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类节目

2024-09-27

演讲类节目(精选9篇)

演讲类节目 篇1

2015 年12 月31 日, 媒体人罗振宇在北京的水立方做了一场名为《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这场演讲从晚上20 :00 开始, 到次日凌晨结束, 一共用了4 个小时, 时间刚好和一台传统的跨年演唱会一样。演讲会现场超过4000 名观众, 从飞机位的800 元, 到内场票的2000 元, 票价也和一场跨年演唱会相差无几。此外, 《时间的朋友》还通过优酷网进行全球直播, 缴费成为优酷会员的网友可以在网络上同步收看,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这和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看晚会直播异曲同工。但是, 从成本核算来看, 这场跨年演讲显出了巨大的优势。各家卫视的跨年演唱会需要明星云集、舞美炫酷、3D虚拟技术保障等等, 动辄就是上千万元的投入, 而《时间的朋友》就是一场演讲, 主讲者只有一人, 舞美只有一块大屏, 除了配合演讲者说话语速自动播放的PPT, 几乎不需要其他的技术保障, 水立方的租金可能是这场跨年演讲所需的最大费用。但论影响力, 几个月后, 还有人谈论2016年跨年演唱会上谁唱了什么歌吗?可是, 《时间的朋友》演讲会之后, 不停地在网络上发酵, 其中的各种言论、观点、邀请的嘉宾甚至是制作的PPT被网友热烈转发点评, 非但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忘记, 反而越来越火, 在微博微信中被多次引用。难怪罗振宇在演讲会现场放言, 要和观众有一个20年的约定, “这样的跨年演讲要连办20 年”。

放言要做20 年, 有多少个节目能有这样的底气? 2016 年初, 16 岁的《超级访问》和11岁的《康熙来了》结束录制, 不再播出。这两档谈话类电视“常青树”节目的停播引发了网友的怀旧情结。他们统计了那些年我们曾经追过的电视节目——《综艺大观》14 年、《曲苑杂坛》20 年、《开心辞典》13年、《我猜我猜我猜猜》16 年、《同一首歌 》11 年、《 幸运52》10年……可以看出, 长寿电视节目以综艺类居多, 演讲类少之又少。《时间的朋友》却可以放言再做20 年, 这一网络直播的现象级视频, 将在2016 年影响着演讲类电视节目的生态圈。

从表1 可以总结出国内演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特点:

(一) 从讲座到演讲再到演讲秀的形式转变

《百家讲坛》是纯粹的语言传达, 一个讲台, 主讲人用讲的方式传递内容, 里面掺杂的非语言部分比较少。从《开讲啦》开始, 主讲人开始有了非语言表达部分, 如神情、手势或者其他肢体语言传达的活动。这一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超级演说家》以及其后的一系列节目中运用更为极致。《精彩中国说》更是首创将“讲”与“演”分开诠释与演绎, 舞蹈、唱歌、小品等都成了演讲的一部分。2015 年演讲类电视节目更加重视演讲者“秀”的非语言表达部分, 在动作、道具、演绎等方面有更多的突破。从《健康演说家》开始, 演讲类节目引入大屏PPT同步播放成分, 开始向国际流行的TED演讲形式靠拢。

( 二) 从名人到素人的主讲人转变

《百家讲坛》的主讲者多为知名大学教授、博士、官员、作家等社会名流。有学者对百家讲坛的100 名讲者进行简单统计, “在这100 名讲者之中, 有69 位拥有副教授或者教授职称。而这69 位教授之中, 中文或者文学专业的教授有22 位, 历史学教授有20 位。其余的教授也多是政治、哲学、传媒、法学等人文学科方向的学者, 鲜见理科学者, 没有工科背景的教授”。[1]

《开讲啦》的主讲人要求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榜样力量, 其中有企业家、学者、运动员、航天员、新闻发言人、钢琴家、导演、演员、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等, 相比《百家讲坛》, 来自各行各业的主讲人层次丰富了许多, 不过依然没有摆脱名人范畴。

从《超级演说家》开始, 主讲人开始从名人向素人转变。有激情、有个性的普通人登上电视荧屏, 讲师、舞蹈演员、相声表演者、在校大学生、婚礼主持人……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只要敢说、会演, 都是演说家, 都可以得到观众的点赞。2015 年, 《超级演说家》颠覆了演说的传统概念, 一位连话都说不好的残疾网店掌柜崔万志凭借着特殊的经历和人格的魅力获得了当季的年度亚军。

而新晋演讲类节目《超级老师》《健康演说家》更传达出素人演讲者的身份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会表达、擅演绎的状态向行业化、社会化、科学化方向细分的转变规律。《超级老师》节目组从全国招募的千名优秀教师中, 深挖筛选出近百名各有特点、身怀绝技的教师达人, 用演说的形式展现新时代“麻辣教师”的课堂风采。《健康演说家》的主讲者是从国内医学发达的上海地区青年医务工作者中层层选拔出来的, 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4.4 岁, 虽然并非医学界的权威“大拿”, 但是有激情、有个性、有态度, 更有科学精神的医务工作者用演说的方式, 向观众清晰表达了当代的健康理念、健康生活方式或疾病防治知识, 值得一看。

主讲人的转变体现出从学者到社会精英的名人主讲人再到会表达的素人和行业先锋素人过渡的特点。

( 三) 从人文历史知识到生活经历再到行业细分的内容转变

《百家讲坛》开办之初, 其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但是最能够引起观众强烈反响的是历史和文学类的话题。观众的需求决定了节目内容的转变, 随后《百家讲坛》一直以此作为内容重心。而《开讲啦》是一档“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 主讲人在节目中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因为长达半个小时左右的独立演讲体量, 必须选择名人这一主讲人类型, 才能够拥有足够丰富的故事, 以便进行详细个人经历的表达。而《超级演说家》的内容可以说是素人版本的《开讲啦》, 比如第一期《超级演说家》的演讲标题:

1.《不是所有的90 后都叫许豪杰》

2.《女人何苦要运动》

3.《别跟自己较劲》

4.《做真实面对自己的人》

5.《TCK在上海》

6.《跳舞的人可以》

7.《我身边的未成年犯》

8.《我不是偶像》

从上面的标题可以看出, 《超级演说家》中的演讲者为了获得共鸣, 内容上多以个人经历为主。不过普通人相比明星名人来说, 经历和阅历相对单薄, 因此演讲内容只是某一段生活经历或者身边事情的感悟, 时长也控制在3—5 分钟, 是缩短版《开讲啦》。不过, 也正因为演讲者来自庞大的素人草根群体, 他们所说的内容都是普通人的身边事, 反而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015 年演讲类电视节目的内容突破来自《超级老师》和《健康演说家》。数学、物理、医学这些自然学科通过“老师”“医生”的职业形象有了登上演讲舞台的机会, 反响也远比制作人想象中的好。而商业、管理学、金融学等仍是演讲类节目的内容缺口。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内容是节目蓝海呢? 从生物、时间维度为主讲内容的《时间的朋友》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其实, 《时间的朋友》这样的跨年演讲样态并非原创, 类似的样态最早的当属TED演讲。TED演讲是1984 年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思共同创办。从1990 年开始, 每年在美国加州的蒙特利举办一次。如今, 在世界的其他城市也会每半年举办一次。它邀请世界上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来分享他们热衷从事的事业。“TED”由“ 科技 (Technology) ”“ 娱乐 (Entertainment) ”以及“设计 (Design) ”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 在主办者看来, 这三个领域共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这场盛会涉及几乎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见解。参加者称它为“超级大脑SPA”。发展到现在, TED演讲的主要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 依然是一个主讲者 (有时候也会是两个) , 一块大屏幕 (展示一些演讲中需要的图片或者文字) , 配合情绪的钢琴演奏 (有时候有, 有时候没有) 以及超过千人的现场观众。

TED演讲形式为国人所知, 应该归功于乔布斯。在他主政苹果公司期间, 每一场苹果新产品的发布会都是乔布斯本人担任主讲人,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跌宕起伏的演讲和为了更好的演讲节奏而调整到位的PPT。在苹果发布会后, 国内不少的互联网企业也都采取了这一经典而又务实的方式发布产品。比如罗永浩的坚果手机、雷军的小米手机发布会等等。近两年来, 这一发布会形式开始在其他领域蔓延, 比如徐峥的电影《港囧》发布会、某大型地产企业的地产项目发布会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发布会在舞美设计、灯光配合、大屏显示、观众场地等选择上, 刻意地追求一致。这说明“主讲人+ 大屏PPT”的模式正渐渐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时间的朋友》把一个普通的跨年演讲演变成了一个现象级事件。

2016 年, 线下如火如荼的发布会式演讲能否成功移植到线上?电视台在改造了大量国外成熟电视节目之后, 能否对大热的互联网视频进行电视改造呢?笔者用节目模式的思维大胆做出这样一个预测:2016年演讲类电视节目或能出现一档基于《时间的朋友》模式的新电视产品, 在内容和制作上会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演讲时长限制在20 分钟内

20 分钟的电视节目听起来太过短暂, 似乎无法传达足够多的讯息。不过, 这一时间的限制却是有理论依据的。TED大会策办人克里斯·安德森就把每场TED演讲限制在18 分钟以内, 因为“这个时间长度足够庄重, 同时又足够短, 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通过迫使那些习惯于滔滔不绝讲上45分钟的嘉宾把演讲时间压缩至18 分钟, 你就可以让他们认真思考他们真正想说的话”。安德森还说, 如果你希望你的讯息像病毒般扩散, 这也是一个完美的时间长度。在电视领域, 韩国CBS TV推出了主题演讲栏目《改变世界的15 分钟》, 节目组邀请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就社会趋势、教育、经济、青年人、和平等主题进行15 分钟的公开课。 这15 分钟, 比TED的18 分钟更短, 要求主讲人的内容更精炼。

(二) 主讲人风格的打造

有人说, 中国非常缺乏优秀的演讲者, 而偶有能言善辩者, 也多失于“干货”不足。“技”“料”两难全, 这话听起来虽然泄气, 但也从反面说明找到正确的主讲人, 节目便成功了一半。电视台可以利用自身主持人的资源优势, 对主讲者进行培训。不过, 不要试图改造主讲者, 可根据主讲者的个人特点进行扬长避短的风格化打造, 避免主讲者的情绪不足、单一。

(三) 演讲内容根据演讲时长反复调整

确定好主讲人之后, 节目编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和主讲人磨合内容上, 反复修订演讲稿, 以便让演讲达到最佳效果上。《像TED一样演讲——打造世界顶级演讲的9 个秘诀》一书中就“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陈述压缩至18 分钟左右”提出了一些建议——“三的法则”, 即把大量观点高度浓缩为三大要点, 仅仅通过这番提炼, 你就可以大大增强陈述的创造性和影响力。

(四) 舞美风格强调专注演讲的舞台区和专注聆听的观众区灯光打造

TED演讲和韩国的《改变世界的15 分钟》的舞美灯光风格与目前国内演讲类节目的舞美灯光效果差别很大。后者还是以一般综艺节目绚丽豪华的舞美风格和热闹温馨的灯光效果为主, 但是作为一档以内容打动人的纯演讲节目, 舞美设计应体现“少即是多”的简约理念。打造以主讲者为主的灯光效果对电视节目来说是比较前卫的理念。特别是当主讲者在走动的时候, 如何追光?当讲述到情绪节点的时候, 灯光如何配合?以专注聆听为主的观众区灯光效果如何打造, 既能表现观众的情绪又不过于喧宾夺主?这些都是电视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全新课题。

(五) PPT和演讲完美结合

演讲时需要同步PPT, 苹果发布会把这一形式带到中国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有冲击力的图片和跳跃文字的PPT也是一种生产力。有研究者发现, 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杏仁核区域在处理生动事件时, 表现得最活跃。研究者让实验对象看图片, 包括能激发消极情绪的图片, 如鲨鱼露出牙齿的样子;能激发积极情绪的图片, 如温和的亲情图片;以及普通场景的图片, 如人们站在自动扶梯上。然后, 研究者展开两项不同的研究, 检测实验对象记住了多少细节。一项研究在实验对象看完图片的45 分钟后进行, 另一项后续研究在实验对象看完图片的一周后进行。研究者发现:“两项研究都表明, 人们对情绪增强、清晰度高的图片的记忆更清晰。”[2]

(六) 音乐氛围打造

现场钢琴师或者专业midi伴随演讲者的情绪进行度身定制的音乐氛围打造。

(七) 超过100 人的现场观众

主讲人演讲情绪会在和观众的互动中更加被激发。

就在笔者成文之时, 辽宁卫视《有请主角儿》正式播出。作为辽宁卫视2016 年开年改版的“尖刀先锋”, 《有请主角儿》号称国内第一档TED“新闻亲历互动真人秀”节目。在已经播出的节目中, 从79 个孩子的妈妈到“鹰爸”的严苛教育方式, 从乙肝斗士现场拍砖雷人举动引发质疑到打拐英雄上官正义卧底十年, 《有请主角儿》是第一个起用新闻当事人作为主讲者的演讲类节目。节目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演讲”的方式, 透过当事人的视角, 还原新闻真实, 直击个体命运。深入分析这档节目, 与笔者之前所分析的7 条规则恰好全部符合。其他电视台能否再度推出类似的节目, 改变演讲类节目的电视生态, 笔者也将继续关注。

摘要:全网直播的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6跨年演讲的成功给了演讲类电视节目诸多启示。本文剖析了目前国内演讲类电视节目的生态圈现状, 对比《时间的朋友》采用的“主讲人+大屏PPT”的TED演讲模式, 预测演讲类电视节目将会出现的新变化, 以及电视台制作这一节目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演讲类电视节目,《时间的朋友》,TED演讲,主讲人

注释

1[1]曹阳.《百家讲坛》与TED演讲的传播学比较.新闻世界, 2014 (8) .

2[2][美]卡迈恩·加洛.像TED一样演讲——打造世界顶级演讲的9个秘诀.中信出版社, 2015.

浅析广播情感类互动节目 篇2

[关键词]真诚亲切;灵活机智;形散神聚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等矛盾和问题困扰着青少年,人们在城市中寻找着可以发泄和倾诉的对象,晚间情感类节目应运而生。主持人与嘉宾通过电话、短信、微博等方式交流心得,成为节目的话题和谈资,主持人凭借精湛的表达,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化解人们心中的苦闷,仿佛是听众身边的一位挚友,一起促膝谈心般温暖而自然。《千里共良宵》是一档晚间文艺类直播互动节目。节目开播于2004年,节目风格倾向高雅、精良、现代、亲切,主要受众群为40岁以下的都市白领、大学生、中学生及夜间工作者。内容包括美文、歌曲、电影、音乐等,用文艺的语言表达思想,主持人串联的直播互动情感类综艺类节目,追求温馨,浪漫的风格,以有情感诉求的中青年听众为主要受众群体,以人生故事为依托,以主持人温馨、亲切的话语和优美动人的歌曲,隽永精致的小诗短文串联,借助手机短信等平台与听众互动,听众可以留言,讲述自己的故事,抒发情感,感悟人生。这是一个真情互动、情感交融、由主持人与听众共同完成的节目,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感情上的慰藉。“岁月在电波中流淌,人生在音乐中升华。《千里共良宵》,与您共赴心灵之约!”这一口号,对仗工整,念来朗朗上口,特色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一、节目特点和结构

(一)节目特点

(1)每期都有不同的话题。节目在夜间的零点至2点播出,主持人与听众在开播前展开讨论。2012年10月25日节目的话题为“温暖”,27日话题为“结婚 ”,29日话题为“分手 ”,31日话题为“退一步”。主持人和听众通过短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互动,对本期话题进行讨论。

(2)平台多样。听众在官网、官方微博、贴吧或者主持人的微博上就下次节目的话题发表看法,在节目中,听众与主持人还可以通过短信交流,主持人整理听众的反馈,并表达意见。

(3)插播的歌曲与话题契合。在交流间隙,插播与话题相契合的歌曲,比如在姚科主持的“退一步”这一话题中,插播张玉华的《原谅》,在小马主持的“分手”这一话题中,插播了张惠妹的《别在伤口上撒盐》,在程娅主持的“我和电台有个约会”这一话题中插播了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每当主持人说完一个故事,便用温柔的声音邀请听众一同来欣赏和节目主题一样的歌曲,在音乐中,气氛得以烘托,情感也得到了释放。

(4)主持人的风格与节目风格浑然一体。由于是晚间情感类节目,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温柔而有点沙哑,如身边的朋友在耳边喃喃低语,让人感到充实而温暖。声音以虚声为主,虚实结合,口腔共鸣较弱,中低音音区,让人莫名的放松和舒适。

二、节目结构

节目结构稍显单一,主持人在节目开头或宣读一篇美文,或聊聊听众给自己的留言,再引出本期的话题,鼓励听众进行短信互动,插播音乐,回到主题,阅读听众来信,点评,插播音乐,如散文般松散,然而这是形散神不散。

当然,这也和节目的定位分不开。夜间的情感类节目,人们卸下了防御和伪装,是一种放松的心态,因此,在结构布局上不需要苛求,内容上与听众拉近距离,像一个朋友般和听众促膝长谈更为重要。

三、节目内容和主持人

(一)节目内容

夜间的情感类节目,形式为内容服务;主持人技巧为节目内容服务。《千里共良宵》中常以和主题相契合的音乐作为过渡,以美文、小故事,主持人亲身经历作为讲述话题的依据。

(1)主题的选择契合当下。2012年10月25日,主题为“温暖”,当下,对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的争议仍然存在,奉献与接受到底应该如何权衡,都值得人思考。2012年10月27日的话题是“结婚”,面对当前铺天盖地的相亲节目,“剩女”现象,主持人作出了正解:“对于大多数在事业上发展不大而着急结婚的女孩子来说,梦想,寻找自我和爱,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内容。我们不是为了别人结婚,我们要过的是自己的人生。来到这世上,首先要为自己的灵魂松绑,冲出舆论的压力,飞到外面的世界去,成为自己。”

(2)围绕主题的感人小故事,发人深省。在“温暖”这一话题的节目中,主持人黄欢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她的学生放弃殷实的家境,远赴支教,这期节目引发了争议,有听众留言询问如何能从他人身上得到温暖,黄欢道:“人人渴求温暖,然而温暖不仅仅是要得到,更重要的是给予。付出的过程也是很快乐的。温暖不是一种温度,是需要用心感受的幸福。”2012年10月31日的话题是“退一步”,越王勾践兵败,为吴王养马,为赢得吴王信任,甚至尝其粪便,为其诊病,得以放归回国,十年沉淀,东山再起,一举消灭吴国,称霸天下。勾践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隐忍令人称颂,虽为凡人的我们,还未遭遇如此绝境,有什么理由不忍一忍,以退为进,厚积薄发呢?

(二)主持人

千里共良宵的主持人姚科、张涛、雨亭、林白,他们的音色不同,处理话题的态度也不同,然而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在表达感受的时候,用感性的话包装理性的道理,除此之外,他们的主持风格还具有以下特点:

(1)口语化、随和的语言,句型善用排比、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亲切朴实。主持人姚科在“退一步”这个话题中说道:“如果人知道退一步,就不会因为一句口角而大打出手,如果人知道退一步,也许就不会因为失恋而要死要活;如果人知道退一步,也许就不会因为怀才不遇而郁郁而终……”运用了排比的句型,让抒情更为强烈和自然,同时,姚科的议论起伏有致,重音、停连自然,即使是有稿播音,能让人觉得似乎是在和朋友聊天时的一气成呵。

(2)知识储备与专业素养较高;“……那遗憾化作余音袅袅,最凄美的爱情不必呼天抢地,而是相顾无言;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期待才会希望;遗憾也是幸福,因为还有让你遗憾的事情;爱从来就是百转千回的事情。男人伪装坚强,只是害怕被女人发现他的软弱;女人伪装幸福,只是害怕被男人发现她伤心……”“人心总有满足不了的欲望,退一步,并不是认输。丢掉贪欲的网,脱下骇人的皮,卸下身外的功名利禄,理智的退一步,才能一身轻松,岂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精确而优美的词语,可以看出主持人的功力,在播读稿件的时候,认真负责的态度,抑扬顿挫的语调,真诚而关心的语气,都让听众享受着与主持人的“零距离”交谈,而好的主持人能让听众如沐春风,他们用语言的魅力温柔地抚慰着一颗颗寂寞受伤的心。

nlc202309051155

吴郁教授认为,“主持人的语言格外重要,它是组织一台节目的脉络,是渲染气氛的兴奋剂,是控制节奏的润滑剂,综艺娱乐类主持人节目的主持词多为即兴口语,既要脱口而出,又要机智得体,既通俗易懂又能够出奇出新既幽默诙谐又不失品位,确实不易。它是主持人素质的结晶,主持人如若失之于语言的迟滞、木讷或词不达意,或简单乏味,或张口结舌,或唐突无礼,都会破坏节目欢乐而紧张的气氛。”广播节目主持人虽然没有电视主持人需要肢体语言,然而对语言的精炼准确、生动鲜明等等的要求更高,除了做到“三性”、“三感”以外,更重要的是将对象感融入播讲状态中,让观众感到如春风化雨般沁人心脾。

《千里共良宵》是夜间的情感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和感知能力要求更高,把这些感知用最朴实的话说出来,仿佛和朋友一起促膝谈心,分享喜怒哀乐,全程并没有听众的电话接通,而是短信平台,微博平台,主持人将鼓励、欣赏、甚至批评委婉地表达出来,轻柔的声音,饱满的情感,合拍的优美音乐,很难让人拒绝这么直入人心的节目。在节奏加快的都市生活中,当人们一天忙碌之后,卸下所有防备,以轻松而舒服的状态,倾听一台和着心跳频率的节目,实在是一件美事。

在我看来,主持人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们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感受普罗大众的所思所想,并用真诚和爱将它像布道般解读出来,抚慰一颗颗纠结、抑郁的心。因此,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仁爱之心、正义之心,以娴熟的播音技巧为基础,以鲜活的对象感为辅助,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2]吴郁.《节目主持能力训练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0月

[3]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4]《千里共良宵》http://baike.baidu.com/view/2201213.htm

[5]《千里共良宵》2012年10月24日http://www.cnleting.com/city/qlglx/qlglx20121024.html

[6]千里共良宵2012年10月25日http://www.cnleting.com/city/qlglx/qlglx20121025.html

[7]千里共良宵 2012年12月5日http://www.cnleting.com/city/qlglx/qlglx20121205.html

作者简介

梁竹,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研究。

演讲类节目 篇3

关键词:TV2.0,演讲类节目,创新方向,《开讲啦》

在当前娱乐节目泛滥的时代, 煽情性、同质化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 电视演讲这类节目长期处于疲软状态, 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中央电视台与唯众传媒联合打造的《开讲啦》在2012年8月开创了演讲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风, 将其定位为“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 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 向电视受众分享他们对于生活与生命的感悟。以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关怀使观众看到了节目的诚意, 实现了演讲类节目的成功“逆袭”。

一、TV2.0视阀下《开讲啦》创新之道

TV2.0的概念在中国是由著名媒体人杨晖率先明确化并加以践行, 其核心价值诉求为“观众参与、观众互动、观众决定舞台, 让电视最大程度为观众创造独特的个人体验。”《开讲啦》是TV2.0电视概念的试验田, 节目的受众定位、内容、表达方式, 再到营销, 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互联网互动精神。

(一) TV2.0下的理念创新

(1) 平等理念:有态度的对话。《开讲啦》对于演讲类电视节目的一大创新就在于节目中始终贯穿了平等对话的理念。以往的讲坛类节目往往都是以嘉宾单一输出话语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对话交流至多作为辅助节目效果所用。而《开讲啦》则逆行其道, 45分钟的节目中近30分钟都用于嘉宾与青年代表的对话交锋, 以青年观众为主导, 彰显受众个性, 体现平等对话的诉求, 正是TV2.0电视理念的应用。不单单满足于参与式传播, 而是利用传播平台来彰显自我个性, 名人接受草根青年的质询和挑战, 平等理念营造了一种反权威的语境。

(2) 分享理念:有温度的演讲。《开讲啦》原制片人吴晓斌强调:“演讲只是我们寻找共鸣的一种方式, 这个节目强调‘分享’, 分享自己的经历。”[1]以往的演讲节目诸如《百家讲坛》是精英学者话语体系的强势传输, 在讲历史、讲过去、讲别人, 实际上是一种态度有余温度欠缺的演讲;而《开讲啦》则是一种分享式的交流, 嘉宾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在讲现在、讲自己、讲人生, 和青年代表深入讨论, 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这也是TV2.0注重以人文为本、创造用户体验的核心理念的践行。

(二) TV2.0下的生产战略创新

(1) 节目生产“深层互联网化”。《开讲啦》的节目制作带有鲜明的互联网特征, 从前期嘉宾、青年代表到主持人的选择, 全方位体现了“TV2.0”的互动精神。为了真正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在选择嘉宾上, 节目组在网上和高校同时展开演讲嘉宾的征集活动, 打出“你想听谁讲, 我们就请谁来”的口号;在青年代表甄选上, 利用半年的时间在各大高校进行了“青年代表校园行”的宣传活动, 通过网络和线下调查的方式来遴选参与节目的青年代表;在演讲主题上, 改变了以往由编导拟定策划的方式, 选择进入高校展开问卷调查, 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呼声, 将这些想法作为节目策划的核心来源。节目由谁来讲, 讲什么主题, 代表怎么产生都由观众来参与决定, 这是对以往演讲节目生产模式的创新。

(2) 民营机构与央视“制播联合化”。《开讲啦》还实现了民营传媒结构和中央电视台的联合互动, 有效发挥民间创意力量。此节目是由央视一套和唯众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利用官方和民间两个平台制播的联合化实现了创意传播管理。民营传媒机构在中国的发展, 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内容创意产业, 创新能力有余, 但平台资源一直是发展的壁垒。而对于央视, 它在全国电视市场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优资源, 优质的“媒介接近权”恰能为民营传媒的创意可以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者之间联动合作可以实现一种资源利用最优化。

(三) TV2.0下的节目创新

(1) 叙事形式。《开讲啦》的节目形态相对固定, 节目叙事者主要由演讲者、主持人、青年代表构成, 从不同的叙事者身份切入看此节目的叙事方式, 处处体现TV2.0节目的“即兴创新”精神。首先, 《开讲啦》的演讲者实现了“即兴”演讲, 这和以往演讲类节目有显著差异。演讲者独立一人位于舞台中央, 没有演讲台、演讲稿和提示器, 前方和左右都被400位青年观众包围, 在这样极具“压迫力”的场域内完成15分钟的即兴演说。其次, 《开讲啦》主持人展现了“即兴”总结的平等对话态度。撒贝宁放下主持人的身段和矜持, 在节目中时而和演讲者、青年代表调侃制造笑料, 时而敏捷机智地对嘉宾的回答也做出回应。他以平等的姿态和嘉宾、青年观众交流, 实现TV2.0话语权的相对平等。最后, 青年代表践行了“即兴”提问的互动精神。8位草根青年代表改变了以往演讲节目只是演讲者唱独角戏的节目编排, 以问答的形式营造了具有张力的戏剧冲突, 使得节目变得鲜活生动。

(2) 叙事内容。在节目叙事内容上, 《开讲啦》另辟蹊径直通观众心灵深处, 把看似简单的题材做出了别出心裁之感。巧妙地对精英文化进行了大众化解读。节目所邀请的演讲嘉宾代表的是精英文化、名人标签, 但在语境上采用了大众化的解读方式, 使观众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这种文化价值的传输。将人文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 对名人进行通俗化解读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和猎奇心理。偶尔穿插在《开讲啦》清新严肃的节目风格中, 倒也别具一格。

二、演讲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方向

(一) 节目定位:相信真诚力量, 坚持人文情怀

《开讲啦》在节目制作之初就明确表示“其和一般的明星访谈节目最大的不同就在它没有娱乐八卦内容, 也没有煽情故事”, 更多的是励志和分享话题。这对于演讲类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不无启示:首先, 在节目定位上, 始终要做到真诚, 根据TV2.0的电视理念, 把受众的体验放在首位。因此, 要适时根据受众心理变化来调整嘉宾的阵容, 以传递“正能量”为主要诉求。其次, 演讲节目需要做到将人文励志和大众娱乐熔为一炉, 在保证节目真诚本质的同时满足受众娱乐心理, 但要注意节目以人文为核心传播的定位, 做到不管是明星还是学者, 都能真诚、真实分享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让受众有所收获。

(二) 节目制作:深化互动生产, 拓展制播联合

据央视综合频道主任许文广介绍, 《开讲啦》“是央视综合频道第一个完全实现了社会化合作的节目, 央视和唯众传媒共同创意和把关, 但具体的实施由唯众传媒进行。”[2]这种社会化合作恰恰是一种制播联动, 在生产方式上深化了民间传媒机构和中央级媒体的合作, 是对直播联合生产方式的一种拓展。一方面一些比较发达的民营传媒机构恰能为节目提供优良的创意资源和样片;另一方面中央级媒体能为节目提供专业品质的视觉资源, 这种生产方式上的互动为创造精品化的电视节目提供路径。

(三) 节目营销:实现融媒体的整合营销

实现融媒体的整合营销, 是传统电视节目抵抗新媒介冲击的必经之路。融媒体整合营销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 把具有互补性的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3]TV2.0不仅要求在节目理念上体现互联网的互动精神, 还要大大借力于新媒体, 完成融媒体的整合营销。《开讲啦》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至今已为时近三年, 但微博影响力还亟待加强。微信营销上《开讲啦》虽然也开设公众账号, 但是在节目信息上未实现每天推送, 传播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开讲啦》的新媒体营销力度还不够。应加大借力于新媒体营销的力度, 整合营销中的价值链, 发挥融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 使得节目品牌的传播效益最大化。例如, 可在微博运营方面可以加强和观众的互动, 通过开展“微访谈”这类的线上互动活动来进行微营销等等。

《开讲啦》被舆论盛赞为“中国思想好声音”, 以安静的力量给浮躁的电视环境带来了“清新之风”, 用一种不讨好娱乐化的姿态成功打开了电视市场, 赢得观众认可。当前的中国电视市场也恰恰需要这样召唤受众本心的品质节目。在TV2.0电视理念的指导下, 坚持在节目定位上的真诚人文理念、制作上的创新联合生产、营销上的整合传播, “安静”的节目照样可以发出“不平凡”的声音。

参考文献

[1]中国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综艺台”.2012年度人文节目《开讲啦》[DB/OL].http://ent.cntv.cn/2013/03/28/ARTI1364454501263802.shtml.2013-3-29.

[2]梅花网“今日资讯”.央视开讲啦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DB/OL].http://www.meihua.info/today/post/post_e74b46ba-8964-41f7-a090-728b76fb60f2.aspx.2013-2-1.

[3]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视听界, 2009 (1) :48.

[4]陆地.从吸引眼球到召唤心灵[J].传媒, 2009 (11) .

[5]杨晖, 唐剑聪.中国电视人文价值的构建——以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为例[J].电视研究, 2013 (4) .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感悟 篇4

语言能力塑造的必要性

作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能力和文化与修养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主持人是有声语言的传播者,富有生活气息的各种恬美的语言表现,可以在语言表述过程中,突出其温馨、娴雅、恬静、可亲的特色,一般来讲不对语言做出过多的雕饰,不使人感到智慧与才气的外露,而是在一种平和与自由的气氛中体味到平等对话的愉悦。这类语言,一般呈现出清新淡雅、洒脱清纯、活泼明丽的气息,往往能够使人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切和平易近人,以及对话的自由和交流的畅快。

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三方面加以学习: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语言编码能力和语言表现能力。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包括思维品质(即思维是否敏捷、灵活)和信息储备量的大小;语言编码能力涉及语言是否符合语法习惯,是否符合逻辑,遣词造句是否准确规范;语言表现能力主要是指用气发声的控制能力、语音吐字的把握能力和声韵传情的表现能力。在主持实践中,要注意将三者有机结合,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能力除语言之外,还包括形态、情感、动作等在内的无声语言,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主持人、嘉宾、观众之间传递着信息,牵制、引导着节目的走向。

1. 朴实无华的亲和力。谈话类节目恰恰如我们生活中一样,不需要华辞丽藻,维系节目运转、进行的动力是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的亲和力,它使节目风格尽可能地保持平常生活的原有状态。

2. 得体的衣着拉近距离感。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衣着光鲜亮丽,无可厚非。但必须根据节目内容与嘉宾的身份,从衣着上凸显自己。如《实话实说》中崔永元对自己的外在这样描述:上衣不太好看,裤子比上衣还难看,上衣和裤子加起来也没有鞋难看。难看是难看了点,但是,咱是老百姓“邻家的儿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实话实说这种针对平民化的采访中,这样的着装会给嘉宾一种亲切感。

语言风格树立的必要性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的更为突出的方面。言为心声,语言的表达,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表现出个人对于客体世界以及对于主体世界的认识,同时,又可以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述,是以说理见长,一般富有较强的逻辑性,不太强调情感的外露和对于语言的修饰,时常凭借自己的理论底蕴和知识结构,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分析事态的发展以及事物的本质,其语言特点呈现出理性化、逻辑化,具有突出的深刻性与严谨性。特别是在充满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可以显现出思维的敏捷与精神的超越。富有文化感的语言表述,一般以纯朴厚重、气度雍容见长,这类语言常常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语气温和、委婉,富有磁性。

概而言之,主持人的个性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的体现与浓缩,它与节目的质量与活力息息相关。为此,作为主持人应当注重自身潜质的开掘和对于基本素质的训练,以及对于自身个性特点的总结和提升。不论是在节目的准备阶段,还是录制阶段,或是剪辑阶段,都应让主持人参与,使之个性特色得以体现。这样,才能使节目具有新颖的和鲜明的特色。相反,如果让主持人仅仅在录制阶段出现,既不参与节目的策划与构思,也不进行节目的剪辑与制作,就会使节目的个性特色大为削弱,而难以以鲜活的而生动的特色赢得观众的认同与好感。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演讲类节目 篇5

基于现在新兴技术的逐步发展, 作为全天直播的新闻频道, CCTV-13所涉及的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制作水平在逐步提升, 直播的质量也在逐渐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作为国家官方新闻媒体, CCTV-13对其进行播报的速度较之以往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而在一些新闻解读与新闻内容的制作上, 新的技术、画面、镜头的运用开始逐步向受众的感官靠拢。

但是, 作为一个新闻播报水准远在地方性、网络性媒体之上的我国唯一官方新闻频道, 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制作上仍有需注意及改进的地方。

一、现行模式下的央视新闻资讯节目所存问题与对策

就目前来说, 央视新闻频道所涉及的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 直播类、深度报道类、评论类、杂志类应有尽有。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网络新媒体技术节节攀升的情况下, 当更多的人习惯用移动互联网、PC以及各种终端通过网络获得新闻的情势下, 电视新闻节目的存在开始被当下的年轻一代所忽视。

单就日常的CCTV-13新闻节目的播出与制作来看, 电视新闻节目如若想获得进步与发展, 内容与技术依旧是核心与关键。而其所需注意的大体是两个方面, 一个便是新闻本身的选择选材问题, 另一个就是节目本身的制作策划问题。

(一) 新闻报道本身的问题与对策

笔者认为在新闻本身的选择选材问题上, 现有的央视新闻节目中所涵盖的选材已经能做到多种多样, 但是也有一些新闻的选材并不够非常贴合受众需求, 过于拘泥于传统选材, 不能及时创新, 并且正负两面的极端报道消息居多, 缺乏对一些偏中间偏灰色的社会现象的有效揭示及思考。

能作为日常的新闻播报节目, 如《新闻直播间》等面向普通受众居多的新闻节目, 需要选择的是足够贴近民生、贴近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节奏的新闻选材, 在不减少必需的政治类新闻等类型新闻的同时加重生活化新闻、群众化新闻的编排比例。不仅要继续保持对社会正负方向的新闻材料报道, 也要加入很多灰色化、细微但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题材, 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新闻, 并不是一定要是严肃话题的新闻才有新闻价值, 很多趣闻也是很有价值的新闻。

其次是报道深度问题。在日常的新闻播报中, 由于时间限制, 对于许多新闻只能流于表层化报道, 并不能成篇成章, 也做不出深度新闻。主要这是现在的新闻媒体自身的问题, 许多新闻报道缺乏深度, 缺乏深挖, 常常有了上文没有下文, 有了事件没有处理结果。新闻热度一过就不再进行关注, 虎头蛇尾, 使受众总是对新闻事件有所迷茫和猜测。

而作为央视的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在播报新闻的时候, 一定要有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庞大资源、人力物力、设备技术及电视新闻的优势, 加大对新闻报道深度的挖掘。在新闻广度上, 应该多进行周边资料整合, 增加新闻的可看性与价值性, 丰富受众所得。

再则是新闻评论问题。新闻存在的价值在于引发受众的感官感受与精神思考。许多新闻, 只有事实呈现, 只有简短陈述, 并不能发挥电视新闻报道的最大功效。电视新闻资讯节目作为立体化的新闻展示平台, 更应该加入观点评述环节, 达到新闻价值传播的最大效果。

最后, 作为已有新闻评论的新闻节目, 新闻评论的撰写, 主持人的播报评论语气都应该得到重视, 观点评论应保证新闻应有的公正性、客观性、亲民性。要换位思考, 考虑受众, 也考虑节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尽量站在中介者的角度, 避免过度官方, 过度媚俗, 以达到不失信于民。

(二) 节目制作问题

首先是展现方式问题。新闻事件, 时时在更新、时时在发生、时时在变化, 对每一件事都做到精细制作、精良展现确实不够现实, 但对于大型的重大新闻事件, 这种技术支撑的新闻制作却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出于服务受众还是提高节目效果考虑, 有着多种展现形式的新闻报道都要比单一的新闻画面配字幕解说的方式传播效率更高。

其次是主持人与记者的问题。电视媒体是面向广大受众的, 而作为央视的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其受众群则更加宽泛, 因此对节目中所选择的记者与主持人要求应该更加严格。这两年,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达与迅速, 一些观众在看到央视新闻主持人或记者出现的错误后会进行一定的宣传, 虽然可能只是出于趣味分享等目的, 一般观众也可以理解新闻工作者的辛苦之处, 但是若是在重大事件上出现一定的播报失误, 则会对频道甚至国家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就是与网络新媒体的合作问题。现在网络新媒体与新新媒体发展迅速,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将其过多视为竞争对手, 电视新闻资讯节目也总是想与网络新闻报道等竞速抗争, 这样只会导致自身发展前景狭隘。

央视新闻资讯节目的制作者应该注重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平台, 披露始于网络上的重大新闻事件, 充分发挥信息收集平台的作用, 及时高效地筛选新闻, 许多重大事件的直播一定要及时跟上, 并运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到跟进报道。并且, 由于近几年微博微信的发展, 央视新闻应注重与受众通过各种方式, 如微博、微信、直播留言等多重渠道的相互交流及受众反馈, 在线下多自发地进行一些新闻反馈的调查, 并在新闻报道中予以展现, 并有选择性地展现一些评论话语, 以增加与受众的亲近感, 增加与观众的沟通感。

二、对于央视新闻中特别调查类新闻的研究与探索

在上述的有关于CCTV-13中新闻资讯类节目的现状研究与问题探索中, 有很多的问题央视的新闻节目制作者都在进行有效有序的改进。而近年来, 央视关于一些特别调查类的新闻制作是笔者认为非常值得关注与探究的, 从最早的《你幸福吗》《您家的家谱是什么》到近年的《今年你为谁点赞》《春节说吧》等, 都是央视新闻自己策划选题的特别调查类新闻。

(一) 《你幸福吗》

最早的《你幸福吗》是在2012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 由中央电视台推出并持续报道。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一时间“幸福”不仅仅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 也引发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对于当下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的深入思考。

其中所播出的新闻片段, 有很多非常生活化、平常化, 许多老人回答, 很幸福, 因为儿女都很好。也有很多回答甚至有些荒诞不经, 令人啼笑皆非, 如记者问:“你幸福吗?”受访者答:“我姓曾。”也有很多受访者回答, 不幸福, 没有幸福感, 感到生活很辛苦之类。

在当时新闻政治性、说教性较强的大环境下, 虽然《你幸福吗》得到的反响有许多叫好声, 但更多的则是质疑声,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央视的另类说教式新闻。但在笔者看来, 这其实是央视新闻的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这一步的迈出, 代表了央视新闻节目制作者想要对央视新闻节目进行改革的决心, 如果能够成为以后新闻节目中的常有环节, 不仅可以吸引受众关注, 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反映我国当下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生活状态, 以及社会动态、舆论变化。

(二) 《春节说吧》

于2014年开始尝试的《春节说吧》这一新闻调查报道, 不同于以往的记者采访、受众回答的方式, 而是在春节期间, 由央视新闻在各大省会城市的火车站设置录影式电话棚样式的红色亭子。普通的群众便可随意走进其中, 对着其中的摄像头诉说自己对于家乡或是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央视新闻则选取其中片段在电视节目中进行播出。

许多亲身参与其中的人, 在小小的录影棚中, 表达着对自己的感情, 或是满脸欢笑或是充满泪水, 有很多人举着自己买到的火车票讲述自己即将回家的激动心情, 也有很多人不能够回家而伤心不已。而观看的受众, 在观看别人故事的同时也深有感触, 那些能回家的不能回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便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个鲜活缩影。

在春节这种对于中国人民来讲非常特殊、非常隆重的节日里, 《春节说吧》这档新闻的播出, 不仅仅是方便了那些录制了节目的群众, 也为受众找到了共鸣, 于央视新闻, 也提高了春节期间新闻栏目的贴近生活性与温馨可看性。

而相比很多其他的评论两极分化或是褒贬不一的特别调查类节目, 《春节说吧》成功赢得了相当多的观众, 网络上对其的评价极高, 很多人非常赞同这一新闻的制作, 甚至很多人专程去往火车站找寻“说吧”的存在。

所以, 综合这两者的评述, 笔者认为, 特别调查类新闻的存在对于央视新闻类节目的制作改革很有必要。而对于其本身, 合理的选材、更接近群众的调查方式是需要细心谨慎的考虑与考量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CCTV-13作为央视新闻的直播频道, 如果可以进行规模化的优化改革, 加大自己的竞争性, 作为我国的官方新闻媒体, 获得更多的受众, 传达社会赋予其的使命, 使受众在得到新闻消息的同时, 获得更多的对于生活的思考甚至只是日常的生活满足感, 对于央视新闻来说都是巨大的进步。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或是研究者, 即使不能亲身参与新闻的制作过程, 也应注意到新闻节目制作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可有待发展的方面, 推陈出新, 走在时代的前沿, 这是新闻工作者与研究者应尽的义务与应负的不可推卸的职责。

摘要:CCTV-13新闻频道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全天24小时直播的新闻频道, 自2003年5月1日起试播至今, 对于新闻节目的设置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改革。通过对其所涉及的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现状的研究, 探索其所存在的有关新闻本身与资讯类节目制作两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一定看法与建议。而对于近年来央视新闻在特别调查类新闻的制作方面, 通过分析《你幸福吗》与《春节说吧》两档新闻, 展现近年来央视新闻在改革推新方面的尝试, 并予以一定总结。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新闻资讯类节目,新闻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健.当代电视节目类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徐舫州, 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新闻记者, 2013 (7) .

[4]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创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6.

婚恋类节目热度探析 篇6

1. 基于婚恋市场的婚恋类节目现状

就以《非诚勿扰》为例, 因其对娱乐性、话题性的关注以及对嘉宾个人真人秀的展示, 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超出当时娱乐节目收视神话《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据统计, 仅2010年全年88期节目中就有14期节目收视率保持在4.0%以上, 53期节目的收视率保持在3.0%以上。2011年《非诚勿扰》的收视率进入稳定期, 全年平均收视3.485%, 较2010年3.239%略有提升, 而2012年由于观众进入疲劳期, 全年平均收视率开始下滑, 仅为3.184%, 2013年开始正式进入“七年之痒”的状态, 收视率难创新高。现代社会, 各种类型的节目层出不穷, 再加上人们审美的多元化和瞬间性特点, 使得这类节目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 不得不遭受收视下滑的风险和挑战。

2. 婚恋类节目现状出现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 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 我们主要可以从同类节目泛滥, 观众出现分流、改版效果不明显以及新节目的冲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同类节目泛滥, 观众出现分流。现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从众化现象特别严重, 一旦出现一个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形式, 各个电视台就开始纷纷效仿, 缺乏必要的创新,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加快这种节目形式的消亡。江苏台《非诚勿扰》出现之后, 天津、东方、山东等卫视纷纷也制作播出了自己的婚恋类节目。这类节目大多换汤不换药, 在某种程度上对《非诚勿扰》的观众进行了分流, 所以出现节目收视下滑的现象也是不难理解的;其次, 改版效果不明显。2012年出现收视率下滑现象后, 《非诚勿扰》节目组也尝试进行了几次改版, 不过效果一直不很明显, 这给婚恋类节目也敲响了警钟;最后, 新节目的冲击。2012年横空出世的《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推出的, 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又给《非诚勿扰》造成了冲击。《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以及大受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 歌唱类节目现在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更新一点的现在各个卫视又推出了明星跳水节目, 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总之, 多媒体时代各种节目的生存期都被无情地缩短了, 旧节目总是会被新的更新的节目所取代, 这是根本无法避免和回避的。

3. 婚恋类节目现状的应对策略

鉴于现在婚恋节目所遇到的发展瓶颈,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呢?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 我们主要可以从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更加注重“情”的表露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要想保持婚恋节目的青春与活力,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保持节目的真实性特征, 目前娱乐性是收视率的宠儿, 不过, 作为以服务于人为终极目标的婚恋类节目来说, 要尽量避免因过分追求娱乐性和收视率而掺杂过于虚构的内容欺骗受众的行为, 如不这样很难保证婚恋节目长久的维持下去;其次, 更加注重“情”的表露。传统的婚恋节目没有太过华丽的舞台和灯光, 但是它们追求的是真实的情感, 它们以能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为宗旨和目标。而现在的婚恋节目虽然形式更加多元, 舞台和灯光更加绚烂, 嘉宾更加美丽, 但是对节目的实质过于忽视了, 形式大于内容。这种忽视情感表露的节目也是华而不实, 没有竞争能力的。

4. 结语

现代社会, 随着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以及婚恋市场的庞大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电视婚恋类节目也顺势火了一把, 不过, 由于改版不成功再加上人们审美疲劳期的到来, 这类节目也遇到了一定的困境与发展瓶颈。本文基于婚恋市场的婚恋类节目现状、婚恋类节目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婚恋类节目现状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 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

[1]何梦.电视婚恋类节目在曲折中发展[J].魅力中国, 2011, 30 (5) :429-429.

[2]史雅娟, 陈旭阳.电视婚恋类节目舆论导向转型研究[J].新闻传播, 2012, 29 (10) :44-46.

讲堂类法制节目探析 篇7

目前, 电视法制节目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但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法律故事的讲堂类节目却不多, 这类节目目前比较成熟的代表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法律讲堂》和河南电视台法治频道的《法治讲堂》。本文将通过河南电视台《法治讲堂》栏目, 对讲堂类法制节目做一下简单剖析。

讲堂类法制节目, 不同于其他法制节目的多表现手法, 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课堂。一般的法制类节目通常采用画面叙事的风格, 突出现场感。而学术课堂, 讲究双向性, 互动性。电视法制讲座面向的是广泛大众, 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 而且大众对接收到的信息要求更高, 既要有可视性, 也要容易理解和接受。

河南电视台《法治讲堂》栏目开播于2013年的8月, 其形式是通过名家讲座的形式, 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寓故事之中, 展现在普通百姓面前。让观众既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 又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 同时也收获了法律知识。

1 节目的灵魂是主讲人

节目的灵魂是主讲人。他们的讲述关乎节目的成败, 要声情并茂, 更要通俗易懂。节目中, 他们是法的传播者, 故事的讲述者, 更是角色的表演者。一档三十分钟的讲座节目, 没有主持人, 没有现场感强的画面, 更没有场景的变换, 讲述过程完全靠一个主讲人来完成, 那么这个节目对于主讲人的要求就会很高。《法治讲堂》主讲人要经过严格的选取, 一般会有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试镜试讲才能最终选定。主讲人构成有大学的知名教授, 他们拥有丰厚的学术根基, 有一套自己独到的完整理论;还有律师和法律工作者, 他们有大量的真实案例, 可以进行生动的演绎。

每一期《法治讲堂》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通过主讲人娓娓道来, 让观众触摸到法的灵魂。这个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授课, 不同于庭审中的激辩, 这个讲述不能理论化严重, 不能专业化太强。

主讲人的个性对凸显栏目的影响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的收视群体, 栏目可选取风格不同的主讲人, 有的温文尔雅、娓娓道来, 有的个性张扬又不失稳重, 但无论哪种风格, 主讲人在讲述的时候都应该是一个表演者, 通过他们生动的演绎, 为观众带来一场普法的故事盛宴。

2 选题平民化

法制类节目本身会受专业化的影响, 有时让观众感觉晦涩难懂。如何让观众喜欢看, 看了能有收获, 就需要从选题上下功夫。选题的选取上, 首先要讲平凡人的平凡事。比如讲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等, 与大众息息相关, 大家经常会碰到的法律问题, 因为节目的受众更多的是渴望获取法律知识的普通大众, 而不是潜心钻研法律的专业人士, 要让观众听得懂, 记得牢, 用得上, 平民化便是选题的重点。

如要增强观众对部门法的深入了解, 那么针对部门法的系列节目, 会让栏目更具影响力。比如说每年的315都是消费者维权的高峰期, 也是社会各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高度关注的时期, 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前策划消费者维权系列。还有婚姻家庭系列, “家和万事兴”, 家庭内部的婚姻关系和继承关系, 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 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化解, 是婚姻和继承法系列要带给大家的启示。

选题可以是冲突不断, 悬念迭出的刑事案件, 也可以是事件追踪, 大众关注的时下热点。比如说前不久, 一部有关育儿经验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 名字叫《虎妈猫爸》, 观众在热议剧中育儿方法的同时, 也开始关注与剧情有关的一些法律常识, 比如有人就提出来, 如果虎妈和猫爸离婚了, 那后续的问题如何解决, 比如孩子的抚养权, 房子的归属等等, 那么, 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为题材, 讲述虎妈猫爸离婚后的相关法律问题。

虽是普法, 但每期节目的法律点不应过多, 解读的法条也不应过长。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时候, 往往是一带而过, 太过繁琐的法条不利于观众的理解和消化, 也不利于法律法规的普及。正常情况下, 一期三十分钟的节目, 两到三个法律点就可以了, 复杂的法条可以通过通俗非专业化的语言进行解释。

3 内容故事化

自古以来, 人们对故事的好奇和热爱就没有减弱过。“巫师和祭司在神坛上讲故事, 吟游诗人在村舍和集市里讲故事, 说书艺人在勾栏瓦舍中讲故事, 老奶奶在炉边讲故事……人们听得如痴如醉, 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关照自己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正是通过故事来理解生活的。”[1]故事性对于讲堂类法制节目至关重要, 我们不是枯燥地罗列法律法规, 而是通过故事, 深入浅出地带出法律点。

故事少不了悬念, 悬念是艺术创作中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它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从而引导着人们保持对节目的持续关注。悬念对于讲堂类法制节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叙事手段。比如说河南电视台《法治讲堂》2015年1月份的一期名为《结扎的丈夫, 怀孕的妻子》节目中, 主讲人这样讲到:“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 天气非常炎热, 医院里一个女人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 捂着肚子哎呦哎呦地叫着, ‘大夫快来啊, 我肚子疼得受不了’, 医生经过紧急诊治, 发现是宫外孕大出血, 为了挽救女子的生命无奈之下切除了她的子宫。而刚刚被推出手术室的女子, 却遭到了丈夫的怒斥:‘孩子是谁的?我都结扎了你怎么可能怀孕呢?’”。这期节目, 开篇以一名女子急诊入院, 后被诊断为宫外孕, 而丈夫早已做了结扎手术入题, 吊足了观众胃口, 都会好奇, 丈夫做了结扎手术后妻子为何会怀孕, 这样开篇便抓住了观众, 带着观众继续往下看。

节目内容的故事情节既要有悬念更要曲折化, 往往一个真实的案例要经过加工和演绎才会符合电视的表现手法, 有时一个故事是通过对几个案例的综合加工才完成的, 这个故事既要曲折又要符合常理, 不能为了追求效果, 而天马行空, 不切实际。

每一期《法治讲堂》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议论文。有的叙事多一点, 有的说法多一点, 都是通过说事, 层层析理, 故事情节和对法的阐释同步推进, 一环扣一环, 使观众不知不觉地学了法, 懂了法。

4 后期制作的艺术化

电视最大的优势, 是用声音和画面表达一个故事。《法治讲堂》栏目每期都会在主讲人的讲述过程中穿插五到六个短片, 每个短片不长, 几十秒的时间, 既是对上一段内容的简要归纳, 也是对下一段内容悬念的提出。短片通过画面的渲染和音乐的烘托, 采用多种电视特技, 或抒情悠扬, 或阴森恐怖, 既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 也赋予人以情感的冲击。

除了短片之外, 每隔不到一分钟, 会有一组模拟画面的再现, 这些画面都是前期编导通过模拟拍摄, 有写实, 有虚化, 通过一系列具有特定内涵的典型画面叠加, 从而获得一组连续流畅的镜头。这些画面的加入, 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 而且多元素的加入, 也会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

5 结论

知识性、权威性、服务性是讲堂类法制节目的特色, 它将潜在的道德法则与人格力量, 通过生动的讲述表现出来, 使栏目的教育功能与观众的审美取向达到了和谐统一,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电视媒体的教育功能, 有效地发挥了舆论的导向作用。

电视的繁荣发展, 离不开创新。电视宣传只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 才能增强舆论的引导水平。或许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 我们的节目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作为媒体人, 为大众普法的脚步永不停歇。

摘要:电视法制节目表现形态各有差异, 在叙事技巧和策略上, 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拟以《法治讲堂》为分析样本, 简要分析讲堂类法制节目的特点。

关键词:讲堂类法制节目,故事化内容,艺术化后期

参考文献

帮忙类节目该如何帮忙 篇8

一、帮忙节目具有强烈的亲民意识和人文关怀, 是

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创新, 既与央视、省台的节目形成明显差异, 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亲民性, 故而能在各城市台迅速崛起, 并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1. 视角的改变, 观念的创新

帮忙节目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的视角, 站在普通人的立场, 以普通人的心态, 解决群众的烦心事、为难事、着急事。有网民这样评价《凡哥帮你忙》节目:“有些主持人嘴里说的确实让人解恨, 但是没有用, 问题没解决。徐凡很多时候言辞没那么激烈, 即使对待错误的一方也很少咄咄逼人, 但他总是能帮人办成事。”这就是帮忙节目在遇到舆论监督时, 有别于其他批评报道的显著特点:帮忙, 不添乱, 不一味地打板子, 从解决问题出发, 营造和谐环境。

很多帮忙节目在帮助弱势群体时, 发挥媒体信息沟通的社会功能, 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 聚集更多的社会力量, 让帮忙行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氛围和风气。

2. 主持人角色的改变

帮忙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是记者出身, 有着多年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他们与演播室主持人最大的差别就是不像主持人, 更像是你的街坊邻居;他们的语言朴实、情感真切, 很容易跟市民打成一片, 让观众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凡哥帮你忙》节目刚开播时, 求助群众还叫不出凡哥的名字, 当他们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后, 开心地拉着凡哥的手, 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 谢谢你们啊!”这种说话的语态和方式, 说明他们把凡哥当成了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电视台主持人。

3. 传播方式的拓展

网络互动。帮忙节目一般都开通了网络社区的讨论版或主持人博客, 作为电视之外的倾听观众心声的平台。热线号码、温馨提示、主持人日志、观众留言, 这一切构成了荧屏之外主持人与观众另一个“约会”的地点。

短信平台。部分帮忙节目还每期提出一个相关话题, 提供几种解决方案或看法, 让观众实时参与节目、发表看法, 主持人选取好的建议和意见在节目中反馈给观众。观众还可以和主持人通过热线电话或短信平台进行现场交流, 并在新闻报道中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短信平台丰富了节目源, 聚集了节目人气。

二、帮忙节目满足了观众的现实需求和心理需要, 但也存在着理性不足和精神意义疏离的缺憾。

帮忙类节目以帮忙为出发点, 因此在采制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因追求收视率而帮忙过度, 丢弃新闻的自身价值, 过分迎合大众, 忽视了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1. 角色越位, 监督失衡。

在一些涉及政府部门的帮忙事件中, 记者往往会有意无意越出自身的本位, 借助媒体的力量, 由事件的记录者和沟通者变成了当事人甚至执法者, 再通过新闻报道形式公开传播, 造成舆论监督失衡。这种越位角色在公众心目中不断强化, 使一些普通百姓把记者误当成执法人员, 把媒体误当成万能的政府机构。

2. 关怀失重, 题材雷同。

帮忙行动中, 为个人的琐事帮忙在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此类帮忙消耗了记者很多的精力。这样的帮忙事件很亲民, 也很贴近, 但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节目停留在表象上, 没有典型意义, 缺少新闻价值。另外, 节目的选题相对来说比较狭窄, 观众看得多了, 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比如, 刚报道了一个小区下水道不通, 隔了两天, 又是另一个小区垃圾成山, 内容大同小异。

3. 视野狭窄, 止于表层。

观众需要帮忙, 都是遇到了困难, 而且大都是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此时的帮忙节目, 还有舆论监督的职责。但一些帮忙节目对事件的分析往往止于表面, 不能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使节目的影响力受到限制。因此, 帮忙行为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 特别是涉及到行政程序和法律问题时, 记者的水平决定了帮忙的效率和质量。如果事先没有了解相关投诉程序和政策, 盲目采访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造成被动局面。记者有帮忙的愿望还不够, 还需要掌握必要的政策和知识, 才能帮好忙, 帮对忙。

4. 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价值 篇9

一、记录价值

对电视社教类节目记录价值的认识, 我是从《东方时空》开始的。当年《东方时空》下设《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等子栏目。《东方之子》专注于名人访谈。《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它从奇人异事开始, 逐渐转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在上世纪末社会急剧转型的岁月里, 它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我记得有期节目叫《命若琴弦》, 记录了一个从外地赴京考学的琴童孤单无助的故事, 那份彷徨和茫然至今仍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多年后, 《生活空间》改为《纪事》, 栏目编导再次找到十年前拍摄的主人公, 推出系列片《时间的重量》。十年, 改变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更糟?记录, 在这里不仅仅是真实的再现, 它被赋予了历史的内涵, 让人沉思、催人反省。随后, 《纪事》迎来了短暂的辉煌, 它勇敢地触碰禁区, 直面人类的死亡。它曾经无比强悍地记录下了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最后半年的生活, 那位年轻的白领, 微笑地面对镜头谈起过往。那一瞬间,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有尊严地生, 有尊严地死。多年后, 我在BBC的纪录片里, 再次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身患绝症的英国老者, 执意把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留在了录影带上。记录在这里并没有停止呼吸, 而是得到了重生。

二、档案价值

近年来, 原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致力于“口述史”项目的摄制工作。他的团队在全国各地遍访抗战老兵, 讲述老兵的抗战岁月和人生经历, 推出了系列片《我的抗战》。崔永元说:“我们采访他们的时候, 不预设主题, 让他们撒开了讲, 从他们的孩提时代一直讲到现在的生活, 他们的个人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 适当的时候, 我会推出《我的一生》系列, 用影像为历史存档。”

“用影像为历史存档”, 正是社教类节目的档案价值所在。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社教类节目日渐成为留存历史的最佳载体。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在国内媒体上被大力宣扬。偶然间, 我在《三联生活周刊》读到了远征军中有位老乡, 常熟人邹德安, 抗战时, 他大学毕业、投笔从戎, 以随队参谋的身份参加远征军, 赴缅作战。解放后, 他半世飘零、孤老云南。这条信息激起了我拍摄的热情, 但等我在网上寻找这位老兵的下落时, 却遗憾地发现他已告别人世。这样的缺憾在电视人身边一直在上演, 我们没去发现, 但也许更缺乏的是一种留存历史的意识。

这样的人生故事一旦被记录下来, 就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档案, 你能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体温, 深刻地感知一个时代的表情。

三、审美价值

社教类节目除了记录历史, 还会无声地输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编导的社会意识悄悄地渗透到一部片子的灵魂深处, 在冷静理智的客观叙述背后处处留有主创人员的道德判断。一个人的态度、情怀、审美, 在每一部片子中显露无遗。

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以《灰熊人》、《白钻石》、《世界尽头的奇遇》三部人物专题片, 深刻拷问了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共存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其中, 《灰熊人》记录了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蒂莫西·崔德威尔在阿拉斯加与灰熊相处的经历, 最后他被饥饿的灰熊吞噬, 葬身于茫茫的野地。这惊骇残忍的一幕就发生在蒂莫西把镜头对准灰熊的瞬间。在片中, 导演赫尔佐格回看了这段由蒂莫西亲手拍摄的影像, 他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 最终按下了暂停键, 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人类与自然的沟通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总会有人勇敢地抵达彼此的边界。赫尔佐格告诉我们, 对未知的探索是人类的天性, 更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他的片子里, 看不到恐惧, 看不到绝望, 有的只是征服和由此带来的心灵的救赎。每一位主人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他们有着或大或小的梦想, 一个爱和灰熊待在一起, 另一个却总想着有一天能乘着自己发明的氢气球飞越圭亚那丛林。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导演, 更感动了观众, 这样的片子是有精神的, 它给人以向善和向上的力量。

县市级媒体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制作水准都相对落后, 我们要学习优秀纪录片人的创作理念和专业精神, 有责任、有使命记录家乡的历史, 传播一个城市的人文情怀。

立足本土, 深入挖掘本地资源。2005年, 《福地常熟》推出“老宅印象”系列, 在与城市化进程的赛跑中, 抢救性地拍摄了一批古城区的老宅。许多老宅拍摄时已人去楼空, 住户早已搬离, 没等节目播出, 老宅已被拆除。健康巷巷口的常熟第一家西医院, 东门大街上的八角楼, 狭长拥挤的泰安老街, 都先后消失在镜头背后, 永远成为了让人怀念的影像。这样的记录也许是琐碎的, 它有时甚至都不能形成一期完整的节目, 但它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十年后, 当我回看这些影像时, 街声杂沓, 我甚至能闻到那些熟悉的味道, 一个时代的气息就这样被永久地保留在这些零碎的光影里。记录让历史凝固。

与时互动, 积极见证时代进程。新世纪的十年, 是全国各地义工组织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十年。2006年, 我们开始关注义工, 追踪记录他们的活动, 倾听义工的心声。经过广泛而紧密的接触, 我们知道了大量感人的幕后故事。流水琴川义工团是常熟本土最早也是最大的义工组织, 在它成立六周年之际, 我们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倾听流水》, 镌刻下一群年轻人无私奉献的时代风貌。记录见证生活。

凸显人物, 传播大爱情怀。当你拍摄一个人物的时候, 总是避不开这样的追问:你为什么要拍他?就像赫尔佐格准备拍摄《白钻石》中的主人公格雷姆·多灵顿一样, 他一定是被对方身上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所吸引, 心里暗想:小子, 我就锁定你了!主人公不好找, 这几乎是社教类栏目编导的共识, 那些公众人物一不小心就被做成了枯燥无味的“高大全”, 而稍有亮点的普通人又很容易滑向扁平化。但无论如何,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活出了精彩的普通人, 他们需要你去发现, 为之感动。记录因人而生动。

上一篇:管理小应用下一篇:煤矿安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