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2024-08-13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精选12篇)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篇1

节目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不但有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是娱乐节目、访谈节目还是综艺节目, 主持人在临场发挥中必然会带着自己的情感。而电视节目主持人由于是出镜进行节目主持, 对情感的控制则有着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 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从拿到稿子开始产生情感, 进而积累情感, 再用自己的方法表达情感, 获取观众共鸣, 最后在节目播出后走出情感,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 情与理的统一:节目前的情感积累

所谓情感, 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所持态度的心理体验。对于不同内容的电视节目来说, 节目主持人应该有不同的情感倾向。但是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电视节目, 在内容上都应当有明确的情感指向, 它不可避免地会表达节目主创人员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假如不注入情感, 试想一个目无表情、冷若冰霜的主持人肯定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更不会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节目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 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 针对不同的节目, 无情肯定是不好的, 当然溢情也是不当的。不会很好地控制情绪的主持人, 会导致逻辑信息传递的降低或者失效。而对于很多新闻或是社会话题, 主持人想要感动观众, 就应当先要感动自己。但这种感动, 应该是在主持人主持节目之前的一种情感的积累, 即使是临场的感动, 主持人也不可以太多率性地表达出来。正如一个很感人的节目, 观众看了流泪可以, 但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就不能流泪。而这种情感的积累, 就对主持人在节目前的准备有着很高的要求。

第一, 是进入情感, 也就是进入情况。在节目主持过程中, 主持人是节目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节目的局外人。节目主持人只有很好地参与到节目中去, 沉浸在稿件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 才能很好地把握住情感, 至少保证在节目过程中有情感。

有的时候对播出的内容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也会造成播音状态不正确。会对发音的把握和播出的节奏掌握不好, 语气表达也显得生硬不自然。这样就会违背稿件和节目的主题和初衷, 错误地传情达意。

第二, 确定情感基调。进入情感之后却不能任由自己的情感发展。相对于电台播音来说, 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每一次或每一档节目的情感基调不应该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在主持节目之前, 主持人要根据节目所反映的内容为这档节目定情感基调。换句话说, 也就是为播报节目酝酿好情感。

新闻类节目最强调客观公正,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 新闻播音报道应该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而节目主持人对待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也不能太多的流露出主观情感。但适当的情感也是必须的。如果报道的事情是感人肺腑的真实内容,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时仍然无动于衷, 那又如何能感动观众呢。

而新闻评论节目更多是要加入主持人个人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主持人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信息。但理性评论中只有加入情感信息才不会让人感觉枯燥。例如白岩松在主持《中国新闻周刊》这一档新闻评论节目时, 就常常能打动观众, 这是因为他在主持节目时, 融进了自己的情感, 把自己对新闻的直接感受有技巧地传达给了观众。而他个人的观点也是理性与感性的很好结合, 让人觉得貌似随口说出的平易近人的话, 内容却是语重心长, 发人深思的。

而对访谈节目来说, 主持人应当把握住平和的态度, 临场的情绪应当在平和基础上加以表现。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应当更多地顾及嘉宾和观众的情绪。

对于娱乐类节目, 主持人的情绪更多时候可以稍加“放纵”一下, 例如现在的《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 一种夸张的情绪表达可能更有吸引力与感染力。

要明确的是,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展示语言和声音技巧, 而只有把语言、声音与思想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主持出来的节目才有灵魂和生命力, 才显得有血有肉。

综上所述, 主持人在主持前, 对于情感的把握, 既要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中, 是说主持节目时, 要让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出乎其外, 是说主持人要跳得出情感来, 在感染上情感色彩的同时, 要进行理性的思考, 使这种感性的情感带有理性的色彩。沉着而不乏热情, 很好地把握情感的度, 这恐怕是主持人必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

(二) 内与外的协调:节目时的情感表达

情感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主观体验形式和客观表达形式的统一。在众多电视节目中, 节目组和主创方一种丰富的内在情感的设定, 要靠主持人外在的艺术表现手段才能发挥出来, 紧紧吸引观众, 让观众的思想情感与节目内在情感达成统一。吸引观众, 这既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 也是观众的基本需求。观众需要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感受到某种愉悦、释放, 或是得到思想上、理念上的升华和启迪。

主持人传递出的情感信息应该是一种经过理性思考与提炼之后的理智情绪, 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而在节目主持中, 主持人要通过一种外在的手段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这便是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的一种情感投射。

在节目主持过程中, 这种情感投射最重要的就是主持人的语言, 语言是主持人主持的基础和其他信息的载体。语言包括用语、语调、语气、语速等等。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 有助于正确表达稿件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 主持人主持过程中的语气、节奏、停连、重音等表达技巧, 也都是为表现个人的思想情感服务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稿件, 采取不同的语言技巧和声音形式, 准确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思想情感。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更多是需要一种明确的情感, 用正规正式和准确的语言去进行节目主持, 例如报道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成就的时候, 就应该用欢欣喜悦的情感;揭露假恶丑时应当义正辞严。而对于采访类或者其他综艺节目, 就应该多用口语化的语言, 努力贴近被采访嘉宾。而对于娱乐性节目, 也应当有着娱乐牺牲精神, 更多为一种活泼俏皮的语言, 力求生动有趣。总之, 针对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 情感分寸的表达要有所不同, 对语言的运用也不能错位和混淆。

而除了语言之外, 主持人表情和肢体的符号意义也很重要。这其中包括表情、动作、体姿、服饰、空间距离等内容的体态语。这些都是以个人内心话动为基础的口语伴随手段, 它在情感信息的传递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被称为强势媒体, 主持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定格, 被放大, 主持人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会影响到观众。

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曾经这样说过:“我就是要策划一种风格化的东西, 目的在于感染观众。因此, 我的一举一动、每个眼神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是事先想好了的。”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学会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体态语传递情感信息, 每一个细节都是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到的地方。

例如之前几年在对台风的报道中, 中央台的主持人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分寸, 他们利用严肃的表情、沉重的语调, 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把灾区人民的真实处境传达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很好地保持了节目基调的完整统一。而如网上的视频《史上最夸张的台风报道》中的主持人就显得太过于激动和夸张了, 主持人无法选择报道节目时所处的处境和客观条件, 但对语言的组织还是应该慎重的。内心充满激情而在外部形式上加以控制的表达最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因为理智控制的激情是一种与人分享, 而不是自我宣泄。

所以, 应当看到, 最能唤起观众深层的参与感的, 是主持人独到的见解、平实的话语和深切的关注, 以及由这些所引发的思索和感动。只有这些才是深刻的、长久的。而只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的夸张和激情, 甚至是过分的煽情, 来赚取观众的眼泪, 制造轰动效应的手段, 不仅不会打动人心, 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三) 上与下的矛盾:节目后的情感沉淀

台上与台下, 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无法严格区分开, 却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

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自然有别于一位演员。但电视节目同样可以算是一种规定情境。所谓“规定情境”, 原本是表演艺术的专业用语, 主要指剧本所提供给表演者的情境。演员进入规定情境也叫进入角色, 或称“进戏”等。

而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 演播时也有一个“进戏”问题。换言之, 也就是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 集中精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节目中去。这里的“规定情境”可能是播音室, 也可能是任意的一个主持现场或者假想的主持场面。

而在节目之后, 对于主持人来说, 还存在着一个“出戏”的问题。主持人在节目中或多或少会受到节目内容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而这种情感更多时候是不属于主持人的直接体验, 而是一种间接体验。但这种间接的体验又和主持人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 从而无法真正分清。这也就给主持人在结束节目后跳出规定情境增加了一种难度。

主持人情感的沉淀, 不仅在主持人切换不同节目的时候有着必要的要求, 对于主持人台上的主持与台下的生活, 也是必须的。毕竟, 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 在生活中更多时候不是一位进行主持的电视人, 而只是一个平凡的个体而已。过多的沉浸于节目中的气氛, 如果又是基调比较悲伤的节目, 对主持人个人生活中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这种时候, 则更需要更快地跳出节目, 让自己的情感沉淀下去。这也就是口语中所说的:“入戏要快, 出戏也要快”。

所以, 在节目结束之后, 主持人应当更好地调节自我, 从节目的气氛中缓和过来, 带着一颗平常心进入到生活中去。这也是节目主持人情感把握的最后一个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纸上谈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位优秀的主持人想要使自己的节目能够真正地感染受众, 始终保持活力和激情, 只停留在书本上、理论上是不够的, 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真正的实践和努力, 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情感真正地运用自如。也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 我可以有机会, 真正作为一位主持人, 去体会节目主持时的酸甜苦辣。

参考文献

[1]张楠, 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J].当代电视, 2008 (10) [1]张楠, 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J].当代电视, 2008 (10)

[2]刘赛, 电视主持人情感表达的优化路径[J].新闻窗, 2007 (4) [2]刘赛, 电视主持人情感表达的优化路径[J].新闻窗, 2007 (4)

[3]王琦, 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J].社会科学, 2005 (9) [3]王琦, 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J].社会科学, 2005 (9)

[4]汪志奇、孙志凌, 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情感信息传递[J].视听界, 2002 (3) [4]汪志奇、孙志凌, 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情感信息传递[J].视听界, 2002 (3)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篇2

《把握散文丰富的情感意蕴》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洪超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的特点,把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技巧

2、探究文章饱含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探究散文的情感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讨论了阅读散文的方法,比如(圈点勾划等),本节课再来探究散文的丰富情感和意蕴,请大家阅读《在风中长大》。

二、课堂研讨

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在风中长大的风,主要有哪些风?长大是什么意思?

研讨

1、文中有哪些类型的风?这些风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海风山风

小乡扇风 村晚风 空调风 城大市台风

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要椐结构,找物象----------研讨

2、在文中这些风各代表了什么,请指出?

主要代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 海风 山风

童年生活

扇风 晚风

朴素简单的生活 空调风

城市生活 台风

大自然

研讨

3、这些风又具有怎样的特征,给他们加上一个定语修饰词?并体会其中情感?(讨论交流)

可自主选择能体现情感的段落自由朗读。并作交流。

清新的海风山风

怀念 朴素温馨的扇风晚风

眷念 清冷生硬的空调风

排斥厌恶 狂暴肆虐的台风

台风

敬畏

战台风

批评

避台风

欣慰 顺便解决课后第四题

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答案】

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 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 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1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

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研讨

4、概括主旨

长大了(通过结构看结尾段把握主旨)顺便做第三题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

【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研讨

5、总结把握散文情感的阅读方法(讨论交流)

其一、找准物象,分析情感 其

二、分析结构,理清层次 其

三、关键句段,把握主旨

三、课堂训练

做《故乡草》第4题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① 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

② 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 ③ 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 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例文.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选自《十月》,有删节)

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4分)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1、【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2、【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3、【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4、【答案】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是暖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

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

1.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

2.稻草香甜(1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分);稻草温暖(1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分)。

3.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分)。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篇3

一、抓情感语官

古典诗歌中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喜”、“悲”、“怨”、“恨”、“愤”、“忧”、“帐”、“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等等。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贬官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愁”,想像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因而这里是“怀人之愁”,“愁”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愁”的是“远谪”,而“莫道”“愁远谪”则表现出自己不以贬谪为意的旷达。故可答为: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抓情感人物

诗歌中作者描写的人物或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其情感因人而异,如迁(谪)客常怀仕途失意的苦闷,抒壮志难酬之慨,发命运无常之叹;游子多怀羁旅愁思。悲孤寂冷落,或思亲念友;渔父有寄情山水的悠闲,隐居的喜悦,安贫乐道的思想,或对官场的厌倦;闺妇可以念远怀人,抒独守空闺的哀怨:征人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久戍边关的乡愁离恨,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情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隐士,不畏权贵、坚守气节的志士等等人物形象都是探析诗歌情感的钥匙。如: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依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由注②可知人物是渔父,诗人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出居者对周遭优美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情怀。故可答为: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三、抓情感事情

通过诗人所写之事来快速地判断情感,如“送别”“离别”之事,有离愁别恨,或表明心志,或劝勉、鼓励、安慰等。“相逢”既有短暂相聚的喜悦,也有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等情。“辞官归隐”有归隐的喜悦,有对仕宦的厌倦,有忘情山水的悠闲,或不为当道所重的怨情。“饮酒”有频频劝饮的惜别之情。有细细小酌的遣愁之意。有开怀畅饮的豪迈之情等。其它如登临、垂钓、晚泊、归家等等事情都蕴含着特定的情感。如2007年广东语文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2十年,宋德祜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人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注释②中可知诗人遭遇了国灭家亡的人生巨变,故“无梦还家”才“独立青峰”;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向敌人屈膝,故用斗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故全诗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以及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四、抓情感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某个意象,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如“柳”表达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到来等意;“菊”表达隐逸,高洁,脱俗等意;“子规”(杜鹃)表达悲惨,凄恻,思念故国,故乡等意;“黄昏”有相思离愁,思乡怀人,时光流逝,怀古伤今等情。相同意象要注意联系具体的意境,注意区别,不可一味套用。如2008年湖北语文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侯词写自己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而今就像这风筝一样高飞空中。在经历一番风雨后,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尤其通红。“夕阳”有青春不再之意,“红”则表示功成名就。《三国演义》开篇词表现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像夕阳般几度红,但青山亘古悠长。在变与不变中表达了感伤之情。故可答为:侯蒙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谈话类节目的情感把握 篇4

1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重要意义

1.1 主持人情感表达的方式

1) 有声的方式。

有声的方式主要包括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的态度和主持人的提问等方式。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的态度决既决定着节目是否轻松自如, 也表现了主持人是否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朱军在主持《艺术人生》时, 跟嘉宾聊天说到动情之处时, 有时候会掉眼泪, 有时候会说话语无伦次的, 其实这些并不是说朱军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而是根据节目的宗旨、风格等控制出来的, 这些情感表达让观众觉得轻松、自然、亲切;主持人的提问同样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2) 无声的方式。

无声的方式包括表情、眼神、动作等。眼神和表情是主持人情感的直接体现, 通过主持人的眼神和表情, 能够看出主持人是否在认真的倾听, 也能反映出主持人对嘉宾的理解和尊重, 如朱军在《艺术人生》的主持中, 对嘉宾的延伸非常关心和亲切, 让嘉宾感觉到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主持人的动作同样是主持人情感的表现, 如果主持人从头到尾没什么动作, 或者一直以机械式的动作出现, 则会降低节目的效果。

1.2 主持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

1) 能够促进与嘉宾的交流。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真情流露才能打动嘉宾和观众, 只有用情感去交流才能打开嘉宾的心扉, 才能震撼嘉宾, 找到与嘉宾共鸣的地方。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倪萍老师, 她无论主持哪个节目都给人一种无比的亲切感, 让嘉宾和观众感觉倪萍老师是在用心倾听, 用心在体会, 像是自己家人一样关心自己, 更能让嘉宾打开心扉。

2) 能够感染和吸引观众。

谈话类节目能否成功, 受到时代感、矛盾性、信息量、人情等各个方面的限制, 而节目的情感是通过主持人体现出来的。主持人的眼神、动作、目光、点头、称赞等都是其情感的体现, 所有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真情流露会引起嘉宾和观众的共鸣, 才能吸引观众, 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2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表达情感的误区

2.1 表达情感时缺乏亲和力

从一些谈话类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 主持人在与嘉宾的言语中往往混杂着言语攻击的现象, 有时候甚至让嘉宾难以接受从而出现失控的场面, 这种过激的行为正是由于主持人缺乏亲和力造成的。有些知识、文化底蕴不太丰富的主持人在主持时, 往往会按照设计提问的程序逐个提问, 跟嘉宾的谈话变成了问答式, 让观众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场景, 缺少了亲和力的主持人是嘉宾感觉不到亲切感, 让观众感觉不到主持人的耐心和爱心, 对节目的质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2 主持人刻意利用眼泪煽情

观众在观看谈话类节目时, 都希望能够对嘉宾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尤其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他们的故事。所以, 一些主持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 为了让嘉宾最大限度的诉说, 往往采取煽情的方式。适当的煽情可以调动嘉宾诉说的欲望, 过分的煽情则会让观众觉得主持人太虚伪, 只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在表演, 让观众和嘉宾都觉得主持人不是站在嘉宾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产生了距离感, 不利于谈话节目的进行。

2.3 热衷于挖掘别人的隐私

谈话类节目主要是主持人和嘉宾在谈话, 主持人在倾听嘉宾诉说的同时, 适当的进行提问, 并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等方式与嘉宾交流。为了使节目更有看点, 有的主持人一味的挖掘嘉宾的隐私, 在谈话中, 并不是关心嘉宾, 而是在套嘉宾的话, 希望能够透漏出更多的隐私, 甚至有时候遭到嘉宾的反感, 使节目陷入僵局。这样不仅不能引起嘉宾的共鸣, 更得不到观众的认同, 而且还暴漏出了主持人的职业道德确实等问题, 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

3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表达情感的建议

3.1提高主持人提问、倾听和交流的意识

提问是谈话类节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个节目通常在半个小时左右,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嘉宾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故事, 就需要主持人拥有高质量的提问技巧。主持人在设计提问的问题之前应该对嘉宾进行充分的了解, 只有了解清楚了才能设计出有深度和连贯性的问题;另外, 主持人还应该掌握提问的节奏, 既不能中间断了线, 出现空场的现象, 也不能步步紧逼, 问的太急反而会给嘉宾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嘉宾的回答。

倾听的意识是指在嘉宾说话的时候, 主持人应该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听听, 而不是一味的喋喋不休, 抢着说话。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只是问题的引导者。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从嘉宾的言语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有时候嘉宾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会一时紧张出现冷场或者一时兴奋而停不住, 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听的过程中及时把握方向, 给嘉宾适当的引导。

交流的意识是指在谈话类节目中, 主持人不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机械式的提问, 而应该适时适度的与嘉宾交流, 在交流中提问, 并在交流中发现新的问题, 掌握整个谈话方向的变化, 这样才能做到提问的自然, 整个节目表现的轻松、自然。所以, 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也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3.2增强主持人与嘉宾、观众情感的共鸣

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往往是各种类型的都有, 主持人在与嘉宾交流时不能仅用一种方式, 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必须创造出轻松自在的气氛, 在这种氛围中嘉宾才能说真话, 才能将事实传达给观众, 在这种气氛中观众才能从嘉宾的故事中获取直观的情感体验, 达到三者的情感共鸣。如果主持人在面对嘉宾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提问, 给嘉宾和观众一种轻蔑的感觉, 不仅与嘉宾之间产生了隔阂, 更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的冷漠, 从而将矛头指向了主持人的态度, 而不是嘉宾的故事, 失去了谈话类节目的教育意义。

想要注意情感的共鸣, 还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关注嘉宾的各个细节, 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嘉宾和观众, 让嘉宾感觉到自己就像是朋友、长辈、亲人一样;主持人在主持时不能光顾着煽情, 应该真情流露, 主持人被感动是常有的事, 如果主持人没有一点感觉, 又怎么会感动观众呢, 但是在煽情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掌握住分寸。

4结论

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该真诚、亲切、幽默并且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才能让观众感觉到不做作、不夸张, 才能塑造出自己的主持个性, 用真情打动观众, 从而让所主持的节目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摘要:谈话类节目效果的好坏受到主持人的影响, 一个好的谈话类节目需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和应变能力的主持人, 主持人能否在与嘉宾交流的同时, 准确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情感的表达可以更好的与嘉宾交流, 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篇5

古人在送别亲人朋友时的抒怀之作,多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或对对方的劝勉之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古人抒发对亲人朋友思念之情的诗作。

《夜雨寄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浣溪纱(晏殊)》。

多描绘农村秀丽风光或山水美景和农村恬淡生活,寄托诗人对贴近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西江月》、《清平乐·村居》、《饮酒》、《江南春》、《滁州西涧》。

多描写将士戍边、战斗生活的艰苦和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采薇》、《凉州词》。

《春望》、《过零丁洋》、《江城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抒写飘零异地的游子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渡蓟门送别》、《天净沙·秋思》、《采薇》。

通过凭吊古迹,追忆历史来阐发个人议论。

把握诗歌复杂情感的“四法则” 篇6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题来看,对情感的考查有难度逐年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常常呈现出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第二是:多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第三是: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这就给考生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带来了困难和困惑。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情感复杂这类诗歌的情感,做到答题时要点不偏、不缺、不漏呢?笔者认为主要要用好以下“四个法则”:

法则一:强化诗歌情感复杂多样的意识

在解答诗歌鉴赏题之前,考生应该先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一首诗歌的情感通常是比较复杂的,一首诗中会同时表达多种情感,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可能是变化着的,一首诗中的不同情感可能是交错交织的。树立这样的意识有利于考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把握情感,有利于在情感的概括上做到不缺不漏。为了帮助考生强化诗歌情感复杂多样变化的意识,可以先让考生回顾我们教材上学过的一些诗歌。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这些诗歌的情感都呈现出复杂,变化,交错交织的特点。

法则二:综合利用把握诗歌情感的“7个借助”

1.借助诗歌标题。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书愤》中的“愤” 字。

2.借助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即知人论世。如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这三首诗分别写于李清照的青年、中年、晚年,对应的情感分别是:少女时代的欢愉,中年婚后的相思之愁和离别之愁,晚年的丧夫之哀和亡国之恨。

3.借助意象意境,即缘景明情。如杜甫的《登高》用疾风、高天、哀啼之猿、落木等带有感伤色彩的意象营造凄凉萧瑟的意境抒发诗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4.借助诗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直接表明情感的字词。如李益《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这个字。

5.借助注释。如刘禹锡的《秋词》,这首诗有一个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朗州司马时。利用这条注释就比较好理解诗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表达的乐观豁达。

6.借助考题。有时诗歌的考题上会有一些提示或暗示性的语言,这也能帮助考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情感。

7.借助诗歌题材分类。同一题材类型的诗通常情况下表达的情感是相对固定的,考生可以通过熟记各种类型诗歌常表达的情感来把握这一类型中某一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但要注意避免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一首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所以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以上7个方面的借助要综合考虑,综合运用,而且把握情感主要依据还是诗句本身,不要犯仅仅只看注释而不顾其它或者只看其中一点而抛开其它不顾的毛病。

法则三:“四类情感”牢记于心

诗歌常表达的情感笔者把它们分为四大类:豪情、喜情、闲情和悲情。常用来描述这四类情感的词语有:

1.豪情:建功立业、建功报国、报国杀敌、收复边关等雄心壮志等。

2.喜情:欢快、愉悦、高兴、兴奋、乐观等。

3.闲情:恬淡、恬静、闲适、宁静和平、悠闲自得等。

4.悲情: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痛苦、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光流逝、离愁别恨、思乡思亲之苦等。

考生先记住这四类词语,在训练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较快地判断出某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类型。

法则四:逐句落实,逐条归纳,不空不漏,全面完整。

考生在分析概括詩歌的情感时要注意对诗句逐句落实,做到分析有理有据,做到全面完整,不偏不漏,每一种情感的得出都要注意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空穴来风。

例(1)(2013高考·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这首诗主要体现了诗歌情感复杂的变化交错和交织,在分析概括时,主要运用了法则二和法则四。“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诗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诗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例(2)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参考答案】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息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这首诗也是主要体现了诗歌情感复杂的变化交错和交织,在分析概括时,也是主要运用了法则二和法则四。学生易犯的错误是看到作者陆游就先入为主,把情感概括为报国无门的慨叹苦闷等,完全忽略了诗句本身的内容。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篇7

1. 情感的作用

主持人是节目与大众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是传播的使者, 因此, 在节目中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 将节目中的各个环节有机串联, 向受众传达节目的理念。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就像是一个宴会的主人, 招待八方来宾, 将每个人的情绪和胃口都照顾得很好。主持人的职责是将电视节目中精彩的内容传递给电视观众, 通过高明的口才、对生活极其深刻的领悟、渊博的知识、善解人意的性格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力, 使受众感受到节目中丰富的内涵或快乐。

优秀的主持人并不是卖弄所谓的本领和才学, 而是拥有独特、亲切的风格,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使局面不会处于尴尬之中。其实, 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宴会中的主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某个场合的主角, 因此, 主持人的情感对节目的影响是很大的, 只有符合节目的整体氛围, 灵活控制情感尺度, 才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电视观众对于节目的反映除了节目本身的制作水平影响之外, 主要还是源于主持人的表现。主持人的情感表现得如何, 就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情感。只有将情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才会使观众带着同样的程度的心理继续观看节目。主持人要善于利用情感, 该收则收, 该放则放, 以情动人, 潜移默化地感染观众。观众的反响程度如何, 主要还是靠主持人是否能够灵活掌控。因为这种情感的把握并不仅仅是主持人的事情, 而是带动所有观众的一条主线。

2. 建立情感的途径

优秀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往往可以充分利用情感与观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主持人到了节目中, 便不再是为了主持而主持, 而是将个人情感与大众结合, 从而获取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每个人都需要情感诉求, 主持人建立这样的情感, 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互动, 使大家的情感诉求得到满足。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与交流。一个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 如果没有优秀的主持人, 是不会轻易被观众所知晓的。主持人是节目的形象代言人, 是整个节目的灵魂。从节目的开始、中途、高潮到结束, 主持人应全身心投入其中, 不管过程如何, 最终要以令人满意的结尾而结束主持, 全局应有主持人来掌控。谈话类的节目能够考察主持人是否可以将情感收放自如, 而不会受到任何当事人的影响。而现场类节目则能可以考察主持人的综合功底, 以及对节目整个气氛的理解与把握。主持人在现场主持时, 要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变化, 与人交流时要懂得“人之常情“的道理。

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但人与人的情感和思想总会在某一时刻得到共鸣和碰撞。作为主持人, 在节目开始之前, 需要了解当事人的性格和真实情况, 才能根据其性格特点采取主持策略和情感把控。所有人都逃不开一个“情”, 在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压力, 都需要情感诉求, 主持人要抓住人们这一需求, 灵活把握情感, 使当事人与观众都会有所感悟, 并获得认同。每个主持人都应具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情感诉求技巧, 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主持风格。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诉求艺术绝不是虚假或矫揉造作, 而是一种自然的体现, 并取决于其是否对观众满怀着真挚情感, 能否真正了解观众的想法和品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主持人应更多地深入基层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真情实感。艺术源于生活, 电视节目亦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制作的, 主持人更应该在此基础上熟悉观众的想法, 并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 从而为节目的主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与观众打成一片, 使节目受到关注。

主持人一定要注意情感尺度的放与收, 太收会影响主持效果, 容易使节目平淡无奇, 观众兴致索然;太放会导致场面失控, 令人无所适从。因此主持人必须要在节目开始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将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想到, 未雨绸缪。实际上, 一个主持人过于兴奋、情绪大起大落并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优秀的主持人能掌控全局, 包括自己的情绪, 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掌控不好, 更谈不上掌控整个节目, 与观众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和情感诉求。

3. 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在节目中, 如果当事人情绪失控,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主持人本身心态是正的, 不会轻易受到别人情感的左右, 尽管节目的本身可能是“煽情”的, 但优秀的主持人必须要具有把控全局的能力, 将失控的场面巧妙升华层次。这需要主持人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现场操控能力, 前提是要摆正心态, 如果主持人受到嘉宾情绪的感染, 那么节目就可能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主持人将真诚的情感交付于节目之中, 赋予节目生命, 使节目变得活灵活现, 与观众距离更近。一个节目成功的前提是, 主持人对待观众要真诚, 对待节目要负责, 既能够与观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还能够在场面失控的时候力挽狂澜, 不轻易被他人情感左右, 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与升华, 使节目拥有新的意义。

结束语

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言, 如何把控情感尺度的确是一个考验。既要满怀真诚, 又要有度, 归根结底是要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这个时代的人都需要感情诉求, 主持人要满足观众的需求, 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天嵩.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学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 2009年.

[2]王新玲.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现状分析与趋势展望[D].中央民族大学, 2005年.

[3]程烽.演员创作素质对主持人角色创作的启发[D].陕西师范大学, 2013年.

[4]张玉河.语言传播中“口语化”的文化品味与趋势研究[J].兰州学刊, 2010年12期.

[5]章梅, 张桂英, 何方.找准品位和趣味的结合点[J].新闻传播, 2001年01期.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篇8

关键词:重大事件,主持人,情感分寸

曾经, 我很喜欢的一位主持人:李梓萌, 在央视《新闻联播》大换脸时坐上了主播台, 就因为在播报空难这样悲痛事情的时候, 面带笑容, 而引来观众的一片唏嘘声, 对该主持人产生质疑;汶川地震报道中, 央视主持人赵普在直播节目中潸然泪下;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哽咽落泪的主持人不在少数, 有些甚至在直播过程中, 几度哽咽, 甚者使场面有些失控, 节目无法顺利进行。

一时间, 关于主持人是否应该、是否可以在镜头前落泪, 引发了众多的讨论。对于主持人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应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感定位, 如何把握情感的度, 是传媒工作者本身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粗浅看法。

一、真心真实, 冷静客观

当一个主持人投入全部精力去做采访和主持工作时, 个人的真情流露和真实喜怒哀乐的表达, 才能引起与观众的共鸣。而任何做作、假装、虚张声势的故意之举, 都会遭到观众的反感和否定。因此, 主持人在报道时事新闻的时候, 首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来感受事件, 尝试脱离“主持人”的角色, 进行换位思考, 将自己放在一个普通群众的位置, 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重审这条新闻, 从而感受自己最真实、最真心的体会, 以此心、换彼心。

二、张弛有度, 把握火候

1. 要“客观再现”不要“刻意编演”。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说:“主持人的特点是表现出来的, 不是表演出来的。”白岩松在伦敦奥运会上, 报道有关日本队新闻时, 刨除个人对于历史问题的不同见解和爱国情感, 而以不卑不亢、冷静客观的态度来报道。的确, 主持作为一门艺术, 需要“表现”, 但不能掺杂表演的成份, 否则就会有矫揉造作之感, 降低了传播的效果。特别是重大事件, 都具有很强新闻性, 新闻的生命就是其真实性, 所以在进行重大事件的播报时, 真实是最根本的原则, 如果过于夸大的表现, 不仅降低了传播效果, 同时也使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2. 要“稳重冷静”不要“感情用事”。

主持人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 还应该认清自己的身份和立场, 明白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这样才能理智恰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将信息客观准确地传达给受众。2006年黄健翔在德国世界杯意大利队在八分之一决赛中对阵澳大利亚队的“解说门”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那三分钟的激情解说, 一时间将黄健翔推倒了风口浪尖, 可能出于多年来对意大利队的喜爱和支持, 让黄健翔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模糊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激情战胜了理智。这次激情的解说, 虽然很多人表示很精彩, 有些喜欢意大利队的网友还表示听了他的激情解说确实感觉很爽, 很过瘾, 但大家还是觉得这样的解说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专业解说员还是不妥当的。毕竟当你坐上解说台, 你首先是一个解说员, 其次才是一个球迷, 因此, 在解说的过程中, 作为解说员, 应该是准确地向观众解说比赛的实况, 是比赛和观众的中介, 所以不论自己心底多么喜爱, 多么激动, 都不应该忽略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按自己喜好来宣泄情感, 大大地影响了传播效果。再如: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 当英国代表团入场时, 主持人张斌称其为“大英代表团”, 并有“女王陛下”的称谓话语, 引起了很多爱国青年的不满。但其实, 在这种国际性大事面前, 我们更应该表现出我们“礼仪之邦”的谦逊和礼貌, 而“女王”本就是英国领导人的尊称, 也无可厚非。只是有些愤青的态度过于偏激了。

三、控制情绪, 态度适中

主持人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 悲痛哽咽或是喜极而泣, 可能会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 体现语言“情”的力量, 但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 在播报时有着准确传递信息, 传递情感的任务, 因此主持人的情感应该有效地控制, 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客观准确, 才能最大程度地优化传播效果。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 主持人应该合理把握情感的分寸, 既不能过“冷”, 也不能过“热”, 这样才能彰显主持人的沉稳和大气。“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这是每个主持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以知性、稳重、犀利、深度而闻名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他曾在他的《前沿故事》之“足球足球”一文中这样写道:“足球就像一个魔球, 它可以让那么多的人为之欢笑, 又为之哭泣。而足球在中国似乎更具魔力, 在它身上, 亿万人寄托了许多许多, 甚至太多。”因为, 足球让中国人失望的时候大大多于让我们满足的时候。但作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 水均益总是以平易近人、深度涵养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在采访当今世界上不同的政治家们时, 表现得总是那么稳重。“不因他们的高大而感到自己的渺小, 不因他们的德高望重而迫使自己诚惶诚恐, 更不因他们的咄咄逼人而面红耳赤。”他那深遂的眼神给人们带来信任与真实。■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篇9

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

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社会舆论的发言人, 在节目中阐述的观点、思想, 对大众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因此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 要不断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治水平、恪守社会责任。主持人是社会公众人物, 其行为表现要为社会做出表率, 与此同时主持人又是新闻工作者, 客观理性地评判事件真相、积极健康地引导社会舆论, 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所以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 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历史, 不断思考和总结,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主持人岗位。在2012年4月16日的节目中, 新闻标题为“问题胶囊, 你很‘毒’!”, 曝光的是几家用工业明胶制造胶囊的非法企业。节目开始就提出三个问题, 一问答案、二问真相、三问体制,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 不仅站在百姓的角度阐述大众的想法, 也运用舆论监督的作用向有关部门、不法商贩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之声, 更重要的是唤起整个社会对于人性以及道德观念的反思和关注。

二、记者精神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每天都会面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新闻话题, 除了做好相应的案头工作之外, 更需要有记者精神。优秀的评论主持人大都具有记者经验或从业经历, 能在节目中以记者的角度提出深入、关键、敏锐的问题和质疑, 真实客观地评判新闻事件。从《新闻1+1》节目中我们可以发现, 几位主持人全部都有记者从业经历, 但我们今天强调的记者精神不是讲形式上主持人必须有记者的从业经历, 而是强调评论节目主持人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评论中要表达正确的价值评判, 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事件的本质, 不拖泥带水, 清晰完整地揭露新闻事实。

2012年4月11日的《新闻1+1》节目, 讨论的话题是:“黄穗事件”如何去根。主持人白岩松以“黄穗事件”为切入点, 通过个体现象揭露整个体制内存在的问题, 再加以特约评论员的连线, 使运动员官本位现象清晰明朗, 还提出了如何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白岩松在整期节目中不断地发问、质疑, 同时也在总结归纳, 思维逻辑非常清晰, 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传播了足够的有效信息, 出色地完成了节目的直播。

三、坚实的文化根基

无论是节目主持人还是记者, 都要保持不断学习和吸收各方面知识的习惯, 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坚实的文化根基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关注的是每天正在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 它可能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同行业、任何人身上, 而主持人参与讨论及提出问题如果都仅仅停留在对这一事件的表层认识上, 节目就会平淡无味, 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更谈不上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不断学习, 汲取知识, 从而言之有物。此外, 坚实的文化根基有利于塑造主持人成熟稳重、机敏睿智、大方可信的个人形象, 它对主持人逐渐树立主持风格, 以及提高新闻评论节目影响力, 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灵活的控场能力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采用直播形式。在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中, 主持人需要面对嘉宾、评论员亦或是当事人, 这个时候主持人的控场能力格外重要。

2012年3月23日的《新闻1+1》节目, 讨论的是一个22岁的大学生刘路破解了世界级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 学校破格将他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的新闻事件。在节目中, 白岩松同时连线两名当事人, 既要完成议程设置中的问题, 还要应对突发情况。22岁刚刚评上教授的刘路, 也许还沉浸在喜悦当中, 也许还有些茫然, 总之节目中的刘路不太善于言辞, 回答问题也仅仅是点到为止, 不愿多说, 在这样的情形下, 白岩松试着以不同的提问形式及时调整刘路的情绪, 让其充分表达, 主持人从容的控场能力使得节目在内容上得到了保证。

五、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个性化的主持人是时代的需要,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主持人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要具备以上的素质之外, 还要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新闻1+1》节目的几位主持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如白岩松语言犀利、表情凝重;董倩沉稳、理性、深度。而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和人格魅力, 并非三天两天就能形成,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总结前进的过程,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 新闻评论节目在荧屏上一般以直播的方式体现, 这就给主持人或评论员更加充分和自由的展现空间。

总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从业经历, 同时还要把握好主持人的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有看头、有味道。■

摘要: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发展,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以《新闻1+1》节目主持人为例, 具体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所需的素质, 探求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如何才能把握角色, 更好地驾驭节目。

关键词: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新闻1+1》,角色把握

参考文献

[1]虹云.试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J].当代电视, 1987, (6) [1]虹云.试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J].当代电视, 1987, (6)

[2]唐宁.重振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J].电视研究, 2004, (8) [2]唐宁.重振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J].电视研究, 2004, (8)

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把握的要素 篇10

关键词:主持人,节目,要素

顺应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节目的类型也层出不穷, 新闻、社教、综艺、体育、经济、少儿等, 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生活的信息。而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 除了肩负重任的编导之外, 最重要的便是主持人了。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最直接的纽带, 其在节目中的表现直接影响节目的收视率和观众的满意度。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甚至是直播节目的现场, 要抓住影响主持的几个重点因素, 令节目生动有趣又不失其内在意义。

无论是自身的因素还是突发的状况, 主持人在节目中都应该沉着冷静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 并抓住以下要素, 将节目主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形象的定位

在节目中, 一个主持人的形象定位决定着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而大部分主持人的形象又代表着节目的形象。把握自己的形象定位, 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在节目中首先要做到的事情。这里说的形象并非主持人的相貌特征, 而是其在节目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言谈举止。主持人作为公众形象, 不仅代表特定的政治、经济利益, 还要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 在节目中, 主持人自身的形象定位极其重要。试想, 谁不喜欢可以带给人们轻松快乐、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主持人呢?

二、把握住节目的大方向

主持人要在了解节目的情况下, 使节目顺利有序地进行。尤其是访谈类和与观众互动较多的节目中, 主持人一定要把握住节目的方向, 不能被嘉宾或者观众牵着走。例如在对一些嘉宾做访谈的过程中, 可能会得到令你意想不到的回答或者嘉宾会将问题的刀锋转向主持人或者其他人, 此时就要求主持人能够控制住谈话的方向, 使之不偏不倚, 又能达到甚至超出节目的预期效果。

三、音神兼顾、真情实感

在镜头前, 主持人要用最好的状态进行主持的同时, 还应保证字音准确、气息流畅和表达的通顺。在此基础上, 还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节目中, 并利用这样的气氛带动观众的情绪和感情。

节目中, 主持人要有较高的驾驭语言和感情的能力。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准确无误地播报相关信息, 更要在将信息完整传达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雕饰, 这样的节目无论是新闻还是综艺, 都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让观众将观看这位主持人主持的节目当成是一种享受。

四、独特的主持风格

塑造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是主持人在节目中需要掌握的要素之一。独特的主持风格不仅让节目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更会让观众不仅对节目印象深刻, 还会产生对主持人的好感。

五、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

这是在节目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可采取眼神的交流、在主持串词中提及观众和现场提问等方式完成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综艺性的节目, 通过互动与交流, 让观众觉得能够参与到节目中去。如此一来, 主持人在台上也会比较容易顺接下面的主持内容。

六、舞台意识

主持人站在主持的舞台上不能没有职业的舞台风, 要有能够气压全场的魄力。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 走路的时候不能拖泥带水, 手臂摆放的位置和姿势要自然妥当, 站在台上切忌“偏台”的现象发生, 这会影响整个节目的录制效果。

七、“眼尖”、“手勤”、随机应变

整个节目录制过程中, 主持人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 要能看见潜在的问题并将其扼杀在萌芽当中。还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无论是现场观众、嘉宾, 还是录制节目时的一些其他状况。

八、与同台的主持人之间的配合

现在很多节目的主持人都不止一个, 那么, 在多个主持人共同主持的情况下, 应该注意彼此间的配合。分工可以明确, 但是不能对其他人“不管不顾”, 应该有统筹的大局意识, 多位主持人之间密切配合。当其中有人出现了不足时, 其他人可以及时补充和完善。

总结:

笔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提出了以上几个关于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一个主持人想要在主持的过程中减少或者不出现纰漏和瑕疵, 还需要主持人日常的学习和努力以及每一次主持的实战经验的积累。想要做一个临阵不乱的主持人, 应该在节目中把握以上要素, 并加以完善, 这样才能令其主持的每一场节目不仅让观众欣赏得津津有味, 自己也能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周楠.电视主持人的镜前状态[J].新闻前哨, 2007, (04) [1]周楠.电视主持人的镜前状态[J].新闻前哨, 2007, (04)

[2]洛石.电视主持人:刀尖上的舞蹈[J].职业, 2006, (07) [2]洛石.电视主持人:刀尖上的舞蹈[J].职业, 2006, (07)

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篇11

?筝一、分析意象,要超越理性思维中的物象?筝

诗歌鉴赏要以“意”取胜,学生需超越理科的实证主义思想,也就是要跳出现实中所谓的真实,因为诗歌的真实不仅仅是符合事理,更是用意象营造出来的意趣。此番意趣既有中华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又有诗人极具个性的心境。

如《采薇》中的“杨柳依依”一句,杨柳是意象,若换作梨树、枣树等就不是意象,也就无法传达出士兵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作为承载了作者情感的意象,读来也是充满情趣的。学生在读《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酒是低度的,理由很简单——李清照是女子,她不会喝烈酒的!也有学生认为是劣质酒,因为那时候的李清照颠沛流离,家产尽失,根本没钱买好酒。其实,这些都不是诗歌鉴赏的思想。我们应该从诗歌鉴赏的核心思想,即“意”与“情”去理解“淡酒”——当时,风急天冷,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之时心境寒冷,即使是再浓的酒也消不了内心的愁情。与浓愁相比,酒自然就是“淡酒”了!

意象往往具有诗人在特定环境和心境下的个体感受,切不可平常化之。杜甫的《登高》一诗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便是诗人大胆地发挥了自己的思维创造性。有的学生可能会想:难道他不怕有人误以为是木头从天而降吗?而诗人杜甫却可以突破定式,创造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于是,后来的人才可以津津乐道于诗人创设的独特意境,再读时,甚至会联想到树干的颜色,一定是秋意渐浓时的枯黄色,给人以沉重和空寂、阔远和宏大并存的感受。这时候,诗人老年多病的形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便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待我们再去感受、拿捏之时,只觉意蕴深远,感慨万千。

?筝二、意象往往不是单一的,意脉才能完整地展示诗人的情感?筝

很多情况下,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群落性的、整体性的。而意象的整体之美,并不是意象的总和,而往往是意象群落之间的有机结构。例如,“枯藤”、“老树”、“昏鸦”本来是分散的,之所以能够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就是因为其中有一种“意”的脉络。

在古典的抒情作品中,意就是情,情的特点则是动,故汉语有动情、触动、心动之说。《诗大序》曰:“情动于中”,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所说的情感要动,而且要在动中把意象贯穿起来,便是意境,在古典诗话中,也叫“意绪”或者“意脉”。在诗歌鉴赏中,表层意象往往一望而知,而深层的意却很容易被掩盖和忽略。

就教材中的例子而言,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一诗中,有“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从菊”、“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意象,若分开来看,难以看出作者的心思,但将它们连贯起来时,不难发现这些意象都含有凄凉、萧瑟、残败等意蕴,再从整体上来理解诗歌大意,很容易知晓诗人尽管没写一个“愁”字,却将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彰显无遗。

诗歌若能达到意脉贯通,呈现某种整体性,使整首诗歌有机统一,远近相对,息息相通,不可增删,便构成了中国古典作品中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意境”。我们可以试着赏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中的几个意象,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读全诗,从分析意象入手,就会发现第二联中的“片云”和孤月虽为实景,但也有寓意。用“片云”在空中飘荡喻指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中的“落日”则比喻“我”的黄昏暮年,“秋风”是眼前的实景,与上句中的“落日”相对,虚实结合。第二、三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清冷意境。

?筝三、揣摩意境,需要读者怀揣一颗充满意趣的心?筝

截取苏轼的《定风波》为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依照我们的语言习惯,“雨”自然是不能用“蓑”来计量的,但在诗歌领域中却是完全允许的。“一蓑烟雨”作为意象,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但若与描写隐士式的渔翁有关的“蓑笠”、“烟蓑”等放在一起联想、比附,其含义却又超出单纯的词语本义之外。另外,和“一场雨”相比,“一蓑雨”在人们的审美鉴赏中,还能增生出别一番感情和文化韵味。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表示时间的词——“昼”、“半夜”、“黄昏”,从空间上看,上片是由室外的“薄雾浓云”到室内的“瑞脑消金兽”,而下片则由室外的“东篱把酒”到室内的“帘卷西风”。这其实是作者通过时空的转变来表现自己与丈夫分别后的离愁之浓之深。我们在赏析这首诗歌时,便可在玩味一个又一个意象的同时,稳稳抓住作者的情感。

浅析播音主持的情感把握 篇12

1. 播音主持的定位及情感寄托

1.1 播音主持的情感定位

播音主持是有其自身社会属性的, 有特定的社会角色定位, 并具有鲜明政治立场。新闻播音员, 是国家政策、社会风气、发展潮流的传播者, 既要反映党的思想主张, 也要反应人民大众关于自身利益的呼唤, 而不单单是传话筒。所以, 新闻播音员在播报新闻的时候, 播音情感要与我党的政治立场、自己所代表的广大的群众利益相一致, 客观地阐述新闻, 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爱憎分明、真挚饱满。

1.2 播音主持的情感依托

播音主持在播报的过程中, 他们的情感依托就是手中的稿件,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率意而为。他们情感的主导者, 是新闻的内容, 无论是宣传党的政策还是先进事迹等, 都应该与新闻事实相一致, 是非分明, 不虚无缥缈, 才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让听众清晰深刻地接受新闻。播音员在播音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下面这种情况, 就是两则新闻的感情落差太大, 感情表达会让人感觉很突兀, 这个时候, 播音主持就要含蓄地把是非褒贬在播报语气中流露出来, 让人感觉虽有变化但是很微妙, 这样的播音方式, 就如同生活的旁观者, 只是客观地播报新闻。

在找到情感依托的同时也应该明白, 播音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准确地传递最新消息, 而不是演感情戏, 情感的表达只是一种辅助作用, 遵循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 才不会出现被炮轰、被吐槽的命运。播音员要在感情的细微处下功夫, 这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 需要长时间的琢磨调整, 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为大众所喜爱。

2. 播音主持如何把握感情

2.1 度的把握

播音主持虽不能把感情流露得过于夸张, 让人觉得矫揉造作, 但也不能过于冷血, 让人感觉不食人间烟火, 最好的状态是播音主持能挑起听众的兴趣, 与广大听众引起共鸣, 如阴阳顿挫的语调, 以及恰当的手势, 以达到传达新闻精神的目的。

度的把握不是说把每一位播音主持都培养成一样的版本与模式, 根本上来说也无法统一标准, 只要把感情把握好, 至于播音主持的个性, 那就由听众“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了, 像《隔离传奇故事》的主持人金飞, 有点大舌头, 吐字不是很清楚, 但就是有好多观众喜欢他, 觉得他朴实。

2.2 立场的确定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要理解新闻的感情就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虽然播音主持本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但是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对一件事情做全面的了解, 那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 了解不同方面和领域的知识, 熟悉相关规定与法律条文, 疏通头绪, 理顺思维, 组织形象生动的语言, 间接地把“情”表达出来。

如何与百姓“打成一片”?那就要深入到群众之中, 走群众路线, 向群众学习, 关注群众最真实的需要, 此外还要热爱生活, 深入分析、感受稿件, 从中酝酿出真实、甜美的感情。

2.3 播报的技巧

播音主持一般嘴皮子利落, 语速平稳舒服, 语调阴阳顿挫、吐字清晰, 我们就是听到一些长句子也会觉得很自然、不拗口。播音主持的感情是发散性的, 好的播音员不是一开始就煽情, 而是步步递进, 用朴实的话语将听众渐渐带入佳境, 达到一定程度, 将情感升华, 与听众达到情感的共鸣, 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再说表情, 自然是重中之重, 做作会让人生厌, 跟演员无异。在播音的过程中, 播音主持不能一丝不动、过于死板, 但也不能摇摆不定、无庄重之感。

总结

上一篇:传统会计假设下一篇: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