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2024-06-19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精选10篇)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篇1

一、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发展概述

早期的亲子类节目大多从少儿节目脱胎而来。例如, 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 该栏目开播于2003年, 当时属少儿频道, 因收视率不错转到深圳卫视。早期的亲子类节目一般定位为“少儿脱口秀”, 以“口无遮拦”的“宝宝语言”为笑源吸引观众收视兴趣。一些综艺节目也设有类似板块, 如北京电视台《欢乐总动员》 (已停播)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都先后设置过“童言无忌”环节, 《饭没了秀》也以该模式为主。童真童趣虽带来一定收视率但也引来争议, 有评论就毫不客气地称《饭没了秀》为“一档拿小朋友开涮的少儿不宜的成人综合娱乐节目”。亲子竞技是亲子类节目的另一尝试。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 亲子类节目定位再调整, 即强调综艺娱乐同时兼顾亲子教育、亲情成长。近期播出的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等也属于该类型。另外, 还有《用孩子打赌》《宝贝看你的》《加油儿女》等类似节目处于待播状态。

(1) 最早的亲子类节目——《变形计》。早期的亲子节目一般在演播室进行录制, 最早尝试户外真人秀的是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变形计》开播于2006年, 采用纪录片 + 真人秀模式, 号称“新生态纪录片”。节目每期挑选城市和乡村的孩子进行为期7天的生活互换, 选择的城市孩子一般都带有当下青少年最典型的“现代病”。例如, 网瘾、厌学、物质等, 而乡村的孩子一般家境贫困、懂事坚强。节目组忠实记录这7天的互换生活变化, 给观众以反思。

(2) 最火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综艺频道在2013年推出一档全新的明星亲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备受观众喜爱的明星亲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开播来势凶猛, 可谓火爆荧屏。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收视数据表明, 《爸爸去哪儿》首播当天收视两网均称霸第一, 其中城市网收视率1.46, 收视份额6.45, 全国网收视率1.1, 收视份额7.67, 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 收视喜人的同时, 节目也收获了高口碑的观众反应, 创下了收视奇观。

(3) 最“拼爹”的亲子类节目——《我不是明星》。《我不是明星》由浙江卫视, 于2013年8月26日播出, 从星二代的角度出发, 独具话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明星爸爸和星二代, 以凸显星二代努力摆脱父母的光环, 坚持不懈地奋斗, 并且以实现梦想为主旨, 是中国首档以星二代出发, 励志公益的综艺节目, 把他归为亲子类节目是因为在比赛过程中, 明星父母们会来加油助阵, 这也是节目的看点之一。因此, 被网友笑称, 这是一个“拼爹”的节目。

二、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道

(1) 亲子类节目中包含了“中国式教育”。浙江卫视亲子类节目《人生第一次》播出后, 就节目中引出的“中国式教育”问题在微博上引起广泛讨论, 一度成为新浪微博十大最热话题之一, 包括李开复在内的不少知名人士、教育专家也都参与了该话题的讨论。和很多其他亲子类节目只是展示小孩子天真、可爱、耍宝的节目内容略有不同, 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真实再现孩子们在碰到各种状况时的反应。例如, 这一期节目中会安排小朋友第一次一个人送流浪猫去新主人家, 第一次过两条马路给妈妈买早餐等等。在这些“第一次”的过程中, 尤其是小朋友们碰到困难的时候, 演播室里的星爸星妈会呈现出他们的真实反应。

(2) “引进”与“原创”齐头并进。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引进自韩国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档节目2013年1月初开始在韩国MBC电视台播出, 随着节目在韩国国内引起轰动, 湖南卫视也很快注意到这档节目, 并迅速引进到国内。《爸爸去哪儿》节目组摒弃了“拿来主义”, 更多地对节目进行改造。为了使节目符合中国观众收看习惯, 湖南卫视进行了“本土化”改造:韩国版两天一夜的拍摄行程被调整成了三天两夜;明星宝贝的年龄选择在四到六岁之间;韩国版节奏拖沓的问题被规避, 节目节奏加快。《爸爸去哪儿》总制片人兼总导演谢涤葵说:“作为一档亲子互动趣味成长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给国内电视展现了一种可能, 那就是‘引进’不等于‘照搬’, 《爸爸去哪儿》证明了中国电视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三、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短板

(1) 节目章节简单。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不论是早期的“棚内”录制, 还是如今大量外景拍摄, 都面临一个问题那便是节目的主体角色是不到8岁的小孩。这样无形就增大了节目的拍摄难度和节目内容的设计难度, 小孩身体和心理的接受程度决定了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不可能像成人真人秀章节紧张有趣。因此, 节目章节简单, 是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一大短板。从《Bet On Your Baby》和《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章节来分析, 不难发现, 几乎每一集的环节和比赛内容都大同小异。例如, 《爸爸去哪儿》中, 节目的整个章节始终是“取早饭、做任务、做午饭、做任务、做晚饭、睡觉”, 整个节目中经常会出现, “萌娃们无事可做, 爸爸们热火朝天”的现象。因此,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章节过于简单。

(2) 对孩子的锻炼项目少。不论是《Bet On Your Baby》每期邀请五组家庭的父母和宝宝在特殊游乐园里参与各种小游戏, 还是《爸爸去哪儿》五组萌娃帅爸做任务, 都存在一个很大问题, 那就是所有的行动都得按照既定的“流程”走, 孩子们的锻炼项目少之又少, 尤其是《爸爸去哪儿》的对象是“星二代”, 导演组考虑到孩子的安全等各方面原因。侧重点并不在锻炼而是“表演”。《Bet On Your Baby》也是一样, 几乎没有什么锻炼项目, 虽然很多参与者都声称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十足的锻炼。但对这个“锻炼的”定位是目前国内“父爱缺失”“独生子女”的大背景下的一种成长和锻炼, 针对孩子自身的锻炼项目少之又少。

(3) 节目的意义不明。亲子节目大热, 明星借带子女体验新鲜环境和新鲜生活, 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让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学会分享,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 但像这种让孩子过早曝光在聚光灯下的举动, 其实质就是明星大人借孩子赚钱, 拿孩子作秀, 尤其是在《爸爸去哪儿》播放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某位爸爸频繁带着儿子接各类型商演, 似乎让人更加确信这一事实。亲子节目的意义不明是现阶段存在的又一大问题。随着《爸爸去哪儿2》的播出, 亲子节目又再引起争议, 有教育学家认为, 孩子过早地参与这一类活动, 其利弊各占一半, 孩子从中确可获得锻炼机会不假, 但也有可能会让孩子过早成熟世故起来, 失去本有的童真, 对孩子的成长存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明星家长们必须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使孩子既能充分享受录制节目的乐趣, 也能以正确态度对待“明星化”一事, 最终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如何更好地发展

电视亲子类真人秀节目近年来逐渐走进观众的视线中, 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大众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 这类节目也能够很好地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结合当下社会现状,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未来的发展走向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 赋予孩子的教育意义。在节目中, 爸爸和宝贝要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才算成功, 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来确定名次, 选择自己心仪的住房, 甚至是挑选自己想要的食材。这些都打破了常规的选秀比赛, 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视听娱乐享受。湖南卫视明星亲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成功, 也进一步说明了在泛娱乐时代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是赋予孩子更多的教育意义, 只有抓住电视媒介节目发展趋势, 才能更好地赢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2) 别拿童真当娱乐。大人们“痴迷”于孩子稚嫩的声音、可爱的眼神、奇特的思维方式, 却忽略了他们自然流露出的一切情感——喜怒哀乐, 应当受到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尊重。动辄拿孩子来作秀, 是到该吃一剂“败火药”的时候了。博取娱乐的噱头, 虽说是赚足了笑点、挣够了收视率, 无形中却伤了孩子, 而他们却浑然不知。例如, 几档亲子节目往往会设置各种“任务”, 并有意让孩子应付各种“人为”突发状况。于是, 一边是孩子们觉得茫然无措、号啕大哭, 一边是演播室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笑翻了天。这种做法还美其名曰“学会独立”、“锻炼胆量”。难道有意让单纯的孩子们当众遭遇尴尬甚至屈辱的事, 就能被“中国式长辈”不以为然地当作笑话来示众?儿童文学家和理论家陈伯吹先生曾说, 和儿童“打交道”, 就应该“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电视媒介虽然天生具有娱乐性, 但自它诞生起, 就担负着娱乐大众的任务, 但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 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需要严谨审慎的态度, 其水准高下, 往往取决于是否掌握科学的育人原则, 是否在故事中渗透教育艺术的方法。作为亲子类节目, 在保留娱乐性的同时, 更应讲究教育的功能性, 倘若全盘拿来娱乐, 自然本末倒置了。

(3) 不能仅限于明星亲子。亲子类节目没有选择走草根路线, 而直接选择走明星路线, 为收视率考虑的目的可见一斑, 也不难发现其功利性的弊端, 此前官方要求电视娱乐要走群众路线, 要让群众成为电视银屏的主力军, 成为百姓大舞台, 但是明星亲子类节目和此要求文不对题, 不仅不利于净化荧屏的追星风, 也会产生新的奢华娱乐, 毕竟, 老百姓离明星和星二代的生活很遥远, 那么星二代的教育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奢华教育的烙印, 如何平衡明星亲子节目和草根亲子节目的分量, 也需要电视人掂量和思忖。

五、总结

对亲子类节目之所以引发热潮, 本文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首先, 是今年在经历了音乐、选秀节目冰火两重天的“打击”后, 各大卫视出现收视断层和节目空档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亲子类节目有市场、有新鲜度, 针对节目制作者本身, 亲子类真人秀的可操作性也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同时, 亲子类真人秀主打“亲情”、“教育”, 大多富有“正能量”, 广电总局不会予以过多限制。其次, 亲子类真人秀的目标观众群很鲜明, 容易准确寻找广告赞助商。最后, 与以往音乐类节目动辄邀请大牌明星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相比, 这类节目的研发和制作成本较低, 符合“节俭令”的要求。

然而过度消费亲子关系、节目章节相对简单、节目针对孩子的锻炼项目少、节目意义不明将极大地限制亲子类真人秀的发展, 或将引发社会对儿童成人化问题的讨论。面对这一现状, 经过本文的探究, 得出结论, 今后的亲子类真人秀应该三步走:第一,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节目的意义, 一个定位不清的亲子类节目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赋予此类节目教育意义是亲子类真人秀发展的第一步。其次, 杜绝和修正已经出现的过度消费亲子关系、拿童真当乐的现象。不论做什么节目的初衷都是带给大家欢乐, 但这种欢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尤其是不能用孩子的纯真来换观众的快乐。最后, 全国出现的24家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星二代”, 在这类节目的发展过程中, 面向大众, 让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参与才是此类节目长久不衰的王道。

摘要: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首播让观众一夜沸腾, 风景秀丽的野外、难得一见的明星亲子跟拍, 换来了全国1.1的高收视, 以及微博上“零差评”的叫好声。湖南卫视的这档周播亲子真人秀节目引发了电视荧屏的跟风潮, 根据各大卫视曝光的2014年综艺节目单, 全国卫视将有24档亲子节目相继播出。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在《爸爸去哪儿》带动下在中国迅速发展, 本文以国内近年来成功案例进行全面分析, 全面的剖析亲子类现阶段发展现状, 结合实际探索未来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亲子,父爱缺失,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安奈特·希尔.流行真人秀——真实电视节目受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

[3]尹鸿, 冉儒学, 陈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4]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现代出版社, 2008.

[5]谢耘耕,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

[7]《上海真人秀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发布会实录[Z].

[8]雷泓泥.论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Z].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篇2

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开播,让中国观众首次领略到了“真人秀”这种全球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的魅力。随后,中央电视台及上海、湖南、四川、贵州、浙江等省级电视台纷纷开办真人秀节目,一试身手。一股“真人秀”浪潮席卷全国。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成为最大赢家。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使真人秀这一电视节目形式,从单纯的节目样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视产业。

受《超级女声》产业化成功运营的启示和诱惑,2006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渐入佳境,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火爆荧屏,职场类真人秀异军突起,婚恋类、旅游类、整容类等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通过中国电视人孜孜以求的六年探索,真人秀这个舶来品逐渐走出了早期形式简单克隆的阶段,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并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

本报告将就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形态特征、存在问题、未来趋势等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给广大观众及理论工作者、业界人士一些启迪。

一、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从2000年至今,中国节目真人秀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划分兴起和发展二个阶段。

1.兴起阶段(2000——2004年)

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节目的创意来自于香港亚视与日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系列节目《电波少年》的启发。该节目是讲述两位分别来自日本及香港的青年结伴而行,互帮互助,历经几个月的颠簸流浪,战胜了饥饿、寒冷、孤寂、疲惫,完成横越非洲艰苦旅程的故事。1995年,广东电视人看到《电波少年》节目,第一次了解到“真人秀”这种全新的电视节目样式,开始萌生出打造“真人秀节目”的念头。

1996年暑假期间,广东电视台在一档以青年为对象的栏目《青春热浪》中推出了“生存大挑战”专题节目。该节目跟踪拍摄了一些大学生在兜里只有五块钱的情况下,从广州到佛山的生存经历。在接受挑战的短短几天内,大学生们凭借自身顽强的毅力,在面包店、大排挡、职业介绍所、汽车服务站毛遂自荐,自谋职业,赚得餐费和住宿费,全面挑战自身的意志与信心,知识面、交际能力、承受能力等等。

初次试水成功后,经过4年的反复酝酿、思考和论证,2000年6月18日到12日,广东电视台推出了第一届《生存大挑战》。该节目从全国500多名应征者中挑选出三名互不相识的“挑战者”——湖北籍青年诗人吕岛、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王樱和北京退伍军人张钧,要求他们每人在6个月的时间里只带一个背囊、一双运动鞋、一些药品及地图、指南针、水壶、帐篷和4000元旅资,完成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的3、8万公里边境地带的旅途,整个过程历时195天。在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真人秀节目的原则: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摄制组不能在经济上、交通上提供任何帮助。

第一届《生存大挑战》,在国内各地乃至国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全国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实话实说》曾邀请3名挑战者到现场参加了一期《生存大挑战》专题研讨。

尝到了甜头的广东电视人一年后又推出第二届《生存大挑战》。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第二届生存大挑战选择“重走长征路”为挑战路线,即从江西瑞金正式起步,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行军的路线,翻越五岭、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山脉,涉过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河流,最后抵达甘肃会宁的吴起镇。电视台先初选47名选手,先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然后在他们中间确定了13男7女挑战者,和另外的两名特邀挑战者。挑战者身上没有一分钱,全程都要徒步,晚上则靠自带帐篷露宿。

第二届《生存大挑战》是在美国CBS《幸存者》节目已经传入中国的情况下进行的(《幸存者》于2000年中开播)。第二届《生存大挑战》节目借鉴了美国《幸存者》等经典真人秀节目的手法,引入淘汰机制、竞技游戏设置等真人秀节目元素。比如《幸存者》中有20名选手参加竞赛,《生存大挑战》有20名选手参与集体角逐。再比如《幸存者》采取淘汰方式进行竞赛,《生存大挑战》也通过自然淘汰和社会淘汰两种方式,引发挑战者之间的竞争。

《生存大挑战》节目是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雏形,此后,这类节目在国内被广泛模仿或移植。中央电视台在《龙行天下》基础上推出的《金苹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贵州电视台在《星期四大挑战》基础上推出《峡谷生存营》,拇指英雄联合央视在《开心辞典》、《幸运52》特别节目的基础上制作《欢乐英雄》等节目纷纷登台亮相。以2003年在贵州召开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论坛为分界点,前期电视真人秀节目除《完美假期》外,其他节目几乎千篇一律是“野外生存挑战”类的“野外真人秀”,而后期逐渐走向多元化。

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由于国情、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收视习惯不同,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引发了众多非议。如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的《完美假期》被相关部门叫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金苹果》等也受到广泛争议。但“真人秀”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了国内电视业界的一个新潮流,“真人秀”节目在质疑声中越战越勇。

2.发展阶段(2005——)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成为最大赢家,《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同时,一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也发展起来,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又一大热点。早期的一些真人秀节目也不甘落后,不断创新,新节目、新创意层出不穷。《生存大挑战》在联合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制作《英雄古道》后,开始与加拿大电视台联合制作以北极为基地的新节目,《欢乐英雄》在连续推出几期以汽车驾驶为主要题材的节目后制作了《好男人训练营》和《实习生》等。

2006年,中国各大电视台纷纷主打“真人秀”牌,推出各种形式的真人秀节目:

2006年3月23号,“雪碧我型我秀”抢先启动,并首度在上海开设“新声力量训练营”。不到一个星期,中国最大的平民造星运动——纽曼2006CCTV《梦想中国》拉开帷幕,规模与声势远远超于去年,节目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七个定点城市设置海选现场外,还首次在网上设置赛区。仅仅过了三天,倍受关注的湖南卫视2006超级女声在长沙揭开神秘面纱。湖南卫视高层表示,“2006超级女声”吸金有望突破2亿元人民币。

广东卫视今年携手制作公司打造选秀、励志、文化、益智和娱乐等五类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真人秀”节目,这些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和其原有的品牌《生存大挑战》、《明日之星》、《超模大赛》一起,构筑成声势浩大的“真人秀”舰队。天津卫视2006主推四档“真人秀”节目——《化蝶》、《今晚谁结婚》、《我是当事人》、《成龙计划》,这四档节目全部安排在晚上黄金时段播出。

以“新闻见长”东方卫视今年也调整节目策略,重拳出击打造真实四季。除了释放炎炎夏日般的青春热情的大型演艺类真人秀“我型我秀”之外,还推出了另外三档贯穿全年四季、内容风格各异的真人秀节目——带来春日般温馨的感觉的公益类真人秀《民星大行动》、带来秋日般收获体验的职场类真人秀《赢家》和带来绝对冬日般劲酷体验的娱乐类真人秀《加油,好男儿》。

二、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

2006年,中国各大电视台力推真人秀节目,既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刻意制造中国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的某种时尚,而是顺应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真人秀顺应了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

电视艺术是基于人类希望能更进一步逼真地模拟外部世界而产生的艺术。它最大的优势、最基本的特性就是“所具有的客观而且完整地再现外部世界的能力,这是它与传统再现艺术最本质的区别”。“真人秀”诉之“真实”源自电视诞生的本质要求,顺应了当今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

真人秀是综合娱乐节目的一种,与其他同类节目的最大不同是其以人为本的真实性,因此被称为“REALITY TV”。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真人秀是电视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的电视节目之间的界限,是纪实类节目和虚构类节目两类节目的综合体。

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一种活动,参与者的行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同时被记录下来并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活动有明确目的,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目前影响很大、收视率很好的大型“真人秀”节目,都像一出精彩的电视连续剧。

比如第一届《生存大挑战》中王樱和张钧之间的暧昧关系,吕岛的孤独和无助;西藏高原上遭遇陷车、推车和涉水;三个挑战者走到丹东边境,被街上边防警察查出没有办理边防特许证,每人必须罚款五元,这时他们已经身无分文,正在哀求免罚的时候,围观的人群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这些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将在规则的约束下,在生活空间的限定下,为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或实现一个梦想,展开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叙事。在淘汰选手、分配大额奖金的过程中,演绎着合纵连横、勾心斗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合纵连横等惊心动魄的故事,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观众看得是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从电视的本质看,真人秀节目符合电视的日常性和非日常性的特征。一方面,在现代生活高节奏高效率下的观众更加渴望了解同他们一样在彼地又同时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况,获得一些日常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看到一些非日常、奇观化的东西。真人秀节目满足人们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

2.真人秀使电视传播成为观看与参与的互动

电视传播过去一直是单向传播,甚至在互动性方面,电视与直播广播相比,都显得相当被动,观众很难参与互动。

真人秀节目是现阶段观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电视节目。真人秀所呈现的人物和故事不是与观众无关的完成时态的东西。在真人秀节目中,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演员,而是通过一定方式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观众本身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他们同参与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观众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真人秀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表现手法。在《超级女声》节目,观众是通过短信投票决定哪一位选手胜出或淘汰出局的,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参与需要。

3.真人秀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西方电视产业中,从来没有哪一种节目形式能像真人秀这样,从问世之初就一直得到观众的青睐。

对于真人秀的起源,西方国家存在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美国,1973年由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台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是最早的真人秀。然而,这一节目并不完全具备真人秀节目的规则、悬念、冲突这三大要素,因此,西方大多数传媒专家并不同意将它作为真人秀的发端。西方国家最流行的说法是,真人秀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荷兰版的《老大哥》是真人秀节目的鼻祖。

“老大哥(Big Brother)”这个节目的名字出自乔治·奥威尔著名小说《1984》中的一句话:“老大哥在看着你呢”。节目的基本游戏规则是:6名青年男性、6名青年女性选手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一套起居室和卫生间等。摄像机一天24小时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共同生活的85天里,选手们每周六要选出两个最不受欢迎的人。而每天守候在电视机前的狂热者们则用声讯电话,在这两人中选出一个他们最不喜欢的、最没人缘的选手出局。《老大哥》节目1999年9月16日在荷兰首播时,观众高达2400万人。截至当年10月30日,约有2/3的荷兰人看过这个节目。

《老大哥》成功之后,真人秀这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式就吸引了西方国家电视制作商的眼球,《幸存者》、《诱惑岛》、《阁楼故事》等真人秀节目随之出现。

在美国,《幸存者》首播时观众达到1500万,法国M6电视台在2001年推出的窥视类真人秀《阁楼故事》吸引了日均500万名观众,每30秒广告价格最高达到621000欧元。在英国,仅冠军一人的支持票数就达到310张。惊人的收视率为这些节目带来了巨额广告收益以及其他相关收益。

2004年1月8日在美国NBC开播的真人秀节目《学徒》,被称为职场中的幸存者。它的舞台是无处不在的办公室。16个参赛者,8男8女分成两组,来到纽约接受挑战。根据游戏规则,游戏参与者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每一周分别做一个诸如推销矿泉水、出租房子等的项目,输掉的一方中会有一位贡献最小的成员被炒掉,最后胜出的一位则能在特朗普旗下任何一间公司担任总裁,并享受25万美元的年薪。虽然这些奖励无法与《幸存者》中动辄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相提并论,但对于那些“美国梦”的追求者来说,《学徒》为其提供了绝好的圆梦机会。

《学徒》节目曾使NBC在播出时段18-49岁人群中收视率跃居美国电视网第一位,真人秀节目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真人秀节目不仅吸引观众眼球,而且具有强大的商业价值。2006年初,中国社科院正式发布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追踪了超女的整个产业链条,并估算出这个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7.6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十亿元。按照品牌估价的一般方法,目前其品牌的商业价值将超过20亿元。

4.真人秀节目是国内娱乐类节目升级换代的产物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到今天,先后经历了以《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为代表的表演类综艺晚会时期、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等为代表的游戏娱乐时期、以中央电视台《幸运52》、《开心辞典》等为代表的益智博彩时期、以《超级女声》、《创智赢家》为代表的真人秀时期四个时期。

从西方经验来看,电视节目类型通常会根据大众的口味而变化,每十年经历一个变化周期,这其中,娱乐节目变化的速度稍快。从世界范围来看,娱乐节目大举侵袭由原来影视剧所占有的收视份额,而真人秀更成为娱乐节目中上升幅度最快的节目。

中国娱乐节目逐渐从演艺明星的自娱自乐转向草根平民的大众狂欢,舞台的主角由精英换成了大众,精雕细刻的节目内容逐渐被原生态的个性表达所取代,节目内外的互动趋势日渐明显,节目从内容、形式到运作手段所包含的“真人秀”元素越来越多,娱乐节目的全面升级换代已不可避免。

2004年10月8日,走过了14年风雨历程的央视老牌娱乐节目《综艺大观》因收视率不断走低而被“末位淘汰”。这个曾红遍大江南北的名牌栏目最终以悲剧和无奈的姿态告别观众,标志着表演类综艺晚会悄然淡出荧屏时期。全国上下掀起的一股“快乐”、“欢乐”热潮也没能继续持续下去,观众开始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纯娱乐”节目感到腻烦,收视率大幅下滑,游戏娱乐节目逐渐降温。就在《幸运52》、《开心辞典》、《财富大考场》等益智类节目在国内方兴未艾之际,一批真人秀节目悄然拉开序幕。真人秀节目融合了以往多种节目形态的特点,同时具有真实和虚拟双重特征,很快受到观众的欢迎,并以惊人的生长速度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并逐渐掀起收视高潮。(未完。续文请见“相关稿件”)

三、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美国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中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超过100种,在欧洲各国也是难以计算。即便是在中国,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频道播出的真人秀节目至少也有数十个之多。

1.野外生存真人秀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是从“野外真人秀”开始的。野外生存型真人秀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参与者设置在一个特殊的艰苦环境中,借助有限的苛刻的条件去完成各种难以完成的使命,在不断的淘汰之后,最后决出胜利者。在节目中,将野外生存竞技、奇观化环境作为核心元素;在环境的选择方面,多为远离日常环境的荒岛、森林等原始地域或封闭的内部空间,与日常工作和生活保持距离,强化节目与现实生活的错位;在规则的设计上,很少有核心事件贯穿整个节目,主要依靠游戏和淘汰来维系。

野外真人秀节目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竞技类游戏,如贵州卫视推出的《峡谷生存营》节目中,12名现代“鲁宾逊”在与世隔绝的贵州南江大峡谷里,真实体验24天野外求生的“另类生存”,经历斗智斗勇的游戏,如救援比赛、屏息比赛等。野外真人秀节目也可以是一次寻宝探险的历程,制作方预先在某地放置某物,选手按照此物提供的线索进行探险,最先找到宝物者获胜。央视的《金苹果》就是以“金苹果”为最终目标来结构整个竞赛过程的。野外真人秀节目中还不乏许多极限冒险的体验,如欢乐传媒制作的《勇者总动员》节目中,选手不仅要完成马拉活人、穿越火海等高难度项目,还要吃活蝎子、活蚯蚓等。选手在节目中必须挑战自己的体能和心理承受能力,此类内容引发的争议较多,专家呼吁必须考虑选手的心理底线和安全问题。

2.室内真人秀

如果说,野外真人秀展现的是人在非日常化环境中的生存转态,那么室内真人秀则用隐私、情感吸引观众。室内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将人物放置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让观众能够看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隐私内容,并在逐渐淘汰那些不喜爱的人或者不太喜爱的人的过程中,最后选择人们最喜爱的胜利者。这类节目以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为切入点,更多的把焦点停留在人身上,关注人的外表、言行、能力、思想,关注人与人交往中的矛盾。

2002年夏天,国内仿自法国室内真人秀《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在湖南经视播出。它精心挑选了12名男女选手,让他们在长沙市内一幢三层别墅中共同生活70天,每天24小时被60台监视器全程拍摄,渡过70天的“完美假期”。每周两次做实时纪录性播出,30台摄制机不分昼夜监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并从第三周起,每周选手之间互相投票进行淘汰,观众还可投出支持票。观众人气最高的选手在当周内可免遭被踢出局。当剩下3名选手时,他们共同生活一周,最后由观众一次投票淘汰两名,优胜者奖获取50万元的房产。

3.表演选秀类真人秀

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的主要特点是让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参与者,按照预先设置的竞赛规则进行才艺表演,而专家和观众则对这些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最后的优胜者将获得成为“明星”的机会。因其符合媒介发展的平民化和互动性趋势受到观众的欢迎,在繁多的娱乐“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渐成亮点,产生了广泛反响。

2004年,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三档同类型节目《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和《梦想中国》,使中国电视娱乐表演秀节目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明显的难分伯仲的竞争态势。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今年2月全新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生活秀》,对参与表演的人不设任何门槛,不论年龄、不限职业、不分语言、不讲国籍,每个人都可以来“移动演播室”展示才华,完成电视与观众零距离的接触。旅游卫视将于今年5月份开播的《灰姑娘》也是一档挖掘乡村姑娘,创造平等际遇,打造顶尖模特的大型全新选秀类真人秀栏目。

4.职场真人秀

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参与者被指定完成规定的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任务,由评判者根据参与者的完成情况做出淘汰和选拔决定。职场真人秀节目由于有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核心事件,因此节目的重心自然转向志愿者在核心事件中的个性、行为和感受,这就有效地减低了节目制作者对志愿者个人隐私和相互关系的渲染和强化。应该说,展示出色才能,满足观众好奇,提供成功梦想,是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最大魅力。

东方卫视2005年7月推出《创智赢家——全国青年创业精英大赛》,这是中国第一档采用现场直播的才智创业真人秀节目。和此前风靡一时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相似,《创智赢家》也以“海选”和“PK”为噱头,吸引电视观众眼球。经过为期三个月共13个环节的考验,23岁的天津青年陈曦终于战胜了来自四川的选手彭震,赢得了百万风险创业资金。《创智赢家》从开播到大结局,在上海地区的收视率一路攀升。该节目还率先采取全程直播的播出形式,最后一期在节目时长达2小时的前提下,平均收视率达到了2.5%,收视峰值超过4%。同年,浙江卫视也推出职场真人秀节目《天生我才》,通过一系列的商业项目竞赛,决出一名商业奇才奖,获得10万元的创业基金和200—300万元的风险投资。

5.整容真人秀

整容类真人秀节目就像一个纪录片,不仅见证手术的全过程,还有选手恢复、展现术后容貌等环节。电视直播能够让人们目睹整容的真实过程,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整容,避免盲目整容的发生。但是由于节目中出现了真实的、血淋淋的场面,这类节目一路上备受争议。

湖南经视《天使爱美丽》是国内首个整容真人秀电视节目。节目组从1000多人的报名申请者中筛选出了14位选手进行手术。14位选手在镜头前接受了丰胸、双眼皮切割、垫鼻、削骨、牙齿整容、抽脂等14例手术。除了丰胸等敏感环节被遮盖处理外,手术器具在人体器官上的操作过程全部真实可见。因为节目对手术过程进行了全角度、零距离、零剪辑播出,真实但充满血气的镜头使得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少。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整容类真人秀《化蝶》节目舍弃了血淋淋的整容镜头,着力打造中国女性特有的气质美,讲述灰姑娘如何变成白天鹅的动人故事。节目为每一位选手量身定制一套“美丽”计划,从中让所有的女性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展现中国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才华。

6.装修真人秀

装修类真人秀节目将电视的两大功能: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融为一体,显示了这类真人秀节目的生存空间。

央视经济生活频道推出的《交换空间》是一档装修类真人秀节目。两个勇气可嘉的家庭48小时之内互换两套房子,他们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用两张8000元的预算单对房间进行重新装修。电视台全程跟踪采访,并记录下其中三对选手共六个家庭的装修前后过程。这种装修节目有的是直接进行技艺的比赛,有的则是通过一定的培训和学习以后再比赛装修技艺。参与比赛者既可以是集体比赛,也可以是单项比赛,当然也可以是混合比赛。比赛的组合方式也是节目戏剧性设计的组成部分。

7.教育真人秀

教育真人秀节目中所展示的一些问题都是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旨在促成家长和老师的理性思考,唤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2005年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推出的《相约新家庭》就是一档家庭真人秀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两个家庭互换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在全新的环境中生活一周,并体验新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由于引入孟子“易子而教”的概念,这个节目具有了本土化色彩,同时它在运作过程中也大打青少年教育牌,比如“五一”长假期间让城市孩子到农村家庭生活,宣称的就是“对城市孩子进行国情教育、励志教育、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教育”以及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承受力”。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成龙计划》是全国首部以中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借鉴韩国节目形式和成功因素,以初三年级成绩不好的所谓“学困生”为主角,由教育专家针对个人特点对他们进行帮助辅导,跟踪纪录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每一个阶段,将学生由成绩提高到实现学习目标,到最终改变一生成长的细节完全真实地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8.娱乐真人秀

今年元旦起全新娱乐真人秀节目《天才爱美丽》在东视新闻娱乐频道播出,该节目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经过层层淘汰,选出最聪明的人和最有魅力的人,以此来展示“聪明与美丽并重”的华人风采。传递只要自信和努力,人人都能成为“天才与美女”的新风潮。

已成为广东卫视品牌节目的《赢遍天下》,由牡丹、杜鹃、玫瑰、茉莉、百合等“五朵金花”主持,节目吸取欧美热门娱乐类节目的精髓,借鉴港台、日本游戏类节目的娱乐元素,加大了互动娱乐的“戏分”,让“真人秀”成为普通人的舞台。

9.公益真人秀

公益类真人秀兼具实用性、教育性和故事性。首先它具有实际的功用,为求助者提供的帮助切实有效;同时它还具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在帮助过程中每一步都传达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它还保持了“真人秀”节目所固有的戏剧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民星大行动》是东方卫视2006年结合上海这个城市的特色而策划的一档慈善公益类真人秀节目。周华健、周迅、袁鸣、胡兵、瞿颖、黄晓明、任泉、黄奕等明星乔装成三轮车夫、挤奶工、菜场小贩,从事最艰辛的工作。他们的劳动所得,加上观众支持的短信投票收入,将用来帮助受助对象完成心愿。《民星大行动》节目的魅力都来自于置换带来的反差,因而置换的对比性越强,反差就越大,戏剧性也就越强,可视性也更明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0.婚恋真人秀

爱情、婚姻、家庭是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海外有很多流行的婚恋真人秀节目,如美国的《男才女貌》,日本的《恋爱巴士》等。

2003年,湖南卫视《玫瑰之约》节目在收视率下滑之后,推出全新纪实版《玫瑰之约·红丝带》。参加这档节目的是一位美女和九位酷男,在20天的时间里,根据机会对等的原则,他们进行九次一对一的单独约会。栏目组用摄像机在远处进行跟踪拍摄,把嘉宾们在交往时的每一个细节、情感的深入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玫瑰之约·红丝带》推出后虽然收视率一度攀升,却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他们把爱情当成了游戏和娱乐。此后节目改变为3男追一女,但收视情况没有改观,多次被停播。

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今年推出一档全新面孔的婚恋真人秀节目《丘比特之箭》。这档节目只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有五位深情款款的男士,经过两周的竞争与淘汰,展开一段现代“追女6人行”。

11.法制真人秀

近年来,真人秀元素在法制类节目里也逐渐风靡起来。像《今日说法》和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都曾在特别节目里加入真人扮演,用真人进行“情景再现”,比如还加入一些“警察捉坏人”的情节,使得这种法制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我是当事人》是针对现代社会安全隐患而产生的一档法制类真人秀节目。节目营造一个真实的事件现场,锁定一位完全不知情的“当事人”。特邀法律顾问根据现场事件的发展解读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并且告诉大众面对这种法律问题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怎样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12.旅游真人秀

旅游真人秀是把竞赛与当地文化、风俗有机地联系起来,既考虑的是观赏效果,也强调竞技、体能和智力的多种比拼。央视《为您服务-旅游风向标》在2005年9月26日“世界旅游日”推出《完美假期》大型旅游真人秀节目。节目中,四对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情侣在48小时内对千岛湖景区进行一次全新的“深度旅游”体验,分组完成各种富于挑战性的旅行任务,考验他们对旅游景区的了解、旅游理念的认知和团队间的协作能力。节目中,女孩们不仅要在荒岛上垂钓,还要在蛇池中与蛇做亲密接触,更要在天然的湖面T型台上走秀,而“现代水人五项”运动也成为她们的必修课,在一场欢快的派对过后,最幸运的女孩儿将会赢得千岛湖一座小岛50年的使用权,完成她的完美假期。

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类型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靠不同的玩法和花样制造了中国观众需要的娱乐快餐,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真人秀节目的运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四、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真人秀电视节目在我国走过了6年的历程。6年里,中国真人秀节目在不断掀起收视高潮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引来了不少质疑与非议。

1.无序竞争导致盲目跟风

俗话说,第一个敢吃螃蟹的是英雄,然而当所有人都拥来的时候,这些人就什么都不是了。在各地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带来高收视的同时,不少圈内人士早已经愁容满面,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干扰,“超级女声”这个节目应该可以火三五年。但随着“超级女声”的成功,很多电视台看到选秀活动可以盈利,纷纷跟风。今年的娱乐节目市场,将先后启动的有广电总局颁发批文的20多个“类超女”选秀节目。不少真人秀节目本身就是模仿欧美的产物,而这个模仿的产物现在又被不断地复制,最后只能导致资源的浪费与观众的视觉疲倦。不少原本很真实、很生活化的东西开始变得矫揉造作。原本很紧张刺激的PK被引用过多后居然在某选美中导致大家笑场,这不得不给所有人一个警示。

在海外,电视节目创新早已由个体策划向集体研发。近年来,国内各家电视机构纷纷成立冠以“发展研究部”名称的机构,据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三十余家电视台成立了电视研发机构,但各台发展研究部主要职能为节目评估、学术活动、项目(课题)研究、业务培训、资讯收集和内刊编辑,对节目研发工作重视不够。许多电视台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过分依赖某个制片人、编导的个人智慧,节目出台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听说国外某档真人秀节目火了,找来一两盘海外节目的带子就匆忙上马,节目的核心内容、游戏规则及价值观念,均缺乏论证,结果马失前蹄,出师不利;还有的电视台过分听命于某些教授、学者的“谆谆教导”,以为他们的字字珠玑,定能点石成金。殊不知这些教授只是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那些高深的新闻学、传播学、美学理论或许能从宏观上对整个电视频道或栏目建构提供帮助,但是并不一定能指导某个具体的真人秀节目的运作。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如果不重视研发投入,不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节目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2.文化差异挑战道德底线

西方的“真人秀”节目是建立在西方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念之上的,其游戏的设置纯粹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并没有考虑它的负面影响。因此,包括《幸存者》在内的众多节目,其竞赛规则多数是鼓励参与者暴露其人性弱点。在游戏中,参与者为了能赢,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相互倾轧,朋友离间、情人反目、仇敌牵手,所有的阴谋、串通、诡计和勾心斗角,都是为了在竞争游戏中不被淘汰。这与讲求宽容、合作、和平共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

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中国观众的电视欣赏习惯是:在公众媒体上看到的,一定要是符合传统道德标准、传统审美的东西,所以一旦遇到要暴露人性丑恶(甚至未必是丑恶,只是些小毛病)或个人隐私生活的东西,制作节目的人就放不开手去做,看节目的人也放不下脸来看,这也使得这类真人秀节目的国内版本很难做到尽兴,更有甚者则难逃“夭折”厄运。如湖南经视《完美假期》节目出现的“打情骂俏、拉帮结派与勾心斗角”,让观众感觉它是“一场令人恶心的人生丑剧”。最终,这档真人秀节目被相关部门叫停。同样,包括《生存大挑战3:美女闯天关》等众多“真人秀”节目,都受到类似的道德审判。

在西方,“真人秀”节目往往着力“真实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性、隐私、残酷的竞争、博彩等内容,以满足人们普遍的“偷窥欲”。《老大哥》就设置了许多游戏规则鼓励和怂恿选手暴露身体,《阁楼故事》中,十几台摄像机每天24小时全程跟踪一群专职“培养感情”的男女一个多月,充斥大量打情骂俏、挑逗、裸体甚至性爱的场面,显然,中国的“真人秀”不可能以此为卖点。

面对着传统的差异和电视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的电视人必须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目前国内一些电视人在这方面也作过很多探索。如国内有些从国外克隆的竞赛类真人秀节目,根据国情,不设淘汰环节,而是将其改为记分制。如《走进香格里拉》,最后积分为前三名的选手获得大奖。这是一种变相的淘汰,但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受到观众的认同。

3.干预影响真实魅力

“真人秀”能够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下参赛者的行为举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但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大多缺乏真实感,缺乏纪实的魅力。电视台的干预、控制影响了真人秀节目原生的魅力。据不少制作人介绍,一开始他们确实是如实记录的,但真实的生活总是很平淡,当然要加入些人工成分,即“包装”;比如《完美假期》的幕后人员很早就发现,一名叫李旭的参赛选手是一个外企白领,特别有能量,本能地感到这个人“有戏”,于是有意地把李旭塑造成一名“政治家”,显得特别会搞阴谋,拉拢人,挤掉其他具有威胁的人。网上论坛中对李旭的攻击一浪高过一浪,这让当事人感到委屈,因为在比赛中,他还有很多可爱的时候,但这样的镜头播出来却少之又少。

另外一方面,真人秀节目参与者虽然不是经过训练的演员,但是面对镜头,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私心,也就不免带有做戏的成份。《玫瑰之约》节目结束后,电视台把所有参加者请回演播室采访。其中一对年轻人,在比赛期间表现亲密,播出时引起观众注意,于是被问及他们是否在比赛中培养了特殊的感情。不料女青年坦然表示:那时我们在做戏,为的就是勾起观众的好奇和兴趣。

此外,国内不少真人秀节目画外音过多而且带有明显的评论色彩,显得制作方人为介入的痕迹过重,失却真人秀本来的真实魅力。国外节目则是由志愿者自己讲述,以举手投足,眉目传情为主,即使是必要的旁白也是说明性语言。其余部分则交由观众自己去体会去揣摩。

4.制作力量薄弱

在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方面,国内节目和国外节目之间有不小的差距。国外的真人秀节目十分精良,不仅节目的参与者从形象到表情、动作、语言都“秀”到极致,而且在镜头运用、音乐、特技等方面十分讲究。航拍、烟雾、交响乐等一般电视节目中鲜有用到的手段和方式,在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中都能找到,许多观众都有欣赏好莱坞大片的感觉。在国内的许多真人秀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以及参赛者休息聊天的镜头,节奏拖沓,气氛沉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制作时没有考虑让节目出现足够多的戏,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节目时间,只能用无聊无趣的镜头填充时间。

与其它节目比起来,真人秀节目制作难度较大。节目不仅需要为搭设拍摄场景投入大笔资金,仅就设备投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为满足《完美假期》的拍摄需要,湖南经视为进口摄制设备投入500多元人民币,其中仅摄像头就用去了100多万元。真人秀节目看似简单,其对制作者的素质要求却很高。任何一个成功的节目都有制作团队作保证,比如真人秀节目要求摄像人员有敏锐的眼光,要不断抓住眼前发生的东西,大到观众的反应,节目的环境,小到参赛者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现在我国做真人秀节目的人多是记录片拍摄出身,导演多是搞电视剧出身;拍摄记录片的人一般是随着素材跑,反对摆拍,而搞电视剧的人则对个体人物的关系抓拍不重视,但是制作真人秀节目正是需要这两种素质的有机结合。

5、忽视产业化运作

国内早期真人秀节目常常只在个体节目上下功夫,而不重视形成系列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影响力。而美国真人秀节目不仅是收视和内容的双赢,更是商业价值的多赢。《学徒》节目在收视方面已经可以与肥皂剧和情景剧抗衡;在节目形式和内容方面,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真人秀模式;在商业运作方面,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要求进入节目设计环节;《美国偶像》前四季节目在广告、唱片、纪念品、门票等方面的全球收入超过9亿美元,《幸存者》每季节目能为举办地带来10亿美元的收入。这些收入远远超过了销售节目本身的收入。

目前,真人秀的产业化运作问题开始引起国内电视人的重视。湖南卫视为运作《超级女声》,专门成立了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运用整合营销的模式和策略,对节目进行立体传播和后续产业链的开发。中国社科院估算出这个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7亿多元。

五、真人秀的发展趋势

真人秀电视节目具有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特征,真人秀的真正活力在于它与日常生活的接近。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据不完全统计,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播出的真人秀节目至少也有数十种之多,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不断开发新的品种。

尽管当前国内的真人秀电视节目还不完善,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产业经营上同国外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但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节目形态,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真人秀节目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篇3

本文中,笔者通过近年来热门的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现象,探讨此类节目的发展特点,并从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的视角出发,借鉴地方台制作模式的经验,探讨如何提高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水准与传播效果。

一、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转型

近年来,以“海选”“明星效应”为特征,以“高投入”“平民视角”为途径的真人秀节目,兼备新颖的题材、翻新的表现手法、极强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形态。如果说2005年曾经刮起的“超女风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真正开始关注真人秀,那么2013年无疑是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转型年”。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收视率在同期同时段节目中排名第一,后期更是冲上晚间收视最高峰。除了电视节目本身的高收视率,在电视节目衍生产品的开发上,《爸爸去哪儿》带动了同名大电影及图书、衍生产品的热销。作为一档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同时,更是触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真人秀节目潮。随之而来的是众多高水准大手笔的节目制作,让全国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引发全民收视热潮,引导着中国真人秀节目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节目价值和收视特点

军事类真人秀节目作为真人秀节目类型的一种,以其独特、敏感的题材,硬朗、大气的风格,成为其中的亮点。北京卫视的《星兵报到》通过邀请十位没有任何军旅背景的男明星体验军旅生活,展现从“新兵蛋子”到“铁血硬汉”的艰辛成长历程。江苏卫视的《超级女兵》,则通过全程记录中国南海舰队“女兵王”的选拔活动,以真人秀节目形式为依托,向观众展示真实军旅生活。

在制播技术和社会生活快速发展与变革的今天,通过品类繁多的军事类真人秀节目,有效改变了以往军事类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创新手段相对单一的问题,让观众看到硬朗、板正的军事还有其生动亲和的一面。也正因如此,这种形式越来越得到受众认可和青睐,其节目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军事电视节目担负着传播国防知识,展示军队建设成果,普及军事、军史知识等正面宣传的任务。而军事类真人秀则能够突破原有节目类型的限制,从不同角度激发观众探秘热情,较好补充正面宣传与观众之间存在的距离感,激发观众兴趣。

其次,面对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通过军事电视,可以对他们进行“居安思危、矢志报国、磨砺青春、升华自我”的国防教育,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和历史的紧迫性。这对于成长中青少年“三观”的形成、行为方式的培养,尤其是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卫视的《士兵突击》,展现了当代军人刚毅、拼搏、进取的精神,让身处和平年代、条件优越的当代青少年看到了另一种励志的青春。中央电视台《我爱国防》栏目的小军迷对国防、军事和军史知识应答如流,为青少年观众树立了学国防、爱国防的正面榜样。

最后,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和国防建设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下,军事电视节目作为具有思想深度和参考价值的信息传播媒介,应当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美军运用新闻媒体进行国防政策、国防安全的宣传,同理,军事类真人秀节目对于传播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具有积极且有效的推动作用。因此,军事类真人秀节目可以为国防教育开辟一条新路,借助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娱乐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将国防教育传播至千家万户。

那么军事类节目的收视特点又有哪些呢?毫无疑问,在电视传媒竞争激烈的今天,谁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谁就能抢占电视收视的高地,军事节目正是近年来上星频道相互竞争的一块重要阵地。2014年,军事类节目日均播出量持续增长,延续近三年播出总量呈阶梯状大幅增长的趋势。数据表明,近两年以来,军事类节目收视主要集中在中央台和省级卫视,即上星频道的军事类节目收视份额占所有频道军事类节目份额的九成左右。

军事类真人秀发展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节目受众具有“高端、男性、阅历广”的特点,从结构看,45岁及以上的男性观众为主要收视群体。但时至今日尚没有一档军事类真人秀节目做到深入人心,红火程度与同类成功节目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整体水平还处于不温不火之势。究其原因,除了军事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制约因素,更重要的是节目制作方、制作团队,需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更新观念,转变做法。

三、军事真人秀节目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好莱坞大片般的影像风格,铁血军营里神秘的特种兵训练,荷枪实弹的士兵对抗,酷帅无敌的实战装备,明星元素的点缀,通过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方式,这些影像元素构成了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的阳刚气势。但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以军事内容为节目展示对象的真人秀节目,在展示硬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 “重群像而忽视典型个体”的问题,细节的缺乏也是军事类真人秀节目取得成功过程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1.选题之初的定位:高成本、高回报

当今的真人秀节目已经告别了低成本时代,“真人秀”就意味着制作成本的“高投入”。《我是歌手》从节目制作团队到现场排演质量,大到灯光师、舞美设计,小到音效麦克风配置,镜头中精美的展示源自高投入的成本和高质量的制作。海量的镜头拍摄才能确保从中截取最精华的完美呈现,而低成本,小制作,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智慧含量一般,其结果必定陷入尴尬。而好的选题和较高投入是真人秀节目成功的必备因素,特别是真人秀发展到今天,大部分都在使用产业化、大制作的运营方式,有的甚至做到了跨地区、跨国规模化制作和营销,更是高成本、高回报的明证。

nlc202309041948

2.准入门槛高:军事题材的政治性与涉密性

军事、国防都带有极强的政治性和保密性,军事类真人秀节目不单是制作投入门槛高,政治上的准入、较高的协调成本都是一般制作单位所无法承担的。节目内容的高准入门槛决定了军事节目制作的难度与高度。一方面,军事题材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军事题材也不能随心所欲,完全按市场需求做。军事节目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内容的敏感和特殊性,使其内容不能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不计后果地轻率发表“我”的观点和意见。军事电视节目必须讲政治,重导向,必须用权威、正确的声音来引导社会舆论。因此,即便有制作能力,但内容的选定、设置和设计更是考验制作班底能力的核心环节。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虽然难点重重,但由于此类节目在市场上属于稀缺资源,在播出后会形成壁垒,且难以复制和效仿,其开发模式一旦成熟,将有助于增加现有真人秀节目类型,这无疑会增强军事类真人秀节目对制作方的吸引力。

3.受众的细分与窄化:军事内容的专业性与知识性

赖特的媒介“四功能说”认为受众接受媒介信息是为了追求放松,满足娱乐。如今的电视观众在选择电视节目时,大部分不完全是为了获取知识,引发思考,而更多的是为了娱乐和放松,达到轻松愉悦的目的。与受众需求错位的情况是,现阶段军事类真人秀节目恰恰不能较好满足观众这一需求。现有军事类节目专业性偏强,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未能突破以往军事类节目主要针对特定收视群体而非普通大众的瓶颈,且在制作过程中偏重知识展示,而忽视娱乐化的表现手法,对观众的情感需求照顾更少。现有军事类节目虽然力求在电视受众中形成共振效应,但却难以在社会大众层面形成广泛影响力。

四、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创新要点

虽然军事类节目的属性决定了它无法完全按照真人秀制作中常用的夸张、移接、个性展示和颠覆感情色彩等电视语言和娱乐手段,但是,在丰富节目形态方面它可以做出一些尝试。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纯“素颜”的表现力不足,应做有力情节渲染

所谓“真人秀”,简单来说,“真”是特色,即是非虚构的、纪实的。而“人”是核心、根本和目的。真人秀节目中是否实现了对“人性、人格”的凸显是其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判断标准。观众之所以会喜欢一档真人秀节目,本质上是因为节目反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间社会,从节目的某个选手身上,观众仿佛可以看到自己或自己熟知的人和事的影子。

2012年,美国NBC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军事题材的真人秀节目《明星爱比武》(Stars Earn Stripes),为了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看性,在选手比拼技能的同时,画面不断来回穿插选手在事后录制的“心声回顾”,选手绘声绘影地讲述当时他心里的各种细微的感受,以及赛场上一些肉眼所难以观察到的小细节,对纪实内容进行有力的补充、渲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纪实类真人秀节目讲究真实性,追求事件自然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摄像机所捕捉到的素材要“素颜”出现。《爸爸去哪儿》作为成功的真人秀节目,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编导综合使用了音效、字幕和特效等多种手段,强化人物个性,对观众的观看做了有力的引导。反观《士兵突击》等节目,当中并不缺乏真实情感,也呈现过不惑之年的武警战士为儿子而战的片段,但在制作上,编导多次选择让素材“素颜”出现,未做有力的情节渲染,突出处理和强调,使得内容的表现力稍显薄弱,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情感爆发点。

2.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多景别、多机位拍摄,增强内容张力

从《中国达人秀》《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等成功真人秀节目的镜头语言可以发现,镜头的景别多为人物面部表情的大特写、特写、近景和中景等,充分展示了人物的眼神和神情,对于人物偶然流露出的一些动作细节常采取急推加大特写的捕捉方式,有很强的编导意识,让观众对人物的一举一动有如临其境的直观认识,拉近了荧屏内外的距离感,扩大了表现张力。而反观《士兵突击》等节目可以发现,镜头景别多为大全景、全景和中景,习惯于展示宏大、神秘的军营场景,士兵的形象往往流于一个身影的轮廓,让本来就身着一模一样军服的选手辨识度急剧下降。镜头语言张力缺乏,自然无法使观众感同身受。

3.比拼技能还是展现人性

不论是《士兵突击》还是《防务精英之星兵报到》,其展示重心都聚焦于各种特种兵训练项目上。每一期节目中士兵们都在马不停蹄地比拼各项军事技能,几乎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可以聊聊天,交交心,谈一些“无用”之话,如此,便少了产生“真情实感”的土壤,能够展示人性多面性的细节较为缺乏。《爸爸去哪儿》通过生活细节展示出爸爸和孩子之间、孩子们之间及爸爸们之间许许多多让人无限回味的真情流露的瞬间,激发起观众的共鸣。从节目设计来看,这些洋溢着浓浓情意的瞬间看似随意捕捉到,却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编导精心布置的情感喷发点。通过比拼,展现人性,引发共鸣,恐怕这才是真人秀节目的终极追求。

五、军事类真人秀节目开发与传播策略

军事题材特性决定了该类型真人秀节目的审美特点即为“硬派”,但事物都是辩证的,“硬”并不排斥“软”,铮铮铁汉的侠骨柔情反倒更能衬托出他的英雄气概。“真情实感”是军人情感底色的反映,更是军人首先作为“人”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特征。在节目开发与传播策略方面,笔者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从关注“过程”到关注“人”

查特曼认为,观众对人物的兴趣超出了他们在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人们关注的不是人物在故事中做了什么,而是他本人是什么。人物的发展轨迹、性格及有关人物诠释的全部内容,对叙事构建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发展中,对节目程序的重视已经成了最重要的创新法则。从模仿《美国偶像》的《超级女声》,到引进国外版权的《中国达人秀》,再到目前购买版权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程序作为一种深层结构,保证了节目文本的预设性发展,保证了节目的叙事框架和固有悬念及冲突展现。但是单纯关注过程本身并不能带来叙事的丰盈,只有鲜活的人物才能带来直观的、打动人心的感受。以往的军事类真人秀节目常常过于关注节目的结构性预设,却忽略了叙事角色的塑造,人物只成为叙事中的一个环节,缺少生动感人的力量。观众常常观看完节目后,对人物的性格还处于模糊一片的认知。

nlc202309041948

2.从模式化人物到多样性人物的塑造

早期人物宣传呈现的是一种扁形人物,即榜样型人物,以军事电视节目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为典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对美和崇高的盛赞、模式化榜样人物的构建,已无法与受众之间产生共鸣,它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生活和人性本色。受众渴望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真实世界,感悟与自己相似的、情感互通的别样生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典诗词中对军人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军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跃然纸面。如此不仅没有削弱军人“高大上”的形象,反而让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军人远离亲人,征战沙场的不易。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绝不能忽视这个情感底色。

3.从真实故事中展现细节的力量

真实是真人秀节目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真实体现在摄像机无所不在的记录上,而这样的记录必须能够捕捉细节,展现细节的魅力。如在《士兵突击》节目中,并不是没有个人形象,总教官赵成伟,助梦大使吴京、黄艺馨、邢傲伟和优秀士兵代表田鑫等形象都比较鲜明,是观众较容易记住的面孔。如在《中国好声音》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歌者感受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和奋斗的激情,不管是郑虹安静地歌唱,还是金志文通过歌声向女友表白,都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触动。从节目中可以看出,制作方还是有一定的条件和空间来展现选手的个人特色,只可惜这种展现火候稍显不足,很多时候流于蜻蜓点水,未将蕴含其中的“真、性、情”很好地表达出来。

六、结语

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的出现应该是扩大军事电视传播力的一个突破口。如何在和平时期通过宣传手段,弘扬和塑造军队形象,是所有媒介在军事内容传播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我国媒介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媒介信息在带给受众多元选择的同时,也给已有军事类节目的生存带来了压力与考验。军事类节目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但在当今电视节目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与普通观众生活距离较远,较难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传统的军事类节目制作手段与策略不断受到挑战,过于“官方”或“正统”的刻板印象需要进行调整与改变。而军事真人秀节目较之军事新闻、军事评论类节目,更易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

作为军事类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方,应当着力于创新。在内容创作上,应当具有创新视角,深入部队生活,从受众角度和心理去思考其所需所想;在制播形式上,可以有效引入地方成熟真人秀节目采编团队,通过制播分离的手段,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提升军事类电视节目制作水准;从表现形式上,采用多种采编手段,在节目前期摄制环节增强真人秀节目的可看性,打破传统竞技技能展示的单一性,丰富节目对军人情感和部队生活的展示;从互动渠道商推广上,改变现有单一化反馈形式,在电视节目传播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渠道为受众提供多元化互动和参与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搭建起军民互信互通的沟通桥梁。军事题材电视节目,不论是当前火热的真人秀形式,还是文艺节目,甚至新闻、评论类形式等,要扩大影响力,增强传播力,最终实现感染人、打动人和启发人的目的,唯有深入生活,研究受众,展现细节,才能激发共鸣。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篇4

1 人物设置满足受众需求

作为收视主力的80后观众,从电视普及大众之日起,对于明星光环的消费已经渐生审美疲劳。卸下明星光环之后的明星爸爸则更具有收视的吸引力,浓郁的亲情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于情感的收视需求。

1.1 孩子让父亲更真实

韩国CE J&M北京代表处制片人权益俊在谈及《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之道时说:“是孩子的进入让明星爸爸们更加真实。”明星参加真人秀节目的录制,很大的一个看点就是卸下明星头上的光环,让观众看到明星最为真实的一面。倘若只是明星们自己参加节目,不可避免或多或少都带有表演的成分。但明星作为爸爸,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的角色便具有了跟常人一样的属性。爸爸需要应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和难题,他们在孩子面前所展现出来的形象是相对真实的生活情境。与此同时,《爸爸去哪儿》的第二季则更加强调了游戏的对抗性,增加了人物之间的激烈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明星父亲在屏幕中的表现更加真实。

中国的国民教育一直是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效果也成为节目当中一条贯穿全片的隐形线索。受众会从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发现明星爸爸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双方关系的真实变化。受众对明星的窥视欲从来都是电视媒体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的社会心理根源。当下社会“官二代”和“富二代”由于生活物质条件方面的优越感而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则更让人们关心和关注“星二代”的成长状态和教育问题。节目当中,明星爸爸和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和阳光给这个“雾霾”笼罩的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正能量在三基色屏幕和客厅之间得到了传递。

1.2 父亲让亲情更可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的内化,也是文化规范的内化。在父权社会当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般认为男性在对外的事业方面较女性具有更多的责任和先天的优势,而在柴米油盐的家庭琐事以及喂养和照顾孩子方面则有所缺失。《爸爸去哪儿》节目规定只有父亲带着孩子去进行旅行并完成相应的任务。父亲在节目过程中既要表现出刚的一面去出海冒险打鱼,也要表现出柔的一面在家温情哺育。父亲是否能够胜任所有方面的事务也成了节目当中的一个悬念和看点;同时,也探讨了父亲和母亲以及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因此,父亲的粗犷和粗心以及在照顾孩子过程当中暴露出的种种笑料,自然会为节目增加不少看点。正是因为父亲在游戏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照料孩子方面能力缺失,通过镜头直接向全社会述说内心感受,所以能够让亲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也能够很好地产生呼吁社会关注家庭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传播效应。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经历来自各方面的考验,而物质的急剧膨胀和物欲的无限扩张所带来的是人们内心的空洞和人们之间的冷漠。华夏民族是以家庭为核心纽带的社会群体,《爸爸去哪儿》以家庭概念孕育温暖的亲情。孩子在节目当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的童真和善良,爸爸在节目当中表现出的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以及父子(女)之间的浓郁亲情,让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得到了精神慰藉。

2 纪录元素构建节目品质

纪录元素的使用是真人秀节目的重要特质,正是在规定情境中纪录的真实性使得真人秀节目有着无穷的魅力。真人秀的纪录元素也极大地发挥了电视媒体对真实的指向这一重要功能。

2.1 记录事件发展细节

纪录首先是指向真实的,纪录本身就蕴含了真实这一要义。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对真实的纪录,需要依靠充足的视频素材去进行拼合组接并完成叙事。《爸爸去哪儿》在宽松的游戏规则和弱化的叙事动力下,需要通过大量的纪录片段来达到节目诉求。节目组动用了40多台摄像机和百余人的摄制团队亲赴节目拍摄现场,每期90分钟节目进行超过1000小时的跟踪拍摄。这些海量的视频素材保证了节目品质。编导通过跟踪记录并对大量的拍摄素材进行游刃有余的梳理和拼接,最终将精彩瞬间和故事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人物的举手投足和一举一动等细节都可以被编导信手捏来进行加工处理。平行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的运用让视频片段发挥出整体效应,风格化的拍摄手法丰富了画面语言,多元的背景音乐和音效强化了叙事情感,生动的字幕和网络表情符号也增强了人物细部表情,所有这些细节的整合和包装为整个节目的记录元素的呈现增色不少。

2.2 记录人物变化弧光

纪录同时也是指向时间的,没有时间也就无所谓纪录,而变化是时间的本质。纪录型电视节目最可贵的就是纪录人物行为和内心的变化。在《爸爸去哪儿》两季节目当中,孩子们的成长和明星爸爸们的变化是最为明显而最深入人心的。Kimi从一开始的离不开爸爸到最后的能够独立完成任务;Cindy从一开始的爱哭鬼变为乐于助人的“女汉子”;天天从一开始对农村乡土气味嗤之以鼻到最后成长为善良懂事的男孩;杨阳洋从一开始的胆小内向到之后的勇敢自立;石头的爸爸郭涛从一开始的严厉父亲到后面的温柔慈父;Angela的爸爸王岳伦从一开始的不会做饭到后面的熟能生巧;费曼的酷哥爸爸吴镇宇从一开始的冷酷严厉到后来的温情脉脉。孩子在成长变化,爸爸们也在反思蜕变,加上孩子和爸爸之间的关系的运动发展,共同形成了丰富多维的人物关系重奏,人物变化的弧光得到了最好诠释。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在其《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著作中说道:“最优秀的作品不但解释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故事元素对于现如今纪录型电视节目的重要性日益加大,而人物的变化是加强节目故事性的重要法宝。《爸爸去哪儿》通过纪录方式展现人物变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节目亲子教育的核心诉求。

3 社会心理决定节目审美

3.1 八零后成收视主力

许多80后观众是伴随着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作为上个世纪婴儿潮的大军,不但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各种人生考试,而且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婚恋嫁娶和生儿育女的人生新阶段。这部分观众对于家庭教育问题具有较高的关心程度。作为计划生育产物的独生子女,80后观众是在孤独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且许多忙于工作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这部分观众群体格外渴望亲情。在社会转型期的宏观语境中,具有独立思考的80后观众在对自我成长的审视中,正试图用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去探索如何在21世纪中教育自己的子女成长和成才。于是,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了大量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80后观众也是逐渐进入而立之年的一批观众,他们正逐步地掌控着家庭的经济实权并且成为家庭的中坚力量,客厅的电视遥控器也逐渐被他们所掌控。不但如此,他们同时也是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忠实消费者,微信、微博成为他们的“延伸”。对于电视的绝对使用权和作为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绝对活跃分子,80后观众已经成为同时横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且具有强大传播影响力的潜在受众。由此可见,湖南卫视季播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完全具有成为现象级节目的可能。

3.2 探索未知,隐喻当下

《爸爸去哪儿》其实也暗合了当代人对于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心理诉求。节目把孩子放置在一个相对陌生和封闭的环境当中,让孩子们在一个未知的世界开始他们的冒险旅程。他们携带着好奇对这个世界进行认知和探索,怀揣着梦想与这个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携带着任务对这个世界进行征服和改造。这也隐喻了成人在文明社会当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生存法则以及争强好胜、不断前行的生存状态。孩子对世界的好奇源于人作为社会个体对于未知进行探索的原始欲望。孩子们通过用他们的目光带领观众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在通感和移情的作用下将孩子们的原始童真和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征服欲望带给当下价值观缺失的观众以精神寄托。

3.3 真情告白,阐述真理

罗伯特·麦基曾指出,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叙事性强的真人秀节目通过游戏规则和结果输赢的展现让观众从中寻找世界的真理。美国NBC电视网播出的职场真人秀节目《学徒》中的失败者要在理事会的讨论中进行相互诽谤、相互猜忌、相互推卸责任,用鲜血淋漓的现实和赤裸裸的游戏规则告诉观众现实的残酷。与西方人习惯于通过欣赏故事获取真理不同,东方人则更加倾向于通过倾听的方式得到社会认知和世间之道。叙事性相对较弱的《爸爸去哪儿》通过父亲书信、同期采访和密室问话等真情告白的方式直接感化和抚慰观众的内心并告知真理,这同时也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

4 结语

湖南卫视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通过纪录元素的合理使用构建节目品质,抓住社会审美的心理需要表达节目诉求。在巧妙的人物设置和叙事过程中,节目完成了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独特表达,获得了国内观众的普遍认可,成为了既具有上佳收视表现,同时又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优秀电视节目。

摘要:在众声喧哗的传媒生态环境中,各大卫视以及央视媒体纷纷重金打造明星综艺娱乐节目,平民歌舞选秀节目也充斥电视荧屏。湖南卫视以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一枝独秀,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一致好评,两季节目的优秀收视表现也成为其传播效果的最佳印证。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通过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版权并进行本土化改造,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和纪录本性的坚守,在社会语境下把握受众审美心理,取得优异的收视成绩。

电视真人秀节目策划方案 篇5

——真人秀《卧底》

一.栏目定位:

通过电视栏目向观众展示出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状况,通过老师体验学生的真实生活,来展现出学生在学校的真实学习情况以及学校老师的素质与学校的教育模式问题、深层次揭示出现在教育的缺陷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给观众观察教育的另一个角度。

二.栏目宣传语:

你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吗,你的学生你真正了解吗,学生的想法或是大胆新奇,解读青少年成长的秘密,这里,等你来挑战!

三.栏目介绍:

首先这是一档真人秀节目,每期节目选出1个体验者,即刚毕业于师范学校的教师作为体验者来体验学生生活并完成某些任务,时间为30天,在30天内,参与者将进入即将要工作的班级伪装成为一名学生,与学生共同生活交流,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以争取实现事先制订的目标。期间要记录体验者的真实状态,真实心理情况并制作成节目展现给观众。这是一档极具深度,现实感的真人秀节目。真实的展现中国在校学生背后真实的生活。

这个节目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记》,这是一档大型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以纪录片加真人秀模式推出,号称“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即以原生态播出。《变形计》非常容易抓住家庭观众的心,节目展示和讨论的话题是大家非常关心和关注的,容易吸引大家都参与进来。

其次来源于《卧底老板》这一档真人秀节目,英格兰北部一家中等规模的市政工程与物流公司Clugston Group的首席执行官史蒂芬·马丁为了能够了解自己员工的真实想法,虚了胡须卧底成为自己公司的员工,与大家一样努力谋生。“这是一辈子一次的机会,能够听到我的员工们的真实想法,没有过滤,他们对我说的事情,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他们的经理。”看看美国的老板,再看看我们中国的老板,我不禁要问:“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吗?社会主义是先进的吗?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吗?我们从小所受到的这些教育,是老师水平不够,还是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必须进行的颠倒是非黑白的愚民教育?现在的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要做一期老师伪装成学生,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老师更了解他们的学生。

四.节目形态

以自然平实的风格,客观叙述,忠实记录,全方位展示体验者的多样化形象、活动和情感。通过我们的画面语言,让受众去感受,思考中国式的教育缺陷,从而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感受。

五.节目构架 关于那些被体罚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辱骂老师的学生等等,我们节目的目的应该是让老师家长社会了解,教育是培养人,所谓培养人就是让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不是只让学生学会应试和将来的就业,节目主要侧重于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教育问题,不再是一个难题。

节目一方面在展示学生真实的想法之外,更重要的传达一种对教育的人文关怀,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工作,我们的世界才会这样美好。

六.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国内没有这样一档真人秀体验式节目,开创这个节目,会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创真人秀节目新的模式。

其次,为使节目推出后具有较高收视率,我们就要抓住当代观众最重要最关心的问题;捕获体验者内心深处最细腻最丰富的情感;在题材的选择上;在对体验者的内心感受的把握上;在主持人的风格塑造上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篇6

一、中韩亲子互动类真人秀节目设置差异

原版《爸爸去哪儿》是韩国MBC电视台推出的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 节目于2013年1月6日首播, 每集约90分钟, 播出时间为每周日下午4点55分, 节目首播全国收视率为5.9%, 数集后收视率突破10%, 此后稳步攀升, 受到大众的广泛好评和喜爱。相较于韩版《爸爸去哪儿》的持续性播出,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登陆湖南卫视之初便是季播类型, 从2013年10月11日到12月27日共持续两个半月的时间, 整季分12集, 每集约80分钟, 播出时间为每周五晚10点, 据CSM索福瑞调查显示, 节目首播全国收视率为1.11%, 收视份额为7.67%, 全国综艺排名第一, 在其后的十一期收视持续走高, 最后一期收视率达到3.64%。

(一) 节目内容异同

节目内容为五组明星父子 (女) 在不同地方度过两天一夜的生活, 生存环境多选在远离城市的山村或是条件较恶劣的地点, 目的在考验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性、互动性和契合度。韩版《爸爸去哪儿》节目环节设置多为游戏, 娱乐性较强, 主题与真人秀本身性质相吻合, 加之每集播出时长较长, 拍摄多为流水作业, 策划性较弱, 多为记录参与者自然生活状态, 节奏较慢。

在节目编排上两版节目都采取适度陌生化的手段, 即在游戏环节设计上更出人意料、更新颖、更具冲击力, 设置的悬念和矛盾常给观众以“陌生化”的表象, 以期培养新的兴奋点。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火热正是全新节目形式引燃了观众的兴奋点, 传统家庭中“主妇”形象由女向男的转变给人眼前一亮的新意, 观众好奇父子 (女) 间的相处模式, 兴奋点被点燃。而恰到好处的播出时长和播出周期在延续兴奋点的同时纾解了持续关注的疲软, 为下一轮节目热播预留了缓冲期。跟韩版《爸爸去哪儿》不同, 中国版节目增强了互动性, 首先, 是父子 (女) 间的互动, 在节目策划中多强调两者的交流沟通和彼此间情感的表达。其次, 是节目外嘉宾选择的全民互动性,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定于2014年6月开播, 对于参加节目的嘉宾选择进行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海选, 扩大影响力的同时更有利于拓展节目的收视人群。

(二) 节目叙事风格上的本土差异

两版节目虽然在节目形式上相类似, 但在节目的叙事风格上有所区别, 韩版《爸爸去哪儿》在拍摄上运用较多对游戏场景、故事发展的白描手法, 节奏较慢, 画面中有较多空镜头。对于参与者的情感表达多采取弱化手法, 强调节目的娱乐性、趣味性。中国版《爸爸去哪儿》播出时长相对韩版要短, 节奏较快, 节目环节的设置戏剧性强、矛盾冲突较多, 突出参与者情感上的表达以及父子 (女) 间的感情交流。是否将感情细腻化是两版节目间最大的不同, 异化的处理方法符合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收视人群, 其收视习惯的不同决定外来节目在本土化过程中要根据国内观众的口味在表述方式上进行调整, 这种节目叙事风格上的调整依托于电视观众、电视传播者和他们所处的特定时空, 要根据受众的传统文化背景如语言讲述、书写习惯和对信息获取方式等的不同来调整节目叙事的节奏、风格。

二、中韩亲子互动类真人秀节目内容定位

(一) 节目价值导向差异

韩版节目在节目设置和表述方式上对参与者情感表达的弱化处理进而突出了真人秀本身的娱乐性, 观众在享受欢乐、放松心情的同时对节目的娱乐化性质有了心理认同, 而且节目本身的平民化、生活化色彩令观众产生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感官刺激, 满足了观众娱乐、好奇和窥探性的心理。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则在节目设置上强调适度的情感表达, 鼓励父子 (女) 互动后进行的反思以及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在环节设置上的改变。例如, 在每集各项任务开始前出现的附带汉语拼音的大字标题, 这样的改变适合儿童在观看节目时认知上的学习。这种寓教于乐的节目编排方式适合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现状, 更能满足观众对电视节目日渐提高的审美要求。

(二) 节目角色定位异同

两版节目都选择了五组明星父子 (女) , 皆来自不同的领域, 从事不同的行业, 共同点是都被观众熟知, 明星角色的选择是节目成功的原因之一, 由此产生的“晕轮效应”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观众对明星的认同往往会对节目产生较强的好感度, 参与节目的明星在目标人群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知名度, 这就间接带动了节目的收视频率。两版节目在选择嘉宾时通过挑选不同领域的明星来平衡节目的整体效果, 也拓展了不同领域的收视人群。对于节目主角的性别选择更新了观众对家庭生活父母角色扮演的认知, 节目将父亲角色作为生活中的主角, 颠覆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 这种全新的视角给观众眼前一亮, 带动了观众的观看热情, 保障了节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李亦宁.“明星真人秀”:热播背后的困境[J].新闻界, 2007 (4) .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篇7

关键词:真人秀,本土化创新,主持人,制作团队

提及国内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人们立马会想到《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二胎时代》《妈妈是超人》等。这类综艺节目如一股清泉般注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让观众看到卸下光环后的明星在私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为人父或为人母的言行举止。这类节目在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与窥视欲后,节目收视率也节节攀升,“明星亲子真人秀”成为各大卫视争相创办综艺节目的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作为国内首创的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无论是在经济效益方面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双赢,与原版节目相比更具创新意识,这对国内日后同类型节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爸爸去哪儿》由湖南卫视通过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结合国内的本土化特征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调整,以更加适应国内受众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在2013年10月推出第一季,并于2014年、2015年分别推出第二季和第三季。节目导演由拥有丰富户外真人秀制作经验的《变形记》制作人谢涤葵担任。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并受到观众的火热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参与节目的老爸们的“明星仕途”,也使萌娃们跃入观众的视野,受到大家喜爱。

一、节目内容的巧妙设置

(一)嘉宾选取

《爸爸去哪儿》首次将视角对准亲子关系。所谓“亲子”,即父亲与孩子或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一直以来在普通民众的家庭生活中采取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该节目视角新颖,选取的五位明星爸爸在脱离妈妈的情况下照顾子女的衣食住行会顺利吗?爸爸们的“明星”身份不同于普通生活中的爸爸们,明星老爸们在影视歌等专业方面确实各有所长,但在照顾孩子方面也会是一位“行家”吗?这正是真人秀节目的魅力所在,一切都是未知的,而正是这个未知在吸引着受众进一步地观看节目。在嘉宾的选择上也体现出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尽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与收视需求的观众。以第一季为例,林志颖作为一名经典偶像,普通民众对他私下的生活知之甚少,儿子Kimi在节目中的表现虽偶有任性但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多的是优良的家庭教养;郭涛作为国内喜剧演员,外表粗犷性格豪放,对待儿子石头的教育方式也颇具“男子汉”的简单粗暴,而这种教育方式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超模张亮与儿子天天的日常相处更似朋友或兄弟,平等与互助是他们对彼此的要求;导演王岳伦与主持人李湘的圆满结合后,在这个典型的“明星家庭”中王爸爸会如何教育“小公主”王诗龄呢?满满的看点,满满的期待。

(二)内容上的本土化创新

与原版节目相比,《爸爸去哪儿》在内容设置与形式上都进行了较多的调整与本土化创新。就原版节目而言,存在大量的游戏环节,情节不免有些冗长拖沓。而本节目在编排上匠心独运,进程紧凑,不仅展现出明星父子的生活日常,还安排了明星老爸们与宝贝共同完成游戏并获得相应奖励的环节。当然在户外环境的选取上会更趋复杂性和恶劣性,这一方面是为了接近普通观众的生活,拉近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展现明星爸爸们难得一见的生活技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人物性格。例如,在第一季中当林志颖父子抽到居住条件最差的“蜘蛛屋”并要在那里居住两晚时,所有观众都为这对父子捏了一把汗。“蜘蛛屋”内墙上布满了麻密的蜘蛛网,还有破陋的窗户,简陋的设施。面对此情此景,林志颖没有抱怨或是失落,而是率先通过屋内小动物来转移儿子Kimi的注意力,然后做好屋内的简易改造和卫生工作,并搂着Kimi温柔地对他说:“住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在陪伴你啊!”观众不仅仅惊讶于“不老传奇”林志颖如此强的生活能力与良好心态,更是学到其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言传身教,Kimi在日后表现出良好的家教也就不足为奇了。除此以外,节目还注重培养宝贝的独立能力,如把五个孩子分组,在没有老爸的陪同下合作去购入食材或售卖农产品等。以及在休闲时刻与各自的爸爸做一些增进彼此感情的游戏,如“萝卜蹲”或“一二三木头人”等。明星的身份预示着老爸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的成长,所以在节目中老爸们都很珍惜与宝贝的相处和互动。

二、主持人的精准选择

(一)个人特点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身份让人不容忽视,那就是“村长”李锐。此“村长”非彼村长,不是真正的职务而是节目中的主持担当。李锐,原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主播,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担任《勇往直前》的外景主持,从2013年开始以“村长”的身份参加《爸爸去哪儿》三季节目。本节目使李锐家喻户晓,节目组选择李锐作为本节目的主持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主持经验与人生经验丰富。科班出身的李锐从主播台上走下,专业的主持技能与丰富的工作经验自是不用怀疑,在节目中充分体现了40不惑的人生阅历。其次在私下生活中,李锐也是一名爸爸,有一个5岁的女儿跳跳。“爸爸”的身份使李锐与节目中的嘉宾更有无数的共同话题,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锐比湖南卫视的当家主持何炅、汪涵、李维嘉更合适。

(二)主持人的角色化带入

在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不仅仅是“主持人”,还需要更恰当、更深入地融入节目的各个环节中。“村长”李锐,是节目中明星父子的主心骨,到达任何一个新的地方都是由“村长”在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后前来迎接,并进一步介绍所在地的相关情况以及给五对父子布置新的任务。在节目进行中,五对父子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摩擦”,这时就亟需“村长”以一个协调者的身份进行疏导,对待孩子时可以鼓励引导加说服,安抚爸爸时更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予以交流,以保证节目顺利进行。

三、强大的制作团队

(一)团队力量与后期制作

《爸爸去哪儿》的制作团队是一个以擅长拍摄户外纪实类节目的导演谢涤葵为主导的各种工作人员组成的有100余人的团队,具体岗位包括摄像、执行导演、后期剪辑、制片、医疗团队等。现场拍摄与监控的机位共有40余个,每期90分钟的节目由后期剪辑人员从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中选取出最有看点、最具笑意、最可发挥的情节,尤其是蒙太奇剪辑手法配合精彩绝伦的字幕效果,将电视机前观众的“笑果”实现最大化。谈到该节目的后期制作,不得不提的是“神”字幕。后期团队在为节目增添字幕时,除了完成基本的解说任务外,更是脑洞大开,不仅注重变换字幕的颜色、字形以及出画入画的方式,还结合时下最新潮流信息,添加“萌”言“萌”语,或是极具装饰性与趣味性的字幕,增添了画面的多样性也更方便幼龄儿童的观看,使电视画面表情传意的效果大大增强。例如,在第一季中,当田亮呼唤女儿Cindy时,具有重庆口音的田亮在说Cindy这个英文单词时画面中便出现了“森碟”的字样,观众一看立马心领神会、大笑不已。田亮在日后的采访中曾谈到,他在叫Cindy时并没有意识到外人听起来是“森碟”的效果,还是字幕提醒了他。果然,节目一经播出,“森碟”的名号也确实叫响了。《爸爸去哪儿》的同名主题曲与该节目也具有密切关系。主题曲由叶圣陶作曲,歌词内容根据三季不同的嘉宾特征与节目内容进行相应修改,并由当季嘉宾共同演唱,该歌曲一经发布就荣登各大歌曲排行榜榜首,无论是年幼的孩童还是古稀老人,都能随便哼上两句。曲调欢乐明快、朗朗上口,歌词诙谐温馨,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主题曲的成功也为节目增色不少。

(二)品牌价值

此外,《爸爸去哪儿》在后两季的制作中,更加注重对新环境的探索以及对制作成本的大力投入,如在第二季和第三季中增加了五对明星父子国外的生活体验,直升机的配合以及专业航拍技术的体现,满足了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同时,制作团队还推出了《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同名手游等周边产品,使《爸爸去哪儿》品牌的商业价值实现最大化。节目中所涉及的观光景点随着节目的热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提高当地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

总之,《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收视热潮值得人们关注,作为亲子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创新的成功代表,在节目中用爸爸的视角和身份去诠释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作用与责任。其不仅仅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档综艺节目,更是明星爸爸们与荧幕前适龄家长的一次经验交流。《爸爸去哪儿》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从国内综艺节目的长远发展来看,其也颇具启示作用。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国外的节目制作模式,而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结合本国实际大力推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节目。只有这样,我国的电视节目才会进入良性竞争的序列里,取得更好的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J].今传媒,2005(7):14-18.

浅议家居装修类节目的“真人秀” 篇8

所谓的家居装修类节目“真人秀”, 第一个关键就是要“真”。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 不虚构, 真实地去装修是其真的特色。第二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因为一切装修都是为了人们能更好的生活, 而有了人才会有矛盾冲突与悬念缔造, 进而有了情感上的交集, 节目也就有了感染力。“秀”在家居节目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节目中规定环节, 让体验者来完成, 从中反映出真实性和人性本能。所以“真”“人”“秀”三者缺一不可, 这样人情味儿就自然地赋予在了当代的家居装修类节目中了, 而冰冷的装修里也具有了真情实感。现在比较流行的真人秀装修节目有: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德国的《理想的房子》、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杭州生活频道的《空间大挪移》、海南旅游卫视的《我的心家》。这些节目都不只是单纯地去传授装修知识, 而是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在节目中加强了人的真情实感, 赋予了很强的人情味儿。在真人秀节目中增加人情味儿, 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节目本体要富有人情味儿

1. 节目的制作者要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制定能激发大家共鸣的焦点。包括观众最近想知道什么, 想学到什么, 想看到什么。例如:《To Buy Or Not To Buy》 (买还是不买) 。在英国, 男人的工资、女人的年龄是谈话“禁区”, 当然, 问对方花多少钱买了房子, 也是不怎么礼貌的事情, 房价成了秘密。《To Buy Or Not To Buy》打破了这一僵局, 出价、看房、猜测真实房价……观众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可以坐在沙发上, 边喝咖啡边和别人看房, 买房, 货比三家。这样自己也能了解到各地区的房价以及周边的环境, 对于自己以后的买房置地儿也是有帮助的。

2. 要以轻松或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观众想看, 又能看下去。幽默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现象, 不仅表现在综艺节目中, 也渗透在了新闻、体育、教育等节目中。虽然形式有所不同, 但人们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亲切和情趣。

3. 制造悬念, 增加戏剧冲突。在节目中加入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让参与者按照规定环节去体验, 在其中流露出真实的感受。例如: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 每期节目会有一个家庭报名, 提出对房间的改造需求, 设计师和他的施工团队针对这些要求进行改造。每期节目中会设置两个制作悬念点, 一般都是非常规的或新奇的设计。当特殊的家具制作到半成品的时候, 让其中一个业主参与进来, 他们有的会质疑, 有的很忧虑, 而有的完全相信设计师, 展现了面对疑惑的人性百态。节目同时也吸引着观众往下看, 设计师制作的家具最终效果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用途?业主会不会满意呢?如果这里要是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悬念和戏剧冲突的话, 感染力和生动性就欠缺了很多。

二、参与人员的真情流露

在家居装修类节目中, 参与人员一般包括:提出装修改造要求的房屋主人, 实施装修的设计师和施工团队。双方的目的都很明确, 前者就是让自己的房子得到改变, 有个更加漂亮舒适的家。后者的目的是帮助房屋主人实现梦想, 展示出自己的完美作品。在真实的装修过程中, 他们体现出了彼此的协作、误解、感激……使其能够在过程中自然地去领悟, 而不是一味说教式地告诉腻子膏应该如何去批, 批几遍最合理。这就是富有真人秀的现代家居装修节目的特色。

三、激起收看观众的共鸣

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 每期节目是两个家庭在设计师的帮助下, 交换装修彼此的房间。在每期节目的结尾都会有一个赠送礼物的环节, 这个环节就是对大家情感的触动。家人互诉平时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话语。同时, 电视机前观众的情感也随之一起波动。还有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 有一期节目是儿媳妇报名为公公婆婆改造客厅。改造结束, 当公公婆婆回来看到客厅的变化后, 不禁感动。后来儿子和儿媳妇又有感而发:养儿才知父母恩, 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 才知道父母是多么地不容易。然后深深地给父母鞠了一躬, 看到眼前的情景, 他的父母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 懂事了, 感到无比地欣慰, 热泪满面。虽然这期节目展现的别人家的事情, 但经过了解, 观看过本期节目的观众大多都很感动, 他们也从中找到了情感共鸣。老年人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年轻人看了也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这一切对于观看者的内心也是一种触动。

真人秀的兴起绝非偶然, 与社会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和观众口味都是有关系的。作为家居装修节目要寻求适合自己的真人秀路线, 做出富有人情味儿的节目。■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篇9

一、我国目前情感“真人秀”节目存在的不足

(一) 情感类“真人秀”只管“秀”不管“真”。

……各卫视推陈出新的多档情感类综艺节目如《非诚勿扰》、《幸福魔方》、《8090》等, 在荧屏“火拼”激烈, 一时间, 各大卫视纷纷以情感作为自己的金字招牌抢夺收视率。但现在很多观众都反映情感类“真人秀”当中“托儿”不少。荧屏“打假”声频频出现, 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网络时代的观众,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一双可以共享的“火眼金睛”。

(二) 情感类“真人秀”泛滥, 观众形成审美疲劳。

各大火爆荧屏的情感类“真人秀”, 雷同的故事桥段已经让很多观众形成了审美疲劳, 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故事对于挑剔的观众来说, 已经并不买账。

二、情感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 选取既有故事性又有情感内涵的节目题材。

题材决定着一档节目的生命价值。荧屏是社会的窗口, 而这扇窗口有些呈现给人们的都是一个个近乎病态的社会状态。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 更能带给人以非凡的人生感悟。

(二) 发掘平凡情感中的不平凡力量。

1. 发掘节目中人性的光辉。

一档好的节目更主要的是要从每个人身上提炼出人性的光辉亮点。观众与节目之间, 形成一种让人振奋的共鸣, 观众的真正精神诉求获得复苏,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此升温、人性的光辉在此聚焦!

2. 正确选取节目的新闻视点。

情感节目记者在报道中要进行理性思考, 不能简单机械的展示阴暗丑陋面, 反复推敲诠释对象事件的新闻意义。

(三) 情感类节目记者要有“草根”意识和悲悯情怀。

情感类记者要有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尺度, 但不要做一个头脑简单的卫道者, 颐指气使、不分青红皂白的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进行道德宣教。情感类节目编导可以巧妙、适当的将评判权让给广大观众, 以一种心灵朴素的境界讲述故事、还原故事的真实、朴素面目。

结论

全国的省、市级广电媒体中有超过60%的电视频道设有情感类节目。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情感类“真人秀”饱受质疑, 低俗浅薄、虚假猎奇意向严重, 同时观众对此类节目的反感心理亦日渐加重, 收视份额节节溃退。我认为, 情感类节目如果想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之路, 很重要的一条, 在于在观众的感官趣味与深刻的精神空间之中找到一种平衡。

参考文献

[1]张晓辉.“真人秀”节目中的叙事——兼谈它的隐私故事[J].淮北: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02-05.

[2]吕萌, 丁一.电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趋势新探[C].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265-287.

[3]曼巧红.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C].南昌:南昌大学出版社, 2007:07-10.

[4][美]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5-98.

[5]张清林.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市场报告[M].江苏: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2007:365.

[6]田华, 何纯.娱乐新闻中的媒体责任边缘化及其纠正[J].北京:北京社会出版社, 2007:83-84.

[7]丰峰.别让娱乐新闻蜕变成“八卦新闻”[J].北京:北京新闻中心, 2007:52.

[8]孙永东.当前娱乐报道的不良表现及对策[J].北京:北京心理传媒中心, 2007:33-39.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篇10

关键词:广播理财,真人秀,人文性,互动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理财节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家庭财富的不断增长, 居民理财意识全面苏醒, 对家庭财富规划管理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可与之相对应的是, 理财知识却相对匮乏, 这也给理财节目提供了有力的客观环境。我们办理财节目的目的是传播正确的理财观念, 帮助老百姓取得财富, 避免经济损失, 那么, 我们该如何做到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 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有指导性的理财方案呢?

深圳电台交通频率FM106.2的《快乐理财》节目, 在2012年开设了全新真人秀栏“理财真人秀-投资大改造”, 节目采用主持人、理财专家、一个真实报名的有理财需求理财困惑、想资产增值的人的组合, 一期节目一个故事把三者结合。内容大众化, 有真实故事性, 让受众产生共鸣, 让节目有可听性、服务性、实用性、互动性。

“理财真人秀投资大改造”表现形式:

首先要明确到底想做什么样的节目?听众收听后对节目的印象是什么?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理财真人秀”栏目的定位是做理财管家, 为真人秀改造嘉宾一对一定制理财服务。主持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架起理财专家、真人秀听众和收音机对面的受众三者间的桥梁。不管有多少资产, 只要想理财的人, 就可来到《理财真人秀》做投资改造嘉宾, 节目帮听众找理财专家, 专家通过对改造人士的家庭背景、收入、支出和资产情况的了解, 提供从开源到节流的系列理财方案, 让真人秀嘉宾满载而归, 同时也针对其中所涉及的理财产品投资理念进行讲解, 实用性、对象性明确, 让听众产生共鸣。

栏目形式是两个主持人, 一个有理财需求想资产增值的人, 一个理财专家。一个节目一个故事的形式。设置三个环节“财务大分析”、“投资大改造”、“收获大分享”。

如何做好广播“真人秀”节目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节目要彰显“人文关怀”

财富管理领域始终离不开人性, 捷克经济学家Sedlacek在《经济学的善与恶》一书中提到:“经济学的冰山表面看起来像是数学, 可是表层之下, 却是哲学、宗教、信仰、希望、担忧、期望和几千年的文化。想要改变经济学的任何一样东西, 都必须深入到里层。仅仅改变数学不会有任何作用。”由此可见如果节目仅仅局限于理财咨询, 专家答疑, 那么节目会比较生硬, 缺乏人文关怀。财富管理与人文关怀同样重要。

该节目设立了三个环节, 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财务大分析”。自古中国就有习俗财不外露, 家里有多少钱多少资产, 绝对是一个家庭对外绝对的机密。理财真人秀投资大改造, 首先就要必须把真人秀嘉宾的财产全部披露, 同时要讲解自己之前的理财习惯、理财成绩, 和理财专家全程互动, 接受专家对分析他的资产负债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总结。如目前的配置状况是否健康, 哪里是对的可以继续坚持, 哪里是错的需要改进, 最大的财务问题是什么, 和他的最终梦想理财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

真人秀嘉宾把资产全部披露, 是对节目的一份信任。长期担任该真人秀节目的嘉宾, 君融财富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著名理财专家毛丹平博士说:“分析客户财务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先分析“岁月留痕”, 就是分析岁月在客户身上留下的人文记忆和财务成果, 然后再分析未来梦想, 就是分析没有到来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忧患与梦想。最后给出资源在未来的岁月时间轴上进行配置的建议。”财务资源与人生梦想实现紧密结合, 深入生命和人性。

对真人秀嘉宾财务分析的过程等同于讲述他过往的人生经历, 赚取人生第一桶金, 买第一套房第一辆车, 结婚生宝宝, 投资失败损失金钱, 离婚分割财产, 未来自己养老金, 孩子的教育, 等等。理财真人秀节目, 最终要呈现的是人生故事, 体现人文关怀。

二、增强与听众间的“互动性”

来自百姓真实的声音才是真人秀节目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参与节目的真人秀嘉宾, 都是从报名听众中抽选出来的, 他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 他们遇到的财务问题和压力就是正在听节目的听众会遇到的。

最终希望的是在节目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财务问题, 实现理财目标。节目中设置的第二个环节是“投资大改造”, 由理财专家根据“财务大分析”中提出的问题, 帮他们做好养老规划、教育规划等投资理财计划及具体的财务配置, 投资方向, 和真人秀改造嘉宾全程互动。

这些真实的参与者用真实的讲述来剖析自己, 通过在节目中和理财专家一对一的对话, 在专家的引导下, 也会暴露出大家在理财中所出现的共性的问题, 如理财就是把钱存银行或者只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从不记账只知道自己每月赚多少钱不知道自己花多少钱。公司资产和个人资产分不清楚等等。

最后是第三个环节“收获大分享”, 会请真人秀嘉宾总结参加节目最大的收获, 以前错误的理财观念和现在正确的理财观念的对比。并请理财专家总结这一个类型的人理财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真人秀嘉宾和理财专家的互动, 用真实大众化的故事, 以使收音机旁的受众找到认同, 产生共鸣, 继而来和他们互动, 提出他们的困惑问题, 或是帮助真人秀嘉宾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某期节目中, 一位真人秀嘉宾一直困惑是该拿200万元给女儿出国留学, 还是该给女儿当嫁妆呢?听众发来大量短信参与, (下转第18页) 提出自己的观点, 形成良好的互动圈。让问题从听众中来, 再回到听众中去, 既解决了问题, 又牢牢地吸引住了听众。

三、主持人角色的“引领”与“贯穿”

在传统的理财节目中, 对主持人的要求是专业、正襟危坐严肃地播报, 而在真人秀节目中, 必须给予真人秀嘉宾和理财专家轻松又不能太松弛的氛围。而在节目中, 要把真人秀嘉宾和理财专家设为主要角色, 主持人既要躲在他们的背后驾驭节目, 又要衬托理财专家的权威地位, 同时引导真人秀嘉宾轻松真实信任地表达。这就对主持人的主持功力提出了要求:既要串联节目, 又不能完全被嘉宾抢去主动权, 失去自己的位置。在真人秀的节目中, 主持人要控制好度, 掌握好节奏。

在节目中, 真人秀嘉宾是通过报名抽选出来的, 仅仅是一位习惯在收音机前“听”的听众, 现在要在广播里“讲”自己的财富人生, 变化是非常大的。可能他比较会表达, 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可能他不擅长表达, 只是想来接受专家指导。面对各类的第一次、也只能来一次的真人秀嘉宾, 如何调动他们的情绪, 引导他们正确地和理财专家互动、全程互动, 是主持人的功力的体现。

而理财专家在理财、经济评论领域非常专业, 如何调动他充当半个主持人的角色, 来让他短时间内和真人秀嘉宾建立信任, 引导真人秀嘉宾说出自己的故事, 同时又能在短时间内给予嘉宾有实用性的最佳答案?这又是对主持人的另一考验。

所以, 主持人看似是在节目中相对弱化的角色, 而实际上又是真人秀节目的灵魂所在, 主持人必须有相当的驾驭力和亲和力, 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引导真人秀嘉宾、理财专家, 通过讲述、分析、投资改造, 收获分享, 让收音机前的受众“听别人的经, 理自己的财”, 让大家知道, 财富是如何积累又如何离去的, 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财富, 从而感受理财和人生的关系, 找到理财的乐趣。

“理财真人秀”栏目从定位到节目表现形式, 都是广播节目中的一种突破, 为真人秀改造嘉宾一对一定制理财服务, 是节目的宗旨, 也受到了听众的认可。节目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段独占领先位置。主持人架起了理财专家、真人秀嘉宾和收音机对面的受众三者间的桥梁。节目帮听众找理财专家, 专家通过对改造人士的家庭背景、收入、支出和资产情况的了解, 提供从开源到节流的系列理财方案, 让真人秀嘉宾满载而归, 同时也针对其中所涉及的理财产品、投资理念进行讲解, 实用性, 对象性明确, 让听众产生了共鸣。理财节目从理论分析、专业解读, 专家走下了“神坛”, 通过真实案例分析, 更加接地气地为听众量身定制了理财规划, 这也是广播节目创新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世界上有些东西下一篇:组织效能相关

本站热搜