的比重,其次,要提升老师的理论授课水平,要求教师要将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全民健身内容结合起来。

(2)学校的体育教师应该主动向学生讲授一些流行体育健身项目的参与方法与竞赛规则,让学生对于这些项目的陌生感逐渐消失,同时也增加对于这些体育项目的理解程度。

(3)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不同项目的体育选修课程,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根据自己对于不同项目的兴趣自由选择体育课程的内容。同时,学校要积极招聘一些大众体育项目专长的体育老师,将类似于瑜伽、体育舞蹈、健身、自行车等近年来社会普及度很高的项目引进到学校中来。

参考文献:

[1]陈文静,陈建国.大学生运动健身现状的分析[J].决策管理,2008,21(6):11-12.

[2]李香华,彭雨.论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J].云梦学刊,2010,31(6):133-134.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4

关键词:江西高职院校,体育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当前江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其体育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重视。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是指遵循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充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因素, 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体育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评估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科学的管理体制在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各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依靠现代科技和采用高效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因此,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对激发管理者的聪明才智, 提高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最为重要的。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1. 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一, 高职院校对学生体质测定与评价工作的管理。学生体质测定与评价是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项工作不但能够掌握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并且提出相应的科学指导评价措施, 还可以进一步检查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提供制订学校体育决策的客观数据, 达到不断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

第二, 高职院校对体育器材、场地、经费的管理是科学开展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学校应根据办学规模和条件, 以及校园建设, 合理地规划和设置体育场地设备和器材, 合理计划使用经费。建立器材的保管、使用和维修制度, 充分发挥场地、器材的效用。

第三,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管理。高职院校体育训练竞赛是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促使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的管理必须要提倡以基层为主, 而竞赛时间和项目上要相对固定, 保证重点和传统项目的竞赛, 使比赛活动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 形成一套完善的竞赛制度, 从而促进群体性体育活动与体育训练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还应进行课余体育训练,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管理者应根据课余体育训练项目的特点成立领导小组, 组建教练队伍, 根据训练原则制订训练计划, 确定训练方法等。

2. 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 高职院校管理观念落后, 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需求。现代学校体育工作虽已摆脱了“三基”教育的束缚, 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体育教育、教学的观念, 使学校体育内容更加丰富。但部分高职院校未能真正贯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 与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观念脱节, 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 学校经费不足, 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管理功能的发挥。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是制约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地域经济差异, 自然条件落后, 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经费相对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和建设, 以及各项体育活动 (特别是大学竞技体育活动) 的开展。高职院校体育管理难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第三, 高职院校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管理规章形同虚设。重视高职院校各项教育体育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提高学校体育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开设专人管理,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实施办法。因而, 一些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无法形成科学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模式。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管理的发展对策

1. 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管理的实施措施

首先, 有效实施科学的体育管理, 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高职院校应利用网络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对涉及学校体育管理的人员、财物、信息进行管理, 使工作得到更好的协调和发展。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协作, 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要求。

其次, 实行科学体育管理, 向体育管理要效益。一是定量管理。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和人, 例如, 学生体检卡片和数据、达标卡片和成绩、体育课成绩、运动会成绩和纪录、科研成果和数据以及场馆设计等均可用电脑统计、储存, 以备查询使用。二是管教结合。在市场经济的整体态势下, 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在体育管理过程中, 凡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情感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能以罚代管, 应适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促使矛盾转化, 使问题得到解决。

2. 充分筹集专项资金, 全面加快高职院校体育设施硬件建设力度

江西省高职院校经过前几年的扩招其发展趋势迅猛, 招收学生的毛入学率也在不断增加, 对体育需求的大学生队伍也在扩大, 眼下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的状态, 当地政府应集思广益予以重视, 大量筹集专项资金加快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更新或改良运动器材, 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场地等措施, 改善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 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 为大学生在校园里的休闲、健身创造良好的氛围。

3. 有效提高体育管理者的能力, 全面健全体育管理各项制度

体育管理者应加强学习, 不仅要善于接受新事物, 研究新问题, 用创新和改革的精神来进行体育管理, 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 利用信息反馈调整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义

设S0S1…为Fq上一个K阶线性递归序列满足下式关系:

其中a, a0, L, ak-1∈Fq。

则多项式:F (x) =xk-ak-1xk-1-L-a0∈Fq[x]

由关系式唯一确定, 称之为该序列的特征多项式。

二利用周期序列来表示重根循环码

设C为Rn的一个理想, 即C为一个n长的循环码.设其生成多项式为g (x) , deg (g (x) ) =r, 校验多项式为h (x) , deg (h (x) ) =n-r, 即g (x) h (x) =1-xn。令n-r=k, 循环码C可以表示成为C≤g (x) ≥{g (x) p (x) ︱deg (p (x) ) ﹤n-r=k}。则C的码字个数‖C‖=qk, 作为向量空间的维数为K。

∀Ac= (c0, c1, c2, …, c n-1) ∈c, 必然存在某一个多项式p (x) ∈Rn (x) , deg (p (x) )

则:c∞ (x) =g (x) p (x) (1+xn+x2n+x3n+…)

而deg (p (x) ) ﹤deg (h (x) ) n-r=k, 那么c=c∞=

大胆决策,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增加创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构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使大学生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在善于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社会力量协助的同时, 全面加强体育管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体育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体育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体育教师集体备课工作制度, 体育教师业务进修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辅导群体活动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带队训练的基本要求、体育场馆的管理办法、运动器材借用制度、体育教师请假制度和检查体育课制度等。只有实行科学的体育管理, 及时修订和改革符合实际需求的体育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才能减少以人代法的现象, 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使体育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 有纪可依。

三结论

体育管理是搞好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关键因素, 是更好地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改革和c0, c1, c2, ……为一个Fq上的一个n-r=k阶齐次线性递归序列.该序列满足的线性递归关系为:

其中k=n-r.该序列的特征多项式为:

初始向量为c0, c1, c2, …, cn-r-1这样该重根循环码就被表示成为了一个具有特征多项式的周期递归序列。

三结论

本文利用周期序列来表示了重根循环码, 由于周期序列在工程上容易通过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LFSR) 来实行, 因此可以通过周期序列已知的结论来对重根循环码进行研究, 这对重根循环码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炯.数学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许春香.关于周期序列的线性复杂度[J].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学报, 2001 (4)

[3]蔡勉等.序列k-错线性复杂度[J].通信学报, 2001 (1) [4]丁存生, 肖国镇.流密码学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 1994

[责任编辑:李继孔]

质量、提供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之一。江西高职院校体育管理必须积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方法, 注重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用理性的头脑思考并发掘学校体育管理战略、行为与效应, 进一步提升体育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思维和理念, 为学校体育教学更有秩序地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创造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华雪玲.高等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初探[J].体育科学研究, 2005 (3)

[2]冯建富.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模式总结与探索[J].高校管理, 2009 (11)

江西二本院校排名 篇5

201410赣南师范学院师范33661.5360.2963.0260.16应用型

201411江西中医药大学医药34961.560.2763.0160应用型

201412井冈山大学综合42261.3960.0862.960.16应用型

201413九江学院综合44161.3760.0662.960.16应用型

201414赣南医学院医药48261.3460.0362.8960应用型

201414上饶师范学院师范48261.3460.0262.8960应用型

201416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师范51661.2360.0862.5360.33应用型

201417宜春学院综合56161.1560.0362.4760应用型

201417南昌工程学院理工56161.1560.0462.4660应用型

201419南昌师范学院师范61761.136062.4660应用型

201419新余学院综合61761.136062.4560应用型

201419萍乡学院综合61761.136062.4560应用型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抽查江西省高校体育院校2004——2006级学生100人。平均年龄20岁。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①对学生运动创伤的时间、创伤性质、创伤部位、造成创伤的项目、以及引起创伤的原因等各要素进行问卷调查方式,向体育院校学生发放运动创伤调查表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5%。②文献法:参考有价值、有权威的文献。

2.结果与分析

(1)易发生运动创伤的体育活动类型(图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运动创伤主要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期间,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的科学训练方法是体育院校学生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产生运动创伤的类型(表1)

调查表明,发生运动创伤主要有扭伤、挫伤、撞伤、慢性劳损、擦伤、拉伤、骨折等这种损伤主要发生在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中。如:散打、篮球、足球、跆拳道等运动中,因相互踢打、撞击等。轻者是皮下组织损伤,重者韧带纤维断裂,引起关节脱位,软骨损伤等。

(3)体育院校学生发生运动创伤的主要项目(表2)

体育系学生喜欢散打、跆拳道、篮球、足球、田径、排球、网球和羽毛球、乒乓球等等体育项目,而参加体育活动项目人数和损伤是成比例的,调查发现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散打、跆拳道、足球、篮球等项目发生创伤较多。

(4)体育院校学生发生运动创伤的原因(表3)

准备活动不足和对运动损伤认识不够以及技术动作错误是造成体育系学生受伤的主要原因,另外也有身体素质、场地、气候和自我保护等其他因素。

(5)体育院校学生防止运动损伤的对策(表4)

①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预防运动创伤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学或活动中发生的运动创伤常常是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导致运动创伤发生。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解剖、生理与心理特点,把安全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根据各项教材的技术特点及时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出具体明确的预防要求,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运动创伤的预防并懂得运动创伤的预防措施。

②做好准备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剧烈运动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也要有专项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基本内容相似。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还有准备内容要注意多样化,避免单调。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气象条件,教学训练或比赛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锻炼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一些,时间可以稍长一些。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的结束距正式运动之间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在运动中若间歇时间过长或教训练专项时,都要补做准备活动。

③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调查结果表明要认真地对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及个人的防护用具进行安全卫生检查,对体育教师来说,场地器材就是教学的武器。因此,要精心管理,经常检查、维修,特别是在课前要进行检查,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同时要教育学生不穿过紧、过松服装和高跟鞋、皮鞋、硬底鞋参加体育锻炼,并逐渐养成习惯。

④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调查结果表明进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自我全面身体素质水平,提高完成动作练习的基础,是预防损伤的保证。由于自身体能或体力差引起的运动受伤,是运动损伤中占比例较大的,同时也是我们在学习和训练中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练习中,应该对自我进行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的合理调控,并重点发展自身的运动灵敏性,耐力、力量、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以及跑、跳、投等身体素质和基本的活动能力,贯穿整个活动中,这样做不但对防止运动损伤有直接作用而且对自我长期身体发展有明显的效果。

⑤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和自我保护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手段,要想在运动中完全避免冲突、摔到、跌落等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保护能力,以防止损伤的出现或减轻损伤的程度。当遇到事故发生时,给予及时的合理处理,并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递助救的方法,避免较大损伤的出现。2.5.6体育教学和组织活动安排要合理,这样可以预防运动创伤发生。

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学训练中体育教师要概括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如:训练的负荷、强度等超过了学生的一定年龄阶段应有的能力或超过学生的训练水平,在技术教学中采用方法不合理,超过了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等。在组织教学和训练時,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合理安排,使之按程序,有阶段地逐渐进行。要每阶段的教学训练与学生技术的熟练程度,身体发展状况相适应,才能保证体育训练或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学生自身不损伤,才能完整地学下去。

3.建议

(1)在比赛或活动之前,合理安排准备活动量,根据比赛或活动需要选择一般性准备活动或专项准备活动。

(2)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要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宁可失一分,勿伤一人,做到友谊第一。

(3)在体育运动中要学会自我保护,养成好习惯,减少自我损伤的发生。

(4)增强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注意检查器材、场地等避免运动创伤的发生。

(5)根据学生自我体质状况,全面发展体质及增强自身素质,增强肌肉力量、肌肉柔韧性等来减少预防损伤。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7

教育是立国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全面关注。能否顺利就业影响毕业生的自我生存和人生发展,影响到各行各业能否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高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毕业生顺利就业不仅是满足社会需求、保证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对人才保持高度重视的表现。

近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膨胀,高校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教育部调查表明: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总数为2321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到2009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据了全国高校在校生的半壁江山。【1】2010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总数持续增加,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初创时期,市场培育时间短,对高职就业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明显不足,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建设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最突出的实际上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高职生的就业困境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同时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外在影响因素而言,赵珍认为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到就业供求矛盾、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建设、高等教育结构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陈岩松从毕业生就业角度,构建了毕业生、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相互作用模型【3】。也有学者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尚不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就业指导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四方面是导致高职生就业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4】。综上所述,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高等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需求不适应,高职生自身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名校高学历,是共同导致当前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

江西省地处中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其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GDP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全省GDP增速连续9年达12%以上,总量与2003年相比翻了两番【5】,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教育发展与人才贡献的支撑。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江西省高职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76所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03%,远低于本省其他毕业生群体【6】。江西省作为高职教育的大省,高职教育水平和其他地区的发展阶段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高职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江西省以及其他同类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开展就业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江西地区高职院校中抽取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财经大学二级学院(专科)、赣南医学院二级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九江学院二级学院(专科)、江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2012届毕业生1180名,抽取的高职专科院校中既有全国示范院校,又有省级示范院校,较具代表性。发放问卷1180份,收回问卷1082份,有效回收率为94.6%。

有效调查样本中:(1)性别:男,53.7%;女,46.3%。(2)生源地:城镇,37.6%;农村,62.3%。(3)是否为独生子女:独生,41.6%;非独生,58.4%。(4)毕业选择:就业,88.7%;继续深造,9.3%;暂未确定,2.0%。(5)父亲职业:农民,35.9%;普通工人,20.5%;个体工商业者,17.7%;政府工作人员,15.9%;其他职业,10%。(6)学校类别:综合类,31%;理工类,53.1%;师范类,15.9%。(7)专业:人文社科类,21.2%;理工农医类,27.1%;师范教育类12.2%;职业技术类,26.4%;经济管理类,13.1%。

(二)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为编制《江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首先,对50名2012届九江职业大学毕业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访谈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江西省地域特点,初步确定江西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7个主要维度,即就业压力、自身条件、社会支持、错误认知、应聘知识、工作变量、择业担忧。其次,根据这7个维度编制40个项目,形成初始问卷。对初始问卷进行初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载荷较低或同时在多个因子上均有较高载荷的项目,最终保留31个项目和6个因素(就业压力、应聘知识、求职条件、择业担忧、错误认知和工作变量),累计贡献率为61.23%。

信效度分析表明,问卷的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927,六因素α系数为0.737~0.895,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490~0.693之间(p<0.01),同时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在0.32~0.52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效度。问卷采用Likert 5点量表法,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反向题以相反形式记分,因子均分则反映该因子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程度,总分反映当前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困扰程度,总分越高说明被试择业焦虑程度越高;实施程序为以班级为单位在专业课课堂集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统一指导语下向学生说明保密原则,消除心理顾虑后进行施测,填答完毕后,当场收回全部问卷;统计方法为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江西省应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

高校学生就业率是指一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或统计时间内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包括就业,专升本,出国和自主创业等)占该校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初次就业率是指教育部学生司根据各高校每年6月1日前上报的统计数据,获得的初次就业毕业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本研究定义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就业率=(实际就业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深造(专升本或出国留学)的人数)。“实际就业”指有稳定的全职工作,其中包括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就业协议书、自主创业和参加国家地方项目等形式。

随着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本研究根据到省内高职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编制5个选项:已经签约、正在洽谈签约、已有工作意向、还没有意向、尚未获得面试机会。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11月,已签订就业协议有259人,占调查总有效样本的23.94%,正在洽谈签约(已通过用人单位考核)的368人,占34.01%,已有工作意向(考国编、公务员等)的215人,占19.87%,以上三者相加占总样本77.82%。还没有工作意向的有116人,占10.72%,尚未获得面试机会有124人,占11.46%。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工作单位面向中小企业、公司、以及面向基层的一些国有单位,相对来说,这些单位选用毕业生比较谨慎,大多数单位要求一段时间的试用期,因此确定录用的时间要更长些,故初次就业率相对偏低。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随着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用逐步理性化,更多会考虑到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

(二)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 外界环境变量(就业压力、工作变量、应聘知识)

本研究表明,江西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中,就业压力因子的均分最高(4.24±0.86),即大学生最主要的应激事件是学业、职业、人际关系,对于毕业生而言,最大的压力来源便是职业选择,这表明客观存在的严峻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对高职生择业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就业成败影响到个人将来的前途和发展,高职生对就业压力的感受最强烈。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状况日益困难,薪酬不断创新低,就业满意度日渐下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学历底层,高职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负担,因此当前大多数高职生的择业心理表现为:担忧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心态较为迫切,但大多数高职生面对职业选择时无明确择业规划。本研究在就业压力因子上的高均分表明,高职生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还存在差距,其原因可能解释为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认可度较高,以及目前就业制度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如对户籍所在地等的限制等,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工作变量对高职毕业生的影响仅次于就业压力(4.05±0.86),来自用人单位的限制条件以及工作性质将对毕业生择业产生较大影响,如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和晋升空间;如果工作难度及压力较大,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应聘过程中的考核是否公正。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高职生学历有限,求职过程中在学历上与其他竞争群体相比处于劣势。

应聘知识的缺乏也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3.08±0.15),高职生对应聘知识的缺乏感到担忧。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对毕业生求职与起薪都有显著的影响,学生个人付出的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的影响,仅仅对起薪有影响,表明当前高职毕业生亟待就业指导和求职培训,高职院校可在毕业生年级积极开展就业创业的相关心理咨询和辅导,开设相关课程和专题讲座,帮助毕业生学习准备个人应聘简历,了解求职经验和择业方法,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帮助高职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2. 学校专业变量(学校、专业等人口学变量)

研究结果显示,院校性质(综合类和专科类)的不同,对高职生就业无显著影响。这可能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都趋向综合性院校发展【7】,同时在通识教育中所有高校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使毕业生调节自身不良情绪的能力有所增强。

不同专业性质的高职生在就业状况(F=6.209,P<0.05)以及就业压力(F=5.527,P<0.01)、求职条件(F=4.561,P<0.01)、工作变量(F=3.266,P<0.01)及错误认知(F=2.331,P<0.01)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五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中,职业技术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人文社科类就业率最低,其中师范类专业就业状况近年来逐渐滑坡,原因可能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学历要求也逐步提高,大专学历的教师越来越难适应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师范教育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也较为降低,这从侧面也提醒高职院校在具体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予以调整优化,否则有些专业就有可能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的现象。

同时,职业技术类毕业生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会计类、物流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考虑薪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专业对口度、岗位适应度等指标【8】)最高,表明社会需求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因素。对高职院校而言,办学定位非常重要,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决定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只有适应并满足了社会需求,才能显示其教育价值。近年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因此在本研究中应用技术类、会计类、物流管理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以上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一致: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专业设置状况、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学生的综合素质、工学结合的紧密程度、就业指导服务的有效性等六方面是高职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结论支持了本研究的结果。

3. 家庭背景变量(独生子女、父亲职业)

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对高职生就业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2.190,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并无显著差异,但是独生子女往往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关注和支持,可能会因此减轻独生子女对就业压力及择业情境的焦虑。有人认为,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需要社会支持,应充分利用学校、亲朋好友、网络、专门性人才交流会获取的就业信息,有利于提高求职成功率【9】。

父亲职业也是毕业生就业影响的重要因素。多重比较表明,父亲职业为个体工商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毕业生在外界条件(F=2.561,P<0.05)和自身条件(F=2.913,P<0.05)的得分显著低于父亲职业为农民、普通工人和其他职业的毕业生。这可能由于工商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与其他职业的人相比,经济收入较高,政府工作人员还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训练机会,并在其就业过程中提供更多的人脉帮助,就业压力对其子女的影响较少。就高职生而言,农村户籍学生占多数,社会与家庭对男生的期望较女生更高,要求男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10】,但是女生在择业中可能存在自卑感强等因素,加之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可能存在性别歧视,因此综合导致性别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4. 个人条件变量(毕业选择、求职条件、错误认知)

本研究表明,毕业选择对高职生择业状况有显著影响(F=4.487,P<0.05)。尚未参加面试的毕业生得分显著高于正在洽谈签约、已有工作意向、还没有意向的毕业生。这可能由于应聘经验的缺乏,毕业生需要直面巨大的就业压力,担忧可能遭到的挫折和失败,导致他们对自身的评价更低,心理负担更大;暂时还没有意向的毕业生处在工作抉择的两难境地,会对诸多因素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等外界条件进行反复斟酌,使他们的焦虑水平与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相似,甚至对外界条件的担忧高于选择就业的毕业生。

同时,就业状况受到个人求职条件的影响,当前未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求职条件因子的得分与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2.190,P<0.05)。多重比较分析表明,还没有工作意向,尚未获得面试机会的毕业生在个人条件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就业状况的毕业生。闵维方等调查表明,内因(如学生的学历层次、学业情况等)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影响着求职的成败和收入水平【11】。其他学者也提出一致观点:人力资本对大学生的职业地位获得产生影响,在人力资本诸要素中,知识和技能要素对毕业生职业地位的获得产生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所学的专业、学生干部和工作的经历【12】。本研究访谈表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主要体现在,下基层意识较为淡薄,自主择业时大多毕业生会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作为首选。这些都是由于片面的非理性观点成为困扰择业的“瓶颈”,如认为只有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工作才算找到工作,或者一味追求工作性质和专业匹配,因此导致就业率下降。

四、总结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甚乐观,受外界环境、学校专业、家庭背景、个人条件等因素影响。各高职院校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疏导其困扰因素,并促进其顺利就业。

(一)重视毕业生择业教育工作

江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递增,近年来就业签约率却不甚理想,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毕业生择业期间各种心理困扰明显,如果不进行合理调节和疏导,将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社会角色的转换。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重视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工作,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教育内容应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每个阶段,鼓励学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重视专业基础教育,加强专业实习来提高专业技能,做到学用结合。

(二)指导毕业生树立理性择业观

本研究结果表明,正是一些不恰当的就业观念和过高的择业期望,成为江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成因。毕业生若不能做出适时的调整,势必造成择业时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心理矛盾和冲突加剧。高职院校可结合当前就业形势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理性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放弃“求高薪、求稳定、求舒适”等传统就业观,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机会积极锻炼自己。

(三)加强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支持工作

本研究表明,毕业生择业焦虑较高与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不到位密不可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不甚完善,就业中心工作与毕业生需求脱节,导致很多毕业生不了解择业相关程序,不能获得最新招聘信息,同时择业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也无处咨询求助,这些都影响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对每年剧增的高职生,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在择业期间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通过提供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组织开展择业咨询讲座,模拟现场应聘,进行创业教育等各种方式可以使毕业生掌握必要的应聘知识技巧,择业时心理准备更加充分,社会支持感更强,从容自信地应对各项就业竞争。

(四)有针对性、目的性开展择业心理辅导

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长,职业辅导时,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该校的专业特色、办学优势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理性剖析、扬长避短,并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外职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毕业生开展团体指导与个别咨询,利用行为训练、认知转变、自信心训练、价值澄清、角色扮演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技术,转变高职生片面非理性的择业观念。鼓励高职生在全方位地了解当前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理想和价值观,妥善做出职业选择,不仅可以拓宽毕业生就业视野,同时也可以间接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翟帆,范绪锋.55%的就业率说明了什么[EB/OL].中国教育报,2011-07-06.

[3]赵珍.中国青年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4]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17):85-90

[5]李佳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原因调查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0):26-29

[6]高职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OL].江南都市报.2011-10-25.

[7]张建华.重点理工大学如何发展文科[J].中国高等教育,2006,9:41-43.

[8]周少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2:64-65.

[9]岳昌君.高校毕业生求职效率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9):83-89.

[10]王浩,苗丹民,高立.不同性别及不同择业时期毕业班大学生的焦虑状态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48-49.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31-38.

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和以内涵式发展为主[1]。外延式发展是指高职院校外延不断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办学实力的增强, 是学校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 其实质是“量”的扩张;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管理与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办出特色, 形成品牌, 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使学校的质量、水平、效率、效益以及办学传统、管理文化等内核得以改进, 其实质是“质”的飞跃[2]。两者存在着相关关系:前者注重量变,后者注重质变;质变是量变发展的基础,量变是质变发展的前提。

自从我国高职院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有了整体上的提升。然而,随着这些“外在的”外延式发展变化,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开始受到关注,开始重视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从本质上说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教育效益的发展,这种发展包括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教育特色的发展等,这些发展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征

(一)紧跟时代办学理念,培养特色人才

从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来看,人才的需求能力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国际视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基于这几个方面着手办校,树立良好的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为评价标准,才能办出好的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以质量提高为核心,坚持高职院校的协调均衡发展

办出高质量的教育,是办校者的最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本地区的特色产业等着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技巧,培养出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协调均衡发展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要协调、相互促进。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发展关系。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师生的专业素养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着重于培养高素质师生,不仅培育出素质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院校双师型和普通教师的比例,注重两种教师的优劣,取长补短,促进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四)注重特色办学、特色建校

目前我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大都在沿海地带,这些高职院校不仅着眼于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且也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办出品牌学校,办出特色学校;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利于高职院校在崛起中突破难关最终办出自己的名牌。

三、当前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高职院校的均衡发展存在不协调现象

高职院校的协调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协调发展关系。处理好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协调关系,是每所高职院校所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问题之一。目前江西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注重内涵式发展,而一味地盲目扩张、发展教学规模,这是不可取的。

(二)江西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完善现象

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是指进行管理学校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学生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由于高职院校的办校史不长,在这些管理制度方面的经验比较欠缺。然而无规则不成方圆,制度是立校之根本,一所好学校必有一种好管理制度。目前江西高职院校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现象,这需要国家立法来进行改善,也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制度化建设。

(三)江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改革

高职院校的课程一般是根据社会上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而设置。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却仍然是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进行设置。大量事实表明,高职院校如按普通教育模式进行授课,只能培养出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的劳动者[3]。这种情况在江西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

(四)江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缺陷

就业指导是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而服务,它指引着高职院校毕业的就业方面、心态、视野等。目前,江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流于形式,为开课程而上课,为完成学分而学习。

(五)江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现象

校园文化能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心态,营造好的校园文化能够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江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人文环境有了质量,自然会促进教学成果的提高。

四、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建议

(一)不断加强思想观念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育理念也一直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加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更新,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教育与理念的更新,这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办校,加强办学条件建设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要注意引导学生朝着更好方向发展。办学条件,一般是指高职院校的外延式发展的内容;要想加快发展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需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要加强教育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远程教育,节约办校成本。

(三)深化教学改革

江西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城市,但是江西也有本土特色经济。高职院校要加强利用本土特色经济来开发本土特色课程;要加强本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办出特色高职院校。在教学学制改革上,要打破传统学分制和学年制,结合本校特殊情况,制造出特色管理制度。在教学改革上,要深化教材研究,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环境质量高低影响着教育效益高低。育人环境不仅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包括教师文化修养方面。在教育中,注重“师范”的教育,注重教师榜样效益,提高教师人文气息,这将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个校园育人环境。

(五)加强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职院校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建设属于自己的办校特色、专业特色。这些特色不仅包括校园特色、文化特色、管理特色,还包括高职院校的就业特色、办校特色、教学特色等方面。

(六)注意加强研究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我国沿海地区高职教育模式大部分以产学研为主,这种模式加强了高职院校学生操作技能、专业素养、研究素养。然而,江西的经济落后于沿海城市,内地城市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己本身特色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出自己特色,创造出适合自己办校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费云生.“以人为本”视阈下高职院校“五观”式内涵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52-54.

[2]欧阳恩剑.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18-19.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的教育体系,是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学习某一项职业技能而不断提高学生从业技术水平的教育体系,也是为培养工艺型、技能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师现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在山西大学图书馆,通过查阅各类体育期刊,检索CNKI、中国知网收集有关山西省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为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和构想提供参考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2.2.2.1.1 问卷的效度检验

效度是指问卷对于要调查问题的有效程度,即问卷所设计的内容与结构特征,与要调查研究的事物、问题的特征的一致性程度。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调查问卷是能够比较有效地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具备课题调研的有效性。

2.2.2.1.2 问卷的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采取了“测量—再测量”的方法,即重复测试法。

2.2.3 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通过分析,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思维形式对所获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2.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来的数据进行统计时,本研究运用了SPSS16.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情况调查研究

3.1.1 山西省18所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师年龄特征

山西省18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的年龄多集中于30-39岁,占调查总人数的47.1%。40-49岁、29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分别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0.4%、10.8%、11.7%。从得出的数据整体上看,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年龄结构方面分布比较合理,老中青的体育教师比例也比较适宜,这也就有利于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年轻教师的增多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活跃的思维模式,积极的体育运动能力和相对旺盛的教学精力,并伴有强烈的自我创新意识,这些优秀的个人能力及潜质将对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便利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对教师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只有良好的运动竞技能力才能更好得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所以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也应该年轻于其他类别的教师。

3.1.2 山西省18所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师学历特征

山西省18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田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51.9%;具有本科学历的田径课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48.1%,山西省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学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值得关注的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田径专业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依然偏低,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田径专业体育教师。就山西高职院校的田径教师而言,学历偏低会影响到田径教学课的良性发展,并在田径科研水平上很难有所突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省高职院校田径教学课的深化改革。在实地调查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山西省高职院校的田径教师们都在积极的学习,准备考取研究生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在学校教师评定职称时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是各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自身认识的不断提高,期望通过进修来提高自己的科研学术水平。可预见,将来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体育教师人才将会为山西省高职院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1.3 山西省18所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师职称特征

高职称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经验、学术、技能以及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应都具有较高水平,他们既是一个学科的支柱,也是反映一个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山西省18所高职院校的田径课体育教师的调查显示,教授占到调查总人数的8.8%;副教授占到调查总人数的23.5%;讲师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0.2%;助教占到调查总人数的27.5%。山西省18所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相对偏低,多数田径课教师的职称还集中在讲师和助教上。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竞技水平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科研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职称;另一个方面,各个高职院校也应该多创造有利条件,依据自身学校特点,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拔一些青年的学术带头人,提升优秀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并在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时,应首先考察青年体育教师,在他们中间扶持培养并选拔人才,在职称评审分配上应适当向青年体育学科带头人倾斜,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体育教师可破格评定,进而调动青年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最后,学校可以约请一些体育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交流,使得本校的教师能够很外界最新的学术科研成果多接触,以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同时学校在学校评定体育教师的职称时,也可适当的在加大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考核,依此来逐步的促进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科研和学术能力,为更好得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4 结论

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主要集中在讲师和助教上;教师的学历水平提升幅度比较大,硕士学历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教师对学校田径器材满意度不高。

5 建议

1.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积极的更新自我的田径教学观念;今后在田径教学课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田径课的积极性。

2.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多方面积极摄取最新的田径知识,不断学习和探索田径教学的新方法,哪怕是一些极其细小的变化体育教师都应当做到及时了解,并在今后的田径教学中加以运用。

3.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积极的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适合自身学校田径发展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毅峰,李华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构想[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129-130.

[2]周辉,李晓阳,王丽芳.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分析与探索[J].河北体育大学学报,2001,15(3):30-31.

[3]张月会,陈晓华,郭世明.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63(3):90-92.

[4]常生,赵雪峰.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2(17):57-59.

[5]李振斌,田晓菲.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1):94-98.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10

高等教育适应区域发展需求, 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教育需要, 更是一种全球性的教育诉求。例如, 在德国,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作的高校, 通过“一揽子”合作项目的开发来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在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 推动了波士顿地区的产业转型。作为高等教育队伍中的高职院校, 它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学校。

2 江西区域产业特征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认为, 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 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转化”。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 并且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 这时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10%左右,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 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高于第二产业比重, 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从表1可以看出, 从2006年至2010年, 我省江西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从2006年开始, 我省第二产业比重就超过了50%, 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 达到了30%以上。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理论, 我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局网站 江西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分析。

纵观我省产业结构, 主要表现为:第一, 农业产业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 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 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业产业化规模难以做大。第二, 工业经济的总量小, 结构不优。虽然我省工业占GDP比重较大, 但相对中部其他省份来说, 总量小, 产业布局没有形成集群, 新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产品技术含量低, 产业链短;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主要是资源型、粗加工型比重过大, 新型产业或深加工产业比重过小, 产业链短、关联度低、竞争能力弱。第三, 传统服务业居主体, 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 (占9.4%) ;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仍然不高, 2009年, 金融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2.2%。这些都是我省处于工业发展中期阶段的表现。

3 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3.1 江西省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第一, 有部分实力雄厚且想继续做大做强的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包括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校的相应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 共同开展项目研究, 让企业员工进校参加培训等等。第二, 校企合作大部分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 合作效果较差。从目前来看, 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停留在“2+1”模式, 少量采用“工学交替”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能最后留在企业的学生仅占30%, 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严峻。第三, 企业在合作人才培养中更注重实际的效益和短期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 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更关心的依然是通过校企共同合作来实现更快捷地培养人才, 包括员工的再培训, 而涉及到校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联合办校等长远的发展战略时, 企业普遍表现缺乏兴趣。第四, 在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时, 还存在诸多影响校企合作的不利因素。如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持, 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 从而使得企业利益常常得不到保证, 大大削弱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大量的企业存在实习实训条件差、设备陈旧的现象, 以及还存在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计划难以合拍, 缺乏良好的校企双方沟通平台等问题。

3.2 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前述已经对江西产业结构进行了初略的分析:江西矿产资源丰富, 重工业增长比较快, 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而在“十二五规划”中, 江西省将重点开发新能源, 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区, 整个产业面临升级。结合省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江西的经济建设, 促进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我省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 应立足江西产业特征, 从农副产品深加工、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等五个方面开展校企合作, 服务地区经济。

第一, 立足农业, 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尽管从江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0年江西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8%, 但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 第一产业创造的价值在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中仍不容忽视, 尤其这几年, 围绕江西农副产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例如江西的绿色瓜果、水产、禽类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在全国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形成了一批像江西煌上煌、江西绿滋滋等著名的食品加工企业, 同时, 我省高校中也有不少院校开设有食品工程类专业, 如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通过地方政府的帮助, 企业的资金支持, 学校的科研队伍大力参与, 开展食品加工类项目的开发与文化的挖掘, 打造政府支持、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农户参与的食品加工产业链, 即建立由农民种植果树、养殖家禽, 企业负责加工、包装推广, 教师参与种植、养殖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包装推广技巧的培训,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积极引导等等。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也给学生创造了学习实践的平台, 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第二, 依托工业区建设科技产业园。

“十一五”期间, 全省工业园区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全省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06年7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10亿元, 实现了由百亿级至千亿级的跨越。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6.1%、32.7%、22.3%和21.6%和21.6%, 连续五年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通过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 截至目前, 全省授牌成立服装、食品、陶瓷、医药、铜材等产业基地36个, 如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集聚了奥克斯、TCL彩电、鸿源数显等一批现代家电企业;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引进钨和稀土深加工重大项目, 初步形成了省级钨和稀土产业基地;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赛维LDK为龙头, 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体系;宜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锂电新能源产业园等等。这些各具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各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工业发展的平台, 成为推动全省工业快速增长活跃力量。

尽管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绝大部分园区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粗加工、低附加价值生产现象严重等。归根结底, 就是人才的缺乏。因此, 要实现江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 而人才的本地化配置是解决大量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科技的发展,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本地化, 就要求我省的职业教育要实现与工业区的人才对接, 依托全省各地的工业区,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专长, 寻找相应的企业合作, 建设产业园, 承接国家攻关项目, 开展高新技术研究, 使产业园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制度创新的试验基地以及项目评估筛选中心和融资中心, 为区域产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辐射效应。

第三,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

高校的专业建设需要把培养目标定位与本省产业结构与转型调整和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人才需要的变化, 紧密结合专业, 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和相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动态研究, 依据工作岗位定位专业目标, 依据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计。形成立足地域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的需要结合, 打造一批特色专业。

目前我省各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 除了一些行业特色专业如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冶金技术、矿山地质等之外, 大多数都集中在商务英语、文秘、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所谓“热门专业”上。从我省产业结构特征来看, 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却开设的太少。例如, 绿色食品加工、农村及社区医疗服务、生态旅游、新能源开发、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开发、文化及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是我省经济发展所急需的, 我省现有的高职院校又很少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所以我省的高职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以就业和服务地区经济为导向, 加强专业建设, 并能及时大胆的调整学校专业比例, 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确保我省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 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一般情况下, 高职院校都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借助校企合作平台, 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展一系列的企业文化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树立服务的理念等。例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讲学;让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都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让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融入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最新技术、工艺等内容;最后, 在校内实训活动中严格采用企业管理的模式, 通过校内实训强化企业文化教育。

第五, 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动态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模式多种多样, 但概况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是“订单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组织教学,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第二是“2+1”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校内学习, 最后1年则是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是“工学交替”模式, 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这些校企合作模式都是静态的, 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从文献4的调查可以看出, 校企合作最佳时间是二年级, 其次是一年级, 最后是三年级;东部加工业正在向中部转移, 江西的加工产业将会更加繁荣, 随着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 企业将需要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些原因, 传统的浅层次的“订单式”、“2+1”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已显得滞后。为了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 我省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 应把握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进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直至毕业, 从校园到企业办公楼、工厂车间, 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动态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4 结语

笔者立足江西本土经济, 从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工业区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校企合作模式等五个方面, 探讨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校企合作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业, 尤其是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地政府应该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加强政策的指导和资金的支持, 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等。

摘要:通过探讨国内外面向区域产业的校企合作成功典范, 分析江西区域产业特征, 立足江西, 从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工业区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校企合作培养五个方面, 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区域产业,江西,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金雁, 丁继安.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高职院校科研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10, (8) .

[2]潘西明, 赵红洲.基于九江现状的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11

关键词 独立院校 乒乓球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6.4 文献标识码:A

1 乒乓球课程开设现状

1.1 大学生课余参加乒乓球活动及竞赛现状

对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进行调查,本着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的特点选择的体育项目有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瑜伽、跆拳道、舞蹈等方面,统计发现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乒乓球活动的比例为30.5%,排第三位,可见学生很喜欢将乒乓球运动作为自己的锻炼身体的项目。加之根据乒乓球运动速度快,变化多,技巧性强,趣味性高,准确性高,动作的密度和强度较大的特点,经常参加可发展人的灵敏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能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品质。①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质,对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尤为重要,这也说明开设乒乓球课程是很必要的。

参加乒乓球竞赛除了可以巩固和提高乒乓球技、战术水平,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乒乓球的兴趣外,还可结交新朋友,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调查发现本校只有乒乓球教学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乒乓球协会两种乒乓球组织形式,而乒乓球课程每学期有一两节的教学比赛课程安排,乒乓球协会每年也只有两次校级竞赛,基本没有校外竞赛,这严重限制了学生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提高。

1.2 乒乓球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从近五年乒乓球课程选修人数来看,每个班的人数35~45左右,另外自2012年之后,学校将乒乓球课程由原来的32学时降低至24学时,教学大纲也随之发生更改,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乒乓球课时数短,人数多,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锻炼的需要和学习兴趣,教师也认为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苦恼。

乒乓球教学方法有自主-合作、分层教学、探究性教学、比赛激励机制教学、契约学习法和异步教学法等,这些都是近年来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方法都很有效。通过实地考察听课,本校的教师将分层教学法与探究性教学法相结合,首先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然后将分为两到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最后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告知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对运动的规律性、技术特点有了初步认识,为之后的上课提出和发现问题有了基础的准备。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评分方法,考核结构为:课内考勤、基本技术(包括击球次数、掌握技术和竞赛)、课外锻炼(身体素质考核为主)。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考核设置的难度有些差异,能够真正发挥评价对学生激励与发展的作用。

学生选课的机制、服务社会能力的获得,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渊博的文化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高超的专业技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以及善于与外界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②为了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采用网上匿名评价的方式让每个选课学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师德师风、专业水平、表达能力、课堂互动和课后指导等方面,评价范围丰富全面。

1.3 乒乓球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现状

师资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关乎到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据了解该校有两名乒乓球教师,年龄在30~40之间,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但学校有上万名学生,减去大三、大四不修体育课的人数也有五、六千学生,学校出现严重的师资短缺,再加之也没有专业的乒乓球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学校乒乓球运动发展。

1.4 乒乓球课程教学场地设施现状

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的保障,乒乓球课程更不例外,很多高校都存在乒乓球场地设施相对短缺和不足的问题。调查中发现乒乓球课程学生是自带球拍和球,学校的乒乓球场地和球桌都不能满足上课学生的需求,更不用提课余活动的学生,这反映了学校对体育场地设备的财政投入的不足。

2 乒乓球课程教学发展对策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竞技性的运动,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学校的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成员发挥其力量,校领导给予支持,组建乒乓球俱乐部,组织各种形式的乒乓球竞赛,包括联系兄弟院校,加强兄弟之间的关系,让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能够参与其中。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领导应引进乒乓球专业人才,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为年轻教师提供继续进修的条件,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快知识结构体系更新速度,以完善整个教学体系,适应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将24学时教学课程增加到原来的32学时,加大乒乓球的财力投入和管理制度,改进教学场地设施,为上课的学生适当地购买乒乓球和球拍,以便满足学生上课与课余活动的需求。

3 结论

据调查很多学生将乒乓球运动作为自己课外的健身项目,而由于乒乓球自身的特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学校的场地设施有限,不仅阻碍了学生乒乓球技术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也限制了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学校应加大财力投入,改变现有的场地设施短缺和不足的问题。学校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乒乓球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法与探究性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考评运用评价的考核体系,尽最大努力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而对于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学校应聘请专业的乒乓球教师,带动整个乒乓球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使学校的乒乓球教学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注释

① 杜芳.浅析全民健身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关系[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94-95.

江西省高职院校 篇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变革和完善, 改革目的是为了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经过多年的改革, 我国普通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向着更加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后勤改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改革思路日益清晰, 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高校后勤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表现在:一是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 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存在垄断市场, 自办后勤;二是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 学校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

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山西省有高职、高专院校近50所, 其中90%为2000年后由普通中专升格, 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高职院校的兴起, 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 丰富了多种办学模式, 为探索山西省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山西省高职院校近几年才进入大力发展的时期, 后勤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数量上, 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现状都远远适应不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使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得到像普通高校那样的宽松环境和社会支持。高职院校大多是在普通中专和成人高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 后勤基础设施水平低且不完善, 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所需的资本基础, 后勤员工文化素质一般不很高且年龄多数偏大, 这种状况使后勤改革中人员分流、脱钩后再就业难度大。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使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经济实体从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 打破传统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 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 成为当前迫切和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在于选择一种适合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模式, 笔者将以普通高校后勤改革模式选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基础, 探索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模式的评价与选择方法,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选择提供可参考、可操作的途径, 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高校后勤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模式选择和改革过程提供实践支持。

二、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选择方案

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即将启动, 其改革的实质是通过吸引社会力量, 实现对原有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 组建面向地区性统一的后勤服务体系, 实行社会化的经营管理, 从而使高职院校能够集中资源和力量抓好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虽然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 但与普通高校后勤改革相比, 在社会环境、基础条件、市场空间、消费群体等方面, 高职院校有一定的特殊性, 使得这种改革不能完全套用普通高校后勤改革的模式, 而应当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在学习和借鉴普通高校后勤改革经验的同时, 将改革模式的选择与高职院校的特点充分融合。

(一) 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的评价与选择流程

1. 前期工作。

对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可满足程度和任务完成能力进行分析。

2. 备选改革模式的提出。

主要是识别其关键影响要素, 以此确定山西省高职院校所具有的优势和应当克服的劣势。在此基础上, 应当利用文献资料、现有的后勤改革分析报告和互联网手段在内的多种途径, 对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所有模式进行搜索和识别, 然后分析其对后勤改革目标可满足的程度和可完成任务的能力, 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后勤改革模式为备选后勤改革模式, 否则应当重新进行后勤改革模式的搜索和识别。

3. 后勤改革备选模式的评价。

在此, 主要从备选后勤改革模式的适应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三个方面对备选后勤改革模式进行逐层评价。经过上一层评价后, 排名靠前的若干备选模式作为下一层评价对象。如果经过某一层评价后, 发现备选后勤改革模式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当重新进行搜索和识别。

4. 后勤改革备选模式的选择与确定。

依据前述备选后勤改革模式的评价系数, 确定综合评价系数, 再确定最后排序, 从而选择确定最终的后勤改革模式。

(二) 备选后勤改革模式提出

结合当前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运作管理和改革的现状, 按照改革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分类, 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备选模式主要有:

1. 大后勤运行模式, 即“大机关、多实体”模式。

主要是将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划归新的后勤处, 按职能类别成立各种科室;将后勤服务职能按服务领域成立各种实体。后勤处为行政管理机构, 各实体则在后勤处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负责全校的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 通过签订服务质量、经济目标管理等协议的方式运行。

2. BO T模式, 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根据政府计划或社会要求, 由私人财团或公众公司筹集资金, 负责修建并经营和维护高职院校重要的建设项目, 在约定的一定期限内收回投资和取得一定的回报, 然后转让给社会或政府。它是吸引非官方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资方式。目前, BOT已经成为国际上解决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3.

准企业化运行模式, 即“小机关, 大实体”模式, 把后勤服务工作和后勤服务人员从学校分离出来, 组建后勤集团 (或总公司) 。后勤处 (甲方) 履行学校后勤行政管理职能, 代表学校监督后勤集团的服务质量, 核定经济指标。后勤集团 (乙方) 则承担起学校的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 按照甲方核定的服务范围和收费标准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相对独立地运行。

4. 小机关多实体型模式。

按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分别成立一个代表学校行使甲方管理和监督职能的行政部门, 另外成立多个按行业组建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 学校对其在明晰资产的基础上, 单独核算,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多实体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 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才有助于市场经济的真正形成, 否则市场经济主体的短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

5. 开放运行模式。

开放运行模式就是将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对社会企业或其他高校后勤实体开放, 由它们来完成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此种模式大约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将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完全向社会开放, 引进社会企业来校经营;二是将后勤服务工作按服务类型有选择地交给社会或其他高校有优势的后勤实体来完成;三是学校选择有一定实力、专业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企业来承担后勤服务工作, 学校将原有后勤服务人员并入该企业, 按合同约定范围、质量标准、服务价格联办后勤。

6. 跨校集团模式。

跨校集团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 将一定区域内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与学校分离后组建跨校后勤专业集团, 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跨校集团模式利用规模与专业的优势, 降低成本, 实现区域内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 使高校后勤服务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形成高等教育产业。

7. 企业化运行模式, 即股份制。

通过后勤与学校实行规范分离, 逐步淡出后勤资源配置舞台, 直到最后完全退出;在后勤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上, 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非行政领导和决策人, 从体制上对高校现有的后勤资产进行有效重组, 使产权的主体从单一的国有形式走向多元化。在操作方法上, 则应与后勤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将学校后勤资产的一部分按照以人为本、人性化操作的原则, 作为身份置换补偿金用来向后勤员工配股, 以彻底买断后勤职工原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事关系, 变“事业人”为“企业人”。

经过对高职院校实际运行中的现状调查, 对上述7种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进行初步筛选后, 大后勤改革模式、开放运行模式、企业化运行模式三种模式被初步筛选掉。首先, 大后勤改革模式由于没有克服事业型后勤的缺陷, 对各实体的运作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与监督机制, 学校无法摆脱繁杂后勤事务的纠缠, 不能有效降低后勤服务成本, 难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 因而采用这种模式很明显将无法达到改革的目标。其次, 开放运行模式由于对社会企业或其他高校后勤实体完全开放, 而高校作为教育机构, 具有特殊性, 结合当前的现状, 不具有现实性, 因此也被排除。再次, 企业化运行模式即股份制, 它作为一种科学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背景的职业技术院校, 推行股份制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是比较大的困难:一是公办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干部职工甚至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还比较落后, 没有牢固树立以市场为本位的办学观念, 而且对股份制没有足够的认识, 对推行股份制缺乏信心和勇气;二是在公办高职院校推行以“产权明晰化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股份制还没有明确的可供操作的政策, 在真正推行国有资产股份民营化和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三是与股份制配套的综合改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财务制度改革、资产管理的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等等。因此保留准企业化运行模式、BOT模式、小机关多实体型模式、跨校集团模式4个后勤改革模式。

(三) 后勤改革模式的适用性评价

高校后勤改革模式定量筛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初选出的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对高校的适应程度, 以及它保持或改进高职院校竞争地位的能力。笔者通过使用适用性评价矩阵法 (QSPMI法) 作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的定量筛选方法, 对剩余模式进行进一步筛选。筛选程序如下:

1. 适用性评价项目确定。

借助系统工程中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战略管理中战略评价选择理论, 提出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适用性评价一级指标, 包括机会利用程度、威胁规避程度、优势发挥程度、劣势克服程度及后勤改革目标与任务实现能力五个方面。

2. 确定适用性评价二级指标权重。

采用上述各项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评价值, 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确定出各适用性评价二级指标的权重。

3. 列出备选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

是指在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初选的基础上, 提出的四个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

4. 确定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吸引力得分值。

邀请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的相关专家, 对四种后勤改革模式相对于内部优势的发挥程度、外部机会的利用程度、内部劣势的克服程度、外部威胁的规避程度及与其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确定出上述四个备选后勤改革模式二级指标的相对吸引力大小。

5.

计算加权吸引力得分值, 反映后勤改革模式在同类模式中的相对吸引力大小。

6. 计算综合加权吸引力得分值。

将各改革模式的加权吸引力得分值累加, 得出加权吸引力得分的总和。

根据后勤改革备选模式适用性评价结果, 筛选掉其程度和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 然后通过可行性评价和可接受性评价来进一步选择。通过评价, 我们可以把“跨校集团模式”筛选掉。理由是这种模式要在政府的行政权力影响下才能组建起来, 政府和学校还需倾注大量精力, 跨校集团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事业”性质, 无法真正社会化, 因此适用性不够。因此保留准企业化运行模式、BOT模式、小机关多实体型模式。经专家访谈调查, 这种结果与很多高职院校决策层的价值偏好基本一致。

(四) 后勤改革模式的可行性评价

后勤改革可行性评价主要是分析高职院校内部资源条件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后勤改革模式的要求。该指标涉及的内容有:资金保障能力、管理支持能力、营销支持能力、技术支持能力、服务提供能力五个方面。邀请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 对后勤改革模式进行可行性评价, 确定出可行性评价值。评价方法如下:

1. 确定评语集。将高职院校内部资源条件满足程度分为五级:很强、强、较强、一般、弱。

2. 确定可行性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 可行性指标的隶属度计算。分析可行性指标对于可行性评语的相对隶属度, 以上述可行性指标为评价主体, 根据专家的可行性评价意见做出评价。

4. 可行性相关满意结果处理。首先, 根据可行性指标的隶属度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确定因素评价矩阵并确定相关可行性隶属度矩阵, 然后确定可行性指标权重, 确定可行性满意度, 从而得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可行性评价结果。

5. 可行性评价。根据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可行性评价值和评分标准标度, 筛选掉“小机关多实体型模式”。理由是:普通高校的师生规模较大, 它能向师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益服务保障, 但在规模相对较小的山西省高职院校, 由于后勤经营服务实体难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严格成本核算, 市场将会难以得到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因此可行性不够。可以选择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和BOT模式, 作为下一步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选择的备选模式。

(五) 后勤改革模式的可接受性评价

后勤改革可接受性评价主要是分析内部资源条件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后勤改革模式要求。该指标涉及的内容有:所有者可接受性、管理者可接受性、员工可接受性、学生及家长可接受性、政府可接受性五个方面。我们邀请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后勤实体管理者、后勤实体的员工、部分学生、家长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 对后勤改革模式进行可接受性评价。评价方法如下:

1. 确定评语集。将满足后勤改革模式要求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很强、强、较强、一般、弱。

2. 根据决策评语集, 确定可接受性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 可接受性指标的隶属度计算。通过分析可接受性指标对于可接受性评语的相对隶属度, 以上述可接受性指标为评价主体, 专家的评价意见认为: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和BOT模式两种模式的所有者可接受性、管理者接受性、政府可接受性专家认为很强的占85%以上, 认为一般的较少, 只有13%左右。认为员工可接受性强的80%, 认为一般的也占到了20%。认为学生和家长可接受性强的100%。

4. 可接受性相关满意程度专家结果处理。首先, 确定因素评价矩阵和相关可接受性隶属度矩阵。然后, 确定可接受性指标权重。最后, 确定可接受性隶属度, 可得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1-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可接受性评价结果是较高的, 模式2-BOT模式的可接受性评价值相对低一些。

5. 可接受性评价。根据后勤改革模式可接受性评价值, 可以看出模式1-准企业化运行模式的可接受性评价值是可接受的后勤改革模式;而模式2-BOT模式的可接受性评价值是较为可接受的后勤改革模式, 但模式1比模式2更好, 所以选定的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对于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是可接受性更强。筛选掉“BOT模式”的理由是:“BOT模式”由私人财团或公众公司筹集资金负责修建并经营和维护, 一定期限内由修建公司进行独立经营管理, 学校或政府部门在高校后勤系统中的话语权被完全弱化, 其各方可接受性不如“准企业化运行模式”。

(六) 后勤改革模式的确定

根据前述评定结果, 选择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准企业化运行模式的实施, 可以对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有效的支撑, 能充分满足高职院校适用性、可行性、可接受性, 并且融合了现行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中相对积极的因素, 弥补了其不足之处, 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用该模式可实现高等教育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 准企业化运行模式是山西省高职院校目前及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较好的后勤改革选择模式。

依据前述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有关分析结果, 对照以上准企业化运行模式的特点, 考虑到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目标可实现程度和任务可完成程度, 在此得出结论:选定准企业化运行模式作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模式。

三、结论与建议

上一篇:玩具设计下一篇:敬畏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