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类节目主持开头

2024-06-12

社教类节目主持开头(共5篇)

社教类节目主持开头 篇1

电视社教类节目主持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2种左右社教类节目的主持方法 [教学重点] 策划构思并主持社教类节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与嘉宾共同主持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摩法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一、功能

社教类节目的内容十分广泛,它的基本社会功能是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教育、理想道德教育。它传播普及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经济、法制、环保、道德等方面知识和某些专业技能,提供经济、法律、医药、金融证券、股市分析、气象、交通、服饰、厨艺、住房、家装、旅游、购物等多方面的服务,它还关心受众个人的身心发展,还有专门联系电视台与观众的导视服务类主持人节目。

二、分类

社教类节目的传播对象覆盖面相当广,有针对不同性别、职业、年龄、爱好的观众的需求设置的社教类节目。通常社教类节目分为教育性、对象性、服务性、教学性主持人节目,也有粗略分为对象、专题两大类的。

三、特点 社教类节目的内容与对象的指向性非常强,节目形式丰富多彩。节目分类对于主持人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是主持人必须熟悉并适应节目及对象的特定要求,二是要求主持人能掌握响应的主持方式。

四、社教类主持艺术的共性规律

1、主持人与嘉宾的合作,应把握好支持人的中介位置和 作用。

2、精心把握受传对象的特点。

3、能动地发挥主持人的串联作用。

4、节目的策划构思要有主持人节目的传播特色。

五、训练重点

1、策划构思并主持社教类节目的能力;

2、撰写与演播解说词、串联词的能力;

3、对实物或借助道具做介绍、讲解、示范、展示的能力;

4、与嘉宾共同主持的能力。

[作业]为什么要强调社教类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

[课后小结]

社教类节目主持开头 篇2

一、记录价值

对电视社教类节目记录价值的认识, 我是从《东方时空》开始的。当年《东方时空》下设《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等子栏目。《东方之子》专注于名人访谈。《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它从奇人异事开始, 逐渐转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在上世纪末社会急剧转型的岁月里, 它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我记得有期节目叫《命若琴弦》, 记录了一个从外地赴京考学的琴童孤单无助的故事, 那份彷徨和茫然至今仍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多年后, 《生活空间》改为《纪事》, 栏目编导再次找到十年前拍摄的主人公, 推出系列片《时间的重量》。十年, 改变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更糟?记录, 在这里不仅仅是真实的再现, 它被赋予了历史的内涵, 让人沉思、催人反省。随后, 《纪事》迎来了短暂的辉煌, 它勇敢地触碰禁区, 直面人类的死亡。它曾经无比强悍地记录下了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最后半年的生活, 那位年轻的白领, 微笑地面对镜头谈起过往。那一瞬间,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有尊严地生, 有尊严地死。多年后, 我在BBC的纪录片里, 再次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身患绝症的英国老者, 执意把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留在了录影带上。记录在这里并没有停止呼吸, 而是得到了重生。

二、档案价值

近年来, 原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致力于“口述史”项目的摄制工作。他的团队在全国各地遍访抗战老兵, 讲述老兵的抗战岁月和人生经历, 推出了系列片《我的抗战》。崔永元说:“我们采访他们的时候, 不预设主题, 让他们撒开了讲, 从他们的孩提时代一直讲到现在的生活, 他们的个人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 适当的时候, 我会推出《我的一生》系列, 用影像为历史存档。”

“用影像为历史存档”, 正是社教类节目的档案价值所在。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社教类节目日渐成为留存历史的最佳载体。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在国内媒体上被大力宣扬。偶然间, 我在《三联生活周刊》读到了远征军中有位老乡, 常熟人邹德安, 抗战时, 他大学毕业、投笔从戎, 以随队参谋的身份参加远征军, 赴缅作战。解放后, 他半世飘零、孤老云南。这条信息激起了我拍摄的热情, 但等我在网上寻找这位老兵的下落时, 却遗憾地发现他已告别人世。这样的缺憾在电视人身边一直在上演, 我们没去发现, 但也许更缺乏的是一种留存历史的意识。

这样的人生故事一旦被记录下来, 就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档案, 你能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体温, 深刻地感知一个时代的表情。

三、审美价值

社教类节目除了记录历史, 还会无声地输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编导的社会意识悄悄地渗透到一部片子的灵魂深处, 在冷静理智的客观叙述背后处处留有主创人员的道德判断。一个人的态度、情怀、审美, 在每一部片子中显露无遗。

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以《灰熊人》、《白钻石》、《世界尽头的奇遇》三部人物专题片, 深刻拷问了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共存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其中, 《灰熊人》记录了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蒂莫西·崔德威尔在阿拉斯加与灰熊相处的经历, 最后他被饥饿的灰熊吞噬, 葬身于茫茫的野地。这惊骇残忍的一幕就发生在蒂莫西把镜头对准灰熊的瞬间。在片中, 导演赫尔佐格回看了这段由蒂莫西亲手拍摄的影像, 他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 最终按下了暂停键, 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人类与自然的沟通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总会有人勇敢地抵达彼此的边界。赫尔佐格告诉我们, 对未知的探索是人类的天性, 更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他的片子里, 看不到恐惧, 看不到绝望, 有的只是征服和由此带来的心灵的救赎。每一位主人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他们有着或大或小的梦想, 一个爱和灰熊待在一起, 另一个却总想着有一天能乘着自己发明的氢气球飞越圭亚那丛林。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导演, 更感动了观众, 这样的片子是有精神的, 它给人以向善和向上的力量。

县市级媒体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制作水准都相对落后, 我们要学习优秀纪录片人的创作理念和专业精神, 有责任、有使命记录家乡的历史, 传播一个城市的人文情怀。

立足本土, 深入挖掘本地资源。2005年, 《福地常熟》推出“老宅印象”系列, 在与城市化进程的赛跑中, 抢救性地拍摄了一批古城区的老宅。许多老宅拍摄时已人去楼空, 住户早已搬离, 没等节目播出, 老宅已被拆除。健康巷巷口的常熟第一家西医院, 东门大街上的八角楼, 狭长拥挤的泰安老街, 都先后消失在镜头背后, 永远成为了让人怀念的影像。这样的记录也许是琐碎的, 它有时甚至都不能形成一期完整的节目, 但它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十年后, 当我回看这些影像时, 街声杂沓, 我甚至能闻到那些熟悉的味道, 一个时代的气息就这样被永久地保留在这些零碎的光影里。记录让历史凝固。

与时互动, 积极见证时代进程。新世纪的十年, 是全国各地义工组织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十年。2006年, 我们开始关注义工, 追踪记录他们的活动, 倾听义工的心声。经过广泛而紧密的接触, 我们知道了大量感人的幕后故事。流水琴川义工团是常熟本土最早也是最大的义工组织, 在它成立六周年之际, 我们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倾听流水》, 镌刻下一群年轻人无私奉献的时代风貌。记录见证生活。

凸显人物, 传播大爱情怀。当你拍摄一个人物的时候, 总是避不开这样的追问:你为什么要拍他?就像赫尔佐格准备拍摄《白钻石》中的主人公格雷姆·多灵顿一样, 他一定是被对方身上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所吸引, 心里暗想:小子, 我就锁定你了!主人公不好找, 这几乎是社教类栏目编导的共识, 那些公众人物一不小心就被做成了枯燥无味的“高大全”, 而稍有亮点的普通人又很容易滑向扁平化。但无论如何,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活出了精彩的普通人, 他们需要你去发现, 为之感动。记录因人而生动。

浅谈地方台社教类节目的创新 篇3

【关键词】节目创新;社教;电视节目;创作主体;思路;电视手段

创新是目前各行各业应用最多,也是最为广泛的一个词汇,作为一名多年在地方电视台從事电视编采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深刻地感觉到,目前各类社会教育、生活服务节目是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新生点,地方台社教类节目关注的是普通群众的衣食住行,道德伦理,更是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节目,在节目的编采创作中,求新求变是受众对地方台电视新闻杜教节目的基本要求,而如何做好地方台社教类节目的创新呢?

一、地方台社教(专题)节目的节目内容要创新

地方台的节目风格很多都是从中央电视台模仿出来的,久而久之就处在了一个没有创新的被动局面中,其实,在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可以感觉到,与大台相比较而言,地方台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社教(专题)节目的取材范围很广泛,可以说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可以成为节目的素材,尤其是电视节目进入了生活化的平民时代后,电视把普遍关注的重点转向了普通百姓,这给节目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源泉。要想节目内容创新,首先是选题要创新,选题是节目成功的一半,选题创新就是要从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及兴趣点入手进行挖掘,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亮点。再一个是节目内容的构思上要创新,在我台的《这方热土》节目中,我们开办了一些《百姓故事》、《田野之光》《今晚相约》等小的版块节目,在这些节目的内容上,我们多数从人性的角度、从社会和百姓关注的角度、从特殊与一般、困境与发展、创新与失败、成功与挫折中去选择题材,处理好报道主体事实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在去年我们采写的《百姓故事》节目时,有这样一个题材,一对年逾七旬的夫妻,自己为了生活仍要去工地做力工赚钱养家,生活非常窘困,但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夫妻俩却是五十年如一日,孝敬老人,自己虽然年事已高,还是细心照顾着一百一十岁的老父亲,让百岁老人享晚年,这是一个孝老爱老、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题材,为了将节目做得新颖,可视性强,百姓爱看,在节目构思上,我们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动态思维和多元思维、开放思维进行构思进行创新,增加了纪实、跟拍等电视手段,使节目更加人性化,播出后很多观众深受感动、触动和教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地方台社教(专题)节目的思路要创新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而在节目编采创作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不同的人就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向和思维状态,就思维状态而言,有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则批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因此,在社教类节目的采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运用常规性思维,更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在电视业界里,有一种观点,就是一个电视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众所周知,电视节目的创作不仅需要主创人员,还要有摄像、音响、后期制作,因此这种观点已成定论。但是独立创作也是一条原则,创作是人类最为复杂的、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之一,它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独特观察、独特感受、独特表现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使创作主体充满了灵感和想象力,记者在选择了能够打动自己心灵的题材后,才能在拍摄、编辑、撰稿、制作等一系列过程中,调动自己创作的潜能,激发创作激情,创作出充满活力的作品。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还要挑战社会矛盾的前沿、挑战思想观念的前沿,尤其是重大事件、难以解释的现象、难以采访的人物,都蕴涵着巨大的新闻传播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素材给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源泉,也最容易取得创新的成果。所以,在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思路要有鲜明的个性才能创新,还要有容纳百川的心态,在创新中完善,才能创作出充满新意的精品。

三、地方台社教(专题)节目的手段要创新

新必须从旧中产生,在传承和发扬中脱颖而出。因此,电视节目的创新是在借鉴过去、借鉴权威的同时,推出超越自我、有特色的东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接受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表现手段,相对于其它媒体,电视有着声画结合、现场即时参与、回应等优势,为观众提供了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话语自我的满足。2011年,同江发生了很多的大事,作为六小民族赫哲族的聚居地,同江迎来了自己两个民族乡自办的首届赫哲“乌日贡”节,扩建安居工程拉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受到百姓的普遍赞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得可喜成绩,这些大事,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同时也为社教节目创新创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在采访中,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利用电视有声有像有动感的优势,以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这些素材进行深入采访,并创新节目表现手段,从前期的策划、创意,到节目的实施,从摄像、灯光、音响等工种紧密配合,到后期的剪辑、配音,都从求新、求精、求美、求实的角度出发,让电视表现得充分尽致,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感召力的作品。使这些节目既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又表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赫哲族的乌日贡节,我们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用对比的手法让观众到赫哲人今昔生活的对比和独具民特色的渔猎文化,为受众提供了一个电视化、艺术化的审美境界。

作者简介:郭金荣,女,中级,副高级

(作者单位:同江电视台)

社教类节目主持开头 篇4

一、前言

电视社教节目即以对目标受众进行社会、文化教育为采编初衷的电视节目。现阶段,电视社教节目具体的节目形式较多样,专题纪录片式、议论式、文教式、小品式、采访式等均十分常见,具有题材广泛、创作随意、社会指导等特征。在编辑电视社教节目的过程中,强调寓教于乐、寓教于服务,具有欣赏性、教育性的同时,对象感和亲切感突出。可见,社教类电视节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编的质量,而采编质量与采编经营管理有效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方面展开研究对推动电视社教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主要思路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质量和创收与采编部门的经营管理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社教节目强调教育性的本质特征,在提升社教节目的教育性、宣传性和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的同时,创造更大的收益。[1]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大方面进行,首先,实现联办节目创收。所谓“联办节目创收”,即通过与社会力量共同开展节目采编工作,通过缩减社教节目采编成本、增加节目源等,达到提升采编收益的效果。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联办的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具体目的可能存在差异,期望的形式可能不统一,这会造成采编工作受到他人的限制,调控力度下滑,影响社教节目的收视率。所以,在具体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不以牺牲社教节目的质量和教育本质为前提。[2]其次,创新采编管理模式,使采编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自我优化积极性得到激发,进而不断优化社教电视节目的采编过程,不断提升社教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为其收获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三、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联办节目创收电视社教节目在联办的过程中出现采编受制于他人、取材范围过窄、协调环节较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特别是目前电视台并未将联办节目纳入系统管理体系的情况下,采编人员自身针对联办节目的创优意识较低,更加大了联办节目同时实现优质和创收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进行优化:

1.坚持社教节目的宗旨,把握采编主导权。在联办社教节目的过程中,采编部门应注重发挥自身的策划、修改作用和终审的权力,建设一支经验丰富、采编专业能力强、对社教节目本质把握清楚的采编队伍参与到联办社教节目的采编工作中,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经验,认真、准确地取舍联办单位的节目方案,预防联办单位试图借用社教节目在宣传、权威方面的优势,传播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舆论或理念。

2.注重节目质量与社教节目宗旨、收视对象的要求相一致。在社教节目联办的过程中,应从节目形式出发,树立强烈的节目意识,用采编部门自身的专业性带动联办单位重视节目质量。例如,在联办单位提出节目方案后,采编部门应对其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优化,并向联办单位准确、全面、专业地阐述方案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联办单位可以走出自身对节目认识的盲区,使联办社教节目可以发挥寓教于乐、寓教于服务的实际作用。[3]另外,考虑到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电视节目在联办的过程中,忽视收视对象分析,造成寓教于服务的功能难以发挥、收视率显著下滑的教训,在进行联办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联办内容的着眼点与收视对象的关注点有机结合,并在确定节目形式、采编方向等方面尽可能满足收视对象的需求特征,保证联办栏目的对象性和亲切性。例如,本台《法治在线》节目虽然属于联办节目,但在采编的过程中,采编人员走进公检法司的基层现场采访,直接探讨司法改革、法治民生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话题,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3.准确定位,创建风格。联办节目与自办节目一样,在采编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其具体的受众特征和内容等准确定位,并形成对应的风格,避免因节目特色不突出导致难以提升收视率。这要求采编人员在采编的全过程,注重采编视角的新颖、视觉包装的到位、采编深度的适中,提升节目的辨识度。[4]

4.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挖掘联办的效益。社教联办节目在采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电视台自办节目考核标准进行,以此保证联办节目的质量;另外,由于联办单位对联办节目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联办节目的质量和收益,所以采编人员在参与节目联办的过程中,应积极树立“全方位服务意识”。即除记者外,编辑人员、主持人等均应结合社教节目的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升对联办单位和联办节目的服务能力,及时、有效地解决联办单位在节目采编过程中存在的困惑。[5]例如,部分联办单位需要主持人组织知识竞赛,此时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就会成为联办单位衡量部门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工作只有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以上工作,才能在保证节目质量、坚持节目宗旨的前提下,实现收益的提升。

(二)创新采编管理模式

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调整,提升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节目质量、扩大节目收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采编管理模式的创新:

1.优化用人机制。社教节目采编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具有人才结构单

一、缺乏经营人才等问题,使节目在形式、收益等方面均不是很理想。所以,应在管理者认识到采编人员结构和采编人员积极性对提升采编部门的运行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并结合社教采编人员的业务需要,开展相关的培训,优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实现任人唯贤。[6]另外,将考核激励制度引入人才管理中,推动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落实,进而使采编人员形成忧患意识,结合自身的岗位需要,对自身的技能、专业性等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

2.推动边学边干、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社教节目对采编人员的专业、经验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完全依靠培训提升采编人员的能力,不仅效果不直接,而且会使采编人员不能准确掌握重点,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错觉。所以,在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为采编人员提供和创造可以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实践活动机会。例如,分期分批组织社教节目采编人员异地采访或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参加社教节目交流研讨会等。只有将理论培训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推动社教节目采编人员迅速成长,提升社教节目的质量。

3.从管理要效益。社教节目采编人员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外,还需要在长时间内一直被全面、规范的制度所约束,避免出现不良行为和思想影响节目的采编质量。所以,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按照电视台的节目监审制度、采访制度、岗位制度等,结合社教节目的特征,建立与社教节目采编人员工作特征相匹配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而推动规模化、目标化、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另外,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积极落实激励机制,使采编人员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积极进行自我优化。例如,社教节目采编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优秀稿件评选活动,并对表现优异的采编人员予以物质或职称奖励,使采编人员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形成更强烈的工作欲望和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电视社教节目采编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创新力度,对推动节目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结合采编工作在社教节目中的地位、特点等,开始探索具体的经营管理途径和手段,这是社教电视节目采编部门顺应时代发展、提升社教节目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应不断地将其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社教类节目主持开头 篇5

景别:以中景、近景为主,辅以特写画面。中景和近景比较有利于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被访谈者身上,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于谈话内容,而且可以较好的表现被访谈者和记者的神态和手势。被采访对象手势比较少时,用近景;手势较多时用中景,甚至全景保留被采访者动作的完整。为了便于后期编辑,中景、近景、特写、全景都要有一定比例。拍摄反打镜头时,注意反打镜头的焦距和画面景别和被采访对象一致。

角度:斜侧面为主,3/4人面像,要完整再现人物的两只眼睛,一般视线方向应向着记者方向,防止人物左顾右盼,视线游离。领导致词、郑重声明等采用正面拍摄。

高度:人物访谈的拍摄,一般用平拍,不要仰拍。

背景:背景环境简化,选用简单背景或者采用小景深虚化背景;如果访谈环境可以增强气氛、交代人物身份、有利表现主题时,注意保留背景环境。如果采访在被采访者办公室进行,背景比较复杂时,果断与被采访者沟通,换一个简单背景。其它镜头:

空镜头:存在于被采访环境中,于谈话主题没有明确关系也没有明确冲突的事物的镜头。

反打镜头:倾听谈话对象的反应镜头;

插入镜头:与谈话内容相关的事物,话筒,台标等。

过肩镜头:前景人物保留1/3左右;镜头焦距不宜太短,防止前景人物和主体人物的变形和大小差异;前景人物明显高于主体人物,不适宜采用过肩镜头。

电视访谈节目一般场景固定,画面变化少,但是应该根据谈话内容来改变拍摄方式,必要时,该推的推,该摇的摇。

麦克风的位置:手持时,站在受访者左边则用右手拿,站在右边用左手拿,放在桌上应该顺着受访者目光角度放置,让台标较好呈现。应该拍摄真实的镜头,不得已时,摆拍尽量要自然,不能轻易看出是摆拍的镜头,可以要求被摄体做某些动作运动来拍,这样可以减少被摄体减少紧张1、2、3、4、5、正式开始拍摄前,主持人先与被拍摄者闲谈几句,以消除被摄者的紧张情绪; 前期准备,要尽量地搜集,整理材料。

精心拟定话题,为访谈的成功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必须在访谈当中保持头脑的清醒和灵魂运转,不断理清思路。要学会对谈话各方的调度。

语境的具体性:

1、和什么人谈话(who)

2、在什么环境下谈话(where)

3、谈什么(what)

4、怎么谈话(how)

采访的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 提问组织策略:

1、精度:问题要提在节骨眼上,提在关键之处

2、角度:与众不同

3、坡度:有起伏、单一问题与整组问题,组与组的问题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 提问艺术

1、提问艺术的基础——理解

关于专访的准备和了解过程,对谈话内容的理解问题。

2、提问艺术的纽带——感情

正因为访者和被访者或传者和受者之间在“感情上、观点上一致”或“有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时,对方才会自然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从而达到传者的传播目的。

3、提问艺术的核心——交谈

“面对面的交谈为迅速交换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双向的交流是易于做到的。因此,人们就会有机会来评判自己发出的符号的效果,加以纠正、解释、补充并回答反对的意见。”——(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访谈的起、承、转、合

起:问题的提出。“运用多种人际吸引因素,在短时间内与被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消除对方可能有的紧张情绪和陌生感,使在进入正题前的‘寒暄’中的具有‘接近点’的轻松话题打开局面。”——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承:问题纵向展开和深入。交谈中的理解和应变能力。

转:问题横向交替和转换。对问题的充分设计和思考。

合:问题的结束。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结束提问。

上一篇:2024反邪教工作总结下一篇:医疗机构安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