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类节目

2024-09-10

职场类节目(通用9篇)

职场类节目 篇1

一、引言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创办于2011年4月, 成为继江苏卫视《职来职往》栏目之后的又一大“职场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自开播以来, 收视率连续增高, 在7月份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收视率高达1.21, 在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中, 与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的娱乐选秀栏目分列前四位, 深得观众喜爱。然而回顾近半年的节目, 《非你莫属》屡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2年1月10日, “海龟”刘俐俐因“英雄双行体”和“祖国”等称呼与主持人张绍刚意见不同而起争执, 引起网友热议。而四个月后, 同样是“海龟”的郭杰在节目中因为法国留学文凭问题与主持人及“波士团”的几位评委的对话再次被网友讨论。郭杰在栏目中被称“演戏”。创新工厂总裁李开复闻得此事后, 于5月30日在微博上发起“万人抵制《非你莫属》”的投票, 要求栏目道歉。30多万网友参与了投票, 有94.2%的网友支持抵制《非你莫属》。《非你莫属》栏目瞬间再次成为众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单是微博上的讨论高达1247512条。有报道称, 李开复伺机炒作自己, 同时也是被消费了。就栏目来说, 李开复和《非你莫属》栏目组, 孰胜孰败暂不讨论。而栏目多次被网友所讨论, 其除了要遵从真人秀栏目的商业原则和服务原则外, 还有哪些原因影响着这些讨论?

笔者将栏目涉及到的几方的话语博弈作为探究当下媒介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并通过此切入点分析栏目中的冲突话题文本, 从参与栏目的对话分析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语境下话语权的博弈生态。

二、由栏目中三方的对话看其间的权力关系

从“职场类真人秀”《非你莫属》的定位来看, 它的目标是将求职的真实场景搬到荧幕上, 经过个人展示、评委互动提问等环节, 评委以选择亮灯还是不亮灯给求职者打分, 即留下还是离开, 求职成功还是失败。

栏目中构建对话的几方由12位来自职场的招聘经理或总裁、主持人张绍刚、《非你莫属》的场外第二主持、咨询师、还有选手三方组成, 通过三方的对话形成情节叙事从而构成三方的对抗关系。这也正如福柯所说, 对抗关系之间的差异构成权力的对抗。权力体现不平等的利益关系, 是通过斗争和抗衡在两方关系中发生效应。

对话意味着差异的存在和不同, 在与刘俐俐和郭杰的对话中可以看到:

(一) 主持人张绍刚

冲突一:

张绍刚:不, 你可以不在乎, 我无所谓听懂听不懂, 但是你说莎士比亚创制了一个叫英雄双行体。 (已经受到了“攻击”和“冒犯”)

张绍刚:稍等, 稍等, 稍等, 刘俐俐。为什么我在和你沟通的时候, 我浑身一阵一阵的犯冷呢? (刘的眼神) (下定义, 刘让张感到不舒服)

张绍刚:我很少和我的朋友沟通说, hello, 你觉得中国怎么样?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我们待在自己家里面, 还需要用大写来称呼吗? (你不应该这样称呼祖国, 是不礼貌和不对的)

张绍刚:你刚才这个交流方式又让我觉得有点冷。第一, 放松;第二, 正常聊天, 正常聊天。好接着说你的经历。 (你刚才不正常, 是太紧张了吗?)

张绍刚:我不知道是我的问题你听不懂呢?还是我哪个问题伤害到了你, 使得你开始具有了攻击性。 (太具有攻击性, 已经冒犯了我。)

张绍刚:我很少对一个求职者失去兴趣, 各位请提问。 (我对你无话可说, 你让我失望)

张绍刚:为你听到声音的这个位置是导演的位置吗?观众只是问了一下, 灯全灭了吗?你就又愤怒了。 (你一直在愤怒, 带着对我们的愤怒说话)

张绍刚:当然任何人对你的话提出质疑的时候, 你的眼神里都会流露出来恨和嘲讽、目露凶光。 (我们的质疑使得你眼神里总是透出恨)

冲突二:

张绍刚:文颐帮我们考一下法语。 (帮我们验证一下他的法语水平)

张绍刚:虽然我听不懂, 但他好像说了四遍了。好了好了。他是个什么状况啊。 (说了四遍, 都没听懂, 法语不好。)

张绍刚:我又说不该说的话, 我强调一遍, 我不愿在这个平台上做一个很费劲的工作叫打假和辨真伪。那个过程会使得咱们彼此双方处于特别不坦诚的, 处于彼此试探的状态。你也不舒服, 我也不舒服。但是我现在愿意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原因是社会学很难念。 (你是在骗人, 我不想打假。)

张绍刚:你告诉我, 你一年, 拿到了一个社会学的本科。拿到了一个社会学的本科, 你刚说的。你不知道社会学法国大家的名字。 (多处都证明你说谎了)

张绍刚:给我介绍一下, 法国有个著名的导演叫戈达尔。 (测验下你的知识, 如果还不知道, 那真的就是说谎了。)

从张绍刚和刘俐俐、郭杰的对话可以看出, 张作为语言的权威者处于审判者的地位, “单声”强调选手的不礼貌、不正常, 指认郭杰的造假。在这档栏目中, 张绍刚原本应是作为贯穿节目的使者, 而从上述文本中可以看到主持人是在用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影响节目的进程, 一方面违背了节目定位的职场真人秀节目的本质,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选手。“我很少对一个选手失去兴趣”, 张绍刚对刘俐俐如是说。

(二) 波士团评委

冲突一:

评委一:咱们都微笑一点。微笑一点。 (放轻松, 缓解刚才的不正常)

评委二:你知道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她的凶狠、蔑视之后0.1秒钟就会变成非常温柔。我都被吓到了。 (凶狠和蔑视之后还装作无辜, 很可怕。)

冲突二:

评委:没有, 其实我只是问他, 因为他学的高端旅游嘛, 所以我问的是在这个高端旅游的市场, 中国和法国的市场有什么不同, 但他给我讲自由啊, 因为我在讲MARKETING, 不是文化的东西。 (他的法语水平不好。)

评委:他在法国生活10年的话, 确实我觉得 (一般) , 确实我只生活了那么几年, 觉得 (差不多) , 你一直在巴黎, 是在南部?还是在什么地方? (他的法语水平不好。)

评委:恕我直言哈, 如果你要是读哲学这一类的专业, 它要求法文的基底是非常非常高的, 而且它的很多你要非常熟知它的这种背景。包括文化, 而且很多是很难读的。因为我有朋友读这个, 读了很多年都没有毕业, 所以我不知道您能够在法语这种状况下, 这么快就能轻松毕业。 (你对法国的毕业不太了解。)

评委:我是学社会学的, 法国的社会学是非常好的, 很多大家, 你跟我说法国社会学最有名的几位社会学家的名字。一位都可以, 就说一个。 (你说出来可以证明你的学历是真的。)

评委:因为如果你是的话, 法语会是MASTER, 他给你的证书里面会有MASTER, 而且你上面写的很清楚, 你自己写的很明白, 很清楚。 (这个分明不是硕士学历, 你在造假。)

波士团的评委作为整场节目的评委是由来自职场的12位经理或总裁组成。在上述对话中, 评委的话语是受主持人张绍刚所主导, 是出于被动的对话角色。进一步探究其原因, 从栏目的设置上来看, 节目的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由主持人和选手的对话构成, 已为后面两个环节“天生我有才”、“谈钱不伤感情”提供好了语境。

(三) 场外主持徐睿

冲突一:

场外主持:表情也太虚张声势了吧。马上就炸了, 呈现出攻击性。心理素质太差。 (心理素质差, 攻击性太强)

冲突二:

场外主持:目前他的履历的状况就跟他今天的穿着一样, 过度的修饰, 过度的包装。现在该是他脱掉外套的时刻了。 (你的学历和外表过度修饰, 不够真实。)

场外主持徐睿在选手“自我介绍”环节对选手追加评论, 以此来加强效果。而从场外主持的评论来看, 通过评论将自己的价值观表达给在场外收看节目的观众。

(四) 选手

冲突一:

刘俐俐:因为在那边, 就是说费用稍微有一点高, 然后我在新西兰呆了三年, 三年之后才回国。那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中国变化好大。我要是再在新西兰待, 我就会傻掉的。因为它那边的节奏太平缓。 (矛盾的引爆点)

刘俐俐:你是在生我的气么? (我刚才冒犯你了吗?)

刘俐俐:那请问你和别人称呼的时候, 你都说我的祖国吗? (你在所有场合都是如此正式吗?)

刘俐俐:哦, 我以为在这里要用很书面的语言, 这是为什么我才用敬语的。比如说我跟您称“您”。 (书面语在这种正式场合不可以用么?)

刘俐俐:你可以给我出题啊。 (我文笔确实很好)

刘俐俐:刚才脑子就很快啊。 (我脑子转得快, 刚才已经证明了。)

冲突二:

郭杰:是这样。忘记了, 当时确实有背过。 (我可能是忘记了。)

郭杰:哎, 不好意思, 我真的是晕倒了。 (我刚才晕倒了。)

郭杰:张老师和那些各位评审点到的一些东西我没有想到, 那肯定就是完蛋了。我觉得自己实际上自己是挺可悲的, 你知道吗?我明显感觉到, 我千万别晕倒了, 晕倒了第一让人感觉我还是装的。然后, 第二, 一下就空白了。然后他说, 你是在装的吗?我才意识我倒了一下。不过, 没关系, 应该是没有事儿的, 确实是一个压力吧, 确实是一个在场的压力。我最真实的感受是肯定是崩了, 而且这个对我的人生来说肯定是一个特别大的打击。那你说我该怎么办呢?So再努力吧, 还好, 就是真的学得这个, 然后呢?希望能做一些东西, 来证明吧。 (问的那些东西我都没有准备, 没想到会问到这些问题, 我没有装, 以后能努力吧。)

从上述文本来看, 刘俐俐的态度虽比郭杰略显强硬, 但也难逃主持人张的反问和否定。选手在对话中表现出自己优势面的同时还要不断平衡来自主持人、评委的提问和反击。

福柯认为, 话语不是自生自灭的, 它受到社会程序的制约, 这些程序最为人所知的是排斥程序。排斥程序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禁止, 它是指有一些话语是被允许的, 有一些是被禁止的, 意即有些话是可以说的, 有些话语是被完全禁止和不被允许的。控制程序的主体被看做权力的主体。

由图1可以看出, 在栏目《非你莫属》中, 主持人张绍刚通过热点话题“海龟”求职构造话题冲突, 使得整个节目贯穿以下定义、审判的语气, 用一副主人的身份对选手发问, 用“这样叫祖国”等语句隐喻选手的不礼貌和“作假”。说话者张绍刚与受话者选手以及12名评委构成一个话语群。侧面参与者场外主持徐睿则是作为侧面的参与者追加了选手和评委、主持人的对话。而亮灯环节的时间控制也是张绍刚来把握。

栏目《非你莫属》可被看做为布尔迪厄所说的一个小型场域, 它涉及知识、经济资本流通。在栏目《非你莫属》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中, 主持人张绍刚在场内主导着话语的走向, 和波士团的评委、还有选手构成三方权力关系。而主持人所代表的电视节目的话语主导着波士团的评委和场外主持, 所以就栏目内部权力关系来说, 实则是栏目和选手的两方对决, 即传统媒体代表的话语权占于上风位置。

三、媒介融合时代下“职场类真人秀”栏目权力博弈的转型

对话的进行代表着力量的权衡和博弈。除了在《非你莫属》场内的对话权力的博弈之外, 互联网提供了可供讨论的场所。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不仅提供了公众表达交流的机会, 还构建了一个打破了等级次序, 颠覆了传统权威的空间, 在此空间里, 每个言说者都是平等的权力主体, 都具有质疑、论辩、表达的权力, 而不论言说的内容是对还是错。因此网络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理论中的最为理想的交往空间及公共领域, 其形成的公共舆论是最能体现社会大众民意的公共空间。[2]从郭杰“晕倒门”看, 创新工厂CEO李开复在微博中发起万人投票抵制《非你莫属》使得对话不仅仅限于栏目内部几方参与者, 同时涉及到微博博友、精英话语以及主流媒体对其报道, 从而改变了话语的态势。

李开复通过微博发起抵制栏目的投票, 截止6月6日, 有320329人参加投票, 94.1%的博友投票给“我抵制《非你莫属》, 直到节目道歉整改。”如图3所示:

同时, 笔者搜集了媒体关于郭杰“晕倒门”的报道共28篇, 其中来自新华网和《人民日报》的报道有6篇。从这些报道中, 笔者发现郭杰“晕倒门”在李开复发起“抵制”投票后深受媒体关注。事后, 法国留学生也一同参与抵制活动, 在优酷网上传视频, 批评《非你莫属》栏目, 并联合法国留学生致信广电总局, 要求栏目道歉;而质疑郭杰文凭的评委文颐的学历也同受质疑, 其公司的网站也遭受攻击。

从报道来看,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观点:1.抵制栏目整改;2.李开复有炒作之嫌;3.事件最新走向;4.张和李价值观不同, 网络环境也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节目体现了社会现实, 不一定需要整改。而认为节目要整改的报道占16篇, 占报道28篇总数的57%。

在凤凰网站上, 还有对此事件的投票。其中, 52.6%的网友认为“栏目靠争议性博得收视, 道德底线下滑”;71.05%的网友认为“李开复的抵制是争议性, 对栏目的行为恕不可赦”;72.05%的网友认为“赞成李开复的抵制, 过度娱乐化的栏目应该抵制”;38.81%的网友赞成“《非你莫属》整改, 抛向娱乐化向专业靠拢”。 (如图4所示)

从媒体报道和发起的投票来看, 网络技术的支持为事件的走向提供了变化的契机。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到该事件的讨论中。拥有强大公共话语权的电视在微博时代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电视所影响的价值观被人们拿到公共领域进行讨论。伊尼斯曾经说过, 媒介的不断发展是处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不平衡中, 而对于媒介融合的当下, 我们看到了不同话语之间通过讨论来达到一种平衡。

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 李开复身为创新工厂CEO, 他的抵制意见也代表着一种精英话语。[3]精英文化在价值导向上, 宣传社会理想、真理、正义和伦理性;在审美趣味上, 注重审美价值、严肃性和独创性;在文化功能上, 以社会教化、价值规范为己任。有留学生在采访中说到, 是自己把节目中留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告诉李开复, 希望李开复能够帮助。权力是具有生产性的, 精英话语所代表的知识权力在该事件中也得到了体现。李开复在采访中说, 栏目的定位虽是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 但在栏目中却传递着负面的价值观,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留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负面印象。

因此, 在事件中, 可以看到主流话语对其他文化形态进行归训和约制在集体参与中被不断讨论和消解, 在寻求话语合法化的同时“精英话语”或形成的意见领袖影响了话语导向。

在最新的报道中我们看到, 评委文颐放弃了自己的坚持, 选择道歉, 并注销了自己的微博。而张绍刚说, “错的自己会改, 但是该坚持的, 还是会继续做下去。”

四、“职场类真人秀”栏目权力博弈的背后

纵观我国媒介发展的道路, “四级办台”的政策影响了电视媒体的话语走向, 取消后市场化要素的冲击为传统媒体——电视带来了竞争。作为娱乐化工具的电视[4], 一方面要顾及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渗入, 另一方面又要为收视率的提升而做考虑。栏目《非你莫属》的制片人在采访中说, 天津卫视此前一度名声平平, 《非你莫属》栏目是考虑到当下求职难的因素后精心策划的, 因此节目的播出, 收视率也一度上扬。在尊崇收视率为上的电视栏目背后, 招聘公司、选手、主持人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 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不断转换。

资本的转换影响了意见的偏向, 使之形成了两派抗争。一边以李开复为代表, 支持的还有海外留学生、受众的投票以及占据57%的媒体意见;一边是栏目《非你莫属》, 支持者有主持人张绍刚, 波团的评委, 小部分受众和媒体意见。根据布尔迪厄权力场域和资本关系图可以看出:

布尔迪厄认为, 权力场域同时涉及到原场域的阶级利益。在意见的两边, 原有的资本也影响了意见的流向。从李开复与《非你莫属》栏目的资本总量对比可以看出,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通过舆论助推意见、精英话语的加入与使得意见发生转向是分不开的。基于原本的资本, 网络提供的是舆论平台, 而达到意见的合理化。反之, 如果事件通过舆论无法达到解决时, 就如事件中的海外留学生, 通过写信给广电总局, 发起投票, 寻求组织的帮助等合法化渠道使得意见达成共识。

五、结语

从此事件可以看出, 网络作为公共领域的平台只是为事件的讨论提供了对话的空间。通过精英话语的介入和网络平台的提供, 媒介之间权力话语的博弈已不单单是“单声”的独奏, 而是在公共领域多种力量形成的“合奏”。

传统媒体的话语导向由参与新媒体讨论的权力主体的介入而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在生产栏目时, 以国家意识形态和市场原则为导向。而在新媒体上的讨论, 主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代表着不同的话语, 使得公共领域的讨论发生了转型, 但就话语力量来说, 还是需要意见领袖或精英话语来主导意见, 影响意见的走向。从此事件的文本所透露出来的权力关系来看, 媒介融合时代权力的博弈同样也是依附着权力主体原有的资本权力。

然而, 使用新媒体、参与讨论的受众在事件中成了助推者, 投票、写信成为了维护自我身份权力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背景下, 权力博弈似乎不是因为权力主体的数量而变得复杂, 它是在于意见气候的分流下权力主体争夺自我话语权的转变, 从而使得对话不断趋于理性化。诚然, 这对于当下的中国, 已然是推动了媒介文化的发展, 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的意义。

摘要:继2012年1月10日张绍刚和“海龟”选手刘俐俐在“职场真人秀”栏目《非你莫属》起争执之后, 同年5月21日从法国留学回来的郭杰和张绍刚在节目中再起异议, 张直面称郭“你是在演戏吗?”此期节目播出以后, 立即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包括主持人张绍刚也自称是用语言暴力伤害了选手。5月30日, 在法国留学生请求创新工厂总裁李开复帮助后, 李开复在微博中发起投票抵制《非你莫属》栏目, 近30万网友参与投票抵制《非你莫属》, 要求栏目道歉。为什么此档节目屡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在其中, 李开复的参与对栏目最终道歉起到什么作用?本文对刘俐俐和郭杰两个求职者栏目中的求职视频做相关的文本分析, 结合文化研究的观点, 从权力博弈的角度分析传统电视真人秀节目与网络上的讨论之间几方话语的博弈平衡关系。

关键词:媒介权力,新媒体,博弈

参考文献

[1].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3].尼古拉斯.阿伯克隆比.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刘利群, 傅宁.美国电视节目形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1.

[5].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6].汪民安.福柯的界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7].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8].尹嵩.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博弈和权力关系的重构[D].硕士论文, 2011.

[9].崔凌.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权力:话语的建构效果[D].硕士论文, 2010.

[10].丁柏铨, 陈月飞.略论媒介权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3) .

[11].谷歌新闻搜索.凤凰网娱乐版块科技频道:《非你莫属》求职者学历遭质疑竟当场晕倒[EB/OL].http://tech.ifeng.co m/internet/detail_2012_06/01/14983678_0.shtml.

职场类节目 篇2

一、节目简介:

当下娱乐文化已经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众消费的主要精神产品。常规及缺乏可看性的综艺类节目、生活类节目,已不能满足大众的胃口,在现在国内各大娱乐综艺节目中,招聘类节目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关注与评赏,并在观众中形成了良好的收视群体。广西电视台《XXXX》节目以全新的视角展开集挑战、智慧、魅力等特质于一体的高端招聘节目,打破传统的编排理念,以最新、最具实力的国内企业招聘文化及招聘形式为重点,通过专家分析、解读等形式,重点打造本栏目的观赏性、知识性及趣味性等特色。

二、栏目的受众群体:

1、各大高校的在校及应届毕业生。

2、广大社会各界人士。

3、实力企业家及单位。

4、猎头招聘公司。

三、节目形式:

1、节目的运作过程:

1)节目播出期限:每周一期,整个栏目共设30期。

2)节目的播出时间为:每周五或周六晚上的黄金时间段8点钟。3)节目总时长为:1个小时(含7分钟的广告时间)。4)应聘选手:每期节目安排4名应聘选手,每名选手分3个环节进行展示。

5)展示环节共分为3个:

A、开场亮相:选手出场并做自我介绍。

B、天生我才:现场播放选手的VCR并做口头介绍。

C、谈钱不伤感情:在选手通过前两个环节后可以有条件与选择其本人的企业做相互选择,企业为选手提供相对应的岗位及相应的岗位工资,选手可对几家或一家企业最选择。

2、节目参与企业:每期为10家,整个栏目共300家企业分别为广西或国内知名企业。

3、每期都有一名至两名职场专家在现场对求职者及企业做分析及解读,能让企业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让求职者更好的做出选择。

四、节目的营利模式:

1、广告营利:

1)硬广:栏目赞助商:品牌服饰、品牌饮料、矿泉水、品牌笔记本电脑等相关企业的影视广告。

2)软广告:主持人的背景图片、话筒上的LOGO标志、主持人服装以及电视屏幕下方出现的流动字幕及标志性LOGO。

2、企业上节目的费用:各个报名参与本节目的企业可享有前5期免费参与的节目的待遇,5期过后,每期按照每个企业1000元的费用收取。

3、个人上节目的费用:在本栏目开播过程中,前5期报名参与本节目的选手可享受免费的待遇,5期过后,每人每期按照100元的费用收取。

4、网络营利:

本栏目与网站进行合作,建立网络连接点,提高栏目收视率及网站点击率,并提高栏目的知名度。

五、节目的延伸产品:

1、通过本栏目的开播,提升节目的人气与关注度,可建立自身的招聘网站。

泛娱乐生态下职场真人秀节目探讨 篇3

1初探泛娱乐化背景下职场类真人秀文化困境

泛娱乐从其本质上讲主要是指建立在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基础上的以空洞浅薄节目内容为主同时利用戏谑以及搞怪粗鄙方式来实现放松观众精神以及达到节目快感的一种娱乐方式。而该种娱乐方式总结来讲就是建立在嬉戏玩闹以及媚化庸俗基础上实现的。而电视节目如果长久以往坚持该种娱乐方式则会将电视节目的人文精神消解同时将节目文化品位以及审美取向大大降低。而现今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则存在该种泛娱乐状况, 部分该类电视节目在利益驱使下追求短暂利益以及眼球经济, 放弃了电视节目应有的文化宣传以及社会道德引导, 反而以娱乐大众以及庸俗低俗为主, 而该种状况则是现今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存在的文化缺失[1]。

2探析泛娱乐化背景下职场类真人秀思考

2.1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首先需要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方面意识予以不断提高。具体来讲, 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所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集中在对求职者职业梦想的实现, 而且还要考虑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而该种社会责任则是包含了主流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的有效宣传以及良好引导。也就是说通过节目来将正确用人以及就业两方面观念实际传达出来。而电视节目“职来职往”则是将电视节目肩负的社会责任予以了较好的体现。在该节目中往往会对社会中的弱势或者说是特殊群体给予较多关注, 进而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对于这些群体就业问题的实际重视[2]。从而真正地将职场类节目赋予了社会责任。

2.2文化自律意识的不断加强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还需要将自身的文化自律方面意识予以不断加强。具体来讲, 所谓的文化自律主要是指电视节目要以高品位以及高审美和高水准作为节目制作最高标准, 而不能将市场需求作为实际节目制作标准。 而无论是高审美以及高品位又或者是高水准的追求都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 也就是说在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节目中需要体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则需要避免将求职者以往“伤疤”无情揭露或者是对求职者冷嘲热讽, 以此满足大众窥视欲以及审丑快感。真正的人文关怀需要是给与求职者更多的鼓励以及温暖, 真正从求职者本身出发为其着想[3]。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节目的高审美以及高品位和相应的高水准予以良好展现。

2.3节目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还需要将节目内容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具体来讲, 现今的职场类相关节目总是让观众无法分清, 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电视节目在内容设置以及形式设置上均较为相似, 而该种状况则不利于职场类真人秀方面节目的多元性发展。从形式创新上来讲, 一般该种电视节目均设置了求职者自我介绍的VCR展示以及当场面试等等, 在此基础上创新形式还可以增加相应的现场模拟或者是现场演示, 又或者是将求职者放置于真实职场中对其日常表现进行摄像记录, 针对求职者实际真实能力表现客观公正评价求职者。从内容创新上来讲, 现今电视节目职场讨论话题较为局限同时求职范围也较为单一, 而创新节目内容则可以再增加一定的专业现场考核, 例如对于化学方面的求职可以增加实验考核内容, 对于主持播音方面的求职则可以增加专业语音考核, 邀请高校专业教授作为实际评审等等, 此外节目内容也可以另辟蹊径选择社会热点如职场潜规则话题探讨等等。

3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真人秀方面的节目要想得到健康长远发展必须要将文化自觉予以良好坚持, 将自身的责任意识给予不断增强。 在与时代共发展的同时注重节目的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自身电视节目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赖黎捷, 赵红勋, 李明海.诊治当下电视“秀场奇观”——以《非你莫属》职场真人秀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9) :39-42.

[2]陈丽娜.媒体融合时代下“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话语博弈初探——从李开复发起万人投票抵制《非你莫属》说起[J].东南传播, 2013 (4) :66-70.

《非你莫属》职场真人秀节目分析 篇4

摘要:《非你莫属》是一档职场真人秀节目,将严肃性和娱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对传统的面试方式的颠覆,以一种新的方式来选拔和挑选人才。以贴近社会热点、真实、娱乐、竞技、实用的特征得到受众的追捧,本文从其节目的内容、形式、主持人等方面分析《非你莫属》此档节目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非你莫属》求职真人秀发展特点

正文:《非你莫属》是天津卫视2010年10月31日倾力推出的,一档大型电视职场招聘真人秀栏目,每周日晚21:10播出,在其一小时的栏目中,通过展现5位应聘者与12为BOSS的精彩博弈,逐渐培养了一大部分观众群体,也是的该栏目一经推出就占领了收视和传媒关注的制高点。主持人张绍刚一再提醒在场的老板:“我们是一个靠谱的节目,一个靠谱的平台。”《非你莫属》之所以能够在开播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俘获全国人民的眼球,取得较高的收视率,总结起来,就两个字——靠谱。

一、节目的策划

“真人秀”文化生动地反映着社会现实,它满足着人类猎奇、窥私、求知的欲望,吸引着大众的注意力。因此电视栏目的定位与时俱进,兼具话题针对性和现实贴近性的特点。在《非诚勿扰》大火的时候,和朋友聊天时谈起,人生无非两大事,成家与立业。《非诚勿扰》自然是解决了“成家”的需求,那怎样才能立业呢?没多久,天津卫视给出了答案——《非你莫属》。找工作,几乎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这有关生存。爱情可以没有,但面包则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没有工作,自然没有面包。

(1)节目定位这是一档职场招聘节目,通俗点就是个找工作的节目。每期有三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真实应聘者;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利用自身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对应聘者进行评判和挑选;同时,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从这一方面来讲,这是一档普及面试及就业知识的严肃类节目。

同时,细细分析,这档节目又深深地带有“真人秀”的烙印。从中国当下电视流行的趋势俩看,真人秀已经撑起了电视界的半边天。《非诚勿扰》、《非常了得》、《我们约会吧》、《中国达人秀》等等一些热门的电视节目,都是在这个范畴之下的。而真人秀类的节目如此地受电视观众的欢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参与性和娱乐性,观众可以和选手一起喜忧、沉浮,同时获取一些娱乐性质的心理需求。

如此一来,《非你莫属》讲严肃性和娱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档史无前例的职场招聘类节目。

(2)受众分析。如果要找到最邻近的受众人群,那自然是刚开始找工作的人和失了业重新找工作的人。据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给出的数据,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毕业即失业”在一开始是大学生们自嘲的一句话,可是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日常生活中,工作问题也是人们谈论的几大话题之一。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太多的面试经验,还不能明确企业和个人的内在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找不到工作。归结原因,没有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渠道;对于失业之后重新找工作的人群,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想寻求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可是,并不会有猎头公司会注意到那么多平凡的工薪族。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只能靠自己。另一方面,这些急需找工作的人群,又衍生出一些本不会关注此类节目的人群,即家人。

刚毕业的学生并不是电视的直接受众,他们往往是通过网络电视或者视频来收看电视节目。如此一来,这档节目就超越了传统的电视节目仅仅是通过传统媒介传播的局限,受众的范围也从传统的“土豆”,拓展到庞大的网友群体。

(3)栏目环节设置。《非你莫属》共置4个环节——“自我介绍”、“天生我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首先,做自我介绍,通过VCR等基本资料,再由主持人做一些简单的提问,12位老板做出第一次的判断;其次,在有老板留灯的前提下,紧接着是“天生我有才”,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才艺,或者与应聘职务相关的专业技能,再由12位老板做出第二次判断,留下的老板给出职位。再次,如果剩下的灯在两盏以上,就由选手灭掉多余的,进入“谈钱不伤感情”。通常进入最后以环节的选手已经是获得了大半的成功,通过选手和老板就薪金待遇方面的交涉,选手做出决定。

当今的择业都是双向的。张绍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上杆子的不是买卖”,只能是劳资双方都有意向,买卖才能谈成。就节目环节设置来说,还是相当靠谱的。自我介绍,如同真正的面试一样,应聘者将自己推销给老板们。然后,老板凭着自己的阅历给出第一次判断。这是对招的第一回合,双方的地位悬殊不大,但老板略占主动。再往后,应聘者主动出击,诱惑老板上钩。再后,进入薪酬的讨论。可以说,这样的流程与真实的应聘现场基本一致。这也是这一档节目最最靠谱,最最吸引人的地方。

(4)主持人风格。节目对外宣传时是这样说的——“节目主持人张绍刚以机智幽默的主持方式掌控节目,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并在节目中制造最大

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用一个网友的说法,张绍刚是“典型的小人得志”。其实,一个主持人的风格,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一档节目的品质。

张绍刚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自己的“斗志”,也就是说他跟人聊天或者“掐”的时候,是最有可能造成“良性冲突”的。但是,要注意这是良性的。也就是,他给出的价值观求职观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如此一来,所有的冲突都建立在一个“良性”的基础之上。就好像过去所讲的人民内部冲突,我们也正是从这样的良性冲突里获得乐趣,在乐趣背后感悟到一定的道理。张绍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嘴有点贱贱的,可是,人不坏。同样,他的主持风格也是如此。

二、节目本身的属性

(1)价值导向的严肃性和教育性。节目组对外号称的是“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这一点在多期节目中都有体现。比如在很多期里刘惠璞都反复在说一个合法的问题。劳动法,合同法,等等一些法律常识在节目中都与一定的体现。节目是一个平台,没有对任何一方有任何的偏袒。主持人也一再地对老板们提出严格的要求,一定要靠谱。对于当下的情形,求职者是弱势的群体。只能是企业真正的为职工考虑,这样的局面才会有所改善,这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这也是节目一直主张并切实营造的。

举例说明,在一期节目中,求职者王欣悦是本科学药学,硕士学药理学。但是,她来到节目里却选择了培训的工作。场外主持徐睿说:“可能缺乏职业规划的教育,对于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这个舞台上,在这些求职者身上,得到了非常大的体现。”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节目从本质上是严肃的,是靠谱的。

(2)娱乐性。同样是这一期,求职者吉乐在讲述自己如何知道并得以出现在这个舞台上时,这样说:“她(吉乐妻子)先看然后去年差不多十一二月份儿那会儿吧,还是头几期的时候,她就看,看完以后说,老公赶紧快来看,有一特好的节目,俩老板跟上边掐,好玩极了,是吧。”吉乐所说的这两个老板,即慕岩和刘惠璞。一个是百合网副总裁,一个是喜鹊网的副总裁。一个行当,在一个平台上,能不掐吗?这就是节目的娱乐所在,也是上面所提到的良性冲突。

职场类节目 篇5

1. 复调式的节目构成

复调在节目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谈话形式, 一是节目构成。在谈话形式上, 《上班这点事》打破了传统谈话节目的固定形式, 由两位嘉宾与主持人, 外加话题体验者, 共同构成一个话语空间。主持人和特约嘉宾 (一般为两位) 围圆桌而坐, 话题体验者坐在离圆桌十米之外的右边, 和主持人嘉宾拉开一个距离, 拥有独立的话语权。

可以将整期节目看成是一部文学作品, 编导和主持人就是作者, 他们事先知道节目的内容和构成, 嘉宾和话题体验者可以看成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由他们展开整个事件的过程。以《被同事排挤怎么办?》为例, 该期节目主要针对职场上常见的新员工被老员工排挤的现象展开讨论。嘉宾由温喜庆和薛丽组成, 刘仪伟主持。体验者叙述自己和朋友在公司被老员工排挤的状况, 嘉宾帮助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体验者张扬是一个比较积极主动以自我为中心的女生, 嘉宾直接指出她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现场演练, 对体验者进行面对面的批评。同时嘉宾会从体验者拓展到其他被老员工排挤的可能性并进行分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两位职场上的精英人士首先分析出有哪些是属于被排挤的现象, 其次分析都有哪些人属于容易被排挤的对象, 然后分析为什么会被排挤, 及新人应该如何对此现象有清醒的认识并乐观地对待。

由此可见, 作为整个谈话过程的参与者, 主持人、嘉宾和话题体验者, 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虽是众说纷纭, 充满了对抗性和不和谐, 但多声部的声音体现了一种复调式的和谐。作为一档以都市白领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电视节目, 其受众文化层次较高, 大多不愿接受明显的观念灌输, 编导采用这种方式, 将问题的各个层面摆在观众的面前, 让他们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 节目的构成也体现了一种复调式结构。节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总时长23分钟。第一部分时长7分钟, 主要是引导式的交代节目的讨论内容和介绍问题的现实性。第二部分时长9分钟, 其中包括一个2分钟的VCR, 用于三个部分之间的衔接, 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第三部分总结前面提到的问题并整合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期都会给出一个和话题相关的心理测试或者小的调查报告, 让观众和嘉宾更深刻地了解论题。

话题在三个部分之间用递进的方式演绎。随着节目的进行、段落的拓展, 对话题进行完整的诠释。三个部分以一个确定的话题为中心, 但进行的过程不受主持人的支配。一个部分完结后, 不会有一个结论式的结尾, 整个节目也不企图将讨论的结果强加给观众, 而是希望给不同环境下的观众以不同的指导。另外, 加入的VCR和话题相关, 但和节目的讨论内容不相关, 是编导自己对于话题的后期编辑制作, 有时是一个FLASH短片, 有时是编导自己制作的一个场景故事。整个节目中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主导思想, 而是由主持人、嘉宾、体验者和编导四组人表现自己的意识, 在同一话题的引导下有“相同的价值但是有不同的意识世界”。

2. 轻松的节目风格和准确的受众定位

作为职场一族, 一天的辛苦后需要的是休闲和娱乐, 《上班这点事》以轻松、幽默、调侃的话语表达方式聊身边的职场内外话题, 让劳累了一天的上班族们体会到情绪的宣泄。尽管职场内外的话题很敏感很现实, 但这种表述方式是颠覆性的, 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上班时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价值和行为体系。节目中的话题如《被同事排挤怎么办?》、《毕业了, 先考研还是先就业?》、《怀孕了, 还上班吗?》等等, 都是会切实发生在上班族身上的问题, 话题大多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难能可贵的是, 这些本来引起很多思考和疑虑的话题, 在主持人和嘉宾的配合下, 让观众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找到适于自身的疏通方式。嘉宾虽然是职场达人, 但沟通方式幽默诙谐, 比如温喜庆的标志就是“每期一歌”, 用他本来就很跑调且沙哑的嗓音唱一首和话题相关由他自己现场改编而成的歌。赵雨润的标志是“每期一诗”, 虽然没有严整的对仗和押韵, 但都是雨润自己对话题的思考, 很能博得观众的共鸣。另外, 嘉宾和主持人之间也会互相调侃, 时而贬损时而奉承, 节目现场活泼有趣。

节目的另一个特点是受众定位准确, 收视群体明晰。该节目以都市白领为主要收视群体, 在都市的大背景上做文章, 为白领或准白领们搭建一个释放压力和倾诉内心的平台。城市的上班族和准上班族成为目标受众。节目中使用的电视语言是时尚的, 符合白领的生活环境, 节目嘉宾都是职场精英人士, 他们的出现除了给生活在职场中下层的体验者一个工作上的指导之外, 更让在职场中苦苦打拼的白领们有一个奋发向上的榜样。节目话题多选择中下层白领面对的问题, 比如《你会对升职说“不”吗?》、《女上司, “海底针”》等等。

上海文广在继央视的传统娱乐, 湖南卫视的草根娱乐之后, 创造出了中国都市大娱乐的理念。尽管节目的嘉宾和体验者多为上海白领, 但因为“上班”这个生活行为非常具有普遍性, 那些在向大城市靠拢的中小城市的白领也会面对类似的问题, 所以节目在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区也有很大的知名度。这样的理念和内容, 使《上班这点事》在众多的谈话节目中脱颖而出, 并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广告销量。

3. TV2.0概念的运用

TV2.0概念由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杨晖提出, 她是《波士堂》和《上班这点事》这两个节目的创始人。她对TV2.0的理解是, “互联网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体验, 电视就是一个页面, 我们每人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 TV2.0这一概念的内涵, 首先应该是具有互联网的精神, 比如多样化的播出平台和即时性的收看方式, 另外对互联网符号的电视化移植和生动的FLASH表现功能, 这些都是在把观众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放入电视中, 实现以观众为主的传播方式。

《上班这点事》除了每晚22:30-23:00在SMG第一财经频道播出, 还被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强势频道买入在不同时段播出, 东方宽频等网站每天更新让观众随时随地都能观看节目。如此多样化的播出方式, 符合了观看者的期待视野, 笼络了一大批的群体, 大大增强了平均收视率, 真正达到了TV2.0的“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收看电视节目的宗旨。

其次, 相比传统的谈话节目进行了大量的首创。第一是动画效果的引入。如《被同事排挤怎么办?》这期一开始, 刘仪伟出来时的一大段说白, 每涉及到一个人, 就会出现相关的卡通人物头像并做出相应的表情, 如果不加入动画, 只是主持人的自说自话, 会显得枯燥, 无法在短时间内吸引有效受众。动画效果贯穿始终, 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 不至于因为总是盯着几个人的面孔而感到无趣。第二是互联网式的字幕提示。受众群体主要是上班族, 他们目前主要的交流工具为MSN, 所以, 节目中所有的字幕提示条都是MSN的标识。每当进入一个新的讨论话题, 画面左侧会出现一个竖的对话框, 提示观众目前正在讨论的话题。画面下也常出现对话框用来强调嘉宾已经给出的解决方式, 给观众加深印象,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记笔记。使用MSN的标识提示, 让观看者在看电视节目时产生亲切感, 就好像还是坐在电脑前一般。

职场类节目 篇6

一、我国职场真人秀的发展轨迹及社会动因

(一) 电视职场真人秀的发展轨迹

我国职场真人秀经历了2003年“从益智娱乐到真实娱乐”、2006年“从演播室向社会的延伸”、2009年行业新星真人秀和大众求职真人秀的形态分化阶段[1]。本文分析的是现阶段大众求职真人秀, 即面向普通大众招揽求职者的求职真人秀节目。

(二) 求职的社会需求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680万人, 但他们只占据社会求职大军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利益分化, 经济结构转型, 个人价值观呈多元化和差异化, 就业、再就业、择业、创业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将模拟面试搬上电视荧屏, 契合了这种社会需求, 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三) 电视媒体的市场需求

职场真人秀是媒体与人才市场在商业和资本逻辑下的联姻, 搭建用户平台是背后的推手, 电视秀场是走上台前的缩影, 企业和求职者是台上的表演者, 媒体付出的是娱乐大众的快餐文化服务。它先媚俗于观众, 再媚俗于商家, 在吸金中壮大自我。

(四) 观众的娱乐消遣需求

“繁忙的都市人面对芜杂的信息, 遭受着信息焦虑症与信息紊乱综合症带来的苦难与烦恼”[2]。而电视求职秀场以形象、直观、生动的电视符号, 可观且完整地再现求职者如何挑战强势的boss。观赏普通人在游戏规则中的真实戏剧表现, 无疑是个省事快捷的精神娱乐快餐选择。

二、大众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电视文化特点分析

宁夏卫视、第一财经推出的全国首档员工与老板真实互选的求职节目《2012中国职场好榜样》 (以下简称《好榜样》) , 是2011年《中国职场好榜样》季播节目的周播形态。和国内其他求职节目一样, 以演播厅+VCR为基本节目形态, 但节目发挥逆向思维, 一改以求职者为被选主体的常态形式, 反以企业boss为被选主体, 引领“员工挑老板”的职场新理念。

(一) 求职与娱乐的内爆, 弱化了节目的专业属性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3], 而表演是电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娱乐语言。电视职场真人秀亦不例外。它的娱乐性首先体现在其节目形态直接脱胎于电视相亲真人秀, 是简单的克隆拷贝。

职场真人秀属于真实电视中“才能竞赛”的子类型[4]。美国NBC于2004年推出的系列季播真人秀《学徒》是职场类真人秀的典范之作, 曾经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 2012年推出第六季。其他如CBS的《卧底老板》, 央视之前的《绝对挑战》、《赢在中国》等, 也都是以职场和真人秀为两大核心, 在模拟的商界场景中展开竞赛和记录, 使得节目既具有电视的娱乐性和可视性, 又累积了供人学习的职业实用知识, 《学徒》中的拍摄案例就曾被美国大学列为MBA的学习样本。但《好榜样》等我国现阶段大众职场真人秀仅以面试环节作为唯一模拟的竞争情境, 在演播厅展开PK, 体现不出职场真人秀模拟场景的专业性, 只是换上了职场面孔的相亲真人秀的翻版, 成为混杂着职场竞聘和娱乐选秀双重气质的节目, 求职与娱乐的内爆弱化了其专业属性。

大众职场真人秀的游戏规则和叙事推进承袭了相亲真人秀的娱乐性。《好榜样》的游戏规则是由12位“面霸”在“企业最炫点”、“职位最看点”环节对boss进行选择。之后, 由boss在“谁是我老板”环节权利反转, 挑出胜出者。由boss、选手、保荐人、主持人四个方阵组成的多维结构, 让冲突和矛盾多处丛生。不可预知的竞争结局是贯穿始终的悬念, 求职者在不断的表白和表演中挣扎、抉择, 思维和语言交锋, 多元价值观碰撞, 更有保荐人不失时机的心理点拨, 整场职场真人秀就像没有脚本的情景剧, 所有人进入虚拟的真实情境, 自由上演角色, 情节跌宕起伏, 结局出乎意外。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设置, 让娱乐元素展现无遗, 舞台、灯光、字幕等视觉元素和DJ、音乐等听觉元素, 带来具冲击力的互动场效果提醒人们, 这既是一场职场互动节目, 更是一场娱乐游戏。

其次, 大众职场真人秀的娱乐性还集中体现在“秀”上。真人秀中的“秀”指的是一定程度上的展览, 炫耀, 假装, 扮演等[5]。与相亲秀不同, 除了打造求职者的个性化外, 《好榜样》还刻意对boss进行明星化包装。

选手个性化:真人秀节目对嘉宾的挑选有个“得三才者得天下”的戏谑说法:天才不可或缺, 怪才让人惊叹, 蠢才最具戏剧效果。职场真人秀亦如此, 编导以“奇”、“雷”、“二”来选择有性格缺陷、持有偏激观点的嘉宾, 以增加节目的戏份。他们的个性标签独特、张扬、通俗, 比如“打不死的小强”、“找老板如找男友”、妇女之友等, 表现出对旧有秩序、传统保守观念的不屑和挑战。

Boss明星化:职场真人秀是宣传企业文化的软性平台, 如果能配搭企业boss的个性魅力展示, 其宣传效果肯定比广告更为巧妙和有效。《好榜样》中的boss大多来自处于创业上升期的新兴行业, 比如携程网、开心农场、大众点评网等, 他们的经营理念新鲜新颖, 吸引眼球, 创始人的成功背后都有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如PPTV网络电视CEO陶闯, 被称为“广告教母”的女老板杨秀茹等。《好榜样》将他们明星化, 给予他们时尚酷炫、轻松娱乐的个性舞台, 他们或以雷人歌曲上台, 或模拟影视对话, 或送有机蔬菜花, 或现场卡拉ok, VCR短片则以娱乐、独特、与众不同的视角呈现企业文化。Boss明星化的包装, 多维度的个性魅力秀, 让“高富帅”、“白富美”揭开神秘面纱, 成为职场偶像。

(二) 全民狂欢的互动场效应

修长延展的T台具空间纵深感, 没有割裂、四通八达的观众席、“面霸”席形成对中心看台的一体式包围, 这里既是舞台也是看台, boss看选手, 选手看boss, 观众通过摄像机“他者”围观, 于是, 这场低门槛的开放平台营造出全民狂欢的广场氛围, 意味着来自各方阵营机会均等, 游戏将在选择与被选择中充满悬念地展开。

在《好榜样》节目中, 员工与老板角色反转, 被选择的主体从求职者转变为老板, “工作任你挑, 老板任你选”。角色的大胆颠覆, 让人忘却了聚光灯的中心其实是boss, 而享有亮灯灭灯权利的12位“面霸”已然成为陪衬, 只感受到一种消除了身份、地位、财产、等级等距离的亲昵和谐关系。“人们之间不平等的任何距离, 都不存在;起作用的倒是狂欢节的一种特殊的范畴, 即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6]。在这暂时性的融合之中, “人”脱去身份的外衣, 回归本位。

面霸团成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 有的夹带口音, 有的其貌不扬, 这种平凡的亲和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让观众体验到与他们相似的个性和观点, 不仅满足了猎奇、窥视的心理, 而且激发起跃跃欲试的欲望, 共同融入乌托邦式的狂欢情境。

巴赫金认为, 民间狂欢带有一种颠覆性的批判力量, 是与严肃的官方文化对立的自由文化。在现实中无法赤裸裸表白的拜金主义, 在《好榜样》中通过求职者的职场宣言大胆表露:“两年成为百万富翁”、“只做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遭到解构。

(三) 真实的虚幻世界

真人秀既具有新闻、纪录片等节目的真实性, 又具有电视剧等节目的虚构性。“真”与“秀”的矛盾结合是真人秀的内容特征。用真实制造的虚拟场景探究普通人的真实反映, 其蕴含的矛盾冲突往往使参与者忘记摄像机的存在而流露本我。在《好榜样》的职场模拟中, 面对客户扮演者的咄咄逼人, 职场新手往往措手不及, 暴露出最真实的自我。而对于观众而言, 他们既希望看到不加修饰、现实的真实, 但同时也向往超越现实的虚幻, “电视真人秀节目正好符合电视的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矛盾统一的特征, 制造了一个真实的虚幻世界”[7]。

这个“真实的虚幻世界”即后现代文化大师鲍德里亚笔下提到的由大众媒介构建的仿真社会, 可复制的影像符号成为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拟像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地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 世界因而变得拟像化了”[8]。鲍德里亚以一种后现代眼光审视当代传媒文化, 深刻剖析了人们把虚拟当做实在、把幻觉当做现实、把拟像当做实情、把现象当做本质的一系列误区。

大众职场真人秀节目给观众带来的真实幻象具体表现在:

1. 娱乐至上的文化价值导向误区。

在电视求职秀场, 不仅比拼求职者的技能和实力, 更比拼“秀”的胆量和精彩度, “秀”得越好, 获胜的把握越大。“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 不管他是传教士、运动员、企业家、政治家、教师还是新闻记者”[9]。但在现实职场中, 夸夸其谈, 善于表现并不是实力的代言词, “秀”的前提是实力的基础。过度娱乐的文化价值观会让人迷失自我, 游戏人生。

2. 金钱至上的个人价值导向误区。

在求职节目中, 无论是企业代表还是选手, 都直白地表达对金钱的痴迷和追求。如有老板直言“我喜欢爱钱的员工, 但我更喜欢能为我赚来更多钱的员工”;高校毕业生则表露出对“白富美”的由衷仰慕与崇拜。对每个人来说, 职业和薪水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但将个人价值简单等同于用金钱来衡量, 视财富为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 则有碍于人对更高层次精神的追求, 对于刚走上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是个误导。

3. 众生平等的狂欢掩盖了狼性文化的锋芒。

在求职节目中, 全民狂欢的氛围消弭了强势商界精英和弱势职场新人之间的距离和对抗, 对Boss年轻化、亲和力的刻意打造, 削减了丛林法则的残酷职场文化, 将其虚幻为一种时尚、酷炫、亲切的职场文化。

大众职场真人秀电视节目, 既具有宣传企业文化、提供求职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 又具有大众文化的娱乐服务功能。要发挥好这两种功能, 就应摒弃对电视符号的简单拷贝与复制, 创新节目形态和理念, 提高职场专业特色, 引导符合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进取的职场文化。

参考文献

[1]黎薇.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嬗变及批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12-17.[1]黎薇.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嬗变及批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12-17.

[2]刘义军.直面波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J].当代文坛, 2008 (2) :64-66.[2]刘义军.直面波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J].当代文坛, 2008 (2) :64-66.

[3][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4, 6.[3][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4, 6.

[4]李星儒.欧美国家关于真人秀节目的分类研究[J].电视研究, 2012 (3) .[4]李星儒.欧美国家关于真人秀节目的分类研究[J].电视研究, 2012 (3) .

[5]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J].今传媒, 2005 (7) .[5]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J].今传媒, 2005 (7) .

[6]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05.[6]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05.

[7]王运歌《.学徒》的节目形态及其本土化[D].重庆:重庆大学, 2007:5.[7]王运歌《.学徒》的节目形态及其本土化[D].重庆:重庆大学, 2007:5.

职场类节目 篇7

基于现在新兴技术的逐步发展, 作为全天直播的新闻频道, CCTV-13所涉及的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制作水平在逐步提升, 直播的质量也在逐渐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作为国家官方新闻媒体, CCTV-13对其进行播报的速度较之以往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而在一些新闻解读与新闻内容的制作上, 新的技术、画面、镜头的运用开始逐步向受众的感官靠拢。

但是, 作为一个新闻播报水准远在地方性、网络性媒体之上的我国唯一官方新闻频道, 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制作上仍有需注意及改进的地方。

一、现行模式下的央视新闻资讯节目所存问题与对策

就目前来说, 央视新闻频道所涉及的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 直播类、深度报道类、评论类、杂志类应有尽有。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网络新媒体技术节节攀升的情况下, 当更多的人习惯用移动互联网、PC以及各种终端通过网络获得新闻的情势下, 电视新闻节目的存在开始被当下的年轻一代所忽视。

单就日常的CCTV-13新闻节目的播出与制作来看, 电视新闻节目如若想获得进步与发展, 内容与技术依旧是核心与关键。而其所需注意的大体是两个方面, 一个便是新闻本身的选择选材问题, 另一个就是节目本身的制作策划问题。

(一) 新闻报道本身的问题与对策

笔者认为在新闻本身的选择选材问题上, 现有的央视新闻节目中所涵盖的选材已经能做到多种多样, 但是也有一些新闻的选材并不够非常贴合受众需求, 过于拘泥于传统选材, 不能及时创新, 并且正负两面的极端报道消息居多, 缺乏对一些偏中间偏灰色的社会现象的有效揭示及思考。

能作为日常的新闻播报节目, 如《新闻直播间》等面向普通受众居多的新闻节目, 需要选择的是足够贴近民生、贴近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节奏的新闻选材, 在不减少必需的政治类新闻等类型新闻的同时加重生活化新闻、群众化新闻的编排比例。不仅要继续保持对社会正负方向的新闻材料报道, 也要加入很多灰色化、细微但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题材, 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新闻, 并不是一定要是严肃话题的新闻才有新闻价值, 很多趣闻也是很有价值的新闻。

其次是报道深度问题。在日常的新闻播报中, 由于时间限制, 对于许多新闻只能流于表层化报道, 并不能成篇成章, 也做不出深度新闻。主要这是现在的新闻媒体自身的问题, 许多新闻报道缺乏深度, 缺乏深挖, 常常有了上文没有下文, 有了事件没有处理结果。新闻热度一过就不再进行关注, 虎头蛇尾, 使受众总是对新闻事件有所迷茫和猜测。

而作为央视的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在播报新闻的时候, 一定要有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庞大资源、人力物力、设备技术及电视新闻的优势, 加大对新闻报道深度的挖掘。在新闻广度上, 应该多进行周边资料整合, 增加新闻的可看性与价值性, 丰富受众所得。

再则是新闻评论问题。新闻存在的价值在于引发受众的感官感受与精神思考。许多新闻, 只有事实呈现, 只有简短陈述, 并不能发挥电视新闻报道的最大功效。电视新闻资讯节目作为立体化的新闻展示平台, 更应该加入观点评述环节, 达到新闻价值传播的最大效果。

最后, 作为已有新闻评论的新闻节目, 新闻评论的撰写, 主持人的播报评论语气都应该得到重视, 观点评论应保证新闻应有的公正性、客观性、亲民性。要换位思考, 考虑受众, 也考虑节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尽量站在中介者的角度, 避免过度官方, 过度媚俗, 以达到不失信于民。

(二) 节目制作问题

首先是展现方式问题。新闻事件, 时时在更新、时时在发生、时时在变化, 对每一件事都做到精细制作、精良展现确实不够现实, 但对于大型的重大新闻事件, 这种技术支撑的新闻制作却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出于服务受众还是提高节目效果考虑, 有着多种展现形式的新闻报道都要比单一的新闻画面配字幕解说的方式传播效率更高。

其次是主持人与记者的问题。电视媒体是面向广大受众的, 而作为央视的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其受众群则更加宽泛, 因此对节目中所选择的记者与主持人要求应该更加严格。这两年,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达与迅速, 一些观众在看到央视新闻主持人或记者出现的错误后会进行一定的宣传, 虽然可能只是出于趣味分享等目的, 一般观众也可以理解新闻工作者的辛苦之处, 但是若是在重大事件上出现一定的播报失误, 则会对频道甚至国家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就是与网络新媒体的合作问题。现在网络新媒体与新新媒体发展迅速,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将其过多视为竞争对手, 电视新闻资讯节目也总是想与网络新闻报道等竞速抗争, 这样只会导致自身发展前景狭隘。

央视新闻资讯节目的制作者应该注重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平台, 披露始于网络上的重大新闻事件, 充分发挥信息收集平台的作用, 及时高效地筛选新闻, 许多重大事件的直播一定要及时跟上, 并运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到跟进报道。并且, 由于近几年微博微信的发展, 央视新闻应注重与受众通过各种方式, 如微博、微信、直播留言等多重渠道的相互交流及受众反馈, 在线下多自发地进行一些新闻反馈的调查, 并在新闻报道中予以展现, 并有选择性地展现一些评论话语, 以增加与受众的亲近感, 增加与观众的沟通感。

二、对于央视新闻中特别调查类新闻的研究与探索

在上述的有关于CCTV-13中新闻资讯类节目的现状研究与问题探索中, 有很多的问题央视的新闻节目制作者都在进行有效有序的改进。而近年来, 央视关于一些特别调查类的新闻制作是笔者认为非常值得关注与探究的, 从最早的《你幸福吗》《您家的家谱是什么》到近年的《今年你为谁点赞》《春节说吧》等, 都是央视新闻自己策划选题的特别调查类新闻。

(一) 《你幸福吗》

最早的《你幸福吗》是在2012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 由中央电视台推出并持续报道。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一时间“幸福”不仅仅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 也引发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对于当下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的深入思考。

其中所播出的新闻片段, 有很多非常生活化、平常化, 许多老人回答, 很幸福, 因为儿女都很好。也有很多回答甚至有些荒诞不经, 令人啼笑皆非, 如记者问:“你幸福吗?”受访者答:“我姓曾。”也有很多受访者回答, 不幸福, 没有幸福感, 感到生活很辛苦之类。

在当时新闻政治性、说教性较强的大环境下, 虽然《你幸福吗》得到的反响有许多叫好声, 但更多的则是质疑声,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央视的另类说教式新闻。但在笔者看来, 这其实是央视新闻的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这一步的迈出, 代表了央视新闻节目制作者想要对央视新闻节目进行改革的决心, 如果能够成为以后新闻节目中的常有环节, 不仅可以吸引受众关注, 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反映我国当下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生活状态, 以及社会动态、舆论变化。

(二) 《春节说吧》

于2014年开始尝试的《春节说吧》这一新闻调查报道, 不同于以往的记者采访、受众回答的方式, 而是在春节期间, 由央视新闻在各大省会城市的火车站设置录影式电话棚样式的红色亭子。普通的群众便可随意走进其中, 对着其中的摄像头诉说自己对于家乡或是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央视新闻则选取其中片段在电视节目中进行播出。

许多亲身参与其中的人, 在小小的录影棚中, 表达着对自己的感情, 或是满脸欢笑或是充满泪水, 有很多人举着自己买到的火车票讲述自己即将回家的激动心情, 也有很多人不能够回家而伤心不已。而观看的受众, 在观看别人故事的同时也深有感触, 那些能回家的不能回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便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个鲜活缩影。

在春节这种对于中国人民来讲非常特殊、非常隆重的节日里, 《春节说吧》这档新闻的播出, 不仅仅是方便了那些录制了节目的群众, 也为受众找到了共鸣, 于央视新闻, 也提高了春节期间新闻栏目的贴近生活性与温馨可看性。

而相比很多其他的评论两极分化或是褒贬不一的特别调查类节目, 《春节说吧》成功赢得了相当多的观众, 网络上对其的评价极高, 很多人非常赞同这一新闻的制作, 甚至很多人专程去往火车站找寻“说吧”的存在。

所以, 综合这两者的评述, 笔者认为, 特别调查类新闻的存在对于央视新闻类节目的制作改革很有必要。而对于其本身, 合理的选材、更接近群众的调查方式是需要细心谨慎的考虑与考量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CCTV-13作为央视新闻的直播频道, 如果可以进行规模化的优化改革, 加大自己的竞争性, 作为我国的官方新闻媒体, 获得更多的受众, 传达社会赋予其的使命, 使受众在得到新闻消息的同时, 获得更多的对于生活的思考甚至只是日常的生活满足感, 对于央视新闻来说都是巨大的进步。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或是研究者, 即使不能亲身参与新闻的制作过程, 也应注意到新闻节目制作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可有待发展的方面, 推陈出新, 走在时代的前沿, 这是新闻工作者与研究者应尽的义务与应负的不可推卸的职责。

摘要:CCTV-13新闻频道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全天24小时直播的新闻频道, 自2003年5月1日起试播至今, 对于新闻节目的设置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改革。通过对其所涉及的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现状的研究, 探索其所存在的有关新闻本身与资讯类节目制作两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一定看法与建议。而对于近年来央视新闻在特别调查类新闻的制作方面, 通过分析《你幸福吗》与《春节说吧》两档新闻, 展现近年来央视新闻在改革推新方面的尝试, 并予以一定总结。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新闻资讯类节目,新闻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健.当代电视节目类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徐舫州, 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新闻记者, 2013 (7) .

[4]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创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6.

婚恋类节目热度探析 篇8

1. 基于婚恋市场的婚恋类节目现状

就以《非诚勿扰》为例, 因其对娱乐性、话题性的关注以及对嘉宾个人真人秀的展示, 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超出当时娱乐节目收视神话《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据统计, 仅2010年全年88期节目中就有14期节目收视率保持在4.0%以上, 53期节目的收视率保持在3.0%以上。2011年《非诚勿扰》的收视率进入稳定期, 全年平均收视3.485%, 较2010年3.239%略有提升, 而2012年由于观众进入疲劳期, 全年平均收视率开始下滑, 仅为3.184%, 2013年开始正式进入“七年之痒”的状态, 收视率难创新高。现代社会, 各种类型的节目层出不穷, 再加上人们审美的多元化和瞬间性特点, 使得这类节目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 不得不遭受收视下滑的风险和挑战。

2. 婚恋类节目现状出现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 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 我们主要可以从同类节目泛滥, 观众出现分流、改版效果不明显以及新节目的冲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同类节目泛滥, 观众出现分流。现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从众化现象特别严重, 一旦出现一个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形式, 各个电视台就开始纷纷效仿, 缺乏必要的创新,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加快这种节目形式的消亡。江苏台《非诚勿扰》出现之后, 天津、东方、山东等卫视纷纷也制作播出了自己的婚恋类节目。这类节目大多换汤不换药, 在某种程度上对《非诚勿扰》的观众进行了分流, 所以出现节目收视下滑的现象也是不难理解的;其次, 改版效果不明显。2012年出现收视率下滑现象后, 《非诚勿扰》节目组也尝试进行了几次改版, 不过效果一直不很明显, 这给婚恋类节目也敲响了警钟;最后, 新节目的冲击。2012年横空出世的《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推出的, 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又给《非诚勿扰》造成了冲击。《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以及大受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 歌唱类节目现在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更新一点的现在各个卫视又推出了明星跳水节目, 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总之, 多媒体时代各种节目的生存期都被无情地缩短了, 旧节目总是会被新的更新的节目所取代, 这是根本无法避免和回避的。

3. 婚恋类节目现状的应对策略

鉴于现在婚恋节目所遇到的发展瓶颈,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呢?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 我们主要可以从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更加注重“情”的表露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要想保持婚恋节目的青春与活力,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特征, 目前娱乐性是收视率的宠儿, 不过, 作为以服务于人为终极目标的婚恋类节目来说, 要尽量避免因过分追求娱乐性和收视率而掺杂过于虚构的内容欺骗受众的行为, 如不这样很难保证婚恋节目长久的维持下去;其次, 更加注重“情”的表露。传统的婚恋节目没有太过华丽的舞台和灯光, 但是它们追求的是真实的情感, 它们以能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为宗旨和目标。而现在的婚恋节目虽然形式更加多元, 舞台和灯光更加绚烂, 嘉宾更加美丽, 但是对节目的实质过于忽视了, 形式大于内容。这种忽视情感表露的节目也是华而不实, 没有竞争能力的。

4. 结语

现代社会, 随着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以及婚恋市场的庞大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电视婚恋类节目也顺势火了一把, 不过, 由于改版不成功再加上人们审美疲劳期的到来, 这类节目也遇到了一定的困境与发展瓶颈。本文基于婚恋市场的婚恋类节目现状、婚恋类节目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婚恋类节目现状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 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

[1]何梦.电视婚恋类节目在曲折中发展[J].魅力中国, 2011, 30 (5) :429-429.

[2]史雅娟, 陈旭阳.电视婚恋类节目舆论导向转型研究[J].新闻传播, 2012, 29 (10) :44-46.

讲堂类法制节目探析 篇9

目前, 电视法制节目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但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法律故事的讲堂类节目却不多, 这类节目目前比较成熟的代表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法律讲堂》和河南电视台法治频道的《法治讲堂》。本文将通过河南电视台《法治讲堂》栏目, 对讲堂类法制节目做一下简单剖析。

讲堂类法制节目, 不同于其他法制节目的多表现手法, 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课堂。一般的法制类节目通常采用画面叙事的风格, 突出现场感。而学术课堂, 讲究双向性, 互动性。电视法制讲座面向的是广泛大众, 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 而且大众对接收到的信息要求更高, 既要有可视性, 也要容易理解和接受。

河南电视台《法治讲堂》栏目开播于2013年的8月, 其形式是通过名家讲座的形式, 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寓故事之中, 展现在普通百姓面前。让观众既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 又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 同时也收获了法律知识。

1 节目的灵魂是主讲人

节目的灵魂是主讲人。他们的讲述关乎节目的成败, 要声情并茂, 更要通俗易懂。节目中, 他们是法的传播者, 故事的讲述者, 更是角色的表演者。一档三十分钟的讲座节目, 没有主持人, 没有现场感强的画面, 更没有场景的变换, 讲述过程完全靠一个主讲人来完成, 那么这个节目对于主讲人的要求就会很高。《法治讲堂》主讲人要经过严格的选取, 一般会有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试镜试讲才能最终选定。主讲人构成有大学的知名教授, 他们拥有丰厚的学术根基, 有一套自己独到的完整理论;还有律师和法律工作者, 他们有大量的真实案例, 可以进行生动的演绎。

每一期《法治讲堂》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通过主讲人娓娓道来, 让观众触摸到法的灵魂。这个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授课, 不同于庭审中的激辩, 这个讲述不能理论化严重, 不能专业化太强。

主讲人的个性对凸显栏目的影响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的收视群体, 栏目可选取风格不同的主讲人, 有的温文尔雅、娓娓道来, 有的个性张扬又不失稳重, 但无论哪种风格, 主讲人在讲述的时候都应该是一个表演者, 通过他们生动的演绎, 为观众带来一场普法的故事盛宴。

2 选题平民化

法制类节目本身会受专业化的影响, 有时让观众感觉晦涩难懂。如何让观众喜欢看, 看了能有收获, 就需要从选题上下功夫。选题的选取上, 首先要讲平凡人的平凡事。比如讲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等, 与大众息息相关, 大家经常会碰到的法律问题, 因为节目的受众更多的是渴望获取法律知识的普通大众, 而不是潜心钻研法律的专业人士, 要让观众听得懂, 记得牢, 用得上, 平民化便是选题的重点。

如要增强观众对部门法的深入了解, 那么针对部门法的系列节目, 会让栏目更具影响力。比如说每年的315都是消费者维权的高峰期, 也是社会各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高度关注的时期, 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前策划消费者维权系列。还有婚姻家庭系列, “家和万事兴”, 家庭内部的婚姻关系和继承关系, 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 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化解, 是婚姻和继承法系列要带给大家的启示。

选题可以是冲突不断, 悬念迭出的刑事案件, 也可以是事件追踪, 大众关注的时下热点。比如说前不久, 一部有关育儿经验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 名字叫《虎妈猫爸》, 观众在热议剧中育儿方法的同时, 也开始关注与剧情有关的一些法律常识, 比如有人就提出来, 如果虎妈和猫爸离婚了, 那后续的问题如何解决, 比如孩子的抚养权, 房子的归属等等, 那么, 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为题材, 讲述虎妈猫爸离婚后的相关法律问题。

虽是普法, 但每期节目的法律点不应过多, 解读的法条也不应过长。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时候, 往往是一带而过, 太过繁琐的法条不利于观众的理解和消化, 也不利于法律法规的普及。正常情况下, 一期三十分钟的节目, 两到三个法律点就可以了, 复杂的法条可以通过通俗非专业化的语言进行解释。

3 内容故事化

自古以来, 人们对故事的好奇和热爱就没有减弱过。“巫师和祭司在神坛上讲故事, 吟游诗人在村舍和集市里讲故事, 说书艺人在勾栏瓦舍中讲故事, 老奶奶在炉边讲故事……人们听得如痴如醉, 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关照自己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正是通过故事来理解生活的。”[1]故事性对于讲堂类法制节目至关重要, 我们不是枯燥地罗列法律法规, 而是通过故事, 深入浅出地带出法律点。

故事少不了悬念, 悬念是艺术创作中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它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从而引导着人们保持对节目的持续关注。悬念对于讲堂类法制节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叙事手段。比如说河南电视台《法治讲堂》2015年1月份的一期名为《结扎的丈夫, 怀孕的妻子》节目中, 主讲人这样讲到:“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 天气非常炎热, 医院里一个女人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 捂着肚子哎呦哎呦地叫着, ‘大夫快来啊, 我肚子疼得受不了’, 医生经过紧急诊治, 发现是宫外孕大出血, 为了挽救女子的生命无奈之下切除了她的子宫。而刚刚被推出手术室的女子, 却遭到了丈夫的怒斥:‘孩子是谁的?我都结扎了你怎么可能怀孕呢?’”。这期节目, 开篇以一名女子急诊入院, 后被诊断为宫外孕, 而丈夫早已做了结扎手术入题, 吊足了观众胃口, 都会好奇, 丈夫做了结扎手术后妻子为何会怀孕, 这样开篇便抓住了观众, 带着观众继续往下看。

节目内容的故事情节既要有悬念更要曲折化, 往往一个真实的案例要经过加工和演绎才会符合电视的表现手法, 有时一个故事是通过对几个案例的综合加工才完成的, 这个故事既要曲折又要符合常理, 不能为了追求效果, 而天马行空, 不切实际。

每一期《法治讲堂》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议论文。有的叙事多一点, 有的说法多一点, 都是通过说事, 层层析理, 故事情节和对法的阐释同步推进, 一环扣一环, 使观众不知不觉地学了法, 懂了法。

4 后期制作的艺术化

电视最大的优势, 是用声音和画面表达一个故事。《法治讲堂》栏目每期都会在主讲人的讲述过程中穿插五到六个短片, 每个短片不长, 几十秒的时间, 既是对上一段内容的简要归纳, 也是对下一段内容悬念的提出。短片通过画面的渲染和音乐的烘托, 采用多种电视特技, 或抒情悠扬, 或阴森恐怖, 既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 也赋予人以情感的冲击。

除了短片之外, 每隔不到一分钟, 会有一组模拟画面的再现, 这些画面都是前期编导通过模拟拍摄, 有写实, 有虚化, 通过一系列具有特定内涵的典型画面叠加, 从而获得一组连续流畅的镜头。这些画面的加入, 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 而且多元素的加入, 也会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

5 结论

知识性、权威性、服务性是讲堂类法制节目的特色, 它将潜在的道德法则与人格力量, 通过生动的讲述表现出来, 使栏目的教育功能与观众的审美取向达到了和谐统一,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电视媒体的教育功能, 有效地发挥了舆论的导向作用。

电视的繁荣发展, 离不开创新。电视宣传只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 才能增强舆论的引导水平。或许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 我们的节目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作为媒体人, 为大众普法的脚步永不停歇。

摘要:电视法制节目表现形态各有差异, 在叙事技巧和策略上, 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拟以《法治讲堂》为分析样本, 简要分析讲堂类法制节目的特点。

关键词:讲堂类法制节目,故事化内容,艺术化后期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生婴儿下一篇:财务契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