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类节目

2024-10-02

情感类节目(共12篇)

情感类节目 篇1

谈话类节目的魅力其实就是说话的魅力, 它的力量来自于真心话的倾诉, 来自于镜头前交谈双方的真实的心态, 真实的意思和真实的情感。因此, 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对情感的把握对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少节目中主持人对情感把握不够恰当, 如:刻意煽情、追求眼泪、刺激嘉宾等。本选题试图探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如何运用情感及对此情感的把握程度。

1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重要意义

1.1 主持人情感表达的方式

1) 有声的方式。

有声的方式主要包括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的态度和主持人的提问等方式。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的态度决既决定着节目是否轻松自如, 也表现了主持人是否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朱军在主持《艺术人生》时, 跟嘉宾聊天说到动情之处时, 有时候会掉眼泪, 有时候会说话语无伦次的, 其实这些并不是说朱军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而是根据节目的宗旨、风格等控制出来的, 这些情感表达让观众觉得轻松、自然、亲切;主持人的提问同样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2) 无声的方式。

无声的方式包括表情、眼神、动作等。眼神和表情是主持人情感的直接体现, 通过主持人的眼神和表情, 能够看出主持人是否在认真的倾听, 也能反映出主持人对嘉宾的理解和尊重, 如朱军在《艺术人生》的主持中, 对嘉宾的延伸非常关心和亲切, 让嘉宾感觉到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主持人的动作同样是主持人情感的表现, 如果主持人从头到尾没什么动作, 或者一直以机械式的动作出现, 则会降低节目的效果。

1.2 主持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

1) 能够促进与嘉宾的交流。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真情流露才能打动嘉宾和观众, 只有用情感去交流才能打开嘉宾的心扉, 才能震撼嘉宾, 找到与嘉宾共鸣的地方。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倪萍老师, 她无论主持哪个节目都给人一种无比的亲切感, 让嘉宾和观众感觉倪萍老师是在用心倾听, 用心在体会, 像是自己家人一样关心自己, 更能让嘉宾打开心扉。

2) 能够感染和吸引观众。

谈话类节目能否成功, 受到时代感、矛盾性、信息量、人情等各个方面的限制, 而节目的情感是通过主持人体现出来的。主持人的眼神、动作、目光、点头、称赞等都是其情感的体现, 所有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真情流露会引起嘉宾和观众的共鸣, 才能吸引观众, 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2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表达情感的误区

2.1 表达情感时缺乏亲和力

从一些谈话类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 主持人在与嘉宾的言语中往往混杂着言语攻击的现象, 有时候甚至让嘉宾难以接受从而出现失控的场面, 这种过激的行为正是由于主持人缺乏亲和力造成的。有些知识、文化底蕴不太丰富的主持人在主持时, 往往会按照设计提问的程序逐个提问, 跟嘉宾的谈话变成了问答式, 让观众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场景, 缺少了亲和力的主持人是嘉宾感觉不到亲切感, 让观众感觉不到主持人的耐心和爱心, 对节目的质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2 主持人刻意利用眼泪煽情

观众在观看谈话类节目时, 都希望能够对嘉宾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尤其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他们的故事。所以, 一些主持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 为了让嘉宾最大限度的诉说, 往往采取煽情的方式。适当的煽情可以调动嘉宾诉说的欲望, 过分的煽情则会让观众觉得主持人太虚伪, 只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在表演, 让观众和嘉宾都觉得主持人不是站在嘉宾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产生了距离感, 不利于谈话节目的进行。

2.3 热衷于挖掘别人的隐私

谈话类节目主要是主持人和嘉宾在谈话, 主持人在倾听嘉宾诉说的同时, 适当的进行提问, 并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等方式与嘉宾交流。为了使节目更有看点, 有的主持人一味的挖掘嘉宾的隐私, 在谈话中, 并不是关心嘉宾, 而是在套嘉宾的话, 希望能够透漏出更多的隐私, 甚至有时候遭到嘉宾的反感, 使节目陷入僵局。这样不仅不能引起嘉宾的共鸣, 更得不到观众的认同, 而且还暴漏出了主持人的职业道德确实等问题, 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

3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表达情感的建议

3.1提高主持人提问、倾听和交流的意识

提问是谈话类节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个节目通常在半个小时左右,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嘉宾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故事, 就需要主持人拥有高质量的提问技巧。主持人在设计提问的问题之前应该对嘉宾进行充分的了解, 只有了解清楚了才能设计出有深度和连贯性的问题;另外, 主持人还应该掌握提问的节奏, 既不能中间断了线, 出现空场的现象, 也不能步步紧逼, 问的太急反而会给嘉宾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嘉宾的回答。

倾听的意识是指在嘉宾说话的时候, 主持人应该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听听, 而不是一味的喋喋不休, 抢着说话。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只是问题的引导者。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从嘉宾的言语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有时候嘉宾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会一时紧张出现冷场或者一时兴奋而停不住, 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听的过程中及时把握方向, 给嘉宾适当的引导。

交流的意识是指在谈话类节目中, 主持人不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机械式的提问, 而应该适时适度的与嘉宾交流, 在交流中提问, 并在交流中发现新的问题, 掌握整个谈话方向的变化, 这样才能做到提问的自然, 整个节目表现的轻松、自然。所以, 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也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3.2增强主持人与嘉宾、观众情感的共鸣

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往往是各种类型的都有, 主持人在与嘉宾交流时不能仅用一种方式, 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必须创造出轻松自在的气氛, 在这种氛围中嘉宾才能说真话, 才能将事实传达给观众, 在这种气氛中观众才能从嘉宾的故事中获取直观的情感体验, 达到三者的情感共鸣。如果主持人在面对嘉宾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提问, 给嘉宾和观众一种轻蔑的感觉, 不仅与嘉宾之间产生了隔阂, 更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的冷漠, 从而将矛头指向了主持人的态度, 而不是嘉宾的故事, 失去了谈话类节目的教育意义。

想要注意情感的共鸣, 还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关注嘉宾的各个细节, 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嘉宾和观众, 让嘉宾感觉到自己就像是朋友、长辈、亲人一样;主持人在主持时不能光顾着煽情, 应该真情流露, 主持人被感动是常有的事, 如果主持人没有一点感觉, 又怎么会感动观众呢, 但是在煽情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掌握住分寸。

4结论

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该真诚、亲切、幽默并且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才能让观众感觉到不做作、不夸张, 才能塑造出自己的主持个性, 用真情打动观众, 从而让所主持的节目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摘要:谈话类节目效果的好坏受到主持人的影响, 一个好的谈话类节目需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和应变能力的主持人, 主持人能否在与嘉宾交流的同时, 准确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情感的表达可以更好的与嘉宾交流, 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情感

情感类节目 篇2

感类访谈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式,才能让情感类谈话节目迅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谈话节目煽情化《艺术人生》

一。以《艺术人生》为例揭示电视谈话节目的煽情化现象

大型情感类谈话节目《艺术人生》从2000年年底开播至今,以其内容的真实与栏目风格的平和牢牢站在了收视排行榜的前沿,主持人朱军与节目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人生》成就了朱军,同时朱军也成就了《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是一个谈话性栏目,带有浓厚的纪实性质,每期节目全长50分钟,相当于半部电影的长度,节目不仅能够清晰地叙述人物经历,还能突出个性品格,深入感染众多观众。从创办至今,《艺术人生》的节目中不乏好作品。比如《陈凯歌》《秦怡》《刘欢》《生于六十年代人》以及轰动一时的主体策划节目《红楼梦再聚首》赞声一片,可是在赞誉的同时我们却越来越多地发现情绪化的抒情已经成为了贯穿节目的基调,用嘉宾的伤痛来逼出嘉宾的眼泪几乎成了杀手锏。可是这种杀手锏观众并不买账,比如在《红楼梦再聚首》中,对欧阳奋强的采访,非要拿出欧阳奋强的丧子之痛来说事,惹得欧阳大男人当场哽咽。说实话,这样的段落虽然泛起了一些感动。可是同时泛上来的还有作秀的感觉。电视评论专家尹鸿认为谈话节目应该做到“知情趣意”相结合,提高内容的含金量,以此打动观众,光有煽情不够。煽情表演只是包装,谈话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目前有的节目形态模式化,光靠赚取观众一把眼泪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加强个性,提高节目质量才是关键。

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过十年,由于处于探索与开拓时期,在十年之间有影响力的电视谈话节目并不多见,而《艺术人生》就是少有的形成了较大影响力的节目。《艺术人生》的对于怀旧思维的重新发现和对怀旧手法的重视运用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现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怀旧的出现反映了特定的历史内容。

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划时代变迁造成了人们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方面的巨大不适,精神上的失落、恐惧、怀疑、惶惑一旦不能在现实中找到答案,就有可能通过怀旧的手段实现对于现实的解释和干预,艺术人生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社会和文化巨变的必然反应,而节目本身也因为表现和顺应这种趋势而取得了成功。

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和怀旧主义,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与大众的消费需求互相交织,《艺术人生》处处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也构成了《艺术人生》怀旧话语的内在矛盾性:那就是电视传媒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调控机制的宣传属性与其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的商业属性,在精神实质和价值诉求上很不一致。回忆所要高扬的理想主义和温情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商业本质使得节目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复杂统一体,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内在的矛盾性不仅仅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彼此拆台,它本身就反映了在社会转型年代大众传媒的现实困境。节目的理想化和庸俗煽情趋势之间的矛盾只是这一矛盾的冰山一角,而节目本身所采取的文学化的叙事方式更是与谈话节目的一般特征格格不入,这更加深了这一矛盾的深度。

二。后情感社会的悲情叙事

古语有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和月”,情感向来都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私密话题。然而,如今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却为这私密话题的广泛实践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传播空间。由此,我们的情感世界不再是昔日不可触犯的禁地,聚集于此的人们可以津津乐道,也可以袒露于人,公之于众。有学者将这一现象视作“私人话语走进公共领域”。而事实上,中国人向来都是以含蓄为美。

那么,为什么一贯含蓄的中国人如今却能够大方地将内心情感视作一种电视文本呢?细究之,这无疑涉及到当今的社会文化语境。自19世纪末开始,如火如荼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呈散沙状的人们处在“一个被钢筋水泥、不锈钢、玻璃幕墙所建构的都市迷宫与危险丛林之中”哪,习惯于用符号化的面孔和表情来应对一切,而从一张张符号化的脸上,我们却难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情感。换句话说,现代社会塑造出了“孤独的人群”,尽管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内心却越来越疏离。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曾在其着作《后情感社会》中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操作的基础”。而这

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人们的生活被文化产业普遍操纵,“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于是,情感在多数情况下都不过是被虚拟和包装过程所消解的情感,丧失了哈贝马斯所强调的沟通的真实性、真诚性和有效性。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根本性的无情和对情感的本能渴望形成了当代个人存在的内在焦虑。因为无望寻找一条超越焦虑的现实出路,个人或者用美化旧日时光的虚拟性回想,或者用一种模式化的情感反讽来淡化或释放自己的内在焦虑”。因此,对于迷茫的芸芸众生来说,渐行渐远的人间真情正合乎他们的需求。而毫无疑问,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适时地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整个过程称为叙事。“叙事是人类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认知模式与表达模式之一,是人们按照日常生活经验,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把事件组织起来形成某种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意义。”其实,一类文本的盛行背后必定有着某些深刻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或者毋宁说,文本的盛行总是暗合了某些社会需求,所有的文本都是特定语境中的文本,这也是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正是其现实意义之所在。因而,《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真情旋律》《人间》《寻情记》等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蔚然成风并不偶然,它们都是后情感社会的必然产物。

三。传播者:情感消费中的“互利共赢”

不可否认,对于日益淡漠的情感世界而言,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使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舞台以及颇为宏大的扩张气势。而在这一舞台上,其最具感染力的无疑是当事人的悲情故事、主持人的适时煽情,以及由此而释放出来的火热的情感效应——爱恋、焦急、失望、愤怒、悲伤、绝望……总之,林林总总的情感都在这里得以凝练与彰显。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种媒体的描述、曝光、激化,昔日被视作“圣洁”的情感如今亦渐渐沦为一种供人消遣和发泄的消费品,而其始作俑者显然是我们的传播者。通常而言,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传播者包括媒介机构和参与嘉宾二者。其中,媒介机构负责节目的整个运作过程,而参与嘉宾负责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那么,为什么媒介机构偏爱悲情叙事?而参与嘉宾又为什么乐于在众目睽睽下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秘密

呢?

毫无疑义,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介机构应该生产什么类型的文本,文本的内容又应该如何安排。而在各种电视节目中,利润就是由所谓的“收视率”决定的。正如布尔迪厄所说:“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这个圈子,失去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在某种情况下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电视媒介不得不仰赖普罗大众以求得生存。因此,该怎样判断受众的口味和需求并尽可能地加以满足,已成为媒介机构孜孜以求的核心目标。于是在这样一个情感冷漠、终日惶惶的年代,以情感为基调和诉求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遂成为众多媒介觊觎的对象。就此而言,我们的情感也已经被自我和他者操纵为机械化、模式化、批量化的商品,而收视率直接决定着它的存亡。故而,一旦节目收视率下降,荧幕上弥漫的悲情因子也必将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我们的媒介机构又将马不停蹄地推出另一种类型的商品,以此来应对受众偏好的日新月异。煽情化不仅是媒介机构用以攫取商业利润的工具,对于参与嘉宾而言,它同时还是一个情感交流与宣泄的舞台。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整个叙事过程显然偏于煽情化,而这一叙事特色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抒情,它崇尚的不是现实主义的隐蔽抒情原则,也不是浪漫主义的直接抒情原则,更不是现代主义浇铸于理性的抒情原则。它常常是在表达内容的基础上漫溢性地进行抒情,从而导致整个作品情感的泛滥。凹因此,当我们为之唏嘘不已时,情感的原有路径实际上已遭到某种程度的扭曲。但是,我们的媒介机构和参与嘉宾却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了“互利共赢”。

四。受众:情感交换中的“使用与满足”

如上所述,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一方面为媒介机构攫取商业利润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参与嘉宾提供了情感交流与宣泄的平台。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者与受众构成了传播过程的两极,传播的终极目的在于传播效果的实现,即文本的意识形态按照传播者需要的方式为受众所接受。

范文网

那么,受众在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又为何热衷于聆听种种的悲情故事呢?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一切活动应该归结于人的本能欲望的驱使。而美国的神经学家也通过实验

发现,人的大脑在涉及情感话题时受到刺激的区域与吸食可卡因后产生快感的区域相同。因为它们都会刺激大脑,使其出现令人产生快感的化学物质多巴胺。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中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众所周知,人是一种交换动物,因为人不能自给自足,每个人的需要都是通过他人来满足的。按照社会学交换理论,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交换资源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情感的交换。霍曼斯就把情感作为自己交换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并把情感互动定律作为社会交换的重要定律。进一步说,人并非经济学家所以为的仅仅对金钱和物质感兴趣。作为社会人,他们“用来交换的东西除去金钱以外,还有其他商品,包括认可、尊重、顺从、爱恋、情感以及其他物质性不强的东西”。并且,在另一位学者布劳看来,情感交换能带来一种内在的社会报酬,即心灵上的满足,或愉快、或荣耀、或欢爱。吵故而,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换与其说是基于利益,不如说是追求意义。更进一步说,其实,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其媒介接触活动也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所以,对于受众而言,观看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情感交换的过程,还是一个“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不容置疑,好奇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证实,窥视欲即好奇心的一种变异形态,它就像一个心魔,隐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麦克卢汉到希区柯克,人们通常都把照相和电影看作满足窥视欲的工具。而在电视媒介中,这种窥视功能显然发展到了极致。日本电视学者藤竹晓说过:“大众以电视为桥梁能够接触到以前无法接近的‘秘密’。这个‘秘密’往往被作为人的弱点的社会性暴露而提示在大众面前。”同时,“大众接触这种‘秘密’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家庭对于人们来说,是最安全的场所。大众在最安全的场所目击决定性的瞬间,接触他人的秘密。”在这里,“秘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私“。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其实都来自于对”他者“的关系。

事实上,受众不但可以在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家长里短中获得一种窥视后的心理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各式各样的悲情诉说中,他们还能够获得某种情感上的补偿以及心态上的平衡。正如上文所述,随着后情感社会的来临,”城市冷漠病“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而社会竞争的日趋

激烈也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态失衡骤然加剧。于是,一种对于情感的渴望与日俱增。正是基于这种情感状态,受众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接受不同的媒介产品来获得情感上的抚慰和体验。而借助于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悲情故事,人们不仅聆听了他人的秘密,也常常通过幻想中的角色置换来进入他人的私人领域,以获得一种侵犯、扩张的快感。与此同时,这种换位思考引发的同情和怜悯也易于使人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自己,继而通过自身与他人的比照来获取某种精神慰藉和心理补偿。

五。结语

大量的电视谈话节目还在电视屏幕上热播,这说明虽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此类节目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它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随着节目竞争的加剧、受众的逐步成熟,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一直在回避的问题正逐步凸现。并成为阻挡这类节日发展的重要障碍。现如今,回避显然已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进一步探索更合理有效的情感类访淡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问题和矛盾。让情感类谈话节目迅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2.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2002

3.张颂播音语言通论1994

4.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时社会行为的影响2002

5.姚丽萍关于电视谈话节目人际化的思考2000(12)

6.禹雄华;于红岩此”谈话“非彼”谈话“--试论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特殊性[期刊论文]-新闻界2006(02)

情感类节目 篇3

一受众定位:从大众到分众

情感类电视节目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节目形态,而是对电视节目所表现的内容以及侧重的视角进行的一种概括性界定,是指以谈话、记录和事件重构等多种手法表现、展示和关注人类情感(包括体现情感的事件和人物)的节目。…电视情感节目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强烈精神需求的产物。普通民众是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主体,普通民众也是电视情感节目的最大收视群体,对于情感类电视节目来说,受众定位是节目的关键因素。

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开端,在受众定位上广泛而分散,在这种定位前提下,节目内容也比较宽泛——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心理困惑、感情故事、婚姻家庭。以1998年7月开播的《真情》节目为例,节目的主旨是修补感情裂痕,捡拾遗失的真情,讲述平凡老百姓的故事,事无巨细。收视率调查显示,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主要收看人群是中低收入者,其中又以已婚女性为主。

2004年开始,国内电视情感类节目飞速成长,情感类节目层出不穷,竞争越来越激烈,节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宽泛”的受众定位使电视情感类节目想要满足所有人的胃口,结果却是谁的胃口也难以满足,与节目数量的急剧增长相对比的是节目收视率的下降与质疑声的加强。笔者认为这种态势的形成是由于这一时期,受众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明显,需求倾向多样化;受众需求由过去的相对同一转为逐步分化,出现了群体分化。因此作为节目必须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力求与众不同,否则众口难调,节目将越来越难以达到两大目的:代表经济效益的收视率以及代表社会效益的社会意义。

新一轮的情感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趋向,首先是受众定位的变化——大众化向小众化的分化。大众化的定位依据是媒体消费的平民化,追求目标是信息广度;小众化的定位依据是受众需求的层理化,追求目标是信息深度。大众化的“大”与小众化的“小”,并非简单地指受众数量的多与少,而是指对受众需求的划分。正如韩泽先生所言,电视分众不是传播的对象化,电视要分的不是观众的人数,而是某一观众多样化接受的某一面,因此,电视分众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因此,向受众传达差异性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开始成为新一轮情感节目竞争者的共识。

《人间》栏目是江苏卫视于2007年3月开辟的一档全新的情感类谈话节目,该节目以女性为主要目标受众“呈现正在发生的事件”。江苏广电与央视索福瑞联手推出首部《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市场报告(2007—2008)》显示出其明晰的观众结构:以女性、中年、中等教育程度和中等职业层级的群体为主。

如果说《人间》栏目分众化的主要内涵是女性化,那么《8090》《幸福魔方》分众化的主要内涵则是年轻化、都市化,与女性化的粗线条满足受众期待相比,年轻化、都市化则更强调对受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需求的满足。2009年11月,作为湖南卫视《真情》升级版的《8090》通过细分节目内容,实现与国内情感类节目的差异化的分众定位,受众定位在“80后”、“90后”的青年人群,讲述这一特定群体的人生情感故事。从首播的“毕业能不能不分手”到接下来的“三个人的冬日恋歌”“婆婆来了”“当超女变成剩女”等,每一期节目的主人公都来自“80后”、“90后”年轻群体,“80后”“90后”可以从中找到类似自己人生情感的影子,引起内心共鸣,由此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情感方向;社会大众也可以从中更多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从2010年1月4日开播到现在,据今年2月央视调查数据显示,收视一直保持高增长的姿态。高收视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幸福魔方》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受众定位——以城市青年白领阶层为主要目标受众,就如它现在的开场白一样:“疏导心理问题共建和谐城市。”在受众定位上一是抓住了一线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年轻白领阶层,因为他们具有引领作用。二是抓住了“80后”这个概念,这个群体当前是生活矛盾的聚焦点,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围绕这个定位,《幸福魔方》深度挖掘一线城市的题材,尤其是与上海的大都市生活紧密关联,树立了年轻、时尚和都市的正面形象,最大程度地引领了观众。制片人陈哗表示,“一线城市的‘8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收看节目”。

从女性化一年轻化一都市化看,当前分众化的三个方面都更加强调对受众需求的广度和深度的挖掘,而且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新一轮的电视情感节目通过目标受众分众化定位策略,专注特定受众的情感故事,较好地满足了当下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收视需求。

二情感导向:从感性宣泄到理性疏导

21世纪初,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个阶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更渴望理解,渴望倾诉。社会各阶层的情感变迁亟待释放和疏导,这成为情感节目出现的客观需求。

“感性宣泄”是情感类电视节目初期阶段的主要情感导向方式,节目以谈话作为情感交流的载体与依托,透过主人公与主持人和观众的交流、倾诉,节目成为人们需要感情宣泄的平台。

但是这种情感导向方式在处理人际纠葛、情感冲突时显得有些乏力。这类节目的形式一般是主持人引导和掌控现场,情感当事人现场讲述以及VCR共同构成情感故事,当述及故事的关键点或者是矛盾点时,主持人开始进行调解,与当事人沟通,节目现场基本上主持人、情感当事人二元互动的节目形式。由于“感性宣泄”的情感导向导致节目有一个十分明现的现象,就是越是伦理上有缺陷、冲突很激烈的题材,收视率越是不错。比如说像第三者插足、多角恋、畸形恋这类题材的节目,观众很关注,收视率较高。这类题材在伦理道德上的颠覆性破坏了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引导、教化功能,对它的质疑和批评由之产生。湖南卫视《真情》节目录制现场几度出现险情,有嘉宾当场割腕自杀,还有一位女嘉宾因女儿的离去而昏厥,令现场观众一片哗然,节目中一些谩骂的语言、“过激”的行为也毫无保留地通过卫星传向全国各地。笔者认为,情感类节目不能为了收视率而一味地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节目中适度的宣泄可以缓减冲突、失落等情绪,但过度的宣泄则会适得其反,会增加甚至诱发更多的个人以及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由此作为电视情感节目,应超越一般社会情绪释放器的层面,通过理性疏导与人文关怀,实现对法律、道德等主流信息的有效传达以及对大众价值的纠偏,在社会中培育理性、培育平衡。

与以往的情感类节目相比较,新一轮的电视情感节目更多通过“诉诸理性”的传播技巧对受众进行抚慰、排遣、调解,依靠专家、学者或他人的循循善诱,进行理性疏导。

湖南卫视《8090》在设置情感心理专家的基础上还特别组织了一个12人现场情感观察团,成员职业涵盖社会各阶层,有主持人、学生、职员、专家等等。情感观察团为矛盾双方增加多元视点与选择方案,在节目现场为情感当事人疏导他的情感困惑和矛盾心理,给予当事人一些可能性的建议与选择。《8090》情感观察团的成员大多也都是相同年纪的“80后”、“90后”,他们往往能用对等的心境和视角去为情感当事人疏通和开解,专家则给予情感当事人多元的选择。这样展现出了社会各层面多元的声音和更理性的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正确、合理的受众定位与情感导向,电视情感类节目才像社会道德的守望者一样,以更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受众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晖“后选秀”时期的情感类电视节目[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04)。

[2]李幸,电视的分众依然是大众[J],新闻大学,2003年(夏):55-57。

[3]新浪娱乐,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6日14:08。

我国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初探 篇4

当前我国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1.真实性缺失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真实不虚假。对于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来说,事件的真实性是最重要的。节目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帮助他人,确保了事件的真实性,才能够做到情感上的真实。目前,情感类访谈节目真实性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故事的真实性缺失。很多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放松了对节目真实性的考量。更有甚者,编导还会添油加醋自己编故事来进行节目访谈,这就使得节目故事的真实性缺失。第二,现场气氛和情感真实性缺失。在节目谈话过程当中,很多的媒体为了加深人们对节目的认识,通过设置情景、渲染气氛等手段来进行情感沟通和故事讲述,主持人和嘉宾也在现场拼命的挤眼泪来打动观众,讲的多是空话大话,缺乏交流质疑的机会,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假象。

2.人文关怀缺失

在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过程中,很多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主持人故意说一些比较刻薄犀利的话语,从而加深观众对其的印象,但是在这样的节目播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真实的内心情感。比如我曾经看到一个场面就是一位父亲和情人将自己的妻子杀害以后被抓,当孩子到达现场时,很多记者就问这位小孩:你恨你的父亲吗?孩子本来就因为母亲的离世,父亲的犯罪坐牢,一下子失去双亲而痛苦着,此时记者提出这样犀利的问题,无形之中对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很多记者为了增加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素材和话题,往往都是忽视了内心情感美好的一面,导致了人文关怀严重的缺失。

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1.真实性呈现

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进行过程中,要确保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现场气氛和情感的真实性。为此,节目编导在前期的采访中必须做到:了解矛盾的主要内容、背景、涉及的当事人的情况;核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观点,有无矛盾、不合理之处;在节目录制前,编导还必须与专家进行详细沟通,了解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情感、心理等各方问题……在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随着故事的发展、推进使现场的气氛、情感的演变逐一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信息,才能够使得观众信服。

2.人文关怀——从微观走向宏观

人文关怀,一方面要提高主持人、编导等相关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通过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对我国当前很多地方存在的问题,比如外来打工者的困境、残疾人士的困境……使得社会增加对他们的关注,使得情感类访谈节目真正地发挥其该有的功效。在选题时,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注意给观众传达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生活态度,增加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大家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发自内心地珍重别人、关心别人吧!

结束语

情感类节目 篇5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是当今电视荧屏中收视率较高的一类谈话节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话语权的大众化,媒体将镜头聚焦到了更多的普通人身上,像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贵州卫视的《家和万事兴》、《婆婆吉祥》、江苏卫视的《欢喜冤家》等一批以帮助普通公众走出情感困惑、解决人们情感纠纷的情感类谈话节目纵身跃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作为整档节目的组织者、引导者、掌控者及最终传播目的的实施者,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主持人具备精湛的主持策略,将引导人们更快地走出情感困惑,使情感类谈话节目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而在现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一些主持人在主持策略的运用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使主持人在自身角色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传播效果,同时也阻碍了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不断优化主持策略,从而提高自身驾驭整档节目的能力,使主持人自身乃至情感类谈话节目都得以长久发展。

一、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主持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 言语表达不当

情感类谈话节目是一档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主持人大多采用亲切、自然、平实的语言与受众交流,与其他新闻类节目相比较,主持语言更加口语化。有些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为了一味地追求口语化的语言,往往在语音、词语的运用及表达上表现的过于随意,出现最基本的语音问题,在不恰当的时机说出不恰当的话语,导致节目氛围的逆向化。

如某卫视一档情感节目中,讲述了一个38岁的男士因娶了一位比他母亲还大一岁的妻子,而被其母亲反对的情感纠纷。当婆婆和儿媳被同时请到台上时,主持人一边笑着,一边用调侃的语气冲着两位老人说了句“谁是婆婆来着”,带有嘲讽意味的问话,顿时引起现场观众的一阵笑声,现场气氛的突然骤变,使得作为儿媳的老人顿时十分尴尬,以帮助人们解决情感困惑为原则的情感类谈话节目现场,顿时变成了一档搞笑娱乐节目;同时这期节目中,主持人还因用语随意化,出现了多处语音方面的错误,如将比较(jiào)说成比较(jiǎo),将怎(zěn)么说成怎(zhěn)么等,可以说,主持人在节目中言语表达的缺失,大大影响到了节目最终的传播效果。

(二)情感把握不当

真情的流露,可以打动受众、感染受众,使受众从内心感动,从而能与受众形成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一些主持人却错误地认为只有眼泪才是真情,从而在节目中不断地挖掘当事人最深处的痛苦,硬性驱使当事人在荧屏上潸然泪下;有些主持人将情感的互动理解成了单一形式上的煽情,误认为只有过多的煽情才能达到与受众情感交流的目的,才能使节目更“好看”,不顾故事的感人程度,一味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另一档情感节目中,主持人为了让观众对患有腿部血管瘤的女当事人唤起同情之心,大肆渲染悲情,其脸部表情狰狞,语言夸张且带着哭腔,据统计,主持人从34分38秒到38分29秒,一边哭一边主持长达4分半钟。主持人过度的情感宣泄,使得现场很多嘉宾及观众们一齐流泪,节目现场立即充斥着浓郁的悲情色彩,气氛沉重。我们知道,在情感观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受众越来越强地要求媒体多传播一些具有引导性且真实性的情感节目,哭成一片的戏剧化节目,在给予受众压抑的气氛和情绪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隐露出一些作秀的成分,这不禁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三)自身角色逾越

毋庸置疑,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现场的组织者和掌控者,然而,有些主持人却滥用自己所具备的“权力”,逾越了自身的角色,以极为强势的态度介入他人的私生活,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他人的情感进行武断地评判和指责;有些主持人则是以“你听见了吗?你以后不可以这样了!你明白了吗?”这种高高在上的俯视话语“教训”当事人。某期节目中,主持人为了让一对父母接受面前认错的女儿,竟以“你们太冷漠了!”、“你们太自私了!只是在想自己!”的话语训斥起父母来。试想如果主持人在节目现场对自己角色定位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仅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的误区。

二、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应优化主持策略

(一)切实提高自身语言驾驭能力

语言是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与形式的重要载体。情感类谈话节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节目,可以有丰富的表现手法或是炫目的舞台特效辅助支撑,情感类谈话节目几乎完全靠人们语言之间的碰撞来擦出火花,语言是支撑节目的重要载体,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是主持人优化主持策略的首要途径。

1.加强语言规范力度

语音准确、语言规范是主持人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节目中的主持人不仅是语言的使用者,也是语言的示范者。无论节目的风格需要怎样轻松,无论主持人的主持语需要怎样口语化、贴近受众,主持人的语音、语义也一定要规范。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要加强语言规范力度,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音规范。主要是指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轻重格式以及语流音变等要符合规范。主持人需要每天坚持练声,生活中都要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尽量少说或不说家乡话,并针对自身存在的语音问题进行纠正与练习,不断规范语音。

其次,语义规范。主持人应在节目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及语言,严格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避免易发生歧义的语言出现。

最后,主持人的语言还应保持口语化,但又必须注意超越生活中的口语,应将平实、随意的口语化语言与规范的语法要求有机地结合,使其既具有生活口语化的灵活性,又具有书面语的逻辑性,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进行有效地传播。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主持人要有逻辑性强的语用思维。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只有在语言表述之前,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曲折的事件、复杂的人事关系理顺成章,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高度概括,才能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事物做出最迅速地反映,才能使情感问题得到很快的解决。主持人逻辑性思维的训练不能靠短时间的单一练习,这需要主持人在平时生活中注重积累,多听、多看、多想、多说。要善于抓住事物的逻辑顺序,善于通过推理、判断敏锐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形成逻辑性强的语用思维。

其次,主持人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拥有了逻辑性的语用思维后,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需要将对事物逻辑判断的内容规划、组织,清楚的表述出来。在组织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它的价值,明确它的意义,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明确,并应具有可听性。在组织语言时,中心内容要明确,线索要清晰,最终做到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清晰的层次和轮廓以及精彩的结尾。

最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且优美。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较其他节目来说应更具亲切感,在语言表达时,要有很强的对象感、丰富的内在语,做到有重音、有停连,多注意说话的语气与节奏。

(二)摆正自身位置,准确把握分寸

电视媒体担负着对社会不良现象揭露与批判的责任,主持人若在节目中单单以批判的身份教训当事人或是为了节目效果刻意煽情,都会逾越了主持人自身的角色,不但达不到节目最终预计的传播效果,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因此,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应摆正自身的位置,对自身角色要进行正确的定位,准确把握运用情感的分寸,真正做到角色对位、情感有度。

1.角色对位

角色定位,指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2]。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角色的定位,是指主持人在相关节目中为适应节目的需要而找准自己在节目中所处位置的过程。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着很多种重要的角色,他是节目主题的概括者、话题进程的引导者、平等交流的倾听者。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找准节目中正确的角色和位置要从主持人心态的调整做起。在节目现场,主持人对当事人来说是朋友,是向导,主持人首先要放平心态,要以普通人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与遇到情感困惑的当事人交谈,真诚地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情感道路。主持人的现场劝导,切忌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严厉的批判和空洞的说教,应充分理解当事人的心理,以平民化的角度,用简洁而充满哲理的语言去启发当事人的思考。

2.情感有度

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情感究竟是自然真切的还是矫揉造作的,将决定着这期节目最终是一次成功的交流还是一次流于形式的做秀。自然真切的情感是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所必备的情感基础。在情感因素浓烈的谈话节目中,想要让观众感动,主持人首先自己要被事件所感动,如果自己都感动不了,要让观众为之动容是根本不可能的。观众想要的不是像播音员式的威严古板或脸上洋溢着职业性的微笑,也不是表演式的煽情。主持人真正的情感投入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生活实际的切身感受与思考,主持人只有深入生活、深入话题、深入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感悟和具有真知灼见的理性思维,引领广大受众。但是,主持人的这种投入必须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能忘情,不能刻意去煽情,要做到既能够全身心地进得去,又要掌握分寸出得来,这样才能成功完成节目的串联和引导。

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是整档节目的核心人物,其主持策略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节目最终的传播效果。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准确把握分寸,找准自身位置,不断地优化主持策略,才能让自身得以长久发展,才能使荧屏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情感节目的猫腻事儿 篇6

周末的晚上,闲来无事,守在电视机前无聊地扫台,你会发现很多卫视节目都被这样那样的情感类节目霸占着,《非诚勿扰》、《幸福魔方》、《我们约会吧》……

没错,尽管舆论一片声讨之声,但超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还是让大大小小的电视台趋之若鹜,他们开始用便宜的价格买来剧本,再找来一些不入流的演员签约,在节目中出演有特点的嘉宾,电视台操纵着每一个上镜的“演员”,适时地牺牲别人成全自己。

这些话当然不是记者信口雌黄,而是出自一位新浪资深娱评人(以下简称“小V”)之口,“是节目就别指望绝对真实,大家就看个热闹,至于那些破口大骂、盲目拜金、大打出手的情节纯粹是节目效果,千万别当真。”小V对记者说。

真实率仅20%节日造就“走穴父母”

记者:情感类电视节目分哪几类?有多少是真人真事?如果都不保真的话,有哪个台更没诚意?

小V:感情两个字本身含义就不一样,有亲情,友情,爱隋。原来比较有名的节目是人间、艺术人生、玫瑰之约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你无法考证节目的真假,特别是当时电视观众是很单纯的。也没有特别疯狂的炒作案例,基本上是真情的、真挚的、真诚的。

但是现在的情感类节目确实引来无数质疑之声,而且我肯定这并非空穴来风。如果让我非常负责任地去评价这些节目的真假,现阶段这类节目的真假程度应该是2:8,不管是男女嘉宾,如果10个里面能有2个是真的,那成色就已经很高了。

记者:这个“以事实之名行表演之实”的现状是不是有一个演变过程呢?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小V:也许大部分人会以为这些节目都是一开始是真实的,后来资源穷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才慢慢演变得缺少诚意的,但事实其实恰好相反。

也就是说,这些节目最开始就是假的。试想节目一开始到哪里去找那么鲜活的嘉宾?这几乎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节目红了以后,反倒是会有很多想出名的男生女生自告奋勇地去表现“另一面”,总之,这些节目一开始就都是经过节目组设置的,有节奏的。直到观众看出了一些瑕疵,或者是对于某些观点出奇的愤怒才引发出社会问题。

记者:一期节目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演员和剧本吗?连观众?细节能做到什么程度?

小V:不需要全部都是剧本,一期节目l到3个剧本足够了。观众要有特点,譬如某些父母就会出现在现场。

像来自杭州的母亲就公然在节目上说不要农村的儿媳妇。其实这对母子早就在其他节目上亮相过了,只不过是没上星的地方台。后来又被《非诚勿扰》请去,目的不言而喻。很多细节,确实是设计的,比如,什么环节谁站出来说什么,这些导演组和孟非应该是最清楚的。不过有些也确实是在节目进行中产生出来的,靠主持人和嘉宾的引导,两个人之间是有默契的,有时候被引导的嘉宾反而还蒙在鼓里。

记者:这样的节目是不是会有一遍一遍的彩排?现场或激烈或感动甚至破口大骂、泪奔等极其夸张的情节都是表演的吗?有没有闹出过事故?

小V:彩排是会有的,但不会是很多次,毕竟是录播,可以NG的。破口大骂和泪奔大家就当做看电视剧,千万别当真。闹出事故就更不太可能了,因为大家都没有利害关系,多数人台后根本也没什么情感交流,整个过程就像走个过场—样。

收视率超火爆主持人也“乐在其中”

记者:情感类节目的开山鼻祖是谁?湖南卫视还是江苏卫视?现在收视率最好的是谁?

小V:最开始的鼻祖在中国古代,比武招亲或者皇帝选妃子。至于电视台,早期很多电视台都做过,浙江的《男孩女孩》,北京的《伊甸园》,都没有火爆到某种地步。

至于收视率上,现在这类节目周末的档期应该是《非诚勿扰》第一,周一到周二的档期《爱情连连看》收视率占第一,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始终处于下风。

记者:情感类节目的电视台编导的工作是什么状态?

小V:压力对于每一个电视工作者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一天睡4个小时是相当正常的。会出现烦躁,但是不会什么事情都抓耳挠腮,毕竟这是他们的工作。

记者:通过情感类节目走红的主持人是否有压力?还是乐在其中?

小V:这是他们的工作,像孟非和乐嘉都已经成为这个品牌的一部分了,当然是乐在其中。

记者:你认为,情感类节目生命力能有多长久?生机勃勃还是命不久矣?

小V:最少还可以存活一年,这也要看怎么活,如果没有更好的节目创意把观众带到另一个领域,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活下去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至于情感节目如何改变,我个人觉得在现阶段的大环境下,可能很难让电视台做出最真实的节目,所以,他们可以继续导演下去,只要有观众就证明这类节目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当然,如果再继续疯狂的炒作,一定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剧本低至300元成全自己“牺牲演员”

记者:这样一期造假的节目成本有多少?对剧本和演员的要求高吗?酬劳如何?

小V:成本多少不重要,因为有的是赞助商。但是成本绝对不是花给剧本和演员了。一个剧本300到3000元不等,一个演员要看是签一场还是多场,反正是包吃包住赚点小钱,还有机会出名。所有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各种“漂”,属于5线开外小的不能再小的艺人,做一场节目跟拍个小广告片的价格差不多。

记者:这些节目都保证绝对真实,可事实上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破绽,有些节目的主角和嘉宾语言非常流利甚至妙语连珠,而且有些VCR都是本人出演,拍得跟纪录片似的,这些难免让人生疑,电视台在“公关危机”上会做哪些准备?死不承认还是有其他手段?一切关联人物都要封口吗?

小V:节目组和所有参加节目的人之前会签一个协议。主人公要是出来承认一些事情,有可能会遭到更持久的封杀,得不偿失。

此外,有些“危机”对于电视台来说并非坏事,有些电视台更是会制造一些话题以博得观众的眼球。

以某电视台为例,该电视台的一档现在当红的节目在刚开播时遇到过“危机”,但当社会质疑声刚出现时,节目组方面就安排了一个人出来解围。例如,某人公开以男嘉宾的身份质疑马诺(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女嘉宾,被网民称为拜金女)的宝马论,直到把马诺气哭,好似让老百姓“出口气”,其实都是安排好的。

后来,马诺的利用价值基本饱和的时候,该电视台又与某知名论坛合作,爆出了马诺等一系列人的身份,也就是说,在网上拍砖的人是他们自己,还有因“艳照”事件快速上位的闰凤娇也是电视台的安排,从而制造网络舆论最大化。

然后电视台塑造孟非和乐嘉两个正面形象,利用他们的粉丝的无知去时不时地解释一些事情,这一反一正的宣传其实在炒作系统里最简单,但是往往效果最好。一个事件里面,有男有女、有情有色、有正有反、有明有暗,这个事件没有不受关注的理由。而这个事件恰恰是一个节目。

记者:有没有借助情感类节目快速上位、走红的艺人?举例,过去与现在对比。

小V:走红谈不上,什么叫走红?谁在电视上或者主流的报刊上看过他们正面的报道吗?所以,这样的艺人根本不能称之为艺人。

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受益者,闹得最凶的时候,很多人都被封杀了,大家知道的譬如马诺这些人。其实男嘉宾也有被封杀的,譬如喜欢大龄女人的帅哥刘丞(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男嘉宾),多少女生为之倾倒,不约而同地寻找刘丞喜欢大龄女的原因,后来节目组安排刘丞返场,领走了“经常给自己发QQ鼓励自己的神秘女孩”,这些其实压根都是一场戏,后来刘丞也被封杀了。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富二代”刘云超也被封杀了,他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太多太多的圈里人知道这件事了,这几乎就不能算是个秘密。就算大家一开始想瞒住老百姓,但是节目组到一定时刻一定会爆料出去。

广播情感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 篇7

第一, 情感谈话类节目在以前多是晚上播出, 因为人在晚上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感到寂寞, 尤其是外来打工者, 背井离乡, 有情感方面的倾诉需要, 而且人们往往在晚上更容易卸下防备, 渴望倾诉, 因此晚上10点以后多是广播情感类节目的黄金时段。而如今, 当你打开广播频率, 你会发现在白天的很多时间段位也会有广播谈话类节目, 甚至在一些调频、以前被广播人认为是收听低谷的中午时段会出现情感类谈话节目收听的高峰。

第二, 收听人群的范围更广泛了。由于之前都是在晚上播出情感类谈话节目, 听众往往多由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组成, 还有一部分是有倾诉需求的人, 如今这类节目的收听群体发生了变化, 受众更加广泛, 除了之前的收听群体, 很多家庭主妇、路上行车的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 还有很多上班午休的人都可以收听。

第三, 最重要的是主持人的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持人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倾诉者的问题所在, 言辞犀利, 毫不留情, 在与倾诉者的交谈中更多带有个人对待问题的看法, 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如《叶文有话要说》, 自2005年创办以来一直高居收听率榜首, 节目关注女性情感、婚姻, 主持人语言辛辣、快人快语, 无情批判情感和婚姻中的不道德行为, 直言不讳地告诉听众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档节目打破了之前人们对于情感谈话类节目的传统印象,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断创高的收听率让兄弟媒体争先效仿, 推出了以叶文主持风格为借鉴榜样的自创情感谈话类节目。

二、广播情感谈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第一, 为了追逐收听率, 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倾诉者的隐私上面。主持人会在追问当中暴露出很多细节部分, 这或许满足了一部分听众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这期节目的收听率。可是对于倾诉者而言呢?她的伤口被反复地撕开, 公然地暴露在大家面前, 真的很残忍。我想, 对于主持人来说, 他们的身上应该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一面。

第二, 缺乏细致认真的策划。广播谈话类节目在近几年大行其道, 几乎是开一档、火一档, 看似只要主持人敢说敢批判就会有受众、有聆听者, 因此, 大批情感谈话类节目竞相涌现, 有些节目过于粗糙, 有些主持人对节目没有整体的把握, 一个小时的节目有的时候接一个电话就能

第四, 某些主持人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语言匮乏、思维局限, 抑制了节目的发展。主持人思维水平、口才、学识以及审美水准, 都对节目的质量高低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时候,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还要懂一些心理学, 主持人唯有不断学习, 才能够不断地为听众服务, 主持人自身能力水平停滞不前会导致节目的停滞甚至衰退。

三、广播情感谈话类节目应如何发展

第一, 主持人面对听众要真诚。广播情感谈话类节目可以说是最早成熟的广播节目形态之一, 在不同的阶段, 广播情感谈话类节目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但是有一点是到何时都不应该改变的, 那就是主持人的真诚态度。如今的广播听众是很有水准的, 他们非常清楚主持人是否是在真诚地与他们对话, 如果主持人只一味地玩个性、秀自己, 那么听众也会渐渐远离他们。要做到真诚并不难, 就是要发自内心地把每一个来电话的听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或朋友。

第二, 主持人应加强自身修养。如今,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原来的传统媒体到现在以网络、移动通讯为主的新媒体, 人们到处都可以获得信息, 那么, 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在听广播呢?那就是因为广播不仅仅是传播信息, 很大一部分听众听广播是在听主持人,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广播要打造品牌主持人。那么, 品牌主持人如何形成?他们需要在长时间的节目主持中被大家所认可, 原来从学校里学来的播音技巧、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主持人这个岗位的要求, 主持人应该是一个杂家, 方方面面都应去涉猎, 这样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才能够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尤其是做一名情感类节目的主持人, 在直接与听众交流过程中, 主持人的语言沟通能力更是非常的重要。因此,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是主持人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要做的事。

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 篇8

一、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形态表现

(一) 内容

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关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冲突和困惑, 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寻求问题解决, 此类节目往往通过主持人, 嘉宾、情感调解员之间的互相交流来解决情感问题, 节目效果多是通过语言碰撞产生的。一般情况下由主持人引发话题、当事人现场讲述, 通过双方问答来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嘉宾根据问题进行分析, 为当事人提出中肯的意见, 一方面追根溯源, 另一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二) 谈话情境

设置良好的谈话情境是每个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 大多数情感调解类节目会选择在现场设置有家庭氛围的暖色调沙发、茶几, 运用柔和的灯光, 使叙述者获得心理安全感, 顺畅地对情感事件、问题进行表述。而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却将演播室设计成模拟法庭的形式, 用冷色调的理性来展现矛盾调解, 着力打造其独立第三方公开调解的方式, 彰显其作为全国迄今为止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电视栏目的特色。

二、当前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形态存在的问题

(一) 同质化问题

在情感调解类节目引发关注之后, 越来越多形态类似的节目一拥而上, 抢占荧屏, 名称类似, 形式类似, 有的连主持人、嘉宾都类似, 内容则多以情感困境为主题展开, 然而很多节目往往只关注节目形式的套用, 忽略节目内涵的汲取, 不重视节目创新, 导致多数情感类节目同质化严重, 观众心生厌烦, 影响此类节目的整体口碑。

(二) 故事化和纪实性的矛盾

情感调解类节目中选取的事件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其特性较为平淡、生活化, 这种形态的节目显然不符合吸引观众眼球的要求。因而很多节目都会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编纂、修改, 以亲人出场、当事人泪洒现场等方式来煽情, 人为制造悬念和矛盾, 使事件的真实性失去保障, 给节目解决情感问题的社会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三) 当事人的个人隐私问题

情感调解类节目需要站在一定高度上来为当事人解决情感问题提供建议, 需要当事人现场讲述情感事件, 整个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 很多节目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提高收视率, 往往通过现场采访、VCR等形式来挖掘、展示当事人隐私, 在不经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设置涉及隐私的节目板块, 使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失去保护, 与情感调解节目的人文特性背道而驰。

三、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形态如何创新

(一) 确定贴近观众的选题

情感调解类节目应该从实际出发, 寻找与现实生活有契合点的真实话题, 以真诚的态度让当事人通过节目来解决问题, 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以及人生价值有深刻的理解, 让观众通过观看节目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选择题材要考虑事件的典型性, 摒弃负面话题, 用带有普遍意义的个案使更多观众受益。节目创新不能脱离观众需求, 须了解生活、贴近生活, 才能使节目的选材和内容更加鲜活。

(二) 通过节目提升社会责任感

电视节目影响力巨大, 从信息传播的效果来看, 媒体展现积极向上的人和事, 会给公众带来榜样的力量, 作为受众广泛的情感调解类节目, 应通过节目来传递正能量, 通过发现、挖掘、传播正能量提升社会责任感。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不能违背道德底线, 应将积极、向善的人生观融入到节目之中, 传递人文关怀。另外, 节目组可以对事件进行持续关注, 在满足观众对后续发展的好奇心理的同时体现作为媒体人的业界良心。

(三) 创建品牌文化, 促进频道整体形象提升

情感调解类节目要真正扩大影响力, 不能忽视品牌效应。节目组应积极进行品牌文化创建, 力求在观众心目中形成美好的正面印象。从小事做起, 从每一个细节入手, 热情服务观众, 将办电视精品和为当事人化解矛盾有机结合, 使得栏目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通过一个情感调解类节目的成功, 打造与之相关的附属品牌, 衍生产品来扩大整个频道的影响力, 形成更大范围的品牌效应。

摘要: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近年来引发诸多关注, 掀起新一轮收视热潮。本文就此类电视节目的作用、要求及形态表现,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为此类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建议。

关键词:情感调解,电视节目,形态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哲辉.电视情感节目——人文精神的大众化解读.当代电视, 2010 (03)

[2]张浩, 黄丽丽.浅析东方卫视《幸福魔方》节目的策略.电影评介, 2010 (14)

[3]王诗文.“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的创作与推广.新闻爱好者, 2009 (12)

生活情感类节目的批判性思考 篇9

生活情感类节目的兴起引发了众多的社会争议, 也引起了学界的密切关注。支持者称生活情感类节目关注民生, 贴近百姓, 将普通人生活的点滴、老百姓心底最真切的感受反映到节目中来, 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 使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帮助。反对者则认为该类节目内容低俗, 题材过多涉及婚外情、家庭冲突、同居、乱性等不良社会风气, 是对社会形象的变相扭曲, 是对受众的错误引导, 有悖新闻伦理道德, 丧失了媒介的责任和道义。

2008年12月, 国家广电总局向各地方卫视下发“整改令”, 制止情感类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要求各台进行自查。“现在情感类节目很多都是哭哭啼啼的悲惨故事, 讲述的是凶杀、乱伦等题材, 甚至有些是个案, 不是普遍现象。情感类节目在边缘题材的选取上过于集中, 很多事情也都不是真实的事件, 放大主人公经历的曲折程度, 讲述的都是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 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情感类节目过于集中反映社会边缘题材是此次严格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感类节目在今后的选题上也应该多增加积极、向上的题材。

自国家广电总局下达“自查整改令”之后, 《人间》、《心灵花园》、《真情互动》等不少生活情感类节目都做了调整和改动, 应总局要求避免低俗化倾向。

一方面是广电总局的下令整改和学界人士的批评指责, 另一方面是电视媒体的模仿追逐和广大观众的欢迎喜爱, 可见, 生活情感类节目的确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从新闻接近性、娱乐化新闻的媚俗倾向、媒介环境和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负向功能, 以及新闻伦理的角度出发, 采用客观真实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 探讨生活情感类节目可能存在的传播偏差和伦理背离问题。

一、生活情感类节目与新闻接近性

新闻接近性, 即指新闻与受众的接近或相关联程度, 可以理解为新闻人物事件与受众及其生活的“相似性”。新闻的接近性是生活情感类节目的立足点和本质所在, 关乎大众生活、抒发百姓情感应成为其核心竞争因素。从此类节目的内容看的确符合新闻接近性的要求, 笔者对江苏卫视《人间》2009年8月28日至2010年4月28日的节目话题进行了分析归类, 统计发现, 在总共89期的节目中, 有26期关于爱情问题, 25期关于婚姻家庭问题, 24期关于亲情问题, 14期关于其它问题 (见图表2) 。由此可推断, 新闻的接近性对此类节目受到观众青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 新闻接近性真正构成了生活情感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分析发现, 某些生活情感类节目同样符合新闻接近性的特征, 但收视效果并不理想 (见图表3) 。可见, 节目所具备的新闻接近性并非获得高收视率的决定性因素, 促使观众观看此类节目的根本动因实际在于受众的猎奇心理、窥探欲求。与其说生活情感类节目的制作方着力追求新闻的接近性, 还不如说他们是深谙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所谓使用与满足 (uses and gratification) , 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言”。[1]节目制作方正是在充分了解受众心理的基础上, 专门制造噱头, 利用煽动性乃至挑逗性的字眼引诱观众, “投其所好”。他们的此种行为动机, 从其栏目名称所呈现的风格上就可见一斑, 譬如“一女周旋两男之间, 又与第三人私奔”、“忘年恋背后的阴谋”、“妈妈男友大我一岁” (《人间》) 、“钢管舞女的艰难爱情”、“当女儿爱上继子” (《8090》) 、“半夜‘鬼’敲门”、“与空姐同居的日子”、“重庆男子与狼厮守, 放弃女友叫狼唱歌” (《人生》) 等等。这些话题之所以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主要不在于与百姓生活的贴近, 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击中了受众偏爱猎奇和窥探的软肋。

二、生活情感类节目与娱乐化新闻的媚俗倾向

“所谓娱乐化新闻, 就是指将各种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吸毒、嫖娼、三陪、偷情、离婚、坠楼、生活琐事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以及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娱乐价值。”[2]许多生活情感类节目具备了娱乐化新闻的基本特征, 从对贵州卫视《人生》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总共78期节目进行的分类统计来看, 其中32%涉及婚变 (又以“婚外恋”居多) , 32%涉及家庭纷争和亲人相残, 10%涉及爱情骗局, 8%涉及疾病和死亡, 3%涉及邻里矛盾, 3%涉及经济纠纷。 (见图表4) 。而电视媒体不仅不以批判和整治的态度报道这些负面新闻, 反而是通过煽动、刺激性的字眼, 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爆炸性效果, 而且很多情况下实际不过是对琐碎的小事喋喋不休, 热衷于故弄玄虚和无病呻吟。比如贵州卫视《人生》2010年3月11日的一期节目《我和父亲的战斗》, 开头即打出极具刺激性的噱头:“网上惊现复仇日记:我恨!我恨!我恨不得将那人五马分尸, 恨不得放到油锅里去炸!男人们都贱!……我每天都想自杀!”看到此处, 观众们不禁疑惑十六岁的花季年龄、本应成长在阳光下的女孩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仇恨?究竟是谁伤害了她?是什么酿成了父女间的深仇大恨?带着这种悬念观看, 但直到节目最后, 我们都没有发现任何激烈的矛盾可以造成父女间如此深刻的恩怨。总结生活情感类节目发现, 它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特质:节目讲述的道德情感问题并非真正难以评判调和, 却刻意小题大做, 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将小矛盾、小冲突激化为大是非、大憎恨;把生活中偶然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故意集中、放大、暴露在受众面前, 还有意纠缠不清、故弄玄虚。

当然, 生活情感类节目绝不愿戴上“媚俗”的帽子, 于是把自己定位为调解矛盾、整合社会的角色;以此为出发, 大部分生活情感类节目都邀请嘉宾针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说, 帮助当事人梳理情感问题。但遗憾的是, 除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每期邀请心理专家作为嘉宾之外, 其它此类节目的嘉宾都不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 他们只不过是充当另一个主持人的角色。由于身份的局限, 节目嘉宾大都不能针对矛盾本质进行沟通疏导, 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 而只在事件的边缘或表层游走。有些节目貌似最终化解了争端冲突, 但实际矛盾的根源仍然存在, 节目所谓的化解纠纷、增进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根本没有起到, 这不过是其昭然打着的旗帜罢了。“媒介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和事老’的角色, 但最后的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而媒体并不关心结果, 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不过是当事人能配合他们做一期能打动人的节目而已。”[3]这一点上, 湖南卫视的情感故事《8090》表现尤甚, 该节目由嘉宾主持观察团充当“看客”, 他们争锋相对, 喋喋不休;这样是增加了节目看点, 但全然不顾当事人的尴尬与痛楚。综上所述, 生活情感类节目仍难以摆脱娱乐化新闻的媚俗倾向。

三、媒介环境与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负向功能

“大众媒介在我们同世界本身之间竖起一道不见实物只是虚影的隔离帷幕, 即媒介环境。”[4]对于媒介环境, 美籍华裔传播学者居延安表述得更加干脆:“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 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这就是说, 受众对社会实况的认知和评价,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提供的信息。“如果人们经年累月听到的都是媒介事件, 日复一日见到的都是媒介人物, 那么久而久之便难免将媒介环境当成实际环境;如果人的主客观活动都被置于一种非实在的虚化环境中, 那么此种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便不容忽视。”[5]

“负面新闻信息, 指处在原始状态的消极变动的事实, 即那些不合于实践的规律性、目的性、违背社会发展的行为活动。”[6]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 并不绝对产生消极影响, 但传播者应注意数量上的控制。因为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导致质的变化, 媒介信息是受众形成社会认知和道德认知的重要资源, 受众极易将媒介环境等同于身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负面新闻信息内容是消极的、丑陋的、令人侧目的, 传播量过多, 极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过量负面新闻的报道使受众形成一种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的虚假认知, 并倾向于认为身处其中的社会缺乏安全感。因此, 它会加重受众的身心负担, 增加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度。”[7]

依据媒介环境理论和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负向功能分析, 生活情感类节目大多涉及家庭纠纷、情感矛盾、心理障碍、道德背叛、侵权犯罪等负面、消极内容, 笔者对贵州卫视《人生》从2010年1月1日到2010年4月30日总共78期节目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 其中只有9期是非负面新闻信息, 而属于负面新闻信息的节目多达69期, 占到总数的88% (见图表4) 。“节目中, 当事人的苦情、悲情被放大, 容易使人觉得这个社会存在的苦难太多, 婚姻、家庭、生活处处充满危机, 背叛、抛弃代替了忠诚和责任。当事人声泪俱下的倾诉画面, 虽然能产生视觉冲击, 满足观众共情、窥私、自我安慰的心理需求, 却难以传递出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念。”[8]由此可见, 从数量上分析, 生活情感类节目已经具备造成新闻传播负面影响的条件。从质量上看, 此类节目也难以摆脱面临带来负面新闻信息传播负向功能的危险。而且, 根据对节目进行过程的分析发现, 生活情感类节目的焦点并不是所谓的“家庭纠纷、情感漩涡、奇闻轶事”本身, 而是为营造矛盾冲突氛围并增强其激烈程度有意设置的节目流程。如此设置流程只为赚取观众眼球, 片面追求节目的高收视率, 根本难以发挥新闻传媒弘扬正义、正面引导的舆论作用。总之, 生活情感类节目所营造的媒介环境很可能起到助长道德错位、造成道德颓废、造成道德迷茫等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负向功能。

四、生活情感类节目与新闻伦理的背离

大众媒介担负着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守护正义的社会功能, 新闻传播活动从来不是新闻工作者随意发挥的场所;新闻工作者必须严守职业道德, 遵循新闻伦理规范, 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经济效益上, 片面地追求收视率,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遗憾的是, 生活情感类节目往往打着“亲近大众、呵护情感、化解矛盾”的旗号, 将当事人的私生活或者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暴露在聚光灯下, 公开展览, 任人评说, 以满足部分受众的窥探欲望和消遣需求。“有些平时在人前难以启齿的事情, 随着主持人的引导, 随着矛盾双方的唇枪舌战, 也渐渐成为观众娱乐的佐料。”[9]例如, 江苏卫视《超级调解》就曾播出过一期节目, 名为《变性男人婚后生活》, 节目着重挖掘当事人的性别扭曲倾向、变性手术的实施过程以及变性后的爱情婚姻纠葛;而将揭露当事人隐私的负面后果抛之脑后, 也许他们并未考虑节目过后当事人将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生活情感类节目也表现出与新闻伦理的背离。面对受众窥探、猎奇等消极需求, 新闻媒介不仅没有进行纠偏和正向引导, 反而表现为积极迎合、无条件满足;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受众审美价值取向扭曲和审美水平下降, 这样正切合了拉扎斯菲尔德对媒介负面功能的分析,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10]

除此之外, 作为新闻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生活情感类节目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诚如我们所知, 真实性是生活情感类节目的灵魂, 真实性的丧失必将导致观众的丧失。虽然生活情感类节目故事本身的真实性难以考证, 但纵观节目的播放流程, 却可以明显发现其故意安排设计和表演做秀的痕迹, 即“以真事之名, 行表演之实”。“一些节目为了在现场形成戏剧化效果, 刻意追求现场画面冲击力, 甚至故意制造和渲染激烈的矛盾冲突, 营造出的是矛盾激化的‘看点’。”[11]例如, 贵州卫视《人生》2010年3月16日《一场游戏一场痛》这期节目中, 盘丽梅妈妈刚一上场就对女婿做出过激行为, 以及湖南卫视《8090》2010年1月18日《老师我可以爱你吗》一期中许老师男朋友的假扮者夺过鲜花扔向姚明哲的举动, 都很难让观众相信真是激愤所致、因情而发。

因此, 无论是从新闻的真实性, 还是从当事人的隐私和名誉, 抑或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 生活情感类节目都存在着明显的传播偏差及与新闻伦理相背离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在对生活情感类节目繁荣发展归因的过程中, 不能只片面地看到此类节目与百姓生活的贴近, 而忽略其对大众消极趣味、需求的迎合及满足。从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进程来审视, 作为新闻媒介研究者和工作者, 对于生活情感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生活情感类节目要想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必须真正以真实性、接近性、大众化为成长的基准点和原动力, 如目前节目中呈现出的低俗化趋势和媚俗倾向理应得到及时杜绝;新闻工作者也须以新闻伦理标准重新审视和规范自我的传播行为, 以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总之, 生活情感类节目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确有其必要性, 但同时对生活情感类节目的进一步规范和管理也是必须的。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生活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透过其成长壮大的表层因素, 用批判性的眼光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从新闻接近性、娱乐化新闻的媚俗倾向、媒介环境和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负向功能, 以及新闻伦理的角度出发, 探讨生活情感类节目的传播偏差和伦理背离。经分析研究发现, 该类节目并没有将新闻接近性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存在娱乐化新闻的媚俗倾向;其营造的媒介环境必会产生传播的负向功能;而且多方面表现出与新闻伦理的背离。由此本文认为生活情感类节目的存在是合理的, 但对生活情感类节目的规范和管理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媚俗倾向,负向功能,新闻伦理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231.

[2]邓名瑛.传播与伦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46.

[3]刘国强, 张永德.电视情感类节目的伦理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08 (12) :182-183.

[4]李彬.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202-203.

[5]李彬.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204.

[6]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7.

[7]邓名瑛.传播与伦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39.

[8]明婷.电视情感类节目的优势与困境[J].视听界, 2009 (1) :80-81.

[9]苏雅芳.试析电视情感类节目存在的误区及原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3) :91-92.

[10]李彬.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191.

网络情感类节目主持人信息挖掘 篇10

首先,网络节目主持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名网民。因此,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主持人与网友之间的互动显得格外重要,迅速及时的与网民进行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成为了网络主持人的必修课。其次,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主持人的话语不再仅仅代表自己,同时也代表了广大的网友,这就需要网络主持人在节目中汇聚网友最感兴趣、重点关注的内容,及时的加以正确的表达,这也正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最大的区别所在——即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在网络访谈类节目,尤其是情感对话类节目中,更加如此。

网络情感类主持人只有充分的发挥个人魅力和挖掘信息的能力,才能把缺乏生命力的网络世界激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节目中,从而让在网络终端前的受众感同身受的体会节目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容;而不仅仅是将播出平台简单的从电视、广播移植到网络而已。

首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有较大的不同,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庞大的学生族群更占到了这其中的一大部分,虽然近些年来的网民平均年龄有增大的趋势,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媒体受众是比传统媒体受众更能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更能接受与传统不一致的事物。例如,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我们很难看到节目主持人用方言甚至开玩笑的方式来活跃气氛,挖掘信息;但是在网络节目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例如,网络情感类节目《爱呀幸福男女》的主持人阿雅,就将这点发挥到了极致。

在2013年10月31日的《爱呀幸福男女》节目中,主持人阿雅采访日本著名艺人苍井空,为了缓和现场气氛,阿雅甚至多次用不熟练的日语与苍井空对话,引得对方捧腹大笑,不知不觉间便缓解了现场略微紧张的尴尬气氛,让苍井空放下顾虑,和主持人像朋友一般交谈起来,而主持人阿雅也就顺理成章的不断推进节目的进行,获得更多网友关心的信息,达到了挖掘信息的目的;而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很少能看到主持人采用不会的语言与嘉宾进行沟通交流。

又比如,2013年5月9日的《爱呀幸福男女》节目是采访新加坡歌手林俊杰。开场时,阿雅用一个复古的盒子假装送给他礼物,其实盒子里面是整蛊的玩具。当嘉宾林俊杰被盒子里面的东西吓了一跳之后,现场气氛立马活跃了起来。我们来一起回顾下这期节目。

阿雅:今天的节目,我们看到JJ由男孩变成男人了,更加的成熟了。所以我们的节目组也非常的贴心,准备了一个十年有成的礼物要送给你。

林俊杰:哇!这是什么?谢谢!

阿雅:这是一个非常复古的东西。

林俊杰:所以我现在要打开吗? 

(林俊杰打开,阿雅大笑)

阿雅:怎么样?喜欢这个惊喜吗?谁叫你知名度这么高,你爱整人的事情,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所以呢,我也要整下你!

正因为主持人阿雅善开玩笑和自我嘲讽的主持风格,不知不觉的消除了嘉宾林俊杰原本的顾虑,让节目顺利的进行到了幸福答答答环节,开始深度挖掘对节目有益的信息。

其次,网络节目主持人需要善于将自己融入到节目中去,进而达到挖掘信息的目的。依旧以《爱呀幸福男女》为例。2013年6月6日的节目嘉宾是香港艺人张柏芝。谈到张柏芝,相信她的婚变是网民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这种尴尬且窥伺他人隐私的话题在传统的情感类谈话节目是不太可能出现的;但是在网络媒体上,阿雅利用她的主持智慧和策略,很好的挖掘到了关于张柏芝婚变的种种信息。

我们来看另一档网络情感类节目《天呐女人》。2014年3月28日的节目是关于婆媳关系的。主持人杨澜为了挖掘如何处理婆媳关系的信息,首先主动坦诚自己和婆婆处理关系时发生的种种不愉快,而另两位主持人秋微以及海蓝博士也都说了自己婆婆或者有关婆婆的故事。对于将引导话题作为自己主要责任的传统媒体主持人,是不可能主动的将自己融入到节目中,进行信息深度挖掘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传统情感节目主持人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参与到情感的讨论中,而网络情感节目主持人,更多的是亲自参与到节目中,自己不仅仅发挥引导节目推进的作用,更要做到“自己采访自己”,甚至拿自己开刀,才能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优势,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提升节目质量。

第三,网络情感类节目主持人可以通过假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挖掘对节目有用的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另一个巨大的区别就是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是主持人,任何人也都可以是受众,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再非常明显。所以,网络情感类节目必须要呈现比以往传统节目更加接地气,更加汇聚民众心声的内容。如果失去了这个特点,那么网络媒体就失去了自己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

我们再来看2014年3月28日的《天呐女人》关于婆媳关系的那一期节目。节目在一开始便设置了一个叫做“你有遇到过玻璃心婆婆吗?”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三位主持人采访了若干的网友,将婆媳关系这个复杂又现实的问题抛出给广大网友,从而提出生活中的玻璃心婆婆很常见的这一社会问题。在讲到如何和玻璃心婆婆相处时,主持人又再次随机采访网友,网友们妙趣横生的支招和五花八门的想法,不仅充实了内容,而且很好的挖掘了婆媳关系处理这一关键信息,尤其是显得异常接地气,从而摆脱了空话套话的沉闷开场,一开场便吸引了所有网友的眼球。

第四,通过频繁的互动,节目主持人在无形中拉近与嘉宾、听众、网友之间的距离,这也正是网络情感类节目主持人惯用的挖掘信息手段。比如《爱呀幸福男女》的主持人阿雅就很注意和嘉宾之间的互动,进而更好的掌握利于节目的信息。每期节目开始,阿雅总会和嘉宾进行一段幸福操,一起扭动一起拍掌。这样做很好的拉近了与嘉宾间的距离,活跃了现场的气氛,为下面的交谈做出有利铺垫。另外,在节目进行中,阿雅也经常通过对话和游戏的方式,与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在林俊杰那一期节目中,为了突出林俊杰爱运动身材好这一特点时,阿雅就很调皮的上去碰了下他的肌肉并情不自禁的大赞好棒。对于一个女主持人来说,这样的行为可能令许多人不敢想象,但阿雅就把这个作为一个互动的机会,拉近和嘉宾的距离,从而展现嘉宾林俊杰爱好运动的特点。

最后,以往的电视情感类节目,观众们都是坐在演播大厅内,从头到尾的录制气氛都是比较紧张的。而许多网络情感类节目,摒弃了演播厅这种严肃的场所,转而采用卧室、客厅甚至厨房作为节目的录制现场,给人一种放松如家的感觉,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主持人、嘉宾、观众和网友之间的距离,使整个录制过程在轻松融洽的过程中进行。可以说,轻松的环境、睿智的主持人、深入人心的情感交流,是构成一档成功网络类情感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乐视网的品牌谈话类节目《星月私房话》就是一档非常成功的网络类情感节目。主持人王江月,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甚至普通话都不是非常的标准,但是温馨的房间、睿智的思考与提问、与嘉宾之间默契的情感交流,都让广大受众看到了嘉宾们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了解了他们真正的生活和内心的想法。与传统媒体节目相比,网络情感类节目真正实现了它的高交流性,拓宽了信息挖掘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申启武,安治民.从《神州夜航》看广播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J].中国广播,2009(7):77-80.

[2]张培成,马艳虹.走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伪沟通[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7.

情感类节目 篇11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以及电视传播的直观性、现场性的特点要求,主持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串场”和“控场”的作用。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就像解说员一样,面对面地对观众讲解已经发生或是刚刚发生的事情。主持人与观众似乎处于同一个空间中,不仅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而且也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直接,更易产生共鸣。

新闻类节目中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新闻节目有其特殊的性质。新闻是一个高度互动的行业部门,它是社会所有群体交流的渠道。新闻被称为“不会被隔离的职业”,因而新闻类节目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就更加全面。

新闻类节目主持人首先需要有很好的新闻嗅觉,才能很好的识别新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新闻往往都是突发事件,主持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新闻嗅觉,才能够在紧张短暂的时间内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点、最好的报道角度。其次,还要具备很好的感悟力和思辨能力。新闻性节目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成为受众的引导者。要敢于揭示社会矛盾,剖析人生;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和分析,能给人们的思想以启迪,留下一些有益的思考;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预示社会发展的动向。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不仅仅只是播报内容,还要对新闻进行评论,针砭时弊。只有具备良好的判断辨析能力,才能以独到的见地、精辟的分析吸引受众。第三,在新闻现场主持节目,还需要主持人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遇到意外情况时,要机智地“救场”,把握住节目的发展。此外,新闻节目主持人最好要有记者的经验。一些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都具备深厚的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等能力,这都得益于他们的记者经历。

直播类节目中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1986年底,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启用直播,开启了具有伟大意义的“珠江模式”。如今,直播已经大量的运用在突发新闻、晚会、庆典、体育赛事和科技航空报道等多个领域。

第一,直播节目首先要求主持人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重大新闻或者突发情况时能够临危不乱。直播节目主持人要善于调节情绪。话筒前和话筒后要保持相对一致,不要因为耳机中导播或者编辑临时插入的话打乱思路,造成大脑空白或者思维混乱的情况。

第二,直播类节目要求主持人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强于一般主持人。有的时候,他们需要进行连线,这时他们充当的就是“总主持人”的角色,所以他们要牢牢把握着节目的运行方向。他们的文化积累也要比一般主持人要求高,需要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要努力成为“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古今中外”的“杂家”。

第三,直播类节目主持人要有良好的新闻采访功底和信息编辑筛选能力。有的时候,在广告插播间隙,导播会递进一大堆新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出最关键的问题,把握和控制好节目的时间值得我们思考。

第四,良好的应变能力对于直播类主持人相当重要。直播节目有很大风险,作为该类节目主持人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身处直播室,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意外或者突发事件,或是遇到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或是嘉宾由于情绪失控话语失度,凡此种种情况,主持人要迅速做出反应,保证节目流畅顺利的进行。

第五,直播类节目主持人要尤为注意自己的体态语和手势语,尽量保持稳定。因为是直播,所以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立即引起观众的注意。奥运会前,央视主持人文静和贺红梅在直播中连续出现了补妆画面,让人们为国家台的形象感到担忧,网民反映强烈。

同时,直播类节目主持人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5·12”汶川地震期间,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多次深入灾区一线进行报道,有时就在报道的同时余震来临,她也没有丝毫慌乱。她甚至顾及不了自己的个人形象,戴着眼镜穿梭在营救点,和救助战士一起跋涉奔跑;还有赵普那真实而又透明的眼泪,让亿万百姓看到了他在危难时刻的出色表现。

情感类节目 篇12

一、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一) 主持人自身文化修养的体现

在主持人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过程中, 合理、适度的情感表达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从业人员自身文化修养水平的具体体现。在与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不是简单地按着事先准备好的信息内容, 毫无感情投入地播报给听众朋友, 而是需要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语言表达技巧及对节目内容和听众的理解, 结合亲和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来巧妙地调动受众的收听兴趣, 展现自身的真情实感, 让听众愿意收听节目并体验到听觉感官享受, 进而让其充分体会到主持人的魅力及节目的价值。这不仅是主持人自身文化修养的体现, 也是对一位优秀的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更是促进广播节目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语言与情感表达要素。

(二) 预期传播效果的基本要求

语言表达是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主要且唯一表现形式, 而情感是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决定节目是否能够获得收听率, 是否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因素, 因为情感是语言信息传递的美化器。主持人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节目的文化底蕴, 是节目精神的一种内化形式, 能够提升节目的魅力, 进而扩大节目传播效果。所以, 如果主持人的情感、态度及思想展现得饱满、分寸得当的话, 就能够获得听众的信任, 进而最大范围内扩大节目传播效果, 促进节目及主持人自身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情感表达常见问题

(一) 语调单一, 缺乏亲和力

语言是连接听众与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和节目之间的桥梁, 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是否娴熟都影响着主持人的情感体现状况。因为语言是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情感表达的唯一通道和工具, 主持人是否在节目中投入感情, 听众在其语言表述中能够明确地辨析出来。通常情况下, 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具有亲和力,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听众的信赖, 而语调单一的语言表达则显得比较冰冷, 给听众一种应付、不关心的感受。当前, 在一些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中, 主持人的语调单一、缺乏亲和力正是他们情感表达的常见问题。如某交通服务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在向听众播报早晚路况的时候, 语调过于平稳, 略显单一, 不会随着播报内容的变化而变换不同的语速、语调, 给听众一种机械播报的感受, 不仅影响听众对主持人的好感, 还导致节目听众大幅减少, 影响了节目传播效果。

(二) 情感表达程度过度

艺术是需要煽情的, 毕竟人们需要真情的流露。但是煽情一定要适度, 不能过分投入感情, 也不能完全不投入情感, 否则也会给听众带来刻意煽情、虚伪、冰冷的感觉。从当前部分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情感展现现状来看, 有部分主持人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激动亢奋的状态, 在与听众或者节目嘉宾交流的过程中表演成分比较多, 拼命地使用各种感情, 感情过度, 表现夸张;还有一些主持人不仅会让人觉得滑稽, 而且可能会让人觉得内容不可信, 反而适得其反, 最后带来听众负面的收听反馈。如在某情感类服务节目中, 主持人听到听众对于自己主持人功底的赞赏, 瞬间变得乐不自禁, 话语中流露出良好的自我感觉, 给听众传达一种厌恶感。

(三) 感情单一, 应变不能自如

有些主持人虽然能够意识到情感对服务类节目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得感情单一、僵硬, 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框架内, 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主持人应有的端庄和严肃, 在节目过程中情绪展现僵硬, 不能随着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平铺直叙, 让人昏昏欲睡。还有部分主持人员不能透彻理解听众的需求和节目内容的服务意义, 在与听众的交流中不能随着交谈的深入变化来调控自身情感因素, 大脑没有围绕听众的谈话内容形成相应的兴奋点, 在情感上不能自如根据内容变化进行调整, 应变不能自如, 有伤服务节目效果的最大化。

三、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情感表达的合理把握

(一) 把握情感运用节奏与分寸

不论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 主持人员都要对节目、节目对象及服务主题进行了解, 并形成自己的情感判断与内容解读, 真切且适度地体现自己的情感, 掌握好情感运用的节奏与分寸, 不能为了注重情感而忽视了深度;也不能够过于显露, 或是热情有余而深度不够, 导致情感与主持人情感展现与节目内容本身游离。在情感展现的时候, 密切结合听众情绪体验及主题内容本身, 合理掌握好感情触点与节奏, 将自身的情感巧妙融于事件的叙述之中, 这样才能在节目过程中不自觉且合理、适时地展现自身情感成分, 赢得更多听众的支持与好感, 最大限度提升节目传播效果。

(二) 真诚、适度流露感情

真诚、适度的情感流露与表达是主持人做好情感调控的关键因素。真诚的情感展现不是语言上的装腔作势和矫揉造作, 而是体现在内心世界中的跃动与语言艺术的把握上。一位优秀、成功的主持人绝对不会是以所谓的文艺腔打动受众的, 而是通过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而动容大众的。所以, 主持人在要做到真情实感的表达, 有感而发, 全情投入, 才能在客观传递嘉宾信息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 在听众和主持人之间建立起共通的意义空间, 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 提高节目传播效果。

(三) 注重平等性原则, 注意倾听与交流

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必不可少要和听众进行交流互动, 而与听众平等交流、认真的倾听与得体适当的交流反馈是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顺利推进的基本要素, 是判断一位主持人是否合格并成功的基础。首先, 主持人只有认真倾听听众的谈话内容, 才能了解访听众的想法, 不断强化与嘉宾之间的反馈交流, 以增加节目魅力, 提升节目的可观赏性。其次, 主持人要及时反应, 通过语言方式做好与听众对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对主持人及节目本身产生好感, 促进节目的进行。需要注意的是, 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交流要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和引领性, 主持人要学会因势利导, 切实解决听众的问题, 从而引领节目深入有序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人节目的过程中要时刻具备情感投入意识, 在节目中与听众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表述上避免单一, 要随着节目内容及听众的回应选择相应的语音、语调。同时, 在与听众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倾听, 适度流露感情, 避免感情投入过多或者过少, 并掌握好感情投入的分寸与节奏, 促进自身情感的合理、适度表达, 不断提升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在受众中的美誉度。

摘要:主持人作为广播电台服务节目的核心要素, 他们的一言一语对节目的传播效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主持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不仅决定了广大听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 还直接影响着广播节目包含的服务意识, 也是衡量一档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是否成功的重要评判标准, 所以服务类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表达尤其重要。本文对当前此类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表达现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主持人在节目合理把握情感因素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类广播节目,主持人,情感

参考文献

[1]管旭.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投入[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2]谢斌.情感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控场艺术[J].今传媒 (学术版) , 2014 (1) .

上一篇:中国园林景观发展下一篇:建设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