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学术论文写作应把握的要点

2024-05-26

详述学术论文写作应把握的要点(精选5篇)

详述学术论文写作应把握的要点 篇1

目前我国国内的学术教育,对如何写作学术论文训练得不够,留学西方的人,也往往发现研究生课程中没有关于学术写作的内容,不过,西方学术机构往往有专门的写作技术顾问,可以帮着查漏补缺。

一篇论文如果没有任何新意,只是简单的重复别人的研究思路或者发现,当然算不上一篇好文章,所以新颖性(novelty)可以说是评价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标准,也是论文的核心和灵魂,一篇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纵然是生花妙笔也不能使文章起死回生,即使走运最终发表,也只能最终悲惨地蜗居在一个很烂、很烂的期刊上,文章本身也会步入无人 / 乏人引用的“悲惨世界”。

学术论文,尤其是针对研究发现的论文报道——一般称为原创性论文(Original Article),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朱元墇式的问题。学者写作太随意,科学论文的可读性就差,有许多文章言之无据,不少也又臭又长,伴随着科学研究大昌,学术交流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后,就产生了科学八股文,也就是现代论文报道的固定格式。

八股文的本义是借助八股体规范应用写作,提供模板,让应用论文写作变得更容易,同时防止人类天性的多嘴饶舌的坏毛病。同样地,学术论文格式也为科学写作提供模板,让学术报道更容易,还防止学者的不严谨以及冗词赘语。固定格式的应用文体系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迅速判定文章的阅读价值,在文章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能清楚直白地看到研究结果及其意义。说穿了,就像朱元墇一样,不愿浪费时间在无病呻吟或者拙劣抄文上。

我所见到的最差劲的学术写作是作者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我做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许多时候需要给主要研究者讲解研究结果,因为现代科学的分工原则,主要研究者虽然大多有过充分的统计学课程,但真正无师自通的,非常鲜见。如果给予研究者稍加指导,就能把握要义的,往往不存在大的写作困难;如果给予指导后仍然想当然的,修稿就是一件麻烦事,因为作者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在八股文式的规范中,就四面碰壁,鼻青脸肿。最吃亏的买卖就是帮第一作者写整篇论文。

我国科举制度备受嘲笑的是明朝兴起的八股文,所谓八股,开篇破题,让人知道你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之承题,限定主题范围,然后起讲,把主题要义抒发一遍。前三股是开胃菜,把读者的兴趣提起来之后,就是正式行文,先起股,也就是立论,立论之后是求证,称为中股;中股后面是后股,借题发挥,在论证之后进一步阐发原论之意义影响,最后束股,回应最初的主题,也就是前三股的内容。八股最后一股是大结,要求超越式的总结,造成余音绕梁的效果。

据说八股文的发明源于朱无璋这位开国皇帝。中国文人爱掉文袋,咬文嚼字不仅不厌其烦,还把“语文状元”之类末流小道当成进身之阶,成了炫耀资本。朱元璋的天下是一刀一枪干出来的,不是捡他老子的现成,也就造成了朱元璋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八股文之前,朱皇帝读臣子奏章,读完了还不知所云,因此,八股文应运而生。

八股文仍然允许文人掉文袋,在各股,尤其是正文四股中在意句式排偶,提倡诗歌化的写作,但从整体上看,八股一铺开,就要言之有题,题之有据,据完就结,免得浪费读者时间。对于习惯于无病呻吟的中国文人来说,他们从来都不喜欢八股文,清灭明,科举八股却是继承得上好,而且在乾隆时代就想废除八股文,但却找不出更好的科举方式,还得继续捏着鼻子写八股。

八股文是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化精英的嘲笑,是勒在他们脖子上绞绳,八股文的失败,就在于科学实用主义最终没有在中国诞生,中国传统文化以最尴尬的形式继续无病呻吟。抛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失败,时至今日,中国的语文教育仍然不得要义,所以“语文状元”仍然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写起文章来花红草绿,但言之无物,一旦要求应用写作,就辞不达意,毫无逻辑,还经常憋得满脸通红。

学术论文就是八股式的应用文体,对于缺乏应用写作训练的中国研究生来说,也是经常憋得胀气便秘,脸色乌青。许多人禀承“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传统,下笔千言,仍然不得要领,自我感觉良好,但一被审稿,就满腹怨气,不怨自己写得不好,而是编辑审稿人太苛刻。

怎么才能写好论文,在发稿之后能淡定自若?这是悬挂很多学子心头的一个大问题。那些把八股文当作负担的人,注定吃力不讨好,大段大段地写,又被大段大段地删,还得一个不懂写作的评语。而拥抱八股文的便利的,就会发现写八股文要比写散文容易多了,如果熟知文献,写论文像填空一般容易,用不着绞尽脑汁,才偶得妙语佳句,可引人注目,科学八股文更像铸好了刚架结构的建筑,你一旦补充了适当的内涵,就变成宜人居所,巍然而立,绝不随风而去。

学术论文的题目往往直白,这是科学实用性决定的,只有极少数人在极少的情况下会有妙语佳句立题。立题新颖,引人注目需要极深的文化修养,往往求而不得,只可妙手偶得之,一般学子不必妄求。新颖而引人注目的题目往往自动决定了开篇三股的写法,能做这类题目的,当然用不着被人指导如何写背景介绍。

所谓背景介绍(Introduction),就是立题之后就需要破题承题,也就是向读者解释你的研究题目(Research Question)。面临研究项目,我跟研究接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What’s your research question?)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我得不到一个直白的答案,不少人会觉得有些狼狈,唠唠叨叨的说一大堆。然后3110643181扣可以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处理。我就接着问,你的科学假说是什么?(What’s your hypothesis?)那些能准确回答的人估计没有写作上的挑战,而需要我帮助才能整理思路,找到自己的假说的人,就会有挑战。

从论文写作而言,你的论文要围绕着一个问题,只围绕着一个问题(One question and one question only)展开,你可以有一个结构性的假说或者超级假说,比如 A 是 B 的原因,可以分解成多个假说,一是多 A 多 B,二是无 A 无 B,三是 A 前 B 后等等,但你的论文的着眼点应当始终围绕着一个假说一个问题展开。

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论文中心,论文的背景介绍就水到渠成。你需要让读者知道你的假说产生的根源,或者你为什么要针对这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一篇好的论文,需要在背景介绍中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以便读者决定是否继续往下读。研究问题都不太清楚的人,就往往为难,有时就抱着文献抄:这个人讲了什么,那个人做了什么。你的文章,别变成别人的蹓马场,讲你的思路,讲你的工作,讲你的结果,别人再牛,都只能是绿叶,而不能鹊巢鸠占,变成鲜花。

在介绍了背景之后,就需要介绍你的工作,也就是你采用的方法(Methods & Materials)。对于做实验研究的人来说,这一部分估计是最好写的,尤其是做重复工作的人,还有别人的论文做范文,照搬过来,修修剪剪,方法一节就成型了。

对于方法学介绍,其基本要求是业内同行可以依据你的内容重复你的研究,如果涉及一项新技术,或者你使用的方法有特别的地方,都需要足够的细节;同时,你不能把同行熟知的细节重复出来,论文总是篇幅有限,要节约空间。

在第一表之后,就应当按照你的中心信息排列重要结果,要么有图,要么有表,甚至图表结合,用最直观最快的方式把结果联系到你的研究问题上。对于临术研究而言,我常常在第二表中描述临床后果的单变量分析结果。然后再描述多元回归,进行统计控制后的分析结果。在主线结果上,还根据结果的价值程度,用图表描述更深入的研究结果,比如对主要结果的图形化阐释。

只有在完成了对主要结果的描述之后,才考虑描述次要的相关结果。如果主线结果表述的图表中允许添加次要结果而不占有大量地方,就附加在主线图表中,否则在结果的最后部分单独成图表。比如研究问题的中心是肥胖是否增加创伤患者的死亡率,那么在列举单变量或者多变量的比较结果时可以附加其它的临床后果,比如平均住院日,重症监护时间长短,是否产生某并发症等等。

许多人分不清楚结果的文字描述与图表的功能区别。许多新手一开始描述就把图表中的内容再用文字重复一遍,我在审稿时见到这样的论文就要求作者要么删除图表,要么删除重复描述。图表的表达直观简洁,结果的文字描述绝对不需要再重复图表中的内容,而是针对图表进行解读。如果结果中有重复性的文字内容,我也往往要求作者用图表表达,然后进行文字解读。当然,文字解读无非是突出强调重点,而不是逐行解读。你如果不知道哪里是重点,是需要解读的,就不要写稿当第一作者。

结果是一篇论文的中心,是论文的基石。由于结果涉及具体内容,它无疑是最好写的,同时,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有大量的结果,要求作者对结果的陈述有所选择,有组织,有结构,以最佳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希望表达的中心内容,稍不留神,结果变成了最难写的一部分。如果作者思路不清晰,尤其是对论文的中心问题表达不清,对解决世界难题留有奢念,很好的研究结果都能表达得杂乱无章。

对于大多数研究项目而言,结果的初始描述都围绕着第一表(Table One)。第一表是承接方法学的,有的文章中在方法学一节中就含有表格,第一表可能是实际上的第二表,但于结果而言,称为第一表是不错的。第一表是针对样本进行描述的,比如是临床研究,第一表就要列出病人样本的一些常规与特别的临床变量,如果涉及分组,要进行单变量的分组比较(多称单变量分析 Univariate Analysis,严格的统计术语则是双变量分析);如果是实验研究,就列出动物的常规与研究变量并且进行单变量的比较。

如果结果部分组织得很好,论文写作就翻越了至高点,讨论就是走下坡路,顺势而行,轻松无比。当然,对于文抄公而言,讨论又是一场痛苦的折磨,他们抄了一篇文献的结果,又去抄别一篇文献的结果,始终晕头转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的论文是你的地盘,无论在哪个部分,都不能做别人的义工,帮别人表述结果。文献只起支撑你讨论的作用。

所有的讨论都不是无意义的无病呻吟,而是对你的研究结果的发挥与评议。凑字数是写作未入门的基本表现,因为现在学术杂志大多限制篇幅,如果你掌握了讨论的原则与技巧,这杂志给你发挥的篇幅永远只少不多。讨论的原则之一是所有的结果都需要被涉及,如果你描述一个变量的结果,就需要阐述这个变量结果的意义。结合你讨论主线结果的需要,讨论就需要占很大的篇幅。

讨论的组织差不多是针对结果描述的回应,如果你熟知你的研究领域以及你的研究的意义,讨论可以以多种方式形成逻辑框架——对了,你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框架,才能给人形成流畅自然的感觉,在结果完成之后,讨论动笔之初,你的写作思路就应当对讨论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讨论是要把结果阐释出来,把读者带到高潮体验上去,因此,如果你的结果在理论上可以形成创见,那么你的讨论就要逐步铺垫,在大约三分之二的文字处把你能给读者的最大思想冲击拿出来。一般讨论中不涉及图表,但如果有,就应当为此服务。

在绝大多数时候,你的结果中含有支线结果,也就是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结果,这些结果留在讨论的最后部分,可以形成余音绕梁的效果,让读者在经受思想冲击后得到一个缓冲。这个缓冲包括大家最常提及的 Limitation & Qualification(不足与限制),不足是你的研究的弱点,限制是针对结果的阐述的过度解读倾向进行限制,这些内容1760405151学术论文发表扣 往往可以由支线讨论带出来,当然也可以单独行文。你如果对研究问题所在领域比较熟,知道各种研究方法及其证据强弱,这一段内容往往顺势而成,如果你是为了写不足而写不足,就会留下生硬的印象,但只要前面写好了,即使生硬一点也无伤大雅。

结论一部分是一篇研究报道中相对不重要的成分,有的文章中就没有这个部分,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在完成全文后,才写摘要,摘要是针对全文的浓缩。摘要往往有更严格的格式,此时写摘要跟做填空题完全没有区别。只要完成了初稿,我没见过在写摘要上为难的。但也不是说随便就能把摘要写得很好,越是对研究结果与意义掌握得不好的,写的摘要越是需要修改,因为作者抓不住重点,往往重复不必要的废话套话,或者忽略了要点。在没有完成初稿的情况下写摘要很常见,我的大多数研究课题都这样,因为作者先要把结果在学术会议上交流了,才会写论文。先写摘要要求作者在心中有一个论文的蓝图,如果论文蓝图残破不全,摘要的可读性就差,需要资深作者把关。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写稿发稿就有些麻烦,写得再好的稿子都有可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共同作者多了,有时形成“三个和尚不吃水”的场景:有的人嫌这,有的人嫌那,总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细节。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其次才是欣尝,只要你的论文达到交流你的主要研究发现这个目的后,就值得发表——当然你的研究本身需要值得发表。

完美主义者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写得再好,审稿人差不多都会叫你修稿,而且即使审稿人的意见不合乎你的审美情趣,你也得捏着鼻子照做。我经常安慰共同作者,咱们还真不能写得太完美,要给审稿人留余地,要给他们留一个容易发现的问题,免得他们不易找批评意见就发狠,鸡蛋中找骨头,从大方向上否认你的研究论文的价值。

写得好的论文,就是审稿人读了觉得有价值,同时他们容易提一些修改意见。写得优秀的论文是部分审稿人没意见,认为可以直接发了,其他审稿人让你做一些易于完成的改动。

再好的研究,如果不会写论文,就不会体现研究与研究者的价值。学术论文是八股式的应用写作,大家要学会组织思路,充分利用八股写作的便利,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为研究活动提供完美的结尾,了结了前面的研究,才好做下一步的工作。切记,如果你还在“抄”上下功夫,就应当知道,你需要锤炼应用写作基本功。

我们评价一个好人 / 牛人的时候,经常提到“德才兼备“,套用这个词,评价一篇好的 SCI 论文时,至少也要“两性”兼备,当然,这个“两性”并非一般意义的两性关系中的“两性”,而是指:新颖性、有趣性 / 可读性。

当我们看到一篇好文时,有时候会拍案叫绝地说:有意思(interesting)!这种有意思固然和文章本身的新颖发现有关,但是文章写的好也常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毕竟八股式的 SCI 论文格式,注定我们不可能在写作方式上玩出太多的花样来,尽管如此,我们照样可以想方设法增加文章的有趣性 / 可读性。有趣性和可读性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是我觉得可以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可读性是有趣性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可读性,审稿人和读者连你想表达什么都成问题,何谈有趣?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将论文写的清楚、明白(点击参见我的另一博文:明明白白才是真: 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clearly),当然就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作者的英语不但要好,而且要求作者对自己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要非常清楚、对相关文献和研究进展也要了如指掌,因为“以己昏昏”,断不能“使人昭昭”的。自己如果都糊里糊涂,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令人费解。在基本的可读性解决了之后,再来看看如何从论文的各个部分增加论文的有趣性。本人深知自己才疏学浅,科学网高手如云,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一点拙见(谬误之处,期待高手板砖直拍,我受得了!):

在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主要结果 / 信息的前提下,标题要尽可能的吸引眼球,但是也不能“为赋新诗强说愁”,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吸引眼球而整的标题不知所云。个人写博文,偶尔还可以玩玩“标题党”,写论文,玩标题党,即使是玩一次,就可能把自己的论文玩死。这个标题的重要性,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对于期刊编辑:编辑如果一看标题不行,再草草看看摘要,可能这文章不经审稿,直接就打发了;2)对于审稿人:当编辑向审稿人发审稿邀请函时,一般只有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标题不够吸引人眼球的话,审稿人也没有兴趣来审稿(大家都很忙,并且是义务的);3)对于读者:在文章最终发表后,面对海量的文献,为何读者要不看其它的,而独钟情于你的论文呢? 首先要标题勾人!不然,读者可能就扫一眼,摘要都不看,就过去了,更谈不上读全文、引用你的论文了,在这个强调论文引用次数的年代,标题不好,要吃大亏!当然好的标题,光吸引眼球还不够,还要用尽量少的单词来充分表达论文的内容,好的标题另外一个常为人所忽略的作用是帮助文献追踪或检索,这是由于文献检索系统多以题名中的主题词作为线索,主题词必须要准确地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不然就有可能产生漏检。不恰当的题名很可能会导致论文间接“丢失”,不能被潜在的读者获取,更不用说引用了。无人引用,在我国当前国情下,不仅仅影响作者扩大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更是直接影响作者前(钱)途。

摘要的重要性,不用多言,相信大家读文献时,大多数文献只是读了标题和摘要,所以这部分如果写的很烂,读者根本就没有兴趣读你的全文了,投稿时给审稿人的第一印象就很不好,全文的结果部分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结果才可能扭转审稿人的第一印象。由于摘要的极端重要性,似乎有必要专门发个帖子讨论该话题,在此不再赘述,以后如有机会再表。

研究者,尤其是研究生,特容易陷入解决世界难题的误区。科学问题多是层出不穷的,任何一个研究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你做一个关于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就可能涉及肥胖引起各种疾病的风险,于是乎这个研究生提到糖尿病、高血压、必脏病、中风、等等,还想知道肥胖跟每一个的量效关系,还想知道„„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从你的研究中找到答案,即使找不到答案,也可以获得进一步获取答案的线索,然而,科学论文并不是要解决世界难题,你能解决一个问题,都算做得了一篇好论文,科学的规则就是这样,即使是两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科学上也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详述学术论文写作应把握的要点 篇2

1血管的选择

由于老年人机体老化, 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其它多种慢性疾病, 输液时间长, 液体量多, 易疲劳, 因此选用血管以手背部为主, 便于活动, 同时还符合静脉穿刺由远端向近端选择血管的原则。痛觉感受器的分布密度随器官、组织和部位而有所差异, 表层痛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体表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 浅在于皮肤的表皮、真皮和毛囊。皮肤的痛点与游离神经末梢相对应, 有研究显示, 其痛点的平均密度为100~200个/cm2, 前臂和手掌较密, 约为203/cm2, 胸部和手背次之, 约188~196个/cm2[1]。因此, 选择手背部血管进行穿刺比前臂较合适。

2患者握姿

如果选用手腕部以上血管穿刺时, 要嘱患者紧握拳, 因为腕部以上皮下脂肪较手背部多, 血管暴露不明显, 握拳时能使血管充盈, 暴露明显, 利于穿刺成功。而选择手背部血管穿刺, 不要紧握拳, 嘱患者半握拳呈背隆掌空式, 因为老年人手背部皮肤较松弛, 当紧握拳时皮肤绷紧, 血管被紧张的皮肤压入深处, 不易看清或摸到, 而且进针感觉差, 容易刺破血管, 造成患者痛苦。再者, 皮下脂肪少, 当紧握拳时, 指骨与掌骨近于垂直状态, 指掌关节突出, 松弛的皮肤被拉平, 加之血管硬化, 易滑动, 使每条血管都处于两掌骨之间, 即使血管清晰, 但穿刺时掌骨与关节妨碍进针, 增加患者的疼痛, 也不易成功。因此, 采用半握拳时, 皮肤松弛, 血管充盈暴露皮肤表面, 避免指掌骨妨碍进针的缺点, 使穿刺顺利进行[2]。

3扎止血带的距离

老年人血管变硬, 弹性降低, 同时由于组织细胞退化, 间质疏松, 皮肤肌肉松弛, 使血管滑动不易固定, 如果常规扎止血带即距穿刺点6 cm处, 虽然血管外观清晰, 但血管活动度大, 静脉穿刺时常出现刺不准血管, 针头在皮下组织“拉锯”, 给患者带来痛苦。如果近扎止血带即距穿刺点3 cm处, 缩短了止血带与穿刺点的距离, 血管活动度小, 起到固定血管的作用, 操作时能一针见血, 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患者的疼痛。

4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大小, 对穿刺时疼痛程度有重要影响。在表皮与真皮层, 游离神经末梢较丰富, 属于表层痛感受器, 呈点状分布, 所以表皮对疼痛特别敏感, 而穿刺时针尖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血管。根据压强的原理, 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当静脉穿刺增大皮肤与针头之间的进针角度, 针头与皮肤表面的触点面积变小, 进针压强增大, 进针速度变快, 痛觉小, 同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点面积小, 表皮受损范围小, 疼痛也减轻。如针头与皮肤角度小时, 触点面积变大, 进针压强就相对变小, 进针速度也相应变慢, 痛觉就会大些。可见, 60°角进针的无痛率要高于20°角进针。另外, 当针尖马蹄以60°角刺入皮下后立即改为20°角直接刺入血管, 可缩短针头在皮下行走的距离, 减少对痛觉神经的刺激而避免疼痛程度增大。

5进针手法

操作过程中, 动作要协调, 进针部位在血管上方, 优点是针尖直接压在血管上方不易滑动。进针时要快速、轻盈地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再向前进针, 然后固定, 给人以沉稳、优美的感觉, 让患者在不经意间完成整个过程。切忌忙乱, 动作粗鲁, 造成患者紧张、增加疼痛感觉。如进针速度缓慢, 延长了针尖在皮下行走的时间, 就延长了痛觉时间, 使患者感到很痛。

6操作者情绪要稳定、有信心

静脉穿刺做到准确、无痛是对护理质量的高要求。首先, 护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操作时要心态平和、沉稳、精力集中, 切忌紧张、焦虑、烦躁、胆怯, 才能做到稳、准、快;其次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人的行为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心态会带来恰当的举止, 如果出现上述的不良心理情绪, 护士就应放松调整自己, 稳定自己, 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再者操作者要有信心, 平时工作中注重心理素质的养成, 在熟练技术操作的基础上, 坚定信心, 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75-180.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应把握的要点 篇3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或实施的,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走近岳飞,品味杭州”主题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1.自主搜集并整理相关材料

岳飞的故事和史料很多,大多从不同侧面反映他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后人关于岳飞事迹的吟诵以及相关文物,也给学生以启迪。我们放手让学生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岳飞,我们也鼓励第二学段的学生搜集杭州历史上其他民族英雄(如张苍水、于谦等)及近年涌现的平民英雄的事迹。这样的体验,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自主设计并参与实践活动

各学段、各班级根据“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的分学段的活动要求,经过学生的自主讨论,设计并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如:低段侧重在教师的介绍下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中段需要自己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材料;高段则偏重对人物的品读、剖析,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这样,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来策划的活动,更容易收到实效。

3.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同样是到岳庙去参观考察,有的学生已随家长去过多次,对岳飞的情况“烂熟于心”;有的学生虽然听过岳飞的名字,但对于其英雄事迹则一知半解;有的流动儿童则对岳飞一无所知。由于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学生们对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的期望也就不同。我们让前者竞聘“小小讲解员”,提前融入角色;让第二类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包括生平事迹、诗词、后人评价等),在深入接触中感受岳飞精神;让后者在参观前先聆听一些有关岳飞的小故事,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二、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淀情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认为,“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就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和手脚的最好方式。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过程和体验就是一种生活积淀,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本次活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1.在资料搜集中积淀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细致、周密、便于操作,同时,要努力拓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重心就是活动前的资料搜集。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研究的资料,才能引起他们的共识,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们搜集资料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有的上网搜索,有的从父母、他人处了解故事。资料的内容,也从岳飞的事迹、岳庙的由来,扩展到了杭州历史上其他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于谦、张苍水等),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2.在角色体验中积淀情感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本次活动中,做“小讲解员”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方式。活动前,班主任利用班队课让学生和岳飞“亲密接触”,然后通过“选手上台解说、评委(全体同学)集体表决”的方式慎重竞选。过了选拔关后,还需要参加大队部的“上岗培训”。活动当天,这批特别显眼的“小讲解员”胸戴“小导游证”,手持扩音喇叭,面带微笑,充满自信,绘声绘色地向老师和同学讲述着岳飞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角色体验,使得“岳飞”这个原本遥远的民族英雄成为学生们熟悉的、敬仰的甚至是融入血脉的存在,也正是有了学生自身的探索与实践,这种亲历中生成的情感体验才得以积淀、升华。

3.在参观考察中积淀情感

岳庙是一代民族英雄长眠之地,分为忠烈祠、启忠祠和墓园三部分。我们安排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进行参观,确保每一个景点都有小导游做好讲解工作。岳庙内头戴盔甲、按剑而坐的岳飞塑像,展现岳飞一生事迹的大型壁画,生动地表现了岳飞的刚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节,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激昂的《满江红》。再看到跪在墓园周围的四个铁罪人,大家都嗤之以鼻,毫不掩饰对秦桧等背弃国家和人民的卖国贼的憎恨之情。最后来到碑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认读乾隆、文天祥等人的题记,沙孟海、赵朴初等人题写的对联,再次感受众人对岳飞气节褒扬所积淀的文化。

4. 在总结交流中积淀情感

有参观、体验的积淀,再加上情感熏陶,学生们的感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在活动后及时开展了总结交流,有的学生写了观后感,表达自己对爱国抗金英雄的钦佩之情,有的结合当前时事(钓鱼岛问题)谈了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远大抱负,有的回忆了杭州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的感人事例,为自己身为杭州人而骄傲,还有的同学用摄影、书法、绘画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活动所得。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班级内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岳飞和其他民族英雄的了解,增强了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综合学习活动中扩充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综合已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内涵。在“走近岳飞,品味杭州”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带着课程资源的独到眼光,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了“诵、唱、画、摄、作(电脑)”等方式,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诵读——营造“诗意语文”

在参观岳飞庙前,语文教师已经和学生一起搜集了资料,背熟了这首千古绝唱。因为学生们知道,他们将带着这首著名的宋词,带着一段烽火硝烟的历史,去拜访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当他们看到“心昭天日”的牌匾,目睹岳飞的雕像,走过充满壮志凌云气势的碑廊,面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挽联时,情不自禁地激情朗诵起岳飞的《满江红》。可以说,这也是一节在岳庙里上的语文实践课,这样的课定会使学生终身难忘。

2.吟唱——感受“古曲新韵”

古诗词意境悠远,情感丰富,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怎样让严谨的古诗充满童趣呢?我们在音乐学科中推行了“古诗新唱”的做法,即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创作古诗歌曲,用现代的审美意识重新演绎古诗,使古诗歌曲更能为现代的孩子们接受。

音乐教师在学生熟练背诵《满江红》的基础上,让学生聆听不同的音乐,针对这首词“气势磅礴、慷慨激越、感情壮烈”的特点,选择了雄浑、悲壮、音韵铿锵的配乐来诠释词的意境。然后,教师进行教唱,把古诗词用吟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尝试,兴趣盎然。尽管学生稚嫩的嗓音尚无法表达出岳飞当时气壮山河、撼人心灵的气魄,但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用音乐演绎诗风的豪迈。

3.书画——延展“书香诗韵”

自古以来,诗文都是与书画结缘,诗情画意,书香诗韵。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岳飞历史、品析岳飞诗作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书法一笔一划地描摹:“心昭天日”“尽忠报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整首的《满江红》。美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运用素描、版画、水粉画、国画等形式进行创作,定格画面,延展诗韵。

把握写作要点打造精彩文章 篇4

一、把握写作要点

1.标题要点。标题是书面表达的第一要点,书面表达明确规定要写标题,但不少考生很粗心,以至于漏写标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标题应简洁、明确、醒目,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写标题时应注意字母的大小写,一般实词(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首字母要大写,虚词(介词、冠词、连词、感叹词)首字母小写,但字母多于三个的介词、连词首字母要大写。

2.格式要点。应用文是高考书面表达的重要体裁,不少应用文需要正确的格式。如通知开头常交待通知对象,且后面用逗号,而不是冒号,这和汉语是有区别的;日记开头常交待写作时间(靠左书写)和天气情况(靠右书写);信件右上角必须注明写信的时间,下一格顶格写上称呼,正文结束后要有结束语和签名。不少学生漏写或错写格式方面的文字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此,考生应注意格式的规范,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3.正文要点。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考生要认真阅读给定的材料,归纳材料大意,列出写作提纲和写作要点,然后进行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即使在阅读材料时标明了写作要点,但在写作时却遗漏了。高考阅卷是根据写作要点打分的,要点的遗漏就意味着不能得分。因此,考生在阅读材料后,一定要根据材料中的要点列出写作提纲,根据提纲和要点进行写作。

另外,有的书面表达需要使用一般性的知识,它们是文章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文章的连贯性非常重要。如在写一般信件时,在结尾时使用“Please give my best regards/love/wishes to your parents”、“Remember me to your parents”、“I hope to hear from you soon”、“Waiting for your early reply”等;写求职信时,开头部分可使用“I learned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r company wanted to hire an English teacher,I want to get this job very much”,结尾部分可使用“If you agree with me,please phone me or write to me or send me an E-mail”。

二、合理安排写作要点

一般来讲,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都明确规定,考生不得逐条翻译要点。按照常规,考生在写作之前应该认真阅读题目要求,认真思考,准确把握各要点的主次关系,合理布局所写要点的先后顺序及层次关系,然后运用恰当的过渡词句将要点连起来,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使所写的文章有开头、有正文、有结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才自然流畅。然而,有的考生逐条翻译所给材料,不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结果造成行文不连贯,语句间缺少过渡和照应,文章脉络不分明、层次不清楚、逻辑性不强。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重视文章的连贯性,养成组织整理所给材料、谋篇布局的好习惯,以增强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行文的连贯性。

详述学术论文写作应把握的要点 篇5

摘要:面对当前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以及能源的严重短缺,营造低碳园林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营造现代低碳风景园林不仅要满足城市功能需求,更应以低碳环保為营造基准,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园林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和碳成本,营造出适宜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低碳风景园林,发展低污染、低消耗、高效能的低碳园林,从而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和谐社会。

关键词:风景园林;低碳理念;要点把握

引言

随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也开始逐渐的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低碳也就是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低碳经济则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等多种方法来让温室气体的排放最大程度的减少,让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

而在园林景观方面,不仅可以让人们观光和休闲,更是有着增湿、释氧、降温以及减噪等生态环境协调作用。在城市的居住空间当中尤其如此,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最方便的亲近大自然的方法就是通过园林。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引入低碳的理念,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

1、低碳风景园林的内涵及意义

如今,全球的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经济事业不断开展开来,并且依旧保持着一种不断向前的态势。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样一些事业的开展以及向前态势的呈现,实际上伴随着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不断变暖、气候变化出现异常以及传统资源开发过度等等,这都为我们实际活动的进行敲响了警钟,相应低碳和节能的措施不断被提出。当然,风景园林,作为一种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以及提升城市生活整体质量的设施,其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相应的革新,而这种革新实际上就是以低碳风景原理理念的提出和落实为明显标志的,其通过对传统风景园林设计进行改良,并运用现代的低碳理念及技术,合理规划,对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

2.1能源效率提高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园林在建设过程中选用的材料通常都是木材或者是钢筋混凝土选择这些材料厂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大代价较高,另一方面污染环境对我国的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而构建低碳风景园林其主要拓宽材料的渠道寻找其他的建设材料,就可以尽量少用或者根本不用这些材料使得园林结构功能得到大大的改善。

2.2减少风景园林营造的能源消耗

营造低碳园林可从操作层面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一是就近选择园林材料,可极大降低因运输材料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从而减少总体能源消耗量。二是由新型低碳材料代替传统的高碳材料,有效减少园林营造碳成本。三是以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延长园林寿命,降低设计能耗。四是杜绝因盲目追求景观效果而设计应用高效能构建物。五是在风景园林构造中大力推广太阳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园林建设之中,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

3、低碳理念下风景园林营造的要点

3.1营造合理且科学的低碳绿化景观

(1)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的合理搭配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类型的固碳释氧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常绿灌木最强,其次是落叶乔木,再次是常绿乔木,最后是落叶灌木。因此在设计园林绿化景观的时候,应该要加大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的比例,搭配也要科学合理,不仅可以让冬季的景观得到改善,还可以让绿化景观的固碳释氧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高龄树种和低龄树种的合理搭配通常来说,高龄树种的固碳能力并没有低龄树种的强。但如果只针对一棵树木的碳贮量来说的话,古树要比常规树种要高,但古树的总碳贮量有限,因此合理的搭配低龄树种和高龄树种,不仅可以提高绿化景观的固碳能力,还保护了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资源。

(3)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的合理搭配研究表明,速生树种的固碳能力明显比慢生树种的固碳能力要高,但一些速生树种不仅固碳能力强,释碳能力也非常的强。因此在设计园林绿化景观的时候要进行全面的考虑,选择周期长且固碳能力强的植物,将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搭配种植,从而获得较高的固碳效益。

(4)常规园林植物和乡土植物的合理搭配相比常规的园林植物来说,乡土植物对于当地的生态条件的适应能力非常的强,固碳效率也比较高。因此将常规的园林植物和乡土植物科学合理的进行搭配,不仅能够让整个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帮助本土园林植物资源的发展。

3.2减少园林营造的碳足迹

碳足迹指个人或组织日常活动释放的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量,被用来衡量对环境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留下碳足迹,如吃饭、开车、住房、采暖等。对于风景园林营造而言,应充分认识其营造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碳足迹,帮助园林设计师综合考虑低碳风景园林的优化设计与整体建设。在风景园林营造过程中,每一要素在对其进行建造和维护时都存在相关的碳足迹,所以园林营造应在严格的碳评估下,对碳排放量进行控制,此类碳评估不仅要在园林绿化建设前进行,还应延续至园林景观营造的整个过程,进行过程性跟踪测量,从而更好的保障这些建设在满足园林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又不会产生过多的资源浪费及过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保证该园林项目对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符合国家低碳标准的要求。

3.3选择碳友好的园林材料

园林设计师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Carbon-friendly)的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CarbonCost)。但即使是相同的材料,它们的碳成本也有可能不同—因为它们的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美国水泥的碳足迹肯定与中国水泥不同。因此,园林材料的地方性也应该作为“碳友好”的选择条件之一。

3.4延长园林的“性命周期”

风景园林的“生命周期”,是指园林景观可以保持多长时间不被移除和更新。类似的物质性问题通过设计师深入的场地调查、分析和对材料的了解,通常还是可以被逐一解决的,而真正的困难却存在于风景园林营造方式和设计师表达手段的改进—很多设计太过“风格化”—这样的园林也许在项目刚刚竣工时会热闹一番,但很快就会被遗忘、甚至淘汰:因为它们过分注重时尚、乐于追随国际设计运动、或在设计中运用过于“表面化”的个性表达。这些特点往往导致社会不能快速适应这个怕寸尚”的园林景观,同时如此时髦的园林景观也很难随着社会一同发展和变化,因此急需被更新。

4、园林景观施工和维护中的低碳理念

园林景观从前期的施工到后期的维护,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要对低碳理念的融入进行全面的考虑。一个景观设计要获得成功,施工的质量水平必须要高,景观效果也必须要长久。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应该秉承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对于机械化操作要尽可能的少使用,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避免破坏到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也相当的重要,应该让景观效果尽可能的保持良好。在后期的维护活动中,如修剪、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等,也要注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植物种类选用粗放型管理的,丰富植物的多样性,都是可取的方法

结束语

从低碳理念下风景园林营造设计的主体内容及在营造过程中应把握的要点可知,风景园林景观欲想要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并能够长久保持,则科学化的管理与维护是极为必要的。因此,要在设计并具体实施园林景观营造方案的过程中,考虑园林内部设施的布局问题,采取环保材料及资源来降低风景园林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基于低碳理念的风景园林景观的营造。

参考文献:

[1]梁亮.低碳园林营建方法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2]邵诗玥.低碳生活理念下的城市公园绿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彭佳,张益青,刘茳.低碳环境的风景园林营造功能及特点[J].中国园艺文摘,2014,02:81-82.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下一篇:141班级图书角借阅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