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景观发展

2024-10-02

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共12篇)

中国园林景观发展 篇1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给我国的景观设计人员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最为重要的表现便是设计理念方面的冲击, 其次便是设计方法方面的冲击。首先, 设计理念方面的冲击。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所带来的设计理念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例如, 民众参与的设计理念、文脉的设计理念、生态的设计理念以及宏观的设计理念等等。其次, 设计方法方面的冲击。笔和纸已经不是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具, 充满现代色彩的多媒体技术, 大量使用的各种原始材料 (例如, 玻璃、塑料、木材、土壤、植物、金属等等) , 现代与传统兼顾的表现方法 (例如, 油画棒、马克笔以及CAD构图) , “区域→边界→路线→节点”的设计思维模式, “创意→布局→空间→构图”的设计路线构思等等。除此之外,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更是带来了各种信手拈来的“主义”, 例如, 高科技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极简主义、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等等。对于改革开放之后这些蜂拥而至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主义我们应该主要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我国的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经过了守旧文化和封闭环境的双重考验, 在文化分为开放活跃、现代科学技术成熟完善的今天, 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必然会摆脱历史包袱和西方工业时代设计理论 (表现为分裂式思维和重视个人表现) , 重新创造新的更大的成绩。

1 景观和园林

第一, 认识景观一词的局限性。景观是一个舶来词语, 它来自于上个世纪日本人对于英语单词“landscape”的翻译。虽然这种翻译和日本人将“architecture”翻译成为建筑一样非常糟糕, 但是长时间的流传已经使之成为一种主流翻译。英语单词“landscape”和中文“景观”的词语内涵差异在于, 前者因为前缀“land”而没有给人以强烈唯视觉的主观感受, 但是后者却显然给人一种强烈唯视觉的主观感受。所以, 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景观设计”强调和关注刺激以及吸引眼球的造景, 而对于内在的内涵却关注很少甚至是漠视。因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以下情况, 即为什么目前不少设计人员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 (即LA) ”单纯理解为建造为眼球提供服务的“景”, 而将原本更加重要的生态、生活等核心内容仅仅看作是“景”的附带品。因为不真正理解LA而带来的种种误读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还会持续。这种问题在现实中有不少实例, 例如, 在某市中心公园的招标中, 因为“景观”概念的误读, 最终中标的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没有体现出游人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 更加没有彰显出人性化、生态化设计理念。这样的中标必然成为业内人士的笑柄。望文生义是人的天性之一, 所以, 在对景观进行重新定义之后, 也应该在日后规定某种术语时照顾普通人的理解倾向。

第二, 掌握园林的本质含义。从历史经验来看, 园林这一个词囊括了“池”、“亭”、“林”、“台”、“山”等众多词语的内容。由此可见, 仅仅利用一圈篱笆圈起一块地方并种些花草是不能够称之为园林的, 园林不仅需要有园林植物、工程构造物、山水、园林建筑,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 如此才能够称之为园林。

2 中国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的创作路线和方法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 表现之一是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图纸;表现之二是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 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了。表现之三是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如果说在西方文化面前, 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不少的缺点, 一度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话, 中国园林文化却是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 这也是一些真正的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根本原因。当然, 中国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 不善于处理太片平地, 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 从秦汉的上林苑到着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 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我想, 这种创作路线和方法本质上没有理由不适应现代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从评价、规划国土上精华部分的风景名胜资源开始, 从而对自然文化遗产的规划管理切人大地景观规划, 并且有着长足发展, 使专业领域有了新的拓展。中国人应当树立起若干年燃后引领世界风景园林的信心。

3 结束语

当前, 当我们又一次面临以洋人的一套来取代中国的优秀风景园林文化之时, 当引以为鉴。综合性的东西最后证是要靠综合性的方法来处理, 所以东方善于综合性思考的传统在处理风景园林之类的问题上必将最终占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 2005 (2)

[2]李景奇.走向包容的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应与时俱进[J].中国园林, 2007 (8)

[3]蔺银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热点研究问题[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4]李树华.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土千年——从景观、风景与风土的关系探讨我国园林发展的大方向[J].中国园林, 2004 (12)

中国园林景观发展 篇2

中国古代园林是在统治阶级居住与游览的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池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风趣的园林。所谓自然风趣是设计时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与提炼,在园林中创造各种理想的意境,它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在这原则下,经过长期间的实践,逐步形成为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过程,在汉代除帝王的离宫、苑囿以外,仅少数贵族、富商营建园林,而苑囿还畜养禽兽,供狩猎之用。而两晋、南北朝时代,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同时因贵族们舍宅为寺,佛寺中亦盛花木,东晋太元初慧远于庐山营东林寺,开后代寺观园林之端。唐代园林更多,不仅贵族官僚在长安近郊利用自然环境营建别墅,官署中也大都有园,而曲江池与若干寺观成为当时市民的游乐地点。唐中叶以后,有不少贵族官僚在东都洛阳营造园林。经五代到宋,由于社会经济繁荣,又进一步促进园林的发展。当时除首都汴梁和陪都洛阳以外,江南地区筑山叠石之风很盛,产生以莳花、造山为专职的匠工。到明清二代,江南成为私家园林最发达的地方,并出现了论述营园艺术的著作《园治》。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之说,在建章宫太液池内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影响了后代园林的山池组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形成一种崇尚自然野致的风尚。接着唐宋以来有不少官僚而兼文人画家的人自建园林或参与预造园工作,将他们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所描写的意境溶贯于园林的而已与造景中,于是所谓“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唐宋以来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明清二代,有些画家竟成为著名的园林设计者,这种“诗情画意”不免反映当时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情调,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以及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与若干具体手法局限于山水画的意境中,得不到更多的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及发展 篇3

关键词: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发展

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现代园林如何形成既有本土自然文化特征,又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园林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园林师面前的挑战。

虽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但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实际上,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2、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狭小者不显拥促,狭长者不显冗长,扁阔者不显短浅。

3、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化选择植物种类、精心配置,充分利用自然形和几何形的植物进行构图,通过平面与立面的变化,造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形成高质量的绿化景观,使作品具有精致的舞台效果;

4、抽象性、寓意性,具有意境,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它不脱离具体物象,也不脱离群众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它带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较浓的装饰性,在寓意性方面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

5、渐进的空间组织,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是依据自然规律对遭到破坏的自然进行人工整治,或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现代园林提出的自然化的设计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模仿自然的概念,是要在原始的自然与营建的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使营建的自然真正具有自然的功能与属性。因此,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细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和人文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对古今中外的造园史、造园术以及它们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探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人文,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

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不成熟的,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国际一体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营造具有深刻内涵、本土特色鲜明、生物多样性的风景园林作品,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邓杨彦.传统风景园林与当代中国景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

[2]李岚.文化的表达与挖掘———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J].规划师,2001年第6期.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概述 篇4

1949年以来,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 1949~1952年, 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 全国各城市以恢复、整理旧有公园和改造、开放私园为主, 很少新建新的园林景观; (2)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全国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工程建设, 大量建造新公园; (3) 1958~1965年期间, 园林建设速度减慢, 强调普遍绿化和园林结合生产, 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4)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国各城市的园林建设陷于停顿; (5) 从1977年特别是1979年开始, 全国各城市的园林建设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起步, 建设速度普遍加快。

在艺术形式的理论和实践上,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50年代引入的苏联城市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理论, 对中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影响很大, 一般都讲究功能分区, 注重安排集体性、政治性的群众活动和文体娱乐内容。从60年代起, 中国园林学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园林规划理论。7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园林建设理论研究有较大进展, 逐步注重发扬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 强调园林艺术形式的主体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 中国的造园家结合功能要求, 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点、景线、景区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 创作出一批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2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 国家园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许多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理论被介绍到国内, 现代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充实, 城市公共绿地的兴起成为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形式。

2.1 城市公共绿地的发展

从建国到“文革”前的十多年, 是我国公园发展较快的时期。建国初期, 特别是五、六十年代, 党和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极为重视, 先后提出了“普遍绿化, 重点美化”的方针, “大地园林化”的口号, 在城市绿地建设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全国各城市开辟了许多公园、街心花园和小游园。以杭州市为例, 杭州植物园、花港观鱼就这一时期修建的。许多新中国成立前遭受破坏的公园这一时期也进行了修复、改建和扩建。到了六十年代, 城市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发展到26080公顷, 公园585个。“文革”期间, 许多公共绿地尤其是由古代园林开放拓建的城市公园受到相当的破坏, 城市绿地建设陷于停滞。1973年以后, 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绿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在全国各地又逐渐展开。杭州动物园, 南京园林药物园等一批公园陆续建成。据85年底对全国220个城市的统计, 仅公园就有978个, 全国城市公园总面积增加到20956公顷, 分布也逐渐普及, 公共绿地的类型和内容很丰富, 供居民游息的公园绿地就有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专类花园、动植物园、儿童公园、小游园和广场绿地等, 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憩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城市绿地作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得到长足发展。城市绿地的建设向着个性化、系统化、人性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规划布局从僵化、单一逐渐变得灵活多样, 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花灌木、地被植物, 特别是草坪的大量应用, 不仅增加了绿化量, 而且还扩大了绿地的可视范围, 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绿地的类型也出现了新的发展, 公园出现了主题公园、雕塑公园等一些个性突出的专类公园, 同时随着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 屋顶花园等特殊场地的绿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2005年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8.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83㎡。另一方面国家还先后出台了城市绿地建设定额及相关法律法规, 城市绿地不仅在数量上取得绝对突破, 还为自身的建设取得了法律上的依据, 逐渐朝系统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2.2 以杭州的城市绿地为例简述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特点

2.2.1 五六十年代杭州公共绿地代表作品——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地处苏堤南段西侧, 前接苏堤, 北靠西山, 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 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 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解放后经扩建, 全园面积近三百亩。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花港、草坪和丛林几个部分组成, 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 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 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 争夺食饵, 纷纷跃起, 染红半个湖面, 以为胜观。

花港观鱼的雪松大草坪也是杭州疏林草地景观的杰出代表, 面积约14080m2。以高大挺拔的雪松作为主要的植物材料, 在体量上相互衬托, 十分匹配。雪松单一树种的集中种植体现树种的群体美;适当的缓坡地形, 更强调了雪松伟岸的树形。四角种植的方式, 既明确限定了空间, 又留出了中央充分的观景空间和活动空间, 景观效果与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2.七八十年代杭州公共绿地代表作品——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 以夏日观荷为主题, 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 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 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 近岸湖面养殖荷花, 每逢夏日, 和风徐来, 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 令人不饮亦醉。后曲院逐渐衰芜, 湮废。

如今的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 全园分为岳湖, 竹素园, 风荷, 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 郭庄, 杭州植物园等, 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 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 分布着红莲, 白莲, 重台莲, 洒金莲, 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 莲叶田田, 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 人从桥上过, 如在荷中行, 人倚花姿, 花映人面, 花、人两相恋。

2.2.3 九十年代后至今, 杭州公共绿地代表性作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 一期占地面积3.46平方公里, 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 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 实行完全封闭, 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 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 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 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 “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 不仅可观赏, 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西溪的景色特点以天然质朴为美, 专家们将其提炼为四个字:“冷、野、淡、雅”。冷, 就是幽寂、冷静, 好似都市里的一帖宁静剂;野, 就是天然、野趣, 宛如红尘中的原始净土;淡, 就是淡泊、清远, 能使人领悟回归自然的哲理;雅, 就是文雅、高雅, 寻常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西溪的地理特色是湿地景观, 主要的地貌为低洼的水网平原, 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 有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在一期保护工程里面除了朝天暮漾作为生态保护区原封不动保存下来之外, 另外还有虾龙滩、费家塘两大生态区块, 在首期湿地公园3.46平方公里中, 以上三大生态区域和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 约占总面积的94%, 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使西溪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最具有湿地特色的部分、最摄人心魄的部分完整地保护了下来。

3 结语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了我国现代园林对于传统古典园林的传承及其一系列的发展,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现代园林是在国内政治动荡、向往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而后又备受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期间不可否认地被抹杀了民族性与地方特色。在现代园林中,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西方的影子, 尤为显著的是上海的现代园林, 当然这是与地方的文化背景、开放程度等方面分不开的。

较之上海, 本文所涉及的杭州园林是西化程度较低的, 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享有盛誉, 这是我国在古园林保护与建设上成功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一味地仿古、复古, 园林建设在延续传统园林文化精髓的同时, 最终还是要与现代社会结合。以上是本文一些粗浅的认识, 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相关课题的研究中来, 以便形成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植.中国造园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庭风.缺少批评的孩子-中国近现代园林.中国园林.2000 (5) :23-29

[4]童隽.江南园林志.北京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7

[5]自钊义, 园林与文化的关系《山西建筑》.2003 (5) :25-260.

[6]罗枫, 现代主义和现代园林-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园林影响初探.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中国文人园林的发展农林学类论文 篇5

摘要: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关键词:中国文人园林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文人园林产生的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先秦、两汉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到了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普及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

东汉末,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人们深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因此滋长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即使曹操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魏晋时,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就是残酷的诛杀。于是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是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士大夫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如“竹林七贤”,他们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其行动则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处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早期的山水诗文也大量涌现于文坛。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既然成为社会的风尚,为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于是,山水园林、山水风景区蓬勃发展。其中,尤其是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因直接受到时代思潮的哺育启示而茁壮成长,比较普遍,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当时文人的园林其规模一般都小而精,造园的手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过渡,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互相启导,互相发展,是包含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赏,开启了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文人园林的萌芽

隋、唐时期,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兴盛,艺术水平也大为提高。其一,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其二,兴起科举制度,广大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一旦取得官僚的身分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宦海浮沉,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经营园林,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其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的.社会交往的场所,受到文人趣味、爱好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就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唐代园林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风格的发展趋向也是十分明显的,皇亲贵族、世家官僚的园林偏于豪华;而一般文人官僚的则重在清新雅致。后者似乎较多地受到社会上的称道而居于主导地位,其间的消长变化足以说明文人园林早在唐代即已呈现萌芽状态了。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等,比较有代表性的造园文人有白居易、柳宗元、王维等。文人官僚开发园林、参与造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这对于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及其风格特点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文人园林的发展、成熟

从宋代到清代雍正年间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前期,成熟前期意味着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在这个七百七十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改朝换代、政治经济形势的更迭变化,园林的发展包括文人园林的发展当然也有相应的起伏波折。宏观的说,它呈现为马鞍形的两个阶段,或者说高潮:两宋是第一个高潮,明中叶到清初是第二个高潮。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而文化方面尤为突出。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够继隋唐全盛之后而臻于成熟的境地,自有其特殊的背景。首先,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庄园经济几乎绝迹。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然而,宋代却又是一个国势羸弱的朝代,处于隋唐鼎盛之后的衰弱之始。宋王朝从建国之初的澶渊之变历靖康之难,最后南渡江左,偏安于半壁河山,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政策换来暂时的安定局面。一方面是城乡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则无论统治阶级的帝王士大夫或者是一般的庶民都始终处于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的困扰中。宋人的诗词中多见于此类感喟之情。这于盛唐文学中常见的杖剑远游,气吞山河的豪情和开辟异域、立功边塞的气概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社会的忧患意识固然能够激发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匡复河山的行动,同时也相反地导致了人们沉溺于享乐、苟且偷生的心理。而经济发达与国势羸弱的矛盾状况又成为这种心理普遍滋长的温床,终于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的生活浮荡、侈糜和病态的繁华。因此,园林的大量修建,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较之隋唐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城乡经济的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园林的建筑、观赏花卉和树木的栽培技术、叠石技艺的水平等大为提高,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的保证,也是当时园林艺术水平成熟的标志。第三,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高。科举取士制度更为完善,文官执政可说是宋代政治的特色,并成为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民间的士流园林更进一步文化化,又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第四,宋代诗词虽然失去唐代宏放的、波澜壮阔的气度,主流转向缠绵悱恻、空灵婉约,规划设计的精致则又过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以绘画艺术为重的朝代,尤其是山水画受到社会上的重视已达到了最高水平,因而达到了绘画与文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确立了独特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方法对于文人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士流园林兴盛和文人广泛参与园林规划设计,在园林中熔铸诗画意趣比之唐代就更为自觉,同时也开始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

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同时影响着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著名的有艮岳、苏州的沧浪亭等。

两宋的园林作为成熟前期的第一个高潮阶段,总结了上代的成就,开启了后世的先河。到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基本上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明永乐以后才逐渐进入成熟前期园林发展的第二高潮阶段。明中叶以后,元代那种自由放逸、各出心裁的写意画风又呈现灿烂光辉。文人画风靡画坛成独霸之势,并达到了绘画、诗文和书法三者的高度融合。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的比过去更为普遍,园林艺术的创作,相应地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1.由以往的全景山水缩移摹拟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意为主的趋向。2.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普遍使用犹如绘画中的题款,意境信息的传达得以直接借助于文学、语言而大大增加信息量。园林意境的蕴藉更为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地融合诗文、绘画趣味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一方面是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而促成文人园林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商贾由于儒商合一、附庸风雅而效法士流园林,或者本人文化不高而聘请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势必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著以或多或少的文人化的色彩。市井气与书卷气结合的结果冲淡了市民园林的流俗性质,从而出现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由于此类园林的大量营造,这种变体风格又必然会成为一股社会力量而影响及于当时的民间造园艺术。这在江南地区尤为明显,明末清初的扬州园林便是文人园林风格与它的变体并行发展的典型局面。

清初,康熙帝南巡江南,深慕江南园林风物之美,归来后即聘江南文士叶洮和江南造园家张然参与畅春园的规划设计,首次把江南园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渗入宫廷造园艺术,为后者注入新鲜血液,在园林的皇家气氛中平添了几分雅意清新的韵致。当时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如避暑山庄等。

文人园林的大发展无疑是促成江南园林艺术达到高峰境地的重要因素,它还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并且普及到全国各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一种造园模式。清乾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盛极而衰,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的后期阶段。文人园林相应地日益呈现出形式脱离内容的倾向,由早先的生动风格蜕变为僵化的模式,以往的生命活力也日益衰竭,它的四个特点亦逐渐消融于流俗,大部分徒具躯壳而丧失精神实质了。文人涉足园林也不象上一个时期那样比较结合实际,诗文中论及园林艺术的虽然有一些精辟的见解,但大多是一鳞半爪,偏于描述性的心领神会,因而难免浮泛空洞,失却了上一个时期文人造园的进取、积极的富于开创性的精神。

中国园林景观发展 篇6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 景观设计 发展 特征

一、概述

我国近代城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规划模式基本照搬前苏联的经验,住宅及居住区景观规划布局简单的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而且也很少考虑环境与景观设计,只能基本保障居住而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重视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先后出现了一些景观设计理念。但这些理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多从经济性和政治角度方面考虑,没有从人的使用价值和舒适角度出发来设计,因此很难称之为“以人为本”。在当时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没有给予重视,很少有实际的实施,仅仅成为了宣传和广告的筹码。

二、无自主创意的照搬时期

建国初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居住区的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体,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在那个时期,居住区规划多采用欧美的“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住宅多为2~3层,类似庭院式建筑。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在这个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培养我国自己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人员,只是简单模仿欧美的原设计理念。在这个时期,有地方住是最基本的,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约束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三、大雷同的粗放型时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几乎是全国性的大雷同,它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附属有很广泛的趋同性,异样的差别可能会给设计者带来更多的麻烦。在当时的建筑大学里已经有景观设计课程,但不是主修课,根本谈不上居住区或城市景观设计专业。而这个时期应是我国建筑及居住、城市景观设计自主创意与理论基础的形成时期,但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极端高度集中,丰富多彩的创意被扼杀在萌芽中。

在当时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少考虑居住区景观和生态。人们的意识中,更多的是封闭和防范,国家的主导就是备战,大量的建设资金用到了军事设施上。休闲养性也不是“无产阶级”应该有的,这些通通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享乐的低级生活方式,没有人敢触及这些腐朽思想。那种先生产后生活的急功近利式大革命和不切合实际的思想及行为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没有谁再敢提及生活的舒适、社会的和谐、艺术和美的享受,我们的生活都是为了阶级和斗争。生活的外围空间都被封闭起来,一切都是为了备战,谁也没有心情去想景观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居住区的原有景观也大部分被标语、语录、口号和伟人的塑像给覆盖,政府完全替代了社会和居住区的所有“规划设计”权,与生活有关的思维和创造,以及艺术也要高度的统一,并且极据政治色彩,“大家”都在比着谁更能创新更好的伟人塑像或能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前沿性最强、最“忠”的题材,完全不存在居住区或生活区景观设计与实施的任何可能。存在的只有高度的全国统一的“景观”。这是一个特殊的、史無前例的中国式的社会与居住区景观设计形式的“发展” 历程。

四、意识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居住区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但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积累,富裕起来的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也不断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居住区盛行各种风格的环境景观设计,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观赏,还注重为人所用。但不伦不类的景观设计,不切实际,不实用的设计也有较大程度的出现,留下来的诸多后遗症也令居住者烦恼不已。

21世纪伊始,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政府、房地产商和居民的重视。人本主义景观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僵化了的固式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着重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创造出自然、舒适、亲近、和谐宜人的居住区景观空间。21世纪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它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首先以植物学、环境学、人居学、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要素:地形、水系、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天象、时空变幻等。逐步开始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共存的协调关系,使居住区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景观多样性。其次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关注人文环境小品、构筑物、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民俗文化等诸方面的综合规划住宅景观生态,它既包括有声、光、电等功能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使居住区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景观的质量和文化的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也是社会实力与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中国园林景观发展 篇7

1.1 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追求一种“世外桃园”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古典园林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中国传统园林一般区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官僚文人和富商大贾们的私家园林两类。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以及乡土材料的精雕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讲究人工改造的造园理论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区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现代简洁,即使有仿欧式小区,也完全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通过传统园林手法的适当运用,小区园林意境有了新的延伸与体现。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居住区园林的名贵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环境,还要具有欣赏画意。

2 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遵循可持续性和生态原则

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以及生态过程之美,并使之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它运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景观设计成这样一个有机体,它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水与最小程度的依靠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使这个有机体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续地运转及生长。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2.2 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宽容精神,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它追求的是居住与城市的融合;城市与自然的融合,生产、工作与商业、居住的融合;公共交通与居住区的融合。坚守民族文化精神,就应当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而且要把这一原则推及到对待“他者”文化的行为之中。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 结语

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也可以借鉴西方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这是中国景观园林学的根基所在。

当代居住区园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最贴近生活也最适用,居住区园林在数量和面积及使用上均为城市绿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故其设计更应审慎思考。无论是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还是拿来主义洋为中用,都须贴近民众和生活,真正以人为本,做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设计。

摘要:从我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背景入手, 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及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探讨现代居住区设计新思路, 以期营造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 突显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钱健.建筑外环境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2]孙喆.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 2007 (3)

[3]刘晓明.展望未来我国风景园林的发展[J].中国园林, 2007 (4)

中国园林景观发展 篇8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当然这里所说的继承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如果只是形式上生搬硬套,只会让人产生牵强附会的感觉,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由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造园目的和所服务的人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其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和施工技术,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2 古典园林概述

2.1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它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1)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2)春秋战国~秦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至秦、汉时华夏一统,国力强盛。帝王和贵戚富豪纷纷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大量增加人造景物,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3)南北朝~隋唐五代。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动荡,至隋、唐又复归统一。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文化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时期。此时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4)两宋~明初。宋代的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园林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园景主题鲜明,富有个性;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明中叶~清中叶,由于农业、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造园的风气又复兴盛。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数量骤增,同时皇家园林快速发展,成为各种园林风格的集锦。造园法则达到成熟,出现了许多造园理论著作。文人、画家也积极投身于造园活动,形成又一个造园的高潮。

2.2 中西方古典园林风格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哲学体系的差异,形成两种典型的园林风格——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和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式园林。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看,十分强调理性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这种社会意识的支配下,艺术的哲学——美学自然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这种美学思潮一直顽强地统治着欧洲几千年。它企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立美的标准和尺度,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同时也深深影响到园林。欧洲几何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中国古典园林则滋生在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对中国园林影响深远。这种原则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而获得的,它出自心灵,不是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表现了中国对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中国古代受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质朴无华的气质。“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正是造就中国园林独特风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从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它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虽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却更传神、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意境经常借匾联题诗来破题,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感官的因素获得诗的意境美。

这两种园林艺术各有千秋,它们之间仅是风格不同,各自所走的路不同,它们没有高低之分。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2.3 小结

纵观历史,园林的发展都是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的时期。而我国目前正是处在百年战乱后的快速发展期,人们生活安定,物质丰富,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建造园林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当今的中国一定会迎来园林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

3 研究古典园林对当代造园的意义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沿袭数千年,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潜意识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唯物辩证法说过,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应该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把握精神更是设计者应该认真思考的方向。中国人喜欢在自然中聆听天籁,在性情中享受人生。因此,在当代的造园活动中要认真研究这种哲学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

3.1 “天人合一”和生态艺术

我国当前这个时代可称为环境时代或生态时代。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而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最具典范性的生态艺术,最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和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 它虽然产生和发展于古代,却能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所在,它包括造园艺术和技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不只反映在表面的形式和艺术上,更体现在它的造园施工技术上。如果只是看到园林艺术美的一面,而不去深思其让园林的艺术美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的施工方法,那么这种“合一”只能是肤浅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代园林中也经常使用石子铺地,而且图案可以完全与古典园林一样,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园林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然平等、和谐。

3.2对意境追求的启示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所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让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入心入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虽都是山石花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由于序列组织,空间布局,细节设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各的个性美。

园林的意境美不仅在于其个体景物的美,而且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加上气候的变化、人及植物气息的融入,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以及看似不经意的一堵墙、一洞窗都能引起人对空间无限的遐思,让游者的情感寄托于此。

意境美是以人的感受为中心而创作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尊重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心理,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戏剧、山水绘画与园林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广泛吸收和发扬,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的通感和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特色美。

4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被世界公认为园林之母,艺术之奇观。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要体会到一份沉重。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块美丽的土地、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景园艺术,更留下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将悠久的历史文脉流传下去,是我们华夏子孙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学习有限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拓展自己的文化底蕴,学习和掌握多种相关门类学科,让自己首先成为杂家,进而成为专家,运用各种知识创造出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美。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沿革,哲学体系发展,追求和把握意境的阐述,分析了中国天人合一精神和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从中寻找我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古典园林,历史沿革,哲学,意境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

[2]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中国古典园林铺装的继承和发展 篇9

关键词:古典园林铺装,现代园林铺装,继承,发展

1 古代园林铺地材质及类型

《园冶》铺地篇中所提及的地面铺装材料有乱石、鹅子石(鹅卵石)、瓦片、石板、青版石、诸砖等。常用的铺地类型有花街铺地、雕砖卵石铺地、卵石铺地、方砖或条石铺地、嵌草铺地等。我国古典园林铺地,浸润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其设计理念与实践给当下方兴未艾的现代园林铺地提供了兼顾古今的健全意义,悉心研究、融汇运用,对于现阶段风景园林铺装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纹样的分析

铺地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景要素,体现了一种精神需求,即“视觉审美”和“完善人格”两大功能。因此,在古典园林中见到的复杂的装饰铺地纹路,不外乎是审美的需要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段。纹样是附加的思想符号,它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传递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中国古典园林的铺地纹样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对宗教或礼仪、仪式的需要和观念的表达、对吉祥的象征和市井文化的体现等[1]。

现今园林铺装材料形式多样,不断涌现,如马赛克、人造文化石、压印混凝土、水刷石、机剥板、金属、玻璃等,铺地纹样也随之丰富多样,整体构图不断创新。但是,在现阶段,铺装大多设计得比较粗糙,缺少了古典园林铺装中的“精美图案”、“精雕细刻”的那份巧夺匠心和意蕴,大多只可远观,禁不起细琢。整体看起来多了份时尚感,却缺失了中国特有的内涵。由此可见,古典园林铺装纹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很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3 中国古代园林铺地材质选择的特点及对现代铺装的启示

3.1 效法自然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成为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构建的理论基石[2]。地面铺装材料不论是乱石、鹅卵石、石板、青版石等所固有的自然纹理、粗糙的表面、不规则的形状均能反映出自然素材的天然美。保留材质原有的形状、纹理等自然朴实的风格和特色就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所追求的,体现出古典园林景观空间的自然协调及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涌入的今天,人们仍有很浓的自然情节,铺装作为景观小品之一成为效仿自然着手点之一,除了利用人工或高科技铺装材料模仿自然,铺砌出朴实无华、充满变化的纹理外,在表现古典和自然方面仍是很好的选择。

3.2 得体合宜

中国古典园林中提倡“因地制宜”,铺装设计中应做到“因地施材”。利用不同材质铺砌会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或朴素、粗犷,或自然、幽静,或威严、端庄,或活泼、生动。一般在厅堂中会选择采用方砖平铺、油灰嵌缝、补洞磨面而成,能烘托殿堂壮观、高雅的气氛。而在路径上会选择乱石,营造出天然野趣。在庭院深巷之中,则使用青砖甬道,使园路显得庄重沉稳。正是由于合理选用材质使得园林铺地与建筑、环境在材质、色调上有了呼应,生动的融合建筑和自然景观,体现园林意境。

现今的铺装材料丰富多样,但是每种材料的外观、质地、强度、使用条件等均有其一定的特点,因此在选用材料的时候必须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使用功能等选取最合适的材料。这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开始之前就应该深入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与使用情况,以有的放矢,避免不合理滥用的情况发生。

4 中国古典园林铺装的特色分析及发展

4.1 重视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寓情于景”,意境的营造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是中国园林最本质的一个特征[3]。我国古典园林善于利用铺地来渲染环境气氛,使游览者在审美的过程中激发联想,从而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如个园入口“春景”,铺地采用了“冰裂式纹样”,营造出春笋发、冰雪融化的景象,把春天的意境加以很好地烘托。

部分优秀的现代园林场景铺装往往根据周围环境、建筑的不同,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大面积地面铺装,采用图案铺砌的方法来表达不同的意境,整体表现园林景观。例如南京中山门附近一处广场的铺装是城墙砖铺设的,与城墙呼应,营造古色古香的意境。不过意境营造的失败案例也不在少数,因此在这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4.2 装饰性强

中国古典园林的铺装善于根据园景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纹样、质感、尺度、色彩来铺装。路面或自然、或古朴、或活泼、或粗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例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一段路面,以棕色卵石为底色,以橘黄、黑2色卵石镶边,中间用彩色卵石组成花纹,显得色调古朴,光线柔和。

经过精心设计的现代园林铺装,尤其是广场铺装,都有一定的装饰性,这也是现代铺装的发展趋势。不过过度的装饰,有时会喧宾夺主,甚至给人视觉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在继承装饰性这一特点时,要有一定的控制度。

4.3 注重生态性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注重生态性,首先体现在“因地施材”。中国古典园林中提倡“因地制宜”,在铺装设计中则体现在“因地施材”[4]。铺装的材料丰富多样,但是每一种材料的外观、质地、强度、使用条件等都有一定的特点。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则常常会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使用功能等选取最合适的材料。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注重生态性其次体现在美观与功能并重。《园冶》中就有“鹅子石,宜铺于不常走处”的论述。而在南方园林中普遍使用的花街铺地与卵石铺地,不仅美观富有情趣,而且透水性好,非常适合南方多雨的气候条件。中国古典园林铺装的生态性还体现在材料本身的天然性和废物利用方面。

现代园林也开始逐渐重视生态这一理念,生态铺装也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基础。嵌草铺装、碎石和卵石等古典材料是透水铺装的首选,但是却不适合大面积广泛的应用。环保型透水砖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较新的材料,这样使得城市在保证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同时提高了其生态效应。

4.4 地域特征较强

中国古典园林按地域可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南北地域风格不同,使得园林铺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北方园林建筑富丽堂皇,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风格粗犷,所以北方园林铺地多呈现大气、粗犷的风格,如大面积方石、方砖的运用,材料上也多豪华壮观,如汉白玉、青石和北太湖石等。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地域范围小,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所以江南园林的铺地往往非常精致典雅,饶有趣味,材料也不追求豪华,破砖烂瓦都能运用得恰如其分。岭南园林由于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现代园林分区,已经不仅仅是南北之分,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结合建筑、景观以及历史人文的地方特点,设计搭配各样风格的铺装,这样能更好地展现区域特色,增强区域标示性。

5 古典园林铺装色彩的分析和继承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园林中色彩的追求不只停留在好看的基础上,同时对其功能和搭配也提出种种新的要求。冷色调的园林材料给人感觉或清爽明朗,或庄严肃穆,或恬静舒适。在不同的园林背景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意境。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冷色系的园林材料在我国沿用已久,影响深重,很多冷色调材料的应用能在现代园林中很好的继承下来并开创更多的表达形式。正因为冷色系色彩所具有的独特性深受现代人喜欢,并能很好地表达现代人的意念和精神追求,冷色调园林材料的研究应用必然会在园林造景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表达形式,为园林景观造景手法的更新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5]。

6 结语

日本景观设计师都田彻曾指出“地面在一个城市中可以成为国家文化特殊象征符号”。我国古典园林铺地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文化特殊象征符号之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园林中所选用材料种类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广大的园林建设者在对古典园林铺装材料选择和应用上进行继承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更好地从地理、人文、行为心理、生态科学等层面挖掘铺装景观设计的内涵,创造出结合国际潮流与地域文化特色的铺装景观。

参考文献

[1]廖振军,张海平.浅谈园林铺装的艺术表现[J].山西建筑,2004,30(23):234-235.

[2]李广文.园林铺装的视觉探索[J].山西建筑,2009,35(19):349-350.

[3]高林.园林铺装及其应用[J].安徽林业,1999(4):15.

[4]谌莉.园林铺装艺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150.

论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风景园林,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造园追求上,它与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渊源;在造园灵感上,绘画与书法艺术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造园手法上,所遵循的有常法而无定式则是其神奇与独具匠心之所在[1]。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传统园林在多方面都有所进展,但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作品仍少之又少。除了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忽视了园林的根本、漠视了场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摒弃了优秀的传统园林文化,使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2]。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园林,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思想,将其精髓融入到现代园林建设中,将对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1 传统园林的特点

1.1 因地而制宜,师法于自然的宗魂

早期造园家们很注意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营造园中的景致,以使园内景色散发天然的魅力。但师法自然的精髓是要高度抽象、艺术构思,将自然山水景物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再现于园林之中,营造出浑然天成的园林景观。而绝非单纯地照搬自然,再现原物。这就要求研究自然山水美的本质所在和形成规律。例如“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就是前辈总结的堆山理水的宝贵经验。细品可知,山峦有脉络走向,河流有源头迂回,是自然界山与水最朴实的规律。正如《园冶》作者记成书中说的那样“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即使是场地基址平坦,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造园景观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造园的另一大要素植物配置,一样要顺应自然。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与西方规则式的种植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人们还能欣赏到“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的野趣和“漫山枫树,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风貌。材料选择上不求奇寻贵,杨、柳、榆、槐、椿无不是园林中的常客,石上的青苔,假山上的络石,石缝中的书带草,蜿蜒伏地的小灌木、箬竹等,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它们不光给园子增添了别样自然情趣,也很好的遮盖了残留的斧凿之痕。

1.2 诗情画意的构思

我国传统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组景的要义贵在“立意”,精于意境。经过精心艺术构思的园林奇景,往往使人初疑上天之力、而叹斧凿之功,再醉构思之玄。同时,在早期的造园家眼里,草木有意、山水含情“一勺江湖,壶中天地”,无不反映了他们的思绪,身处其中或喜或悲或忧或叹就是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意境表达,正所谓意在言外、象由心生。

1.3 承传起合,多样统一的组织手法

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为景点、景区,使各景之间分隔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敞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创造了在“咫尺山林”营造多重空间的园林景观意境。

基于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及造园者和园主的建园初衷,中国大多数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曲径通幽”,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典型的古典园林空间组织手法是欲扬先抑、“开门见山”。内向型的设计手法层层展开,暗示了人们追求理想,冲破层层障碍到达梦想的世外桃源过程,符合当时人们朴素的价值观。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一木一草、一石一山、一台一阁,都映照着主人的心绪,表达着园主的哀思与处世态度。

2 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在进步,园林也在发展,传统园林的某些形式和理念已很难满足今人的需求,但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手法,高超的艺术涵养来说,恰恰又是现代园林作品所匮乏的。在一味的西方化浪潮声中,各地都出现了很多怪异所谓的“现代园林精品”,缺少了传统文化、忽视了场地记忆、背离了园林的初衷,这些“精品”迟早要被抛弃被批判。从传统园林中汲取营养,探索新的园林设计理念是我们继续考虑的问题。

1)丰富的功能与形式。园林最基本的功能是观赏,在这一点上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对象在逐渐改变。服务于宫廷及王公贵族的皇家园林,以及没落士大夫寄情的江南私家园林,都已成过去。服务对象的改变直接决定了园林功能及形式的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代园林的功能与形式逐渐从内向型走向外向型、从封闭走向开放。我们要充分考虑这一趋势,需要多角度分析大众的需求,研究开放式空间中人们的行为现象,为园林设计提供更精确的设计依据。

2)园林建筑的功能与地位。在传统园林中建筑往往是很微妙的造园要素。它是组织园林空间的重要手段,也往往是园林设计的点睛所在。不同地域园林建筑在风格、空间、色彩上往往风格迥异。恢弘大气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群,雕梁画栋极尽装饰,而江南私家园林中建筑犹如小家碧玉轻巧玲珑、朴素淡雅,表现出雅致、秀丽的风格[4]。从整体来看,园林建筑往往不是主要因素,但从局部来说,它往往又处于构图中心的重要位置。在现代园林中的园林建筑的功能性质等没有根本的改变,所不同的是建筑材料日新月异,建筑构造推陈出新,使得现代园林师的想法更为大胆,夸张的造型、奇异的色彩、诡异的形式等都能得以实现。

3)种植设计的原则。如果砖是建筑师的伙伴,那么植物就是园林师的密友。在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充分运用植物材料造景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共识。缺少了文化底蕴,植物景观设计往往显得单薄缺乏内涵,很难令游赏者触景生情,激发联想。植物配置的手法也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就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格和特征。人们已经不仅局限于植物的观赏寓意和个体姿态,而在配置中更多关注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地性原则。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为植物配置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不得不使人们重新审视我们手中植物材料的生态功能,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吸收和降低噪声、分解污染物等。营建合理科学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已经成了种植设计的一大原则。

4)园林小品的新意。a.园林景观雕塑。古典园林中硬质景观除了园林建筑外,更多的是山石景观,园林小品虽有但不多。随着中西方造园文化的交流,一些西方园林惯有的雕塑小品也逐渐出现在我们当代的园林设计中,无论从造型还是材料来说,确实极大地丰富了园林小品的内容,也具有较好的装饰美学的效果。b.园林景观照明。曾几何时,“张灯夜游”是古典园林中一项极富情趣的休闲活动,今天人们有了更多的手段创造出各种奇幻灯光,人们对照明的期待已不仅仅满足于安全的心理需求,更多的是利用灯光与夜色的交互变换,使园林呈现出与白昼迥然不同的趣味,逐渐形成了一种常规的造园技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园林景观照明也会成为造园要素之一[5]。

3 结语

跨地域、跨种族、跨文化的不同园林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影响、融合从未停下脚步。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有些事物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对于当代园林人而言,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探创新,将各园林流派思想与技巧高度的融合,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滨章.关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认知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林,2009(11):77-80.

[2]高歌.浅议如何创造中国特色现代风景园林[J].河南建材,2009(6):152.

[3]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霄峰.古典园林的启迪—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设计之影响[J].中国园林,2004(8):5-8.

中国园林景观发展 篇11

关键词:中国园林;法国园林;起源;差异

自在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造园家就从园林的外观特征进行划分,将世界上的园林式样分为三大类: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一个是以中国自然山水式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个是以几何规则式为代表的法国园林,本文通过分析两国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探讨如何寻找我国现代园林发展之路。

一 中法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造成了中法园林艺术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园林艺术,本文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论述。

(1)园林布局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丰富的意境,高雅的格调,多样的手法,充实的理论,繁盛的作品,在世界园林发展体系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自然写意主义山水园的风格,崇尚自然美,园林的构图规则影响着建筑,使建筑“园林化”,向自然敞开,自然本身又随着石、竹、水等渗透到建筑中去。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法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则是“几何形”式的,讲求对称,均衡和秩序,在构图上强调园林的中轴线,以凡尔赛宫为典型代表的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的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题,总体布局整齐对称,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图案的组织,处处显示着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掌控,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的四四方方,一切都表现出一种人力的创造和人工之美。总之,法国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规整一律,轴线分明,秩序井然,打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艺术效果。可见,中法园林是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园林形式。

(2)园林艺术风格的不同

在园林风格的追求上,西方追求的是骑士的罗曼蒂克,中国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情景交融。中国园林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思想, 因着这种理念,在追求园林美时就深刻体现出意味隽永的诗情画意,体现一种“天然之趣”和自然情调的意境。中国的古典风景园林既是一首凝固的诗,也是一幅动态的画,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人们在园林中追求真实的生命感受,寄托审美的情怀和理念,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誉的最主要因素。

法国造园表现体现的是“征服自然,为人而用”的思想,艺术上则遵循的是形式美的法则,这一思想和艺术法则支配着西方的建筑,艺术,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同时也影响着音乐和诗歌,而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自然而然地在这一法则的指导下,并更加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美。

(3)园林空间处理的不同

在造园技法上我国园林是模拟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骨架,以植物材料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创作无限的风光,又运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成空间,形成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所谓步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宋代以后,在模拟自然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的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写意山水园,以诗歌歌赋为题,点景,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达到诗情画意的境地,已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与之相反,法国宫廷式花园在空间处理上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美,园林艺术形式上从整体上追求的是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半轴对称,并按轴线布置喷泉,雕塑。树木采用行列式栽植,大部分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区的大花园,茂密的树林同样以笔直的道路通向四处,以方便到较远的地方骑马,涉猎,泛舟,野游等。例如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代表—凡尔赛宫。

可以看出,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而园林艺术这个词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优势密切相连的,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会有各自更好的发展。

二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园林发展趋势

自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之后,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纵观历史,中国园林应结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寻找现代中国园林发展之路。首先,打破局限,扩展设计理念。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需要投入新的创新源泉,“闭门造车”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缺陷之一,先进的理念不能从外界学习,园林被设置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因此我们现代园林设计师应当探索新思路,将中国传统园林的做法和空间布局应用到新的领域,以实现中国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我们的设计强调与人工园林相结合的自然植物群落,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命和自然生态的融合,如公园,植物园和绿地。让居民享受初试园林景观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第三,融会贯通,发扬中国特色。在园林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艺术设计形式,用开放的视角来看待传统园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一味地模仿与复制是无法行的更远的,也不能对我国传统的设计手法与西方的设计思想笼统照搬,而是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端正态度,与自身环境相融合,才能建设出更高层次的园林。

三 结语

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篇12

1 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紧密, 景观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 可以绿化城市的环境。我国的景观设计历史久远, 但是城市缺乏整体细致、大规模的规划, 随着几年对景观规划的重视, 城市建造者开始慢慢对景观规划进行资金投入, 使城市的景观开始得到改观, 由于时间不长, 所以景观规划的设计方案质量不高, 有的设计者没有生态环保意识, 设计出的景观方案破坏自然环境, 还有的设计者, 受西方理论影响过大, 设计出的档案并不符合我国的地理与环境, 生搬硬套的设计, 这样建造出的景观在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 一点不和谐, 更不美观。有的城市设计的方案变化多端且不长久, 风格差别很大, 使市民产生审美疲劳。总体上我国目前的景观规划缺乏整体性, 缺乏统一的规划。另一方面, 我国历史悠久, 具有很多名胜古迹, 但是由于景观规划的不健全, 导致很多建筑并没有展现出它的光芒, 甚至有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古楼建筑被强行拆除, 是我们精神财富的巨大损失。

2 中国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与世界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景观规划设计与世界发展趋势逐渐同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来多, 学习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广泛, 对发达国家的进步观念越来越认同, 很多外国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非常漂亮, 值得我们的设计者学习与借鉴。看到了哪些优美的景观, 我国人民对精神世界文明的追求越发迫切, 这对景观设计者来说, 是一个实践的好机会, 设计在于创新与创作, 创新需要放下思想包袱, 才能设计出不同的理念与方案, 才能开阔更广泛的空间, 建造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好的景观可以使人减轻压力, 心情愉悦。学习外国的景观, 不能一味照搬抄袭, 应该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计理念, 才能更好的与世界发展趋势接轨。好的景观可以使城市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可以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3 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

3.1 保护自然环境

景观规划的设计是为了美化环境, 而不是破坏环境。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发展, 才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地球不单单是人类的栖息地, 也是动植物的的栖息环境。所以我们建造景观的目的就在于更好的美化地球环境。景观的建造除了具有美观性合理性, 还需要注意土地的利用规划要具有可持续性, 不能经常拆换, 这样会破坏大自然, 也会浪费人力财力。

3.2 宣传历史文化

社会环境因素, 人文因素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灵魂。景观规划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 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 审美观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 对于景观规划设计也呈现出极大的异质陛。比如在工业时代, 是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 而在后工业时代, 则是可持续的论调。

4 关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4.1 不同学科的交融互补

景观规埘没计和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是紧密联系的。三者在融合中产生以及成熟过程里, 从来是互相影响的。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 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汁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相反的, 科学合理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师, 建筑师, 以及景观规划设计师们共同的努力来实现。

4.2 风格趋向简洁与自然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 就是土地的设计, 协调人与土地的关系。景观规划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到底是政府, 设计师, 还是市民呢?此时, 我们的答案自然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自然就是市民了。设计手法在市民看来, 是一种情感关的表现, 而且浓烈程度显得极为严重。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特别要强调公众的参与, 协作, 以求能反映出更多人的利益和意志, 并且远远超出功能, 造价美观等等内容。总的来说, 只有趋向自然简洁的风格才能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4.3 关于我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未来

国家的发展程度高低取决于全民素质是否有所提高, 而景观规划设计发展也取决于人类素质的提高。有一些地方, 失败的景观规划设计之所以能够取得实现和效果, 是由于设计师和决策者的专业素质不高而导致, 这同时也能反映民众的鉴赏力度不够, 所以在引导和培养公众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鉴赏力, 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普及, 是势在必行的。

4.4 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宣传, 设计人才需要培养

先进甚至超前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需要得到倡导和鼓励, 并且加以传播, 这可以有效的引导和树立民众对于任何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除了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和设计师本身的影响, 景观规划设计的职业教育以及文学艺术乃至大众传媒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的传播, 宣传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美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在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美国本土的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于景观规划设计事业的发展, 是起着最根本的推导作用的。

结束语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景观规划可以有效的满足人类的精神文明需求, 并且景观规划除了可以优化城市的环境, 还可以使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既要结合自然也要结合历史, 并且需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景观规划的设计方案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 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是基于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上的。并且要注意环保意识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 这样才能建设出更符合大众眼光的景观、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 1999 (2) .

[2]俞孔坚, 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渊源, 内涵与蔓延[J].中国园林, 2000 (1) .

上一篇:主梁变形下一篇:情感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